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核心竞争力

2024-05-30

区域核心竞争力(精选12篇)

区域核心竞争力 篇1

一、区域核心竞争力概念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的, 他们研究的是多元化经营的一种模式, 即所有进入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圆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他们只是给出一个描述性概念, 没有给出清晰界定。不少学者试图进一步清晰、明确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赵修卫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核心竞争力”概念。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 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 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何立胜, 杨毅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同类区域对资源和市场的吸引力, 是区域竞争力优势表现。李仁安, 徐丰将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解为能将区域独特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系列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 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 其众多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方式存在。

笔者认为,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所独特的并能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是对高等要素的吸引、培育、转化的能力。

二、区域核心竞争力构成

区域核心竞争力本质还是一种区域的竞争力, 但最突出特征在于它是核心竞争力, 与一般竞争力有区别。肖亚玲, 黎露, 廖奕翔三人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区域技术能力、区域创新力、区域企业特色、区域综合协调能力、区域文化和区域环境六个方面。吴玉鸣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系统, 首先表现为拥有区域关键资源、核心要素;其次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 表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其集聚藕合形成的核心区竞争力, 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核心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核心区竞争力等方面构成。郑锋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区域体制创新而形成的一个混沌系统。

区域核心竞争力, 是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个平台, 起着重要衔接作用, 有特殊的构成要素。本人试归纳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为:1.区域核心技术能力2.区域创新能力3.区域对高级要素的吸引、配置和转化能力4.区域环境5.区域文化理念6.区位优势。

三、区域核心竞争力特点

肖亚玲、黎露、廖奕翔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价值性、相融性、延展性、动态发展性五个特点。吴玉鸣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持续性、稀缺性、延展性、独特性、集聚性、层次性、动态性、整体性九个特点。陈柳钦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独特性、延展性、整体性、价值性、持续性之外还具有涌现性、周期性和协调性。

综合以上学者的分析, 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所特有的不易被其他地区模仿或学习, 能为区域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特性、稀缺性、持续性、周期性、延展性、价值性和动态性。任何一种竞争力都不会一劳永逸, 都会有发展、繁荣、衰退的时候。它的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 能为区域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 超额的产出和财富。

四、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单纬东认为核心能力是区域独特知识和能力的集合, 核心能力的知识性使区域的优势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而这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大多以人力资源作为能力载体, 因此区域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区域核心能力构建与培育的关键。郑锋认为应从三方面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 即建立优秀的产业集群品牌、利用知识联盟、大力推进区域创新。赵晓俊认为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应该从提高政府绩效, 塑造良好地政府形象、加强大众教育, 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产业和市场选择上应该谋求主流产业、主流市场的主导权这三方面入手。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展以及壮大,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区域的经济在某个特定时期, 可能会由于某种特色产业而出现一时繁荣, 但这并不具有持久性。要想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挖掘出其内在推动力—区域核心竞争力。它是将传统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平台、路径。首先要培养和储备一批掌握高科技、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利用知识联盟, 引进高级要素并推进区域创新, 在此基础上, 谋求主流产业, 实现产业集聚, 利用已形成的要素条件作为增长极, 引导并推动周边不发达地区开展创新。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区域要素禀赋的目的。

摘要: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广泛体现于国家、地区、城市、企业等各个方面。在全球竞争的时代, 要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减少对自身利益的损害, 并保持持续的发展, 关键是培育核心竞争力, 形成克敌制胜的独特优势。如何深刻地理解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点、构成、理论基础以及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核心竞争力,概念,特点,构成,培育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修卫.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 2001 (10) .

[2]何立胜, 杨毅.产业集群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J].企业活动.2004 (02) .

[3]李仁安, 徐丰.区域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 (02) .

[4]肖亚玲, 黎露, 廖奕翔.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 (05) .

[5]吴玉鸣.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6 (01) .

[6]郑锋.区域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途径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9 (49) .

[7]陈柳钦.区域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路径分析[J].地方经济, 2010 (05) .

[8]赵晓俊.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03) .

[9]单纬东.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05) .

区域核心竞争力 篇2

围绕中心

为提升怀柔区域核心竞争力不懈努力

――在区党校培训班集体交流时的发言提纲

区委宣传部

马传辉

当前,“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主题教育,在我区基本上已家喻户晓。全体公务员和机关事业人员,都在力争成为宣传者、执行者、实践者和示范者。作为宣传文化口的一名新兵,虽然到怀柔上班不到一个月,也深受这一轰轰烈烈的“知识革命、观念更新”活动的影响。最近,浏览了一些资料,并就宣传文化口如何立足本职,围绕中心,为提升怀柔区域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的问题作了一些肤浅的思考。下面,汇报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大力加强理论建设,为提升怀柔区域核心竞争力奠定思想基础

理论建设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为提升怀柔区域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前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解决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的成果应用到推进怀柔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去,才能把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落实到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怀柔”、“怎样建设怀柔”的重大问题上,转化为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认识大统一,人人为加快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献计献策的浓厚氛围。

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为提升怀柔区域核心竞争力注入生机活力

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打造休闲旅游、影视文化和会议会展品牌,着力发展六大产业,加快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我们宣传文化口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以影视产业为龙头,培育壮大核心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将影视产业打造成怀柔名片。二是加快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功能性项目,实现集聚发展。三是注入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共同发展。四是以镇村文化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五是打造精品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带动产业发展。六是高水平包装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另外,我们将会同区文委、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做大做强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 活动拉动旅游,促进发展的作用。比如,办好一年一度的汤河川满族民俗风情节、夏日文化广场等活动,这些活动已经形成品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经营好这些品牌,使这些品牌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总之,要通过这些努力,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大提升。

三、大力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为提升怀柔区域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区域核心竞争力 篇3

一、“学校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发展引入误区

“核心竞争力”一词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C.K.普拉海拉德(Prahalad)和G.海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经济组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利润创造”的能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说,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核心竞争力”,将教育作为一种功利化的产业,倡导学校间互相竞争,却是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和异化,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谬误。

1.理论层面:教育本质与教育价值的误读

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教育的本质必然涉及人的本质。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文化作用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1]教育应以人为本,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倡导学校竞争力,使得学校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学校之间成绩的排名比较上。而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这不仅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2]教育是国家意志的反映,是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从这一角度来说,基础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与普惠性的事业,不存在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学校核心竞争力”仅仅将眼光集中在学校,而忽视了教育是一项整体的事业,这无疑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误区。

2.实践层面: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发展机制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发展机制都是将学校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的,各个学校基本采用封闭式发展,学校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即使有相应的沟通交流也多数局限于学校间的参观与听课。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现行的教育政策将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于优质学校,这也就产生了“马太效应”,使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而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部门,对学校发展的评价,办学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基本上都是以成绩为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形下,提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必然涉及三个问题:首先,和谁竞争?和兄弟学校?兄弟区县?兄弟省市?其次,竞争什么?是分数高低?是硬件豪华?是名次前后?最后,怎么竞争?抢生源甚至买生源?挖名师乃至炮制名师?甚至弄虚作假,以邻为壑?学校的这种狭隘的恶性竞争,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直接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其严重后果是导致教育的异化,学校的变质。可以说“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倡违背了教育的应有之意,也体现了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发展机制的缺失。

