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2024-07-04

东西方文化差异原因(共9篇)

东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篇1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将成为领导世界的两支主要力量,因此对于中、美两国的研究很重要,其中,就他们分别代表的文化作一些论述。

先站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当有一天,人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这也许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后的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之一。

美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和美国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两种文化差异在民族性和理论上的体现。

不少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外面看到的只是一些“西洋景”。国外的东西,有时尽管新鲜、有趣,但只要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便自然属于古怪和异常一类。这种态度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视异族为“蛮”、“夷”,呼外国人为“鬼子”的“中央大国”的那个时代的心态。当然,这种绝对思维模式也可以逆向呈现。自从1978年以后,当在几十年隔绝后重新打开国门时,中国人被外面的世界所惊呆了。于是,不少人的思想立即趋向另一个极端:西方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科学的,而中国的一切都是丑陋的、病态的。然而,人们只知道,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外乎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中庸之道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代辩证方法。可是细究起来,这不过是基于同一种思维模式上的两种不同的判断和取舍方式。“为体”的“中学”,不但是决定“西学”有用无用的基础,而且显然也是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

美国人在这方面有着几乎同样的问题。一百多年和平发展所造就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完善的民主体制和日渐流行的大众文化,使美国人过于自以为是,以为美国的社会模式是各国都应仿效的“样板”,美式的价值观念更是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绝对标准,而很少意识到美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例子,并很可能是一个颇具特殊性的例子。这种偏见的倾向在美国“自由”的学术著作中和“客观”的新闻报道中随处可见。然而,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中,象征争斗、征服、冒险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中国人整看像整体的和谐。这影响到两国的政策的制定。两国都曾经在政策止犯过极大的错误,可是双方对待的态度却是不同的。美国人需要像中国人在“文革”后那样深刻地反思一下。当年越战的失败,曾给过美国人一次小小的反思机会,可惜,那次反思进行得显然不够深刻。

在中国社会,“对错”意识则主要还体现在对“统一思想”的认同。“思想”的“统一”总是以对某种“思想”的绝对正确性的承认为前提的,这种对“统一思想”的认同,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成为一种潜意识。一个美国政治学教授曾在中国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国人都说相信民主,但同时又都赞同“思想统一”。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中间的内在矛盾。这是美国人所无法理解的。

当然,中国式的民主与美国式的民主不同。相对于个人的权益,中国人更看重国格这种整体的权益――这是一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考虑的美国人无法了解和相信的。其次,在宗教信仰上体现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有些学者认识:中国并没有宗教。显然,这种说法过于草率,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包含性的文化,只要符合中国文化的道德要求并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的,一律吸收。当然,宗教也是如此,因此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且又有大部分的非

教徙。而西方文化强调本体的神圣性和优越性,在宗教上采取态度和做法与中国大相径庭,例如,多次的十字军东征、长久的宗教仇杀、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及兴盛等,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由此可以体现得出。相对于中国对外来宗教和文化和吸收和融合,西方更热衷于对外扩张和传播。

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泛基督教系(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等)的宗教,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当然,还有泛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也是如此),如《圣经·旧约》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其形成的原因也与形成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泛基督教系则形成于西罗马帝国最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制度正在崩溃,斗争和对抗是当时社会的主题。再次,在情感、艺术、思维上两者的差异

中国人更感性,西方人更理性。表面上看是西方人注重整体,而事实上中国人的整体感受是整体评价的具体表述。也就是说西方人只注重过程,而中国人是结果过程都重视。如果说,追求确定性、精确性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那麽,作为东方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浓厚的模糊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民族思想和科学文化兴衰的重要原因。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2

[ 2007-4-8 15:24:00 | By: yz20061044 ]

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以结构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以结构以整体综合见长。举例如下:

1、姓氏排列:

首先其次最后备注

中国宗姓辈分自己的突出的是氏族整体 西方自己的名字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体

2、时间:

首先其次最后备注

中国年月日突出的是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

西方日月年突出的是个体向整体的合成关系

3、地址:

首先其次最后备注

中国国省市突出的是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

西方市省国突出的是个体向整体的合成关系

4、文字、语言结构:

文字上,中国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句法中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关系和时态,一般不作严格要求,强调以意会来把握。西方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份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语言上,中国在文章章法和文字描写方式上习惯于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层转合,不可颠倒。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人物描写也以“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的整体刻画为特色,注重外在行为的描述。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可由任一中间局部开头,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跳跃、意识流、片段,这些更是其作品之特长。人物描写则以从头到脚,直到睫毛颤动等细节刻画为基本特色,注重不可见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描写。

6、伦理观:

中国强调以国家、民族、宗族、家庭为重,乡土观念浓厚,提倡“父母在不远游”,“叶落归根”等意识。在思想和行为活动中,宗族具有中心地位。伦理意识在于追求尽善尽美,圣人完人,以慎言为美德。

西方:以个人为重心,为人不拘一格,四海为家,居住迁徙广为流动。强调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和奋斗为光荣,乐于谈论个人一的之见。社会生活和个性具有多元化特征。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思维是一种整体综合的模糊思维,使科学技术和理论遥遥领先于西方民族。但一直未能实现向以还原分析为特征的精确化思维转化(任何单因素作用,都不可能构成这种实现条件),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观、科学观从其统一出发,把知识和科学看作是一种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思维体系,一种开放性体系,把认识看作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由绝对到相对的无限发展和彼此转化的历史过程。而西方正好相反。

