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区域竞争力

2024-06-06

湖南区域竞争力(精选10篇)

湖南区域竞争力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发展得很快,但是横向比较来看,总的经济规模却排在靠后的位置,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落后,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湖南缺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产业集群带。而现在,以长沙为中心,将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以下称长株潭)作为带动湖南区域经济崛起的产业集群已经建立,进一步突出长株潭作为一个城市群的作用。因此,把长株潭做成一个产业集群,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为带动湖南经济快速、健康的增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将基于SWOT模型对长株潭产业集群进行研究,以期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提升长株潭区域竞争力。

一、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一)长株潭三市的土地面积、人口、经济以及地域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就已经达到1300万。从经济总量上来看,长株潭城市群面积占全省的总面积的1/7,人口比例为1/5,却一直创造着全省1/3以上的经济总量。从地理区位看,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能直接接受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双重辐射。区内京广、浙赣、湘黔、湘桂等铁路干线纵横交汇。京珠、上瑞高速及106、107、319、320四条国道贯通,水运内联湘、资、沅、澧四条大河,经洞庭湖外接长江,可谓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7%,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二)长株潭城市群具有构建产业群的人才和科教资源

长株潭城市群聚集了湖南省90%的科技人员、80%的科技成果、65%的大中型企业、90%以上产值过亿元的高技术产业。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59所高校,9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有6名院士,20个博士后流动站,91个博士点,6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转化体系。同时还有一个国家级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这些高新区内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15家。在这些开发区内建有不同功能和产业特点的工业园区,为生命科学、机械制造、光电一体化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技术条件,为三市实现产业链接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基础。

(三)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市场与环境

湖南省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省,三市丰富的初级产品、质优价廉的劳动力、充分的生产要素资源都可以满足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长株潭三市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品牌,例如宾佳乐乳业、金茶集团、北汽福田、千金药业、九芝堂药号、三一重工等等,这些知名企业和品牌是推动城市企业集团化,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力量。长株潭作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交通便捷、商品流通快畅、资金融通能力强,在促进资源要素整合、组织商品、资金、信息、技术方面都具有市场优势,核心区即将成为湖南省乃至我国中南地区具有强大搏动。

二、长株潭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一)长株潭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S)

在中部地区有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相比较来说长株潭城市群的优势主要四个方面。第一,长株潭城市群是多中心的网络城市。长株潭城市群、“3+5”是多中心的网络城市,从城市效益、空间结构、自然环境、科学发展角度来看,应该比当中心的城市更能发挥它的优势。第二,长株潭三个城市都是老工业基地,国家发改委认为其重化工业的基础是比较好的,中部地区一直没有这样的城市群。第三,长株潭三个城市的基础比较好,交通比较便利,具有相对有利的地理优势,能够解决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问题,能够大规模的集聚产业、集聚要素,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第四,另外长株潭支柱型产业已经显示较强的活力。例如,在湖南电子信息产业中领头企业有长沙乐金飞利浦曙光电子公司、中科软件集团公司等,机械制造业方面领军的企业有中联重工科技公司、三一重工集团等,冶金、机电、化工、陶瓷、烟花产业,领军的企业有海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南天实业胶纺有限公司等,为长株潭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与条件。

(二)长株潭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W)

第一,产业集群程度不高,形势不乐观。长株潭三市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全省50%左右的科教实力和2/3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拥有的人力资源与珠江三角洲差距不大。但有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6%左右,发展速度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60%左右,差距十分明显。第二,产业集群规模小,规模经济效益不能得以发挥。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最显著的长沙经济开发区至2007年底,区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只有14家企业,机械制造业也只有22家企业,两者的总产值才71.59亿元,可见集群规模很小。第三,长株潭三市产业特色不鲜明,重复建设严重,主要表现为:引进的项目重复性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加工等产业同为长沙和株洲各大园区的支柱产业。长株潭三地的产业规模本来就不大,这样过于分散重复布局,使得各市的产业集群规模更小,竞争力不强。第四,产业链条太短,配套企业不齐全,严重制约集群效益的发挥。如本地无法提供高质量的钢材,中联必须从国外进口高档钢材生产工程机械;而湘钢开发生产的冷镦钢,市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对其进行深加工,势必加大了流通成本。另据测算,湖南大型企业主导产品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在当地配套的比例不到30%。第五,政府缺乏合理的规划、软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存在“越位”和“空位”的现象。

(三)长株潭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机会(O)

1.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复苏时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世界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全球第三产业孕育着新的突破,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日益崭露头角,新兴第三产业也正在迅速崛起。

2. 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机遇。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落户长株潭,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获得政策上的倾斜。两型社会虽然不会使长株潭获得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和扶持,但是拥有先行试验的权利,这比直接的资金支持更具潜力。而且国家重大项目的布局也将优先考虑“两型社会”的建设,投资导向将向“两型”产业倾斜,这将加快电子信息、风电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也会加快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四)长株潭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威胁(T)

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增多。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对不断扩大的引资需求企业的出口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和限制,这也将影响长株潭的发展。一方面使维护经济安全和市场秩序的费用提高,另一方面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而导致整个礼会的变易成本上升。长株潭在与各国经济交往中,同样会遇到不能预测和控制的风险。因此对重要设备、原材料、零配件等主要产品进出口贸易、境外投资等经济交往活动的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资源要素供应趋紧,环保压力增大。

长株潭三市能源、土地、水、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供给趋紧导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煤、电、油等基本能源需求量急剧上升,长株潭在获取能源等短缺资源方面有更多竞争者。同时,环境保护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城市的扩大、产业的发展、人才的集聚,使得污染物和日常废弃物排放大量增加。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瓶颈制约,刻不容缓。

三、促进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以提升长株潭区域竞争力的对策

(一)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

要以培育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集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作为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本地区的产业配套率。龙头企业可以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降低资源匮乏的风险。

(二)确定好长株潭优势主导产业

安排好三市的优势主导产业,使三地产业特色鲜明,形成具有优势的、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例如:长沙发展烟草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印刷业;株洲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湘潭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皮革、皮毛、羽绒及其制品业。之所以要如此安排,是因为通过对长株潭2007年排前17位的制造业区位商的计算得出,长株潭各自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行业,正是以上所列各产业。长株潭三地应各自以上面的优势制造业为产业发展重点,把有限的资金投入最有潜力的部门,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自己的区域品牌。

(三)延长产业链,形成有完整相关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围绕某核心产业而衍生出的一个分工合作网络,为此要发展一群具有特色或优势产业价值链的下游产业区,积极发展加工链;追溯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产业区,延长供应链;引进相应的现代服务业(如产业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交易中心等),保证核心产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其次,企业以外包的方式,深化分工,形成具有专业新的的生产供应体系。为此要以分离企业的主业和辅业以促进更多专业化的新企业生成;以新产品的开发促进新企业生成;以品牌、技术、管理,智力资源等优势来吸纳各类资本,并通过这些资本嫁接改造现有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再有,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

长株潭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专业市场和交易平台;创办本地急需的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和创造高级生产要素市场;出面组建创业服务中心,为新企业的形成提供机会。其次,要着力帮助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成熟的产业集群中,中介机构对加强地方网络中各企业的联系有重要作用,能把众多小企业联成一个整体。长株潭各级政府要帮助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代理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再有,培育重商崇市、联合协作的思想,营造本地商业文化,强化企业的根植性。

摘要: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有着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但由于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的集群战略提出得较晚,一体化的过程相对滞后,在分析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WOT模型对长株潭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促进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要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确定好长株潭优势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延长产业链,形成有完整相关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优势,区域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立辉,杨志.论长株潭产业集群的构建——从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看长株潭产业集群的走向[J].经济管理,2006(1).

