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共8篇)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篇1
岗 位 目 标 责 任 书
(审计部)
一、基本信息:
部门:审计部姓名:出生年月:年月日 职务:部门经理聘任期: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
二、审计部工作范围:
内部审计通常分为经营审计、绩效审计、遵循性审计、质量审计、财务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等。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界定是十分广泛的,涉及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凡涉及集团公司管理和绩效、效率、效果的单位和部门,都属于其工作范畴。具体有以下各方面:
1. 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是否与其它有关制度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进行审计。
2. 对财务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3. 定期对所属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
4. 对涉税事项进行审计,保障集团公司健康发展。
5. 对工程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6. 对项目(或公司)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
7. 做好有关审计资料的原始调查的收集、整理、建档工作,按规定保守秘密。
8. 负责完成集团公司主管副总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三、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及目标: 岗位职责:
负责整个集团公司的审计工作,完成集团公司审计任务,对集团公司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1. 主持审计全面工作;
2. 负责集团公司重点项目的审计;
3. 组织审计工作,协调审计工作关系;
4.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签署审计报告;
5. 主管副总交付办理的其他事务。
工作任务:
2008年度,审计部内部审计项目安排的指导思想是:抓住三个重点,即:管理责任审计、合规责任审计、后续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并在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有效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完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努力为维护股东权益、提高公司经营效率服务。审计项目包括常规性审计项目、重点审计项目和特殊审计项目。
常规性审计项目包括:
1. 下属公司内控制度审计:下属公司是否严格执行总部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已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执行效果如何。
对于新成立的公司,审计部应考虑已积累的经验教训,在新公司的部门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制定等方面积极参与,促进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开端,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下属公司财务审计:2007年度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债权债务是否明晰清楚,财务成果是否实事求是,各项开支是否执行标准,费用支出是否
进行严格控制,单据是否真实规范。2008年度财务经营状况、预算完成情况预审,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合规责任审计。
3. 努力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公司机制化和程序化管理、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的相结合,并且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可考虑从一个公司做起来,积累经验,然后把成功的经验在集团公司内推广。
4. 后续审计: 2007年度审计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后续跟踪审计;我们有责任对审计报告中认为有问题的每一审计项目实施后续审计,安排相关后续审计计划、审计范围和目标,实施相关后续审计程序,其目的是确定有无采取纠正措施,向公司董事局和管理层报告这些措施,并评价它们对纠正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缺陷的效果。
重点审计项目:
1.抓好下属公司重点开发项目工程、销售审计工作:对于集团公司2008年重点开发的项目,并对承包双方签订的协议书或目标责任书核实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资金的上交情况进行审计。目前主要项目有奥林匹克、350亩、郑花路、宁陵、三亚公司等开发项目。销售审计的重点是:看房地产公司开发项目销售是否执行销售政策,对外销售签订的商品销售合同是否真实;合同价格与执行价格是否一致,销售价格与入账价格是否相符,销售金额与回款金额是否相等;销售凭证是否规范,是否有虚报销售等行为。并对各项目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落实、监督。
工程方面的审计,需要与工程部或者投资部协助配合进行,审计部目前暂不具备单独执行工程审计的能力。
2. 理顺内部审计关系,解决审计程序问题:审计部成立后,就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由于时间紧迫未经批准下发。在这个文件里面,提出了集团审计部的隶属问题,解决了审计过程中的程序流转问题,提出了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问题,以及与集团公司其他部门的协作问题。这个制度给集团审计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路径,也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拓宽了空间。
特殊审计项目:
专项审计:高管离任审计和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等。
临时审计:主管副总临时布置的审计,接到内部举报的审计等。
工作目标:
2008年度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将紧紧围绕公司经营和管理的工作中心,根据集团制定的年度工作总体思路和主要经营目标,以内部治理审计为使命,确保履行服务与监督职能,为董事会提供客观的审计和检查服务。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协助董事会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并对下属公司有效履行职责进行审核、提供意见和建议。
部门管理目标:
1. 按照集团公司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本部门内所有员工进行管理,配合办公室对违
反规定的员工进行相应处罚。
2. 根据本部门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或提议制定新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部门管理水平。
3. 严格控制本部门的各项费用支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杜绝浪费。
工作流程:
1.在实施项目审计时,必须严格审计纪律;
2.质量控制: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3.审计工作程序合法:
(1)、做好审前调查,收集背景材料。
(2)、根据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3)、制定审计通知书,报经主管副总签发并及时打印,在实施审计三日前送达被审计单位
(审计通知书应明确要求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帐簿、凭证、银行帐户和其他有关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承诺。)。
(4)、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实施审计。
(5)、建立审计工作底稿。
(6)、做到审计内容齐全,查深、查透,问题事实清楚,责任明确。
(7)、写出审计征求意见书,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8)、写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并交复核小组复核后,报主管副总签批。
(9)、审计报告必须规范。
4.审计项目质量责任
审计部必须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制度》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根据有关规定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5.审计时限
审计组应做到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必须按审计通知书的时间要求,全面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确因特殊原因需延长时限的,以书面报告主管副总批准同意为准。
四、现任岗位的选择
1.留岗;
2.调换岗位;
3.服从公司安排。√
五、签字
本人确认履行以上岗位职责,努力实现确定的工作目标。
签名:
本公司认可上述职责和工作目标符合公司经营发展规划。
总经理:日期:年月日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篇2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行政权力的机关, 依法拥有行政权和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能。政府实现其职能需要有充足的经济资源作保证。为此, 需要有相应的体系对政府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耗费的资源、取得的成效加以监督和报告, 以如实反映各级政府和部门履行政府职责和实现政府职能的情况, 监督、评价政府工作,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政府职责配备, 建立高效的政府, 实现政府的政治效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在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并不会因为他们处于政治市场中就会改变其在经济市场中表现出的“经济人”特性, 相反, 这种“经济人”特性将使他们受到权力、职位、社会名望及其相关物质利的驱使, 从而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有可能使公共选择的结果偏离公共目标, 所设置的公共机构不能够代表公众利益, 不能发挥应有的公共职能。依据公共选择理论, 为了防止或尽量减少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以牺牲委托人利益而做出有利于自身最优福利实现的公共选择, 有必要形成一种机制、利用一种手段对政府的公共选择以及运行中资源的耗费、公共选择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和报告, 使政府行为和政府目标受制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便于人民监督和评价, 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分歧, 使政府职能和目标以及政府的公共选择达到帕累托 (Pareto) 最优。因此, 建立廉洁、勤政、透明、高效的政府离不开规范、有效的国家审计的核算和监督, 有效的国家审计是廉洁和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控制的基础, 中外理论界和政界普遍认为构建健全而透明的有效界定受托治理责任的国家审计是良好的公共治理的基石。
