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2024-05-10

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通用9篇)

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篇1

审计学论文

姓名:王正伟

专业:会计10—02班学号:541009020146

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的关系

摘要: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专司经济监督的重要机关,具有反腐倡廉的法定职责,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担负重要责任。这不仅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赋予的,而且是由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尤其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的客观需要。同时,审计机关具备的专业特长、职能优势以及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审计机关在发现腐败、查处腐败、预防腐败和在对权力监督制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审计监督机关要把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要求贯彻到全部审计工作之中,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充分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同盟军的作

一: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之中的作用

审计机关作为国家专设的经济监督机构,在反腐倡廉中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是由法律法规和其工作性质决定的。

(1)预防作用。从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滋生的环境、发展的轨迹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和决策的不民主,以及制度的缺失和监督疲软缺乏。通过审计监督,可以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健全制度、消除隐患、防范风险,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有效地预防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降低腐败产生的机率,使权力得到制约,促进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要对腐败多发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进行常规性审计。从审计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事后审计、事中审计(也称跟踪审计)、事前审计三种审计形式,特别是开展事前审计,能够充分体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是反腐败工作方法上的突破,提升了国家审计的反腐败功能。它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这种审计主要是对单位的计划、方案、预算制定的审查,经济合同批准之前的审查,经营决策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等,使决策、预算等更科学,形成最佳决策方案。事前审计可以起预防作用,减少失误,防止弊端,有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具有预防性。从源头上开始把关,对易产生腐败的土壤防患于未然,保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公权力透明运行,最大限度的避免腐败。事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2)揭露作用。国家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职能。从国家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审计机关的特殊使命来看,审计是加强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审计监督能够覆盖所有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有资产。可以说,国家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守护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是发现经济问题、查找腐败线索、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经济卫士。通过审查账目,查找漏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发现和揭露大案要案线索。当前的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而多数腐败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经济活动中,记载在财务账目上,通过认真细致的审计,可以发现贪污受贿、钱权交易、谋私谋利等腐败问题的蛛丝马迹。近些年来,通过审计机关查出的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等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审计机关对经济违法行为进行定性定量,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和惩治腐败提供了线索。

(3)惩治作用。反腐败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也是一项重要使命。实践证明,审计机关是一支业务过硬、知识全面、政策娴熟、人才济济、能打硬仗的专业队伍。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审计人员审查经济练就了一双慧眼。由于大多数腐败和舞弊,最终都要落到钱上,审计查账始终与国家资金息息相关,审计人员紧盯国家财产,最有条件发现国家资产被侵吞。对审计中发现的腐败线索,审计机关都将其作为重点予以追踪审计。对追踪查实的腐败行为,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以下达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作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二是对审计机关处理权限以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

(4)威慑和警示作用。随着国家审计法律体系和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审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国家审计已经成为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审计查处的违纪、违规和违法案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审计,规范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堵塞管理上的漏洞,规范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遵纪守法行为和职权的滥用,查处和移交违法案件。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腐败行为产生了一种压力,这无疑对治理腐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二:我国审计监督的现状

(1)政府审计职权尚无法起到制约权力的作用

著名的政治学家C.A.利兹在其《政治研究》中指出,立法部门对行政部门的控制方式有委员会的调查权、质问时间、财政控制、民政专员控制等,其中“财政控制”主要是指政府审计。由此可见,现代政府审计是保障民主政治的核心———分权与制衡机制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是从经济监督角度出发对行政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的一种制衡。制约权力需要充分的职权,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都有经济监督权,但经济监督权的内涵各国却不同。英、美等国政府审计的经济监督权只包括调查权、报告权和公布权,日本、瑞士等国政府审计在调查权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意见、要求改进,法国等国政府审计既有行政处分权又有经济制裁权。我国政府审计的职权由《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具体包括行政处理权和经济制裁权。但是,这些职权的层次不高,不足以对权力加以制约,特别是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查、评价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后,所作出的确定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审计处理决定,有时难于得到切实执行。审计难,审计处理更难,使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受到损害。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我国历史上的比部、御史台、督察院和御史大夫,还是法国的审计法院、苏联的人民监察委员会,都具有较高的审计职权,要么是将政治、经济、财政、司法等权力结合在一起,要么是借助法律程序来处理经济问题,要么是将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结合在一起。所以,要解决我国当前政府审计职权问题,应当选法律、法规建设,要使相关法律之间起到科学、系统、配套,协调的监督作用

(2).独立性差。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而审计质量是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保障的。一般而言,在审计的人力、物力既定的情况下,审计的计划安排只有在满足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才能降低审计风险[8]。如,在地方审计机关,除常规项目计划以外,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事项逐年增加,且通常任务重、时间紧,这种任务的增加,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进度计划、检查评比和年终考核等的制约下,审计机关往往会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所以,要确保审计质量和控制审计风险,保持审计计划的独立性特别重要。

(3).封闭性强。这集中表现为审计计划管理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低。审计计划管理主要是改善内部管理,扩大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建立综合的被审计对象信息资料,并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和利用。例如,审计人员在进入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了解不清,导致作为审计计划的主要载体的实施方案通常只是一个程序,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审计机关内部分工过细,也影响了内部信息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利用。

(4).协调性不够。审计计划的协调性要表现审计计划管理的快速有效性。审计机关内部的关系主要是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同级审计机关之间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制定审计计划和部署审计任务时,应考虑下级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任务。

