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监督的教学设计

2024-07-18

民主监督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民主监督的教学设计 篇1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教学设计

1、教育思想与教材分析:

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有能力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公民是我国开设思想政治课的使命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预期通过学生对民主监督途径、价值的探讨,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会利用民主监督的渠道,学会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决问题,学会正确行使这项权利,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最终提升民主监督的责任意识和作为国家公民的公民意识。本课内容选自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第四课。第一单元是从公民角度探讨如何通过民主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之前学生了解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监督权,但对监督权的内容和渠道还不甚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学生监督权的学习,同时可以掌握必要的民主监督的渠道、增强民主监督的意识。也是对第一单元《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一个总结和提升。

2、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理念

学生对自己民主权利的观念比较单薄,很多时候,不会把民主监督与自己联系起来,民主的发展,起点就应该是民主意识的萌发。另外,学生对民主监督的途径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否能正当行使权利、有序地政治参与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我们学校的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有基本的认识和判断,但缺乏辩证对待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课标的教学要求,设计本课为探究式和概念教学的教学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民主监督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监督权,监督的主体、对象、权利范围;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

能力目标: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责任和意义能主动行使公民的监督权,会负责、合法使用监督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享有的民主权利;愿意积极主动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认同与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体会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

4、重点难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新课标提倡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提高运用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监督”,基本概念有谁监督、监督谁、监督渠道、正确监督等。落实到本课我设定教学重点一是明确民主监督的价值和途径;二是要学会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难点为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以及公民如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据:从心理学生看,只有理解做事的价值才会更有做事的动机,理解民主监督的必要性和意义是公民进行民主监督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民主监督的意识还必须具备正确运用权利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理解和践行负责和有序行使权利的必要性。

5、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6、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启发探究式、四问(设问-解问-追问-新问)教学法

7、教学过程

民主监督的教学设计 篇2

记得在不久前的一节圆锥曲线复习课上, 老师抽取了这样一个问题, 题目是:已知双曲线C:x2- y2= 2, B为双曲线的右焦点, E, F是轨迹C上分别位于y轴左、右两侧的点, 并且满足直线EF和定圆x2+ y2= 2相切于点T, (1, 姨k ) 是直线EF的方向向量, 求k的取值范围, 并证明BT不可能是∠EBF的平分线.

思考片刻, 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反面开始, 即假设BT是∠EBF的平分线, 从而有|BE|/ |BF|=|ET|/ |FT|.

设 E (x1, y1) , F (x2, y2) ,

老师一口气把解答过程讲完, 答案出来了, 不可能是∠EBF的平分线. 一部分同学听得很认真, 很知足, 不停地在记笔记, 但还有一部分同学脸上的表情很复杂, 好几名同学张了张嘴, 却听到老师说请看下面一题.

从这样的镜头里可以看出:同学们有发言的欲望和参与的意识. 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 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可是老师却始终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 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上的沉默者、旁观者. 这种也许是不经意的行为, 却有可能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可贵的热情, 严重的或许从此以后对数学失去信心, 甚至成为数学的绝缘体. 而产生这个数学学习“悲剧”的外在原因是这个老师没有去倾听, 根本原因是缺乏教学民主.

1. 倾听是互动的前提

教学应当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 在平等、民主的沟通中, 无论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什么, 这些表现都是最真实的. 只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开阔的胸怀、诚恳的态度来倾听, 师生接下来的对话一定是令人激奋的.

只有听, 才能了解学生, 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方法. 也只有听, 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说的机会, 使学生善于表达, 发展学生说的能力, 并且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拉近师生距离.

2. 倾听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听, 并不仅仅在于交流, 还在于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 教师要给学生探索的权利, 也要给学生犯错误的权利, 即使是学生在坚持错误, 也不能剥夺他说话的权利. 从这个角度说, 倾听学生, 维护学生的信心和尊严是教学文明的体现, 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分水岭. 一个武断的教育工作者扼杀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还会改变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3. 倾听是实现教学民主的“基底”

倾听有利于创造师生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教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得到发展. 这里的倾听绝不只是被动地听, 而是主动地听, 教师要听的也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表达, 更要听学生的思维机制, 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情感与态度. 从而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倾听的过程中得到落实.