由此看来, 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Public 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 , 并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深化而不断得以发展的。自从1983年9月15日我国建立国家审计制度以来, 关于国家审计目标的讨论, 一直成为国家审计的学术界与实务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国家审计目标 (National Audit Objective) 是国家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预期效果。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在整个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它是研究国家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审计规范和审计报告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业务, 并提出了合规、真实和效益的三大审计目标, 但是, 就研究现状来说, 审计、会计界在“国家审计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分歧, 或者存在研究空白。本文拟从公共受托责任的角度阐述国家审计目标的内涵及实质。
二、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目标:一致性考量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在于形成有利于政府资源合理利用的责权利明确的良好布局, 而这有赖于相应的政府会计体系和预算机制, 而对会计及预算机制进行评估和监督, 国家审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监督体制。在民主国家里政府是通过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 政府事实上是接受人民的委托治理国家, 政府的受托责任是一种广泛的受托责任。在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中, 作为代理人的政府与委托人 (国家立法机构或全公民、选民等) 目标的部分不一致性及信息不对称性就导致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和逆向选择 (ReverseSelect) 。它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作为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不足以匹配其获得的报酬;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作为代理人做出的经济决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充分考虑到委托人 (国家或全体公民等) 的利益。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组织能否可靠地界定受托责任, 当受托人的代理责任能够清晰、准确、及时地加以界定并奖罚分明时, 相应的委托代理风险就会大幅度降低。
审计缘起于私有制的产生和“两权分离”的出现, 它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维系和发展实施的一种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的产权本质也是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源。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 委托人的范围不断扩大, 并将代理人也包含于利益相关者之中。此时, 为了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冲突, 因而提出了审计利益协调论。实际上, 审计仍然是受利益相关者之托进行审计。可见, 审计本质的利益协调论是对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现实回应, 它仅仅是受托责任论发展的高级形式。因此, 审计目标就是在会计的基础上“再次”认定和解除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
国家审计目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审计机关 (SNAI) 若干时期的总体职责与预期效果, 它体现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并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深化而发展的。根据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理论和国家审计关系理论, 公共资金 (或公共资源) 的委托者、受托者和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审计关系链。国家审计目标在于独立地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信息。保证公共受托责任全面有效履行, 并向委托者报告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并保证国家审计报告等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这是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的审计责任之所在。
三、新型的国家审计目标:突出受托经济责任
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不同于企业的经营受托责任, 它源于民主社会制度的建立。根据受托客体的不同, 公共受托责任包括公共权力受托责任和公共资源受托责任, 其中, 公共资源受托责任是国家审计赖以存在的基石。换言之, 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对国家审计产生了需求。
贯穿于国家审计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国家审计不但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 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什么叫公共受托经济责任?1985年5月, 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届大会发表的《关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导方针》的东京宣言中, 给其赋予如下的定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营管理情况, 并负有财政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机构或人员, 由于其资源或资金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提供, 由此便产生了与这些提供资源或资金有关方面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由此可见, 在国际上,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营企事业单位, 只要存在受托经营管理的公共财产, 就必须要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就应该由政府审计机关对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以保证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显而易见, 国家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紧密相联的。
在我国, 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同样存在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社会财富归全民所有, 并不等于人民亲自去经营管理, 而是将属于人民的公共财产, 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委托给人民选举出来的各级政府去经营管理, 各级政府也可以将公共财产委托给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受托经营管理者去经营管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 是各级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 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年度预算所反映的人民意志去经营管理。这时,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同级人民政府便发生了公共财产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各级政府在接受人民委托后, 不言而喻应对人民负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这就必须按委托人的要求认真履行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 完成人民的委托, 并向人民报告其执行结果。各级政府是否切实地履行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并不是由各级政府自己说了算数, 而必须由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公正地对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做出评价, 进而确定或解除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因此,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我国政府负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政府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可以说, 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意识强, 政府审计工作就容易进行, 政府审计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念薄弱, 或缺乏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念, 政府审计工作就很难进行, 政府审计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不但是一切审计人员必须明确的概念, 而且是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的概念。
