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

2024-08-01

西方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精选7篇)

西方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 篇1

1.对自然法理论持否定态度的思想家是()A.斯宾诺莎

B.格老秀斯

C.梅因

D.康德

2.反映约翰·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著作是()A.《自由主义》

B.《反对自由主义》

C.《论自由》

D.《论言论自由》 3.阿奎那认为,支配宇宙的根本大法是()A.永恒法

B.自然法

C.神法

D.人法 4.《神学大全》的作者是()A.阿奎那

B.奥古斯丁

C.马基雅弗利

D.格雷戈里 5.德沃金将他的法律概念称为()A.因袭主义的法律概念

B.实用主义的法律概念

C.个体性的法律概念

D.整体性的法律概念

6.从西方哲学的角度系统研究法律和法学的一般原理是()A.西方法律思想史

B.西方政治思想史

C.西方法哲学

D.西方法理学

7.哈特认为,消除法律规则静态性的规则是()A.承认规则

B.改变规则

C.审判规则

D.举证规则 8.庞德将法律发展史的最初阶段定为()A.严格法阶段

B.法律社会化阶段

C.衡平法和自然法阶段

D.原始法阶段 9.《立宪政治教程》的作者是()A.洛克

B.斯宾塞

C.孔斯坦

D.孔德 10.罗马法律思想渊源于()A.古希腊

B.罗马本土

C.意大利

D.法国 11.提出“原子论”的思想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德谟克利特

D.亚里士多德 12.把立法权比作“国家心脏”的人是()A.霍布斯

B.洛克

C.卢梭

D.狄德罗

13.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是()A.斯宾诺莎

B.奥斯丁

C.凯尔森

D.富勒

14.提出“各民族全部权利的最终目的是永久和平”的思想家是(A.庞德

B.路德

C.康德

D.达维德 15.《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

B.卢梭

C.罗伯斯比尔

D.马布利 16.《道德的形而上学》的作者是()A.黑格尔

B.费希特

C.康德

D.边沁

17.提出“君主势力、贵族势力和民主势力互相牵制与制衡”的思想家是()A.西塞罗

B.塞涅卡

C.波里比阿

D.乌尔比安 18.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创始人是()A.庞德

B.狄骥

C.弗兰克

D.霍姆斯 19.凯尔森对正义的态度是()A.深信不疑

B.深表怀疑

C.从未涉及

D.不置可否

20.提出“法律乃是人类理性的法则或内在的公正(即正义)”的思想家是()A.马基雅弗利

B.马西利

C.阿奎那

D.布丹 21.“公意”理论的倡导者是()A.卢梭

B.伏尔泰

C.狄德罗

D.爱尔维修

22.斯宾诺莎认为人性的一条普遍规律是()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

C.两利相权取其轻,两害相权取其大

D.已所不欲,必施于人

23.《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除了汉密尔顿、麦迪逊以外,还有()A.潘恩

B.杰弗逊

C.杰伊

D.华盛顿 24.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A.和平状态

B.美好状态

C.灾难状态

D.战争状态

25.明确提出“以权力约束权力”的思想家是()A.洛克

B.卢梭

C.孟德斯鸠

D.霍布斯 26.耶林的法学是()A.目的法学

B.历史法学

C.概念法学

D.功利主义法学 27.洛克认为战争状态是自然状态中的一种()A.正常状态

B.确定状态

C.反常状态

D.法定状态

28.《用唯物史观观点看经济和法律》的作者是()A.施塔姆勒

B.耶林

C.萨维尼

D.康德

29.提出“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的思想家是()

A.塞涅卡

B.西塞罗

C.波里比阿

D.索尔兹伯里

30.二战后放弃了原来相对主义法律思想,并转向自然法学的思想家是()A.拉德勃鲁赫

B.罗尔斯

C.马里旦

D.富勒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奥斯丁的法学著作有()A.《法理学大纲》

B.《道德与立法原理》

C.《法理学讲义》

D.《论自由》

E.《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

32.英国古典自然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洛克

B.杰弗逊

C.卢梭

D.霍布斯

E.边沁

33.马里旦的主要著作有()A.《人和国家》

B.《真正的人道主义》

C.《人权和自然法》

D.《法律的道德性》

E.《社会秩序的原则》

34.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有()A.埃利希

B.庞德

C.弗兰克

D.凯尔森

E.哈特

35.罗伯斯比尔的司法原则有()A.民主司法原则

B.法律平等原则

C.罪责自负原则

D.注重证据原则

E.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36.西方法律思想史 37.客观法

38.“整体性法律” 39.自然状态(洛克)40.《国家六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汉密尔顿的联邦制思想。42.简述哈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4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立法原则。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分析黑格尔法的发展三个阶段的理论。45.试论马里旦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西方法律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C

2.C

3.A

4.A

5.D 6.C

7.B

8.D

9.C

10.A 11.C

12.C

13.B

14.C

15.A 16.C

17.C

18.B

19.B

20.B 21.A

22.B

23.C

24.D

25.C 26.A

27.C

28.A

29.B

3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AC

32.AD

33.ABC

34.DE

35.ABCD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以研究西方历史上法律思想观点、理论和学说以及他们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沿革规律为对象的独立的法律理论史学学科。37.(1)客观法是法国社会法学家狄骥提出的法律概念

(2)客观法基于社会连带关系而存在,它是社会的最高准则,人们只有服从客观法的义务,而无违反客观法的权利,客观法是社会事实的表述。

38.德沃金将法律定义为“整体性法律”;他认为,法律不仅包括规则,而且包括原则,甚至包括政策;法律是根据政治道德的要求,基于原则,以前后一致的方式对待社会所有成员的整体。

39.(1)自然状态是古典自然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2)洛克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为完备无缺的状态,但也存在着三种缺陷,即没有立法者、执行法律机关和裁判者。

40.(1)《国家六论》是16世纪法国思想家布丹的著作。

(2)《国家六论》主要内容是提出君主主权思想,包括宗教自由、国家的起源和定义、主权及对主权的限制等内容。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1)汉密尔顿主张联邦制,反对邦联制。

(2)他认为,联邦制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避免分裂;保证美国安全,避免外来入侵;防止内乱;集中优秀人材,有效利用资源;避免军事专制主义,减少军队数量;防止国内党争,镇压叛乱。

42.(1)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

(2)哈特提出了“最低限度内容自然法”5条公理,即人的脆弱性,大体上的平等,有限利他主义,有限资源,人类有限的理解力。(5分)4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并论述的立法原则主要有

(1)注意国境的大小;

(2)城邦居民人数的多少;

(3)财产的限额和各家庭子女人数;

(4)法律必须变革,但变革应慎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1)同客观精神发展阶段相适应,黑格尔法哲学体系由抽象法、道德、伦理三部分构成。

(2)抽象法阶段:抽象法是客观法,包括所有权、契约和不法三部分内容。

(3)道德阶段:道德是主观法,是一种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包括解决故意和责任、意图和福利、善和良心等问题。(3分)

(4)伦理阶段:伦理是主观法与客观法相统一的法,主要解决家庭、社会和国家方面的问题。

45.(1)马里旦人权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法。

(2)他强调人所享有的每一项权利都来自上帝的权利,即纯粹正义。

(3)马里旦将权利分为三类,即人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和劳动者的权利。

(4)马里旦区分“新”“老”人权。“老”权利强调个人自由,“新”权利强调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

(5)马里旦反对国家主权,提倡世界主义。

(6)马里旦强调人权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和参与制定《世界人权宣言》。

西方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 篇2

严存生先生独著的《西方法律思想史》明显改变了同类教科书面临的这一局面。该教材是严先生讲稿的整理和研究成果的初步汇总和系统展现, 也是他数十年投身西方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生涯辛勤劳作的结晶, 自出版以来, 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推崇和赞誉。这本凤毛麟角级别的教科书是《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的经典之作, 与同类教科书比起来, 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

一、定位准确, 主题鲜明

在开篇的绪论当中, 严先生提到: “以法律为业者, 在从事了一段工作之后, 都会有一个体会: 仅仅熟悉法律条文和了解法律程序的人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法律工作者。不仅如此, 如果他在实践中一味地死抠法律条文, 机械地使用法律规定, 还会做出与法的精神完全相反的决定。”这句话值得每一位法律人思考, 直接为读者点明了学习理论法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该教材直接定位于理论法学的研究上, 阐述西方不同时期法律观念、法律思想的产生、变更和发展, 只介绍法律思想史, 而不涉及政治、哲学等思想, 只从理论法学的视角介绍名家的思想, 而不介绍刑法、民法等部门法学思想, 是一部纯粹的理论法学教科书, 凸显了理论法学研究的特色。严先生引用著名历史学家克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的“现今的思想是对过去思想的重演, 不过是在另一个层次上的重演”来告诉读者, 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现代的法律观念, 了解其内在的真谛, 就必须研究其过去, 搞清楚其来龙去脉和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不了解西方法律思想的历史演进就不能清醒认识法律观念的演进和变更, 不能准确理解法律规则条文之下所蕴含的人们的权利诉求和法律的价值, 不能灵活吸收借鉴对我国目前法治建设有用的东西。这也正是本教材一再强调的对法科大学生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的基本目的。

二、脉络清晰, 学派齐全

严先生的这部教材沿着西方法律思想历史发展的演进步伐, 对各个时期的不同法学流派一一列举并做详尽的介绍, 讲述其特有的法律观、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主要方法, 介绍其代表人物最具独创性的学术观点和主张, 前后连贯, 脉络清晰, 学派齐全。

从西方法律文化的源头开始, 古希腊罗马阶段诞生的以朴素自然法观念为主导的多元法律思想, 奠定了西方法律思想的基础, 成为其法律思想的逻辑起点。随着“黑暗时代”中世纪的到来, 欧洲步入封建社会时期, 基督教神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后经过对古希腊罗马自然法观念对神学的改造, 法律思想和神学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基督教神学的自然法学。经过文艺复兴,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迅速发展, 西欧进入资产阶级的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古典自然法学派开始形成。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 古典自然法学逐渐衰落, 但随之兴起了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功利主义法学和早期分析法学。进入20世纪, 现代法学诸流派的法学大家们以日渐精深的研究方法在各自的法学研究方向上进行了理论形态的深化和更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自然法学相对立的实证主义法学流派。对于西方法律思想的这种发展历程, 严先生在教材中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娓娓道来, 帮助读者厘清不同学派的来龙去脉, 使读者形成了对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直观认识。而且, 教材还对一些其他教科书常常忽视的新兴学派或者学者的法律思想, 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如比利时法学家佩雷尔曼的“修辞法学”、德国卢曼的法社会学理论、美国诺齐克的新自由主义法学、美国上世纪八十年兴盛一时的批判法学和女权主义法学运动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读者的视野, 丰富了读者的法律观念。

三、资料翔实, 体例新颖

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以西方法律观念的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它面对西方历史上和现实中诸多哲学家和法学家的浩瀚著作, 需要阅读、研究、发掘与提炼其中蕴含的种种法观念, 并揭示这些法观念的源流及其发展规律。因此, 要想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是极其困难的。毫无疑问, 严先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严先生引用了大量的不同时期西方法律思想名家的经典著作, 《西方哲学史》、《古希腊罗马哲学》、《理想国》、《正义论》、《论法的精神》、《法律的概念》、《经济与社会》等等, 各种名家名篇不胜枚举。这些无不为整部教材提供了翔实齐全的资料, 理论支撑显得尤为厚重。

同时, 教材以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框架, 以不同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为脉络, 又以古代、近代、现代三编为层次, 形成了一部行文流畅、脉络清晰、学派齐全的西方法律思想发展史著作。全书体例新颖, 编写体例不枯燥, 不落窠臼。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模式, 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各法学流派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法律思想、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及其具有代表性法律思想名家的学术观点和主张。

四、厚积薄发, 继往开来

严先生多年来潜心治学, 致力于理论法学特别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 在该领域先后出版了《论法与自由》、《法律的价值》、《论法与正义》、《法的理念探索》、《法的价值问题研究》、《法的一体与多元》、《西方法哲学问题史研究》、《法制的观念与体制》等影响深远的著作。仅就教材来

说, 严先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率先主编过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 当时参加编写的人员基本上是理论法学特别是西方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青年后生, 如今他们多已成为著名法学家。当时的教材被多家高校指定为教科书, 多年不曾更换, 究其原因, 除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学内容不像部门法学那样需要及时更显外, 更重要的是该教材的学术质量被广为认可。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 更应吸收和借鉴西方法律制度中的先进、发达之处。当然, 也要清醒地看到, 西方法律制度是在西方社会独有的社会背景下演进、发展而来的, 是全盘照抄、生搬硬套, 还是探究法律背后的思想、精神, 为我国国情服务? 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无疑对明晰法律制度隐含的法的精神和价值有帮助作用, 如何将这种精神和价值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打磨出中国法治这块“玉石”的特有光彩, 将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作者已经明确认识到这一问题, 并在教材中提出,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分析和评判西方的法律思想, 无疑给读者提出了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应当坚持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2]何勤华.西方法学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3]吕世伦.现代西方法学流派 (上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中西方法律职业共同体 篇3

[关键词]法律职业:司法独立;法律传统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12-01

1西方关于法律职业的现状与发展

西方欧美等国其政权模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宪法为基石,以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为平衡手段,这一点是西方法治国家的共有特征。因而,西方各国法律职业培养模式虽然在具体形式上各有不同,但其基本内涵却是相同的。与此同时,他们也都构建了自己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即通过共同的职业成长历程,使他们共同体内部达成相互、相互认同,从而促进法律公证与衡平目标的实现。在英美法系国家中,他们认为法律职业者主要是法官和律师。在社会生活中虽然法官的地位更为显赫一点,但真正积极活动,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却多为律师,这一点主要是由其判例法传统所决定的。可以说,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共同体构建的核心是培养律师。在这些国家中他们一般都将两大司法官培养纳入律师培养过程中,其培养模式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律师资格制度→律师业自由竞争→优秀律师成为法官或检察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纵向一体化培养模式。而在大陆法系则表现为另一种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法曹一体化”培养模式因为他们认为通过此种模式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可以使成为法官检察官的人律师的业务和工作性质,也使成为律师的人能体验法院的实际工作,检察官的立场,从而,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在司法方面的共同使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上述模式的差异,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传统所决定的。在英美法系国家他们更注重当事人作用的发挥,但复杂的及其繁琐的运作却使许多普通的当事人力不从心,因而其律师业的发达则成为必然。同时,判例传统和充分的司法独立以及法官的权力,又决定了他们并不需要注重司法官员形式上的统一考试和集中培养。在大陆法系国家,他们大多数有较多的集权史,其近代法治的形成又大多通过自上而下的司法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革命。所以,其社会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属于私有制与市场化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个人文化,但却带有一股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由于上述因素和成文法传统,使得他们职业者,尤其是司法官员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性的事务官,一种立法者所设计制造的机器的操作员。因而,他们更强调统一考试和集中训练培养,以保证其严格依法活动。从历史实践看,无论是英美法系的纵向一体化培养模式还是大陆法系的横向一体化培养模式,他们基本上还是比较成功的,都构建了自己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实现了法治化。