在另外一个教室里, 老师在讲同一个题目. 课堂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师:问题应当从哪里入手?生A:应当从反面开始, 即假设BT是∠EBF的平分线, 从而有|BE| /|BF|=|ET| /|FT|. 学生A滔滔不绝地讲下来, 竟然跟上一位老师讲的一模一样. 生B (等不及了) :切线长可不求,

而x0= 1时 , y0= ±1, 此时过点T的圆的切线的斜率k为±1, 与0≤k < 1矛盾, 故x0≠1, 假设不成立. 因此BT不可能是∠EBF的平分线.

师:所以, 要使BT是∠EBF的平分线, 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生C:x0= 1, 即T在右准线上. 完整地讲 , 过右准线上一点T作直线EF交曲线C于E, F, 连接BE, BF, BT, 则BT为∠EBF的平分线.

由圆锥曲线的定义|BE|/ |BF|=|EM|/ |FN| ,

而△EMT∽△FNT, |EM|/ |FN|=|ET|/ |FT| ,

|BE|/ |BF|=|ET|/ |FT| ,

因此BT是∠EBF的平分线.

师:对于一般双曲线, 上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

生D:成立, 因为证明过程仅与定义有关.

生E:那么, 它在椭圆及抛物线中也成立吗?

同学们热情高涨, 纷纷开始探究.

设椭圆的焦点为F, 相应于F (c, 0) (c > 0) 的准线为l, P为准线l上任意一点 , 过P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连FP, FA, FB.

∴FP为∠AFP的外角平分线.

师:抛物线中呢?

生:设抛物线y2= 2px (p > 0) 的焦点为F, 相应于F (p/2, 0) 的准线为l, P为准线l上任意一点, 过P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连FP, FA, FB.

同理, ∵|FA|/ |FB|=|AM|/ |BN| , |AM|/ |BN|= |AP|/ |BP| , ∴|FA|/ |FB|=|AP| /|BP|.

∴FP为∠AFP的外角平分线.

同学们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感到自豪, 为与同学的合作中所产生的思维碰撞而感到兴奋, 为数学的理性精神所陶醉.

可以说这位老师非常善于倾听, 听学生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 与学生走到一起, 充分尊重、信任、激励学生, 耐心倾听,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也没有用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 而是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 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 强化教学民主思想.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学得快乐, 也学得有成效.

倾听有助于实现教学民主化, 有助于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再创造. 那么, 作为教师, 又该怎么听呢?

1. 课前准备听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特殊的活生生的个体, 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 课堂每天都有许多新鲜事, 学生每天都有新表现. 教师在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之前, 自己首先要进入“探究”的角色, 进行换位思考. 备课时, 要时常反问自己:学生会怎么想? 学生会怎么问? 学生又会怎么答? 只有这样, 在课堂上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开启学生创新的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的技能.

2. 上课仔细听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名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因此, 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声音, 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 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 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即使错了也不要紧, 给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 多一些成功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给予自己一个反馈的机会. 记得有一天一道排列组合题让笔者久久不能平静.

题目:在一个正六边形的六个区域内栽种观赏植物, 相邻的两块种不同的植物, 现有4种不同的植物可供选择 , 则有几种种植方案?

这道题一般可以这样来解, 方法1:按种几种植物分类, 第一类:4种植物全部栽种;第二类:只栽种了3种植物;第三类:只栽种了2种植物.

方法2:按A, C, E所种植物是否相同分成三类, 第一类: A, C, E所种植物都相同, 有4×3×3×3 = 108 (种) ;第二类: A, C, E所种植物两两不同 , 则有4×3×2×2×2×2 = 192 (种) ;第三类:A, C, E所种植物仅有两种一样, 则若A, C同, 有4×3×3×2×2 = 144 (种) , 若A, E同或C, E同, 都有144种.

