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竞争提升(精选12篇)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 篇1
0 引言
品牌是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 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更是一个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象征。近几年来, 作为浙江省级最大工业园区之一的绍兴袍江工业区在围绕“高特轻纺、塑料包装、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等五大特色产业经济, 充分发挥区域和产业优势。
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 做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对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的发展路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加剧, 面对当前要素制约的宏观形势, 工业区要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品牌经济, 走品牌强区之路, 将成为工业区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成为实现工业区二次创业的有效载体。为此, 笔者就绍兴袍江工业区如何培育发展名牌产品, 引导企业争创名牌产品, 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步伐,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 对工业区推进企业开展创牌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工业区品牌产品发展现状与特点
绍兴袍江工业区自2000年组建以来, 一直努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和绍兴中心城市新组团为开发建设目标, 十分注重品牌战略, 坚持内育外引、品牌立区的方针, 始终不渝地把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目标。九年来, 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纷纷落户袍江, 不少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脱颖而出, 发展壮大。到2009年底止, 全区拥有市级名牌产品42个、省级名牌产品19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 市级著名商标31只, 省级著名商标12只, 中国驰名商标14只。27家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的投产企业, 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8亿元, 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33%, 实现利税14.9亿元, 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47%, 名牌产品将日益成为工业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对带动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绍兴袍江工业区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初见成效, 但与周边县 (市) 和开发区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量偏少。目前区内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企业只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340家的10.2%, 市级以上的著名商标数量企业只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340家的4.5%, 与作为市区经济发展新高地的地位相比有所欠缺;二是名牌产品从区域外引进来的多, 区域内培育出的少。全区目前现有的省级以上名牌产品 (著名商标) 有30个 (只) 是从区域外引进来的, 占总量的58%, 有22个 (只) 是在区内自己培育发展的, 占全区总量的42%。三是名牌产品分布不够均匀。区内名牌产品大都为区新引进企业所拥有, 两镇的老企业占有量较少;现有的名牌产品均分布工业领域, 缺乏第一、三产业的名牌和著名商标。
2 工业区培育和发展品牌产品面临的制约因素
品牌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企业是品牌经济的主体, 政府是发展品牌经济的助推器, 尽管目前政府培育名牌、企业争创名牌已蓬勃兴起, 但还有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着企业创牌工作, 值得引起关注。
2.1 企业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理念相对滞后, 企业缺乏品牌的内
在激励机制, 资金投入不足, 产品开发节奏不快, 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和欲望。
2.2 现有多数拥有市级以上品牌产品的生产企业规模不大, 而
且缺少具有较强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 难以培育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品牌。
2.3 企业管理体制模式陈旧、管理水平低下、人才资源相对匮
乏, 经营方式仍处在粗放型经营、数量型扩张的方式,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缺乏市场竞争力。
2.4 对名牌的扶持幅度不大。
各级政府对品牌产品和生产企业的扶持重宏观宣传和指导, 轻有效的激励机制, 虽制订并出台了相应的鼓励企业创牌的奖励政策, 但支持力度不大, 效果未能显现。
3 工业区推进企业创牌工作的基本思路
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是加快工业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工业区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工业区推进企业创牌工作的基本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以质量效益为中心, 提高名牌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企业为主体,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夯实品牌经济发展基础;以市场为导向, 引导企业加快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优化资源配置;以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 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牌工作氛围。
4 工业区推进企业创牌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4.1 切实加强领导, 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
工业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创牌工作列入工业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分工负责, 各尽其职”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企业创牌工作的领导, 全面推行品牌战略的实施, 增强工作的指导性;二是要根据工业区的特点, 着手制订今后五年工业区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 选择培育发展对象;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纳入培育发展对象的企业和产品, 本着“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 在产品开发、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以必要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四是要把开展企业创牌工作纳入局办 (单位) 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中去, 为区内争创名牌产品的企业搞好服务。
4.2 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营造争创名牌产品活动的良好氛围。
工业区要利用新闻媒体,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全方位、多视角地加强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活动的宣传报道, 加大对名牌产品和企业的推介力度, 形成一个全社会宣传名牌产品、保护名牌产品、发展名牌产品的社会氛围。
4.3 以企业为主体, 着力加快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步伐。
名牌既是企业的一面旗帜, 又是企业的“命牌”, 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和动力在企业, 因此要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争创名牌产品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牢固树立抓质量求生存, 创名牌求发展的观念, 倡导名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 强化企业的名牌意识、增强竞争意识、争创意识和开拓意识。一是要坚持体制创新,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快建立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坚持市场创新, 以科学的理念和手段, 千方百计开拓产品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坚持技术创新, 充实企业的科技力量,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产品的开发水平, 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4 内育外引并重, 全面拓展名牌产品的发展空间。
工业区在实施品牌战略时要一手抓区内名牌产品的培育、创立, 一手抓大力引进区域外知名品牌企业。要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来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袍江投资兴业, 借助外力来发展壮大工业区的品牌。通过联合开发、嫁接发展、借牌争市等形式, 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壮大开发实力, 来拓展工业区的名牌产品的空间, 从而使工业区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 篇2
2009-10-13 17:37:15
集群;一种是政府行政色彩浓厚的产业集群,主要是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也称为嵌入型产业集群;一种是地区自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有点类似于衍生型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学者也将两者合并称为嵌入型或衍生型产业集群。通常来说,开始时纯粹的由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随着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会逐渐向衍生型产业集群演变。
(1)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初的形成是利用和提升地区的地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例如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木材资源和水利资源;意大利的Carrara的石制品业得益于当地丰富和高品质的大理石矿产。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县域型和小城镇的产业集群。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5年3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例如,仙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随州市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并且成为中国香菇出口第一镇。蔡甸索河镇有劳保手套和五金制锅两个产业集群,生产的劳保手套和铁锅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0%和汉正街市场的100%。湖北这些以自发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赖资源优势或者当地的特定劳动技能,但是,这种原始的产业集群优势往往会因为技术创新和资源的转移而弱化或者消失。从2001年开始,全国的百强县市评比中,湖北省一届不如一届。在第一届中,湖北有仙桃、潜江、襄阳、枣阳、宜昌和天门六个县入选。第二届中有仙桃、枣阳入选;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只有仙桃入选,而且第四届评选结果显示,仙桃下滑至97位;第五届和2006年的第六届评选结果中,湖北省没有一个县市入选,而刚刚发布的2006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名单中,湖北省也没有一个小城镇入选。
总的来说,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力量较弱,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对经济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湖北省的嵌入型产业集群通常带有很浓重的政府导向色彩,通常是以某个大型企业为中心构建,湖北的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就属于此种类型。东风汽车公司1969年成立之初以二汽的身份选址在湖北的山城十堰,1984年在湖北襄樊基地规划总面积1.2万亩,迄今已经建设一个集整车生产、配件服务、汽车试验等配套设施完备的的汽车工业基地,都是政府力量主导。政府试图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中心,打造一个汽车整车和配件制造的嵌入型产业集群。事实证明,这种政府导向的产业集群发展并不理想,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出于市场的选择,还是将总部地址迁往武汉。十堰、襄樊作为中国较早发展的以汽车整车与配件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太过于依赖总公司,竞争力不强。东风神龙汽车公司的零部件采购不得不舍近求远,40%的零部件供应商选择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仅有30%的零部件采购来自武汉及周边城市。调查显示,湖北省的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多数是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地区内企业相互竞争,没有形成互补优势,导致东风集团不得不向湖北省外采购。
湖北是产钢大省,拥有武钢、鄂钢、冶钢等钢材研发和生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但是钢铁产品的后加工企业薄弱,湖北所谓的钢结构产业集群都是从原来的钢铁企业剥离,依赖性过强,竞争力薄弱。湖北的钢铁企业处于“孤军奋战”状态。纵向没有构成完整的链条,横向不能“成群”,产业发展缺乏“邻里效应”。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中,钢铁生产上游企业产品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与现有的钢铁生产能力不配套,如矿石不够、辅助材料不够;钢铁生产与用钢产业的需求不对称,如湖北汽车产业生产能力强,但其需要的型板、型材却多