在西方法治的发展中,法律职业共同体既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也是特定社会和法律体系选择的结果。美国比较法学家伯尔曼在论述西方法律传统时曾归纳了近现代西方法的十大特征,他指出,当代随着西方法律传统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危机,其原有的许多重要特征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存留至今的有四个最本质的特征:即:第一,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政治、宗教、道德和习惯等)相对自治;第二,法律被委托给专业的法律职业集团施行;第三,专门的法律职业培训;第四,一种超然于法律制度之上的法律科学,可以用以评估和解释法律制度和规则。法律职业共同体作为法律精神、技术和文化的实施者和载体,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不仅在法治的建立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而且是法制运行的基础。然而,在看到西方法律传统和法律职业的这种宏观的一致性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世界各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并非是按照同样的模式和规律产生和活动的。。相反,在世界各国,法律职业的构成、行为方式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如此千差万别,以至于比较法学家们通常把他们之间的差别作为划分法系的标准之一。无论是英美法中的法官、还是德国的法学教授,都可能在自己的法律体系中充当主角;无论是立法者、法官、检察官、律师,还是法学家,甚至是行政官员,都可能在法制的发展中起到特有的作用,换言之,法律家的存在及其行为方式和社会地位不仅具有一定的共性,更多地是具有个性和特殊性。

2我国关于法律职业的现状与不足

西方法律思想史论述题 篇4

1、罗马五****学家

2、社会法学

3、新自然法学

4、科斯定理 5.西方法律思想史 6.客观法 7.“整体性法律” 8.自然状态(洛克)9.《国家六论》 10.《社会契约论》 11.“法律的道德性” 12.“民族精神” 13.永恒法 14.“无知之幕”

二、简答题

1.简述汉密尔顿的联邦制思想。2.简述哈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立法原则。

5.简述亚里士多德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三、论述题

1、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

2、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与制约思想。

3、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4、亚里士多德法治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基础。

5、.试论马里旦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6、试述奥斯丁法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7、试比较霍布斯、洛克、卢梭自然状态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元426年由罗马皇帝钦定的五****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伯比尼安、莫德斯蒂努斯。

2、社会法学是19世纪产生、20世纪流行的一种实证主义法学思潮,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主张是“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社会连带(合作)、社会整体利益,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相当一部分法学家强调义务,倾向于社会本位。代表人物有狄骥、庞德、弗兰克等。

3、以提倡复兴自然法为特征的现代西方法学派别。有广狭两义。狭义专指主张复兴非神学自然法的派别,广义还包括主张复兴神学自然法学说的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派(代表人物马里旦)。非神学的自然法学不再主张实在法之上的、永恒不变的自然法,而是强调法律与道德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实在法之外的正义准则,主张“恶法非法”,代表人物有富勒、罗尔斯、德沃金等。

5.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以研究西方历史上法律思想观点、理论和学说以及他们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沿革规律为对象的独立的法律理论史学学科。

6.(1)自然状态是古典自然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2)洛克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为完备无缺的状态,但也存在着三种缺陷,即没有立法者、执行法律机关和裁判者。

7.(1)《国家六论》是16世纪法国思想家布丹的著作。

(2)《国家六论》主要内容是提出君主主权思想,包括宗教自由、国家的起源和定义、主权及对主权的限制等内容。

8、法国18世纪卢梭的法学主要代表著作之一。(1分)它是激进资产阶级民主派革命理论的集中概括,成为法国革命的理论先声。(1分)该书主要阐述了国家是由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的方式产生的,国家的主权应由人民来掌握。(1分)

9、富勒法律理论的核心内容。(1分)富勒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法律的内在道德和法律的外在道德。(1分)富勒重点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提出了法治的8个基本原则。(1分)

10、这是托马斯·阿奎那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永恒法是神的理性的体现,是上帝用来统治整个宇宙的计划(1分)。它是人类最高的法律。(1分)各种法律都来源于永恒法(1分)。

二、简答题

1.(1)汉密尔顿主张联邦制,反对邦联制。(2)他认为,联邦制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避免分裂;保证美国安全,避免外来入侵;防止内乱;集中优秀人材,有效利用资源;避免军事****主义,减少军队数量;防止国内党争,镇压叛乱。

2.(1)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2)哈特提出了“最低限度内容自然法”5条公理,即人的脆弱性,大体上的平等,有限利他主义,有限资源,人类有限的理解力。(5分)

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并论述的立法原则主要有(1)注意国境的大小;(2)城邦居民人数的多少;

(3)财产的限额和各家庭子女人数;(4)法律必须变革,但变革应慎重。

4.(1)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治。(1分)

(2)法治的含义是:法律得到普遍地服从;制订得良好的法律。(2分)(3)法治优于人治的理由: ①法律无感情,是公正的;(1分)

②法律体现众人的智慧,考虑得周全;(1分)③法律具有稳定性。(1分)

6.(1)汉密尔顿坚持没有分权就没有自由。(1分)

(2)“三权分立”不是三种权力绝对的隔离分治,而应当存在着三种权力的相互联系,存在着权力间的局部混合。(2分)

(3)为了防止侵权,要平衡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的权力,要使每一部门的权力对其他两权来说不具有压倒的优势,(1分)

要使三者彼此在权力、力量的对比上形成均势。(1分)

(4)制衡的具体措施:削弱议会权力,加强行政和司法部门的权力。(1分)

三、论述题

评分说明:(1)答案与下列要点表述不同,但内容切题,言自成理,也可得分。(2)答案与下述要点相同,但没有展开论述,扣5分。

1、(1)“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良法”和“普遍服从”是法治的基本内核,其中存有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普遍服从”是法治所要达到的状态。(10分)

(2)原因:(1)“恶性普在”是法治的人性论基础。(2)众人智慧优越于一人智慧是法治的认识论依据。(10分)

2、(1)原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5分)

(2)三权分立:国家的三种权力应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立法权由两院制的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国王或政府行使;司法权由法院行使。(10分)

(3)三权制约:保障三权分立的实现,必须做到三权制约——既彼此独立,又互相制约。(5分)

5、(1)古代希腊是西方法律思想的发源地。

(2)古罗马时代,罗马法与罗马法学相映生辉,使古代西方法学发展到鼎盛时期。(3)中世纪最大贡献是促成了西方人的法律信仰意识。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带来法学的复兴,法学家开始重新用人的眼光来看待法律。

(4)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迎来了西方法学的辉煌时代,自然法、契约论、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古而有之的法治要求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

(5)资本主义建立政权之后,实证主义法学开始出现。古典自然法学派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法学研究的重点体现在三个问题上:法律的内容、法律的形式和法律的价值,分别形成社会法学、分析法学、新自然法学三大流派。三派长期论战不休,使西方法学界处于分裂状态。

(6)二战以后西方新兴的法学流派令人目不暇接,主要有经济分析法学、行为法学、新自由主义法学、批判法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等。

(7)20世纪末又出现法律全球化思潮。

6.(1)同客观精神发展阶段相适应,黑格尔法哲学体系由抽象法、道德、伦理三部分构成。

(2)抽象法阶段:抽象法是客观法,包括所有权、契约和不法三部分内容。(3)道德阶段:道德是主观法,是一种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包括解决故意和责任、意图和福利、善和良心等问题。(3分)

6(4)伦理阶段:伦理是主观法与客观法相统一的法,主要解决家庭、社会和国家方面的问题。

11.(1)研究方法:

①奥斯丁将法区分为“应当是这样的法”和“实际上是这样的法”;(2分)②法理学研究的是“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即实在法;(1分)

③不考虑法的好与坏,只区分法与道德;(1分)④区分法理学和立法学,前者关注法律的实然,后者关注法律的应然。(1分)

(2)奥斯丁认为法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①义务、权利、自由、伤害、惩罚、赔偿的概念及彼此间联系。(1分)②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区别。(1分)③权利的特征。(1分)

④权利的特征对其它权利的限制问题。(1分)⑤责任的特征。(1分)

⑥损害与不法行为的特征。(1分)

(3)总结:奥斯丁的法理学开创了分析法学的时代。(1分)

12.(1)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提出了自然状态的理论,都认为人类社会早期生活在一种自然的野蛮状态之中,(3分)在这种状态下无法律、无国家、无政府、无私有制,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2分)

(2)不同的是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2分)洛克认为是自由平等和有序的状态,但有缺陷;(2分)卢梭认为是黄金时代,人们之间存在同情心和怜悯心。(2分)

(3)自然状态是古典自然法学的理论前提,是近代自然法学的重要组织部 分,(2分)也是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2分)附加:

31.法治(亚里士多德)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32.神法(阿奎那)阿奎那这里所说的“神法”就是“神祗法”,使基质的是基督教圣经,包括新、旧约全书。

33.《利维坦》 霍布斯的著作,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 一般的哲学观点,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

35.自然法的认识论要素(马里旦)指人们对自然法的认识是通过一种先验的理性,通过一种道德的良知。

36.柏拉图主张理想国应由哪些等级组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理想国应由以下三个等级组成:其一,治国者(统治者),他是上帝用金子铸成的,其美德是智慧,只有哲学家才胜任;其二,卫国者(军人),他是上帝用银子铸成的,其美德是勇敢,辅助统治者,保卫城邦安全其三,生产者(劳动者),他是上帝用铜和铁铸成的,专门从事生产劳动,以满足城邦的需要。

37.简述马基雅弗利的两种斗争方法。

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一种是运用武力;第一种属于人民特有的,第二种则属于野兽;前者常常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诉诸后者,君主应该懂得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方法。

38.格老秀斯是如何看待自然法的内容和特点的?

自然法内容上有两条根本原则:一是各有其所有,二是各偿其所负。自然法的特点是永恒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40.试论洛克的法治思想。

洛克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政府论》就是在紧张的政治与思想斗争中写成的。可以说他是近代英国影响最大的启蒙思想家,而且是对西方政治理论在近现代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的人物,美国哲学家梯利认为:“他代表了近代的精神:即独立和批评的精神,个人主义的精神,民主的精神,表现在16、17世纪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中,并在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中达到顶点的那种精神。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研读了他的《政府论》,尤其是下篇,对他政治理论中的自由与法治思想深有体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人无法与自由分离,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他论述到要摆脱绝对的和专断的权力,并把它与维护人类自身密切联系在一起。他说,人的自由是以他的理性为基础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只有遵守来源于理性的自然法才能获得自由。在进入社会状态,形成国家后,人们按理性的指导以及实在法的规定,随意处置自己的人身、行动和财产,不受其他人的随意支配,这样才能得到自由。他认为自由与生命共存,它是人的一种道德责任,任何人都不能使自己受制于绝对权力或奴役自己。

进而他对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进行了辩证论述。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个人享有的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他说:“在有政府的情况下,人的自由就是遵守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全社会都承认的,长期有效的法律。”还说明了自由以法律存在为前提,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就法律的真实意图来说,与其说它是一种限制,倒不如说它是指导一个自由和聪明的人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不论人们如何误解,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扩大自由,而不是取消和限制自由。在有能力使用法律的一切状态里,哪里没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因为自由是免受他人的限制和暴力,在没有法律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这里就突出强调了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和前提条件。2.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思想

他从政治社会和政府的宗旨开始论述,指出:人们之所以联合成国家,接受政府的统治,其重要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他还说,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安全、稳定和公共利益。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对政府进行合理的权力配置,实行依法治国。他说:“安稳地享用自己的财产是人们进入社会的重要目的,社会中制定法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工具和途径。”由此可见,运用法律,依靠法律实现社会目的的重要性,这包含了依法行政的思想颗粒。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论证到绝对专制权力及没有明确的、长期有效的法律的统治都不符合社会和政府的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所运用大法律必须是“永久性的,成文的,公布过的和人们所共知的法律来管理人民”;而不是用“临时性的专制性的法令”。并且要求“铁面无私的官员”来根据这些法律解决纠纷,他认为当政府的最高执行权放弃职守,从而已经制定好的法律不能再得以执行,就会明显把一切引向无政府状态。从他这些对法律的要求,对执法者的要求可以看出科学、符合社会发展目的的法律与合格的执法者在依法行政、管理国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还从反面论述到,法律一经停止,暴政就开始了。“一个没有法律的政府在政治上不可能存在,与人类社会也是不协调的。”统治者、治国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行使权力,没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想象的。在这里他强调了依法行使行政执行权管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3.法律对一切人一视同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这是由他维护自由的思想引申出来的,既然人们自由地享受自然权利,平等地订立契约,那么在体现人们意志的法律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一方面,对于执法者来讲:对不同的人,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普通庄稼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并不因为有特殊情况而有出入。这些执法者决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为准则而应以法律规定来严格执行。否则就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那就是专制。另一方面,对守法者来讲,任何人都不能逃出它的制裁。洛克强调说每一个人和其他最卑微的人都平等地受制于那些他自己作为立法机关的一部分所制定的法律。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的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他还特别指出虽然立法权力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是立法者也不能凌驾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上,也必须遵守这些法律。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法律最终是为公众谋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目的。

二、对自由与法治思想的评价及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启示 1.对洛克自由与法治思想的简要评价

洛克从论述自然状态开始到社会状态的法律,进而阐述法治这一系列的思想在西方政 治、行政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不仅是对霍布斯这方面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又为他的后继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政治、行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实践方面来说,他的思想作为英国阶级斗争、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又对英国当时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他的追求自由,依法治理,三权分立的思想成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和渊源,也为英国向现代法治化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他的这些自由与法治思想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明显带有资产阶级的倾向性,是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的。他提出的理论思想只是在资产阶级范围内才得到真正实践,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有些还只是纸上谈兵。他的“自由”是整个资产阶级统治者的阶级自由,没有实质上的劳动人民普遍享有的自由;他的“法律”实质上也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执行权也是掌权者所行使的,人民没有与统治者同等权力和政治地位。所有这些都是由他所处的历史时代、阶级背景决定的,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对他进行苛求。不过,比较起封建社会人治、剥夺人们权力、不平等观念还是前进了一大步,这远远超过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总之,对于洛克的自由与法治思想我们应采取科学批判的态度,撇开他的阶级因素和局限性,借鉴其中对今天行政管理实践有价值的部分。

