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评价

2024-10-11

区域经济评价(共12篇)

区域经济评价 篇1

摘要: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区域火灾风险评价中,建立了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立风险评价准则,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陕西省进行了火灾风险评价,针对该省区域火灾危险程度,提出了以控制重点区域火灾危险性为重点,增加消防投入,增强消防队伍建设及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并重的综合性区域火灾危险性控制对策措施,为陕西省消防规划和消防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区域火灾风险,模糊评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火灾风险评价就是分析、确定研究区域的火灾危险程度及发展趋势,通过科学方法评价存在的火灾风险。近十几年学者对火灾风险评价以及一些基础项目进行了专门研究。张欣等深入研究了风险评价的一般方法及火灾风险评价的分类,针对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价中的几个关键步骤,提出了火灾风险标准。李杰等建立了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城市火灾危险评价公式。李申等根据大型综合公共建筑的火灾特殊性,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火灾风险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评价尺度。张颖等针对公共娱乐场所火灾危险因素,建立双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设计对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评价的方法和步骤。笔者尝试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区域火灾危险评价相结合,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区域火灾风险的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价首先需要选择影响区域火灾安全的主要因素,构建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区域中有城市、农村、城乡结合部三类区域,影响火灾的因素非常多而且复杂,并且各因素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区域火灾风险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区域火灾风险评价的关键。根据区域火灾危险的特点,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将模糊数学方法与层次分析方法结合运用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是单因素评判定量化和单因素权重综合作用的结果,模糊关系矩阵和因素权重分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1 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火灾的风险程度是一种模糊概念,在消防安全与危险之间无明确的界限。以模糊理论建立区域火灾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对区域系统及其组成个体的风险性进行模糊评价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2.1 模糊集的建立

不同的评价指标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需要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比重。综合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对于n个因素x1,x2,…,xn,有矩阵A,其中aii=1,aij=1/aji。

评价体系各相同层次的指标两两比较得到相对重要度排序。在排序过程中,采用1-9标度法。

在经过一系列调整后,得到判断矩阵A,经过计算求权重。其计算步骤为:(1)A的元素按行相乘得一新向量;(2)将新向量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3)将所得向量归一化即为权重向量W=(w1,w2,…,wn)T。

2.2 风险分析与计算

考虑到人的判断的不确定性和个体的认识差异,评分值的设计采用一个分值范围,由参加评价的研究人员,运用集体决策的思想,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按照对安全越有利得分越高的原则进行评分,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和认识差异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然后根据模糊集值统计方法,通过计算得出统一的结果。

对于指标ui,专家pj依据评价标准和对该指标有关情况的了解给出特征值区间[aij,bij],由此构成一集值统计系列:[ai1,bi1],[ai2,bi2],…,[aij,bij],…,[aiq,biq]。

则评价指标ui的特征值可按式(1)进行计算。

式中:i=1,2,…,n;j=1,2,…,q。

应用线性加权方法计算火灾风险度,如式(2)所示。

式中:R为上层指标火灾风险;Wi为下层指标权重;Fi为下层指标评价得分。根据R值的大小可以确定评价目标所处的风险等级。根据区域火灾防控实际,在设定量化范围的基础上将火灾风险分为四级,如表1所示。

表1 风险分级量化和特征描述

3 区域火灾风险评价

陕西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km2,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中部及北部大部属暖温带气候,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常住人口3775.12万人,设10个省辖市。全省现有超高层建筑60栋,2万m2以上城市综合体建筑56栋,地下公共建筑工程597处,人员密集场所8 337处,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3 230家;火灾高危单位618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13 180家、一般社会单位约22万家。全省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基本情况:陕西省消防总队下辖12个消防支队和1个培训基地,有137个消防大队、111个执勤中队;执勤消防车辆804台,消防坦克3台,各类装备器材188 394件(套)。根据火灾风险程度和其他相关指标数据,按照笔者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得到全省的整体火灾风险分值为55.35,等级为Ⅲ级,火灾风险性较高;影响全省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如表2所示。

通过计算将指标体系中影响全省区域消防危险程度的因素分为四个程度,危险、较危险、较安全以及安全,其中安全度属于安全指标的共有10个,较安全的共有5个,较危险的共有15个,危险的共有8个。危险和较危险的指标主要集中在消防经费的投入、消防设备、现有消防队伍的建设以及火灾危险性这几个方面。全省的整体火灾风险分值为55.35,等级为Ⅲ级,火灾风险性较高,火灾风险处于较难控制的水平,应采取措施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消防管理水平。

4 对策措施

通过区域火灾危险性评价,得到影响全省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集中在消防经费的投入、消防设备、现有消防队伍的建设以及火灾危险性等方面。因此,笔者提出以控制重点区域火灾危险性为重点,同时增加消防投入,增强消防队伍建设及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并重的综合性区域火灾危险性控制措施。

表2 风险因素排序

4.1 加强社会火灾防控工作

要把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持续推动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政府领导下的消防责任体系。完善乡镇(街道办)公共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体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立镇(街道办)消防安全党政领导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完善本部门、本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各级住建、工商、文化、卫生、质监等行政职能部门在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工作中,应严格把关,并建立部门间联合监管机制;进一步落实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再造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社会单位每年开展“四个能力”建设达标检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面深化“户籍化”管理,九小场所开展“一懂三会”达标检查,火灾高危单位每半年开展一次消防安全评估,人员密集场所全面落实“五人一室”责任;强化消防安全隐患源头控制,严格依法审批涉及消防安全的许可项目,对火灾高危单位采取先进实用的消防技术,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建立健全火灾隐患常态化排查治理、重大隐患分级治理制度,健全重大火灾隐患立案、核查、论证、公示、督办、销案制度,对认定的重大火灾隐患,凡存在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要采取改造、搬迁、停产、停用等措施限期整改。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公共消防投入,按照国家标准科学规划城市及城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队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各级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要将城乡消防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全面纳入城乡规划督察内容,确保规划内容全面落实;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县级以上城市按照《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标准》加强建成区消防队站建设,按照《乡镇消防队站建设标准》全部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加强城市和城镇消防水源建设,同步建设市政消火栓和公共消防水源,各级政府要制定市政消火栓管理办法和措施,推行市政消火栓“身份证”式管理,厘清市政消火栓建设、维护保养和使用权责。

4.3 加强消防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组织指挥的救援机构,健全救援总队、支队、大队机构建设,加强消防、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气象、地震、医疗、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多部门合成救援队伍建设,结合处置对象的类型和特点,分类别开展应急联动演练,让应急救援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作战效能;全面加强以公安消防为主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成“公安现役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事业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的全覆盖式四级灭火力量体系;按照1 min单位、社区微型消防站应急处置,3min卫星消防队到场处置,5min公安现役中心站到场处置,重特大灾害事故社会应急力量联动处置的“1+3+5+X”原则构架进一步完善消防队站布局;组建各级灭火救援专家组,建立事故处置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提升灭火救援水平。至2020年,全省轻型搜救队全面升级为重型搜救队,西安市组建搜救中队、供水中队,汉中和安康市组建水上救援队,延安市、榆林市组建搜救犬中队(分队)和石油化工类专业处置救援队。

4.4 加强创新科技投入

建设省重点火灾实验室,加强火灾防控手段的技术研究,提升火灾防控的技防水平,试点“互联网+消防”建设,推动社会消防管理创新。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建设“大物联网”系统,力争实现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透明化、灭火救援战场透明化。研发高效能高机动消防车,结合城区部分道路狭窄,北部大部分地区缺水以及节约警力、提高单兵操作效能的实际状况,研发适合扑救人员密集场所、农村和社区初起火灾的高效能消防车,待技术成熟后向全省推广。集成创新“模块化”抢险救援车,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安全事故的大规模、跨地域、长时间、高强度、多领域等应急救援特点,升级改造抢险救援车,最大限度提高部队应急救援作战效能。

5 结论

(1)在风险准则和致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区域火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理论建立了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实现了较大区域火灾危险性系统评价。

(2)考虑到陕西省整体火灾风险较高,处于较难控制的水平,要集中加大消防经费、消防设备的投入,加强消防队站建设工作。

(3)针对相应的评价结果以及全省的区域火灾危险现状,要以控制重点区域火灾危险性为重点,增强消防队伍建设及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升区域抗拒火灾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欣,王宝伟,杜霞,等.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方法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2):198-201.

[2]李杰,宋建学.城市火灾危险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5,4(2):99-103.

[3]李申,朱磊.大型综合公共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价[J].武警学院学报,2010,26(12):35-38.

[4]张颖,张翼.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30):307-308.

[5]赵德朝,李俊梅,李炎锋.建筑火灾风险评价中火灾安全管理者的影响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3):185-187.

