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规避

2024-08-10

贸易规避(共11篇)

贸易规避 篇1

随着当前我国加入了WTO,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我国的贸易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贸易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 其最主要的就是贸易资金的风险。贸易资金的管理是整个贸易企业中的关键环节, 它能够为我国的贸易企业带来很多的机遇, 那么要怎样才能够加强对贸易资金的管理, 才能够使贸易资金的使用率得以提升, 同时使贸易资金风险得以降低, 是我国所有的贸易企业都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一、我国的贸易企业中存在的贸易资金风险

(一) 融资的风险

由于受到国际复杂环境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金融行业为了对自身的风险进行规避, 就会极其重视其对贸易企业进行贷款的谨慎程度, 从而就不会轻易的给贸易企业进行贷款。我国贸易企业贷款审核标准的提升, 就使得贸易企业贷款的风险有所加大, 进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我国贸易企业资金的流转。

在我国贸易企业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很多综合实力强大的且资金流转的速度快的贸易企业, 申请到贷款的几率比较大, 对于那些综合实力不是很强大且资金流转速度很慢的贸易企业, 其申请到贷款的几率就会很小, 这样就会使很多小型的贸易企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在我国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贸易企业很难找到风险的投资商, 这样就会严重导致其无法进行融资, 从而就会使贸易企业的融资出现风险。

(二) 汇率的风险

所谓汇率的风险, 指的是因汇率的变动而造成了贸易企业的外汇业务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就会使贸易企业可能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当前在很多的国际贸易中, 进出口贸易的结算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就是本土货币和外国货币两者间的折算比率问题。

因为贸易的合同期一般都很长, 所以在这其中汇率就会发生变化, 由于多级外汇市场出现了波动, 这样就对计价货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从而就会致使贸易企业的真实收入受到了汇率的严重影响。一旦本土的货币出现了贬值, 而外国的货币出现了升值的现象, 在对货款进行回收时, 实际回收到的资金就会减少, 这样就会使贸易企业面临着汇率的风险。

(三) 信用的风险

所谓信用的风险, 指的是在交易的过程中, 交易的双方都没有严格的履行合约中的基本义务而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其又被称之为违约的风险。

贸易企业中信用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外部的风险, 另一种是内部的风险。外部的风险主要有在交易的过程之中发生了运输的纠纷、买卖的纠纷以及保险的纠纷;交易的客户因自身的原因导致其经营管理不善, 从而出现了贷款无法被及时偿还的现象等。内部的风险主要有贸易企业对于与其交易的客户内整体信息不够了解;双方在交易的过程之中没能够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沟通等。

二、规避贸易资金风险的策略

第一, 要对进行交易的双方进行资金及信用的评估。在交易的过程之中对交易的双方进行资金和信用的评估, 是我国贸易企业对其贸易资金风险进行规避的前提。在双方进行交易前, 贸易企业一定要对交易方的整个经济状况、经营规模以及信用的真实性进行评估, 这样就会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 有效的使交易中的贸易资金风险有所降低。

第二, 要进行贸易融资的方法。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贸易融资的方法能够给我国的贸易企业带来融资方面的利益, 因为贸易融资的成本比较低, 银行在对其进行考核的时候, 往往只是关心其具体的贸易资金, 以及企业的信誉程度, 其审核的过程是非常简单的。同时贸易融资还能够使贸易企业的资金周转这一问题得到解决。随着当前出口贸易的发展, 使收汇期得到了延长, 这时候我国的贸易企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其出口的发货和收汇期两者之间的资金流通的问题。在使用了贸易融资后, 贸易企业就可以在之前先从银行把资金取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资金周转的问题得到解决。

第三, 要运用金融的衍生工具。我国的贸易企业要懂得有效的利用金融的衍生工具, 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贸易资金风险。利用金融的衍生工具, 能够使贸易企业锁定对于未来汇率的变动, 规避汇率的变动给我国贸易企业所带来的贸易资金风险。对金融的衍生工具进行合理的利用, 能够使贸易企业的整体效率都有所提升, 同时还能够降低我国贸易企业的成本。

第四, 要充分的运用出口信用的保险。出口信用的保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贸易企业在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还能够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推动, 使我国的出口企业收汇安全得到保障。我国的贸易企业运用出口信用的保险能够提升我国贸易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贸易企业的交易成本有所降低, 从而就使我国的贸易企业在我国的综合竞争之中获取到更多的交易。我国的贸易企业对其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规避,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内部风险的流程和风险的识别得到改变, 从而有效的对其政治风险进行规避。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对于贸易资金的有效管理是我国贸易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整个贸易企业的贸易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同时还要对贸易资金能够出现的风险做好及时的防范, 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我国贸易企业中贸易资金的风险。为了能够使我国贸易企业更好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来规避我国贸易企业的贸易资金风险, 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贸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晓榕.浅谈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8) .

[2]王耀宁, 张强.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01) .

贸易规避 篇2

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宏观金融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经济危机是世界性的,所以,要共同实施有效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我们主张通过平等协商寻求国与国之间贸易上的互利共赢或者多边多赢。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积极参加了多次国际金融峰会,与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研究探索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前不久又与“金砖国家”共同召开峰会,研讨经济的发展。今后,国家还会以负责任的姿态,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发展中宏观政策的制订和协调,用以推进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二是,着力解决国内区域经济失衡的矛盾。应对国际经济失衡最好的办法是克服自身的经济失衡。我国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胜,首先要解决好国内的问题。要在金融投入上支持沿海地区、农村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高科技、高产能、低消耗、低污染的高端企业和实体经济率先发展。目前,我们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它们主要靠政策的支撑在艰难生存。对此,要实行优质企业市场准入、劣质企业依法退出市场机制,经过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立能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新的高端企业集群。要抑制地方保护主义,逐渐打破垄断行业的陈旧体制和独霸地位,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三是,严格控制盲目投资,科学规范基本建设。回顾我国经济上的几次宏观调控,最大的难点都是因为基础设施规模过大,投资过多,超过了我们的能力。目前,各地方财政投资增长的冲动难以控制,许多地区甚至负债投资。大部分投资用于基本建设,在拉动内需方面成效并不显著。对此,要通过调整宏观金融政策,严加控制过热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钱花在刀刃上。各级财政投入,要向促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倾斜;向内生增长、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行业倾斜;向实施节能减排,提倡绿色环保,提高生态保护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倾斜;向社会保障、教育、“三农”、民生等关乎人民生活的领域倾斜。同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努力保持收支平衡,并通过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经济犯罪,化解潜在的财政风险。

四是,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合理调控。我国的货币及其汇率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制定的,首先考虑的是中国的国情,中国人民的利益。我们在人民币汇率方面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要看到,作为国际流通货币,美元币值的不稳定,会出现国际贸易中的投机性攻击,由此会造成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强势经济体都可以利用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来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承担过多的责任。因此我们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反对用强制的办法来迫使别国的汇率升值。要通过宏观调控,把人民币汇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五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要继续稳定发展对外贸易,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改善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服务,从法律上为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通过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宏观协调,敦促发达国家放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要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如何规避贸易中的物流风险 篇3

【关键词】 贸易风险规避物流

物流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现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石。许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物流的作用,有实力的企业很多都有自身的物流系统。但是,从当前来看,更多的企业在贸易的过程中,选择的是第三方物流。而第三方物流思想也开始逐渐成为物流领域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具有独立性强、专业化突出、覆盖范围相对较广的特色。但是,第三方物流在贸易中的应用,必然也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向。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就成为了企业在贸易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对贸易中如何规避物流风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贸易中的物流风险

1.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

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各项风险:

1.1.1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委托-代理机制存在的信息风险,在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本身就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对等,贸易主体往往会出一个相对更为不利的位置或者局面,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地位不对称,很可能给贸易主体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损失。

1.1.2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观念差异导致的物流供应的稳定性较差的风险。由于不同的企业都有自身的不同企业文化,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不能够考虑到企业文化的契合性,和有可能导致由于二者就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因而出现分歧,导致物流供应的稳定性不足,形成风险损失。

1.1.3信息传递障碍导致的各种风险。随着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并且其服务的范围也日益扩大,物流企业的结构日趋繁复的时候,就有可能使得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出现错误的机会随之增加,进而引发各种风险。

1.1.4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管理之间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结局,从而可能引发风险损失。比如,贸易主体提出不现实的希望以及服务要求,或者缺乏双方共同的利益以及目标,双方的合作缺乏更高层面的管理层的支持,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平等等,都有可能引发贸易过程中的合作失败,进而导致各种损失。

