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2024-06-05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精选9篇)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篇1

一、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有:千庆兰 (2006) 认为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是指“地区制造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综合实力、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及其在可预见未来的发展潜力的大小”;杨洪焦等 (2007) 将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定义为, “某一地区的制造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 持续、高效地创造价值的能力”;徐斌 (2009) 认为, “制造业竞争力,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部门能够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部门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素质”。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笔者将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定义为:“相对于其他区域, 一个区域的制造业以更低能耗、更少污染、更高技术、更有效地综合运用当地生产要素向国内市场提供生产和服务, 以稳定持续地获利的能力和潜力。”此处的区域特指我国省级、地级、县级的行政单元, 制造业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称, 为工业中除去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后的门类。

二、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与产业竞争力基本一致, 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采用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运用指标体系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多, 成果丰硕、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两个科研团队。一个是以赵彦云教授为带头人的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科研团队, 他们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竞争力的团队, 自1996年开始借鉴IMD和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每年出版《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2年, 与国家统计局、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合作, 专门开展中国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形成了多部专著;另一个是以李廉水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 他们对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最为系统, 自2004年开始连续出版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依据提出的“新型制造业”概念, 从经济创造、科技竞争、环境保护3个方面, 对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

国内运用指标体系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喻金田等 (2003) 构建了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5项指标分为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大类;赵彦云 (2004) 借鉴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框架, 构建了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对北京市的制造业竞争力在全国的位置做了定位分析;李廉水等 (2005) 在定义“新型制造业”的基础上, 构建了区域新型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各地区的制造业综合竞争力, 得出我国各地区制造业的类别特征;千庆兰等 (2007) 构建了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 利用综合评价法构造了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综合指数, 缺陷是假定了各项竞争力对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是相同的, 这与现实显然是不相符的;郑伟等 (2008) 运用同一个区域新型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除云南、西藏之外的29个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王军等 (2011) 构建了包括规模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效益竞争力、成长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等6个方面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AHP分析法, 评价了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

除了上述学者之外, 一些学者将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分解, 选取几个方面来评价区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如:武义青等 (2003) 从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两个维度, 对我国各地区制造业行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王建军 (2004) 将河南省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及经济发达省份做了比较;周美妮等 (2008) 采用产业区位熵、产业集聚指数来反映产业比较优势, 选用产业科技区位熵、产业科技集聚指数、制度创新来反映产业竞争优势, 据此对重庆市制造业行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还有一些学者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评价区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例如:吴晓隽等 (2006) 运用偏离份额法, 分析了上海大都市圈各成员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程度;郑吉昌等 (2006) 运用偏离份额法对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姚芳等 (2007) 利用偏离-份额法构造评价指标, 对我国各地区机械电子制造业内部行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并做了聚类分析;周彩红 (2008) 运用偏离份额法比较了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曹成喜 (2010) 同时运用了偏离-份额分析法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两种方法, 结合两者分析的结果, 深入分析了泰州制造业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采用其他不同的方法研究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学者有:贾若祥等 (2003) 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IAHP分配了指标权重, 用区位商综合评价法, 评价了东部沿海省市的制造业竞争力;黄磊等 (2007) 通过计算贸易竞争力指数, 得出长三角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黄鲁成等 (2007) 采用了集对论的方法, 对北京制造业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注:本文的研究受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吉林省重点产业竞争力研究》、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吉林省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竞争力研究》 (20120620) 的双向资助。

参考文献

[1]千庆兰:《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新论》, 科学出版社, 2006年。

[2]徐斌:《江苏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3]喻金田、阳攀登、窦泽文:《湖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评价》《统计与决策》, 2003 (9) :10-11。

[4]赵彦云、张明倩:《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 2004 (3) :81-88。

[5]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 《科学学研究》, 2005 (4) :184-187。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篇2

申报要求

1.通过重大建设项目库报送,请提前校核监管码。

2.12月3日前将项目申请及下达投资计划的请示报送至我委,并附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制的资金申请报告(纸质版、电子版光盘,一式3份)。上报文件中要注明所报项目对应的具体支持方向,如新材料-先进金属及非金属材料-高铁关键零部件用钢。

3.申报的项目必须符合相关领域规定的具体方向和指标要求,且项目备案(或核准)、环境影响批复(或备案)、土地使用权证(或用地预审)、规划许可证、节能审查等要件齐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原则上不低于2亿元。附件

重点领域的支持方向、指标要求及支持方式

一、轨道交通装备(机械装备处)

支持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智能高铁装备、高速动车组关键系统、中国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城轨列车自主运行系统等产业化及示范应用,以及研发检测平台建设。示范应用项目依托

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亿元。此类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或合同金额)的15%进行补助。

二、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机械装备处)

支持大中型邮轮、超大型集装箱船、2000吨级下浮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深海渔业养殖平台、远洋捕捞船等重大产品示范应用。支持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深海多点锚泊系统等关键系统产业化。支持研发检测平台建设,要求承担单位拥有相关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示范应用项目合同金额不低于2亿元。此类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或合同金额)的15%进行补助。

三、智能机器人(产业战略处)

典型制造领域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支持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生产线建设。机器人应用数量不少于60台套。其中采用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占比不低于60%,且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装配的控制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须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产品。项目采用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已通过CR认证的优先支持。此类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5%进行补助。

四、智能汽车(机械装备处)

(一)智能汽车测试评价基地

具备覆盖典型区域和城市环境的测试设施,涵盖多种类型道路和交叉口、障碍物、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可变车道和潮汐车道等综合实际道路场景,满足半开放道路环境下智能汽车测试评价需要。依托国家测试中心和智能汽车应用示范地区建设。此类项目按— 2 —

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5%进行补助。

(二)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

具备厘米级高精度实时定位能力,水平精度不大于5厘米,垂直精度不大于10厘米,并发在线服务能力达到千万辆级别,具备车辆行驶状态、违规行为实时监控与告警能力。此类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5%进行补助。

(三)先进动力电池和系统集成

单体能量密度超过250瓦时/千克,循环寿命不低于1500次;实现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原材料自主化;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效率大于70%,功能安全性达到国际标准组织ASIL-C级标准;实现轻量化设计,箱体、上盖等采用轻量化材料,并采用主动安全、热均衡、热管理技术。满足低温工作环境的宽温域高性能动力电池。此类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5%进行补助。

五、现代农业机械(机械装备处)

(一)甘蔗收获机示范应用

切断式甘蔗收获机总损失率不高于7%、纯工作小时生产率不低于15吨,整杆甘蔗收获机蔗茎合格率不低于90%、纯工作小时生产率不低于8吨,满足雨后、坡地等甘蔗机收需要。示范应用项目合同金额不低于1亿元。此类项目按合同金额的15%进行补助。

(二)农机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智能拖拉机,功率300马力以上,达到国四排放标准,配置无级变速箱,自动导航定位精度±2.5厘米,具有典型障碍及边界识别

和避让、智能整机管理、云服务系统实时交互、作业故障在线监测诊断处理等功能。

智能控制同步器,满足30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需要,传递扭矩27000牛·米以上,换挡次数150万次以上。