产自外地。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湖北市场钢结构项目订单中约有六成被外地企业拿走。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没有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小企业习惯于依赖大企业而缺乏竞争力。
(3)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与前两种形态的产业集群相比,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一种集群形态。依托已有的自发形成的人力或者产业优势,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入户,并争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了该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典型的衍生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50平方公里
范围内集聚了18所高等院校,56个省部属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名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5万在校大学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知名光电子生产企业包括长飞光纤光缆公司、烽火公司、NEC日电公司、武汉邮科院、华工激光公司、楚天激光公司、团结激光公司、NEC移动通信公司、武汉精伦电子公司等。该地区光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武汉市政府的引导是分不开的。长飞光纤光缆公司1987年在做选址决策时,武汉市政府及时将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并将该公司门前的路命名为长飞路。在当时,武汉市政府的意识还是比较超前的。
在传统产业中,武汉市东西湖区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和已有的物流集散地优势,积极建设武汉国际物流园,该园还在建设过程中,就吸引了美国普洛斯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2月20日与东西湖区政府签约,合作将其打造成华中最大物流集散地,必将促进武汉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做法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
二、提升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湖北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2006年10月湖北省经委出台了“关于促进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指导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训、指导产业集群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与协调、支持产业集群开拓市场、加强煤电运的管理与协调、加强产业集群的监测、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领导共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非常全面,有较强的指导性,不过具体操作中,还需要结合湖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资源的有限性和可以取代性决定了原生型产业集群必须把握并且找寻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升自我。湖北省是我国农业核心生产区,可以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结构上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水产加工业。以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为例,当电力代替了水力、在锻造上煤代替了木材、高质量的钢铁更容易获取后,Soligen的自然优势逐渐消失,但是,该地区把握住刀具制造的关键性的专业知识,借助品牌效应,终于保住了刀具制造的王牌地区称号。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推进科技进步,让地区集群产业与时俱进,另外,还需要配合地区性品牌的强势推广。例如京山大米、三里岗香菇采用地区性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遵循市场机制,这两种产业集群是湖北省第二、三产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湖北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着较好的教育资源基础,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省政府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深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重投入、重规模转变为重知识、重创新,由拼成本、拼有形资源转变为拼智力,开发无形资源,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新商机。另外,地区政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别
是针对地区性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增强地区内产业集群的互补性和科技含量。只有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洪合毛衫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 篇3
在“最美女人”的专业展区,浙江秋维特时装有限公司、浙江三十秋服饰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带着“巨诺”、“三十秋”、“维斯澜”、“冬之花”等七大毛衫品牌竞相争艳,从早晨九点到晚上六点,前来参观或洽谈的人络绎不绝。
目前,洪合形成了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毛衫产业集群。其中洪合毛衫商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悉,从104届广交会开始,洪合毛衫商会组织企业连续12届以“中国毛衫名镇”和“中国出口毛衫制造基地”区域品牌抱团参展,并以“集中参展、统一特装”为组展模式,较好地提升了秀洲的区域特色产业品牌知名度。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 篇4
广东省是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之一。毗邻香港、澳门交通便利, 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 自从经济特区设立以来, 广东省在金融财政事务、对外贸易投资、商业流通、物资调配、劳动制度和价格等方面拥有更广泛的自主权, 在产出和外汇收入上, 也比其他省份占有更大份额; 各项体制的率先改革使得作为经济特区的广东在金融投资、价格、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体制得到不断完善, 教、科、文、卫事业得到明显促进。高速的经济增长也让广东经济尤其是工业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 2012广东省全省GDP总量达57067. 92万亿元, 总量继续居全国首位, 具有明显优势地位。
从两省悬殊的GDP看来, 较之广东, 海南仍是 “欠发达地区”。比较二者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发现, 两地的较大差距主要由两省资源禀赋、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初期对发展工业的类型重视程度、经济定位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较大不同所致。
1两省资源禀赋不同
海南省土地面积35354平方千米, 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 5%, 人均土地约0. 47公顷。地处热带边缘, 热带季风气候使得海南冬季温暖, 升温快, 全年无霜冻, 水稻一年三熟, 是发展热带农业的理想基地。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是海南的三大河流, 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千米, 水库面积5. 6万公顷。海南省不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其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 主要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等。另外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风光, 有山丘有热带原始森林, 有颇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 具有独特的旅游观光价值。除物质资源外, 人力资源以及文化政策方面两省也有所不同。截至2010年, 海南省人口数量为867万。拥有普通中学100多所, 高校数量15所。海南省还积极推出五项政策着力培养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文化主题公园以及在海南举办的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大型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文化产业, 优先保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用地。而广东省全省面积17. 98万平方千米, 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 东邻福建, 北接内陆, 南邻南海、珠江三角洲, 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 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海岸线长, 海洋资源丰富。全省已找到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以及水汽矿产共148种。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 夏秋易洪涝, 冬春常干旱。 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入, 水质性缺水威胁加剧。广东是大陆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 动植物种类繁多, 并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此外广东还积极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重视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除以上自然资源外, 广东还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省内有高校121所, 科研机构众多, 是各类型人才的聚集地。因此结合两省GDP数据和以上对两省的资源对比可以看出, 广东资本利用率高, 市场体系相对发达, 市场引导下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体系良好, 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良好的弥补作用。
2改革开放初期, 两省经济运行机制不同
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启动的, 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僵化体制造成的长期落后的经济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广东省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 随着广东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1989年起工业已开始成为广东的支柱产业。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协定后, 更加扩大了广东在海外市场发展的机遇, 新兴的经济体制不断取代着原本落后陈旧的经济体制, 广东省积极抓住我国加入世贸协定的新机遇, 实行 “引进来”与 “走出去” 相结合, 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发展, 使得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 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多元化出口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港澳台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其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抗危机性也在不断加强。截至2006年, 广东省人均GDP翻了一番, 广东省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开始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 网络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 2006年12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利润总额达365. 2亿元。3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成就显著, 但同时诸如对外依赖程度加深之类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2008年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130%, 调整不合理的生产结构促使广东率先进入工业转型期。而海南自1988年建省以来, 过度依赖旅游业发展经济, 忽略工业发展, 造成工业发展短板。加之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 “泡沫经济”以及接踵而至的金融信用危机等使海南经济陷入困境之中, 但是缺乏产业支撑和最终消费需求的房地产热使得海南经济增长率跌入全国倒数。1996年海南提出 “一省两地”发展战略, 即: 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新兴工业省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海南经济由此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最大, 第一产业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劳动力对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大, 说明海南不仅产业格局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而且经济受劳动力因素影响仍然较大。相对全国而言, 海南省是人才欠发达的地区, 人才资源匮乏、创新能力低, 也是造成海南科技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低, 与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产业布局不相适应, 支柱产业的高层次人才短缺, 制约着海南工业结构的调整。
3经济发展初期, 对发展工业的类型重视程度不同
海南建省较晚, 经济总量低, 工业基础薄弱。建省初期, 海南更加着眼于生态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 短期消费产业的发展使得投资纷纷涌入, 短期经济迅速繁荣, 长期来看造成了海南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 外来投资力度大大降低。但随着一些工业省份的迅速崛起,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现, 海南在发展消耗少量资源的绿色工业方面具备一定条件。而广东积极发展 “三来一补” 和轻工业, 同时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重工业项目的投资和布局力度,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广东将刺激经济的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化工业、民生工程, 日益突出了工业程度适度重型。近年来, 广东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收效甚好。这也为广东日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两省对外向型经济定位不同