摘要:国家审计目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审计机关若干时期的总体职责与预期效果, 它体现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并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深化而发展的。根据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理论和国家审计关系理论, 公共资金 (或公共资源) 的委托者、受托者和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审计关系链。国家审计目标在于独立地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信息。保证公共受托责任全面有效履行, 并向委托者报告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关键词:公共受托责任,国家审计目标,基本缘起,一致性,受托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蔡春著.审计理论结构研究.西南财大出版社, 1994
[2].王瑜.受托责任·协调·独立—审计本质的新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 1996 (5)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探讨 篇3
1、对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再认识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的方向。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整个审计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重要性也不例外。尽管199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暂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审计制度全面推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历经十五年,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期间,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对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认识却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了由浅入深,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认识过程。
从理论上,审计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表象层次、中间层次和本质层次。在表象层次,审计目标的重点是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质量,包括真实性、公允性和透明度等。在中间层次,审计目标的重点是考察相关经济活动对其应遵循的特定标准或原则的遵循情况,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在本质层次,审计目标的重点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们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的认识侧重于表象层次和中间层次,主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 真实、合法性,把经济责任看作财政财务收支责任的“人格化”,而较少关注本质层次的目标。在《规定》出台后,明确规定了“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这就在法规层面上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明确指向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即把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定位于本质层次的审计目标。
2、对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体系的认识
审计目标可以划分为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总体审计目标是指审计活动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的细化,是针对审计事项具体内容所确定的审计目的。由于审计目标具体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层次不一,使得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全部审计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
经济责任审计的总体目标是检查评价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则是一个多样化的体系。根据《规定》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目标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
2.1、从审计服务经济社会管理的层次划分,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目标可分为宏观层次的目标和微观层次的目标。
宏观层次的具体目标包括: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促进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落实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微观层次的具体目标包括:推动科学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促进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推动建立和执行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督促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等。
2.2、从审计服务经济社会管理的性质划分,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目标可分为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履行和促进受托社会责任履行。
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目标是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行使经济职权、履行经济职能方面的目标。
促进受托社会责任履行的目标是促进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相关的社会责任履行的目标。例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避免环境污染、实现安全生产的社会责任等。
3、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调整对审计过程的影响
《规定》出台后,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重新调整、明确定位,将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审计范围和程序、方法的设计,以及审计证据的收集、归纳和分析。
3.1、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多样化。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目标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与之相对应,审计评价标准也会具有一定的体系性。为了达到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的目标,就要以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外部评价标准作为审计依据;为了实现评价被审计单位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的目标,就可能以通用的管理原则、同行业的平均技术标准、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规划、计划、规章、专家的意见等外部和内部的评价标准作为审计依据。
3.2、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重新调整。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定位在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履行后,需要根据受托责任涉及的范围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即是其履行经济职责的时间范围,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范围应该是领导干部的整个任期,而不是其中一部分。然而,不少审计机关由于审计力量不足的原因,为节省经济责任审计时间,一般将近几年的情况作为审计重点时间范围加以审计,未完全按规定覆盖领导干部的整个任期。上述做法,不仅违背了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的工作原则,无法对领导干部的任期履行经济职责的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地评价,而且可能对其任期内某些应负经济责任的问题未尽审计监督职责,而带来一定的审计风险。
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把领导干部的整个任期纳入审计时间范围,以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为导向,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原则上不列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准确把握,做到应纳入审计范围的不遗漏,不应纳入审计范围要剔除,既提高审计效能,又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全面、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的好坏。