1.2贸易过程中的纯粹物流风险

所谓贸易过程中的纯粹物流风险是指无法由贸易主体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控制的各类风险,由此给贸易中的物流造成影响的。具体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交通肇事风险以及他人过失造成的风险。在货物的交通运输过程中,可能由于物流企业的运输司机存在交通肇事,由于是属于履行职务行为,其民事责任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需要物流企业承担,由此引发的货物损失也是如此。但是,货物有些是可替代的,有些则是无法替代的,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除此之外,由他人的过失造成物流企业的运输过程不顺畅或者延误物流的,也有可能造成类似的风险损失。

1.2.2货物的灭失以及损坏带来的风险。在物流的各个环节过程中,都有可能存在货物灭失或者毁损的风险,包括火灾、洪水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等等。根据一般的物流运输合同条款,物流公司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由此又会引发维权成本以及交易机会丧失的成本。

1.2.3环境污染带来的风险。贸易主体在将货物交送至物流企业之后,风险应该随之发生转移,但是有时候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为其排放、燃油污染以及搬运过程中的粉尘污染等问题造成的货物的损毁,却很难得到救济。因为,根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这种情况下,污染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如何找到确切的污染者呢,这显然是不容易的。

1.2.4特殊货物自身存在的风险。贸易可能是普通货物的贸易,也有可能是特殊货物的贸易,比如危险品。危险品在运输的途中可能由于包装不当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泄漏,从而给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一旦形成损失。货主以及物流企业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潜在的风险也是值得重视的。

2. 规避贸易中物流风险的方法

2.1强化管理,控制风险

对于贸易风险,不管是采取自留还是转嫁的处理对策,都属于消极物流风险管理策略。要想有效控制贸易过程中吗所面临的物流风险,借助科学管理方式对产生贸易风险的可能性予以有效控制才是关键。与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采取信息化管理以及集约化经营的物流企业相比较而言,我国物流企业在交货水平、商品完好性以及运输准点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从管理入手做好贸易物流风险的控制工作。强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企业要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化职业技能培训,将由于个人主观原因所导致的人身伤害、货物财产损失的可能性控制在最低限度,通过培训,使员工养成严格依照相关规范操作的意识,促进企业员工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

2.2构建信息交换平台

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构建起依托于互联网和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信息交换平台,强化信息实时追踪管理,尽快实现信息共享。尽快建立起与客户以及行政管理单位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平台,可以实现内部系统数据的统一化运作,更加方便准确的传递信息;同时还可以更加便利的与客户进行交流和对接,将沟通时间成本及出错率降低到最低,这对于规避贸易中物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及管理力度。

2.3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贸易之中的物流风险,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贸易主体或者物流企业的诚信问题所导致的。因此,不断地完善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构建起守信得利,失信受惩的诚信机制,净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我国贸易之中由于诚信问题引发的物流风险。

2.4健全物流保险机制

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分担风险,控制货物贸易中由于物流风险导致的损失,通常会通过相关的保险产品将风险转嫁。我国当前的物流风险相关保险机制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也还不是很多,但是这无疑是一个规避贸易中的物流风险的有效途径。

结语

贸易必然伴随着物流,而物流行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货物的物流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风险,给贸易主体带来损失。文章研究了常见的货物物流风险,并且试图提出了几点规避我国贸易中的物流风险的建议和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减少我国贸易中的物流风险,提高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希玲.我国现代物流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2] 杨永刚,张卓,崔雅云.对石油化工销售企业物流风险及物流保险业务优化的思考[J]. 中国市场. 2010(28).

[3] 樊双蛟,李家齐.整合能力将是:核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要竞争力[J]. 科技促进发展. 2007(01).

[4] 马俊生,陈智刚,王伟.面向东盟的企业物流风险管理--以云南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对象[J]. 物流技术. 2010(Z1).

[5] 刘怡君,易秀娟.浅谈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2008(07).

[6] 汪晓秀.大商贸带动大流通 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A]. 2011年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 2011.

作者简介:陈玮,女,32岁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经济学讲师 研究方向:物流外贸。

略谈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规避

经济全球化具有正面和反面的作用, 从正面的角度分析, 它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 为各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提升各国的经济。而从反面的角度来讲, 要想实现经济全球化, 各国之间就要进行贸易合作, 而在贸易合作的过程中却存在大量的风险, 一旦一方发展缓慢或者停止发展, 双方都会受到经济威胁。因此, 为了稳定平衡的发展合作, 各国都要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研究合理的规避风险方案, 并从政治、经济、市场等方面制定出科学的规避风险方案, 此外, 出口国要提升产品的质量, 严格遵循国际贸易合作准则,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国际贸易风险发生的概率。

一、关于国际贸易风险的种类分析

1.政治风险

通常情况下, 政治风险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企业在运营的过程出现大量问题, 并缺乏稳定性而形成的一种风险, 这种风险体现着国际贸易的政治性, 同时, 也充分说明当地政府的作用, 如果当地政府没有参与到其中, 对企业缺少支持和帮助, 企业则将会缺少政治性, 进而无法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大量的业务, 也很难在国际贸易中稳定的发展。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和产品价格不合理而形成的风险, 由于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变化,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技及时的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 企业则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 国际贸易中的企业要面临着汇率风险问题, 这种风险会影响价格的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汇率风险具有变动性, 一旦汇率风险变动较大, 各国之间的货币价值也随之变化, 从而使得企业的产品价格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不仅影响到本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 对外贸的影响也较多。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因为企业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失误, 对基础设施操作不当而产出的风险, 这种风险属于人为造成的, 因此, 如果各国企业能加强防范和监管, 操作风险产生的概率则会减少。所以, 为了有效的防范国际贸易风险, 企业一定要规范员工的行为, 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精神。此外, 国际贸易存在操作风险又体现为贸易术语方面, 如果贸易术语操作不当, 很容易给企业带来巨大操作风险。

4.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产生于国家之间的交流贸易, 许多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进而出现易摩擦加剧、反倾销案件等, 这不仅影响到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同时, 也使得各国出现政策风险, 尤其是近几年欧美经济的发展, 因为欧美经济的持续疲软, 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有逐步抬头的趋势, 进而加快政策风险的形成速度。

二、针对国际贸易风险提出的规避策略

1.调查合作双方的信息和诚信度

在国际贸易中, 拥有良好的合作对象是十分重要, 而且, 拥有良好的合作对象也是对国际贸易的基础保障。因此, 在进行合作之前, 双方一定要深入调查对方的信息, 确保对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 要查清对方的信誉度, 如果对方缺乏良好的诚信, 双方应立即终止签约, 否则, 只会给本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 要对对方企业进行资信调查, 检查对方的营业执照等相关的经营活动, 了解对方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其次, 要分清对方是以自然人身份, 或以法人身份, 还是以非法人经济组织身份出现, 是法定代表人的身份, 还是委托代理人的身份出现。只有双方提前做好调查, 并确定对方的条件十分符合, 才可以进行签约。

2.构建内控风险管理机制

由于国际贸易存在的风险较高, 并且, 一旦出现问题, 企业和国家都会受到巨大的损失, 因此, 在进行国际贸易之前, 企业一定要做好自我管理工作, 科学的管理企业的员工, 完善企业管理的方案, 制定相关的责任制, 并将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 这样, 企业的员工才能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 逐步完成自身的工作。企业只有做好内控风险管理, 企业才能逐步迈向世界, 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果企业都无法在本国生存, 企业则很难朝着国际贸易的方向发展。因此,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一定要构建内控风险管理机制, 从而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获取最大的经济例如, 这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

当今时代, 国际之间的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 因此, 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一定要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 这样, 才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如果企业所出口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对方则会认为企业缺乏诚信度, 进而终止与企业的合作。另外, 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断对产品进行创兴, 进而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研究出新颖的产品, 企业只有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进击国际贸易市场。所以, 企业一定要形成新颖的发展理念, 打造自己的品牌, 进而增强国家竞争力。

4.严格遵循国际贸易准则

企业在与对方进行合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国际贸易准则, 按照国际贸易准准则要求, 合理的与对方进行合作, 这主要是因为国际贸易准则的提出可以维护双方的权益和利益, 确保其合作的公平性, 此外, 国际贸易准确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认可, 并且, 国际贸易准则具有法律性, 一旦企业违法贸易准则, 不仅会影响本国的信誉度, 同时, 也会触犯国际法律。因此, 企业一定要严格遵守国际贸易准则, 检查诚信贷款、还款。

5.正确应用金融工具

金融机构是规避国际贸易风险一种有效的工具, 如果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现资金短缺或者资金不足的现象, 企业一定要正确的应用金融工具, 利用金融贷款完成国际贸易合作, 否则, 企业不仅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甚至倒闭。因此, 企业应合理的利用金融工具完成各种国际贸易合作。但企业在利用金融工具时, 一定要有尺度, 控制贷款的资金, 并在完成贷款时, 合理规划资金使用的方向, 进而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使用金融资金, 这样, 企业才能逐步走向正轨, 并速度还请贷款。所以, 企业在利用金融工具之前, 一定要深入研究金融机构, 并选择信誉度较高的金融机构, 掌握利用金融工具的方案, 从而保障企业在利用金融工具时稳定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一定要明确国际贸易风险的种类和产生原因, 进而根据实际原因解决实际问题。此外, 企业需求加强对对方的调查和研究, 充分分析对方的实力和信誉度, 这样企业才能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只有企业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企业才有可以能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 企业也要合理的管理企业内部, 在遇到问题时研究合理的方法, 采用正确的工具解决问题, 从而保证企业能顺利的完成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周叶.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有效措施探讨[J].时代金融, 2013, (03) :12-23.

