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管理

2024-10-13

规避管理(精选12篇)

规避管理 篇1

对于此类风险, 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规避:

一、利用第三方金融支付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

引入第三方金融支付平台, 实现派送人员持无线POS机上门收款, 通过支付宝、银联等第三方金融支付系统, 实现货款与收件网点的脱离, 现金既不由物流公司经手, 也不由一线派送员经手, 货款通过支付系统直接返还给供货方, 整个流程不涉及现金, 让资金只是在账户上流转, 独立的货款资金结算系统, 将有效规避物流企业代收现金货款所带来的资金管理风险, 提高企业资金的安全性与周转频率。与此同时, 建立代收货款信息监控系统, 通过统一系统实时录入和跟踪代收货款的全程信息, 使其流转的各环节都处于可控范围, 防止挪用、侵占货款情况的发生。

二、规范行业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

对于行业管理, 其一, 政府部门从立法和执法两方面双管齐下, 行业协会进行统一监管, 并设定处罚、整治措施, 以净化市场环境;其二, 实行行业准入制度, 设定物流公司经营代收货款业务的基准条件, 并向核许经营代收货款的企业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或事故赔偿金, 或由银行作担保等;其三, 构建物流公司诚信管理机制, 采用一定标准对物流公司进行信誉度评级和代收货款业务资信评估, 并及时通过各种媒体、网络公布资信信息、诚信和非法物流公司名单。对于企业内部管理, 要做到一、树立保险意识, 为所运货物投保;二、建立员工档案, 提高员工素质, 注重诚信教育, 针对代收货款业务设计合理的考核制度, 加大奖惩力度。

目前代收货款业务的发展尚存在诸如文中所述的一些瓶颈问题, 只有通过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等多方协同努力, 对物流公司代收货款业务进行严格管理, 内外整治, 防范和化解其风险, 代收货款这一物流增值服务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真正实现“三方受益”。

规避管理 篇2

一、列出试用期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试用期工作内容繁多,有诸如试用期限的约定、工资确定、社保缴交、合同签订、转正手续等等,其中有些相对来说风险较低,有些则是极易发生纠纷的危险地带。将这些危险地带列出来,操作时加以重点注意,就有有效的降低触发纠纷的可能性。秉骏哥、敏敏特穆尔对各项工作可能的隐患点做了详细的分析,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二、列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于试用期管理工作来说,有一些最常见的风险通常是固定的,它们常常在某些步骤上,被某些操作引发。把这些固定的隐患找出来,就能有针对性的加以规避,将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云水禅心R、T笑笑、笑魇花、四月新绿分享了他们发现的一些风险点,大家可以以之作为参考;

三、规范试用期管理工作流程。一份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可以扼制住实施过程中的众多隐患。人力资源本就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容易出现许多的不确定性,进而衍生出许许多多的风险点,规范工作流程,就是尽可能的减少不确定性的产生,从而保证整个试用期管理工作始终处于掌控之中。小雨点09、mytd、风清对流程的建立有独到的理解。

规避管理 篇3

摘 要 近几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之一,也参与到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工作之中。在这项工作中,审计人员能否真正做到尽职尽责,存在着一定的审计风险。

关键词 审计 管理 投资 风险

首先,应当努力学习政府投资审计业务知识,使自己有能力去尽职尽责。政府投资项目往往投入大,社会关注度高。投资能否做到真实、合法,关系到各级领导的决策是否达效。当然,也可能涉及到廉政问题。再加上政府投资审计涉及单位多,内容广。从单位看,有发改、财政、住建、交通、水利、环保、勘察、设计、质检、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从内容看,主要包括:

1.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环评和初步设计等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

2.项目可行性研究概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编制情况;

3.合同的签订及保证金缴纳情况;

4.拆迁到位情况,征地、拆迁资金拨付和管理情况,勘察、设计、监理、咨询服务等资金运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情况;

5.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的真实性、合法性,已到位资金的真实性和项目前期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6.工程预(结)算编制及计划审批、执行和调整情况;

7.项目招标投标以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在工程实施中的有效性情况;

8.建设项目各类经济合同签订、履行情况;

9.建设项目资金到位、管理和使用情况;

10.财务收支真实性情况;

11.工程进度、工程结算及投资控制管理情况;

12.建设项目所需设备、材料的采购及管理情况;

13.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落实执行情况,特别是建设项目变更事项履行实施前报批、实施过程中签证手续的情况;

14.对工程竣工决算书、竣工财务决算书以及工程造价和完成总投资额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

15.对建设项目概况表、竣工财务决算表、交付使用资产总表、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计;

16.对建设项目的建筑安装工程核算、设备投资核算、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

17.对固定资产的清理、登记、移交和处置情况进行审计;

18.对债权债务、资金结余、分配、上缴和留成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19.对建设项目效益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进行评审;

20.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这就要求参与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人员应是具备综合素质高、综合分析能力强的多面手。政府投资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现在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情况,如: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数量少(很多为兼职人员)、机构设置层次较低、硬件建设不配套等等。特别是从人员的结构看,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综合能力较低。这在某些审计业务中也能得到体现。如对某项目经公开招标或政府集中采购后,价格应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而现实却往往高于市场价格;不经公开招标或政府集中采购又违反《政府采购法》等相关规定。对这样的问题,审计人员往往难以破解。从以上这些情况看,现阶段审计人员应着力补充能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如:参加培训班、向先进地区学习、自学、经验交流等等。

其次,应当拓宽政府投资审计的监督内容、方式方法及覆盖面。现在,一些地方在政府投资审计中偏重于决算审计,决算审计也仅仅是对决算表、施工合同、施工图纸、完工项目现场的简单核对。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中规定的相当多的内容,进行政府投资审计时没有涉及到。试想,对一个审计项目只是审计部分内容,一旦出现如:“楼倒到”、“楼脆脆”、“桥塌塌”等问题,就算说审计没涉及到该部分内容,审计机关也将陷入尴尬的境地。现阶段,一些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往往采取简单的核对、重新计算、仅对变更部分审计,这些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政府投资审计需求。审计机关应当取得当地政府支持,启动部门间信息共享系统,搭建投资项目电子审计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审计机关应当集中优势力量对重点项目采取跟踪审计,不只是监督了项目建设过程,对项目质量也起到监督作用。审计机关应当制定适合各自当地的《隐蔽工程报告制度》,变以往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既能显示出审计的公平公正,又能避免事后审计可能发生的争执。另外,由于受现有审计力量的限制,一些符合审计规定的项目未能得到审计,一旦出现问题,审计机关也难辞其责。因此,在今后的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中,审计机关应当注重拓宽政府投资审计的监督内容、方式方法及覆盖面。

再次,审计机关还应当加强对政府投资审计人员的管理。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彼此之间参差不齐。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工作失误、因思想道德涉及到的廉政问题等。因此,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可以借鉴财政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成熟的管理模式,如:“三级复核”制度,并针对具体情况做出部分调整。

基于柔性管理的企业离职规避 篇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市场经济要求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长期计划经济时代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企业也面临着自由选择职业的挑战, 由自由职业选择权引发的企业离职现象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如何抑制企业离职的成本, 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加强企业离职的管理是关键。

1 企业离职的形成机制

一般认为, 企业离职是“一个从企业领取货币性报酬的人中断作为企业成员的关系的过程。”[1]按照离职的实施者的主观意愿可以分为主动离职与被动离职, 主动离职即辞职, 被动离职为辞退。到目前为止, 对企业离职原因的探讨基本上是从管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进行, 然而企业离职的动力机制在深层次上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资源配制的市场化以及离职需求层次的变化。

(1) 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失业必然性现象的理论描述的基础,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趋势导致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离职表现为技术的发展对就业人口的排挤。在知识经济时代, 资本有机构成的形态已经与资本主义早期的形态具有明显的区别, 然而无可否认, 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技术在迁移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劳动力的替代现象, 某一领域中的技术进步的产生了劳动力过剩, 但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社会分工, 从而使企业离职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2) 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市场经济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将各种能够利用的生产要素按照市场规则和效率最大化的原则进行配置的经济形态, 传统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因素由于在生产力发展中地位的日益凸现, 已经由简单的人力资源发展为需要经过劳动培训的人力资本, 具有资源最基本的稀缺性特征。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逐利本性要求人力资本自发地寻求自我实现的市场和利益最大化;同时作为社会的基本生产组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也成为相互竞争和合作的经济组织, 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 利益的最大化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企业离职的动力机制。