海南省在旅游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 但由于开辟为特区时间较短, 发展外向型经济起点低, 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存在较大障碍。近几年虽有所努力, 对外贸易发展缓慢的局面有所改善, 但外资企业数量仍然较少, 对外资的利用力度仍显不够, 对外贸易发展依旧缓慢, 海南经济进步陷入困境。与海南相比, 广东选择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积极发挥自身各方面优势, 深化粗加工贸易, 并把对外开放区域由经济特区逐渐向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及山区推进, 形成多层次开放格局。外贸主体以外资企业为主力军,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外贸出口连续十多年来一直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3以上。
5两省产业结构不同
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比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高是海南非常独特的产业结构。从海南的自然条件看, 作为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岛, 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变化, 趋向于产业高级化, 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而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第二、第三产业在调整中快速发展。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 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就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促进了广东经济显著增长,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重持续降低, 在第二、第三产业持续上升。随着耕地的减少,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其从业人员比重直线下降, 从农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大部分进入第二、第三产业, 而且不同经济所有制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 2004年年末私营企业、 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共236530个, 占全部投资主体的54. 4%, 广东的产业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纷纷在广东投资、发展。直至目前, 制造业仍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广东经济支柱, 民营经济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就广东省目前的情形来看, 首先产业结构比重仍是 “二三一”, 仍处于工业化中期。 为适应广东飞速发展的经济, 必须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达到 “三二一”比重分布;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 产品附加值低, 支柱产业缺乏核心技术, 处于产业链低端。
从更大的区域来看, 实现琼粤融合发展, 对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 1优势资源互补
分析对比之后不难看出, 琼粤两区域间虽然存在诸多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 但经济互补性较强, 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通过区域间的协作, 大力实施两地人才互补战略。拓宽人才渠道, 促进人才流动, 鼓励企业、团体等积极对外交流、办学培养人才, 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加快人才市场培育和信息流通, 适时储备人才。加强两地协同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加快工业化步伐, 提升两地整体竞争力以实现两地共同繁荣, 最终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海南省劳动力充裕, 配套设施较为完善, 但远离内陆省份, 虽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优势不够突出, 旅游业尚待大力开发, 促使其形成支柱型产业。广东具有临近海南, 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 市场广阔, 政策优惠, 外向型的经济道路使得其贸易环境不断优化, 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较强, 加之本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需要, 两区域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实施区域经济合作, 既有利于广东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 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转型, 也有利于海南第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5. 2建立琼粤两地共同发展协作机制
建立健全两地协同发展机制, 相互协作由点到线到面完善各方面政策法规, 尽快建立琼粤两地共同协作发展机制, 关乎琼粤两地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范行政体制, 形成统一协调的行政意志, 至关重要。广东应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收益的主体,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为琼粤合作奠定良好的保障。加快海南与广东人才、 信息、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流动, 促进两地共同发展。
5. 3核心技术
大力巩固核心技术, 创新高新技术, 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促进广东省工业转型和工业结构升级, 加快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内地转移;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促进琼粤协作。发展绿色生态的国际旅游岛与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洁工业并非对立关系, 二者是可以做到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的。因此, 海南应积极创新发展清洁工业, 减少物料消耗, 同时实现废物减料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推进两地共同发展。
5. 4加快两地融合速度, 着力培养特色产业
以优势产业为核心,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配套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突出特色产业, 树立品牌效应, 促进与其他产业, 如旅游业的融合, 最终实现利益联动。
5. 5加快两地金融、资本市场的建设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提高两地资金投资效率和使用率, 加大市场化程度。优化两地资源配置, 有效利用和创新现有资源。规范市场操作和信息流动, 保证资金质量和安全, 拓宽信息流通渠道。争取广东金融支持, 加大热带高效农业项目的建立和投入, 将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现代事业投入, 形成支柱型产业, 扩大对两地市场的开放程度, 促进琼粤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区域合作已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之一, 合作各方通过区域间信息、技术等的流动, 达到资源有效配置, 最终促进合作各方经济在新形势下健康快速增长。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和对比海南省与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 指出在资源禀赋、经济运行机制、对发展工业类型重视程度、对外向型经济定位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提出加强琼粤两地区域合作,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观点。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 篇5
了解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对于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研究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必不可少。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通过公共性活动与互补性活动相互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群。它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资产专用性适中,信用程度中等偏高,既竞争又合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依靠关系、信任和承诺来进行的一种中间体制组织。
区域竞争力。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是不同的。一般我们认为区域竞争力是一种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能力,即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客观现状为基础,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能力;是一个地区参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可用该地区输出产品占全国或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在产品市场上)。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在要素市场上)来表示。
2 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了解关于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对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2.1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马歇尔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地理接近性。通过这种地理接近性有利于技术知识的外溢。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区域称作“产业区”,他总结了“产业区”所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特征:(1)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2)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体;(3)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4)产业区理想的市场。即不完全竞争市场;(5)竞争与合作并存;(6)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总之,马歇尔从规模经济的外部性和交易成本节约等效率角度对产业空间集聚进行了开创性分析。
2.2 韦伯聚集经济理论
韦伯强调区位作用所带来的集聚经济效应,即企业通过集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取得单个企业在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韦伯认为,集群优势的形成在于集群产生的集聚效应,而聚集效应的产生主要得力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设备的发展带来的生产过程专业化。在这样专业化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关系的协调主要是通过集群内部企业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自发的关系行为,或是靠集群内部制度的约束来实现。二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劳动力组织看成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聚。三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专业市场形成了一个可供共享的销售网络,而且汇集了关于商品的大量信息,使买卖双方节省了搜寻市场信息的费用。四是基础设施共享。产业集群会引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
2.3 波特新竞争经济理论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他从三个方面解释了集群给群内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一是集群能够提高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柔韧性的条件下,从集群中获益。群内企业地理临近、专业人才市场的存在、企业间的联系和信任、基础设施的共享,大大降低了群内企业的成本开支。二是集群有利于提高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集群内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关消费者需求、技术变化、营销观念变化的信息,从而引导群内企业的创新方向,同时企业内的竞争压力也加快了群内企业的创新步伐。三是集群能降低企业的进入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集群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当地市场,同时新企业易获得集群内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这些都为新企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3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产业集群使企业的活动根植于一定区域的“土壤”之中,形成产业区域化。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通过群体效应来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产业集群可以使单个企业在集群内的生产更加专业化,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通过分工与协作,容易实现规模生产。集群内不同的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专长,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形成一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产业链。随着主导产业的聚集,为主导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也会聚集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还可以降低企业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专业化分工也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从而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2)产业集群能形成外部经济效应,节省企业成本,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劳动力共享市场的外部经济对于具体的企业和劳动者而言是外部经济,但对于集聚的产业而言,仍然是一种内部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源于产业集群带来的人口与劳动力,尤其掌握相同专门劳动技能的熟练劳动力的地理集中,形成区域性共享的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报酬递增,主要表现在:首先,产业集群区域中存在的共享劳动力市场降低了企业主与劳动者双方的搜寻成本;其次,产业集群区域中大量的企业群以及具有专门劳动技能的劳动力,提高了劳动力市场本身的效率,促进劳动力在集群区域流动,降低了由于劳动力供需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
