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共10篇)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 篇1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
刘凯
公共安全,不仅是生产安全,更是“大安全”,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立党为公、执真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手段。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一、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对公共安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力等问题突出,全民安全意识淡漠和自我防范能力薄弱。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公共安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亲自抓,专题部署,认真研究解决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制订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强化资金保障。建立严格的公共安全责任制,切实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将公共安全纳入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把公共安全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根本上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严肃责任追究,由行政效能督查局牵头,应急办、安监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定期对公共安全工作进行督查;对因责任不落实、推诿扯皮、玩忽职守造成事故和应急处置不力导致事态扩大的,要严格问责,情节严重的,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二、隐患排查治理,确保防患于未然
应定期对公共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重点排查重大安全隐患点、安全生产措施落实情况、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三个方面
内容。加强隐患点的预测、预报、预警,对重大安全隐患以“发点球”方式限期整改。高度重视交通、消防、建筑、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的隐患排查。尽快完成地质灾害隐患详查和核实工作,已查明的隐患点要及时采取措施。对震损水库、病险水库、震损堤防逐个进行风险评估,制订汛期应急预案。加强联防联控,切实做好甲型HINI流感防范,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有丝毫松懈。要对重大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要采取巡检、抽检等方式,深入基层和一线加强督促指导,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参与隐患排查治理,确保防患于未然。
三、落实防控措施,有效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
(一)全力抓好防汛安全。进一步加强水库、水电站、堤防以及其他水利工程和城镇等防洪重点部位的全面排查,突出抓好堰塞湖和病险、震损水库整治,抓紧除险加固,恢复和增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同时,落实监测、预警、转移等非工程措施。对临近河道,地势低洼,或位于震损水库下游,经排查存在防洪安全隐患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工程措施,消除隐患;一时难以消除隐患的,要立即采取搬迁避让等措施,确保安置点受灾群众安全。
(二)突出抓好地质灾害防治。要将汛期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时段,严防死守,确保重要场镇、人口聚集区、受灾群众安置点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等重点地区安全。要全面落实监测措施,尤其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强化监测,落实专业监测措施,及早发现,果断避让。对确需建设而又处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安置点,必须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排危除险和治理工作,待灾害隐患消除后,才能安置受灾群众。
(三)加强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防范。强化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尽可能解决农村、偏远地区及特殊区域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不畅等突出问题。完善极端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机制,落实人员转移避险及局部气象灾害紧急避险应急方案。加强防雷设备
设施的检修,需要新安装的要抓紧进行。加大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灾害防御科普知识的宣传。
(四)强化森林火灾防控。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行政领导负责制、群众联防联保责任制和领导、部门包片防范责任制。及时清理林区可燃物,切实加强火源管理,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划定高火险区。护林员、巡山员要加强巡护,了望哨、检查站要严格值守;对重点林区、重要时段、关键部位要加大管护力量,死看硬守。强化气象和森林火情监测预警,一旦发生火情,坚持科学扑救,确保扑火安全。
(五)全面落实工矿商贸领域防范措施。加大煤矿瓦斯治理力度,狠抓矿井通风、瓦斯抽采、监测监控、现场管理等重点环节,严防瓦斯事故。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和超层越界开采,严防在暴雨、洪水威胁情况下开采,严防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加强非煤矿山、油气井等重点防控,防止坍塌、井喷等事故发生。加强烟花爆竹、民爆物品、建筑施工、冶金、电力、军工、特种设备等行业整顿,切实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六)狠抓交通运输安全。应深刻吸取成都“6.5”公交车燃烧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全面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要加强主要干线的安全检查和巡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章行为,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站上车。要严把运输市场准入关,严禁非客运车辆载客,严禁不具备安全条件的车辆上路行驶,加强对超速、超载、超限和危险路段治理。要继续抓好水上交通防碰撞、防泄漏和渡口渡船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救生衣行动”,确保水上运输安全。
(七)严防事故引发污染事件。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居民集中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和医药、化工等高危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认真落实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置等环节的各项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剧毒化学品运输许可制度,严防丢失、流散或泄漏。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对违
法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把污染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八)切实加强旅游、公共场所安全管理。认真做好游船、缆车、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达不到安全要求的一律停止运营使用。各类旅游场所要严格控制接待量,合理疏导游客,严防拥堵、踩踏事件发生。要加强对各种文化、体育、娱乐等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制订人群疏散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安全有序。组织登山、探险、漂流等体育项目必须制订严密的安全措施。消防部门要加强对宾馆、饭店、车站、码头、学校、商场、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确保消防设备设施齐全完好,严防火灾事故。
(九)严格控制甲型HIN1流感疫情蔓延扩散。近来,我省接连发现输入性甲型HIN1流感病例,并出现数例二代病例,由输入性病例引起人传人社区流行和疫情扩散蔓延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防控甲型HIN1流感疫情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坚持“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策略,进一步加强联防联控,确保防控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要进一步加强入境检验检疫,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检疫,严防疫病传入。要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扩大监测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哨点医院作用,严防疫情扩散。要进一步加强防控应急准备,做好检测试剂、消杀药械储备,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坚决有效控制。
(十)着力抓好夏秋季常见传染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的指导思想,组织专家对当地防病形势进行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和易发传染病,确定重点防治区域和疾病,加强菌痢、感染性腹泻、甲肝、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和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乙脑、手足口病、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防控。
