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管理规定

2024-07-01

公共安全管理规定(共12篇)

公共安全管理规定 篇1

公共安全锁管理规定

1、目的为了规范公共安全锁的操作、维护、使用。公共安全锁的作用是隔离操作工与维修电钳工,保障非专业人员人身安全的作用。

2、适用范围

3、公共安全锁管理规定

3.1、操作工

3.1.1、公共安全锁操作工严禁开锁。

3.1.2、操作工当班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时,公共安全锁按《设备维护保养表》中关于公共安全

锁的要求项进行检查并根据公共安全锁的开闭状态如实登记。

3.1.3、公共安全锁处于非正常开启状态,应马上通知维修或电工调查开启原因,在确保安全的状况下在场的维修或电工及时关闭。

3.1.4、操作工要求停电作业,通知电钳工断电,按公司要求操作工必须锁定,工作完毕后通知

电钳工解锁送电,操作工同时填写《设备故障故障单》,电钳工送电后上锁。

3.1.5、如设备有其它问题且短时间需要开锁工作的必须经过设备科备案后,取得授权资格后方

可工作,设备科及时组织电工、维修工尽快将问题处理,恢复公共安全锁的作用。

3.2、维修工

3.2.1、维修工在检修设备开闭公共安全锁时,只允许落闸停电,严禁其它操作。

3.2.2、维修工在对设备进行巡检、点检时,公共安全锁的检查按《设备点检表》中关于公共安

全锁的要求项进行检查,并如实登录公共安全锁的状态,及非正常开闭的原因。

3.2.3、凡发现公共安全锁处于非正常开启状态时,要马上调查开启原因,在确保安全的状态时

第一时间将公共安全锁关闭。

3.2.4、维修工在长时间检修状态时,需将公共安全锁连同个人安全锁关闭,需要带电试车或动

车时,必须一一解锁,确保参与人员处于安全的状态下方可开机。检修完毕、验收合格后,需将公共安全锁关闭。

3.3、电工

3.3.1、电工必须将公共安全锁的开闭做为重要工作,确保电控柜内的安全。

3.3.2、电工在对设备进行巡检、点检时,公共安全锁的检查按《设备电器点检表》中关于公共

安全锁的要求项进行检查,并如实登录公共安全锁的状态,及非正常开闭的原因。

3.3.3、凡发现公共安全锁处于非正常开启状态时,要马上调查开启原因,在确保安全的状态时

第一时间将公共安全锁关闭。

3.3.4、操作工申请开闭公共安全锁时,要严格遵守开闭流程,非正常开闭时要查找原因,待原

因完全排除后方可送电上锁。

3.4、技术员

两车间及设备科技术员负责对登录在相关检查表中关于能源锁非正常开闭的情况及原因进行汇总分析,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

4、考核

4.1、操作工私自开启公共安全锁的,一经落实每次处罚50元。

4.2、维修工、电工工作完毕后忘记关闭公共安全锁的,一经落实每次处罚30元。

4.3、公共安全锁属人为损坏的,一经落实将处于100-500元罚款,造成重大事故的将依据事故

轻重除经济处罚外,还将处以行政处罚。

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归设备科。

公共安全管理规定 篇2

(1) 观念落后政府管理与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观念没有真正从治理为主转变为以防范为主, 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预防缺乏足够重视, 往往在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灾难性后果发生后才想办法补救。同时政府没有把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管理与应对纳入到国家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当公共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往往很被动。

(2) 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一方面,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戒严法》等多部具体的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法律, 但这些法律只适用于管理与应对某一类公共突发事件, 不具有规制所有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法律效力。同时, 这些法律尚未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 缺乏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 对紧急状态下政府的权力职责和公民的权利义务的规定不够清晰, 导致公共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责任与义务不明确, 出现互相推诿、敷衍了事的现象。另一方面, 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时, 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实际的法规规章。

(3) 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缺乏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管理与保障机制和整合沟通协调机制;包括预警机制等在内的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具体;与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机制也有待完善。其次, 责任追究制不完善。这必然导致从中央到地方问责逐渐趋于弱化, 不能更好地使地方失职官员承担道义上、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最后, 监督机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4) 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公开性和透明度亟待提高, 信息是传播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对象, 媒体是公共突发性事件传播的媒介。在管理与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过程中, 某些信息真实性不太准确, 个别媒体由于受政府部门管制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不够真实确切, 容易误导民众, 引起公众心理和行为的恐慌。SARS疫情早期信息封闭, 流言、谣传蔓延, 就是最好的例证。而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长期影响, 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高。在发生公共突发性事件时, 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 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 也不一定不及时, 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 无法在危急时刻统一调集, 迅速汇总。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辅助决策支持技术, 使应急管理部门能够运用现代化手段, 掌握重大危险源信息变化情况, 加强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其代表政府综合管理安全工作的职能。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为目标, 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建成信息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平台, 使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准确、快捷和高效。总之,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可以有效集成各个方面的应急资源信息, 在应急时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各种应急资源, 并进行定位。

(2) 可以实现对各种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在应急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采取有效的措施。

(3) 可以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指挥能力。

(4) 可以提高规划能力。

(5) 计算相应的事故所造成的事故后果, 在事故应急时, 可以提高应急响应的准确性。

(6) 在事故后果模拟的基础上, 系统可以提供相应的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供应急指挥者参考, 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

(7) 为应急恢复提供规划和管理工具。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 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薄弱, 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大事件和事故的发生, 往往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综合考虑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有系统和在建、计划建设系统上的衔接。已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业务系统建设和科技应用的关系问题欠缺对应急管理业务特性的全面性把握, 以致于对于应急平台建设缺少足够的指导性, 不同厂商建设方案和效果差异很大。