[2]孟德睿.浅谈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措施[J].企业导报, 2013, (12) :56-67.

贸易规避 篇5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好多企业都逐渐的与国际市场接轨,但是机遇来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艰难的挑战和风险。而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企业在克服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进行了剖析,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对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国际贸易风险 风险避规 风险转移

我们可以根据宏观和微观这两方面将国际贸易进行风险划分。从宏观方面看,国际贸易风险主要是指本国和目标市场国家之间产生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和技术风险。从微观角度来看,国际贸易风险主要是指经营战略和策略方面存在的风险包括合同风险、结算风险、价格风险和运输风险等。国际贸易市场变幻莫测,国内企业一定要把国际贸易风险存在的客观问题搞清楚,并做出相应的有效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事件发生。

1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的风险

1.1政治风险

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和当地的政治制度决定企业运营的政治风险程度。有时政府的更迭也可能造成业务发生重大改变。在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的国家,政治改革也会严重影响企业运营。

1.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有时也会转变为财务或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的变化而造成的亏损。国际贸易企业主要面临的市场风险是汇率和商品价格风险。汇率的变动,以及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发生的价值变动都会产生汇率风险。企业商品价格出现的意外波动,也可能给外贸企业造成巨大的风险。

1.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生产过程、基础设备、科学技术以及员工操纵这一系列因素产生的影响,给企业造成的亏损的风险。外贸企业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是在不理解贸易术语的情况下,就运用到国际贸易合同中去而产生的。在国际贸易中若不能熟练准确的使用贸易术语,不知不觉就会带给企业巨大操作风险。

1.4政策风险

由于各国之间贸易摩擦严重、反倾销案件逐渐变多以及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因而产生政策风险。经济的全球化可以使商品早不同的国家流转通畅,但是,由于近几年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强大,加剧了外贸企业的政策风险。

2外贸企业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策略

2.1实施交易对象资信调查

在国际贸易中,规避贸易风险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慎重选择交易对象,详细的调查对方企业的资信情况,确保其真实牢靠。另外,一定要实地考察对方资产信用的真实性和履约能力,以及是否会开设基础账户,懂得经营管理。对于对方的主体资格一定要辨识清楚,认清其身份,比如对方是自然人身份还是法人身份或者是非法人经济组织身份还是法定代表人的身份,再或者是以委托代理人的身份出现。最后,对方企业的信誉度不可掉以轻心,务必要仔细调查,看其是否有不良行为历史记录。资信调查是避免国际贸易风险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2.2善于使用国际保理业务

在使用国际保理业务时,保理商应提供对买方做的资信调查、百分百的风险担保、催收应收账款、财务管理以及资信融通等综合财务服务。在国际贸易中是以D/A、D/P、O/A等方式结算货款,为了保障货款的安全性,外贸企业可选择国际保理业务来规避出口收汇存在的风险。由于给买方客户提出的付款条件极具吸引力,获得国外定单非常容易,有利于出口产品。同时,有着保理部门准许的信用数额做保障,商品出口过程中商家可以不用担心因为货物未正常付款或是破产倒闭而产生的损失。各外贸公司可以大力应用国际保理相关业务进行全球市场的开拓,严防对外经营的风险。

2.3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现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已逐步从价格的竞争向质量的竞争转变,企业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成果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不断研发新型产品,注重提高产品的质最、上升产品的档次和细致加工。目前国际间的贸易肇垒技术性强,“国际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产品的质量则是我国出口企业进行反击的保证,所以我们要重新定位我国的标准线,提高产品的档次,打造一线品牌产品,巩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发达国家运用先进的技术性设置贸易壁垒,像美国的TCC、欧盟的CE、日本的IL—MAIK等都是国际贸易中的强制性的合格产品,商品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被批准进口。所以我国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运用科技成果,产品要不断的开拓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避免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政策影响。

2.4严格遵循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通常是指相关国际贸易的准则和规定,是由国际性组织或商业团体共同制定的,许多国家贸易界、银行界人士几乎都熟悉了解国际贸易惯例,这个管理已经在国际上被普及并广泛应用。企业在签订合同、交付货物以及货款结算的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程序办理,货款的结算一定要坚持使用“银行信用”来完成,合同、信用证、单据、货物间的联系要妥善处理好,特别是信用证和单据之间的联系,务必要做到“单证一致”、“单单一致”,要确保货款及时清算。

2.5适当采用备用信用证

担保信用证或履约信用证又叫备用信用证。在投标、履约、还款保证、货款预付、赊销等业务中可以使用这种信用证。有的国家和地区内商业银行办理银行保函业务是违法的。他们给受益人进行担保时就以备用信用证来取代银行保函。

参考文献:

[1]魏子力.电子提单CMI运作模式及优化方案探讨.知识经济.2011(16).

[2]王炯.掌握外汇核销操作要领.进出口经理人.2011(9).

贸易规避 篇6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制定强制性法规的形式以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社会生态环境为宗旨, 对国外进口农产品实行限制的非关税壁垒。它囊括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以及消费和循环再利用等一系列环节, 通过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原产地认证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手段强制性实施。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后, 农产品贸易壁垒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已经成为农产品贸易中相关主体必须加以认真对待和考虑的事情。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困难和障碍, 如何增强和提高农产品企业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解读能力和风险识别防范能力成为了农产品出口贸易主体的当务之急。为此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要建立健全识别和防范机制, 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链范围内要提高对于绿色壁垒的解读和认识水平, 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制度, 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程度和与国际通行绿色技术标准体系的接轨程度, 同时积极扩展农产品出口渠道和领域, 以躲避绿色贸易壁垒造成的影响和风险。

2 当前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我国农产品企业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关注和重视始于2001年, 我国加入WTO带来的与国际农产品通行技术标准关系日益密切。数据显示, 2001~2010年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收到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频率平均每年增加7.8%, 其中后5年指标值是前5年指标值的3~4倍以上, 同时数据也显示, 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在绿色贸易壁垒上的投入也达到了年均4.5%的增加水平, 其投入产出比明显得到了提高, 其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等政策性的损失降低了27.3%, 经济效益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经验和水平也显著提高。但同时因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由于缺乏对于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深刻认识和普遍的常识, 使得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对于其所带来的风险和不良影响缺乏基本识别防范和预警机制, 与此相关的配套措施调整和优化工作也没有得到开展。根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机制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 在2006~2010年期间, 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中有着相对完善的绿色贸易壁垒风险防范以及相应预警机制的企业数量增加比率仅有年均4.3%的增加水平, 且在该方面的投资中总体年均投入增长幅度不超过3.1%, 以此为中心的相应辅助机制和业务流程的调整和优化, 2010年底仅达到了总体水平的23.1%, 与国外该项指标平均值76.8%相差悬殊。

第二,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 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由没有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配置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和权利义务关系, 使得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相关主体之间在应对策略上缺乏统筹, 松散各自为战的状态不利于增加贸易中的话语权。根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链应对机制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 2001~2010年期间, 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链在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行动中, 每年增加的产业链成员数量和比率年均不超过2.3%, 处在风险和投入最前沿的就是享有农产品出口权的外贸企业, 另外在面对国外企业和机构的绿色调查和起诉中, 超过63.1%的案例中产业链主体处于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 统筹机制和协调策略尚未得到建立和健全。

第三,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由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程度和规模相对较低, 从而造成了相关主体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积极性和处理能力都受到了较大限制, 使得在于国外绿色贸易政策的博弈中缺少巨大利益的驱动和源动力驱使。根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 在2005~2010年期间, 农产品出口总额中来自国际公认规模和规模以上企业产出数额的比例仅为37.8%, 这与美日欧盟该项指标平均值87.3%的水平相去甚远, 由于分散化经营使得农产品出口主体应对绿色壁垒的能力连续5年中仅仅实现了年均3.4%的增加, 与同期的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幅度极其不匹配和协调。

第四,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由于传统农产品贸易出口格局形成的惯性力量, 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日本、美国、欧盟等占据绝大部分比例, 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绿色贸易壁垒又最为频繁和严格, 所带来的影响和风险日益加剧。根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品输出国家和地区的格局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 2001~2010年10年中, 对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地区的农产品输出总量平均占农产品总出口量的63.4%左右, 并且即使在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底对于上述三个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总量达到了全年出口总量的70.1%, 这种农产品贸易格局使得来自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政策变动风险增大。

