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共8篇)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篇1
任中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形式,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离任审计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强化领导干部经济权力监督的客观要求,是现阶段审计机关履行职责的必然选择。与离任审计相比,任中审计更具特色,未来将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形式的主流。
一、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比更具独特的优势
(一)任中审计时效性更强,可避免干部“带病提拔”。从时间上看,任中审计能更早地发现问题。有的领导的违规违法问题贯穿于整个任期中,早一点发现,就更多地减少损失。如果等到离任审计时发现,可能有些错误已经造成,损失也已经无法挽回。从效果上看,离任审计时,有的领导已经离退休或者已经履行新职,有的甚至成为审计部门的上级,问题查出来了,最后很多事不了了之,抑或新官不理旧账,抑或板子打在后任身上,导致中央作为廉政重要措施之
一、人民群众寄予厚望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效力大打折扣。而任中审计,则可以分清责任,任中解决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能得到较好地运用。
(二)任中审计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一环。离任审计一般意味着“盖棺定论”,而任中审计还有在任中就对其预警和教育的作用。有任中审计,对有违规违法行为能起到一定的挽救作用。更重要的是,实行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能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促进干部廉洁勤政,求真务实,科学决策,合理使用资金,并自觉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还有利于提高干部整体素质,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同时,如果各地都将任中审计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全面开展,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走向公开化、民主化、法制化,实现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都能进行一次任中审计,就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发挥事前、事中监督的威力。
(三)任中审计更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计划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之一就是受托,受组织部门的委托开展审计。由于多方面原因,单纯的离任审计时,审计部门不能在制定下一工作计划前掌握工作任务量,具体审计哪些领导、审计多少单位,审计机关心里没底,只能初步制定一个控制数,主动性较差,由此也对全年的整体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任中审计能避免这些问题。
首先,有利于全年审计项目的时间和数量安排。由于审计力量有限,而离任审计任务的不可知,安排其他审计项目时在数量上就会有所保留;任中审计的审计时间易把握,可以将审计工作分阶段进行,既可以做到突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任中审计,又可以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难度,更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
其次,有利于项目之间的审计资源整合。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审计类型的联动模式,如: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等,任中审计可以更好地做到这一点。而离任审计任务在全年是分次或分步委托,出现了一些已完成的项目在事后又有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虽然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工作完成新项目,但还是在一些程序上较之初始就进行审计类型联动,花费了更多时间。
再次,有利于审计机关把握审计重点。由于任中审计在时效性上具有优势,审计部门在审计内容上可以突出重点,及时作出预警:一是违反决策程序,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造成工作失误且可能导致国家财产损失浪费严重的;二是失职读职,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的;三是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利用不正当手段骗取政绩的;四是做假账、算假账、报假账,挪用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甚至贪污受贿的。
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比存在暂时的劣势
笔者认为,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比存在暂时的劣势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观念上的偏差。在有些人的眼中,离任审计已经逐步进入了轨道,离任时的审计也属于正常程序。但是对任中审计的理解不够,认为审计部门查他们的次数更多了,耽误他们的时间。有的审计人员也觉得实现任中审计后审计项目增多,查出的问题和离任审计反映的问题相比不那么集中,“至少不那么醒目”。这些都是不对的。任中审计不但节约了审计时间,而且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的目的也从查问题,转向为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制度创新,着眼从宏观上解决问题,这方面的观念应转变过来。
(二)制度上的缺失。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已开展了十多年,各级领导对离任时要接受审计比较配合,而一旦作为任中审计对象,由于制度上的缺失,容易产生种种疑虑,是上级领导对自己不信任了?还是自己有重大经济问题了?这里需要审计机关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组成机关及时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同时建立起标准化的任中审计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任中审计行为。要逐步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机制,要详细规定任中审计的权限、程序、结果运用办法等。大力推动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模式的建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领导干部监督“关口”的前移。
(三)审计评价上的困难。目前,审计系统还未出台任中审计的评价标准,各地审计机关结合实际制定的标准在内容和尺度上也不尽相同,所以说
评价标准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难点,更是任中审计的一个难点,原因在于任中审计属事前或事中监督范畴,各项经济行为将要或正在进行,执行结果的优与劣还未见分晓,审计部门在此时介入,对事项评价的恰当与否及审计建议的针对与否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四)被审计对象选取难。任中审计是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开展的审计,确定哪些领导作为被审计对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加上有的审计机关在政府换届后接到的离任审计任务较重,再安排大量的任中审计项目可能审计力量不足。因此任中审计要量力而行,以质量为重。
三、创新任中审计方式,推进任中审计发展
(一)把握审计重点,选好审计对象。任中审计时可以重点把握以下三种对象:一是有信访反映且经初步查证确有经济违纪违规行为的领导干部,必要时将之列入审计计划,及时进行审计;二是对那些发展潜力大的年轻领导干部,特别是对拟提拔的领导干部,通过任中审计,既能发现人才,又能加强监督;三是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行政审批权的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给予重点关注,而对经费、人员较少的诸如团委、台办、妇联等部门只需实行离任必审;四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二)创新审计方法,做到“五个结合”。
1.任中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内容以财政财务收支为载体,客观反映被审计对象履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事业投入情况、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情况、政府或部门负债情况、国家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财政管理和财经纪律执行维护情况财务收支相关方面的审计,充分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突出被审计对象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地方经济中应负的经济责任。
2.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南通市积极探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捆绑式”审计方法,两位地方党政领导中,任何一方接受离任审计,另一位在职的领导干部同时进行任中审计。
3.任中审计与地方换届选举相结合。任中审计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避免干部的“带病上岗”,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审计部门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换届选举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审计结果报告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提拔、任用干部提供了真实、详尽的数据资料,充分发挥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4.任中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由于当前面临着审计人员少,审计任务重的困境,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确保审计质量,将任中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项目结合起来同时进行,既突出被审计领导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的经济责任,又做到有的放矢,节约了审计资源。
5.任中审计与查处案件相结合。审计部门在年初安排任中审计项目时,与纪检监察机关要及时沟通,将人民来信反映问题较多的单位和干部列入当年计划项目中,并作重点关注。同时要求审计人员树立案件意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失职渎职、违纪违法案件做到及时向有关部门移送。
(三)创新审计评价,明确经济责任
在进行审计评价时,由于任中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特别要注意审计评价应体现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应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特性,通过审计评价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审计评价时要考虑服务对象需求,必须跳出单纯的财政收支角度,延伸扩展。要能抓住组织部门关注的重点,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增强审计报告可用性,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纳入任中审计评价体系中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的自觉性。
一是关注经济指标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一方面应重点关注指标与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职责之间的关系,但注意不能对等;对书记的评价主要以任期内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地方性政策的出台是否与国家方针政策相一致;对县(市)长的评价主要是以执行和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是否到位以及对县委制定的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客观评价整个领导班子的经济责任的同时,也可以准确划分和评价党、政一把手各自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应辩证的运用经济指标,既要看正面指标,还应结合负债情况、环境生态保护情况、资源及能耗情况,关注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正反两方面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是要突出内部管理的有效性评价。重点审查评价单位内部管理的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可验证有关经济事项运行的合理合法性,并对被审计单位今后完善内部控制,确保经济事项合法运行起到最基本的保证作用。
