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监督反腐败

2024-06-21

民主监督反腐败(精选12篇)

民主监督反腐败 篇1

网络反腐的实质准确的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制度以外的媒体反腐,是新闻监督、公众监督以网络为载体的真实体现。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充分吸收民意,更好地实现了社会民主的环境和氛围的良性互动,从而对行政执行能力、行政实施行为产生了无孔不入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发达的网络也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前所未有的对话方式给政策执行者和实施者,更为明确的,理性的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舆论氛围进行把握,进而有的放矢地充分进行网络反腐工作,与时俱进的提高行政执行能力、行政实施能力,由此在执政内部减少并根除腐败发生的最大可能性。

一、网络反腐的现状

(一)影响力逐渐增强

我国目前的反腐战略大多数是将群众制约监督和法律法规的正确引导相结合。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网络评论和参与的重大事件的人越来越多,充分体现了透明开放的网络已经成为网络群众监督的最广阔平台,使得网络监督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在。党员干部作风以及腐败等问题,要么败露于网络,要么因互联网的关注度强大从而使得事情更为接近真相,网络反腐和舆论监督逐渐表现的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网络反腐也有很多的缺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负面影响往往会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伤害,更容易使监督工具和途径剑走偏锋走向极端,甚至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个巨大的阻力影响各级开展工作。一是网上信息存在虚假性。由于互联网用户数量大,水平参差不齐,难免有居心叵测的坏人传播虚假信息,流言蜚语,甚至许多邪恶的消息,这些人倾向于使用引人注目话和标题,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虚假信息,如果这样的虚假信息存在于网络监控反腐败领域,是非常容易误导群众的,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巨大影响。二是网络的虚假信息及谣言传播迅速、广泛。由于网络自身的这些特点,也给一些人制造谣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给一些言论不负责任的、有不良意图的人创造了机会。

(二)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在中国,2003年可以被看作是网络反腐的里程碑,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了一个提供举报的网络平台,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同年,被誉为“中国舆论监督的第一人”的李信德创办了“中国舆论监督网”,以后其他一些反腐网站也如雨后春笋陆续出现,形成了一个由个人反腐转向集体反腐的局面。近几年,各种举报网站相继由纪检监察机构撒网式铺开。2007年正式开通的国家防腐败局网站,除了具有预防腐败的政策,还设立了很多栏目进行互动,这标志的是网络反腐的功能全面、积极的扩张。现在,中央政府43个部门,31个省份都进行了政务公开的规范性文件的实施,并明确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条例。中央纪委监察部以及18个省级纪检监察机关先后都开通了相关举报网站。例如,湖北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公开推行财政与编制,涉及了135万多人的详细编制信息网上公开,全省清理出“吃空饷”人员2500多名。

二、网络反腐的局限性

网络反腐在现实生活中的胜利,恰恰反衬了当前制度反腐的缺陷,是制度反腐缺位造成的舆论倒逼。当前制度反腐在努力构建完善中,同样也不能忽视对网络反腐的发展完善。近年来我国网络反腐的局限性有以下几点:

(一)网络反腐监督信息可信度不高

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督,严重缺失有力的消息把控者,同时网络所普遍具有的虚拟匿名性,进而使网民太过随意地发布和传播信息到网上,莫须有的消息和新闻屡屡呈现,其不但让网络媒体的公共信任度下降,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各抒己见的功效。很多新闻媒体为了一己私利去吸引观众的眼球,抛弃了正确的舆论方向,将莫须有甚至是虚假的新闻公布到网上大量的转发,更甚者用不实的消息和无益的新闻,混淆黑白,误导网民,这不但侵害了网民自身权利,而且破坏了新闻媒体在网络上的名气和声望。网络媒体人员对假拟的假新闻的识别把关不严或辨别力不够,很容易就会陷入陷阱,所以需要通过他们具有权威性沟通的平台来传播新闻的可信度,确认其可信性。

(二)网络反腐运作环境不透明

权力缺乏制约、公开不够透明,常常就导致腐败,由于自由式量裁权利的存在,让权力主体很大可能上控制住了网络的运作。在如今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无论是高新科技网络还是很简单的一条手机简讯,都是极其不安全不可靠的。当被举报者发现举报者,完全可以让举报者中途停止举报,被举报者借助某些关系和网络技术屏蔽举报者的举报信息并销毁证据。在这种方式中,“网络反腐”的手段,它只能是一句空洞无力的话。所以像这样从外表看起来很有力量的形式其实质不堪一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很有可能被权力主体不透明的操作,进而让腐败的毒瘤不断地扩张而一发不可收拾。

(三)网络反腐监督主体具有情绪性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的人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在现实生活,但他们常常需要为自己减压。而网络是匿名的也是自由的,这个虚拟的世界恰恰给亚历山大的人们创造了一个机会和突破口,他们在匿名的情况下,发泄自身的压力或者某些非理性的情感,这类非理智而又过分开放的言论便广泛地在网络传播开来,同时也干扰了人们对监管对象的客观判断。

三、如何提升网络反腐的功效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网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积极作用的认识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它不仅是对某些产品的社会进步,在同一时间的趋势和信息社会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思想方面,营造一个健全的网络反腐宣传教育引导机制,不断地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着力提高公民的素质。对网络反腐的监督,我们应该重视接受并不是盲目的排斥和忽视;要正确的予以指导而不能一概的压制和回绝;要正视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积极地建设和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并充分发挥网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网民意识到自己在网络反腐中的主人翁地位,进而才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网络反腐工作中去。

(二)强化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技术体系

网络技术有两个方面的困境,一个是技术上的,也就是没有办法来靠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技术伦理的问题,网络技术体现在人个人与道德主义两个方面的困扰。

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要实现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还存在着一些技术方面方面的难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无穷无尽的网络信息的收集、归整与分析,如何鉴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反腐系统与网络平台等方面。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完善技术反腐,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网络反腐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防止网络反腐产生负面的效果。网络信息的传播是有它的规格和特点的,我们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与学习,才能建立完善可行的信息管理系统。为网络反腐实现制度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网络反腐,网络监督需要制度化的保证

网络是一个虚拟化的寰宇,涉及方方面面,其常态、系统、制度化是必定的要求。所以首先,就是一定要用制度为网络反腐和监督的安全保驾护航,加强网络立法,对于一系列专门的网络反腐败的法律法规如出台有关举报法或举报人权益保护法等。并将此类法律及时出台,明确职责,内容与体系,规范网络行为等,对网络监督的制度保障要制度化,也就是说,系统的调节对人们网上行为的约束,使人们的网上行为可以更健康更文明,而非粗鲁的,不堪入目的,从而让网民们有一个清新干净的网络环境;利用其确保反对网络腐败的形式更系统,让它可以连续的不间断的链接,同时笔者认为在网络反腐整个这个过程中不能持之以恒,一段时间后就放松了,没有持续开展下去,好比一件事情刚刚开始没多久便石沉大海,这使人民失去了信心,就变成了一个很糟糕的事,甚至引起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要保持网络反腐败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不能放松警惕,但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不能掌握在临时停止一个严格把握;网络反腐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应该拥有高效的组织机制,避免传统政府出现的办事效率低下、有职无权等现象,在变革网络反腐的组织机制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构建务实高效的政府。此外,在建立健全网络反腐舆情监测机制及信息举报及时受理机制,通过建立后台实名制度并尽可能的实现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极大程度的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做到行政公开透明,这也是对网络反腐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合理利用网络反腐,发挥其积极意义,并将其消极影响降至最低。将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充分结合,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推进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建立完备的网络反腐体制机制。网络反腐任重而道远,他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看到它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其消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功效。互联网发展时间较短,在我国仅近二十几年,加之我国文化轨制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制约性因素,网络反腐任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国民去面对和解决。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尤其是相关权力部门积极落实责任,网络反腐工作将会得到健康深入的发展,对未来的反腐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久的未来,我国官员腐败程度将大大降低,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秋丽.当前我国网络反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6).

[2]袁峰.网络反腐的政治学:模式与应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杨金卫.网络:一种新的反腐利器—网络反腐的制度规范与机制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4]刘世超.对网络反腐背后的思考[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02).

