东西方绘画

2024-07-12

东西方绘画(通用11篇)

东西方绘画 篇1

提及色彩一词, 但凡是目前的高校艺术生都会条件反射似的在脑海里浮现出“印象派”一词。“印象派”的画家专注于光和色的结合, 他们迷醉于光线的改变而引起的色彩的微妙差异, 在他们的笔下, 呈现出了光和色完美结合的画面, 让人耳目一新。然而自史前美术伊始, 色彩就悄无声息的贯穿了整个美术发展的路径。只是“印象派”把色彩诠释的更加完美、淋漓尽致, 以至于大家近乎建立了一个稍显夸张的等同公式了。

在讨论色彩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差异之前,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色彩和颜色的差异。请教了几位老师和同学之后, 我做了如下总结:颜色, 是色彩的一个分支, 它是相对于色彩来说。一般说话的时候问到这个都是很特定的说出所属的对象。例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色彩, 更多的是一种关系, 可以说是颜色和颜色之间的关系。它相对于颜色略显得有些捉摸不定。可能正是因为色彩的这种微妙关系, 才一直让中外历代大家为之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走进中国的传统绘画, 一部分观者难免会感触到中国传统绘画“重线”而“轻色”的创作方式。对此观点也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南朝时期, 对绘画制作和欣赏提出详细要求, 使中国画的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审美走向的“谢赫六法”成为中国绘画1500多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在此“六法”中, “随类赋彩”居第四法;以及后来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盛行。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笔”和“用色”的差异。但是初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以及两宋时期的“工笔重彩”又把“赋色”置于重要的地位。潘天寿先生曾经这样描述过中国的传统绘画, “吾国绘画, 笔为骨, 墨为肉, 色为饰。”就很好的道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特点。

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始于史前美术, 那时的先人以陶器为载体, 绘制出了各式的几何纹样, 并加以赋色, 我们称之为彩陶, 这应该是色彩在华夏大地上的最早体现。这一时期的色彩运用单纯而拙朴。接下来进入眼帘的是初、盛唐时期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仕女人物像以及扬名中外的“唐三彩”。色彩的运用就显得成熟、稳健的多, 尤其是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 以生动逼真的造型和颜色艳丽的色彩而著称。然而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画成为以后中国文人画的鼻祖, 借以水墨画来抒发文人的雅趣。值得一提的是, 五代时期“荆 (浩) 、关 (仝) 、董 (源) 、巨 (然) ”使得中国山水画获的了突破性进展, 这四位大家是促使山水画由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转型过程中的划时代人物。由此以后的宋元、明清的山水作品 (部分花鸟及人物画) 主要以水墨为主, 部分作品略施以淡彩 (花青、赭石、朱砂、石绿等) 。

设施, 吸引公众能积极的参与互动, 满足公众的多样需求, 实现价值回归, 是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5) :9-12.[2]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

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 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在多元的世界文化艺术中, 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受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绘画有别于西方写实油画, 它不以真实、客观的再现艺术家眼前的物质世界, 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追求。

走进西方的绘画作品, 人们常常被画中逼真的色彩、精致的用笔和激昂的笔触而感动, 西方绘画的用色要考究的多, 他们专注于描绘自然万物的外在形貌, 就不得不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眼前的世界, 所以西方绘画在色彩方面相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要“真实”的多。

自欧洲几万年前的史前美术到长的千余年的中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内, 欧洲艺术主要以雕塑和建筑为主, 仅有埃及壁画及东欧的镶嵌画尚存, 色彩方面的表现微乎其微。而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 是欧洲文明史上最灿烂的时期, 自此以后, 西方摆脱了长达千余年的神学桎梏, 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纷纷握着自己的“武器”来描绘这个真实的世界。艺术家们力图用最生动的形体和最真实的色彩再现世界。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已经有了些许逼真的色彩。“文艺复兴三杰”将色彩的运用更加生动、自如。威尼斯画派中, 提香是首屈一指的色彩大师, 他就曾经说过:“我可以用威尼斯河里的淤泥画出少女的皮肤”。对色彩的驾轻就熟可见一斑。在他的笔下, 形与色的结合堪称完美;与之同时代的杨·凡·爱克改革了油画技法, 使得油画的保存更加完好、长久;更重要的是, 通过亚麻油的调和, 让油画的色彩层次更加丰富, 油画本身的可塑性变得更强, 画作的本身也会像堵了一层“油膜”一样熠熠生辉。十七世纪的主流艺术流派中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以其华丽的色彩, 动感的构图而几乎风靡整个欧洲;十八世纪的“罗可可”艺术风格, 色彩更加浓郁, 尽显上层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对色彩诠释最为贴切而全面的当十九世纪的“印象派”莫属。“印象派”的画家们主张到自然中写生, 抓住大自然稍纵即逝的色彩变化。“印象派”“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画家们都致力于色彩内在的关联, 而后者则打开了西方绘画通往现代绘画的大门, 至此绘画的载体已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解放出来, 形式更加多样, 内容更加广泛, 思想内涵更加微妙, 20世纪的现代派美术是一个个性解放世纪, 色彩的运用和表达方式上也与以往的传统架上绘画而不尽相同。

色彩作为绘画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不同的绘画形式上, 承担着不同的使命, 色彩应用的差异更加丰富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宝库, 不管是西方理性色彩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随类赋彩”, 都是绘画艺术不可缺少的一笔财富, 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源源不断的散发着自己的余热。

[3]夏敏燕.体验设计和故事主题[J].江南大学学报, 2004, (12) .

[4]段金娟.公共环境设施体验设计[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1) :2-15.

[5]李世国.交互系统设计——产品设计的新视角[J].装饰, 2007 (2) :12[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7]相马一郎, 佐古顺彦.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东西方绘画 篇2

文章论述了西方绘画的传入对清朝宫廷绘画的影响。首先,论述了清朝宫廷绘画与以往其他朝代宫廷绘画的相同及不同之处。其中外国传教士进入宫廷绘画是最大的不同。其次论述了清朝宫廷中的外国画师的绘画作品及艺术特点。最后论述了在西方绘画传入对中国画家绘画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

宫廷绘画 郎世宁 清朝宫廷画家

一、清朝宫廷绘画

清朝宫廷绘画机构和其他朝代的宫廷绘画机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清代宫廷绘画归舆图房和内务府营造司直接管理,主要负责用宫廷图画记录某些政治活动,装饰宫廷及为贵族创作山水花鸟等。清代宫廷画家很多,来自全国很多地方,也有来自欧洲的画家。艺术上有很多种风格,属于不同的派别。画家们按照皇帝的指令作画,题材多由皇帝指定。他们在绘制大的任务和创作的时候互相配合,彼此切磋,互相影响,所以无论是中国画家还是外国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绘画风格的影响和转变。这些画家的绘画品味尽力迎合皇族审美和情趣,以写实的,有装饰意味的画法为主,风格富丽华贵。内容上多以皇帝位核心,突出皇帝的绝对身份。清朝宫廷画家代表人物有:焦秉贞、冷枚、姚文瀚、王原祁、王翠,欧洲画家有郎世宁,艾启蒙,安德义等。画家众多,流传至今的画作也数量很多。

二、清朝宫廷中的西方画家

在清朝宫廷的众多画家中,西方的画家很多,绘画创作活动很活跃。这是以往历朝历代中很少见的现象。主要的代表画家有郎世宁,艾启蒙,安德义等。

郎世宁,意大利人,在青年时期以传教士的身份进入中国,随后进入宫廷。当时是康熙在位时期,郎世宁受到康熙召见,并任命其为宫廷画师。他在宫廷生活55年,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其中有静物、人物、风景、动物和很多描绘战功的大场面绘画作品。康熙年间,郎世宁学习了中国画的绘画方法,透视方法。他也向皇帝请求建立一所教西方焦点透视的学校,但是并没有批准。中国画与郎世宁所接触到的西方绘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单就从绘画材料的性能上就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画用宣纸和卷作画,宣纸比较遇水后比较容易破损,也不具备反复施以厚重颜料和修改。中国画颜料也不像油画那样遮盖力强,国画用色也不能很多种颜色混合来使用,所以这些国画的特殊性能正是郎世宁需要学习和适应的,他和他的外国画师在这一期间学习了中国画材料的特性和绘画方法。

在雍正时期,自瞠宁的才华得到了广泛的施展。雍正即位后,传教士皆逢厄运,但是唯独对宫廷里的外国人给予优待。郎世宁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写实性的绘画作品,例如《聚瑞图》,《松献英芝图》,《百骏图》。