[6]张一先,王建平,方宗堂,等.城市定量火灾安全评价方法[J].苏州科技学院院报,2003,16(4):27-32.

区域经济评价 篇2

一 概述

本设计在查阅了各种资料,实地参观了多处建筑的情况下,对住宅楼建筑的特征、现状、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围绕如何使本建筑在设计年限内满足其使用功能的要求,并具备安全、耐久、实用、美观的性能进行了设计、计算和验算。在设计过程中解决了以下问题:

1、方案在选型、布置方面,注意了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从使用功能、风向、地理位置、照射情况多方面综合考虑,合理的布置了楼梯、客厅及厕所的位置。吸取了建筑的一些造型风格,并在楼层高度及功能分区上符合建筑设计规定,具一定的创造性和合理性。

2、施工图方面,从平面图上很好地反映了设计思路、各层布置方案及房间的功能分区;从立面图上较好表现出了建筑的造型和风格,并对表面装修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剖面图上则较好地体现出了各层板、梁、柱、墙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另外,楼梯、卫生间和挑檐大样图着重反映了建筑的细部构造。在需注明的地方均在各图中加上了说明。所有的图均表示清楚,尺寸标注符合建筑施工图绘制要求。

3、计算方面,用电子表格结合说明的形式,清晰的表达了设计思路和计算过程。这种方法既避免重复计算又有效的表达了设计的思路和内容。

二工程设计的评价

1、这个建筑方案采用一字型结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迎和现代家居需求,也是为了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个建筑满足一字型建筑的要求,方案基本上合理。

2、对设计工作的结论及自我评价

毕业设计是每一个学生所必须学习的过程,它是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所有学识的汇总和深入。整个毕业设计把我们大学阶段的所有知识贯穿在一起,这为我们即将走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使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同时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部分。

我在这一次毕业设计期间,认真、细致计算,做到每一个计算过程都严格把关,在指导老师认可后才转入下一阶段计算,在这期间能做到基本满足指导老师的要求,能跟上指导老师所要求的进度。在这期间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以及前人的优秀设计,综合它们的可取部分加以利用,每一个计算细节均对照规范,以求做到最好。本次毕业设计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全身心的投入这次设计,虚心向老师及同学请教。希望我的努力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三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内容每个学生都基本能够完成,所以任务书的要求比较符合毕业设计的要求,是合适的。毕业设计对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虽然时间短暂,但它给我们带来意义是极大的,将会令我们终生难忘。使我们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毕业设计巩固、深化和综合了大学几年来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了面向工程所要提出的问题,所要分析的问题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在这二个多月的毕业设计中,比起其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最难的一次设计,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多,和老师、同学之间在专业知识和理论的交流也比较频繁。因此,树立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形成认真踏实,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和善于组织的能力是我们所必须具备的。为我们毕业后从事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研究管理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世界进入一个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国面临一个大规模的建设高潮。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强硬的专业功底。做一个具备高尚道德文化和思想品质的青年人才。同时,还具备创新的能力,更加需要具备适应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

2、建议和意见

2.1、在毕业设计前,应用更多的时间去参观已建建筑,从实际中获取更多的原始资料,应让学生看一定数量的与其毕业设计相关的设计图纸,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设计思路。这对建筑方案的设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安排一些集中辅导课,由各个教师讲授设计内容。

2.3、学院应安排专门教师定期抽查学生进度,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4、设计期间利用晚上或周末安排一些计算机绘图指导课,把计算机绘图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讲授,以防止在绘图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还应花时间学习现行的设计软件。

谢 辞

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研究 篇3

【关键词】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战略问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既带来机会也带来挑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并非把世界所有国家领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已站在确立自己作为大国和强国地位的门槛上。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在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外部条件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20年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之后,中国需要根据新的内外条件和情况,重新检视自己的大战略,作为确保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基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对于中國的发展战略,人们已有很多的讨论。但对于中国的国家各区域经济安全战略,却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本课题源于对战略目标牵引,试图通过对经济安全环境的影响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构建面向安全战略指导的经济安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安全环境进行客观、科学、有效地综合评价,从多维度反映各层面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为经济建设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

二、指标体系设计

1.设计原则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我们重视区域经济安全之间的统筹。从“体系”出发,强调“总体性”,我国正处在经济上行的发展阶段,也是矛盾突出最激烈的阶段,健康平稳地发展是制定实施安全战略的基础,两者需要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去追逐,顾此失彼,要以国为镜,以史为鉴,在坚定巩固各领域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统筹处理好内外安全,国民安全、传非安全等等,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本研究围绕经济安全环境内涵,进行顶层业务分解,初步建立能够覆盖各区域经济安全环境的相关领域基本要素指标体系、业务模型。

2.区域经济安全指标体系

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维护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具体表现为一国保障其经济主权独立、经济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从广义上看、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社会类经济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诸多方面,表现为一国政府能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制度和相关法律、确定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管控本国经济、抵御外国资本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冲击、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安全理论、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本项目从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状况、经济主权安全状况等直接影响GF建设的几个方面及经济危机风险状况、粮食安全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安全进行评价。由于篇幅限制,各类区域经济安全问题的指标选择过程将不一一介绍,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经济安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科学反映我国经济安全环境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指标建立的过程中,对各级指标的筛选和建立采用了重点考虑了以下情况:

(1)定性定量相结合

以上指标构建过程中均以定量分析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分析和评价经济安全环境状况过程中,除了采用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以确保对经济安全环境的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可信。

(2)统计和抽样调查相结合

在对指标设计及数据搜集过程中,针对经济安全领域调查对象与调查要求的不同,采用了全面统计调查和抽样调查最为常用的两种调查方法。

对于占比、平均值等统计指标,多采用抽样调查统计方法,从被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由样本所获取的结果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和特征。

对于部分定量指标,需要采用全面统计调查方法,从国家统计系统和各个业务归口部门定期取得系统的、全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获得。

三、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设计

1.模型选择

结合经济领域指标数据中定量数据较多,并且指标体系有较为清晰的层次结构,而实际需求为量化各层次结构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优先考虑结构方程模型。

2.模型优化

建模过程会受到数据的获取,数据的属性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影响,因此,会在建模中对初始选择的模型进行及时的调整。如果能够获取到较多的定量数据,那么,可能会优先考虑结构方程,或BP模型;如果数据采集最终反馈,更多的是定性数据,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缺失不利于量化,那么在建模过程中可能会优先考虑熵值法或模糊评价。

另外,如果研究结果希望展现出31个省(区、市)的比较值,那么,指标体系当中的部分指标会进行删除或更改,确保省级指标可以获取;如果研究结果侧重给出评价以及趋势预测,那么,在数据输入时,会使用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便保证参数可以被估计及检验。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仍然难于获取的情况,将使用熵值法进行分析评价。

四、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研究目的在于估计比较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经济主权安全,经济危机风险情况对于经济安全的影响程度。三级指标,来自全国31个省市,2006-2015年度数据。均为数值型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税务局,国土资源部及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相关数据。

2.模型设计

由于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经济主权安全,经济危机风险情况均为不可测度指标,因此,使用SEM来解决它们的指标测度。结合指标体系设计及研究目的,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在此之前,可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数据结构进行挖掘,不断修正,得到合理的潜变量结构。然后,再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3.模型识别

常用t法则判断模型是否可识别: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共有(m+ n)个可观测变量,记t为模型中自由估计的参数个数,则模型可识别的一個必要条件是:t(m+n)(m+n+1)/2。

假设该模型中共含有35个参数,包括11个负荷、3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11个观测变量的误差方差、结构模型的8个未知参数、2个内生潜变量的误差方差。由于3513×14/2,故该模型可识别。

4.参数估计

利用R软件,计算得到结构系数矩阵以及方差矩阵。本项目采用标准化情况下的参数估计结果,分两步确立:第一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挖掘数据的潜在结构。并结合已有经验,不断迭代优化指标体系以及潜变量结构。第二步,运行程序。检验不显著的路径后重新拟合模型。不断迭代优化,使得所有因子载荷在95%置信度下均显著。最终结构方程可表示为:

5.模型检验

根据各种模型检验指标,如GFI(拟合优度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NFI(拟合规范指数),IFI(NFI修订指数)对模型进行检验。以上指数一般都在0-1之间,0.9以上表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另外,对于不同结构的模型,也可结合反映误差方面的指数进行比较判断。如RMSEA(近似误差的均方根)、AIC、CAIC进行比较选择。

6.模型分析

(1)中国经济安全评估

从上面的结构模型参数可以看出,每一项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影响为正向或负向。同时,通过对比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对比不同三级指标对同一二级指标及一级指标影响的强弱;另外,可以对比不同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影响的强弱。识别影响各二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的重要因素。

利用以上数据,逐年构建结构方程,即可得到我国经济安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中国经济安全预测

对于中国经济预测,设计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使用前一年构造的结构方程的系数代入方程进行计算。此前,需要逐年建立回归方程模型,并对预测结果以及实际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第二套方案,使用BP神经网络,使用当年的评估值作为输出层,前一年的三级指标值作为输入层,进行学习,得到权重后用于预测。

五、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本研究建立的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体系能够从多维度反映出区域经济安全在各层面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有利于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认识自身的经济能力,找出优势与劣势,为加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科学地制定社会经济建设规划和政策,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石.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11:75-79.