3.社会层面:浮躁的社会风气与功利化教育倾向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浮躁的社会风气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弊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希望付出极少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短期功利目标。这种风气也蔓延到教育界,人们全然不顾教育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于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形式塑造出一批速成的名校、名师、名教育家等等,在教育领域也力求投入少见效快。透视浮躁现象的背后是浮浅,理论的浮浅,思想的浮浅,还有人格的浮浅。教育界的浮躁直接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使得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学业成绩,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导致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和异化。基于这样的环境,提出要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和企业视为一致,过分强调学校显性成果与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培养过程,这势必会损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教育的扭曲和异化。

二、“学校核心发展力”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学校核心发展力体现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改变了在学校核心竞争力下学校将“教育退化为教学,把教学退化为传授知识,把传授知识退化为追求考分,以考分高低判断学生的优劣,决定学生的前途命运。把大教育变成了小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变成单一的智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因此,要还原教育本质,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树立“大教育”观念[3]。

1.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内涵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办学主体在深刻领悟教育本质和正确判断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对促进学校发展的各种力量进行优化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实质就是提升学校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培养一代新人。

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学校管理层面表现为科学的决策力和有效的领导力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各种力量的整合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要统筹全局,全面考虑,保证学校发展方向正确。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沟通协调、有效领导整合学校的各种力量,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2)在学校教师层面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发展的新鲜活力。它倡导教师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要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培养深厚的专业素养。

(3)在课程与教学层面表现为持续的课程开发力和有效的教学执行力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课程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不断地开发出适应本校发展的个性化校本课程。再好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都需要付诸实践才能变成现实,因此,学校核心发展力在教学层面表现为教师严谨有效的教学执行力。

2.学校核心发展力的价值

“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出,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教育理念,有效地落实了科学教育发展观,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彰显教育社会责任感,实现教育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优秀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学校作为教育发展的载体,是建立和健全公民人格的重要场所,是社会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学校倡导“核心发展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一种良性的内涵式发展。“学校核心发展力”将学校教育视为一项全局性的社会事业,而不是将学校发展狭隘化为学校的个体行为,甚至将其视为学校之间的排挤争斗。可以说,倡导学校核心发展力,是站在了国家与民族长远发展的历史高度上,彰显了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教育的历史使命。

(2)体现教育本质诉求,顺应教育发展规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这一主题,它将学校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上来。在学校核心发展力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重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人”,而不是只会考试获得高分的“工具人”。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应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教育活动。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人,尊重人,培养人,铸就人,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教育的本质诉求。

(3)强化学校共同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核心竞争力口号的影响下,学校发展变得十分狭隘,同类学校之间处于一种紧张的竞争关系中,学校发展是学校内部的私事,学校之间缺乏真诚的合作,更谈不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学校核心发展力”是一种积极的学校发展观,改变了过去封闭孤立的办学体制,倡导开放联合办学,注重学校之间共同发展。在构建“学校核心发展力”的要求下,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类型的学校建立起一种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各种类型教育资源的沟通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4]。学校协同发展是一项双赢的举措,它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缩小了校际差距,有助于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3.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高途径

“学校核心发展力”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教育改革的新视角。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高主要应该抓住以下三点。

(1)夯实教育理论是学校核心发展力提高的基础

教育理论是人们长期以来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理论的高度决定视野的广度,也决定着行动的力度,尤其是对教育基本原理的认识,教育哲学的思考,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等等。学校核心发展力涉及学校管理者的决策力与领导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力、学校的课程开发力与教学执行力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发展都要有教育理论的依据,同时也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夯实教育理论基础有效地保障了学校核心发展力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学校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高了。因此,学校核心发展力要提高,夯实教育理论是基础。

(2)理解政策内涵是学校核心发展力提高的保障

教育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行动准则。教育政策是学校发展的行动指南,它规定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因此,学校办学主体要提高学校核心发展力就必须深入理解教育政策的内涵,把握教育政策的精髓,明确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使学校的各种力量的发展纳入正确轨道。另外,教育政策也为学校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供了必需的政策性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各项发展的可能性。总之,深刻理解教育政策的内涵能够为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引导与帮助。

(3)强化实践操作是学校核心发展力提高的关键

费希特曾经说过:“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学校核心发展力要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日常的管理与教学中去。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夯实理论基础,深刻理解教育政策内涵,并将理论的指导和政策的要求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具体程序。从管理学看,目标是前提,程序是阶梯,科学的可操作可控制程序是达到目标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校长应把管理的理论编制成管理程序,教师应把教学的理论编制成教学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教学的目标。科学的实践程序能够使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保证学校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学习管理程序的编制和教学程序的编制是校长管理和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也是学校领导力和指引力高低的关键,同样也是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2] 谢维和.简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学校的责任.教育研究,1997(5).

[3] 杨德广.要树立“大教育”观和科学发展观.中国教育报,2011—02—10(4).

区域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途径探讨 篇4

1.1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对于区域竞争力而言,国内外学者都没有统一的定义,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较其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则定义为一国能获得经济(以人均GN P衡量)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

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给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所独有的,是该区域能在一个或数个产业领域使其主导企业取得持续领先地位所依赖的关键性能力,是将区域独特的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组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而并非该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和禀赋。

1.2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区域体制创新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比较优势与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相对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有更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它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突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内生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多方面,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因此,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应该利用比较优势的独特性,将其作为基础,大力发展竞争优势,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

2 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核心竞争力存在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都具有核心竞争力,一个区域存在核心竞争力一般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2.1 区域区位优势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基础竞争力。包括道路、交通、桥梁、通信网络、电力、水利及各种市政建设水平。二是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各个方面的辐射影响力。是指在以市场联系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分工、利益共赢的目标下,区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而对周边地区所形成的辐射力和向心力。

2.2 区域创新能力

一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的地区经济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存在与延续的内在动力。二是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区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实际成果的一个反映,科技创新最终要通过企业的R&D转化为生产力。这就要求一个地区的相关企业要对其投入大量资金,实现从知识形态到物质形态的转化,区域企业创新能力是区域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

2.3 区域资源聚集能力

它是指区域利用自身具有的内在优势对区域内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吸引,并加以利用的能力。一是区域产业竞争力,反映该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组织结构层次和优良与否,是一个地区经济能否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也是对各种资源吸引与利用的产业平台。二是人力资源竞争力,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有竞争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人才,能否吸引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层次人才。三是具有良好的资本金融环境,包括区域内的投融资体制、金融筹资工具、各层次的金融市场构成等。

2.4 区域和谐环境

和谐环境包括整个区域的社会秩序,这个区域各级政府的管理能力、开放水平、法律制度、文化和教育水平。这些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存在的软环境,是整个区域和谐持续发展的润滑剂,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存在的无形基础。

3 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参与国际与国内竞争中所具有的能力,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出以下的途径:

3.1 建立优秀的产业集群品牌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品牌是企业商品的信用符号,它通过将锁定的目标顾客的买点转变为自己的卖点,来降低他们的选择成本且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给品牌所有者带来持续的市场收益。

产业集群品牌作为一个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一般区域品牌的共性:一是区域性,一般限定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二是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产业集群品牌就是把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