(3)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产业持续创新,实现区域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础是依靠本地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支撑机构间集聚所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群内企业的独立创新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集群内的企业需要对其产品、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二是集群能产生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产业集群使整个产业区弥漫着合作的“产业空气”,的思想、知识、生产诀窍等信息流动得较快,因而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三是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集群内的相应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降低企业自主研发的成本。
(4)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区域的影响力。
由于产业领域较集中,各产业集群所生产的一些主要产品,一般都在国内或国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直接、形象,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一且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所有企业所享有。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良好形象,为区域未来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5)产业集群有利于地区经济结构升级,推进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产业集群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带动为工业化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日趋合理。同时产业集群中的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集中、土地价格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有利于收入在区域内的再分配,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之产业集群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相同的产业结构会把城市与城市联系起来,形成都市圈。都市圈形成后又促进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提升煤炭资源型地区经济竞争力 篇6
关键词:钻石模型;资源型地区;经济竞争力;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78-01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创造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行业,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另外,他认为政府行为和偶然事件或机会也是影响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因素[1]。
“钻石模型”分析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及影响因素,提供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力的思路。利用“钻石模型”研究资源型地区有其特殊性,需要对其进行修正。从中国实际来看政府因素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而“钻石模型”则认为政府是辅助作用[1],事实上省际区域经济之间也存经济关系。因此,有必要对“钻石模型”中的要素进行重新界定,体现区域间分工协作与政府作用的重要性。
二、实例分析
(一)山西经济发展概况
山西地处西部内陆,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是矿产资源大省,铝土、铁矿、铜矿资源量在全国排到前十位,煤炭资源占主要地位,其探明存储量占全国的27%左右,煤气层资源占全国33%左右。
(二)影响提升竞争力因素
1、生产要素因素。全省119个县市94个有煤炭,煤炭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40%左右,煤炭开采几乎遍布全省。山西省自然资源比较充足,而资金、人力和技术比较缺乏。劳动力结构单一,人才总量也不足;矿产资源开采、利用和产业链延伸方面都存在技术不足;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山西与全国各地区的信息化的数据差距如表2所示,间接反映其生产要素缺乏状况。
2、需求条件因素。矿产资源需求不稳定,而且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状况影响,并且价格大起大落。其稀缺性、分布不均衡性、供给能力增长缓慢性短期替代性差、国家政策主导性以及经济景气伴随产物等特点使利益相关者激烈的博弈,导致资源价格大起大落。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因素。山西依托其优势,资源型产业比较成熟,但粗放经济结构依然比重较重,以资源型产业为起点延伸产业链仍存在很大的不足,防止资源枯竭时转型经济结构的准备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使山西当前的资源依赖型经济以及后续发展缺乏竞争力。
4、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因素。山西作为资源型地区,其产业集中度较低,尤其是煤炭产业,多、小、散、乱、差是其写照,粗放发展是其特征。众多中小企业私人所有,管理人才缺乏,发展战略不明,市场分析能力缺乏。受利益的诱导,存在无序竞争,使产能过剩,矿产资源严重浪费。2005年以来,山西开始全面启动煤炭资源整合,结束了低层次、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形成大企业、大集团规模经济,但仍需加强管理和合适的战略规划。
5、政府行为因素。煤炭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不可避免会对社会造成伤害,此时,政府作用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政府监管力度明显加大,兼并重组、关闭了不达标的中小企业、提出资源有偿使用政策,使得矿产资源得到保护。但任何政策只能适用于特定时期、特定个体,总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发展。
6、省际分工协作因素。从全国来看山西、陕西等7省探明的煤炭储量最多。山西与陕西供给华东、华北等地区的煤炭需求;内蒙供给东北三省和内蒙东部的煤炭需求;河南供给京津冀、中南、华东地区的煤炭需求;新疆和宁夏供给西北地区的煤炭需求;贵州供给西南地区、中南地区的煤炭需求。只是表面的供给区域分工,并没有深层次的分工协作。
三、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一)集中生产要素—物质保障
通过资本、技术和人力等高级资源来充分利用充分的初级资源方能取得竞争力的较大提升。在兼并重组取得优势的情况下,进一步建立大型的煤炭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煤炭及其共生资源,实现下游产业联营和集聚,把大型煤炭基地建成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二)发展新兴产业—条件保障
随着下游企业及其协作企业的不斷增加,大量的支撑产业将会集中,进而形成生产、运输等成本低、便捷的一体化服务。从各方面努力以实现产业转型,将已积累的生产要素及外部力量联合起来建立全新的产业,摆脱对原有资源的依赖。
(三)实行精细化管理—方法保障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必然要求,含“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面临当前煤炭产业的员工素质低、作业程序复杂、安全隐患较多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精确定位、合理分工、细化责任、量化考核的精细化管理,才能保证企业长治久安。
(四)加强政府作用—制度保证
政府支持对于一个地区至关重要,就像西部大开造就了今天的西部,政府应为山西提供优惠并加大投资,通过监管营造一个有合作又不缺乏竞争的经济环境。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重组,分类处理小煤矿要,通过改造、整合及关闭等方式达到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合作及合资等引进外资。
(五)促进省际协作—空间保障
“钻石模型”修正后将开放性引入省际经济竞争力的分析,山西要发掘自身相对优势提升其竞争力。与其他省份分工协作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并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李瑞琴(1986— ),女,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程正敏(1986— ),女,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吕婧,宋一陵.基于“钻石模型”的资源型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分析--以山西盂县为例[J].经济问题.2010,8.
[2]韩晋仙.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报(管理科学版).2004,4:106-108.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 篇7
一、做细做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优化县域产业布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于2011年正式颁布, 将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因此,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也需要根据县域人文传统与资源禀赋不同, 统筹安排产业布局, 做细做实县域主题功能区规划:将山区县或农业县划为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发展旅游休闲生态农业等产业;将产业基础较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域作为重点开发区, 着力打造上下游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式园区;将空间容量有限、通行成本增加的中心城区划为优化开发区, 争取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形成集中连片发展。另外, 还要对承担重要生态职能而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受到制约的县 (市) 或乡镇、村等,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创建“全国生态县”等。
二、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优势产业集群崛起
实践证明, 园区成为发展经济、吸引投资的关键平台, 而园区内产业的集群式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除经济较发展地区外, 许多县域经济的园区建设往往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经济功能相似、规模普遍偏小等问题, 更多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还相当残酷, 致使产业无法实现集群式发展。因此,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以生态文明理念搞好园区规划。园区谋划需要重新定位, 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园区规划与建设中, 从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探索园区生态转型之路。二是园区要成立由领导带队、企业参与、以专业招商人员为主的专业化服务团队。目前, 通过招商引资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为吸引优质投资商, 必须打造相关产业的专业化招商团队。为此, 昆山开发区根据其主导产业分别成立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专业化招商队伍, 对招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后“持证上岗”, [1]这种专业化运作强有力的提升了其招商成功率和县域产业竞争力。三是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未来有竞争力园区的发展趋势都要形成上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链, 共同的利益诉求有利于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吸引相关企业共同投入解决技术、市场、资本、知识产权、品牌等共性问题, 这种战略联盟不仅提升了产业创新能力, 增强产业集群的联动效应, 还能使园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培育企业家精神, 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恰是企业家精神。因传统人文地理差异, 相比经济先行地区, 内陆地区多数企业主普遍存在着“小富即满”、“小富即安”心态, 缺乏“敢攀登、争一流”的企业家精气神儿, 敢冒风险永不言败的企业家精神还远未形成, 亟需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培育企业家精神。一是为企业家成长“搭桥铺路”, 鼓励企业家勇攀高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协调能力, 将企业家培训纳入各级政府培训计划, 帮助企业家们开阔视野、增强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还可以对不同企业分类指导, 帮助他们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规划, 形成重点企业集团一马当先、中小企业万马奔腾的竞相发展局面。二是大力宣传表彰优秀企业家, 营造企业家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对投资大、提供就业岗位和纳税多的企业经营者在经济上给予奖励, 在政治上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荣誉, 吸收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激发民众创业激情, 打造企业家梯队。可以考虑成立“全民创业扶助基金”, 真正激发起民众的创业激情, 涌现出一批支撑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支柱产业;制定实施“小巨人成长工程”。定期筛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扶持, 培育一批、成长一批、成熟一批, 并形成梯次发展。
四、搭建多元融资平台, 创新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