[5]尹世民,汪子彬.公民社会视域下网络反腐制度化路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03).

[6]岳桂军.从网络反腐到制度反腐[J].党建,2013(01).

[7]倪明胜.“墙外扔砖”的困局[J].人民论坛,2013(01).

民主监督反腐败 篇2

舆论监督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2006年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分工》文件精神,加强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舆论监督工作,按照责任分工,区委宣传部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以区委学习中心组为龙头,在区、场两级中心组及广大党员干部中重点开展一次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和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学习教育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增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单位在集中学习过程中,要有辅导提纲、有笔记、有心得体 1

会文章、有个人发言讨论提纲。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笔记要在3000字以上,一般党员干部学习笔记要在2000字以上。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紧密结合廉政文化“五进”、“五上”活动的开展,把“八荣八耻”和学习党章活动引进廉政教育课堂。要继续在区电视台播放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电教片,典型示范,在全区长期保持反腐倡廉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强化舆论监督

按照服务大局、客观公正、事实准确、依法监督、遵守纪律的原则和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网站、电视、广播、宣传栏、板报等舆论阵地的作用,在网站开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论坛;在电视、广播上开设专栏、专题,播发宣传口号;各单位、部门要制作宣传栏、板报展等对反腐倡廉工作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电视台、记者站和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工作进行跟踪采访。对各单位、各部门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广泛宣传;对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深度报道。同时对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揭露和批评。

三、加强舆论环境建设

要进一步改善舆论监督环境,正确看待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让广大群众满腔热情地支持舆论监督。要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对勇于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进行保护。要不断提高舆论监督人员的素质,通过大众传媒对某些行为进行批评和谴责,必须做到事实准确无误;不得有任何虚构和夸张,更不得把新闻舆论监督作为谋取个人某种目的的工具,进行人身攻击、造谣、诬陷。要继续聘请一批责任心强,政治素质高的老党员、老同志为反腐倡廉义务监督员,利用他

村官腐败:制衡监督是关键 篇3

“我们的职责就是看他们有没有按程序办事,有没有搞暗箱操作。”张舍南说。从审核每个月的发票,到基建工程的投标验收,旧粮站出租等村里的大小事务,每一项都要经过监委会的审核后公布。

就在17号文件发布的第四天,武义县后陈村选出了中国已知的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由3名成员组成。在中国村庄的权力结构中,出现了党支部和村委会之外的“第三驾马车”。由于《村委会组织法》中并没有设立“监委会”的内容,这一机构的产生,最初是冒着违法的质疑和风险的。

但就是这个一度争议重生的监委会,成立半年来为村里省下了数十万元,光招待费一项就省下了两三万元。

尤其让村民放心的是,监委会成员必须从不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其直系亲属,而又热心村务、公道正派的村民代表中选出。而且,遇到真敢抛开监督的村干部,监委会还可以直接向上反映。街道、县里都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公室,县委书记亲任管理小组组长。有了县委这把“尚方宝剑”,监委会的工作开展底气十足。

这个曾经上访不断,村支书因为经济问题落马过的村庄恢复了生产、生活的平静。在去年年底的村两委述职考核中,村民代表对每个村干部都打了最高分,这在以前从未有过。

后陈村作为试点无疑迈出了成功的一步。目前,武义县的96个村已经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并准备在全部村庄推广。

“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制度,而是监督制度执行和约束干部行为的制衡机构。”王金华一语中的地说。“17号文件的及时出台可谓目光长远,可行性非常大,但是怎么落实,如何细化是一个核心问题。”

加强审计和监督、完善立法是当务之急。

中组部全国基层党建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常月英在采访中深有感触地说:“村干部工作在基层第一线,我们一方面要关心他们,另外还要加强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2005年9月,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规定,村干部在任及离任都要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村民公开。这无疑为村干部戴上了一套“紧箍咒”。

但是,如果审计部门关起门来搞审计而不依靠群众就可能被个别干部蒙蔽,使审计村干部成了过场。因此,审计村干部要吸收村民代表参与审计的全过程,推行公开审计,充分调动村民的“话语权”,发挥民主监督的力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使村干部审计更直接、更透明。只有这样,才能让村干部审计真正成为一道高压线。

并且要给予村民更加便捷的质询、罢免程序,开辟不符合村委会组成成员任职资格条件的“当选人”的清退渠道,并保障村民随时有权让腐败村官“下课”。

在充分发动群众民主监督的同时,要加强地方县、乡镇党委政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明确县、乡党委政府对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监督职责,强化上级组织对村干部的监管。“只要县乡干部真正监管到位、自洁自律,村干部腐败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王金华语气肯定地说。

同时,要结合机关干部要求,建立村干部行为规范,加强约束和规范。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农村干部进行廉洁自律建设的宣传教育。

监督教育的同时,也要解决村干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落实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疏通优秀村干部招考录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渠道,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村官”腐败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等中央领导先后批示,要求摸清目前村干部违法违纪的真实情况,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2005年9月6日至7日,中纪委和各省市有关领导聚首河北廊坊,召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座谈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在会上指出,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 篇4

关键词:舆论监督,反腐败,监督

1 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教育作用、指引作用、典范与负面教材作用和警示作用,舆论监督能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舆论监督能够以争取的舆论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执政为民,防止腐败,促使人们寻找差距和引以为戒;舆论监督还可以通过事件的报道对存在腐败心理的人以震慑警示作用。

2 目前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2.1 舆论监督存在“四少”问题

目前,舆论监督对普遍性存在的问题的监督较多,对于突出重大问题的监督较少;对于群众和百姓问题监督较多,对于本单位监督较少;对于基层工作的监督较多,对于领导的决策科学性监督较少;对于事后发生的事情监督较多,对于事前和事中执行监督较少,进而导致舆论的监督不够全面,对于一些腐败的萌芽没有充分地发现和解决,对于领导行使权力的科学性没有做到有效监督,对于一些突出重大事件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不利于执政为民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2.2 舆论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舆论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舆论在进行监督时,偏好报道较好的消息,而对不太正面的消息不敢报道或有意对消息进行隐瞒,这就形成了长期媒体监督报喜不报忧的特征,使监督的效果有所降低,对于实际工作的监督和对深层次的触动较少,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另外,目前网络舆论常常出现信息不真实的情况,从而导致舆论监督被滥用,影响舆论监督的公信度。

2.3 媒体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目前,媒体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保障,导致媒体工作者由于权力没法得到保障而难以提高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媒体舆论监督工作者的意识和综合能力都有待提升。要及时发现目前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到及时处理。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监督方式,提高监督的效率,做好舆论监督。

2.4 缺乏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目前,针对知情权、政务公开及社会监督等都没有在立法上体现,导致法律界定不明确,难以进行有效监督。舆论媒体记者也担忧受到处分和对工作的影响以及对人身安全的威胁等原因,存在不敢监督、不主动监督的现象,整体的舆论监督缺乏公开透明的机制和良好的监督环境。同时,各个部门的舆论监督由于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导致监督难以顺利进行,影响舆论监督的效果。

2.5 舆论监督缺乏与时俱进

目前,舆论监督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导致效率不高,没有跟上网络发展的速度。有一些政府部门没有及时应用网络,对于网络监督不够敏感,对网络监督反映问题采取措施相对滞后,影响交流与沟通,导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从而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效果。

3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败中作用的措施

3.1 舆论监督减少“四少”问题

舆论监督要杜绝和建设“四少问题”。要在对普遍性问题监督的同时,加强对突出重大问题的监督,敢于深入、敢于触碰深层次的利益,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不仅要对群众和百姓的问题进行监督,也要做好机构内部监督;在对基层工作加强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领导行使职权的监督,确保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在进行事后监督的同时,更应该做好事前监督和事中控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将矛盾消失在萌芽中,有效地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党员的先进性和执政为民的方针。