3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规避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农产品绿色贸易政策壁垒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和要求的概述, 在分析了目前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处理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相关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知识特别是对WTO贸易规则和政策的深刻解读, 同时借鉴其他农产品出口大国对于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处理经验和模式,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规避建议和对策:

第一,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应该从农产品出口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高度和层次上去认识其带来的影响和风险, 从而建立健全对于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风险的识别防范和相应的预警机制。随着农产品贸易中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增加速度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数额日益加大, 这些都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形成了实质性的影响和危害, 为此农产品出口企业要从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层次去认识国际市场中不断出现和日益升格的特别是针对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 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规避, 首要的是对贸易壁垒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绿色贸易壁垒的信息发布协调机制, 从而为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做好准备。

第二,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应该从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上下游产业链的范围内, 根据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和要求建立共同的投入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依靠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绿色科技意识的增强和整体协调配合来提高整体博弈能力。由于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特别是在出口环节中将农产品出口企业单独放在应对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地位, 是不适当也是不公平的, 根据产业链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业务流程分析, 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需要将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各相关经营主体和利益相关方纳入到共同应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博弈中, 并以战略合作机制来协调相关各方的行动, 以达到在整体协调所产生的合力基础上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

第三,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分散和小规模经营的特点, 依靠现代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展与其绿色贸易政策要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新模式。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是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趋势, 也是推广现代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标准提高农产品生态环境和人类友好程度的重要途径, 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生产标准和生产环境与国际公认标准相比相差甚远, 而这种状况由于农产品分散经营和较低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迟迟得不到明显改善, 使得国内农产品企业感觉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日益苛刻和加剧, 而在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是对权责利关系进行理顺和调整。

第四,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应该积极探求和拓展农产品出口的新市场, 开发新的目标客户群体和新的需求, 以减少对于传统农产品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 并降低由此而引发的居高不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地理格局和国家类别具有很大的惯性趋势和依赖性, 而数据也同时显示:来自这些传统农产品出口大国和地区的绿色贸易政策壁垒正快速增长, 因此农产品出口贸易绿色贸易壁垒规避策略中就应该探求和开拓新的产品输出市场和渠道, 以减少由于其不断增加而日益苛刻的技术标准带来的难以预测贸易风险和变数, 转而向需求规模和购买能力不断提高而相关质量技术标准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产能。

4 结语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贸易摩擦和纠纷的不断增多, 如何合理地采取策略进行规避, 不但有利于贸易的正常进行而且还有助于我国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提出了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规避策略, 农产品企业应该建立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风险识别防范和预警机制, 从战略上重视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在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各产业链环节中建立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机制和响应策略, 以实现统一认识和风险共担;提高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程度和规模, 相关主体之间应该实现信息互换和共享, 以集体的形式提高在绿色贸易壁垒前的议价能力;同时需要拓宽农产品出口渠道和市场领域, 降低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摘要:本文对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如何规避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及其对于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和要求, 继而分析了目前农产品出口环节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情况, 着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结合相关知识和理论提出了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规避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绿色壁垒,规避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涛.技术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 2006 (08) .

[2]刘翠萍.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 (04) .

[3]谭蓉娟.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 2006 (05) .

[4]窦全勇.我国农产品遭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5) .

[5]张贵英.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1) .

利用贸易融资规避全球供应链风险 篇7

贸易融资及其特点

传统的做法是对整个企业进行授信, 关注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基本面情况, 而自偿性贸易融资使银行关注的是每笔真实的业务交投, 对单笔业务进行授信, 通过资金的封闭式运作, 确保每笔真实的业务发生后资金的回笼, 以控制风险。这一业务的审贷理念与传统的理念有三个方面的不同:由额度风险控制和长期贷款思维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由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对于一些因资产规模等基本面难于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 这项业务的推出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真实交投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贷款, 通过不断地滚动循环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融资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就解决了。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不断发展, 从最初的信用证、保函, 到保理、福费廷, 再到今天的供应链金融, 贸易金融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产品不断丰富。目前我国贸易金融已形成数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服务手段从传统的贸易结算与融资, 进入到了对采购、生产、销售等贸易链全过程的综合服务阶段, 贸易金融的功能也进一步扩展至结算、融资、信用担保、避险保值与财务管理等方面。

贸易融资在全球供应链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首先, 可以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 改善企业资金流, 提升企业竞争力, 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对于一些公司客户而言, 如果能够方便地管理分散在多个国家的不同账户, 实现不同账户之间的资金调配, 这不仅有利于CFO和决策层掌握企业的资金状况, 也能有效地缓解同一个公司内资金闲置和资金紧缺并存的问题。

降低融资成本。它强调操作控制, 相应淡化企业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 非常适合中小企业主体资质偏低的特点。进出口供应链融资, 尤其针对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财务实力不强、缺少抵押和担保、无法提供信用担保而难以获得银行授信额度的融资困境, 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 解决中小企业进出口融资难题。

银行可以通过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 降低企业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贸易融资可以区别进出口企业在采购、仓储、运输、报关、交货等不同环节的需求, 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例如, 中国银行为进口客户设计并推出由进口贸易融资、人民币定期存款和远期售汇三项业务相组合而成的“进口汇利达”;为满足出口企业在应收账款变现、风险防范以及财务报表优化管理等方面对银行贸易服务提出的迫切需求, 设计推出了贸易融资综合解决方案一“出口全益达”。中信银行设计推出了针对台资企业的集结算、融资和政策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台信通”, 推出将贸易融资与资金产品和人民币业务联系在一起的产品“二合一”、“三合一”,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汇业务全流程服务的理念。招商银行针对不同规模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客户, 分别设计推出了大型企业服务方案和中小企业服务方案。民生银行将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结合起来推出了进口物流融资。深圳发展银行更是将其定位于一家物流银行, 希望通过力推供应链融资业务, 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形成比较优势。

贸易融资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 帮助企业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人民币汇改后, 贸易融资成为企业采用最多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通过出口押汇等短期贸易融资等方式, 出口企业可事先从银行获得资金, 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 同时也规避了汇率波动的风险。而且, 由于美元的贷款利率比人民币贷款同期利率低, 贸易融资贷款成本低于人民币贷款。

企业开展贸易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要想获得银行支持,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 因为银行不会相信一个经营业绩不好的企业能够履行及时偿还债务的义务。因此,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首先要练好内功, 弥补自身的先天不足, 努力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

外贸企业决策者、财务人员和业务员都要树立出口的风险成本意识, 将出口风险成本纳入财务核算的范畴, 建立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 从而真正将出口风险防范纳入外贸出口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同时, 加强对客户资信的调查与管理, 逐步完善客户档案, 建立客户数据库, 努力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目前, 大多数出口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 对出口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控制非信用证业务的层次上, 忽视对进口方资信的调查, 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据商务部一项研究报告统计, 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1%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监管体系, 而这其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很多国内公司没有认识到海外欠账的风险和成本, 随着时间的拖延, 这些拖欠款的追讨将越来越难。同时利用外部保险机构, 如出口信用保险来避免风险的企业还不多。

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票据贴现、货押业务、金融供应链、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 (电子产品、网络支付等电子结算手段) 。随着国际贸易供应链的不断成熟, 国际性大银行已经不仅仅只对客户在国际贸易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 而是在整个贸易周期都一直关注客户的需求, 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到买方最后销售货物为止, 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2011年7月20日渣打银行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 作为中集集团的核心银行, 渣打银行将为中集集团及其成员企业提供总金额折合人民币30亿元的全球多币种综合授信额度, 并凭借广泛的海外网络, 在全球范围内为其提供包括贸易融资、银团贷款、项目融资、外汇业务、资本和投资服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解决方案。对于我国多数企业, 近几年在供应链管理上有所推进。但是, 绝大多数企业并未对整体供应链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整合, 仅限于基本的产、供、销, 并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随着国际化环境的形成, 借助于这种协同合作模式的企业才能在参与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贸易规避 篇8

一、当今世界汇率变动的基本形式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活动当中, 大部分的贸易活动是以美元为交易货币的。所以, 在进行我国的国际贸易企业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研究过程当中, 就需要充分的考虑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变动。因为, 近年来汇率的变动相对来说较为频繁, 所以就应该在进行贸易结算之前, 需要相对准确地估算出所需的费用和最后的盈利, 以此来避免因为汇率的变动而带来的损失。

(一) 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

从目前的状况来说, 人民币面临着相对较大的升值压力。很多国家认为, 对于人民币币值的估计偏低, 使得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对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的工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 因为人民币的币值低估, 使得中国每年的贸易都呈现出顺差, 所以中国的人民币就应该升值, 以便于改善其他国家的贸易状况。