3.2 合理深入利用知识联盟

知识联盟就是知识主体为了学习对方知识或合作创造知识而结成的具有契约性关系的组织。知识联盟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企业间的知识联盟;二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联盟;三是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联盟。

由于竞争的激烈,技术开发成本和风险的增大,企业技术交流、技术研究结盟就成为企业最好的策略。对区域而言,知识联盟为参与者合作提供了平台,使原有的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科技设备、科技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打开了成果转化通道,使各区域能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科技资源,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极大地提高了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

3.3 大力推进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创新,在突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改革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推动区域经济从一般水平上的数量扩张向竞争力提高中的整体升级转变。

区域创新的基础层面是技术创新,关键是建立自主技术体系,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持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技术创新应以提升竞争力为导向,同时要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因此,技术创新要注重战略问题,着重发展与区域核心专长相关的整体能力与系列产品。

总而言之,原区域竞争力较弱的地区,有必要选择适当途径。第一种途径是扬长避短,即首先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深加工精加工起步,促进资金投入、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再逐步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元要素创新方向扩张;第二种途径是逐步推进,即利用发达地区已有的要素条件,作为增长极,引导并推动周边不发达地区开展创新,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区域要素禀赋的目的。

摘要:文章在提出区域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最后提出了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实施产业集群品牌、知识联盟和大力推进区域创新。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品牌,知识联盟,区域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林,梅楚伊.区域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构建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5(26):135-137.

[2]孙曰瑶.品牌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张弢.知识联盟对区域竞争力影响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69-72.

区域核心竞争力 篇5

一个企业,有很多因素可以促成其成功,有些因素带有偶然、幸运或者冒险的色彩。但企业成功后如何持续地保持并放大成功,却不是总那么幸运。“1997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83年初名列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经销声匿迹。也即大型企业平均寿险不到四十年,约为人类寿命的一半”。

一般来说,企业能否持续地发展,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1997年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等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全球67%的公司是基于核心竞争力来推动竞争优势的,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或者一时具备不了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是企业的价值核心,是贯穿于组织中的DNA。核心竞争力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产品、技术、知识、外部资源获取等能力,软件的包括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等文化核心。

软件部分是支撑并整合硬件部分使其更具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企业良好的企业文化,即企业治理各方面都对核心竞争能力起到推动和发展作用。

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基础也最具魅力的部分,所以定位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寻找文化核心。

1、核心价值观:

某种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念可以持续而有效的解决组织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道理就会成为组织的共识,继而成为理所当然的道理,我们称之为核心价值观,或者叫核心理念。这种核心信念,有很强的稳固性和持续性,这种持续的稳固可以使组织在统一的基本判信念下协调运行,在同行业解决同样的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时候凸显独特的企业个性和竞争优势。同样,也可能因为组织在为适应外部环境而调整组织核心理念的时候碰到很大的阻力。

红蜻蜓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是钱金波领导的,绿草地营销网络也是钱金波倡导的,出发点是“拉近市场与文化的距离”,很多人开始并不是很赞同,因为花这样的钱还不如直接多跑跑市场更好些,但是治理实践证实了钱金波是正确的,而且这个距离越接近,企业的绩效越好,发展越快,这样就会使很多人认为“从距离中寻求接近”是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基本道理,“红蜻蜓核心理念是红蜻蜓人对企业经营治理和生存发展的根本观点的总结。他反映了红蜻蜓人用自己的经营实践来寻找企业发展普遍规律、以哲学思想来指导企业经营的可贵品质,他始终是企业一切观念的理论基础”。2003新版的红蜻蜓文化手册更是把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论基础”运用到企业治理的各个方面。

在另外一家企业,服从和执行被基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组织结构就是权威的象征,一些新员工假如有不遵守规则的意图,总是被同事所规劝“出了事别怪我没告诉你规矩”,最后同化到整体文化中来。这样的步调一致,保证了企业的令行禁止和治理的顺畅,尽管有时候因为太注重程序化和规则化,延缓了解决一些例外事件的节奏,甚至出现职能部门壁垒森严的现象,但持续提高的经营业绩验证了这样天理般的信念凡事必须有规则,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目前这个企业也想变革这个文化核心,实施更广泛的民主治理方式。比如让基层员工展开治理讨论而不让中层以上治理者参与,讨论的结果直接送到总经理和董事长手里。但是这种变革带来的直接反应是:治理团队的焦虑不安和消极防御。他们预感企业是不是在发生什么不利于自己的变化,迷惑董事长为什么不按照治理级别来传达变革的意图,为什么会越过我们直接到员工?治理队伍的自信心和工作激情受到打击,反而更加谨小慎微、言听计从,规则信念反而更加坚定,尽管企业的意图并不是这样。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核心价值观成为核心竞争力,是基于历史、现状和未来环境需求的,而基于历史和现状的价值取向轻易顺理成章,所以为适应环境需求而变革文化核心是必须的也是困难的。很多企业进行组织、战略、流程、治理技术等变革效果不佳甚至半途而废,原因就在于没有同步顺应地解析、定位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在顺应的同时调整或者变革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2、使命使命也是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维度。使命定义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它是企业进行所有活动的根本的原因”。每一个组织都必须对自己的生存意义进行清楚的诠释,而围绕组织生存意义的课题,就包含了与组织生存密切的相关者:投资者、治理者和员工、供货商、政府、社区、顾客。如何定位自己的使命,不同企业有不同的选择取向和排序取向,比如联想的“四为”、昊华能源的“提供洁净环保能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沃尔玛的“使平民大众有机会购买富人购买的商品”、红蜻蜓的“创造新生活、回归大自然”都是自己生存意义的清楚界定。

在胜利油田采油研究院,为了增强企业的市场和服务意识,组织使命曾经定位为:为油田提供强有力的采油技术支撑,实现人才与科技共发展,经历了几次修正,最后还是把人才放在了第一位,使命确立为:人才与科技共兴,为油田开发提供强有力的采技术支撑。为什么会是这样?原来,是企业的几乎看作真理的“人才为本”的基本信条决定了企业对自己使命的认知。

3、愿景与使命是递进的关系,或者说愿景是组织肩负使命而趋向的未来图景,是组织个性倾向性的表现维度。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对企业未来的希冀的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使这种感觉遍布到整个组织的活动中,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愿景基本有三个要素:大家愿意看到的、大家愿意为之努力的、通过努力可以一步步接近的。谈到的“胆大包天的目标”就是对愿景的论述。

愿景之所以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愿景源自企业领导和领导团队的必胜的信心和神圣的使命感,信心和责任共享本身就是组织突破藩篱,永续成功的必要条件。

当组织行为出现迷惑或者冲突时,明晰愿景可以使组织成员主动调整自己,抑制冲突。尤其是跨文化治理,树立共同的理想可以使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成员走到一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的走到一起来了”。

企业愿景假如在领导者和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实现,就会产生新的愿景,激发新的组织愿望和动力。13年前,比尔盖茨就确立了一个在当时近乎疯狂的愿景:让电脑走进每个家庭和每个办公桌。2002年,他与适地夫巴尔默觉得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开始构思新的愿景:无论何时何地还是何种装置,用我们强大软件赋予你无穷的力量。

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清楚地阐述了企业的三个最基本、最核心也是企业一生面对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将生存到什么状态?我们如何生存?或者简单的描绘成: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走。三个问题统领着也支撑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品牌等企业经营治理的方向,使其被赋予独特的价值,彰显个性魅力。

企业的核心价值的硬件部分,基本上说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就硬性部分而言,一般的,核心产品生产能力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主干;其余较细的枝干则是基于核心产品附带的外观识别、品牌特征等;提供养分、生命力及稳定力的根基部分,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核心资源包括所获取的技术、知识、外部资源以及相关能力。诸多能力中,总有一个或者几个的整合是你的核心能力。在你说到“这些年来我们就靠它吃饭了”这句话的时候,你已经接近自己的独特能力了!当你说到“提高它,我们能吃到更好的饭,更长的饭”,那基本上可以定位你核心竞争的“硬家伙”了!