县域产业发展往往层次较低、实力较弱、规模较小, 在谋求转型升级时多数遭遇融资瓶颈, 因此, 县域产业亟需政府出面牵线搭桥, 帮助搭建多层次融资平台。一是设立县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明确安排财政性资金用于促进县域产业发展, 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推进、引进高层次人才等。二是创建企业信用信息中心, 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从税务、海关、社保、银行、司法等多方面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并向社会无偿提供, 畅通资金供求渠道, 不仅解决企业融资“瓶颈”, 还能拓宽社会投资渠道。三是充分发挥商会、行会、工商联等社会团体作用, 成立企业之间的互助基金会, 创建各种形式的企业家联谊会, 相互沟通信息形成良好的信任机制等。四是借鉴北京等地做法, 成立再担保机构, 放大资金使用额度,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当担保机构不能独立承担担保责任时, 再担保机构将按合同约定比例承担相应责任, 通过再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可将放大倍数从3至5倍提高到8至10倍。[2]
当前, 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坚强纽带, 然而, “小康不小康, 还要看老乡”,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 必须扭住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这一核心, 才能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郡县治则天下安”,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 而产业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根本,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 必须做细做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园区、培育企业家精神、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等。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产业集群,企业家精神,融资
参考文献
[1]倪琳.“后危机时代”昆山经济的发展与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10) :148-149.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探讨 篇8
了解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对于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研究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必不可少。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 通过公共性活动与互补性活动相互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群。它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 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 资产专用性适中, 信用程度中等偏高, 既竞争又合作,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依靠关系、信任和承诺来进行的一种中间体制组织。
区域竞争力, 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是不同的。一般我们认为区域竞争力是一种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能力, 即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客观现状为基础, 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能力;是一个地区参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分工与竞争的能力, 可用该地区输出产品占全国或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 (在产品市场上) , 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 (在要素市场上) 来表示。
2 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了解关于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对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2.1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 通过研究工业组织, 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马歇尔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地理接近性。通过这种地理接近性有利于技术知识的外溢。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区域称作“产业区”, 他总结了“产业区”所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特征: (1) 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 (2) 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体; (3) 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 (4) 产业区理想的市场, 即不完全竞争市场; (5) 竞争与合作并存; (6) 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总之, 马歇尔从规模经济的外部性和交易成本节约等效率角度对产业空间集聚进行了开创性分析。
2.2 韦伯聚集经济理论
韦伯强调区位作用所带来的集聚经济效应, 即企业通过集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 取得单个企业在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韦伯认为, 集群优势的形成在于集群产生的集聚效应, 而聚集效应的产生主要得力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设备的发展带来的生产过程专业化。在这样专业化的生产过程中, 企业生产关系的协调主要是通过集群内部企业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自发的关系行为, 或是靠集群内部制度的约束来实现。二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劳动力组织看成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 由于其专业化, 因而促进了产业集聚。三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专业市场形成了一个可供共享的销售网络, 而且汇集了关于商品的大量信息, 使买卖双方节省了搜寻市场信息的费用。四是基础设施共享。产业集群会引发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
2.3 波特新竞争经济理论
迈克尔·波特认为, 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 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他从三个方面解释了集群给群内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一是集群能够提高群内企业的生产率, 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柔韧性的条件下, 从集群中获益。群内企业地理临近、专业人才市场的存在、企业间的联系和信任、基础设施的共享, 大大降低了群内企业的成本开支。二是集群有利于提高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集群内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关消费者需求、技术变化、营销观念变化的信息, 从而引导群内企业的创新方向, 同时企业内的竞争压力也加快了群内企业的创新步伐。三是集群能降低企业的进入风险, 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集群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当地市场, 同时新企业易获得集群内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这些都为新企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3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产业集群使企业的活动根植于一定区域的“土壤”之中, 形成产业区域化, 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通过群体效应来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 提高劳动生产率。
产业集群可以使单个企业在集群内的生产更加专业化, 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 通过分工与协作, 容易实现规模生产。集群内不同的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专长, 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形成一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产业链。随着主导产业的聚集, 为主导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也会聚集起来, 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还可以降低企业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专业化分工也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从而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2) 产业集群能形成外部经济效应, 节省企业成本,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劳动力共享市场的外部经济对于具体的企业和劳动者而言是外部经济, 但对于集聚的产业而言, 仍然是一种内部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源于产业集群带来的人口与劳动力, 尤其掌握相同专门劳动技能的熟练劳动力的地理集中, 形成区域性共享的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报酬递增, 主要表现在:首先, 产业集群区域中存在的共享劳动力市场降低了企业主与劳动者双方的搜寻成本;其次, 产业集群区域中大量的企业群以及具有专门劳动技能的劳动力, 提高了劳动力市场本身的效率, 促进劳动力在集群区域流动, 降低了由于劳动力供需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
(3) 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产业持续创新, 实现区域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础是依靠本地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支撑机构间集聚所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群内企业的独立创新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 集群内的企业需要对其产品、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二是集群能产生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产业集群使整个产业区弥漫着合作的“产业空气”, 新的思想、知识、生产诀窍等信息流动得较快, 因而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和扩散, 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三是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集群内的相应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 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 降低企业自主研发的成本。
(4) 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 扩大区域的影响力。
由于产业领域较集中, 各产业集群所生产的一些主要产品, 一般都在国内或国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 更直接、形象, 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 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 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一旦形成之后, 就可以为区内所有企业所享有。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 开拓国内外市场, 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良好形象, 为区域未来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5) 产业集群有利于地区经济结构升级, 推进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产业集群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带动为工业化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日趋合理。同时产业集群中的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各种创新活动, 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 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集中、土地价格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有利于收入在区域内的再分配, 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加之产业集群向周边地区扩散, 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相同的产业结构会把城市与城市联系起来, 形成都市圈。都市圈形成后又促进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辉.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1) .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 篇9
1科技型中小企业
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
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指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企业,企业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从事的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等内容。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在于技术、制度和组织等方面创新程度高, 其在发展过程中实行的是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筹资、自主合作、自主经营的模式,最终形成了一个知识型经济实体。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科技和创新是其发展的主要元素。
1.2 基于不同领域下的认定标准