(5)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1人员管理机制简单化。在审计机关内部同样存在政府的权力等级结构,但大多数审计机关内部人员管理基本呈直线模型,很少有补充形式,例如局长—分管局长—各处(科)室负责人、具体审计人员。这种模型虽也有其优点,但不利于各处(科)室之间的工作配合、业务交流,审计资源很难充分利用,同时又缺少相应的监督、工作质量必定存在隐患。2.人员管理培训有误区。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培训是审计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审计业务的质量高低和审计工作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审计人员管理培训存在以下几大误区:一是审计人员培训呈阶段性,缺少一个长期有序的规划。有些具体培训行为是被动的,人才的培养不是多元化发展,未涉及到深层次,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二是注重宣扬学历培训,忽视执业经验的培养,使得审计人员不善于总结和吸收日常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不善于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三是大量审计人员忙于日常事务,不仅疏于质量管理,更使审计人员无法从内部或外界吸取新鲜养份,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缺少思考的时间。滞留于日常事务,忽略了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的开发与管理,最终造成无法提高审计人员整体执业水平。3.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些审计机关由于考核的标准、方法缺少科学性、考核的形式缺乏公开透明性、考核的结果体现不了奖罚分明,使得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弱化了审计管理。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我国的审计监督

1.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注重从“工作协作、审情通报、案件查处”三方面,加强审计常态监督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审计监督工作协作制度,成立北碚区大要案联系协调领导小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导小组,制定《北碚区大要案联系协调制度的实施办法》,明确审计监督工作职责,加强审计部门与纪检、组织等部门的工作协作,每半年召开一次审计工作协调会,研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落实审计措施。建立健全审计情况通报制度,实行审计工作季度通报、重大问题及时通报和领导交办事项专门通报机制,使区委区政府和纪委、组织部门及时掌握审计情况,将审计结果运用到案件查处和干部人事任用之中,保证审计结果落实。建立健全审计案件协调查处制度,做到审计案件线索及时报告区纪委,区纪委及时组织查处,对违反党纪政纪人员给予处分,并及时将触犯刑律人员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使审计监督的工作链条完整衔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功效。

2.建立审计监督双向沟通互动机制。积极实行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审计部门与区纪委、区纪委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情况的“三双向”沟通互动机制。审计部门及时通报审计结果,就有关问题向被审计部门交换意见,提出整改建议,被审计单位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审计部门向区纪委报告审计情况,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案件线索,区纪委提出处理意见;区纪委根据审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并做出具体处理决定。2009年,审计部门就审计发现的问题,共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137条,均被采纳。审计部门将全年审计情况向区纪委进行汇报,区纪律与审计部门就发现的7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区纪委及时跟进,直接向7个部门反馈审计情况,根据调查核实情况,进行诫勉谈话11人次,责令限时整改,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3建立“两公示一回访”约束机制。在被审计单位公共场所公示《审计组审计纪律》和《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情况》,对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纪律情况进行抽查,全面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4适当缩小政府审计工作范围缩小政府审计工作范围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各国政府审计的实践表明,政府审计的主要范围是政府部门以及由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尽管一些国家立法规定可以对国有公营企业进行审计,但实际上这些国有公营企业为了筹资和对外往来,仍要由民间审计组织对其进行审计。因此,政府审计的范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要有计划地把审计重点放在具有决策权的政府部门,以增强对权力机关的制约。当前,我国政府审计的中心任务应当逐步转向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信贷资金投放、国家掌管的企业集团、重大投资项目、公用建设项目和财政拨款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方面。与此同时,除了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接受财政补助较多或者亏损数额较大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外,对一般中小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可以委托民间审计组织进行审计。

5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意识,改变审计人员的激励措施审计机关要树立审计成本意识,要做到审计成果以审计成本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审前调查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强化审计项目成本控制。通过薪酬制度的改革激励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成本管理,促进以审计组为单位的“预算有约束、执行有标准、决算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建立长效控制机制。此外,实践中我们还需整合各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整合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加强审计组织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的协同和联动,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

6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审计机构在实践中可大力引进、吸收、使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思想与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审计机关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进现有的审计技术方法,增加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总结审计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技巧、经验与方法等,以求在不增加或不大幅度增加人力、财、物的投入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同时审计机关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使其获得现代管理、现代审计的新知识,也会增强审计能力和提高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1〕聂佳.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初探〔J〕.消费导刊,2008(7).〔2〕肖振东.关于审计本质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8(8)〔3〕吴秋生.政府审计职责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篇2

【关键词】 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角色定位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许多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估与监督,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安全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纵观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可发现,两者之间互相融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二者互动交融关系形成的现实背景

当今世界,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广泛而复杂。企业必须谨慎地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并在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督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效率。而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又必然涉及多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这就需要一个超然、独立的组织机构予以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超然地位以及独立评估和监督的特殊职能,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必然要将内部审计纳入自身体系。

随着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增加,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由此,内部审计也借机及时进行了自身的重新定位,改变了过去只是作为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定位,将自身的目标确定为向企业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这样,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两者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逐渐接近并找到了交点。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互动关系

(一)内部审计定义中包含有风险管理的内容

内部审计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几个世纪,每个时期内部审计的概念都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国际上,内部审计已有7次定义,至今仍在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在内部审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改变着内部审计的定义,也就同时改变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在企业中的价值。1993年版《标准》的序言中对内部审计的表述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企业的控制及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而2001年版对内部审计是如下表述的:内部审计是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这个定义与1993年的定义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比旧定义中提及的控制及经营活动要更为广泛和深入。只有在风险管理框架中实施的内部审计才能称之为风险管理审计。显然,将“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领域,是内部审计的新发展,扩大了内部审计的领域,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修订内部审计准则,重整内部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服务质量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十分重要的领域。风险的广泛存在,使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高度。正因如此,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才不遗余力地倡导内部审计师进军这一领域,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目标上的一致性