第四,说说在文化之间形成差异的根源

中国的文化思想虽分佛、道、儒,但三派基本可以相通,说到底,关键就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那么要如何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呢?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至此,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巩固墓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形成,中国文化也开始系统化。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相当地分散。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在那个时候,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和时代背景之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次时期,是在公元16、17世纪,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此时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而“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关于“争”的观念。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回过头来看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至此,中西方文化再进一步产生分歧,这种分歧加深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最后,如何从两者形成的方式看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缺点

形成这样的差异其实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为了更好、更稳固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

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等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也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其实,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这也是我们在研究文化问题时必须紧记的东西。

在十八、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中,工业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时西方以“争”为先的文化就占据了上风,对于亚非拉的殖民掠夺,使西方国家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同时也造成了当时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以及现在广大亚非拉地区贫困落后的情况。然而在新的二十一世纪里,经济全球化的趁势下,明显是中国文化中的“和”更适应发展的要求。

东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篇2

1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表现

1.1 球迷文化的差异“内敛”和“狂热”

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文化是外化的, 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西方球迷的表现更为张扬。西方人的感情需要外露的宣泄, 当他们看到的结果与自己的愿望相背离时, 有时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与西方球迷不同, 中国球迷则相对内敛。即使是在足球比赛这样火爆的现场, 中国球迷也相对沉稳, 在现场或者球迷组织者的指引下呐喊加油。

1.2 体育传媒的差异“严谨”和“随意”

首先, 西方传媒对于体育赛事的关注更为细致。西方的体育传媒不仅局限于赛事结果的报道, 还会留意赛场内外的其他新闻。而中国媒体更加严谨, 对比赛的结果, 战局的分析会有很详尽的报道。

其次, 中国体育传媒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会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一般不会把个人的倾向性带到评论中来。西方媒体则更愿意表达出个人的见解, 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一针见血, 不会拐弯抹角。

1.3 审美情趣不同:人文性与健身性

体育在中国古代的作用不仅是强身健体, 还要寄托很多人文的精神。与之相反, 西方体育受古希腊和罗马神话的影响, 西方人对于“力”和“美”的追求十分执着。西方体育追求“更快、更离、更强”的理念, 追求对抗和竞争。

1.4 追求目标不同:内化性与竞技性

中国传统体育的内化性强, 西方体育的竞技性更强。内化指参与者关注的是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并不过分强调胜负。而西方的体育竞技性特别突出, 因为一堅西方体育项目在规则并不完备的巧始阶段, 失败就意味着死亡, 送一特性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1.5 运动员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化与职业化

让适龄儿童直接进入对口的体校, 通过比赛让适龄运动员进入更高水平的运动队。这些运动员日常训练全部由国家或者当地政府出资资助。西方运动员可自主决定自己的运动生涯和参赛计划, 通过比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与一些企业合作进行代言。目前中国知名运动员的赞助合约仍然不能自主选择。

2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2.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人类文化按照地域特征进行划分, 可以划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岛国文化。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大陆文化, 发源于黄河流域, 属于农业文明, 使东方人形成了安分保守, 求同求稳的性格特征, 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而西方属于海洋文化, 很早就进行了工业革命, 使西方人乐于探险, 性格外向, 具有较强斗争性和自主意识, 奉行独立自由的处世原则。

2.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国土主要以平原、山地和高原地形为主, 东面环海, 西面环山, 地形上比较封闭, 使中国人空间意识薄弱, 思维局限于本国范围之内, 使中国人形成了安守本分的性格, 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西方大部分国家地处开阔的海洋环境, 他们的工业、航海业都比较发达, 沿海地区,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也造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和不屈的性格。

2.3 受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也被尊称为孔圣人, 遵守儒家学派倡导的“仁、义、理、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人生态度。而西方受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影响, 较早的开始工业革命, 奉行独立、自由、平等的精神, 人们的自我意识较早的觉醒, 具有敢于争先的竞技精神。所以, 西方体育主要发展竞技类体育运动, 而中国古代的竞技体育基本为零, 主要强调体育运动的娱乐性, 重视娱乐精神。

3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融合

3.1 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的必然性

和谐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西方体育通过奥林匹克等各类运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各国延伸, 而中国体育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 也是积极走出国门。虽然两种体育文化都有一定的排它性, 但它们都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竞技理念, 此共同点将推动着两种体育文化的交流,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

3.2 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的原则

3.2.1 平等互利性

中国体育文化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态度, 再不是被动的或“崇洋媚外”的, 而是一种自由的变迁与融合, 自觉自愿、平等互利的双向交流。

3.2.2 多元互补性

当今社会和平发展是主律, 多种体育文化价值观并存, 不同价值取向互补, 共同协调发展是国际社会大环境的要求, 和谐带来和平, 竞争促进发展。

3.2.3 继承与借鉴相结合

一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向其他文化的借鉴和学习。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应该是继承过去的思想精髓和借鉴其他文化的先进思想, 通过文化的不断积累和沉淀, 最终形成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文化。

3.2.4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对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论证, 毫不犹豫地去粗取精, 充分考虑现代人类的先进文化, 构建一个崭新的符合现代全球体育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它受到经济制度、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的体育时代是世界体育的时代, 它的内涵既是东方体育又是西方体育, 既是外来体育又是民族体育, 既是古代体育又是未来体育, 它的概念就是全部人类体育的集合体。

摘要:为了深入解析中西方体育文化, 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 从而更好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 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表现, 进而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剖析了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的必然性与坚守的原则, 以期在明晰差异性、共同性的基础上, 让中西方体育文化实现优势互补, 整合一体化。

关键词: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旭.中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4 (4) :132-134.

[3]周茜, 张建营, 何源.论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中的交融[J].科教文汇旬刊, 2007 (8) :163.

