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制度重点问题

2024-06-16

西方行政制度重点问题(通用8篇)

西方行政制度重点问题 篇1

2011年12月西方政治制度重点

城邦P51梭伦改革P53克里斯梯尼改革P53-

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内容和特征P54-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意义P56-

罗马共和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P60-罗马共和时期高级官吏的特点P61

行省制度P62混合政体P62-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P62-等级君主制P65-自治城市的内容P66宗教裁判所P67中世纪封建政治制度的影响P68-宗教改革P70权利法案P72-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P76-首相民主P77公意P82政治合法性P84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P84代议制产生的条件P86-

密尔和《代议制政府》P90《代议制政府》论述的几个问题P90-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论述的有关代议制政府建设的方案P91

代议制实行中要遵循的原则P92-自然法P94法治原则的主要内容P9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P97司法独立的内容P97

分权制衡的美国模式 英国模式 法国模式P100-人权原则发展的内容P107-普选制P110-西方选举制度的原则P114-西方选举公开原则的内容P117 候选人的资格P119-职业代表制P120地域代表制P120选举地理学P122 “杰里蝾螈”P122美国候选人竞选资金的来源P126多数代表制P127 比例代表制P129混合代表制P131西方选举监督的内容P133-西方竞选资金的控制P134西方选举诉讼的几种情况P136-

政党P140政党的功能P141政党产生的原因P142-

体制内政党P146反对党P147西方政党的功能P147-政治社会化P150 政党政治P151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特点P151-

政党政治运作的环节P152-政党政治运行的意义P152-

英国两党制的特征P155-美国两党制的特征P156-多党制P157 利益集团P160压力集团P160利益集团对政党政治的冲击P162-

利益集团影响政策的方式P163-利益集团政治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P164-西门国会P16820世纪后西方议会调整的特征P172-议员的职权P176 议长的职权P180议会委员会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P181

议会党团P183议会党团的职责P183议会的预算权P185-

议会的质询权、倒阁权、弹劾权P186-189议会的议事规则P193-

内阁P202内阁制的特点P205总统制的特点P206半总统制的特点P208-委员会制P209西方政府挑选政府成员要考虑的因素P211-

美国独立(管制)机构及其特点P214-西方政府首脑权力集中的原因P217 “总理民主制”P217单一制的特点P223联邦制的特点P223

美国和德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区别P225行政体政府政府P228 自治体地方政府P228行政区划应遵循的原则P228-

西方国家地方政府职比演变的体现P232-西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措施P235西方城市政府职能的特点P238市长议会制P240议会-经理制P240 十二铜表法P244拿破仑法典P246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P248-公平审判的表现P250-西方法官保障制度P260-陪审制度P263

司法审查(违宪审查)的机关和方式P265-司法审查的对象和内容P267 行政裁判P267-议会督察专员P271

西方行政制度重点问题 篇2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重点

在新《规范》第一条开章明义就明确提出实施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规范内部控制,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与此同时,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尤其是各种媒体技术的不断提升, 更多的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网民监督政府也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预算和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出国等“三公经费”也在广大公民的强烈要求公开化, 相应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使用也开始公开透明, 资金使用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也利用社会力量对资金安排进行很好的监督, 这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也提出了更多挑战。所以本文认为新《规范》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为“三公经费”, 具体为:一是, 预算中未将资金支付内容计入, 易出现超预算支出风险;二是出现资金支付内容超出标准或范围的风险;三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绘图, 如财务部门在审核资金支出的标准、范围、内部时不按照规定程序严格进行, 极容易会出现审计风险, 导致违规内容发生支出;四是出现资金支出经费来源达不到要求的风险;五是单位可能发生触犯刑法的风险, 如使用虚假票据报销, 比如开展虚假业务活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难点问题

1、内控意识淡薄, 单位处于较被动状态

内控观念的弱与强, 决定了内部控制规范能否有效运行。新《规范》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据此可知新《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一个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也是实现内部制约而建立的高效履行职能和安全合法使用财政资源的一个保障系统。这也从中看出, 新《规范》并不是给单位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 反而是成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保护制度, 也是防范和管控经济业务风险的一种廉政风险防控措施。且从目前整体的行政事业单位来看, 相对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明显不具有企业那样强烈的实施内部控制的内生动力, 反而是具有明显的非盈利公共属性 (刘永泽、唐大鹏, 2013) 。正是内生动力的不足, 从领导到相关事业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比较淡薄, 认识不到新《规范》的开展带来的积极效应, 大多迫于上面的压力而试行, 基本上流于形式, 严重阻碍了新《规范》的顺利施行, 必须迟早根除。

2、内控实施制度不健全, 欠缺监管力度

更有效实施新《规范》, 各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必要健全一套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可见, 准备工作相当繁重, 实施前期建立内控体系将是一个难点问题。首先, 单位需要单独成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且成立建设组织、领导小组和内部控制部门;由内部控制部门来指引全面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 负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设计内部控制方案, 并严格通过由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以明确规范每一项业务往来。其次, 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 主要是评估经济业务层面风险和单位层面风险这两大项的评估, 以系统分析潜在的风险所在点, 进行提前准备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三, 需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以有效就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价改进。所以, 在实施过程中, 要改掉以往粗放型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分配职权不明确、权力过度集中等现象, 需要建立在长期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 且各方专家以及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情况下, 才能有效施行新《规范》, 这也说明了前期工作量大, 难度要求也会相应高。所以, 行政事业单位应就新《规范》要狠抓落实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要素, 具体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内控要素如图1所示。