没想到的是, 有学生提出第三种方法:作圆并分别分成3, 4, 5, 6个扇行区域如图:

对图1, 显然有4×3×2 = 24 (种) 方法;对图2, 可考虑用去杂法, 即假使4区域依次为4, 3, 3, 3, 则需减去首尾两区域种相同植物的情形, 故有4×33- 24 = 84 (种) 方法;对图3, 类似于图2, 假使5区域依次为4, 3, 3, 3, 3, 则需减去首尾两区域种相同植物的情形, 故有4×34- 84 = 240 (种 ) 方法 ; 对图4, 类似于图5的解法, 假使6区域依次为4, 3, 3, 3, 3, 3, 则需减去首尾两区域种相同植物的情形, 故有4×35- 240 = 732 (种) 方法.

此法巧妙又简洁, 要不是教师“宽宏大量”,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想必很多好的思路, 很多有天赋的学生都会流落他乡.

自然, 课堂中也常常会发生一些始料不及的偶然事件, 对此需要教师表现出足够的机智. 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加以辨析, 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的内容, 读懂学生. 当学生的发言与自己设想的不一样, 并富有独特见解时,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当学生之间发生争执时, 教师要学会准确地判断争执的焦点, 帮助学生仔细分辨, 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系统性.

3. 课后反思听

学生是有思想的, 课堂是活的, 最好的教学方案都只能是对教学过程的大致规划, 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加以执行. 对于课堂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教师需要及时地反思、整理, 同时把好的东西记下来, 回头在学生中去集波成浪. 有这样一道解析几何题:已知O为坐标原点, B (-1, 0) , C (1, 0) , 点A, P, Q运动时, 满足 (1) 求动点P的轨迹E; (2) 过点B作直线l与动点P的轨迹E相交于M, N两点, 且点B分向量的比为2∶1, 求直线l的方程. 本题的绝对难度并不高, 运算也适中, 但学生回答正确的却很少. 原来, 学生过早的把向量符号坐标化, 且设元太多而陷入繁杂的运算, 进而迷失了解题的方向.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讲课时才能对症下药. “没有倾听的勇气, 就没有创造.”教师的教学智慧必在多次倾听—反思—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绿色设计的民主 篇3

关键词:绿色设计;服务设计;公共服务

0 引言

从设计师对设计道德开始反省以来,就两个话题进行过思考,一是设计的民主,设计师花费大量精力和资源最终服务于小部分精英,而非服务于广大民众;二是设计的可持续性,设计作为经济的有力推手,一度专注如何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而非可持续的未来,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集中体现在忽视节制、道德和环境。而今,我们所拥有的物质生活已证明设计的民主化已经开花结果,人们对优质生存环境的敏感性致使社会越来越关注绿色设计,但绿色设计的“乌托邦”光环和“精英”光环,使得他离我们还有些距离,不禁思考绿色设计如何也实现民主呢?

1 设计道德的新反思——绿色设计的民主

关于设计的民主,从早在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就提出设计应该服务于广大民众,但其采用手工艺的方式来实践其理论,从生产成本角度来说已经远离了普通民众,但之后包豪斯的设计探索以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使其理论得以实现。精良的设计伴随高昂的价格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设计提供民众生活以服务,服务内化为功能,功能物化为产品,在这内化与物化的过程中服务便有了差别,这种差别对待是否能寻求到一种平衡,如果单纯从产品的角度很难寻找到几件设计能平等的为普罗大众所拥有,但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其设计本身就是为群体服务,群体可以平等地拥有好的设计,所以设计师如果能多致力于公共服务设计,设计的民主性便会得以提高。

关于设计的可持续性,在社会面临环境压力后,设计师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美丽的环境还是将我们的生存环境推向了险恶的边缘,一种追求可持续的设计理念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环境友好、可回收、再循环的绿色设计被设计者和生产者所意识,但经济利益的推手让他们在权衡价值的过程中又倒向了经济利益的一边,由于其设计因素的复杂性和基于人类行为的反思,绿色设计很容易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可喜的是,目前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予以推进,同时各个领域生产者也进行有力的设计和生产实践,诸如汽车行业中各个生产商关于环保车的探索,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新的出行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综合设计道德的两个思考,设计需要民主,而如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迫使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更需要民主,如何让绿色设计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如何让绿色设计实现更大的社会效应。这个目标包含两个核心点:一是绿色设计在遵循3R原则的基础之上,更落到实处,二是让绿色设计服务更广泛的群体。