[4]曹继红, 王揖涛, 茹秀英, 等.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及其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6) :727-729.

初探东西方文明差异背后的原因 篇3

文明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中逐渐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东西方文明作为现在社会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促使它们不同的原因是多元化的,从产生,发展到现在由于其所处地域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生产方式的不同,核心观念的不同都是两种文明出现差异的原因。笔者将从以上几方面来阐述东西方文明出现差异的原因。

一、文明发源地域不同

“西方文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源头,中间有断层,一些阿拉伯国家保留了一些,直至现在形成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文化。东方文化是以中国为主,加上印度、韩国、日本。”①大多数的学者都比较赞同西方文明的起源于地中海文明,定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地理范围上,古希腊的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沿海,是亚洲、欧洲、非洲的交通要塞。希腊的自然环境地小山多、临近海洋、海岸蜿蜒曲折、岛屿较多、气候温和。由于其陆地多为山地地形,所以利于其耕作的土地资源非常少,但是它地下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希腊半岛三面环海,其周围都有海洋环绕,所以其航海业十分发达。由于希腊处于亚热带气候地区,非常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即使本国的农业不是那么的发达,但是他们会利用自己生产的经济作物如葡萄,橄榄等,通过航海交通交换农业产品。所以它的地域和自然条件决定其航海业和商贸业的发达。“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希腊发展起了繁荣的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对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②西方文明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地域和气候的限制和优势,西方民族逐渐走上了对外扩张和商品交换的道路。

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华夏。这四个地方,都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地理和自然优势,埃及,巴比伦,印度,华夏这四个地区都有哺育生命的河流,以及其带来的营养丰富的,利于种植的肥沃土地的平原,比如两河流域,黄河流域,恒河流域等,这些都是东方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地理基础,所以东方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为主。

二、社会制度的不同

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不同,促使希腊的商品经济繁荣起来,并由此对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由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然后推动国家政治体制的产生和变革。“凡是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邦,存在着一个比较强大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的国家,则往往实行民主政体。”③城邦制度的传统也造就了西方文明的一些特征。比如西方文明中的“人类中心论”,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对人的个性和追求是十分看重的。在西方文明中推崇的权利多中心说。

由于东方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成为了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东方的社会制度从奴隶制,封建制,都围绕着以土地问题为核心。对土地所有权的划分和掌握促使高度权力集中的制度产生。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封建统治制度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君主专制,“《白虎通》认为只有‘天子一人,‘天派‘天子保护民,天为民立君,而天意往往要通过一种世间权威进行表达与实现,这样,上达天意,下治黎民的君主就掌握着某种‘通天彻地的权力,天子既是溥天之下子民与臣下的君主,也是溥天之下道德与人格的楷模。‘联即国家,‘圣旨成了最高法律,国家的重大政治事务均由君王钦定,臣僚只需格尽守职,庶民只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算是履行了他们应当履行的職责。”④这种权利高度集中地制度与西方城邦制所形成的民主和法律体制有着极大的不同。

三、生产方式的不同

农业革命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生产劳动而日益增强的社会关系因为生产劳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加强,促进了语言和文字的产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东西方开始出现了文明进程中的差别,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标志着东方在文明的轨道上先行一步.古埃及的历法,数学,天文学;古印度的宗教,雕刻艺术;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汉莫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数学,力学,医药学等等都建立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在西方,古希腊文明的兴起已经是在古代中国的春秋时代了,东方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但是古希腊人重科学,重理论,对近代科学的影响却是东方文明所无法比拟的,哲学,逻辑学,经济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等都是近代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石。古罗马人重技术,重应用,其建筑中的高超技术让诗人惊叹,此外,罗马完善,发达的法律和法学体系成为了西方法学的起源。”⑤东方注重生产实践,无论是修建埃及金字塔时那令人折服的高超技术,还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无不说明东方的技巧和技术多么令人称赞折服,但是为何在那个时候遥遥领先的东方技术在近代与西方的碰撞中会如此不堪一击。近代的西方进行了以实验为主的产业革命,各种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这西方的生产力。

四、核心观念的不同

西方文明中的核心观念主要以古希腊的思想观念,基督教的思想和观念,近代以来以及启蒙运动后产生的观念为主。古希腊的思想观念主要以哲学,政治,文学等为主要内容;基督教的思想和教义是西方文明及其重要的内容,这对于西方人的生活行为和处事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以及启蒙运动后的产生的观念,多涉及自然,科学,实证等。这对于促进西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东方文明的主要思想观念,有些不同,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观念不同,所以在印度,或者阿拉伯地区的主要思想观念多与宗教相关,而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主要思想观念多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影响较大。

注释:

①参见季羡林语,参见《走出传统研究传统》,《人民日报》1994年12月6日

②张永秀.论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J].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5月

③刘文秦.古典城邦政体类型及其成因[J].世界史1989(4)

④徐品晶.中西方文明差异的根源性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9)

⑤林波,薛昱.从人类生产力发展中看待东西方文明进程的同步与异步性[J].求实2008(02)

英语作文--东西方文化差异 篇4

东西方文化差异

As the world is developing faster and faster, there are mor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so more and more people want to minimize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order to avoid embarrassement when they meet.Some of the differences are listed as follows.First of all,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The Russians eat beef but not snake.While Chinese people eat more vegetables and fruit.Then,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There are some language problems, such as direct, indirect, expansive, and so on.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communication reflect people’s pshchology for good will, saftey and fortune and pleasantness.The Chinese and English people restrict their words and deeds through baboos, trying to keep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t way is the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values and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among which the first in the biggest difference.In the eastChildren repay their parents’ sacrifices by being successful and supporting them in old ages.Of couse, there are many other aspects.The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understand eacho other.