(二) 美元持续的贬值

因为, 美元现在属于在国际的贸易当中所依靠的主要货币, 在以美元为主体的世界金融体系之下, 美元的贬值就意味着其他国货币的升值。在这样的一个体系当中, 美国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印制货币, 来改善自己国内的经济状况, 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待遇, 这必将会造成美国国内的财政赤字。由于, 美国的这一思想, 就导致其货币的发行量越来越多, 美元持续贬值动力仍在。

(三) 我国缺乏完善的汇率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汇率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 其汇率较之前的相比弹性增强,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仍旧显示出明显的刚性。由于整体的汇率制度的改革, 就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本流入境内, 央行为了进行调节就必须要增加外汇的储备, 这一系列的措施结束之后, 就会出现货币供应总量, 超过应有的标准, 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随之增大。

二、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规避风险的现状

如果想要对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的汇率风险进行规避, 那么首先就要了解我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现状,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规避风险的意识

从现在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进行的过程当中, 我们就可以充分地认识到: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对于汇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对来说较低, 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对大多数的外国企业来说较差。在汇率变动的敏感时期, 也就是在人民币升值之后, 我国的很多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都承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损失, 但是这些企业并没有痛定思痛, 寻求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办法。所以,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 我国的大部分的企业, 只能是处与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 我国企业缺乏规避风险的经验

在经历了人民币升值之后, 受到国际贸易当中汇率变动影响的一部分企业, 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 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规模相对来说较小,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交易当中, 通常是采取通过电报办理汇兑的方式进行资金上的结算。并且多数是在收到汇款之后, 马上进行结算业务, 这些都是在短期的范围内进行的。而像货币掉期、期权交易以及货币选择这些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小型企业国际贸易当中很少采用, 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国际贸易中有效防止汇率风险的经验相对来说较为欠缺。

(三) 银行产品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

在进行国际贸易当中, 结算时多数是依靠银行进行货款的结算。迄今为止, 我国的银行已经推出了远期掉期、结售汇等一系列的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的产品。但是, 这些产品在设计上并没有深入的考虑我国进行国际贸易企业的现状, 就使得银行规避汇率风险的产品在设计之上显得不够合理、期限相对来说较短, 门槛相对较高, 结构比较单一完全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国际贸易的多元化需求, 这就造成了很多中小型企业完全无法享受到这些业务, 很难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

(四) 从事汇率风险研究的专业人才偏少

从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 在我国进行率风险进行研究的专业人才, 这就导致了企业的上层管理人员对于, 企业即将面临的汇率风险没有一个良好的敏感度, 对于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的理解和认识不足, 这就造成了企业很大的损失。

三、国际贸易当中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措施

通过上述对于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的分析, 就可以充分地看出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在进行结汇的时候会造成一种怎样的汇率风险, 如何有效地规避汇率的风险, 笔者认为, 规避汇率风险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 微观层面上规避风险的主要措施

第一, 针对于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问题, 就必须要从企业的自身入手, 充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是解决汇率风险的基础。所以, 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就必须要引进一批专业素质较高、技术素质较强的专门人员来对即将要进行的国际贸易进行一定的评估和预测, 通过加大信息的投入, 对于汇率做出一个独立的判断, 同时还需要在企业当中树立起一个合理的风险管理观念, 确定自己最有优势的产品来进行国际贸易。

第二,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汇过程当中可以选择多种形式进行, 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汇率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而损失和不利影响, 所以在进行结汇时应该采用外汇期货交易套期保值、扩大人民币的结算范围等方式进行结算。以便于更好地保证我国的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之下更好地进行国际贸易, 规避由汇率所带来的风险。

(二) 宏观层面上规避风险的主要措施

针对于宏观层面上对于汇率风险的规避, 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定的讨论, 从而减少因为受到汇率的影响, 而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第一, 在宏观上规避汇率风险需要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相结合。短期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使汇率在短期的范围之内保持相对平稳, 不至于波动过大。这就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政府必须要坚持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也就是说要给市场一个明确的货币汇率变动的规则, 让市场对于货币的汇率变动有一定的了解, 并预先做出解决措施。其次, 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 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 并应该承诺在一定的时期之内不会改变, 让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当中有一定的凭借, 更好地组织生产。最后, 国家通过外汇储备, 促使汇率进行窄幅的反复变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规避汇率的风险。但是, 这几个措施治标不治本, 不能完全根治汇率风险。

第二, 短期措施职能在短期之内缓解汇率风险, 所以, 如果想更好地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就必须要采取长期措施, 来对汇率进行管理和控制, 使其按照市场规律来发展。首先, 就应该扩大汇率的浮动空间, 其浮动空间的扩大, 就有利于央行能够对汇率变化更好的预警, 实现内不平衡的目标, 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 促进对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其次, 市场规律下人民币进行单边升值的概率很小, 所以在进行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规避当中就应该加强企业的自身实力和对于市场规律的认定, 以及进行一定的选择。最后, 企业当中要加强对于汇率的研究, 建立出一个完善的货币汇率预警的机制, 加强对于企业生产的引导, 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摘要:汇率波动是造成汇率风险的主要原因, 频繁而且剧烈的汇率波动, 会给国际贸易企业带来极大的不变, 在他们进行贸易活动时使用外汇, 就可能会导致因为汇率变动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的现象发生。所以, 当今的国际贸易企业如何才能规避汇率所带来的风险, 已经成为目前国际贸易企业研究的重点。文章旨在通过对于国际贸易过程当中汇率分析, 进而提出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建议和措施, 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外贸企业,汇率波动,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寇宣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 2012 (25) .

[2].冯跃.固定汇率、浮动汇率下中国经济政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 2012 (9) .

[3].李瑛青.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外资, 2012 (16) .

试论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的规避 篇9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微观角度看,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从宏观角度看,汇率变动使贸易收支差额从国际收支差额发生变化。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呈升值态势,一度突破6.8元大关。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汇率变动的风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从目前形势看:

1. 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

自2003年初起日本在七国会议明确提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张后,以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以各种形式要求人民币升值。其理由是,由于人民币币值低估,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充斥于世界市场的中国产品对许多国家的工业造成了冲击。一方面,它们认为这是中国输出通货紧缩的表现,中国输出通货紧缩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人民币币值低估,使中国贸易收支持续表现为顺差,因此人民币应该升值,从而通过升值来改善一些国家的贸易收支状况。

2. 美元贬值动力尚存

在以美元为本位的世界金融体系下,美元贬值表现为对其他货币的相对升值,在该体系中,美元总是处于多发行货币的状态,美国可以开动印钞机发行大量美元来适应其过高的国防开支和提高其本国国民的福利待遇,从而形成其赤字财政政策。近年来美国对其它国家的负债仍然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6年底以前的统计,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头寸约4.8万亿美元,过多的美元发行量必然会使美元有贬值要求。这意味着美元的贬值趋势仍将继续。

3.我国的汇率改革还不完善,汇率浮动仍显刚性

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弹性较之前已有所增强,但与完全浮动相比仍显刚性。汇率制度的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大量投机资本流入境内,央行为维持外汇市场均衡,必须不断进行外汇干预,大量买进外汇资产,进而导致外汇储备相应快速增长。面对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央行又不得不采取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进行冲销干预,而在冲销干预下货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利率有上升压力而其预期却不上升,利率-汇率内在传导的机制被相对刚性的汇率制度所隔断。正是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这种矛盾冲突,造成2005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持续过热,货币供应量超标,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人民币汇率主要是在银行间的外汇市场上形成,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但中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外汇头寸市场,还有一部分外汇供求关系还不能在外汇市场上实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人民币升值将带来我国企业在结汇时出现汇率风险,因此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就成为我们研讨的重心。笔者认为合理规避外汇风险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协调进行,以减少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宏观方面规避风险的措施应“长短”结合。

1.短期措施——主要目标是使汇率维持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波动

一是继续采取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并公布货币篮子的组成。从而给市场一个明确的货币汇率变动规则。将对货币的升值预期转移到对篮子中主货币的贬值预期上。

二是适时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区间。这需要迅速对外汇交易市场、外汇指定银行与居民和企业的交易制度、银行的外汇头寸管理制度和强制结售汇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三是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有效干预,使汇率反复进行窄幅震荡。这种方式虽然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并非长久之计,而且其实际效果需要视市场心理而定。

四是采取更严格的资本管制,这是一种改革期间的不得已的方式。

2. 中长期措施——逐步由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向单独浮动汇率制

一是可逐步扩大汇率的可浮动空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使央行有更大的汇率预警空间,有利于实现内部平衡目标,有利于积极地发挥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逐渐达到均衡汇率水平,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竞争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鉴于浮动汇率面临的技术难题及入世后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应首先将目前较为“固定”的汇率制改为真正的浮动汇率制,即将汇率浮动设定上限和下限,并逐步增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汇率的走势将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使人民币汇率将可以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央行的操作也会更加灵活,可动用各种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来干预外汇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宣布升值或贬值。