3、业务不规范, 风险不易控制

经济的高速发展没能掩盖行政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政府职能不明确、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政府权力失控、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刘永泽, 张亮, 2012) 。任何制度都是靠人去执行的,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业务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基础业务上, 如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会计凭证内容不齐全或借款凭据在收回借款时撤回、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没有追加验收证明、交接时接替人员没有按正常移交手续办理等关于收支管理的多个不规范问题, 甚至出纳人员兼管本该由会计人员掌管的会计档案和部分账目登记工作, 导致财务账目容易混乱, 也易造成单位人员较薄弱的预算控制意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领导权力大于一切, 行政事业单位依然存在领导可随意改变集体决策, 往往以领导的意见放在主导地位, 这样的工作作风与制度难以控制风险。总之, 由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业务上没有成本核算这个环节, 疏忽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 引发的问题往往集中在“盲目购买+重复购买+攀比现象”日渐严重, 结果是造成利用效率低、办公成本高等问题。这些普通遗留的风险意识淡薄也是新《规范》实话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难题。

三、强化新《规范》实施力度的建议措施

经前面讨论可知, 尽管不少行政事业单位都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但在落实方面依然还有不少欠缺, 甚至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质意义。所以,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规范》的顺利展开,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具体改进措施。

1、加强新《规范》的宣传培训工作, 提高内控意识

每个行政事业单位往往都有其独特的单位文化氛围, 也体现单位成员的价值标准、精神岁月以及基本偏偏, 在实施新《规范》时可从单位文化建设这一块作为切入点。当新《规范》融入单位文化建设体系, 良好的单位文化基础将能很好地引导和约束单位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也进而促进单位朝着积极向上、稳步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由于现阶段领导权力大于一切的现象较多, 可由领导带动全体成员, 结合单位情况创办一系列活动, 积极营造“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有风险防范意识、有开拓创新精神、有高效服务能力的新单位文化”。同时, 积极拥挤新《规范》的实施, 各级政府部门可利用各种媒体渠道, 大力宣传实施新《规范》, 从各方面提高各单位领导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与认识, 深入理解新《规范》实施的现实意义。另外, 各级财政部门应组织相应的培训工作, 以责任制落实, 职权分明, 对自己所属范围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与监督。单位也要将财政部门的培训传达给关键岗位工作人员, 并由这些关键员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传达给其他员工, 必要时配合单位内部控制部门明确本岗位的业务流程、业务环节中的风险点, 从而环环相扣, 层层落实, 并落实年终考核工作, 不断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2、健全预算和监督控制体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实施的一个重要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预算的控制管理。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一年收支的计划, 对单位内控的全局起到引导作用, 对单位内控更起到一个监督约束的作用。首先, 在预算编制时, 项目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 尽可能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 以核定具体收支额度, 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其次, 授权批准控制环节的管理要重点掌控, 这也是有效实施新《规范》的重要环节。第三, 在管理关键点控制的过程中, 一些控制环节难免会存在一些错误, 这就有必要在实施新《规范》时, 重点掌握这些关键点的管理。具体如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是明确领导负责制, 对内部控制的制定和落实承担主要责任;二是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 具体负责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出国等管理的部门, 明确考核指标, 落实责任;三是加大对重点经费的监控力度, 要加强预算执行分析, 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 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对存在题要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并及时解决。

3、强化控制风险管理体系

新《规范》明确提出风险控制目标。能否经得起实践考验的风险管理系统, 将决定新《规范》内部控制是否成功。为此,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认真学习、研究风险管理理论, 拒绝纸上谈兵, 多参与实践中, 进行风险分析应采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正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单位层面的风险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 及时将分析结果汇报单位领导班子, 以为其做出正确的决策风险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同时,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理念要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 (陈嘉智, 2008) 。即每个风险并不是单个存在, 它们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这就要求单位要培养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另外, 为更有效实施风险管理, 财政部有必要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为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提供一个操作比较具体的范本, 以更科学控制风险。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 行政事业单位所坚守的底线不能改变。大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力度有利于确保国家各个方面的信息具有高精度的真实可靠性, 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目标实现的进程, 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因此分析和探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并且制定有效的对策, 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而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平稳发展。

摘要:近年来,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化, 中国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 面临新时期涌现出的更深层次的新问题与新情况, 要迎接比以往更苛刻的挑战与困境。201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财会〔2012〕21号) , 表明新一届领导集体狠抓改革。但在新的制度实施过程中, 不可避免与现实产生矛盾, 所以本文就这些规范文件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难点, 以期为有关这方面需求的单位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革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 2013 (1) .

[2]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 2012 (1) .

西方行政制度改革中的制度性贫困 篇3

制度性贫困;文官制度;分析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2-0054-04

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建立,满足了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和进行现代化行政管理的需要,所以很快被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采用。本文在对英国文官制度实践路程的历时关联(时间维度)和共时关联(空间维度)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来解析西方行政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制度性贫困。

一、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历时关联分析

(一)“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赃制”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赃制”时期,在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先期,普遍采用的是官职恩赐与政党分赃。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实行恩赐官职制。官吏的选用和升迁,不是靠个人的真才实学和政绩,而是凭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由于官职是国王恩赐的,所以,所有的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文官任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恩赐者满意,可以连续任职,文官晋升是靠后台。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之徒充斥官场宦海。因此官僚主义盛行,工作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18世纪国会对文官制度作了一些改革,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贵族手中转到各部门手中,规定由他们和高级文官推荐录用。但仍然存在舞弊行贿、唯利是图及赏罚不明的情形。其原因就在于恩赐制是一种垄断性的封建特权。官职恩赐是以人治为特征的资产阶级官员制度发展的最初阶段。

19世纪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是哪一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和内阁的变迁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政党分赃制一方面造成大批官员失业,政纪废弛,削弱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极不利于政策的贯彻,妨碍官员熟练掌握业务;另一方面,每次换班都会引起周期性震动和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政党分赃是一种缺乏公正、民主、平等的徇私舞弊现象。政党分赃取代官职恩赐、以党治取代人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历史进步。