首先在产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包括了农业、工业和科技服务业三个领域,其他的一些细小类别的企业也必定属于这三个领域;其次,在技术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事的是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光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高科技服务、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航空航天、生态环境与资源、核应用等,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必然属于这几类技术研发。
1.3 认定指标的确定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主要存在四个指标, 即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先进知识和一些基本指标。 具体来讲知识产权包括了自主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而享有的专有权利。 像专利、企业商标、著作等。 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外人不得法律允许不得私自使用。 专有技术包括了产品配方、制造工艺、程序、设计等,其技术必须符合新颖、实用、保密的特征。 在对专有技术的判定时一般有三个标准:其一是有市级以上的鉴定,其二是要有文字或图标的表现形式,其三是要有实物的表现形式。 先进知识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智力因素尤为看重,在企业发展中表现在发展建议、方法、正确的决策需要的知识、程序等,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较高水平的团队。 基本指标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企业的团队人员, 大专以上学历的成员不低于20%,其二是企业的科研经费不低于总支出的2%, 其三是由知识产权产生的效益不低于总收入的20%。
总得看来,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创新性为主要特征,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科技创新。
2区域产业群形成理论
区域产业群发展尤其必然性,首先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经济逐渐走向了互相合作、互相联合、利益互享的阶段,这就对区域经济有了新的定义,即以区域竞争力作为新的选择和衡量的标准,世界经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面临着困扰。 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支撑起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无外乎四点内容: 自然要素(包括了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基础)、再生性要素(即劳动力、技术和资金)、市场要素和自主管理等。 而现代社会面临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局面,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兴起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智力因素为主要的区域, 像美国的硅谷、中国北京的中关村等,这些地域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建立起了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达区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不是梦想,在这种经济发展前景下,区域竞争力成为了世界经济分工的主要标准。
本文所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是区域经济的微观主体。 在这个区域产业群里,区位优势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即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等因素已经不能成为决定经济活力聚集的因素,在知识经济体制下,知识、创新和技能已经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也渐渐的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像三螺旋理论、企业群理论、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等,都说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3区域竞争力
3.1 区域竞争力定义
对于竞争力的理解有多角度和多层次,有的研究将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在市场中均衡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的能力就是竞争力,也有的研究认为竞争力就是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提供好的产品、服务的能力。 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在以实物生产为主要的经济发展阶段,竞争力就是产品之间的竞争,在以区域为主体的现代经济中,竞争力可以这么理解:即在一个区域中,对资源合理支配利用和配置优化的能力,包括了内部资源的安排、外部资源的吸收和资源的整合吸收等。
透过产业集群理论可以发现,产业集群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在经济的增长速度、市场占有率和生产效率等各方面来讲,集群企业都比其他企业有较强的优势,通过产业集群,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减少竞争压力,在产品生产、商品营销、市场竞争等方面优势明显,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区域创新的实现, 从而加速生产率的增长。 总得来讲,区域经济通过多种机制和途径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3.2 体现方面
近年来,我国对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区域竞争力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在信息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围在逐渐增大,描述竞争力的因素也逐渐增多,本文主要研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其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区域的经济增长、产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三个方面,其中区域经济增长可以从GDP作为衡量指标,在产业竞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产业结构、绩效、资源分配程度等做出比较。 对企业竞争力层面上,对企业的市场接受程度、产品的技术水平、专利多少等作为衡量标准,通过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区域竞争力营造合理的评价指标,并借此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和改革提出意见。
4我国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现状与存在问题
首先,关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其次,倾斜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几乎没有,甚至还有些歧视性政策;再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差,产品的附加值低,比如,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少,且素质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费用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有的甚至更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另外,内部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 管理机构复杂,因人设事,人浮于事,比比皆是。 融资渠道单一,筹集资金困难是最为掣肘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 使得本来就有限的资金数额,在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上都非常差。 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角度去看导致了企业较高的死亡率。
5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群的区域经济竞争力
提高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群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关键在于提升其创新能力,对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升,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其一是制定适合创新的市场规则,对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市场加强研究,尽可能的创造出适合创新的环境。 其二是开放的商业环境,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冒险,为其失败提供良好的对策,加强大学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 其三是人才的生存,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于待遇,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留住人才。 其四是加强风险投资家、银行等行业的专业化。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5.1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影响创新性中小型企业群创新的主要因素有资金、人才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要想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于创新资金来讲,政府要建立起资金引导机制,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担保机制,让企业可以快速完成融资。 其次政府要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风险投资加入企业并购和产权的交易,鼓励中小型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上市融资。 其三扩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吸收民间资金来建立民间资本市场,扩宽投资渠道,加快改进金融服务,增加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服务类型。 其四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技术创新方面的管理细化和科学化,发展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和支持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对于有条件进行创新的企业,政府则要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落实创新资金。 对于人才来讲,企业本身要创建出创新的创业环境。在创新发展中,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大量的专业人员从陈旧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尤其是科学院和高校中的高素质人才,充分的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在人才引进的时候要落实对科研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政府也鼓励这些人才的创业和创新。 最后,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要大力推行技术入股,在工作中待遇与绩效直接挂钩,各个阶层的职员按劳分配。 作为政府要积极的健全他们的社会保证制度,扩宽人才的引进渠道,为人才的流通提供良好的环境。
5.2 提高市场化程度
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服务市场体系是提高科研型中小企业群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在实际的市场化建设当中,首先要加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的市场化和规范化,随着中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已经明显跟不上需求,作为政府要大力的发展民营服务体系。 政府要大力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学院等建立服务机构,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一些人才逐渐向企业方向发展。 其次要提高服务机构的服务效果,推动其功能的多元化和整体化。 最后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咨询服务,增强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设置专门的基金会为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为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建立一些优惠政策,像减税、免税等。
5.3 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
创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很多人一味地守旧,不愿意冒险,抵触新事物,这严重的压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 不仅要从技术上进行创新, 更要从企业的制度、文化、市场、管理等多个方面寻求发展,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政府方面,激励倡导宽容、兼容的社会环境,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对于失败更要宽容。
5.4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企业的创新发展中需要良好的信用作为支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建立完善的信用环境,就需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政府、企业、个人都要讲究诚信,由于是政府,政府作为带头者,要为企业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做到取信于民。 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道德规范固然能引导人们遵纪守法,但必要的时候需要强制性的法律为人们树立好规范。 最后,政府可以建立起诚信激励机制,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对守信的行为予以精力,对不守信的则严厉处罚。 通过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创新发展。
6总结
政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毕竟只是辅助手段,要想提升其区域竞争力,还需要企业自身树立起创新理念,在企业的产品研发、制度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国红.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4.
[2]付腾.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4.