问题:

洛克的自然状态说

西方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 篇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思想主旨是()A.尊尊亲亲 B.恭行天罚 C.以德配天 D.明刑弼教 2.下列说法,与“明德慎罚”原则不相吻合的是()....A.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C.奸宄杀人,历人宥

B.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D.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3.下列说法中,周公所反对的是()A.明德慎罚

B.罪人以族 C.刑罚适中

D.平易近民 4.邓析私自制定的法律被称为()A.禹刑

B.吕刑 C.竹刑

D.汤刑 5.孔子所说的“礼”,一般是指()A.仪礼 B.周礼 C.刑法

D.民法 6.“行仁政而王”的主张出自()A.孔子

B.王夫之

C.韩非 D.孟子 7.“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说法出自()A.墨子 B.孔子 C.荀子 D.孟子 8.墨子和墨家学派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主要是()A.奴隶主 B.奴隶 C.地主 D.小生产者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杂家

10.“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的说法出自()A.《老子》 B.《庄子》 C.《韩非子》 D.《荀子》 11.“法者,国之权衡”的说法,体现了法的()A.公开性 B.规范性 C.变化性

D.自然性

12.汉初黄老学说发展的顶峰之作是()A.《吕氏春秋》 B.《白虎通义》 C.《南华经》 D.《淮南子》

13.“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的说法,反映了贾谊主张(A.专任刑罚

B.无为而治

C.礼法兼用 D.以礼治国

14.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思想本质是(A.君主立宪 B.天下一统 C.天道循环

D.君权神授

15.提出“理直刑正”法律主张的晋代思想家是()A.张斐 B.杜预)1)

C.阮籍

16.隋文帝杨坚早期的立法思想是()

D.拓跋宏

A.以轻代重 B.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C.一秉于礼 D.轻罪重刑 17.宣扬“天刑”说的唐代思想家是()A.柳宗元 C.朱熹

18.在柳宗元看来,法律起源于()A.良知 C.圣人

B.王夫之 D.韩愈 B.势 D.契约

19.下列人物中,反对恢复肉刑的是()A.白居易 B.朱熹 C.刘颂 D.章太炎 20.《大学衍义补》的指导思想是()A.经世致用

C.等贵贱,均贫富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更法改图

21.宋明时期,提出“审刑名”司法原则的思想家是()A.张居正 B.丘濬 C.范仲淹 D.王安石 22.明代主张“法在必行,奸无所赦”,严于行法的思想家是()A.范仲淹 B.张居正 C.张之洞 D.丘濬 23.黄宗羲提出立法要“以天下为主”,其中“天下”是指()A.个人 B.官吏 C.皇帝 D.人民 24.明清之际,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思想家是()A.黄遵素 B.王夫之 C.顾炎武

25.清代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是()A.《律表》

D.沈家本 B.《春秋繁露》

C.《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 26.曾国藩认为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在于()A.诚 C.义

B.忠 D.信

27.根据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君主专制、民主、立宪 B.民主、立宪、君主专制 C.君主专制、立宪、民主

28.旧三民主义的核心是()A.民族主义

D.君主专制、民主、共和 B.民生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权主义

29.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中,属于“治权”范畴的是()A.选举权 B.考试权 C.罢免权 D.创制权

30.近代提出“恢廓民权,限制元首”观点的思想家是()A.孙中山 B.宋教仁 C.章炳麟

D.沈家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

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A.管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E.董仲舒

32.为了贯彻赏罚,韩非提出的原则和方法有()A.信赏必罚 B.合于形名 C.赏罚有度 D.德主刑辅

E.厚赏重罚

33.下列属于李世民法律思想的内容有()

A.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B.国家法令,惟须简约 C.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D.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E.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34.太平天国法制建设实践中,所包含的思想成分有()A.农民平等、平均观念 B.皇权主义 C.宗教迷信

D.向西方学习

E.君主立宪

35.下列主张,属于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法律思想的有()A.君主专制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 B.修改法律就必须反对纲常名教 C.废科举,兴学校 D.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E.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令顺民心” 37.“燔《诗》《书》而明法令” 38.“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39.“一秉于礼”

40.《孔子改制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子产公布成文法的意义。42.简述朱熹的法律思想。

43.简述张之洞“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的法律思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论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45.试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商朝的宗教迷信中,主宰一切的至上神是()

A.玄鸟 B.祖先 C.上帝

D.黄帝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描绘的土地制度性质是()A.土地公有制 B.土地王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土地自由买卖制 3.西周时期的过失犯罪当时被称为()

A.眚 B.非眚 C.惟终 D.非终 4.春秋时期批判“刑不可知”,主张公开法律的思想家是()A.周公 B.管仲 C.商鞅 5.先秦儒家中曾吸收法家霸道思想的是()

D.韩非

A.孔子 B.孟子 C.子思 D.荀子 6.《庄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是()

A.刑 B.法 C.礼

D.道 7.“法与时移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的说法,体现了法的()

A.可变性 B.公正性 C.公开性 D.规范性 8.“贤不足以屈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的说法出自()A.《韩非子》 B.《慎子》 C.《商君书》 D.《管子》 9.下列法家主张中,与现代财产权利学说最为接近的是()A.兴功禁暴 B.一断于法 C.严刑重罚 D.定分止争 10.东汉末年,主张恢复肉刑的著名思想家是()A.曹参 B.萧何 C.仲长统 D.刘秀 11.提出“名教出于自然”法哲学观的晋代思想家是()A.王弼 B.张斐 C.嵇康

D.刘颂

12.“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一语的出处是()

A.《九朝律考》

B.《唐律疏议序》

C.《大学衍义补》

D.《重刻唐律疏议序》

13.丘濬以“应经合义”作为“百世定律之至言要道”的思想来源于()

A.陈宠 B.贾谊 C.朱熹 D.韩愈 14.王安石主张“刑平而公”,关键在于严厉制裁违法犯罪的()

A.权贵 B.皇帝 C.百姓 D.商人

15.金世宗“官爵拟注,虽由卿辈,予夺之权,当出于联”的说法,体现了“八议”的最高决定者是(A.百官 B.百姓 C.宦官 D.皇帝 16.在明末清初思想家中,主张地方分治的是()

A.顾炎武 B.张之洞 C.张居正 D.黄宗羲 17.《读通鉴论》的作者是()

A.贾谊 B.沈家本 C.王夫之 D.黄宗羲 18.“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出自()

A.魏源 B.龚自珍 C.洪仁玕 D.梁启超 19.“天下婚姻不论财”的说法,反映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反对

A.自由恋爱 B.劫富济贫 C.买卖婚姻 D.纳妾蓄婢 20.近代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著名人物是()A.梁启超 B.张之洞 C.魏源

D.曾国藩

21.近代中国洋务派中,认为《大清律例》具有十大“仁政”的是()A.左宗棠 B.张之洞 C.沈家本 D.李鸿章 22.康有为将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祖师爷,其目的在于()A.维护祖制 B.中体西用 C.走向共和 D.变法维新

23.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A.神意 B.良知、契约 C.战争

D.自由意志 24.谭嗣同认为“仁”的第一标准是()

A.平等 B.自由 C.民主 D.纲常

25.《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区别》一文的作者是()

A.沈家本 B.劳乃宣 C.杨度 D.张之洞 26.清末提出“法学之盛衰,与政之治忽,实息息相通”的思想家是()

A.沈家本 B.孙中山 C.伍廷芳 D.张之洞 27.孙中山将“三民主义”的一贯精神概括为()

A.独立、自由、民主

B.自由、平等、博爱

C.民有、民治、民享 D.自由、民主、法治

2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赋予民族平等、人民主权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是())

A.《钦定宪法大纲》 C.《天坛宪草》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9.章太炎的“四权分立”方案中,最具特色的是()A.纠察权 B.监察权 C.教育权 D.考试权 30.认为中国远古“未有礼乐刑法与礼乐刑法之差”的近代思想家是()A.沈家本 B.章太炎 C.龚自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D.王夫之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下列能够反映贾谊政治法律思想的文章主要有()

A.《过秦论》

C.《治安策》

B.《论积

疏》

D.《大政》

E.《天人三策》

32.下列反映“德主刑辅”的说法有()

A.天之任德不任刑 C.以德化民,以刑弼教

B.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D.明刑弼教

E.孝者,天之经也

33.主张按照时代需要立法,反对祖宗之法不可变革的思想家有()

A.司马光

B.苏东坡

C.张居正

D.王安石

E.朱熹 34.下列人物中,曾经表达迫切要向西方学习观点的有()

A.龚自珍

B.洪仁玕

C.康有为

D.魏源

E.梁启超 35.清末礼法之争中,礼教派的代表人物有()

A.刘廷琛

B.张之洞

C.曾国藩 D.劳乃宣

E.冈田朝太郎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铸刑书 37.“原心论罪” 38.“君臣共理天下”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大清新刑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周公的“中罚”思想。

42.简述唐律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43.简述《资政新篇》的法律思想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比较分析儒、墨两家的“尚贤”思想。

45.试评述沈家本“有其法,尤贵有其人”的法律思想。

2012年4月真题答案另见文件夹PDF文本

全国2010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商朝的刑法总称是()

A.禹刑 B.吕刑 C.汤刑 D.五刑

2.“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A.神权法B.自然法 C.制定法 D.习惯法

3.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A.族诛连坐 B.罪上一身

C.尊尊亲亲 D.以德配天

4.管仲“国之四维”的思想本质在于强调礼义的()A.教化作用 B.宗教作用

C.社交作用 D.强制作用

5.认为礼是“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的先秦思想家是()A.子产 B.叔向 C.慎到 D.商鞅

6.晋代杜预所言“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的先秦人物是()A.邓析 B.公孙侨

C.申不害 D.管仲

7.孔子“无讼”的法律思想,不仅将断狱作为制裁手段,还将之当成(A.刑罚手段 B.禁制手段

C.教育手段 D.惩罚手段

8.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人性论根据是()A.性善论B.性恶论 C.双性论 D.无性论

9.先秦法家兴起以前,同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A.名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0.下列思想家中,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的是()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孙子

1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性法规的作者是()A.李悝 B.子产 C.邓析 D.商鞅

12.商鞅的“变法论”可以归结为()A.“法者,国之权衡”B.“不法古,不修今”

C.“抱法处势则治” D.“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 1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商鞅 B.李斯

C.韩非 D.申不害

14.汉代将谶纬神学与儒家经典结合起来的著作是()A.《新书》 B.《论衡》

C.《新序》 D.《白虎通义》

15.下列与“刑不上大夫”说法最为接近的是()A.“廉耻节礼以治君子” B.“治国以礼义为先”

C.“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D.“振举纪纲,一遵正法” 16.西汉初期治国的主导思想是()A.儒家学说 B.黄老学说

C.墨家学说 D.法家学说

17.下列说法中,与王充“寒温非政治所为”观点针锋相对的是())8

A.德主刑辅 B.以人为本 C.天命天罚 D.无为而治

18.中国古代的律学原从属于()A.医宗 B.律宗 C.法学 D.儒学

19.与晋代刘颂“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主张较为接近的是()A.援引比附 B.罪刑法定

C.引经决狱 D.德主刑辅

20.“存留养亲”制度主要体现的是()A.儒家孝养承祀思想 B.墨家兼爱非攻思想

C.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D.法家严刑重罚思想

21.集中体现隋文帝杨坚“以轻代重”立法思想的法律文本是()A.《永徽律》B.《泰始律》 C.《开皇律》 D.《九章律》

22.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A.礼B.乐

C.兵 D.势

23.朱熹在法律上主张刑罚应该()A.以宽为本 B.以严为本

C.大肆赦宥 D.以私去公

24.明清之际,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启蒙思想家是()A.黄宗羲B.张居正 C.顾炎武 D.王夫之

25.“治法在人”法律主张的提出者是()A.王安石B.王夫之

C.张居正 D.魏源

26.洪仁玕“凡一切制度考文,无不革故鼎新”的主张出自()A.《英杰归真》 B.《立法制喧谕》 C.《诛妖檄文》 D.《原道觉世训》

27.曾国藩总结子产、诸葛亮等人的治国经验,提出的法律主张是()A.一秉于礼 B.严刑以致义安 C.国家以法制为先 D.礼让为国

28.戊戌变法时期,将“变法”视作“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A.梁启超B.康有为

C.谭嗣同 D.严复

29.沈家本确定清末修律的基本原则是()A.罪刑法定 B.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C.冲决封建网罗 D.收回领事裁判权 30.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A.间接民权 B.民生主义 C.直接民权 D.民族独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属于先秦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或产物的有()A.嫡长继承制B.王位世袭制 C.世卿世禄制 D.九品中正制 E.君主立宪制

32.西汉初年,为恢复社会秩序,鼓励生产,采取的措施有()A.“以有功劳行田宅”B.“复从军吏卒” C.招抚流亡 D.解放奴婢 E.存留养亲

3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因素包括()A.儒家思想 B.阴阳五行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天命神权思想

E.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34.反映黄宗羲法律思想的文章主要有()A.《原君》 B.《原法》 C.《原臣》 D.《原道》 E.《宋论》

35.下列能够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民主性的有()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学习西方的分权学说和法治原则 C.宣传和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D.要求收回治外法权 E.建立保障人民主权和民主自由的新法制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无为而治” 37.“立天子以为天下” 38.《春秋》决狱

39.“以礼率律” 40.《资政新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孔子的礼治论思想。

42.简述范仲淹“君臣共理天下”的法律思想。43.简述章太炎“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评述先秦儒法两家思想的对立与得失。45.试评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全国2010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D 5.A 6.A 7.C 8.B 9.D 10.C 11.A 12.B 13.C 14.D 15.A 16.B 17.C 18.D 19.B 20.A 21.C 22.D 23.B 24.D 25.D 26.A 27.A 28.A 29.B 30.C