如本单位为了更好地解决舆论监督的问题,专门开办了一个专题栏目《本周聚焦》,为更好地发挥广电喉舌作用,充分运用舆论力量推进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全市重点工作的有效落实,这个栏目围绕各地各部门推进全市重点工作情况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同时兼顾一定比例的正面引导、调查求证、辟谣以及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等话题。栏目每期时长5分钟,纳入江山电视台《江山新闻》节目中,每周四播出。在这个栏目中,市广电总台通过网络、电话、微信等方式接受观众报料。充分深入基层,做好对领导的行为监督、行使职权的监督,敢于深入、敢于触碰深层次的利益,真正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通过节目的开播,通过与广大群众的密切沟通,能够有效地进行事前监督和事中控制,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由栏目组进行后续的跟踪报道,有效减少“四少”问题,加强舆论监督在反腐斗争中的作用。

3.2 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舆论监督机制,有效避免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跟踪,对于实际工作的监督和对深层次的触动的更多一些。同时,要对报道的信息来源进行分析,排除虚假信息,提高舆论监督的公信度。

3.3 提升媒体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首先,要加快舆论监督的立法进程,将媒体监督的行为和权限范围进行明确界定,有效保障监督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媒体舆论工作者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有效防止由于舆论工作者对于相关威胁的惧怕而不敢监督、不敢深入报道的现象。同时,法律的界定明确后也使得媒体监督工作者也需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监督,做到依法监督,使得我国的舆论监督走上正轨。

其次,要加强对媒体工作者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与实践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媒体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媒体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及时发现目前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到及时处理。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监督方式,提高监督的效率,做好舆论监督。

3.4 创造良好的监督环境

首先,政府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予以重视,应当抱有一种接受监督、欢迎监督的态度,这样才能够使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更有效地降低腐败事件发展的纪律,促进执政为民、廉洁奉公。例如,《本周聚焦》这个节目,选题一经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栏目组采访。节目一经采制,均须播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说情打招呼,给新闻单位施加压力。这种态度就是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来接受舆论的监督,有利于问题的整改和单位的健康发展,将腐败的现象扼杀在摇篮里,对在反腐败斗争中的胜利奠定基础。针对曝光问题的责任单位要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电视台要在周五马上跟踪播放整改行动情况。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单位年度考核,对态度不端正、责任不落实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这也是一种及时整改的态度。

其次,舆论监督工作者也要立足与对政府形象的维护,促进政府工作的改进,充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工作,充分了解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报道,做到监督的公正、客观与全面。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充分了解民生,也最能促进政府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3.5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对网络监督的问题及时做出回应,加强交流与沟通,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本周聚焦》很多选材都来自于网络,通过市广电总台通过网络、微信等方式接受观众报料,对群众的监督及时做出回应,对曝光报道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市督考办将联合江山电视台进行回访验收。

4 结语

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就要充分认识到目前舆论监督工作的不足,不断减少监督“四少”问题、完善舆论监督机制、提高工作者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监督环境,加强网络舆论监督与纪检部门相结合,才能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中.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J].党政论坛,2001(4).

论腐败与行政监督制度 篇5

——行政监督机制的漏洞分

发展政治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2012级

10121130118 曾明秀

在纪检、监察、监察这三个部门中,他们对于惩治违法行为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中他们的作用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些部门都是双重领导,既要服从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知道,又直接隶属于同级领导机关,而且主要是受同级领导机关的领导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无论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国家,都牢牢把握者重要资源的分配,而这些收益的分配都为那些拥有自由决定权的政府官员所控制。而原本用来管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机制却被用来达到个人发财致富的目的,这样就产生了国家管理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腐败。腐败的核心表现为权利与金钱的交换。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变化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到,腐败的形式大都涉及政治权利与财富的交换。1

腐败在当今社会中已然成为一颗巨大的毒瘤,在社会中不断的扩散,它常常在暗中滋长,等到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了。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中,腐败之风盛行。本来应该用于纾缓贫穷、建立基础产业的金钱,却被官员们用于自己的私人生活中。其实我们看到,很多官员在我们发现他们腐败之前都可以算得上是政府官员的模范,他们总是高唱着廉洁奉公,他们可能在腐败之前都像我们一样嫉恶如仇,对于腐败嗤之以鼻。这样的转变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一种悲哀,更是政府制度的一种悲哀,行政监督制度是否完善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官员们还能够在这样的制度中找到漏洞,从而滋生腐败呢?

我们知道,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时期,行政腐败成为了中国一个突出的政治现象。不论是从十八大以前被媒体爆出的“表哥”,“房姐”,还是在十八大以后落马的数位省部级高官,这样的案例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屡见不鲜,很多人说被曝出的官员腐败只是腐败官员中的极少数,这样的极少数就好像沙粒之于沙漠,那么这样严重的腐败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1金太军、李雪 卿、叶勤、窦振斌:《行政腐败解读与治理》 2002年7月 258页 在发展中国家,通过个人努力获取财富的机会较为有限,在这样的社会中,政治成为获取财富的一条途径。而在我国,虽然 人们已经有了多种致富途径,但是目前权钱交易仍是这些道路中很有吸引力的一条道路。

在中国,虽然一直强调民主政治体制,但是一直没能够摆脱传统政治体制的阴影,权利过分集中使得腐败问题变得更加猖獗。很多时候,民众参与政治管理的过程受到极大的限制,大众媒体很多都收到政府的直接控制与干预,很少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而在政府内部,中国行政体制中缺乏健全而有效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很迅速,但是中国的现代政治体制仍在建立与改革过程中,传统的政治体制及其影响依然存在,现代政治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新旧体制的并存和交替造成了制度上的“断层”,从而为腐化行为的蔓延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的状况,在80年代就开始的权力下放本来是一件很具有积极性的改进,但是由于相应的调控和监督机制建设没有跟上,从而导致了权力失控现象的产生。而且,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新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尚不完善,而原有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相脱离,这样又为某些官员的以权谋私提供了便利。

我们国家的监督机制在理论层面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现行的监督机制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存在的,例如:体质不顺、政党不分。虽然我们国家的监督种类不少,但是实际效用不大。从表面上看,我们国家的监督种类有人大监督,党内监督,纪委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门类可谓不少,但这些监督有多少能到位,我们心中非常清楚。

首先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的实施问题,立法权部门化似乎成了现在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部门立法”中立法者以自己部门的利益为目标,使得各部门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变成了一种立法权的腐败,本来立法任务应当是全国和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承担的,但是,无论是全国人大或者是地方人大,他们制定法律文件的数量远远不及同级政府制定的法律文件的数量。由于现行的正式制文秘助手有就人大立法与政府立法的界限做出明确的划分,更由于人大在行为能力上的欠缺,造成了人大有意无意的把一部分的依法权实际让渡给了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大这样的让渡是将自己的权利让给了政府,这样人大对于政府的权力监督作用就在慢慢减弱,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官员的权力腐败。

在纪检、监察、监察这三个部门中,他们对于惩治违法行为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中他们的作用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些部门都是双重领导,既要服从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知道,又直接隶属于同级领导机关,而且主要是受同级领导机关的领导,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这样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同级领导人以言代法,干扰办案工作,公职人员在查处案件的时候对涉及领导干部的案件畏首畏尾,不敢认真查处,这样就为官员的腐败披上了一层保护衣。

在监督机制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的问题,监督部门即使捕捉到了主要领导干部的腐败信息,在很多情况下,要对这些腐败者进行惩罚还是面对着重重的困难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某局长在一个基建项目的招标过程中发生了受贿行为,这个信息被其他竞标者所获悉并向监督部门举报,监督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例如:由于收受贿赂一般都不会留下直接的证据,这是一项技术上的难题,但是重要的并不是这个,而是既然受贿者能够成为行政部门的“一把手”,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和本县的某个核心人物建立了一种亲密的私人关系。如果监督部门依法进行监督,那么很有可能县长就会跟监督部门打招呼说“这件事情就算了”,为了以防自己部门的不利行为的发生,通常监督部门都不会抗拒这样的要求。这样的司法监督因为司法机关的不独立性而成为了一种浮于表面的工具,作用微乎其微。当谈到群众监督的作用时,我们都认为这一项监督是反腐倡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首要选择,但是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还是那么猖獗,这是因为我国的群众监督乏力。在我国,群众参与监督的意识淡薄,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参与政治的要求,而且政府部门没有给群众监督一个很好的平台去让群众反映,没有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来接受群众的监督。而且,很多时候群众的监督没有被提升是因为群众脑中根深蒂固的观点“民与官斗是没有好下场的”,这样的事也确确实实发生过,官员对于群众举报的打击报复使得群众对于监督官员这件事深感痛楚。只有当政府向公众提供关于其行为的信息的时候,这样的制约才能有用。另外,公民们必须拥有方便的申诉途径,同时还要免于受到可能的报复。