(2) 全国统一和因地制宜的关系问题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需求分析, 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应急管理实际需求都是有很多差异的, 应急平台的核心是应用系统, 其应用系统要与需求分析紧密结合, 才能在应急管理中发挥效用。

(3) 硬件和软件建设关系问题技术运用不当, 过度运用或应用不足, 典型的问题是公共安全技术的应用存在较大欠缺, 另外,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硬件建设, 而忽视软件和信息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 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 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 融合决策支持技术, 参照国家有关信息化的标准体系, 开发一个适用于基础设施、灾害源、防护保卫目标、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具有信息查询统计、模型分析、指挥调度、应急救援以及决策支持等功能, 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指挥决策水平的信息管理与辅助支持系统。具体过程如下。

(1) 灾害发生前的工作掌握各类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灾性能, 统筹灾害源, 防护保卫、应急救援力量的关系, 为相关政府部门编制安全规划及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2) 灾害发生时的工作方便政府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 快速做出科学化、程序化的应急响应, 预测灾害波及范围, 提前组织疏散人员财产, 实施医疗急救等, 使领导在远离现场也能全面掌握灾情进行救灾指挥决策[23], 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减少到最小。

(3) 在灾后重建时的工作快速收集详细的受灾信息, 查询应急救援物资, 组织物资调配、清理废墟及灾害损失评估, 使受灾地区的生产与生活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 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 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 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系统设计以需求为导引, 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做到既满足用户当前的业务要求, 又能与信息化建设结合, 使系统建设具有突破性和前瞻性。

高校学生食物公共安全管理刍议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食物公共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59-02

高校的稳定与学生食物公共安全有关。比如:若学生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既危及学生身心健康,又可能会诱发难以预料的学生不稳定事件,影响高校的稳定,须加以预防和控制,化解风险。但目前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学生稳定工作的一个研究盲点。无论学生是在高校食堂就餐发生食物中毒还是食用校外的食物发生食物中毒,我们都统称为高校学生食物公共安全。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工作:1.加强宣传教育,唤起学生的食物安全意识。在不同场合进行教育,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在形势教育课上,开展食物安全知识教育。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以见诸各种媒体食物中毒事件教育学生,尽量不要到高校周边无牌无证的小摊档就餐,不买、不吃不洁食物,保障自身食物安全。2.增强学生食物安全知识及提高自救能力。通过墙报、课堂、邀请专门的医护人员举行辅导讲座等各种途径,将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食物安全知识公布出来,或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学习。其中包括分辨有毒食物,食物的色、形、味,包装及保质期的鉴别及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第一时间的自救或救助他人简单技能等。3.建立快速应急机制,形成应急预案。学生管理部门、学生辅导员与高校的医院或门诊部、食堂、保卫处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必要时,形成相关部门领导联席机制。4.加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高校绝大部分学生在校内食堂就餐,学生食物安全(即食品安全),既涉及学生管理工作,也关系到高校后勤食堂管理工作。

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食堂各个角落和全程各个环节。根据事故预防和控制理论中的多重防护理论,可设立多道防护措施,增强系统防护能力。一道安全防护措施不足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或是控制事故的扩大。其依据为乘法原理,即系统发生事故几率等于每重防护措施发生事故几率的乘积,可表示如下。

P= IIPi;=P1x P2 x P3……x Pi

其中P表示事故概率;i表示安全防护关数;Pi表示第i重防护措施发生事故概率。不难看出,防护措施的关卡越多越严,事故发生率就越低,就越安全[2]。

食堂食品安全涉及原材料、仓库、粗加工场所、烹饪间、销售间、洗消间等各个角落,包括采购、验收、储存、运输、切配、加工、销售、洗消等各个环节。哪个角落、哪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否则会增大食品安全发生几率。正是多重防护理论的反向体现。

针对上述困难,并就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整体工作,怎样着力,才能化解风险,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根据事故预防和控制理论中的本质优化理论,可对相关的对象进行优化。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认为可把严“人、制度、环节、财物、检查”五道大关卡,其中又各分为小的关卡,大致如下。

一、加强人员管理

(一)建立健全专门组织架构,争取高校及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在学校层面,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具有完备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将相关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领导纳入其中,形成有效的联席会议机制。

在食堂内部,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将各食堂经理、助理、仓管员、采购员等纳入其中。

(二)加强人员健康卫生管理

加强员工的健康管理。继续加大力度,提高员工思想觉悟。严格执行持健康证上岗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员工到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者,及时将其调离原岗位。

1.严格执行健康制度,建立员工持证上岗机制。所有员工均取得健康证,所持的健康证均在有效期内。

2.及时监控员工健康情况。当发现食堂一线的员工患有不能继续在原岗位工作的疾病时,及时将其调离原岗位。平时督促员工不留长指甲等个人卫生,工作认真到位,不掉以轻心。

(三)强化教育培训,不留盲点

通过各种会议及每天的食堂班组长会议,月月讲,天天讲。以校外食品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广大员工引以为戒,树立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理念。同时,派出各食堂负责同志接受各级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培训,层层培训,级级传达,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执行成效。

加强对员工的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培训。通过校内培训或派出参加校外学习等形式,强化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增强员工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落实食品安全各项规定的执行力。

二、加强制度建设

(一)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

由饮食服务中心分管领导与中心各部门负责人逐一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不留盲点。

(二)强化采购验收工作,把好进货关

各食堂要设两名仓管员:一名专职,一名兼职。两人做账,账目要一致。制定专门的物资验收及采购计划管理的规定,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对假冒、过期、变质、注水的原材料,绝不可以验收过关,并确定违反规定的处理措施。