二是自律突出在控制与调节。市场价格规律预示我国人民币单边升值不可持续,我国自律的重点在于市场规律的认定和选择,而不是简单对应国际舆论。这需要我们用自我控制和调节得到验证与掌控。自律的结果是化解自我的风险压力,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金融作为。而从自律角度反思,我国人民币汇率带来的压力不是在释放和化解,相反矛盾和压力在逐渐上升,我们需要考虑和改变我们的对策和策略,主动掌握我们自己需要的价格与价值。

三是加强汇率波动理论的研究,加强对汇率的检测,建立完善的汇率预警机制,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微观方面规避的措施要从加强管理入手。

1.增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技能

培养和引进懂专业、懂技术、懂工具的财务人员,加大有关信息的投入,使之能够在外部咨询的基础上对汇率做出独立的判断,能够识别风险点,并运用有关工具管理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方法管理风险。

2. 选择合理的避险工具和产品

其中包括与交易对手通过协议方式直接锁定汇率风险,或者选用银行的衍生避险工具如远期结售汇及人民币掉期业务,使用贸易融资、衍生交易、定期存款等产品。应对汇率风险,可采用外汇期货交易套期保值、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外汇资产平衡、反向交易平衡

长期来看,企业更应建立中长期汇率风险防御措施。短期的金融措施并不能完全回避外汇风险,必须从中长期的产品结构调整入手。我国企业可采取采取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力等措施,才真正克服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别化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向海外转移,强化海外生产体制,扩大多边贸易,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优势,建立全球化生产体制,同时提高当地零部件采购比例,培育当地协作企业,扩大多边贸易。这样既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又能够确立全球化的内部分工体系,还可以带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

摘要: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外汇汇率的波动,也会给金融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本文就汇率变动形成的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给出了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以期降低汇率波动给贸易造成的风险,减少损失。

关键词:汇率风险,汇率波动,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尹翔硕俞娟:论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决定因素——从日本的教训看人民币汇率问题世界经济研究,2004。[1]尹翔硕俞娟:论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决定因素——从日本的教训看人民币汇率问题世界经济研究,2004。

[2]强永昌: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2]强永昌: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

[3]迈克尔·赫德森(Michael Hudson)《金融帝国》——在美元泛滥的情况下,中国最大的危机是汇率风险[3]迈克尔·赫德森(Michael Hudson)《金融帝国》——在美元泛滥的情况下,中国最大的危机是汇率风险

[4]唐彬文左相国:影响人民币汇率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金融经济,2007[4]唐彬文左相国:影响人民币汇率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金融经济,2007

贸易规避 篇10

一、延期付款、承兑和议付信用证项下贸易融资路径

UCP600第2条规定,信用证是一项不可撤销的安排,该项安排构成了开证行对相符交单予以承付的确定承诺。在实际业务中,开证行往往指定一家银行(通常是开证行在受益人所在地的分行或代理行)对信用证进行承付或议付。由于延期付款信用证、承兑信用证以及远期议付信用证项下,从受益人向指定银行提交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及/或远期汇票到信用证规定的付款到期日或汇票到期日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少则一个月,多至3个月、半年,甚至一年或以上,这样,受益人在得到银行付款前,资金占用较长时间。为促进信用证业务的开展,UCP在历次版本中对银行的议付融资作了规定,但UCP600版本进一步增强了信用证的融资功能,为进出口公司和银行的融资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具体路径如下:

(一) 指定银行融资许可权获得

UCP600明确授权指定银行在这三类信用证项下均可向受益人融资。

UCP600第2条规定,议付就是允许指定银行在相符交单下,向受益人预付或同意预付款项,从而购买汇票(其付款人为指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及/或单据的行为。议付信用证实际上也就是开证行授权指定银行(议付行)在受益人完成货物装运、提交相符单据时可对受益人办理议付,给予融资。

UCP600以前版本中,对开证行是否允许指定银行在延期付款信用证或承兑信用证到期日前给予提前付款(即融资)未作明确规定。因此,在英国著名判例Banco Stantanede SA v. Banque Paribas(England)中,法院判词明确认为,延期付款信用证在开证行未授权情况下,指定银行在到期日之前提前对受益人付款,则该指定银行自行承担提前付款带来的风险,开证行没有义务对其偿付。该判例的观点此后被新加坡、法国和瑞士等国的法院判决相继采纳。所以,延期付款信用证项下,因没有远期汇票,UCP也未明确规定,受益人通常只能通过其他路径进行融资,如银行信贷;而承兑信用证项下,经指定银行承兑的远期汇票通常也只能在福费廷市场进行贴现而获得融资,且这种融资仅受票据法的保护,得不到UCP的认可和保障。

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和信用证实际业务的需要,消除Banco Stantanede SA v. Banque Paribas(England)案判决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UCP600增加了一新条款,即12条b款,明确规定开证行指定一家银行承兑汇票或做出延期付款承诺,即授权该指定银行可对其已做出的延期付款承诺或已承兑的汇票进行预付款或购买。这就是说,在延期付款信用证和承兑信用证项下,指定的付款行或承兑行在付款到期日前,可以对延期付款承诺或已承兑的远期汇票进行预付款或购买,银行该项融资行为是得到UCP授权认可的。

因此,现行UCP600规则下,延期付款信用证、承兑信用证与议付信用证都具有相同的融资功能。受益人完成货物装运、向指定银行提交相符单据后,均可向该指定银行申请预付款和贴现融资,从而提前取得款项,增强资金流动性。

(二) 指定银行融资条件和时间

根据UCP600相关条文规定,只有信用证指定银行才有权对相符交单进行承付或议付,给予受益人融资。指定银行就是信用证可在其兑付的银行,可以是信用证中明确授权可在其延期付款、承兑或议付的一家银行,也可以是任何一家银行,即经开证行授权可对信用证进行延期付款、承兑并付款以及议付的任何一家银行。当然,根据UCP600第12条a款规定,除非指定银行为保兑行,对于承付或议付的授权并不赋予指定银行承付或议付的义务。指定银行如果愿意承付或议付,必须明确表示同意,并且告知受益人。

在UCP600规则下,这三种信用证项下指定银行融资的前提条件:一是受益人必须在信用证规定的延期付款、承兑或议付到期日前完成交单; 二是受益人必须构成相符交单,即所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条款、UCP相关适用条款以及国际标准银行实务一致;三是指定银行必须明确告知受益人愿意接受开证行在信用证中延期付款承诺、承兑或议付的授权,接受了信用证项下的汇票和/或单据,并同时作了延期付款承诺、承兑了远期汇票;四是议付信用证的融资可以要求提交汇票,也可不要求汇票,仅凭相符单据即可议付;承兑信用证项下必须提交远期汇票,且该远期汇票须经指定银行的承兑;而延期付款信用证则不需要提交远期汇票,延期付款行凭相符交单作了延期付款承诺后即可办理。

至于指定银行给予融资的时间,在议付信用证项下,根据UCP600第2条规定,指定银行可以在受益人向其交单时立即办理,也可以允诺在未来某一天(当然必须在开证行或保兑行付款前)给予融资,但必须在议付行应获偿付的银行工作日当天或之前,因此可以理解为,即使是在议付行应获得偿付的银行工作日当天,只要指定银行是在查实收妥开证行或保兑行的偿付头寸之前对受益人预付款项,也应视为议付融资。而在延期付款信用证和承兑信用证项下,根据UCP600第12条b款规定,则是指定银行在对其作出延期付款承诺,或已承兑远期汇票后,在付款到期日或汇票到期日前,经受益人申请,从而对延期付款承诺或承兑汇票进行预付款或购买贴现。

必须指出的是,当指定银行承付或议付相符交单并将单据送交开证行之后,开证行即承担偿付该指定银行的责任,所以指定银行的议付、或对延期付款或承兑汇票进行预付款或购买贴现,必须是开证行偿付被指定银行之前,否则,指定银行在作出议付或预付款或购买贴现前,开证行对其的付款不能称为偿付,也就不存在议付或预付款或购买贴现了。

(三) 指定银行融资方式

UCP600对议付做了新的定义,首先是用“购买”(Purchase)来替代UCP500中的“对价”(giving of value),并引入“预付款项”(advancing to advance funds)概念,即指定银行在开证行偿付之前的付款行为,并将购买方式定义为预付和同意预付款项,这实际上强调了议付不仅仅只有议付行立即对受益人付款这一种方式,也包括议付行对受益人预付款的承诺。同时,议付行所购买和预付款的是信用证项下的汇票(该汇票付款人为指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及/或单据。