三是突出经济决策事项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正在进行的经济事项应侧重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和评价,看其是否按程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对已完成的决策事项应侧重效益评价,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落脚点应当是“人”,要将审计评价“人格化”。要关注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通过重大经济事项评价决策能力,通过管理状况评价管理能力,通过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评价执行国家政策的能力,最终的审计评价应反映出该名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个性特征。
在进行任中审计评价时,要把握这些重要原则,做到既有理有据,又严谨慎重,要从全局出发,一方面对苗头性的违纪违规行为予以警示;另一方面对于审计没有研究透的问题要慎下结论,避免“越位”和“错位”。在责任确定上,要结合领导干部的具体岗位职责,将经济责任落实到职责中的具体环节,如管理、监督、检查、决策等,突出责任的岗位特点,提高整改意见的针对性。
(三)提升结果运用,为领导决策和行政问责服务。
任中审计突出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是任职期间的审计,是一种动态的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如何运用好任中审计的结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决定任中审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环节。
1.审计结果要作为干部考评、使用的依据。组织部门可将审计结果报告存入干部考察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职务升降、交流、免职、辞职、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能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且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要给予提拔重用,表彰奖励;对单位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要对领导予以诫勉警示,及时提醒;对违反有关纪律制度,问题较为突出的,要视情况做出换岗、免职、降职等处理;对触犯法律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立案查处。同时被审计单位要将整改情况形成专报上报组织部门,整改结果作为干部考察档案的一部分。
2.审计结果要为领导决策服务。对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制度的,审计部门按有关规定做出处理的同时,还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剖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形成专报或综合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3.积极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责制度。如沭阳县推行了《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责评议暂行办法》,规定由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和群众代表、下属单位的负责人、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以及部分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县直机关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到会问责,还有新闻媒体记者现场采访报道。此办法的颁布,促进了审计结果的应用,在当地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需要进一步不断探索,将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审计监督与民主政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社会效应。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中审计的比例逐步上升是必然趋势,它将成为未来经济责任审计的主流,必将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篇2
关键词:任中审计,概念特征,困难和对策
一、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一)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 则是特指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本人和所在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完成经济工作任务、经济决策及实施效果、执行财经法规、内部管理等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做出客观公正结论的一种监督、评价、鉴证, 同时对领导干部个人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的行为。
根据被审计领导人的任职情况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通常分为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理解为审计部门对党政领导干部自任现职以来至审计时, 所在部门 (单位) 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二)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形式相比, 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是对人查事, 审计的重点在于经济活动的责任人;二是对个人查班子、集体, 既通过对领导者的审计, 可以考察评价其领导班子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计监督, 即是针对领导干部任职以来所有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四是审计结果为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和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量化的标准。
任中审计区别于离任审计的特征, 一是前移监督关口, 将审计时间放到领导干部任职期内, 从而达到及时有效地处理、降低危害和减少损失的目的。审计发现, 对于贯穿于整个任期中的违规违法问题, 早一点发现, 就能更多地减少损失;对于已经离退休或者已离任的领导干部, 问题是查出来了, 但很多事不了了之或是新官不理旧账, 不利于分清责任, 解决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难得到较好地运用。
二是转变审计重心, 由原来的查找问题和“盖棺定论”转变为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制度创新, 着眼于宏观解决问题。任中审计不但对违规违法行为能及时找出并纠正, 更重要的是通过内控制度、机制体制方面的分析问题, 查找原因, 防患于未然, 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 通过任中审计的开展, 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干部廉洁勤政, 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领导班子求真务实, 科学决策, 合理使用资金, 达到审计一次提高一次的目的, 使任中审计真正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发挥事前、事中监督的威力。
三是注重计划管理, 提高审计质量。离任审计任务的下达, 一般由组织部门根据干部调动或离岗情况来分配, 任务量的大小与政府换届选举、干部到龄退休等因素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审计工作主动性差, 且存在审计工作量不均衡的现象, 不利于审计部门安排工作和调配审计力量。就任中审计而言, 由于被审计领导干部均在任, 不但有利于审计计划的制定, 审计时间的把握, 做到突出重点, 节约审计成本, 而且通过计划管理, 有利于实现一段时期内对在任领导干部全部审计一次, 有效减轻将来离任审计的任务量, 降低了审计难度, 更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审计项目之间的资源整合, 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相结合, 做到一次进点, 几个项目一起审结, 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四是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高, 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组织部门选拨、任用、调整和奖惩领导干部的参考之一, 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教育、监督、惩处和保护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离任审计结果报告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的需求, 利用率较低, 审计整改中也存在整改困难或配合不好的情况。任中审计结果受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社会群众关注较大, 被审计单位领导也相对比较重视, 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力度较大, 审计的监督服务目标较容易实现, 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二、甘肃省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
甘肃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始于1988年, 20多年来, 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最初的国有企业厂长 (经理) 承包经营责任审计试点, 经历了起步、发展、完善、提高、规范五个阶段, 发展为现在的以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 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 突出对领导干部正确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的审计模式。特别是近些年来, 针对离任审计滞后、查出的问题难以纠正以及审计结果难以有效利用等问题, 2005年, 甘肃省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前移监督关口、开展任中审计的建议, 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委组织部的采纳;2006年1月,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 任中审计在全省全面推开;2007年3月, 省委组织部、甘肃省审计厅联合召开市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 研究部署了任中审计工作, 有力地推动任中审计工作深入开展;2009年, 省委组织部委托开展的省管干部任中审计项目数已经超过了离任审计项目。部分市州审计机关还制订了《党政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 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从事后监督提前到事中监督, 加强了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便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当前任中审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目前, 甘肃省在大力推行任中审计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公众对任中审计的理解不够, 没有看到任中审计真正功效。二是审计工作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层面, 在涉及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方面还有所欠缺。