二、多项选择题

31.AC(B?)32.ABCD 33.ABCD 34.ABC 35.BCE

三、名词解释

36、“无为而治”:“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37、“立天子以为天下”:所谓“立天子以为天下”,就是说人君应该为天下掌权,而不要借权吞并天下。慎到这种设立天子、国君是为了服务于天下国家的说法,和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春秋以来出现的“民贵君轻”思想。

38、《春秋》决狱:指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审理案件时,根据犯罪的事实,考察行为者的动机,只要有犯罪动机,就应当惩罚,不必待其成为行为对首犯要从重惩罚,如果只有犯罪没有犯罪动机就应当从轻处罚。---实际上是一种原心论罪,一种动机论,在判断一种行为时候,看行为人的动机而不是看结果。

39、“以礼率律”:这是张斐在《律表》中的法律观点,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礼乐”是贯穿晋律各篇的基本精神,所有的律条都必须折中于“礼乐”,与“礼乐”相符合。这就是他所主张的以礼率律。张斐的这一解释弘扬和推进了封建正统法理思想所坚持的礼法合一、纳礼入律的立法原则。

40、《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的主要著作,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简答题

41.简述孔子的礼治论思想。答:孔子礼治论的内容主要有:

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

3)礼乐兴,刑罚中;④礼之用,和为贵。42.简述范仲淹“君臣共理天下”的法律思想。

答:范仲淹作为较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试图对中央集权进行扼制,以维护封建王朝的欠安长治。其具体办法是劝说皇帝明晓“君臣共理天下”的道理,重用贤臣,遵守法制。

(一)克服“独断”、“偏听”

(二)重宰相谏官御史之职

(三)“舍一心之私”,执法公正

43.简述章太炎“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

答:具体地说,是要像五朝法律那样做到“重生命”、“恤无告”、“平吏民”、“抑富人”。出于“抑强辅微”的需要,章太炎在量刑、刑罚等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主张,如:①“轻盗贼之罪”,并反对“以赃论罪”;②“轻谋反之罪”,“重叛逆之罪”;③宽平省刑。

五、论述题

44.试评述先秦儒法两家思想的对立与得失。

答:法家“法治”与儒家“礼治”的对立:法治是法家的基本观点,礼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二者在内容、形成、性质以及理论基础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对立。

1)此对立是两种制度的对立。礼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习惯,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庭宗法为核心的法律观。而法主要是按照政治权力有从属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规定,法家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

2)此对立表现了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和德治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轻视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家主张以力服人,认为法治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

3)两者的对立还表现在对君主作用的不同看法上。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统治者的个人道德上。法家则认为,有了好的法令,一般能力的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45.试评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是孙中山为了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而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经济和理论纲领,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第一、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中的首要问题,其基本任务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朝政府,光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的精髓,是要以亲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代替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它贯穿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精神,在调解、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以反帝、“扶倾济弱”为主旨的国际关系方面,为立法提供了指导原则。其具体主张包括: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废除领事裁判权,恢复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和失地等。

第二、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中心内容是“反对帝制,建立民国”,实质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三民主义政纲中的社会革命纲领。民生主义关系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是有关土地法、财税法、劳动法、企业法、外资法等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

全国2009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A.子产 B.夏桀

C.叔向 D.夏禹

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A.主权在民 B.君民共主 C.君权神授 D.天命无常

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A.礼治 B.法治

C.势治 D.民治

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A.世卿世禄制B.“三选”制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三国五鄙”制

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A.管仲 B.叔向 C.邓析 D.公孙侨

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说法最为接近的是()A.为民制产 B.罪人不孥 C.暴君放伐 D.惟仁者宜在高位

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8.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lO.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说明法律应该具有()A.公正性B.公开性

C.平等性 D.规范性

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A.周公 B.墨子 C.慎到 D.老子

l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A.实行郡县制B.陈胜、吴广起义 C.焚书坑儒 D.统一中国

l3.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A.汉文帝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景帝

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A.《新书》 B.《白虎通义》

C.《春秋繁露》 D.《西语》

l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A.陆贾 B.贾谊 C.董仲舒 D.李斯

l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纲

l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l8.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A.鲍敬言B.白居易 C.柳宗元 D.王安石

l9.将“存留养亲”思想最先制度化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高祖

C.汉武帝 D.孝文帝

20.唐朝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A.李世民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21.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A.范仲淹B.朱熹 C.王安石 D.魏征

22.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A.海瑞 B.张居正 C.顾炎武 D.黄宗羲

2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A.工B.商

C.兵 D.农

24.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著作是()A.《元史新编》 B.《圣武记》 C.《海国图志》 D.《夷氛纪闻》 25.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A.《十款天条》 B.《太平刑律》 C.《天朝田亩制度》 D.《太平救世歌》

26.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A.曾国藩B.张之洞)))

C.谭嗣同 D.洪仁玕

27.在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A.司法机构 B.行政机构 C.立法机构 D.监察机构

28.清末主张变法,提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思想家是()A.谭嗣同B.沈家本 C.张之洞 D.梁启超

29.清末法律改革时期,为了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A.秋审制度 B.援引比附 C.家族主义 D.国家主义

30.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A.代议制民主共和国 B.总统制民主共和国

C.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 D.三权分立制民主共和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O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继孔子之后,下列属于先秦儒家流派的人物有()A.子张 B.子思 C.孟子 D.荀子

E.漆雕氏

32.东汉时期,反对神学的法律思想家有()

A.王充 B.刘秀 C.刘预 D.仲长统 E.刘颂

33.宋明时期,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家有()A.王安石B.范仲淹 C.张居正 D.丘濬

E.朱熹

34.下列属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有()

A.“严刑以致又安”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D.“一秉于礼” E.“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35.清末“礼法之争”中,劳乃宣对《大清新刑律草案》极力攻击的两点是()A.故杀子孙 B.妻殴夫 C.存留养亲 D.无夫奸 E.子孙违犯教令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有治人,无治法” 37.“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38.“以公理而灭私情”

39.“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40.“废君统,倡民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商鞅的法律起源论。

42.简述王夫之“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念。

43.简述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学说。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试论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45.试论章太炎的“四权”思想。

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答案

一.单选题 1-5 6-10 B 11-15 16-20 21-25 26-30 D B C A A A C B C D B C A C A A D D D B A D D B B B C C C

二.多选题 31 ABCE 32 AD 33 ABC 34 ABCDE 35 DE

三.名词解释

36.“有治人,无治法”:荀子的主张观点,他认为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重要,但法毕竟是制定的,并靠人去掌握和执行,即仍然取决于“人”。荀子继承和发挥了儒家人治论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国家的治乱决定于有没有“治人”,是否贤人当政,而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律。

37.“德礼为本,政教为用”:《唐律疏议》总结了历代关于德刑关系的理论,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集中系统的体现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集中系统的体现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的德主刑辅观。

38.“以公理而灭私情”:这是丘濬思想主张,他认为,法律一经制定颁行,朝野上下“必守之以信”,“朝廷所当世守,法司所当遵守”,无论最高统治者还是一般司法官吏,都“不可不守国家之法”,而恪守法制的关键是秉公而去私,“一惟以公理而灭私情”,故曰应执法上以公去私。

39.“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是魏源的变法思想。即变法愈彻底,对老百姓愈有利。他列举历代关于赋税、选举、劳役、兵役等制度不断变革的事实,说明法令制度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

40.“废君统,倡民主”:谭嗣同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应当废除君主统治的封建制度,而兴民权,提倡人民当家作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四、简答题

41.简述商鞅的法律起源论。

答:商鞅提出“定法”、“立禁”的法律起源论。商鞅首次将法律起源问题与确认土地问题、货财的所有权联系起来。商鞅法的起源论,以进化历史观为根据,社会经过上中下三世,下世圣人制定各种制度(法律产生的具体过程为:定分、立禁、、立官、立君)

42.简述王夫之“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念。答: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变法主张: 1.王夫之认为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王夫之通过对“圣法不可变”的正统论的否定,以论证法律的趋时更新。

3.王夫之揭示出“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规律,深刻讨论了改革旧法的必要和法律“超时更新”的前景。

43.简述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学说。

答:孙中山提出把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指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治权”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国。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把“政权”交给人民管理,但又认为人民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应由有能力的人来组成政府,治理国家事务。

五、论述题

44.试论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

答: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主张用儒家的仁德去代替法家的严刑,系统地论述了德主刑辅说。“大德而小刑”的要旨是治国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相互为用;其理论根据是“阳德阴刑”论。

董仲舒的这一法律思想是指用儒家的仁和德去教化人民,而刑罚只是作为仁和德的辅助手段来为国家服务,以通过这种法律思想治理国家。

45.试论章太炎的“四权”思想。

答:章太炎主张在政治上以行政、立法、司法、教育四权分立为基础,进一步制定旨在“抑官吏,伸齐民”的行政立法,以保护民权,人人得享受平等政治权利。

具体内容包括:总统、百官与人民一体守法;各级官吏须惟才是举,依法任免;总统与百官犯读职、受贿罪,人人可诉于法吏,由法吏惩治;学官牵制司法,若上司对下级的“司法枉挠”加以包庇,“民得请于学官”,由学官“集法学者共治之”,以制止“独断”;国家有外交、宣战等急务,临时由各县选出一人与政府议定大政方针,然后交政府执行,政府不得更改。

全国2009年4月自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礼治最重要的原则是()A.男女有别 B.长长

C.德主刑辅 D.亲亲尊尊

2.提出“为民制产”经济立法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A.孟子 B.墨子

C.管子 D.荀子

3.战国时期主张“术治”的思想家是()A.商鞅 B.申不害

C.韩非 D.李悝

4.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始自()A.制竹刑 C.修旧法 B.诛邓析 D.铸刑书

5.崇尚无为,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慎到

6.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缔所有学术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的思想家是()A.慎到 B.李悝

C.韩非 D.董仲舒

7.在法家兴起以前,与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

A.道家 B.墨家 C.阴阳家 D.杂家

8.与荀子“性恶论”相对的理论是()A.老庄的无为论 B.慎到的势治论 C.墨子的兼爱论 D.孟子的性善论

9.“事皆决于法”,反映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坚持()A.法家的法治思想 B.法家的势治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D.儒家的人治思想

10.西汉董仲舒“德主刑辅”的主张,所赖以引申的理论是()A.天人合一 B.天气

C.人情 D.国法

11.被誉为“汉代孔子”的著名思想家是()A.董仲舒 B.王充 C.仲长统 D.贾谊

12.东汉对“天刑”论提出激烈批判的思想家是()A.刘秀 B.刘安

C.王充 D.郑玄

13.西晋律学家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A.刑 B.理

C.实 D.礼 14.《唐律疏议》的根本精神在于()A.崇尚轻刑 B.良贱异法 C.崇尚重刑 D.礼法结合

15.主张“理大罪,赦小过”的唐代思想家是()A.白居易 B.王安石

C.范仲淹 D.李世民

16.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说的思想家是()A.丘濬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张居正

17.把儒家经典哲理化,使儒家思想真正牢固地获得了独尊地位的思想家是(A.王安石 B.朱熹 C.张居正 D.董仲舒

18.反映王夫之“趋时更新”法律思想的著作是()A.《明夷待访录》 B.《读通鉴论》

C.《大学衍义补》 D.《四书章句集注》

19.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物属于()A.资产阶级革命派 B.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

C.太平天国领袖 D.资产阶级改良派

2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大同世界即是“公羊三世”里的()A.升平世 B.据乱世 C.太平世 D.小康世

21.戊戌维新派政治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实行()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地方分治

22.张之洞《劝学篇》的思想核心是()A.一秉于礼 B.趋时更新

C.因势变法 D.中体西用

23.太平天国时期,提出“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命题的是())

A.杨秀清 C.李秀成 B.洪仁玕 D.洪秀全

24.太平天国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纲领之作是()A.《立法制喧谕》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英杰归真》 25.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将变法的重点着眼于建立()A.立法机构 B.司法机构

C.行政机构 D.宪法机构

26.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人的()A.良知和良心 B.良知和契约

C.心情和态度 D.良法和契约

27.清末主张“平恕”为审断之本的思想家是()A.沈家本 C.李鸿章 B.张之洞 D.梁启超

28.在礼法之争中,为支持法理派的主张,杨度撰写了()A.《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区别》 B.《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 C.《法学盛衰说》 D.《删除律例内重法折》

29.章太炎反对代议政体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于()A.《代议然否论》 B.《五朝法律索引》 C.《排满评议》 D.《非黄》

30.孙中山“五权宪法”所发展的西方政治学说是()A.五权分立 B.权能分治 C.三权分立 D.天赋人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不属于荀子法律思想的是()A.暴君放伐 B.明分使群

C.民贵君轻 D.有治人,无治法 E.有治法,然后有治人

32.下列先秦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中含有“黄老”成分的有()A.慎到 B.申不害 C.韩非 D.墨子 E.陆贾

33.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的性分为()A.圣人之性 B.中民之性 C.贤人之性 D.斗筲之性

E.君子之性

34.下列内容,属于魏源思想主张的有()A.君主立宪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太平之世不立刑 D.不拘一格降人才 E.民主议政,广开言路

35.反映孙中山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A.《三民主义》 B.《建国方略》 C.《建国大纲》 D.《革命军》 E.《论立法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天志

37.无为而治 38.杜预

39.严刑以致乂安 40.罢黜百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孔子有关“以礼治国”的主张。

42.简述丘濬法律思想中关于司法的基本观点。

43.简述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性观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异同。45.试论述孙中山对西方宪政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全国2009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D C A A C B A B C D D A C D D B D A C A D B B A B C A C A C

二.多选题 31 ACE 32 ABCE 33 ABD 34 BE 35 ABC

三.名词解释 36.天志:“天志”是墨翟实现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而提出的表现形式。“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天志”规范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天志”是法律的来源,“天志”是最好的法律,“天志”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37.无为而治:“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38.杜预:杜预,字元凯,西晋军事家、政治家,学者,精通经学。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畿,魏尚书仆射;父亲恕,幽州刺史。从小博学多通,有立功、立言的志向。杜预不有生知,用之则习,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

39.严刑以致乂安:曾国藩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曾国藩进而论证对人民群众实行重刑镇压的必要性。曾国藩还主张用“严刑重责”来强迫人民交粮纳税。

40.罢黜百家: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主张。即以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使儒家的仁义礼乐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四.简答题

41.简述孔子有关“以礼治国”的主张内容。答:孔子礼治论的内容主要有: 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