无缝焊变截面高强度农机车轮,轮辋最大直径、强度和耐久性等技术指标满足300马力以上拖拉机和大型收获机配套需要。

此类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5%进行补助。

(三)智能农机物联网运维平台

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标准接口支持多种智能农机和多种智能设备接入,可联接10万台以上终端,提供数据传输和信息查询服务,满足农机在线监测、运行调度、管理维护等需要。此类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5%进行补助。

六、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石化化工处)

(一)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

支持具备核心技术的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产品等高端医疗器械,努力填补国内空白,提升设备质量性能,推动产品升级换代。

(二)高端药品产业化

支持靶向性强、选择性高、作用机理新的疑难高发肿瘤治疗创新药物和肿瘤治疗用的化学药1-2类新药(新化合物和改良型新药)、中药1类新药(中药材提取物)、国内首家上市的生物创新药等高端药品。

此类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5%进行补助。

七、新材料

(一)先进金属及非金属材料产业化(冶金建材处)发动机用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1)高温合金棒材:最大直径>350mm,晶粒度7-9级,Φ0.8mm平底孔超声波水浸探伤杂波低于-16db,N、S总含量<10ppm,Bi、Tl、Se、Te总含量<5ppm。(2)高温合金粉末:粒度45~106μm,收得率>70%,球形度>99%,增氧量<50ppm,非金属夹杂个数<20个/kg。(3)航空航天用中间合金钒铝合金:V 57.5~59.0%,Si≤0.18%,C≤0.10%,O≤0.15%。

高炉渣提钛产钛白粉。高炉渣提钛实现产业化生产,提钛后的尾渣中TTi <5%,Cl-<0.2%,中间产品可以满足高品质钛白粉生产要求。

高铁关键零部件用钢。(1)高铁用大型高速齿轮钢:断面△[C] ≤0.03%,淬透性带宽≤4HRC,950℃保温80h晶粒不长大,冲击功≥60J,非金属夹杂物A+B+C+D≤2.5级、DS≤1级,515MPa应力作用下疲劳寿命达到1010周次以上。(2)高铁刹车盘用钢:各级别夹杂物≤1.5级,-59℃±1℃冲击功≥27J,晶粒度≥7级。

(二)先进有机材料产业化(石化化工处)

支持韧性高、耐磨、耐溶胀、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产能规模达到万吨级的工程塑料及高透明、高抗污、易清洁、高强度、耐高温、产能规模达到千吨级的高性能氟硅树脂等高性能树脂。

(三)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化(轻工纺织处)

高性能PAN基碳纤维。支持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拉伸强度≥5500MPa,拉伸模量≥290GPa。

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拉伸强度1732±90MPa,拉伸模量114±2GPa,应用于汽车领域;拉伸强度2500MPa,拉伸模量149~169GPa,压缩强度1300MPa,压缩模量124GPa,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

此类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5%进行补助。

八、制造业智能化(产业战略处)

(一)智能家居终端产品开发及运行场景示范平台

应由相关企业联合申报(进行股权合资的优先考虑),牵头申报单位(或其母公司)须为国内领先的大型家电制造企业,具备智能家电的研发及制造能力,具备自主开发的智能家电云平台,具备千万级智能家电的实际运营基础,并已接入10家以上相关企业的智能家居产品。申报单位(含联合申报单位及其母公司)须具备国内领先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发能力,具备智能家居系统及终端产品(通信、安全等)开发能力、相关领域标准编制能力、产品与服务整合能力。

(二)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平台 应由相关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申报(进行股权合资的优先考虑)。牵头申报单位(或其母公司)须为国内领先的大型智能制造— 6 —

企业,拥有5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大规模定制线体示范应用及推广能力,同时具备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等用户全流程参与的模式、平台技术及系统支持能力,工业互联网在线终端设备数达百万级。申报单位(含联合申报单位及其母公司)须具备国内领先的数字化系统(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物联网、虚拟仿真等技术应用开发能力,可主导或参与智能制造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编制。

此类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30%进行补助。

九、重大技术装备(机械装备处)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篇3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模型

1 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命脉所在, 尤其是工业化发展过程的制约因素, 反映了一国的竞争力水平。因此准确把握这一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发展环境和优势等, 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其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是区域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目前, 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的。它正式出现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 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 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源于竞争力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技术评价局开始对美国竞争力进行研究, 并由此带动了学术界对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关注。对于产业竞争力评价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钻石模型”构建的竞争力研究体系 (Michael·E·Porter, 1980, 1985, 1990) , 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研究: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 (WEF和IMD, 1989) , 第三则是计量理论研究, 也就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评价。计量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荷兰格林根大学ICOP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法” (Approach of Origin) 。Dale W.Jorgenson和M.Kuroda (1992) 提出的支出法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的工业绩效指数法。这些方法有不同的使用层次和条件, 并且计算过程较复杂, 使用不是很方便。我国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起源于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 (WEF) 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 (IMD) 的合作, 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目前的研究大部分是以狄照昂、吴明录等人 (1991) , 金碚 (1997, 2003) 、裴长洪 (1998) 所建立的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模型为基础, 以他们所提出的分析性指标和显示性指标研究竞争力的形成原因和结果。另外就是1993起任若恩教授采用“生产法” 和格林根大学有关人员合作进行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魏后凯 (2002) 构建了区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以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等对于工业竞争力评价。上海复旦大学朱春奎 (2003) 提出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应用主成份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并未进行检验。郭克莎 (2004) 采用了产业的增长潜力、就业功能、带动效应、生产率上升率、技术密集度、可持续发展等指标, 对我国的制造业进行了比较排序。刘平 (2006) 中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成因及对策。郑传均, 麻丹华 (2007) 将产业组织理论运用到竞争力研究中, 提出产业竞争力复合模型, 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这些研究一般是以中国制造业研究对象, 可以归类到范性研究。这些研究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 对于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是却有着一定的条件和前提, 并且有着不足之处。本文针对于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构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2 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设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函数为:

FC=f (CORE, VALUE, OPEN)

其中FC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水平;CORE为核心竞争力水平;VALUE为价值竞争力水平;OPEN为开放竞争力水平。

根据评价原则以及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内涵, 试探性构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模型 (图1) 。技术竞争力, 资本竞争力以及生产竞争力构成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CORE) , 这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 也是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部分, 具有提升的主动性。环境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相互作用并构成产业竞争力的价值竞争力 (VALUE) , 每一部分都与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 这部分是被动因素, 是产业发展所必须接受的因素。这两部分的结合运作才能形成在区域内与其他产业相竞争的优势, 从具有国际竞争力, 这两部分统称为开放竞争力 (OPEN) 。因为产业竞争力本身是一个比较的概念, 因此其模型的构建除了包含装备制造业内部竞争力分析, 也应涵盖地域范围内以及国际化产业之间的竞争力分析, 也即本文所说的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内涵。

3 体系的构建与指标的选取

结合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将各层次竞争力具体分解子评价指标, 对于某些可以入选不同层次的指标, 则按相关性大小列入关系密切的指标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表1) , 对装备制造业的各层竞争力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分析。

3.1 核心竞争力指标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资本、生产和技术三个层面上。资本竞争力反映产业的实力水平, 直接指标: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原值。间接指标: (1) 职工装备百分率, 装备制造业产业固定资产原值与相应产业从业人数之比。 (2) 资本规模, 产业年均固定资产净值余额与年均流动资产净值余额之和表示。