严格执行索证制度。及时索取供货商最新的相关证件和检验报告复印件,对不能提供上述材料的供货商不准其供货。要真正落实到位。

在特定时期,重点抓好专项食材安全工作。比如,在新生入学、军训等敏感时期,不做贝类、四季豆、蟹类等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食材。考虑到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初来乍到,可能水土不服。烹调时,要下重些姜酒。

(三)不定期专门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并在各种场合反复督促

通过会议,长鸣警钟。要求全体员工以外校发生的食堂食品安全卫生事故为戒。要加强防范,在新学年、学期动员大会、班组长以上骨干会议以及各食堂内部会议上三令五申。

三、实行精细化管理

1.严格按照规定,食品原料加工时注意各事项。食品原料从校外到餐桌,全过程把关。运输食料的工用具均保持清洁,食料彻底清洗干净,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程生熟分开,预防交叉感染。

对于蟹类、贝类等易引发食物安全事故的食料均煮熟煮透。同时严格做好食物留样,并有相应记录。所加工制作的食品,从加工完至售卖完不超过2小时。

2.餐具彻底消毒。各食堂均配足有效的“消毒柜”等洗涤消毒设施,且数量能够满足实际所需,并具有专用保洁设施。洗涤消毒池均不与其他水池混用,消毒员均掌握消毒知识,严格按“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流程,所消毒的餐具均须符合相关要求。

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坚决杜绝非食用添加剂,并杜绝过量添加。

四、加强财物管理

(一)加强原料储存管理

1.专门制定仓库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对入库的物资严格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拒收,并重点检查食品质量,原材料的使用坚持“先进先出”原则。发现食品变质等的,及时作废处理。尤其要做好“五防”:“防投毒、防重金属污染、防盗、防霉、防火”。

2.严格按“五专”要求,管理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各食堂均杜绝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等问题,做到“五专”要求: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用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合法的且必需的食品添加剂,比如,做包点的食品添加剂,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按规定的量使用,有专门的记录。

3.定期检查,确保库存食品均在保质期内,贮存操作均符合要求。不使用禁止使用或来源不明的食品物资。

(二)加强食堂卫生环境管理

各食堂要配备灭鼠、蟑螂、灭蝇等防护措施,配备通风和排烟装置。对备餐间,要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每天均按卫生规章,彻底大清扫。分片分区域责任到每一位员工。每天都由食堂管理人员监督完成清扫工作。每周定期不定期进行卫生安全大检查。

(三)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改善硬件设施

食堂要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前提下,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修缮食堂的一些硬件设备设施,达到食品安全管理细则的要求。

五、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监督检查,定期进行食品安全卫生大检查。强化不定期抽检,特别要认真检查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

(一)切实开展内部检查

1.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比如,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强化内部监督检查机制。每周定期不定期派人到食堂,检查验收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卫生。

2.食堂管理部门对属下各食堂的检查。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杜绝各种隐患。可制定专门的检查评分表。内容包括:“餐用具、环境、个人、食品”等卫生。在各大项中,细化成各小项打分。并规定,每次检查各食堂总得分≥90分,合格;85分≤总得分<90分,要进行相应处罚;总得分<85分,处罚更重。

重点检查蔬菜是否进行农药测试,食品是否有留样,是否做好记录,餐具消毒是否有记录,员工是否有戴口罩,是否带传染病上岗等。

3.各食堂层面的自查。各食堂均须配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各岗位、环节的职责明确。通过检查和各食堂内部的自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构筑起预防食堂层面防线。

(二)食堂要积极配合外部检查

1.积极配合省、市等各级食品药品监督局对食堂的定期不定期检查。

2.要积极组织学生代表及学生膳食机构学生干部

深入到各食堂内部,独立巡检打分,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向食堂反馈,督促食堂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张国海,甄梁.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中

国学校卫生,2008,(3).

[2]张瑞萍.安全管理学理论在危险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1).

[3]王传中,朱伟.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篇4

学号:2011011580 姓名:甄心晨

摘要:

城市是人口、产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随着经济和社区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重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城市所面临的安全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的城市发展,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根据社会社会现实发生的公共事件归纳总结出造成这些事件其频频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公共安全事件 城市 原因 正文:

公共安全事件是指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危害公众的共同利益、涉及或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主要分类三类:一类是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第二类是指事故灾难,包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第三类是社会安全事件。在城市和社会发展迅速的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人民都带来危害,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公共事件做分析,从中找原因。

2014年3月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暴力恐怖案,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事件。该团伙共8人,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人,抓获一名,落网3名。该暴力恐怖案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其中40人重伤,多户家庭支离破碎。事件的发生,立即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与哀伤。2014年3月,陕西、吉林、湖北等地被曝出幼儿园给幼儿服用处方药“病毒灵”,造成上百的幼儿同学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伤害。同年发生的安全事件还有很多,如上海福喜涉嫌使用过期原料加工食品、昆山工厂车间爆炸致70与人死亡、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这些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城市,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然而,为何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快,容易引发公共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多数城市高速发展,由此导致不论是硬件的基础设施还是软件的城市管理工作,都越来越超出城市原有系统的负荷能力,致使中国城市对公共安全的保障力量不足,因此,各种公共安全风险以更大的速率、深度和广度想城市聚集。城市人口结构日益复杂、人口规模高度集中、人员流动性加快、人群分类管理难度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管理问题的积累。使得城市的不安全因素增加,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持续增多,有时还呈现出连锁反应等特点。(2)城市的快速发展容易诱发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环境的种种变化,无论是单项因素还是综合作用,都对城市的公共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直接诱因。(3)城市的安全管理薄弱难以有效防控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很多城市中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符合“市情”的城市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从而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以及事后重建,都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的城市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城市安全防范能力落后,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也就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城市安全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哪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就有充实。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篇5