2 绿色设计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2.1 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绿色设计

很多时候,绿色设计只基于环境角度,或者只刻板的基于3R原则角度,绿色设计不仅仅体现在产品本身,而是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借助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平衡好生产、运输、循环再生的关系,而这时的产品成本就包含了先进技术、良好的环境协调以及综合的经济效应,产品也由个体变成了一个系统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这一设计过程的资源消耗和最终设计结果的平衡,高效的组织每一个环节和充分的利用所投入的资源是绿色设计最具创造力的部分,这和服务设计的立场是一致的。

2.2 针对公共服务的设计

设计的民主是为广大民众提供平等的设计,而非无限的满足个人的私利与物欲,设计必须突破仅仅对于某一个人私用具体器物的推敲纠缠之狭隘短浅的战术局限,与时俱进地转移到以加强共用共享的服务设计上来。如城市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市民不必拥有自行车,通过电子一卡通,可以在城市更广泛的范围随时获得骑自行车的服务,这一设计不仅放大了市民的需求,而且让市民等同的拥有了灵活便捷的出行方式。针对“公共服务”的设计既切合了服务设计以民众拥有优质服务为目的,又避免了个人对物质的占有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

所以当绿色设计落脚到公共服务设计,并且以服务设计的理念考量绿色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如,产品的回收和处理过程需要消耗额外的人力、物力的“绿色设计”已经违背了其循环原则的初衷),这时候所谈及的绿色设计不再是乌托邦式的设计理想,而是切实的使产品能为人提供舒适生活,而且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资源消耗达到最低,实现绿色设计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3 设计案例——社区饮水机

饮用水是人们基本生活的组成部分,现在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优质的饮用水对健康的作用,当下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对饮用水水源或多或少有影响,经过处理后城市自来水达到了可饮用的标准,但没有达到优质饮用水的标准。水中的微量元素是人体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健康的水应是去除了有机微污染、三致物质、病原菌、病毒和病原原生动物,并含有适量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安全和有益于健康的水。[1]所以人们采取购买桶装水或者在自家安置自来水净化装置,来获得优质饮用水。但是这些渠道获取的饮用水是否达标很难保证,比如自家安置自来水净化装置,一来设备成本较高,二来净化装置需要定期地进行专业清理和更换,很多人赖于麻烦并没有定期去做,所以作为个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优质饮水用的成本较高;对于桶装水,市面上价格不一、种类多样,更是混淆了什么样的水才是经济实惠的可饮用的好水,并且桶装水的运输、回收、清理都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去实现。

社区饮水机,以社区为单位,直接利用供水系统,通过专业的净化装置获得优质的饮用水。对于居民而言,不需要购买任何净水装置,免去维护清理的麻烦,就可以获得相对于桶装水便宜很多的优质饮用水,居民只需要支付以社区为单位共同承担的净水服务费;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集中维护清理,统一回收和更新设备;对于社会而言,就地取材,直接利用城市供水系统,免去从他处取水、灌装、运输、回收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整个社区优质饮用水供应系统,不只是聚焦到产品本身,而是以提供优质饮用水服务为目的,寻找如何利用已有资源降低成本避免额外资源消耗,如何批量生产大型设备、集中维护降低运营成本,最终居民不需要为获取优质饮用水而为额外的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买单,于个人于环境建立双赢的绿色机制。

1969年,美国的工业设计理论家、社会活动家维克多·帕奈克出版了《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一书,它在书中重申了《Fortune》杂志三十年前的判断“工业设计”这种职业可以终结了。[2]维克多·帕奈克其实是想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警醒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获取经济利益推波助澜的设计者们,绿色设计其实并没有否定我们造物的权利,而是约束我们负责任的创造更好的产品服务于人类,所以在此探究绿色设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方法,以求改善公共服务产品水平的同时,使绿色设计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琳,王宝贞.安全优质饮用水[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01).