生产竞争力反映了产业经济活动, 是经营管理水平、职工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直接指标:产业总产值。间接指标: (1) 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年产业从业人数, 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越大, 表明区域产业的相对竞争力就越强。这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指标 (2) 总产值增加率, 一定时期内产业增加值占同期总产值的比重, 这一指标反映了产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与产业竞争力成正比关系。这一指标是产业增长力反映,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3)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反映工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 同时也是反映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率指标。这一指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共同反映生产要素的影响。

技术竞争力是技术水平指标。产业技术水平是产业技术创新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具体由以下指标构成: (1) 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产值/总产值。 (2) 技术人员比率, 产业技术人员比率=产业工程技术人员/所有职工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产业人力资源的相对质量。一般而言, 较高的人力资源质量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3) 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高低;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产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原值。该相对系数大致表示了产业固定资产新旧的相对程度。该指标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 R&D经费投入比例。这一指标是产业创新力的表现, 同时体现了产业开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R&D经费支出是衡量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反映一个省装备制造业能否以最新的技术、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超过其他区域。R&D经费投入比例=R&D经费/利润总额。

3.2 价值竞争力指标

价值竞争力指标是由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相互作用形成的环节, 也是装备制造业产业市场绩效的集中体现。

市场竞争力是产业价值的主要反映。主要包括 (1) 绝对市场份额=产业销售收入/全国销售收入。 (2) 相对市场份额=地区产业销售收入占本地区GDP的比重/全国该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GDP。这两个指标表明产业所具有的实力, 是体现产业市场扩张能力的重要指标。 (3) 产业平均规模, 用产业单位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表示, 区域产业规模是考察产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工业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 (3) 和 (4) 是产业效益的反映, 是企业经营业绩的反应。 (5) 产业资金效益水平, 用产业单位资金所提供的利润税金额表示, 即已实现的利润税金总额/同期产业固定资产净值与流动资产之和。一般而言, 该指数越大, 产业资金运用效益水平越高, 竞争力水平越高。 (6)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产业产品销售收入/产业全部流动资金平均余额。速度越快, 表明产业流动资产运营效率越高, 获利能力越强, 从而产业就越有竞争优势。 (7) 总资产贡献率= (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 /资产总额, 公式中税金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

环境因素的影响, 根据产业竞争力内涵, 主要包括政策、制度、法律的等建设, 以及自然环境、区位优势, 国民素质 (认可程度) 等, 这些属于定性分析指标, 在函数中可作为虚拟变量。评价指标体系中以实际情况评价。

可持续发展以产业企业对环保投资率和三废处理达标率评价。环保投资率=产业内企业环保投资额/总销售利润。

3.3 开放竞争力指标

开放竞争力指标主要是在前两个层次上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水平, 包括本区域表现出的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主要用以考察本区域内的竞争力水平。衡量指标: (1) 集群化程度, 是区域内制造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反映, 以产业集中度表示, 这一指标可以专家法获得。 (2) 专业化系数=区域产业产值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比重/全国相应产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该系数反映了区域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化程度。若系数越大, 则表明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 产业外向度= (专业化系数-1) /专业化系数。该指标从理论上描述了产业产品的区域输出程度, 是衡量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及外部市场扩张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地, 产业外向度越高, 表明其竞争力越强。

国际竞争力主要借助国际贸易原理, 以出口数据衡量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包括 (1) 相对贸易竞争力指数, 又称贸易分工指数, 用区域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全国同产业净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用以说明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值介于-1和+1之间, 从出口的角度看, 该指标值越接近于1其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具有比较优势。 (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 装备制造业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所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该指标反映了产业产品的出口比较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 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 较好的反映了相对优势。该值越大, 该产业越具有优势。 (3) 高技术产品出口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高技术产品总销售额 (4) FDI投入水平=FDI总额/总资产。外资是装备制造业,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立提升获得知识、技术的重要途径。

设U表示三个层次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 W为相应层次指标赋予的权重。则对应于所评价的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有:

FC=U×W

实际对于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时, 可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层次法、专家法等对每一层次指标赋予权重, 以便确定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和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红儿, 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2 (1) :99-104.

[2]陈立敏, 谭立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J].经济管理, 2003 (24) :4-11.

[3]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 1996 (11) :39-44, 59.

[4]林云华, 冯兵, 韩可卫.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若干问题述评[J].当代经济, 2008 (7) :142-144.

[5]刘平.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6]M 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Nation[M].The Free Press N.Y.1990.

[7]魏后凯, 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1) :54-62.

[8]赵彦云, 等.国际竞争力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9]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篇4

《全球背景下提升中国农机制造业竞争力战略思考》

一:全球背景下提升中国农机制造业竞争力战略思考

1、国外农机制造业竞争优势明显

2、技术创新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a、向宽幅大型化发展

b、向复式功能化发展

c、向高新智能化发展

二:制造升级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采用现代化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产品设计,提高产品竞争力,创新生产工艺,增大生产柔性,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制造模式,实施全球采购,提升制造能力

三、资源优化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兼并重组、做强做大

专业分工、布局精细

实现产业价值,延伸服务领域

中国国内装备水平落后,制造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由于设备陈旧,产品质量难以控制。我国生产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平均故障间隔约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二分之一。

二、从材料选用看,国内企业普遍采用钢铁材料,缺少国外企业多种金属,符合材料、特殊钢材等材料的综合应用水平

三、在加工工艺上,用传统机加工设备和工艺,与国外绿色数字化设计。激光切割、柔性生产线、各类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计手段和装备差距明显。、三、行业结构散乱,产业格局较乱

一、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专业协作配套能力高的产业集群。

二、缺少为客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价值理念。

三、是缺乏从市场和用户的“全额购机”、耕作模式等时机需求出发,提供金融支持和农业高新技术全套解决方案的具体措施。四:提升中国农机制造竞争力的战略思考

a/全面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b/加强产品创新力度

c/加点在传动系统、节能环保产品及精准农业需要智能控制设备等方面的研发,制造的创新力度。

d/创新研发模式

e/做眼全球市场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和关键技术,进行核销技术专利战略布局

适合外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艺特点的创新技术以及选进的动力、机械、电子、信息等支撑调节日臻成熟,为加快研发、制造和现

代农业、精准农业以及农艺需求相适应系列产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五:不断提升制造核心能力

a/以发展重点技术装备为突破口,进行技术攻关,解决核心技术和工艺

b/利用国家有关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进行海外并购、合作,获得海外的成熟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已经加工工艺、稳固的渠道,甚至技术、管理等高端设备热奶茶,以资源互补实现对国内农机制造企业的能力提升,实现由内省式发展到内涵式的跨越发展的目标。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篇5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 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区域竞争力的定义大多数都脱胎于国家竞争力的内涵。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 区域产业竞争力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市场需求、政治因素、人才因素、技术因素等等。与此同时, 区域产业竞争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不断变化的, 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区域产业过去和现在的产业水平, 也可以反射产业发展的未来水平;不仅是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 更随时随着时间的变动发生变动, 因此, 在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时, 也要考虑区域产业动态变化这一特性。在此基础上, 依据科学性、可行性、代表性原则, 参考前人研究, 将医药区域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五个方面, 即经济基础、宏观环境、行业发展规模、行业发展动力、行业内在潜力, 共41个指标, 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

*增速指标均拟用2006年-2011年期间的平均增速来衡量该指标

其中, 部分指标解释如下:

城市化水平 (URBAN) :即城市化率, 是衡量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数量指标, 一般采用一个地区的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市场化程度 (MC) :反映一个地区市场化水平与开放程度的数量指标, 通常采用所有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来表示。本文由于数据可及性, 采用城镇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来表示。

经济开放程度 (OPEN) :该指标度量方法很多, 本文采用较为简单的方式, 即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度量。

外商投资比重:该指标在文中采用外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2评价模型的介绍和数据来源

2.1评价模型介绍

在信息论中, 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 不确定性就越小, 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 不确定性越大, 熵也越大。根据熵的特性,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 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 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 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选取n个省市, m个指标, 则具体某个指标即为第i个省市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 (i=1, 2…, n;j=1, 2, …, m) 。

(2) 运用功效系数法, 将数据非负化;

正向指标 (越大越好) , 负向指标 (越小越好) 。

(3) 指标同度量化, 即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省市指标值的比重pij, 其中,

当时, 无意义, 因此对的计算加以修正, 可将其定义为:

(4)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ej:

(5) 计算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dj:

(6) 计算第j个指标的权重:

(7) 计算各省市医药区域产业竞争力, 并通过竞争力得分进行排名:

2.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 (2007~2012)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007~2012) , 中国药学年鉴 (2007~2012) , 部分数据来源于米内网。舍去部分数据不全的省市, 保留中国大陆区域共24个省市及自治区2006年至2011年间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各省市医药产业竞争力排名结果

依据熵值法计算出综合竞争力得分, 得到各省市竞争力综合排名见表2, 其中括号内表示其在五个评价方面中的单项排名。

*仅保留结果的前三位。

3.2医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从结果来看, 综合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为江苏、广东和山东。事实上, 这三个省市也是近年来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前三名的长期占领者, 体现出强劲的实力和持续力。江苏省在经济基础和宏观环境排名分列一、二位, 其他三方面均处于中游水平, 经济基础与经济环境的优势明显, 整体发展均衡, 行业规模有待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广东除行业发展规模水平处于中下游水平外, 其他各项均处于3~6位间, 无论从经济基础和行业发展潜力来看, 都具有稳定发展的实力, 可见进一步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对于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山东行业发展动力位于第5位, 其他指标均处于中游水平, 整体实力较为均衡, 说明行业对于其在人员配置、R&D投入水平方面较为重视。

从区域划分来看, 东部地区, 尤其是东部地区沿海省市在几乎占据排名前十的位置, 其中东部地区前三即为总排名前三江苏、广东及山东。整体来看, 东部省市经济基础较好, 政府对于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重视, 已具有一定产业规模, 优势企业多。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 东部地区实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排名前三的省市为吉林、河南及山西, 从各项排名来看, 吉林与河南排名均靠前, 综合排名也因此处于较前位置。山西较比之下, 平均实力低于吉林与河南, 其他中部省市与山西情况类似。整体来看, 中部地区个别指标有一定竞争优势, 部分省市也有强势企业, 但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整体竞争力偏弱, 发展均衡。西部地区排名前三的省市为内蒙、四川及甘肃, 中部地区状况与西部地区相似,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虽然也有个别指标在个别省市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整体情况不佳, 竞争力较弱。

4结语

中国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并不平衡, 综合竞争力差距较大。近年来, 医药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 日益引起全国各省市的高度重视。区域产业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 江苏、山东、广东等优势省市应该充分利用其在经济基础及宏观产业环境方面的优势, 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规模;增强在研发、人员储备等方面的投入, 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省市, 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势, 扩大自身在某项方面的优势。如四川、贵州等省市, 对于中医药在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重点扶持、积极吸引外资, 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只有积极调整本区域产业结构, 立足于本地区特色, 最大限度的利用技术转移效应, 创造有利条件, 发挥资源优势, 进一步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实力。

本文采用熵值法这一客观赋权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 但是其确定的指标权重会随着指标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仍具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陈红儿, 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2, (1) :99-104.

[2]郑刚, 姜春林.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1, 19 (6) :24-27.

[3]千庆兰.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5 (5) :69-76.

[4]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 2003, (3) :51-54.

[5]方玉金.基于组合评价法的生产性服务业区域竞争力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1.

[6]郭显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贸研究, 1994, 20 (6) :56-60.

[7]肖艳玲, 刘晓晶, 刘剑波.基于熵值法的员工绩效指标权重确定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5, 29 (1) :107-109.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篇6

关键词:滨海新区,钻石模型,高新技术,策略

一、引言

“钻石模型”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波特将竞争优势的各个方面归为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四类。在实际经济分析中, 它越来越被学者们作为“经济分析范式”, 运用于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在国内, 钻石模型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国家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例如, 我国学者金紫江 (1998) 在对“钻石模型”述评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我国外贸竞争力的研究;郭海宏 (2002) 应用“钻石模型”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陈卫平 (2004) 应用钻石模型分析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等等。[1]

从国内外已有文献看, 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在“钻石模型”理论的运用上, 绝大多数研究都把对象确定在国家或一国产业总体这一层次上, 对于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特别是区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较少。

二、在“钻石模型”基础上崛起的滨海新区制造业的现状

1.滨海新区制造业的需求情况

据统计, 2006年天津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50个, 投资总额144.36亿元, 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有三家外资企业在天津投资。预计未来5年, 滨海新区的投资额将超过1万亿元。滨海新区新一轮的投资开发热潮, 拉动了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港口造船、铁路机车、农用机械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众多企业的开发、投资与扩建, 必将对金属与制造加工技术装备有着极大的需求, 进而拉动制造加工技术与装备行业飞速发展。

2.滨海新区制造业的相关产业发展

2005年, 制造业及其产业集群成为新区第二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支柱产业及相关的产业集群获得了高速的发展, 为“十一五”期间打造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奠定了基础。全年新区工业总产值完成3996.73亿元, 比上年增长30.7%, 占天津市的比重达到59%。实现增加值1011.6亿元, 增长24.7%。在新区三次产业结构中, 第二产业仍然占有很高的比重, 是新区经济的主体。[2]

经过13年的发展, 滨海新区基本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及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七大支柱产业, 这七大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新区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在这七大支柱产业中, 电子通讯业增加值占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 是目前第一大支柱产业。[3]

3.滨海新区制造业市场的主体、结构和竞争

滨海新区具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钢管公司为主的冶金行业, 以大港油田、渤海油田、石化公司、渤海化工集团为主的海洋石油化工行业, 以美国摩托罗拉、韩国三星集团为主的电子和计算机行业, 以德国SEW、中国台湾中台精机为主的机械行业, 以丹麦诺和诺德、美国史克为主的食品行业等几大产业群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同时根据规划, 天津滨海新区包括8个产业功能区。目前, 天津开发区通过产业的不断集群, 已形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和食品饮料等主要支柱产业, 以摩托罗拉和三星系列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和以丰田汽车及系列配套企业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群, 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

4.天津滨海新区的“要素条件”

以天大、南开为旗舰的40多所在天津高校组成的人才舰队, 每年输出上万的本科以上大学生, 使得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市高素质人才的密集地区, 与此同时, 近几年滨海新区的迅猛发展势头又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以及海外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的密集已经为滨海新区的腾飞创造了大量人才资源。另一方面, 在风险资本方面, 滨海新区经过近13年的积累, 资金实力雄厚, 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逐渐升高。不仅如此, 对于面临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的滨海新区来说, 来自国外的投资在数量上也相当可观。

