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律制度

2024-08-02

西方法律制度(通用9篇)

西方法律制度 篇1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立法强制规定的、由国家和社会出面举办, 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 旨在保障公民个人和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并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制度。[1]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基本内容。从本质上而言,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保护公民遇到个人无法克服的风险时, 能够得到基本生活需要给付。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促使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从无到有, 不断完善。

一、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产生

资产阶级革命以后,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源于济贫思想的社会保障应运时代而生, 使得家庭养老模式逐步走向国家养老模式。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是世界上较早通过国家手段影响社会保障的法律, 它规定在全国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 同时规定贫穷、失明、残疾、虚弱无力或者其他无法工作的个人的祖父母亲、父母亲应当支付费用保护每个贫困者。该法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了除教堂以外的保障体系, 要求家庭成员支持那些遭受刑事处罚的成员。这种模式为美国殖民地提供了济贫的类型。后来在美国, 济贫法得以具体化并补充了普通法的职责, 包括丈夫扶养妻子、父亲抚养孩子以及单身母亲抚养孩子。19世纪末, 德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而产业工人生活日趋艰难, 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社会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时任首相的俾斯麦利用镇压加安抚的政策, 一方面, 镇压社会党的运动, 另一方面, 制定社会立法来缓解社会矛盾、劳资纠纷。1883年, 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1889年通过《老年人及伤残保险法》, 并定于1891年1月1日实施。[2]《老年人及伤残保险法》把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规定为65岁, 并增加了国家补贴条款, 即国家在每份津贴中每年补贴50马克, 这是《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与《老年及伤残保险法》三大保险法中唯一加入国家补贴的法律。此后直至20世纪初期, 欧洲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德国, 相继出台了社会保障法律。英国、丹麦、奥地利等国家施行老年残疾保险法律, 瑞士、比利时等国家实行疾病生育保险法律, 法国、波兰等国出台工伤保险法律等, 各国逐步开始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 美国的经济从股票市场崩溃直到大萧条时期, 始终处于急速下降的状态。第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意识到“看不见的手”引导下的市场也会失灵。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矛盾, 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案》, 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该法律对国民可能遭受的疾病、年老、失业等风险建立了社会安全网。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建立社会保障署;在全联邦范围内构建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65岁以上的工人每个月可以领到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障金;联邦政府资助下, 由州政府施行儿童福利、社会救助措施等, 法案第四部分“救助需要抚养的子女”中规定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通过财政拨款确立了合作关系, 即各州轮流提供每月最低生活费用给各个家庭, 用以满足联邦政府规定的给付社会保障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或母亲以及经济上无法负担致使家庭中的儿童不能得到适宜的抚养。《社会保障法》作为社会保障法律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的法典, 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立法走向完善树立了榜样。从此, 西方各国纷纷对原有社会保障立法进行补充、修订, 使得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当权者稳定国家政权、安抚社会力量而首要制定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法律。

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于权利的需求发生了转向, 不再是渴望建立干预最少的政府, 以及过分追寻公民个人权利的获取。1942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受政府委托, 针对二战期间英国存在的财政匮乏、疾病、无知、贫困和懒惰等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贝弗里奇报告》, 主张制定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计划, 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立法, 包括《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工伤保险法》等。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适用普遍性原则, 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等, 为英国在世界上率先成为“福利国家”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在此影响下, 西欧国家、北欧国家、亚洲等国家和地区, 也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了符合当时社会大众需要的一系列的有效政治机制和法律体系,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使得社会上的年老、疾病、失业等弱势群体的生活有了保障,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关系, 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出现在经济生活中, “政府失灵”频频出现, 西方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显。虽然建立并发展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 但是由此导致政府开支庞大, 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无论是政府的财政原因还是社会力量的内在要求,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相关社会保障立法亟需修改。为此, 世界各国纷纷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 以促进财政再建、强调自助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着眼点。英国政府于1986年通过了新的社会保障法, [3]该法用收入扶助取代了补充补贴, 申请者资格愈加严格, 而法定权利反之减少, 同时, 对失业者的补贴权利进一步加以改革, 降低失业补贴的待遇水平, 限制缴费条件, 要求申请人应随时准备就业, 并要求申请人积极寻找工作。英国在此期间进行的大量社会保障改革, 试图减少申请补贴的权利和补贴的数额, 由此达到减少社会保障公共开支的目的。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医疗保险、年金保险、社会保护和儿童津贴等方面。医疗保险方面, 1983年开始实行《老年人保健法》, 调整医疗保险机构负担70%费用, 1984年修改了《健康保险法》, 降低退休及其家庭的医疗给付标准。年金保险方面, 1986年开始, 日本政府对公共年金进行改革, 扩大其适用范围。德国政府则多次提高儿童津贴数额, 并通过颁行《社会法典》规定了法定年金保险、青少年救济、法定护理保险等社会保障内容, 最终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地位、社会补偿和社会救助为辅助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自创立时起, 使得全体公民获得了分享社会财富的权利。[4]这一法律制度从产生、建立及发展至今, 具有其必然的经济、社会背景与法学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在未来的运行过程中, 面临着无法回避的矛盾与挑战, 必将以对传统制度的创新为己任继续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赵立新.德国日本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年.

[3][英]罗伯特伊斯特.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年.

[4]杨燕绥.社会保险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西方法律制度 篇2

宗教与现代西方法律

西方的法律与其宗教传统有着极深的渊源.首先,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为西方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心理的基础,宗教的`信仰对象以及伦理观念,使得“自然法”观念在西方有着不容动摇的地位,为西方法律的自身完善化提供了前提;同时,近代的“教会法”对于现代西方法律的理性化、世俗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形式上对现代西方法律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现代法律虽然有着深厚的宗教之根,但已经越来越功利化了.

作 者:周海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3“”(6)分类号:B920关键词:宗教 现代西方法律 自然法 世俗化 教会法

西方法律制度 篇3

一、西方部落的法律制度

古希腊罗马和其他的人类早期一样, 是由于人认知的限制、对自然的神秘以及对死亡的不解, 让人产生对于亡者以及自然力量的畏惧, 继而出现希望得到护佑的希冀。以此沟通神灵与安慰鬼魂就变得很重要, 而祭祀就因此出现, 就如中国的“王”一样是沟通天、地、人三界的关键一样, 古希腊时期也有“王”的存在, 起初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祭祀, 也就是与鬼神交流。在原始的部落氏族中原始的崇拜就在小范围的血缘团体中随着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发展逐渐产生。而不管占卜凶吉寻求护佑, 还是想要得到死后世界的安逸, 或者出征、灾难、丰收都要询问神意或者答谢神灵, 于是宗教的祭礼变成了一个部落的头等大事, 所以能传达神意的祭祀者无疑成为了一个部落中最有权威的人, 部落的大事都得问他, 听从他的指挥。而这一职责的担任者自然就成为了部落的首领, 总领祭祀和部落的管理。直至今天我们在一些典籍中也可以看到古希腊一些“王”族也就是部落首领们的存在, 而他们在早期也是一个城邦最重要的领导者。至此, 我们看到古希腊原始社会中血缘和自然的崇拜很自然地就建立起了一个部落的管理制度。

早期崇拜逐渐定型形成之后, 祭祀成为一个部落一个氏族最重要的事, 而关于祭祀的程序、要求等也成为最严格的的要求, 而因为这些规则, 也逐渐演化出了各种制度。早期其所保障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种的延续。依据希腊、意大利最远古的信仰, 供灵魂度来生的地方不在现世之外。这些死者的亡灵仍在人间并居住在地下。[2]而安葬于故土并且享有祭品才可以让亡者不因为饥饿而到处飘荡, 而在地下安稳生活并且保佑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后代, 这些观念即使在今天也有遗存。但不论怎样, 祭祀先祖在古希腊人那里就变成了头等的大事。古希腊人认为, 避免祖先和自己死后就变成“孤魂野鬼”, 唯一办法就是延续后代, 从而保证祭祀不会断绝。而后代得到保佑的唯一办法也就是祭祀, 献给祖先祭品, 所以祭祀就不能断绝。这样宗教就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了起来, 而人也一代代地延续下来。所以所谓的这些鬼神说, 其实更多的是在为人类种的延续而做出贡献。

而原始崇拜的出现, 使得很多制度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且给予了这些制度神圣性从而保障了这些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古希腊罗马主持和举行祭祀, 必须是家主, 而家主死后必须由他的儿子主持祭祀, 因为只有他才能为亡者和祖先奉献祭品, 从而让祖先继续保佑自己的子孙而不是别人, 而祖先也因得到子孙的祭品而在地下安居而不会被抢夺祭品, 因为每家的祭祀礼都不相同, 别人不知道祭礼就不知道如何奉给祖先以祭品。而女儿要出嫁, 不再在祖宅居住, 所以也就不能主持祭祀, 嫁入他家之后住在他人祖宅就在他家的祖先的保佑之下, 而自己的先祖就不再保佑她了。所以女子相应的就没有了继承权而只有一些嫁妆, 因而只有男子才能继承家产, 因为财产与祖先密不可分, 而财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障祭祀。古希腊每家都有象征着神灵和先祖的圣火, 而祖先又葬于土地, 所以土地和房屋都因此具有了神圣性, 而古人最重要的财产莫过于此, 所以这种神圣性也使得财产变得不可分, 只能由一人来继承, 所以长子继承也就顺理成章, 由此可见长子继承和财产不可分性因宗教而产生。而一个氏族中其他的次子们生活在部落氏族之中, 受到整个家族的庇护, 虽然他不享有教权和处分财产的权力, 但是却享有家族的福利也能够参加祭祀以得到护佑。各氏族部落首领也就是掌管祭祀的人, 在古希腊古罗马被称之为“父”, 他们掌管财产通晓祭礼掌握法律, 由他们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血缘社会, 父们依据着整个家族和整个部落的发展, 也达到了延续种的繁衍这一目的, 从而保证了一个族群的延续和壮大。