(3) 离职需求层次的变化。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可以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传统对企业离职的分析往往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出发, 偏重于薪酬制度体系的科学设计, 无疑, 科学的薪酬制度体系设计对稳定和激励企业的良性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工作的动力不仅仅来源于物质的丰裕和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 基础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并不能够实现对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替代, 当工作的动力逐步消退以后必须从精神层次对员工给予新的激励, 事业的成就感、组织的认同归属感以及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离职现象发生的概率。

2 企业离职的影响效应分析

与传统的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相比较, 市场经济体制中对人力资本的配置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然而企业离职不仅影响了企业本身正常的经营状态, 而且也影响离职人员, 在企业离职的过程中产生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构成了企业离职的影响效应的空间。企业离职的显性成本容易被关注, 隐性成本容易被忽视, 造成了在实践过程中离职人员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双重损失。

(1) 企业离职的个人效应。

市场经济承认并尊重个体的经济价值, 赋予了个人自由选择和转换职业的权利, 个人由于各种原因与企业中断关系的行为是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选择权利的一种体现, 同时自由选择是人力资本实现其价值的基本条件[2]。但是个人离职并不能消除个人与企业之间博弈的成本, 个人离职成本损失包括因个人违反劳动合同或协议企业收取的弥补费用、企业在劳动合同中对个人离职的同业禁止等限制性条款所造成的损失以及个人职业转换成本。在个人离职成本损失中交纳企业的弥补费用和对个人自由选择权利限制的同业禁止协议是确定的损失, 因行业或岗位等不确定因素使个人职业转换成本具有不确定性。

(2) 企业离职的企业效应。

企业是企业离职成本的直接承担者。企业离职造成的显性成本损失主要包括企业在招聘合适人员过程中信息发布和信息筛选以及对应聘人员进行面试考核等方面投入的成本、企业为通过的应聘人员提供的能够使应聘人员达到胜任所应聘的工作岗位的技能所投入的培训成本、离职前的低效率构成的成本、企业离职人员离开工作岗位以后职位暂时空缺造成的成本损失、替代员工获得胜任岗位所需要技能企业付出的替代成本;企业离职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离职人员对留守人员的心理刺激导致企业组织能力下降的成本、由于企业离职造成企业经验技能以及企业知识流失的成本损失、掌握核心技术或者商业秘密的离职人员同业竞争改变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的成本损失。企业离职使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转化为外部费用,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增加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易费用, 离职成本的存在要求企业谨慎地对待企业离职问题, 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企业离职引发的成本损失。

3 企业离职的柔性管理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中心, 强调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层次之间的服从关系, 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为其基本特征, 因此企业离职通常采用刚性的管理模式, 离职就意味着中断与企业的一切联系, 传统的刚性离职管理导致了离职人员与企业之间对立局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的不断加深,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的现代企业不是简单的经济组织, 在公共资源有限性的条件下要求企业承担由他们运行而导致增加的社会成本, 企业离职人员已经由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演化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 调动相关利益者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柔性管理成为未来企业离职管理的趋势, 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企业离职对企业的影响。

(1) 建立柔性的激励制度体系。

激励制度体系是物质激励制度与精神距离制度的有机统一。企业要发挥薪酬体系的调节功能, 按照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经济性、合法性等原则, 采用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互结合的评价方式, 建立“按知分配、按才分配”的激励机制, 通过物质激励体现企业对企业人员的贡献认可, 从而缓和企业与内部员工的关系;传统的激励方式基本上以物质激励为主, 为满足员工的成就感企业需要提供精神激励, 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兴趣分配不同的工作岗位, 做到因人而异;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决定员工的工资水平, 拉开不同员工之间的工资差别;给员工创造素质提升和职务晋升的机会;给员工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安全条件, 确保员工能够形成更佳的创造性;实行具有合作态度的领导方法等[3]。同时, 为适应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的要求和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 企业通过员工职业发展实施精神激励, 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全员培训方式, 使员工全面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提高知识技能, 增进员工绩效, 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员工之间的文化水平、职位和能力, 做到因材施教和效果的反馈, 在反馈中提升培训的效果。

(2) 建立柔性的组织结构。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传统的稳定市场和静态的竞争条件下建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随着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以及未来环境变化的难以预测性, 其容错性差、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低、应变能力弱、管理协调成本高等缺陷也越来越突出[4]。与动态竞争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相互适应的柔性组织是适应复杂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的组织形态, 具有扁平化、虚拟化和敏捷化特征, 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内外各种资源要素有效地开发和整合。建立柔性组织结构形式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用战略管理的视野理解企业离职人员的需要, 扩大企业资源的适用范围, 降低资源转换的难度, 缩短资源用途转换的时间, 实现内外资源的共享,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柔性的目的;同时通过企业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构建动态的、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动态结构组织, 提高企业组织发现、整合和配置新资源的能力柔性, 降低企业组织的交易费用以及对离职人员的依赖程度, 获得动态的竞争优势。

(3) 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动机制。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流动体现为流动的刚性, 是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打破人才流动的限制, 实现人才的柔性流动。柔性流动是指摆脱传统的国籍、户籍、档案、身份等人事制度中的瓶颈约束, 在不改变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 以智力服务为核心, 注重人、知识、创新成果等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的流动方式;是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 谋求科技创新的商品化及人才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充分体现个人工作与用人单位自主的一种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方式[5]。首先要转变观念, 破除传统的国籍、户籍和档案人事观念, 废除职务终身制, 实行竞争用人制度保持企业组织高效和精简, 同时吸引新人加入保持企业组织活力, 实现人才双向流动管理;其次, 打破和模糊企业组织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界限, 鼓励企业人才跨部门、跨专业流动;第三, 发掘和聘请企业外部人才, 鼓励项目式流动、兼职式流动、候鸟式流动、组合式流动和咨询式流动, 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人才资源为企业服务。

(4) 建立柔性的企业文化。

与动态组织相互适应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柔性文化。企业组织内部成员共享的行为假定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行为的模式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柔性的企业文化是与柔性的管理战略联系在一起的, 企业的行为模式能够在动态环境中不断创新, 企业内部人员的价值观能够经历权宜认同、选择认同、激发认同到自然认同的转变, 在调整的过程中认同企业文化, 形成有利于柔性企业文化实施的管理氛围。首先, 作为以生存和发展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必须强调和激励学习, 鼓励企业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调整, 在组织成员内部树立“战略的制定本身便是在学习”的观念[6], 对柔性战略进行反思式学习, 培养企业员工系统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其次, 为了提高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应变的能力, 在企业共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多样性, 以宽容的文化氛围培育多样性, 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培育多样性企业文化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创新的源泉, 减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冲突, 而且能够提高企业在承受外部环境变化条件下的柔性, 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参考文献

[1]刘庆宝, 王立平.民营企业员工离职因素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06 (2) :50-53.

[2]汪克强, 古继宝, 黄超群.营运知识的智慧:百家中外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与探索[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203.

[3]王小卫.宪政经济学——探索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129.

[4]何瑛.虚拟团队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10.

[5]孟庆伟, 樊波.技术创新中基于知识流动的人才柔性流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12) :104-108.

影院投资管理风险规避模式运行 篇5

随着电影行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行业中所蕴含的巨大潜在利益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许多上市企业已经与电影行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长期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说明其中的利益不可小觑,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上在电影行业的发展中占领一席之地,众所周知,如今的电影行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经营运作体系,成功的企业也必将抓住机遇,搜寻产业当前需求并且致力于挖掘潜在的新的市场需求。

一、影院行业现状分析

(一)影院行业历史发展及近况根据社会调查研究显示,到短短五年的时间中国的影院行业的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这五年内,全国的电影院一共增加4370家,累计增长了128.5%,截止到20全国的电影院增长到了8410家,同比增长了23.7%,增速增长了2.3个百分点,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工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全国的电影院的数量将超过10000家,相比于年来说,增长速率有所减缓,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中国的电影行业正在逐渐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电影行业呈现出不断趋于增长的态势,相较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银幕数量是遥遥领先的,截止到20,中国的银幕总数量达到了50776块,相比于2016年增长了9597块,稳居世界电影银幕数量的第一位。调查显示在20,中国的银幕数量仅仅只有13118块,中国只用了短短六年时间就增长了4倍,到年,同比增长了23.3%,-2016年,年均复合增长速率为31.09%。