三是任中审计属事前或事中监督, 各项经济行为将要或正在进行, 执行结果的优与劣还未见分晓, 审计评价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为此, 在创新任中审计方式、推进任中审计发展中, 需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审计方法与审计重点的把握, 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要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本质要求, 审计工作要以领导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等方面为重点, 以财政财务收支为依托, 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角度对制度、机制和体制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汇总, 揭示深层次问题;要跳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旧模式,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 抓住关键性的问题及实质;要在查出违法违纪问题、挖出大案要案的基础上, 纠正被审计单位的问题, 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出现, 真正起到震慑和警示效果, 促使广大领导干部依法履职, 促使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 堵塞工作漏洞, 弥补体制机制缺陷, 改善管理, 建立优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实现审计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从而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 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要努力实现由对“财”、对“物”到对“人”的延伸转变, 变微观审计为宏观审计, 把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通过分析资金利用的经济性和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 细化和量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内容, 促进领导干部所在的地区或部门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推动建立健全行政绩效管理制度, 促进提高行政绩效管理水平。通过综合分析年度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客观反映和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 并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分类、剖析, 向当地党委、政府提交专题报告。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 注重触及到制度层面, 反映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追溯造成违规、违纪问题的根源, 真正构建起坚实有效的防范机制, 堵住机制方面的漏洞,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 注重审计评价与审计结果的利用
在审计评价中应体现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要抓住组织部门关注的重点, 增强审计报告可用性, 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在评价中, 一要重点关注指标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职责之间的关系, 分清责任;二要突出内部管理的有效性评价;三要突出经济决策事项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评价。要加强任中审计结果的利用, 一是要促进组织部门将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对领导干部职务升降、交流、免职、辞职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要对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 形成专报或综合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三是要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问责制度, 采取座谈分析会、整改督办会、审计情况通报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经济责任审计文集 (C) .中央经责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编印.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篇3
【关键词】离任审计 任中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免疫系统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模式,按照审计实施的时间分类,可以分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目的与常规审计目的不同,主要目的是界定分清领导干部责任,提供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98年至2010年10月,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领导干部共计41万多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38万多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3万多人。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684亿多元;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免职、降职、降级、撤职和其他处分共计1.81万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0.72万人。
一、任中审计的法律依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其中第五条规定“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赋予了任中审计相应的法律依据。
二、任中审计的开展情况
任中审计方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越来越受重视并逐步推广起来,各地审计机关不仅相继出台相关制度办法,并逐渐开始开展任中审计,加大任中审计的比重。例如山东省2005年出台《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规定对任中审计实行计划管理;安徽省2006年出台了《安徽省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提出“领导干部任职满三年的,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任中审计”;杭州市2007年下发了《杭州市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规范任中审计的管理,提出要有计划地开展任中审计。审计署和各地审计机关近年来大力开展任中审计。例如审计署2009年和2010年审计的37名省部长中,有33名是任中审计。广州市从2009年开始开展任中审计,2013年、2014年分别安排了13个、11个任中审计,占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7%、73%,可见推行力度极大。
三、任中审计的优势
由于离任审计“先离后审”,事后监督,往往被审计对象戏称为“马后炮”,存在审计监督滞后、问题整改落实难等弊端,在领导干部的人事考核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任中审计即事中审计,是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监督功能发挥、问题整改落实效果、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较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着更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事中监督,有助于实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是任中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改变了以往离任审计重事后处理、轻过程监督的弊端,有助于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任期内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防微杜渐,避免造成国家经济损失,有效发挥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二是任中审计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通过在审计过程中规范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促进领导干部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从而达到健全完善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机制、降低违法犯罪的可能。
(二)关口前移,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接受度
一是任中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审计的角色从“查错”转为“监督+防范”,审计的作用也从“亡羊补牢”转为“未雨绸缪”,有助于被审计单位变被动管理为主动防范,被审计领导干部认识到任中审计的作用后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接受度较离任审计高。二是任中审计对领导干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和避免领导干部因为知识结构的限制、理解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而犯错误,有助于促使领导干部树立守法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三)任中整改,有助于改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一是由于审计对象对任中审计接受度更高,态度更为端正积极,更愿意主动配合审计工作,审计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因此更有利于问题的整改落实。二是由于责任对象明确,在任期间的被审计领导干部会更重视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避免问题遗留会影响到领导干部的离任升迁,在任领导干部会积极主动的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落实,保证了审计整改落实的时效性。
(四)先审后离,有助于提高审计警示力
任中审计“先审后离”,使审计结果真正成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等的参考依据,一是能提高审计权威,改变离任审计监督“滞后”的特性,更能引起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和严肃对待,认真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有助于审计机关顺利开展审计工作;二是能提高审计警示力,对其他审计监督对象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达到“审计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功能。
(五)变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审计机关把握重点
一是以任中审计为主使审计机关由被动转为主动,更有利于审计机关统筹审计力量,科学安排全年审计项目工作计划。二是以任中审计为主有利于审计机关科学分析领导干部任职情况,把握审计重点,有侧重点、有选择性的确定审计对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任中审计具有离任审计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消除离任审计事后监督带来的诸多弊端,是未来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机关应转变观念意识,加快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以离任审计为主向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的转变,以规范化的理念从制度上、机制上、管理上推动任中审计发展,从而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纵深发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提供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平,翁燕珍.开展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交通财会,2014.08,P36.
[2]郭晓曼.加强届中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内部审计,2011.03,P38.
[3]邓安香.浅谈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现代商业,2013.26,P248.