[2]贾彩霞,尹招华.发展长株潭三城市优势产业集群的策略构想[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3]Tim Padmore and Hervey Gibson.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II:A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Research Policy,1998(26).

[4]吴越,欧阳胜.长株潭区域小城镇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6(11).

湖南区域竞争力 篇2

湖南省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区域投资环境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得出湖南省投资环境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和经济因子是影响投资环境的主导因素的结论.

作 者:李蔚 袁开国 杨洪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系,湖南,湘潭,411201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年,卷(期):“”(4)分类号:F127关键词:区域投资环境 主成分分析 评价 湖南省

湖南区域竞争力 篇3

关键词: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湖南省株洲市是“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也是闻名世界的“中国轨道交通之都”。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株洲立足原有轨道交通优势,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形成了南车株机、南车株洲所、联诚集团、南车电机、九方装备、中铁轨道等规模以上轨道交通企业的有机聚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一、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到2013年末,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6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80亿元。其中南车株机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南车株洲所100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7家,1-10亿元企业17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13家,1500-5000万元企业17家;轨道交通装备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7.8%。2013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品拥有专利72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74 %;拥有准高速动力分散电动车组交流传动系统等一批国家重点新产品,“韶山”系列产品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和谐”系列产品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国内第一个签订电力机车出口定单来自株洲轨道交通。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株洲轨道交通竞争力分析

根据钻石模型,一个行业中的竞争,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其中包括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下面笔者结合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这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行业新进入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特殊工业领域,有相对特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这些对潜在竞争者形成一个无形的行业准入限制;国家在政策扶持方面,倾向于把现有企业做大作强并且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产业定点生产许可证管理;在资本门槛方面,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新进入者往往难以筹到能实现最低限度的生产和销售所需要的巨额创始资本。这些形成了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目前,只有少数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但采取的是与和国内企业合作的方式,对目前国内几大厂商垄断市场的局面不会带来太大影响。目前可能对株洲该产业带来威胁行业进入者应该是中国北车内能够生产电力机车的企业,如中国北车的大连机车厂、大同机车厂等。

(二)替代产品。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准时、快捷、节能环保和运量大等特点,而城市道路容纳公共汽车和小汽车的数量有限,私人飞机等新的运输工具票价高,载客量也很少,替代品的威胁可以忽略。

(三)现有竞争者。国内方面,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在国内形成并将长期维持双寡头竞争格局。在国内企业中,比如隶属于北车的长客股份和大连公司等都已具备生产整车地铁车辆。国外方面,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通用电气和川崎重工等跨国公司虽因我国政府准入的门槛还未在国内市场上与我市企业相竞争,但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劲敌。

(四)供应商。当前,该产业供应商由几家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国有及外资公司控制,如牵引系统主要以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以及三菱、东洋等日本企业为主;整车制动系统主要以德国克诺尔公司为主;车体铝合金型材主要由吉林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和山东丛林集团公司为主。供应商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车辆制造商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车辆制造商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五)购买者。城轨交通装备行业的购买者主要是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业务的地铁公司或轨道公司,购买者的总数有限,而每个购买者的采购量很大,购买者往往通过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三、加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竞争力策略分析

(一)全面落实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引进产业战略投资者。目前,政府都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如增值税转型政策、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的政策等对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加快引进国内外拥有强大产业背景和雄厚产业实力的大公司、大财团给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企业注入发展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主体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培育南车株洲所有限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型企业,培育南车株机公司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整车研制服务创新型企业;支持南车长江车辆公司株洲分公司在株洲成立独立法人的车辆制造创新型企业;培育南车电机、联诚集团、九方装备、铁建重工株洲分公司和南车长江车辆株洲分公司等5家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核心产品研制和服务并重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6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孵化培育100家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创造基地、中国动力谷核心产业聚集区,建设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

(三)鼓励配套企业对接先进技术标准。株洲交通装备制造业要形成集群优势,中小配套企业的技术能力是短板,阻碍其成为集群当中核心企业供应商。为实现本地集群效应要鼓励本地配套企业对接各类质量技术标准, 通过诸如 ISO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OHSAS18000 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SA8000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等国际认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四)增强对关键零部件的专业化研究开发。关键零部件靠外购不是长久之计,应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城轨产品,充分发挥田心高科园这一平台,围绕干线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铁路工程机械等终端产品,大力发展机车电气控制装置、变流装置、传感器、车轴、转向架等机车车辆配件。支持南车电机、时代电子、时代新材、联诚集团、斯威铁路、九方装备、新通铁路、春华实业等核心配套企业与整车生产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建立技术联盟,依靠整车企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实验平台,实现联合开发、联合试制,加快现有产品水平的提升和新产品的研发。引导鼓励机车整车企业稳定扩大本地配套产品的采购份额,进一步带动配套企业发展。

(五)鼓励促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依托国内外资源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生产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科研力度,实现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学校进行合作,搭建“产、学、研”技术研发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实行研究与生产分离,研发机构要集团化、企业化,在云龙示范区建设时代研究院,把各家龙头企业及其子公司的研发工作进行集中、整合。积极支持时代电气、南车电机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持九方装备、斯威铁路、科盟配件等企业创建省级技术中心。

(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干线轨道、地铁轻轨、城际交通、铁路货车等主要产品门类,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建立重点项目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开发储备一批、引进争取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要求,以国家重点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为指南,重点推进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及城轨车项目、大尺寸半导体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

參考文献:

[1]何德军. 中国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战略改善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0

[2]葛继平.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6):45-47

湖南区域竞争力 篇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中国曾经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了。在如今特定的国情发展下, 想要获得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必须通过改变发展方式来达到。同样, 湖南省的经济想要得到平稳的发展面临着环境和资源的这两样因素的约束, 想要达到区域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唯有依托自主创新的方式来实现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概念