近代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 篇5

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之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为突出,无论是封建庄园制度的兴起和衰落,还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生,都与私人财产地位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所有权不确定,私人经营的产业及其收入没有合法保障,或者说,如果密友制度的保证和提供个人经营的刺激,近代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西方世界的兴起》试图改变从某一偶人的技术革新中去寻找发生产业革命的原因的偏见,而引导人们从现代所有权体系和社会制度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去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这样对经济增长的历史动因的解释变从生产技术上转移到了人上。历史上的财产关系的演变,似有财产关系的出现,便自然归结为是经纪人合理选择的结果,即与不同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相对价格变动相关条件下合理选择的结果。

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变革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乃是增长。而本书着眼于引起经济增长的那些原因。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个人必然受刺激的趋势去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活动。应当设计某种机制是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近乎相等。……私人和社会的收益之间的不一致是指某个第三方不经他们同意会获得某些收益或付出某些成本。每当所有权未予确定限制或没有付诸实施时便会出现这种不一致。如果私人成本超过了私人收益,个人通常不会愿意去从事活动,虽然对社会来说可能有利。(例子:海洋运输和国际贸易)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变革是打破平衡、派生出其他的力量,流行的观点把周期性的经济增长归因于新发明和新制度的累积性作用。我们认为人口增长是基本上可以解释中世纪盛世西欧增长和发展的外生变量。在一个地区人口扩张最后会遇到劳动力规模继续增长带来的报酬递减。劳动力增加的部分便迁移到荒野上尚未开发的土地去定居,于是拓殖区便延伸开来。不过,老区的居民密度仍大于边区的居民密度,这一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土地与劳动力比率的不同,如果再加上地区在天府自然资源上的差异,势必造成不同的生产类型。这些差异使地区之间的产品交换具有盈利。因而我们认为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正长而变成可行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城市的发展便利了本地交易和整个地区的交易,政协市场的扩张又使职能专业化、引进新技术和调整生产工艺适应条件改变可以增加盈利。总之,人口增长为贸易创造了基础;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的扩张使中世界经济发生了变化。

从影视作品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篇6

《Desperate Housewives》,译为《绝望的主妇》,这部电视剧的前五季已经拍摄并播放完毕,目前该剧的第六季每周在美国ABC电视台热播。早在2005年,美国第57届艾美奖颁奖典礼中,仅仅开播2个月,以每周吸引了2500万名观众收看的绝对优势,一举夺得15项提名,甚至连美国第一夫人劳拉也成了它的“粉丝”。

1《绝望的主妇》剧情

这部脍炙人口的美剧,带给我们诸多“美式”触动。首先是几位女主人公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特别是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将抽象的“友情”二字演绎的具体生动,发人深省。我们时刻都体会到朋友之间的信任,五个女人无话不谈。她们各有所长,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尽管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但是回到家后,他们还是会坐立不安,带一些精心准备的小礼物,独自走到朋友的门前,敲门道歉,这种坦诚,勇敢,直率值得钦佩。信任是很微妙的东西,得到后我们会感觉到无比自由;但是一旦失去就几乎不可能再挽回。

其次剧中主人公个性鲜明,独立自主,体现了美国当代女性的性格特征。五个女主角个性鲜明,拥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特征。但她们的唯一相同点就是:勇敢。在丈夫离她而去的时候,她勇敢的接受现实,带着女儿独自生活;当家庭经济状况拮据不堪时,她勇敢的走出家门,重归职场;当女儿未婚先育时,她勇敢的伪装起孕妇;而当丈夫被捕入狱时,她又勇敢的面对惨淡的生活;当她被姐妹误解,她依旧勇敢的指责他们的不足。当这些主妇们在拼力争斗之时,已不仅是体力的考验,而是智慧与毅力的较量。从一个侧面看,该剧重新反思男权社会下,女人们在不断反抗和妥协中,逐渐对现实绝望,才使得她们如此勇敢,如此独立,绝不依靠丈夫。剧名“绝望”是因,造就出的主题“悍妇”是果。

第三,故事耐人寻味,旁白发人深省。《绝望的主妇》在每一集的结尾,都会有死者Mary Alice Young的旁白,提炼本集表达的深刻含义,这是国产电视剧不曾采用的独白方式。这些独白以本集的剧情为出发点,折射出深刻的道理及看透世事的淡定,和冷冷的嘲讽。或赤裸裸的解释人性中的邪恶,诉说生活的痛苦和无奈,使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或由浅入深揭示深刻的道理,让人若有所思,仿佛人在其中;或如冬天刺骨的寒风,发人深省,给你正在堕落的思想或灵魂敲响警钟。娓娓道来的旁白让人听有所感,感有所为。这正是这部电视剧的特色所在,也是她值得欣赏和称道之处。

2《绝望的主妇》中反映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绝望的主妇》中反映出的中美文化差异随处可见,本文仅举剧中常见而又未被人们所重视的中美文化冲突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给人以启示。