民主监督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政治生活》(必修Ⅱ)第二单元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内容。本框题下设三个目:第一目“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是情景导入,通过列举《焦点访谈》节目的舆论监督效果,引领学生感悟、体验行政监督的意义。第二目“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情景分析,是对新课程规定的有关政府行使权力的价值取向、制约和监督的途径和意义等知识进行系统阐述,是本框核心内容。第三目“为政务公开喝彩”是情景回归,反映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如果说第二目是对政府监督的阐述,本目是对政府勇于接受监督的事例描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政府的形象。

从学情上看,我校学生求知欲较强,关心时政,学习政治生活知识的兴趣较浓。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具备了运用观察、实践、讨论、阅读等方法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及认知规律,确定本框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机制;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懂得我国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权力,正确运用权力可以造福社会,滥用权力可能滋生腐败。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如归纳监督政府权力的若干途径,分析政府接受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分析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的内涵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认识人民监督政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课程标准内容第二单元第6条“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权力行使需要监督的合理性和途径分析。因此,制约和监督政府的必要性、措施成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由于学生成长经历和认识水平所限,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等问题不理解。因此,如何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成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师情景教学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谋利益,因此,政府的权力必须要依法行使。同时,在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中,需要接受各方的监督。今天,学习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板书: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6—48,了解为什么要对权力进行监督?如何监督?

1、权力的行使为什么需要监督?

2、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

3、政府政务公开有哪些举措?有何意义?

【讲授新课】

过渡:好。我们要了解权力,首先来一起认识两位运用权力的政府官员。

焦裕禄“人民的好公仆”。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

黄胜2013年5月3日, 山东省原副省长黄胜犯受贿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据称,1996年至2001年,黄胜主政德州期间,官位交易渐渐由暗箱操作变为明码标价,县委书记50万元,县里某个局的局长20万元,最低价码是副镇长5万元。利用职务便利, 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先后多次收受国科(齐河)投资有限公司等21个单位或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223万余元。

两位政府官员,前者造福一方,后者贪污腐化,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说明权力怎样的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查处贪官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

1、焦裕禄和黄胜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作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这体现了权力有着怎样的特点?

2、权力的这一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

3、政府加强对黄胜等贪官的查处力度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组织答案。

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焦裕禄和黄胜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作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这体现了权力有着怎样的特点?

1、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权力的特点)

师生共同归纳: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权力运用得好,就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因此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

2、权力的这一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

2、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板书】

(1)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一靠民主: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通过新闻媒体曝光、网络发帖、电话信函提建议等方式实现对等方式实现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二靠法制。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近年来,全国人大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公务员法》等法律。国家还制定了《行政问责制度》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有关制度,以规范和制约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两者缺

一不可。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共同构成了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注意:从各种监督的法律效力来看是不同的1、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及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2、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有民主监督的职能,社会与公民有民主监督的权利,但不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3、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可通过党规党纪对党员干部进行有效制约,并可向权力机关提出相应建议,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练习巩固:

1、下列材料属于行政监督体系的哪一种?

①2014年,全国人大代表黄文武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大幅度提高污染企业违法处罚力度和行政责任主体的处罚力度。(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②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③深圳市监察局日前宣布:今年在加强廉政监察和查办大案要案的同时,将加大力度查处七种行政过错及行政效能问题,对行政过错的典型案件,还将进行通报批评或在新闻媒体上曝光。(监察部门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2、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下列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的国家机关的是()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④监察与审计机关的监督

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

参考答案:D注意两个关键词:外部和国家机关

3、政府加强对黄胜等贪官的查处力度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思考归纳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意义。

3、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1)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2)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二、为政务公开喝彩

陕西省吴起县建起第一个没有围墙的政府办公大楼;政府主要领导的分工情况向全社会公布;把政府文件置于图书馆中,供公民免费查阅;开办政府网站供网民留言监督举报……

思考: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

1、政务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

2、政务公开的意义:

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堂小结】因为权力本身的特点,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并在主动自觉的接受监督。作为公民,我们也应积极行使监督权,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