(十一)积极预防中毒及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加强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点、农家乐、农村集体聚餐、流动供餐和城乡结合部、农村小餐饮经菅单位等重点目标和重点区域的监管。要加强使用和产生危险化学物质企业的中毒防护、救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应急救援演习,提高防护意识和应急能力。要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加强药品研究、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管,保障药品质量。
(十二)注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动物疫情防控。在扎实做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的基础上,强化新补栏畜禽、散养畜禽、畜禽交易频繁地区和候鸟迁徙地区畜禽免疫。认真抓好种畜禽场、交易市场、规模养殖场和大中城市、边界地区、水网地区、畜禽养殖基地、候鸟迁徙途径地区的疫情监测工作。强化饲养、屠宰、经营、加工、运输、储藏、边境进出等各环节的检疫监管。
(十三)及时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当前,敏感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增多、敏感日节点多,应按照主动排查、主动化解、主动控制、主动应对“四个主动”的要求,深入排查不稳定因素,主动化解矛盾纠纷,积极预防和稳妥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大对社会矛盾和各种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力度,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密切关注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领域、热点问题特殊群体。对排查出的不稳定苗头要主动开展疏导化解,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诉求,防患于未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正确处理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涉稳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化解、早控制、早处置,防止矛盾激化、防止事态扩大。
三、做好应急准备,增强公共安全防范能力
应及时对本地和本部门的公共安全工作做出专项部署,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会商和协作,建立健全统一指挥、信息共享、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安监、公安、卫生、交通、国土、林业、畜牧、水利、环保等部门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健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准备充足的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和装备,加强各项预案的演练,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公共安全防御和管理能力。
四、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安全监管效能
应严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注重对日常生产过程的安全监管,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要加大对事故频发、隐患突出的乡镇和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重大问题及时通报并跟踪督导,确保实效。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或单位,坚决责令停产或予以关闭;对严重违反规定即使没有发生伤亡事故的,也要追究责任;对发生的每一起事故,要按照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查处,及时公布处理结果,依法依规依纪严肃责任追究,严肃惩处责任人员。
五、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群防群治机制
应针对公共安全的重点内容、重点对象,切实加强对食物安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的宣传引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能力。建立和完善隐患、事故举报制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发挥他们对公共安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范围,组织广大群众、职工积极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应通过在媒体开辟专栏、专题问答、公益广告以及发放小卡片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树立人人参与防范的观念,在全社会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和科学防灾避灾方法,切实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全力构建公共安全群防群管机制。
作者系四川省南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 篇2
4、减轻了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首先是改变了单位多头开户、分散支付的状况, 实行统一开户、批量支付。其次是支付管理系统自动申报统发工资用款计划, 只有在预算单位的统发工资用款计划出现了负数的情况下, 才能补报或调整用款计划。代理银行提供优质的免费开卡、销卡及工资条分发等与统发工资有关的各项服务, 以减轻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三、存在的问题
1、预算单位领导不够重视, 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认为实行工资统发后, 工资方面的工作就是人事厅和财政厅的事, 与自己无关, 一旦用款计划出现负数需要预算单位补报或调整用款计划等必须由预算单位做的事项时, 极少数单位会以各种借口或理由不按时做好相关工作。部分财务人员身兼财务、收发、文秘等多项工作于一身;部分财务人员不是财经类专业毕业;部分财务人员刚从事财务工作, 对统发工资用款计划的申报、工资账务处理等业务不够精通。
2、统发工资软件要跟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入, 纳入统发工资范围不断扩大, 单位性质也从单一的核算单位增加到非核算单位, 这要求统发工资软件做到在不违背国库集中支付政策前提下确保统发工资工作的顺利开展。统发工资软件应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优化, 进一步完善查询功能, 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解决途径
1、明确责任, 加强协调
预算单位统发工资的经办人员要相对稳定, 并且要加强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 掌握统发工资相关知识。要进一步明确预算单位、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责任, 各司其责, 加强沟通和协作。由于预算单位编报人事工资数据的是劳资人员, 而与核算中心有业务联系的是财务人员, 所以预算单位内部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协调, 共同做好统发工资相关工作。
2、加强培训, 优化流程
结合工资统发工作的实际情况, 财政部门与人事部门需要共同举办一期关于工资政策、统发工资用款计划申报等内容的专业培训。财政部门要加快“金财工程”的建设, 不断完善统发工资软件, 尽早与人事、银行、统发工资单位联网, 建立强有力的相互制约、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工资统发网络平台, 形成人员编制管理和统发工资管理相统一的规范的管理网络。在共享资源的同时, 通过网络管理, 规范工作程序, 实现人事、财政等部门在工资统发工作中的流水线作业方式, 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
(责任编辑:唐石泉)
2007年底,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必须大力推进依法理财, 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着力推进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探索适合现阶段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具有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客观要求
作为公共支出的最直接的实施者, 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财政部门首先应该是一个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技术性部门。这里所谓的技术性, 主要是指财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国家各类财政性资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分配好、使用好, 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 实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就成为财政工作的基本内容。
1、精细化管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也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财政部门, 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充分说明了财政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 财政部门在明晰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 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 对公共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精细化”管理, 准确掌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 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精细化管理是公共支出规范化的基础。公共支出规范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阶段, 公共支出不论是从支出安排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没有公共支出的精细化, 或者说, 对公共支出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和安排, 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共支出规范化管理的。