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篇4
摘要:作为现代审计理论、方法和中国特色审计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经济制度中的创新,可以深化、完善领导干部额监管机制,并且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民主政治的促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数个方面论述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理论创新,以期能够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和创新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从而推动我国市场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83
一、我国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现代审计制度的创新
目前,现代的审计制度已经覆盖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内容便是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管理层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却是我国所独有的经济制度,主要目的并不是管理层,而是对管理层中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审计的效果,而且极大地节约了审计的成本,更符合我国现行国情。可以说,这是一次外国先进理论和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审计最根本价值属性的体现,也是中国对世界审计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之一。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关系人相关理论的创新
根据审计关系人理论学说的基本观点,可以将审计活动看成是产生于三方关系人之间互动的相互关系,这三方关系人分别是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所谓审计委托人,是指资源和财产的所有权人或投资者,所谓被审计人员,是指受到委托经营或管理这些财产和资源的领导干部或管理人员,所谓审计人,是指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去直接实施审计行为者。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其发起者一般都是审计委托人,通常是党委组织部门或者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而并非西方审计学中单纯的资源或财产的所有权人。就这种审计委托人的变化而言,这也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一大创新。
就本质而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其实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于根本利益和资源财产分配的一种监督机制,极大地区别于西方单纯的物权范围的监督,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因此,具有“三个代表”属性的共产党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工作时,必然也会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类型划分的创新
一般的经济审计理论认为,审计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普遍不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类型划分体系。但是,就我国实际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创新,本身便意味着审计制度的全体创新,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理所应当的应该在审计体系内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应当按照现有的基本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分为财务收支审计、遵循性审计、绩效审计三大方面,从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能占据其中一席之地;另外一种是对于划分标准进行新的划分,即对将对“人”的审计、对“事”的审计划分为其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这种类型的创新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在理论上的地位加以突出,以此来加深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创新
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故而审计理论结构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学界对于审计理论结构有着较大的争议,有审计目标、有审计假设,还有审计环境等多种学说,但是这些学说的共同特点是以一种特定标准的程度作为理论结构,具体而言是以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和相关经济活动遵循的特定标准的程度。因此,在这种模式中,审计在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控制机制,能够保证和促进特定主题受托经济责任全面而有效地履行。
审计理论结构构建上的创新必定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在理论上的确立而出现,这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科学的探讨和思索,并且以此为指导,去真正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发展。
五、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目标理论创新
作为审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目标可以大体分为表象层次、中间层次和本质层次等三个层次。所谓表现层次,便是将审计重点放在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质量上,比如公平、透明、真实等。而中间层次的重点在于对相关标准和准则的遵守程度之上,如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在本质层次上,审计最为重点目标在于保证和促进相关人员能够负责的履行受托责任。
因此,现今经济审计责任的内在含义已经极大地扩展,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的审计,还应当注重领导人的意识观念、道德水准、权力施行等各方面内容,这样做可以对我国经济活动进行更为有效地监管和控制、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但是却也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六、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职业制度上的创新
经济责任作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具有极为明显的广泛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特征,其开展对于审计人才的专业化和复合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还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职业资格的推广就显现出我国社会对于审计人才和一种完善的审计制度的急迫需求。
面对这种新局面,笔者认为,审计从业人员应当加强意识、深化认识,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去学习新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以期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在未来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此外,各地政府尤其是各级审计行政部门应当深入研究并逐步着手注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和推广,并且对其作出可行性计划,包括业务范围、能力框架、管理和考核、后续教育以及职业规范等各方面内容。
七、结语
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够充分的发挥审计制度的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免疫系统”,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制度,加强了审计原有的价值增值、强化组织控制管理、完善民主政治等重要功能,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 篇5
浅析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国家审计能力的提升和发挥的根本途径在于信息化,国家审计信息化是国家审计的方法载体和实现路径。本文从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国家审计信息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并按照国家审计政务的基本职能和发展职能需求分析国家审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对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国家审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发展方向
一、引言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时隔半年之后的2014年11月,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描述了经济进人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国经济进人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体制、动力、模式和目标都将加速转变,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根据新的约束条件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一项方兴未艾的重要审计类别,十余年来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维护财经秩序、预防抵御经济运行风险、促进依法行政和党风廉政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推动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就成为摆在审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新常态下实施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新常态下实施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其审计结果不仅成为人事、组织部门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也为选拔、任用企业领导人提供导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正逐步走向规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范基础。同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审计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不断深化发展,在全面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人员依法履职的“警示器”。
新常态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监督评价,将有利于规范领导人员的经济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其在经济工作中的失误,避免“决策时拍脑袋,出了问题拍屁股”现象,以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帮助领导人员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同时,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使广大领导人员受到教育,有所警诫、有所镜鉴,从而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是正确考核和任用领导干部的“校正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也给干部考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决策、内控管理、政策执行、自我约束等行为的审计,运用客观数据和经济指标评价其经济业绩和任期经济责任,能较好地德、能、勤、绩、廉等多方面为各级党委和上级人事部门正确考核、任用领导干部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增强干部监督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的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是落实群众路线、深化反腐倡廉的“对照镜”。
在新常态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勤政廉政、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不仅立足于对资产、财务收支、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审计,同时以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对干部个人经济责任进行界定。通过审计,“一言堂作风,一枝笔审批”现象得到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以遏制,违规违纪人员和腐败分子受到惩治,领导人员依法履职、遵守和执行国家财经纪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自觉性得到提升。
(四)经济责任审计是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助跑器”。在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在对被审计企业资产、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做出评价并保护企业资金、财产的安全、保值、增值的同时,还为企业发展战略、内部治理、风险管理、生产经营等把脉,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运用独立、专业的眼光进行分析提炼,为促进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提供咨询和建议,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管理控制、防范经营风险。