《聚瑞图》画的是花卉,与以往的院体工笔花卉画不同的是,《聚瑞图》更像是西方的静物画,花瓶的光影,暗部的处理,环境的反光都是很明显的西方绘画的特征,但是郎世宁将这些因素保留的基础上加以弱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中国皇室贵族的喜好和习惯。花卉的处理方式更加接近院体国画的画法,没有较强的阴影效果,较为平面,色彩较为单纯。这幅作品中的花卉也是很多祥瑞的代表,符合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百骏图》画的是100匹骏马,场面十分壮观。画家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栩栩如生的描绘出骏马或奔跑,或休息,或驻立,或嘶呜的各种状态。在画面中还有牧马人在旁牧马和休息,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在画中,远山、树木和人物都是比较接近传统的中国画画法,笔情墨趣都表现出郎世宁对于中国画的掌握。画面中的马匹比较接近西方绘画的感觉,马的形体解剖,骨骼肌肉,光影明暗立体感等也都显示出郎世宁扎实的西方绘画写实基本功。在创作语言方面,郎世宁创造出和中国传统绘画不一样的绘画方式。他使用中国的绘画材料,把西方的绘画方法融入到画面中,表现马匹的解剖结构、体积感和皮毛的质感,使得笔下的马匹造型写实、形体正确、立体感强,不同于中国画家用毛笔单线勾勒的绘画方式。他用细致而密集的短线,用皴擦的方法,比较像素描的方式来描绘马匹的外形、皮毛的皱褶和皮毛下凸起的血管、筋健。或者利用色泽的深浅,来表现马匹的凹凸肌肉,与传统中国绘画中的马匹形象很不相同。这幅画是比较典型也比较优秀的中西绘画技法结合的绘画作品。也是当时清朝宫廷绘画中西结合的例证之一。这些作品也体现了郎世宁早期的绘画风格,具有浓郁的欧洲风情和格调。

郎世宁除了给皇帝和皇宫作画,还给皇亲贵族进行绘画创作。创作了一些人物、马匹等绘画作品,例如给果亲王绘制的肖像画,还有《八骏图》、《马图》。这些画均被收藏,这种现象说明郎世宁在清朝贵族圈子受到极大的欢迎,也说明欧洲的绘画风格及艺术品位在当时的清朝贵族层面比较时髦。

在乾隆执政期间,郎世宁的绘画创作和艺术创作又迎来了一个高峰。乾隆很重视郎世宁,经常去郎世宁的画室看其作画,每次赏赐画师也都有郎世宁在内。对郎世宁可谓重视尤佳。修建圆明园指派郎世宁进行图纸设计,建筑风格采取欧式风格。在乾隆平定西北叛乱之后,指派郎世宁及几位中国画家为其绘制战功图,这些也都显示出欧洲绘画风格在清朝宫廷的受欢迎程度,也反映了欧洲绘画风格与中国绘画的融合。

《乾隆大阅图》就是郎世宁为乾隆绘制的人物肖像图,作品中,乾隆头戴盔、身着铠甲,威风凛凛的安坐在马背之上。毫无疑问,这是一幅形神毕肖的“御容”肖像画,也是一幅非常成功的新体肖像画。《乾隆大阅图》是一幅巨幅作品,共有《幸营》《列阵》《阅阵》和《行阵》四卷,表现了乾隆阅兵的各种情景。画面非常写实,把中国绘画技法和西方写实油画的技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画面远处的山峦,树木,近处的草地都用中国山水画技法绘制,表现出作者很扎实的国画绘画水平。人物和马匹用的是西方油画的绘画技巧,以色造型,运用色彩和光影明暗来塑造形体。人物和马匹部分没有国画的平面感和勾线技法,形体饱满而立体,颜色鲜艳而真实生动。将乾隆的形象很真实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的脸部采用正面迎光的处理手法,面部明亮而光线柔和,只在鼻底,唇底和面颊侧部有微微的阴影光感塑造。这既符合了油画的绘画技巧,又迎合了皇帝的审美习惯。所以说,从这幅画可以看出,郎世宁将中西绘画的技巧用自己的方式结合了起来,形成新的绘画风格。这幅巨制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对于大场面的表现和把握,其中的第四卷《行阵》,长24米、宽69厘米,图中所绘人物多达9000个,虽不及半截指长,却面貌分明、神情宛然,所绘衣饰仪仗、车马枪炮、旗鼓等描绘也十分精细,一丝不苟。此外,郎世宁在平定西北叛乱之后还创作了一批蒙古族归顺首领的油画人物半身肖像。后来又根据此行搜集的素材,郎世宁和其他中外画家共同完成了两幅大型的历史画:《乾隆万树园赐宴图》和《乾隆观马术图》。这两幅画完成之后,张贴在避暑山庄内“卷阿胜境”殿的东西墙上。郎世宁描绘这一主题的绘画作品还有《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玛玮斫阵图》卷等一系列这种风格的战功图,均是难得的佳作。

清朝宫廷的西方画家除了郎世宁还有艾启蒙和安德义等人。艾启蒙师从于郎世宁学习中国绘画技巧,擅长工笔人物,走兽,翎毛等。作品有《准噶尔战功图》;《香山九老图》,《十骏图》。《宝吉骝图》轴。

艾启蒙的作品《十骏图》表现的是各种形态的狗的绘画作品。画面中在自然的环境之中,狗或卧或立,饮水或者奔跑,形态各异,生动逼真,活泼可爱。树木,山石,植物都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笔墨之间表现了画家扎实的国画绘画功底。狗用毛笔皴擦出立体感和形体。骨骼解剖和形体比例都十分严格和逼真,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个西洋画家的造型能力和写实能力。狗的绘画技法是国画技法,毛笔勾线,毛笔皴擦和晕染都使狗的形象中国味十足,很好地和背景的绘画语言和谐统一。

三、清朝宫廷中的中国画家的中西结合之路

在清朝宫廷画家中很多中国画家受到西方画家绘画风格的影响,将西方的焦点透视、明暗处理、用色方法等特点融合到国画当中,创作不同于文人画的绘画作品。这种中西结合的绘画方式使清朝的宫廷绘画有了与以往宫廷绘画不同的新风格。其中的代表画家有焦秉贞、冷枚、姚文瀚等。他们或是师生关系或是在创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了共有的面貌。

焦秉贞,清朝宫廷画家。在康熙和雍正时期为宫廷画师。焦秉贞不仅仅是一名画家,还是一名科学家。对于数学和物理都很了解。所以,他对于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和写实绘画比较容易接受。在他的绘画中,建筑物的透视和比例都很准确而写实。人物与建筑的大小关系也很接近于真实的生活场景。这在国画绘画中也是一个比较新的创举。他所绘的人物,花鸟,山水都很精细,工整而富丽。细节描绘一丝不苟。这些都表现出了清朝宫廷绘画受西方绘画影响之后的特点。焦秉贞代表作有:《耕织图》,《列朝贤后故事》,《池上篇画意图》轴。传世作品有:《张照肖像》轴,《秋千闲戏图》册页。

冷枚,焦秉贞的学生。康熙时期进入宫廷。在康熙时期和其老师一起完成了《耕织图》,由于其绘画才能和领导才能,带领14名宫廷画师完成了献给康熙的《万寿图》。也有表现大场面场景的《避暑山庄图》。冷枚在康熙时期从-个普通的宫廷画师,一步一步地成为宫廷画师的领军人物,由此可见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在宫廷中的地位。雍正时期,冷枚受到冷遇被逐出宫廷。他服务宝亲王,在此期间创作出了多种绘画题材的作品。乾隆时期他再次受到重用,回到宫廷,相继创作了《惜花春早起》、《爱月夜眠迟》、《相马图》、《万寿图》、《雪艳图》、《海天旭日》等作品。

冷枚的作品风格受到他的老师焦秉贞和西方绘画的影响,画面中西方焦点透视和色彩的运用比较明显。例如他画的《梧桐双兔图》,画中叶子的明暗关系的渲染层次分明,空间关系处理得当,和以往院体绘画中的叶子相比,更加写实和立体。兔子用传统技法皴毛,但是用淡墨渲染出体积感,眼睛画出高光,有西方油画的味道。色彩艳丽对比和谐,这些都反映出西方绘画对于冷枚作品的影响。他的作品《避暑山庄图》在有限的画面内把避暑山庄复杂又恢弘的全貌展现出来。其中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方法,使得画面中的景物看起来比例适合,比较真实地表现了避暑山庄的全景,这也是将西方的绘画技巧和中国画绘画方法结合得很好的例证。

四、结语

东西方绘画 篇3

1、东方绘画作品时空特点

西方作家在创作绘画作品的时候力求表达事物的真实性, 要从客观的角度去描绘具体的事物, 每个事物都是具有自己的真实形态, 不可以将之虚拟化。因此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 力求突破平面性给绘画带来的困扰, 力求通过透视的方式表现出事物的纵深感, 因此在西方的绘画作品中, 透视法成为了常见的表现手法。同时, 为了保证所刻画的事物绝对真实, 达到精确的空间效果, 绘画者对于局部的细节也要求极为严格, 甚至在绘画艺术中引入了解剖学的理念。通过解剖法、透视法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 将每个个体的形象准确描绘出来, 并且将这些个体再组合, 为欣赏者营造出了完整的空间效果。西方的绘画作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绘画想法,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崇尚科学, 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基督教的印象。文艺复兴使其的画家乔托的作品中, 为人们营造出了美妙的氛围, 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这种宗教故事真实地发生在自己的眼前, 这也改变了西方绘画的整体思想。

2、西方绘画作品时空特点

中国作家多喜欢采用长方立轴来展现自己看见的美景, 通过深浅不一的层次构造, 来凸显整幅绘画作品的气韵。西方的画家通过对立平时的方式, 采用横幅来表现出美景, 但是中国的画家则超越了原始的画境, 从高处俯瞰整个大自然, 因此在中国的绘画作品当中人们无法找出作者观看的角度, 在这样的创作方法中, 画家个人心境、爱好品格也都巧妙地融入到了整幅绘画作品当中, 在每个线条当中都有所体现。游客可见, 中国的绘画作品运用的是俯视的创作方法, 体现出的是虚灵空间。