二、西方古代城邦法律制度

部落之间相互的博弈和竞争最终让他们走向了联合, 于是几个部落一起组成了城邦。城邦由部落组成, 所以也必然摆脱不了这种祭祀体系, 而此时这种祭祀体系相较于之前也变得更加完善。各部落在共同生活的区域里有共同信仰的自然神, 而他们的祖先也不再只限于自己家之中了, 神话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产物, 是一种“原始的哲学”, 是原始人了解世界、解释自然和自身的一种尝试。[3]而此时几个部落之间形成的共同的神和他们的祖先的形象慢慢开始重合, 而他们各自家所代表的自己祖先和神灵的圣火也融合成了邦火, 此过程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希腊神话, 而城邦的崇拜就此产生。在几个不同血缘的部落在一起, 组成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且更大的社会里, 而城邦的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支配了城邦的生活。这时由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人口的增加以及生存环境的改善, 所以种的延续问题不再像以前那么迫切, 而此保持种的纯洁开始逐渐变得更加重要。柏拉图就认为法律产生的原因之一, 就是神作了指示, 因此, 神给统治者所作的第一条重要启示便是保护种的纯洁性。[5]所以其在人口扩大之后其职责可能更多地变成了保持自己血脉和氏族血缘而不至于被冲散而保持族群的凝聚, 而且由此形成和衍生了各种的制度, 种的纯洁便成了最需要的保障。

对于城邦内部来说各部落统一于这种礼仪之下, 他们参加一样的仪式, 而参加这些仪式的人才能有资格参与到城邦的公共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仪式给了他们参与城邦活动的资格和神圣性。而也唯有组成城邦的部落的人才有参加各种宗教仪式的可能性。而重要祭祀的参与者和各自部落的祭祀主持者无疑成为了城邦的最佳决策人, 如罗马的元老院最早就是由各个部落或者氏族的“父”们组成的, 所以组成城邦的各氏族控制了整个城邦而不容外人染指, 外邦人不论品德高低或者富有贫穷都不能参与到城邦大事中。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城邦就变成了最大的社会聚居组织, 而各地有着一个个不同的城邦, 不同的城邦有着不同的保护神, 各城的祭祀和利益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人不同神也不同, 若是城邦之间交恶也就是城邦之间的神的交恶。而获得护佑的祭礼也就成为一个城邦的最大的秘密和保障, 所以外邦人是永远不能参加其中的, 所以城邦的联合也是神的联合, 而征服另一个城邦被征服城邦就只能毁灭, 征服另一个城邦意味着让他们失去神的护佑, 但征服者自己的神只会护佑自己, 而又因为祭礼纯洁和神秘性被征服者是永远不能参加的所以只能沦为奴隶。就像特洛伊之战一样, 人的战争也是神的战争, 而特洛伊被征服后的命运最终也只能毁灭而没有妥协。这种城邦的宗教信仰使得城邦的氏族们变得忠诚和有很强的凝聚力, 对于一个血缘群体来说利于他们的继续壮大和对抗外族。这种神圣的宗教性对于几个氏族的联合来说, 使得他们的契约也同时具有了“神”性, 这种性质使得这些氏族愿意也能够遵守契约, 就算争权夺利也绝不敢越城邦之神一步。而这样就很好地达到了保持种的纯洁性这一目的。

三、古希腊罗马宗教对于法律制度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血缘及祭礼和它们的制度紧密相连, 可以说因血缘和相关祭礼形成了法律。其很好地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当时的社会要求, 而且左右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观念, 氏族里因其确立权利义务关系, 城邦的氏族之间在神圣性下相互联合在一起, 而他们相互之间建立的契约也有了神圣性, 所以在古希腊罗马城邦有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性, 各氏族之间因为血缘的关系紧密相连却有又互有区别, 所以在这种联合和分立下, 我们看到在这些城邦形成了诸如贵族制, 民主制, 君主制等不同的政体, 形成了独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而这种影响不只是对于古希腊罗马, 对于当代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西方的法律发展过程中法律价值的形成发端于宗教精神, 诸如自由、民主、人权等都可以从宗教精神中延伸, 甚至于功利性价值也可以从宗教的经济学中找到影子。[4]西方的宪政体制等制度也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即使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我们借鉴和引入西方制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就是我们不应该只是用死的制度, 而是要从死的制度中走出来, 把社会人要求的内在活力引上正路, 这样才能建设运行良好的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代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M].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

[2]西塞罗.图斯库鲁姆谈话录[M], Ⅰ, 16.

[3]高师宁.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的发展与走向[J].世界宗教研究.1998 (04) , 22.

西方法律思想史题目 篇4

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熟悉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重点从整体上明确西方法律思想主要的理论特色。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学科名称

“西方”、“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史”所代表的特定涵义。

(二)法学理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概述西方法律思想对西方法律制度所产生的有益影响。

(三)西方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西方法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包括法律概念的形成及其解释;法律规范的结构分析;法律渊源的确认;司法程序技术研究。

2.西方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抽象价值;法律形式;法律实效。

(四)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发展

1.古希腊罗马阶段。

2.中世纪阶段。

3.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五)西方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有主客二分、自然意识、宗教精神、流派纷呈等主要特点。

三、复习思考题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西方法律思想有哪些主要特点?

(三)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应当确立哪些基本观念?

第一章 古希腊法律思想

一、目的的要求

古希腊法律思想是西方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的理论源头,也是西方法律文化最为重要的理论渊薮。特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对于西方法学理论而言是不竭的学术遗产。主要掌握希腊思想家有关正义、理性、法治的主要论述。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1.柏拉图的生平及著述

2.正义论与人治论:正义之国与人的类型;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哲学王与人治。

3.法制论:立法过程论;立法原则论;守法论。

4.柏拉图法律思想的主要评价:法治主义思想的论述;最好政治与最坏政治的策略;混合政体以及分权原则的意义;集体主义方法论的鼻祖。

(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著作

2.法律正义论:正义的内涵与分类;法律正义论的延伸:平等与中庸;正义与法律的关系。

3.法律的定义、作用、分类: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的分类。

4.法治主义理论:法治的涵义;法治的具体体现;法治的优越性;法治缺陷的弥补。

5.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特点:从伦理学入手探讨理想的政治生活形式;将法与政治合而为一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推崇法治的精神。

三、复习思考题

(一)古希腊法律思想对后世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二)柏拉图是如何看待法与正义的关系的?

(三)柏拉图法律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四)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主张法治优于人治?

(五)试述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古罗马法律思想

一、目的和要求

古罗马法是西方两大法系的共同源头。在罗马法的形成过程中,罗马法学家的创造性与学理和实践结合的法学风格功不可没。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历史成就,了解古罗马法学的基本内容,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关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古罗马法与罗马法学家

1.罗马法的历史成就:罗马法的编纂;罗马法对后世立法的影响。

2.罗马法学家及其贡献:罗马法学家阶层的形成;罗马法学家的主要贡献。

(二)古罗马法学的基本内容

1.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罗马法的具体制度与原则和自然法存在着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2.市民法、万民法与自然法的关系:罗马法的三分;自然法与万民法的关系。

3.法学理论的实际应用。

三、复习思考题

(一)罗马法与罗马法学家的关系是什么?

(二)自然法思想在罗马法中如何体现?

(三)罗马法学家就自然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

第三章 中世纪神学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中世纪被人们称为黑暗时代,然而在法学上,它却是为近现代法律摧生的重要阶段。学习本章,主要应了解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明确圣托马斯有关法律的主要观念,从而厘清中世纪法学与近代法学的渊源关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原则与制度的确立:不合作主义原则;“人性升华”的法律改革;教会法的形成与世俗法的改进;法律矛盾的调和;倡导“良心原则”;法律制度的多元性观念;坚持“法律之发展原则”;主权观念的诞生等。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法律思想

1.托马斯·阿奎那的生平和著作

2.法的概念和性质:关于法的性质;关于法的目的;关于法的定义。

3.法的分类:永恒法;自然法;人法;神法。

4.托马斯·阿奎那法律思想的评价

三、复习思考题

(一)试举二至三例,说明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主要影响。

(二)亚里士多德对阿奎那法律思想有何重要影响?

(三)试述阿奎那法律分类的观念。

第四章 古典自然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古典自然法学是西方法学史以及西方近现代法律史上最为重要的法学流派,是西方近代宪政制度与政治制度的理论奠基者与思想发动者。通过本章的学习,既要求了解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主要学说,也要求学生掌握人民主权、权力分工、权力制约等主要理论学说,确立分析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理论框架。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古典自然法学派概述

1.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2.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研究方法:价值分析方法的内涵、预设、意义及其理论争议。

3.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特点和基本理论:特点上包括:以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强调自然权利,并进而推出社会契约观念。基本理论主要有:四个自然的理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权力分工与制衡论;法律公意说。

(二)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

1.格老秀斯的法律思想:生平与著作;自然法理论;国际法理论。

2.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生平与著作;自由与自然权利观念;民主论与人性思想。

(三)霍布斯的法律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人性恶的自然状态论

3.平等的自然权利论和社会契约论

4.自然法原则

5.法律命令说

6.法律分类说

(四)洛克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对神学政治法律思想的批判

3.自然法理论

4.分权理论:立法权与执法权的划分

5.法律与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五)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法的精神:法律与政体、气候、土壤、民族精神的关系。

3.自由与分权:三权分立观念的确立。

4.政体分类说

(六)卢梭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自然法学说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3.社会契约的理论

4.法治论

三、复习思考题

(一)自然法学派的方法论是什么?