3.礼乐兴,刑罚中;④礼之用,和为贵。

42.简述丘濬法律思想中关于司法的基本观点。

答:丘濬重视法律的作用,维护法律尊严的思想在司法问题上的反映就是慎刑恤狱,刑罚适中。主张观点内容: 1.原情定罪; 2.注重证据; 3.限制赎刑;

4.控制复仇;慎行赦宥。

43.简述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性观点。答:《仁学》是谭嗣同的名著。书中提出了“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激进口号。在这一口号下,他吸取和运用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论,以及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重民轻君思想,深刻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暴虐,并从正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这标志着他从扬“中学”到扬“西学”的转变,从反对变法维新到积极参与变法维新。

五、论述题

44.试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异同

答:法家“法治”与儒家“礼治”的对立:法治是法家的基本观点,礼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二者在内容、形成、性质以及理论基础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对立。

1.此对立是两种制度的对立。礼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习惯,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庭宗法为核心的法律观。而法主要是按照政治权力有从属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规定,法家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

2.此对立表现了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和德治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轻视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家主张以力服人,认为法治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

3.两者的对立还表现在对君主作用的不同看法上。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统治者的个人道德上。法家则认为,有了好的法令,一般能力的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45.试论述孙中山对西方宪政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答: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既“承续了西方民主政体中合理方面,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模式中有效部分;既是对中外政治制度批判吸收,又是对中外宪政学说和基本模。

它是在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一种既超出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又带有鲜明中国特色宪政理论。五权宪法学说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法律思想上重大发展。当然,五权宪法学说也含有许多欠科学,甚至自相冲突方面。然而,瑕不掩瑜,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积极意义。孙中山对中西方政治文化所采取这种实事求是态度以及在理论探索中所体现出来这种精神和勇气,都是非常可贵,很值得我们在今天改革开放时期加以认真地学习和借鉴。

全国2008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五德终始”说源自哪个先秦思想流派?()A.名家 B.阴阳家 C.风水家 D.道家

2.提出“势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是()A.慎到 B.申不害

C.管子 D.韩非

3.较为接近老子自然主义法律思想的思想家是()A.孟子 B.申不害

C.慎到 D.庄子

4.西周“以德配天”说的思想实质是()A.君权神授 B.君主专制 C.天赋人权 D.君主立宪 5.儒家的“人治”是倡导()A.贤明君主制 B.寡头政治 C.君主立宪制 D.哲学王

6.提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思想家是(A.韩非 B.商鞅

C.慎到 D.申不害

7.孔子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A.绝圣弃智 B.无讼 C.斗讼 D.健讼

8.春秋时期,子产所铸刑书本质上属于()A.自然法 B.教会法 C.成文法 D.习惯法

9.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命题的是()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10.秦汉时期,下诏废除“挟书律”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惠帝 D.汉武帝

11.西汉下令废除肉刑的皇帝是()A.汉武帝 B.汉文帝 C.汉高祖 D.汉景帝

12.晋代思想家中,主张“复肉刑”的是()A.刘颂 B.嵇康

C.王弼 D.鲍敬言

13.唐代柳宗元所著,反对复仇的作品是()A.《复仇议》 B.《复仇论》 C.《驳复仇议》 D.《驳复仇说》

14.使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并最终完成的学说是(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诸子学

15.元朝初年,在立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家是(A.耶律大石 B.成吉思汗

C.耶律楚材 D.耶律阿保机 16.《淮南子》一书的政治法律思想基调是()A.以德服人 B.轻罪重罚 C.天下一统 D.无为而治

17.宋明时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家是(A.王安石 B.范仲淹 C.朱熹 D.张居正)

21)))

18.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出自()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读通鉴论》 D.《黄书》 19.提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力主变法的近代改革派思想家是()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龚自珍 20.“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出自()A.龚自珍 C.曾国藩 B.林则徐 D.魏源

21.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是()

A.“大明法度” B.“三不足” C.“太平之世不立刑” D.“君臣共理天下” 22.在康有为看来,《公羊春秋》的核心是()A.三世说 B.伪经说

C.改制说 D.创教说

23.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前提是()

A.西体中用 B.不违反纲常名教 C.全盘西化 D.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24.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经济纲领,《资政新篇》的作者是()A.洪秀全 C.李秀成 B.洪仁玕 D.冯云山

25.下列属于洋务派法律思想代表人物的是()A.魏源 B.张之万

C.章太炎 D.李鸿章

26.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主张是()A.君主立宪 B.五权分立 C.权能分立 D.君主专制

27.清末法律改革中法理派的代表是()A.张之洞 B.劳乃宣 C.沈家本 D.章炳麟

28.下列主张中不属于沈家本的是()A.平恕为审断之本 B.变法图强

C.会通中外 D.比附援引

29.下列属于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的是()A.民族主义 B.民众主义 C.民生主义 D.五权宪法

30.章太炎反对代议政体的法律思想实质在于()A.反对设立议院 B.实行间接民权 C.实行直接民权 D.反对民主人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说法中,符合西周“礼治”原则的有()A.男女有别 B.礼不下庶人 C.亲亲` D.刑不上大夫 E.尊尊

32.春秋时期,对子产的革新措施持批评态度的有()A.周公 B.管仲

C.申不害 E.邓析 D.叔向

33.下列思想家中,提倡“法治”,主张严刑的有()A.荀子 B.孟子 C.韩非 D.朱熹

E.商鞅 34.《大清新刑律草案》公布后,支持派的代表人物有()A.张之洞 C.沈家本 E.劳乃宣

35.下列属于章太炎“抑强辅微”刑法主张的有()A.轻盗贼之罪 B.发展工商业 C.轻谋反之罪 E.宽平省刑 D.均配土地 B.伍廷芳 D.杨度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37.术治论 38.《大学衍义补》 39.“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40.礼教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主张。

42.简述曹魏时期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法哲学观。43.简述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先秦法家对于法律的制定、施行都有独到的见解,试述其要点,并加以评论。45.沈家本是近代中国法律变革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试论述其法律思想。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五德终始”说源自哪个先秦思想流派?(B)

A.名家

B.阴阳家

C.风水家

D.道家 2.提出“势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是(A)A.慎到

B.申不害

C.管子

D.韩非

3.较为接近老子自然主义法律思想的思想家是(D)A.孟子

B.申不害

C.慎到

D.庄子 4.西周“以德配天”说的思想实质是(A)

A.君权神授

B.君主专制

C.天赋人权

D.君主立宪 5.儒家的“人治”是倡导(A)

A.贤明君主制

B.寡头政治

C.君主立宪制

D.哲学王 6.提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思想家是(A)

A.韩非

B.商鞅

C.慎到

D.申不害 7.孔子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B)A.绝圣弃智

B.无讼

C.斗讼

D.健讼 8.春秋时期,子产所铸刑书本质上属于(C)

A.自然法

B.教会法吗

C.成文法

D.习惯法 9.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命题的是(B)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10.秦汉时期,下诏废除“挟书律”的皇帝是(B)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惠帝

D.汉武帝 11.西汉下令废除肉刑的皇帝是(B)

A.汉武帝

B.汉文帝

C.汉高祖

D.汉景帝 12.晋代思想家中,主张“复肉刑”的是(A)A.刘颂

B.嵇康

C.王弼

D.鲍敬言 13.唐代柳宗元所著,反对复仇的作品是(C)A.《复仇议》

B.《复仇论》

C.《驳复仇议》

D.《驳复仇说》 14.使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并最终完成的学说是(A)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诸子学

15.元朝初年,在立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家是(C)

A.耶律大石

B.成吉思汗

C.耶律楚材

D.耶律阿保机 16.《淮南子》一书的政治法律思想基调是(D)

A.以德服人

B.轻罪重罚

C.天下一统

D.无为而治 17.宋明时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家是(C)A.王安石

B.范仲淹

C.朱熹

D.张居正 18.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出自(B)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读通鉴论》

D.《黄书》 19.提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力主变法的近代改革派思想家是(D)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龚自珍 20.“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出自(D)

A.龚自珍

B.林则徐

C.曾国藩

D.魏源 21.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是(A)A.“大明法度”

B.“三不足”

C.“太平之世不立刑”

D.“君臣共理天下”22.在康有为看来,《公羊春秋》的核心是(A)

A.三世说

B.伪经说

C.改制说

D.创教说 23.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前提是(B)

A.西体中用

B.不违反纲常名教

C.全盘西化

D.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24.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经济纲领,《资政新篇》的作者是(B)A.洪秀全

B.洪仁玕

C.李秀成D.冯云山 25.下列属于洋务派法律思想代表人物的是(D)

A.魏源

B.张之万

C.章太炎

D.李鸿章 26.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主张是(A)

A.君主立宪

B.五权分立

C.权能分立

D.君主专制 27.清末法律改革中法理派的代表是(C)A.张之洞 B.劳乃宣

C.沈家本

D.章炳麟 28.下列主张中不属于...沈家本的是(D)A.平恕为审断之本

B.变法图强

C.会通中外

D.比附援引 29.下列属于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的是(D)

A.民族主义

B.民众主义

C.民生主义

D.五权宪法 30.章太炎反对代议政体的法律思想实质在于(C)

A.反对设立议院

B.实行间接民权

C.实行直接民权

D.反对民主人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说法中,符合西周“礼治”原则的有(A CE)

A.男女有别

B.礼不下庶人

C.亲亲`

D.刑不上大夫

E.尊尊 32.春秋时期,对子产的革新措施持批评态度的有(DE)A.周公

B.管仲

C.申不害 D.叔向

E.邓析 33.下列思想家中,提倡“法治”,主张严刑的有(ACDE)A.荀子

B.孟子

C.韩非 D.朱熹

E.商鞅 34.《大清新刑律草案》公布后,支持派的代表人物有(CB)A.张之洞

B.伍廷芳

C.沈家本 D.杨度

E.劳乃宣 35.下列属于章太炎“抑强辅微”刑法主张的有(ACE)

A.轻盗贼之罪

B.发展工商业

C.轻谋反之罪

D.均配土地

E.宽平省刑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商鞅主张对人民轻微的触犯封建法律的行为,也要实行重刑,“刑用于将过”,“细过不失”,族刑连坐,主张轻罪重罪同罚,达到“去刑”的目的。

37.术治论:法家的“术”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即指人君公开任免、考核、赏罚官吏的方法和手段。前期法家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后期法家韩非将法、势、术结合为一体,成为更加系统的法治理论。38.《大学衍义补》:丘濬著,此书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主张,在广泛汇辑整理前代关于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丰富资料的基础上,阐发和总结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39.“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提出的“法治”论,是指与“一家之法”对立的“天下之法”,即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平等的法律,它不仅要求君臣上下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强调法律的目的在于为“天下之人”和法律的平等。这种法治观已超出了讨论法律作用的范围,深入到了法律本质的领域,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特征。

40.礼教派: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曾先后向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发起攻击,他们攻击沈家本所编新律“蔑弃礼教”,违背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原则,要求恢复旧律有关礼教的条文。结果以沈家本的退让而告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主张。

答:1.荀子主张“隆礼”的根据是“性恶论”。认为人生而有好利、恶疾、好耳目之欲、好声色等天性,只有隆礼才能消灭隐患,治理好国家。

2.礼起源于人的社会性和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统治者应“平政爱民”,节用裕民。3.礼是政治的指导原则,是通过严格划分政治等级来实现的“度量分界”。

4.法以礼为本。荀子认识到治国的重要性,认为法必须以礼为本,人们能够明礼则自然知法,如果仅仅知法而不明礼,那么执行法律难免失当,所以,礼是法的根本。

5.论法的作用。强调统治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赏功罚罪。认为法律起奖励、禁止、矫正、防范的作用。

6.先礼后法。认为人性虽恶,但通过礼义教化是可以改恶从善的。因此,在礼义教化和刑罚的关系上,只有先礼后法,先教后诛,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7.罚当其罪。主张执法要公平,刑罚要相称,定罪量刑要宽猛相当,恰如其分,否则会导致社会混乱,不能充分发挥刑罚的作用。

42.简述曹魏时期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法哲学观。答:1.认为世界“以无为本”,具体事物以“有”为存在,而“有”皆始于“无”,“无”是“有”的本源。

2.主张“名教出于自然”。自然就是无,无就是道;自然为母,名教为子,为名教提供了新的哲学论

证。

3.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社会治理应崇尚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包括君主无为,反对法烦刑酷。43.简述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

答:1.设议院开国会。他断言这种政体优越于专制政体,因为立宪政体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并且“立宪以同受其治,有国会合其意,有司法保护其民,有责任政府以推行其政”。2.制定宪法。康有为仿照日本明治维新,把“定宪法”作为“维新之始”,认为“各国之一切大政皆奉宪法之圭皋”。

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先秦法家对于法律的制定、施行都有独到的见解,试述其要点,并加以评论。答:1.法的起源与变法论。法家认为,为了“定分”(确定事物的所有权)、“止争”,需要“立禁”(法律禁令)、“立官”、“立君”,即产生了国家和法律。同时提倡变法论,实行变法是历史的必然。2.“以法治国论”。法家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具有强制力,使赏罚的原则深入人心,奖赏给予谨慎守法的人,而刑法则加于违法犯罪的人。强调“事断于法”,以法作为治国的惟一工具和判断是非功过的惟一标准。在法家看来,法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具有“定分止争”、“兴功禁暴”的作用。

3.法的纲要—赏与刑。赏与刑是法的纲要,治国必须赏刑并用,力求做到“信赏必罚”,“重赏少罚”。其实质在于重刑。4.“势治”论。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国家政权为后盾。5.“术治”论。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法家强调要把法和术结合起来。6.文化专治论。法家极力反对儒书儒术,商鞅把儒家作为打击的重点,主张“燔《诗》《书》明法令”。韩非甚至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得所有学术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45.沈家本是近代中国法律变革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试论述其法律思想。

答:1.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具体包括:法律是“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法的作用在于治民和治国;法随时变,“会通中外”;法须统一、平等;教化为先,以刑辅之等。2.“平恕”为审判之本。沈家本十分重视用法“平恕”,执法“得中”,反对比附。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废除比附援引旧制,这是功不可抹的。3.“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他认为有了好的法律,还要有好的执法之人,才能推行资产阶级法治。主张国家官吏“皆宜知法”;司法官吏应有专门学识;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4.法学盛衰说。他指出:法理学对于立法、司法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法学之盛衰,同政治息息相关,法盛而政不一定盛,法衰而政必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主流是民主的、科学的,具有一定人民性的,特别是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与法学的进步思想性质。