摘要:随着城市公共安全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于安全规划与应急管理的孤立研究已渐露弊端.探讨了研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管理的融合模式,剖析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空间范围与应变管理空间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整合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以空间观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机制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有效服务范围和资源量,提出了城市各类防救灾设施的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以建立城市救灾单元区域.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灾害;应急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外城市发展历史,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首位要求。我国 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一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这是城市安全备受重视的更直接原因。当前世界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超过50%世界已经进入城市社会时代。我国也已进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城市集中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已经受到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关注。

1.城市公共安全典型案例的启示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常常面临灾难与危机侵袭的可能。城市复杂系统的藕合作用、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往往使灾害后果更趋严重。

1995年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使大阪、神户等城市遭受重大损失、死亡6433人、受伤43782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地震导致道路、地铁、上下水、电力、天然气、通信等设施被彻底破坏,上水道经10周后才恢复使用,新干线重新开通历时3个月,而阪神高速公路的全面恢复经过了1年8个月。可见,灾害对城市的冲击不仅仅表现在灾害来临所带来的破坏,还由于城市对各种功能系统的依赖导致灾害后果的长期持续。阪神大地震使人们反思城市建设环境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不合理,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城市防灾减灾机制的不健全,科技支撑不足,导致震害预测能力薄弱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5年7月7日,由4名自杀式袭击者针对伦敦地铁和公交车发起的重大

恐怖袭击,造成52人死亡、700多人受伤。爆炸发生后,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马上反应,内阁组转入掩体开会,数分钟启动了代号为“竞争”的反恐预案。警察、消防、医院立即转入重大事件运行模式。警车奔赴各个爆炸现场,200名消防员和40辆消防车奔赴现场,深入地铁隧道救援,伦敦急救派出100多辆救护车运送伤员。通讯系统受到密切监控,一旦认为恐怖分子使用电话引爆爆炸装置,马上启动关闭通讯系统应急方案。爆炸专家小组应召待命。在几小时的全面封闭后,当天地铁实现部分运营,次日除爆炸现场封锁清理,其余地方都已正常运营。这次爆炸事件的侦破中,伦敦市的图像采集和识别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伦敦火车站有工800 个摄像头,地铁系统有6000个,部分公交车上也有监控装置,每人每天要被摄像机捕捉到300次。事发后,1000多名警察对与爆炸现场有关的8万份电视监控录像进行分析识别。5日后,警方宣布,掌握了四名嫌疑人的电视录像。在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的应对中,城市规划良好的监控系统的支持和高效有序的应对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1月10日到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四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多种灾害并发,交通运输严重受阻,电煤供应告急,农业林业遭受重创,工业企业大面积停产。雨雪冰冻灾害引发了关于城市灾害防御的深入思考;重要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我国电力、公路、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缺乏防灾备灾的合理考虑;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抗灾需要,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不足;抢险救灾必要装备匾乏,抢险救灾技术力量不足;需加强重特大灾害的综合风险预警能力,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预评估和相应的准备不充分、不到位;突发事件应急的“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2.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息管理的思考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随时都面临着灾难与危机侵袭的可能。一方面,各种极端灾害多发。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灾害频发区,城市面临各种灾害事件的巨大威胁。各种极端灾害往往不是单一灾害作用而是伴随着多种灾害的次生或藕合,导致灾害损失剧增,灾害应对难度增大。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就是灾害次生衍生与摆合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城市面临与高风险科技系统长期共存的窘境,加速了新安全问题的产生。如各种电器和易燃物品的大量使用,各种危险化学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使火灾、爆炸和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多发。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和道路、桥梁的使用期长,环境侵蚀、材料老化使其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下降,对灾害作用的承灾能力难以估计。城市各类生命线管网数量多月布局复杂,管线事故极易以各种破坏形式作用于其他管网,使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叠加,甚至引发重大灾害事故。此外,经济发展迅速和不平衡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人为破坏风险增大。

城市的特点和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往往使突发事件的后果更趋严重。城市是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人口密集、财富集中、建筑物密度高,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发达且密集。城市突发事件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城市人流量大、交通和信息技术发达、媒体传播迅速的特点使突发事件极易演变为社会危机并迅速扩散。如果应对不当,危机极有可能变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社会危机。城市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城市设施、生命线系统、人群行为等构成复杂的多子系统、多功能体系,由于各子系统间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性与依赖性,灾害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在多个子系统间造成藕合作用、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3.城市应急管理

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城市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应急平台体系的研发是国家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面向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及风险能力的重大需求,基于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提出并构建了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平台体系的整体框架、技术要求及其综合解决方案;以事件链、预案链及其相互关联为主线,凝练提取了构建应急平台及其体系的关键功能要素、主要节点的特性与共性技术,以及节

点间的逻辑与协同关系。提出了应急平台及其体系的综合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总体架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研发出千余个组件化、流程化的软件功能模块,并通过集成创新,开发出实用化的综合应用系统软件;针对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各子类事件,建立了基于事件影响区域内触发要素分析,能给出可能发生次数、衍生事件链逻辑判断模型,建立了能集成事件链判断和多种单事件预测的多事件次数、衍、祸合的综合预测模型, 建立了能综合现场及相关层级信息、相关数据库和专家建议的综合研判和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创建了能体现应急平台体系在应急管理的全流程、在固定和移动应急平台全系统、在不同层级平台构成的全体系中实现互联互通的技术原型系统;研发出能对应急平台体系软硬件系统运行状态、执行效率和资源占用率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评测的集成测试技术,为应急平台体系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4.结束语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城市公共安全受到高度关注。安全发展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一样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安全与节能减排要统筹兼顾。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的理念应具体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综合风险评估、城市安全规划、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是保障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与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具有安全保障和科技支撑的城市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高庆华,马宗晋,李志强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期刊论文]-自然灾害学报2002(03)