可见,先期的文官任用制度,无论是官职恩赐,还是政党分赃制度,缺陷其实相同: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保证官员的工作效率,也无法保持自身的廉洁。恩赐制和政党分赃制所产生的高费用与低效率,产生了对新的制度安排的强烈需求。这就使先期的文官任用制度陷入制度性贫困,急需新的制度以取代原有的落伍的制度安排。

(二)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第二阶段是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时期——实行考试择优录用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很温和保守,一些合理性的改革措施没有全面实施,由于旧有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由于对旧有制度安排的拆除和清理所需要的费用过高,新制度受到的阻力很大,也深刻地影响这次制度变迁的深度和广度。但是,这次改革毕竟是以择优录士的文官任用方式代替官职恩赐制度。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工业化和社会化继续发展,政府更广泛地介入到社会生活,社会干预职能也得到不断强化,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机构设置不断扩大。在这一时期,文官的任用制度进一步改革。公开竞争考试虽然在十九世纪就已经确立,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在需要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专业性职位和某些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由部门首脑直接任命,无需通过公开考试”[1]。政府的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些都是恩赐制的残余。

从中我们看到这种制度变迁模式的缺陷。由于政府强制性制度作用的时间较长,以保守派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寻租和各种“搭便车”现象不可避免。第一个枢密院令后,推荐备选文官的权力还掌握在各部门长官手中,他们凭借权力继续安插贵族子弟和亲信,继续为营私舞弊大开方便之门。这是对旧有恩赐制度路径发展的一种依赖,新制度安排很难完全跳出旧有制度安排的路径。由于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强度不够,增加了改革集团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反复博弈次数,增加了利益集团寻租的可能,也使政府的工作仍然很难做到高效、公平、公正。

(三)1870年-1968年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时期。第三阶段1870年至1968年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时期。我们主要考察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在二战后发生的变迁,以富尔顿改革和撒切尔夫人时代的改革为典型。二者都属于激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这种模式是一种“暴风骤雨”式的变革模式。它首先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变迁的时间比较短,并在这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较大的制度结构变革。尤其是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撒切尔夫人以其强硬的领导作风而著称,她所推行的改革强度非常大。在撒切尔夫人改革的压力下,很多议员为了得到职位而表示忠诚,内阁成员往往更是不惜一切以保住自己的官位。有了这样的权力基础,首相的权力表现得较为专横。其次,撒切尔夫人控制了高级文官的任用权,任用的都是政见相同的“自己人”,因此,主导改革集团的力量与反对力量就显得非常悬殊,这也就削弱了反对集团对改革的阻力,使得改革在强大的权力基础上可以顺利推行,不至于像富尔顿改革一样,因阻力过大、强度不够而被搁置。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转换、替代过程,是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的低效率的制度的过程。[2]纵观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制度形成以后,往往就会形成依赖于该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存制度路径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他们经常为了巩固现有的制度而阻碍选择新的制度路径,即使新的制度比现存制度更有效率。但是制度变迁不仅要克服路径依赖,也要克服制度共时关联带来的制度惰性。

二、对文官制度的共时关联分析

(一)文官终身常任制。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形成以来,其间文官数量一再增长。在1881—1914年间,即大英帝国迅速扩张之际,政府活动范围和机构设置不断扩大,文官总数在33年里增加了五倍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4年内增加了三十余万人,到1943年文官总人数达到七十一万多。二战后文官规模虽稍有减少,但由于英国实行文官终身常任制度,即文官一经录用,无过失则终身常任,这样不仅造成文官组织机构臃肿,而且以战时的文官队伍来管理战后百废待兴的社会事务,政府工作效率只能是低下,文官人浮于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政府的负担。同时,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二战后各届政府一致认为“政府机能必须扩大——这是唯一切实的办法”[3]。为此,扩大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建成福利国家、掀起社会化高潮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出台。这些势必造成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应时而设的公共部门越来越多。文官组织机构臃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机构规模太大、人员太多;其二,机构重复,相互掣肘;其三,有些原来设立的机构已失去了功能成为摆设。机构臃肿、冗员太多所造成的巨额行政开支已成为政府面临的一大困难,行政机构工作效率低下也与政府和民众对政府机构的期望值相背。

(二)两官分途制度。英国文官常常参与决策,介入政策制定,这与政治行政二分体制严重不符。每届政府新任命的部长,不熟悉情况,而很多问题又急需决策;事务官当与政务官观点不同时,会以技术问题等借口来影响甚至改变政务官的决心,这两种情况下事务官都参与甚至可能主导了决策。公务员的政治权利日益扩大,对政治中立形成了挑战。过度的政治控制和加强对高级文官的管理使一些国家深受其害,难以保持行政独立,甚至成为政党政治的牺牲品,破坏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重蹈政党分赃制的覆辙,使党派利益高于公共利益。政务官和事务官的相互转化易导致腐败,又埋下了以后政治不稳定的种子。