3.3、导致审计取证模式的拓展和创新。从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演变看,审计取证模式经历了从账表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向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指向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履行,审计取证模式有可能得到拓展和创新,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应当成为一种新的取证模式,审计证据的收集应以领导干部履职情况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取证模式取代另一种取证模式,相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领域、不同条件下,都有其适用范围。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深入研究经济责任导向取证模式与其他取证模式的关系、相互配合的实现机制等问题。
4、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体系完善的对策建议
《规定》出台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了,但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调整和完善。
4.1、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虽然《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作出了规范,但在审计实践中缺少与之相配套的具体、细化的操作规范,同时,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千差万别,导致审计人员对具体审计目标难以准确把握。如《规定》要求“在审计时,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但对于针对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如何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如何把握侧重点,却没有明确、细化的操作。
4.2、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固然以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履行为主,《规定》还要求审计中也要关注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就是要关注与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相关的部分受托社会责任。由于《规定》并没有明确这部分受托社会责任是什么,这就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目标模糊不清。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篇4
科技信息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升审计质量 广东电网公司潮州供电局庄熳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已是我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 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预防和惩治腐败,维护财经纪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如队伍建设不完善,审 计结果难以有效利用,审计”独立性”不强和不同程度存在”先离后审”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升.为此,本文主要 从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成因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务,探讨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定位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 门,单位(企业)财政财务收支的(或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效 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也 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程度的审 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对评价企业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营业绩,检查 其任期内是否存在重大违纪问题,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一 ,理论分析: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一)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通过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奖惩进行严格把关,对确保党的方 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确保本单位决策层决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关键意
义,对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 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重要措施,同时进一步拓宽对领导干 部的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监督效果,为全
面考察,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依据,开辟了加强干部管理与监督的新途 径,成为科学有效的对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二)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和管理水平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会使处于财经活动决策地位,掌握着一定权力 的领导干部,感到有一种较强的约束力,感到”一支笔”的分量很重,增 强当家理财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加恪尽职守地履行经济责任.通过 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当家理财的成绩,实 事求是地指出并处理有关问题,有效地激发其认真学习,贯彻有关财经
法规,自觉履行职责,提高当家理财的能力.(三)有利于推动所在单位规范财经管理
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也是对 所在单位财经管理情况的检查,更是对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的
教育.通过从领导干部抓起,请履行经济责任好,管理能力强的领导干 部介绍经验,对履行经济责任较差,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进行通报批 评,让教育和监督别人的人首先接受教育和监督,促使领导给下属做好
榜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促进财经管理,而且能带动各项建设.(四)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廉政意 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运用专 门手段,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人格化,直接对领导干部的经
济权力运行实施监督.这种监督,既可以激励先进,又可以揭露问题.运用发现的先进典型教育广大干部,帮助一些原本清正廉洁而受到诬
告或者误解的领导干部调查核实,正名,对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法 违纪等问题坚持依法处理,能够维持财经法纪,预防和惩治腐败行为, 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二,缺陷剖析: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先离后审”的现象仍旧存在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及组织人事制度等客观原因,领导干部的离任 在未宣布之前有其特殊的保密性,大多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审计是在届满,调动,免职,辞职,离退休等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现实 工作中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离任后再审计的做法使得审计部门 在开展工作时较为被动,首先,由于领导人员已调离原单位,与原单位 没有了经济关系,如果要处理,也只能对原单位进行处理.其次,对于 查的问题,组织部门要顾及到其已调离,提升,若再重新处理,难度较 大,往往不置可否,使经济责任审计变成了走过场,走形式,难以追究当
事人的责任.(二)审计队伍建设不够理想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广博的复合知 识,较高的技能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综合 分析能力.由于受审计时间,审计人力和审计成本限制,加之各种法律 法规的频繁修订,许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管理能力与经济
责任审计要求不适应,导致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现阶段我国经 济责任审计还存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和责任重
等诸多矛盾与问题,这也严重制约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的效果发挥.(三)审计结果难以有效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 正确处理和运用.由于实际当中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易形成离任与 离任审计不相联系的局面,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特别在一些经济责任
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较多,但由于人已调离,提拔,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
结果起不了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解 其经济责任外,还应评价其任期内的工作业绩,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和
使用提供依据.如果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前 任遗留的问题让后任去处理,继任者积极性无法调动,措施也不会得 力,对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经