(二)自然法学派创立了哪些基本理论?

(三)自然法学派在理论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权力分工理论上的异同。

(五)孟德斯鸠是如何探寻法律的精神的?

(六)古典自然法学家在法律与自由、理性上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七)卢梭为什么是社会契约论的最终完成者?

第五章 哲理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主要要求掌握以哲学思想为先导、以理性自由为宗旨的哲理法学派在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上的主要特点,明确康德、黑格尔有关法律的主要论述,并比较其与自然法学派在类似观念上的异同。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康德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法律的定义及一般原理:法律的定义;权利;义务。

3.实在法的理论体系:民法、刑法、宪法、国际法与世界法。

4.康德法律思想的评价

(二)黑格尔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哲学体系及法哲学体系

3.理性主义的法思想体系

4.法律思想:法律的内涵;民法;刑法;国家法。

三、复习思考题

(一)哲理法学派与自然法学派在研究方法及理论趋向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二)试述康德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黑格尔的法律思想有何主要特色?

第六章 历史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历史法学派是为回应自然法学派而诞生的法学流派。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历史法学派产生的特定背景及其研究方法,尤其要注重萨维尼“民族精神论”以及梅因“从社会到契约”的法律进化公式的重要意义。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萨维尼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历史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

3.基本观点和学术立场:法的起源与发展;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强调习惯法的作用,反对法典编纂;对于罗马法研究的重要贡献。

4.民族精神论的评价问题

(二)梅因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研究方法

3.对法律史的综合考察及历史法学的科学结论:法的发展阶段论;法的进化手段论;法的发展公式论——“从身份到契约”。

三、复习思考题

(一)历史法学派从哪些方面对自然法学派的理论进行了回应?

(二)萨维尼“民族精神论”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是什么?

(三)评述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法律进化公式。

第七章 功利主义法学与分析实证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潮对法学研究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边沁功利主义的法律观对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以奥斯丁为代表的早期分析实证法学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价值立场及理论贡献等方面的问题,也必须认真加以分析。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边沁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功利主义道德原则

3.功利主义法律观

4.功利主义立法原则: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5.法律改革思想与实践

(二)奥斯丁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法学独立之先驱

3.实证主义法律观:主权、命令、制裁三位一体。

4.法律的实证分析:规范的分析与概念的分析

(三)密尔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功利主义理论的完善

3.自由资本主义理论的总结

4.代议制政府的理论总结

三、复习思考题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则其主要内容何在?

(二)试述奥斯丁的法律观。

(三)简述密尔的自由理论。

(四)实证分析法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社会法学派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法学流派。学习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社会法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趋向,明确其与自然法学派、实证法学派在价值取向以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尤其要掌握耶林与埃利希在理论上的创新。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耶林和埃利希的法律思想

1.耶林的法律思想:法律目的论;社会功利论;社会利益论;刑罚目的论;法律的定义。

2.埃利希的法律思想:社会是法律的基础;社会与法律的关系;法学研究的方向和主要内容;法律的自由发现。

(二)热内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法律的渊源

3.自由地科学探求

4.自然法学与实证法学的结合:现实的材料;历史的材料;理性的材料;理想的材料。

三、复习思考题

(一)耶林是怎样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二)试述埃利希的“活法”观念。

(三)如何评价热内有关“自由地科学探求”的思想?

第九章 新自然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自然法学家在人权、道德、自由、正义等价值理论方面的重大进展,并明确其与古典自然法学派在相关问题上的差异。重点掌握马里旦的人权理念、富勒的道德学说、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以及德沃金对权利、自由的阐述。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马里旦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神学自然法的现实意义

3.新人权论

4.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

(二)富勒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法律与道德的论战

3.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义务的道德与追求的道德。

4.程序自然法与实体自然法

5.对相关法律概念的批判

(三)菲尼斯

1.生平和著作

2.自然法及人类基本的幸福

3.实践理性的基本要求

4.正义与共同的幸福

5.自然权利

6.法律的概念

(四)罗尔斯

1.生平与著作

2.社会正义理论

3.法律与自由

4.政治正义与宪法

(五)德沃金

1.生平与著作

2.新自由主义权利观

3.平等与自由

4.法律观:法官在法律实践中的中心地位;法律解释的整体阐释论主张;法律自由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引伸。

三、复习思考题

(一)自然法学复兴的社会环境与学术背景是什么?

(二)评述马里旦的新人权论。

(三)富勒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有何理论创新?

(四)简述富勒的合法性原则。

(五)菲尼斯有关法律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六)试述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及其法理意义。

(七)德沃金在权利观上有何理论创新?

(八)德沃金法律帝国的大厦是如何构建的?

第十章 社会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法学产生和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的特殊之处,并通过对狄骥社会连带关系论、庞德的社会利益说、塞尔兹尼克的法治理想的认识,明确现代法律转轨与社会法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狄骥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社会连带关系理论

3.客观法与实在法

4.国家义务观与现代行政法的思想基础

(二)庞德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社会学法学的基本思想

3.法律的概念:法律秩序;权威性资料;司法和行政过程。

4.法律的历史发展及其特征:原始法阶段;严格法阶段;衡平法和自然法阶段;法律的成熟阶段。

5.法律与社会工程、社会控制

6.利益分类和法律的价值准则: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社会利益。

(三)塞尔兹尼克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社会学法学到法律社会学的发展

3.法律的概念

4.法律价值观

5.法治理想

三、复习思考题

(一)狄骥社会连带关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庞德是如何分析法律的概念的?

(三)试述庞德利益分类的学说及其法理意义。

(四)塞尔兹尼克对法治原理是如何阐述的?

第十一章 现实主义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现实主义法学是以法官为中心的法学,学习本章,重点要求了解现实主义法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明确其在法官的精神分析、司法行为分析、法律功能分析以及法律的制度分析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重点掌握霍姆斯、卡多佐等著名法官的法理学说。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霍姆斯、格雷与卡多佐的法律思想

1.霍姆斯的法律思想:法官的法律哲学;普通法的精神;现实主义法学的司法实践。

2.格雷的法律思想:反对立法中心论;强调法律渊源多元论。

3.卡多佐的法律思想:哲学方法;历史方法;习惯的方法;社会学方法。

(二)卢埃林与弗兰克的法律思想

1.卢埃林的法律思想:现实主义法学理论的系统化;法律的概念;规则怀疑论。

2.弗兰克的法律思想:法律怀疑论;基本的法律神话;法官心理分析;事实怀疑论。

三、复习思考题

(一)现实主义法学的理论贡献与其主要缺陷是什么?

(二)霍姆斯是如何看待法律与经验的关系的?

(三)简述格雷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卡多佐是如何比较法律解释的各种方法的?

(五)评述卢埃林的现实主义法学纲领。

(六)弗兰克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十二章 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分析实证法学对法律的基本观念与基本主张,尤其是掌握其对法律规范、法律体系的精细分析,明确法律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具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于凯尔森的纯粹分析法学以及哈特的规则理论,必须重点予以掌握。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凯尔森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纯粹法学的含义:法学的科学性与中立性问题。

3.法律和法律规范体系:基本规范的预设与法律体系的和谐。

4.法律和国家

(二)哈特的法律思想

1.生平与著作

2.法律定义的分析

3.主要规则与次要规则

4.对法律规则的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

5.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6.广义和狭义的法律概念

三、复习思考题

(一)新分析法学与早期实证法学相比较,在理论上有何创新?

(二)凯尔森的纯粹法学主张其意义和缺陷何在?

(三)基本规范预设在凯尔森纯粹法学中占有何种重要地位?

(四)分析哈特有关法律规则的论述。

(五)哈特是怎样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

第十三章 经济分析法学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经济分析法学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方法,特别是波斯纳有关经济分析方法的理论创新。有关经济分析方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意义,也必须认真地加以批判对待,从而确立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正当关联。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经济分析法学基本原理

1.关于效益优化原则和交易成本概念的科斯定理

2.波斯纳有关法律经济学分析的三大定律:需求法则;最大效用定律;资源流转定律。

(二)法律经济学分析的具体应用

1.财产法的经济学分析

2.合同法的经济学分析

3.家庭法的经济学分析

4.刑法的经济学分析

三、复习思考题

(一)经济分析法学是如何引起法学研究的变革的?

(二)科斯定理如何引入法学研究领域?

(三)波斯纳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四)结合经济分析法学,阐述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中人文与技术的应然关系。

第三部分 主要参考资料

一、法律文献

英国《自由大宪章》、《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等

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法国《人权宣言》、《法国民法典》

德国《基本法》、《德国民法典》

二、主要法学原著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版

柏拉图:《法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版

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版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版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版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版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版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版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版

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商务印书馆版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版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版

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中国法制出版社版

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版

边沁:《政府片论》,商务印书馆版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版

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中国法制出版社版

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版

马里旦:《人和国家》,商务印书馆版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德沃金:《法律帝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版

三、主要参考文献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版

列维斯坦等:《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版

卡西勒:《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版

列维斯坦:《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译林出版社版

泰勒:《黑格尔》,译林出版社版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

沈宗灵:《当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何勤华:《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

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

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想源流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徐爱国等:《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严存生主编:《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钱弘道:《为卢梭申辩》,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版

吕世伦:《黑格尔法律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西方法律思想史考试试卷(1)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柏拉图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2.罗马法学家有关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的关系上有哪些不同主张?