(二)投资管理影院行业的可行性目前电影行业正在稳步发展,市场上有很多人看中了电影行业巨大的潜在利益,纷纷进行投资效仿,但是很多时候却并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指导,所以就出现了电影行业鱼龙混杂的状况,导致电影行业的质量有所下降,市场变得逐渐供大于求。在供大于求的市场背景下,如果还想在这个行业中的到发展,就必须响应目前的国家政策,从供给侧进行深化改革。电影行业所能带来的利润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影院投资中的优势在于有充足的现金流来运行整个机制,不管是租赁影院还是自己修建,都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在市场中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得以将此投资发展进行下去。然而在目前的市场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影院大部分都是采用租赁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投资影院所需要支出的资金支持就更少了,最大的资金投入就是在影院装修和改造方面,在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和品牌特色上需要投入一定的不可替代的资金以外,其余的都是少部分的资金投入,在后期都是可以获得回报的。投资影院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充足的现金流了,除去每个月的固定租金和其他人工费用等成本,影院所入账的资金是很及时和灵活的,并且获利周期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加短,和电商平台合作也可以大大增加影院的资金回报率,将现金流的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像地产或是期货交易获得回报的周期很长。影院投资中的现金流优势是行业中的主要优势,只要抓住这个优势机会,再看准市场时机找准定位,就可以在投资影院行业中脱颖而出。电影行业的发展,从初期的胶片电影发展到现在的形式存在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在目前的环境中,电影院作为传播电影的主要媒介,也逐渐成为衡量一部影片的质量和水平的平台了,我们经常用票房数据来作为我们选择电影的因素,所以电影院在这个产业链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缺少的,这是电影发展到今天所选择出来的,未来也一定会在电影产业链中继续支持和发展下去。这也是投资影院的一个可行性方面,从电影院的作用和贡献就可以看出它在整个产业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抓住电影院这个媒介就是抓住了整个产业核心,一定是可以发展下去的。

(三)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预测统计社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电影票房市场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从的0.71亿观影人次再到2016年得到13.72亿观影人次,增长了13亿人次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4.47%,国内的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599.1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6.78%,中国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实现了稳健增长,虽然近几年来的票房增长速率没有前几年那么迅速了,但是纵观历史发展,中国的总体水平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并且放眼未来,中国也将保持稳定的较高的增速,不仅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中国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也为电影市场带来了稳定增长的条件,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中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都为电影行业的向上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中国产业协会研究院对电影行业的发展也作出了预测,预计到末,中国的票房总收入将近700亿元。未来发展的的趋势大致会分为以下几类: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绝大部分县镇也将投入建设影院迎合政府新政策,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机遇。国内的剩余资本充裕,可以充分发展娱乐行业。扩大内需政策,提高行业质量,从供给侧进行深化改革。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更有利于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国际进行接轨,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带向世界会成为电影行业的未来责任。多元化是必然趋势,电影企业更加规范合理,在电影经济效益逐步面向市场的北背景下做出创新的经营模式。

二、影院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根据市场调查数据分析行业优势目前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消费值也在不断增长,而通货彭膨胀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每年以7%的数额在增长,而中国资金的贬值率是4.9%,举个例子,100万元人民币在银行的亏损是每年4.9万元,十年就是49万元,而按照活期利率0.35%每年,你可以得到3500元,整存争取的利率是2%,每年获利2万元,到时依然无法抵挡资金贬值的速度,所以投资才是获得利益的有效途径。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仅次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了,而中国的电影院产业发展的比较好的屈指可数,根据调查显示,最有银幕数最多的电影院前三名为:万达电影院线(银幕数:超过600),中影星美院线(银幕数:232),上海联合电影院线(银幕数:217)。其中万达电影院线隶属于万达公司旗下,是一个企业与院线结合和发展的积极例子,并且在全国城市电影院线票房排名中,万达以31亿元收入位居首位,另外数据显示北京新影联的生命力指数最强,企业活力最高。

(二)对存在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作出预测根据调查中国电影票房在短短三年内增速达到了49%,由于电影行业的火爆,大量的外部资本涌入,导致中国的电影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虽然我们说过商业化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短时间内的迅速膨胀是没有好处的,不仅让电影与艺术发生脱离,也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急功近利”在盲目追求市场的同时也过度的消费了市场,阻断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总体来说影院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主要是存在于投资者自身的资本管理和运营以及市场资本变动,这是一个内部加外部的风险,市场的资金本来就是流动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国内外政治或者经济形势等的影响而产生变动,企业很容易受到市场影响从而带来风险。2、投资周转资金风险投资行业的资金风险,也就是财务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因素。因为电影行业的更新周期很快,流量的动向谁也无法百分百掌握,所以投资影院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预测和估量的,在电影风向和走势好的时候可以获得较大的利润,但是在突然下滑和爆冷是,资金周转就很容易出现断链的现象,这是投资风险中最核心的问题,所有的投资都离不开财务的支持,在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投资就肯定会受到连带的不良影响,所以对于财务风险这方面,是影院投资规划时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3、影院影厅建设风险影院影厅的建设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为影院的市场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也许当建设好后大众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带来一定的风险。4、观影需求降低风险目前有很多的电子数码公司推出了家庭影院的概念,并且在年轻人群中也受到了认可,所以未来人们的外出观影需求也许会发生减弱,这也是会带来一定风险的。5、电影市场发展风险影院产业与电影行业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两者之间成正比,就目前市场背景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电影市场的发展风险必定会带来影院产业的风险。

三、如何规避投资风险并稳定运营

我们知道投资一个产业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所以在面对不同的风险时也要根据情况的不同作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制定正确的商业策略在面对资本市场的风险时,由于电影行业的变化莫测,在上市电影企业的股票市场中容易出现突发的跌涨情况,所以容易引起股票市场的“看衰”风潮。在企业投资时为规避该风险,建议扩大企业的产业链条,用更多的电影业绩来带动股票市场,获得股民群众的信任,才能保障在市场上获得利益。在面对资金财务可能出现周转风险时,公司要规划好内部的管理和体制,在电影市场风向不佳的情况下,要先确保自己内部的利益链和资金链是否安全,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内部都不能保全自己,那就更不可能在投资时做到万全了,市场风险始终只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决定的是一个大的走向,不止影响一家公司,使整个产业的变化,在外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要做到比别人更优秀的地步,就一定要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财务规划。只有在财务费用风险上增加预防控制,才可以在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做到有对策和措施。这是对投资项目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无预防控制就不可能安全发展,所以要想投资产业能够做到长远的发展,在财务风险规划上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影院影厅建设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人性化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影院做为固有形态的资产,很难突然之间发生改变来迎合群众的要求,并且涉及到企业租借场地等问题,或许很难做到顺应潮流变化,在面对影院影厅建设的问题时,质量上一定要严格把控,并且建议企业一定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尽量做到前瞻性的设计,走在市场流行趋势的前端,把握发展节奏,并且增加影院的附加价值,尽最大限度提高盈利水平。群众观影需求减弱风险,由于电影票价近几年来上涨,再加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许多电子产品公司也推出了“家庭影院”的概念,并且在广大的年轻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让很多观众在家里、在手机上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观影体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非必要情况下较少选择去电影院观影。

四、行业发展潜能及利润分析

(一)分析行业受众以及潜在客户群体据资料显示,影院产业的受众正在逐渐从年轻群体转化为面向全体群众,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成为了受众,说明这个行业在大众的眼里越来越趋于日常化,现在的电影院里不仅有年轻人,也有很多中老年人的身影。从性别来看,女性观影人数比男性多20%,从年龄上来看,中国的平均观影年龄为24岁,说明年轻人是这个产业的中流砥柱,其中大学以上学历占86.4%,也说明了影院的受众素质普遍偏高,也预示着电影行业的产品质量应该越来越好,才能经受得住群众的考验。

(二)行业内部发展动态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影院产业稳健发展,并且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形势,无论是在电影产品的选择包装,还是在宣传发行上都做得很好,都在稳定的向前进行。根据颁布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全国首批院线正式成立运行,打开了我国电影行业市场的新机制,开启了我国电影放映的新模式,在众多发展中国家里走在了最前端,并且深化改革了原来的单一的供片模式,取消行政区域的划分,减少了电影发行的步骤,节约了成本和时间,优化了产业结构,为我国的电影产业稳步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做出未来利润空间分析报告通过数据显示,截止20上半年,所上映的电影的总票房已经达到了279亿元,其中中国电影有15部,票房达到156.92亿元,进口影片22部,其票房总价达122.08亿元,国产电影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在质量上却远超过了进口影片,通过这个简短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市场的利润是非常大的,并且中国产业研究院也作出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的票房应该只增不减。

五、结束语

投资影院产业要想的到好的发展,不仅要有好的营销策略、合理的风险规避模式、成熟的企业结构,多元的产业链条,更离不开企业组织的实施,一定要积极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各个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职能清晰,互相配合做到内部环境统一和谐才可以更好的抵御外部市场的影响,因地制宜,合理的制定属于企业的专属策略才能够实现稳定长期的发展,尤其是在面对电影衍生行业时,更要做好前瞻性和全面性,切勿急功近利,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姜宁川,胥学跃.现代市场营销[M].四川大学出版社,

[2]丁钟.电影文学[J].学术论坛,2017.