在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国家行政权利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权力是把“双刃剑”。当权利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的时候,他就会被滥用,给人民和社会造成危害,而掌握着权利的人最终也会被权力所击倒。其实,人民群众的监督、党内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等等,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但是这些都是没有处置权的监督,而没有处置权的监督对于被监督者来说是很难起到督促作用的,腐败是无法被遏制的。而那些能起到处置作用的监督方式例如上级党政机关的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由于监督内容和监督程序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由于监督的全力的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实,所以他们的监督也往往不能到位。

不受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行政监督对权利的合理运行是一种保障。在监督的过程中,不应当将各个监督方法分开,应当整合这些监督方式,使各项监督能够步调相同,收到互补,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在政府行政过程中,应当加强其民主化进程,增加政治运作的透明杜,给新闻以更多的自由,为公众的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提供更大的制度空间,这样才能保证权利的合理运行,杜绝以权谋私这样的腐败现象。

参考书目 《腐败成因与防治对策——北京市典型案例分析》 罗中敏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第一版

2《行政腐败解读与治理》 金太军、李雪 卿、叶勤、窦振斌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

3《政治之癌——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研究》 何增科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二版

未来反腐,须做好民主制度安排 篇6

要做好权力公开的透明,真正把权力摊在阳光下。任何权力都有“向腐败”的天性。这不是因为公共权力本身的原因,原因在掌握权力的人。恩格斯曾讲过:“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说明,人永远也不能摆脱兽性。因此欲望多些或少些,是人性与兽性的差别。”就是说,是人都有欲望,是欲望或多或少都具有“兽性”的一面。我们说的人类“政治文明”或道德文明,就是通过一些道德、法律、宗教方面的教条来限制人的欲望,使人的兽性一面不能破坏公共生活领域,这是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基本社会平衡。

公共权力就是迄今为止我们人类能够想到的制约“人的欲望”的最有效手段。但问题是掌握公权力可能犯错误,利用公共权力的人也是“人”,不是“神”,利用公共权力“谋私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历史和现实证明,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在任何政治体系中都可能发生,如果掌握公共权力的人能够公正地按照公众的意愿采取行动,那就是为“天使插上了翅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福祉就有了保障,反之,则是为“魔鬼提供了武器”,人民的幸福就成为一个“问题”。

当然,为了限制掌握公共权力的、利用权力“干坏事”,人类最聪明,头脑思考了几千年,只是到最近百年才有了头绪,并逐步在制度上得到落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文明”,其核心是“使公共权力公开透明”并“用民主的办法限制权力滥用”。当然,民主和“权力公开透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制度安排过程,需人们认真去做,这是我们迈向现代化过程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就难实现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目前我们所做的“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政务公开”、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等改革实践,是限制“权力滥用”的关键步骤,但关键是要真正去做。

民主监督反腐败 篇7

从现实情况看,依靠干部的教育约束和道德自律是很难根除腐败的,只有把权力置于监督之下,权力的使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制约。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的有益补充,是新时期权力监督的创新形式,是群众舆论监督的有效工具。网络让监督无人不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在反腐败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反腐败功能

互联网之所以成为反腐败的利器,在反对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与它的便捷功能、震慑功能及其揭露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1. 网络舆论监督的便捷功能。

一是参与方便。根据官方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互联网使用人数的迅猛发展扩大了网民监督群体,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基础,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腐败事件的揭发举报中。二是成本低廉。人们对腐败问题的监督举报,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上访、信件举报、电话举报等方式,省去舟车劳顿、辗转多个部门的复杂程序,只需要拥有畅通的网络、电脑、手机等日常通讯设备,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微信、微博等方式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不受年龄、身份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三是隐蔽性强。传统的举报方式,监督者难免会有畏惧位高权重、打击报复的思想负担,而网络监督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不需要担心身份的暴露,互联网为监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隐蔽的平台。另外,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都设立了自己的监督举报网站,通过技术手段生成举报编号和密码,建立网络加密服务器,防止举报内容的截获、泄露和篡改,增强了举报的安全性也调动了普通民众通过网络监督揭露腐败问题的积极性。

2. 网络舆论监督的威慑功能。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舆论监督发挥出它前所未有的威慑力,形成了全天候的监督环境。一是公众舆论引发的威慑力。在网络使用如此便捷的时代,一位普通民众的不满和心声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宣泄,他可以指名道姓,可以公布事态发展的经过和细节,事件不仅能够迅速蔓延开来,还会在短时间内使本不熟识的网民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力,被举报者将体会“人言可畏”带来的严重后果,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不敢对民众意见坐视不理。二是制约公共权力的震慑力。十八大以来,通过网络曝光落马的官员为数不少,那些被网民搜罗起来的贪腐分子的相关视频、图片、文字立体直观,远比反复言说的廉政宣传教育活动更有警醒、威慑作用。网络监督犹如悬在头上的利剑,使很多官员患上了网络恐惧症。他们担心自己的不良形象和行为在不经意间被曝光,无论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人会面时都增强了对个人仪表、言行、作风的自我约束,因此对手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干部带来无形的威慑力。

3. 网络舆论监督的揭露功能。

网络监督为贪腐案件的揭露提供了线索,成为传统监督方式的有益补充。十八大后,仅一个月内就有十多名官员落马。源于网络,微笑“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撤职调查;源于网络,重庆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在被爆出不雅视频,从被举报到其落马仅用时63小时。源于网络,《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公开在微博上实名举报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后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包养情人等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被调查。源于网络,山东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德增为情妇写的“离婚承诺书”在网上曝光后被立案调查。源于网络,女记者实名举报黑龙江双城市原人大代表孙德江作风问题、以权谋私等问题,经调查核实其在处置国有资产问题上有违规违纪问题被撤职。源于网络,广东省英德市原副市长、原公安局长郑北泉被爆出充当贩吸毒团伙保护伞,后涉嫌徇私枉法和严重解决问题被调查,等等。

二、网络舆论监督对反腐败的负面影响

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网络因其匿名性、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为腐败治理提供又一路径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1. 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提高了腐败甄别的成本。

人人手持“麦克风”的客观实际必然导致短时间内网络信息的大量涌现,这些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真假混杂提高了腐败甄别的成本。网络作为公众舆论的平台从来不缺少追随附和之人,那些虚假言论将被以讹传讹,无限扩大,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借题发挥、窥探隐私、发泄不满、博取利益、赚取眼球的工具。甚至出现网络推手进行幕后煽动、操控,致使更多的网民裹挟其中。政府相关部门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调查、甄别和取证,不仅给无辜受举报者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也增加了反腐成本,造成了有限反腐资源的浪费,并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危害。

2. 内容单一低俗的网络舆论带来了反腐的局限性。

通过近几年网络反腐案例不难看出,贪腐者的东窗事发多与生活作风联系在一起,在网上被曝光的内容大多指向单一、低俗,造成了反腐的局限性。当前,一些干部腐败堕落,类似“不雅视频”“情妇”“艳照”、有几套房、有几辆车、带什么手表、背什么包,抽什么烟,穿什么衣服成为其落马导火索的不在少数。而生活腐化堕落只是腐败问题其中之一,我们还要着眼全局,把对干部的监督放在“盲点”领域和更深层次的腐败问题上。如果举报人只有依靠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打出“花边牌”才能够获得举报的成功,不仅一定程度反映了网民的素质,长此也必然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3. 公开可操作性的网络舆论增加了反腐查处的难度。