3.试举二至三例,简述基督教对西方法律发展的影响。

4.洛克与霍布斯在有关社会契约的观念上存在着哪些差别?

二、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一)试述哲理法学派与自然法学派的异同。

(二)试述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在方法论上的主要特色。

三、指出下列两段话的作者并对其主要内容加以评析(每题20分,共40分)

(一)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这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二)法律和语言一样,没有绝对中断的时候;它也象民族的其他一般习性一样,受着同样的运动和发展规律的支配;这种发展就象其最初阶段一样,按照其内部必然性的法则发展。法律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力量的加强而加强,最后也同一个民族失去它的民族性一样而消亡。

西方法律思想史考试试卷(2)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阿奎那有关法律分类的学说。

2.简述奥斯丁有关法的定义。

3.试比较洛克与孟德斯鸠有关权力分立学说的差异。

4.试述埃利希“活法”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一)试述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基本理论成就。

(二)试述卡多佐的司法方法论。

三、指出下列两段话的作者并对其主要内容加以评析(每题20分,共40分)

(一)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二)“身分”这个字可以有效地用来制造一个公式以表示进步的规律,不论其价值如何,但是据我看来,这个规律是可以足够地确定的。„„因此,如果我们依照最优秀著者的用法,把“身分”这个名词用来仅仅表示这一些人格状态,并避免把这个名词适用于作为合意的直接或间接结果的那种状态,则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

西方法律思想史考试试卷(3)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区分“应然法”与“实然法”的意义何在?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发展有哪些主要影响?

2.什么是“解答权”?解答权的赋予对法学的发展有何利弊?

3.奥古斯丁强调法官审判“要审判别人的良心”,其内涵及意义何在?

4.简述格老秀斯的“人性——自然法——民法——法律”的发展公式。

二、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一)比较柏拉图的人治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并试述你对两位思想家观念的看法。

(二)试述古典自然法学派价值分析方法的基本前提假定。

三、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试分析下列两段引文中隐含的主要法律观念。

(一)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二)虽然我不能因为一个窃贼偷了我的全部财产而伤害他,我只能诉诸法律,但是,但他着手抢我的马或衣服的时候,我可以杀死他。„„因为侵犯者不容许我有时间诉诸我们的共同的裁判者或法律的判决来救助一个无可补偿的损害。(洛克:《政府论》)

西方法律思想史考试试卷(4)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宗教在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2.以今日的眼光观之,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涵义的论述有何现实意义?

3.“人”如何作为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研究起点?

4.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差异何在?

二、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一)试述托马斯?阿奎那所言的自然法与古典自然法学派所言的自然法的异同。

(二)对照分析霍布斯、洛克与卢梭关于社会契约的学说。

三、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试分析下列两段引文中隐含的主要法律观念。

(一)如果有人根据理性和神的恩惠的阳光指导自己的行动,他们就用不着法律来支配自己;因为没有任何法律或秩序能比知识更有力量,理性不应该受任何东西的束缚,它应该是万事的主宰者,如果它真的名副其实,而且本质上是自由的话。但是,现在找不到这样的人,即使有也非常之少;因此,我们必须作第二种最佳的选择,这就是法律和秩序。(柏拉图:《法律篇》)

(二)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不可以代表的;„„因此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而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卢梭:《社会契约论》)

习题集

西方法律思想史

1.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西方法律思想有哪些主要特点?

3.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应当确立哪些基本观念?

4.古希腊法律思想对后世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5.柏拉图是如何看待法与正义的关系的?

6.柏拉图法律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7.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主张法治优于人治?

8.试述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西方法律思想史基本内容

9.罗马法与罗马法学家的关系是什么?

10.自然法思想在罗马法中如何体现?

11.罗马法学家就自然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

12.试举二至三例,说明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主要影响。

13.亚里士多德对阿奎那法律思想有何重要影响?

14.试述阿奎那法律分类的观念。

15.自然法学派的方法论是什么?

16.自然法学派创立了哪些基本理论?

17.自然法学派在理论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8.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权力分工理论上的异同。

19.孟德斯鸠是如何探寻法律的精神的?

20.古典自然法学家在法律与自由、理性上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21.卢梭为什么是社会契约论的最终完成者?

22.哲理法学派与自然法学派在研究方法及理论趋向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3.试述康德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24.黑格尔的法律思想有何主要特色?

25.历史法学派从哪些方面对自然法学派的理论进行了回应?

26.萨维尼“民族精神论”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是什么?

27.评述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法律进化公式。28.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则其主要内容何在?

29.试述奥斯丁的法律观。

30.简述密尔的自由理论。

31.实证分析法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

32.耶林是怎样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33.试述埃利希的“活法”观念。

34.如何评价热内有关“自由地科学探求”的思想?

35.自然法学复兴的社会环境与学术背景是什么?

36.评述马里旦的新人权论。

37.富勒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有何理论创新?

38.简述富勒的合法性原则。

39.菲尼斯有关法律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40.试述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及其法理意义。

41.德沃金在权利观上有何理论创新?

42.德沃金法律帝国的大厦是如何构建的?

43.狄骥社会连带关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4.庞德是如何分析法律的概念的?

45.试述庞德利益分类的学说及其法理意义。

46.塞尔兹尼克对法治原理是如何阐述的?

47.现实主义法学的理论贡献与其主要缺陷是什么?

48.霍姆斯是如何看待法律与经验的关系的?

49.简述格雷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50.卡多佐是如何比较法律解释的各种方法的?

51.评述卢埃林的现实主义法学纲领。

52.弗兰克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3.新分析法学与早期实证法学相比较,在理论上有何创新?

54.凯尔森的纯粹法学主张其意义和缺陷何在?

55.基本规范预设在凯尔森纯粹法学中占有何种重要地位?

56.分析哈特有关法律规则的论述。

57.哈特是怎样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

58.经济分析法学是如何引起法学研究的变革的59.科斯定理如何引入法学研究领域?

60.波斯纳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西方法律制度 篇5

严存生先生独著的《西方法律思想史》明显改变了同类教科书面临的这一局面。该教材是严先生讲稿的整理和研究成果的初步汇总和系统展现, 也是他数十年投身西方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生涯辛勤劳作的结晶, 自出版以来, 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推崇和赞誉。这本凤毛麟角级别的教科书是《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的经典之作, 与同类教科书比起来, 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

一、定位准确, 主题鲜明

在开篇的绪论当中, 严先生提到: “以法律为业者, 在从事了一段工作之后, 都会有一个体会: 仅仅熟悉法律条文和了解法律程序的人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法律工作者。不仅如此, 如果他在实践中一味地死抠法律条文, 机械地使用法律规定, 还会做出与法的精神完全相反的决定。”这句话值得每一位法律人思考, 直接为读者点明了学习理论法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该教材直接定位于理论法学的研究上, 阐述西方不同时期法律观念、法律思想的产生、变更和发展, 只介绍法律思想史, 而不涉及政治、哲学等思想, 只从理论法学的视角介绍名家的思想, 而不介绍刑法、民法等部门法学思想, 是一部纯粹的理论法学教科书, 凸显了理论法学研究的特色。严先生引用著名历史学家克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的“现今的思想是对过去思想的重演, 不过是在另一个层次上的重演”来告诉读者, 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现代的法律观念, 了解其内在的真谛, 就必须研究其过去, 搞清楚其来龙去脉和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不了解西方法律思想的历史演进就不能清醒认识法律观念的演进和变更, 不能准确理解法律规则条文之下所蕴含的人们的权利诉求和法律的价值, 不能灵活吸收借鉴对我国目前法治建设有用的东西。这也正是本教材一再强调的对法科大学生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的基本目的。

二、脉络清晰, 学派齐全

严先生的这部教材沿着西方法律思想历史发展的演进步伐, 对各个时期的不同法学流派一一列举并做详尽的介绍, 讲述其特有的法律观、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主要方法, 介绍其代表人物最具独创性的学术观点和主张, 前后连贯, 脉络清晰, 学派齐全。

从西方法律文化的源头开始, 古希腊罗马阶段诞生的以朴素自然法观念为主导的多元法律思想, 奠定了西方法律思想的基础, 成为其法律思想的逻辑起点。随着“黑暗时代”中世纪的到来, 欧洲步入封建社会时期, 基督教神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后经过对古希腊罗马自然法观念对神学的改造, 法律思想和神学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基督教神学的自然法学。经过文艺复兴,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迅速发展, 西欧进入资产阶级的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古典自然法学派开始形成。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 古典自然法学逐渐衰落, 但随之兴起了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功利主义法学和早期分析法学。进入20世纪, 现代法学诸流派的法学大家们以日渐精深的研究方法在各自的法学研究方向上进行了理论形态的深化和更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自然法学相对立的实证主义法学流派。对于西方法律思想的这种发展历程, 严先生在教材中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娓娓道来, 帮助读者厘清不同学派的来龙去脉, 使读者形成了对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直观认识。而且, 教材还对一些其他教科书常常忽视的新兴学派或者学者的法律思想, 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如比利时法学家佩雷尔曼的“修辞法学”、德国卢曼的法社会学理论、美国诺齐克的新自由主义法学、美国上世纪八十年兴盛一时的批判法学和女权主义法学运动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读者的视野, 丰富了读者的法律观念。