[3]刘汉文.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J].2017.

[4]聂鸿迪.中国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5]尹鸿,孙俨斌.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备份[J].2017.

浅谈医院如何规避医疗纠纷的管理 篇6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院;管理;医生;患者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35-2

1 引起医疗纠纷的因素

对当前医疗纠纷的医患紧张因素大致分为三方面:社会环境因素、院方医务工作者因素、患方及家属因素。现就这三方面因素做如下浅析:

1.1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医院由于其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价格管制,决定了医疗价格低于成本价格,同时由于市场化导向,出现竞争机制。其次,新闻舆论对医疗纠纷倾向性的报导和炒作,使人们在此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误区,患者缺少引导就医的有效信息是导致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

1.2 院方医务工作者因素

在医疗纠纷中部分患者对医方不满意因素可分为医务人员态度、管理问题、价格问题、医疗效果等方面。医方因素就是指未完全遵守国家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及技术规范要求,而这也正是大多数医疗纠纷发生的导火索。

1.3 患方及家属因素

包括患者对医生期望值过高,对医生不全信任,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医院管理制度等等,其中,也不排除少数“医闹”为尝到甜头或以此为职业而采取的故意行为。

在这种形势下,更应该加强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真正依法行医,沟通医患关系运用法律解决医疗纠纷。

2 医疗机构的维权工作

2.1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1.1 建立健全院内各项管理制度

搞好医院管理,首先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主题”的服务理念,在当前医疗改革新形势下转变观念,改革管理模式,在国家医疗改革方针指导下,有法必依,遵章守纪,严格按照诊疗程序、病历书写、规范相关程序制度,做到针对病情检查、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实施相应治疗措施,做到优质服务。同时,要完善以前的管理模式,实施科学有效绩效考核,使广大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执业素质等多方面提高。真正做到“依法治院”,才可保证医院各项工作安全有效运转。

2.1.2 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做人民满意的好医院

良好的就医环境和设施环境对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以及患者对医院的信任程度和战胜疾病的信心都有重要的影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真正做到为广大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方面,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安全。

第二方面,优化就医程序和诊疗环境,改善患者看病等候时间。

第三方面,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提高服务态度。

第四方面,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诊疗经济活动。

第五方面,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医药费用管理制度,杜绝以药养医等不合理收费现象。第六方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2.1.3 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让广大医务人员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尊重患者生命;以诚信为基石,真正达到医患互信;以医疗质量为根本,提高患者满意度;以效益为基础,达到安全有效的医疗目的;改变发展理念,建立严格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要认真做好下方面的工作:

①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理念,制定科学严谨的服务规范体制,培养热情、周到、负责的服务态度,培训熟练掌握有序的就诊技巧。

②长期贯彻医疗安全。从细节抓起,从基础做起。常举办病案分析、抽查通报和绩效挂钩,严重者通过经济惩罚等方法,强化医疗安全意识、全局意识和法制意识,减少医疗事故发生,保障患者就医安全。

③规范制度和实施全面监控。强化落实医疗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医护质量问题全面提高,24小时全程监控。

2.2 改善医患沟通,掌握沟通技巧

2.2.1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态度

改善易患沟通态度的关键点是医务人员情感适时恰当的“输出”。所以,医务工作者是否树立良好的沟通愿望往往是决定医患沟通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

2.2.2 用心就诊倾听患者倾诉

要做真正的倾听高手,应注重:一是要聚精会神和适时适当回应讲评。二是在倾听对方倾述过程中,对病人的讲述进行核实。三是当患者讲述完有关情况后,将病人陈述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反述给病人,使他能在你的反述过程中对自己的讲话和表现重新评估并做出必要的澄清。

2.2.3 积累工作经验,掌握语言技巧

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样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位居第一。所以医生优秀的语言水平,会使病人提高信心并增加希望和力量,相反如果运用不恰当,则会产生反作用,恶化医患关系。因此,医生学习掌握语言的艺术尤为重要。

2.2.4 重视人体语言的沟通

重视人体语言的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这里所指是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各种表情如与患者的空间距离、目光、动作等表现出来的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实际当中往往这些微小的非语言行为表现,既可拉近也会疏远医患双方的距离,所以在诊疗工作中要注重把握与病人的人体语言行为分寸,达到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更富有效果。

2.3 加强医务人员自律意识,提高医务人员思想道德水平

针对当前医患关系之所以愈加紧张,矛盾双方都有其自身责任。医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质道德建设要与现代医学发展状况相结合,尽快适应国家医疗改革的新形势,转变观念提高自身道德水准和业务素质。

首先,医院管理者根据职工思想情况,切实下大力气抓好职业道德建设。根据广大职工的工作和心理变化,坚持以理服人和循序渐进的做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抓,注重实效,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的开展工作。

同时,职业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是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取向。使广大职工认识到作为集体中的一份子,以集体为荣,一损俱损的集体荣辱观。医院管理者要长期不懈教育职工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发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做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文明服务,不以医谋私。

2.4 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4.1 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正确处理医疗纠纷

医院还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正当合法权益。如双方发生问题时医院要收集好多方证据,如病历、影像资料、相关文献报道、证人及证言等。另外,还要做好医疗事故鉴定会的准备。

2.4.2 重视投诉,妥善处理暴力索赔事件

医院要高度重视患者及家属的来信、来电、来访,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对反映的问题,应该加以重视合理解决,要坚持“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疏导不误导、淡化不激化”的原则,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反映诉求,通过法定程序解决纠纷。

要严格遵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严肃查处聚众围攻医院等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切实保障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正当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2.4.3 医疗纠纷的调处

医疗纠纷发生后,患方无影响医疗机构正常医疗和工作秩序的行为发生,由医患双方自行调处,医务科进行接待、登记并予以解释答复。首先,稳定患方情绪或带至医疗纠纷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场所进行调处,组织相关医学专家进行病情分析、认定责任,如医院有责任,由调处中心或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医院工作人员共同与患者或家属,按相关赔偿标准规定与其进行协商;如医院没有责任,由调处中心或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对患者或家属进行解释,若患方不服,可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法律法规及处理医疗纠纷的其它途径:其一是由专门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部门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其二是向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风险规避 篇7

在我国, 由于企业风险意识和信用管理基础薄弱, 造成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的比重为50%以上, 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20%的水平。大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意识还比较淡薄, 管理方式也比较单一, 绝大多数企业还没建立起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我国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催款制度不完善, 监督不力。

谁赊销产品, 谁负责催收货款, 本是赊销经营的一项基本准则, 但在应收账款管理中, 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大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重视不够, 重销轻收的思想导致回款不及时;二是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应收账款监督机制, 企业财务部门未能有效履行对应收账款的监督职能, 致使应收账款形成后, 长期挂在账面上而不能进行有效地回收;三是收款制度极为不合理, 赊销环节与收款环节脱钩, 责任不够明确, 造成催收货款时互相推卸责任, 拖沓不及时, 形成大量逾期账款。

2、应收账款占用数额较大, 企业资金流动困难。

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 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 一旦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 就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 使企业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另外, 大批应收账款的存在, 掩盖了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 往往是虚盈实亏的先兆。因此, 当应收账款占用数额较大时, 财务管理者一定要引起注意, 并采取适当措施, 减少应收账款。

3、赊销决策不够科学。

许多企业在赊销经营中并没有制定完善的赊销政策和有效的收账政策, 它们往往为了扩大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进行盲目的赊销。盲目赊销的结果, 虽然使短期内企业的销售业绩获得提高, 但是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的数额也随之大量增加, 一旦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 必然造成企业坏账风险增加, 恶化企业资金流动状况 (入不敷出) , 从长远来看, 对企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企业在进行赊销决策时, 一定要注意其科学性。

二、应收账款管理对策分析

我们将应收账款管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收账款发生前的客户选择和信用政策选择阶段;第二阶段是买卖关系成立到应收账款到期日这段时间的管理, 即拖欠前的应收账款管理 (未到期的应收账款管理) 阶段;第三阶段是到期日之后的应收账款管理, 我们称之为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阶段。