[2] 郑通汉.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杜旭宇.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 1999,16:31-32.

[4] 余根钱.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统计. 2004,9:14-15.

[5] 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4:93-98.

作者简介:

区域经济评价 篇4

会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之一。亚太地区是全球会奖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地区。自从二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近年来亚太地区国家入境旅游者人数通常是世界平均数的两倍。这都归功于实际收入的增加、目的地价格竞争力、人口与社会变化、新产品出现、技术与贸易发展、政治和制度因素等影响因素[1]。

在旅游客源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亚洲国家的旅游组织越来越重视全球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市场,并制定专门的营销战略[2]。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会展设施数量正在不断增长,并且在推广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上比较突出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泰国、菲律宾、印尼、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城市在主要会议、展览设施上不是已经投入就是正在投入。

二、会奖旅游区域经济效应评价指标研究意义

会奖旅游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一些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而满意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通常是重要的,并且涉及范围较广,从会奖旅游的官方支持程度、基础设施的合格水平,到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以及会奖旅游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应的评估。虽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政府和行业组织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客观的讲,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其中就包括会奖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评估。

对于旅游目的地政府来说,会奖旅游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经济效应评价是最基础的一个[3]。评价会奖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是调控会奖旅游资源配置以满足发展需求的必要步骤。政府经常需要向重大事件或重大会议(例如南京青奥会)提供财政支持。政府之所以愿意提供财政支持既有经济原因又有非经济原因。事件和会议能够在短期内创造收入和就业机会,从长远来可以提高游客光顾率和吸引投资。事件和会议还可以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社会和文化效益,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商业合作,增加教育机会,以及促进技术转化等等。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会奖旅游成功的关键问题是:怎样的支持是必须的。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会奖活动相关的感知利益和成本。许多会奖活动对于组织者来说是一项财务损失,但是对于地区来说却会带来经济收益。因此,需要构建经济效应系统评价指标来帮助政府决定该支持哪种会奖活动,支持到何种程度。进一步来讲,经济效应系统评价指标应当还可以帮助政府思考会奖活动对于整个财政预算计划的影响。

研究会奖旅游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以会奖旅游为发展重点的国家、地区和城市。稻叶等人1997年提出了一个评估会奖旅游经济效应的指标体系[4]。有一个问题被他忽略了,即会奖旅游经济效应的分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会奖旅游经济影响效应研究早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5]。研究者发现,会奖旅游对门户城市的经济影响逐渐增加。门户城市拥有国际机场、大型航空公司办事处、交通运输公司及其他支持性服务企业,因此吸引游客,尤其是国际游客的进出。门户城市通过使用和改善当地的会奖旅游资源质量,整合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旅游增长具有发展边远、乡村或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优势,但是出于最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奖旅游投资商通常将活动地点选择在门户城市,而对于门户城市之外的地区带来的利益有限。阿什沃斯指出,城市是会奖旅游者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接待会奖旅游者的主要地方[6]。城市良好的旅游设施会吸引会奖旅游基础设施的持续投资建设。本文希望通过会奖旅游区域经济效应的指标,具体分析会奖旅游的区域经济效应,以期对门户旅游地政府会奖旅游组织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三、会奖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指标构建

定量分析会奖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已有前人进行了研究。基于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新的指标体系(表1),用于评价会奖旅游对区域经济(或城市)的经济影响。接下来本文针对表1中的具体项目构成进行逐一分析。

(一)消费群体的总体直接开支———游客(代表、参会者、陪同者),组织者和展示者

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模式,因此对区域经济具有不同的影响。在时间分配上,会议组织者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商业服务上(会议策划、设备租赁、广告等),远远多于个人参会者。这与他们是自费、接受参会者注册费用或从其他赞助机构接受资助有关。基于上述分析,表1中根据消费群体对区域经济效应影响分为不同会议类型(比如医药、科技、社区等)和游客客源地(国别、州别、市别等)。

(二)消费群体的总体直接开支———基于细分市场的分类

与以前研究(只统计整体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开支)相比,表1将会展旅游者、组织者和会展商等细分市场的开支分别放置于不同的细分市场内。

(三)消费群体的总体直接开支———基于地域的分类

表1可以统计不同客源地的游客、组织者和会展商的开支,包括省内、国内和外国。区域外的开支统计是指区域外资金向区域内的注入。

(四)消费群体的总体直接开支———基于时间的分类

表1对会奖活动中开支和会奖活动前后开支进行了区分,原因是这样可以区别出区域内开支和区域外开支。区域影响是基于区域内额外开支的外延。为了强调这一点,参会代表开支的调研统计必须基于代表及其团队目的地活动的信息。提前支付的开支可以归类为会奖活动前开支或会奖活动中开支。只有区域内的会奖活动前或会奖活动后开支影响区域产品和就业。

(五)净收入直接开支(区域内)

经济影响研究关注的应该是由会奖旅游活动开支产生的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净增加值。区域经济的投入受范围内游客开支、外部来源的组织者、会展商的影响,促进资金流入本区的政府和企业资助都会导致开支的上升。“范围内”的游客指的是那些如果没有会议就不会光顾目的地的人。

为了准确评估会奖旅游的区域经济影响,居住在区域内的会议代表的开支没有统计在内,因为他们的会议相关开支可以作为在其他产品或服务上的花费转移过来的。这与组织者或参展商的区域内收入来源统计原则相似。如果当地会议赞助商不愿意提供赞助,其资金有可能用来资助可替代事件和展览,或将开支分配给其他产品和服务。

(六)直接就业(区域内)

直接就业与总体直接开支相关的工作和与净收入直接开支相关的工作存在联系。会奖旅游活动前的直接就业影响评估涉及到与会奖旅游相关的区域内开支支持直接就业的数量,而会奖旅游活动之后的直接就业影响评估涉及到外部资源带来的开支支持直接就业的数量。与净收入开支相关的直接就业机会与就业政策相关,因为与区域居民关联的会奖旅游相关开支的影响部分比重越高,增加的就业机会越多。直接开支分配到不同的细分市场,相关就业影响也可以估计出来。

(七)附加价值和总体就业(区域内)

会奖旅游活动的直接开支和间接开支对附加价值和总体就业的影响由区域的产品供求市场决定。附加价值和就业供应规模取决于具体地区情况,同时受不同地区的进出人流量的限制。会奖旅游开支水平不同,地区的附加价值和就业的增长随会奖相关产业的直接开支变化而变化。分配到各行各业(酒店、餐馆、交通等等)的直接开支由于乘数效应而乘数增加,导致整体市场和细分市场价值都在增加。直接就业水平与总体直接开支相关,各行业直接开支随着每一行业相关就业乘数而发生乘数变化,从而影响由会奖旅游间接开支产生的就业增长。就业乘数与就业机会的创造力有关。

(八)总体评价

表1提供了一个从整体市场到细分市场(会议、展览、奖励等)测量会奖旅游对区域影响的测量工具,同时也提供了测量不同类型会奖活动(医疗、社区、科技等)对经济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会奖旅游对特定区域经济贡献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对经济效应的评估基于统计数据的准确测量。没有统计数据的支持,会奖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不能准确判断。

本文指标体系设计基于的模型是投入产生模型(input-output modeling)。众所周知,投入产生模型只是旅游经济影响评估的众多方法之一。近年来还有一些其他替代模型用来评估经济效应,比如一般均衡模型(Computer General Equilibrium)或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使用这些替代模型的难度在于模型对于信息的苛刻需求和行为的合适性[7]。

尽管投入产生模型具有自身局限和使用替代模型的机会,使用不同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是相似的。为了预测会奖旅游活动对区域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为了判断政府部门财政支持的扩散效应,区域投入产出的乘数计算必须充分。与其他统计模型相比,本文统计模型最大的优势是便于政府部门决策者进行比较决策,而且不涉及复杂数据的计算。

表1 会奖旅游经济影响评价指标

四、研究结论

基于投入产生模型的会奖旅游区域经济效应评价需要表1中每一细分市场的统计数据支持。表1中细分市场的分析可以揭示会奖旅游国际和国内游客的总体直接开支。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开发成一套菜单,通过定义变量和使用调查工具,可以精确评估经济影响。基于投入产出原理设计的评价指标非常适合会奖旅游的经济影响评估。如果能够保证调查工具满足系列指标信息需求,将会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会奖旅游经济影响的比较,帮助政府部门最大效度利用有限资源了解会奖旅游能够获得公众支持,选择合适的会奖活动组织者和参展商。