(三)考绩制度。英国于1981年取消了公务员部,将其职能划归财政部和内阁办公室,1983年成立效率小组,并于1984年创立国家审计办公室,从组织上为绩效评估提供保证;并起用大量私人顾问在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进行评估。英国已成为以经济、效率、效益为标准,监督政府政策与管理的评估性国家。改革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实行以绩效工资为主的灵活工作制度。英国1989年以来建立绩效工资制,绩效评估的结果不一样,工资额有所差别。实行等级工资制,同级同酬,缺乏成本—收益观念。改革后的绩效评估制度设立了大量可比可测的绩效指标,以科学的方法对公务员的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但考绩制度也存在评估难、目标错位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四)放松规制。效率成为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中心目标,规制变得次要,而且被认为是妨碍效率的障碍而遭到批评。放松规制有利于克服过度规制引起的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等弊端,但存在几个突出问题:(1)规制具有不可抹杀的积极价值,它是对有效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可能带来高效率。实践证明,放松规制也有失败的教训。(2)规制体现法治精神,而非依个人意志办事。放松规制后,行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这不一定可靠,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3)放松规制,他律弱化。公务员自由裁量权过分扩大,即使在合法的前提下,也可能滥用权力,难以保证公平、正义、合理。这些与对公众的责任价值严重冲突。

由上可见,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效率,而就某些具体措施而言,经济效率是唯一目标。对效率的追求既损及连续性、中立性、功绩性、对公众责任等核心价值,还损及民主、公平、正义、廉洁、法治、权力制衡等重要的甚至是永恒的高层次的政治价值。改革产生的经济效益易于衡量,显而易见,而对政治价值的损害及其负面影响难以测量,但毫无疑问是相当突出的。改革引发的腐败、道德、失控、利益、士气等问题,对经济效率的直接影响也日益凸现。政治价值和经济效率是公务员制度的两大目标,也是灵魂,没有理由认为经济效率比政治价值更重要,因为政府不是企业。相反,政府对政治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应重于经济效率。改革与价值之间最根本的冲突就在于此。[4]

三、英国文官制度变革的路径

英国文官任用制度是以一种渐进、改良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在其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出现过对旧有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也出现过不同利益集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反复博弈的历史过程。不同集团反复博弈的后果,则主要体现在英国文官任用制度的阶段反复。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制度变迁理论来梳理并分析英国文官任用制度从官职恩赐到撒切尔夫人改革的整个变迁过程。集中探讨了英国文官任用制度的是如何产生,制度路径依赖如何打破。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所具有的渐进性、灵活性、贵族性和追求廉洁高效等特点,以及变革似乎很难“跳出传统的手心”。可以推断,继承与突破的有机结合将影响并制约着英国文官任用制度未来的发展路径。

由于长期旧有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其陷入制度性贫困陷阱,所以英国文官制度变革的方向就是打破这些对原有制度的依赖,建立符合内外环境需要的制度关联。制度关联提示了配套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变革制度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资源是稀缺的,并且由于制度的互补性,一项制度变革会产生对其他制度变革的需求,从而减少制度变迁的阻力。所以有必要根据英国的实际情况,寻找制度变革的突破点。

制度路径依赖如何打破,制度供给如何提供,进而重新达成制度均衡的循环过程。国内学者张曙光教授对制度均衡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所谓制度均衡,就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5]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静止状态,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出现新的盈利机会后,人们为了捕捉这种新的盈利机会,就会力图改变原有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选择建立一种新的更有效的制度。因此,制度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再到制度创新的不断演进的过程。英国文官任用制度的变迁,仍将继续。

参考文献:

[1]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11.

[2]范文超.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初探[J].硕士学位论文,2007(3).

[3][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22.

[4]魏晓亮.公共行政范式变迁视角下的文官制度改革[J].硕士学位论文,2005(5).

[5]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M].现代制度经济学 (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4.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助教

西方行政制度学习心得 篇4

通过学习《西方行政制度》,我对于中西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有了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书里探讨了西方行政制度的源头,分别讨论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行政制度的演变历史;西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对我国行政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借鉴意义。中西方由于在历史传统、地域空间、民族心理、文化风俗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比较中西方行政伦理价值的差异,可以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由于政府是公共行政权的直接掌握和行使者,是各类重要社会资源实际的拥有者,又拥有庞大的官僚体制。而工作于政府组织内的行政人员,其工资福利的直接来源是政府;其行政活动中心是围绕着政府展开的。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政府职能主要是统治职能,要求全国上下都一致服从政府的统治,要求全社会的资源都服从政府的统一支配,政府的意志主导一切,所有大小行政官员都是为政府组织的统治服务。以上种种因素容易造成一种错位,由“为公民服务”倒错为“为政府服务,为上级服务”。这种政府本位要求公民去适应和服从政府和公务人员的管理,而不是要求自己去适应和方便广大公众。它还导致了一种行政实践评价标准的倒错,凡是适应政府行政组织系统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在西方国家,契约观念历史久远,并且深入人心。在西方观念中,人民与政府是一种授权与被授权的契约关系,它规定着政府与公民间在权力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就公民而言,一是通过选举或遵从使政府获得合法性行使权力的基础;二是通过纳税给予政府经济支持。同时公民也自然期望能从政府那里获得相应的回报。就政府而言,它在获得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支持的同时,必须按契约要求提供令公民满意的服务。今天我国的行政伦理还很不完善,反思中西行政文化差异,借鉴西方以“法律至上”、“法律制约权力”和“公民意识”的现代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西方行政制度》综合练习题 篇5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可分为()。

A.联邦政体B.君主政体

C.贵族政体D.共和政体

2.下列国家中采用单一制有()。

A.法国B.瑞士

C.美国D.日本

3.按照传统惯例和各种宪法文件,英王是()。

A.世袭的国家元首B.立法机关的组成部分

C.法院的首领D.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4.在英国,()原是协助英王处理一切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中央政府机构。

A.枢密院B.内阁

C.部门大臣D.总理

5.在19世纪,英国的地方行政单位包括()。

A.行政郡B.市镇

C.区D.教区

6.美国总统的助手和辅助机构包括()。

A.州长B.副总统

C.内阁D.白宫办公厅

7.美国地方政府的层级区划为()。

A.州政府B.县、市、特区政府

C.乡、镇政府D.联邦政府

8.美国市政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A.市长议会制B.委员会制

C.委员会经理制D.选举制

9.关于日本天皇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有人主张彻底解除天皇在国家权力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体现了()的观点。