1、完善应收账款事前管理。

一般来讲, 大部分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侧重于应收账款发生后的管理, 这往往是一种事后的管理。而无论我们后期的管理如何完善也只能是一种补救措施, 因此我们要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1) 客户选择。企业在选择客户的过程中, 往往基于扩大企业销售量的考虑, 而忽略了对客户的全面考察, 贸然与客户签约, 进而给以后的收款工作埋下了隐患。因此, 企业在发生应收账款之前, 为了避免应收账款收不回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应侧重于客户的选择; (2) 制定适合企业该阶段的信用政策。狭义的信用政策指的就是应收账款的管理政策, 它是指企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下, 企业权衡与应收账款相关的效益与成本, 为指导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处理应收账款的方式与收账措施所制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广义上, 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只是企业信用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描述了企业经营所处的状态。本文所探讨的信用政策即为狭义的信用政策, 也就是应收账款管理政策; (3) 建立科学严密的赊销审批机制。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 建立科学严密的赊销审批机制, 对于不同级别的人员给予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 各经办人员必须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审批, 超过审批权限的, 由上一级审批。同时, 建立赊销责任制, 坚持责任到人, 各经办人员必须对自己经办的业务进行有效的事后监督, 确保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另外, 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管理, 以实际收到货款数作为其业绩的标准, 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 避免其只顾数量, 不顾质量的盲目赊销。

2、未到期应收账款管理。

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 防患于未然总比事后的补救更加有效。企业在应收账款到期前就应该加强监管, 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其主要措施包括: (1) 建立货款跟踪机制。企业业务部门在赊销货物后, 如何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监控, 确保应收账款按时收回, 就成为其面临的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企业可以建立货款跟踪机制, 来监督应收账款回收情况。首先, 赊销企业有必要在收款之前对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 对赊销企业今后的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 因为这些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问题。其次, 要在货款形成的早期进行适度催收, 可以礼貌地提醒客户企业及时付款, 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以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再次, 财务部门应定期与业务部门对账, 详细记录每笔货款的回收情况, 并经常进行账龄分析; (2) 监督客户信用情况与经营状况。由于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也会发生变化。赊销企业一定要对客户进行动态的监督, 随时关注客户是不是经营状况发生恶化, 或者失去了还款能力, 存在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风险。一旦发现这种情况, 要马上采取措施, 避免应收账款转化为坏账。另外, 要根据客户信用情况的变化, 相应地调整客户的信用限额, 一旦客户的信用情况发生变化, 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信用条款也应随之发生变化。

3、逾期应收账款管理。

企业对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 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企业一定要加强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 避免逾期应收账款转化为坏账,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逾期应收账款管理的应对策略: (1) 确定科学合理的收账政策。收账政策是指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 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所采取的收账策略和措施。在现实情况下, 总是存在一部分应收账款,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地收回, 采取适当的收账政策对应收账款加以催收, 成为企业信用政策建设的一个重点。如果催收过紧, 会破坏企业与债务人的关系, 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和收益。如果催收工作过松, 会使拖欠账款的时间继续延长, 坏账风险将会增加。因此, 企业应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措施; (2) 建立逾期应收账款风险处理机制。逾期应收账款风险处理机制, 是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逾期账款或可能转为的呆坏账, 所规定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制度。对于早期的逾期账款, 财务部门应对其进行严格监控, 及时与销售部门沟通交流, 督促其尽早收回货款。对于拖欠款, 追账部门要分析原因和对策, 并加大催收力度。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坏账, 我们在处理时要采取果断措施, 合理计提坏账准备金, 及时予以转销。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一些企业随时都有关闭、停产、转让甚至破产的可能。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 搞好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也就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们在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同时, 要做好信用政策的选择, 只有将应收账款管理与信用政策选择相结合, 企业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南晓琴.略论应收账款的管理.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6.2.

规避管理 篇8

一、当前企业用工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企业的用工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企业用工形式、用工管理模式, 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当前国内多数企业劳动用工及管理现状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规章制度不完善, 员工解除程序不规范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制定、修改规章制度, 经法定民主程序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 但未达成一致意见, 若该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不能随心所欲, 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并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性要求。如用人单位因本单位尚未成立工会, 需要履行向行业工会、区域性工会、市级总工会等告知说明义务。

2. 处罚流于形式, 加班计算机制不明确

按照法律规定, 企业处罚员工的事实也必须确定且符合规章制度的违纪情形。有的单位不作调查, 或调查后的违纪事实在规章制度中没有规定。企业如果牵强附会地按照已有规章制度去处理, 就会面临法律风险。很多企业的加班争议直接起源于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不明确。那么如何避免呢?法律允许双方当事人约定加班工资基数的, 但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不得低于当期本地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3. 考勤与合同管理问题

用人单位提供的电子考勤记录、手工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表等证据未经劳动者签字确认, 但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根据规章制度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 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表等已通过一定方式向劳动者公示而劳动者在合理期限内没有提出异议的, 应予采信。《劳动合同法》规定, 不及时签定合同的, 企业要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从法律责任的轻重程度也可以看出, 企业重视劳动合同签定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内企业劳动用工存在的具体风险分析

1.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的用工成本风险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所占比例高, 无形中增加相应的用工成本。对大多数的企业来说,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占据企业总员工数的大部分, 这些员工一般都会拥有优越感。由于没有固定劳动期限, 就类似是公司的终身员工, 这对公司管理来说是有负面影响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终身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比别的员工要差, 懒惰心理比较强。因此, 变相增加了公司企业的相应用工支出成本。

2. 新进入企业的员工会有比较大的辞职风险

相对于终身员工的懒惰心理, 新员工在主动性和积极性上都会有很大优势。但由于新入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比较短, 因此辞职的风险会比较高。这样的员工离职后, 一方面会造成企业在这些员工身上支付的相关费用的浪费, 加大了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对于建立人事管理制度和新型的劳资关系形成了很大阻碍。

3. 与劳务公司签定合同的派遣工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不强

虽然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务派遣工人和正式的合同工有着相同的待遇和工资, 但是国内大部分企业对该法规的执行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落实工作不到位, 执行力度没有达到劳动法相关条文的相关标准。而且劳务派遣工人的总数已经超过了公司总用工人数的10%, 企业没有给予劳务派遣工人和正式合同工相同的待遇和工资, 同时劳务派遣工人的稳定性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风险。另外由于工资待遇的不同, 派遣工人和正式合同工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隔阂, 矛盾的激化不断加剧, 导致企业劳动者内部分裂, 派遣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也会因为工资待遇的差距而大打折扣, 对企业的日常人事管理来说都是不利的。

4. 签定劳动合同的内容中所存在的风险

企业和劳动者签定劳动关系合同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合同内容一旦存在差错, 就会给公司整个人事管理系统带来很大的冲击, 从而使企业面对法律问题时处于被动, 这里有几个普遍的问题:第一, 起草合同缺少相应的必备合同条款, 会使企业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因为公司起草合同人员对相应的法律法规理解不够深入细致, 导致企业起草合同的时候, 缺失必要合同条款。这样的缺失不但对签定合同的劳动者有所伤害, 对企业来说也会负有赔偿责任的风险。如果情节严重, 企业还会受到一定的处罚。第二, 企业对劳动合同的有效期限的规定不科学。如果劳动合同期限过短, 就会带来第二次续签合同, 从而需要订立没有固定期限的合同。然而订立劳动合同期限过长的话, 企业的人事用工系统又不够灵活, 这同样不利于企业人事管理, 不利于企业创新。第三, 企业在所起草的劳动合同中, 对于劳动者的职权、工作内容等条文规定不明晰。

三、搞好劳动用工管理和规避用工风险的对策

1. 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完善劳动用工合同的管理

在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员工占据公司大部分比重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人员要逐步建立健全公司人事管理制度, 进一步提高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这些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管理人员还应该为这些员工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 调动其主动性。同时, 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员工能力, 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另外, 完善劳动用工合同的管理, 对于上述形式的员工要明确相应的合同条款, 使具体事宜有据可依, 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无意义的劳动纠纷。

2. 健全企业的薪酬发放制度

同工同酬是劳动法明文规定的, 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制定相应工资待遇的基本准则。企业应当按时发放工资, 坚决不能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进行克扣, 更不能拖欠劳动者工资。否则, 劳动者有权根据相应法律法规条款与企业解除相应的劳动关系, 要求企业依照法律法规条款作出相应的经济补偿。同时, 还要健全和落实激励机制。研究表明, 企业在物质激励手段上缺乏系统性和多样性, 在报酬形式上, 多采用底薪+奖金的“万能”报酬方式, 年薪、股票期权、利润分成等物质激励方式应用较少。实践证明, 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基本的条件, 是直接影响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因素, 薪酬分配的合理、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3.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为劳动者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