自主创新强调创新主体为实现自益性而对创新结果的自发追求, 带有创新本身强烈的功利性, 通常以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来获得表征, 并主要以建立在知识产权框架下对创新收益的掌控能力而与其他创新形式相区别, 它同样强调市场的认同度, 自主创新能力表现在各创新主体对创新的主动追求意识及对创新收益的主导能力。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拥有健全的公共创新环境, 因而, 自主创新是以一个区域的规模作为象征的, 地区的主体和地区所拥有的资源构成了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强调个体创新能力构建的同时, 为了避免“短板效应”所带来的后果, 要着重强调区域整体能力的机制的系统建设。在重视市场竞争的同时, 也要注重政府调控在整个创新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当地的企业作为地区创新的主体, “产”、“学”、“研”多元化的主体互动将是体现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

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外来的创新多半只停留在技术指导的层面上, 在地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还是需要与当地的社会现实和经济系统进行互动磨合, 也必须依托当地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和帮扶。区域的不断进步是不断努力持续创新的过程, 原始的创新方式是区域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之一, 强调自发性的创新, 从中获得更多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

二、湖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近况

区域经济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着重强调区域的自主创新, 不断推动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要求的深入, 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如何对结构进行优化, 如何展开合理的布局, 如何又快又好的发展区域经济, 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推动湖南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之一。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通过核算, 2014年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和洞庭湖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55.9亿元、5568.1亿元、4520.6亿元和6436.7亿元, 增长10.5%、10.2%、8.3%和10.1%。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和洞庭湖地区的增加速度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0.7个和0.5个百分点, 这四大地区的增速高低差比上年缩小了0.5个百分点。长株潭地区对全省经济发展仍起首要的带动作用, 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1.7%, 同比降低0.2个百分点。

2.市场消费较为活跃、开放型的经济发展较快

2014年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4345.4亿元、2144.3亿元1945.5亿元、1606.8亿元, 增长11.8%、11.7%、11.8%、11.6%。湘南地区的增速与前三个季度相比保持相对的持平, 大湘西地区以及洞庭湖地区则分别比前三个季度高出了0.1以及0.3个百分点。

2014年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75.5亿美元、83.3亿美元、27.2亿美元、20.3亿美元, 增长16.8%、25.0%、39.3%、20.0%。四大区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 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分别为56.1亿美元、10.4亿美元、28.2亿美元、6.5亿美元, 增长16.3%、19.1%、16.5%;实际利用内资资金为1073.9亿元、778.2亿元、781.8亿元、616.0亿元, 分别增长了13.8%、13.0%、12.5%、14.3%。

3.自主创新成果显著

湖南省近几年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有了卓越的提高。创造了“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亩产987.1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等“世界之最”的成果;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被评为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是2000年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技成果。2014年前三个季度,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458.7亿元, 同比增长20.4%, 比GDP增速快10.2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可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

三、加快区域自主创新及经济发展的几点意见

总体看来, 经过多年的发展, 湖南的四大区域无论是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经济总量的提升还是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区域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 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结合能力稍弱, 消费潜力挖掘不到位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将不利于湖南经济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推进地区自主创新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1.紧紧握住创新主体,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1) 发挥地区企业在创新体制系统中的主体作用

在国企改革、行业监管、民营企业发展等几个方面, 都最大限度的将自立权和成长空间交予企业, 最大限度的让企业自主创新体制机制, 摸索出合适其本身发展壮大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2) 发挥区域企业在协同创新体质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出台专门的政策, 设置专门的扶助资金, 把创新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的科研平台研究所作为重点扶助的对象, 实行联合攻关合作机制, 做到优势互补、联合研发、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让企业无后顾之忧。

(3) 发挥区域经济体在创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落实完善可以激励企业或个人创新的财税、金融、产业等特殊创新政策, 充分调动企业及民间资本, 培育并壮大企业主体, 使企业成为技术决策创新、投入研发、组织科研以及转化成果的真正主体。坚定的让企业牵头并组织落实重大的科技项目, 并把项目的组织权、决策权以及实施权真正的交给企业。

2.紧抓协同推动, 增强地区创新的综合实力

(1) 抓区域相互协同。根据湖南省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初步形成武陵山片区、湘南三市、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四大板块相互支持、特色鲜明、发展互补的区域创新体制。

(2) 抓上下相互协同。需要不断地完善湖南省会商机制、厅市会商机制, 实现县、市、区科技服务与创新能力提升的行动计划, 努力形成国家、省、市、县4级创新相互协同的机制。

3.因地制宜进行协调推进, 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湖南省区域差距的不断扩大, 是无益于经济的平稳较快成长的, 想要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要做到一下几点:

(1) 因地制宜地加快落后地方的经济发展。通过加大招商引资的优惠力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方式增进落后区域的经济成长。

(2) 推动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引导人口从相对落后的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劳动力的地区性流动是缩小区域之间差距的一个不错的方式。从当前区域的整体状况来看, 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要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 且平均值差距还较大。因而加快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推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流动, 对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从而缩小区域直接按的发展差距是非常有效的。

(3) 加大政府扶植力度,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下, 拥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 企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也相对比较少、产品的流通市场也相对较窄, 面临的困境也比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更大。所以, 政府要加大对于企业的政策性扶持, 以此来降低产品成本, 提升其市场的竞争力, 可以更快更好的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而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四、结语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落实, 相信湖南省一定会抓住这个有力的时间和机会, 加快新型经济体建设的进程, 通过不断的实现区域自主创新, 建立并健全自主创新体制, 推动区域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摘要:在这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经济和科技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日益亲密。自主创新作为表现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 如何利用自主创新来面对当今不断发展激烈的世界竞争, 如何利用自主创新来协调经济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湖南省,自主创新,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玉鹏.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研究[D].青岛大学, 2007.

[2]方春阳.水电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0.

湖南区域竞争力 篇5

关键词:布局优化;聚类分析法;比较优势指数法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10

Abstract: Ningyuan county is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volves food security and the available supply of principal farm products, the peasant incom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Planting industry is a main part of agricult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industry largely determines the whol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The paper has applied clustering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alysis. It divides the condition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industry into three classes and optimizes the planting industry's layout. It also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staple crops. The aim of study is to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nudg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towards regional, more compet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Ningyuan county .

Key words: layout optimization; clustering metho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alysis

农业种植系统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布局优化受到区域农业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1-2]。如何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区位优势,发展优势农作物,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是种植业区域布局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可以很好地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发展[3]。对此,笔者立足宁远县不同区域的种植业资源禀赋,结合种植业生产布局现状,对全县种植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进行探讨。

1 研究区概况

宁远县位于湖南南部,永州南六县的中心位置,是湘粤两省的结合部、过渡带。地处东经110°42′~112°27′,北纬25°11′~26°08′之间。全县总面积2 526 km2,现辖17个乡镇,总人口为85.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88万。农业总产值20.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579元。

境内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南北狭长的舟型盆地,境内北方冷空气难以入侵,热量不易散失,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4 ℃,≥10 ℃的活动积温为5 200 ℃以上,日均稳定超过10 ℃的初日为3月8日,终日为11月27日,相间255 d,无霜期297.3d ,年降水量为1 250~2 048 mm,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县域种植业以粮食、蔬菜、烤烟、油料、水果生产为主(图1)。