民主监督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定位: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专题三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并与专题无密切相关。讲述了在经历近代屈辱历史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艰难探索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开辟了道路,此后,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诸如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因而包括新中国的筹建过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史实。“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也放在这节课中学习,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堂课知识在初中的社会课和思想政治课中曾有学习。(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同时,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学生虽然现实中对这方面也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相关的问题,有较浓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现实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还远不成熟。尽管该课线索清晰,现实性强,但因其内容理论性强较难理解,而且知识点也多,要让学生接受掌握并不容易。学生经过了衔接教育和一个半月的新课学习,学习方式和习惯基本适应。大家参与热情也很高,比较爱好历史课,为教学提供了保证。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学科指导意见: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三)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

⑵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⑶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四)过程与方法:

⑴注重文史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基本分析方法。

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⑶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

⑷加强课程内容预设计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对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有一初步的礼节,并为课堂教学打基础

⑸运用调查访问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在历史的“再现”中,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⑵体验民主、共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法治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⑶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并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感受宪法的尊严与庄重。

⑷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⑸明确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还处在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不能低估。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⑵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五.教学课时与流程: 一课时

进行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创设情景,提问导入新课。

通过学法指导、史料展示和疑难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构建知识框架。六.教学过程: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给学生观看。感受新中国诞生的隆重与庄严。师声齐声朗读: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1950年10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教师讲解:旧中国的屈辱与悲惨命运,新中国成立人民欢天喜地,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后,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任,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线: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历程。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通过课件抛出问题:

1949年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者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

请思考: ①毛泽东等是在结束哪次会议后进京的? ②“进京赶考”首先面临的考题是什么?中共“进京”的政治制度建设上是否考出了好成绩?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学生观看并思考,教师打出会议纪念旧址图片。

周总理曾指出:西柏坡是党中央和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在此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联系中共七大召开时间和地点,提问学生并回答)毛泽东作报告: ① 工作重心:乡村到城市

教师联系1927年城市转移到农村, 提问学生这是第几次转移,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并得到纠正。

②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基本政策;

总任务: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③意义:

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准备

教师打出新政协会议召开图片、各界民主党派人士到达北平、毛泽东和周恩来给宋庆龄的电报,并问:在新中国成立的准备过程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出民主政治的某些特点?代表具有广泛性,因为代表来自5个方面(党派、团体、地域、军队、特邀人士)、45个单位,代表了54个民族(当时的统计),共有662人。第二,许多党派领导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北京来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说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因此会议能最大限度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具有类似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反映了人心所向。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⑴召开:1949年 9月,北平

⑵內容:①讨论;②通过了《共同纲领》;③选举国家领导人;④规定首都、国旗、代国歌。重点突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特点和成就:其代表的广泛性、《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得出结论:它本身就是一次民主政治的成功实践。

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结束压迫剥削历史;人民民主政权;新纪元。教师打出中国的国旗、国歌等标志,引出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的哪一句话让中国人感动了半个世纪。学生感兴趣,究竟是哪句话?过渡到下一子目。

㈢新中国的成立

周总理曾满怀深情地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学生疑惑,教师接着指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

1.新中国的诞生:

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⑵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

教师打出开国大典和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彩色照片,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近代中国史相关内容,了解归纳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师提问:你知道54门礼炮齐鸣28响具有什么含义?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为什么要齐鸣28响呢?它里面有些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解说):即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当时统计认为全国共有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2.历史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新中国百废待兴,任重道远,但毛泽东曾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那么我国的政治建设上可谓可圈可点,在清理旧中国废墟的基础上,初步规划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蓝图。

1.背景与准备:

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上满怀信心的预言:“中国人民将会看到,中国的命运已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涤荡反动政府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打出湘西苗民填写选票、一届人大代表进入会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封面等图片。

2.一届全国人大: ⑴时间(1954年)

⑵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①体现两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②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

联系1912年的《临时约法》,回顾起相关的内容与性质,加以比较。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②人民政协继续存在。教师打出我国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与西方国家政府机构区别,在于国情不同,具有我国特色,也没有照搬苏联模式。

教师打出浙江师大统战部召开的民主党派茶话会的图片,请问我班同学中有没有家人属于民主党派的,属于哪一党派?以为下一子目铺垫。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投影材料: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功能定位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

——《邓小平选集》第三卷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帮助学生分析,我国是一个有多党存在的国家,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得出结论:适应国情的选择。