三、滨海新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关联性不高,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相关服务产业发展滞后

在工业生产建设中, 按规模的经济性, 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趋势是装置大型化、技术先进化、生产规模、管理现代化。只有实现合理经济规模, 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 企业才能赢利。但是滨海新区目前基础工业仍不适应规模经济要求, 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上游产业规模还普遍偏小, 技术水平落后;工业加工品和销售能力有限, 制约了工业品的转化增值, 同时无法为下游产业快速、有效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创造条件。除此之外, 某些技术或产品的营销渠道以及与此相关服务的产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配套的服务功能层次仍然不高。

2.以传统产业为主,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力量薄弱

虽然R&D经费支出及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及高校、科研机构、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的密度等都在逐年升高,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还是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高层次人才与研究基地仍比较缺失; (2) 高新技术产业很少, 制造业的产品主要是家电、纺织、轻工业品等传统产业, 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研究与开发能力比较弱。2005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407.1亿元, 为2004年的137.5%;而天津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总计2005年为2141.37亿元, 为2004年的123.6%, 比北京低将近14个百分点, 所以说滨海新区的高科技产业还任重而道远。[4]

3.利用外资效率不高, 科研技术行业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若想提高区域竞争力, 发展优势产业, 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外商实际投资243036万美元,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外商实际投资高达467628万美元;而滨海新区2005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金额为253139万美元, 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金额为154371万美元,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行业利用外资为1287万美元, 而北京科技经费利用外资2005年高达474932万美元。总体而言, 滨海新区外资利用效率还比较低, 尤其在科研机构外资利用上较之北京比较低。[5]

四、提升滨海新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在未来“十一五”规划中, 新区要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顺序, 继续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 积极推进现代化工业基地建设。具体而言:

1.以建设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为目标,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滨海新区应借助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重化”制造业结构。着力优化内部产业结构, 巩固基础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在产业选择上, 以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保障, 应重点扶持七大主导产业, 即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这七大产业约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积极引导并促进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采用新机制, 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工业东移企业, 使之成为高成长的支柱产业。

2.以节能减排为目标, 提高制造业运行质量

新区要坚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以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为基础, 切实抓好制造业的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 促进新区制造业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和集约节约型转变。新区应力争使能耗指标和用水指标下降5到6个百分点, 同时推进以石油炼制为源头的石油化工、汽车整车—零部件生产—代谢、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和以北疆电厂为依托的可持续制造业产业链的建立, 通过这些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运行质量。

3.积极吸收国际资本, 合理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滨海新区要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复苏及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广泛吸收国际资本, 继续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的方针, 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首先要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产业关联度大、产业传递和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 如汽车制造业、临港工业等;其次, 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相应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第三, 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

4.扩大引资渠道, 广泛吸收民营资本

新区的开发建设, 企业的改造重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单靠国家的贷款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 新区要利用“国民待遇”原则, 先试先行, 放宽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条件, 在融资、信息、技术、人才、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 特别是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 可以采取参股、合作、合营、拍卖等方式吸收民营资本, 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设管理经验, 即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由政府先期投入, 通过招标由私人经营, 期满后转给政府。墨尔港多数码头的建设就是采取这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3) .

[2]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M].天津市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 2005.

[3]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M].天津市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 2005.

[4]天津统计年鉴—2006[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北京统计年鉴—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发挥区域优势振兴垦区农机制造业 篇7

1垦区制造业现状

目前黑龙江垦区农机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一是垦区农机企业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为数不多, 部分企业还处于企业改制后转换机制的初期, 资金投入不足, 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 性能不够先进, 设计和加工工艺水平不高, 加工设备陈旧落后, 形成不了合力, 从客观上制约了垦区制造业的发展。二是垦区的农机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每年都需要更新采购大量的农机具, 垦区自产机械不多, 决大多数都是外购的, 这主要是由于垦区农机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性能和结构布局不能满足垦区现代化农业的需求,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形成不了竞争力, 造成垦区市场份额被省外和国外厂家占领。三是农机企业组织化程度低, 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协作, 基本上是分散经营, 没有形成集团优势, 资源、生产设备、产品重置, 因而竞争激烈和经济效益低下, 每个企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求从主观上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培养市场意识、资本经营意识, 优化垦区内部资源, 形成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解决对策

2.1发挥集团优势, 走集团化产业化道路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 构建农机企业集团化体系, 整合优良资产, 实现优势互补, 加强产业协作, 组建龙头企业集团。只有解决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闭门生产的弊端, 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合作生产, 做大做强优势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加强产品的集中度, 争取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 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投资组建成立农机制造企业, 采取入股、参股或控股等多种形式整合垦区现有的农机生产制造骨干企业, 实行紧密或松散的联合, 进行资产重组,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设备技术改造、产品提档升级, 开拓垦区内外两个市场, 把垦区整个农机制造业做大做强。

2.2成立农机工业协会, 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

当前各种协会, 特别是行业协会的涌现,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行业管理在社会经济管理范畴中是连接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纽带, 是中观管理, 也就是说, 行业管理是一个经济管理体系, 是一种体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种管理体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 这也是新的经济管理时代发展的需要。协会作为一个中观层次, 具有桥梁功能、服务功能、组织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例如, 可以代表本行业与政府和立法机构处理好关系, 疏通会员与政府、金融机构之间的渠道, 密切与协调企业间、企业上下游间的利害关系;可以向农机会员提供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市场咨询、销售等多功能服务, 尽心尽力地帮助会员单位解决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做好调研和技术推广组织工作和开展对外交流联络工作等。因此,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逐步实现无主管部门的自主经营方式。在这种形势下,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由企业自愿组织成立的社会经济团体, 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密切社团、企业与政府间的联系, 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也是垦区农机制造企业体制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行业协会的组建, 运用行业协会“双向服务”的职能和“桥梁、纽带”的作用。

2.3利用各种政策支持, 扶持重点企业

一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10年, 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结合“十一五”规划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 明确把发展新型、大功率农业装备, 提高大功率拖拉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采棉机等国产化水平和技术档次, 改变目前92kW以上拖拉机、新型农业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确定为主要任。要完善法律法规, 强化政策支持, 具体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二要制定重点领域装备技术政策;三要调整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四要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 (套) 重大技术装备;五要加大对重大技术装备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六要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七要加强设备进口管理。

二是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需要。为支持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 国家发改委已经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项目投资, 实现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的优惠。

三是中央推出了“两减免、三补贴”的支农政策, 特别是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并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上升到全国“两减免、三补贴”中, 这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势必带动农机制造业的发展, 农机市场前景广阔,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作为垦区企业, 要谋求在竞争中求生存, 在合作中求发展, 要利用各种政策的扶持, 整合内部资源, 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2.4做好区域布局, 实现“西旱东水”制造格局