利用网络的公开透明特点和个人身份、能力的优势,干扰事态发展,增加反腐查处的难度。网络的开放透明为举报人揭发腐败案件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也同时让被举报人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了事情发展的经过和举证材料。被举报人会迅速对自己不利的相关物证进行转移或销毁处理、对相关的人证转移或串供、对自己或家人安排外逃、对举报人威胁报复甚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人证、物证的损失必然增加查处的难度,举报人不仅处于被动位置,案件查处也可能无果而终。利用网络资源,依靠“网络水军”,人为操控和调整网络舆论走向,增加反腐查处的难度。比如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原县委书记胡艺珍渎职和受贿案,在接受调查取证后,其女儿吴芳宜在网络上为父亲“喊冤”,举证父亲的清白为人,对“不法”办案程序质疑得有理有据,在网络推手的帮助下成功地把舆论导向引向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引起很大社会反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司法审判,增加了腐败案件查处的难度。

三、网络舆论监督引导机制的构建

1. 以政府为主体,建立主动作为机制。

传统监督模式程序运行烦琐、处理问题时间长、行政过程缺乏公开透明,这些消磨了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和耐心,早已不能满足监督的需要。网络的兴起让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对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转换观念、主动作为才能应对已经到来的网络舆论监督和挑战。一是排除抵触情绪,积极主动应对。在网络上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对人们关注的热点事件决不能采取“拖、捂、推”的方式对待,要敢于、善于接受网民的监督,利用网络听取民声、集中民智、化解民愤,将人民对政府的监督转化为政府与人民的沟通,为政府提升执政能力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赢得话语的主动权、行动的主动权。二是积极主动挖掘大案要案,加大查办力度。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利用网络资源在反腐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搜集和掌握的线索还是太局限,与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差距太远。我们要充分调动网民积极性,主动拓展线索资源,让人们通过网络参与到反腐败中来,查办对社会影响坏、损失大、危害重、教育深、反映强烈的大案要案,并做到抓大不放小,用实际行动证明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

2. 以网络媒体为主体,建立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腐败案件的查处涉及多个环节,众多部门,是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它需要网络舆论监督与体制监督的有效对接,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一是网络舆论监督与体制监督双向互动。一方面,组织监督要积极回应网络舆论监督。面对网上繁杂的舆论信息,组织监督需要及时收集、甄别、研判,并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对网民进行回应,公布事件进展和调查阶段成果,使体制监督作为网络监督的坚强后盾。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对体制监督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监督作为体制监督的重要补充,要逐步规范化、法治化。提倡实名举报,优先办理实名举报,以降低反腐成本,节约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恶意伤害他人的虚假举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求责任,严格惩处,网络监督的严格筛选尽可能地为体制监督扫清障碍。二是促进网络媒体与政府、网络媒体之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协调合作。网络媒体运营商要积极与政府监督部门的沟通,确保网民举报的贪腐问题在网上得到及时回应,并引导舆论的正确导向。加强网络媒体之间的相互协调。网络媒体作为公众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遵守行业自律,避免为了争抢“头条”误传信息,追求事情本貌,客观真实报道,口径一致,做好党和政府的宣传员。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网络媒体公众参与广泛,信息发布传播速度快。传统媒体权威性、真实性、公信力优势明显。双方各有所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共同推动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

3. 以网民为主体,建立教育培养机制。

网络信息质量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网民素质的高低不同,要提升网络舆论监督水平,使网络治理腐败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高素质的网民队伍。一是加强网民基本素质教育。网民要通过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在网络参与中充分认识舆论监督的严肃性,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用理性的思维判断问题,以正确的方式讨论问题,不跟风、不随意、不盲从,不虚构。有些网民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在网上传播谣言,他们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无须承担任何后果,这是缺少法律常识的荒唐想法。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只有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自由才能得到保护,社会才能在有序的环境下运行。培育网民理性运用监督权利,不仅拓宽了维权者伸张权益的渠道,更为引导净化网络风气贡献了重要力量。二是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培养。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年轻人既是未来网络监督的主力军,又是廉洁社会的建造者,对他们进行网络伦理和“贪污可耻”的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让教育走进课堂,既是对年轻人未来的成长负责,也是为建设清正廉洁的社会种下了健康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黄威威.网络监督权力腐败的规范性思考[J].理论探讨,2015,(2).

[2]汤澈,左高山.试论网络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功能与困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3]孔令兵.网络监督的公共政治属性与建设路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4,(6).

[4]张爱民.反腐倡廉语境下的网络舆论监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1).

民主监督反腐败 篇8

一、强化思想教育———反腐败工作的基础

从20世纪五十年代的刘长青、张子善案到近年来的李嘉廷案、成克杰案、胡长青案……我们可以发现,放松学习和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他们走向腐化堕落的总根源。由于放松学习和思想改造,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视党章、党规、党纪,淡忘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从而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堕入腐败深渊。这些沉痛教训深刻说明,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就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败的基础性工作,是拒腐防变的根本措施,是治本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树立远大正确的理想和政治方向,自觉有效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通过党的宗旨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公仆意识,建立抵御腐败的自我免疫系统;通过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加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反腐保廉的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将纪律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通过道德教育,使党员干部在复杂的环境中洁身自好,抵御诱惑和腐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形象,对群众更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总之,我们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自身思想素质,使其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自重、自省、自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腐败可耻、“不想腐败”的思想,自觉地消灭各种腐败意识。

二、完善监督机制———反腐败工作的关键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爱滥用权力,直到有限制的地方为止,权利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说,腐败是权力因素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赘生物,它引导掌握公共权力者非规范地运用公共权力,把公共权力变成“私有化”的权力、“商品化”的权力、“庸俗化”的权力。健全监督网络,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强化对权力的制衡,使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受到全方位的监督,在社会上造成反对腐败、提倡廉洁、“不能腐败”的大气候,是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关键性工作。

1. 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

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时要建立干部任用回避制度、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度,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

2. 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

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强化对公务人员个人及群体和机构行为的监督与约束,全面形成事前监督、过程控制、事后审计的权力监督体系。进而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3. 强化群众监督。

群众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群众对公职人员的监督,遵纪守法者对违法乱纪者的监督,是一种最广泛、最全面、最有效的监督方式,是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针对当前群众监督的不足之处,我们必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群众作为监督主体的意识和素质,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和方式,积极营造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制定群众监督的法律法规,实现群众监督规范化、法治化。

4. 强化党内权力制约机制。

来自党外的监督机制只有通过党内监督才能发挥作用。完善党内权力制约机制,既是党保证自身先进性的可靠手段,也是整个社会监督体系的核心部分。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内法规,才能使权力监督真实落到实处。

三、加大法治力度———反腐败工作的保障

“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依法严惩为数极少的腐败分子,不仅可以有效地惩治横行无忌的腐败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心平气顺,还可以充分发挥法律所独有的“震慑力”,让其他心存“贪念”者为之胆寒,使国家政权更加稳定。

立法上,修订相关法律规定,使之更加严密,切实做到罪刑相适应。在对定罪量刑尺度进行严格修订的基础上,特别要加大罚金刑的处罚力度,增加资格刑的处罚。因为腐败分子有三怕:一怕名誉和地位的丧失;二怕个人既得利益的丧失;三怕个人人身自由的丧失。加大罚金刑,将腐败变成“高风险”、“高成本”和“无受益”、“负受益”的行为。增加资格刑,只要腐败行为一经发现,就剥夺腐败分子一定的权利、禁止其担任一定的职务、禁止其从事一定的职业、剥夺其荣誉称号及其他民事权利等,以防止腐败分子的“堤内损失堤外补”———受到党纪国法制裁后凭借以前的关系谋到好位置,照样获得高收入,继续过逍遥的日子。

执法上,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体现法律的权威性、执法的严厉性。坚决改变“以行政罚款代替罚金,以党纪政纪处分代替刑事制裁”的做法,严格遵循法律和党纪政纪的规定,将法律、纪律、组织、经济等手段结合运用,特别是要加大罚金刑、资格刑的运用,决不让腐败分子存有“坐上几年牢,赚得几万元;搭上一条命,也得乐几天”的邪念;坚持“沉疴用猛药,治乱用重典”的原则,对腐败分子,杜绝感情用事,一定要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绳之以法、严惩不贷,决不心慈手软,真正使腐败分子得到应有的制裁,也让那些心存“以权谋私”者为之胆寒,慑于法律的威严,不敢腐败。

摘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为此,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反腐倡廉的经验, 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提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建立健全这一体系, 必须始终将教育、监督、法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败的中心工作。