风险管理的定义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估测、评价,准确把握各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内部方法,以便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风险管理通过测试、评价和控制风险因素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直接服务于实现企业目标。

而在内部审计新定义中,已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营效率。IIA在2001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增加价值”一词作了如下解释:“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其所有者、其他利益方、顾客和客户创造价值和谋取利益……内部审计是在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经营与改良时机产生了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可能会对机构带来诸多利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有这些得传达给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根据这一解释,增加价值的目标应由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之一,也应该努力增加企业的价值;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经过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之后,对企业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的见解更为深刻,而且这些见解是富有价值的,而企业管理者采纳、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后,一方面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达到使企业增值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在其目标上是相一致的。

上述种种使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紧密关系。众多企业在制定本企业风险管理方案时,将内部审计列为风险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线,由内部审计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监控;有的企业还特意安排内部审计直接参与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全过程,以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突出作用。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也将风险管理作为“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重要手段。

四、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的“职能和责任”章节,阐明各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并指出组织里的每个人对全面风险管理都有责任。首席执行官承担最终责任,其他管理人员支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促使组织在风险容量内经营,并在各自负责的领域里负责将风险降低到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内。首席风险官、首席财务官、内部审计及其他人员通常承担关键的支持性责任。组织的其他人员负责按照制定的指令和协议执行全面风险管理。这明确表明,内部审计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建立并没有基本责任,这是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角色是,帮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监督、检查、评估、报告、建议全面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IIA2001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其实务公告——“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指出,风险管理是管理人员的关键职责,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人员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管理层和委员会负责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以咨询顾问身份开展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协助机构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在充分考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规、报告的观点,可以看出:对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所有者、利益相关人、监管机构和普通公众负责的是企业管理层,内部审计人员应立足于协助、帮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主要职责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认定并评价管理的充分性与有效性,向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报告情况并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以此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首要的角色是监督者,包括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评估和保证服务、对风险评估准确性的保证服务、对关键风险报告的评估和对关键风险管理的评估。按IIA的标准,内部审计的服务种类可以划分为保证服务和咨询服务,前者是一种独立评价的活动,后者是提供建议及咨询的活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并不发生改变,因而它可以担任的角色也是基于这两种服务衍生而来的。除了作为监督者所提供的保证服务外,内部审计还可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促进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指导和协调风险管理活动、加强对风险的报告、保持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风险管理、参与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等。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刘德运.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6):25.

[2] 方红星,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109.

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篇3

近年来,胡锦涛同志在几个重要会议上先后提出了“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新要求。“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先后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这不仅因为二者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化,更因为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反腐倡

廉,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一、反腐倡廉思想在中国的确立

廉政思想在中国起源较早,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我国便形成了原始社会的纳言民主监督制度。这个制度监督的是经部落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的监督制度。在夏商周三代的地方机构中,便有了类似当今纪检监察官的前身——“方伯”,他们“受命于王,以监察一方,谓之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政府中,一般都设执行反腐败任务的监察机构和官属,有的设郎官,专职司监察,已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网,实施对地方官吏的经常性监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了《秦律》这个中国第一部廉政法规。三国时期的察人举官制度,也是有口皆碑的。唐朝庞大的廉政监察体制与开明的纳谏弹制度,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根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带头以廉自律,令卫士“砸夜壶”,抵制亲姐姐穿“贴绣铺翠”衣,以古训“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自律,使宋朝廉风颇盛,这个朝代的包公就是个典型,其名流芳千古。元朝首创在地方建立监察机构,从中央到地方自成独立的监察系统。明朝形成了廉政醒贪教育和地方三重监察网,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惩治贪官最严厉的时期。清朝多元多轨的监察制度,医治了清王朝的“痼疾”,延缓了这一腐败王朝的衰亡。尽管这样,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并没有出现廉政清明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廉政建设才成为可能。

我党一开始就具有坚定的反腐倡廉立场。1944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此文引起毛泽东的极大关注。次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提出了中共能否走出历史兴亡的“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在这里首次提出了用民主监督来反对腐败现象的思想。《甲申三百年祭》和“周期率”问题后,我党将廉政建设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政权建设,对反腐倡廉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全面细致的工作。新中国诞生前,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赴京,在上车前说:“进京赶考去!”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反腐败的决心与气概。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这段时间内,经过党内整风与“三反”运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收效十分显著。1989年以后,我党下大力气反腐败,将之当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特别是十四大以后尤其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形成了廉政建设的大气候。可以说,我党的反腐败思想至此才算真正成熟,并日臻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纪委领导集体,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到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进一步理清和完善了反腐败的战略思路,新的反腐败重要举措频频推出,民主监督的力度明显加大,依法治腐的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1月,中央正式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该《纲要》既是一个着眼全局的体系,又是一个遵循规律的体系,还是一个注重预防的体系,更是一个依靠民主、法制和德治多管齐下防治腐败的体系。可以说,我党的反腐败思想至此才算真正成熟,并日臻完善。

二、腐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破坏力不容忽视

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专制集权式的也不是平均主义式的,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这个和谐社会里面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城乡居民贫富收入差距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稳定,人民之间诚信友爱……。胡锦涛更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腐败即是社会最“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因为腐败首先侵害的,正是作为和谐社会基石的公平与正义原则。纵观人类历史,腐败就像是一个存在于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它阻碍社会的前进,摧毁破坏国家政权,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甚至激化社会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之日,往往是社会大规模剧烈冲突之时,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正是如此。腐败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篇4