独特的、难以被人模拟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是核心竞争“硬家伙”里很具代表性的。核心技术支持核心产品,两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闻名的企业大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比如索尼公司的微型化电子技术、JVC公司的视频机电一体化技术、NEC公司的数字集成技术等。核心技术是这些公司发展壮大并成名的关键,也是它们在市场竞争中能独占鳌头的关键。不管是“软文化”还是“硬家伙”,都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这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所在。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众多的企业不可避免的被推向全球市场,而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不断的推陈出新,加快了企业竞争变化的速度和复杂程度。在高速运转、机遇和风险共存的竞争社会中,企业只有充分的熟悉并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持续地提高核心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才能有效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竞争中求得自己的“势力范围”。

股市缺乏核心竞争力 篇6

“我现在最担心的不是股市何时能上去,而是什么问题也不解决就一下子反弹上去了。如果这样,以后的股市就会坑害更多的人。”刘啸东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认为,目前股市最大问题并不是股指的下跌,而是缺乏核心竞争力,这比股指的下跌更可怕。

我们吃了个大大的“鸭蛋”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眼中,中国证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如何?

刘啸东:关于中国股市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从境外投资者的表现上可以看得淋漓尽致。

我们2003年着手摘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当时我全世界不停地跑,从欧洲、亚洲到美洲,围着地球跑了几圈,所有大的境外投资机构几乎跑了个遍。他们一致的语气是,抱怨中国的市场不对他们开放,不让他们进来。当时中国股市对他们来说的确是蒙在鼓里的,中国的股市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他们并不清楚,以为商机无限。

现在中国股市对他们开放了,他们却在那里唯唯诺诺、哆哆嗦嗦,一直不进来。现在中国股市大跌,对他们来说更是巨大的机会,可他们依然不为所动,到底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我们一开放,真相大白,市场环境、上市公司等问题一大堆。有香港、日本、美国、伦敦那么多好的股市,我为什么要投资给你这风险重重的股市。在QFII的这场考试中,我们吃了个大大的“鸭蛋”,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足见在他们眼中我们的市场之差。

股市涨的时候,问题往往被掩盖住,不容易看出来,就是看出来了也不敢去触及它。那时人们总在担心:万一跌下去了怎么办?相反,越是股市下跌,越是所有问题爆发最集中的时候,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时机。股市现在的状态对中国股市长远发展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如果不回避矛盾,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中国的股市至少可以迎来20年的繁荣和健康发展期。

迫切需要一句负责的话

《瞭望东方周刊》:没有诚信就没有市场秩序和效率,现在我们的股市算不算一个诚信的市场?

刘啸东:诚信二字,说出来容易,但分量很重,要想做到,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说上市公司、券商、中介机构的诚信缺失对市场的影响足局部的话,那么政府决策的出尔反尔,对投资者来说就是最大的失信。

虽然影响股市下跌的因素很多,但股权分置问题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必须承认,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管理层的工作有很大失误,但并非完全都是证监会搞坏的。说这件事情把政府的可信度几乎丧失殆尽不算过分。

当时管理层看到了一股独大的问题,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明智之举。但管理层好像没有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付出代价,政府并没有充分的风险预期和心理准备。结果,股市一跌,压力一来,都站得远远的,无人出来说句负责任的话。当时上证股指刚跌到1700点,政府就好像做错了事情一样,急忙叫停,从此便杳无音讯。

如果当时有人勇于站出来承担风险,挺一挺,坚持做到底,我们的股市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股权分置现在成了股民的一大心病。管理层一句也不说,市场天天在猜测,老百姓反倒天天心里不安,担心你政府什么时候又出台新政策。股市的预期本身都很难,更怕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最起码,股权分置无论搞与不搞,要有一句话来回应股民的期待,不要让他们天天担心,像做噩梦一样。哪怕像当年小平同志说“香港的一国两制50年不变”一样的话,总算让股民对自己的投资计划有一个底数。现在的状况,迫切需要一句负责的话。

管理者的方寸反而先乱了

《嘹望东方周刊》:现在投资者一涨就卖,卖完就跑,纷纷撤退,再也不回来了。你怎样评价这种现象?

刘啸东:一去不回,对股市而言是最要命的事情。

股指的涨涨跌跌本来是市场经济中很正常的事情,可我们有些人好像得了股指恐惧症一样,总喜欢把股市和政治联系到一起,说,现在什么都好,为什么股市不好?害怕股市下跌了影响政府形象,使股市的行情成了政治需要。

以这次印花税的下调为例,印花税一次性下调1%这样重大、直接的利好消息,股市仅仅上冲两天便掉头直下,充分说明股民对市场的失望,单靠一两个利好消息已经很难改变,必须从深层次解决问题。中国的印花税是高一些,应该下调,可是下调的时机为什么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目的和用意太明显,一点不含蓄,老百姓看得很清楚,心里在想:看,你政府不会不管,还得来救市吧!

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应该对市场的发展胸有全局、统筹安排,一步一步、十分稳妥地处理股市的问题,不能让股指牵着鼻子走。今天一看股指跌了多少点,出台一个政策;明天一看股指跌了多少点,又出台一个政策。股民没有乱方寸,管理者的方寸反而先乱了。老百姓抓住了政府的这个心理,非常危险。

“解铃还需系铃人”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说,中国的上市公司让人提不起精神来。你同意这种评价吗?

刘啸东:股市的所有人都是在吃上市公司的饭,怎样让上市公司发展好才是股市生存的基石。但我们的管理者好像从一开始就错了位,制订政策、法规时往往脱离了这个中心,导致上市公司问题成堆,遭遇投资者信任危机。美国人常说,我要买支股票传给我的儿子、孙子,我们有哪一家上市公司敢让人说这样的话?