徐志胜,冯凯,白国强关于城市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初步研究 [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01)

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期刊论文]-城市与减灾2003(03)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篇6

1、学校内的公共场所为:学生宿舍、教学区、办公区、家属宿舍区、饮食文化娱乐场所、体育运动健身场所。

2、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

3、严禁在校内进行赌博、酗酒、打架斗殴、聚众滋事和一切带有黄、赌、毒性质的活动。不准上班时间在校内公共场所进行打扑克牌、打麻将等娱乐活动。

4、任何人不得扰乱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不准聚众起哄喧闹;午休及晚上22:30以后不准开放高音设备和进行高噪声作业。

5、禁止攀折花木、践踏草坪、损坏公共设施、涂抹污染建筑物;不准在非公告栏张贴未经批准内容的通告、宣传品、广告;校外单位及学生社团张贴广告宣传品必须经校办公室批准,保卫处备案,在制定的地方或宣传栏内张贴。

6、未经学校总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在校内加盖房屋或修建、设置临时或永久性建筑。更不准擅自在原有建筑物上加盖或改变原有房屋结构。

7、学校各部门因教学、工作需要建盖或者改造的建设项目,必须由使用部门申请,经基建部门审查,学校批准后按照学校有关程序办理。工程竣工时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验收方可使用。

8、严禁随意扒拆、变动和翻越围墙。

9、校园内禁止流动商贩和学生组织的经商活动。未经学校办公

室和保卫部门批准,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邀请外单位或个人在校内举办产品促销和销售活动。

10、在校内举办的集会、演讲、报告等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事先向校办或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申请中应注明活动的目的、人数、时间、地点、责任人姓名及相关安全措施情况,组织者必须提前24小时到保卫科登记备案,即会前保卫科组织人员对集会场所进行安全检查。集会、演讲、报告内容不得违反宪法;不得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不得宣传封建迷信;不得进行非法的宗教活动。

11、校园内部得练习驾驶机动车;校内严禁车辆超速行驶、乱停乱放,严禁在教学区鸣笛;校外机动车辆在学校上下班前后20分钟不得入校。

12、任何人不得私藏或携带管制刀具、枪支弹药、和其他致人伤害的凶器及危险、剧毒化学物品。

13、校园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公共场所防火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篇7

公共场所属于营业性场所, 其不仅面积较大, 而且在装修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一些易燃性材料, 再加之公共场所内人员较多, 火灾隐患较严重。一旦公共场所发生火灾, 其会在短时间内燃烧起来, 特别是在一些商场、宾馆和影剧院内, 当火灾发生时, 极易形成大面积的立体燃烧, 而且会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 这些有毒气体在蔓延过程中, 人员吸入后会导致大量伤亡发生。火灾发生时烟雾中的有毒气体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同时还包括氰化氢和氯化氢等气体, 在空气中氧气缺乏的情况下, 人体在吸入有毒气体后则会失去知觉, 甚至死亡, 所以在火灾发生时, 死亡的人员中被烟气熏中毒窒息死亡的要占较大比例。

2 公共场所防火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随意降低建筑物耐火等级, 先天性火灾隐患大量存在

目前在很大一部分公共场所中, 如饭店、商场、超市和一些娱乐场所, 由于负责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利益驱使下更注重装修的豪华性, 而对于消防设施的安装则缺乏重视, 这样就导致建设消防安全隐患增加, 消防等级降低, 一旦发生火灾, 则会加剧火势的扩散速度, 从而导致无法估量的损失发生。

2.2 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 违章用火、用电现象普遍存在

公共场所不仅人员较为密集, 而且人员存在着较大的流动性, 电气设备也较多, 这就导致在防火安全管理工作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如在一些体育中心及一些娱乐场所内, 为了设置大量的照明、通讯和音响等电气设备, 则临时线路较多, 而且私接线路及超负荷用电情况较为严重, 在操作上也无法保证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 极易导致线路出现发热、老化、短路及过负荷的情况发生, 从而引发火灾。同时在一些场所内还使用一些易燃易爆危险品, 一旦发生火灾, 则会加剧火势, 无法救援。

2.3 消防设施损坏、缺乏、停用的现象较为突出, 消防设施配置、管理、维护不善

在一些公共场所, 按照消防相关规范要求, 需要配置必要的消防灭火设施, 但这些场所无论是在消防器材数量的配备上, 还是消防安全出口的标志上都存在着不合格的地方, 不仅没有消防安全应急指示灯, 而且一些消防设施也存在着停用的情况。部分场所虽然安装了消防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 但由于安装后没有专人进行维护, 设备存在损坏及老化的情况, 一旦发生火灾, 防火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自救。

2.4 防火分区不严, 疏散通道不畅, 安全出口数量少

有些单位不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置防火分区, 在建设之初, 常常突破分区面积标准或为满足分区面积要求, 简单以卷帘进行分割, 只简单的以面积数字上满足规范要求, 没有具体考虑货柜摆放等因素对疏散的影响, 造成从数据上看分区面积够, 但对疏散的安全有效上考虑较少。安全通道堵塞、占用、安全出口数量少是公共场所普遍存在的最为严重、最为突出的问题。