1 国家工商管理职能

1.1 监督职能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工商管理具有较为良好的监督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更好地对企业的交易过程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有效地规范工作人员的自身行为, 使市场交易的科学性、合理性得以保障, 有利于市场秩序的维护。同时, 工商管理也可以作为市场活动的裁判, 更好地提升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性。

1.2 加强合作效率

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篇5

摘要: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新能源的飞速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发现发展中的新能源对于解决当前雾霾天气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随着雾霾问题日趋严重,甚至对我国部分地区国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发新能源是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字:雾霾,新能源,太阳能,国际能源署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

霾,也称灰霾(烟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汽车尾气;汽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

二、冬天我国北部地区煤燃烧供暖产生的废气;

三、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大量汽修喷漆和用于建材生产的窑炉燃烧所排放的废气。

四、来自道路交通和建筑工地的扬尘。

五、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尤其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繁殖出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微小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六、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使室内粉尘弥漫,不仅对建筑工人和住户的健康有害,增加了清洁负担,而且粉尘弥漫现象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许多不便和隐患。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气象局基于能见度的观测结果表明,2013年中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新能源发展是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雾霾问题的必由之路。中国在“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根据已经成稿的国家《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2011-2020年),规划期内预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国家财政将重点扶持五大新能源域,包括:光伏发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生物质能源发电和风电规模化开发。新材料产业不仅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被认为是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品目录,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研究制定相关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具有取之不尽、清洁环保的特点,可以持续满足人类的能源需要。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原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罗振涛认为,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较低的能源效率是造成城市雾霾的根本原因。“改变城市雾霾现状,必须调整中国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罗振涛说。罗振涛的观点得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的认同,孟宪淦认为,碳排放的关键是化石能源,“如果我们把调整了能源结构,或者,今后完全由清洁能源替代了,碳排放就可以克服,也有利于缓解雾霾问题。”孟宪淦认为,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是绝对主力。另外,煤层气也称瓦斯,成分与天然气完全同质,是天然气最现实可靠的替代能源。资料显示,我国煤层气可采资源总量为30-35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上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的第三大煤层气储量国。目前,许多国家都越来越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注重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新能源发展迅速,并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据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张国宝主任介绍,在2004年,我国的风能发电仅仅占全国的15.6%,但是现在已经占全世界的27%;2012年,风力发电在全国4.85万亿千瓦时发电量中占到2%,已经超过了核电的发电量,2012年我们国家核电发电量为980亿千瓦时。我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新能源产业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发电量高于发展了40年的核发电产业的新兴产业。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仍然很低,且弃风、弃水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是我国在能源发展思路和管理体制机制上仍存在缺陷。对于利用新能源解决雾霾这一做法,我想法是:第一,政府适当放权。像风电、太阳能这种本身容量不大,且非常分散的能源开发项目没有必要都要经过中央层政府审批,政府相关机构要适当放权,更多地放开给市场去决定。第二,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引入竞争机制之后,使新能源的成本降低,再由市场来决定价格。第三,要加强新能源的消纳体制的建设。由于没有加强新能源消纳体制的建设,我国长时间不能把能源丰富地区的电输送出来。另外,一些弃水、弃风现象直接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其根本原因是清洁能源的输出受阻。如果这个问题能够有效解决,那么我国新能源的发展一定会非常迅速。

在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方面,部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在世界各地已经初具规模。目前,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发电、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2030年电力在国际范围内的需求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最快速度。IEA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发电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比利用其他任何燃料产生的发电量增长得都要快,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的年增长速度将达到近6%,即将增加5倍。到了2030年,世界总电力的4.4%将由它提供,其中生物质能将占的80%。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在总体上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国家的政策和重视程度相关,另一方面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的成本偏高有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的研究。

根据IEA的研究和预测,在未来30年内,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它的市场竞争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与诸多因素相关,因此预测成本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至少明显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成本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发展得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经贸委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而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重点发展太阳能的利用,光热能的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等项目。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近年来在风力发电、太阳能的利用以及海洋能潮汐发电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我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时间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我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日趋增大。由于我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量相对不足,因此我国未来的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这样的能源消费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是不利的。

此外,在国际环境下,国际贸易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产生波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石油供给,并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够相对地减少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我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从而提高我国能源、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另外,可再生能源的大范围使用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对解决雾霾问题有重大意义。新能源(或称可再生能源更贴切)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生物质能在经过了数十年的探索和研究之后,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普遍认为这种能源不适合大规模的发展,因为它不仅会占用大量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更会导致社会的不健康。地热能的开发和使用与空调的使用具有相同的特性,如果大规模开发必然会破坏部分区域地面表层的土壤环境,也必将再次引起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然而太阳能和风能对于地球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他们必然会成为未来的替代能源的主流。太阳能发电具有维护方便和布置简便等特点,应用面较广,现在在全球范围内,装机的总容量已经开始追赶传统的风力发电机,在德国甚至接近全国发电总量的5%-8%。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意料之外的,太阳能发电在时间上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太阳能发电对电网的周期性冲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能源界正在面临的首要难题。风力发电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是在19世纪末期。在一百年的发展中,风力发电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由于它相对低廉的造价,很快就成为了各个国家首选的新能源并争相发展。然而,随着大型风力发电场的不断增多,土地的占用率也日益增加,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又成了能源界的又一难题。