三、资料翔实, 体例新颖

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以西方法律观念的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它面对西方历史上和现实中诸多哲学家和法学家的浩瀚著作, 需要阅读、研究、发掘与提炼其中蕴含的种种法观念, 并揭示这些法观念的源流及其发展规律。因此, 要想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是极其困难的。毫无疑问, 严先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严先生引用了大量的不同时期西方法律思想名家的经典著作, 《西方哲学史》、《古希腊罗马哲学》、《理想国》、《正义论》、《论法的精神》、《法律的概念》、《经济与社会》等等, 各种名家名篇不胜枚举。这些无不为整部教材提供了翔实齐全的资料, 理论支撑显得尤为厚重。

同时, 教材以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框架, 以不同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为脉络, 又以古代、近代、现代三编为层次, 形成了一部行文流畅、脉络清晰、学派齐全的西方法律思想发展史著作。全书体例新颖, 编写体例不枯燥, 不落窠臼。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模式, 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各法学流派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法律思想、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及其具有代表性法律思想名家的学术观点和主张。

四、厚积薄发, 继往开来

严先生多年来潜心治学, 致力于理论法学特别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 在该领域先后出版了《论法与自由》、《法律的价值》、《论法与正义》、《法的理念探索》、《法的价值问题研究》、《法的一体与多元》、《西方法哲学问题史研究》、《法制的观念与体制》等影响深远的著作。仅就教材来

说, 严先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率先主编过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 当时参加编写的人员基本上是理论法学特别是西方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青年后生, 如今他们多已成为著名法学家。当时的教材被多家高校指定为教科书, 多年不曾更换, 究其原因, 除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学内容不像部门法学那样需要及时更显外, 更重要的是该教材的学术质量被广为认可。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 更应吸收和借鉴西方法律制度中的先进、发达之处。当然, 也要清醒地看到, 西方法律制度是在西方社会独有的社会背景下演进、发展而来的, 是全盘照抄、生搬硬套, 还是探究法律背后的思想、精神, 为我国国情服务? 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无疑对明晰法律制度隐含的法的精神和价值有帮助作用, 如何将这种精神和价值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打磨出中国法治这块“玉石”的特有光彩, 将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作者已经明确认识到这一问题, 并在教材中提出,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分析和评判西方的法律思想, 无疑给读者提出了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应当坚持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2]何勤华.西方法学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3]吕世伦.现代西方法学流派 (上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西方法律制度 篇6

关键词:确定性,不确定性,法律推理

按照学术界的通说, 法律运行是一个从法律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与法律适用等环节。其中, 法律制定, 即立法, 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是其他一切环节的奠基石。立法是否具有确定性决定了法律是否按照一条确定性的路径去运行。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法律的确定性, 第一:立法层面的法律确定性, 即法律内容的确定性;第二, 法律运行中的法律确定性, 即法律推理规则的确定性, 从法律推理规则的确定性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确定的判决结果。这是法律确定性的基本内容。

一、立法层面的法律确定性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 法律的确定性先于法律的不确定性开始在学界广泛讨论并曾经一度形成了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念。崇尚法律的确定性自然就成了西方法学界的一个传统。我们追根溯源至古希腊, 集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苏格拉底本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是放弃自己的哲学信念, 但他正义凌然, 慷慨就义。苏格拉底认为守法即是行正义, 他对法律有着崇高的信仰, 虽然这种信仰与当时雅典的法律缺乏某种被信仰的品质是相悖的, 但是他仍然在对国家法律的信仰面前选择了死亡。苏格拉底的“以死守法”更说明了法律的确定性所带给人们的心理束缚。但是柏拉图却表达了相反的观点, 他认为, 当发生纠纷的时候, 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官应当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而不应当受法典中规定的固定而呆板的规则的约束。①这主要是因为抽象的法律不可能涵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柏拉图在其《政治家篇》中说:“法律绝不可能发布一种既约束所有人同时又对每个人都真正最有利的命令。法律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地给社会的每个成员作出何谓善、何谓正当的规定。人之个性的差异、认知活动的多样性、人类事物无休止的变化, 使得人们无论拥有什么技术都无法制定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绝对适用于各种问题的规则。”①在这里, 柏拉图对法律的不信任主要出于一种对法律确定性的恐惧。与此相反, 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他认为法治可以不受个人欲望的制约, 是一种优秀的治国之道, “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 虽最好的人们未免有热忱, 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②所以,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优于人治。这里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对法律确定性的追求, 法律的确定性能够排除法律适用过程中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从古希腊到西欧法典化运动的法律实践这一期间对法律确定性问题的探讨, 主要集中在立法的层面, 即法律内容的确定性。立法虽然不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体系完整、内容确定始终是立法者的追求, 相反, 朝令夕改的法律始终是立法者的大忌。法律从其诞生之初, 法律因其确定性、普遍性和可预测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二、法律运行中的法律确定性

当西方法律思想家们的视野从立法开始转向法律运行时, 法律确定性的问题就不再是单一的。因为当有了比较完备的立法之后, 在法律运行的过程中还会使人们产生一个疑问, 即:通过何种方式将确定的法律条文应用于司法实践中获得确定的判决结果?关于这个问题始终是法理学和法律推理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法律形式主义的回答则把法律确定性问题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律形式主义对逻辑方法有着很高的信任, 他们把法律看作是一种“逻辑自足”的封闭系统, 认为正确的审判结果可以按照法律推理即“司法三段论”推导而来, 大前提是法律体系中的某项法律条文, 小前提是案件事实, 结论不可避免地由两者得出。按照他们的观点, 法律是确定的、客观的、统一的以及理性的, 而司法适用的过程则是机械的、演绎的。

随着马克斯·韦伯的形式理性论在法律上的最终确立, 人们更加坚定不移地相信法律的确定性。韦伯关于“法律的确定性”观点, 表现在他对法律类型划分的复杂理论体系中。韦伯的理性主义法律观强调的是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和判决确定性, 在他看来, 判决的过程就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把既定的法律规则适用于确定的案件事实的过程, 因而, 判决是确定的。韦伯甚至认为, 只有坚持理性主义、形式主义的法律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并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韦伯终其一生都在试图寻找近代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在西方而非其他社会形态的国家兴起的原因, 就法律这一上层建筑而言, 韦伯认为以精密算度和长远打算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必然离不开确定的、可预测的法律, 而形式理性的法律类型恰恰就具有“纯形式的确定性”。③因此, 韦伯格外偏爱这种形式理性的法律特征, 这是一种体现“制度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立法中试图制定一种前后一致、逻辑清晰、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规则体系。在司法上, 韦伯则试图实现法律适用的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

三、对法律确定性的怀疑

马克斯·韦伯所描述的形式理性的法律类型其实就是指19世纪以德国概念法学为代表的法律学说以及以西欧法典化运动为特征的法律实践。概念法学高度强调人们把握世界的理性能力, 并以此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来建构一种包罗万象、逻辑统一、内容完备的法律体系, 限制或者取消司法适用者的自由裁量权, 要求法官只需要根据这些规范并采用适当的逻辑推理就能够得出正确的判决。“概念主义法理学是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的, 即实在法律制度是无缺陷的, 因此只要通过适当的逻辑分析, 便能从现存的实在法制度中得出正确的判决。”①但是我们知道, 理论与实践总是差异巨大, 由概念法学所倡导的法律理论在现实的司法过程中屡屡受挫, 造成了很多违背常理甚至错误的判决。这种构成19世纪西方法律实践理论基础的价值观在本世纪初就受到了挑战。马克斯·韦伯虽然肯定了“形式理性”的法律类型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他与时俱进, 对自己的理论体系始终处在一种反思和怀疑之中。韦伯说他预见了这种“现代法律发展的反形式主义趋势”③。“由于严格的职业性法律逻辑, 当事人的期望往往落空。如以法律的抽象命题来裁剪生活现实, 一味强调遵循法律科学阐述的‘原理’和只有在法学家想象的天地里才有的‘公理’, 这种失望也是不可避免的”③。正是出于对形式理性法的抽象性所产生的巨大失望, 具有怀疑精神的西方法学家们开始展开了对概念法学的批判。

人们试图剖析法律确定性的种种缺陷, 转而强调法律的不确定性。毫无疑问, 这是一个必然的思维结果。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法典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 作为最早反对概念法学的两大学派, 利益法学派和自由法学派兴起了。利益法学派主张法官应该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弥补成文法的不周延性。作为利益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赫克有一段经典的表述:“利益法学这一新运动是以这样一种认识为基础:法官仅仅依靠逻辑结构不能令人满意地处理生活的需要。……只有法官不只是一个按照逻辑力学的定律运转的法律自动售货机, 立法者才能实现他的意图和满足生活的需要。”④如果说利益法学派只是揭示了概念法学在现实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僵化, 那么自由法学派则从“实体理性”的角度提出国家形式化的法律应统一到社会实体化的“活法”中去。埃利希的名言表达了自由法学的基本主张:“无论是现在或者是其他任何时候, 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 不在法学, 也不在司法判决, 而在社会本身。”⑤继而埃利希将法律分为“国家法”和“活法”。20世纪20至30年代, 在美国形成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法律运动, 这场运动是从反对概念法学开始的。现实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并无超验的性质, 而是社会力量和诉讼活动中人们对那些社会力量作出反应的行为的产物。批判法学试图揭示, 法律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在司法层面自始自终都受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控制, 并且法律的特征总是以逻辑的确定性面貌掩盖意识形态的不确定性, 以貌似公正、中立、客观的形式掩饰政治的主观性、任意性内容, 批判法学对法律推理的批判就强烈地揭示了这一点。⑥