2.5 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公共场所中的一些单位履行消防管理责任不够积极, 配合消防机构执法、宣传等工作不够主动;一些单位消防主体意识不强, 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 自我管理、自我防范的安全管理机制尚未形成;许多单位消防组织不健全, 消防设施不配套, 自动消防设施不能发挥作用, 消防值班检查制度形同虚设, 营业后不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基本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致使员工上岗后不懂得消防安全知识, 不会使用灭火器材扑救初起火灾;消防宣传教育效果欠佳, 社会整体抵御火灾能力较弱。

3 公共场所的火灾防范管理措施

3.1 场所防火要求

公共娱乐场所的选地与安全布局应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及国务院15号文件的要求进行设置。工商、文化、治安等部门为其办理相关证件时, 消防审查应作为其前置条件。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公共娱乐场所, 工商、文化、治安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而已经取得相关证照的应坚决予以清理整顿。

3.2 公共场所内严禁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

严禁在营业时间进行设备检修, 电气焊, 油漆粉刷等施工、维修作业。演出、放映场所内的观众厅内禁止吸烟和明火照明。公共场所营业时, 不得超过额定人数。应保证疏散通道畅通无阻, 严禁将安全出口上锁、堵塞。

3.3 公共场所应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

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 还需要实施安全责任制度, 由公共场所的负债人担任消防安全负责人, 对该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 而且将安全责任进行具体细化到每一个人头上, 确保安全工作不留死角。

3.4 公共场所应当制定防火安全管理制度, 并制定紧急疏散方案

加强公共场所的安全巡视检查工作, 安全巡视检查在营业结束后也要进行, 同时建立全员的防火安全责任制, 公共场所内的全体人员都需要对消防安全知识进行掌握, 能够熟练的使用消防安全器材, 确保发生火灾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扑灭火灾, 及时进行自救。

3.5 公共场所应建立必要的监督激励机制

要及时发现消防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督促改正, 同时对消防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定期考核, 将考核情况与晋职、晋衔晋级挂钩, 增强消防管理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

3.6 公共场所要从制度管理上扼制火灾隐患

公共场所要根据场所情况,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安全疏散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值班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配电房操作规程;消防控制设备操作规程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并严格贯彻执行。要用制度规范人的行动, 从制度管理上扼制火灾隐患的形成。

3.7 公共场所应提高员工素质

在一些营业场所, 为了更好的提高消防安全防范意识, 则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宣传培训工作, 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学习, 强化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使其能够熟练的使用消防安全设备, 主动消防火灾隐患。

3.8 公共场所应加强公众的消防宣传

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的加强, 仅仅依靠自身和消防部门的努力还是不够的, 这需要全民共同参与进行, 只有全民整体消防素质提高了, 才能有效的保证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所以需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加台对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广大公民的消防意识, 使消防安全知识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消防安全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樊庆连.公共娱乐场所火灾的特点及扑救[J].山东消防, 2002 (7) .

公共安全管理规定 篇8

关键词:林业企业;安全管理;公共管理;马尾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72-01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集中开展多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并依法对几起重大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得各级领导干部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氛围。目前,福州市马尾区林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认清林业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分析其原因和规律, 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尾区林业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与管理问题

目前,马尾区的林业企业有15家,主要为木材经营加工单位,2014年马尾区林业企业总产值约为6.25亿元。近年来,马尾区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林业企业尤其是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通过完善安全制度、健全管理网络、深入开展培训教育、依法开展整治检查、扎实抓好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管理等措施,有效推进了林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但是,林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林业企业安全管理效果仍有待提高。

马尾区林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包括监督对象和监督主体两方面。监管对象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是部分林业企业安全隐患依然严重。许多微小企业和个体户由于资金有限、投入成本较低,在设备和厂房建设上存在安全隐患。 二是部分林业企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监管主体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林业主管部门监督执法难。林业部门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另外,因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企业隐患整改难到位。二是属地监管没有得到落实。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政府和镇委、镇政府对辖区的安全生产负有属地监管职责,而实际上,镇街监管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疲于应付。

二、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问题分析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层级管理和政府管制等相关理论, 从林业安全管理角度分析马尾区林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镇街领导不够重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完善。

(一)镇街领导不够重视。根据政府层级管理理论,政府依据各层级政府拥有的职权而形成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提供公共管理以确保生产、经营、建设等活动遵守正常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居民、从业人员的安全需求。马尾区的街镇领导还不够重视安全生产,导致镇街属地监管缺位。安全生产工作往往投入大,见效慢,即使没有大量投入也不一定会安全生产事故,因此部分街镇的主要领导往往抱着侥幸心理,等到出事故了才处理。在经费有限、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街镇往往将精力、人力、财力向招商引资、建设等方面倾斜,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仅仅流于文件和会议形式,没有真实落实。

(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一是大部分企业重效益轻安全。企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为了生产,当安全生产和经济利益相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经济利益,而将安全生产搁置,通过削减安全生产投入来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二是对安全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企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安全生产制度、各类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但仅仅是印在书里、贴在墙上、锁在柜中,而不是真正培训、落实到位,牢记于心。从业人员没有进行安全培训就上岗,安全意识薄弱。

(三)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申请准入门槛较低;林业部门在执法上对企业处罚无法可依;对于林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作依据。二是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不够。虽然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培训但还是远远不够。根据政府管制理论,政府采取社会性管制即通过依法采取许可、处罚、裁决、检查、整治等行政行为,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体或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和控制的行为。安全生产属于典型的社会性管制。

三、推进马尾区林业企业安全管理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有关内设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或有关内设部门、单位内各成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落实安全监管职责。要根据“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和“属地监管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以及事权相一致的要求,认真履行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岗位职责。

(二)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是建立健全隐患自查自改机制。企业要组织开展隐患自查自纠,消除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确保生产经营建设活动安全、有序运行。二是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签订责任书以及督导检查等方式,引导和提高企业法人代表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自觉按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技术改造。

(三)完善安全管理监督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规范建设。针对存在安全隐患且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可以联合当地消防部门对其进行处罚。对于存在隐患拒不整改的企业,在其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到期后不予延续,如若继续非法经营可按林业相关法律进行处罚。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党风廉政和业务能力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载体,着力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全面提高监督执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邦明.浅论安全生产与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的关系[J].安全与健康,2005,(17).