三、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措施
目前,国家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新常态引领经济发展,稳增长与调结构成为首要任务。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从以下七个方面探究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完善措施。
(一)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效能
新常态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20署,涉及 15 个领域、330 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需密切关注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跟踪实际落实情况,推动改进和完善。
关注国有企业领导人简政放权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行政审批权清理下放、机构改革推进、部门监管职责履行等情况,密切关注法律法规、发展规划、政策标准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促进理清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促进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持续关注国有企业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把财政资金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以及政策目标实现统筹考虑,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始终,密切跟踪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环节;跟踪国有企业“营改增”完成情况,对“营改增”推动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国有企业消费税、资源税缴纳的具体情况。
同时加强有企业领导人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认识和相应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是不断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途径,审计部门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抓手。现阶段,应深入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指示、《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央两办《规定》等精神,制定和完善好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只有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才能有效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需密切关注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与出现的新情况,并及时予以反映。
关注国有企业产业升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各项措施进行评估;跟踪国有企业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使用情况,相关资金分配是否符合政策目标、使用是否合法、合规及政策执行效果等内容;关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通过审计发现科技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政策落实,推动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审计,通过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分析,发现目前技术创新状况与期望状况间的差距,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但就目前运行的工作机制而言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发展。因此,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势在必行。健全整改责任制,明确国有企业领导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强调审计整改结果在书面告知审计机关的同时,要向同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告。
(三)围绕宏观经济政策部署,推动政策贯彻落实
新常态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重点支持薄弱环节。宏观经济政策着重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应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及执行的有效性的审计监督,以促进国有资产在合理区间运行。
关注国有企业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对政策贯彻实施的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以保证其按照政策设计的要求执行,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以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时资金投入的预算为起点,根据资金支出的流向,对国有企业领导人使用资金的情况按预算要求分期进行真实性、有效性的跟踪审计;关注政策“工具箱”的使用情况,对政策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应及时予以揭示和反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政策、机构方面,应出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具体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对独立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同时透明流程,借鉴美国保护法案,实行广泛监督。具体来说,由于不同领域的国企单位各自特点差异较大,所以评价相应指标确定不可过于机械,应结合实际行业特点选用不同指标、确定不同权重。同时,应将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从双重领导体制下解脱出来,形成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独立的上报负责体制,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监督权,实现经济监督与行政监督的有机结合。在监督方面,应推行阳光审计,在审计结果公告上有所突破。
(四)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科学发展
新常态下,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已难以为继。2015 年新的《环境保护法》实施,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应进一步拓展环境审计领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科学发展。
关注国有企业领导人对新环保法的严格执行情况,是否存在对执法的干扰和法外施权情况,监督环保等执法部门是否存在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情况,推动“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的落实;结合环保需要不断扩大污染治理的企业专项环境审计,如水资源污染审计、土壤污染审计、生态环境建设审计等;以财务审计为环境审计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环境绩效审计,即对国有企业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经济性、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环保部门的业绩进行的审查;不断探索新的环境审计模式和创新审计的方式方法,整合审计资源。
面对新形势和新常态,要注重改进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积极探索、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领域的新问题、新情况,重点研究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数据挖掘和分析,提高审计查找案件线索的效率和能力,实现审计从单点审计向多点审计、从离散审计向连续审计的过渡。
(五)围绕经济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新常态,各项改革措施相继推出,稳增长成为重要经济目标,各种经济矛盾与风险隐患逐渐暴露。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应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关注经济“去杠杆化”,防控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跟踪存量债务的潜在风险及化解情况,监督国有企业新增债务的举借和使用,跟踪影子银行情况,防范银行业坏账增加导致的风险;关注“去产能化”,防止相关行业形成密集性风险。
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是强化审计的监督职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加大经济风险监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应督促被审计国有企业领导人认真执行审计整改,把涉及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方面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审计事项,并公示整改情况,推动被审计国有企业及时整改、规范管理。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健全整改责任制
审计结果的运用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结果的综合运用,一方面审计结果运用要服务“党管干部”的宗旨,要突出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职”重点。
对发现的国有企业被审计领导和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及时通报情况、落实整改、责任追究;另一方面是对经济责任审计事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分析权力运行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提出标本兼治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言作用,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合格的领导干部人才支撑。
(七)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
李克强总理最近在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指出,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优、能打硬仗的“审计铁军”。总理的指示为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根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现状,当前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是从严管理队伍,始终坚持以品德为核心、作风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业绩为导向,确保审计人员认真履职、无私奉献。
2.是要锤炼精湛的业务本领。经责审计工作专业性强、责任重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不仅要会查账,更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会审数据,更要通过数据找规律;不仅要精通财务,更要熟悉政策法规和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推动解决问题;不仅要“一专”,更要“多能”。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功能和作用。
3.是要铸造铁的纪律作风。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守各项纪律,深入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实、高、新、严、细”。队伍强,则事业兴。一支对党绝对忠诚,对法律绝对忠诚,敢于审计、善于审计,纪律严明,勇于担当、无私无畏的“经济责任审计铁军”,必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三、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组织模式架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体系。因此,以实施电子审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金审”三期工程是国家审计信息化的一个发展方向。电子审计体系是国家电子政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执法综合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建设、完善和提升“一个中心”(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五大体系”(国家电子审计体系、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和“五大系统”(审计实施系统、审计管理系统、联网审计系统、移动办公系统、模拟审计系统),逐步形成涵盖决策指挥、现场实施、业务管理、质量过程控制、机关事务管理等各环节的审计信息化、数字化格局,推动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
按照国家审计政务的基本职能和发展职能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审计体系转型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模式,发挥电子审计体系在国家审计促进和完善国家治理中“免疫系统”功能的支撑作用。
(一)积极推进创新模式的持续发展
基于“云”的移动审计共享模式,总体分析、分散核查、整体研究模式,在线实时多级联动动态监测跟踪联网审计模式,以计划为主线的审计管理质量控制数字化模式。