2 种植业区域布局优化

2.1 种植业布局条件分区

2.1.1 因子选取 以系统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农业区位论、集约经营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4-6],从自然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土地面积、农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园地面积、高产田面积、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规模、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人均纯收入、农田设施配套率、总人口、农业从业人员、农技人员、农林牧渔业投资等14个因子。

2.1.2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对样品或变量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目的在于将相似的事物归类[7]。笔者运用SPSS22.0软件对各因子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表1),实现指标的无量纲化,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行种植业布局条件分区,得到树状图(图3)。

2.2 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指数法既可用于一个地区范围内不同作物品种之间比较优势的测定分析,也适用于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优势的测定分析。比较优势指数包括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8-9]。由于效率优势指数的计算主要取决于单产数据,就县域尺度而言,各乡镇差异甚小,因此,本研究采用规模优势指数从地区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反映农作物比较优势。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SCAij为i区j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GSj为宁远县j作物播种总面积,GS为宁远县主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当SCAij>1时,意味着i地区发展j作物具有规模优势,其值越大,规模优势程度越高;当SCAij<1时,意味着i地区发展j作物不具有规模优势。

根据2010—2013年宁远县统计年鉴数据,对全县主要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进行测定与分析(表2)。

3 结果与分析

对17个乡镇按照种植业布局条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5处,宁远县种植业布局可划分为3个区,即优势发展区、较好发展区、一般发展区(表3和图4)。结合上述宁远县主要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测算结果,确定各发展区内乡镇的规模优势农作物。

3.1 优势发展区

3.1.1 区域范围 该区包括舜陵、水市、冷水、太平、中和、柏家坪等6个乡镇。

3.1.2 区域特征 区内地貌以盆地和丘陵为主。种植业生产环境条件和排灌条件优越,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高产田规模较大,耕地集中连片,科技投入强,农技人员配备合理,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大,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大,保障了种植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1.3 区域发展方向 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选取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高以及经营主体较成熟的区域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越和耕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提高种植业产出水平。重点发展水稻、油料、旱粮、烟叶、蔬菜等规模优势农作物。同时充分利用该区水源充足、耕地连片、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引进示范、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建立一批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丰富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使该区种植业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化发展。

3.2 较好发展区

3.2.1 区域范围 该区包括天堂、湾井、禾亭、仁和、清水桥、鲤溪、九疑瑶族乡、保安等8个乡镇。

3.2.2 区域特征 区内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种植业生产环境条件较好,高产田规模较大,耕地较集中连片,农技人员较欠缺,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较大,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较大。

3.2.3 区域发展方向 保护好现有耕地资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提升高产田比重,发展粮油作物。充分利用低丘缓坡的垂直地形地貌,发展立体农业经济。山丘的中上部土层浅薄,自然肥力低,可发展松树(迎客松)、杉树(红豆杉)等树种。山丘下部一般土层较厚,立地条件好,发展茶叶、油茶等。充分利用现有零星、灌木疏林隙地的荒草地,发展大豆、花生。充分挖掘复种指数潜力,利用缓坡地、缺水高岸田、天水田,发展旱粮作物。推行间作、套种,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如,春大豆-优质稻、春大豆间玉米套红薯、春大豆间玉米-晚稻、马铃薯-双季稻、毛豆-中稻-莴笋等。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升区域种植业发展能力。

3.3 一般发展区

3.3.1 区域范围 该区包括荒塘瑶族乡、棉花坪瑶族乡、桐木漯瑶族乡等3个乡镇。

3.3.2 区域特征 区内地貌以中低山为主。种植业生产环境条件一般,耕地资源紧缺,该区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仅2.47%。高产田分布稀少,干旱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缺乏,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农业劳动力偏少,老龄化突出,农业资金投入较弱,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较小。该区交通便利,有永州-连州、永州-郴州等重要公路过境,是宁远联系永州中心城市的“北大门”。

3.3.3 区域发展方向 区域以少数民族为主,应在充分尊重当地的耕作习惯的前提下,帮助当地农民改变落后传统的观念,因地制宜的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拓广东珠三角和港澳市场,发展高山外销蔬菜。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林-茶”、“菜-果-茶”、“林果-经济作物”等农林复合系统立体种植模式。打造以特色水果、中药材、蔬菜为主的优势产业。

4 结 语

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宁远县种植业布局条件进行区划,结果将全县划分为3个发展区。针对不同区的区域特征,初步明确了各区域发展方向。

通过对宁远县17个乡镇连续4年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的分析,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该方法对于区域优势农作物的筛选和选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二玲,朱纪广,李小健.2008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2(8):1063-1070.

[2] 吴宫宁,朱虹,郑丽敏,等.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模型的设计及实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1):63-67.

[3] 史高江.繁昌县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 马中文,谢叶荷,谢昕云,等.徽州区耕地地力评价与种植业布局[J].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35):134-138.

[5] 张凤荣,关小克,王胜涛,等.大都市区农田的功能、作物种植区划与土壤肥力调控区划 [J].土壤通报,2009,40(6):1 297-1 302.

[6] 吴凯,周焱,蔡学成,等.地质条件下的农业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清镇市为例[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69-72,79.

[7] 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8] 陈俊安.四川省种植业区域优化布局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湖南影视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分析 篇6

一、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 因此, 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 产业经济学中分析集群竞争力的重要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以及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政府。“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 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 因此, 地理集中是必要条件, 但更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将使四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 依靠相互作用协调提高, 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影视产业是属于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 在这里, 我们根据影视产业自身的特点以及湖南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 主要对这几个要素进行比较和评价。

二、湖南影视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 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湖南影视产业在生产要素的构建上已经初步显示出产业集群的特征。

1.人才方面。

在各种生产要素中, 人才是最重要的要素。人力资源已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推动力。据湖南省统计局测算, 2009年底, 湖南文化从业人员总量达97.16万人。省会城市人才聚集效应更加明显, 2006年至2009年, 长沙市文化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5.3%, 达到47万人。广电系统从业人员年均增长8%以上, 媒体从业人员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文化人才队伍中, 专业人才比重较大, 受教育程度较高, 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较多。全省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45%。省社科院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生学历占66%, 中级以上职称占74%, 其中高级职称占47%。省会长沙社科理论从业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占93%, 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75%, 文化艺术从业人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42%, 还有一大批人才获得各类专业技术认证。

2.地理区位方面。

在区位优势上, 湖南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湖南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南,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 是惠及全球的杂交水稻的发祥地, 是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地, 是著名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诞生地, 也是中国最钟情辣椒的地方。近些年来, 湖南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创造了一种“湖南文化现象”。“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湖南卫视连续8年在全国各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一位, 打造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创造了娱乐选秀新模式并风靡全国;湖南原创动漫产量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 重点动漫产品和动漫企业排名全国第一, 宏梦卡通公司和三辰卡通公司位居全国十大动漫企业第一和第二位; 新业态电视媒体零售“快乐购”、青少年职业体验“酷贝拉”等引领潮流。据湖南省统计局统计, 湖南文化产业连续五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 是湖南六大千亿元产业之一, 已经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 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 594亿元, 增加值682亿元, 占GDP比重达到5.2%。