2.1 中美性教育观念的差别

剧中Bree的女儿Danielle未婚意外怀胎,Bree将她安顿不远处的修道院,然后自己假扮怀孕帮女儿掩饰怀孕的事,直至婴儿降生。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选择堕胎。我们早就知道美国人将堕胎视为谋杀,同时在美国有些洲的法律明确规定堕胎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在我们中国却不是如此,仅以唐山为例,走到哪里都少不了某某女子医院的“人流”广告,更为可笑的是有些广告还堂而皇之的写出“持学生证优惠”的标语。由此可见,堕胎在中国是广为接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被鼓励的。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在于:首先,两国的性教育观念不同。在美国有95%的公立学校在性教育的课程中讨论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防治,有接近一半的学校教学生避孕知识和提供避孕器具。可以说美国一个性开放的民族。而我国是一个思想较为保守的民族,谈“性”色变,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表现。其次,宗教信仰的差异。美国人大多信奉基督教,教义中对于人权的尊重有明确的规定。而我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没有所谓“人权道德”的约束,相反“克己复礼”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第三,开放程度不同。西方人较为开放,也较为自我,有什么事都会直截了当的表达,大多时候并不懂得含蓄,特别是他们在谈到性的时候,也无所忌讳。而我们则较为保守,一般不会议论这些所谓私密空间发生的事情。因此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听到这些不要显得过分拘束和不自然,坦然面对,不必过于在意。

2.2 中美葬礼习俗的差别

葬礼是人们为哀悼、纪念死者而举行的仪式,中西皆有,但不同的葬礼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有人曾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来比较中西葬礼的差别:“中国的葬礼充满了亲人的悲伤、美国的葬礼充满逝者的尊严”。这里我想谈的是Bree的丈夫Rex的葬礼。在这其中涉及到许多中西文化的差异,第一:中国人比较重视“哭”这个环节,越是嚎啕大哭,越是形销骨立,越被视为与死者的感情深厚,越是合乎常理。而在剧中的葬礼前后,我们很少看到Bree等家属在众人面前失声痛哭,相反故作坚强却是合乎常理的做法。第二,在葬礼上的表现。我们中国人往往以诉说不快、不满为永恒的话题,像“你怎么走的这么早啊”,“你还没……”而西方人往往会在追思仪式上,善意地讲一些死者生前的趣事,以逗笑全场为目的。他们认为笑是战胜伤痛的最好办法,而且能让亲友记住死者当年的风趣和可爱。第三,参加葬礼的亲友的表现。在我国,非直系亲戚和朋友参加葬礼都会交“份子”钱,而在西方葬礼前探望丧家时,多是准备一些小礼物,在这个时候是绝对不会送钱的。如果是街坊邻居,可以送自己亲手做的饼干、意大利空心粉或比萨饼等这是因为办葬礼时会有很多客人,主人也来不及准备食物。形成这些差别的最根本原因是:西方人多是宗教徒,与我们的信仰不同。例如基督教徒就有天堂和地狱之分,如果死后能去天堂,有时死也会成为一种幸福,所以他们会将死者能够去天堂享受幸福视为上帝的一种奖赏。作为中国人在西方参加葬礼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差别,为跨文化交际扫清障碍。

2.3 中美对体育运动的崇拜差异

作为诞生于美国本土的世界性体育运动,棒球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传统,是与篮球、橄榄球不分上下的三大国球之一。与此相关的棒球产业也是推动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链条。在《绝望的主妇》中,Lynette为了让儿子Parker在棒球比赛中获胜而贿赂对方最厉害的投手那段情节。管窥窥豹,这段故事情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棒球在美国的普及程度,甚至在儿童当中就早早的开展了棒球教育。但是国人对于国球乒乓球的狂热远远达不到美国人的疯狂程度,首先,中美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自古恪守的是内敛、含蓄的感情表达方式,不张扬,不外露,那句“胜不骄,败不馁”是祖宗留给我们的至理明言。似乎我们的感情从不外露,永远那么中性。只在近些年的国际重大比赛中,我们球迷的热情似乎高涨了一些,但比起美国人在赛场上的表现可是逊色许多。其次,中美对于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也并不相同,美国的小学生都会参加棒球训练,而中国的小学没有几所开设专门的乒乓球课,这就使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乒乓球运动,都懂得如何去欣赏这项运动。最后,这种感情表达上的差异,有时让我们对美国人在看球时的一些举动或表现觉得过于夸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尊重差异,缩小不同,不要过多评论。

3 结束语

我们在欣赏美剧和美国文化的同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清什么是可吸收借鉴的,什么是只了解即可的,什么是该坚决抵制的。在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跨文化交际实践的同时,也不忘传播我国本土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才是我们从事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摘要:本文以电视连续剧《绝望的主妇》为例,以性教育、葬礼、体育运动等三个剧中常见的场景为突破口,分析了东西方在价值观、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以达到为跨文化交际的完成起到借鉴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绝望的主妇》,东西方,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美国价值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3]《美国性教育》.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83910/.

东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篇7

在她的代表作《大地》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赛珍珠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能较为宏观、客观地来看待两种不同文化、中西文化背后的成因以及两种文化的各种不同表现。可以说《大地》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东西方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差异

毋庸置疑,在赛珍珠的描述中,阿兰不可避免地被塑造成为一位为我们所熟知的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王龙的妻子阿兰在《大地》中是一个标准、标致的中国妇女。她遵守“三纲五常”、恪守“三从四德”,不论是阿兰在生活中的表现,还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都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地位较低的妇女形象。而中国传统中的妇女最直接可以表现其地位低下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话语权、没有选择权,对于任何事情都只能默默承受。这也就和影片中阿兰到最后去世都没有和王龙说几句知心话的根源所在。中西方女性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是不同的。结合电影《大地》中赛珍珠所塑造的阿兰、荷花等女性形象,都可以折射出东西方女性主义的不同。