二、自然观所体现的理念差异

1、中国绘画作品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 对自然环境都十分重视。在先秦时期, 老子、孔子等学者在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都表达出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叹, 在六朝之后我国的水墨画开始兴起, 因此文人纷纷借助手中的画笔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中国与西方不同, 我们的文化起源于农耕时代, 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人们将自己比喻为大地的儿女, 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因此在不同的绘画作品当中, 也都表达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题, 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山川河流的雄伟壮阔, 比如江参的作品《千里江山图》。

中国人在领略了山水美景之后, 只求的是回归自我的目标, 将自己从万事万物当中抽离出来, 回归到最初的本质。古代耕种的人民将自己居住的农舍视为自己的世界, 这就是他们的时空观念, 他们跟随者太阳的脚步完成一天的劳作后休息。他们的空间观念就是房屋, 而时间观念就是太阳, 因此画家在表现时空的作品当中, 不仅仅体现了房屋是建筑物的特点, 同时也从中体现出了人们以房屋为中心的生活。

2、西方绘画作品的时空观

与东方讲究写意的绘画手法不同, 西方的绘画作品重在模仿, 力求对客观生活当中人物、事件的描绘, 能够将这些场景再现在画纸当中。但是西方的再现也不是一味地模仿与重复, 它以真实存在的“第一自然”为基础, 而后创立出了“第二自然”。西方的绘画作品当中体现最多的是个人主义, 作家追求的是要让欣赏者从这幅画当中领略到作者的个人审美, 了解作者对于美的各种追求。但是艺术需要创造, 需要在原始的构思当中注入作者个人的思想、品位、兴趣, 才能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绘画作品, 但是由于西方绘画艺术讲究模仿与再现, 因此西方绘画作品很多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没有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同时对于自然的认识, 西方绘画与中国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犹太的墓地》当中, 作者绘制出了一幅乌云密布、无人问津的墓地场面, 从该绘画作品当中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同时也体会到大自然给人们造成的一种压力, 这与东方作品中描绘大自然和谐、壮美的场景截然相反。

三、审美观所体现的差异

1、中国绘画作品的审美观

中国画的创造是以本民族的哲学为基础, 表现出了《易经》当中作者所提倡的宇宙观, 即宇宙万物都是有阴阳两部分合并而成, 而阴阳也体现出事物发展的一种节奏。在我国的八卦图当中, 则通过简单的线条描绘出了万物变化的节奏, 而在以后的很多绘画作品当中, 也都采用类似的笔墨手法来表现出事物的骨气。中国绘画作品当中采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 即通过俯瞰整个大自然, 让是现在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往复来回, 来体表现出虚灵的绘画已经, 这里就需要讲究作品的“高、深、平”。

2、西方绘画作品的审美观

西方的绘画作品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将他们所看到的具体实像全面、完整地展现在画纸当中, 是画家创作的初衷。在雕刻物当中产生的凹凸光影, 画家通过有色晕染的方式将这些光影移入到作品内部, 通过忽明忽暗的光彩以及颜色, 可以彰显整幅绘画作品的气韵, 体现的是一种物我对立观察手法。图画当中景物以及空间的构造, 是基于平视的角度所描绘的, 有某个固定的点当中所看到的空间景象, 这种创作手法表面上看起来很客观, 但其实也融入了主观的色彩。西方很多画家喜欢创作一些无边际的自然风光, 但是在他们的绘画作品当中体现的精神境界确实有限的。

四、结束语

通过将东西方绘画艺术进行对比, 发现了因为文化理念的不同, 绘画作品的创作手法, 所体现的人文思想也有所差异。西方的绘画作品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之下, 注重写实, 推崇表现出事物原本的面貌, 体现的是西方画家对客观现实的追求;东方的作品更加注重意境的描绘, 重在将自己情感寄托于绘画作品中。但是两种绘画作品都体现了画家对和谐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90

[2]杨柳梦.中国画若干问题的思考[J].美苑.2010 (6) .

东西方绘画 篇4

教材分析:

《西方现代艺术》是普通高级中学《美术鉴赏》(人美版)第13课的内容,从教材内容上来讲,学生对各种类型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有了大致了解。因此,本课的目的是围绕“个人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汇合”这个主题,对西方现代艺术作一个概括的历史性梳理,使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课中我采用“欣赏与实践结合”“音乐与美术结合”的设计方案。课中既有美术鉴赏部分又有设计活动制作展示部分。只是在教学设计里各自侧重点、所占比例不同。“教学目标”符合《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涵养、美感,丰富生活情趣和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

内容结构:

本课分引入、讲授、讨论,体验四部分,为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所选作品都是在美术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包括一些有影响的西方前卫艺术。但是,对于它们的价值和作用,则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本节课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几个主要流派为主要内容,领会西方现代艺术的特点。

学情分析:

根据高中学生年龄的特点,求知欲强,独立思考能力争强,很有分析评论的能力,同时,他们又不仅满足与现在教学内容,喜欢创新,喜欢刺激,喜欢独具匠心,喜欢博览群书,更喜欢在网络上收索他们喜欢且易接受的信息。另一方面,他们的艺术基础不是很扎实,艺术素质高低差别大,接受艺术的能力不均衡。根据这些我考虑在本课教学中,加些互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西方现代前卫艺术及其思潮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学会鉴赏与评述的基本方法。并敢于大胆的在实践中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与提高学生观察、鉴赏、评述、创新、实践等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鉴赏西方现代绘画流派。主要介绍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及超现实主义,初步理解其艺术特性及表现手段。

教学难点:西方现代绘画各流派的特点及总体艺术风格体现。现代派艺术较为复杂,历史的 评价不一,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

教学准备:电教设备、教学、影像资料、体验材料。

学生准备:看教材、资料图片素材、体验材料

教学预见:学生可能对现代艺术不一定喜爱,可能难于接受,学生课前沟通不了没有一个预先的认知过程。学生可能会不愿对作品进行评述,教师要随机性的启发,引导其语言表述评作品的能力,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教学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

教学评价:口头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

教学形式:教师讲述、学生欣赏、讨论、游戏、展示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分组形式

二、导

入:听后印象派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提问方式引入课题《西方现代艺术》

三、新授部分:

(一)、西方现代艺术

背景:自从19世纪末后印象派画家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美术的写实传统,加之人类进入

20世纪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从20世记

初在法国产生的野兽派绘画算起到20世纪末,有名称的美术流派多达二三十个,以马蒂斯、毕加索、达利等代表现代绘画的风格特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总体上都具“个人

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特性。

教学形式:(观看)。

鉴赏目的:围绕什么问题去观看?看后学生了解些什么?

(1)围绕现代艺术特征,(2)了解西方现代主要绘画流派。、特点:企图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绘画注重写实的传统,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艺术形式的探索。

2、代表流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主义.、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等。

(1)后印象派:把对形式和绘画媒介的探索理智化和系统化,从而开创了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的新纪元

例:塞尚《咖啡壶边的女人》,作为法国珍宝参加上海世博会。

(2)野兽派:产生20世纪初的法国。随意运用色彩和线对形体表现,并加以夸张、变形。例:(法)马蒂斯《舞蹈》

(3)立体派:打破传统以固定视点表现对象的手法,开创把形体解体,再重新组合,从而出现与常态不同,创造鲜明个性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的形象,表达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例如:(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4)未来派:产生20世纪初意大利。特点强调表现运动和速度。体现“前卫、喜悦、兴奋、激情”。

例:(意大利)巴拉《拴着链子狗的动态》

(5)表现派: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例:(挪威)蒙克《呐喊》

(6)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

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观看视频。

讨论:

1、你觉得行为艺术能接受吗?

2、西方现代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二)、开阔视野,综合欣赏:(选择放映)

(三)、体验活动,“假如我是艺术家”

学生做重构练习,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学生展示:(自评、互评、师评)

背景播放印象主义音乐家德彪西《月光》

1(五)、课堂小结:(教师)

西方近代美术的演变,曾被人喻为一个传奇性的故事。由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千变万化的价值观念,打开了许多未曾探索过的道路。一直到现在,“现代美术”仍是个令人迷惑的名词,一些被公认为艺坛巨人的画家,如塞尚、马蒂斯、毕加索虽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却仍然经常被一般人所忽略,毕加索的立体派或荒唐或有趣,马蒂斯的野兽主义或美观或滑稽。当然,无论何种艺术形式,所反映和表现的都是现代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特征,都是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反映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作品映射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谬,寓意,抽象,但确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写照。其中的积极成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视觉表现空间。

中西方绘画的对比 篇5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意境;写实

由于中西方的不同思维方式、哲学背景、宇宙观、以及由这两种抽象方式就形成中西方绘画传统——造型和写意。中国绘画是在中国民族的土壤上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的中国民族绘画。中国画十分重视笔墨,运用线条、墨色和轻重彩色,通过钩皴点染,干湿浓淡并用,来表现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阴阳向背;并运用虚实疏密结合和“留白”等手法来取得巧妙的构图效果。中国画的空间处理也比较自由灵活,即可以用“以大观小”法,画重山叠嶂;也可以用“走马看山”法,画长江万里。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不但主张要“外师造化”,而且还要“中得心源”。西方的绘画强调比例和透视关系,光和色的变化,特别是西方的印象主义者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力图捕捉自然界中难以记忆的变化。但我们观看西方绘画的杰作,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人物深入细腻的刻画、和谐雅致的色彩和高超精妙的写实手法而感叹。大量或优美典雅、或庄重朴实、或沉雄壮阔的西方绘画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另一道绚丽的世界文明风景线。而中国的艺术家不试图获得自然的短暂的陈述,不把光和色彩作为强调对象,而把重点放在作品的构思和韵律上。他们寻找一种音律的平衡,通过这个音律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遵循理论是一件作品应在“似与不似之间,神似寓于不似之中”。他们将简单的线条转变成一个高度的艺术形式,线条不仅画轮廓而要表示艺术家的概念和感情。为了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目的,他们使用了多种线条或泼墨。