全国200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汉朝

2.主张“令顺民心”的先秦思想家是()A.韩非 B.邓析

C.公孙侨 D.管仲

3.春秋时期,否定和抛弃周礼的是()A.邓析 B.管仲 C.商鞅 D.子产

4.先秦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是()A.秦始皇 B.韩非 C.李斯 D.商鞅

5.“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思想命题出自()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商君书》

6.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先秦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一无讼思想的提出者是(A.周公 B.孔子 C.庄子 D.荀子

8.管仲立法思想的明显特征表现为()A.重农主义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重商抑农 9.春秋决狱始于()A.秦 B.西汉中期

C.西汉后期 D.东汉中期

10.汉初提出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治国理论的著作是(A.《春秋繁露》 B.《淮南子》 C.《新书》 D.《新语》 11.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A.北魏 B.辽

C.唐 D.金

12.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

A.其用则合,其本则异 B.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C.完全不同 D.完全相同

13.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A.南宋 B.北宋 C.元 D.明

14.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15.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A.顾炎武 B.王夫之

C.黄宗羲 D.梁启超

16.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A.完颜雍 B.朱棣 C.朱元璋 D.张居正

17.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A.惟齐非齐 B.哀矜忽喜 C.明刑弼教 D.杀无赦

18.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

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 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27)

C.“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D.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

19.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A.左宗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曾国荃

20.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A.大一统 B.严刑重法 C.天下一家 D.一秉于礼

21.将“私”看成是人们犯罪致刑之由的思想家是()A.康有为 B.魏源 C.梁启超 D.张之洞

22.康有为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必须()A.去“九界” B.轻刑

C.讲文明 D.用严刑 23.“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人是()A.李鸿章、张之洞 B.张之洞、袁世凯 C.康有为、黄遵宪

D.康有为、梁启超

24.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高等法律学校是()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法律学堂 D.京师法政学堂

25.在政治法律思想上,魏源比龚自珍更倾向于()A.因势变法 B.赞赏西方的政治制度

C.对封建专制的抨击 D.广收人才

26.梁启超认为,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二者()A.“体”完全相同 B.“用”完全相同 C.“体”部分不同 D.“体”、“用”皆同 27.与比附类推原则最为接近的说法是()A.“徒法不足以自行” B.“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C.“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 D.“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28.荀子思想中,与沈家本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主张较为接近的是()A.明分使群 B.兼相爱,交相利

C.暴君放伐 D.有治人,无治法

29.近代中国反对代议制的法律思想家是()A.沈家本 C.孙中山 B.梁启超 D.章太炎

30.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首要反对的是()A.满族人 B.帝国主义 C.封建主义 D.清政府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

32.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A.周公 B.管仲

C.孔子 D.孟子 E.荀子

33.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

34.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A.曾国藩 C.章太炎 B.谭嗣同 D.张之洞

E.沈家本

35.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 E.强调“主权在民”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道法自然” 37.定分止争

38.原心论罪 39.“国家以法制为先” 40.《新学伪经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荀子的重法论。

42.简述黄宗羲“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43.简述章太炎“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试论李世民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及其在立法、司法活动中的表现。

45.清末围绕《大清新刑律草案》曾引发一场激烈的论争,试述其中各派之观点,并加以评论。

全国200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B 5.B 6.C 7.B 8.C 9.B 10.D 11.A 12.B 13.A 14.C 15.C 16.D 17.C 18.C 19.B 20.D 21.A 22.A 23.D 24.C 25.B 26.A 27.C 28.D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

31.ACD 32.ACDE 33.ACD 34.AD(C?)35.BE

三、名词解释题

36、“道法自然”:是指《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顺应自然,遵照自然法则办事。“道”是宇宙万物的主体。除人定法以外,还有一种来源于自然的自然法,它广大无私,“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它永恒存在,“天长地久”。

37、定分止争:所谓“定分”,就是确定事物的权利名分,其实质是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商鞅认为,没有法以前,人人争夺,毫无限制,于是造成了混乱的局面。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定分”,权利名分定了,就可以止争,法就是“定分止争”的工具。这是法家对法的作用的论述,即法律具有确认和保护财产私有等级地位的作用,是法的等级性的表现。

38、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主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做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看重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效果。凡是符合《春秋》之义者就是“志善”,即使犯法,也不定罪;反之,如果违反《春秋》的精神就是“志恶”,即使犯罪未成,也要定罪。

这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有一定的弊端,它容易导致执法者主观定罪,徇情枉法。

39、“国家以法制为先”:洪仁玕借鉴中外历史经验,将“立法制”作为治国之本,洪仁玕认为整顿法制,为“万不容缓之急务”,治国应“以法制为先”。主张“方法当”、“立法善”。一切制度应革故鼎新,因时制宜,“度势行法”。洪仁玕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提出了二十八条改革措施(①政治方面。他要求“权归于一”,加强中央的领导,王侯不得各自为政;②经济方面。发展交通,发展金融事业,发展工矿业,邮政事业既可公办,也可私办。③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方面。主张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设学堂,办报纸,开医院奖励慈善事业,办育婴堂、养老院。④对外关系方面。国与国之间自由通,平等往来。),试图在农民革命的基础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40、《新学伪经考》: 把西汉末年刘歆的著作及当时社会崇奉的《左传》等古文经典视为“伪经”,湮没了孔子的“改制之圣法”。旨在破除士大夫对传统经学教条的迷信,为变法维新扫除思想障碍。

四、简答题

41、简述荀子的重法论。P61 答:荀子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重法,其根据还是“性恶论”。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是较重视法的,他对法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1)法以礼为本。荀子生当乱世,认识到以法治国的重要,但他认为法必须以礼为本。(2)论法的作用。荀子重视法的作用,强调统治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赏功罚罪。(3)先礼后法。荀子在强调法律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儒家重礼义教化的传统。只有先礼后法,先教后诛,才能使“民归之于流水”,得到人民的支持。(4)罚当其罪。荀子主张,执法要公平,刑罚要相称,“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42、简述黄宗羲“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P328 答:黄宗羲总结了前代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打破了正统儒学的“人治”传统,站在新的立场上给予“法治”以新的解释。他的“治法”,是指与“一家之法”对立的“天下之法”,即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平等的法律。黄宗羲的“法治”论,不仅要求君臣上下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强调法律的目的在于“天下之人”和法律的平等。正因为“天下之法”主张人人平等,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恪守法制,任何人也没有凌驾于法制之上的特权。显然,这种“法治”观点,已经超出了讨论法律作用的范围,深入到了法律本质的领域,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特征。

43、简述章太炎“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P443 答:章太炎为了“恢廓民权,限制元首”,曾提出“置四法”。这四法是:均配土地;官办工厂;限制继承;公散议虽。公散议员就是解散议会,属政治方面,其余之法都是民事和经济方面的,加上他在其他地方论及的民事和经济立法主张,总合起来,其宗旨是“抑富强,振贫弱”具体内容为:(1)“均配土地”。它含有土地国有之意。(2)“官办工厂”。

(3)限制继承权,即上述的“限囊产之数”。(4)统一货币。(5)稳定赋税。

五、论述题

44、试论李世民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及其在立法、司法活动中的表现。P224 答::(1)以隋为鉴,“安人宁国”

李世民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戈的政策,重视法制,力戒奢靡,从而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2)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李世民君臣深深懂得,要维护封建统治,巩固政权,必须重视立法,加强法制建设,“安民立政,莫此为先”。他们对法律发表了许多看法,形成一种以“宽简”为核心的法律思想。①既制礼,又立刑;②立法必须公平;③‘‘国家法令,惟须简约”;(蓟法须稳定,“不可数变”。(3)慎狱恤刑,务求其“实”

李世民君臣不仅在立法方面强调宽简,而且在司法方面注重慎狱恤刑,务求其“实”。①慎狱恤刑;②创立九卿议刑制度;③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④反对严讯,务求共“实”。(4)明正赏罚,“一断以律”

李世民说:赏与罚是国家的大事,必须十分慎重。“赏当其功。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成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

(5)纳谏与执法相结合

李世民从谏如流,这在封建帝王中是首屈一指的。①求谏纳谏,“以成治道”;②各尽其言,群策群力;③纳谏与执法相结合,君臣共同守法。

李世民及其集团总结了历代统治经验,并将它们发展为更加缜密和精巧,使之更能适应时势的发展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45、清末围绕《大清新刑律草案》曾引发一场激烈的论争,试述其中各派之观点,并加以评论。P410 答: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后,由宪政编查馆咨交各省签注意见,从而触发了“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前者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后者以沈家本为代表。

沈家本在《陈修订大旨折》中,明确地说明了“旧律之宜变通者”的五个方面,即更定刑名、酌减死罪、死刑惟

一、删除比附、惩治教育,对旧律例作了全面的修改。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立法宗旨不同,即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

当《新刑律草案》遭到张之洞和各省督府反对之后,清政府将它发回法部,要求重新修订。结果,在新刑律之后加《附则》五条,规定犯“十恶”、“亲属相隐”、“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亲属相奸”、“亲属相盗”等罪,应按旧律惩办;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无夫奸”要处刑;等等。这实际上是肯定传统的封建法制原则,否定了新刑律中的资产阶级刑法原则。

礼法两派争论的实质,即要不要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来改良中国的封建法律,要不要用国家主义取代家族主义的问题。

这场礼法两派的论争,最后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不但新刑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而且沈家本也不得不辞去修订法律大臣的职务。然而,这场论争对于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理派所提出的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来改革中国封建法律,尽管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但两千多年来以封建法制为中心的“中华法系”,终因大陆法系

全国2007年7月自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宗法制度完备的表现是()A.亲亲、尊尊 B.男女有别 C.嫡长继承 D.土地国有制

2.先秦法家中,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是()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

3.“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A.东汉 B.西周

C.三国 D.南北朝

4.韩非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A.好利恶害 B.性善论 C.仁义 D.兼爱

5.“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反映了孟子主张()A.隆礼重法 B.仁者爱人 C.为民制产 D.宽刑慎杀

6.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天命 B.天志

C.天心 D.天罚

7.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A.第一部成文法 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 D.官方文件 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先秦()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是要符合()A.心 B.法 C.情 D.理

10.下列属于唐代柳宗元的著作是()A.《天刑》 B.《天志》 C.《天论》 D.《天说》

11.白居易法律思想方面的作品是()A.《时令论》 B.《与孟尚书书》 C.《策林》 D.《驳复仇议》

12.唐代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A.韩愈 B.李世民

C.白居易 D.柳宗元

13.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理学

14.主张“以公理而灭私情”之说的思想家是()A.朱熹 B.丘濬

C.王夫之 D.魏源

l5.提倡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的思想家是()A.范仲淹 B.王安石 C.张居正 D.魏源

16.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A.孙中山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沈家本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A.《原君》 B.《原臣》 C.《原法》 D.《议兵》

18.近代被誉为“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A.梁启超 B.谭嗣同 C.沈家本 D.章太炎

19.沈家本认为审断之本在于()A.平恕 B.严刑重法

C.违法必纠 D.用法从宽

20.章太炎曾主张实行“四权分立”,即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上()

A.考试独立 B.监察独立 C.教育独立 D.外交独立

21.太平天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A.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B.斩邪留正,除妖安良

C.人无私财 D.严刑峻罚,轻罪重刑 22.曾国藩“隆礼”思想的核心是()

A.维护封建宗法 B.以礼自治,以礼治人 C.提倡仁学 D.以刑辅礼

23.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在正式设立议院之前先在宫中建立()A.秘书处 C.制度局 B.学士院 D.军机处

24.《饮冰室文集》的作者是()A.康有为 B.谭嗣同 C.梁启超 D.章太炎

25.在清末法律改革中,杨度的立场属于()A.法理派 B.革命派

C.家族主义派 D.洋务派 26.《寄簃文存》的作者是()A.黄宗羲 C.劳乃宣 B.顾炎武 D.沈家本

27.孙中山新民族主义的对外任务是()A.建立民族新秩序 B.五族共和

C.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28.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观点的思想家是()A.魏源 B.洪仁玕

C.龚自珍 D.谭嗣同

29.下列文章中,集中体现了章太炎反对改良派君主立宪主张的是()A.《代议然否论》 B.《五朝法律索引》 C.《排满评议》 D.《非黄》 30.康有为替戊戌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是()A.《孔子改制考》 B.《仁学》

C.《上清帝第六书》 D.《劝学篇》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管仲的法律思想包括()

A.“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 B.“作内政而寄军令” C.“大德而小刑” D.“令顺民心” E.“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32.汉魏以后,中国法律的儒家化突出体现在()A.以礼率法 B.无为而治 C.专任刑罚 D.纳礼入律 E.德主刑辅

33.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作品有()A.《明夷待访录》 B.《读通鉴论》

C.《黄书》 D.《四书集注》 E.《宋论》

34.1902年清政府为变法修律,任命的修律大臣是()A.董康 B.张之洞 C.沈家本 D.杨度

E.伍廷芳

35.章太炎所设计的“中华民国”方案,从宪法思想上看,具有的特点是()

A.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C.否定代议制 B.注重民生

D.实行责任内阁制

E.主张直接民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亲亲尊尊 37.定分止争 38.《大学衍义补》 39.礼教派 40.《天朝田亩制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商鞅的“重刑”理论。42.简述白居易的崇礼重法论。

43.简述康有为关于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论先秦儒家有关法律的基本观点。45.试论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A 5.C 6.B 7.C 8.A 9.D 10.D 11.C 12.A 13.D 14.B l5.B 16.B 17.B 18.C 19.A 20.C 21.B 22.B 23.C 24.C 25.A 26.D 27.C 28.C 29.A 30.A

二、多项选择题

31.ABD 32.AE 33.ABCE 34.CE 35.ACE

三、名词解释

36.亲亲尊尊:是西周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所谓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则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

37.定分止争P94是商鞅的观点,商鞅认为,法具有定分止争的作用,所谓定分,就是确定事物的权利名分,其实质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定分,权利名分定下,就可以止争,法就是定分止争的工具。38.《大学衍义补》:是丘濬作品,此书以“经世致用”作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主张,在广泛汇辑整理前代关于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丰富的资料基础上,阐述和总结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他上承孔孟,博引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在理学的立场上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总结和发挥。39.礼教派:(1)所谓“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2)是指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理论争执,二派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立法宗旨不同,即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最后以法理派退让和妥协告终。