早在2001年,MUCE就为了开拓稳定的海岛通信电源而开展了一项研究,经过六年多的实践和研究,终于将一种成熟的新型应用方式,即MUCE风光互补系统向社会推广。这种系统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和太阳能发电进行10:3的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电力输出,并在建筑物内、野外、通信基站、路灯和海岛均投入了实际使用,也由此获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数据。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克服了传统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抗风能力差、启动风速高、噪音大、受风向影响等缺点,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设计理念,采用了新型材料和结构,达到微风启动、不受风向影响、无噪音、抗12级以上台风等性能,可大量用于别墅、多层及高层建筑、路灯等中小型应用场合。以它为主建立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具有电力输出稳定、经济性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也解决了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发展中产生的对电网产生冲击等不良影响。

随着能源危机日益逼近,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阳能已经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风力发电也偶有目睹或耳闻。可是它们作为新能源如何在实际中在更广泛的地区去应用?新能源的持续发展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格局?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将是我们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的。总而言之,当前的雾霾天气催热了新能源的发展,同时,新能源的发展有助于雾霾问题从根本上的解决,也有助于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治理雾霾之路,任重而道远,而新能源的利用能有效抑制过度的燃煤排放,治理雾霾的关键措施一定是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另外,从国家的角度而言,作为低碳经济的代表物,新能源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突出的优点,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转型升级的法宝之一。参考文献:《无法逃离的雾霾》 中国能源网

《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百度文库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探讨 篇6

内部审计是由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其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这些审计人员会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是独立的。内部监督是一种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一般是由内审人员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会遵循国家的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方针政策,然后使用一定的程序、方法以及专业的技术知识,查看本单位和其下属的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以下要求: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以及真实性。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审核、鉴证、评价等,提出一些建议,从而完成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完善。

一、会计监督简述

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工作内容有: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指导以及控制和促进。会计工作有很多种,其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是会计监督。为了为会计监督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每个单位做好协调,并且要互相的制约和分离,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对会计资料进行周期性的内部审计;针对监督工作的再监督要进一步的加强,只有内部的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共同配合才会共同完成经济活动的监督任务。下面,笔者将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探讨,这样管理就会得到强化,会计活动的真实性才会得到保证。

企业会计和内部审计二者具有互动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的共同配合可以完成终极目标。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监督的信息化趋势势在必行,因此一定要实施信息资源的分享,一定要构建严格的监督体制。

二、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都是管理现代化的趋势

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二者都适应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要求。特别是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就是再次情况下产生的。

企业的管理在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因此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里面,管理的内容和层次也很复杂,包括:组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物资管理。此外,还包括销售管理、生产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目前,财务会计部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作为整个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内部控制子系统,其不光会完成财务的收支审计,还会完成内部审计以及经济效益的审计。此外,还会对企业的每个部门以及事项进行审计,对企业的全部的管理过程进行审计监督。

三、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各自的独立性

会计可以完成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比如:对平常的财务会计业务进行监督,依靠的手段主要是内部会计监控。其主要的控制措施有:对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比如:对会计岗位的素质进行要求、培养会计的职业道德以及后续的教育。对组织结构进行控制,例如:对职权的划分。可以说,会计控制一方面是财务会计内部的业务控制和监督,一方面又是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内部审计监督主要是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完成的,其主要是对单位的每项内部控制进行再监督。监督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财务会计控制的监督,另一个是针对其他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的监督。此外,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也是其监督的范围,也就是水检查内控制度是不是适当。内控制度的执行环节也在监督的范围的下,查看其是不是得到很好的执行。超脱性是内部设计监督的特征,由于其本身对具体的业务工作不用负责任,因此不会受具体业务责任的约束。对于每项内控制度的制定也没有必要负具体的责任,只是当制度有欠缺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只要适当、合法以及有效就行了。可以说,超脱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监督的主要特性,因此这也决定了内部审计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内部的审计和会计监督二者的性质是不同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也不一样,侧重点也有区别,因而二者是不可取代的。

四、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监督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会计的基本原则有:统一性、真实性、政策性以及社会性。而独立性、依法性以及客观性是审计的基本的原则。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内容。财务会计的责任有:对经济业务进行及时的处理,包括:记录、分类以及汇总。此外,还包括定期的对会计报表进行编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反应。财务会计工作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主要对其进行总结和记录,是一种客观的反映。

内部审计的目的包括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主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标准有:适当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通过评价,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强。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会得到加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的竞争力才会大幅度的提升。

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监督终极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会计信息更加的真实和完整,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更加的有效,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监督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监控性

实施计算机的网络远程审计,需要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资源的共享。可以对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调阅,进行审计审查,最终发现审计的线索。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审计,可以让审计工作的效率大大的增强,审计的成本也会下降。

六、結束语

本文主要对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进行探讨,让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更加明显,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曹一坤:略论内部监督主体关系的协调[J].科技创业.2012(23).