(二)数字化综合分析和绩效评价模式建设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建立综合数据分析平台为总体分析、多级联动等发展模式提供支持,开展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法结合、多层级联动的分析。同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建立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其他审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为此,需要构建数字化综合分析和绩效的数字化审计分析评价模式。
(三)模拟审计和风险仿真预测模式建设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建设模拟审计实验室为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仿真预测等有效支持。为此,需要构建模拟审计和科学实验系统,一方面为数据分析和审计学习提供真实场景模拟的审计环境,另一方面对财政、社保等重要行业的突出矛盾、潜在风险的风险预测提供计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算机多维分析、仿真分析的科学实验环境。
(四)电子审计组织指挥模式建设
审计署关于构建国家电子审计体系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建设,包括组织指挥系统、信息展示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三大部分。其中组织指挥系统重点包括对全国性审计项目的统一组织指挥,以审计计划为主线的数字化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统一组织指挥;信息展示系统重点包括全国性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等各类信息的多方式交互和展示;决策支持系统是通过对全国性审计项目和审计计划管理的实施进度、重大问题的普遍性与倾向性、审计资源配置与调度、审计质量控制等内容的信息展示和分析,提供科学决策,及时下达指导意见的功能。
(五)信息系统审计将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内容
审计信息化建设,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开始的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对电子账表进行审计到计算机作为一个系统实施联网审计再到计算机作为一个对象实施信息系统审计,逐步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因此,随着会计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逐步加大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力度,关注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信息系统的审计成为必然。综上所述,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将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审计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国家电子政务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必须努力适应、快速跟进,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时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管理体制、队伍结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建设,才能使我国国家审计信息化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五、总结
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应主动作为,深入思考与积极谋划。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学习,理清思路。深刻理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级确定的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原则,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带着“大局”观念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用“全局”意识指导审计实践。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把对重点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地区、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的要求落到实处。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中“把查处重大突出问题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和优势,精准把握审计切入点,以点带面实现审计目标全覆盖。切实做到“五个高度关注”:高度关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高度关注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高度关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高度关注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关注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确保当好重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和人民利益的“守护神”。切实发挥审计反腐“尖兵”和“利剑”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发挥独特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本骄.当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商场现代 化,2013(7):95-96.[2] 倪剑平.略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审计与理财,2015(2):17-18.[3] 陈卫东.论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担当[J].理论与当代,2015(5):21-23.[4] 张子洪.浅议新常态下审计监督[J].审计与理财,2015(5):29-30.[5] 游异.新常态下如何开展审计监督[J].中国集体经济,2015(16):32-33.[6] 殷洁雯.浅谈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J].财务与会计,2011(9):49.[7] 黄红梅.浅谈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3(3):126.[8] 李建华.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会计之友,2011(8):106-109.[9] 魏昕.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给国家审计带来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5(1):31-32.[10] 辜雅莉.新常态下国家审计职能实现路径探究[J].审计与理财,2015(4):19-21.[11] 郭宁.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审计促进依法治国的实现路径[J].理财,2015(5):81-83.[12] 王铁肩.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创新的三大方向[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4):172-173.[13] 王宇捷.国有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河北金融,2012(6):47-48+58.[14] 李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_[J].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2015.[15] 张慧莲.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16] 熊杉.国企领导人员经责审计与国企改革发展[J].理财,2013(5):89-90.[17] 赵夫.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3):56-57+68.[18] 蒲诗濛,孙博.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43-144.[19] 田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J].河南科技,2012(8):48.[20] 齐建国.中国经济_新常态_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51-59.[21] 赵爱玲,李洪杰.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
对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经济责任审计指引 篇6
本操作指引由经济责任审计框架(APG)及以下内容组成: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为了加强企业负责人任期(离任)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促进企业负责人依法履行职责,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明确经济责任,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如涉及改制等其他因素,可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作更详细的阐述)。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依据
1、《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
2、《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7号);
3、《关于印发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06]7号);
4、《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5、《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6、《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
7、《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
8、《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
9、《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办法》;
10、《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
11、《企业会计准则》;
12、《企业会计制度》;
13、《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三、对审计范围与审计期间的要求
(一)对审计范围的要求
《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财务基础审计范围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资产量一般不低于被审计企业资产总额的70%,户数不低于被审计企业总户数的50%。下列子企业应当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⑴资产或者效益占有重要位置的子企业;
⑵由企业负责人兼职的子企业;
⑶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
⑷任期内关停并转或者出现经营亏损、资不抵债、债务危机等财务状况异常的子企业;
⑸任期内未经审计或者财务负责人更换频繁的子企业; ⑹各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等”。
应该注意的是,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应低于被审计企业资产总额的70%和子企业户数的50%,只是审计范围的最低要求,我们应根据被审计企业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进行延伸审计,增加审计范围,不能拘泥于资产额70%、总户数50%的要求。
属于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以集团(公司)本部及兼任法定代表人的所属单位和直接分管的单位为必审单位。集团(公司)所属的其他骨干企业、盈亏大户, 为重点审计或抽查单位。对有重大经济往来的其他所属单位, 如投资、担保、经济诉讼或纠纷、股权变动、出借资金等, 可进行重点抽查或审计调查。
(二)对审计期间的要求。
审计期间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应与被审计人的任职期间一致,任期较长的重点审计后3年;对于重大经营决策、重大财务事项等的责任界定,必须以被审计人实际任职期间为准,涉及重大问题的追溯以前, 重要审计事项延伸至审计日。
(三)对审计期间或审计范围进行延伸审计时,须征得委托方同意。
四、对内、外部审计成果的运用
审计人员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在评估内、外部审计结果公信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近期内部与外部审计成果,提高审计效率,具体可参照年报审计标准中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审计实施方案基本内容的要求
1、企业基本情况。介绍企业设立沿革发展概况;企业的主营业务情况;企业的产权关系,组织架构,部门设置及重要子企业情况;原企业负责人及领导班子的基本情况等。
2、审计目标及审计依据;叙述本次审计的目的,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以及审计依据等。
3、审计策略。根据被审计企业特点,介绍本次审计的具体策略。
4、审计范围和审计对象。介绍审计范围选择的原则和依据,列示审计资企业名单及主要指标,简要介绍重点审计企业情况。
5、审计的重点内容。介绍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以及拟审计的重点内容,如: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企业各审计财务决算编制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
6、审计程序和方法,包括现场审计具体工作程序和方法,企业绩效评价的有关内容。
7、审计工作实践,人员安排。详细介绍各阶段的具体实践与人员安排,项目分组情况,各小组人员名单及工作职责和任务。
8、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工作方案。包括访谈对象的选择,访谈的主要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和发放范围。
9、审计组织和质量控制。叙述审计工作的组织情况,审计工作纪律和要求,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0、审计配合和沟通。
11、其他需说明的事项。