3、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的最基本要求。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键还是在于资金的有效安排, 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 才能使财政资金的安排变得十分清晰, 效益的发挥与否十分明了, 可能出现的失误能够很及时地得以纠正, 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二、实现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财政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应该包括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 结合现阶段财政工作的具体实际, 笔者认为, 着重在以下三点。
1、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从精细化管理要求来看, 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只是侧重于解决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问题, 却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的问题, 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就更显得杂乱。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中央从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 这种努力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或者说具有很大的临时性、机动性。非特定情况下的临时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非理性的期望。就中央财政来看, 这种临时性的表现就是对地方的财政支出安排是盲目的和方向不明的。不论是按照什么因素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在给予地方政府自主权的同时, 也使得财政部的监督显得苍白, 这又从另一方面弱化了公共支出的绩效考核, 会助长管花钱不管效益的现象。
2、成熟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现行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 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具体表现是带有很深的部门干预的特征。中央财政所形成的资金分块管理的管理模式, “统一”了各级地方财政的资金管理, 也直接导致了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分散性。在现实生活中, 形成了谁能够安排资金, 谁就有发言权的现象, 这也是导致财政工作 (特别是地方财政工作) 成为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初, 在广东省的“两会”上, 原广州地铁老总诉苦“节省18亿, 反挨财政部门批”, 这应该是值得财政部门深思的。
3、规范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要求。对财政公共支出的管理, 与其说是财政部门的职责, 倒不如说是已经衍生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共支出”是姓“民”还是姓“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担忧。当前体制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在支出管理上是鞭长莫及, 同时, 由于块块之间所固有的项目特征、行业要求、考核标准等的差异性, 也使得地方出现了同样是财政部门出来的资金, 其管理的重点和要求却不完全相同的现象, 给财政公共支出的规范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实现财政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1、合理设置财政部门支出管理机构。改革财政部门现有的、以资金分块管理为原则的机构设置模式。具体设想是在不弱化部门职能的前提下, 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 对现有支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 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1) 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合并现有的所有负责资金安排和拨付的内设机构, 成立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委员会。财政部门所有的资金支出, 都必须经过预算编制委员会的审核和签批后, 再履行相关法律和行政程序。财政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部长直接负责, 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相应财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为了保证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正常工作, 还要相应建立专家库, 财政部门在确定某一方面的财政预算时, 就在专家库里相应地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反复研究确定。这样, 就可使财政部门从复杂的既管钱又管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 变为单纯的只管钱的技术部门, 以保证资金安排的合规、合理、合法。
(2) 保留财政资金支付机构。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支付的机构要保留, 同时, 要突出其规范性的特点。要通过对资金支付情况的分析来检查和落实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和合法, 也为预算编制委员会提供相关意见, 为相应机构对资金支出的检查和绩效考核提供初步意见。
(3) 强化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构。主要是负责对所有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
2、改革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内容。要对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内容进行简化, 以增强其透明度和很强的操作性。具体就中央财政而言, 财政转移支付的内容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性转移支付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除项目支付外的所有的转移支付, 它要求在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基础上, 由中央财政直接核拨到省和直辖市一级, 并提出指导性的支付意见, 省以下的核拨由各省 (直辖市) 负责。专项性转移支付在拨付办法上分为两种, 一种是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 直接拨付到具体的项目, 由责任单位进行安排;一种是拨付到省 (直辖市) , 由其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自身经济发展政策进行自主安排。在核算上, 一般性转移支付以一个预算年度为核算期限;专项性转移支付可以分项目核算, 一个预算年度不能完成的, 按照相应会计制度进行处理。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供电企业;公共关系;外部公众;内部公众;利益协调;企业发展
公共关系强调的是通过人性化管理,组织的社会责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化解矛盾、协调对立和冲突,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加以全面有效的调整协调,使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整个外部社会环境形成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良好关系。
一、关于公共关系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关于公共关系的概念叙述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以下两种说法:一种是美国公关关系协会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为获取大众之信任与好感,借以迎合公众之兴趣而调整政策与服务方针的一种经常不断的工作;同时,公共关系是将此种已调整的政策与服务方针加以说明,以获得大众了解与欢迎的工作”。另一种是美国R.哈罗博士的结论,“公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建立和保持相互沟通、了解,接受与合作的渠道;参与问题和纠纷的处理,将公众的意见传达给管理部门并做出反应;明确与加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管理责任”。
综合他们对公共关系的表述,一个共同点就是借助某种渠道来沟通,并实现一种良好的愿望。总之,公共关系就是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沟通内外部关系,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经营管理艺术。它一般体现以下特征:
(一)它是一种长期活动,公共关系着手于平时努力,着眼于长远打算。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
(二)它的目标是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是企业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公关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三)它的对象具有相当的广泛性。一般是与其相关的组织和社会公众。企业与公关对象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它总是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这种利益要协调、兼顾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不能损人利己。
公关关系的主要特征表明,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在把握公共关系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公共关系处理的好坏可影响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如在2005年的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案中,对于中海油而言,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资金、技术或资源整合能力,而在于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及众多利益团体未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公关。目前,大到一个品牌的树立,小到一件商品的销售,都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形形色色的竞争对手,在他们中间如何脱颖而出。沟通好、营造好与其相关组织的关系、兼顾好各方的利益是成败的关键,也就是说公共关系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品牌、一件商品能否成功。