利益法学、自由法学、现实主义法学和批判法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法律确定性问题的批判, 同时, 这些批判必然会引起许多法学家激烈的反应, 他们试图回应这些怀疑并且重新诠释法律的确定性问题。这里仅说明德沃金对法律确定性的“拯救”。

四、德沃金的“法律整体性”理论

美国法学家德沃金在分析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著名的“法律整体性”理论。他认为法律是一种阐释性概念, 这种阐释应当承认法律不仅仅指具体的规则, 而且还应当包括原则和政策。为此, 他反对法律实证主义和严格的经验判例主义机械地适用法律以及严格遵循法律规则的字面意思来作出判决。德沃金认为, 在法官并无规则可循或者相应规则模糊不清的场合下,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还会受到原则的约束, 这时, 法律的确定性仍然存在。德沃金笔下的政策也是法官判案所依据的标准, 政策通过论证某一判决促进或维护作为整体的社会目标而证明该判决的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 德沃金提出了指导法律解释的“整体性”观点:“正如我们所知, 法律的生命与其说是某些漂亮的迷信, 不如说是整体性。”⑦法律原则在德沃金的整体性法律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德沃金把整体性的各种主张分为两个原则, 一是立法的整体性原则, 即立法者应在原则上保持该项法律的一致性;二是审判的整体性原则, 即司法适用者在理解和实施法律时也应与现存的法律体系保持一致。具体而言, 他说:“整体性是一个有关原则的问题, 而且并不要求政策有任何简单形式的一致性。整体性的立法原则要求立法机构尽力保护每一个人, 把它视为他们的道德权利和政治权利, 这样共同标准就表示出正义和公平的一个连贯体系。”⑦对于审判中的整体性, 他说:“在可能范围内要求法官把公共标准的现有体系视为表达和尊重一套合乎逻辑的原则, 而且, 为了这个目的, 要求法官解释这些标准, 以便在这些明确标准之间和之下发现暗含的标准。”⑦从坚持法律的整体性这一基础出发, 德沃金提出了他的“唯一正解”理论, 其实质在于肯定法律的确定性。

古往今来, 人们对于法治的定义不尽相同, 尽管现代西方的法治理论发展成了两条路径⑧, 但无一例外的是, 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一直是法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则。是否以形式合理性的法律或程序化的制度安排来作为法律运行的基本原则, 构成了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法治的目的是实现法律的统治, 为了达致这一目的, 保持法律的确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形式化的法律有助于人们对行为规范的理解, 克服了道德、宗教或者其他行为规范的模糊性, 从而保证了国家法律的统一性。同时, 法律的形式化是法律机构取得足够的权威以对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进行规范约束的前提。

注释

1[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9;144.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M].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97: 169.

3[德]马克斯·韦伯.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307-308.

4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 1996: 190.

5 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271.

6 朱景文主编.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M].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 291-300.

7[美]德沃金.李常青译.法律帝国[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50;198;194.

古代中西方法律思想的相异之处 篇7

古代中国的“人治”法律思想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儒家的追求就是治理国家的人都是理想化的圣人,统治阶级也认为那些自幼学习圣人的经典并通过科举考试的人达到了一定的道德高度。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在设计政治体制的时候,都首先假设为官员是一个君子,这都是从人的“性善论”观点出发的。虽然法家也有人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但那是不具有支配地位的。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都是通过君主的贤明从而达到社会的大治,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正是儒家学子的毕生追求。儒家的性善论和法家的性恶论殊途同归,对立于人治之中,而不同于西方以单一的性恶论说构成法治的哲学基础,是因为儒家和法家的思想都是从现实的政治统治出发并为政治统治所服务的。

中国古代的学子要想在科举制度上获得成功是需要很大的财产和物质投入的,而这些需要整个家族的支持。而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一旦考中并授予官职,其必须要对其整个家族进行实质性的物质回报。中国古代的官制是缺乏制约的,一个地方治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官者的品德和能力,而在整个官场潜规则的支配下,历史上很少出现像海瑞那样的清官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探讨西方的“法治”思想的时候,我倾向于把西方的“法治”定性为一个中性的概念。“法治”更多的强调按规则办事,使人的权力不至于凌驾于法律之上。西方的法治构架是,即使让一个道德低下的人去做官员,但是由于种种的约束,这个官员不至于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但是古代西方是一种多元化的统治,“法治”也并不是一种实然的状态,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

西方的思想家较早地对法治思想展开了论述,这使得法治思想得以贯穿整个西方发展的历史。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法治”思想展开了系统的论述,其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其先进性。“比如“法治”能够实现其“治权”在全体公民之手,是为了公众利益的统治。同时亚里士多德也对作为法治的法展开论述:法治之法首先必须是良法,法治之法不限于成文法,还有习惯法”①。

二、古代中国的“无讼”的价值追求与西方的正义价值追求

无讼的价值观念主要是统治阶级所提倡的,而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提出无讼的价值观念,是因为中国的皇族以及士大夫阶层认为普通的民众是没有能力与其相争的,而统治阶级的内部自有他们的一套统治规则来确保秩序的和谐。统治阶级是希望老百姓甘于做顺民,不给他们的统治带来过多的麻烦。

梁治平先生在《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认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好古②。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在宣扬”无讼”的价值观念的时候必须要论述,以前曾经所经历的美好时代就是这样的。我们总是要把自己的理想说成是已过去的事实,以便为它找到有说服力的根据。就像西方有乌托邦,而我们有自己的尧舜禹时代。但是为什么中国不能像西方一样,有人能够提出超前的观点,(比如柏拉图提出国家的治理原则就是一个正义的问题。而正义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作为个人品德的正义,另一种是国家正义或统治者的正义③),这又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了。

范忠信先生在其《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对于“无讼”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本质的揭露。中国古代“无讼”的秩序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特别是东方式的家长式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无讼”的历史,也许就是官僚、权贵欺凌卑贱者而后者又不敢抗争的历史④。

西方关于正义的法律观念由来已久,虽然“正义”的法律观在西方存在着重要的地位,但并不能认为正义在西方社会存在支配的地位,更不会认为正义的阳光已经普照西方的每一寸土地,“正义”的法律观念只是西方的一种追求。

西方的法律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而法律思想又主要受古希腊的影响。古希腊是由许多的城邦所组成。古希腊的城邦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连接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而形成的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古希腊的文明是一种海洋文明,由于土地缺乏和贫瘠限制粮食生产,但是古希腊地区可以栽培经济作物和饲养牲畜。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海外贸易、出海捕捞,而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更是锻炼了古希腊人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人格。同时古希腊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是比较频繁和激烈的。而这些冲突的解决必须依靠一个永恒的价值标准,而且这些矛盾必须予以尽快解决,冲突的尽快解决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行。而这个永恒的标准就是正义,只有正义得到一次次的伸张,才能使整个社会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下运行⑤。

西方的正义法律观念要求建立在人人平等自由的追求之上,在这个基础上达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应当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秩序。但是这也只是西方理想的正义,社会中真实的一面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

摘要:古代中西方的法律思想根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法律价值追求,两者是有很大差异的。本文对古代中国的“人治”法律思想以及西方的“法治”法律思想展开论述,并探究古代中国在诉讼中的“无讼”价值追求与西方的“正义”价值追求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人治,法治,无讼

注释

1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39.

2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9.

4范忠信.情理法与中国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1.

西方企业预算制度背景 篇8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 以标准成本制度为形式的成本预算

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进程, 大体上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以实现,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拓最终形成了近代全球大工业的市场体系, 为资本主义各国逐步走上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工业进程, 蒸汽机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英国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规模经济的出现产生对正确计算成本的需要, 原始的成本会计开始产生并得到逐步发展, 但是由于当时间接费用较少, 且成本被视为企业机密, 成本管理在1880年之前进展缓慢, 且大都集中于简单的成本计算。1880年以后, 企业间接费用分配问题凸显, 而工厂竞争日益激烈, 成本在决定产品价格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产生了多种成本处理方法, 标准成本思想出现并得以推广 (王竞达等, 2007) 。

科学管理运动促进了标准成本的广泛运用, 尤其在美国表现更为充分。20世纪初美国的重工业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 并且在工业中起到主导作用, 特别是铁路建设在南北战争后得以大规模开展, 拓宽了国内市场, 同时带动了煤炭、钢铁和机器制造部门的发展, 铁路巨型企业的出现产生了铁路经营管理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 产品丰富导致劳动力资源使用减少, 劳动成本下降, 劳资矛盾越来越尖锐。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 在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下, 新的管理形式出现成为必然, 每次经济危机中资本雄厚的企业往往得以生存, 这样的大企业数目不断扩大, 逐渐形成了垄断组织。进入20世纪后, 垄断组织扩大到国际范围, 出现了跨国公司。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 信用制度、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 导致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现实中越来越需要管理职能专门化。