根据审前调查情况,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或计划,并将修改后的审计工作方案或计划经委托方同意后,报国资委备案同意后组织落实。
六、沟通机制的建立及沟通的事项
(一)沟通机制的建立
事务所应建立与委托单位、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机制,明确项目总协调人、现场沟通、协调人,建立定期沟通、汇报的制度,编制审计日报(或周报),日报(或周报)的内容包括:
1、近期(上周)工作进展情况。
2、下一步(下周)工作安排。
3、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按照审计单位排列,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叙述,并提出审计建议(包括对该问题的分析、拟采取审计方法等)。
4、一般周报中要报告所有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对于本周发现的新问题,用下划线标注。
5、周报中发现的问题应表明审计发现问题的来源。
(二)沟通的事项
1、与委托方、被审计企业、被审计经济责任人三方及时沟通,搜集资料,确定初步审计范围、审计期间;(1)确定全部子企业范围及数量
要求提供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非审计期间)组织结构图、资本结构图、清产核资报告、长期投资明细表等,核对清产核资报告中的子企业数量是否完整。
(2)确定哪些子企业纳入审计范围
根据《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确定审计范围6种情况,即
1、资产或效益占有重要位置的子企业;
2、由企业负责人兼职的子企业;
3、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
4、任期内关停并转或出现经营亏损、资不抵债、债务危机等财务状况异常的子企业;
5、任期内未经审计或财务负责人更换频繁的子企业;
6、各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等确定。
(3)审计期初数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下,企业负责人的任职期间为某一的上半年,则以本初作为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期间的期初;企业负责人的任职时间为某一的下半年,则以下一初作为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期间的期初。如某公司企业负责人96年8月30日上任,审计和评价期初数为96年末数。
②重大经营决策、重大财务事项的责任界定,以企业责任人实际任期为准。如96年8月30日上任后至12月31日新增不良资产了,这时应以实际任期为准,确定为该负责人任期内的不良资产。
应该注意的是,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应低于被审计企业资产总额的70%和子企业户数的50%,只是审计范围的最低要求,我们应根据被审计企业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进行延伸审计,增加审计范围,不能拘泥于资产额70%、总户数50%的要求。
(4)是否需要同时对副职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出具报告。
2、就涉及绩效评价部分内容与委托方沟通,为财务基础审计提供工作重点。(1)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后,签订业务约定书前,应明确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数表内容包括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权数等,取得委托方认可的评价标准,为日后绩效指标评价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2)在进行绩效评价时,是否使用“经营难度系数”;
3、与被审计人的沟通
(1)根据实际情况,取得经济责任人各期的⑴经营业绩责任书⑵工作总结⑶述职报告⑷绩效年薪当期兑现情况⑸任期内三年的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指标、分类指标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表》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分析说明⑻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指标行业标准的相关资料。
(2)取得、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包括现状与发展环境、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三年发展、调整重点与实施计划、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3)就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初稿、修改稿等充分征求意见。
(4)经对初稿修改后,形成财务审计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书面形式正式征求被审计人的意见。一般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意见,逾期不反馈意见,视为无不同意见。
4、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事项
(1)除按年报审计收集通常会计资料外,应及时沟通下列事项并及时做出记录。①是否存在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出具过内部审计报告。
②是否设置专门的投资部门,建立投资管理制度,是否有投资计划。
③就不良资产的含义、范围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请被审计单位协助提供分期提供相关资料及财产损失审批及税务部门批准处理的文件;
(2)取得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企业重大投融资及资金变动、周转情况;企业重大改制、改组情况;重大产权变动情况;合并重组、托管;
(3)对企业业务整合、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改革改制等事项组织开展财务可行性论证分析;
(4)向企业询问其他中介机构近期是否对被审计单位出具过清产核资专项审计、验资、资产评估等相关报告,是否可以提供;如是,经被审计单位同意后,与中介机构沟通及实施复核程序,考虑其中是否有相关内容可以利用。
(5)是否进行企业改组、改制,是否进行过资产评估及调账处理,调账数据是否正确,是否经批准。
(6)企业是否在认真做好总部及各级子企业分户报表编制范围与编制质量的审核工作基础上,编制集团或总公司合并报表,并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规定,做好合并范围和抵销事项的审核工作,对于未纳入范围和未抵销或者未充分抵销的事项应当单独说明。
5、出具报告时,与委托方及被审计单位的沟通
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初稿,财务审计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初稿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报告初稿,形成正式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根据财务审计报告初稿和绩效评价报告初稿,起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1)经委托方同意后,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初稿,(2)财务审计报告初稿一并征求企业干部管理部门、相关监事会、企业及被审计人的意见。
(3)当面征求被审计企业和被审计人意见,并将其过程、结果形成书面资料。(4)在对各方面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核实的基础上,依据合理意见对审计报告初稿进行修改。
(5)经对初稿修改后,形成财务审计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书面形式正式征求被审计企业和被审计人的意见。一般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意见,逾期不反馈意见,视为无不同意见。
(6)经过正式征求意见后,对审计报告进行再次修改,(7)财务审计组出具正式的财务审计报告,并报委托方;(8)出具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企业并抄送被审计人。
(9)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完成后,审计项目组应当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程序、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将工作总结及时提交委托方。
6、出具离任审计报告时,应与现任责任人进行沟通,就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涉及的内容书面征求现任责任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取得书面意见。
七、财务基础审计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财务基础审计的主要内容
财务基础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收支状况真实性审计、资产质量审计、经营成果审计指引、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审计、企业经营合法合规性审计。
(二)财务基础审计的方法
1、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也应充分引入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也应按照了解、风险评估、内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层层递进的审计程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在编制风险评估工作底稿过程中应在年报审计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的主要内容对风险评估工作底稿中的相关程序进行修订。
2、对任职期初及任职期末财务状况及任期内经营成果的审计方法
对任职期初财务状况的审计方法应在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内、外部审计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风险评估工作底稿中“4-S6-对任职期初余额的审计”工作底稿所列的程序实施审计。
对任职期末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审计参照年报审计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审计的内容,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及测试、细节测试的方法及程序应依据了解程序所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所处的行业、适用的会计政策等基本情况进行选择运用。
3、不良资产、绩效评价及违纪违规行为的审计方法
不良资产、绩效评价及违纪违规行为的审计方法应在了解程序的基础上,通过内部控制测试、会计报表项目细节测试,结合上述审计内容特定的审计目的实施审计。
八、绩效评价中财务审计报告数据的修正要求
为确定绩效评价计量指标,应按以下顺序对财务审计报告的数据进一步修正: 在进行《企业会计制度》、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清产核资结果追溯调整时,只需要调整合并会计报表,但调整的范围包括企业集团内全部子企业;对于会计差错、会计制度变更、清产核资损失等数据调整,应当附报调整说明。
1、对于审计期间包含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或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应按《企业会计制度》或新《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报表的编制基础,对审计期间的会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以保证资产、负债、权益、少数股东权益、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利润总额、净利润、不良资产等主要指标口径可比。
2、对清产核资的损失进行调整。如果企业评价当期发生清产核资损失核销事项,应当按照核销金额相应调整企业相关科目年初数。但对于已经在(1)中作为会计差错等进行账务调整的有关事项,在清产核资损失追溯调整是不应对其进行重复调整;
3、如果当期发生债务重组(含债转股),按照不重组进行评价,并相应调整有关指标。
4、如果企业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对审计期间产生的不良资产进行扣除,确认任期企业实际业绩。
5、任期实际业绩利润=经过审计调整核实后的任期利润总额(已扣除任期产生的不良资产)+消化任期以前不良资产
6、根据上述调整,编制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的调整后企业报表,作为财务报告的附件,同时作为企业绩效评价和有关数据分析的基础。
作为财务报告附件的企业报表=作为财务审计报告的内容的合并会计报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追溯调整数±对清产核资的损失追溯调整数-审计期间新增不良资产的调整数。
7、审计期间各年调整说明内容。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追溯调整事项说明; ⑵清产核资追溯调整事项说明; ⑶新增不良资产事项说明。
九、如何实施绩效评价
(一)企业应提供的绩效评价资料
1、任期内企业的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和工作总结;
2、任期内企业经营目标及目标实现情况;
3、任期内企业管理绩效评议指标完成情况;
4、企业负责人任期述职报告,述职报告应包括任期内的主要业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中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一步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见与建议等;
5、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需要补充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依据《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财统[2002]5号,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1、净资产收益率
2、总资产报酬率
3、总资产周转率
4、流动资产周转率
5、资产负债率
6、已获利息倍数
7、销售(营业)增长率
8、资本积累率
(三)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的说明、绩效评价的内容及评分方法 参见规范基本指标基本概念公式指标说明、修正指标基本概念公式指标说明、评议指标基本内容及等级标准、评价记分方法。
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财务基础审计报告及绩效评价报告的内容及格式 参见样本—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财务基础审计报告、绩效评价报告。
开展任中审计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篇7