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篇7

关键词:公共财政;税制改革

一、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之间的关系

新时期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思想引导下,政府是公众服务的主导,是代表公民治理公共事务的主要力量和执行者。政府实现社会建设的方式就是为公众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如:非盈利性的公共基础建设等,以此保证公众的衣食住行的正常运行。在这个过程中支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根本资源就来自公共财政,换句话说公共产品服务功能的实现就是依靠公共财政。而公共财政的主要来源就是税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税收是公共财政的根本性来源。因此税收的制度将关系到公共财政的持续性收入和良性循环,也就是良好的税收制度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税收数量的正比例。当经济发展快税收也就增加,增加的税收可以产出更完善的公共产品,完善的公共产品将促进经济发展,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这个循环的关键就是税收的制度的合理性,因此税收制度对公共财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二、保障公共财政应使税收制度合理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让公共财政成为了政府实现职能的主要手段,而我国的地域性经济差异导致了公共财政在各个地区的实现情况略有不同,体现出来的是不平衡的状况。因此在将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关联起来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对税收制度的合理化设计。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地方政府已经可以实现职能性的转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行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建设,即实现了公共财政的模式,这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要求税收的制度能够提供地方公共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即建立起完备的税收和财政的联动机制,即地方政府拥有了地方税收权利后,就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的产业特征进行合理的、因地制宜的修订地方性税收制度和政策,通过培养适应本地的税收种类,扩大税收的范围等方法,保证税收能够和经济的发展成比例增长,为公共财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优化税收制度的结构,服务公共财政

1.整体税制的优化

(1)地方性税收是对政府财政的最主要贡献,因此在税收制度改革的时候需要对地方性进行科学的优化。从实际的操作上来看就是减少、增加、分离的方式。减少,也就是适当减少低能耗产业的税收比例,减少优势产业的税收比例,这样可以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可带动上下游的产业发展,产业的增值当然也会带动税收。增加,即增加新的税收种类,拓展税收的范围。因为经济的法其经营的形式也随之增多,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地方政府针对性的增加税收种类,在保证原有税源的同时扩充税收来源。

(2)中央性税收当然不能和地方性税收完全一致,中央税制应当更加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首先,可以大力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潜力挖掘,从宏观上控制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并拓宽营业税收的基础。其次,应当进行税收种类的调整,根据经济的发展增加或者停征某些税收种类,如:对一些非盈利性单位提供的一些有偿服务进行征税等。再有,应当将某些经营模式的混合销售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划分纳税义务,防止利用经营模式来逃避税收责任。最后,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应当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其纳税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央税制应当进一步规范个税的征收制度、方法、方式,以及联动机制,以此保证个人所得税的合理、合法化。

2.建立弹性税收的机制

税收是重要的公共财政来源,同时也是重要的调节工具,通过税收制度的导向性是可以实现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的,因此在制定税制的时候应当建立弹性税收机制,也就是可以根据经济的变化而进行变化的累进制的税收制度。这样的税收制度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可以增加税赋的压力,适当的控制人们的购买力膨胀,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当经济出现衰退的时候,税制也将作出调整,防止需求萎缩而造成经济的整体萧条。而且,从扶持产业的角度看,弹性的税制可以利用税收的手段帮助和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让社会资源实现优化。在目前节能减耗的趋势下,就可以通过对低能耗产业的扶持性税收政策,来实现资源向低能耗产业流动的目标。

3.完善费改税与税制的接轨

实现分税制度后,地方政府强化了其自身的财政管理权力,同时将办事权下放而财政权收紧,这就给基层政府的财政出现了问题,为了弥补财政不足就出现了一些乱收费的现象。这虽然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但是也给“费改税”提供了动力。这样我们看到,“费改税”不仅仅是应收费形式上的转变,而是税制和公共财政支出的关系的理顺。在费改税背后引出的是如何扩大对地片政府公共支出的扶持问题,让地方政府即能办事也能资金自己这才是费改税的目标。因此,费改税应当做到,其一,明确费用的合理性,即将目前的“费”,进行合理的划分,明确可是收的和不能收的,然后再进行费改税的调整。其二,引入市场机制,让某些“费”从政府手中解放出来,实现市场化运行,这也就实现了变相的费改税。其三,扩大监察力度杜绝乱收费,遏制乱收费的同时改革税制才能保证费改税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中秀:浅谈税收债权债务与公共财政之比较[J],法制与社会,2009,(03)

[2]薛菁:公共财政下税收理念的转变及其影响[J],行政论坛,2007,(04)

[3]李炜东:财政·税收与政治体制改革[J]社会科学论坛,2008,(07)

[4]杨宏成:浅谈公共财政和税收体系[J],决策探索,2006,(12)

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篇8

【关键词】欧债危机;放松管制;风险管理

一、放松管制的背景

经济发达区域的金融体系经常被认为是完善的,但金融危机还是会没有预期的发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放松管制”的出现成为金融领域当中的一股清流,但也同时是金融危机的隐患。日本、美国和欧洲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区域,都经历过巨大的金融风暴,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在风险动荡初期的前后都采取过放松管制的相关政策。

一般来说,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效率和整体运行,政府会管理并制约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动,包括: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市场价格等方面。因此,“金融监管”的作用主要是限制金融扩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机构的利益。相反,自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金融自由化却是从法律上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自由。事实上,对于这些政策能够给经济带来怎样的变化是有争议的,值得一提的是,放松管制的“放松”在这里并不意味着取消所有的规则和限制。

根据美国哈佛法律评论的记载,美国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放松管制的历史上是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在1933年通过的银行法案,所以它也可称作《1933年银行法》。在此法案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被有效的划分为个体,并禁止商业银行在投資银行的领域参与活动。所以,它的废除意味着以上这些机构可以在共同经营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从总体上来看,对于这种金融管制的放松政策,可以增加企业的一致性,但同时也会充满竞争的色彩。

二、欧洲债务危机

1. 危机的爆发

欧洲的主要国家从2009年开始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并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这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和延续,其根本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从而引发的违约风险。