在招商引资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10
1 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的情况
(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浓厚的工作氛围辽阳县已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为此专门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招商引资纳入对各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量化考评制度。对于重大招商项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加谈判,组织实施。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全县上下现已形成“重招商,重项目,人人争先做贡献”的良好工作氛围。
(2)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境外企业联系。辽阳县抓住一切对外交往的机会,围绕领导出访、参加经贸洽谈会、展洽会、接待境内外企业参观考察、接待外国政府官员访问等机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外,我们先后组团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开展招商洽谈和招商项目推介会。在国内,我们先后赴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就重点项目如电子专用材料、铜材深加工等进行招商,先后促成辽宁汇福汽车冲压件、本铜集团贾家堡子铁矿、辽阳千山水泥等重大项目落户辽阳县,促进了投资1.5亿美元的风力发电机组核心部件、投资2000万美元的现代物流园、投资1000万美元的LED电子路灯等项目的合作。同时美国考察团、香港九龙商会、日本环保节能产业、韩国钢铁企业代表团等也先后多次来辽阳县进行实地考察和洽谈业务。这些活动不仅为辽阳县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也扩大了辽阳县知名度,提升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3) 突出工作重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重点地区、突出重点项目,有针对性招商是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区域上,我们针对电子电器信息产业重点在港、澳、台、日、韩及东南沿海进行招商;针对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在重点在福建进行招商;针对轻工产业重点在浙江和江苏进行招商。在集中区上,形成以辽阳铜业集团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信息产业;以辽阳钢铁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钢铁精深加工产业;以辽宁新风企业集团高压共轨项目和辽宁汇福公司汽车冲压件项目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产来。在重点项目上,对年产100吨精铁矿粉、铜产品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房地产等能牵动地区发展的、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在招商方式上,以招大商、引巨资、兴办大企业为主攻方向,通过以商招商、定点招商、上门招商等多种方式,广泛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商会的接触和联系,加深彼此间的了解。
(4) 强化软环境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辽阳县把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先后出台了《辽阳县境内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辽阳县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辽阳县关于加强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坚持司法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干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使企业和投资商充分享有平等的权利,为各类投资者创造一个“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三是优化服务水平。我们强化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设,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收费标准、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六项服务”,即联审服务、全程代办服务、跟踪服务、承诺服务、公开服务和文明服务。四是搭建企业融资服务和担保平台。一方面在充分调动和发挥驻县金融机构作用的同时筹建2家民营贷款公司,拓宽速效渠道;另一方面做辽阳县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拿出相应资金,并抓紧研究政府资产评估,为放大企业担保额做准备。五是严格控制行政执法和各类检查活动的随意性。进一步完善《外理干扰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暂行办法》和《对民营企业实行五项保护制度》。各有关部门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针对企业的各类执收、执罚、检查、验收等工作在年初提出工作计划,并在每月初明确时限和执行人员,报主管县长审批、监察局备案。除特殊性突发事件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否则一律严厉惩处。
2 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 (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从我国县域经济的总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态势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面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至少还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1) 处理好招商引资与内部盘活的关系。招商引资工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地区都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但从目前来看县域经济的招商引资工作多属于“外部输血”式的,若从长远发展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还是要放在强根固本上。所谓的根就是指自身优势,而本是指现有资源。只有在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展好招商引资工作,才可以内强筋骨。因此,在处理招商引资和内部盘活的关系上既要“两手抓”,又要“两手硬”。其中,内部盘活更重要。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招商的“力度”更大和引资的“资本”更雄厚。
(2) 处理好全局联动和部门突破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全局统筹协调联动,更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通力配合。从当前一些县 (市) 招商引资工作的实践来看,一般采取的是“主管领导负责、主要部门出击、相关部门协同”的方式方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方式方法下更需要积极营造一种“齐抓共管、齐头并进、齐心协力”的良性氛围,重点放在乡镇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产业上,县农委、经委、发改委要充分发挥的“冲锋”作用,并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制定相应的主攻方向和协调保障措施,确保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司其责,同频共振。
(3) 处理好强村富镇和抓小扶大的关系。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不能只依靠县域内几个大项目的达产落地,而忽视了乡村小作坊和小产业的发展。常言说的好:“小河没水大河干。”他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这种关系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同样适用。我们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村村有作坊、镇镇有企业”。特别是要针对各村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逐步成为各具特色的乡镇“主打品牌”,真成形成“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4) 处理好项目落地和人才到位的关系。“经济发展,人才先行,”这句话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好的项目落地,如果缺乏好的管理、专业技术和组织协调的人才,最终也不会收到成效的。大多数的县区在招商引资上常将眼睛盯在“商”和“财”上,却忽视了人才的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说,在引进项目后,首先要把人选准用好,然后定岗、定编、定责,从而有效地促进项目的落地和生成。
(5) 处理好长远发展和阶段利益的关系。县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只追求阶段性利益和发展,面对着产值和效益,拍板就上马,却常常忽视了其长远的发展和河流、土地、大气等环境污染问题。县域经济发展,既不能忽视对阶段利益的追求也不能缺少对长远利益的谋划。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确定招商引资项目。对于那些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符合环境要求的无污染项目,要多上快上。而对于那些看似规模大、潜力大的所谓大项目,则要经过精心调研和细心论证,只有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和经济发展规律,并能得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的项目,才能落地上马。
(6) 处理好省市帮扶和自谋发展的关系。当前,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帮扶方式,如“省直部门对口帮扶”、“强县带弱县”、“强市扶穷县”、“大城牵小城”等救活了一些县区。但这种“授鱼”的方式解决不了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问题。当前,一些县区在经济发展中一遇有困难,就打报告和申请要资金、要“优惠政策”、要“特殊照顾”,或等省市对口部门来指点和帮扶,如此,就淡化了自我发展的意识,从而导致县区发展失去活力。在县区的未来发展中,不管是省直接管县,还是县域的发展,帮助其“自造血”才是最重要的。
摘要: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如何, 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辽阳县政府在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抓住了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有利时机, 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大做文章, 有效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只有处理好“六种关系”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关键词:招商引资,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 篇11
摘 要 近年来,家电连锁企业迅速崛起,在家电零售业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中国国情特殊,区域经济特性与人文环境差异较突出,大量的二、三线城市家电连锁巨头还没有完全进入,中国市场给区域家电连锁企业的发展留有很大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家电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有利于其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家电业 区域家电连锁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一、区域家电连锁企业竞争优势
(一)本地资源优势
1.政策优势:区域性的家电连锁企业往往与当地政府联系紧密,政府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政策上加大对区域性企业的扶植力度。
2.人力资源优势:首先,区域家电连锁多年来积累起来的和当地各企业单位的深厚人脉关系是其绝对的优势,并且市场越往下,关系营销占的比重越大,在三四级市场上,区域家电企业的这一优势更能得以发挥。其次,区域连锁汇聚更多熟悉本地情况的当地人才,熟悉本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在制定决策时,能更好的满足本地消费者的口味,客户满意度高。
(二)市场区位优势
区域家电连锁,因为历史长久,已经根深蒂固。在所辖区域里面,区域家电连锁已经完成店面布局,国美、苏宁进入后不可能有好的开店地址了。
(三)管理优势
相比于全国家电连锁,区域家电连锁胜在更灵活的层级管理上。国美、苏宁都是采取从总部到一级然后到二、三、四级这样的层级管理模式,在往下管理过程中,这种管理能力会逐渐衰减。因此,到了三级市场上,是区域家电的总部与巨头的第三层管理级较量,所谓强龙斗不过地头蛇,结果可想而知。
二、区域家电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措施
(一)有效的营销策略
由于连锁模式的可复制性,目前各竞争对手之间缺乏差异化的定位使得家电连锁零售企业难以保持顾客的忠诚度。区域家电连锁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必须实行有差别的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1.服务策略
家电零售业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行业,高品质、全方位的服务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并培养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提高竞争壁垒。
区域家电连锁企业在开店规模和数量上也许难以和家电连锁巨头匹敌,但是可以通过提高单店质量和效益,做精做深,打造具有主题特色的购物环境,吸引消费者眼球并增加他们的光顾频率。
2.打造品牌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方而的好坏是连锁品牌形象建立的主要环节。家电连锁企业应当和生产厂家建立密切联系沟通,或者建立自己独立的维修地点和训练有素的售后服务团队,为消费者提供及时便利的技术支持服务。
3.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家电卖场中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服务人员一定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培养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专业素养,在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为消费者服务,为公司发展努力工作。
4.完善3C产品结构
近几年家电连锁额增长中最抢眼的莫过于通讯、IT等数码产品的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达到30%左右,而同期普通家电的增长率仅为10%。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在完成传统家电的基本普及之后,下一个消费热点将是以数码、通讯和个人电脑为代表的新兴消费产品,这为家电连锁零售商在商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线扩展等方面指明了战略方向①。
(二)开发自有品牌
连锁企业经营好自有品牌,存在极大的利润空间,并且由于自有品牌具有独特性,易吸引追求独特立行年轻消费者。针对这一新兴的利润增长点,值得企业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资源深入开拓。
1.扎根农村市场
过去的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如免除农业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购买力正在逐步提高。占国民人口总数70%以上8亿农村消费者所构成的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广阔的三四级市场开始展现出巨大的潜在市场消费力。区域家电连锁企业要看到农村与城市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灵活地调整对卖场的选址布局、货物品类、促销方式等发展策略。
2.城市旗舰店
旗舰店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设在某地最高级别的品牌形象展示店,一般来讲就是所处地段极佳、客流极强、销售极好之样板店。家电卖场之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数量扩张逐渐向质量竞争转变。开大店有可能成为接下来的一种潮流。商圈内的旗舰店可以辐射周边,不需要重复布点,也提高了店面质量。
(三)渠道创新
1. 异业结合
区域家电连锁企业只依靠自身单打独斗的方式,无法获得更全面的消费信息,考虑与相关产业合作,可以实现互补、增强自身竞争力,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可观的产出。例如,家电产品在城市集中购买的人群多是新婚或乔迁新居的家庭,因此家电连锁企业可以考虑选择装饰公司,房地产公司等机构作为合作方或消费信息收集的来源,实行直销的方式点对点服务。这种资源整合将颠覆原有零售行业规范,家电连锁企业因此能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2.完善网络购物平台
3亿网民在08年中近30%的网络购物使用率,高达1.2亿网络习惯购物人群以及网络购物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首次突破1%,显示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巨大潜力,通过网上商城省去的实体门店所需的房屋租金、水电、人力等各方面的开店费用则通过各类优惠促销活动回馈给消费者。如此,消费者和家电连锁企业都能找到符合自身利益的立足点,从而带动家电市场的消费。
参考文献:
[1]马永红.家电市场在价格战的泥潭中寻找出路.成功营销.2006.4:28-29.