西部分局是以旱田为主, 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马铃薯、甜菜产业的发展, 一批龙头企业纷纷建立, 龙头+基地的运作模式已经形成, 客观上为垦区经济作物机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实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甜菜全程机械化已经刻不容缓。目前, 北大荒农机有限公司与日本北荣株式会社 (生产甜菜移栽机) 、三荣株式会社 (生产马铃薯、甜菜收获机) 合资成立的北大荒众荣农机有限公司为甜菜机械化、马铃薯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部分局以水田为主, 水田全程机械化正处于更新换代之时, 抓住水田机械化某一个环节, 大有文章可做。目前, 北大荒农机有限公司与黑龙江贝斯特有限公司洽谈采用水稻钵育塑料盘毯状苗机插技术生产新型水稻插秧机, 将对垦区水稻插秧机技术产生重大影响。

2.5实施名牌战略, 打造“北大荒农机”品牌

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机理分析 篇8

1 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分析

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将导致企业在同一区域集中的现象。外部经济有3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韦伯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聚集因素[2]。韦伯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因此,他认为集聚的产生是自上而下自发形成的,是通过企业对集聚的好处的追求而自发形成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其聚集经济观点,其理论基础是收益递增。克鲁格曼的产业集群模型认为,企业和产业一般趋向于在特定的区位集中,然而,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他认为.中间投入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张这类市场因索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可称为经济型外部性:而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带来溢出效应可称为技术型外部性[3]。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管理知识,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中隐性知识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隐性知识的载体主要是个人,大企业的的技术工人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往往具有很高的技术能力,当这些技术工人流向小企业的同时也将知识带给了小企业。同时大企业的高级管理、销售或技术人才是衍生的中小企业的建立者,他们拥有建立企业所需建构知识。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复杂的配件往往需要对产品结构非常熟悉的人才,而对组织的建构而言,高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往往能够快速有效的建立先进的管理结构和内部合作程序,因此在经济、社会因素的作用下这些人才开始建立衍生企业。

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高投资,资金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讲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装备制造业需要耗巨资购买高质量的科研仪器设备。资本是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血液”,没有资本支撑,装备制造业企业将寸步难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满足装备制造业企业各阶段发展要求。通过多层次的市场机制,在有效满足装备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迫使装备制造业企业努力降低风险,提高运作质量和资产价值,主动在不同层面之间寻求与自身条件相符的比较优势,从而不断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

专业化的分工可以使得在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都有不止一个的参与者,这样既能够保证良性竞争(成本降低),又能够实现共同学习(生产效率提高)。这些功能通过3个过程来实现:(1)分解是把装备制造业产品划分成各类有批量的“中间产品”,以“中间产品”作为组织装备制造业产品生产的生产单元;(2)扩散是根据装备制造业总装厂的要求把配套的装备制造业部分装件甚至含主要的构件的制造尽可能安排协作制造,使装备制造业工厂成为综合性的总装厂;(3)组合是把本厂以及扩散到外厂或总装生产线以外的各种“中间产品”在总厂内完成综合性的总装配,以形成完整的装备制造业制品。

装备制造业配套产品专业性强,专用性投入要求大,专业化的生产要素多。每一个装备制造业集群中都至少会有一个核心的企业,并且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很长,有上下游的企业会形成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由于制造制造业品种多、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或是小件单步聚生产,如果只由一家生产的话,生产教率较低。实行以产品为导向型生产组织后,主要企业只承担必要的主体加工、装配、焊接等工作,形成总装厂生产模式,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交易费用的降低,必然选择集群化生产模式。

2 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分析

装备制造业集群在某一个区域形成以后,根据本地的优势,装备制造业集群会以一定的规律发展,根据集群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分工与合作的形式,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会按下面的演化过程发展。

2.1 水平集聚阶段

在区域因素优越的地区,区域因素本身的作用就可以吸引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聚集,形成装备制造业集群。由于制造制造业品种多、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或是小件单步聚生产,当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迁移到某一地方后,产业内的配套企业为节省成本的办法就是也把企业或把企业的一部分迁移到该地方,迁移对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都有利益上的好处。由于交易成本与地理距离成正相关,企业通常在本地寻找交易对象,从而促成地方企业集聚的形成[3]。当某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定位于某一区域时,同类厂商彼此相邻并从事类似的经济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利益,厂商也倾向于选择在某种特定技能的劳动力几种的区域设厂,这种优势在特定区位的集中组合形成制造业的聚集效应加速了吸引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形成。集聚效应则与区域的条件无关,它是由于企业的聚集而产生的相对优势,并可以使企业降低库存,减少存货成本。邻近的企业更易实现集体采购,不仅使投入品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多是以生产或销售类似产品并相互竞争的企业组成,它在集群形成和专业化的早期阶段扮演决定性的角色,集群内部,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都集中于某一项产品的生产或销售,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企业以水平联系分工来完成产成品的生产或销售。在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水平集聚形成过程中,既有偶然因素又有确定因素,区装备制造业集群既可以由市场自发形成,也可以在政府的作用下强制培育而形成,这种集群的形态应称为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水平集聚阶段。

2.2 纵向集聚阶段

区装备制造业集群水平集聚阶段形成后,大量的同类的制造业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竞争者的加入如同催化剂,对竞争双方都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使整个区域的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同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长,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规模再大,也无法生产全部的配套产品。并且随着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大企业通常在保留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将其他产品逐渐分包,交与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这样即对大企业进行了“瘦身”,又能带动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分工和协作阶段,只要企业在某一个环节拥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在集群内创建企业并获得发展。因此建立企业的门槛下降了,新建企业只要在某些环节有独特的创新,企业只要能在分工和协作的环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企业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类型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大量中小企业围绕一家或几家大的核心企业进行协作配套,大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支配地位,众多中小企业处于外围或下属,主要为核心大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或根据要求提供专门化产品,这种地域结构也称为轮轴式产业区或产品链群,集群进入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即纵向集聚阶段。

2.3 网络集聚阶段

在装备制造业集群纵向阶段形成以后,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逐步形成,但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随着上下游企业的不断合作,科研机构不断加入逐步结成网络,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中以及企业之间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的日益加强。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建立了丰富、发达的共生网络。小企业可以突破自身生产能力的限制,也可以通过生产技术合作来促进新技术的扩散应用。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扩散过程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应用,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4]。在这种网络联系中,即有业务的交流,价值的流动,物资的流动,也有信息的流动,人员的流动等等。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应该是“大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这种网络联系即为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形成集群外的企业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在这个阶段中,几家或十几家大中型企业利用垂直一体化的关系,与其他小企业(作为分包商)进行合作生产经营,而集群内另外一些中小企业也存在水平关系上的相互合作,这种形态的集群称为网络集聚阶段,如图1所示。

3 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各阶段的特征分析

(1)在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水平集聚阶段,以初等生产要素为基础,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是因追求生产要素低成本和专业化市场需求而集聚一起,进而演变为同业合作竞争和创新的氛围,形成集群。专业市场主要指不同规格,不同质量和品种的同类产品聚集,一个地区能够形成专业市场是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地理区位、资源察赋和技术积累等因素相关。此是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企业集聚和外部经济互为强化,区域核心竞争力不高,仅仅形成了在区域优势。企业逐步加入,在水平集聚阶段,集群网络还没真正形成,企业之间合作特别是纵向间还不明显,横向方面仅仅是同类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己经开始显现,科研机构仅仅在基地服务上出现。区域内创新环境还未形成,企业间信任基础还不稳定,而且缺乏大量的资金支持。