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总的来说中国绘画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是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异。现将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差异总结如下: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西画则凌驾于自然之上,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重写形。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即“诗情画意”。而西画则不然,它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时空、重光色效果。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中国画的构图其实就是经营位置,其主要的构图规律就是运动透视(散点透视)的具体运用,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物象相互联系在一起,这是西画所不能的。再就是经营黑白,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注意画面黑白的安排处理及虚实相生的变化。而西画则比较尊重科学,采用合理的焦点透视来表现事物的变化规律,采取科学的切割方法(包括黄金分割的方法),在不同的视点和视角中表现不同的物体,更趋于科学和理性。发展到现代,不论是中国画或西画,在构图上都倾向于构图的标志性:把自然的空间进行更有序的组合,打破常理,使之更规范,更具艺术感染力。

最简单理解,中国画是在“写”、表现精神、偏抽象.;西方绘画是在“仿”、描摹、仿造事物,偏具象。那么,中西方绘画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根源是什么?这主要取决于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道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以天为本,将人看作整个自然的一部分铸就了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与此相关,它造就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对自然的眷恋使中国人将山川视作民族的母亲。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使中西绘画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是能让人融入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中国绘画内敛而沉静,弥漫着诗意;西方绘画绚烂而开放,张扬着个性。

参考文献:

[1]王庆生.中西方文化的冲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西方历史题材绘画 篇6

一营造气氛的四个主要因素1构思主题

(1) 主题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是气氛营造的关键

主题是指历史题材绘画的内容和其所要反映的思想。画家能否透彻地掌握和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及历史意义是作品气氛营造的关键。如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荷拉斯兄弟宣誓》, 画面所表现的力量、思想性以及对观众的强烈震撼, 来自于它密切地联系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思想运动与社会斗争现实, 反映了革命时代人们的理想与希望。

(2) 时令的选择和瞬间的永恒性

在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中, 对符合主题的时令和瞬间情节的选取可以营造出适当的气氛。例如冬季冰冷的季节景色使人们联想到理性的思维, 同时给画面以严肃感, 可以营造出凄凉、悲剧的气氛。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和法国画家柯罗的《拿破仑在埃罗战场》这三幅画都选取了冬季作为气氛烘托的背景, 表达了悲壮的气氛。

黑格尔讲得很中肯:“绘画不能像诗和音乐那样把一种情境、事件或动作表现为先后承续的变化, 而只能抓住某一顷刻。”历史题材绘画中情节的瞬间性是一大主要特点, 通过一个场面把场景前后左右的人物、空间、时间、环境等各种关系表达出来, 以追求更佳的画面气氛。画面中的情节只能是对生活中某一瞬间的选取, 而且正是这个瞬间可以反映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所营造的气氛。如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意外归来》, 就选择了上午当流放者走进室内的这一刻, 屋内每个人的表情反映了他们各自和归来者的不同关系, 目光中表达出意外和突然的感受。这种瞬间性强烈地烘托了画面的戏剧性气氛。

2构图安排

(1) 金字塔式的三角形构图

构图是历史题材画的精神体现形式。能否利用好适合主题的构图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构图形式是为营造气氛服务的, 艺术家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就会选取与之相符合的构图形式。例如金字塔式的构图是古典传统构图形式之一, 它坚固、持久, 具有纪念性和象征性。而多个三角形相互重叠的构图就会产生一种动感。如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 画家为了表达一种紧张的感觉, 选取多个三角形重叠的复合三角形构图, 从而营造出沉船上绝望、悲惨的气氛。

(2) 对角线的构图

对角线连接画面的四条边线, 比水平线、垂直线要活泼, 比倾斜线要稳定。在对角线构图的运用中, 一个方向对角线上的绘画内容明确, 而在另一个方向会形成一个隐约的对角线关系, 形成主次分明的画面。这种构图形式更多地在历史题材绘画中出现, 用对角线的方向体现两种力量的对立。如苏里科夫在《女贵族莫洛佐娃》这幅画中采取对角线的构图形式, 不仅是为了表现雪橇向前行驶的运动感, 而且主要是突出画的主题思想, 通过主人公和围观者的鲜明对比营造一种悲伧的气氛。

3形象塑造

(1) 人物形象刻画

人物形象是绘画中很重要的表现语汇, 也是最易唤起人喜怒哀乐、联想与共鸣的符号。对形象的实际塑造受制于题材、主题, 对历史题材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要做到了解人物、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不同形象的心理描写会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如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中, 伊凡坐在地上的姿势和他的表情夸张感人, 眼睛瞪得大大的, 像是要发疯一样, 从中可以看出伊凡矛盾的内心情感。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中, 画家所描绘的女神形象则表达了一种浪漫、激情的气氛。苏里科夫的《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中, 画家在对缅希科夫形象的刻画中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 把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提到新的艺术高度。他深入到这个失意者的内心深处, 表现了他复杂而又微妙的精神世界。

(2) 景物的刻画

景物在历史题材绘画中起到以静促动的作用, 对于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中, 人群背后的瓦西里·勃拉仁东征大教堂、绞刑架和克里姆林宫的围墙组成的建筑物轮廓线和人群的轮廓线形成了锯齿状, 对画面上阴冷、压抑的气氛起到烘托作用。在《自由领导人民》这幅画中, 右边的巴黎圣母院静静地见证着前景的战斗, 加强了画面上的浪漫激情气氛。而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中, 远处的大船与前景缓慢移动的纤夫形成对比, 渲染了纤夫处境的悲凉。

(3) 自然气氛的刻画

风雨雷电雪雾雹等算不上“形象”, 但这些自然景物一但进入作品, 便成为强烈有力的视觉语言, 具备了感情色彩。在《梅杜萨之筏》这幅画中, 对大海和空中的乌云进行了强有力的描绘, 增强了画面上悲惨的气氛。《希阿岛的屠杀》一画中, 面对绝望、无力反抗的人民, 背后的海面和天空反而表现得十分宁静, 反衬出凄惨的气氛。在《1870年巴黎的围困》中, 战场上空聚集着黑色的乌云, 强调悲壮的气氛。

4光色表达

(1) 强光暗影的表达

光是绘画作品在视觉效果上最直接作用于气氛的因素。光线的设置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 能够用于突出主题人物。从什么角度来用光, 体现什么意图, 可以视主题和情形而定。顺光、侧光、逆光都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光可以使画面或灿烂, 或阴暗, 或晴朗, 或明朗, 或朦胧, 呈现出一定的气氛, 而这种气氛是与画中表达的主题和情绪相吻合的。如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中, 画家运用强烈的光影效果和鲜明的主次关系, 成功地表现了起义者面对死亡、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自由领导人民》中,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 与丰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活力的构图一起构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伊凡雷帝杀子》中, 列宾以聚光效果突出伊凡和儿子一生一死的表情反差, 营造出血淋淋的恐怖气氛。《梅杜萨之筏》中, 从上面射来的强烈光线照射在物体身上, 所形成的鲜明对比给画面带来了紧张感, 使得沉船上的景象呈现出恐怖、悲惨的气氛。

(2) 主观性色彩的运用

色彩的使用应服从主题内容, 根据画面需要和色彩色调的基本情感倾向来综合考虑。色调是表现力很强的形式, 处理得好, 可以使画面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并能营造一定的气氛。运用色彩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来营造画面的气氛时, 关键就是要根据所表达的内容选择和使用色调。《女贵族莫洛佐娃》中, 选用的色调严峻、阴森、冰冷、暗淡、沉闷, 营造了一种沉抑的气氛。德拉克洛瓦可谓是一位运用色彩的典范, 在他的《希阿岛的屠杀》中, 为了加强画面上的残暴气氛, 画家大胆地运用鲜明的色彩, 在暗部使用暖而纯的亮色, 使整个画面上的气氛因暗部色彩的活跃而被带动起来。

二画面气氛的营造对社会所起的效应

首先是哀悼战争的受害者, 谴责外侵者的暴行。历史上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 外族入侵的情况时有发生, 使人民大众被迫面对死亡与苦难, 陷入悲惨的境地。画家们面对这一情景, 没有袖手旁观, 而是拿起自己的武器———画笔进行艺术上的有力控诉。例如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其次是表现种种灾难和悲剧。人类因暴力残杀或天灾人祸而造成的悲剧都是历史发展中的噩梦, 油画作品《梅杜萨之筏》以其强烈的震撼力表现了船难和援救不及带来的灾难和悲剧。这幅画一经展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人们对受难者充满了同情和哀悼。

其三,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衰”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里, 摄影也早已取代了历史题材绘画在现场记录方面的职能, 但艺术家们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不论时代发展到什么阶段, 历史是永远不能被磨灭的, 所以历史题材的绘画也可以随时代的发展而获得创新。对于历史题材的绘画在新的历史意义上的延续与发展, 则有待于我们这一代艺术家进行更深层面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甄巍.与经典相随[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行远.看与思——解读西方艺术图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刘剑虹.走近大师:从达.芬奇到杜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英]休.霍勒.浪漫主义美术[M].袁宪军, 钱坤强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1992.