1911年, 泰勒 (F.W.Taylor) 创建了科学管理学说。“泰勒制”的背景可以归纳为“工业合理化运用”、工人运动和生产工人偷懒, 它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让一个工人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获得应该获得的报酬 (于增彪, 2002) 。“泰勒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1.使用动作时间研究的方法, 将工人的工作 (包含操作程序、材料消耗、作业环境、作业用量、人工用量等) 标准化;2.按照标准化的要求选拨或者培训工人;3.按照工人对标准的完成情况, 对工人实行经济奖惩。“泰勒制”把管理职能从企业生产职能中独立出来, 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标准成本制度从今天来看就是成本预算, 虽然当时没有跟预算联系起来, 但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探讨研究促使了企业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 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等方法都成为预算管理中的常用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为了恢复经济, 美国广泛地推行泰勒科学管理, 为了适应管理需要, 成本计量由事后核算发展为“先干后算”的成本控制和核算模式, 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控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20世纪2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 以“杜邦-通用”模式为代表的预算控制体系在集团企业得到广泛运用

1921年, 美国政府公布《预算与会计法案》, 加强了人们对预算职能的了解, 预算管理被提升到了一种社会性的必然地位。在这一时期, 企业组织构架及业务规模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期的兼并浪潮造就了一批大型集团企业, 这些集团企业把以往单一企业的业务合并在一起, 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获利机会。早期最成功的集团企业通过采取我们如今所说的统一管理或者集中管理的组织形式实现对整个企业的控制, 但是这种集中式管理本身并不能保证集团企业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 综合性合并业务的企业在应用以往单一业务企业的会计指标评估自身绩效时遇到了控制与激励问题:分散的效率指标 (如单位成本、运营比率、存货周转率等) 很难与企业的整体绩效联系起来;主管单一业务的部门管理者缺乏实现公司整体利润的动力。美国的杜邦公司与通用公司试图减弱这些控制与激励问题的影响, 杜邦公司发明了“杜邦分析模型”, 通过分解财务指标实现对集团公司的整合;通用公司创造了“集权管理下的分散经营”模式 (即“事业部”的雏形) , 平衡集权与分权管理。

以杜邦公司为例, 为达到整合目的, 杜邦公司在集权管理的基础上, 把各个业务中心划分为费用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三类, 利用财务指标实现对业务中心的控制, 实施了以预算为基础的管理控制系统:新的指标“投资回报率”用于比较企业各部门的绩效和企业的整体绩效, 并按照会计科目的内在关系逐层分解到各个分部;同时, 通过预算指标协调和平衡内部资源从原材料流向最终顾客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 杜邦公司和通用公司的实践被其他公司广为效仿, 这些集团企业通过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控制协调部门活动和企业总体目标, 预算指标和投资回报率两种机制得到广泛应用, 预算管理推广程度进一步加大。

由于采用预算制度的企业开始增多, 会计学科的研究者对预算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另一方面, 企业预算管理受到会计理论和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在管理方法和理论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22年, 麦金西 (Mclinsey) 出版了《预算控制》一书, 标志着预算管理理论开始形成。为了满足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复杂性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西方会计学建立了许多量化的财务模式 (如盈亏平衡点理论) 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促进了预算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此时的企业预算比以往更科学合理。20世纪中期, 西方组织行为学等新管理思想对预算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预算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组织行为理论, 一些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开始提倡和实行分权式的民主参与管理。20世纪70年代, 零基预算在美国兴起, 后来传到了其他国家, 被企业用于管理间接费用。

三、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 财务指标带来诸多弊端, “卡普兰”模式与超越预算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期间, 企业面临的市场出现了转变, 从以前的生产者市场已经逐步转向消费者市场, 客户的需求越来越重要, 在企业中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开始流行, 而广为运用的传统杜邦财务模型由于只关注财务指标暴露出诸多缺陷, 例如阻碍企业资源最优分配, 鼓励短期近视决策等功能紊乱行为 (Hansen et al, 2003) 。针对这种传统财务预算导致的弊病, 企业实践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新措施:一种是以欧洲部分企业为代表的“超越预算”, 这种观点认为预算已经完全失去作用, 应该废除预算, 采用相对业绩指标进行业绩考核与评价;一种是以美国多数企业为代表的“改进预算”, 这种观点认为预算仍然具有价值, 但是应该增加预算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增加目的性和准确性的方式是在传统预算中引入战略与作业, 战略为预算指明了方向, 作业成为新的预算基础。平衡记分卡由卡普兰教授和咨询公司总裁诺顿在1992年出版的《平衡记分卡》一书中系统推出, 在一定意义上平衡记分卡就是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作为业绩考核指标, 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把企业战略转化为预算指标, 并按平衡记分卡的四个要素 (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增长/人力资源) 逐层转化分解, 最终转化成为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企业实务中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的是作业预算, 通过结合更加完整、基于作业的经营模型与详细的财务模型来改进预算体系, 重点是改进经营计划的预算支持。

平衡计分卡把预算置于核心地位, 从上而下分解战略目标;它非但没有弱化财务指标, 反而使财务指标显得更加重要。由于“超越预算”的实施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实际中采用超越预算的企业很少, 世界500强的大多公司还是通过平衡计分卡和作业预算继续保留预算管理工具。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处理更加准确可靠, 企业管理者拥有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预测和决策信息资料, 对企业未来经营预测、预算目标的制定, 特别是中长期预算目标的制定有了更为可靠、科学的资料依据, 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20世纪80年代后期, 西方国家中出现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 把企业内部分成几个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子系统, 使企业将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环节全部纳入资源预算系统进行管理, 形成了一种面向企业供应链的预算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得预算更为方便、更切合实际;会计信息的迅速准确传递降低了信息传递成本, 对费用、成本预算的控制形成了更强有力的硬性约束, 对预算差异的分析更加快捷准确, 对业绩的考评也更为合理。

我们可以把以上西方企业预算实务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预算管理的特点用表1总结如下:

从西方预算实务发展演变过程,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预算实务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关联, 与企业管理需求密切相关。

成本预算出现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加速时期, 生产力的提高与国际市场的融合, 最终导致了全球大工业市场体系与分工体系的形成, 由于成本在产品价格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经济规模化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科学管理运动推动了标准成本制度的出现, 它不仅把管理职能从企业生产职能中独立出来, 而且把科学引入管理,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适应了企业当时的成本管理需求;20世纪初期出现一大批通过兼并形成具有综合业务的集团公司, 这些企业面临跟以往单一业务企业不同的控制与激励问题, “杜邦—通用”模式通过构建事业部, 建立投资回报率, 分解预算指标有效地实现了集团公司的整合, 这种运作机制符合当时企业发展的需要, 迅速得以推广;20世纪80年代, 市场从生产者转向客户, 同时企业内部财务指标评估带来了负面效应, 学术界与实务界提出两种思路:“改进预算”与“超越预算”, 前者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 结合战略与作业对传统预算进行改善, 后者通过放弃预算, 建立相对业绩评价解决预算功能紊乱行为, 由于大多数企业还是肯定预算的规划与控制的积极效应, “改进预算”的措施得到普遍推广。

2. 人与技术交互地对预算实务产生影响。

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篇9

作为政治史的主干知识,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空跨度大,基本概念多,能力要求高。从考查力度分析,在高考中试题比重稳定,考查频率高,且常考常新。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以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统治者加强地方管理的主要方式、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趋势、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罗马法的影响、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等。考查角度多以新材料、新情境切入,在试题中融入制度、法治理念和地域乡土文化元素,并注重进行古今中外的对比,实现“史”与“论”的有机结合。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偶有材料解析题出现。文字数据、图片表格、史料案例均可入题。以2016年三套全国文综卷为例,每套均有2~3道选择题,涉及族谱记载、考试制度、地方官制、雅典民主、罗马法等,它们均属高频考点。丟丟丟丟丟丟丟

【金题点睛】

示例1(2016年全国II卷文综第25题)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本题在比较两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基础上,彰显科举制的优越性。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程序、规章和制度,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注意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科举制下,普通士人和官员可自愿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选取人才并授予官职。其进步性体现在: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治清明与稳定。A项表述中“最优秀”之说空而不当;B项更适合察举制的“举孝廉”;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但并不排除其入仕,C项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D

变式练习西汉开国君臣中,刘邦出身于自耕农,萧何、曹参出身于小吏。据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魏晋时期特别注重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中慨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由此可见,相对前朝而言,魏晋时期()

A.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B.儒学兴盛促成社会公平

C.政权并立冲击宗法观念

D.科举考试制度亟待完善

【解析】西汉许多名臣出身低微,表明选官制度不受门第影响;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为门第等级,士族世袭政治特权。这一变化表明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与儒学兴盛、政权并立、科举考试无关。

【答案】A

示例2(2016年全国I卷文综第27题)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的三司分权到“三司之上”的巡抚掌权,减少了处理地方事务的环节,权力相对更为集中,行政效率自然得以提高,B项正确。三司的权力并未扩大,六部的权限依旧,中央与地方“对立”之说难以成立,排除其他三个选项。

【答案】B

变式练习由图1、2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两幅图分别反映了秦、清两朝中央官制

B.古代中国实行三权分立制早于西方各国

C.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D.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解析】示意图主要反映了三公、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以秦、唐两朝最为典型,A项推断错误;不论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还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都是皇帝掌控之下的权力分工,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排除B项;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既有传承也有创新,C项表述错误;就“三公”和“三省”而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项表述正确。