(二) 需求市场。

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既有国内文化消费需求又有国际文化市场空间。从国际看,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活跃的同时, 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外文化贸易也越来越活跃。从国内看, “十二五”时期,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并随着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出现“井喷”。二是文化消费结构呈现转型升级趋势, 由单纯的休闲娱乐向休闲娱乐与求知求美并重的高层次推进。三是文化消费方式呈现互动参与趋势。四是文化消费主体呈现拓展延伸趋势, 城市文化消费将持续增长, 农村文化消费的内生动力日益强劲。

以湖南为例, 湖南卫视顺利在北美、欧洲落地, 国际频道正式开播, 海外受众不断增多。湖南出版集团与美、俄、英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了贸易关系, 版权贸易在地方出版机构对外贸易排名中名列第一, 海外读者不断增加。体坛周报与法国《队报》、西班牙《马卡报》、意大利《米兰体育报》等国际知名体育传媒进行了战略合作, 海外影响不断增强。湖南动漫坚持民族和原创特色, 一批动漫产品陆续打入国际市场, 海外贸易额不断增大。在商务部等四部委认定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中, 湖南的总数位居中部第一。

(三)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产业集群”这种现象, 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 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 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湖南按区域特点确立了“一区 (长沙) 三带 (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 四轮驱动 (广电、出版、报业、娱乐) 两翼齐飞 (旅游、会展) ”的文化产业战略布局。广电、出版、报业、动漫、演出、娱乐等已形成优势, 数字媒体、电视购物、手机报、网络等新兴业态悄然崛起, 创造了红网、湖南在线、华声在线、星辰在线、女性在线、金鹰网等有影响的品牌。2006 年,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在中国文化企业 50 强中排 23 位, 湖南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中收视排第一, 长沙广电在省会级广电排第一。湖南出版集团先后出版了《曾国藩全集》、《波斯经典文库》、《世界是平的》、《青瓷》 等精品。每周发行量在 450 万份以上的《体坛周报》, 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刊 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在演艺产业方面, 田汉大剧院、 港岛演艺厅、 大中华等几家规模大的歌厅年营业收入近亿元。以蓝猫、虹猫、金鹰卡通卫视、拓维手机动漫等为代表的湖南动漫企业, 形成了集研发、制作、发行、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蓝猫淘气 3000 问》、《虹猫蓝兔七侠传》等动画片在国内热播, 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金鹰卡通卫视收视率排名全国3家卡通卫视之首。

(四)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指出, 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 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从湖南省电视发展来看, 湖南本地市场空间的狭小使各台 (频道) 对于电视资源的争夺几近“白热化”。娱乐节目热, 各台一哄而上, 并且大都集中在周末相同时段播出;“警视侦破”题材有卖点, 各台又争相上“警视”栏目;各台日常新闻的采制与播出, 更是频频撞车, 进行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电视剧是频道收视率的重要支撑, 在各台的互相抬价中, 电视剧的播出成本不断上升。竞争促进改革, 电视湘军成功发展经历了三次改革。第三轮改革是2002年底, 湖南广电对其所有频道进行了重大定位调整, 并在新的游戏规则下运行。湖南经济电视台和湖南卫视一起被分别定位为面向省内和省外的核心综合频道, 8个频道重新被整合在3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下运作。湖南广电集团把属下的7个频道重新划分给三个新的法人单位——湖南卫视、湖南经视 (领属经济、生活和都市3个频道) 和湖南娱乐传媒有限公司 (领属娱乐、体育和影视3个频道) 。正是因为内部激烈竞争的“磨砺”提升了湖南卫视对外竞争的实力, 使湖南卫视得以脱颖而出, 可以说竞争是湖南卫视的“起飞之翼”。

三、湖南影视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一) 推进资源整合与行业融合。

衡量一个文化企业和传媒集团“大不大、强不强”的规模门槛和基础实力, 关键要看两个重要标准:一是产出上规模。二是品质上档次。湖南广电2009年总收入达75亿元, 卫视单频道广告收入仅次于央视一套, 年收入达23亿元。只要内部资源整合到位, 外部融合新媒体、新业态、新平台, 延伸产业链到位, 就能实现产业升级。随着高新技术升级和3G推广, 互联网、数字化打破了传统壁垒和常规发展模式, 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大趋势, 资源整合快, 就会发展好。湖南应抢占先机, 加大资源整合重组与行业融合力度。同时尽快完成有线网络整合,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二) 拓宽融资渠道, 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对一些重大项目政府要进行引导和扶持, 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允许社会和个人兴办文化艺术基金。与此同时, 逐步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比重, 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可以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 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 广开筹资渠道, 支持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创新激励机制、培育现代文化人才群。

文化人才具有个性鲜明、难以替代、流动性强、聚合性弱等独特性。因此要转变观念:建立包容人才、聚合人才、灵活开放的用人机制, 对人才不求全责备, 用其所长,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同时创新体制机制, 敢于树立个人品牌, 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人才气场, 用价值回报、待遇认可、情感纽带营造人才气场。

参考文献

[1].张江艺.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湖南省区域增长极布局研究 篇7

科学布局湖南省省级增长极以实现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近些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先后产生了一极论(以长株潭为增长极)、二极论(以长株潭、常德为增长极)、四极论(以长株潭城市群、衡阳、岳阳、怀化)等多种观点,实务界则提出并践行“一核三级”论。本文将从定量与定性相两方面对湖南省增长极布局的三极论进行阐述。

1 多极布局有利于湖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研究湖南省区域增长极布局须从国家区域开发战略大背景出发。根据T型理论与阶梯转移理论等,国家确定了沿海、沿江、沿线、沿路逐渐开发的战略布局。根据这一战略布局,湖南省内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经济发展热点地区有:珠江三角区、武汉城市群、环鄱阳湖地区、长株潭地区、一带一路南线地区、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这些热点地区从东、南、北与西南对湖南省形成筐形包围。在这一背景之下,湖南省必须西部突围,实行路线带开发战略。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首先,湖南东西部差异明显,湖南省经济较发达的市皆集中于京广沿线,即东部地区,而湖南其它市、州区,尤其是大湘西地区的二市一州的经济发展滞后,发育程度不高。其次,长株潭地区对其它市州的影响力较弱。利用2001—2014年各市州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计算长株潭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对其它市州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回归系数,发现,长株潭地区对其它地区的回归系数(表征了长株潭地区对其它市州的带动力)小,且存在着依空间距离逐渐减弱的现象,其中系数最大的市为岳阳,其回归系数为0.217,接下来依次为常德、衡阳、郴州与益阳,分别为0.20、0.193、0.152与0.10,对其它市州的系数均小于0.10,而对张家界的回归系数仅0.032左右。这说明,长株潭地区对其它地区的扩散效应小,故将长株潭地区定为湖南省唯一的增长极布局将不利于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多极化布局有利于对接周边热点地区,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充分利用热点地区的扩散效应来带动湖南省经济的发展。故,湖南省采用多极化布局将是较优的选择,将更有利于湖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三大经济板块区划分更利于湖南经济增长