40.《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主要内容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农民平分土地的原则。2)、农村兵农合一乡官制度。3)、废除封建买卖婚姻。4)、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空想,实际上没有实行。

四、简答题

41.简述商鞅的“重刑”理论。P97 答:商鞅刑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极力推崇重刑。重刑,在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刑事立法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商鞅在总结前人的重刑思想和重刑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刑罚是禁奸之本,治国之道。他对重刑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重刑理论。他主张采用严刑峻罚,惩治犯罪,警戒民众,可以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重刑理论对中国封建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商鞅则是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在中国古代刑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赏刑并用。

(二)、“重刑少赏”

(三)、“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42.简述白居易的崇礼重法论。P254 答:白居易的思想体系以儒为主,兼采道、法诸家思想,特别是在解决具体的现实社会问题时,往往表现出崇儒尚法、援法附儒的倾向。他的思想也是这样,明显地表现出其以儒为主、调和儒法的特点。

一、刑、礼、道“迭相为用”

二、法令贵一,自上行之

三、正确运用法律,慎选司法官吏

43.简述康有为关于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P390 答:康有为认为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就必须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了建立代议机构即立法机构的问题。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 1)、设议院开国会 2)、制定宪法 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五、论述题

44.试论先秦儒家有关法律的基本观点。P39 答:

一、仁学与仁政学

二、“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三、德主刑辅论

四、论法与刑

五、“为民制产”,轻徭薄赋

六、“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45.试论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内容和实质。P377 答: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要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以纲常名教为本,在中国原有的封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采用若干西法,变形不变质,变表不变里,以适应镇压农民革命和办洋务的需要。

一、曾国藩“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1)、维护纲常名教,“一秉于礼”;(2)、“严刑以致乂安”;(3)、屈从外国,损害中国主权。

二、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①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②采用西法;(3)、“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4)、宽猛相济,刚柔结合。

全国2007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想是()

A.天命无常

B.致天之罚

C.以德配天

D.天下大同

2.西周宗法等级制完备的核心是()

A.嫡长继承制 B.世卿世禄制

C.分封制

D.君权神授制

3.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是()

A.韩非

B.邓析

C.公孙侨

D.叔向

4.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是()

A.法

B.仁

C.政

D.德

5.墨家创始人的法律思想部分来源于()

A.阴阳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6.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纵横家

7.法家将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概括为()

A.法

B.术

C.势

D.道

8.东汉第一个对谶纬神学从理论上系统地加以清算和批判的思想家是()

A.仲长统

B.刘秀

C.王充

D.董仲舒

9.在唐代,集中批判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理论的思想家是()

A.韩愈

B.白居易

C.魏征

D.柳宗元

10.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有治人,无治法

B.无为而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德礼政刑

11.在丘濬看来,“明刑弼教”是刑罚的()

A.一般价值

B.普通价值

C.特殊价值

D.根本价值

12.“圣王杀以止杀,刑期无刑,不闻纵释有罪以为仁也”,认为宽容犯罪是()

A.王者之政

B.圣王之仁

C.姑息之爱

D.明刑弼教

13.元朝初年的立法指导原则主要是耶律楚材起草的()

A.《大扎撒》和《便宜一十八事》 B.《陈时务十策》和《大扎撒》

C.《元史刑法志》和《大扎撒》

D.《便宜一十八事》和《陈时务十策》

14.黄宗羲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主张的核心是()

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治 B.学校议政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工商皆本

15.提出“君臣共理天下”的宋代思想家是()

A.王安石

B.鲍敬言

C.范仲淹

D.司马光

16.提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主张的思想家是()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张居正

17.近代思想家中,曾对幕僚专擅司法权力的现象作了深刻揭露和批评的是()

A.林则徐

B.龚自珍

C.曾国藩

D.洪仁玕

18.“天下为天下之天下”的主张出自()

A.龚自珍

B.林则徐

C.曾国藩

D.魏源

19.太平天国时期,最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纲领性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原道救世歌》

C.《资政新篇》

D.《十款天条》

20.在张之洞看来,经术中之“最著者”是()

A.尊尊、亲亲

B.亲亲之义、男女之别

C.尊尊、亲亲、男女有别

D.刑罚平,结民心

21.“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求强求富

B.改革旧律

C.共和革命

D.救亡图存

22.“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若手足,司法者譬若耳目”的说法直接体现的法律思想是(36)

A.三权分立

B.民主政治

C.君主立宪

D.变法维新

23.曾国藩从维护纲常名教立场出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合点是()

A.忠信笃敬

B.严刑重法

C.修齐治平

D.一秉于礼

24.《大同书》提出致刑措、达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于()

A.去九界

B.开国会

C.设议院

D.行立宪

25.在梁启超的观点中,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

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同

C.部分不同

D.部分相同

26.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的问题是建立()

A.代议机构

B.司法机构

C.行政机构

D.宪法机构

27.清末法律改革中,针对《大清新刑律草案》展开激烈论争的两派是()

A.改良派与礼教派

B.革命派与礼教派

C.礼教派与法理派

D.洋务派与法理派

28.清末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是()

A.孙中山

B.梁启超

C.张之洞

D.沈家本

29.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两大问题是()

A.土地和人力 B.资本和土地 C.人力和物力

D.资本和物力

30.章太炎为了阐述对代议制的否定意见,撰写的文章是()

A.《革命之道德》

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代议然否论》

D.《与马良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礼治”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其基本原则有()

A.男女有别

B.亲亲

C.长长

D.友友

E.尊尊

32.管仲提出的“国之四维”包括()

A.义

B.信

C.耻

D.廉

E.礼

33.东汉王充系统批判的学说是()

A.天刑论

B.文武张设

C.礼法兼用

D.天生圣人

E.帝王受命

34.金世宗慎刑思想的内容包括()

A.断案当“以情求之”,不以刑讯为然

B.提高审判效率,勿使滞留

C.确立君主最高权威

D.强调宗室与外戚的区别

E.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

35.清末法律改革过程中,沈家本撰写的文章有()

A.《陈修订大旨折》

B.《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

C.《答戴尚书书》

D.《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

E.《法学盛衰说》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令顺民心

37.兴功禁暴

38.律学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三权之体皆筦于君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41.简述神权法思想在夏、商、西周的变化及其意义。

42.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

43.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试论《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45.试述沈家本的资产阶级法治主张及其意义。

全国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以德配天”说的本质是()A.天下一统 B.君权神授

C.民本主义 D.主权在民

2.荀子有关国家与法律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A.明德慎罚 B.人性本恶 C.以法治国 D.明分使群

3.先秦诸子中,明确反对人定法的是()A.管子 B.老子 C.慎到 D.韩非

4.“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提出者是()A.王夫之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安石

5.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暴君放伐 B.性恶论 C.定分止争 D.性善论

6.比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更为彻底的主张是()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兼爱非攻 C.“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D.绝仁弃义

7.提出“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汉代思想家是()A.萧何 B.晁错 C.陆贾 D.贾谊

8.唐代明确反对“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思想家是()A.白居易B.韩退之 C.李世民 D.柳宗元

9.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建议的唐代思想家是(A.韩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D.长孙无忌

10.以下哪本书是董仲舒的著作?()A.《春秋决狱》 B.《春秋经》

C.《春秋繁露》 D.《春秋》

l1.对东汉谶纬神学第一个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批判的是()A.仲长统B.王弼 C.王充 D.刘颂

12.两晋时期,主张“类推定罪”的律学家是()A.阮籍 B.嵇康 C.鲍敬言 D.张斐

l3.汉魏以后,法律儒家化的突出体现为()A.世轻世重 B.轻徭薄赋

C.纳礼入律 D.法不阿贵

14.主张刑罚以严为本的南宋思想家是()A.邵雍 B.朱熹 C.王阳明 D.范仲淹

15.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是()A.周敦颐B.司马光 C.苏轼 D.王安石

41)

16.“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的主张出自()A.张居正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l7.太平天国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A.《劝学篇》B.《农宗篇》

C.《资政新篇》 D.《天朝田亩制度》

18.“天下无兴利之法,去其弊则利自兴矣”出自魏源的()A.《治篇》 B.《筹鹾篇》

C.《筹海篇》 D.《海国图志序》

19.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清代思想家是()A.林则徐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

20.坚持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改良派思想家是()A.谭嗣同B.黄遵宪

C.康有为 D.梁启超

21.“收回领事裁判权”是清末法律改革的()A.最终目的 B.根本目的 C.直接目的 D.权宜之计

22.张之洞认为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A.暴力 B.契约 C.幻想 D.狡诈

23.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是()A.废君统,倡民主B.中体西用

C.三权分立,权利制衡 D.太平之世不立刑 24.《大清新刑律》颁布于()A.1908年 C.1910年 B.1909年 D.1911年

25.“先王之世,以教为先,而刑其后焉者也”的提出者是()A.戴鸿慈B.沈家本 C.劳乃宣 D.伍廷芳

26.“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一革命纲领的提出者是()A.兴中会B.光复会

C.华兴会 D.同盟会

27.“五权宪法”的核心是()A.财权和事权分开B.皇权与相权分开 C.政权和治权分开 D.集权专制

28.认为宪法是“中华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所必需之法”的近现代思想家是()A.章太炎B.孙中山 C.龚自珍 D.梁启超

29.视“法律为专门之学”的清末思想家是()A.沈家本B.杨度

C.洪仁不王干 D.黄兴

30.章太炎对直接民权的态度是()A.极力反对 B.认同

C.模糊含混 D.一般反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A.折衷礼法 B.首铸刑书

C.宽猛并用 D.以情断狱 E.改造周礼

32.先秦墨家法律思想上的命题有()A.兼爱非攻 B.天命天志 C.道法自然 D.尚贤使能

E.不党父兄,不偏富贵

33.反映王夫之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A.《读通鉴论》 B.《黄书》 C.《读四书大全说》 D.《宋论》 E.《明夷待访录》

34.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之目的主要有()A.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B.信而好古,陶冶性情 C.破除士大夫对传统经学教条的迷信 D.为变法维新扫除障碍 E.维护封建正统思想

35.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归纳为解决()A.技术问题 B.劳动力问题 C.资本问题 D.土地问题

E.市场问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l5分)36.为国以礼 37.罪人不孥 38.理直刑正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治法在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西周“礼治”的内涵。

42.简述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含义。43.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说。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论先秦法家的“赏罚”理论。45.试述黄宗羲对“一家之法”的批判。

2006年7月全国统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C 5.D 6.A

7.D 8.D 9.C 10.A/C 11.C 12.D 13.C 14.B 15.D 16.A

17.C 18.B 19.B 20.C 21.C 22.B 23.A

24.D 25.B 26.A

27.C 28.B 29.A

30.B

二、多项选择题

31.ABCDE 32.ABDE 33.ABCD 34.ACD 35.CD

三、名词解释

36.为国以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以礼让为国”,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后来的孟子、荀子等人,也坚持了“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37.罪人不孥:孟子反对族刑连坐,主张“罪人不孥”,即刑罚只应加于犯罪者本人,而不应株连其妻室儿女。38.理直刑正:晋代张斐以礼率律的法律观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理直刑正”的主张上。他的“理”就是“礼乐”,也即儒家所阐扬的封建纲常名教。所谓“理直”,就是法律要明确体现纲常名教。他说的“刑正”,是指适用法律要做到准确,宽严适中,轻重得当,有罪必罚,罪刑相符。在张斐看来,“理”是法的灵魂,只有“理直”才能“刑正”,最后实现“尊卑叙,仁义明,九族亲,王道平”的社会理想。39.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指出:“公羊三世”里的“太平

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在那里,人们摆脱了“乱世”中存在的各种“苦道”。社会上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至刑措”,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

40.治法在人:魏源的思想深受儒家“有治人无治法”、“治法本于治人”观念的影响。他认为法律如同弓箭一样,是一种工具,怎样掌握和运用法律这种工具来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人。这就是他提出的用人唯贤、治法在人的主张。

四、简答题

4l.简述西周“礼治”的内涵。

答案: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在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同时,相传“周公制礼”,实行礼治。(1)礼治的基本原则 周公所制的礼,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它严格维护着奴隶主贵族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及其内部上下等级之间的秩序。它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基本原则。周公倡导“亲亲”和“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2)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周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和平民的,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又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贵族阶级整体利益时,如犯上作乱等,也要处以刑罚。以上“亲亲”、“尊尊”、“礼不下庶入,刑不上大夫”等原则和特征,实际上都是西周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它们对西周社会和政治生活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42.简述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含义。

答案:张之洞是洋务派首领之一,也是洋务运动理论的集大成者。19世纪90年代,为了调和封建地主阶级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在法律主张上的重要表现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1)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他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恤相验”、“省刑责”、“重众证”、“该罚锾”、“修监羁”等九条措施。这些改革主张虽然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性质,但毕竟吸收了西方的一些东西。

(2)采用西法。张之洞建议清政府聘请西方的名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法律等。43.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说。

答案:梁启超认为,中国要“救亡”、“自强”,实行变法,必须从改革中国社会本身入手,即改革中国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制度以至国家的政体。

为此,他对孟德斯鸠的“政体论”推崇备至,并依照英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方案:第一、设立民选议会。第二、制定宪法。第三、实行“三权分立”。

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并且,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皆莞于君主”。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力。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五.论述题

44.试论先秦法家的“赏罚”理论。

答案:法家非常重视赏罚,并提出了一些运用赏罚的原则。

(1)“信赏必罚”

法家主张,按照法令的规定,该赏的一定要赏,该罚的一定要罚。认为这样做,才能取信于民。

(2)“厚赏重罚”

商鞅认为,只有“厚赏”和“刑重”,才能使民众相信君主和法今。

(3)“赏功刑罪”、“赏勇罚怯”、“赏富刑贫”

商鞅指出:“赏随功,罚随罪,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他所讲的功、罪,是专指对待农战而言。他要求用厚赏鼓励人民积极从事农战,用重罚去惩治不努力从事农战的人。

为了富国强兵,就必须“赏勇罚怯”、“赏富刑贫”。“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民怯,则罚之以其所恶。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

(4)“赏誉同轨,非(诽)诛俱行”

这是指社会舆论要与赏罚相一致。法家主张,把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统一到法令上来,实行“壹赏”,“壹刑”,“壹教”。人们的认识应与法令相一致,“赏不当则民疑”,“有重罚者必有恶名”,这就叫做“赏誉同轨,非(诽)诛俱行”。