很多企业为了减少自身人力成本支出, 经常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或者不足额缴纳, 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时有发生。企业没有缴纳工伤保险, 出现了劳动者工伤或者劳动者以企业不足额支付社会保险或者没有支付社会保险为由而提出解除劳动关系, 企业都要对这些作出相应的经济补偿, 这些都会为公司带来比较大的额外支出成本, 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公司必须对劳动者的各种社会保险加以重视, 并按时足额地缴纳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保险。

4. 对签定的劳动关系合同内容给予重视

劳动合同签定时, 需重视以下必备条款: (1)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3) 劳动合同期限; (4)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5)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6) 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7)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项。 (8)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9)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即按照《劳动合同法》以外的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应当在劳动合同中载明的内容。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第一, 公司的人事部门应该起草一个合法、科学的劳动关系合同范本, 并把这个范本作为样板, 依照公司实际的用工需求而做出相应的改动、增减、修订。第二, 公司要对劳动关系合同订立的时间有一个科学的掌控。在判断与决策过程中, 企业应当对劳动者和岗位职务的特点进行充分考虑, 对有的重点岗位, 应当对其签定年限有所增加, 而对那些身体状况好、技术好的员工要考虑与其订立长期的劳动关系合同。第三, 企业要在合同中明文规定出劳动员工的岗位职责和岗位内容, 从而使劳动者对自身的工作内容有充分了解。同时, 企业还要让劳动者签定岗位职务责任书, 并以此作为合同的附属合同, 方便日后员工不能完成岗位任务时, 公司可以有据可依, 从而做出具体的调岗。

5. 构建人才成长快速通道

按照科学人才观要求, 综合各类员工在企业所能、所为、所贡献等基本情况, 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履行岗位职责为基础, 以工作绩效贡献为依据, 构建适应企业要求的选才、育才、用才、聚才管理体系, 使员工“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 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

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给职工人文关怀, 让职工对单位有家的归属感

企业领导者要及时了解并主动关心员工的需求以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 从而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及支持、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 使被管理者处处感到自己得到了重视和尊重, 以增强员工对本企业的归属感。曾经, 华为公司比较重视人力资源的挖掘, 不惜一切代价广揽高素质、开拓型、敬业型人才, 并创造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 却忽视了人文关怀, 以致于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企业发展。企业对员工缺乏人文关怀, 导致事故频发的现象时见报端, 在企业劳动工人管理过程中, 应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引进, 而且在管理过程中还要给职工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让职工对单位有家的归属感, 这样才能规避用工风险, 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 企业因为在人事管理时不重视对劳动用工的管理, 从而导致企业在劳动用工时会有很大风险, 而且这风险逐渐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新的劳动法对劳动者的权利义务规定更加明确, 对企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若企业不及时完善自身的人事管理制度, 搞好自身的用工管理, 会使企业逐渐在时代的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淹没。因此,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 企业要加强用工管理, 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 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 从而规避用工风险, 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 同时也对企业用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如何做好劳动用工管理、规避用工风险, 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对当前社会企业用工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有效规避用工风险, 谈一下观点和认识,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规避管理 篇9

一、企业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用工制度不完善

用工制度在企业用工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大多数企业的用工制度都存在很大的缺失。在劳动合同法的修订中, 企业与员工双方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规章制度的不完善, 进而导致员工解除程序的不规范, 各部门分工不明确, 也会使企业内部运营流程紊乱。

2. 奖惩机制不合理

企业处罚员工虽然合乎情理, 但也要遵循法律的规定, 实现制定好合理的奖惩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当员工犯错误时, 企业应该按照管理制度上的条例合理处罚。另一方面, 关于业绩和加班的奖励, 也应该制定奖励制度, 既体现了企业的公平性, 也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效率。

3. 劳勤与合同管理不规范

企业应该定期、及时整理员工的考勤表和绩效管理情况等资料, 每一批工资的发放应该由员工自己签字确认, 用人单位在用人之初也应该按《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及时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 从法律的层面重视员工的合法权益,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 人事部门对员工合同的高度重视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国内企业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1.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成本风险

在一个企业中,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占大多数, 由于他们没有解约的期限, 类似于企业终身员工的身份使员工更具有优越感, 这也无形中给企业带大了巨大的成本风险, 在积极性上,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不如短期员工, 这对公司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加剧了企业的成本风险。

2. 新进企业员工存在的辞职风险

相较于终身制员工, 刚进企业的员工在积极性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但他们短期的劳动合同又会使辞职的风险加剧, 频繁的新员工辞职, 也会影响着企业的用工成本和新员工招聘成本, 也影响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 派遣员工的工作效率风险

虽然在相关法律中规定, 公司派遣外出的员工和正式员工享有同等的薪资待遇, 但目前市场上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企业的执行力度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而且一旦待遇有差, 派遣员工和正式员工之间容易引发一定的矛盾隔阂, 导致企业内部分裂, 也极大地打击了派遣员工的工作热情, 这对企业人事工作和盈利效率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4. 劳动合同内容所存在的风险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签订也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 其内容的准确与否, 直接决定着企业人事的管理工作效率, 一旦所签订的合同内容有所偏差, 就会使企业面临着法律风险, 带给企业负面的新闻影响, 所以在劳动合同签订中, 双方一定要注意科学、合理。

三、搞好劳动用工管理规避用工风险的几点建议

1. 健全人事制度, 完善劳务合同管理

在公司无固定期限的员工占比重的背景下, 企业应该逐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切实提升无固定期限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益, 企业管理部门还应该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加强职业专业指导, 并切实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在用工管理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中, 做到科学可依, 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2. 完善企业员工薪资发放工作

在薪资发放时, 企业应该履行基本的责任, 按时发放员工的工资, 不拖欠、不少发, 除此之外, 还应该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对业绩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 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 鼓舞士气。从员工切身利益出发, 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也是树立一个企业形象的基本。

3. 依法缴纳员工社会保险

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建立健全员工福利保障体系也是当今企业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工作。而之前许多企业未曾为员工缴纳保险, 在引发社会事故时, 没有保险公司的赔偿, 公司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补偿金额, 为避免一些纠纷的产生, 按时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也是企业的一项明智之举。

4. 重视企业员工素质培养

在以公司效益为前提的基础上, 加强对员工基本素质的培养, 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综合各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工作能力, 对其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进行针对性的提升, 最大化地从工作者本身来提高工作的效益, 为员工创造最大的发展空间, 使员工具有进取心, 从而促进企业走向和谐良性发展。

5. 增强员工企业归属感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员工的关心指导, 让员工对企业具有依赖心理, 具有归属感。企业领导主动了解员工的家庭和一些需求状况, 并给予关怀和帮助, 有助于建立一个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工作关系, 有助于企业团队的融洽。

例如之前华为公司很重视人才的挖掘工作, 曾不惜一切代价招揽人才, 但后来却因对员工没有足够的人文关怀, 从而导致很多人才的流失, 大小事故频频见报, 对其公司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所以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管理过程中, 给予员工足够的关怀, 也可以使员工对公司具备一定的归属感, 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收益, 使企业走上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总结

分析如上, 基于企业人事对于员工劳务管理的疏忽, 导致企业用工管理具备一定的风险, 而这些风险也使企业在当今经济发展潮流中面对诸多挑战, 要想使企业高速、高效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就必须足够重视员工的用工管理工作。完善人事用工管理体系, 加强员工劳务合同的审核, 企业管理者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劳务合同法, 借鉴好的管理模式, 结合自身的不足与发展规律, 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打造精英员工团队, 合理规划用工分配, 规避用工风险, 进而使企业走向高速发展道路。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和企业用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劳动用工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环节, 也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 这样才可以使企业的利益尽可能达到最大化。本文就当前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模式做以研究, 分析现如今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就如何减轻用工风险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用工管理,用工风险,企业劳务

参考文献

[1]陈东营.新《劳动合同法》背景下的电力企业如何规避用工风险[J].人力资源管理, 2015, (2) :127.

[2]顾利娜.如何搞好劳动用工管理规避用工风险[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15, (3) :60-62.