A.废止论B.象征论

C.存立论D.实权论

10.日本战后宪法直接规定的国民参政权包括()。

A.选举权与罢免权B.被选举权

C.请愿权D.国民投票权

11.日本《地方自治法》规定,日本的“普通地方公共团体”包括()。

A.都道府县B.市町村

C.郡D.藩国

12.日本公务员的研修主要有以下几种()。

A.行政研修B.地方机关职员研修

C.研修指导者研修D.行政官员出国研究员制度。

13.最早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是()。

A.法国B.中国

C.美国D.日本

14.()国家实行中央控制,地方政府在法律上只是中央的分支机构。

A.总统制B.单一制

C.议会制D.联邦制

15. 在英国,()确定了议会的主宰地位,国王的权力受到极大的削弱。

A.《权利法案》B.《英联邦的大宪章》

C.《1787年宪法》D.《威斯敏斯特法案》

16.政府文官的工资要“同文官系统外的广泛可比工作的工资率,有一个公正的比例”。这是指英国文官工资制度的()原则。

A.比较平衡原则B.适应物价原则

C.定期提薪原则D.统一原则

17.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美国国会两院可以以简单多数票拒绝当选议员就职。

B.美国国会两院要开除一名议员,必须以2/3的多数票通过

C.美国国会议员可以不受所属党派的约束,自由发表意见。

D.美国国会议员可以跨党投票,而不用担心会受到党纪的制裁。

18.美国市政管理的组织模式主要有()。

A.市长议会制B.委员会制

C.委员会经理制D.选举制

19.日本江户幕府创建者是()。

A.德川秀忠B.丰臣秀吉

C.德川家康D.织田信长

20.对外关系上,日本的德川幕府采取()。

A.参觐交代制B.幕藩体制

C.锁国政策D.开放政策

21.二战后,美国占领军政府对日本进行的改革有()。

A.非军事化改革B.军事化改革

C.非民主化改革D.民主化改革

22.瑞士的委员会制度的特点包括()。

A.联邦委员会由议会选举产生,不一定由议会中的多数党或党派联合产生

B.委员不得兼任议员,任期4年,可以连选连任

C.采取合议制,政府一切决定均由7人委员会合议决定

D.不实行权力分立,不设总统和总理

23.在现代社会,英国国王保留的权力有()。

A.行政权B.立法否决权

C.大臣罢免权D.授爵大权

24.英国的文官工资制度强调的原则包括()。

A.比较平衡原则B.统一原则

C.适应物价原则D.定期提薪原则

25.美国总统在立法上的权限包括()。

A.劝告权B.否决权

C.任命官吏权D.委任立法权

26.按照美国有关选举的法律规定,总统竞选时,选民投票的时间是在大选年的()。

A.8月B.9月

C.10月D.11月

27.美国总统的助手和辅助机构包括()。

A.州长B.副总统

C.内阁D.白宫办公厅

28.下列关于《彭德尔顿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彭德尔顿法》的核心原则是政治中立

B.《彭德尔顿法》确立了常任文官制

C.《彭德尔顿法》使文官脱离政党的控制

D.《彭德尔顿法》缩小了政党分肥的范围,但并没有废除政党分肥

29.对外关系上,日本的德川幕府采取()。

A.参觐交代制B.幕藩体制

C.锁国政策D.开放政策

30.战后日本中央政府对地方自治体监督控制的方式主要有()。

A.立法控制B.财政控制

C.司法控制D.行政指导和监督

31.二战后,美国占领军政府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革的内容有()。

A.非军事化改革B.宪法民主化

C.经济民主化D.农地改革

32.日本实行的政治制度包括()。

A.君主制B.单一制

C.内阁制D.总统制

二、判断分析题

1.当代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君主政体多数属于立宪制君主政体。

判断:

理由:

2.总统制政府是目前西方国家最普遍的一种政府形式。

判断:

理由:

3.最早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是德国。

判断:

理由:

4.英国公众一般所谓的议会,往往仅仅指上院。

判断:

理由:

5.英国议会任期虽为5年,但首相可以随时请国王宣布解散下院重新大选。

判断:

理由:

6.美国白宫办公厅人员由总统任命,同时经过参议院批准。

判断:

理由:

7.在美国,只有联邦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

判断:

理由:

8.日本战后新宪法采用了欧美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和美国式的责任内阁制。

判断:

理由:

9.日本地方政府是拥有自治权的地方行政机关,不是中央政府的委派机构。

判断:

理由:

三、简答题

1.现代社会,共和制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P4

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多采用三权分立的形式把国家的权力分散

2.共和制国家元首的选举程序有哪几种?P4--5

西方行政制度重点问题 篇6

一、判断题

1.√2.√3.√4.×5.×

6.×7.√8.√9.×10.√

11.×12.×13.×14.×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C2.A3.D4.C5.D

6.ABCD7.B8.ABC9.BCD10.C

11.C12.ABCD13.ABCD14.B15.B

16.ABC17.B18.BC19.ABC20.ABD

21.ABC22.D23.ABCD24. ABD25.D

26.ABCD27. B28. ABC29.ABC30.ACD

31. ABD32. BCD

三、简答题

1.现代民主制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答案要点:

①宪法和法律均确认公民的民主权力和自由。②许多国家其民主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议会制、普选制、两党制(或多党制)、文官制等政治制度。③大多数国家的成文宪法都规定了政府的组织纲要,政府及其各部门权力的分配,各机关权力的范围,政府官员的任期、任命及选举方法,以及选民资格的确定和选民团体的构成。④实行“多数统治,保护少数”的原则。在选举中获得多数选票的政党为执政党,允许反对党或在野党存在,但反对党或在野党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和法律。