二、供电企业加强公共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供电企业是典型的公用事业型企业。服务对象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党政机关、广大城乡工矿企业、广大乡村农户等,决定了它需承担众多的社会责任,如保障安全可靠供电、提供优质服务、保护生态环境、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促进企业和员工发展等。由于担负着众多的社会责任,使它与众多的社会组织、经济实体甚至社会中人有很强的关联。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对构筑良好的公共关系给予了进一步重视,在许多重要会议和文件上都提到加强公共关系管理,加强公共关系是服务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著名企业都把加强对外沟通交流,改善公共关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电力企业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许多工作还需要攻坚克难,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同时,我国已处于矛盾多发的转型期,在网络和信息化高度发达、市场日益开放的背景下,也要求供电企业增加开放和透明度,增进社会公众对电力行业和电网企业的了解、认同。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员工关系,不能只靠经济和物质奖励,还要保证员工对本组织的知情权,如:企业的收入与费用、人事变动、安全管理等状况,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直接或间接受益的内部交易以及违规事件或是其他对企业的声誉、安全、赢利能力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给予员工更多的精神刺激,为员工创造参与决策的条件,使“主人翁”的承诺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四、结束语
公共关系是供电企业优质服务工作的延伸,供电企业属公共事业型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主要商品就是电能和服务。但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即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服务,那么供电企业不仅仅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还应包括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客户的需求,还包括把优质服务加以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优质服务,还包括通过自身的传播工作引导更多的公众,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支持者。供电企业应树立公众意识,它体现在供电企业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要做到了解客户、服务客户、尊重客户、影响客户,引导市场需求,进一步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公共关系新途径的全新机制,实现企业、客户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郑芳方.A供电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李彦,袁安兵,朱茂.地市电力企业媒体公共关系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国家电网舟山供电公司为例[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2014:2.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 篇4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溧阳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仍然刻不容缓。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新情况层出不穷的今天,它已不是一个
简单的健康概念或生活水平问题,而成为一个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地区稳定的战略问题。
形势所迫。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溧阳市已于2008 年步入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还包括社会现代化、市民现代化等方面,其中包含了人均预期寿命、万人拥有医生数等硬性指标。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其意义已超出医学的传统范畴,成了考量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是顺应群众期待的现实呼唤。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快捷、方便、安全、实惠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手段,是广大百姓的共同期盼。四是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传染病流行态势十分严峻,其中不少传染病以突发、爆发流行的形式出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慢性病已经成为百姓健康的主要威胁。原有公共卫生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现状所求。溧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组织管理、硬件配套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迫切要求完善设施、强化功能,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把公共卫生等同 1
于医疗卫生,对其长期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在预防”的理念不牢;配合协调不够。二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女儿童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偏少,特别是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卫生防病与监督机构发展滞后。三是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与布局不尽合理。
职责所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的内涵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将公共卫生工作明确定义为“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这表明,公共卫生的目标是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延长期望寿命,而实质是公共政策,核心是政府责任,需要由政府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颁布公共卫生法律。因此,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仅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投资于人民健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责任明确、反应灵敏、运作协调、高效权威”的要求,调整
充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把镇一级行政区纳入成员单位,健全覆盖城乡、组织严密、反应及时、处置果断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强化政令畅通、保障有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处理联动机制,确保人员、设备、车辆和物资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卫生局作为主管单位,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总抓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明确市疾控中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态管理和日常处理责任单位。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根据防范得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的总要求,不断深化细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镇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疫情突发时的启动和处置程序,确保临阵不乱、有序实施。经常分析研究公共卫生体系运转情况,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快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原则,加大市、镇、村三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力度,形成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市级医院为骨架,镇卫生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全面进行技术设备特别是实验室检测设备和现场监测设备等的配套升级,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中毒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针对当前传染病突发、频发的严峻形势,按照现代传染病控制策略和建设标准,加快筹建高标准、高配置的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全市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任务。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快优质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方便和满足广大农民一般医疗、预防保健的服务需求,同时明确农村社区和村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方面的具体职责和义务,彻底消除农村疾病预防保健网络的盲区,解决疾病防控体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重视加强对村卫生服务站和人群密集地如学校、工厂医务室的管理,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纳入市卫生局正常管理轨道。