首先,利用2001—2014年的数据,对湖南省各市州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与回归分析,发现长株潭地区内部经济关联度较高,然长沙对株洲与湘潭的回归系数小,分别为0.252与0.185,而株州与湘潭对长沙的回归系数分别为3.957与5.401。其它片区也存在基本相同的结论。这里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经济较发达市对其它市的回归系数小,而其它市州对较发达市的回归系数大。这现象说明,湖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经济相对发达的市对其它市州的扩散效应可能弱、而极化效应可能较强。其次,分析各市州的产业结构发现,第一,长沙、株洲、湘潭及娄底四市都在制造上有相对优势,且在制造业内部分工上存在差异,衡阳与郴州在采掘业上有优势,长沙、衡阳也在能源行业与运输行业上具有相对优势,长沙与株洲在金融服务业、商贸物流业上有绝对优势,故此六市做为整体进行布局不仅有利于区域内优势资源的互补,也有利于充分利用“珠三角”的扩散效应以加快湖南省经济的发展。第二,岳阳在制造业、零售与批发业、运输业在有相对优势,而常德则在采掘业、科技服务业上有优势,益阳在制造业上具有相对优势,在租赁与商业服务业上有绝对优势,故洞庭湖区做为一个整体布局有利于实现资源互补,能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对接长三角与武汉城市群等。将上述两大点概括起来即为,湖南省经济区域空间应划分为三大经济板块区:一是以长株潭地区为核心的,包括郴州、衡阳与永州在内的湘东、南板块区;二是洞庭湖板块区;三是大湘西板块区。事实,传统的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四大经济板块区的划分实际上制约了长株潭地区南下、北上、东进与西扩之路,长株潭地区与周边热点区域的一切直接联系将被中断,故必会对长株潭地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此种布局会加剧湖南省内各板块在资源配置上的冲突,强化长株潭的极化效应,必会对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 长株潭、岳阳与怀化是湖南省区域性增长极的最优选择

3.1 从综合影响力上看,三市在各片区内具有绝对优势

借鉴已有的定量研究方法,采用主成份分析法,选取2014年各市州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固定资产折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货运周转量、企业盈余等来计算各市的综合影响力,可得各市州综合影响力排名序列为:长沙、岳阳、常德、衡阳、株洲、郴州、湘潭、永州、邵阳、益阳、娄底、怀化、湘西自治州与张家界。故长株潭、岳阳与怀化的综合影响力在各片区内具有绝对优势。

3.2 从区位因素上看,三市在各片区内具有绝对优势

首先,长株潭地区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内有湘黔、京广铁路交会,有武广专列、长昆专列、长杭专列等高铁通过,有沪昆高速、京广高速等高速公路通过,交能位置便利,具有片区内区位因素上的绝对优势;其次,岳阳历来就为湖南省重要的水运枢纽,是进出湖南的东北门户,交通便利。同时岳阳又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发展战略的交点,具有常德、益阳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怀化则为湖南西大门,是进出大西南的重要咽喉、大西南的交通枢纽,是湖南对接成渝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梁,具有张家界与湘西自治州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

3.3 从产业结构上看,三市具有相对优势

首先,长株潭地区以金融服务业、商贸物流业、文化产业、运输制造业等为支柱性产业,衡阳、郴州等则以采掘业、能源业与运输业为支柱性产业,故相比较而言,长株潭支柱性产业在产业链条上所处的位置更高,所能产生的供给乘数更大,具有产业结构上的相对优势;其次,岳阳的支柱性产业包括制造业、零售与批发业、运输业等,常德的支柱产业为采掘业、科技服务业等,益阳的支柱性产业则为制造业上、租赁业,相比较而言,岳阳的支柱性产业在产业链条上所处的位置更高,所能产生的供给乘数更大,亦具有产业结构上的相对优势,但与张家界相比较则优势不明显。

4 各区域增长极支柱产业的选择

长株潭地区应以文化产业、制造业、高科新产业、商贸服务业等为支柱性产业。其中长沙应以文化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工程机械与汽车产业等为支柱性产业。株洲应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和商贸服务业为支柱的行业。湘潭以电机电工、新能源装备、矿山装备和港口装备等制造产业为支柱产业。

岳阳应利用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发展战略的实施,着力放大岳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临水型和临港型产业,以制造业、零售与批发业、运输业、化工业等为支柱性产业。

怀化应充分利用区位性优势,抓住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零售与批发业、能新源产业、机械制造业等支柱性产业,着力打造中国西南部的商贸物流中心、能源中心与制造中心。其它地区在选择自己的支柱性产业时,须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区域性优势、增长极的产业结构及制度安排等因素,实施“错位”策略,避免支柱性产业与核心区的雷同。

参考文献

[1]李宪坡,李文慧.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划分与优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20-21.

城市化与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篇8

关键词:城市化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是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一种演化形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各个区域之间, 区域经济持续均衡的整体发展。分析和研究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能够进一步促进湖南省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使湖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湖南省城市化的时空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 湖南省城市化率的时间差异

湖南位于我国的中南部, 在地理位置上紧挨长江, 与广东、广西毗邻,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交界、东西贯通的核心地带。根据湖南省统计局的数据, 到2012年底, 湖南省的城市人口由1978年的593.8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349.41万人, 城市化水平从11.5%增加到46.65%, 平均每年城市化水平的增加率为1.03。

(二) 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湖南省城市化发展进程很明显的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年-1993年) :城市化的稳步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湖南省的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不断发展, 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从1978年到1993年, 城市化发展稳步推进, 城市人口数量从593.86万人扩大到1205.95万人, 城市化率提高7.81%, 年平均增长率为0.52, 低于全国的城市化增长率0.78。

第二阶段 (1994年-2012年)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从1994年开始, 湖南省城市化率发展迅速, 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稳步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2012年底, 湖南省城市人口达到33.39.41万人, 城市化率达到46.6%, 年桔增长1.31个百分点,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已经快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

(三) 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 0 1 4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7048.5亿元, 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6∶46.2∶42.2, 第一产业增加值3148.8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1.9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11417.8亿元, 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47.5%和47.2%。分区域看, 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11555.9亿元;湘南地区生产总值5568.1亿元;大湘西地区生产总值4520.6亿元;洞庭湖地区生产总值6436.7亿元。

二、城市化与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对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采用熵值法。城镇化由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发展质量综合反映, 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目标—子系统—领域—指标”等四个不同等级构成, 构建城市化率与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质量领域层组成。城市化水平包括城市化率、建成区面积;城市发展质量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单位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道路面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质量三个领域层, 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包括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经济发展质量包括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二) 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计算