[2]陈东君.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15.

[3]王丽萍.坚持林业企业安全管理新理念[J].中国林业,2007,(4).

校内公共活动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篇9

1、学校餐厅、体育活动场所、大教室等均为公共活动场所,实行谁组织活动,谁负责安全工作的原则。

2、开展活动时应认真检查电路安全,没有电工在场不要私拉乱接电源。新增大功率电器,应征得总务部门同意。总务处应组织电工定期检查电源开关,插座是否完好,有损坏的应及时修复。

3、开展活动要保持所有通道畅通无阻,开关灵活,便于随时打开。

4、开展活动要适当控制人员,不要过分拥挤,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出得去。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试卷A 篇10

一、论述题(每题15分,共75分)

1.城市安全文化建设

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3.城市公共安全涉及的事件、事故和灾害

4.城市公共安全评价与规划的内容

5.结合所在城市特点,分析如何加强城市安全体系建设

二、案例分析题目(25分)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大雪从西到东覆盖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在一片白色的“红色警报”中,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1月10日到2月3日,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大部分区域先后经历了4次大范围雨雪天气,给受灾地区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以及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受南方雨雪天气灾害影响,加上正值春运时节,我国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严重受阻。仅铁道部门统计数据就显示,截止到1月31日晚8点累计晚点客车达到2859列,停运客车397列,影响货物列车8000多列,车站和列车上累计滞留旅客580多万人。据民政部门户网站报道,截至2月12日,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21个省(区、市)不同程度遭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侵袭,八千余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0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逾1.77亿亩,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

春节(2月7日)前夕,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雪天气才渐止,并在春节黄金周及以后一段时间延续晴好天气,雪情警报陆续解除。截至1月中旬,经过社会各界的抗灾救灾,滞留旅客基本疏散完毕,基础设施抢修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电厂存煤利用天数稳步回升,受灾地区社会生产和生活也陆续得到恢复并从应急抢险救灾全面转为灾后重建时期

公共礼仪捍卫公共安全 篇11

公民在公共场合的文明程度,往往构成公共秩序的安全和有序,更是公共安全的基础和保障。遵守公共场所的礼仪,小到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大到关键时刻可能会因此保障你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以下公共场所,让我们对照下,自己日常是怎样做的,而又应该怎样做呢……

文明乘电梯

电梯到达后,应先出后进。乘电梯时应尽量让老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先行,自己则可用手挡住电梯门的一侧。不下电梯时,不要挡住别人进出。必要时还可先走出电梯,主动让出道来,等别人走出后再进入电梯。电梯如果超员发出警报声时,最后进来的人应主动退出,不可强行挤入电梯。

如果同时进入电梯的人很多,而电梯又无专职人员操作,男子或引导者可以先上,并且负责操纵电梯,尽量把无控制按钮的一侧留给老人、妇女和儿童等需要照顾的人群。

在商场或娱乐场所乘自动扶梯,要站在原地顺其行进方向上下,并自觉靠向右侧,给有急事的人留出一条通道。

文明行路

首先,要遵守交通规则。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无人行道或人行道过于狭窄的地方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要走横道线,红灯停、绿灯行,不要斜穿、猛跑,尤其不要在车前车后横穿马路。其次,要注意文明。在路上遇到老弱病残者、孕妇、儿童或负重的人,应主动让路或护送过街;在交通拥堵的地段行走,应放慢速度,依次通过,不要前挤后拥,以免发生事故;如要与熟人交谈,应尽量靠向路边,以免妨碍他人通行;如与女士一起行路,男士应主动走在路外侧,以应付不测。在路上不要与人勾肩搭背,并排行走,也不要一边行路,一边吃东西或抽烟。如遇到交通事故或纠纷争执,无关人员不要驻足围观,更不应在边上起哄。

文明观看电影

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要通过,要与之正面相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入座后,戴帽子的应脱帽,以免影响后排视线;坐时不要把椅子两边的扶手都占据,要照顾到“左邻右舍”。在影剧院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不可吸烟或吃带壳的食物。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打闹。

文明观看比赛

观看体育比赛时,要穿戴得体,不要赤裸上身和穿拖鞋进场;尊重比赛双方和裁判;遵守赛场规定和秩序;加油鼓掌要把握时机,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失态失控、狂喊乱呼,或喝倒彩、吹口哨、发怪声,更不要辱骂裁判和运动员,甚至向比赛场地投掷杂物;不要私自闯入比赛场地;观赛时用过的食物及饮料包装等废弃物品,要装进纸袋或塑料袋自行带离并投入垃圾箱。