在延期付款信用证和承兑信用证项下的融资方式,UCP600使用了“预付”(prepay)和“购买已承兑的汇票或已作出的延期付款承诺” (purchase a draft accepted or a deferred payment undertaking incurred)的词语表述,这可理解为指定银行在延期付款信用证项下对延期付款作出承诺,并对延期付款进行了预支付款;在承兑信用证项下对远期汇票作了承兑,并购买或贴现了承兑汇票的行为,都可视为构成融资。

由此可见,UCP600尽管对议付、预付款或购买措词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都是指定银行对受益人信用证项下的汇票及/或单据的提前付款。但是,根据UCP600第12条c款规定,如果指定银行收到或审核并转递单据,这不能构成其承付或议付的行为。因为,议付、预付款或购买等行为都是强调提前付款,如果指定银行仅有承诺,并没有随后的实际预付款或购买承兑汇票,都不能构成议付、预付款或购买贴现。

二、延期付款、承兑和议付信用证项下贸易融资风险及规避

在UCP600规则下,当指定银行根据开证行授权对信用证受益人提供融资后,那么,融资银行到期能否及时得到偿付,这种融资方式会给信用证有关当事人带来哪些风险,信用证有关当事人又该如何防范和规避融资风险,这些都是信用证业务当事人必须慎重对待的重要问题。

(一) 融资银行的风险及规避

在UCP600规则下,指定银行一旦融资,其偿付权需要得到充分保障。按照UCP600第7条c款明确规定,开证行有责任偿付已承付或议付相符单据的指定银行,即对被指定延期付款行、承兑行和议付行进行偿付。当然,指定银行要得到偿付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对相符交单进行承付或议付;二是将单据送交开证行。同时,UCP600第7条c款还强调,开证行偿付指定银行的责任独立于开证行对受益人的责任。也就是说,当开证行确定不再对受益人承担承付责任,并不意味着同时对指定银行也不承担承付责任。特别在发生信用证欺诈时,根据现行各国司法实践和我国有关规定,当开证行发现受益人存在欺诈,可以解除对受益人的承付责任,但在议付信用证中,如果指定银行已按照开证行授权善意地对相符交单给予预付款或购买了汇票及/或单据,则开证行仍应偿付该指定议付行。特别是UCP600第12条b款中,增加了对延期付款信用证和承兑信用证项下融资行的保护条款,这种融资得到了开证行的授权,该指定银行也可获得与议付行同样的地位,享有信用证欺诈例外抗辩的豁免权。必须强调的是,只有信用证指定的银行才有权对信用证进行议付、承担延期付款承诺并提前付款、承兑远期汇票并购买汇票,银行未经授权的融资是不能得到开证行偿付的。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倒闭、合并、收购时而发生,而一旦开证行倒闭,必将使偿付受到直接影响,加大了融资银行的风险。为此,指定银行应随时关注,及时作出反应,并可有效利用“全球贸易融资计划”(Global Trade Finance Program, GTFP)规避风险。根据“全球贸易融资计划”,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通过收取费用,向出口商银行开立备用信用证,从而降低开证行的支付风险,可有效地将融资行的偿付风险从开证行转移到国际金融公司。

当指定银行向开证行偿付时,若遭到拒绝,指定银行是否有权向融资的受益人进行追索?这也是信用证业务中时常会遇到的实务和法律问题。

尽管UCP600未作具体规定,法律和实务界对这个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但指定银行在议付、贴现或预付款时,可以自由声称或保留追索的权利。因为,指定银行与开证行、保兑行地位不同,是根据开证行的授权对受益人相符交单进行承付或议付的,而未在信用证中对受益人作过任何承付的承诺。一旦得不到开证行或保兑行的偿付,除非另有规定,议付行通常是可以行使追索权,拒付的风险由受益人承担,而不是由议付行承担。

在实践中,指定银行对受益人的追索问题,在使用汇票情况下,可依据票据法行使追索权;如未有汇票,则依据指定银行与受益人之间的事先约定,即在议付或购买延期付款时,明确约定不论何种原因只要不能从开证行处获得偿付时,指定银行即可行使对受益人的追索权。采用指定银行与受益人双方事先约定的做法,可更有效地保护融资银行的利益,确保融资业务的顺利进行,也可避免争议发生。

(二)开证行的风险及规避

开证行开立延期付款、承兑和议付信用证,并指定一家或任何银行承兑汇票或承诺延期付款责任或议付,即意味着授权该指定银行可对信用证受益人给予融资,并承担随之产生的融资风险。该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受益人的信用和开证申请人的信用。

如果信用证受益人从事欺诈,根据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意见、各国司法实践和我国有关规定,欺诈例外原则不适用于议付行或指定融资行,开证行仍有义务对融资的指定银行承担承付的责任。特别是根据UCP600第12条b新增条款规定,在延期付款信用证和承兑信用证中,当承担延期付款承诺或承兑汇票的指定银行在到期日前作了预付或购买,此后又遇到事先未获知的受益人欺诈,只要开证行明确授权指定银行对延期付款或承兑汇票可以预付款或贴现融资,即使在到期日前已获知欺诈发生,开证行也不能解除其对指定银行的偿付责任。而第12条b款未引入UCP600之前,当指定银行对延期付款信用证作了预付款,但不知情欺诈,随后要求偿付时,开证行可以指责受益人从事了欺诈,从而不再对指定银行承担偿付责任。这就是说,这种欺诈的风险,可以通过选择采用议付信用证或采用延期付款、承兑信用证来确定是由开证行或最终开证申请人承担,还是由指定银行承担。如果开证申请人对受益人资信有很好了解,愿意承担受益人的欺诈风险,就可选择议付信用证;而如果受益人与银行有着较好信誉记录,银行确信可安排付款贴现,这时就可选择延期付款信用证或承兑信用证。但这种区别在UCP600第12条b款引入后完全消除了,导致的结果是,欺诈的风险都是由开证行承担,或最终由开证申请人承担,而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信用证。

当然,在延期付款信用证和承兑信用证项下,开证行或开证申请人为避免欺诈风险,有必要在信用证中增加排除UCP600第12条b款使用的条款,根据UCP600第1条规定这也是允许的。但这种做法,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在于,在基础合约下,除非是特殊协议,开证申请人有义务根据通常的条款开立信用证,排除UCP600规定往往是不可取的。此外,要获取受益人的同意将该条款排除,未必比避免受益人欺诈风险来得容易,也就是说,买卖双方在磋商交易时,很难得到受益人的认可。这样,如果缺乏防范欺诈有效方法,开证行就有可能拒绝开证,或者采取一些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日后得不到开证申请人偿付的风险。例如,开证行为减少欺诈风险,可要求开证申请人开证时预付全部或部分押金,或提高向开证申请人收取的费用。这样,开证申请人交易的风险成本就会增加,如果认为该笔交易不值得承担这么大风险,或所显示的欺诈成本太高,或许会放弃与受益人的交易。由此,在现行UCP600规则下,由于缺乏有效的将欺诈风险转移至指定银行的选择,可能导致的后果是阻碍贸易融资进行。

为规避融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开证行可要求开证申请人明确信用证只能由一家指定银行进行承付或议付,尽量避免开立自由兑付信用证;该指定银行应由开证行自行选定,且选择的指定银行资信可靠,其所在国社会稳定,经济运行良好,国家风险指数低;同时要充分了解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的资信,特别要防止进出口商之间勾结的虚假贸易来实施融资诈骗。

(三)开证申请人的风险及规避

开立融资功能的远期信用证可以推迟进口人自身的付款时间,有利其资金周转和业务开展。但如前所述,信用证是纯单据业务,只要开证行构成相符交单,开证申请人必须付款赎单,所以开证行的融资风险实际上最终是落在开证申请人身上。进口人为有效规避风险,一是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受益人的资信状况,这种资信了解是一种动态式、全过程的管理,从建立业务关系、磋商交易开始一直至成交签约、货物装运和交单付款,每个业务环节均需随时密切关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必要时可以请开证银行一起参与;二是选择资信好的银行作为开证行;三是避免开立可自由兑付信用证,指定一家信用可靠的银行作为指定银行,最好是开证行在出口地的分行或代理行。

(四)受益人的风险及规避

受益人采用远期信用证可更容易获得出口订单和达成交易,取得更多贸易机会,而利用UCP600规则的贸易融资又可提前取得信用证项下的货款。为保障融资和收款安全,受益人首先必须严格按照UCP600规则和信用证规定提交相符单据,避免出现单证不符,并保证所交货物必须严格符合买卖合同规定;其次,必须根据信用证规定向指定银行交单和办理融资,且最好要求以出口地银行作为指定银行;再次,应加强交易对象进口人资信调查,充分了解客户资信状况,规范客户资信管理,必要时也可请信用证中指定银行(议付行或延期付款行或承兑行)一起参与信用风险管理,包括做好客户风险评估工作;最后,开证行的资信了解也十分必要,包括开证行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等情况,对风险高危的国家一定要有防范措施,如对信用证加以保兑、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

总之,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信用证项下贸易融资风险的基础上,利用UCP600规则开展信用证融资,可使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业务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M].2007年修订本.