济责任审计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另外,纪检监察与审计部门之间在相互沟通,共享资源方面做得还 不到位,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纪检监察在办理 经济领域案件过程中,可发现涉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的大量 线索,但缺乏相对专业的查证力量.而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时,也可发现许多涉案线索,但又苦于缺乏更为有效的手段将违纪事实
查深查透.再者,因对审计结果缺乏统一认识和界定,从组织人事部门 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审计人员提供的审计结果难以满足加强干部管理
和改革用人机制的需要.(四)经济责任界定难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活动是连续的,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 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是阶段性的.许多 经营活动是南前任领导决策的,效果却反映在现任领导业绩上;有的前
任领导在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未解决,却遗留在现任领导账上.另外,要 界定经济责任的边界,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有的经济责任属于集体 行为,要将其具体分解到每个人,很难划分得清楚,而有些领导人员就 从经济责任审计的这一不足之处入手,将自己的违规行为纳人集体行
为之列,即使查出问题,也无法界定由谁来承担.除此之外,对直接责 任与主管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等方面的界限也难以做出很明确 的区分.(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 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
任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但在审计过程中,由于缺乏法 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
难度,引发具体问题的出现.首先,经济责任评价是事关组织用人,事 业发展的大事,也是事关被审计者个人前途的敏感性问题,因此怕承担
审计风险,常常出现评价只对单位不对人,泛泛而论的现象.其次,对 审计的范围与内容认识不统一,导致审计评价的不准确和不具体.很 多审计评价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仅仅做主管责任或直接责任的区
分,而对被审计人员在t作中的功过得失,工作能力,应负责任的范围, 性质等也缺乏具体的分析与评价.第三,审计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片 面性.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允确定被审计对象的 经济工作业绩;二是准确界定经济责任.但在有些审计评价中,却把与 经济工作无关的业绩也列入评价中,比如对精神文明建设所做的评价
便超m了范围.三,改进措施: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问题的途径(一)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广泛开展任中审计 中央之所以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考核和管理的有机组成部 分,其目的就是要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一支勤政,廉政,高效
务实的干部队伍.因此,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决不能走过场,走 形式,要规范审计项目实施程序,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坚持这个 原则,一则避免增加审计工作难度;二则避免有失审计严肃性,达到审 计预期目的;三则有利于审计处理以至审计处理结果的执行;四则为组
织人事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一个回旋的余地,使评价更客观,用人更
得当,奖惩更贴实际,也有利于新老干部工作交替,做到离任者交得清 楚,接任者接得明白,避免那种上任业绩辉煌,下任问题成堆,互相扯 皮,互推责任的现象.另外,要广泛开展任中审计.离任审计是一种事后监督,查H{问题 往往难以纠正,可能会造成很大损失,而任中审计正好弥补这方面的不
足.首先,通过审计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 早采取措施,帮助其改正错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未雨 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其次,可以减轻离任审计的工作量.领导干 部离任后,离任审计可以直接利用任中审计的结果,只对部分未审年度
进行补充审计.这样,审计人员就有了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对领导干部 的经济责任进行宏观的,全面的评价,既减轻离任审计的_丁作量,又可
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有效利用.第三,由于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 果对干部的经济责任情况已经有了较为详实的记录,纪委,人事组织等 科技信息
有关部门需要时,就能够快速提供详细资料,使审计结果切实成为干部
任用,奖惩及党风廉政建设等全面考核的依据,完善了干部考核,评价, 任用体制.(二)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审 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审计人员不但熟悉 会计,审计业务,而且要懂得营销,信息技术,法律,工程等方面的知 识.特别是要培养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慎独,慎微,慎言,慎处的行为方 式,即审计人员要加强自我监督,防微杜渐,注重小节,说话有度,对审 查出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同时,各级审计部门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利用其他社会力量,如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聘请1_程
技术人员,弥补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的不足,促进审计l丁作质量的提
高.对于聘请的社会审计人员,要加强现场管理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 核,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三)提高质量,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 面发挥其特殊作用,而最终都体现在审计成果的运用.充分运用审计 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要 进一步重视审计结果利用工作,把审计结果作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 用.要坚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结合起来,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评价结合
起来,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成为科学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要依
据之一;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工作结合起来,督促被审计单
位和被审计领导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切实纠正
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综合理论研究结
合起来,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特别是对带有普遍性,倾向 性的问题,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和预防的措施;将经济 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结合起来,让公众通过关注审计结
果,参与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来.(四)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方法,客观界定任期 经济责任
对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和评价,应根据领导干部所拥有,行使职权的 不同,分别从直接经济责任和间接经济责任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和评 价.”直接经济责任”是指被审计者对因行使具体行为权力而产生的经
济结果所应承担的责任,通常领导干部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行为应负
直接经济责任.”间接经济责任”是指被审计者对其因行使间接”管理, 领导”权力产生的经济结果应承担的责任.间接经济责任因权力范围 和行使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主管经济责任”和”领导责任”两个具体
类型.区分”主管经济责任”和”领导责任”的主要标准是:”业务管理 权”产生主管经济责任,”行政管理权”产生领导责任.在具体审计中, 还要注意”直接经济责任”与”间接经济责任”在不同的情况下,常常会
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比如,有时对本单位经济行为负有直接管理权的 被审计人员可能因为出差,脱岗培训等原因在一段时期内对某个具体
经济事项行为的决策权交由其他领导或人员行使,这时,被审计人对这
部分经济行为的直接经济责任就转化成了间接经济责任.总之,在进 行经济责任的责任界定时,必须把握一个根本的原则:权力有多大,责 任就有多大;行使什么样的经济权力,就承担什么样的经济责任.(五)坚持客观公正,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题,要完成此 项_T作,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把一事一议和总体评价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做到全面评价.同时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遵守党 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在审计评价的内容上,必须与审计事项的内容相一致,做到审查, 核实,评价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口径一致,对非审计事项,审计过程中未
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做评价.在审计定量
评价的方法上,以比较法为主,即与考核指标或预期指标比较,与上年 同期比较,与横向比较.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选用上,可以对主要 关键指标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在审计评价的用语上,要求准确,严 谨,慎重.坚持辩证地看问题,注重用数据说话,对情况比较复杂难以 马上下定论的,要以客观写实的方法将相关事项反映清楚.参考文献