关键词:腐败,教育,监督,法治

参考文献

[1]《实施纲要》起草组编写.《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

[2]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组织编写.新时期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3]《学习时报》编辑部.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4]周永亮著.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民主监督反腐败 篇9

一、中央苏区时期反腐败斗争中发动群众监督的背景及必要性

1. 背景

1931年11月份第三次反围剿成功以后, 在赣南与闽西的根据地联合在一块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政府组织, 这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简称中央苏区。根据地刚刚建成时期正是白色政权恐怖盛行时期, 新建立的政府部门不仅要对抗外界的白色恐怖政权, 还要与存在的旧思想做斗争。不仅如此, 在政权中还出现了铺张浪费、官官相护等腐败现象, 对于新政府来说要想站稳脚跟不断发展, 就要先把内忧问题解决清楚然后再做其它的工作。所以中央政府正式开展了“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反腐败斗争活动, 活动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让群众成为活动的监督人。

2. 群众监督的意义

虽然在苏区建立时期党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 但是对于我党来说, 从群众中来、重视群众的力量一直是没有被忽视的。所以在反腐败的斗争中群众的力量为监督的主力不仅使得反腐败的举措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 而且对于整个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当时还没有直接提出“走群众路线”这样的口号, 但是实际行动已经表示出了群众力量的重要性。只有让群众去监督、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才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 团结大家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在政府的监督过程中, 在以后的党政建设中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中央苏区群众运动反腐败的斗争方式

1. 建立民主制度加强监督

第一项, 苏维埃政府在选举与被选举权的使用上男女平等, 民众不论身份、性别、阶层都可以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些都是群众最基本的权利。第二项, 乡、市分别根据人民的意愿选出代表, 代表要能够时时与群众紧密的联系, 真实的反映人民的意愿, 最后在监督政府的时候能够代表人民, 表达人民的观点。第三项, 在群众的权力行使上给予一切的自由, 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集会, 政府部门还要提供所有的物质供给保证他们权利的正常行使,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群众能够大胆的使用自己的权利, 更好的为监督政府工作做出贡献。第四项, 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上要方便民众与政府的沟通, 减少区域官僚对群众的限制, 最终能够让政府听到群众的声音, 防止官僚主义。

2. 群众参与到监督机构之中

⑴工农通信员。顾名思义, 工农通信员就是在工作的同时对于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检查和监督, 如果被工农通信员发现工作人员有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现象, 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时, 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把有关材料递交给所属部门领导, 通过部门领导的进一步审核发现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存在, 由通信员以通讯的方式向工农检察机关报告, 然后检察机关领导根据报告的情况进行对犯错人员进行处罚。工农通信员设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他们能够在机关单位的周围更加深入的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 然后把一线的情况进行汇报, 让工农检察机关的领导随时掌握到机关部门发生的大事小情, 然后通过每个问题的解决树立机关单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⑵巡视员。巡视员是中央决定在各个省、县安排的专门巡视和检查政府工作情况的人员, 巡视员的安排一般根据省、县的规模和大小进行人员上的分配, 巡视员的工作内容是按照在1931年5月1日通过的《中央巡视条例》上面的规定进行的。他们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对各地方政府的工作内容进行检查, 还要传达一些国际上的新政策和中央的一些新的议案等等, 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还要体察民情, 注意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对政府人员工作方面的表现对政府人员进行升迁、罢免的建议, 最后把各项内容的检查结果汇报给中央的领导。

⑶群众法庭。群众法庭其实就是由工农检察机关对政府犯法事件进行审理时组织起来的群众审判会。在审判会上群众会直接了解到政府机关已经出现的腐败现象及一些罪行。在群众法庭上就可以在罪证齐全的情况之下, 在群众的见证中开除犯错的工作人员, 并且在审理之后还要进行登报宣传他们的丑恶罪行。在群众法庭上, 虽然群众不能够直接就定夺被宣判者的最后罪名, 但是群众可以行使发言权和表决权, 有权利对在场人员的罪行进行揭露或者是进行维护。大多数情况之下都是由工农代表先对被审判人的犯罪进行阐述, 然后说出审判意见, 最后由群众进行判断。

3. 群众性的舆论监督

当时政府倡导群众言论自由, 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当时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人们通过发刊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和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见解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提升对社会的监督影响力。中央政府为了倡导人们的言论自由, 在当时的中央政府机关报纸《红色中华》中特意为群众开设了投刊的专栏, 并且还发声明表示要支持群众的言论自由, 让群众使用好自己监督的权利。专栏的开设在当时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时间投稿的群众蜂拥而至, 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 甚至对于不法分子都能直接说出名讳, 这对于打击违法犯罪都是有力的一击。不仅政府开创了这样的专栏, 在当时其他的一些主流刊物上也开始大力刊登抨击官僚主义、反对贪污浪费现象的文章, 这些现象在群众的举报之下变得不堪一击, 这对以后的打击犯罪、治理贪污腐败等工作都做出了贡献, 而政府工作人员都鉴于群众言论的威慑性而不敢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举动。

三、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群众运动的基本经验

1. 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

在群众的监督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有法律的支持也是苏维埃国家建立的一大重要武器。在当时的社会下, 人民群众都能够将法律规定当作自己的行为规范准则, 并且在群众的维护之下, 法律在整个国家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所以对于腐败情况的治理也是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之下。在群众的监察工作中是对于没有触犯法律条款的那些人员进行的监督和批斗, 如果发现他们在某些事情上已经触犯了法律的规定, 那一定是要直接送到司法机关进行处理的。当时就已经设立了不同等级的司法审判机关, 如果有违法犯罪的行为, 要根据犯罪所处的地域及犯罪的级别报送到不同的审判机关, 审判机关在审理的过程中是全程公开的, 群众可以在审判机关进行审判的时候进行旁听, 也是对审判工作的一个监督。当时就已经对法庭的组合进行划分, 以便在最后决议的时候对不同的结果进行讨论和决议, 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就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当被审判人员对判决不服时, 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审判结果进行上诉, 然后由上一级的审判机关再进行审理, 最终得出结果。在1933年12月份开始, 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副主席项英联合签发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 此训令的的颁发也是对群众反腐运动工作开展结果的一个认可和对以后工作开展的一个指导。在训令中明确规定了政府机关及国企机构的工作人员如果出现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的情况下, 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会给出什么样的处罚, 还有就是对于那些顶着为人民服务的帽子却不为人民办实事的人的处罚决定。此训令一出在大会上就依法处罚了很多在政府机关的贪污腐败的大蛀虫, 这就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有了明确的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群众运动的重要性和对铲除腐败现象的决心, 同时也为群众的监督过程提供一把标尺, 让群众们有更大的动力投身到监督不法现象中来。

2. 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

虽然群众运动存在着一定的效果, 但是还有着一些弊端。在整个的群众运动中, 他们的活动基本上是以宁可打倒一群不能放过一个的原则进行检举, 这样的思想就会在监督的道路上走向错误。在监督的过程中可能把机关工作人员的正常恋爱都当成是腐败问题进行检举甚至于走上公审的法庭, 这样不仅消灭了人员的工作业绩, 还打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对于公审人员、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时间都是有所浪费, 并且会出现抵触的心理, 不敢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有的人员可能是在工作中犯了一点错误, 被群众们直接通过公审罢免职位, 并且这样对于群众来说就是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没有想想他们这样做是否正确, 对于被罢免人员是否公平等等。群众为了能够批判更多的人, 甚至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监督他们的工作上而没有心思去投入到自己的生产工作中,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限制影响。虽然有这样的情况存在, 但是在毛泽东主席和项英副主席的联合指导带领之下, 总体的监督还是朝着正确方向进行, 人们还是能够坚持走打击腐败的道路。对于不同错误的划分还是比较明确的, 最后能够把握住处罚的力度和方式, 在重大的错误上要按照训令进行严格的处罚,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轻微的错误还是要让他们以自我反省为主要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自己的错误, 最后改正自己的错误。曾经在中央刊物的专栏里也刊登了一些贪污腐败的实际情况, 在文章中描写出了实际的人物在什么样的时间中做过什么样的事情, 这样的方式让群众作为监督者给犯错者进行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的人都能自我反省错误, 然后在反省之后写出道歉的文章进行刊登。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汇报, 这也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3. 加强宣传教育

在1934年3月21日召开的临时中央政府全体工作人员会议上着重提出了要把检举行动扩大成群众的整体活动, 要把群众的力量运用出来, 通过全民的监督使得同志们能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并且斗争的方向也改变到了教育工作中, 不仅要和劳动联合起来, 还要加强生活质量, 然后把节约、卫生等活动同时联合起来, 最后能够用竞赛的方式发挥劳动积极性, 用最大的热情和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宣导之下, 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为以后苏维埃阵地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支持。前述的群众运动初期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和指示也具体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总之,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对于反腐倡廉的形式和任务与中央苏区时期所差甚远, 并且对于现在群众表达和监督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是对于现在的时期来说, 我们也要借鉴中央苏区时期群众监督作用对打击腐败现象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做出反思, 探索出适合现在社会应用的一些建议, 这对于我党以后的发展都是特别重要的。群众监督对于当前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它的推行不仅能够保证党工作的效果, 还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证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九舍.吃洋参炖鸡子的军事部长[N].红色中华, 1933-12-20 (136) .