[2]程军,贾浩.《UCP600实务精解》,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出版).

[3]徐苹.新旧惯例更迭,融资银行获益——由著名判决引发的延期付款信用证项下融资风险探讨 [J].中国外汇,2010年第7期.

[4]Koji Takahashi. The Introduction of Article 12(b) in the UCP600: Was it Really a Step Forward? 2010 Annu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Law & Practice.

[5]Jim Barnes. Reimbursement Right under Deferred Payment Credit 2011 Annu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Law & Practice.

贸易规避 篇11

1 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国际贸易风险指的是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发生的风险, 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操作风险、汇率风险。国际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往往要面对各类风险, 积极分析国际贸易风险的特征、产生规律和规避方法, 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际贸易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1) 客观存在性。即国际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在国际贸易中是“必然”的, 因信息不对称、操作错误、认识偏差等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几乎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2) 相对变化性。国际贸易风险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相应地发生改变, 且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均有所改变, 企业的风险预警意识也随之增强或削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 (3) 无意识性。国际贸易风险的产生是贸易主体的无意识行为所造成的, 贸易主体作为国际贸易的主导者, 其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上的失误、操作中的差错等均可能引起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换言之, 国际贸易风险不包括恶意、故意行为而导致的情况, 即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是难以预见的, 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2 国际贸易风险的预见

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及时预见, 对于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国际贸易风险的预见, 关键在于及时识别、判断风险的类型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2.1 价格风险的预见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 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外贸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可能性, 才能有效地预见价格风险, 并对其进行合理判断、归类, 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在国际贸易中, 价格风险的预见主要指对以下几种风险的识别、判断和预测。

(1) 供给性价格风险。即因市场中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变化造成的价格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数量突然增大, 而外贸企业并未及时获悉这一情况并对商品价格进行调整, 导致商品价格与市场供给数量不相称, 从而造成争力下降、滞销等情况。为及时预见这一风险, 企业应密切关注同类产品在贸易对象所在国家的市场供需情况和市场价格波动情况。

(2) 需求性价格风险。即因市场需求的异常或突然波动, 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而带来的风险。当需求因为某种非价格因素影响而下降时, 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 均衡价格下降, 可见需求的变动将引起价格的同方向变动, 此种风险的预见方法同供给价格风险的预见方法一致。

(3) 宏观性价格风险。即因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价格风险。通常, 比较可能会发生变化并对商品价格造成影响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波动、物价水平变化、外贸依存度改变等。为及时预见宏观性价格风险, 企业应密切关注贸易对象所在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

(4) 政治性价格风险。即因国际政治局势变化而带来的价格风险。例如:国际商业组织的建立、国家间商业协议的签订、政府干预经济所采取的政策的改变或政党的更迭等, 为及时预见这一风险, 外贸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政治新闻, 并敏锐捕捉其中可能对自身造成影响的政治性因素。

2.2 需求风险的预见

市场需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 外贸企业必须对国际市场需求情况时刻保持敏感, 才能确保营销策略的合理性, 以避免需求风险对自身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 需求风险的预见主要包括对以下三种风险的识别、判断与预测: (1) 消费者风险。消费者是国际贸易中与市场需求关联度最大的因素之一。作为外贸企业参与一切国际贸易经营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消费者的喜好、行为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国际贸易中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外贸企业只有对目标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消费偏好、风俗习惯等进行充分了解才可及时预见国际贸易中的消费者风险。 (2) 市场开发风险。外贸企业通常缺乏对目标市场的全面了解, 导致市场开发达不到既定的目标, 进而带来相应的风险。要及时预见这一风险, 企业必须在市场调研方面投入充足的人才和精力。 (3) 吸引需求风险。企业为了吸引卖方购买产品, 往往会做出质量三包、货到付款等承诺, 如果不能做到, 将损害企业形象, 要及时预见这一风险, 就要充分了解贸易对象的需求、资信情况, 同时密切关注自身的履约能力。

3 国际贸易风险的规避措施

由于国际贸易风险的类型繁多, 产生原因复杂, 且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以及难以预测的, 而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只有在全面了解国际贸易风险类型, 并对其进行准确识别、预测的基础上, 采取全面、有效的风险规避与控制策略,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而言, 外贸企业可采取以下风险规避措施。

3.1 对交易对象进行资信调查

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 要想规避贸易风险首先要合理选择交易企业, 要调查清楚合作企业是否真实存在, 考察合作企业的资信情况。资信调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调查对方的营业执照的真实性;调查企业的注资情况、法定地址和现在生产经营地址是否一致、运营状况等。第二, 考察合作企业履约能力和资产真实性, 清楚对方的生产加工能力、原料供应方的情况, 查看对方的基本账户以及进出口许可证等。调查企业的资信情况, 便于了解对方的债务承担能力和履约能力。第三, 辨别合作对象的主体资格, 如对方是法人还是委托代理人, 是否有授权等。第四, 考察企业的信誉度, 调查其是否有不良经营行为。对于国际贸易而言, 调查对方的资信情况, 是规避风险较为有效的措施。

3.2 合理转移国际贸易风险

企业在国际贸易中, 可以利用一定技术手段, 以合理的代价转移风险。转移风险的方法很多, 外贸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手段。转移风险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 给货物投入运输险。国际贸易路途遥远, 运输时间相对较长, 在运输流转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风险。投保运输险后, 一旦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失, 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企业在投保货物运输险时要合理选择保险种类, 避免出现错保和漏保的问题。

(2) 投运出口信用险。出口信用险是一项国家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盈利性、政策性的保险。出口信用险承保的业务是境外买方的信用风险、政治风险, 能保证出口企业及时收汇。

(3) 合理选择国际保理业务。国际保理业务在实施过程中, 保理公司会对买方进行深度的资信调查, 并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和财务管理等。出口企业选择国际保理业务, 一方面可以以较为有吸引力的付款方式吸引国外订单, 促成商品出口;另一方面保理公司对买方的资信进行慎重的考察, 进口企业不用担心买方的付款能力和信誉。国际保理是一种较好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方式。

(4) 适当选择银行保函。所谓的银行保函即银行保证书。一些出口大型设备的企业, 在出口之前, 可以要求国外买方到银行开立延期付款保函, 一旦买方在收到货物之后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支付货款, 则由担保银行代替买方支付。出口企业为了规避风险,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银行保函方式, 以保障自身利益。

(5) 合理选择备用信用证。一些国家和地区没有银行保函业务。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 商业银行设立了备用信用证进行担保。如果备用信用证的申请人不能按时履行义务, 开证行在接受受益人提供的符合备用信用证相关规定的汇票, 申请人不能履行义务的证明文件后, 应支付给受益人相应的赔偿。

3.3 遵守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即由国际性组织或商业团体制定的有关国际贸易的通则、准则和规则。它已被大多数国家的贸易界所熟知, 并被普遍接受。为了避免因违反国际惯例而造成的违约和延期付款, 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国际管理控制和管理合同签订、货物运输与交付、货款结算等各个环节, 并做到积极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义务, 信守交易承诺, 以保证顺利完成交易。除此之外, 为了避免交易纠纷, 应做好信用凭证、单据管理, 同时确保“单证一致”、“单单一致”, 保证货款及时清偿。

3.4 提高产品质量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趋频繁, 使得世界各国商家选择货物和供应商的余地不断增大, 而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也正在由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 积极提升设计质量、生产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 对于提升产品档次, 提高外贸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常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如欧盟的CE、美国的TCC、日本的T—MAIK等, 只有商品符合这些标准才允许进口。这使得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日趋增多, 我国出口企业只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打造优势品牌, 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此, 外贸企业应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 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积极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与功能, 以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带来的相关风险。

4 结语

综上所述, 充分认识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并采取积极的识别与规避措施, 对于提升外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提升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此, 企业应针对价格风险和需求风险进行深入研究, 并结合自身产品、服务类型及交易对象的实际情况积极预测、分析、识别风险, 并通过资信调查、风险转移、遵守国际贯例和提升产品质量等措施全面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在保证企业权益的同时实现国际贸易活动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与此同时, 国际贸易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 企业只有深入认识国际贸易风险, 并强化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预见与规避, 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理想的收益。鉴于此, 本文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有效预见和规避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预见,规避

参考文献

[1]李俊.上海XD进出口公司国际贸易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 2014.

上一篇:居民存款下一篇: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