摘要:近年来,会奖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尤其亚太地区成为旅游行业迅速扩张的一个部分。会奖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效应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经济效应。通过构建评估会奖旅游经济效应指标体系来研究会奖旅游的区域经济效应,并且针对体系中的每个指标如何测量会奖旅游经济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会奖旅游,经济效应,区域旅游

参考文献

[1]唐彩玲.会奖旅游及其产品特性[J].中外企业家,2013(10):13-14

[2]何仁芳,洪坚,白丽明.世界旅游会展发展格局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268-271

[3]叶娅丽.四川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会奖旅游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3):132-134

[4]Dwyer,L.,Forsyth,P.Impacts and benefits of MICE tourism: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Tourism Economics,1997,3(1):21-38

[5]赵福祥.丽江市会奖旅游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8):143-144

[6]Ashworth,G.J.Is there an urban tourism[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1992,17(2):3-8

区域经理简历自我评价 篇5

自我评价范文二:自信、敢想敢干勇于挑战弹性强不怕吃苦,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做事认真细心,适应能力强,富有梦想和激情,只要给我一个舞台,就会展现一片天空。希望能用我的努力给给贵公司做出微薄的收益!

自我评价范文三:我是一个性格柔和,耿直的人,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承受力,善于与人交往,团队工作能力强,精力充沛,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长期从事家电销售管理工作,由最初的一名业务员,成长为一个公司的营销运作操盘手,到大区的销售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家电渠道管理经验,熟悉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流程。

自我评价范文四:

1、有七年品牌家纺、童装客服及督导工作经验。

2、有一定的客户服务管理、卖场陈列展示及陈列培训、店铺人员管理、货品管理经验。

3、善于沟通、协调、具有维护公司与客户间良好关系的能力。

4、工作积极上进,责任心强,能承受工作上的压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亲和力强。

5、工作条理性强,较强的执行能力,能独立处理客服工作。

6、努力使我不断进步,学习使我不断增值,敬业使我立与不败,自信使我永不言弃。

自我评价范文五:

有多年经营和管理经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很快地融入新环境中,工作效率比较高,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近年来从事物业管理(火车站流花,站西一带服装行业),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熟悉一般电脑操作,有较好的英语基础,较强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组织策划和公关协调能力,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我评价范文六:

区域经济评价 篇6

【关键词】新环境及 环境评价 区域环境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指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采用定点示范的方式,因其独特的聚集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地域优势使其具备良好的示范效应。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第一,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强调预防废物产生而非产生后治理。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减少单位产品的原料使用量和重新设计工艺来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排放。既能减轻自然资源方面压力,又能降低废物处理压力;第二,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以延长产品使用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在生产中,对零配件制定统一标准或,使产品不会因个别零配件损坏而整体抛弃;第三,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又称资源化原则,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属于输出端方法。资源化有两种:一种是原级资源化;另一种是次级资源化。

二、区域环境评价中引入循环经济的作用

(一)循环经济是区域环评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

环境影响评价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预防和缓减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并提出相对应的补偿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各项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循环经济理念是一条最有效途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基础上的。区域环评应重视地区循环经济建设,从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途径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循环经济理念作为支撑

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弥补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的不足。通过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形成资源利用和产业框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产业领域实践的主要形式。分析企业关联度,利用各类产业和企业间具有产业关联度的关系,利用产业间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传递关系,进行产业链接,组成生态工业系统,把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整合成为下个企业的原材料,建立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总之,任何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都离不开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

三、贯穿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贯穿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在原环境现状调查环节,增加经济、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调查内容,即经济——资源——环境——支撑系统状况调查。

第二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在原有环评导则内容基础上增加对“经济——资源——环境——支撑系统”现状作深入的调查;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区循环经济分析与评价。

第三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分析、汇总第二阶段工作成果,给出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四、贯穿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包含了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思想,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行业间的相互关系,从区域层面上进行循环经济分析,以此作为制定和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规划方案的依据。

(一)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价

在原“区域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基础上,增加内容:域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主导行业、重点产业;资源投入与产出情况:区域主要能源、水资源情况等;区内行业发展现状等;社会环境概况:包括人口、教育、科研、基础设施、信息建设、交通等。

(二)开发区规划方案分析

原开发区规划方案分析包括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分析、开发区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开发区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在原要求基础上,增加“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分析”,从产业链角度对开发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进行分析,增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从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评价。

(三)评价区循环经济分析与评价

1、评价方式分类。循环经济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对定量指标建立指标函数;对定性指标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评估得出各指标表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得分值。最后通过己确定的指标权重和指标得分进行加权计算,从而判定区域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1)定性评价。定性分析评价将定性评价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判断该指标所处的等级范围,再在该等级的分值范围内给出恰当的指标得分值;(2)定量评价。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数量化结果表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外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多元统计的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等。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循环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分三大层次: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该指标体系的目标层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系统层共含3个系统,分别为资源环境系统、产业链系统和绿色管理系统;指标层共包含12个指标: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规划合理性;产业链分析;组织机构健全度;发展潜力;循于经济管理体系。

3、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判断标准。循环经济的评估最终结果以数量形式定量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的数值区间为[0,1]。当评价所得分值为1时,指标、系统或整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最理想状态;当评价所得分值为0时,指标、系统或整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差,基本无循环可言。

参考文献:

[1]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8.

[2]徐志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构建[J].商业时代.2009.

作者简介:

区域经济评价 篇7

中国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陕西省属于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近几年,在政策的指导下,陕西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同时陕西省各个城市主体产业与城乡商贸不断蓬勃兴起,物流产业快速成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陕西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物流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物流的发展实践也同样证明了物流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还需进一步探讨,且对于现代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人们多是从定性角度进行一些简单的模糊认识,可操作性较差,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物流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陕西省为例,从定量角度出发,从反映物流增长发展阶段的角度,运用相关模型对陕西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一般理论中,物流发展初级阶段,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水平不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作用不明显,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表现出平缓增长趋势;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明显,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是区域物流市场和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扩大到一定规模后都会达到饱和值,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之后趋于平稳。陕西省物流产业对陕西经济的发展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因此本文用Logistic生长曲线函数来分析物流业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从而判断陕西物流的发展阶段,以便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1 陕西物流水平与GDP回归模型的建立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全面完整的物流业统计数据和指标体系,因此模型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货运量参数代表物流发展水平,区域GDP代表区域经济总体水平。通过分析货运量与GDP的相关系数,判定两者的相关程度,并通过建立货运量与GDP的相关模型,揭示物流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衡量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首先给出陕西省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统计值(见表1),然后以货运量为横坐标、GDP为纵坐标作出陕西省2005~2011年货运量和GDP的散点图(见图1)进行统计描述,其中横坐标即自变量为货运量,纵坐标也即因变量是GDP。

从图1可以看出,陕西省GDP与货运量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并非是线性增长的,呈现S形的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规律,因此可以采用Logistic函数模型。设其曲线方程为:

式中y为GDP,x为货运量,k、a、b为未知常数,k>0,a>0,0<b≠1。本文采用1stopt数据处理软件对陕西省货运量与GDP进行拟合,采用麦考林法,避免了估计k、a、b数值时的相互依赖性,精度大大提高。经过1stopt运行,拟合所得的Logistic曲线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检验值及相关说明如下:(1)R2=0.9695,P=0.0001<0.001,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达显著水平。(2)K=1/384.6>0,a=0.03857>0,0<b=0.85≠1,根据经济学的原理,该曲线符合GDP随货运量增长的规律。

2 陕西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分析

2.1 边际作用分析

本文采用经济学中边际的概念来表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前面的Logistic模型,可以得到陕西物流业对GDP的边际作用为:

由于0<b<1,lnb<0,所以dy/dx>0,这表明陕西省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大于0,且区域生产总值随着陕西区域物流量的增长而增长,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将陕西2011年货运量的统计数据代入上式,可以得到:

即货运量每增长1亿吨,GDP就相应增长13.70百亿元。尽管从上式可以看出dy/dx>0,但由于:

令上式等于0,得到x=16.59亿吨。当x<16.59时,d2y/dx2>0,当x>16.59时,d2y/dx2<0。这说明货运量对GDP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当货运量小于16.59亿吨时,物流业每增长一个单位引致的GDP增长额会随着物流规模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货运量大于16.59亿吨时,物流业每增长一个单位引致的GDP的增长额会随着物流规模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在货运量等于16.59亿吨时,物流业每增长一个单位所引致的GDP增长额达到最大值,当货运量继续增长时,它对GDP的边际作用就开始下降。2011年陕西省的货运量为12.09亿吨,物流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离拐点值还很远,也就是对GDP的边际作用还没有达到最大值,表明该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空间较大,所以适度扩大陕西区域物流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加强陕西省物流的协调,提高区域物流之间的协同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还将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2.2 弹性分析