[2]项英.雩都检举的情形和经过[N].红色中华, 1934-03-29 (168) .

论权力腐败的法律监督 篇10

权力腐败像一个社会癌症病毒,正在渗入我国国家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它破坏社会稳定,破坏经济建设,破坏精神文明建设,也极大的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于腐败是一种反法律的行为,它也动摇着国家权威的基石——法律权威,总之,权力腐败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障碍和腐蚀剂。

在我国,导致权力腐败现象如此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腐败现象的存在与发展与法律监督机制的缺失与软弱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腐败是权力的异化,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法律监督的缺失。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古今中外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对腐败现象真正遏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在反腐防腐工作上取得了不小成绩,但由于法律监督机制仍不健全,监督不力甚至监督虚化的弊病在一定范围和层次上仍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法律监督机构设置不科学;法律监督制度供给不足;法律监督意识淡薄;法律监督力度不够;法律监督的法规不健全;法律监督范围和监督对象失衡等诸多方面。从全局来看,还缺乏一个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措施,致使权力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蔓延之势,这是不能有效遏制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现阶段,腐败对法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复杂的,如果不加以重视解决,必将严重阻碍依法治国进程,最终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政治目标的实现。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因此,防范权力腐败除了以德倡廉、以俸养廉外,最根本的就是通过加强监督制约权力,就是要运用法律来规范和监督人们的行为,防止干部滥用权力,一旦有腐败行为出现,就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制裁、惩处。权力监督的实质,在于倡导法治的方略,弘扬民主的精神,使我国不再走任人治主义倡行、任特权主义存在、任腐败行为泛滥的重复之路。因而我们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塑造一个勤政、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形象,尤其是要加强法律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机构。具体的法治化措施如下: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以法律法规制约权力腐败。

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范,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制约权力异化、规范权力运作过程、消除权力滥用的依据和保证。法律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而赋予国家机关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就必然要求国家机关符合权力运用目的而不滥用权力,维护公共利益而不以权谋私,合法执行权力而不越权违法,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失职渎职,遵守法定程序而不丧失程序公正。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监督机关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扩展监督机关的权限,明确无论什么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无条件的接受监督。反腐败要纳入法治的轨道,既要排除权力意志,也要防止群众意志,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反腐败才能不被引入歧途,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当前,首先是要完善廉政立法,尽快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消除制度空档,堵塞政策漏洞,确保对滥用权力者的惩处有法可依;其次是对所有的法律规章制度都要坚决贯彻执行,对违犯者要严惩不贷,坚决防止和纠正以官代罪、移位代罪的现象,纠正对一些人和一些问题的不敢触动或查处不力的软弱现象,确保有法必依和法律法规的刚性效应;再次要通过立法等措施,大幅度提高对滥用权力等腐败行为的查处概率和打击力度,提高腐败行为的各种成本。

第二,合理配置各方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腐败。

以权力制约权力,意味着一种国家权力对另一种国家权力的外在约束,通过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达到权力的基本均衡,防止其中的一项权力过于强大而滥用。要通过在不同国家机关和机关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合理地配置职权,构筑合理的权力结构,使权力适当分解和制衡,形成权力制约关系。如果构成国家机体的主要国家机关相互扯皮,如果公务人员不受限制任意扩张自己的权力,而监督体制显现出控制不力、有错不纠、放任自流的状况,自然是一种政治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表现,而如此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失却秩序亦失去民心的社会,因此必须要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要在不影响主要领导正确行使其领导权的前提下,根据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将主要领导拥有的过分集中的权力适当分散,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形成决议后由分工领导组织实施;其次,要根据权力制约原则,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平行交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再次,必须公开行政程序,对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标、人事调配、收入分配等行政事项在实施前公布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并且将实施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强化社会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腐败。

权力是权利的聚合,其力量强于权利,但其合理性来源于权利。没有权力杠杆的保护,权利是软弱无力的,但是没有权利的驱动和指引,权力会在其社会运行中蜕化变质。民主政治的理想就是使权力服务于权利,使权利有效地制约权力。国家每设定一种权力,都要求它代表人民的意志与利益,当公共权力过强,超越权力委托人的意志愿望所期待的范围,导致权力行为与人民的权利抵牾时,就必须运用法制的手段,从权力的生成、分配和实施各个方面来约束其不法运作。以权利制约权力,就是要明确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联系和界限,发挥公众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作用,使他们在保护自身权利实现的过程中,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权力行为进行监督。在现阶段要加强社会监督,必须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等方面全面进行。

第四,强化专门机构的监督,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专门监督机构。根据现行体制的弊端,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这一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其独特的监督使命,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邓小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就是说,专门机构的监督是克服权力腐败现象的组织保障。因此,在现有的监督体系之下,要提高我国廉政机构的有效性,就有必要根据现有的经验,对它的地位设置加以重新安排。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对现有的监督体系进行调整,强化监督职能,明确监督权限,调动各机构的积极性,做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一致的反腐败机构体系,提高反腐败效率。

第二步,在条件成熟时,把现有的纪委、监察、反贪三个机构合并,实行垂直管理,不受地方党委、政府管辖,其经费、工资、人事任免等均由上级机关负责,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独立、权威的反腐败机构。

概括言之,腐败现象是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社会痼疾,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反腐败必须治标又治本,将权力制约纳入法制化轨道就是治本之策。而在反腐败过程中,尤其需要从严格经济监督的角度控制权力之滥用,将防范政经勾结型的腐败类型作为重任,要找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对策,建立一套比较完善、比较成熟的反腐败法律监督机制。我们坚信,腐败为败类所为,为人类共愤,采取法律监督的综合措施予以治理,必将控制腐败于未然之中,打击腐败于已然之时。在此过程中,法律监督事业也必然对于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之大局立有功勋。

摘要: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权力者、权力的对象和权力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法律监督是人类社会治理权力腐败的神圣使命和主要方式。当代中国正在探索着构建权力制衡机制的途径,目标是建立法治化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从源头上根治权力腐败。

关键词:权力,权力腐败,法律监督

参考文献

[1]汤唯.论权力腐败的法律监督.烟台大学学报,2003,(4):15-18.

[2]黄瑞等.权力腐败及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南昌大学学报,32(2):60.

[3]林喆.权力腐败的根源及根源性的反腐败.中国法学,1995,(4):15.