2.简述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

答: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如下:(1)提出议案;(2)委员会审议;(3)全院

辩论和表决;(4)两院协商;(5)总统签署。

3.简述日本20世纪末行政改革的内容。

答案要点:

20世纪末日本行政改革的内容。(1)改革内阁制度,试图解决日本现行内阁由“各省割据”造成的“弱势首相”问题,并实现政治家对官僚的控制。(2)将1府12省9厅按职能精简整编为1府12省厅。(3)以“官办到民办”、“从国家到地方”为口号,推进放松管制、地方分权等。(4)简化行政组织,压缩公务员的规模。(5)进行公务员制度改革。(6)妥善运用行政信息公开制度。

4.答案要点:

美国式总统制政府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其主要特点有:

(1)总统独立于议会,不由国会产生,而是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分别进行,总统只对选民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政府由在大选中获胜的总统组成。

(2)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统帅全国的武装力量。

(3)政府与国会是分离的。政府成员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不得同时兼任国会议员。

(4)总统和国会的任期固定。

5.答案要点:

美国各州之间可以志愿结成和发展各种合作关系。

这种志愿合作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订立州际公约或协议。

(2)建立各州政府委员会的固定组织,由各州州际合作委员会官员组成,作为处理和改变州际事务的常设机构,其总部设在芝加哥。

(3)召开各州行政、议会或司法高级官员的会议。

(4)州法律统一化。

6.答案要点:

(1)征税

(2)借款

(3)设立银行和公司

(4)设立法院

(5)制定和实施法律

(6)为公共目的而征用财产

(7)举办公共福利

7.答案要点:

地方行政长官是直接从选民中选举产生的,而不是从议会的多数党产生的,地方行政长官不对地方议会负责,而直接对地方全体选民负责。地方议会与地方行政长官的关系是立法与行政的关系,议会对行政拥有监督权。按照《地方自治法》的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职权大于地方议会。

(1)地方行政长官拥有议会的召集权。

(2)地方行政长官对议会决议有要求复议权。

(3)地方行政长官拥有对议会的解散权。

(4)地方行政长官拥有不经议会审议的紧急行政立法权。

8.答案要点:

1)考选机关首先要发布考试公告;

2)资格审查;

3)考试

4)录用。

9.答案要点:

单一制与联邦制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其差别主要体现于权力在纵向上的分配。

单一制国家实行中央控制,地方政府在法律上只是中央的分支机构。联邦制国家的各个成员国政府则享有由宪法规定的自治权。

10.答案要点:

地方行政长官是直接从选民中选举产生的,而不是从议会的多数党产生的,地方行政长官不对地方议会负责,而直接对地方全体选民负责。地方议会与地方行政长官的关系是立法与行政的关系,议会对行政拥有监督权。按照《地方自治法》的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职权大于地方议会。

(1)地方行政长官拥有议会的召集权。

(2)地方行政长官对议会决议有要求复议权。

(3)地方行政长官拥有对议会的解散权。

(4)地方行政长官拥有不经议会审议的紧急行政立法权。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法国半总统制与美国总统制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上,两国总统都由公民选举产生,但法国总统采

用直接选举方式,美国总统采用间接选举方式。

(2)在总统与议会的关系上,两国总统都只对宪法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但他们又都与议会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3)美国议会中的党派构成对于总统的执政过程并不产生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法国,总统所属的党派是否在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对于总统执政则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4)在立法动议权方面,两国总统并无差别,但美国总统不仅拥有对于法律的搁置权,还拥有对于法律的否决权。

(5)美国实行严格的分权体制,总统不得解散议会,但议会可以弹劾总统。

法国总统可以解散议会,议会虽然拥有对总统的弹劾权,但只有当总统有叛国罪时才能进行弹劾。

(6)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总理

是政府首脑。

(7)在外交权和司法权方面,法国总统的权力相对更大一些。

2、答案要点:

(1)改革内容

①废除中央省厅等机关的委任事务,扩大地方自主决策的权力,扩大地方公共团体(即地方自治政府)立法与条例制定范围。

②重新确定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新规则。

③推动都、道、府、县向市、町、村下放权力。

④增加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与人力资源配置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以充分满足当地政府的特殊要求。

⑤整顿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补贴制度,增加地方政府的自主财源。

(2)评价

日本的这次地方分权改革确实因废止中央省厅等机关的委任事务而使地方分权程度有所提高,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分权型社会。

① 在这次改革中,中央与地方关系中最具实际意义的财政方面未取得实质性

进展。

② 机关委任事务虽然取消了,但也只是在法理上否定了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一个机关,就其实质来看,“法定受托事务”与“机关委任事务”区别不大。改为自治事务的部分,也仍然要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出面纠正地方政府的错误和“直接代替执行”等强制措施的“统制”。

③ 许多改革措施,如将中央政府的许可改为“大臣同意”等,究竟在执行过

程中有多大差别也很令人怀疑。

3、答案要点:

(1)特点:渐进性;

有充分的准备;

妥协性;

争取各方合作。

(2)意义:这次改革的意义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

①就英国来说,改革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上院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性改革,它割掉了英国民主制度中的封建残余尾巴,改善了英国的形象。

②就工党来说,改革巩固了它的执政地位。

③就布莱尔本人来说,改革有利于提高他本人的威望。

(3)存在问题:

①改革目标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矛盾,民主化是改革的宗旨,但是实际结果却显得民主化大了些折扣。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问题浅析 篇7