在经济学中,弹性是描述一个经济变量在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1%时所带来的百分率。本文采用“弹性”这个概念表示物流业每增长1%,所拉动的区域经济的增长率。具体公式为:

上式中ξ表示物流业增长1%带来的GDP的变化率。

根据经济学原理,当ξ>1时,说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即区域物流需求大于物流供给;当ξ<1时,说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小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即区域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给;当ξ=1时,说明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能力同步增长,即区域物流供需平衡。

根据前面介绍的弹性的概念,结合2011年的统计数据,陕西省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弹性系数ξ2011为:

弹性分析表明:在上式中a>0,lnb<0,x>0,bx>0,k>0,所以ξ>0。即GDP与物流业呈现同向的变化趋势。陕西省的弹性值大于1,说明该地区物流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拉动,经济增长对物流业的推动作用不够强。即陕西省物流供给能力小于物流需求,物流产业发展滞后于陕西整体经济增长。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的步伐,是陕西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基础所在,也是陕西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创立新的竞争优势的需要。

3 分析结论

通过量化陕西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明确陕西物流业发展处于快速发展上升阶段,并且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较大,在该区域经济增长中已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成为了最具普遍影响的经济运行基础和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可知陕西物流业的供给能力小于物流需求,物流业一定程度上被动地依附于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对经济未充分发挥主动拉动作用,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应该强化物流产业发展。

4 陕西物流发展建议与对策

4.1 加强政策导向,转变企业经营理念

陕西处于内陆西部,企业在经营方面“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服务”的传统观念较为牢固,因此必须转变这种观念,高度重视流通、发展流通,将物流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实现经济增长与物流产业的互动发展,努力发挥物流业对陕西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同时,陕西物流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成体系、自我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而导致物流效率低、成本高。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应该认识到这种发展趋势,通过陕西政策的引导和实施,树立协作、共赢的思想,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将巨大的物流发展潜力转变为现实需求。

4.2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大规模物流基地和综合物流中心

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物流发展潜力很大,但现实仍处于传统服务阶段,尤其基础设施分割严重,物流资源的相关平台建设有待改善。陕西省可以依据西安国际物流港务区的建设和发展,利用西部铁路快速发展等优势首先进行大范围物流基础设施的搭建,实现立体化的基础设施布置,再建立大规模物流基地和综合物流中心,实现物流的规模效应,从而带动区域物流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

4.3 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物流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既懂经济管理又懂物流技术的物流专业化人才。目前陕西省很多物流技术人才来自于高校毕业生,他们的知识泛而不专,针对性较差,实践能力缺乏;同时较大部分物流管理人员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转变过来的,因此一直存在知识结构不全的状况。针对这一情况,陕西省应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机制,使不同程度的物流人才能够实现知识结构互补;对于管理人才,应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规划,建立完整商业经济及物流科学学科体系;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和教育机构应参与多形式、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工作;扩大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及组织的合作,联合培养不同方向的高级物流专业人才。

4.4 建立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物流信息系统在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物流客户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等方面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目前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仅仅基于自身企业而言,对社会物流来说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因此要实现各种资源整合,完成充分的企业数据交换,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通过这种平台,整合企业、铁路、公路、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等多个信息系统,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对完善陕西省的现代物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采用Logistic模型确定陕西区域物流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利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计算出陕西物流单位增长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程度,确定了该区域物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规律,以此提出发展区域物流产业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Logistic模型,区域经济,边际,弹性

参考文献

[1]武志惠,虞巧颖,等.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5-47.

[2]郭湖斌.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计量研究[J].商业时代,2010(19):34.

[3]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70.

[4]孙敬水,黄蕾.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9(1):59.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 篇8

城市、区域低碳经济是我国对全球气候变暖、异常的有效途径,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更侧重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 因为区域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更全面, 发挥的作用和效力更大。区域低碳经济从经济、社会、产业、科技、环境各个角度出发, 建立评价指标, 全面构建设计合理、操作性强协调发展的体系, 促进经济健康稳健地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构建特点

(一)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要求要从根本上科学地把握一个区域内低碳经济, 反映和表现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要素, 从而合理、严谨地设计评价指标, 构建出针对性强的体系, 兼顾措施的实施难度和现有数据信息的可用程度, 切实实现指标体系和措施的可行性。

(二) 系统性与层次性。区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 就要形成系统性的观点和逻辑规则, 用以对客观描述区域低碳经济各个构成要素, 以及合理地表现层次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三) 全面性与代表性。区域低碳经济体系涉及领域多、综合性强, 构建出来的指标体系具有完整性, 应从各个领域和各个侧面反映其发展的主要特征, 兼顾全社会的信息, 也能代表性地体现一个领域的典型特征。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低碳能源使用指标。提高低碳能源消费, 可以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强度。通过建立低碳能源使用指标, 来控制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强度, 改造技术以提升利用能源的效率。建立清洁能源在生产中的总耗比例, 是构建低碳能源使用指标的最直接的反应。这一指标重在反映各种清洁能源在生产中能源总耗量的比重, 突出核能、清洁煤、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使用量和在能源使用结构中的构成方式。各种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越大, 生产中碳强度高的化石能源使用量相对减少, 越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 低碳生产指标。低碳生产表现在能源加工转换和利用上,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利用效率都在提高会大幅度减少碳排放。 (1) 计算能源的加工转换效率, 旨在统计、比较某一阶段能源产晶量在能源加工转换总量中的比重, 这一比重越大, 表示利用能源的效率越高, 在原有碳强度的条件下碳产生的排放量也就越少。 (2) 企业、个人碳排放意在直接计算某一阶段内企业、个人碳排放量在区域总碳排放量的比例, 促进企业在节能减排的条件下形成经济型发展。比例越小, 企业或者个人耗碳量越小, 低碳经济效益也越好。

(三) 科技发展指标。科技及其发展是发展低碳经济第一动力, 引进先进低碳技术的力度, 自主研发技术的强度, 技术科研的投入程度等科技方面都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

科研低碳技术投资比重, 调查区域GDP和全部科研投资中各种低碳技术投资量的占有比例, 形成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几个比值越大, 该区域重视低碳技术科研工作的程度越高, 对新能源技术、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和智能节能技术的科研力度越大, 创新能力越强, 开发低碳技术的能力越大, 越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四) 政府服务指标。优良的政策和政府服务能支持、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大前提, 因此可以建立政府服务指标来衡量地区政府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化的力度。 (1) 低碳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建设程度, 以政府有无专门制定针对性强、可实施的金融政策及其执行力度来发展低碳产业, 为衡量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态度。 (2) 完善碳交易市场程度, 以区域内有无较高成熟度的碳交易市场为调查对象, 分析政府对能源使用的管理强度。 (3) 碳排放管理机制和碳污染防治体系的建设程度, 以政府有无完整的碳排放管理机制及其法律效力的大小来衡量政府对碳污染防治的力度。

(五) 低碳社会环境指标。低碳社会环境也是区域低碳经济一个构建成分, 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都是保障低碳经济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表现和动力。 (1) 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 调查工业生产中固体废物再利用总量在产生总量的比例和再利用途径。比例越大, 利用途径越多, 利用率越高。 (2) 消费品绿色、低碳标识占有比, 通过记录标有绿色、低碳标志的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 计算其总量在消费品总量的比重。比重越大, 低碳、环保、绿色的消费品越多, 产出透明度越高, 市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引导能力及效果越好。 (3) 生活垃圾利用率, 统计生活垃圾清运总量中转化成再利用资源的生活垃圾总量的比例。比例越大, 生活垃圾的利用程度越高, 资源节约效果越好。 (4) 农村森林面积及覆盖率、城市绿化面积及覆盖率, 在区域内统计农村森林面积在农村土地总面积和区域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城市绿地面积分别城市用地总面积和区域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 形成农村森林和城市绿地在面积、覆盖率上的纵横两个方面的比较。6个值越大, 区域植被越广, 资源越丰富, 碳汇效果越好。 (5) 公交发展情况, 调查统计区域内一段时间中地铁、公交车的速度、到达站点的时间等运行状态、车辆可用率和搭载总量。地铁、公交车的速度适宜、到达站点准时、车辆可用率高、搭载总量越多, 公交设施使用得越好, 碳排放量越少。 (6) 公众低碳认识程度, 以区域内居民总数中认同低碳经济形态和模式的居民数量的比值为调查对象, 来衡量群众支持低碳经济及其发展的情况, 比值越大, 公众认知、认同和支持低碳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的程度越高。 (7) 低碳生活方式运用, 以居民执行低碳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强度为调查对象, 来考察区域内民众坚持无纸工作、绿色出行的程度, 进而体现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理念的影响大小。