[1]陈以宽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审计研究, 2001,(04)[2]喻萍,宋夏云.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创新研究科技 创业月刊,2004,(11)[3]高杰峰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内蒙古科技与经 济,2007,(2)[4]张艳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9(4)[5]康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提高的措施.科园 月刊,2010(1)[6]张金敏关于提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探讨长三角, 2010,04(6)[7]李刚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防范华中农业大学, 2001,(04)[8]刘世材.论经济责任审计的近期效果目标.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3,(06)浅谈煤矿管理存在的弊端 同煤集团煤峪口矿机电科党晶晶
[摘要]煤矿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是我国建国以来逐步形成的,与当时落后的生产技术条件相适应,随着我国煤矿生产技术装备现 代化发展,这一传统的管理,分工体系越来越呈现出它的漏洞和弊端,出现管理的边沿化和模糊化,与我国建设煤矿本质安全型矿井 不相适应,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应尽快探索,研究新的安全技术,业务管理体系.[关键词]管理体系安全技术边沿化模糊化 传统煤矿按照专业一般分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质测量, 调度,劳资,经营,党群,后勤,多经等,从各大矿务局(煤业有限公司)到 生产矿井,一般都是这样分T.按照职务,煤矿一般设矿长,书记,副书 记(纪委书记),生产矿长,掘进矿长,机电矿长,总T程师,安检处长,经 营矿长,工会主席,生活多经经理等.职务对应专业,似乎一一对应,职 责分明,但细细分析,又相互交叉,职责不明.一 ,煤矿传统的业务技术分工
1,采煤掘进:传统的炮采采煤T艺,采用绞接顶梁或者派型梁,安 全可靠性差,管理难度大,采用综合机械化采掘工艺后,采掘工作面的 顶班管理难度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管理难度增加.如果还是采煤专业只管顶板,只管出煤,而不管设备使用维护管理,不 管人的安全操作行为,不管瓦斯煤尘,不管地质变化,试问:采煤能管好
吗?很显然,寸步难行!掘进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运输安全上讲,采区 的小绞车运输工作量小,区队往往采用包工形式,跟班干部不太注意检
察监督.掘进队的小绞车运输问题较多,一是人员紧张,不按照规定设 置人员;二是巷道施工时不考虑运输要求,车场长度不够或不平整或者
安全距离不够,从源头上给运输安全埋下了隐患;三是现场跟班人员安 全监督意识缺失.规程要求都知道,就是不按章作业,这说明什么,说 明现场施工管理有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 则,首先应该是区队,进而是分管区队的领导,而实际上,我们往往认为
采掘区队的机电运输是机电部门,通风是通风部门,而忽视了区队的直
接上级领导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从设备使用上讲,个别区队违及设备 性能使用设备,不定期维护保养,以生产名义挤兑检修时间,不重视单 位内部业务骨干的培训,设备影响频发,你说这是机电问题,采掘生产 问题,还是区队管理问题?按照煤矿常规,管采煤的领导分管采煤区 队,管掘进的领导分管掘进队,这种管人和工资的人又不管分管单位内
部机电,运输,通风及其安全的做法,是否就是权责利不统一呢?这种 管理体制给安全生产造成的漏洞是不言而喻的.2,机电运输:按照煤矿惯例,矿井机电,运输由机电领导负责,分管 机电动力科,运转队,皮带队,运输区,机修厂.随着煤矿机电技术装备 的进步,机电技术人员的匮乏,管理难度加大.机电领导不是单纯的管 理分管区队,还有矿井设备的调剂检修准备,配件,大型材料,节能计 量,电力管理,机电技术,安全等,在做好分管单位工作的同时,还应该 指导非分管单位的机电运输工作.3,通风:矿井通风往往划归总T程师管理,分管生产科,地测科,通 风科,通维区,灭火队,其管理的重点在于通风系统,加之生产设计,技 术规程措施等具体事务较多,难能时时刻刻关注采掘区队的综合防 尘.采掘区队的综合防尘,让管理采掘区队的领导管理,直接又有实 效,他们专职负责分管采掘区队,包括区队的干部任免,工人调配,工资 分配等.4,洗选系统:好多矿井,由经营矿长负责洗选系统,而实际上只负 责人事,运销量,设备,综合防尘还是不管,习惯的是由机电矿长,总工 程师负责,这还是责权不一的表现.5,还有一种兼而不管的现象,也应该予以纠正:矿井总工程师分管 技术工作,包括机电运输,实际上,总工程师往往是采掘专业出身,不懂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篇5
思考一: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重要的法定审计程序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其他类型审计同步进行的项目合并归档,案卷无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情况有一定代表性,并有“审计机关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利于保密”的说法。此外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无审计决定书,即便制作审计决定书,也加上限制词,如“关于某同志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财政(或财务)问题的审计决定书”。这些做法和说法不符合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的基本程序,影响 了审计复核、报告处理和审计档案等后续程序及工作质量。
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重要的法定审计程序,理由如下:
(一)审计机关审计项目必须按照法定的审计程序实施。审计报告是审计程序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报告是执行审计报告程序的主要标志,是审计处理的基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审计准则以一贯之的内容。落实95版《审计法》关于“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程序的实际形式是审计机关出具审计报告,修正后的《审计法》进一步明确“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是审计报告的法定程序。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 企业 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9]20号)及其后修正的《审计法》,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审计机关职责范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应当遵守法定审计程序。依据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做出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书以及审计结果报告,顺理成章。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不能替代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全面反映项目审计情况和结果的法定审计文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文书属性、主送对象、格式和内容均与之有区别。
(三)审计监督是国家赋予审计机关的职权。按照《审计法》(修正)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追究 法律 责任、进行处理处罚。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种类型,其审计内容离不开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内容。发现审计职权范围内的违纪违规行为,给予审计处理处罚或做审计移送处理,理所应当。
(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涉密及立卷归档问题,遵循审计公告管理相关办法以及审计档案保密规定和《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准则》处置,审计机关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与保密规定和审计机关实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无矛盾、不对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其他审计项目合并立卷,即不规范,也不利于审计保密。
思考二: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主题突出
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重要的审计实体,在规定要素、内容齐备前提下,应当围绕“个人任期经济责任”突出主题。
一、突出“任期经济责任”写实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篇6
根据《西安市阎良区目标责任综合考评试行办法》、《西安市阎良区目标责任综合考评试行办法实施细则》及《阎良区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暂行办法》有关规定,2009年1月 14 日,第四考评组对阎良区审计局进行了2008综合考评,完成了考评工作的全部内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考评工作基本情况
考评组考评主要按照召开考评大会、听取汇报、民主测评、民主推荐、考察核实、综合分析进行。
1月14日,考评组在阎良区审计局召开了考评大会,听取了阎良区审计局2008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领导班子建设汇报,分别进行了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共发出、收回《目标责任综合考评领导班子考核民主测评表》、《领导干部民主测评表》、《领带班子后备干部人选民主推荐表》13张;与6名同志进行了个别谈话,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的有关情况。对阎良区审计局目标任务完成及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核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阎良区审计局考评工作报告。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区审计局2008年共完成审计项目43项(涉及114个单位),占计划项目28项的154%;共查处违纪违规资金3993万元,-1-
管理不规范资金6295万元,已交财政148万元;核减政府投资1617万元,核减率15%;促进增收节支638万元。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审计综合报告46篇,共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106条。