这场危机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冰岛早在华尔街危机时代就开始产生主权债务问题了,但由于受到影响的欧洲中东部地区经济规模较小,同时又得到了及时的国际救济,所以在这个阶段它并没有发展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第二,希腊的主权债务问题在2009年底初露端倪。第三,2010年希腊问题进一步延伸到欧洲其他国家,包括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从外部局势来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杠杆率。但是希腊政府的财政状况处于弱势地位,结合国际宏观经济的影响,国家产业集群的盈利能力开始逐步下降。它带来的后果是公共财务现金流的恶性循环以及无法承受的债务负担。

欧债危机成为影响国际金融稳定和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最直接的便是欧洲经济的衰退。除此之外,它对欧盟贸易的内部和外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贸易往来影响交易伙伴的经济增长。而主权债务与银行风险的结合正是国际金融稳定的重大威胁。

2. 欧洲“金融自由化”

除了上述原因外,激进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体系的放松管制是导致欧债危机的真正根源。事实上,早在1957年初欧洲国家就走上了金融一体化的台阶。在欧盟的指导下,部门国家开始逐步放开对资本和利率的控制,从而为银行和金融服务建立起一个单一的市场。但大多数欧洲国家是在90年代《单一欧洲法案》的敦促下才开始真正实施金融自由化的战略。此外,1999年通过的五年金融协调项目“FSAP”使欧洲金融体系放松管制和金融一体化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为金融服务建立独立的市场、创造一个开放和安全的市场环境、以及开展金融服务的有效监管,为建立最优的单一化金融服务市场创造条件。

2002年.欧洲国家开始实施“欧元”政策,表明欧洲国际已经达到了一个完整的自由化水平。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汇率风险,给国际资本市场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杠杆率在放松管制的条件下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贷款的增加却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消费热潮和房地产泡沫。

3.“放松管制”在债务危机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放松管制可被看作是金融危机的潜在来源。它可以直接加快欧洲国家的资本流动,导致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大量的资金消耗。在金融环境下,这种异常的宽松状态带来的结果就是“风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欧洲国家基本都开始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涉及到资本和利率管制的放松,目的就是为了维持通货膨胀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金融自由化还是欧元的引入都增加了银行的负债,并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范围。总体来说,放松管制后的欧洲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导致贷款成本的下降,而这种较低的利率显然会促进过度投资和过度消费,然后导致欧元区非核心国家面临着过大的赤子和沉重的债务风险,最终成为债务危机的隐患。

三、金融风险后的监管措施:“新巴塞尔协议”

我们从各种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关系中不难看出,在金融体系中严格控制监管程度是必不可少的。《新巴塞尔协议》是BIS(国际清算银行)和巴塞尔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作为巴塞尔的第三次资本协定,在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又不断的出现了新的调整,它把新的重点放在了调整资本充足率(CAR),流动性风险的度量,以及修复08年金融危机的监管漏洞上。简单来说,《新巴塞尔协议》是通过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和降低银行杠杆率来加强对银行的资本要求。

1.资本需求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 的规定,核心一级资本(tier1)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从2%(Basel2)上升至4.5%,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限由现行的4%(Basel2)上调到6%。另外,《新巴塞尔协议》还引入了额外的资本缓冲制度:一是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二是任意的反周期缓冲。这意味着资本缓冲在信贷高增长的过程中可由国家监管机构增加至5%,提高了银行在经济衰退过程中吸收损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随着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增加,总资产的CAR也同时提高。通过增加CAR的措施,加强了金融监管力量,减少了滥用不良资产的弊端。

2.杠杆率

《新巴塞尔协议》中提出了“最小杠杆率”,它的计算方法为:一级资本/总资本,且这个比率必须小于3%,这表示银行的总资产不能超过一级资本的33倍。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可以有效的控制下一次金融危机的蔓延。其实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可以带领银行走向地狱。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限制杠杆率并不是一件坏事。

3.加强流动性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是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在这个部分,有两个流动性比率比较重要。第一,流动性覆盖比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是用来判断一个银行是否持有优质资产以覆盖30天内的净现金流出量。目的是为了衡量银行在流动性压力的情境下是否有能力应对。比如网上出现假消息:某银行基金投资失败,可能面临倒闭。消息的快速传播导致一天之内大量的储户前往该银行取钱以保证财产安全。此时,如果该银行的流动性无法满足要求,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就会发生现金流短缺现象。所以,使用流动性覆盖率可以决定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资产解决3个月之内的短期流动性风险。第二,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是一年中可用的稳定资金在业务所需稳定资金中占有的比率。这个比率是用来观察资金的成熟度并稳定银行中长期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控制银行融汇稳定的资金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于市场的依赖。总之,如果银行流动性管理恰当,破产风险会大幅度的降低。这也是《新巴塞尔协议》着重强调银行流动性的原因所在。

四、结语

在回顾了欧洲债务危机在几个发达经济区域的发展过程后,可以得出结论:放松管制和金融危机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它可以是导致危机出现的原因,也可以是危机产生的结果。过度紧张或放松对于经济体系而言都不是一个好的监管方式,取决于实际情况。

简单来说,欧债危机是由于资本管制的失败导致的巨额负债,超出了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而放松管制则是资本管制出现问题的根源。除此之外,为了稳定全球金融市场,避免新的危机再次出现,《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出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经济体系中的各个部门明确了方向。总而言之,嚴格的金融规范是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Annex. 2008, Draft Guidelines on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and Basel III Framework on Liquidity Standards,viewed13October2013,

[2] Cipollini, A., Coakley, J. and Lee, H. 2013, ‘The European sovereign debt market: from integration to segmentation,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vol. 1, no. 18, pp. 163-185.