民主监督反腐败 篇11

社会各界对“中央巡视组”高度期待,学界对巡视制度予以高度评价,并希望将其常规化。有人称此制为“重要制度创新”,“填补了我国监督制度的一个空白”。然而,中央政府派专员巡视反腐,古已有之,并非新制度,其中的利弊优劣、经验教训,对我们现今反腐制度建设,不无借鉴意义。

上古时代有所谓“巡狩”制度,最高统治者“天子”名义上说到地方上打猎,实际是亲自出马监督地方诸侯“不修职贡”。但更多则是派遣使者,代表自己到地方上“采听风俗”。《汉书·艺文志》记:“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有考正也。”《诗经·硕鼠》即是采风使者向周天子匯报地方贪官情状:“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西汉时,中央政府派专使巡行地方反腐形成制度。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从严打击贪官豪强,分派十三部州刺史刺察地方,专门制定了“六条诏书”即监察章程,无论遇到多大的官,只要“露章”,即可按劾。“巡行六条”等于为刺史佩上了“尚方宝剑”,使之具有无上权威,对于惩治贪官时效显著。以后历朝都有类似制度安排,如唐朝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由中央派遣巡按御史出巡,时人有云:“巡按御史出使,若不动山岳,震慴州县,诚为旷职耳”。明朝巡按“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对反贪维稳作用巨大。

但遣使巡视反腐却是非常规的监察制度。常规制度汉唐有御史台,一直拥有相当独立的监察事权,明清改称都察院,更加规范。常规监察之外临时加派特使,从重专责办案,往往出在吏治特别腐败之时,汉武帝外派刺史即如此。此前汉惠帝曾派遣“丞相使”监察诸郡,为加强京畿地区的反腐,汉武帝还专设司隶校尉,比刺史权位更重。这些御史之外临时派遣的专使,一时虽取得显著反腐成效,却也使政出多门,增加了行政成本。后临时性、非常规的专使逐渐常规化,权力也得以扩张,由监察官变成行政官,如东汉刺史改称州牧,自身却不受监督,终于引发动乱。明清巡按演变为巡抚、总督,也成为令中央头痛的“封疆大吏”。

现今中央巡视组由中纪委和中组部联合派出,直辖于政治局,主要稽查省部级干部违法乱纪问题,为期两个月,属临时性差遣。既属临时,则非常规,常规制度我国有中纪委和监察部。若按某些人说的将巡视组常规化,则显然是叠床架屋。临时加派巡视组只是常规制度的补充,原有监察机构的正常职能实不可取代。古时监督官异化为行政官的弊端应尽力避免,否则,巡视组常驻就有可能异化为凌驾于行省之上的新的“总督”、“巡抚”。要防止监察官拥有行政权力,对巡视组的职责时限要加以规范,对握有“尚方宝剑”的“巡按”也要加强监督。

中央巡视组到地方现场办公,成效显著,但民众由此可能会产生“清官情结”,期待“钦差”常驻,或越级上访,企盼能遇到“当代海瑞”,这令常规法制陷于弛懈,还是人治重于法治。应该看到,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体制机制的根本问题。我国自古至今的反腐监察体制,包括遣使巡视等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虽独具特色,却是一个单向度封闭的体制,是体制内的官治官,上级治下级,而非民治官,体制外民众自下而上的监督仍未彰显。反腐败的治本之策,就在于民治官,要发扬民主,放开社会监督。如何加强人民监督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舆论监督的武器,使人民有更多说话的空间、监督的空间,政府施政公开透明,财务公开,官员财产公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聚光灯下贪官硕鼠很难藏身。这样,也就用不着层层加码监察官外又设监察官了。

强化财务监督有效遏制腐败 篇12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 关于资产的购置 (投资) 、资本的融通 (筹资) 和经营中现金流量 (营运资金) , 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以最经济的方式筹集资金, 以最合理的标准运用资金, 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 以最佳的比例分配资金, 以最严格的要求进行财务监督。以上要求明确了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一是合理编制全面预算, 科学配置资源;二是依法组织收入, 贯彻节约支出原则;三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经济核算,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强资产管理, 防止资产流失;五是及时、准确反映财务状况, 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

财务监督是运用单一或系统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进行的观察、判断、建议和督促。一个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 如果财务监督 (不管是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缺位, 就有可能会产生腐败现象, 企业就会风不清气不正, 最终结果是企业管理混乱、巨额亏损。

二、以钢铁企业为例探讨效益流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后果

1. 供销两头把控能力缺乏, 开源节流工作相距甚远。

钢铁企业最直接的利润来源就是钢材销售价格与每吨钢材矿石、煤炭、合金成本之差, 钢铁企业最大的开源节流就是提高钢材产品实得价格, 降低钢材的原材料成本。要提高产品价格则需要稳定高效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产品质量, 要降低原材料成本则需要掌握较稳定的原燃材料供应资源并优化采购结构。部分大型钢铁企业拥有先进的装备, 但产品质量一般, 同类钢材销售价格远低于行业兄弟单位;在物资采购上不能准确把握采购节奏, 高价时超量采购、低价时采购量明显不足;部分员工职业道德缺乏, 压低销售价格以完成销售任务, 提高采购价格以完成采购任务……以上方方面面的问题导致售价低、成本高, 企业效益与行业水平差距甚远, 同时滋生损公肥私的腐败现象。

2. 基础数据管理混乱, 经营决策无从谈起。

钢铁企业是物资大进大出型企业, 1000万吨产能的钢铁企业物资吞吐量超过4000万吨, 原燃材料库存盘点凭经验, 备品备件由涉及物资类别多没有按时盘点, 有的企业连产品产量都有几套数据, 物资的现场计量粗放导致成本核算偏差大, 无法提供决策参考资料。

3. 能源消耗浪费大, 跑冒滴漏严重。

钢铁企业普遍重视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的主要工序成本, 对风、水、电、气的生产成本关注度不高。煤气的管网损耗、放散高达2-30%, 发电厂自耗电比例高达4%-20%, 氧、氮、氩的管损和放散高达5%-20%, 相关成本消耗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无形中成为企业效益流失的重要渠道。

4. 费用管理不严, 铺张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在费用管理上, 几乎没有一家企业不提“总经理一支笔”的开支原则, 而在现实的费用管理实践活动中, 费用“多支笔”开支情况屡见不鲜, 费用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碍于情面做好人, 也没有严格按照制度审查制止。部分钢铁企业办公条件“蒸蒸日上”, 接待标准“与时俱进”, 公务车辆上档次, 现场厕所赛宾馆。特别是在一些外委生产性费用开支方面, 没有进行成本核算也没有进行市场对标, 签定高价合同采购, 为企业经营增添巨大的成本包袱, 滋生严重的经济腐败问题。

三、财务监督如何切入生产经营全过程

财务监督按监督主体分类主要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按照实施监督的时间来分类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以下主要探讨如何强化全过程的内部监督。

1. 以全面预算为起点, 强化企业事前财务监督。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 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 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 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 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全面预算涵盖经营预算 (如开发预算、销售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 和财务预算 (如投资预算、资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 。全面预算充分结合企业实际对供销、生产、后勤各单位提出工作目标, 为事中和事后财务监督提供比较基础。

2. 建立财务监督组织机构,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深入落实事中财务监督。

要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首、财务负责人为主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 从企业的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合同管理等方面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以强化事中财务监督。事中财务监督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始终, 涉及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对照全面预算, 从供销、主要成本指标、费用开支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偏差, 确保全面预算及各项制度彻底落实, 各项收支按照计划进行安排, 节约各项支出, 确保资金的安全和高效的使用, 从而促使而财务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3. 以经济责任制评价为手段, 发挥事后财务监督的警醒作用。

事后财务监督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发生以后对其结果进行的监督。比如:对企业决算报表进行的监督, 对各项资金最终使用结果进行的监督, 都属于事后监督。根据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合理评价各单位工作业绩, 结合企业经济责任制, 以明确的奖罚激励先进警醒后进。通过事后监督, 有助于总结推广经验, 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绩效。

四、加强财务监督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 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所谓原则性是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财务纪律, 否则就要犯错误。所谓灵活性, 就是在执行财务制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政策弹性提高企业效益。原则性在财务管理中起主导地位, 灵活性不能影响原则性,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最高目标

2. 正确处理好领导与财务人员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 财务人员要执行领导的意志, 当大家都按照财务规定办事时, 没有什么问题。当领导交办的任务与财务规定相违背时, 财务人员应当不顾自己的利益得失, 向领导说明情况,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如果领导固执己见, 硬要执行, 此时财务人员应向上级报告, 不能因怕穿小鞋, 而违背财务管理原则, 害了领导、害了自己。

3. 正确处理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

审计和被审计是一对矛盾, 但这对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审计是实施外部财务监督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目的在于按会计法的要求, 对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审查, 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逐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必须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处理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

4. 正确处理好主管领导把关与领导班子集体把关的关系。

上一篇:哲学与人生下一篇:少数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