教师联系三类统一战线,对学生提问并回答(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解放前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等)。

建议课外有机会组织一些学生就近采访民主党派和政协成员,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显示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健儿奋起的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中华雄姿英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通过欣赏,使学生激发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并感受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团结友好的情谊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谁猜得又快又对”,展示课件中少数民族邮票,学生兴奋,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利用图片,师生共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概念和史实,明确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教师展示课件屏幕,布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结合材料理解:

(1)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教师打出我国的行政区划地图,展现五大省级自治区,分别是哪些?学生先后回答: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

地名趣闻,青海的共和、互助、大通、同德、同仁、化隆、民和、民安;新疆的阜康、富蕴、民丰、新和。这些地名有什么含义?反映了选取吉利美好的地名,以寄托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繁荣,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

同学们,我校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划的地方?有没有丽水或武义或兰溪的同学,你们知道么?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武义县柳城畲族自治镇、兰溪市水亭畲族自治乡等。

请亲青海班同学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谈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历史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认识到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小结】:

本课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一次典礼、二个法律、三大制度、四次会议”(在此趁热打铁,对学生复习巩固,分辨进行提问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创建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我国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凯歌行进中辉煌起步,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民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

六.教后反思:

本课内容的初中基础很不扎实,又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现实意义凸现,如何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等现实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是教学亟待突破的瓶颈。如何将这段历史学习与学生有限的人生经验相结合,形成一种客观正确的理论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如何选取课程资源(包括诗歌、歌曲、照片等,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如何把握进度与难度(我校每课时四十分钟,针对会考和紧张的教学任务,千万不能拔高难度也不得盲目追求速度);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多种感官,课前、课中与课后配套,说、读、听和写兼顾);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怎样最大限度发挥(最大限度竞选材料并突出主干,还要注意换面清晰和谐)等课题有待于我们共同探讨。此外,在尚未明朗的考试评价机制之下,新课改何去何从,还是让人难免焦虑和迷惑。

七.资源链接: 1.参考书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主编:朱汉国 2005年6月第二版,人民出版社出版

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下),武斌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百年百事(1900——1999),巫加都主编,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百年中国(下),陈晓卿主编,山东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参考网站:

历史课程网:http://hist.cersp.com/Index.html

八.课后实践活动:(任选其中一个)

1.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深刻内涵。2.组织一些学生就近采访民主党派和政协成员,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民主监督的教学设计 篇6

摘 要:高中时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辨别事物的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对学生、对社会有着极大作用。历史是一门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课程,极具人文素养,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方面有着自身的学科优势,也是培养民主意识的有利平台。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的内涵包括:平等意识、人民主权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高中历史教材中包含的与民主意识相关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挖掘出这些资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一、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民主意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在其中加入“民主意识”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能为课堂教学规定方向,为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保驾护航。

如学习“卓尔不群的雅典”这一内容时,笔者便在教学方案中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并能客观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过程与方法目标:

1.?W生就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雅典民主政治的是非得失这三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全面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涵。

2.学生通过分析教师提供的情景中的人物行为,对于本课知识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2.通过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利弊得失,引导学生认识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这样就能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意识。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1.讨论法

讨论法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下分享自己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且讨论法教学本身便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此种教学方法。

如,学习“罗马人的法律”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围绕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①如果你是当时的罗马法官会怎么判呢?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情况,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能明白权力的重要性,也会明白人权的重要性,更能明白在一部法律形成的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牺牲与代价,这样他们就会对法律产生敬畏感。

在课堂上使用“讨论法”教学,不但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且通过讨论,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民主意识也就会得到培养。

2.情景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适当的教学情境,如此,学生才能更加理解教材内容,他们的民主意识自然能也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如,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颂》这一首歌,让学生感受到磅礴的气势,之后,笔者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辛苦与鲜血,从而激荡起学生胸中热爱祖国的热血。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爱国热情就会得到增强。

再比如,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旧时期社会礼仪的视频,比如,见面要磕头、请安,称呼要称其为“老爷”、“大人”等;再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学习本章节的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这一节的内容,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平等的理解会得到加深,这有利于养成他们的平等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语言描述、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学生的民主意识就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很大提升。