[3] Davis and Kevin 2009, ‘Financial Regulation after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 vol. 42, no. 4, pp. 453-456.

[4] Harvard Law Review 1933, ‘The Glass-steagall Banking Act, vol. 47, no.2, pp. 325-334.

[5] Koba, M. 2012, Dodd-Frank Act: CNBC Explains, CNBC, viewed 1 October 2013

[6] Lane, P. R. 2013,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Crisis, Open Economies Review, vol. 24, no. 3, pp. 555-580.

[7] Manne, H. G. 2012,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Regulation, vol. 35, no. 2, p. 20.

[8] Martin P. 2013, Bank Management (BANK6002),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Sydney, 19 August, viewed 17 Ocober 2013

[9] Stein, J. L. 2011, ‘The diversity of debt crisis in Europe, Cato Journal, vol. 31, no. 2, pp. 199-215.

作者简介:

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篇9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德育工作;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40—02

高校在利用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大众媒介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和利用能力。媒介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提高广大公众的媒介素养的宗旨是,使他们能积极合理地利用媒介、消费媒介产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密切,媒介素养的高与低,关乎利用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成败,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在内容设置上的关系

从目前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可以看出,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2)培养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3)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力;(4)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自己生活、工作、发展服务等诸项内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则十分宽泛,《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列出的高校德育的内容有十个部分共33条。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者之间的内容有一些交叉之处。首先,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之一。现代高等教育中,要不断培养口径宽、见识广、能力强、基础厚、素质高的学生,要求高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概念,除了德、智、体、美、劳以外,还应该注重实际能力、知识储备等,应该说,大学生媒介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力,这一点实际上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极为紧密。因为大学生在使用大众媒介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本我”真实地暴露出来,这可以充分地展现大学生的思想的现状。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社会公德现状有时候在使用媒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在使用媒介中都有很直接的表现。从一些个案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者之间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如今,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有的大学生不能很清楚地辨别与分析,受到一些错误信息的误导和影响。这也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的一个体现,这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介传播的国外的政治思想时,有时可能会采取批判的、扬弃的态度,有时也可能宣传了错误的观点,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批判意识,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以至于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乃至世界观。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很多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当然,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更为广阔,而媒介素养教育更倾向于素养的提高,对媒介的使用能力的提高等。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可以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媒介性质和功能,提高大学生媒介使用能力、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可以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优化高校德育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可以分成人际传播方式、组织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方式等。其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由来已久。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学生运动中,经常利用报纸、广播、校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来号召学生参加革命运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高校对大众媒介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视。有关调查显示,有76.4%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传播教育内容和有关信息,对于辅导员或“两课”教师上网交流或授课这一问题,72.9%的大学生表示接受和欢迎。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教育能够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通过自己的辨析、理解去主动地接受。利用网络这种大众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能够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真正敞开思想,避免了说教式教育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

大众媒介给高校德育带来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其教育效果非同寻常。调查显示,大众传播在影响人们思想变化的诸因素中,约占70%~80%,其他途径如开会、传达文件、课堂讲授不到30%[1]。大众媒介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对媒介的巨大影响也表示认同。“武汉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情况调查”显示,武汉高校中有98.3%的大学生上过网,57.3%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另据调查显示,有85%的大学生认同或部分认同“人们离开大众媒介就无法生存”[6]。大学生对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以及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如现场采访、现场参与等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多种感官并用的形式,负载了丰富、生动、真实的教育信息,创造了新的思想教育环境。目前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有学校广播台、校报等媒介。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在各高校的努力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500所高校先后建起了校园网,这表明我国“数字校园”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三、高校德育课程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在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很多国家都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先后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在教育政策和学习纲要中都有明确的规定。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亚洲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媒介素养发展较早。中国大陆真正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开展起来,大多数人对“媒介素养”认知不够,重视程度不够。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介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理论。

在中国没有正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课里面早已开始零星的媒介素养教育了。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课已经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去了,专门设置了“加强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的章节,讨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体系、操作模式等。也有的教科书把整个大众媒介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具或教育途径研究的,比如,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研究中,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重要的教育途径来研究和利用。特別是网络媒体兴起之后,教育部十分重视用网络媒体来营造好的舆论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用一个章节或者一讲内容来介绍大众媒介的功能、性质和发展状况,教授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正确的认识媒介、使用媒介,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还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选修课,比如,开设《大众媒介与社会生活》、《大众媒介与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传媒与社会生活》等选修课。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形成规模之前,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为大学生介绍大众媒介的性质、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批判认识媒介信息,更加有效地用大众传播媒介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

在媒介素养教育空缺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少年一批批走进了大学校园,近年来,逃课上网、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良现象的比率上升、网上冲浪时的不道德表现、在广告诱导下的高消费攀比、甚至性关系中不负责任等不合乎传统思想道德要求的“失范”行为也有上升趋势,这与媒介传播技术的普及及其所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撞不无关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可以在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之前,对这些“失范”行为起到一定的限制或规避作用。

目前,国内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仅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有过探索。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媒介与设计学院开设了“传媒素养”课程,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以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随着高校对媒介素养研究的深入,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进一步调查,媒介素养教育会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将会逐步从现在零散的、不系统的教育,达到成规模的、系统的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才能达到全面的、真正的提高。媒介素养的提高,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本身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沟通。大学生媒介素养和高校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很好地认识两者的互动关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效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作用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上一篇:拉土协议下一篇:【初二作文800字】初中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