【答案】D

示例3(2016年全国II卷文综第32题)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解析】阿里斯托芬既是古希腊戏剧作家,也曾担任雅典执政官。试题援引阿里斯托芬的记录,考查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透露出的信息是,公民必须参与政治,否则将被处以罚款,“红色的绳子”是强制参政的象征。由此可以推知,参政是公民的义务。经过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材料选取“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入题,是深有用意的。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权力不断扩大,作用逐渐加强,绝非A项所说的“形同虚设”;伯利克里通过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等方式鼓励公民积极参政,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C

变式练习伯利克里曾说:“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由此可见,伯利克里()

A.激励公民积极参政

B.有意掩饰性别歧视

C.恶毒攻击异己政敌

D.积极倡导人人平等

【解析】材料表明了伯利克里对公民参政的态度,他认为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不仅在道德上自私自利,而且如同“废人”,旨在强调参政对人的重要性,激励公民关注政治、参与政治。雅典的民主制度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可以排除B、D两项;伯利克里所说的“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不等同于“异己政敌”,C项无法成立。

【答案】A

示例4(2016年全国I卷文综第32题)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影响。歌德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罗马法固有的法律精神与生命活力,以及其人文性、世界性和普遍性。近代欧洲大陆的法律都以罗马法为基础,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奠定了近现代法律的基石,A项正确;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况且法律制度不同于行为规范,B项表述错误;最终形成于查士丁尼时期的罗马法维护的是君主制,C项所说的“民主制度”不成立;“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并非“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D项表述错误。

【答案】A

变式练习经过长期军事扩张,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控制了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将地中海变为“内湖”。(如图3)为此,罗马法学家编纂实施了()

A.公民法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D.《查士丁尼法》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可以判断,随着版图的拓展,罗马帝国为弥补公民法之不足,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也给予司法保障,制定颁布了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答案】C

【重点突破】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及其内在联系

分封制古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周王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受封者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主体为同姓贵族,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特点,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在家庭、族内为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层面则是分封制。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宗法制通过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保证了分封制的推行和实施。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并产生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两者结合形成高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宗族等级和政治等级。

礼乐制作为一种以礼仪和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外在文化,体现了分封制、宗法制的内涵。从本质上说,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的工具。

2.从秦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因此,这一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秦朝始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汉朝实行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察举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取士制度;北宋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行中书省、宣慰司;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3.三次改革推进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但具有妥协性;克利斯提尼改革按照地域划分部落,打击了贵族势力,促进了雅典民主进程;伯利克里任最高执政官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该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产生及运作就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上述特点。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于仅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但它毕竟创造出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

4.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以《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主的古罗马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完善阶段:《民法大全》。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中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经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公元前5世纪中期,以《十二铜表法》为标志,成文法确立,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但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范围的扩大,帝国对行省上层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也给予适当的司法保障,罗马法学家制定了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6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罗马法规范了社会生活,维护了社会秩序,对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罗马法也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4为“马氏族谱”。

族谱乃一家之史,不仅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的全过程。下列制度中,与家谱关系密切的是()

A.禅让制B.礼乐制

C.世袭制D.宗法制

2. 据《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达33次,而朝周王者仅3次。

与此材料能互为印证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3. 柳宗元在论证“郡邑之制”的优势时指出“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其中三个“时”分别对应()

A.周朝、秦朝、汉朝

B.秦朝、汉朝、唐朝

C.秦朝、唐朝、宋朝

D.汉朝、唐朝、元朝

4. 汉宣帝曰:

“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明太祖称:“府州县官,民之师帅。”由此可见()

A.汉唐明三代出现的地方良吏最多

B.古代统治阶级强化对县官的管控

C.皇帝视地方官为治国的重要帮手

D.封建时代各级地方权势僭越中央

5. 据《旧唐书》记载,公元687年,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收受贿金,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问此事。

当王本立出示敕书时,刘祎之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武则天大怒之下,以“拒捍制使”的罪名赐死刘祎之。刘祎之“拒捍制使”的理由是()

A.敕书未经中书门下由皇帝直接发出

B.级别较低的肃州刺史无权审问宰相

C.武则天违背了“刑不上大夫”的旧制

D.自己受到了政敌诬告蒙受不白之冤

6.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叙及某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这项制度()

A.置换了士族和庶族的社会地位

B.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公平合理性

C.促使儒家学说和佛教思想融合

D.沿袭了魏晋南北朝的选官方式

7.2016年4月6日,在香港举行的一个拍卖会上,清朝康熙皇帝的一枚“敬天亲民”檀香木玺拍出926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7715万元),创下康熙印玺的世界拍卖纪录。“敬天亲民”体现了()

8.“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公民实行民主的一种重要方式。

美国考古学家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辨认字迹确定是由14人刻写的。如果这一情况属实,便可看出,“陶片放逐法”()

9. 苏格拉底认为:

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的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上述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1 0. 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常常在大白天点着灯走路,每当人们诧异地问他时,他便回答说:

我正在找人。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两人意在()

1 1.《十二铜表法》又称“十二铜版法”或“十二表法”,包括以下“约法十二章”:

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12.2016年,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名家实施“重写莎翁”计划。布克奖得主、犹太人霍华德·雅各布选择重写《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原作的大致情节是:15世纪,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向来自小亚细亚的犹太人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双方约定,如未按期偿还,夏洛克要割安东尼奥一磅肉。结果,安东尼奥失约,希望以三倍金币补偿夏洛克。如果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结果最有可能是()

A.贵族依据习惯法,执行“割肉”的野蛮约定

B.法官随意解释成文法,必然会袒护本地商人

C.夏洛克不属于罗马公民,不受公民法的保护

D.万民法对无公民权外邦人给予适当司法保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小题24分,第14小题28分,共52分)

1 3.(24分)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7为希腊阿迪库斯露天剧场。它建于公元161年,是古希腊的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剧场。三层楼的建筑外观,共有32排座位,可容纳约六千名观众,半圆形的露天剧场,直径38米,舞台背景为罗马式的窗型高墙,壁龛处以雕像作为装饰。直到公元267年受到外来入侵,剧场历经无数兴衰及灾难,最后遭遇一场大火,原有的西洋杉屋顶被烧毁。至今仍有表演在此举行。

材料二图8为阜成门城楼、瓮城、箭楼。阜成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米;连台通高31.7米。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五间,通进深25.6米;连台通高30米。瓮城东西长65米,南北宽74米;其北侧墙辟券门,上建闸楼;瓮城内东北角建有关帝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遗存和政治文化的关系角度进行中西比较。

1 4.(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

材料二(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材料三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凡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焉。

──《汉书·地理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地理环境、经济生活与政治趋向的关系。(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划分公民等级的原则。(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利斯提尼制定行政选区的基础和作用。(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秦制度”相对于“周制”的进步性。(1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有何制度创新。(4分)

考点专题

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 D【解析】近年来流行的“家风”“家谱”“家训”等热词,体现了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2. C【解析】从数据可见,诸侯势力大增而周王室衰微。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天子推行分封制的目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及其前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体现了“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情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则侧重于儒家伦理与治国理念。

3. B【解析】材料文字选自《封建论》。

“叛人”“叛国”“叛将”分别涉及陈胜吴广起义、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对应的朝代分别为秦朝、汉朝、唐朝。

4. C【解析】“良二千石”“都督”“刺史”“县令”“府州县官”均指地方官。

5. A【解析】关键在于理解“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一句。

按照唐朝制度,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武则天时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凤阁鸾台即中书、门下二省。刘祎之认为,不经凤阁鸾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诏敕是违制的。

6. B【解析】钱穆所述制度为科举考试制度。

“穷苦子弟……也可跃登上第”体现出该制度的公平合理性。

7. A【解析】“敬天亲民”意即敬畏天命、亲和百姓。

这种思想古已有之,并非清王朝特有。“敬天”与“亲民”和谐统一但并不矛盾,且与王位世袭制无关。

8. D【解析】190枚陶片出自14人之手,暴露出“陶片放逐法”的弊端,该方法有时成为少数人排斥异己的手段,而无法充分体现公民意志,不能真正保障雅典民主。

9. A【解析】综合分析材料可知,苏格拉底主张由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反对雅典轮番而治,A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

1 0. B【解析】第欧根尼是在讽刺当时社会上没有一个真正配得上“人”这一称呼的有德行的人;苏格拉底认为民主制必须加强公民政治素养。

1 1. D【解析】《十二铜表法》基本是对习惯法的汇编,但成文法与习惯法有严格界限,排除A项;在贵族和平民对立的条件下,该法无法实现人人平等,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等,C项错误,D项正确。

1 2. C【解析】题目设置情境,实则考查公元前1世纪的公民法及其适用范围。

A、B、D三项的习惯法、成文法、万民法均不符合题目时间条件。

二、非选择题

1 3.(24分)建筑:

古代希腊广建广场、剧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公众空间广阔;古代中国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门、钟楼和鼓楼等军事设施,民众参与活动的公共空间有限。(8分)

政治:这反映了两者政治文明的差异。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民主政治特征的具体体现。公众活动频繁,辩论、演说、观剧成为成年男子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露天剧场等公共空间适应了古希腊民主的政治需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公共建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城楼、瓮城、箭楼等组成的城门、城墙折射出集权理念,主要发挥军事防卫职能,为专制统治服务,与普通民众关系较为疏远。(16分)

1 4.(28分)(1)关系:公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影响政治意愿。(2分)

原则:根据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前三等级公民可入选四百人议事会。(6分)

(2)克利斯提尼在制定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4分)

(3)“秦制度”指郡县制,“周制”指分封制。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12分)

(4)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立行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4分)

上一篇:弹性系数分析下一篇:全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