规避管理 篇10

一、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公司整合, 一度时期, 应收帐款处于无人问津状态, 这与公司资源整合, 强化管理, 实施公司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极不相称, 亟待理顺。

(二) 没有专职管理应收帐款的机构

企业财务部门只能对应收账款根据账龄进行分析, 提供资料, 而根本无法对催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只有公司高层予以重视时, 账款催收才有可能动一动, 而公司高层工作范围大, 任务繁重, 又难以将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某项事情上。

应收账款催收工作关系公司资金链接, 也会影响经营, 应设定专门机构进行分析、评价、监督和考核, 或者加强法律顾问队伍, 由企业法律顾问负责企业的所有应收价款。

(三) 培训宣传力度不够, 相关人员素质不高

根据调查显示:许多企业销售人员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则不太了解, 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在调查过的财务人员中, 其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也仅仅停留在各经营单位的报表中, 按数额和账龄对应收账款进行简单的区分, 日常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核算, 更不用说按文件要求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专项分析和对销售部门应收账款工作的指导了, 所以, 企业应该利用固定的业余时间, 对销售人员进行了持续的系统化的培训, 为以后的经营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应采取的措施

(一) 建立运行货款回收担保制度, 从内部保证货款的按期收回

企业的业务员与企业是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之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 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 承担民事责任。”业务员销售货物的行为是实施的代理行为, 销售货物这一行为的后果与责任是由企业来承担的, 也就是说货物销售出去以后, 债权债务关系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形成, 只要业务员不具有重大过失, 是不用对企业承担任何责任的。这样一种法律关系的存在, 导致业务员的业务行为与责任不相称。业务员只管销售货物, 至于货款问题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从而导致企业的大量货物被赊销出去, 大笔货款长期拖欠不能讨回, 延长了企业的运营周期, 降低了生产利润, 直致产生一定的呆死坏账, 造成了企业的损失。

无责任的行为是放纵的行为, 只有约束才能规范。近几年, 企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的“保证”有效运用到销售行为中去, 建立货款回收的担保制度。具体程序和方法是:把销售人员当作债务人, 企业是债权人, 职工在被聘为销售员, 走上销售岗位后, 须向公司交纳一定的保证金, 并由销售人员根据自己分管业务的区域销售量再找两个以上的保证人 (一般为本企业职工) , 与企业签订保证合同, 企业要求的回款期间就是保证期, 销售人员每月发的货款金额就是保证金额, 销售人员可以在保证合同约定的金额上加一定额度并在此范围内任意发货, 一旦销售人员没有能够在企业规定的回款期间内 (也就是保证期间内) 按期回款, 债权人 (企业) 就可以直接对保证人或销售人员提供的保证金行使保证权利, 实现主债权 (货款) 的利息, 当然, 如果按期回款的话, 销售人员可以得到合理的提成作为奖金。

通过保证合同的运用, 销售人员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有了变化, 实现了责任与行为的统一, 与切身利益挂钩, 制约销售人员谨慎发货, 从而提高销售人员的责任心, 使企业的货款回收率得到保证。

(二) 实施销售分户账管理, 从外部保障债权能够实现

传统型老企业的特点是拥有大批长期合作的固定客户, 在以往的业务交往中已经形成了先发货后付款的习惯, 这种惯例受市场因素和历史原因的影响, 短时期内不好改变。这种付款方式对供货企业存在的风险是较大的。长期的合作与交往, 各类客户产品用量不同, 客户与客户的资信情况不同, 与其交易的风险也是不同的。相应的针对客户也不能采取相同的销售策略, 因此, 管理人员应结合国际贸易支付方式, 对销售客户实行分户账管理, 对每一个客户的偿付能力进行详细调查和适时监控, 并按照年回款额和欠款额划分风险级别, 按级别采取现款发货, 限额发货, 最高额担保等风险管理措施, 对有可能出现信用危机的客户及时行使抗辩权, 防止应收账款的增加。

具体措施和方法是:1.划分风险级别, 根据回款额的额度, 累计欠款额度, 以及偿还能力把客户区分开来, 限定给予客户赊销货物的最高额度, 对于欠款金额居高不下的客户, 应当由客户提供保证人或用其自有不动产和大额动产提供相应金额的保证或抵押, 可在最高额担保的额度内赊销货物。对回款额度小的客户需谨慎订货, 并尽量采取现款发货。还有就是实行担保发货或限额发货, 对这种客户累计欠款额不得高于年回款金额的10%。2.对以上风险划分的客户进行适时监控, 一旦发现经营危机即停止发货, 待其提供担保后再恢复供货。3.对累计欠款超过一定额度, 又不能提供担保, 全年用货量相对较低的客户应停止发货, 待原债务作出有效处理后再按照以上风险级别发货。

三、结束语

建立起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和防范机制的方式很多, 关键是要寻找切合企业实际的有效方法, 并订立可行的规章制度, 我们应齐抓共管, 各个部门分工合作, 使应收帐款得到控制。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促进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 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 作为企业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加以规避和规范, 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十分突出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应建立运行货款回收担保制度;实施销售分户账管理。

关键词:应收帐款,管理

参考文献

规避管理 篇11

风险是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和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通常人们把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称做“危险”或者叫财务损失;而把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称做“机会”。

财务管理中对风险的管理是要识别和权衡。即对其中的危险需要防范和控制;而对其中的机会更需要选择和获取。

就施工企业而言,单个项目的风险度量:是其收益率的变化对整个企业收益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即对整个企业风险的贡献大小。

为管理需要,本文所讨论的风险均指其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

二、施工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

施工项目由于自身及外部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投标、组织施工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过程中 ,财务收益均具有不确定性。

项目投标阶段:由于目前建筑市场僧多粥少,激烈的竞争和不规范的操作,施工企业为了中标,往往把标价越压越低,而建设单位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通常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履约保证金、工程质保金等,使原本利润不多的项目管理稍一疏忽,就可能发生巨额亏损,甚至出现项目承接到手就意味着要发生亏损的现象,企业在做还是不做之间很难选择。

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可能因选择的协作队伍不力,不能制定先进经济的施工方案而导致施工工期延长、所需机具增加、施工质量下降等,从而使项目实际效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其次,不能全面控制成本,造成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浪费,管理费增大,使整个项目成本超出预算,造成亏损;再次,没有选择科学的财务核算方法,成本费用的合法票据归集不全,账务处理不当,导致增加流转环节,纳税调整增加,不能合理节税。

项目竣工过程中:不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造成项目财务结算滞后,不能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增加项目的资金利息負担,同时延长了工程保修时间,增加工程保修费用,从而使项目成本大大增加;如是开具了“外经证”的项目还要经受税务稽查;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还可能面临国家审计等处处都有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防范

施工项目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是任何施工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有时候一种行为的实施可能引发多种风险,这是由风险的相关性决定的;风险惯穿于施工项目的始末,这又是由风险的多样性决定的。施工项目花样繁多的各种风险,在财务上的最终表现是造成损失。

下面就如何降低财务风险、减少经济损失阐述一些个人观点:

(一)熟悉、掌握投标价并以此为主线来贯穿施工项目财务核算的始末。

一个项目能否中标,施工企业编制的标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合理的计算标价,使财务盈亏已经通过了秤量;另外标书中的施组方案、各工作项目的“三费”(人、材、机)构成是指导项目班子配置资源、采购材料、调度生产等的纲领性文件,财务人员只有在熟悉掌握了投标价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地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现金流量图)、控制成本费用开支、准确计算各工作项目的实际成本,使人、材、机三项费用的构成比例始终控制在规定的额度内,如实反映整个项目的盈亏水平。这样出具的财务资料,在税务稽查和各种审计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吃透相关法律、法规精神,在项目财务核算中灵活运用。

法是调整当事人各双方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法的敏感性是一个财务人员的必备素质: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作为财务人员的第一反映应该是:它涉及了哪些法律法规、都有哪些优惠政策以及怎样在“边缘地带”迂廻等,特别对一些地方法规的认识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施工项目大都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域;另外对法的敏感性还在于能否在第一时间里获取法的信息,如当前国家出台了哪些新税收政策、明年国家审计的重点在哪里等;第三要能应用相关的法理,对所作财务事项自圆其说:因为任何企业的财务帐目都不可能象书本一样没有任何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瑕疵,关键是财务人员如何作出合理的解释。只有建立了这种敏感机制,才能在项目财务核算中闻风而动,做到胸有成竹,未雨绸缪,合理地归避和转移财务风险。

(三)、扎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积极创新项目财务核算新方法

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抵卸财务风险的强弱。以2005年浙江金丽温高速公路第1合同段国家审计(延申审计)为例:当时我司施工的桐岭岗1#遂道工程被指控偷工减料(管棚材料Φ146焊管)有质量问题,一旦事实成立,该单项工程将全部报废重来,可想而知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何等的惨重。我司硬是凭着过硬的会计基础工作而让审计人员折服:该单项工程的设计材料用量、我司的材料采购数量、施工班组的实际领用数量、现场监理的签证确认数量一一吻合。最后审计人员说了一句:“谅你们做假也不可能做得这么好”!类似的问题还有象安全措施经费的计提与支出、爆炸物品的采购与领用等等财务账目都必须清清楚楚,可追根溯源。