西方绘画的人物题材 篇7

欧洲中世纪往往被描写成黑暗的千年,是愚昧无知的象征,但这些看法正被西方学者更正。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要面对中世纪美术中关于人物的描绘,那时的描绘有其自身的规则与意义。英国学者贡布里希谈到中世纪绘画时曾说过,按我们现代的艺术观念,一个艺术家必须“创新”才能得到承认,但中世纪艺术家不理解为什么在老方法依然适用时却要创造新方法,或者用新办法来表现宗教故事。

中世纪艺术家关注的重心并不是对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根据以往绘画样本去解释教义,这是中世纪绘画中的人物要传递的主要信息。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复兴了古希腊文化,并与基督教文化一同组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化的雏形。这时期的艺术又是如何对待人物题材的呢?他们把人看成除上帝以外最神圣的物种,是上帝之子,是替上帝行使权力、统治世界的。所以,这时的人物画将人描绘得像神一样伟大,人类在艺术世界中不再是一个概念符号,而是充满灵性的统治者。这些人物被描绘成“一种非常标准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结构、造型及透视法则制造出来。当时艺术家的作品中充斥着对于比例、结构与透视法则的追求。在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的审批》中,即使在地狱中,人类也被表现得完美、真实,充满生命感,同时众神也一概变成人类的标准模样。同样,威尼斯画派的人物也是那般鲜活。这是一个人的世界,是人类统治一切的时代。这时期的艺术以表现真实世界为己任,表达了人类要征服世界的野心!所以,逼真的世界与人物成为这个时代的艺术标准,并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艺术家依照这种标准进行创作,以此分出高低。

17世纪,艺术家将文艺复兴的成果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他们遵循再现自然的原则,描绘了不同的天地。巴洛克艺术运用相同的形式体系,骚动和变化取代了圆满和完善,无限和庞大取代了有限性和可想象性。人们的兴趣从美的比例转向发生的事件。这时期的人物画表现了不同地域与阶层的真实生活。艺术家遵循的原则是描绘眼睛看到的真实,创造的是传世的画像人物,而非标准人物。委拉士开兹笔下骄傲阴险又逼真传神的教皇,凡·戴克笔下无所忌惮又风度优雅的贵族,哈尔斯笔下内心细腻又形象鲜活的人物,维米尔笔下生活富足、安详的普通市民,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可信。为了将更真实的人物描绘出来,不同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标准人物,各类人物的真实缺陷暴露在画面上,各种光影出现在画面上,各种动作展现在画面上,各种色彩显现在人物身上,油画的写实技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同场景中的真实人物被逼真地再现出来,一切技术是为了把人物描绘得更加真实。

到了18世纪,人们不再满足于外貌的逼真,而是更关注内心感情的抒发,人们不再仅仅以真实再现为最终目的,而是以不同风格进行人物塑造,出现了罗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流派。不同的风格标志着当时艺术家对精神的向往。比如我们熟悉的罗可可艺术,英国学者里德把这种艺术界定为艺术中向往自由的意志,“罗可可精神所追寻的自由,在于取得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审美效果,它是一种抽象艺术,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一旦人们掌握了解开罗可可艺术精神之谜的钥匙,华托与莫兰德、夏尔丹与戈雅、格鲁斯与荷加斯之间的种种差异便会汇成一体,给人一种混同的自由感”。所以我们看到雅克·路易·大卫、夏尔丹、威廉·霍格思、乔舒亚·雷诺兹、托马斯·庚斯勃罗等艺术家作品中有各具特点的人物表现。这些作品中的人物被装扮成不同身份,融入各种情节与故事。

这种风格在19世纪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不同派别的标榜与不同身份的识别成就了这个世纪独有的艺术风采,历史上的各种艺术风格在这个世纪轮番上演。实际上是从18世纪,人们才开始关注艺术中的风格表现,标榜风格与个性成为自18世纪以来的艺术史特征。美术作品中的人物描绘也一样成为这些风格的媒介,所以从这点出发去欣赏这些艺术,方可体会其中的乐趣。如著名现实主义艺术家库尔贝,有意识地表现他看到的所谓真实的人物,不加修饰的再现成为他个人风格的标识;而安格尔则是用文艺复兴的样式去表现他的人物,优雅地展现着其独特的个性。总体上这是一个人物风格化的时代。

在我们熟知的印象主义作品中,人物如同景物一样成为光影的载体。对于外光的痴迷使印象主义的作品充满瞬间的色彩,他们的兴趣在于建构一个个变化无穷的光与色的世界。人物没有了本身的社会属性,没有了个性,只是千变万化的颜色中的不同色块。这样的人物呈现为消失在色彩中的人物。

这些貌似客观的色彩描写导致了艺术家主体观念的提升,促成了从后印象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形式创造。不论是以抽象方式还是以具象方式,人物如景物一样都成为构成画面的偶然材料,而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与个性的再现,它们全部成为绘画构成中的材料,或成为作者抒发自身情感的表意符号。这些艺术家的目的在于体验创造画面的探索过程,而不再重视对自然的复制。我们面对毕加索的画作有什么感受?他不再重视对真实世界的重现,而是打造一种创造性画面。画中的人物并不像真实世界中的人物那样栩栩如生,而是如其他材料一样成为组成画面的构成元素。这时期的艺术不再推崇自然真实,而是表现创造画面的能力,看谁的画面新鲜,看谁的手法离奇,基本的造型元素成为最主要的内容。艺术家不再试图复制什么,而是自觉地创造着新而又新的画面——人物成为主观变形的人物。

论西方绘画音乐的色彩比较 篇8

一、绘画音乐的色彩特性比较

简单地说, 有了光便有了绘画中的色彩, 即颜色。光是一种电磁波, 不同波长形成不同的色彩。一般认为色彩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和明度。色相可以理解为约定俗成的色彩, 通常用红、黄、蓝、绿等名称来表示。纯度, 也可以称为饱和度。色相清晰, 纯度则高。明度即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音乐也是有色彩的。音乐本质上是一种声音。声音也是一种波, 它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由此可见, 颜色与声音之间具有一定的自然联系。音乐的色彩包括音色、音的高低、长短与强弱四个音的物理特性。音色是由发音物体本身的材质、大小、形状和发出泛音的多少来决定的。声音的高低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有关系。振动次数多, 音则高。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音的长短。音的强弱由音的振幅大小决定。振动幅度大, 音则强。

绘画音乐的色彩特性是人们对色彩的简单认知。对色彩特性的认识是我们对绘画音乐色彩认知深入研究的前提。

二、绘画音乐的色彩认知变化比较

西方绘画与音乐艺术风格演变大致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把色彩认知分为三个时期:宗教化时期、世俗化时期与多元化时期。

宗教化时期主要是指艺术发展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一切都在宣扬宗教的神圣和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绘画色彩与其典型的建筑造型一样被理性化。这个时期认为色彩的模仿并不重要。由此看来, 正是色彩让位于造型造成了古希腊罗马色彩的单一。中世纪的色彩逐渐丰富, 但是色彩的地位和价值变化不大。圣威塔尔教堂镶嵌画《朝臣簇拥的狄奥多拉皇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期的音乐艺术也多为各种宗教、仪式所服务。音乐的旋律及节奏特征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进而影响到了音色的选择。在古代, “乐器、人声、力度和速度 (Tempo) 的选择都由当时的趣味和传统所决定”①。古代器乐音乐与声乐音乐都具有即兴性质, 这就是古代音乐的传统特点。音乐的色彩因此变的模糊。

文艺复兴至印象主义时期都可以列入绘画和音乐的世俗化时期, 一个过渡时期。一般认为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发展的最高峰。这个时期出现了融合音乐、绘画、文学等多学科的艺术——歌剧。这是音乐与绘画的首次近距离接触。此时期的绘画色彩与音乐色彩都极为辉煌而华丽, 充满了贵族气质。对色彩的认知在印象主义时期表现的更为明显。色彩完全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而成为了一门科学。印象派画家对物理学中色彩研究的新发现加以利用。随着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绘画与音乐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随之而来的就是音乐与绘画的综合研究。以印象派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为例, 他的艺术作品意境朦胧, 和声色彩丰富而神秘、就像绘画中的色彩不断的交织、融合、变幻着。德彪西的音乐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都是表现瞬间的印象与感受。

绘画与音乐的多元化时期主要是指20世纪艺术和当代艺术。“变形, 色彩自由, 空间的新表达方式, 从抒情动作到几何中诞生的抽象化……如此众多的想象来到了对20世纪艺术进行思考的精神之中”②。印象画派的色彩运用在绘画发展史中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 它预示了20世纪艺术对色彩运用的自由化与多元化。在20世纪抽象绘画中, 色彩甚至完全摆脱了造型的束缚而独立成为一幅绘画作品, 这在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期, 音乐色彩的发展较大。“20世纪最重要的形式组织新手段是十二音作曲技法”③, 这种标新立异的作曲技法对音乐色彩要求极为严格。法国著名作曲家梅西安大量采用了这种技法。以保罗·克利、蒙德里安、康丁斯基为代表的抽象画家绘画作品都曾有配曲。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也曾被康丁斯基搬于舞台之上。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 艺术的多元化时期, 音乐与绘画的联系更近了一步, 而这些进步主要是从色彩开始的。