(5)少赏多罚,轻罪重罚

商鞅认为,重刑是禁奸止邪的根本,可以导致“无刑”。他说:“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这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商鞅的重刑思想。他认为,重刑和实行连坐法,人民就不敢以身试法,自然也就用不着刑罚了。刑罚的作用在于禁奸、止过,要禁奸、止过,没有比用重刑再好的方法了。

韩非也坚持这种重刑论,认为刑轻人民容易犯法,不处罚等于鼓励他们犯罪;处罚了则等于为民众设下陷阱,所以说轻刑伤民。唯有重刑才能止奸,才能治理好国家。45.试述黄宗羲对“一家之法”的批判。

答案:黄宗羲经历了家、国之变,深感君主专制不仅是明代倾覆的直接原因,而且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他对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法”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义正辞严的声讨。

首先,黄宗羲明确反对封建“家天下”制度。他深刻地指出,从“人生之初”起,“天下”便是属于天下所有人的,但是君主却凭借自己掌握的权力,将“天下”据为私有,作为自己的“家”产,并传之子孙,这是极不合理,无法容忍的。

其次,黄宗羲猛烈抨击专制君主对人民的剥夺和残害。他以历史事实为据,指出君主制度是造成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

第三,黄宗羲集中地批判君主的独断与专横。他指出,君主集大权于一身,颠倒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从关系。这样不仅使天下百姓深受其害,而且也给君主自己及其家族带来覆灭性的灾难。同时也指出,君主集大权于一身,往往也使官吏成为君主独裁的附属物,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选官任职方面的“任人唯私”,以君主个人的好恶为标准;另一方面导致“奄臣之祸”,即宦官专权。第四,黄宗羲指责封建法律为一家之法”、“非法之法”。一方面他认为“后世之法”只体现了君主及其家族的利益,是为了延长其“祚命”、“保育”其“子孙”而设置的。因此,这样的法律只能是“非法之法”。另一方面,他也指出,这样的“一家之法”、“非法之法”带来了很多弊端和危害:一是使法令繁密;二是造成了有法不依;三是压抑了贤才,束缚了天下人民才能的发挥;四是造成了狱吏残害人民。

综上所述,黄宗羲列举了君主专制及其法律的谋取私利、敲剥人民、独断专行、凶残暴酷等罪恶,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因此必须推倒和废除。需要强调的是,黄宗羲不是对某个君主的抨击,而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揭露;他也不是仅对明王朝的批判,而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黄宗羲的揭露和批判,清算了封建专制主义“法治”的罪恶,吹响了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号角。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分。

1.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最早出现于()

A.西周 B.夏 C.东周 D.商

2.先秦提出“明分使群”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的思想家是()A.荀子 B.孟子 C.管子 D.孔子

3.先秦诸家流派中,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是()A.农家 B.墨家 C.兵家 D.法家

4.最早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先秦思想家是()A.秦始皇 B.李斯 C.韩非 D.商鞅

5.被秦始皇利用的“五德终始”说出自()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阴阳家

6.东汉时期,将“谶纬”之说基本确定为“国宪”地位的著作是()A.《白虎通德论》 B.《论衡》 C.《大戴礼记》 D.《仲长子》 7.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要符合()A.心 B.法 C.情 D.理 8.《武德律》所体现的立法原则是()

A.齐之以法,示之以礼

B.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C.无为而治 D.务在宽简,取便于时 9.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建议的唐代思想家是()A.韩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D.长孙无忌 10.“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提出者是()A.朱熹 B.王安石 C.陈亮 D.王夫之 11.“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入”所反映的是()A.有治人无治法 B.有治法无治人 C.人治、法治统一论 D.有治法然后有治人 12.辽、金、元时期,对“八议”制度提出批评的皇帝是()A.金熙宗 B.耶律楚材 C.耶律阿保机 D.金世宗

13.黄宗羲国家法律起源论的核心是()A.私利说 B.功利说 C.公利说 D.托古说

14.清朝后期,曾相当深刻批判幕僚专擅司法权力的思想家是()A.林则徐 B.龚自珍 C.曾国藩 D.洪仁玕

15.提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的思想家是()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龚自珍 16.《海国图志》的作者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曾国藩 D.龚自珍 17.“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反映了洪秀全的()

A.众生平等观念 B.轻罪重刑观念 C.等级特权观念 D.男女平等观念 18.为了维护封建纲常名教,曾国藩提出的政纲是()A.严刑致安 B.以礼自治,以礼治人 C.国家以法制为先

D.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19.《劝学篇》所体现的法律思想派别是()

A.维新派 B.礼教派 C.革命派 D.洋务派

20.下列哪个社会演进次序符合戊戌维新派的“公羊三世说”理论?()A.君主专制、民主、君主立宪 B.民主、君主专制、君主立宪 C.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 D.君主立宪、君主专制、民主 21.清末法律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

A.自强求富 B.改革大清律 C.共和革命 D.收回领事裁判权

22.曾国藩从维护纲常名教的立场出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合点是(46)

A.忠信笃敬 B.严刑重法 C.修齐治平D.一秉于礼

23.清末曾直截了当提出“废君统,倡民主”主张的是()A.谭嗣同 B.康有为 C.黄遵宪 D.洪仁玕

24.康有为《大同书》提出致刑措、达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于()A.设议院 B.开国会 C.去九界 D.行立宪 25.梁启超认为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同 C.部分不同 D.部分相同

26.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的是建立()A.代议机构 B.司法机构 C.行政机构 D.宪法机构 27.“法律之设,所以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提出者是()

A.左宗棠 B.曾国藩 C.张之洞 D.曾国荃 28.“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的主张反映了沈家本当时()A.提倡援引比附 B.反对比附援引 C.反对罪刑法定 D.主张教化为先 29.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

A.直接民权 B.社会契约 C.天赋人权 D.权力制衡 30.章太炎“限袭产之数”主张的实质是限制()

A.人身权 B.继承权 C.契约权 D.房产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先秦慎到是()

A.前期法家中的重要理论家 B.后期法家中的重要理论家 C.道家中分化出来的法家 D.法家中分化出来的道家 E.“势治”派的理论家

32.下列哪些人物的法律思想中含有“黄老”的成分?()A.慎到 C.韩非 B.申不害 D.墨子

E.陆贾

33.在晋代,标志律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的两部著作是()A.杜预《律表》 B.张斐《律本》 C.张斐《律表》 E.《泰始律》 D.杜预《律本》

34.宋明时期改革家中,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有()A.王安石

B.范仲淹 C.张居正 E.朱熹 D.丘濬

35.下列内容,哪些属于魏源的主张?()A.人君治天下,法也;害天下,亦法也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D.民主议政,广开言路 E.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无讼

37.定分止争

38.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39.中体西用 40.礼法之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管子改良周礼的主要内容。

42.简述丘濬慎刑恤狱的司法原则。

43.简述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恢廓民权,限制元首”思想的基本含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论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

45.试论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思想。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时期,使神权法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思想命题是()A.天命无常

B.致天之罚 C.以德配天

D.天下大同 2.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核心是()A.分封制

B.世卿世禄制

C.嫡长继承制

D.君权神授制 3.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是晋国的()A.韩非

B.邓析 C.公孙侨

D.叔向 4.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是()A.礼

B.仁 C.政

D.德

5.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天志

B.尚贤 C.功利

D.兼爱 6.下列各项,不属于道家法律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

B.道法自然 C.提倡人定法

D.绝圣弃智

7.法家将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概括为()A.法

B.术 C.势

D.道 8.东汉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清算和批判谶纬神学的思想家是()A.仲长统

B.刘秀

C.王充

D.董仲舒

9.最早提出“礼法名教和君臣制度是一切祸乱的根源”的魏晋玄学家是()A.阮籍

B.嵇康 C.王弼

D.鲍敬言

10.在唐代,集中批判“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理论的思想家是()A.韩愈

B.白居易 C.魏征

D.柳宗元

11.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有治人,无治法

B.无为而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德礼政刑 12.在丘濬看来,“明刑弼教”是刑罚的()A.一般价值

B.普通价值 C.特殊价值

D.根本价值

13.张居正提出“圣王杀以止杀,刑期无刑,不闻纵释有罪以为仁也,”因此宽容犯罪是(A.王者之政

B.圣王之仁

西方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 篇6

珠海海源教育教学部

《中国法律思想史》顺利结课了,在最后一天的复习课上,陈老师带领同学们重新对课本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并对学生将来的复习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以下是陈老师提出的复习具体注意事项:

1、参照课本P454页后的大纲(每一章后面都有考核要求,大题基本从上面出题。如456、458)

2、重点编章:第二编(先秦的法律思想)与第五编(近代的法律思想)(这两编每一章都一定要非常熟悉!!)

3、大题推测(简答、论述):请看目录

(1)第五章 墨家“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2)第八章 二三四节 黄老学派、贾谊、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3)第十章 三四六节 《唐律疏议》、韩愈、白居易

(4)第十四章 一节 黄宗羲

(5)第十五章 二节 魏源的因势变法

(6)第十七章 一节 曾国藩一秉于礼

(7)第二十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五权宪法中“直接民权”思想

4、其他注意事项

(1)首先,最好通读1~2次课本(这对选择题答题有帮助)

(2)其次,无论是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一定要写。不会的也要乱写乱编,不能有空的。

简答题、论述题字要工整并且尽量多答,不能按课本的语言表达就按自己理解的通俗语言表达,说白了就是要会吹,而且要吹得多。

论西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变迁 篇7

一、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产生

资产阶级革命以后,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源于济贫思想的社会保障应运时代而生, 使得家庭养老模式逐步走向国家养老模式。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是世界上较早通过国家手段影响社会保障的法律, 它规定在全国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 同时规定贫穷、失明、残疾、虚弱无力或者其他无法工作的个人的祖父母亲、父母亲应当支付费用保护每个贫困者。该法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了除教堂以外的保障体系, 要求家庭成员支持那些遭受刑事处罚的成员。这种模式为美国殖民地提供了济贫的类型。后来在美国, 济贫法得以具体化并补充了普通法的职责, 包括丈夫扶养妻子、父亲抚养孩子以及单身母亲抚养孩子。19世纪末, 德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而产业工人生活日趋艰难, 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社会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时任首相的俾斯麦利用镇压加安抚的政策, 一方面, 镇压社会党的运动, 另一方面, 制定社会立法来缓解社会矛盾、劳资纠纷。1883年, 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1889年通过《老年人及伤残保险法》, 并定于1891年1月1日实施。[2]《老年人及伤残保险法》把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规定为65岁, 并增加了国家补贴条款, 即国家在每份津贴中每年补贴50马克, 这是《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与《老年及伤残保险法》三大保险法中唯一加入国家补贴的法律。此后直至20世纪初期, 欧洲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德国, 相继出台了社会保障法律。英国、丹麦、奥地利等国家施行老年残疾保险法律, 瑞士、比利时等国家实行疾病生育保险法律, 法国、波兰等国出台工伤保险法律等, 各国逐步开始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 美国的经济从股票市场崩溃直到大萧条时期, 始终处于急速下降的状态。第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意识到“看不见的手”引导下的市场也会失灵。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矛盾, 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案》, 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该法律对国民可能遭受的疾病、年老、失业等风险建立了社会安全网。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建立社会保障署;在全联邦范围内构建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65岁以上的工人每个月可以领到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障金;联邦政府资助下, 由州政府施行儿童福利、社会救助措施等, 法案第四部分“救助需要抚养的子女”中规定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通过财政拨款确立了合作关系, 即各州轮流提供每月最低生活费用给各个家庭, 用以满足联邦政府规定的给付社会保障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或母亲以及经济上无法负担致使家庭中的儿童不能得到适宜的抚养。《社会保障法》作为社会保障法律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的法典, 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立法走向完善树立了榜样。从此, 西方各国纷纷对原有社会保障立法进行补充、修订, 使得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当权者稳定国家政权、安抚社会力量而首要制定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法律。

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于权利的需求发生了转向, 不再是渴望建立干预最少的政府, 以及过分追寻公民个人权利的获取。1942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受政府委托, 针对二战期间英国存在的财政匮乏、疾病、无知、贫困和懒惰等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贝弗里奇报告》, 主张制定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计划, 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立法, 包括《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工伤保险法》等。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适用普遍性原则, 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等, 为英国在世界上率先成为“福利国家”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在此影响下, 西欧国家、北欧国家、亚洲等国家和地区, 也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了符合当时社会大众需要的一系列的有效政治机制和法律体系,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使得社会上的年老、疾病、失业等弱势群体的生活有了保障,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关系, 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出现在经济生活中, “政府失灵”频频出现, 西方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显。虽然建立并发展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 但是由此导致政府开支庞大, 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无论是政府的财政原因还是社会力量的内在要求,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相关社会保障立法亟需修改。为此, 世界各国纷纷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 以促进财政再建、强调自助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着眼点。英国政府于1986年通过了新的社会保障法, [3]该法用收入扶助取代了补充补贴, 申请者资格愈加严格, 而法定权利反之减少, 同时, 对失业者的补贴权利进一步加以改革, 降低失业补贴的待遇水平, 限制缴费条件, 要求申请人应随时准备就业, 并要求申请人积极寻找工作。英国在此期间进行的大量社会保障改革, 试图减少申请补贴的权利和补贴的数额, 由此达到减少社会保障公共开支的目的。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医疗保险、年金保险、社会保护和儿童津贴等方面。医疗保险方面, 1983年开始实行《老年人保健法》, 调整医疗保险机构负担70%费用, 1984年修改了《健康保险法》, 降低退休及其家庭的医疗给付标准。年金保险方面, 1986年开始, 日本政府对公共年金进行改革, 扩大其适用范围。德国政府则多次提高儿童津贴数额, 并通过颁行《社会法典》规定了法定年金保险、青少年救济、法定护理保险等社会保障内容, 最终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地位、社会补偿和社会救助为辅助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自创立时起, 使得全体公民获得了分享社会财富的权利。[4]这一法律制度从产生、建立及发展至今, 具有其必然的经济、社会背景与法学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在未来的运行过程中, 面临着无法回避的矛盾与挑战, 必将以对传统制度的创新为己任继续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赵立新.德国日本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年.

[3][英]罗伯特伊斯特.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年.

上一篇:2016—2017上期工作总结下一篇:一些常规规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