三是加快健全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充实各医疗机构“120”急救力量和设施,提高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进一步发挥其紧急救援的主力军作用。组
建技术诊断专家指导组和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应急救治队伍,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定期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并分设若干专业应急工作组,以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医疗机构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依托市人民医院,组建市急救中心和“120”急救指挥中心,实现对急救设施和人员的科学、合理、快速调度。根据区域分布范围,选择条件较好的镇卫生院建立急救分站,构筑市、镇两级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控制及时、救治有序的医疗紧急救治网,实施急救工作网络化管理,最大限度用足用好急救资源,缩小急救半径,确保意外伤害、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四是加快健全监测预警报告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报告系统,实现市、镇两级相关部门
和各类医疗机构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村卫生服务站延伸,完善群防群控网络,增强快速反应、快速控制能力。重点推进数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平时为全市公共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作为应急指挥处置信息支持系统,并依托该平台,建立信息报告专用网。落实网上直报、日报、零报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信息直报,切实提高数据报告质量,缩短疫情报告时间,杜绝缓报漏报现象,确保在第一时间实现预测预报。市卫生局负责对各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收集、汇总和分析,作出正确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经市政府同意,市卫生局通过新闻媒体依法向社会公布疫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情权,正确引导舆论和群众情绪,避免引发社会恐慌或波动。
五是加快健全监督执法体系。加强以市卫生监督所为主体、以镇卫生院为补充的卫生监督执
法工作,依法强化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测与控制,力求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充实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和技术手段,增强应急反应和日常监督执法能力。进一步拓宽执法领域,切实抓好源头监控。健全公共卫生执法监督责任制,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依法治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探索卫生综合执法有效途径和方式,加强卫生监督分所力量,在镇卫生院派驻卫生执法监督人员,探索卫生监督工作垂直管理模式。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强化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义务,实现从理念上强化、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
全、力量上加强,牢固确立政府在发展卫生事业中的主导地位,责无旁贷担负起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关心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各相关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卫生防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若干专业委员会,分别由相关部门牵头,具体抓好专委会范围内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估体系,把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共
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按照“政事分开”原则,重点强化公共卫生协调职能,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鼓励中介机构发展,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高效联动的公共卫生工作格局。加大投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公益性事业,必须充分认清公共卫生姓“公”的特质,坚持公共财政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应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在内的重要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提高全市财政支出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提高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标准,健全公共卫生事业费与财政支出同步甚至更快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公共卫生经费足额到位。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突出“两倾斜一保证”,即向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急救系统倾斜,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倾斜,保证公共卫生系统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坚决杜绝以搞创收来维持日常开支。加快卫生系统内部改革,把政府卫生工作的职能和重点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逐步形成公共
卫生服务以政府投入为主、临床医疗以市场为主的卫生医疗新格局。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同时积极争取贷款项目和国家补贴投入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发展格局。
保障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围绕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重点抓好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现场处置、卫生监督、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的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完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配备标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把好人员准入关。着重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对乡村医生、校医、厂医的技术辅导,着力构建自己的“专家库”和“学科权威”。在市疾控中心建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基地,担负全市应急处理队伍的培训任务。以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扩大分配自主权,充分调动卫生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人才
流动和激励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提供舞台,引导市级医院的业务骨干向社区流动,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为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建立人才支援交流使用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资
源的对口合作,重点开展卫生下乡等活动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为加快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加强镇防疫专职人员的管理,把镇防疫专职人员纳入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任务考核,为使基础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人才保证。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 篇5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 于立霄)继限价房、经适房、廉租房后,北京市19日公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城市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省市来京连续稳定工作一定年限的人员,都纳入了公租房准入范围。
《通知》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包括三类人员:一是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轮候家庭;二是申请人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平方米(含)以下;3口及以下家庭年收入10万元(含)以下、4口及以上家庭年收入13万元(含)以下;三是外省市来京连续稳定工作一定年限、能提供相应证明且在本市均无住房的人员。
公共租赁住房由政府专门机构、产业园区通过新建、收购、长期租赁等多渠道筹集,鼓励社会单位、投资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持有、运营公共租赁住房,并按政府规定租金标准面向取得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审核备案资格的家庭配租。
《通知》在公租房的租金方面明确规定,按照“市场定价、分档补贴、租补分离”原则,公共租赁住房租金考虑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成本,按照略低于同地段、同类型住房的市场租金水平确定。