人们对绘画音乐的色彩认知越来越深刻, 也正是这个原因绘画音乐之间的交叉点越来越多, 色彩打破了原有的和谐与平衡, 色彩的情感表现变得充沛起来。

三、绘画音乐的色彩情感表达比较

没有对绘画音乐色彩特性和色彩认知变化的比较就谈不上情感表达的比较。绘画音乐色彩都充满了想象, 色彩被艺术家赋予了个人情感,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在绘画诸要素中, 色彩最具有感情特征。它渐渐地脱离开绘画的造型, 甚至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我们要认识到, 在绘画创作中由于个人的绘画认识、生活经历等因素形成了绘画的不同风格。画家赋予同一种色彩以不同的情感内涵。相比之下, 音乐的色彩情感表达有较大的依赖性。音乐色彩我们可以理解为音响效果, 音乐色彩的情感表达主要取决于音响结构。它难以像绘画色彩那样展现它的独有价值。音响效果是通过调式、和声、配器等多种组织形式, 加之声音的特性而形成不同风格的音乐。音乐的造型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了音响的组合上。它通过情感暗示了空间的远近、还有空间的方向性。

无论绘画色彩还是音乐色彩的认识都与个人的视觉经验或听觉经验有关。这也造成了同一作品不同情感认识的较大差异性。这需要我们学习更多的绘画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 从而体会艺术家作品的深刻内涵。

结语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色彩是可以相互借鉴与应用的, 这需要我们对色彩有充分的认知。情感是音乐与绘画之间沟通的桥梁。色彩的审美经验可以通过情感而间接的作用于不同艺术的表现上。

摘要:色彩这一词语时常出现于绘画与音乐艺术当中。绘画与音乐的结合成为越来越多学者所关心的领域。绘画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 音乐色彩是一种听觉语言。本文从这两类色彩的特性、认知变化、情感表达方面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色彩,绘画,音乐

参考文献

[1][3] (美) 米罗·沃尔德, 加里·马丁等著, 刘丹霓译.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2, P6, P174.

东西方绘画 篇9

一、西方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

20世纪以来, 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 西方艺术家们的思想观念开始产生裂变, 现代绘画艺术登上历史舞台, 开始了一场对绘画内容和形式上的消解的历程。塞尚作为20世纪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之父的一开始就进行了现代艺术意义上的实验, 试图用大脑作画, 他认为宇宙成物都可以用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来处理。随后而来的马蒂斯在《舞蹈》一画中消解了画面内容, 实现了形体和色彩的解放。而真正拉开现代艺术帷幕的是毕加索, 1907年他在他的名作《亚威家少女》中不仅实现了形体和色彩的解放, 也实现了空间的解放。随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 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但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信仰也只是反传统, 到了达达主义的杜尚这里, 他不仅反传统, 而且反艺术, 他认为艺术要不得, 艺术家也要不得。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 产生了极简艺术, 艺术开始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 随着实验艺术的登台亮相, 观念艺术的产生, 艺术消亡的理论不绝于耳。尤其是观念艺术认为艺术只是一个观念, 不存在什么内容和形式, 以往传统的绘画最终消失了, 变得毫无意义。到了当代绘画何去何从的问题日趋显现了出来, 一些艺术家另辟蹊径, 找寻绘画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开启了一场当代意义上的绘画历程, 对当今西方社会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当代西方绘画艺术的特征及主要表现

(一) 新绘画的出现

20世纪70年新绘画的出现, 标志着绘画开始走出死胡同, 有的新的发展方向, 绘画艺术开始走出困境, 走向复兴。这种新的艺术形式首先在欧洲生长, 后来美国奋起直追, 到了80年代中期连日本也出现了这样的艺术运动。这种新绘画的特征是风格自由, 大胆粗犷。画面巨大, 意象深远, 充满了苦涩的美感。这些作品能给人强烈的情绪, 题材也极为丰富。

(二) 意象

西方的现代主义的艺术发展到最后进入到了死胡同, 形象不存在了, 色彩不存在了, 空间不存在了, 到后来连绘画艺术的意义都受到质疑。而我们的后现代的艺术家们另辟徯径, 从多个角落找回艺术的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的艺术家们画面中出现了意象。意象是介于形象和抽象之间, 这种意象既不同于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的惟妙惟肖的具象, 也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对形象的消解, 它是一种抽象、残缺不全的、怪诞离奇的、夸张的或是变形的、卡通或涂鸦形象, 它以一种新方式出现在画面中。新意象绘画有许多代表画家, 其中重要人物有菲利普·古斯顿。他在1968年突然采用了一种新卡通式的具象绘画。在新意象画家中, 最有名的当属苏珊·罗森伯, 她画面中采用的具象是马——确切的说, 是用松弛的轮廓线勾勒而成的马的侧面。

三、流派纷呈, 兼容并蓄

西方当代艺术有着极强的包容性, 它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状态。它包容一切可能的艺术形式, 即使是以往难登大雅之堂的涂鸦形象。在对待艺术家这个问题上, 破除西方主流文化中心论, 一些亚洲、拉美艺术家的作品也出现在了各地的展览中。当代西方绘画艺术色彩纷呈, 流派众多。主要有联邦德国的新表现主义、意大利的超前卫艺术、美国的涂鸦艺术、法国的自由形象与英国的新精神等等。比如:

(一) 德国的新表现主义: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经历了从巴塞利兹、吕佩尔茨的“纯绘画”到彭克、波尔克的可能性再到柏林的一些年轻的艺术家的表现力的绘画, 使得绘画获得了新生。这一派的艺术家试图消解绘画的主题和内容, 用富有张的艺术形象来吸引关注。这一派的艺术家们认为绘画应该是自由的, 无限制的。比如画家基弗就收集了从神话到近现代的所有史料, 用绘画的方式把这种历史表现了出来。他们还用强烈的色彩, 大胆的画风表现内心被压抑的情绪。

(二) 意大利的前卫艺术家:在意大利超前卫的艺术家那里就采用了折衷风格, 他们借鉴了传统绘画的风格和规则。在其代表人物基亚那里可以看到夏加尔、毕加索等艺术家的影子, 但基亚不是照抄或延续这种风格, 也是进行新的诠释和演绎, 使古典以新的面目进行回归。而库奇尤其喜欢马萨乔的艺术, 他继续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在这里, 艺术家们不是把这些风格简单排列, 而是进行多方面的组合和探索, 使一些新的表现成为可能。

(三) 美国的涂鸦艺术:它的代表人物有吉斯哈·林、肯尼·莎尔夫等。吉斯·哈林的艺术有一种华丽之感, 幽默、活泼, 他的粉笔画也迅速、简洁。而另一个代表人物肯尼·莎尔夫是具有独创性的涂鸦艺术家, 他的画面色彩明亮, 有一种极端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

(四) 法国的自由形象:这一派的艺术家作品中形象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他们或取材于海报, 或取材于卡通人物, 有着一定的喜剧效果。英国的新精神:这一派的代表画家马尔科姆·莫利谈论艺术家通过艺术了解潜意识, 通过意象让潜意识活动暴露出来。他们或在叛逆者中寻找绘画形象, 或在诗人中寻找。这是一种有较大随意性的创作方法。

四、对传统绘画的超越式回归

当代西方艺术有着积极的态度, 积极追寻绘画的意义。他们从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中找寻灵感, 从文艺复兴的画家那找寻出路, 从近代的绘画中汲取营养, 寻求新的方向。这种对传统绘画的回归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超越。当代西方绘画必须有两种承继, 一种是与传统风格的综合, 另外一种它也必须承认其与现代艺术的继承关系。这样在文化上, 当代西方艺术一方面与传统文化联系了起来, 另一方面有其现实的意义。所以这种回归, 不是简单意义上, 而是一种超越式回归。

摘要:当今社会, 人类由工业时代迈入了信息时代, 当代西方绘画艺术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出现并发展起来的, 它的出现, 意味着传统艺术在一定意义上的回归, 但这不是纯粹的复原, 而是一种超越式的回归, 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0世纪70年新绘画的出现, 标志着绘画开始走出死胡同, 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绘画艺术开始走出困境, 走向复兴。这种新的艺术形式首先在欧洲生长, 后来美国奋起直追, 到了80年代中期, 连日本也出现了这样的艺术运动。

关键词:当代西方绘画,意象,回归,新绘画,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参考文献

[1]翟宗祝, 鲍诗度.蓝色画廊[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9.