(2)在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纵向集聚阶段,从企业规模方面来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构成比较复杂,既有掌握核心技术、规模庞大的大企业,又有面向专、精发展,生产方式灵活的中小企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长,集群中的核心企业规模再大,也无法生产全部的配套产品。大企业通常在保留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将其他产品逐渐分包,交与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这样即对大企业进行了“瘦身”,又能带动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核心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围绕核心企业开始运作的企业越来越多,但他们大都依靠当地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内生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土地、资本、知识资源等等[5]。装备制造业集群会以大企业为核心形成纵向的产业链,逐步形成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业集群表现为体现产业链关系的集聚模式。装备制造业显著的产业特征是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服务链长。它本身包含机械、电子、电气、仪器、仪表等众多行业,与冶金、化工等部门具有密切关系,是生产部中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都比较大的产业部门,纵向专业供应链关系十分明显,不像一般产品的产业集群有很多同类企业,一个典型装备制造业集群一般只有几个、甚至于一二个大型企业,其他都为中小型企业和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

(3)在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网络集聚阶段,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逐步形成横向与纵向的共生网络,从而使使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集群竞争优势。处于网络集聚阶段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中既有大型核心企业,更要有大量的中小型配套服务企业。核心企业是那些能够识别市场机遇,善于与其它机构建立并管理各种关系的企业,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性角色。在这种集群模式中,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经济反应敏感的配套产品.而中小企业大多分工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一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6]。首先,核心企业在地方产业网络的组建、管理与领导方面的能力较高,以其较强的地方凝聚力,促进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结成网络。其次,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示范效应。核心企业通过创新取得明显的经济绩效,会在当地产生较强的外部效应和示范作用,使其它企业在较低风险、较明确的发展路径以及较高的预期收益等激励下,成为核心企业创新的模仿者和追随者。再次,核心企业能够推动创新成果的网络扩散。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态的独特性就在于其基于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而形成的个体之间的稳固网络交易者与网络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产业集群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7]。在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核心企业通过外派专业技术人员对承包商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测,使其创新成果沿着产业网络传递给各级承包商;随着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也会沿着产业网络汇集到核心企业那里。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中隐性知识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隐性知识的载体主要是个人,大公司的技术工人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往往具有很高的技术能力,当这些技术工人流向小企业的同时也将知识带给了小企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高密度聚集,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间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精益生产方式容易实现。从而区域装备制造业业集群起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经济体,步入自我发展的良性阶段。

4 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的动力因素分析

4.1 大企业孵化(成长或进入)

大企业孵化,这是区域装备制造业水平集群转向纵向集群或网络集群的最直接动因。

这里面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随着大企业的进入,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也相应地跟进,由此演化成一个网络性资源全面的进入。另外一种情况是在装备制造业水平集群内部,随着中小企业的壮大,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逐步显现。它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分散到集聚,再由集聚到集群的发展过程。随着企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同类企业和关联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聚。装备制造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产业集聚客观上要求相互关联的企业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使其相对集中于工业园区,若干乡镇,并建设好交通(道路与桥梁)、水力、电力等基础设施,创造要素集聚条件。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某些中小企业规模扩张形成大企业,已社会化协作为基础与其他中、小企业并存,形成类似与生物生态系统的互补共生集群。

4.2 协同创新激励

在区域装备制造业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中,由于大、中、小企业及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优势不同,导致各自的创新能力也不同。各行为主体为了突破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获取一种额外的创新优势,都会积极地协同创新。协同创新优势主要表现在:(1)企业合作伙伴间的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2)分担研究开发成本、分散风险(3)获得研究与开发的规模优势;(4)促进企业间知识的流动,获得企业范围以外的技术专长(5)快速获得新技术或市场。所以在这种协同创新优势的激励之下,集群会逐步转向协同创新群落,协同创新激励也就成为了装备制造业纵向集群演化为网络集群的最直接动因。

4.3 知识溢出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它不仅要发挥大企业的技术领先作用,主要通过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形成系统的波及途径和渗透效应,从而在某些产业中逐渐掌握核心技术能力。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加速了企业的模仿性和技术的快速传播,它和集群外知识溢出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与溢出,而非编码化知识溢出主要是通过非正式交流获取的,这也是产业集群外企业无法做到的[8]。正是基于对技术溢出的追求,企业才有了集群的倾向,产业才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装备制造业集群。马歇尔认为,产业在特定地区的聚集有利于新知识和新技能在聚集一起的企业之间传播和应用,因为信息在当地流动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这样就产生了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谓的技术外溢效果。产业的聚集使得“行业的秘密变得不再是秘密,而成为众所周知的事。事实上,由于企业扎堆,某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所获得的技术知识信息,包括管理方式、新技术、新工艺等,有很大一部分会外溢出去(原因是一般知识部分非排他性和技术工人的自由流动以及扎堆企业的非正式、正式交流)成为集群内企业的公共知识、技术。

4.4 竞争与合作

区装备制造业集群出现后,大量的制造业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为了争取较多的顾客,两个竞争者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品种、改善服务,改良生产设备,增加投资,开拓新的市场等。在没有专利保护的前提下两个相邻的企业之间的模仿是很容易发生的。因此创新-模仿-再创新一再模仿,如同发动机推动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向外扩张市场。如果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的扩展带来的总收益大于竞争带来的总成本时,竞争双方的经济收益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增加。上升的经济利益会进一步诱惑新的生产者的加入在创新一一模仿-再创新-再模仿的机制下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张。而在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生产加工能力的不足。当一个小企业一旦接到限期完成的大笔订单时,它即便拥有先进技术也很难按期交货,因此它必须主动地与装备制造业集群中的其他同类企业分享大批量订单的生产任务,并根据生产合同的技术要求来组织生产。这样,通过分享订单生产任务,小企业不仅可以有效突破自身生产能力的限制,还可以通过生产技术合作来促进新技术的扩散应用。根据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分工发达,竞争中有合作的企业共生网络,提高了市场组织化程度、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组织成本,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产业链条更加紧密,企业在这种网络中”共同优胜”,避免“共同劣汰”。

5 结语

总之,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的机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将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的的各影响要素建立联系和实现组合,并作用于区域装备制造业的集群演化的过程。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动态经济系统,动力因素作为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结构体系,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把握住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因素,建立一套准确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才能对集群发展做出适合的调节和控制,以促进集群的良性循环发展.

摘要:首先分析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的过程与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探求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的机理,最后构建出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本研究对揭示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的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演化过程,动力因素

参考文献

[1]崔万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1-46.

[2]WEBER A.Alfred Weber’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9.

[3]李斌.产业集群演化升级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J].经济论坛,2008(3):7-9.

[4]张哲.基于技术扩散的产业集群创新动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2):111-113.

[5]李瑞丽.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5(4):107-109.

[6]方澜,王莉.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的形态分类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9(1):61-66.

[7]顾慧君,王文平.基于社会网络的内生型产业集群演化解释[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27-29.