公司高管人员与股东利益的脱节,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使我们的上市公司质量很差。不是拼命从市场上圈钱,就是设法掏空公司。今年头一个月就有近10家公司高管人员非抓即逃。不能因为股市下跌就放松监管,监管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国九条”强调,市场要有回报。这个回报从哪里来?就是来源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而我们的公司盈利却令人汗颜。 2003年上证800多家上市公司盈利1000来个亿,对去年盈利预测是比2003年增长20%左右,而同期香港股市,中石油盈利696亿元人民币,中国移动盈利356亿,两家公司的盈利就相当于我们全部公司盈利总和。美国股市一个花旗集团去年盈利折合1400亿人民币,通用电器盈利1200亿,一家企业的盈利就超过了我们整个市场的盈利。

现在的1300家上市公司总量约为1万亿,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中国的上市公司要成长,要做大,就要彻底进行整合。现在的上市公司数量太多,引发恶性竞争,不利于投资者,该拿掉的要坚决拿掉;同时,采用强强并购的办法整合资源,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让大的国有企业尽快进来。

现在的事实是,国内一些业绩优秀的“经济命脉”型大企业纷纷赴境外上市,这些公司取得的利润绝大部分是由国内消费者所带来的,可国内的投资者却无法分享这些成果。如果这些优秀的上市资源纷纷外流,中国证券市场就可能面临空心化和边缘化的危机。

区域核心竞争力 篇7

“核心竞争力”即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 是1990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雷德首次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后,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迅速被企业界和学术界所接受。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这种竞争力具有独特性、独占性和不可仿效性, 是企业独有的特殊资源。核心竞争能力一般是指一个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 可以体现这个企业的特点, 并使其与其它企业显著区别开来。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多元化企业好比一棵大树, 树干和树枝是核心产品, 较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 而树叶、花、果实则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

海尔自1984~1991年七年间, 只生产电冰箱一种产品, 坚持专业化生产, 在管理、品牌、服务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 海尔从1992年开始进入其他行业, 实施多元化战略, 取得了成功。海尔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多元化经营是建立在核心竞争力之上的。

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所独有的, 是该区域能在一个或数个产业领域使其主导企业取得持续领先地位所依赖的关键性能力, 是将区域独特的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组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 而并非该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和禀赋。

二、佳木斯市的区域比较优势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区域体制创新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比较优势与资源有关, 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相对于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有更多的发展, 主要是由于它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突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内生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多方面, 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

佳木斯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的三江平原腹地。位于祖国东北边陲, 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1. 优越的地理位置。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 也是我国距北美大陆最近的起点。黑瞎子岛回归后, 佳木斯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加突出。黑瞎子岛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 成为佳木斯市与黑龙江省向北开发开放的“桥头堡”。与深圳和香港的地理位置极为相似, 而且这里位于中国最东极, 是国内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2. 便利的交通运输。

佳木斯市有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6个, 其中水运口岸5个, 航空口岸1个, 是我国对俄开放口岸最多的城市。并且拥有东北地区唯一的江海联运航线, 航运可直达日本、韩国, 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目前, 已开通佳木斯至沈阳、北京、上海等航线。而且, 未来同江铁路大桥、前抚铁路、黑瞎子岛上公路口岸通道建成后, 将直接与俄罗斯远东铁路和公路网相连接, 将有力地拉动佳木斯乃至全国的对俄经贸合作升级, 对促进中俄双边贸易及东北亚经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雄厚的基础优势。

佳木斯市作为三江平原的主体, 是国家粮食主产区, 区域内农业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较好, 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特别是机电、造纸、食品加工、轻工业较为发达。佳木斯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八方来客, 推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经过努力完全有可能把佳木斯建设成为中国的第二个深圳。

三、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 促进我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核心竞争力存在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但并不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都具有核心竞争力,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应该利用比较优势的独特性, 将其作为基础, 大力发展竞争优势, 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参与国际与国内竞争中所具有的能力, 为提升佳木斯市的区域核心竞争力, 促进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着重抓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建立产业集群品牌。

产业集群品牌作为一个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具有一般区域品牌的共性:即区域性和品牌效应。区域性是指限定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范围内, 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品牌效应则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产业集群品牌就是把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 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

2、发展特色经济。

区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竞争力。选准并坚持一条适宜本地区发展的路子, 是增强我市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 必须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把区位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并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我市应以传统产业转型为突破口, 立足现有基础, 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重点建设特色产业板块, 通过构筑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3、夯实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是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抓区域农业,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总之, 原区域竞争力较弱的地区, 有必要选择适当途径。可以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深加工精加工起步, 也可以利用发达地区已有的要素条件, 作为增长极, 引导并推动周边不发达地区开展创新, 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区域要素禀赋的目的。

注释

1 浅析佳木斯在中俄经贸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初凤荣.赵海明《西伯利亚研究》2011.06.18

区域核心竞争力 篇8

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目前, 国内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定义还没有形成共识, 大多仍沿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定义, 只不过将竞争主体由企业换成了区域。国内学术界主要观点有:赵修卫 (2002) 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 是区域所特有的, 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 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模仿和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黄善明 (2004) 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能使整个区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竞争力中最基本的竞争力, 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李仁安、徐丰 (2005) 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区域所独具的, 使该区域能在一个或数个产业领域使其主导产业获得并保持领先地位所依赖的关键性能力, 是能将区域的独特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组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 而非该区域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本身。

以上学者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功能对区域核心竞争力作了定义, 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应该具备以下共同点:1.竞争力的独特性;2.较难的模仿性;3.具有吸引、利用、整合资源的能力;4.竞争力的长远性和持久性。

二、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意义

(一) 促进落后地区形成竞争优势

落后地区指在某些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 但尚未形成竞争优势的区域, 在发达地区回流效应的作用下, 大量的生产要素, 如劳动力、资金等纷纷外流, 大大削弱了原本就十分有限的投资的作用, 即使有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仍停滞不前。区域竞争力最直接地表现为一个区域能够比其他区域更有效地向区域内的企业或其他组织提供服务, 通过区内企业的繁荣来促进区域自身的繁荣和发展。因此, 一个落后地区要想具备同其他地区竞争的实力, 就需要思考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 帮助发达地区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发达地区指已建立起竞争优势的区域, 这类区域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实践证明把区域的竞争优势建立在某个特定产业上是不持久的, 因为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产业结构会不断地调整和升级, 随着竞争对手不断模仿、追赶, 该区域将丧失已获取的竞争优势。发达地区要想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 就必须不断地投入资金, 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对高等要素进行不断升级,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就是要创造这样一个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环境, 即起到高级要素孵化器和竞争优势转化器的作用。例如,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在汽车、钢铁、电子等产业上相对于日本具有绝对优势, 但是随着日本不断追赶, 最终使美国丧失了在这些产业上具有的优势。虽然美国在这些产业上失去了竞争优势, 但是美国在整体国力上却始终保持着对日本的竞争优势。究其原因, 就在于美国拥有核心竞争力——独特的文化和优秀的制度。

三、皖江城市带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 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需要

2009年初, 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安徽省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范围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9市, 国土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 占全省的2%左右, 人口约1200万, 占全省的18%左右。至此, 安徽省最终放弃了之前在“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二者间游移不定的态度, 坚定地选择了以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并将皖江城市带作为实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桥头堡。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三大经济重镇之一, 近年来随着金融、贸易等服务产业, 以及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支柱产业的形成, 一些传统优势行业, 诸如加工制造、原材料、能源等产业, 因面临着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资源匮乏、投资成本剧增等一系列困扰, 正逐渐向外扩散转移。