一、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现状

行政公益诉讼, 是指公民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 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虞时, 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 但为维护公益, 而向特定机关提出起诉请求, 并由特定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众所周知行政诉讼制度是防止公权力滥用, 保证公民权利的重要制度保障。当行政权力滥用, 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侵害, 法制建设出现制度缺陷, 而现有诉讼制度对此情况无能为力, 不能解决问题时, 行政公益诉讼便临危受命应运而生。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 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在某些领域之中已经开始出现。例如, 检察院为了国家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提起的民事领域方面的诉讼;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对选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诉讼;一些组织中的成员可以对本组织的问题提出诉讼。虽然我国的行政诉讼有所发展, 但是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情况对比, 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设计还非常粗糙, 其成熟发展还任重道远。

二、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问题

从笔者的角度看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 行政诉讼中关于原告资格的限定成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拦路虎, 其规定行政相对人是我国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原告。就是指认为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公民, 组织或者法人, 除此以外其他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显然如果一个行政行为没有直接侵害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利益, 其是没有资格提出行政诉讼的。这样就与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公益”是矛盾的, “公益”是个人或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但是在行政公益诉中, 提起诉讼的主体其权益是没有受到直接侵害的, 他是为了公共利益提出的诉讼。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原告主体资格的规定, 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是很难符合规定的。无疑现行法律原告资格的规定成为了行政公益诉讼发展的绊脚石。

(二) 关于行政行为的界定是限制行政公益诉讼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众所周知在理论上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 只有对具体行政行为才能提起行政诉讼, 抽象行政行为只有在转化为具体行政行为后才能对其进行诉讼, 但是抽象行政行为对比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危害可能更加严重, 但是行政相对人只有在抽象行为具体化后才能进行诉讼。例如, 某些地方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 具有不合理性, 侵犯了公众利益, 但是如果它没有转化为具体行政行为, 没有侵害到具体的行政相对人的时候就不能对其提出行政诉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行政行为应当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最新的行政诉讼法修改, 已经把行政诉讼的对象由“具体行政行为”更改为了“行政行为”在立法层面上已经有所进步, 但是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的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三、行政公益诉讼的域外模式

域外的行政公益诉讼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英美法系模式, 英国, 美国是英美法系模式的典型国家。其运行模式主要是运用判例法的形式组成公益诉讼机制, 并且以成文的法律规定进行辅助与完善。虽然在美国司法审查制度中行政公益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作为典型的海洋法系国家美国并没有将行政公益诉讼与其他诉讼相互区别。在美国的行政公益诉讼与普通的诉讼一样使用相同的诉讼方式。在司法实践中, 美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为相对人只要其利益受到行政行为的不利影响, 不管他的利益有没有直接的法律上的规定, 也不管这种利益的类型, 是人身的、经济的还是其它的如环境利益, 教育利益等, 他就获得了原告资格。由此可见, 在美国公民的诉的利益十分广泛,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可以全面的保护其诉讼利益。在英国行政公益诉讼被称为“以公法名义保护私权之诉”, 指在有人要求禁止令或者宣告令的时候检查总长为了防止某些违法情况提起的诉讼。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原告的资格方面英国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公共利益被着重保护。第二种模式是大陆法系模式其代表国家是法国、日本、德国。针对行政机关容易滥用权力损害公共利益的问题, 大陆法系国家采取了客观诉讼或者民众诉讼的模式。对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行政诉讼在法国有处罚之诉, 越权之诉, 安全之诉等几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越权之诉, 也是法国比较有特色的诉讼制度。它指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时, 当事人请求行政法院予以救济的诉讼制度, 越权之诉性质上属于客观之诉。该诉讼是为了纠正违法的行政行为, 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其原告资格要求必须与所起诉的行政行为具有利益关系, 但是其并没有要求该行政行为必须侵害的是其个人利益。德国行政公益诉讼比较完备, 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设置公益诉讼代表人由其参加诉讼。德国行政法学界认为,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性质特点不同, 不应该采取形同的标准进行保护。为了更好的保护公共利益, 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确定了公益代表人制度。

四、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 重新界定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扩大原告主体资格的范围。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一旦侵害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无论其实作为还是不作为, 无论是否直接涉及到个人利益, 无论其是否实际发生, 普通公民、普通公益组织都应该可以获得原告资格, 对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二) 扩大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发达国家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类型丰富, 不仅仅局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例如德国, 除了宪法和明确授予其他法院管辖的公法案件, 行政法院可以审理一切公法案件。既可以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也可以对行政机关违背法律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充分保证公共利益不在任何层面上受到侵害。

(三) 增加权利受到行政权力侵害后的救济方式, 丰富行政公益诉讼的类型。为维护公民权益和公共利益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以民众诉讼为基础, 增加机关诉讼, 团体诉讼等不同的诉讼类型为公众增加更多的救济渠道, 使公益诉讼体系更加完备。

五、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行政公益诉讼看起来保护的是公共利益, 似乎与公民的个人直接利益关系不大, 行政公益诉讼中不当的行政行为有的时候可能也没有直接侵害原告的个人利益。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由公民的个人利益组成的, 如果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短期内可能对个人利益的损害并不会显现, 但是长期如此必将会使公民的个人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在政府由守夜人型的政府向全能政府转变, 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的当代社会, 公民权利与行政权的碰撞摩擦日益频繁。行政诉讼的意义已经开始超越民诉与刑诉, 成为践行宪法, 控制公权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立完善对国家法制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纸上谈兵阶段, 不仅普通公民对此知之甚少, 专家学者对其也莫衷一是研究甚少。没有完善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就很难全面的限制公权力, 在保障公共权力公民权益上就会存在制度上漏洞。所以加强行政公益诉讼研究, 建立健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刻不容缓, 也是全球法制化进程的大势所趋。