[2]马红霞.零售企业如何提高竞争能力.市场周刊.2006.4:43-45.
[3]杨彤.零售业如何塑造核心竞争力.商业时代.2003.5:14.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 篇12
一、宁夏西海固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经济系统产出的实际数量, 以及通过经济成果所表现出的潜力和未来的可持续性。其本质是经济系统的数量与能力, 数量反映现状, 能力着眼未来。
(一) 主因子分析评价指标设置
本文选取11个指标数据对宁夏西海固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 各指标分别为:X1农村从业人数 (人) 、X2人均生产总值 (元) 、X3第一产业增加值 (万元) 、X4第二产业增加值 (万元) 、X5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元) 、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X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 (元) 、X8粮食产量 (104kg) 、X9人均工业产值 (元) 、X10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X1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104元) 。
(二) 聚类分析评价指标设置
为了比较宁夏西海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宁夏中北部之间的差距以及在整个宁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以宁夏19个市县为研究对象, 进行聚类分析 (指标同上) 。
二、宁夏西海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一) 宁夏西海固8县主因子分析
主因子分析是考察多个定量 (数值) 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根据其步骤, 首先对原指标数据标准化, 就是先将以全区数据为标准对各县二级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使之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再次通过经验法对二级指标进行权数赋值, 加权计算一级指标数据。
其次由标准化矩阵求出协方差矩阵, 如表2所示, 由此看出前3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3.6%, 故提取前3个主因子代表原有变量进行分析, 其余的忽略。
第三对提取的3个主因子建立载荷矩阵, 并对其进行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主因子在X5、X2、X7、X10上有较大载荷, 它们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第二主因子在第一X3、X1、X8上有较大载荷, 这说明农业在本区中的地位及其对县域竞争力的影响。第三主因子在X9上具有较大载荷, 这说明第三主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工业发展对其的影响。
通过求本区8县在第一、二、三主成分的得分, 可以分析其代表的变量的综合水平。由表3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前3位的是盐池县、原州区、同心县;第二主成分前3位的是原州区、西吉县、同心县;第三主成分前3位的是同心县、西吉县、盐池县。综合主成分>0 (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的依次为盐池县、原州区、同心县、西吉县。
(二) 宁夏19县 (市) 县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
根据聚类分析的步骤,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根据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 然后运用DPS软件采用层次聚类法分类, 结果如图1所示, 从聚类图可以看出, 宁夏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竞争力最强的县, 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 它们历史基础较好, 具有较强的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第二类为竞争力较强的县, 包括吴忠市青铜峡市、利通区以及银川的灵武市。因其引黄灌溉便利, 农业优势明显, 第二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发展潜力巨大;沙坡头区、平罗县、中宁县、永宁县、贺兰县5个县 (区) 为竞争力一般的县, 尽管农业基础较好, 但工业化水平一般;西吉县、海原县、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9个县为竞争力弱的县, 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三) 宁夏西海固8县县域竞争力简评
盐池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1位。虽然种植业条件较差, 但畜牧业发达, 宁夏滩羊集中产区, 初步形成了煤炭、石油化工、金属镁、水泥建材、中药材、保健食品、草产业、畜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
原州区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2位。是固原市所在地, 原州历史悠久, 文化源远流长, 交通与基础条件良好, 煤矿、石灰岩、石英砂储量丰富, 境内还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初步形成了煤炭、酿酒、化工、建材、粮油加工、淀粉加工等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门类。
同心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3位。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核心区, 土地产出率低, 非金属资源丰富, 以农业为主, “三红一绿” (枸杞、红葱、红枣、西瓜) 是同心县特色支柱产业。
西吉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4位。农副产品众多, 主要有马铃薯、白豌豆、胡麻、元元等, 其中, 马铃薯种植及其淀粉加工业在全区有一定地位, 初步形成了淀粉、粉丝、建材、皮革、磷肥、骨粉、地毯、制糖、粮油加工等工业体系, 旅游资源丰富。
彭阳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5位。初步形成林果、畜牧、烟叶、药材、菌草、蔬菜为重点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以建材、化工、矿泉饮料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非公有制经济。
海原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6位。缺乏国有经济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比较缓慢。
隆德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7位。以大中拱棚、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 压夏增秋、稳粮扩经、增草兴牧, 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节水高效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显著。工业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规模以下非公有制工业快速发展。
泾源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8位。旅游资源丰富。
三、提升宁夏西海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一) 生态为本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 经济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 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宁夏西海固由于建国以来人口增长过快, 为了生计, 滥垦滥牧,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形成了“愈垦愈穷, 愈穷愈垦”恶性循环的局面, 这种掠夺资源式的经济发展, 遭到了自然的报复。
因此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是从根本上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促进本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好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风沙区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和生态县建设工程, 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同时生态建设要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相结合, 环境保护要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 全面促进农、林、牧业的协调发展。
(二) 工业带动
发展壮大宁夏西海固的县域经济, 必须坚持工业主导带动作用, 突出工业化的主导地位。抓“龙头”带产业, 上项目增后劲, 办园区壮实力, 发挥工业引擎作用,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挥城市化的支撑作用。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 城镇是工业化的载体。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农村人口众多, 劳动力转移慢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加快推进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 要搞好区域经济建设, 突出抓好重点小城镇, 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强化技能培训, 培育就业基地, 搞好后续管理,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农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三) 特色发展
山东、浙江等省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实践, 证明了特色农业是发展区域经济乃至地市经济的最佳选择, 是最具竞争力和前途无量的产业。发展特色农业, 就是以资源、气候、立地条件、环境、特殊物种优势为基础, 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生产特征和独特产品品质的市场化的高效农业。
宁夏西海固地区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要发展特色农业。其次要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第三要延长产业链条,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四) 创新引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发展方式的创新、改革开放的创新。
要实现宁夏西海固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 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及农业生产工具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和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 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教育提高本区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
摘要: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西部而言,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更是具有现实意义。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宁夏县域经济是否得到发展壮大, 而宁夏作为西部一个落后省份, 区域内部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欲实现其经济均衡发展瓶颈在于南部山区。文章在利用翔实的统计数据和较为先进的计量方法, 对宁夏西海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一是提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对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出综合评价, 并结合评价结果提出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竞争力,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宁夏西海固
参考文献
[1].张继良.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余建英, 何旭宏.数据统计与SPSS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推荐阅读:
区域竞争力提升08-18
区域核心竞争力05-30
提高区域竞争力05-31
湖南区域竞争力06-06
区域形象提升10-24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11-04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06-05
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08-21
试谈区域核心竞争力论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