安徽省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大省, 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无论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还是加快城市化进程都需要大量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据估计, 长三角地区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 对于这样一块大蛋糕, 国内众多省份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份都“垂涎欲滴”, 并制定了相应政策, 以吸引和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虽然皖江城市带毗邻长三角地区, 更有黄金水道—800里皖江与之相连, 区位优势明显优于其他省份, 但是随着近年来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及中西部其他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化,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因此, 皖江城市带需要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 以应对来自其他区域的竞争。

(二) 改善投资环境、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需要

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 经济发展长期落后,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除了区位劣势之外, 缺乏一种适宜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才是这些地区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在这样一块制度与文化贫瘠的土地上, 民间投资者出于安全考虑往往缺乏投资的信心;出于盈利考虑往往缺乏投资的热情, 仅靠政府的投资很难促进经济的繁荣。因此必须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 培育和吸引高等生产要素, 形成适合经济发展的环境, 并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 才能最终促进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繁荣。

四、皖江城市带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和措施

(一) 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思路

社会秩序:确保投资的安全性;产权界定:确保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市场竞争:确保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灵活性;激励与创新:鼓励企业研发、人才培养;大众教育:确保劳动力质量;企业家精神: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财富理念:追求财富、尊重财富;健康消费理念:形成有效市场。

(二) 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1.提高政府绩效,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政府作为一个区域的政策制定与制度供给者, 对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应起到主导作用。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说过:“一个有效的政府就是一个好的公共产品, 政府所提供的法律秩序和社会环境, 可以使每个人、每个企业受惠其中。”因此, 优化区域经济环境, 构建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政府自身做起, 构建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 创建一个宽松的有利于高等要素生成和作用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古典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里》曾说:“历史告诉我们, 技术和商业是会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他们在本土受到了迫害、压制, 就会逃避到别的城市, 别的国家, 在那里寻求自由、安全和支持。无论何处, 驱逐它们的总是理性的缺乏和专制虐政, 吸引它们的总是自由精神。假使不是欧洲大陆各国政府的愚昧无知, 英国就很难达到掌握工业优势的地位。就我们德国所处的地位来说, 与其抱着守株待兔的态度, 静候着别国由于政策失当, 把他们的工业驱逐出境, 使这些工业不得不流亡到我们这里来寻求避难所, 不如不要等待这样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而主动提供对工业有利的条件, 邀请他们到我们这里来安家落户, 这样做不是聪明得多吗?”可以说我国很多区域人才吸引不过来, 培养不出来, 技术提高不起来, 投资吸引不过来, 结果导致经济发展不起来, 或即使发展起来了也是昙花一现, 究其原因, 缺乏资金是一方面, 但是缺乏一种适合投资、适合高等生产要素生根发芽的土壤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这方面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仅仅做“守夜人”是远远不够的。

2.加强大众教育,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古巴学者蒙塔内尔认为“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才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状态。”当然这种文化决定论的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但是不可否认优良文化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一个区域民风是否纯朴, 民众是否善良, 对财富创造活动是否认可和尊重, 是否尊重知识、崇尚科学, 是否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 是否拥有乐观的创业精神, 对于该区域的经济活动和高等生产要素的培育, 以及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 就必须加强大众教育, 提高区域民众的整体素质。

总之, 皖江城市带要想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中获胜, 仅凭自身的区位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依靠政府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为转移产业创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 以此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摘要:在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大战略下, 各区域对资源、市场、政策等各种发展要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场竞争中有些区域虽然在自然资源禀赋上非常富有, 但却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反而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 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却在消失;而有些区域虽然自然资源禀赋贫乏, 却通过后天的努力, 最终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富饶的贫困”与“贫困的富饶”并存现象非常严重。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可以促进落后地区竞争优势的形成, 帮助发达地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因此皖江城市带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中, 除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 还必须依靠政府优化制度和文化环境, 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制度,文化,皖江城市带,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麦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M].华夏出版社, 1997.

[2]赵修卫.区域发展应突出核心竞争力[J].决策咨询, 2002 (3) .

区域核心竞争力 篇9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生态位,核心竞争力

1 问题提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该产业的发展会引领国家经济发展,而产业中人力资源状况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因为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是在产业中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协同共生基础上,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价值的有机系统,直接影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部重要的资源。Ansof等[1]指出,要判断组织特殊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首先要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之后,Andrews[2]更进一步描述了这种竞争力是能吸引顾客的能力,强调企业不仅将技能与资源结合,更能依靠这种竞争力去创造核心产品。Prahalad等[3]正式界定了核心竞争力这一名词,认为它是创造顾客附加值的技术与技能,是由工作中群体学习的方式积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技术与技能。1990年以后,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逐渐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业中最重要能力,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促使产业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核心产品,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有积极影响作用,其内部作用机理如何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本研究从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结构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结构出发,构建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影响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提出相应的假设,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影响作用机理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所提出的假设。

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系统和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2.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结构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自身状况和人力资源生态环境构成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因而这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提高这一生态系统的维持动态生态平衡的能力、增强其抗击系统风险的稳健性是人力资源生态学所研究的主要目标。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生态位和一定区域内产业生态环境2个方面。

(1)人力资源生态位。生态位“态”和“势”的研究方面,May[4]最早提出任何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是指生物体单元的状态,是生物体单元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生物体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生态位是某生物单元的“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综合[5,6]。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首先包含着人力资源自身状况,人力资源状况构成了人力资源生态位,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中的“态”,即人力资源生存力,主要是指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的素质指标;人力资源生态位中的“势”,即人力资源发展力,主要是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人力资源能力指标。

(2)产业生态环境。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受到产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产业内的竞争、产业政策、社会经济状况、法律制度等方面都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结构

时希杰等[7]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外层的市场表现、中间层的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以及内层的内部管理3个部分构成。Bergenhenegouwen G J等[8]认为组织核心竞争力包括个体竞争力、组织战略、环境竞争(或市场结构)这几方面构成,而组织核心竞争力又影响到产品、研发和营销这些核心产品要素。目前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还属空白,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与特征的分析,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特点,可以概括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结构要素:

(1)管理竞争力。管理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的定位与配置能力,对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提升至关重要。管理能力对组织战略有指导作用,它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

(2)创新技术竞争力。产业是否具备创新技术往往对其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技术创新,要求实现的是产品的功能性、独特性以及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尖端性,这种优势的技术会为一个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核。

(3)营销竞争力。核心营销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独有的营销技巧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外在表现。

3 作用机理分析与假设提出

3.1 作用机理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发展与组织发展有是十分紧密的联系[9]。有学者认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组织员工的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因此人力资源相关活动也与组织核心竞争力相关[10,11]。然而有关组织核心竞争力和人力资源关系的研究不多,如Bae等[12]指出,具备对市场、客户服务反应快的核心竞争力的组织通常会鼓励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策略与组织核心竞争力相互影响,组织人力资源效能提升,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得到提升。

对于人力资源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首先,人力资源能为产业创造价值。一种资源要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就必须要能为产业增加价值,而产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就在于能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和增加收益。第二,人力资源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建立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为产业提供技术创新,并利用人力资源的知识溢出效应使得其竞争力扩散到产业的服务与产品中。第三,为了保持产业竞争力持续,产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是动态发展的,而产业中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点使得产业核心竞争力能得到持续动态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后,人力资源本身具有隐性特点,产业中各企业独特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以及特异能力的积累都使同领域竞争者不能识别和模仿企业的人力资源,也就无法对产业中企业的人力资源带来的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进行复制。