风格迥异的西方当代绘画大师 篇10

中产阶级生活的记录者——埃里克·菲舍尔

埃里克·菲舍尔,1948年生于美国纽约,l970年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学习。l975年在加拿大开始正式转向具像绘画。他虚构了一个家庭,从这个家庭的故事展开,开始了描绘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及伦理状况的绘画,并举办了个人的首次画展。埃里克·菲舍尔善于用具像的、叙述性而不是描绘性的手法,以美国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有力地描述了人性中的方方面面。其对全世界,包括对我国美术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菲舍尔生涩、笨拙的画法,有一种不加修饰的直接性和草率感。这种画法对于他所要表现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乃是十分适合的。他经常以照像的视角描绘私人生活,描绘因舒适而懒散、因放纵而疲惫的场景。其对象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暴露无遗,因而让观者产生偷窥之感。这种直白的呈现,不需要传统绘画的严肃庄重,反而是这种多少显得有些直白的绘画语言,能够直截了当地传达出资产阶级市俗世界的不安,传达出在生活与艺术中固有价值观的衰败与衰退。

其代表作品《来自办公室的金发美女》描述了懒散乏味的日常消闲活动,充满紧张感。画面中的人们在鬼鬼祟祟地行动,同时又不知所措。同时,由于强烈光线造成的明亮对比效果、巨大的画面尺寸、富有动感的笔触以及突兀的、开阔的构图使用,明确有力地肯定了主题中的不安因素,并加强了这些因素对观众的生理、心理产生的强烈刺激。这些处于自身困境中的平庸又焦虑不安的形象,象征着貌似坚固的资产阶级世俗社会内心存在着的不稳定性。

不协调元素的融合者——大卫·萨利

大卫·萨利,1952年生于美国俄克拉马州的诺曼,1972年获瓦罗西亚加州艺术学院硕士学位,1975年首次在洛杉矶举办个人画展,是美国新表现主义最具有争议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的具像作品手法大胆,善于借用一些相关但不协调的元素和形象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这些形象基本来自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包括艺术史通俗插图、各种通俗杂志甚至是色情杂志的图片。

大卫把喧闹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混合形象布置于巨大画幅上的作法是独具胆识的,给人以胆大妄为的超现实感受。这些不相关因素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全新的具有独立性的新的象征风格,这些因素之间犹如梦一样的充满超现实主义气氛。通过戏剧化的画面构成和形象组合,在冷静之中表达出对壮观而又喧哗、繁荣而又矫饰的当代美国文化的迷惑、困扰与失落。从整体上展现出美国的国家形象和社会生态,对美国当代社会的荒谬、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失望以及不平等和暴力的表现抵消了他所使用的形象、空间、色彩、肌理和风格给人的不协调感。这些不和谐被统一在悲伤与失落的情绪之中,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并将大卫的戏剧化处理有力地转化为沉思。

其代表作品《假发商店》是由两个完全独立不相干的画面构成,其中一幅是假发商店的场景,人物被拉长、色彩明度对比加强、狭小空间拥塞了多个物象,充满了冷漠之感。另一幅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和色调,一个拿有金属般质感提琴的年轻女性,黑白造型,这是大卫借用现代主义常见手法进行杂糅表现当代艺术,他故意将人物或景物置于偏离构图中心区域的位置使之不完整、不平衡。其作品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观念及独特的视角和反常理的“非和谐”构图。两幅图像被并置,并叠加以传统绘画中的果篮和现代感的素描效果,看似无章法的拼凑,却表现了当下美国的社会生态及生存的现状。

废墟中的画界诗人——安塞姆·基弗

安塞姆·基弗,1945年生于德国,1963年起先后就学于德国弗赖德堡艺术学院和杜塞尔多夫的国家艺术学院。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基弗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美术家。其画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隐含一种饱含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

作为80年代“新表现主义”重要的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作品经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物料的使用和复杂的视觉效果成为基弗作品的画面中心。基弗应用拼贴与堆砌的创作技法来组织他的基层画面,风格结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画面的巨大和复杂的肌理使作品呈现出无比震撼的力量。

基弗正视纳粹时期的恐怖和德国历史、文化和神话,并且希望为德国理想主义疗伤,助其复兴。事实上基弗在绘画上有很大的抱负,他渴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从史前到瓦格纳、尼采、希特勒直至现在。1980年代基弗反复表现的主题是对大屠杀的记忆。他画了大量希特勒时期的现已成为废墟的纪念性建筑。基弗的绘画作品《著名歌手》并大量运用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外观看起来似乎经历过一场劫掠。然而,关于焚烧过的土地图象,也让人联想起播种之前的烧荒——对新的生长的期待。基弗的作品虽然一再提及纳粹时期,使得人们无法判断他对纳粹的真实态度,但是不管他是批评还是同情纳粹,不可否认的是基弗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哲学和伦理的思考者——约尔格·伊门多夫

约尔格·伊门多夫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大师,1945年生于德国布勒克得,1964年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20世纪60年代,伊门多夫参加了博伊于斯倡导的“行为艺术运动”,70年代曾属于一个崇尚毛泽东思想的党派,曾被冠以“政治卡通大师”、“社会现实主义”等名头。这些冠名随着世界政治的变化都渐渐失去意义,而他的艺术本身依然是世界艺术中有持续影响力的语言之一。

伊门多夫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德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氛围。1977年,他开始创作《咖啡馆德国》系列,在故事化的形式下描绘现实和政治意识的状况,描绘当时受分裂之苦的德国状况的这个系列作品中,他设置了种种隐喻的形象。在他的第三幅《德国咖啡馆》作品中,里画是一个拥挤倾斜的空间,他把自己画在正中间,睡着了。他身后镶满镜子的柱子映出当时东西德之间最明显的分界点,其中的人物和符号都是从德国社会和历史中取材的,是德国艺术家涉及第三帝国题材这个禁区的最初作品之一;在左下角有希特勒在解说欧洲的崩溃,旁边是兴登堡,桌子后面是伊门多夫的朋友们,其中有彭克、巴塞里茨,以及他本人。

由于一些政治原因,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既不能出售,也不能展览,他只能靠当美术教员养活自己。1989年柏林墙倒下后,伊门多夫现在变成了欧洲最富有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画室占了一大片街区。他的作品从德国运到中国展览还要向政府缴纳巨额担保,以保证返回德国。

最受敬重的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1951年起先后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和杜塞尔多夫国立艺术学院。里希特以其富于生活化的纯粹照片写实和纯抽象的作品引起艺术界的强烈回响。创新的风格和敏感的题材使他不断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同时他还成为艺术收藏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多次名列《艺术指南》在世艺术家世界排行榜首位。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他坚持照片绘画的画风。他以照片为基础,但是却不完全重现照片,他通过样板的媒体性质与绘画融合将该距离体现出来。此画法最突出的特征是照相性的灰色及主题的不清晰性,在绘制照片时,经常将两种相互矛盾的手法并置于同一幅作品中。在里希特照片绘画的画作中,还经常出现曝光过度、对焦不准、模模糊糊,而这种模糊却往往带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他并非想在油画中精确展现照片原本的面貌,而是以模糊的图像在作品中产生某种特性。1995年他创作的《S.与孩子》系列作品,如同随意按下的快门,显示出私秘性的自然状态。由于色彩的柔和、形体的模糊,充分表现出艺术家天真的本性和内心的敏感度。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开始把抽象绘画和照片绘画同时进行创作,平行展开的是另一个抽象世界。这些看上去与他的其他创作格格不入、但又与同期进行的画面不易解读,与唯美温柔的照片绘画比较,显得大相径庭。

无论是轮廓不明的速拍式家庭画,或是模糊不清的裸体男婴,无论是严谨的彩色田园风光,或是蒙上一层薄雾似的肖像、草地和云彩,都可以隐约地感到复制的现实社会,这表现出艺术家的绘画特征既精确细致又与之保特距离的工作风格。他没有大张旗鼓的宣言与盛气凌人的魅力,只有一如既往、天天如此的绘画实践。作为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人物,至今还以他多变、多产的作品影响着世界艺坛。

东西方绘画 篇11

对比法, 即依据一定的标准, 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 加以对比分析, 以确定其异同关系, 认识其本质差异。对比教学法的运用, 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从事物表面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分析能力。经过实践, 笔者认为把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进行比较, 是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现代绘画的有效教学方法。那么, 如何将两者进行比较呢?以《伏尔加河的纤夫》和《内战的预言》两幅美术作品为例说明。

1.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形式上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类别上进行区分,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伏尔加河的纤夫》是一幅典型的传统绘画作品, 而《内战的预言》是幅现代绘画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注重画面的真实性。人类把画从“不像”到“像”历经了几百年,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大批艺术家的出现, 把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知识带入绘画的时候, 才让我们在平面上看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作品。所以鉴赏传统绘画就是要从空间感、质感、体积感入手。而《内战的预言》构思、创意具有独特性。从19世纪末到今天, 把作品画得“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艺术家开始追求的是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画面构思奇特———观者看到只有在噩梦当中才会出现的情境:画面是把人撕开再拼凑起来的一具支离破碎的人体, 狰狞恐怖的面孔支撑在一只手上, 身体七零八落。人物自己的手抓着自己的上半身, 脚踩着自己的五脏六腑, 自残的形象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2.引导学生对作品背景进行比较

《伏尔加河的纤夫》作者是画家列宾, 作品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法令———废除农奴制。可是, 由于封建剥削势力的根深蒂固, 俄国农民并没有改善他们的悲惨境遇。作品刻画的是11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纤夫形象, 他们饱受压迫, 生活艰辛。[1]这幅作品激发了人们对19世纪俄国人民命运的思索。《内战的预言》作者是西班牙画家达利, 作品作于1936年西班牙内乱之前。画面中央是一个巨大而残缺的人体, 象征受难的群众。蔚蓝的天空, 布满了乌云, 大地上撒满了土豆, 象征着西班牙荒芜的土地, 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战争的有力控诉。