公共安全管理规定 篇12

公共安全是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状态,公共安全管理是对这种秩序状态的维护与保持,对打乱该秩序状态的各类事件的应对,以及对事件后果的消除、对秩序状态的恢复的全过程。在新西兰被称为“民防”(Civil Defense)或“民防紧急事态管理”(Civil Defense Management),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公共安全管理被称为“紧急事态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美国将紧急事态管理的活动、政策和项目分为4个功能区: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这就是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或四个阶段理论。澳大利亚也用四个阶段将紧急事态管理分为预防/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简称为“PPRR”。从具体内容上讲,与美国的概念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西方国家又把四个阶段简称为“PPRR”或“MPRR”。虽然称谓与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不同,但内涵相同,只是管理机构的组织和名称有所区别。

二、中国公共安全现状分析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天灾人祸频发,大众传媒、电子信息使之仿佛就发生在每个人身边。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如2003年的波及全球的风险事件SARS,各地区煤矿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2008年以来自然灾害,食品问题频频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并且正视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2)事故灾难;(3)公共卫生;(4)社会安全。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4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Ш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在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有特色的管理体制,但这种体制是以分领域、分部门的分散管理为特点的,政府尚未建立统一的专业职能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专业化管理,而是沿用“条块”方式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承担。

1. 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

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权威、统一”的应急中心,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的灾害,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这些“应急中心”无论在管理主体上、执行主体上还是服务内容上,彼此独立,互不隶属,自成一体。部分职能部门之间于是相互推脱、互不配合,在需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脱而失效。

2. 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中国政府综合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条块分割严重,管理技术也相对落后。在危机应对方面,横向上是分散管理,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管理;纵向上是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统一指挥应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遇重大危机事件,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部门行政领导做决策,组成临时机构(即灾害应对工作组),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的应对体系。

3. 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进程缓慢。

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相继颁布了多个与减灾相关的单项法规,但面对紧急状态,中国仍没有建立一整套减灾法规体系,防灾救灾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中责任不明确,特别是涉及到灾害救助、灾后重建财政补助、灾害保险、灾民减免税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单一灾种法规,无法实现综合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4. 职能部门和监管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

政府信息系统缺乏,信息收集渠道过窄,信息发布不力,虽然各部门都建立了独立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自成体系,难以实现灾害信息和减灾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优化配置。媒体部门作用弱化,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严重不足的缺陷在公共危机时期暴露不已。

5. 综合危机防范技术薄弱,应急救援能力有限。

目前中国对生产安全事故和灾害发生机理、识别理论和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危险源的监测监控理论及技术等公共安全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和开发,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仍未完善,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和紧急救护网,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缺乏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专业技能培训不够、应急救援人力少、力量分散造成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实力不强,防灾技术、设备、物资和力量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救援能力严重不足。

6. 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危机意识不强,缺乏自救能力。

要减少公共安全问题,除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公众危机意识也急需提高。目前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不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改进对策

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己经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模式,比如“强总统、大协调”的美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的俄罗斯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的日本模式等。这些国家在应对公共安全时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看来都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同时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新的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及改进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对策。

1. 借鉴国外经验,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完备的组织机构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管理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也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决策和沟通的前提。不少发达国家纷纷设置了专门领导、协调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对危机处置的各项事情进行统一安排。本文提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在中央政府一级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性常设机构。其次,在地方设立“人员代替部门”的组织模式,即指在不扩大政府现有编制的前提下,在政府综合性部门中指定专门人员行使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部门的职能,可以解决因专门机构设置而带来的机构膨胀和费用增加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地方政府缺少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专门管理的职能部门的现实。

2. 建立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

在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必须定位政府职能的界限,划清政府、社会和公众个人所承担的危机风险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助,共担风险,共度难关的新机制。这里的社会主要是指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几十年经验积累,以及中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提出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见图1),这一模式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为方针,在科学减灾的指导下,使灾区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明确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所言: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是避免危机与灾害的发生。因此,现代政府危机管理的工作重心更倾向于灾前防范。本文提出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见图2):注重事前的预防;事后的处理和总结;构建发达的信息管理系统。

4. 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

在中国现有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措施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职能履行效果评价往往是以突发公共事件责任追究办法为载体来进行。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从以救助为主的管理方式逐渐转化到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对现有应急法律规范进行系统的清理。包括修改法律、进行法律解释、废止法律或某些条文等。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制度、行政征用制度、行政隔离制度、行政指导制度,以及将“公平补偿”作为目标的行政补偿制度,包括行政主导型的或积极采用市场机制(例如保险方式)的各种救济制度等。

5. 建设综合危机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提供人才保障。

应针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配合行业生产与运行安全建设,开发满足主要行业的综合灾害危机防范所需关键技术,建成若干综合灾害危机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并形成促进这些典型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配套政策体系。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从总体上注重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应出版一些相关的培训教材,建立各种分类的培训机构,对政府的应急部门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专家库”和“资源库”的建设。

6. 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公众公共危机意识。

首先要建立危机管理教育机制,要树立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提高公共危机的处理能力,就必须进行教育机制的改善,对公众进行专门的危机管理教育。因此,有必要将危机管理教育纳入先进的教育体制之内,通过危机意识教育和案例教学,掌握一定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学习,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的能力。其次是加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学习。通过积极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的公共危机管理人员队伍,为公众树立学习榜样。

五、结论

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免于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为方针,在科学减灾的指导下,使灾区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仍需做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推动公共安全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促使重新评估其行为,改进政府管理缺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保成: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原则刍议[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35~38

[2]National Civil Defence Plan,Introduction,Amendment14,May2002,1:Ministry of Civil Defence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Glossary,P4

[3]EmergencyM anagementI nstitute,I ndependentS tudyI S230,P 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2003:(2):22

上一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口译2018考研经验和复习指导下一篇:竞职演说--学校教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