1、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处理

公式为:

X'= (X-X平均) /R, Y'= (Y-Y平均) /r

其中, X'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值, Y'表示城市化水平指标的标准值, X平均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原始指标的平均值, Y平均表示城市化水平原始指标的平均值, R、r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的标准差。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计算出湖南省城市化、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中领域层权重为:城市化水平 (0.213157) , 其中指标层:A1:城市化率 (0.084388) , A2:建成区面积 (0.128769) ;城市发展质量 (0.786842) , 指标层:B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0.127393) , B2:城镇登记失业率 (0.137685) , B3:人均绿地面积 (0.057135) , B4:城市燃气普及率 (0.083186) , B5:单位人拥有医生数 (0.205312) , B6:每万人拥有道路面积 (0.083519) , B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0.092612) 。湖南省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为:领域层经济发展水平 (0.223769) , 其指标层C1:地区生产总值 (0.115052) , C2:人均GDP (0.108717) ;产业结构 (0.150175) , 其指标层D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0.085633) ;D2: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0.064542) ;经济发展质量 (0.626058) , 其指标层E1:工业总产值 (0.122752) , E2:进出口总额 (0.106581) , E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0.136718) , E4: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贸易总额 (0.120388) , E5:固资产投资总额 (0.139619) 。

3、利用上面给出的层次分析法

我们可以得出各指标计算的权重, 然后根据权重进行加权计算, 得出各个子系统中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计算出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用图形表示如图1:

4、结果分析

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1) 总体上看, 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2003-2013年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 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迅速.

(2) 根据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水平演变关系, 湖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2003 年高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但随着年份的推移, 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城市化, 并且在2013年超越了城市化水平。

(三) 城市化与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通过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究分析, 采用杨士弘提出的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 计算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将湖南省2003-2012 年10年来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发展等级进行划分, 得出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级划分与协调类型的结果:2003为失调状态, 区域经济滞后;2004为失调状态, 区域经济滞后;2005为失调状态, 区域经济滞后;2006为濒临失调状态, 区域经济滞后;2007为勉强协调状态, 区域经济滞后;2008为初级协调状态, 区域经济滞后;2009为初级协调状态, 区域经济滞后;2010为中级协调状态, 区域经济滞后;2011为良好协调状态, 区域经济滞后;2012为优质协调状态, 区域经济滞后;2013为优质协调状态, 城市化滞后。

三、结语

文章通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 引入协调发展度分析方法, 对湖南省2003-2012年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探究, 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2003-2012年经历了一个由失调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协调类型的角度来看, 两者之间先出现城市化滞后, 然后出现区域经济滞后的状况, 但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可以认为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相对协调。

参考文献

[1]霍利斯·钱纳里, 莫伊斯·赛尔昆.发展的型式 (1950~1970)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8.

[2]宁越敏, 李健.让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求是, 2005 (6) :61~63.

[3]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26-37.

[4]丁建臣, 刘亚娴, 孟大伟.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经济决策分析, 2012 (5) :32-35.

湖南区域竞争力 篇9

一、解决慈善问题的根本之道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高

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类的整体经济生活发展水平, 慈善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慈善问题的出现, 源于社会上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的出现, 当生产力发展了, 经济进步了, 国家富强了, 人民富裕了, 才有可能救助需要救助的人。反之, 在生产力落后的社会, 人民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 更遑论救助别人。

民国时期的湖南, 因为各种天灾和连绵不绝的战争, 经常有大量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那个时候的湖南, 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并不强大, 面对大水灾和数以万计的灾民, 政府和社会拙于资金的筹集和分配, 省财政的捉襟见肘, 地方民力的困窘不堪, 导致慈善救助工作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 有心救助, 但又无济世救民的实力。比如济贫, 这是慈善救助很常见的活动。民国初年, 湖南专门成立湖南省会贫民救济会、窃犯习艺所等救济机构, 救助各类贫民。顾名思义, 省会贫民救济会就是以救助贫民为主, 比如贫儿、乞丐、老废贫民等。成立慈善机构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因为财力的不足, 美好的事物总是留有无可奈何的遗憾。1922年4月, 政府成立了湖南省会贫民救济会;1923年, 因涌入省城的乞丐流民络绎不绝, 救助乏力, 无奈改为绅商办理, 由临时性的贫民救助机构演变为经常性的收容机构, 还会教授一些技艺。从1923年到1925年, 救济会设置的给养、惠老、贫儿、废疾四院和扶助部, 包括附设的贫民工艺厂和惠老工场, 共收养老废1709人, 妇孺4592人, 青壮年乞丐3641人, 贫儿1317人[1]长沙市面上的窃犯、乞丐渐少, 甚至连逢期按月或平日打发钱米及婚丧喜庆之丐头钱、过街钱、院子钱等陋习亦渐渐革除。就是这样一个给贫民带来福音的慈善机构, 因战火纷扰、社会多灾而无法维持, 1927年的时候省会贫民救济会告解散。由官办到绅商办理, 其实当时的湖南政府和地方名流是些做些好事的, 但最终因经济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而风流云散, 殊为可惜, 而救灾更能体现经济实力的制约。民国时期的湖南, 自然灾害肆虐, 1921年、1934年的大旱灾, 1931年1935年的大水灾, 那动辄就是几十万受难的百姓, 救济难度很大。常设性的赈务会, 逢大灾临时设置的赈济机构, 如湖南水灾筹赈会、湖南省救济水灾委员会、湖南水灾善后委员会、湖南省水灾救济总会等, 绅商也很给力, 但只能救一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河道的修缮、洞庭湖域堤垸的整改等都因几力不足而不了了之, 水灾也就年年到来。教训是深刻的, 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心一意谋发展, 提高社会生力水平, 才是解决慈善问题的根本之途。只有这样, 才能使慈善救助对象的生存能力提高, 形成良性循环。

二、慈善事业制度化、规范化是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在政兴、人去政熄或者说因人成事、因人废事是很常见的事情。任何事业的发展没有好的制度和规范是很难继续下去的。中华慈善源远流长, 两千传统社会, 慈善规模和救济力度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甚至逢大灾时, 往往饿殍千里、易子而食, 惨不忍睹,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缺失。

民国时期, 对于慈善制度已有一定的重视。湖南根据地方省情, 制定了一些有地域特色的一些慈善法规, 如湖南省城慈善事业总公所、湖南省区救济院等就是专门管理各慈善团体的机构, 因水灾较多, 如制定关于赈务会的一系列法律规程等。有法规是好的, 这是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的依据和准绳, 是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接下来, 就是要把“制度至上”的观念落实到位, 深入人心, 只有人人都遵循制度办事, 制度才能发挥效力。两千多年的人治社会, 中国形成人情大于法理的社会习俗, 很多时候制度成了摆设。当前社会, 慈善公信力问题仍然拷问着大家, 如郭美美事件、宋基会事件等, 这都说明制度与规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更要重视慈善制度的建设和落实的规范, 使慈善事业不因人而兴, 也不会因人而落, 而是遵循其本身的规律, 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健康发展。