三、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传授知识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大胆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培养自身的民主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访基层组织,让学生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权所在,从而对权力以及权力行使这两个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展与“民主意识”相关的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回答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但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还感受到团体力量的强大,这样一来,学生的团队责任感也能得到极好的培养。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历史辩论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如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设置了一个辩题,“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让学生围绕这个辩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也能体会到群众对“民主”的渴望。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挖掘教材内与民主意识相关的内容,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代城.浅议民主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09).[2]陈林.历史课堂应加强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4).[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作者简介:

民主监督的教学设计 篇7

上课铃响了, 领导找我说某某老师有事让我临时去给五 (2) 班代一节课。接到通知后我匆匆忙忙地赶往教室, 心里不由一阵慌乱:没准备, 给孩子们讲什么?师生问候完毕, 学生在静静地等候, 面对三十多双期待的眼睛, 我一边暗自庆幸今天刚好大体上翻了翻下一节课要讲的对话内容, 一边脑子急速转动, 想着对策。《英语课程标准》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此时, 我决定“偷懒”一回, 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 我向学生说:“你们老师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对吧?因为我是临时代课, 那Ms Li就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这节课就由你们来教我吧。”学生大声齐呼:“OK!”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开始了:

Ts: (故作疑惑) Which Module are we going to learn today?

Ss:Module 5, Unit 1. (新标准英语第十册第五模块第一单元)

这时, 英语课代表主动来到讲台上认真写上了今天所学对话的题目:Your bag is broken, 并带领大家一起跟读CD-ROM。

因为“broken”是新词, 他很聪明, 请同学们先听听光盘, 再齐读题目, 令我佩服!

Ts: (拿出前面学过的颜色、形容词的单词卡片:red、green、pink、black、new、old、small、big…) Who is the first teacher today?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你看他们那股迫切想要表现自己的高兴劲, 他们也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 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时英语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的学生 (此时, 他的手举得很高很高) , 在其他同学的鼓动下只见他迅速来到讲台前, 从老师手中拿过单词卡片很自信地带领同学们复习旧单词: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 并且很自然地让学习好的同学纠正个别单词的发音。随后他将单词卡片的顺序打乱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给了老师一个惊喜) :“猜一猜下一张是什么?”同学们积极举手, 踊跃发言。

新授环节开始了:

Ts:Look at the two bags!What can you say about them?

Ss:Me!Me!Me!Me!…

Ts:同学们,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K可以吗?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主动分成了四个小组 (一个竖排就是一个小组) , 比赛开始:

Group 1:This bag is red.That bag is black.

Group 2:This bag is new.That bag is old.

Group 3:…

Group 4:…

学生在紧张而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着英语, 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文本的学习。令我惊讶的是在引出新单词“broken”时, 一个学生顺手从桌洞里拿出一张快撕成两半的废纸说:It’s broken.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broken”的意思——“坏的”。接下来的英语对话“模仿秀”比赛让我感到一阵阵惊喜, 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他竟然是位模仿秀高手。开学以来, 某某同学在课堂上沉默不语, 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我用过很多鼓励的办法, 可他就是一言不发。今天, 他在兴奋中突然站起来, 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很着急地想表现自己:“Ms Li, Me!Me!”我在惊讶之余感到欣慰, 他在模仿CD-ROM读对话时是那么认真, 没想到他不仅语音语调标准, 而且表情也很丰富,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鼓励的掌声。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民主进入了课堂, 让学生当上了课堂的小主人。学生在快乐中感受着学习英语的丰收的喜悦感, 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任务中强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家李镇西说过:“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 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没有了束缚, 就拥有了自由, 师生就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出现, 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相互理解, 相互欣赏, 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适当的引导, 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 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与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不如转变教师角色, 实现教学民主。

民主监督的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民主气氛

“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1]”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 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 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我在教学中为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多媒体技术培养动手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于是,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形象的魅力和控制力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2]”。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微笑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

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

三、平等评学增进和谐信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 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取长补 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

总之,本文基于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落实“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MV大赛歌词 ——青春祭下一篇:妇炎平阴道泡腾片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