摘要: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种公益救济制度因其“公共性”、“社会性”, 应该引发我国行政法学界的思考,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行政法领域发展缓慢, 制度成果稀少。

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公益救济,制度成果

参考文献

[1]邢鸿飞.行政诉讼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2][英]威廉·韦德.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西方行政制度重点问题 篇8

按照区教育局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针对前阶段我校行风评议中自查出的、家长问卷调查反馈回来和社会各界反映的行风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认真地进行整改,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现结合教育局的要求,特制定如下集中整改措施和工作方案。

一、整改的目标和任务

坚持以“一杜绝”(杜绝乱收费);“二制止”(制止乱办班补课、滥发资料);“三严禁”(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参赌,严禁教师以生谋私)“四公开”(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大宗物品采购公开,基建项目招标公开)为重点;深化行风建设,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为我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针对我校在行风评议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学校决定有针对性地抓好五个方面的整改工作。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整改不尊重爱护学生、变相体罚学生、课业负担重等问题。

2、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班级管理艺术,努力争取让学生和家长满意。

3、继续规范办学行为和收费行为,制止滥发教辅资料,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建立学困生追踪档案。进一步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5、进一步抓好安全管理,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和学校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把学校安全工作做深、做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

二、整改的步骤

按照区教育局行评办的总体部署,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学校行评领导小组决定,整改共分成四个阶段有序推进。

(一)准备发动阶段

1、召开行风评议小组成员会议,讨论制定整改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

2、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传达社会各界对我校行风评议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意见,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安排下阶段整改任务和目标,引导全体教职工积极改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群策群力改正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争取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和关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反馈促进阶段

1、通过家长会和教育局网站公布行风评议开展的意见征求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说明。不属于我们的问题向家长解释,属于我校的问题向家长承诺整改的时间、目标和方式方法,请广大家长监督落实。

2、在学校开展双文明创建活动,既文明班级、文明师生评比活动,规范教师在教学中语言与行为,强化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水平。加强教学环节管理,提高对自然科学、艺术社会类课程开课情况的检查力度。

3、重新学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高教师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的认识水平。学习教师考核中有关师德建设的实施细则,从管理角度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的成效。

4、加强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学校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为主题,宣传学校招生、入学收费政策及学校名师,继续向社会作出行风建设公开承诺,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三)参加集中评议阶段

迎接区教育局对我校整改落实情况和民主评议行风组织工作的检查评比。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各类材料准备。

(四)建章立制,全面整改阶段

集中评议结束后,针对群众和行评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对能及时解决或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要限时解决;对一时无条件解决的,要列出整改计划;对涉及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作出说明。研究全面加强教育行风建设的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学校行风整改工作的力度和行评效果。

三、整改的机构

学校行评领导小组根据区局行评集中整改的要求,实行整改责任制,共分三个整改小组。第一组:师德师风整改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主要任务是:加强师风师德建设,重点整改不尊重学生、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

第二组:教师业务素质整改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主要整改任务是:加强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有征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实行谈话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争取做到让学生、家长满意。

第三组:规范办学行为、乱收费整改小组。以陈志强主任为组长。主要整改任务是:严格执行收费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管理,按照区教育局关于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相关规定,坚决遏制教材、教辅读物过多过滥,加重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的状况。同时兼管校园环境整改。主要整改任务是:争取区局资金支持,着手完成学校的装修工程、校园文化建设等任务,力争用较短时间把学校建成文化气息浓,条件现代的绿色学校。

四、整改的主要措施

1、抓好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将召开干部培训会,全体党员培训会和全校教师培训会。通过干部培训会,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增进干部参与行评整改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推进部门的工作;通过全体党员的培训会,让全校党员在行评整改工作中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学校行评整改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全校教师培训会,营造氛围,明确责任,增强老师的危机意识,强化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通过交流和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学校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标本兼治,从源头上加强行风建设

学校实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内外结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层层落实,更有针对性,务求实效,找准症结所在,从源头上整改。

(1)在依法治教方面: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增强广大干部教职工的法制意识,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严格教育执法程序,加强收费管理,实行收费公开制度,制止一切乱收费。规范政务管理,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和校务公开制度。同时规范人事、评先、福利等公示制度,通过电子屏幕或黄埔区教育网增加招生、招标的透明度。

(2)在队伍建设方面:强化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加大对干部、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检查考核,奖优罚劣,以赛促学,进一步健全竞争激励机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建设一支勤政廉洁、爱岗敬业、务实创新的干部、教师队伍。在教师节前后开展德育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评选。

(3)在素质教育方面: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加快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加快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进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在制度建设方面:针对前阶段查找的问题,建立怡园小学教育教学补充制度,规范教育行为,努力创造一流行风,促进学校教育发展。定期召开家长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一方面学校领导向他们通报学校的发展情况和行风整改情况,另一方面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就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我们也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

一、需要整改的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主动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

2、工作主动意识不强,爱岗敬业精神还不够突出。

3、对学生关心不足,与家长沟通不够深入,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4、个别老师的形象不太符合教师身份,衣着打扮不得体,带手机进入课堂。

二、切实解决我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

1、我校按照教育活动坚持边学、边评、边改的基本要求,对教师中有上班迟到、早退现象的同志谈心交流并加强劳动纪委管理,杜绝迟到、早退,增强教师纪律观念。

2、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的管理。一是认真做好全校性和教研组的每周一次理论、业务学习工作,及时向教师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二是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管理,做好相关读书学习的材料管理,切实完成学习任务,促使教师学习理论和业务,不断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同时组织大家学习新课程标准,规范课堂教学。并抓住学习机会,聘请专家或外出学习的机会,增长见识。

3、加强和改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主动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出新贡献。

上一篇:伊协五届三次全委会倡议书下一篇:邹奇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