(一)东方女性——阿兰

阿兰被王龙娶来后,她即以夫为纲,任劳任怨,遵守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礼教,自愿处于从属的地位。下地干农活、生养孩子、对王龙和王龙的父亲尽心尽力等等,她从没有抱怨过什么,到最后王龙富贵了纳了小妾,她都是同意的。不管是她在身体上承受的累和疼,还是在精神上遭受的痛与苦,这都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无知、愚昧让阿兰这一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电影《大地》剧照

也许阿兰的存在就如同土地一般,让王龙觉得踏实、安心;也如同土地一般无私,王龙只是娶回了阿兰,可是阿兰却给了王龙一个家。在经历过数次的天灾之后,土地还是眷顾了人类,严重蝗灾的到来终于使得王龙认识到只有土地才是自己的根才是自己的脉,才是不会背弃自己的伙伴。就如同阿兰,无论在任何时刻都不会离弃自己一般。只是这样的醒悟来得太迟,他只能在阿兰弥留之际才能表达出作为丈夫对妻子的一种不舍和留恋之情,然后开始自己孤独的一生。

在传统的中国,儒家思想对女性的认识就是“天尊地卑、男尊女卑”所以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显得温和而平静。就像阿兰总是低着头、很少言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和谐统一”,个人命运与国家主体紧密相连。因此女性主义在受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利的过程中,并未表现出男性是其“对立面”,而是不断争取男性的支持。[1]在《大地》中王龙富贵之后,并没有想到和自己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而是十分宠爱小妾荷花。作为旁观者我们一定可以感受到阿兰心中的伤痛,可是阿兰表现出来的却是赞同、没有意见,默默地接受丈夫纳妾的残酷现实。由此可以看出,在女性争取独立、自由、平等的过程中,男性的地位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如果想要成功改变女性的地位,最重要的还在于改变男性的思想。

(二)西方女性——荷花

荷花与阿兰可以说是作为女性的两个极端,在阿兰身上的所有美德,荷花都没有。她有的只是出卖自己的肉体,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她的这种寄生而又腐朽的生活都是依附在男人身上。荷花的身上有了一些西方女性的色彩,从一定层面上来说不管她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跟了王龙,至少她和王龙是有感情基础的,她不像阿兰在结婚之前从未见过自己的丈夫。而且荷花很善妒,她会在大家面前炫耀王龙对自己的宠爱,也不乐意有“女主人”阿兰的存在。西方女性认为妒忌或者说“吃醋”才是爱情的表现,可这不是东方女性的审美标准,中国妇德的要求是“不妒是女子之本”,若阿兰表现出妒忌,那就是东方文化中“无德”的表现,这也正是阿兰为何可以心甘情愿同意荷花进门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西方文化的女性主义中,由于受其传统的个人主义文化影响,其主张是“个性解放”,把“男性”作为其反抗和对立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对待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上,以对抗形式表现其哲学思想,导致女性解放运动得不到男性支持,进而使女性运动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2]西方女性主义总是以男性性别的独特视角来塑造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命运。

综上所述,历史上尽管东西方男女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使女性主义都受到宗教习俗影响,但二者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西方的女性主义源于思想和意识形态,而中国侧重具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制度的约束。

二、东西方文化中女性权利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女性地位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女性是优美典雅的象征,而在东方文化中一直所倡导的“男女平等”正体现了女性地位低下的现实状况。

(一)生存权

在中国,女性地位低下似乎是一个从这个民族诞生就有的“习俗”,从古至今生下女孩,杀死女孩的事例就数不尽。这就是在根源上的不平等,连女性生存的权利都被无情地剥夺。关于这方面中国许多文学电影中都有涉及,《出嫁女》中丈夫在难产的妻子和还未出生的男孩之间,选择了牺牲妻子的生命保男孩。《武则天》《陆贞传奇》中群臣不同意女性掌握权力,反对女性的权力高于男性。而导演赛珍珠身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切的不平等在她的眼中是不可理解的。所以导演在电影中会将男性的形象树立成添加了自己美化的或者说不忍心塑造成一个对妻儿冷漠、无情的形象。电影《大地》中的王龙是中国农民的缩影,可是赛珍珠让他稍微可爱了一点,他会给自己的孩子唱童谣、哄孩子,还会为妻子阿兰种下一棵像定情信物一样的桃花树。按照那个时代正常的表现,王龙应该抛弃他的傻女儿或者完全不管不理,可是导演却让王龙对傻女儿爱护有加。

(二)自主权

女人裹脚这是对让人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这种陋习剥夺了女性行动的自主权。在《大地》中,王龙本来很满意阿兰,可当他看到阿兰的脚后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喜欢,王龙富贵之后就纳了一个小脚的妾。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的陋习,这也促使了阿兰在后来很不情愿但还是给自己的女儿裹了脚,她不想让当年自己遭受的嫌弃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希望女儿可以通过小脚得到未来丈夫更多的爱、稍微高一点的地位。女子裹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取悦男性,为了获得稍微好一点的待遇,就要将先天的行动功能因男性的变态需要与赏玩而不得不居于次要地位。这应该也是西方文化最不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点,一双小脚竟然可以改变这么多!