一、开展任中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任中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实行监督的最好形式和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使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在党政领导机关、教育等部门存在着不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违法乱纪, 截留国家的财政款项, 满足个人的私欲的现象。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有助于对领导干部的约束和监督, 通过审计可以明确可能存在的问题, 纠正错误的思想和工作方向, 促进领导干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有效地抑制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
2、开展任中审计是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客观需要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不论是我国的企业还是党政机关都占有大量的国有资产的事实, 为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犯, 就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来进行管理。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部门领导者进行任中审计, 可以对相关责任人履行责任状况进行监督, 警示和鞭策责任人自身素质的培养。通过任中审计, 还有助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3、开展任中审计有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不仅可以约束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 还可以对其在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资产的完整性进行全面的审计和评价, 为各单位人事组织等部门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需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进行考核, 可比性强、可信度高。这种考核方式既丰富了干部考核的内容, 又客观准确的反映了领导干部的真实业绩。
4、开展任中审计有助于划清经济责任, 全面评价功过是非
通过对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国有资产保值责任、财务收支管理责任以及对国家政策法规执行责任的审计, 有助于明确前后任、主客观、上下级以及公与私的责任界限, 对领导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起到震慑的作用。从这个层面来讲,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可以增强其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积极开展任中审计, 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1、提高认识, 正确开展任中审计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促进廉洁自律,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执行任中审计的有关机构和人员, 需要从政治的高度来重视此项工作, 在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统一思想, 使该项工作不断正规化、制度化。无论是审计主体还是审计客体, 都需要深刻的了解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虽然对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其带来的巨大作用, 尤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净化作用;二是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任中审计的作用, 但我们又不能够过高估计其带来的效应, 应本着客观、公正、实际的态度来对待。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只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的手段之一, 而不是全部手段。
2、加强合作, 建立健全任中审计制度
对于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工作, 应该从开始之日起就将其制度化、规范化, 使之成为常态。因此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 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 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保证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的有关规定得到贯彻落实。通过与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以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商, 明确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评价指标、实施办法等, 使审计过程更加注重实际, 争取做到前经济责任明确, 事中有监督, 事后评价实事求是, 严格分清经济责任, 做到奖惩分明, 避免走过场。
3、明确工作, 防范审计风险
就目前开展任中审计的实践来看, 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所收集的资料不真实可靠、审计评价中的经济责任界限不明、审计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任中审计工作的健康稳定运行, 必须明确各自的工作, 严格审计程序, 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除了规定的材料必须完整可靠和程序必须准确遵循以外, 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遵守职业道德, 不畏强权, 严格遵守内部复核制度、审计会议制度和保密制度, 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 依法处理或移送有关部门, 审计评价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4、加强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领导干部开展任中审计工作, 除了要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疏导、监督以外, 还需要对审计执行者进行相关的培训和管理, 使其能够以专业的业务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严谨的职业道德素质, 对领导干部开展任中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但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 还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成败, 乃至影响到人事组织的决策。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任中审计属于新兴业务, 与离任审计有着很大的不同, 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摸索, 大胆创新,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时刻树立风险意识, 积极防范审计风险, 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 依法审计。因此, 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训。
三、任中审计结果的运用与效能的评价
1、审计结果质量的把握
开展任中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审计得到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结果, 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因此,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审计结果的质量。
(1) 规范审计程序。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时, 需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有关条款和规定进行审计监督和规范操作。为保证审计质量, 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以下审计程序开展工作: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组进驻并开展前期工作→进行正式审计→出具审计报告。通过上述为数不多的几个步骤, 可以规范整个审计工作, 从而对被审计人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2) 严格规范审计制度。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需要由干部管理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委托的审计部门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时, 需要制定严密的审计计划、审计实施方案, 并且审计机关内部不同的审计部门要严格牵制制度, 以增强审计权力的内部监督和制约。
(3) 接受社会监督。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的尾期, 需要及时把审计部门得出的审计结果, 会同干部管理部门进行一定范围的公示, 并及时收集社会对该审计结果的意见, 对于舆论较大且不符合实际的审计结果需要进行重新核实, 接受社会的监督, 确保结果的真实、可靠。
(4) 坚持科学、全面的审计原则。坚持科学全面的审计原则, 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这里所谓的科学、全面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 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 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发展, 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发展, 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 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 也要看客观条件。
2、对任中审计效能的评价
(1) 任中审计改变了原来对领导干部监督的被动局面。任中审计及时理清了领导干部的责任义务, 能够促使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改正错误, 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和影响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前对领导干部监督机制缺失的现象和被动的局面。
(2) 解决了领导干部“审”“用”脱节的问题。在任中审计的运作模式上, 对于能够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 实际业绩突出的干部, 组织部门能够给予重用;对于违反法律法规, 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 组织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处罚。
(3) 弥补了离任审计的缺陷。任中审计可以使离任审计充分利用任中审计的成果和信息, 有效解决了离任审计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等问题, 舒缓了换届年度离任审计任务过于集中造成的压力。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不仅可以警示他们, 也可在查到问题后及时处理。对领导干部采取任中审计的办法, 必将打消领导干部们的依赖心理或得过且过心理, 这对提高领导干部自律意识, 大有裨益。同时, 任中审计还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及时提供干部审计情况, 使组织人事部门更有效地把好领导干部的任前“选贤关”和任中“预警关”。
参考文献
[1]、孙鸿杰.领导干部任中审计问题研究.科技向导, 2010, (05) 上:236-237
[2]、苏小柱.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理论探索, 2010, (05) :60-62
[3]、万阕歌.离任审计是创新, 任中审计是实干.中国老区建设, 2009, (11) :20
经济责任审计 篇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要求,铜川市审计局快速启动了绿色审计,首次将“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列入铜川市新区管委会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对铜川市探索绿色审计思路、模式,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总结积累了绿色审计经验,同时也增强了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绿色责任”意识。(王涛)
◆临渭区
为贯彻落实新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临渭区审计局采取四项措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全面高效完成。一是在项目安排上,整合审计资源,打破股室界限,分类分批实施;二是在审计过程中,要求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调查、经济效益等审计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利用审计管理系统平台,实现0A与A0交互使用;三是要求各审计组严格审计工作程序,实施全程跟踪督查整改;四是对参加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并从审计的程序、时限、范围、对象、形式、文书和纪律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吴文文)
◆合阳县
合阳县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把经济决策、履职绩效、“三公”经费及办公用房清理等作为审计重点。一是关注经济政策制定决策,承担的政府投资管理决策,建设项目决策,资产转让决策,部门负责的专项资金的分配决策,单位重大资金使用决策等;二是重点检查“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清理情况,加强对各项公务支出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三是关注信息公开,进一步加大对审计信息和整改情况的依法公开力度,促进公开透明。
◆紫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