因此,可以假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2个维度直接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当两者都属于高水平时能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恰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良好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可以推动产业资源管理水平和创新性人才发展,帮助管理资源能力提升,以及产生创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生态位和产业生态环境为产业中创新性人才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而创新性人才的产生进而促成了产业中的创新技术产生。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其具体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3.2 理论框架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中人力资源生态位、产业生态环境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

(1)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境对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的影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境包括产业内人力资源环境和区域环境,这些因素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适合的环境中,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才能保持稳定发展。区域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产生起到了外部保障作用,促使该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人力资源能更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也有助于产业中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因而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H1: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境对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有积极影响。

(2)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对管理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通过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反映,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几个方面表现。Bergenhenegouwen G J等[8]认为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产业中各类资源的管理和运作,因为资源的管理和运作都由产业中人力资源实现,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状况对管理竞争力产生有直接影响作用。因而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H2: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对管理竞争力有积极影响。

(3)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对创新技术竞争力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者和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拥有了创新人才,才能实现产业的技术创新,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产业创新技术竞争力的产生。因而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H3: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对创新技术竞争力有积极影响。

(4)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竞争力对创新技术竞争力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了产业对资源的管理和运作的状态,对各类资源使用和管理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了创新技术能否产生,如对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等都会影响到产业的技术创新。因而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H4: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竞争力对创新技术竞争力有积极影响。

(5)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技术竞争力对营销竞争力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技术竞争力是整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核,该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的走向,如果创新技术竞争力提升,作为外部表现的营销竞争力则会随之提升。因而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H5: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技术竞争力对营销竞争力有积极影响。

4 变量测度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测度

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几个方面衡量。产业生态环境中,内部环境从产业内人力资源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和员工工作满意度3方面衡量;区域环境从区域的经济状况、科技状况、文化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环境和人力资源政策几部分衡量。本研究的问卷评价等级为:1为非常符合,2为基本符合,3为一般,4为基本不符合,5为非常不符合。

4.1.1 人力资源生态位测度与具体评价内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由素质和能力构成,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2个方面,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的能力包含了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2个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状况可以用HSS表示,具体的变量测量条目如表1所示,评价时按照评价内容进行打分。

(1)身体素质是一个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的指标,可以从锻炼状况和出勤情况2个方面衡量。锻炼状况可以通过锻炼的时间进行衡量,锻炼时间越多则身体素质越好;出勤状况可以从出勤率进行衡量,出勤率越高则身体素质越好。

(2)心理素质。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及要求,从思维、成就动机水平和意志力3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心理素质进行衡量。

1)思维,可以按照思维的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从思维的广度和思维的灵活性2方面进行评价。思维广度可以从在工作中能把在各学科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工作中去,遇到难题能提出多种方法多种假设,借助各种工具来解决;能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能根据需要,运用原有储存在脑海里的现象,想象出新的情景等这3个方面测量。思维灵活性可以从在工作中能联系旧知识推断学习新知识;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与它相近的事物;遇到难题能合理利用别的知识触类旁通这3个方面测量。

2)成就动机主要由职业道德、支配性、竞争性以及对地位、金钱与财富的渴望几部分构成[13]。职业道德可以从员工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与同事团结工作,保证所有员工能共同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会坚持科学标准,致力于科研并协助他人发现新知识并恰当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并正确处理自己在履行职业任务和行为过程中发生的利益冲突;尊重所从事行业的其他成员;参加内部评价时自我调节,并接受对其职业表现的外部监督这几方面测量。根据DISC个性测验对支配性的测量维度,支配性可以从员工在工作中愿意接受冒险性强的任务;在工作中希望担负更多责任;在工作中处理问题很直接也很果断;总是愿意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大多认为其在工作中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对在工作中的同事和下属要求严格;希望其职业生涯能按自身预期不断提升;在工作中其他人对其工作提出意见是否会感到厌烦等几个方面测量。岑延远等[14]提出,具有竞争性人格个体是看重权力和控制他人,同时也关心他人的福利的。因而,可以从如果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权力则会非常高兴;希望在工作中其他人都能按照其意愿去行事;如果是领导,会为大家谋求更大的福利等几方面衡量其竞争性。对地位、金钱与财富的渴望方面直接由员工十分渴望在工作中获得地位、十分渴望在工作中获得金钱和财富来衡量。

3)意志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衡量:员工在工作中会自觉完成本职工作;会主动完成一些可能超出其职权范围的工作;认为以其自身能力是足以完成好工作的;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会主动克服,不会被困难打倒;认为只要是工作,则不论多困难都必须完成。

(3)知识技能。可以从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水平、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方面来进行量化评价。受教育程度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一般以最高学历衡量;专业技能水平是个体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可以用专业职称衡量;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就可以从所获得的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衡量。

(4)综合能力。选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最为重要的几种能力进行评价,即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1)团队协作能力可以从在工作中,员工更愿意与其他成员合作完成任务;认为在工作中与他人协作是非常愉快的事;对作为单位的一员感到自豪;愿意接受任何服务于组织的任务;如果能为组织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非常高兴等几个方面来测量员工。

2)沟通能力可以从在工作中,员工能清晰地表达员工观点;可以说服他人按其想法行事;能倾听别人的想法;会对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反馈等几方面来测量。

3)创新能力可以根据Zhou J等[15]编制的问卷中的条目,用员工在工作中,总能提出新的方法去实现工作目标;总会有新的和有实践价值的主意改善问题;总会采用新的方法和技巧;总会为了提高质量而提出新方法;总是有创新性的想法会出现;不害怕冒风险;总会给他人提供新的观点;只要有机会员工就会表现出创造力;会为了新观点的产生先进行计划等方面来进行衡量。

4)创业能力。根据唐靖等[16]提出的创业能力分析并结合本研究实际,可以从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和关系能力几方面进行衡量。机会识别能力可以从员工在工作中能准确识别消费者需求、会花大量精力去发现消费真正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发现新的商业机会等几个方面来测量;机会开发能力可以从员工在工作中很擅长产生新产品、能拓展新的市场、总运用新的管理方法等几方面来测量;组织管理能力可以从在工作中对员工会不断激励其实现目标、会进行合理地授权、制定规章,以及员工总能保证组织运作正常等几方面来测量;战略能力可以从员工在工作中能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会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等几方面来测量;关系能力可以从员工在工作中能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能与领导建立良好关系、能与下属建立良好的关系、能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能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等几方面测量。

4.1.2 产业生态环境测度与具体评价内容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生态环境测度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环境和外部区域环境2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用ES表示,具体如表2所示。

(1)产业内部环境,主要从产业内人力资源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和员工工作满意度3方面来评价。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留住人才,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进行判断,主要可以从人力资源的流失率和招聘新员工数量的具体统计数据衡量;可持续发展性可以通过该产业薪酬的竞争性和产业平均培训投入的具体统计数据衡量;员工工作满意度可以通过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15]。