在租金补贴方面,《通知》规定,补贴对象、标准将根据承租家庭收入水平、家庭人口及保障面积标准等因素确定。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和租金补贴单独核算,承租家庭交纳租金后,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再依照相关规定向承租家庭发放租金补贴。公共租赁住房承租家庭可提取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用于交纳租金。
《通知》在租赁合同期限上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期限由双方约定,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租金可以按月、季或年收取,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
承租人擅自改变该房屋居住用途或房屋结构,将房屋转租、转借他人或者获得其他住房的,解除合同,收回房屋。承租人骗租公共租赁住房的,由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取消其申请资格,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保障性住房,已配租公共租赁住房的,收回房屋。
农村公共资源管理喦诗加强 篇6
近来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村社以前的集体公益设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有些公共资源被闲置与废弃,令人惋惜,因此,加强农村公共资源管理刻不容缓。
一是教育设施的闲置。近几年来,有些地方将农村教育资源整合,集中投入办教育,几个行政村合办一所学校,使原来的一村一小学的校产被闲置。而合并后的村,由于规模增大,不少地方不得不举债办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负担。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也存在类似情况。农村不少山塘、水库等计划经济时期的水利设施,由于包产到户后缺少管理,就是那里“白天包产到户后缺少管理,就是那里“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占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三是产为转型中出现的公共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有些地方喜欢“创新”,一个乡、一个村个产业市场,产业一转型,原有的市场功能全部丧失,而这些市场只好闲置浪费。
四是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有的地方交通条件并不十分发达,却莫名其妙地建设一个停车站,搞一个城不城、乡不乡的摆设;有的地方经济条件并不好,却在一些路段安装豪华路灯等,浪费农村公共资源。
对加强公共财政经济监督的思考 篇7
第一,要监督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工作。政府的公共财政经济预算工作直接关系到政府全年的收支预算工作,这也正是公共财政的表现形式与存在方式的主要基本制度。所以说,政府的财政预算工作是巩固财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内容。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对于全年的财政进行预算、审核、决策工作,通过对于其工作的监督实现了在法制的监督下行使了人们以及国家所赋予他们崇高的权利,公共财政工作更要为社会以及人民所服务。作为,社会公众、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社会各种媒体、报社等等舆论机构、政府的权力监督机构、审计部门都要形式好不同的监督权力加强对于政府财政预算工作的监督,财政部门更要秉承为社会于人民服务的宗旨行使好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实现对于公共财政的监督工作,使得公共财政能够服务人民。
第二,要对财政部门预算以外的资金进行监督。财政预算以外的资金是根据相关制度的范围内形成的类似于流动资金,这部分资金没有被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范围内。然而,政府财政预算改革正在逐步取缔这部分资金,并有意图将其划入到财政资金的预算范围之内。但是,从我国的目前财政管理状况来看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更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所以说,在短时间内无法取缔财政预算范围之外的资金流动。迫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加强对于财政预算范围之外的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就更为重要,要加强对于财政预算工作之外的资金进行监督更要对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工作外的收支加强监督,侧重点主要是依据法律制度的允许情况范围内进行财政监督工作,坚决遏制出现各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过分的扩大预算以外的资金使用,扩大财政预算外的资金规模,从而出现了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贪污的现象。要尽快贯彻与落实政府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政策,尽量减少财政预算以外的资金使用,使得政府的财政使用资金都能够划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与可控制范围内,使得公共财政能够在人民与社会的监督下进行有效地使用。
二、公共财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理念不清晰
对于公共财政工作的监督本身就存在其特殊性,监督的效果好不好直接取决于领导的思想先进与否,以及其对于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在我国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官员没有认识到公共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监督体系,从而完善监督工作。作为,公共财政管理队伍本身也要加强自身的廉洁性,更要秉承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得公共财政每一笔资金都能使用的得当。
(二)工作状况不理想,监督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许多的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没有全面的开展进行公共财政的经济监督工作。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全面开展,但是其对于公共财政的有效监督性迫切需要提高。不同的地方各级政府缺少相互交流与沟通,都是采用比较老套的监督制度,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十分不理想。监督工作人员及时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但是对于改革的措施实行的十分缓慢,整体上缺少一定的改观,导致了监督与管理制度的权利缺失与脱节的现象,总而言之,现行的财政部门的监督工作工作状况十分不乐观,监督的有效性低下,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对于公共财政部门监督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公共财政监督工作的认识程度
要认识到财政内部监督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加强对于公共财务监督工作有利于约束财政部门能够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下形式权利与义务。依法安排财政支出,全面深化公共财政改革,促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提高对于公共财政监督工作的认识程度可以及时的发现解决财政管理部门的各项问题,充分的运用好公共财政部门的作用。所以,提高公共财政部门监督工作的思想认识程度有利于完善公共财政部门的工作。
(二)改善监督工作方法,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要定期对公共财政部门工作进行审查,强化公共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保障监督工作能够顺畅的运行,从而使得公共财政能够在监督下行使权力。此外,要提高管理部门领导阶层对于公共财政监督的认识程度,找准监督对象,不断地改善监督方法,能够适应现行的公共财政制度。要在整个政府财政部门树立一个服务于民的意识,使得公共财政能够真正秉承着为民服务的原则,找出公共财政部门的漏洞与问题,及时的加以改善,从而使得政府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公共财政监督部门的监督有效性,保障工作的健康有序的进行。
四、结束语
对于公共财政部门的工作的监督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公共财政的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能够在公众的监督下合理的使用,避免了造成公共财政资金浪费的现象,优化公共财政部门的队伍的结构,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摘要:对于公共财政的监督是行使好公民所赋予权利的关键,同时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内容。没有对于公共财政的监督就无法行使好权利,没有监督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更是不科学的。所以,对于加强公共财政经济监督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就针对我国如何完善与加强公共财政经济监督进行坍探讨,从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公共财政,监督,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于晶.对加强公共财政经济监督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2]邓春霞.公共财政框架下服务型财政监督体系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6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 篇8