(三)平等权

为什么可以一夫多妻,而一妻却不能多夫?用最为普遍的、最传统的解释就是“一个茶壶可以配多个茶杯,你见过一个茶杯配多个茶壶的么”,在这种谬论下,中国的丈夫以妻子数量的多寡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中国男性妻妾成群的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简直不可理解。这样的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女性完全没有平等权。在《大地》中的荷花虽然成为了一个小妾,但她是幸运的,没有继续沦落风尘;可她又是可悲的,因为她虽然从一个火坑跳了出来,却又进入了另一个不平等的环境,成为了地位最低的人。王龙虽然很爱荷花、但是荷花永远不可能成为王龙的妻,更不能可能成为整个家庭的女主人。即使她为王龙生了孩子,也始终会因为是妾生而要低人一等。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探春并不认赵姨娘的兄弟为舅舅,而认可王夫人的兄弟为舅舅,这也是因为王夫人是妻、而赵姨娘是妾。子凭母贵、嫡庶之分、嫡尊庶卑等等就是“一夫多妻”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四)选择权

包办婚姻是中国女性最没有选择权的一个表现,因为连自己的终生大事都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电影《大地》中,王龙和阿兰的婚姻就是媒人牵线、父母点头就同意的包办婚姻,甚至在结婚前两个人都不曾谋面。这也成为王龙不爱阿兰的一个根本原因,在王龙的眼中阿兰不需要他爱,因为不管自己对她有没有感情,他们都要结婚。阿兰一生为王龙,可她也只能成为王龙的妻子、王龙的干活帮手、生理需要、孩子的妈,却永远成不了王龙的爱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办婚姻、门当户对远远比两情相悦、有情人终成眷属要重要得多。因为女性没有自主的婚姻选择权而产生的悲剧比比皆是,梁祝的凄美爱情就是其一。

三、东西方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

1937年上映的《大地》,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轰动一时的经典作品。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技术和水品来要求《大地》,而是应该将《大地》放在时代的长流中看待。它的作用不仅仅让西方人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中国,而且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部电影超越了人种、跨越了文化,从一个理性、客观的角度来阐释人这个物种面对困难、灾难时的情感和表现。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作为创作主题的电影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没有的,影片为什么要叫“大地”?这其实也是赛珍珠对中国文化一个深入理解。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就像对母亲的依恋一样。在这之后的若干年《黄土地》《红高粱》也将这一特殊的感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音乐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种族甚至不同的生命都可以感受到。《大地》中通片用的都是《茉莉花》《凤阳花鼓》等等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音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昔日西方人对中国人笼统而模糊的认识。

《大地》的主人公王龙,这个名字的设计作者独具匠心。龙,在中国的地位可以说神圣而不可侵犯,在封建时代龙作为帝王的象征;龙还是中国的“四瑞兽”代表的首位。西方的“龙”一般带有恐怖的意味,是不祥的象征,这就和中国文化背道而驰。对中华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崇拜龙的行为,就会产生中国人喜好崇尚邪物的负面印象。而王龙作为王家六个孩子中唯一活下来的儿子,这里的“龙”又多了层炎黄子孙、命根子的意义。

赛珍珠可以称得上是个“中国通”,她不仅从小学习、了解中文传统文化,还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近40年。正是中国的生活文化,使赛珍珠忘记了自己的“异国”身份,将自身融入了中国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生地域和种族决定了一个人的自然身份属性,而其所接受的民俗决定了其文化身份属性。在赛珍珠的一生中,“中国”一定是带有特殊色彩的国度。

结语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社会、人文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这里借赛珍珠的《大地》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同时,彼此之间的融合贯通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想塑造真正的现代形象的中国,应该要努力废除陈旧的“规矩”“习俗”,积极通过影视、各大赛事来宣传中国的形象。增加中国在国际中的话语权,不能像以前那样裹足不前,要多参加国际的交流,化被动为主动,将敌人变成伙伴。文化之间有差异并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学习传承者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1]范明生,陈超南.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5.

从管理思想窥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篇8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管理理论。非常注重文化和伦理的引导。东方的管理思想具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其只要特征表现为:

1.通过文化和伦理引导人性,从而规范个体行为

置于文化、伦理上的东方人性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努力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重整体,倡导群体的凝聚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注意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以道德作为管理的基础,把人性和伦理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氛围、道德舆论、伦理规范的引导,达到规范个体行为的目的。

2.强化道德观和责任感的约束和激励

东方管理思想东方管理思想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下,其管理方法表现为“仁政”、“信民”和道德感化。更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与精神塑造,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有理想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通过各个方面不断强化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舍生取义”等。

约束和激励更多的表现为正向性、侧重于“软管理”手段。

其精髓和创新在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人”是东方管理哲学的核心,包括两大层面:一是要求管理者为他人着想,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通过自身的道德威望感召和示范,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从而使社会与人际关系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佳的管理绩效。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另一方面:“人为为人”。作为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特征,“人为为人”揭示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激励与服务的综合体现,强调自身行为的激励和修养,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

然而西方管理思想侧重于意识和技术层面。侧重于方法意识和技术层面。科学管理一直是西方管理思想的主流,也是西方核心的管理方法。西方管理原创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使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并成为今天管理发展发展的基础。无论管理学如何发展,都抛弃不了它的基本框架体系和概念范畴,以及一些根本性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西方管理思想对管理的理性分析格外重视,企业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随着管理思想的不断完善,企业文化越来越被重视。

从上述东西方管理科学的很容易看出来,第一: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注重科学性;而东方文化是人文文化,注重人文性与艺术性。第二:西方文化强调法治的作用,依法治国;东方文化则注重道德的教化,提倡以德服人。第三:西方文化一个人为中心;东方文化以集体为中心。

一般意义上的东方文化指是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中庸”、“以和为贵”等。注重人性,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强调集体在个人之上,鼓励个人为集体做贡献而不求回报。

试论述东西方体育文化有哪些差异 篇9

我刚看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的一些相关书籍,在我印象中中国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合一和集体主义;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相分和个人主义。