四、结语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要从低碳能源使用、低碳生产、科技发展、政府服务、社会环境五个方面综合考虑, 不仅能体现区域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 也能明了阻碍因素的制约作用。通过建立评价指标实现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统计监测, 以便分别施以针对性、恰当的措施整改市场经济各种不适用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 引导、推进区域低碳经济良性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我国生态环境承受不住压力而污染破坏持续恶化, 现今应对最好的方法是在工业发达区发展区域低碳经济。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评价方法得以促进和实现,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从低碳能使用和生产、科技发展、政府服务、社会环境几个角度入手。

关键词:区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篇9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水平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 发展至今包括江苏省的连云港、徐州、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菏泽;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20个地市。

淮海经济区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带, 东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 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拥有第二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 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淮海经济区资源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果菜生产基地。2004年年底, 全区土地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总面积1.85%, 人口为1.23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9.4%, 国内生产总值为10080.68亿元, 占全国的7.4%, 人均生产总值只有东部发达地区的30%。二十年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和同处沿海地区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 经济发展水平低, 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已成为沿海经济地带的经济低谷区。究其原因, 与淮海经济区内部各个地市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带动, 恶性竞争, 重复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对淮海经济区各个地市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 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淮海经济区各地市经济发展的了解, 有助于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选取

(一) 研究方法。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仅要看一个地区反映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 如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三次产业的产值及结构等, 还应该从社会生产等方面去考察。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选取的指标比较多, 而这些指标又常常相互相关, 这给研究带来很大不便。在具体研究过程中, 选取指标过多会增加研究难度和导致问题复杂化, 选取指标过少又可能会导致得出的结果不可靠。主成分分析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为理想的多元统计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1,2], 它是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把多个原始指标减化为有代表意义的少数几个指标, 以使原始指标能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其原理和步骤如下:

①n个区域p个指标原始数据矩阵Mij (i=1, 2, …, n;j=1, 2, …, p) 的建立, 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M′ij矩阵。

②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ij。

③特征向量Vk (k=1, 2…, …, p) 和其对应的特征值λk (k=1, 2, …, p) 的求取。

④计算贡献率Tk=λk λi和累积贡献率Dk=λj, 选取Dk≥85%, 特征值λ1, λ2, λm (m〈p〉对应的几个主成分, 一般m比p要小得多) 。

⑤计算主成分指标的权重。把第m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Dm定为1, 算出T1, T2, …, Tm所对应的新的T′1, T′2, …, T′m, 即为主成分指标的权重值。

⑥计算主成分得分矩阵Yij (i=1, 2, …, n;j=1, 2, …, m) 。

⑦根据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

(二) 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测度。

1.选取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要看一个地区反映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 如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三次产业的产值及结构等, 还应该从社会生产等方面去考察。本文选择了16个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下:

X1人均生产总值; X2人均财政收入;

X3三产占GDP比重; X4人均工业总产值;

X5出口总额; X6人均居民消费支出;

X7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X8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9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X10人均利用外资;

X11民用车辆拥有量; X12本地电话用户;

X1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X14农民人均纯收入;

X15万人拥有医生数; X16非农人口比重;

评价样本矩阵的原始数据为表1所示: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4》、《安徽省统计年鉴2004》、《河南省统计年鉴2004》、《山东省统计年鉴2004》, 经计算而得。

2.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采用标准化处理, 利用公式Xij= (Xmax-X) / (Xmax-Xmin) ) , 得到标准化矩阵。 (略) (本文中的数据计算过程借助于SPSS10.0软件[5], 全部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

3.进行主成分分析[3,4]。

将无量纲化数据输入SPSS10.0软件运算, 求出标准化矩阵的主成分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见表2)

贡献率反映了每个指标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度。由表2可知, 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9.911, 贡献率为61.942, 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9.489% (大于85%) , 表明前四个主成分可以基本代表原来的16个原始变量来反映淮海经济区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建立旋转后的主成分载荷矩阵, 见表3。

从表3可知, 第一主成分在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生产总值、非农人口比重、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第二主成分在本地电话用户和车辆拥有量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了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第三主成分在人均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了地区经济外向度的水平;第四主成分在指标三产占GDP比重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反映了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4.确定权重及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值。

把前四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定为1, 算出四个主成分的权重值。然后计算各城市的综合测评得分, 根据综合测评得分进行排序, 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情况, 可以发现淮海经济区各地市有如下特征: (1) 总体而言, 大多数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在20个地市中, 只有莱芜的综合得分大于1, 有10个地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 即高于平均值, 其余10个地市均在平均水平以下。 (2) 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悬殊很大。得分最高的莱芜市是第2名徐州的1.7倍, 是第10名临沂的6倍多。

二、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根据表4计算得出的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分成四类见表5。

1.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综合得分大于0.5的地市有莱芜、徐州、济宁、泰安、枣庄、盐城, 是淮海经济区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莱芜的综合得分为1.34, 是淮海经济区中唯一得分大于1的地市, 该市原本是由泰安代管的县级市, 1992年升为地级市后, 成为淮海经济区中辖区面积最小, 人口最少的地级市, 是山东省的重要的钢铁基地和能源基地。近年发展迅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利用外资等指标位居第一。

徐州和济宁2004年实现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地市。两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非常接近, 济宁近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要快于徐州。两地区在淮海经济区中综合经济实力最强, 但是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大。徐州市 (市区) 是淮海经济区中唯一一个特大城市, 是竞争力最强的城市[6]。要积极扩大经济总量, 加强对外开放,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强化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 进一步提高其在整个淮海经济区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枣庄和盐城是淮海经济区中有较好的区位, 自然资源丰富, 今后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便更好的发展。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综合得分在0-0.5的地市有淮安、日照、淮北, 临沂4个地市。

淮安位于苏北中部地区, 近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随着京福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新长铁路的开通运营, 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有利于此地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今后要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日照是鲁南沿海地区的大型港口, 通过兖州到日照的铁路直通新亚欧大陆桥,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日照对外开放的最好条件。日照的对外开放度仅次于连云港市。

淮北和临沂市在淮海经济区中发展较好的两个地区, 今后要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 注重结构的调整。

3.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综合得分在-0.5-0的地市有连云港、蚌埠、宿迁、开封、菏泽。它们的综合评价得分值均低于0, 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淮海经济区的平均水平。

连云港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是淮海经济区中区位非常优越的地区, 它的综合评价值低于0, 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低于苏北的平均水平, 但经济外向度因子得分最高为3.65, 是第二名日照的2.6倍。连云港在江苏经济开发的两条重要轴线 (沿海经济带和徐连经济带) 上, 要抓住有利发展机遇, 发挥港口优势, 发展临港工业、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 提高发展速度。

其他地市也应当努力扩大社会经济总量, 更好的发挥其在各自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4.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

综合得分小于-0.5的地市有商丘、周口、宿州、阜阳, 亳州。这5个地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因子得分都居于末四位, 经济外向度因子得分、基础设施因子得分和经济产业结构因子得分都偏低, 导致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这5个地市位于淮海经济区的边缘, 受到核心城市的辐射较少, 今后应主动接受相邻中心城市的辐射,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积极参与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 不断加快发展。

(二) 空间差异分析。

1.鲁南和苏北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皖北、豫东地区。

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四大版块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排名前5的地区中, 江苏只有徐州入围, 其余都为山东;排名前10的地区中, 鲁南的莱芜、济宁、泰安、枣庄、日照和临沂有6个地区入围, 苏北只有徐州、盐城、淮安入围, 鲁南有全面赶超苏北之势, 这主要是山东对鲁南的政策与重视程度远大于江苏对苏北;鲁南近年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苏北地区, 特别是济宁市, 他手里握有“三张王牌”:经济竞争力、都市区组团聚变和文化翘楚的魅力。经济竞争力的支撑是济宁最大的底气, 现在济宁正大力加速发展, 提出了“争当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口号。从排名末10的地区中, 我们可以发现:包揽的几乎全是皖北和豫东的地区, 要是因为这两个板块在淮海经济区中属于中部内陆板块, 而鲁南和苏北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这样明显的东西差异, 是因为中部地区主要是老少边穷、自然条件差、农业比重大、工业落后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的交通发达, 有京沪线和东陇海线穿过, 且便于与外部进行经济联系, 所以这也体现了东部经济比内陆发达。但后十名中还有苏北的连云港和宿迁市, 分别排在第11位和第13位。

2.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圈层分布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