3.引导学生从作品风格特点上进行比较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 他以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 把俄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画中刻画了11位饱经风霜的劳动者, 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地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但这是一支坚忍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这支队伍凄苦、惆怅、无助, 画笔直抵纤夫的心灵深处, 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达利是20世纪西方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大师, 也是最能表现20世纪西方社会的混乱与动荡的艺术家之一, 他善于把事物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在他的画中, 现代人的梦幻、苦难、心灵的骚乱、战争给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扭曲, 都一眼可见。看他的画, 往往有一种非常压抑, 却又是痛快淋漓的感觉, 让人觉得那些连你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绪, 他都替你表达出来了。

通过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相比较的教学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鉴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揭示不同风格作品的创作意图、深刻内涵或目的差异。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一种重要的、积极提倡的教学手段, 它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 学生则能呈现其重要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 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依靠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不能包办替代。[2]所以, 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 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以美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为例说明。《百老汇的爵士乐》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艺术作品, 但是画面完全没有具体形象, 只有纵横线条的分割、排列, 色块的穿叉点缀, 让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有一定难度。笔者做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1.抓住文题, 启发感悟

鉴赏艺术作品, 最重要的是先“解题”。题目一般是艺术家传情达意的“窗户”, 作品通常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情境都要通过题目去传达。我们可以先不让学生看作品, 先让学生解题, 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说明什么是“百老汇”。高中学生应该已经从其他人文学科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 所以这样切入会相对简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教学所需加以归纳:“百老汇”是美国纽约非常著名的一条大街, 贯穿纽约南北市区, 在南北和东西街道的结点上, 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比比皆是, 夜晚降临, 贵族的先生、女士们就会来到这里休闲、娱乐。“爵士乐”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非洲黑人的大量涌入, 带来的当时最为流行的爵士音乐。

2.根据作品情境, 配以音乐辅助鉴赏

题目当中提到一种音乐形式“爵士乐”。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穿插一段爵士音乐,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爵士乐的常用乐器和乐曲风格, 又可以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 很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以下两个信息:“爵士乐”是用萨克斯、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架子鼓等乐器演奏, 它的曲风愉悦、轻松、明快, 振奋人心。

3.进一步引导学生把音乐感受和美术元素结合起来鉴赏艺术作品

其实音乐和美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对人们心灵感受体验结果是相同的, 都是在鉴赏音乐和美术作品之后, 对情感起到不同的震撼作用, 或平静、或愉悦、或兴奋、或悲伤。“爵士乐”的曲风给我们的审美体验是“愉悦、轻松、明快”, 那在美术语言当中, 什么颜色让我们感到“愉悦、轻松、明快”呢?通过这样的“异类同感”式教学, 学生一定会回答:“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颜色会让我们有和欣赏‘爵士乐’同样的心理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如下信息:画面应该有南北、东西交错的线条, 结点上有很多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 呈现的是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暖色氛围, 这和爵士乐的欢乐气氛相吻合;黄色的小色块就像节奏鲜明的打击乐, 大色块就像是钢琴或大提琴的浑厚音色, 大小色块就像声音扩散一样交织在一起形成美妙较有规律的爵士乐。[3]

4.通过画面, 进一步引发联想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作品启发学生产生联想:这些颜色不同、纯度不同、比例不同、冷暖不同的色块交织一起, 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 但是却留给我们更多的联想空间。如可以结合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状进行联想:把不同跳跃的色彩联想为百老汇夜晚霓虹灯;明快的色彩还能想到美国人节奏明快的生活方式;画面中小色块的分布感觉像美国发达的汽车工业———小汽车。

在教学当中, 教师如果能够采用这种层层启发的教学方法, 就会很容易使学生把握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心理, 从而体验到抽象绘画实际也是现实生活的整合和表现, 只是在艺术形式上有别于画得具象的传统绘画表现形式, 这样, 学生再理解这类艺术作品就容易得多。“高中生已进入个体发展的青年期, 身心发展都达到成熟水平, 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都进入最佳时期。”[4]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更加深刻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搜寻艺术之魂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随着时代的变革越来越成为鉴赏的主流。由于这种绘画形式大多没有具体形象, 意蕴相对含混, 它也能最大程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所以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 选择一些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相关联的西方现代绘画进行鉴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5]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稍做留意的话, 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 西方现代绘画的佳作不时映入视线, “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以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为例。画面结构非常简洁, 几个大小不同的矩形被黑色的、粗重的线条控制, 主导颜色是右上方鲜亮的红色, 不仅纯度极其饱和而且面积巨大, 画面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了画的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和画的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 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牢牢控制住平衡。在作品中, 三原色坦然纸上, 再无其他颜色。水平线和垂直线是画面当中仅有的线条;方块和直角是唯一的形状。分割与组合的巧妙, 节奏、动感的画面, 非常具有美感。学生取得了鉴赏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的审美经验后, 会很欣然接受这种艺术形式。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再进一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

1.结合作品的构成形式, 自己创作一幅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的作品

学生的操作热情很高, 在绘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互相讨论并时有争论。每位学生都在精心策划着不同色块的大小、比例、构图, 分割线条的粗细等。有几位学生的作品还不时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最后,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作品的机会, 可以把作品贴在教室黑板上, 也可以贴在墙上, 近距离地观察各自的作品, 再和原作进行比较,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作品的优缺点, 然后进一步修改作品。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创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创意的构思、设计、制作, 是引导学生捕捉发现美的过程。可以把作品应用到“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等各个领域, 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 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案例向学生展示, 以有趣的实物为例说明这种艺术自身的美感,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生活用品玻璃杯 (蒙德里安的抽象形式装饰) 、鞋 (直线、三原色, 方块图案的布料) 以及家居、建筑设计等。事实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抽象艺术无处不在, 它给我们带来的抽象感就在我们身边。[3]

这种鉴赏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分为两个教学阶段。前阶段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鉴赏西方现代绘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打开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而后阶段的教学环节, 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 有创意地完成一件设计作品, 并在设计当中特别强调“有创意”, 这就要看学生能否运用以往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体现创新意识, 体会将现代的抽象作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种种乐趣。

四、运用批评的观点,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拓展与延伸。”对于高中生来说, 通过学习, 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西方现代绘画”, 同时对美术作品还要有能力进行批评。它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检验依据,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必不可少。因为美术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特点, 它具有开放性的评价体系。我们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大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使学生能在不同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中碰撞出既开放又具有个性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 这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美国艺术批评家沃尔夫·吉伊根所著的《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一书中总结了几点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时所遵循的原则,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 相当具有借鉴意义。

1.以学生自身感受为主体, 对一件或一类作品进行批评

传统的教学只是让我们教会学生理解艺术作品, 而现在的教学更加侧重于让学生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教师能教会的, 它需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

2.尊重学生的反应

教师应该避免针对艺术作品反应而强行设置某种程度;相反, 他们应该相信学生最初 做出的反应。[6]学生在面对作品时, 会有瞬时的心理反应, 即使面对同一幅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感, 解放焦虑和僵化的思想, 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避免引导学生接受早已预定好的对作品理解的课堂讨论。

3.为学生提供面对有争论作品的机会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对学生原有的认知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争论作品的机会。面对机会, 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心得,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作品。

4.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批评环境

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时期, 各个知识领域的认知也相对客观。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无论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会有能力进行客观的作品评价。但教师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开放的、言论自由的评价环境, 学生就不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有让学生敢于表达, 才算是批评与思考的有效运行。如果学生处在出现错误处境或尴尬的环境中, 那么批评和思考就无从谈起。我们在批评的教学环节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合作, 而不是竞争。

在教学当中, 教师能够根据以上几点进行艺术批评,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产生可喜的教学效果。如果再面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 学生就会大胆地表达出各自不同的心声。一种声音可能会说:“我喜欢‘西方现代绘画’。我在学习当中认识到西方现代绘画或色彩鲜艳, 或恐怖怪异, 或夸张表现, 比传统美术更有艺术的感染力。另外, 现代艺术绘画还能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有时作品就像是表达我的心声一样, 我非常喜欢西方现代艺术。以后我会抱积极的态度, 理解它、欣赏它。”还有一种声音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西方现代绘画。因为现代艺术太过于抽象, 理解起来也过于复杂, 它不像传统作品那样直观。”不同的声音还有:“对西方现代艺术, 我保持中立的态度。因为我们今天鉴赏的这些作品无疑是优秀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每幅绘画作品都有好的创意和绘画风格。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都是好的。”不同的声音还有“对于艺术作品, 不会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 有且只有一个固定答案, 艺术是和我们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个人的喜好、审美的经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鉴赏西方现代艺术, 我们要有一个包容的空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允许每位同学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蒙德里安。”[7]

总之, 在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中, 可利用的方法很多很多, 教师一定要善于动脑, 勤于总结, 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

摘要:为探讨高中美术鉴赏模块“西方现代绘画”教学的有效性, 以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为依托, 总结出四种教学方法:运用对比法,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运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搜寻艺术之魂魄;运用批评的观点,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 教师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融洽的、宽松的课堂环境, 培养高中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鉴赏,高中,美术,西方现代绘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_百度百科[EB/OL].[2014-08-09].http://baike.baidu.com/view/121438.htm.

[2]浅谈启发式教学_中国论文下载中心_教育理论论文[EB/OL].[2014-08-09].http://www.studa.net/education/111110/11594235.html.

[3]百老汇的爵士乐[EB/OL].[2014-08-09].http://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zhongmeishujiaoan/154327076315432741654318.htm.

[4]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5.

[5]吴乐天.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86.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6.

上一篇:企业竞争情报管理下一篇:跨国公司中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