三、推进慈善事业和谐发展需要发挥政府与社会两个合力

中国传统社会是个集权国家, 国家力量强大, 而民间力量弱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要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就要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积极性, 两者合力, 各行其责, 发挥优势, 合作才能共赢。

政府参与慈善事业, 兴办之初优势比较明显, 如财源充足、权威性强、民众认可度高等。但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特别是在监督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 某些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一言堂等弊端随之出现。另外, 国家包办社会公共事业并不是长久之计, 财力物力上吃不消, 更无法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对培养社会的仁善风气和道德责任意识不利。而且会导致社会问题越来越多, 弱势群体越助越弱的怪现象。民国前期, 湖南政局动荡, 政府权威低下, 军政长官走马灯似地变换, 而对共和怀揣希望的绅民则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救灾济贫、公益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社会力量的参与, 慈善事业气象万千, 出现历史上民办慈善的黄金时期。

四、助推“民办与官助”慈善机制形成的现实意义

我们研究慈善的目的是促进慈善事业更科学更有序地发展, 让更多的人有尊严地幸福地活着。从1912年到1937年间湖南民办与官办慈善各有特色的慈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 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情省情适应度、政府与民间力量博弈情况等都有关系, 但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大小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弱。穿过历史的隧道, 趟过岁月的长河, 慈善发展到今天, 更需要创新发展机制, 发挥更大的作用。

著名慈善研究专家周秋光先生说:“中国慈善的发展转型, 从古至今, 是一个传承与再造的过程。”[2]民国前期慈善事业和当代慈善事业正好都处在慈善发展转型的两个关键点:民国前期湖南慈善事业处于传统慈善向近代慈善转型的关键时期, 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传统养济慈善事业向近代公益慈善事业转变;而当代慈善事业则处于近代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关键时期, 其“最突出的标志是慈善的民间性”[3]。两个转型既是再造, 又有传承。事实上, 当代慈善事业并不是在民国慈善事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是建国30年后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以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为起点, 标志着慈善事业在我国重新蹒跚起步;以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为标志, 预示着中华慈善开始全面复兴;这个时期所成立的慈善机构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均由政府倡建, 属于官办、半官办性质的社会福利与公益组织, 而且发展迅猛, 很有力量, 令人欢欣鼓舞, 突显了政府的责任担当。一直到14年后, 这个局面开始改变。2008年是中华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 接连的大灾大难, 激发国人的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热情, 并让世界为之震惊, 国内个人捐赠的数量首次超过企业, 当年捐赠总额为1070亿元人民币, 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公民个人捐款达458亿元, 首次超过大陆地区企业捐赠 (388亿元) , 占捐款总额的54%。2008年被新闻媒体称为中国慈善元年, “全民慈善”出现, 慈善的民间性在中国觉醒, 开始向现代慈善事业转型, 这次转型的关键点是对“政府和慈善组织的考验”、“官助的定位可以理解为———为慈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通过对慈善捐赠、慈善信托给予税收方面的减免和优惠, 为慈善融资提供便利”[4]。在专访中, 周秋光睿智地论定。慈善回归民间, 其本身的规范化就刻不容缓。民国前期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今天无数的慈善事件都给了我们当头棒喝, 慈善必须走“民营化 (非政府化) 、法制化、系统化、专业化、普及化之路”[5]。历史告诉我们, 走“民办与官助”之路是当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科学选择。

社会发展到今天, 慈善在社会和谐、思想稳定、人民生活幸福方面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引起的关注越来越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草案) 》已经201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慈善基本法已于本年9月1日正式生效, 在此, 重温民国前期慈善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鉴古资今, 扬长避短, 很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禹舜.湖南大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5:629.

[2][3][4]周秋光, 林延光.传承与再造:中国慈善发展转型的历史与现实[J].齐鲁学刊, 2014 (2) :82、85、86.

湖南区域竞争力 篇10

综观2009年湖南中央空调市场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湖南市场作为一个以水系统产品为主的市场, 各地区发展不太平衡。长沙作为湖南省会, 很多品牌办事处都设于此, 并以长沙为中心向其他市区延伸, 株洲、岳阳、常德由于经济实力相比较强, 作为一线阵营, 而郴州、益阳、怀化等地相对落后, 作为二线阵营进行操作; (2) 消费者思想相对比较保守, 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远没有沿海地区快, 对于产品价格的要求远高于对品牌的要求。所以“价格低者中标”的戏码不断上演; (3) 年销售过亿元的品牌屈指可数, 小品牌也能在该市场存活。据了解, 美的2009年在该市场的销售超过亿元; (4) 长沙、株洲、湘潭 (简称“长株潭”) 3市正在实施经济一体化, 而大河西先导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 一些大型项目和民营项目给中央空调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5) 轨道交通、地铁建设和首条过湘江隧道的建设大多数还没有进入招标阶段, 真正惠及到中央空调领域还有待时日 (图2) 。

湖南中央空调市场容量虽然不大, 但品牌日趋增加。湖南市场的冷水机组、多联机组、溴化锂机组等产品类型在需求上较为均匀。由于湖南属于比较保守的内陆市场, 所以传统的水机在该市场相对占有主导地位, 其中开利、特灵、约克位列湖南大型中央空调销售的前3名, 离心机市场基本被他们瓜分, 开利、特灵进入时间较早, 渠道网络广泛深受甲方认可。顿汉布什也毫不示弱, 2009年斩获中联重科产品成果展示厅、长沙天佑国际大酒店和长沙惟楚文化广场等项目。虽然国产品牌美的的离心机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但是在该市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难以威胁到以上几大品牌。

作为远大的“革命”基地, 其溴化锂产品在该市场仍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这与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2009年年底, 时隔7年, 远大又将总部从北京迁回长沙, 可以预见未来其在湖南溴化锂机组市场又有一番新作为。

多联机在湖南市场的占比日渐上升, 许多湖南的医院系统都运用多联机产品。据了解, 海信日立品牌由于团队的齐力合作和推广措施得当, 在该市场有了质的突破。大金由于人员调整, 在该地表现一般, 但上述两者都是多联机品牌的“领头羊”, 是设计师乐于推荐给甲方的品牌;而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也通过渠道开拓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国产美的、格力等品牌通过对自身产品的不断提升, 均同比增长30%以上。

随着市场的发展, 节能和环保观念的普及, 水/地源热泵在湖南受到了用户的广泛青睐, 目前湖南省政府正在酝酿推行相关的补贴政策, 但是节能环保的功能给其带来了众多项目, 如武广高铁长沙南站、新岳阳站等。贝莱特、中宇、富尔达、清华同方、克莱门特、麦克维尔、捷丰因有成熟的技术在该市场分得一杯羹。此外, 格力、美的、海尔、志高、天加的风管机成为消费者主选品牌。

上一篇:顶煤回收下一篇:问题和原因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