另外建筑业市场的开放和繁荣,施工项目的多样化,财务风险同样也存在多样化;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财务风险更是复杂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合作施工模式,其中的税务处理,堪称项目财务核算的瓶颈:合法票据搜集不全,不仅牵涉到流转税(营业税)的缴补,还牵涉到企业所得税的缴补和处罚;不仅会涉及到个人,更会涉及到企业;不仅有行政责任,而且有刑事责任,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因此财务人员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有益偿试。

A、统一会计主体,协作单位全部实行报帐制。《建筑法》规定:除专业分包外,主体工程一律不得转、分包,并且分包的工程价款不得超过工程总价款的30%。这点,建设单位(业主)在招投标时也会强调。然而,纵观全国的施工企业,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能有几家呢?这是导致合法票据无法搜集的主要原由。因此,财务核算应该以中标单位为主体,以施工项目为单位,协作单位采取报账制,对外统一提供会计信息,于理于法都是上策。

B、对纯收管理费的施工项目,业主的工程款到达中标单位账户后,中标单位如在扣除管理费、税金等款项后一笔汇往施工单位,势必造成增加从中标单位到施工单位这一流转环节,并且工程转包的迹象更明显。这样税务机关就要多征一道流转税(营业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财务核算时,中标单位必须直接面对材料供应商、机械租赁公司和作业班组工人等,即在工程款项到账后,由施工单位向中标单位提供一份资金使用计划,对其中的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民工工资出具委托付款证明,直接从中标单位账户支付,对其中的差额部分才汇付施工单位帐户,采取如此分散支付的办法一来:有效地规避了工程转包的风险;二来:减少了工程款项的流转环节,是处理此类协作项目财务核算的首选之举。

C、对协作单位是全民所有制单位无法实行报帐制的前提下,可偿试所得税包税政策。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谁所得谁纳税。长期以来,税务机关在探索对施工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时从查账征收逐步进化到包税征收的方式上来。即施工企业在交纳营业税的同时,按营业收入的一定比率核定施工项目的应税所得率,然后据此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样不仅大大简化了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同时又解决了施工企业票据难于搜集的困难,深得施工企业拥护,目前我国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正是这样操作的,条件成熟的项目我们不防合理借鉴。

四、结束语

规避管理 篇12

一、医院应收款项的含义及种类

医院应收款项是指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及其他服务形成的债权, 在财务报表上主要体现为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 应收医疗款, 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医院应收款项主要分为:

一是医院对内部形成的。

医院对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形成, 如自费病人欠费和医保病人欠费而形成“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和“应收医疗款”;因本院职工预借差旅费、拨付备用金、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而形成“其他应收款”。

二是医院对外部形成的。

现在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 个人就医时除缴纳部分自费和自理费用外, 余款由人保局按时向定点医院拨付, 这部分费用形成“应收医疗款”;医院为维持正常运营, 而与材料、器械、药品等其他供应商发生的“预付账款”。

二、医院应收款项风险形成的原因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 医院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进行全面检查, 按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管理费用。而且随着应收款项的大幅增长, 医院还会产生大量机会成本、管理成本。

(1) 形成自费病人欠费。这又要分为几种情况, 一是因病至贫, 生活贫困, 属于特困户或低保户, 无力偿付高额医疗费用。二是110、120送来的无主病人和交通肇事、打架凶杀而无法确认单位和家属的危重病人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三是因医疗纠纷而故意拖欠的费用。

(2) 形成医保病人欠费。主要是医院违规治疗等管理不善原因被医疗保险机构拒付的金额及超医保控制总额、超定额部分的医疗保险机构的拒付款。

(3) 职工预借的差旅费及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 因长期不清理, 而造成推诿扯皮的现象。

(4) 预付供应商的账款, 因疏于管理, 过了诉讼时效而形成呆账, 发生坏账损失。

(5) 影响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应收款项长期大量存积, 一方面增加了医院资金占用, 降低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率, 虚增医院当期业务收支结余, 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医院总资产实质与形式将不一致, 导致医院实际经营状况被掩盖, 误导会计信息需求者, 影响了医院年度计划的实现;另一方面业务收入的增长并没有真正使医院现金流入增加, 反而使医院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各种成本和费用, 从而影响医院资金的正常周转, 医院所需资金得不到筹集, 药品、卫生材料得不到及时供应, 所需设备得不到更新, 从而更影响到新技术新项目和病员数量的增加, 如此恶性循环, 信誉受到影响, 势必会使医院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三、加强应收款项管理, 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为了减少或降低应收款项风险,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医院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 加强对应收款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 加强全员营销,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欠费

催收医疗欠费不光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而是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树立全员营销的理念。从病人来院就诊开始, 住院处就要详细询问登记通讯地址, 缴纳一定数量的预交金;住院病人进入病区的第一天起, 医生护士就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有针对性地进行医保政策的宣传讲解, 平时加强一日清单的下发与病人信息反馈制度, 积极与病人沟通, 消除病人的负面思想, 对治疗方案及医疗收费方面的疑惑力求在平时就解决;建立病人预交金催交预警系统, 系统在病人预交金不足一定数量时会自动提示催款;发生医疗欠费时, 财务部门要积极与病区相配合进行催讨, 欠费数量大时有必要成立专门的讨债部门。只有全体员工在医疗服务产品ªÔ`Ôà‡ÔÀlÔÀàI@JÔàQÔàAÔ@‚Ô@£ÔÔ„Ô提供的全过程, 积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医疗营销, 才能把医疗欠费控制到最小化。

2. 加强质量管理, 规范医疗行为提高病人满意度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 各大医院已经将提高医疗质量, 加强科学管理, 提供安全服务, 控制医药费用作为当前管理工作的重点, 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如超量、抗生素及辅助用药不规范;病历质量不过关, 如出院带药不符合要求、病历书写不及时、医嘱用药与病历描述不一致等。运用临床路径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和费用控制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表明实验组平均住院日缩短, 住院费用降低, 既规范了医疗行à>Ô`¥为, 又加强了医务人员的多专业合作, 提高了凝聚力, 病人满意度也随着上升, 有效改善了医患关系。在单病种管理中应用临床路径的办法, 既是医院提高服务品质的需要, 也是医院适应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加强医保管理, 控制医保实际费用总额

从去年起, 无锡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费用结算实行新的计算方法, 有的医院由于没有控制好普通医保病人和自费病人的门诊住院率、人均住院费用两个系数的关系, 医保费用控制总额因此打了折, 实际医药费用超过控制总额的部分因此构成了医院的坏账损失。因此各部门要加强沟通, 进一步协调好自费和医保住院率, 缩小这两个住院率的差距;充分发挥双向转诊科的作用, 加强与周边地区医疗机构的沟通联系, 提高自费病人的收治率, 缩小自费和医保人均住院费用的差距;医生严格把关, 确保医保病人每张处方药量不超过半个月;对门诊收住病人情况进行细化考核, 每月统计各病区收治病人数、下发医保、自费病人住院率、人均住院费用及相关调整系数、超支额, 便于及时调整医保收入结构, 提高医疗收入的含金量, 减少坏账损失。

4. 建立供应商信息库,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各家医院同器械、药品、卫生材料等供应商的往来越来越频繁, 预付账款也随着增加。因此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 确立合格的供应商清单, 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 对供应商提供的物资或劳务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实时管理和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Ô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城市医疗救助营

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高疾病发生率, 技术进步引导的医疗科技化以及一些新疾病的发生, 都导致医疗卫生的消费占GDP的比例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平均为7%-9%, 而我国现阶段还远远低于这一比例, 因此, 我们要在大力发展政府举办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前提下, 积极动员组织社会资源, 协调不同部门的利益分配, 建立一个符合大多数社会群体利益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力量进入医疗救助事业, 通过市场运作, 更多地关注极端贫困人口、无医保对象和低收人对象, 适当提高这部分群体的救助水平, 促进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减轻医疗服务机构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曾波涛, 许婷婷.临床路径在单病种质量和费用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院管理, 2006.

【规避管理】推荐阅读:

规避机制07-17

误区规避05-24

规避控制06-07

规避06-28

会计规避08-02

贸易规避08-10

成因规避08-20

规避路径08-23

规避创业风险05-12

预防与规避06-25

上一篇:选择主义下一篇:逆作业法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