一是积极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年共组织实施审计项目25项。审计投资总额11,053万元,核减1617万元,核减率为15%。(2007审计政府投资8项,审计投资总额2659万元,核减140.02万元)。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把投资审计纳入规范化管理,共节约工程造价300多万元。
二是突出重点,抓好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和经济责任审计,提高财政审计质量。坚持 “三个结合”(审计本级财政与审计下级财政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结合,财政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完成了2007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等审计。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一是积极开展“五好”领导班子等领导班子建设活动。二是完善各项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实行报送审计制度和严格的目标考评制度,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审计队伍。
阎良区审计局2008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领导班子政治素质高,纪律作风硬,团结协作,工作实绩突出,重视队伍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公众利益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社会责任的范畴也越来越广, 不仅包括维护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投资者利益和当地社区利益, 还包括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以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那么, 企业社会责任范畴的扩大对审计目标是否有影响, 审计目标和内容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一、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审计目标的内涵
目前, 理论界关于审计目标的研究较多, 实务中各国对审计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第一号《审计准则说明书》将财务报告审计的总体目标表述如下:独立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实施一般检查的目标是对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 是否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状况表达意见。国际审计准则规定, 财务报告审计的目的在于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编制中所确认的会计政策结构表示意见。
石爱中和胡继荣教授在《审计研究》中指出:所谓审计目标, 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行为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或获得的最终结果。
笔者认为, 审计目标是在特定的环境下, 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根本目的, 它是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审计目标的确定, 除受审计对象的制约以外, 还取决于审计主体的性质和审计委托者的要求, 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审计的客观需要。具体来说, 社会需求是影响审计目标的根本因素。社会责任的范畴出现后, 社会责任观下的审计目标从向股东提供关于受托经济责任信息的保证扩展到还要向社会公众提供关于受托社会责任信息的保证, 这必然引起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等发生相应的变化。企业目标和责任的上述变化随后传递到了审计领域。由于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 企业责任的拓展必然导致作为委托方的审计委托人要求作为受托方的审计客体向其提供相应的信息。而审计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信息质量维护者的作用, 审计的目标和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委托人的信息需要。当审计责任主要是对审计客体提供的与其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相关的信息发表鉴证意见时, 审计评价的对象即为体现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的财务报告。随着审计责任向考查审计客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延伸, 审计的对象也随之拓展到体现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它包含但不限于财务报告, 与企业的战略计划、风险管理、薪酬政策、公司治理、环境保护和业绩评价等方面相关的信息也应当成为审计查证的内容。
二、我国独立审计法定目标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审计总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 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1) 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2) 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可见, 我国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这一规定强调了审计总目标是对财务报表表示意见, 那么注册会计师收集审计证据的唯一目的, 就在于使自己能够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
上述审计目标并不符合我国审计市场的现实情况, 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公允性与合法性的关系有待商榷。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 合法性是指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但是这个概念与另一个审计目标——公允性缺乏关联。所谓公允, 英美会计文献中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是:公平地提供信息, 即不偏袒任何特定的信息使用者;客观地反映经济实质而不拘泥于法律形式。合法的会计处理不一定能够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 同样, 由于会计准则本身的缺陷, 公允的信息也不一定合法。应该把公允性定义为合法基础上的公允性, 使合法性成为公允性的前提, 以便于实务操作。
2. 将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作为审计的首要目标不适应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现状。
由于传统的政府审计的影响以及我国广大投资者所受审计教育的缺乏, 人们对审计的理解就是查错揭弊, 对公允性概念也缺乏全面的了解, 而且财务报表有未揭露的重大舞弊时报表就是不合法、不公允的。业界在努力使投资者了解公允性概念的同时, 必须正视我国的现实条件, 将查错揭弊作为审计的首要目标。
3. 审计目标体系不完整。
由于审计的形式不同, 其目标也各有侧重点, 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的财务审计侧重于对财务报表编制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 遵循性审计则侧重于对受托人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计。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注册会计师队伍的逐步壮大, 注册会计师也受托进行经济效益审计, 虽然经济效益审计刚刚起步, 但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管理审计成为独立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审计有其特有的审计目标, 比如适当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出现, 审计目标的范畴也随之扩大了。因此, 合法性和公允性已经不能完整地概括独立审计的总目标了。
三、企业社会责任观下的审计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区别于商业责任, 它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一般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投身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审计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其目标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并且随着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 审计目标具有不同的特征。社会责任观下的审计目标也有一些变化。
1. 社会责任观下, 把揭露与报告欺诈、舞弊及其他非法行为列为审计的首要目标, 而把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列为次要目标。
如前所述, 由于我国法制等各方面制度尚不健全, 财务欺诈、舞弊及其他非法行为频繁发生, 社会公众对查错揭弊的需求很强烈。而且,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弊, 必定不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另外, 受政府审计的影响, 人们对审计作用的理解就是查错揭弊, 因此查错揭弊目标的确立符合公众对审计的理解。同时, 将查错揭弊作为审计的首要目标可以避免由于公众对公允性的理解差异造成的审计目标的模糊性和缺乏操作性, 也符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落后的现状。
2. 社会责任观下, 重新界定公允性和合法性的内涵。
由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公允性是指合法基础之上的公允性, 所以不必再强调合法性目标。而应将合法性作为遵循性审计的目标, 将其内涵定义为除了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 还包括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这种界定不仅可以将财务报表审计目标中的公允性和合法性联系起来, 而且可以弥补我国独立审计总目标中缺乏遵循性审计目标的缺陷。