武汉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路径探讨 篇9

2007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年, GDP达到246619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了11.4%,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的频繁, 行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的激烈, 行业的产业结构和它所处宏观环境已经成为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可更详细表达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 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 企业独具的, 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 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武汉经济圈是当前中国中部地区重点支持的四个城市群之一, 它的建设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启动, 在未来若干年内实现圈内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多个“一体化”, 这将是武汉制造业大步发展的一个契机。现代的竞争理论告诉我们现代的竞争并不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 而是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整体竞争,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区域的综合势力, 包括区域的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以及科技环境。综上而述, 我所讨论的问题是以武汉为区域背景, 以制造业为分析对象就提升武汉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途径为议题来进行分析和讨论。

2促使武汉制造业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1) 武汉制造业产业链现状分析及其问题。

武汉在计划经济下的制造业产业链已经断裂, 但市场经济下新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造成这种状况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武汉现有的各类开发园区之间, 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 互补关系不够。缺乏高质量的供应商, 产业链上下游联系不够紧密。二是武汉城市经济圈还刚刚起步, 武汉与周边城市的道路交通设施还在建设当中, 缺乏高质量的物流企业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货物的流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三是武汉市信息化程度与其他中国内地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还有较大差距, 使得产业链上的企业不能快速的进行信息交流。四是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资本运做能力参差不齐, 增加整个产业链资金成本。

(2) 促使武汉制造业产业链价值最大化途径。

①培养高质量的供应商。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 特别是大型机器设备的制造企业, 其制作流程复杂, 技术含量高, 其中大量的元部件和相应零部件需要进行采购。因此对产业链上端的供应商要求很高。地理位置的相近可以减少彼此的运输成本, 可以频繁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讨论。就一些特殊问题大家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去解决。高技术, 高质量的供应商可以向产业链上制造企业提供好的元部件和领部件, 提高制造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产业发展的需要, 制造企业也需要更先进的元部件和零部件, 制造企业的需求也会带动产业链上端 (供应商) 去发展更新的技术, 提供更好的部件和服务, 以满足整个产业的发展需要。他们之间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 共同前进。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商就是为了使整个武汉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价值最大化。

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商——物流方面。

在制造业中原材料, 元器件, 和成品的运输量比较大, 因此物流在制造业总成本中的费用比例大, 在过去不受重视, 这块庞大的成本, 只要我们稍加努力, 就会有利可图。这块“第三利润源泉”, 是新经济时代最有前景的领域, 在节约费用方面拥有巨大空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商会带来高质量, 高标准物流服务, 快速的商品流通速度, 较低的运输成本。

③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流方面。

在加入 WTO以后, 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国的制造企业如何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 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 我国政府对制造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共中央提出的“用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现代化, 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 以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 为我们做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把制造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集成是提升武汉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它将使我国制造业发生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 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应用空间。毋庸置疑,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本身就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通过在制造业中实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装备、数字化企业, 从而使我国的制造业,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④提高资本运做能力——资金流方面。

制造业是一个需要大量资本的产业, 除了要有一个好的金融环境, 企业本身的资本运做能力也很重要, 武汉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应该彼此建立信用制度, 加快资金的流通速度, 各企业适当阔宽融资渠道, 过与单一的融资渠道, 在经济不景气或则企业遇到什么困难时, 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不但影响了企业本身的资金流, 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制造业产业链条上的资金流动性。特别是产业链条的核心企业尤为要注意这个问题, 提高资本运做能力。

3建立武汉制造业族群

(1) 产业族群概念。

产业族群的相关概念很多, 美国著名的战略大师波特教授给出的定义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 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 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它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 专业元件, 零部件, 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 金融机构, 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产业族群也包含下游产业的成员 (如销售渠道, 顾客) , 互补性产品制造商, 专业化基础设施的供应商, 政府与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援的机构 (如大学, 职业训练机构) , 以及制定标准的机构。对产业族群有重大影响力的政府机关, 也可视为它的一部分。最后, 产业族群还包括同业公会, 和其他支持产业族群成员的民间团体。

要找出产业族群的组成要素, 应该从大企业或类似厂商的集中情形开始, 然后观察企业和法人机构在纵向联结关系的上下游。下一步是水平观察那些通过共同销售渠道, 或生产互补性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要界定产业的其他水平联结, 必须根据使用类似的专业元件或技术, 或以其他供应面相联结。界定出一个产业族群的产业和厂商后, 再下一步是找出给它们提供专业化技能, 技术, 信息, 资金或基础设施的机构, 与其他包含产业族群成员的集合体。最后一步才是, 寻找会对产业族群成员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府或其他制定规范的机构。

(2) 建立产业族群的原因。

建立武汉制造业族群目的只有一个, 提升武汉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怎么提升呢?武汉位于我国中部, 是连接我国东西和南北的重要枢纽, 其地理位置可见一般。在我国政府提出中部崛起的大战略背景下, 武汉已经成为了中部地区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要想提升武汉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它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政策环境, 整个产业链条等方面下功夫, 并不是仅仅针对制造业企业本身。武汉制造业族群的建立需要一个适宜政策环境, 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需要一条完善而又优质的产业链条。以一个整体的角度考虑, 而不是某个单一方面 (技术, 资金或则成本优势) 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向产业族群内部成员寻求资源, 远比到远地采购的交易成本低。当地采购会使库存需求降至最低, 遏止供应商哄抬价格, 使交易活动在族群内透明化。同样产业族群也是一个提供专业化和有经验员工的集中地, 减少了企业到其他地方寻求专业人才的成本。产业族群内的企业和机构, 可以更容易的, 以更低的成本取得相关市场信息, 提高生产力。武汉制造业族群的建立, 使得制造企业在购买原材料或元件时接触到更多的厂商, 这种单一地点的多重供货来源, 可降低采购风险。

优秀的核心企业, 会吸引到优秀供应商, 吸引到优秀的服务商, 在中国有麦当劳的地方, 旁边不远处你就能够找到肯德基,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彼此的存在都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商业氛围。他们之间是唇与齿的关系。同样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建在那里, 他们的供应商和服务商就会建在那里, 他们彼此需要, 他们的强强结合, 会创造出更大的利润空间, 他们的强强合作将创造由许多个分力组合而成的核心竞争力, 且这种竞争力是难以模仿和被超越的。

(3) 建立武汉制造业族群的方式。

从产业族群的定义 (一群在地理上邻近,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 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它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 专业元件, 零部件, 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 金融机构, 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 ,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一个区域内, 有许多个相关元素组成的一个结合体, 对于产业族群的建立, 首先是政府相关政策倒向, 应该在武汉某地区建立一个制造业产业园, 提供优惠税收和相关财政政策, 把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吸引到这个园区, 一旦一批具备一定势力的优秀企业进入到该园区, 势必会带来一大批与该企业有业务往来的, 处于产业链上端的企业, 如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的供应商, 大量企业的入住, 会带来第三产业的需求, 企业与企业之间需要货物的运转和信息的流通, 若自建物流部门, 势必会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加, 需要大量资本的投资给企业的资金流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会带动园区内物流企业和相关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资金对企业来说相当于血液对人体的作用。族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往来, 势必会加快大量资金的流动, 带动金融企业的发展。

4结论

要提高一个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需在政治地位, 经济地位, 科技创新, 信息化建设, 物流建设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各要素之间彼此影响, 共同提高。只有这样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建立一个产业族群。在这个产业族群里, 有最专业的供应商, 最专业的物流服务商和最优秀的企业, 加上区域提供的有利宏观环境, 这一切共同发挥作用, 造就了武汉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主要研究提升武汉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对武汉目前制造业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建立武汉制造业族群的办法。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产业族群,产业链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 (第一版) [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2]吴彩霞.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版)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转换观念下一篇:自然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