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承担着城关街道办8万多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香港“关怀行动”在西北地区惟一进行扶贫助残的十个活动点之一及残疾人康复中心。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他们在居民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项目工作上,狠抓落实,从而保证了项目工作的顺利进展。截至目前,城关街道办村级建立居民档案38275份,电子录入38275份,建档率和电子录入率均达到100%,2015年共登记管理高血压病患者1949名,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在开展的14次公众咨询活动中,惠及群众1300余人,发放18种宣传资料54000余份,共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2期,项目培训4期,按要求完成了8学时的培训,覆盖群众及基层人员1000余人,还制作宣传栏7期,村级宣传栏229期。2015年,医院对辖区7岁以下儿童保健服务人数达到305人,覆盖率达到99%,其中三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人数1580人,管理率达到99.7%,特别是重性精神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免疫规划、卫生协管监督等项目,也按照要求,全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在落实“关怀行动”,帮助贫困患者工作中,他们的医疗技术人员和“关怀行动”人员,在省、市、县残联的帮助下,到安康市进行了多次的病人筛查,累计筛查病人100多名。梁秉中教授携香港“关怀行动”爱心人士也在医院为54名贫困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减免费用13.5万元。医院利用向医院捐赠的价值10万元的康复器材,对全区的广大贫困残疾患者进行了及时、全面的康复治疗,共计减免费用25万余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 篇9
公共利益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被学者广泛认可的定义。尽管公共利益在定义上存在诸多困难,但是作为研究公共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公共利益的正确认识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公共利益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一种在公共管理中切切实实关乎每个公民利益的客观存在。因此,对公共利益进行价值层面的研究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共利益及其特征
从字面上,可以把公共利益理解为公共的利益,它包含“公共”与“利益”两个元素。公共是相对于个别而言的,《辞源》中解释为“公共,谓公众共同也”。所谓利益,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当然,公共利益并不是“公共”和“利益”两个概念的简单相加。从价值上来看,是否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已成为考量一个政体合法与否的价值标准,表现为一种价值理念。
从现实来看,公共利益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现实中的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是指主要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此外,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也不是两个等价的概念。共同利益是指“多数人”的利益,“多数人”可能是指某个组织、社区或者地区乃至国家的共同体,不同的共同体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也大不相同。由此可见,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却不一定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追求,而公共管理活动则是公共利益的实现载体与途径。
本文认为,公共利益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公共利益代表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其享有主体应该是尽可能的多数人;二是公共利益的整体性可以被共同享有,但不可以被分割取代;三是公共利益作为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不同地域的不同层次。
公共利益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比,在受益群体地域上的广泛性(不受所处地域空间限制)和受益对象的广泛性(不受所处地位等级限制);社会共享性则体现在公共利益要代表和体现的是社会公众共同的整体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机构提供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决定了公共利益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和私人机构来实现。因此,公共利益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
二、公共管理各个时期公共利益的体现
20 世纪60 年代末,在对“效率至上”原则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兴起。新公共行政学派摒弃了传统公共行政的权威主义和强调效率并以效率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认为公共管理不仅要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而且更强调把社会公平作为追求的核心目标,公共管理应该对公众负责而不是对公共机构或官僚政治负责。
因此,衡量公共管理的标准应该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公平应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效率与经济,共同推动现代公共管理的改革。弗雷得里克森指出,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者在决策和组织推行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强调公共行政管理的变革,强调对公众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而不是以追求行政组织自身需要满足为目的……总之,倡导公共行政,目的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使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而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
从弗雷德里克森的`研究思想来看,公共管理者的行政价值是在管理过程中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并以此为最终目的。总体来讲,新公共行政学批判了公共管理者“行政中立”的价值标准,强调政治与行政的连续性,将道德价值和社会公平概念注入公共管理过程,认为即使拥有高效的管理效率,也达不到社会公平的目标,这就要求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在努力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实现社会公平的责任,这样才能从结果上维护公共利益。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其实践过程中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尤其是“企业家政府”理论受到了尖锐的批判。
以市场为基础的制度设计将企业家精神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而市场机制的基本动力则是行政者对个人利益的最大追求,将公民视为顾客反而会忽视公民与顾客的内在差别。很多学者对新公共管理所倡导的价值观提出异议,认为新公共管理主义或“企业家政府”会损害公平、正义等民主和宪政价值。
而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强调:(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4)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5)责任并不是单一的;(6)服务而非掌舵;(7)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登哈特认为,公共行政官员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是要在个人选择的驱使下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要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要确保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公共管理应当积极地为公民通过利益诉求表达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为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提供渠道,政府增进公民权利和服务与公共利益的责任成为新公共服务的一块基石。
三、对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利益的思考
受公权本位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公共利益的话语权一直都被公共管理部门单方面垄断。对于什么是公共利益、如何去实现公共利益,以及对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做出牺牲的当事人如何进行补偿,都是由公共管理部门说了算,因此经常出现一些国家行政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共机构有意或无意地以公共利益名义侵害私人利益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公共管理部门在公共利益认识上的模糊。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其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同时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只有依赖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进行公共管理活动,才能最大程度地化解社会矛盾,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将政府定位于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公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实质内容就是维护公共利益, 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就是公共利益至上的信念”。
公共管理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管理的必要保证,政府既然代表并体现着公共利益,这就意味着政府的一切公共管理活动必须体现公共意志,意味着公共权力是用来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用来为社会中的部分利益群体或阶层服务,更不是被政府用来维护自身利益而压制甚至伤害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益的工具。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反映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追求公共利益蕴含了当代公共管理的全部必要内容,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而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是公共利益的外在体现,是社会共同的需求。