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来看, 徐州、济宁是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地区, 第二层为与核心圈层紧密相连的莱芜、泰安、枣庄、临沂、日照、淮安、盐城、淮北等地, 第三层与核心圈层距离最远的连云港、蚌埠、宿迁、开封、菏泽、商丘、周口、宿州、阜阳、亳州等地。

3.已形成以京沪铁路为一级发展轴线的格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几乎都在京沪铁路沿线, 有徐州、济宁、枣庄、泰安、淮北等市。而陇海铁路和京九铁路沿线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三) 发展建议。

1.要从淮海经济区的现实条件出发,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要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三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相关产业;四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等。

2.要尽快实施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

一个区域的发展关键是看有没有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淮海经济区虽有名义上的中心城市徐州市, 但无论是他的身份还是实力都不可能成为淮海经济区的“龙头老大”。解决徐州市的身份和实力的问题, 需要大胆设想和不断创新, 构建淮海省就是一个很大胆的设想:以徐州为省会, 可以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更多支持, 进一步提高其在整个淮海经济区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3.有重点地进行轴线开发。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徐州、济宁、枣庄、泰安、淮北等市几乎都集中在京沪铁路沿线, 已成为淮海经济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基地。今后对京沪轴线的开发主要的思路就是一要加大对外开放, 加快老煤炭城市的转型。二要加快徐连经济带和鲁南经济带的开发。这两条轴线是江苏和山东“十一五”建设的重点, 徐连经济带和鲁南经济带自然资源类似、人文环境相近、优劣势大同小异、产业结构雷同, 目前竞争有余、合作不足。今后两经济带应合理分工、共同发展。

三、结语

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淮海经济区20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是合理的, 事实上也与淮海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从结果可以看出, 淮海经济区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经济综合实力差距较大。当然, 由于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造成有些地市的情况没有得到更为准确的解释。但从总体上说, 还是反映了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综合实力, 为推动淮海经济区的各地市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方开泰.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

[3].罗积玉, 邢瑛.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及预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

[4].朱庆芳, 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区域经济评价 篇10

区域内不同矿产资源的优劣类型是在全面考虑区域内各种矿产资源地质特征、开发利用条件、经济潜力等诸因素的基础上判别评价得出的,其优度值的大小可作为制定区域经济建设规划的科学依据,并为与矿产资源开发相关的部门制定建设规划提供信息。

从这一点来看,地质勘查工作就是一个淘汰无工业价值的矿床,肯定有工业价值的矿床,不断筛选勘查项目的过程。为了搞好区域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和建设项目的取舍,必须进行区域矿产资源在地质评价基础上的技术经济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矿产资源区域配套情况和经济建设规划需要,选择开采条件优越和经济效益好的矿床优先转入下一步的勘查工作和开发建设工作,以避免盲目提高勘查程度和造成矿山开发投资失误。

一个矿的经济价不仅在于探明的主要元素含量的多少,有的矿其共生矿产及生元素的价值超过主元素价值几倍。因此,地质工作需要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在查明主元素的同时,也应查明共生矿产及伴生元素;矿山开发工作尤其需要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个区域内对不同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和矿山开发工作有先有后,限于过去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对共生矿产和伴生元素未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情况,可以说十分普遍。区域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充分利用了新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发资料,提取了丰富的共生矿产和伴生元素的信息,因而可以促进矿产的综合勘查工作,提高矿产的利用价值,并且可为矿产的开发利用提供综合利用的信息。

二、区域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区域矿产资源对人类的有用性是其具有价值的基础。人类在认识矿产资源使用价值及研究掌握开发利用技能的过程中,矿产资源已经凝结了人类一般“附加”劳动,地质勘查劳动使矿产资源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使其具有价值。但矿产资源价值的大小不是由劳动投入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矿产资源中所含的有用物质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所决定的,它们决定着矿产资源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着其被开发后预期收益的多少,此外,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可避免地要破坏周围环境,而与此相关的环境补偿价值,也构成矿产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因此,矿产资源的价值由地勘劳动投入及其权益、开发后的超额收益、环境补偿价值三部分构成,即地勘劳动价值、潜在收益价值和环境价值,即为:VC=VL+VN+VE。式中,VC为矿产资源资产价值;VL为地质勘查劳动价值;VN为矿产资源潜在收益价值;VE为矿产资源环境价值。矿产资源的估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现值法

现值法是针对地下矿产资源等自然资产进行估价所提出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认为矿产资源的出售价格超过各项成本之和的部分,即为其内在“价值”。如果矿产资源是在若干年内开采出来的,则应视其开采时距现在的时间长短,对矿产资源的价值进行贴现,各年的现值总得即为该自然资源存量的价值。估价模型为:

式中:V是资源存量总价值;

T是预计开采年限;

St是资源在t期销售额;

Ct是t期开采费用(包括中间消耗、工资、折旧等)

Rt是t期投资资本的“正常回报”;

r是贴现率。

现值法采用了目前比较成熟的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及未来价值的贴现方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作为自然资源的估价方法,它尚存不足: (1) 该方法要用到贴现率,人们对贴。现率大小的选择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不同估算者选择不同的贴现率,对相同自然资产会得到不同的估值。 (2) 现值法需要用到的数据太多,有的不易得到。该方法要求预测出未来各年的资源开采量、销售价格和各种开采成本。如果开采寿命期较短,对这些变量尚可以估算,然而,如果开采寿命期较长,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对这些变量的预计值误差将会变得很大,影响到对矿产资源的精确估价。

2、净价格法

净价格法也是对矿产资源为主的实物供给类型资源估值的一种方法,它对矿产资源价值的界定与现值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方法认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无论是当年开采的,还是未来开采的,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内在价值。不能因为人为的开采技术能力的限制或对产量的限制,而影响到矿产资源的本身价值。因此,不需要对未来开采的矿产资源价

值时行贴现。估价模型为:

式中:Vt为t期矿产资源的全部存量价值:

St、Ct、Rt与式中的相同,分别表示该资源在t期的销售额、开采费用和投资资本的“正常回报”;

Qt为t期矿产资源开采量;

∑Qt为矿产资源预计开采总量。

上式右边括号中表示矿产资源的单位价值。用单位净价格乘以经济活动消耗的矿产资源量,则得到矿产资源的价值量。因此,净价格法不仅能用于矿产资源存量估价,也能用于矿产资源的流量估价。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现值法相比,净价格法的形式较为简单,它只需估算自然资源在寿命期中的开采总量,而不需要估算出各年的开采量,此外,它也不需要使用贴现率,避免了人们对其大小选择的争论。

然而,净价格法对矿产资源价值的规定与现值法相同,存在一定的缺陷,对此作如下剖析: (1) 这两种方法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规定,限制了它们对自然资源估算的应用范围。对于矿产资源来说,现值法和净价格法仅能估算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即按这两种方法定义的“价值”为正(St-Ct-Rt>0)的资源,对于目前尚无经济开始价值的矿产资源,按这两种方法估算的“价值”为负值。 (2) 按照这种“价值”定义,矿产资源随着不断开采而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会不断提高,因而资源的“价值”会不断减少。这就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对应着较小的环境耗减成本,即此时这两种方法会较少地反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当开采成本上升到使地下资产的“价值”为零或负数时,由于实际资本转移的相对困难性,此时即使投资资本“正常回报”有一定的减少,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还会继续下去。虽然自然资源被不断开采和消耗,但这两种方法反映的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成本都为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低估了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成本。

3、可持续性价格

Von Amsberg (1993)年提出一种方法,他称为可持续性价格,是以强可持续性标准为

基础。他同意EI-Serafy提出的论点,应该区分出真实收入与用于可持续投资的耗竭补贴。Von Amsberg定义可持续价格为“来自耗竭自然资源服务能够通过可持性替代品无限地提供所支付的成本,如果对于每个单位耗竭自然资本,可持续价格为用于替代品的投资。”如果没有可耗竭资源的替代品,没有开发这种资源的新替代资源的手段,在将来没有资源价值的知识,这种方法不能使用。

这个公式的用途是计算资源的价格,以保证获得资金流。如果在替代品生产中投资,甚至在可耗竭资源被开采后,会产生效益流且等于真实收入部分。例如假设石油储量可供未来T年开采,每年产量为qt吨,平均成本为Co有可再生替代品存在,其价格为pu。可持续价格ps,由Von Amsberg定义为ps满足下式:

左边积分等于ps产生的未来收益流的折现值;右边的第一项积分为生产可耗竭资源成本的折现值,第二项积分为T年后使用替代品的年生产成本现值,含资源开采的投资资本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耗竭成本为ps-C,即Vc=ps-C, C为资源开采成本。