3. 随着审计责任向考查审计客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延伸, 审计的对象也随之拓展到体现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审计的对象包含但不限于财务报告, 与企业的治理结构、战略计划、风险管理、薪酬政策、环境保护和业绩评价等方面相关的信息也应当成为审计查证的内容。对此, 笔者认为应当对现行的审计目标进行拓展, 新的审计目标体系设想如下图所示:
经过拓展后的审计目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目标是查错揭弊, 审查公司管理当局在经营过程中有无舞弊等非法行为。第二目标转向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然后按照公认审计准则的要求, 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验证意见。第三目标是通过全面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契合企业目标从“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向“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和广大公众承担全面社会责任”的演变。而在第三目标下审计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公司治理结构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和可持续发展审计。
四、结论与启示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体系, 整个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较为笼统,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够强烈。但是, 企业目标从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向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和广大公众承担全面社会责任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 而必须积极地应对, 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社会、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
本文通过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目标的内涵的阐释, 分析了审计目标的现状, 并建立了社会责任观下的审计目标体系, 另外, 在社会责任观下, 社会需求不同, 审计的内容和审计主体的责任都有所扩展, 审计目标也有所扩展, 因而必然引起审计风险的增大。
参考文献
[1].石爱中, 胡继荣.审计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3].吴琮.审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 财政部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5].刘三昌, 杨昌红.关于建立我国审计目标体系的两点看法.经济论坛, 2004;4
[6].陈晓芳, 邓明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0;5
[7].乔治·斯蒂纳, 约翰·斯蒂纳著.张志强, 王春香译.企业、政府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篇8
关键词:审计;经责;绩效;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一种监督方式,更是一种评价手段。当前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主要侧重于遵守法律法规、重大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而对其所应负担的政治责任、社会管理责任和行政效能建设责任等履职情况没有进行反映,这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而言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因此,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对被审计人任期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估,已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引入绩效审计,我们也曾做过大胆尝试。由于绩效审计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因此审计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所取得的审计成果差强人意。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效结合,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一、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影响绩效审计开展的首要问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以来的实践表明,一部分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项目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调整、对不合法的经济行为进行揭示,这就对绩效审计的广泛和深入开展造成困难。在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绩效审计难以达到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层次。
二、效益标准难以界定影响了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由于各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审计评价其效益时所选用的考核标准也不相同,没有可以依据的明确的规章制度或文件及管理实物准则。效益的评价标准灵活,常常因事、因地不同,给审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形成审计标准选择弹性大、主观性强的问题。因此,效益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影响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三、损益界定的时限鉴定难度大。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形式的审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责任界定受任期的时间限制,而经济活动又具有连续性,因此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资金财产损益要先明确是什么时间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造成的,才能明确是谁应负担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难以按照期间归属调整相关审计指标,经济责任界定就会出现问题。
四、审计人员少、业务素质低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绩效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不仅要有会计师、审计师,还需要精通如社会科学、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的人才。目前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多是单方面查账能手,离对绩效情况作出合理评价、界定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稳步推进绩效审计,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效结合,在目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仍需要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除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工作外,还应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绩效审计:
一是按绩效审计要求选择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审计有较大区别。因此在选项上应坚持可行性、重要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妥善的选择绩效审计项目。应当结合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侧重选择资金规模大、影响力强,同时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尽量避免选择有关审计事项的数据不易获得、责任可能被推诿、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的项目。当然同时要考虑经济责任审计相衔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成果。
二是建立科学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目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人们共同认知和约定的标准”,但由于各单位的业务事项具体情况不同,在实践中业务评价指标和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效益和发展能力的指标偏少。因此,要按照绩效审计评价的需要,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尽快绩效审计操作规程。
三是制定科学的绩效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
为了让绩效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应当在选用基本审计方法上,让审计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四是优化审计资源,充实审计力量。
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审计机关应该善于吸收各类专业人才并招揽部分复合型人才,另外可聘请相关专家组织成一个咨询委员会来优化人力资源。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强化,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针对性培训加强其专业性知识,多组织交流会议让工作人员可相互吸收经验。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增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构建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让审计工作水平可达到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