所以,维护、增进和最大化地实现公民的公共利益,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根本宗旨。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增进社会公平。实现公共利益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实践证明,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对公共利益的认识不正确,在其管理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借公共利益之名牟取私利的行为。韦伯在官僚制理论中很早就给出了政府的价值定位,认为政府就是共有的,只有政府才能实现公共利益,私人或其他组织既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提供公共服务和实现公共利益。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 篇10
关于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
教基一〔2012〕396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重点扩权县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现就加强我省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工作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工作
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重大举措,是培养和增强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全面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系统、全面、深入的开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水平和教育效果。
二、明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教学要求
学校要按照《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从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入手,以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预防溺水等安全知识为重点,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四个学段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技能。
在实施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统筹规划,整合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完成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明确不同学段的重点教育内容和实施途径,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的进行具体的安全教育。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各个学段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重点如下:
——小学低年级要侧重了解危险的存在,知道躲避危险和求生、求助的简单方法、技能,强调个人安全。
——小学高年级要侧重认识危险的危害,形成躲避危险的意识;掌握躲避危险的基本方法,强调个人安全。
——初中侧重了解与安全有关的基本知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确保安全的基本方法,强调个人安全,兼顾公共安全。
——高中侧重了解与安全有关的基本方法,自觉抵制可能引发安全问题的事件,能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救助别人,既强调个人安全,又强调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
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要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要以体验和辨析为主,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步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知识和生存技能。当前,还要特别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倡导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低俗文化侵害的意识及能力。
三、安全教育课程与专题教育活动并重,深入开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细致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综合知识讲座等地方课程和相关学校课程的实施中,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做到课时、教师、教学资源三落实,帮助学生系统、科学的掌握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促进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二是加强应急演练。学校每学期应至少开展一次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紧急情况的避险能力。鼓励学校积极利用课间、集体活动等方式经常性的开展各类应急疏散演练。三是利用班、团、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和板报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安全教育。四是通过与消防、交通、治安、卫生、地震等部门联合共同开展安全教育。
四、建立健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学的保障机制
1、落实安全教育课程的课时与师资。各中小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方案,把中小学公
共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制定课程计划,保证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要优先安排安全教育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安全教育专、兼职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公共安全教育作为校长培训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培训计划,分层次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并把教师在公共安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观摩课、优质课、论文等荣誉作为职务评聘的条件之一。
2、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配备必要的教学资源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条件。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小学6册,初中2册,高中1册),是河南省中小学公共安全课程教学使用课本,学校各年级要配备不低于一个教学班的学生用书,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也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教育读本供师生借阅,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师用书、教学光盘、安全教育挂图等课程资源。相关教育材料使用学校公用经费统一购买,不得增加学生负担。各地中小学校不得购买和使用未经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审定的安全教育读本或学习资料。
3、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定期举办安全教育教学观摩、研讨等交流活动,提高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水平。各级教研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公共安全教育教研室(教研组),有专人负责安全教育教研工作。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研究列入课题研究规划,并保证经费开支。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校本研究,积极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科学的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并作为督导学校和考核校长的重要指标。评价重点应注重学校对公共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资源配置和师资配备等。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把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省教育厅将适时对学校的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推荐阅读: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公共科试卷及答案10-27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05-24
2 xx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208-02
关于加强县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07-08
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切实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安保工作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05-08
2017四川公务员面试题及解析: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07-03
5医药企业加强合规管理的思考.doc06-04
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06-05
对烟草商业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范文06-09
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