4、交易价值

因为在理论上,资源存量的市场价值等于未来收益的折现值,资源存量的矿业权流转价格提供了这些收益的价值,这是资源定价最理想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一直受到公众可得数据缺乏的制约。使用储量交易而得出的价格作为其他储量耗竭成本,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这一事实上,每位储量的价格是变化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两处资产是完全相同的,用于出售的资产经常包括其他非资源资产,开采成本、运输成本及已探明储量占潜在储量的百分比在不同地点变化很大。因为这些原因,实际上,储量的交易价值不是资源价格估计的最优来源。

地勘劳动价值评估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成本加和法。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市场性原则,当期的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以资本投资计入投资帐户。潜在收益价值评估常用的估价方法有收益现值法、净价格法、可持续性价格法、交易价值法等,与矿产资源资产估价所不同的是,应将地勘投入、环境成本及损失扣除。矿产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有:评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可采用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机会成本法、工资差额法、资产价值法及意愿调整评估法;评估为防止或阻止环境污染与破坏而支付的费用可采用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和影子工程法等。

参考文献

[1]、田家华, 牛建英.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1996 (3) 。

[2]、杨昌明, 洪水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探讨——焦点问题法[J].资源·产业.2001 (1) 。

区域经济评价 篇11

关键词:下限产量;储量数据;总体评价

中图分类号: F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70-2

0 引言

持续的低油价严重的影响了油田开发决策者对油田是否开发的决策方案,特别是寿命比较长,开采时间比较长的老油田。由于开发年限比较长,自然资源量逐年减少,造成了油气储量越来越少,从而要想开发出同等储量的原油就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这样企业的投入成本就会相应的变高,这样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所以在这种低油价环境下,采用什么样的决策提高油田的产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油田开发决策者对于油田开采的决策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开采效益边界的确定,直接就影响了油田开发者的决策。如何才能对探明储量进行经济评价哪?本文就引入了经济下线模型来确定开采效益边界,制定合理的开发措施,从而提高老油田的开发效率。

1 经济下限模型的构建

根据盈利亏损量的平衡分析和净现值分析理论,从产出量的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建立基于经济最低产量的油田探明储量经济评价模型,更加直接便捷的为油田投资者提供是否继续为油田投资开发提供依据。

对油田开采投资项目来说,当油田开采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投入和产出的现金流持平的状态,换句话说,这个油田的开采的产量所换来的资金流正好和当年的所有的费用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产出量等于所付出的成本量。这样的情形就是NPV=0的状态。依据以下的公式进行计算:

式(3)即为开采勘探油气储量经济最低产量的基础模型,式中的即为第年度某个油田的全部油气井的最低产量值。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假设在实验期内每一年的净现流(NVF),如下面公式[PtQtRc-(C0t+RPtQtRc)]部分,每年保持不变,就可以进行等额的计算,上式(3)便可写成:

根据所有收录的数据的特征,通过上式计算出来的每天可以开采出的经济最低产量、每月经济最低产量,最后推算出每年的经济最低产出量。

2 基于经济下限产量分析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某个油田的油田开采数量为基础数据,这个油田的地质情况处于第四纪,油田所在地属于盆地地区,基本的地势走向是为西南东北,总体的勘探面积为,原油地质储量为1060万吨,目前已探明含油面积为5.8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储量为1268万吨,截止到现在已经发现的含有的油田面积是6.0平方公里。

2.1 基础数据选取(见表1)

2.2 结果分析与评价

从产量的角度进行的分析说明,我们进行模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油田的产出上更加便捷、更加形象的表现出勘探油气储量开发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还能更便于对整个油气开发程序中逐年的油气产量进行比较,通过投入产出的比率更加形象的说明每个年度的油气开采是否有意义,他的经济价值到底有多大。根据原油产量的预测值和基于经济下限产量模型得到的开采的最有价值的最低经济产量,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得到对比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和图1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A油气的勘探量的经济最低产量在开发的寿命期内是不断进行变化的,这个最低的产量受油气价格、生产投入成本、折现比率、原油产品率等参数影响而发生变化。其中无论是一个还是两个还是多个参数发生变化,最低有价值的产量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B折现比率由i=0变化到i=12%时,相对的经济产量的最低相均变大,从而推断出资本时间的价值对经济最低产量所带来的变化。

C 原油价格不断降低,随着开发年限的增加油气生产投入成本不断上升,他们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而油气经济最低产量在不断的降低,这就说明了原油价格的变化会影响经济下限产量。

D 从表2的对比数据中我们很容易就看出了,在油气勘探开发的初期第一年和第二年,经济下限产量远远高于预测的油气开采量,这就说明了在油气田的开发初期,我们的成本的投入是非常多的,需消耗的成本也是很大的,但是所获得的收益是非常小的;开发的更加深入,第三年起,预计的油气开采量就开始高于经济的最低产量,并且他增加的幅度的逐年扩大的;从整个开采周期来看,油气经济下限是远远低于油气田预计的勘探产量的。从这一点可以推断出,这个油气田从各方面来说开采还是可以带来很大的利润的。

3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个结论,油气田的拥有者和勘探开发者必须密切关注原油的价格变化和实际的投资比率,这两个参数对的变化会引起油气勘探开发经济下限产量的变化。所以,油气的开发者必须时刻关注国际油价的变化,改变过去为了增加经济增长而加大投资的模式。

二是,通过对油田管理进行革新和引入新的技术,进而降低开采的成本,对油气田进行勘探开发。那将会降低经济下限产量,使开采年限更长,不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入,还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的收入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M.A.米安.油气项目经济学与决策分析[M].油气项目经济学与决策分析翻译组译.第一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10-119.

[2] 刁凤琴,诸克军.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12.

[3] 李春燕,马怀玉.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浅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2期.

区域经济评价 篇12

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 近年来, 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 研究涉及国家、地区、行业、园区或企业等不同层面,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方法及指标的设置也因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不同而各异[1,2,3,4,5]。对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也较少。

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及设计原则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是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 可以通过应用长时间连续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时间序列, 全面反映区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方面状态的变化趋势, 也可以对国际间、地区间、城市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对循环经济内涵的深入认识出发, 以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为基础, 结合所描述的区域经济系统的特点, 能够定量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有关指标的有机组合, 而不是指标的简单拼凑和堆砌, 是一种对复杂系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因此, 在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3,6,7,8,9]: (1) 系统优化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可行性原则。

2 循环经济内涵剖析

目前, 关于循环经济, 国内外虽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但形成了一些共识:认为循环经济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注重减少因废弃物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损害。在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上, 特别是循环经济所包括的范围上, 学者们有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循环经济着眼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 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 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在此意义上,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所涵盖的范畴相同。

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强调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体现了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样的循环经济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为中心, 涉及能源、矿产、水、木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经济过程之内的循环使用, 也涉及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排放等, 其宗旨是兼顾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互利。

本文认为,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战略途径, 但是不能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或和谐社会, 因此本文更认同狭义的循环经济的含义。本文也是基于对狭义的循环经济的理解来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这样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有针对性, 对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更直接, 更具体。

狭义的循环经济内涵强调: (1) 循环经济是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 其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 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 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 (2)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的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资源化 (resources) 的3R原则[9,10]。

总之, 循环经济强调减少物质投入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强调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调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 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 (企业) 共生组合, 建立“经济食物链”和循环链, 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 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3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

基于对狭义的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 可以发现循环经济围绕的核心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资源和环境, 而且是从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综合利用, 并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本文在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 为综合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将其分解为输入端指数、过程指数、输出端指数和全环节指数。输入端指数主要反映资源投入强度, 反映的是在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投入强度;过程指数主要反映区域经济系统运转过程中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情况;输出端指数主要反映整个区域经济系统向外部环境排出的废弃物情况;不能单纯的划归为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的资源利用情况, 我们用全环节指数来表示, 主要反映涉及经济系统全环节的资源利用情况, 如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人均资源消费量、单位能源消费量所产出的GDP (资源利用效率) 、低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

然后再在每个指数下面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每个评价指标都要直接围绕资源和环境来设置。

根据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如表1所示。

注:三级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从统计年鉴及相关主管部门获得。

4 小结

本文在分析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重要作用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在对循环经济的广义和狭义含义进行深入分析, 并指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 更应该从狭义角度理解循环经济的含义。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含义后, 文章从区域经济系统运转全环节、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四个角度对相关指标进行了筛选设置, 最终构建了能够真正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内涵和本质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 2006.9:23-26.

[2]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4:155158.

[3]苏建设.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企业活力, 2007.7:12-13.

[4]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5.4:47.

[5]于丽英, 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 2005.12:44-53.

[6]汪晓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 2009.7:28-29.

[7]张敬惠, 袁彦.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分析[J].生态经济, 2007.12:49-52.

[8]张秋根, 魏立安, 殷茵.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 (26) :12747-12748.

[9]杨华峰, 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9:123-127.

上一篇:具体问题下一篇:发电工程现场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