1·中国体育讲礼重德,中国体育追求和谐。2·西方体育重利重法,西方体育突出竞争。

中国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较为宁静、庄重,常常表现出内向、沉稳、含蓄、爱面子的特性,不走极端,追求至善至美。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削弱了人们去探索自然和揭永自然科学规律的才智。

西方体育认为人要获得自由幸福,就要不断地去应对自然的挑战,努力支配和改造自然,在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在体育文化培养的目的上,偏重外在人格的培养。在竞技场上,只有胜负之分,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提倡始终超越对手。这样的价值观,使西方人形成了惯于向外探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不畏天地、征服自然的信念和能力,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的超越过去,培养了人们勇敢开拓、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希望对你有

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和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我刚去参加了伦敦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大学一次反思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报道的讨论会,这一活动汇集了一些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士。

会上发言的一个人是美国一所大学的人类学系主任,又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客座教授。

勾起我的兴趣的一点是,她也是体育健将:在美国七项全能比赛中得过第四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又曾参加中国的全国青年运动会,还得过金牌。

我会后拉住这位中文名字是包苏珊的美国圣路易密苏里(Missouri)大学的Susan Brownell教授,请她谈了谈在她眼中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你看到并参加了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的运动会,现在又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奥运研究中心工作,对两边的体育文化都有所了解。你觉得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其实在体育领域,我认为相同的东西比较多,不同的观点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是因为体育是一个世界性的通用语言。

我85-86年在北大,参加青运会北京代表队的时候发现,队里的训练方法和美国的差不多。设施可能没有美国的那么先进,不过基本理论是相同的。

70年代中国和美国改善外交关系,曾经使用“乒乓外交”。可能你也记得当时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来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口号,意思是说在比赛里赢与输不那么重要。现在这恐怕不大听到了。这个口号在80年代就已经被取代了。那时候我在北京,已经有一个新的口号,就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我还记得比较清楚,有一次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教练和我一起练跳远。这是七项全能的项目之一,我跟她说,我有点舍不得和她一起参加比赛,因为我原来的跳远成绩比她好一点,如果打败她是不是会让她不好意思。可是她把我训了一通,说,那种老一套的看法在中国已经取消了。

她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现在没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体育是有竞争性的,该打败她就得打败她。在儒家文化传统里,脸面终究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你显然对此有意识。那么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或者就说是中国和美国的体育文化之间,对于竞争肯定也是有不同看法吧?

我认为,不应该以为中国是个没有竞争的社会。中国人口很多,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想法,我认为也是比较强的。所以中国不是一个没有竞争,而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的国家。

不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确实也有面子的观念,这和美国文化区别很大。我参加中国的体育比赛时也经常碰到了面子这样的概念。那么你怎么处理呢?

一开始,我不知道面子是什么样的东西。比方说,我代表北京参加全国青年运动会的时候,有人说:“她是为北京争光的美国姑娘”。

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个美国姑娘代表北京市参加比赛能够体现这是给北京市的面子争光那个概念,因为实际上我是在美国培养的,不是在中国培养的。

后来我发现,他们的逻辑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逻辑是,我能够拿到冠军的意义是因为我是通过那个体制培养的,所以我能够表现那个体制的优势。

不过到了中国以后我发现,我为什么能够为北京的添光,好像是因为他们觉得一个外国人愿意代表北京,参加比赛表示一种赞扬,或者一种支持。

在中国,这样的一种支持是有意义的。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这个概念和美国的是有一些差异。中国和美国都是很重视体育的国家,可是你觉得体育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同美国有什么不同吗?比方说在表现方式上,或是什么更内在的东西?

有一点就是美国的草根体育和中国的相比,发展更广泛。我想这是因为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美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西方的体育是19世纪才引进的,它没有完全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我觉得最近几十年它已经开始渗透到中国草根的层次。

不过,中国人喜欢看一些大规模的比赛,尤其是奥运会。我觉得奥运会在中国引起的注目远远超过了比方说盐湖城2002年在美国引起的注目,或者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引起的注目。这可能是因为奥运会和整个国家的面子有关系,所以很多中国人很关注。

你是不是说,体育在中国的民族自我观念上更重要,而在美国,体育是一个更个人的东西? 哦,美国通过体育展现的民族主义也比较强烈,这方面和中国的差异可能不是非常大。

那你熟悉欧洲的情况么?如果说中国和美国差异不大,那么欧洲国家比方英国同美、中两国有哪些瞩目的差异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研究一点中国体育的历史,中国和美国的历史关系非常紧密。大部分中国早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体育是通过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介绍过来的。后来中国和美国一直通过奥运会有了很密切的关系。

比方,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在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奥运的所谓“合法席位”后参加的第一次奥运,是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Lake Placid)冬季奥运会,第一次参加的夏季奥运会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所以中国和美国通过奥运会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方面中国和英国就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有一些关系可能是通过别的渠道。足球呢?

足球当然是个例外!因为这方面美国和中国也是比较相同的,我们的足球老上不去!(笑)有的时候有中国人问我为什么中国的足球老上不去,我说你们的挑战和美国的挑战完全一样。不过我相信再过十年,争取足球世界杯的冠军,可能是中国和美国一起对阵。关于体育商业化的问题,你觉得中国和西方的情况基本一样还是很不一样? 最近20年来,中国体育在商业化方面碰到很大挑战,从这方面也能看到中国体育和美国体育的区别。比方说,在中国直到现在,他们的职业联赛,像足球赛或者篮球赛,一直没有能够利用电视的播映权来获得很大的收入,这方面和美国不一样。

至于赞助商的情况,这比播放权的情况好一些,不过钱的数目给的还是不如美国那么丰厚。

论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中的交融

上一篇:解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下一篇:的句子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