(2)区域环境,主要由该区域的科技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环境和人力资源政策几部分组成,可通过具体统计数据衡量。科技状况可以用科研机构数量和研发费用支出额指标衡量;教育状况可以由该区域内高校数量和高校在校学生数量指标衡量;生活环境可以从该区域的安全度、社会保障水平、交通便利度、工资水平以及消费水平几方面衡量;人力资源政策可以从该区域是否有引进人才政策、政策执行状况等方面衡量。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测度与评价内容

在本研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为被解释变量。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度量,一般不能采用单一的指标,根据前文分析,从管理竞争力、创新技术竞争力和营销竞争力3个方面衡量。问卷评价等级1为强、2为较强、3为一般、4为较弱、5为弱,具体条目如表3所示。由于这一指标的测量条目比较专业化,因此选择了所调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的相关领域管理者和研发人员进行评价。

(1)管理竞争力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由4个2级指标构成,即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安全能力、营运能力、收益能力,用MCS表示。

(2)创新技术竞争力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包括3个2级指标,即研发能力、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用TCS表示。

(3)营销竞争力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包括3个2级指标,即产品市场占有率、营销网络覆盖率、顾客开发能力,可以用SCS表示。

5 问卷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根据文献查询和相关领域专家讨论确定了最终的问卷,各条目以Likert量表法计分,所有条目答案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完全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5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说明被试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为考察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和筛选项目,分析问卷信效度,本研究在进行了试测,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9份,所得数据录入SPSS22.0进行分析。

5.1 问卷信度分析

首先检验总量表的信度,总量表的Cronbachs系数是0.915,大于0.80,信度非常高。分量表“素质”、“能力”、“产业环境”、“区域环境”、“创新技术竞争力”、“管理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的Cronbachs系数分别是0.821、0.723、0.833、0.642、0.771、0.656、0.782。总体来看,量表及问卷指标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5.2 问卷效度分析

删除掉信度较低的项目,总量表的KMO系数及球形Bartlett检验得出:KMO系数为0.773,大于0.7,可以接受;样本球形Bartlett卡方检验值较显著,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效度验证,在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施行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结果显示所有可观测变量在各自归属的因子上负载程度较高。最后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各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后发现,测量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负荷系数基本大于0.5,说明研究数据达到较好效度。

经过信效度分析,删除信效度较低条目、增加必要的条目之后,问卷的具体条目如表4所示。

6 数据收集与分析

6.1 数据收集

按照黄建毅等[17]在2010年提出的黑龙江省城市经济区划,把黑龙江省分为8个城市经济区,本文分别选取这8个城市经济区中人力资源为样本:在哈尔滨城市经济区选取了哈电气集团和哈药集团,在大庆城市经济区选取了大庆大丰油田科技有限公司和明光志远科技有限公司,在齐齐哈尔城市经济区选取了齐重数控机床集团和齐二机床集团,在牡丹江城市经济区选取了牡丹江市旭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勃农兴达机械公司,在佳木斯市经济区选取了佳木斯电机厂和双鸭山市汉能集团,在伊春城市经济区选取了永恒科技有限公司和葵花药业集团伊春有限公司,在北黑城市经济区选取了无锡天奇黑龙江天华风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气风电设备黑龙江有限公司,在大兴安岭城镇经济区选取了大兴安岭林海明珠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通过选择来自黑龙江省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针对本企业人力资源及核心竞争力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4份,选取样本的具体企业类型如表5所示。

6.2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经研究表明,结构方程模型对检验关系模型假设是十分有效的[18],因此,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与产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假设进行验证。

6.2.1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首先运用AMOS 21.0软件进行验证因素分析,通过最大似然法计算出模型的协方差,计算自由度、拟合优度指数、近似误差均方根残差、非赋范拟合指数、比较拟合优度指数、增值拟合优度指数判断结构模型的拟合程度,判断数据是否适合模型检验,即拟合检验。经过分析表明,各变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说明建构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标准,因此以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是合理的,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然后运用AMOS 21.0软件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与产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的关系结构,分析各关系之间的影响水平。通过建立变量之间的相关联系来消除路径的偏差,最终得到能够跟数据拟合的模型。计算后的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分析可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状况对2个因素有积极影响,即人力资源素质(Standard Coefficient=0.683,p<0.001)和能力(Standard Coefficient=0.847,p<0.001);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外部环境对2个因素有积极影响,即产业内环境(Standard Coefficient=0.687)和区域环境(Standard Coefficient=0.561,p<0.001);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竞争力对4个因素有积极影响,即资产保值增值率(Standard Coefficient=0.701)、经营安全能力(Standard Coefficient=0.718,p<0.001)、营运能力(Standard Coefficient=0.677,p<0.001)、收益能力(Standard Coefficient=0.872,p<0.001);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技术竞争力对3个要素有积极影响,即研发能力(Standard Coefficient=0.631,p<0.001)、投入能力(Standard Coefficient=0.576)、技术创新管理能力(Standard Coefficient=0.813,p<0.001);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销竞争力对3个要素有积极影响,即产品市场占有率(Standard Coefficient=0.861,p<0.001)、营销网络覆盖率(Standard Coefficient=0.818,p<0.001)、顾客开发能力(Standard Coefficient=0.563,p<0.001)。

根据表7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1、2、3、4、5的T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证明各假设均成立。其中,假设4提出的产业管理竞争力对创新技术竞争力有直接影响作用,但影响作用不是非常大;而其余假设均比较显著,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对产业创新技术竞争力的影响十分明显。

注:*p<0.05;**p<0.01;***p<0.001

6.2.2 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综合运用因子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与产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竞争力和创新技术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验证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产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产业人力资源生态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管理竞争力对创新技术竞争力有一定影响作用,而创新技术竞争力又能促进营销竞争力的发展。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的作用机理和路径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在技术创新要求较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人力资源的发展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技术创新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本研究的结论也证明了产业中人力资源生态位对技术创新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产业中人力资源生态位的良好状况也会对其管理竞争力有积极促进作用,因为管理归根结底也是以人力资源作为载体的,人力资源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资源管理的能力。

(2)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因为企业都不仅仅使用其自身拥有的资源,也可以使用产业内外部环境中提供的外部资源,企业与产业内外部环境形成了人力资源交换网络,企业间可以相互利用人力资源,也可以从区域中获取人力资源,如果产业内部环境和外部区域环境提供给企业良好的人力资源及其发展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状况将进一步好转。本研究证明了产业中人力资源生态位受到产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3)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不同部分是相互影响的,研究结果证明管理竞争力对创新技术竞争力有积极影响。由于产业中企业对资源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否顺利完成,企业中各项资源能有效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则企业创新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但由于创新技术竞争力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技术体制、市场特性、企业特性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等方面都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因此该影响作用不是非常明显。同时,创新技术竞争力会促进产生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并促进其营销竞争力的发展,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点。

7 结语

本文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在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作用机理假设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验证理论模型,本研究首先设计了各变量的测量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相关变量,对模型假设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证明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基本成立。

区域核心竞争力 篇10

(一)会计人才的总量需求资料显示,2007年底,台州有私营企业37591户。截至2008年9月底,台州有民营企业39808户,新设立登记企业数量相比2006年底连续两年平均以6%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新设立民营企业呈井喷式增长,仅2010年上半年,新设立民营企业4366家,民营企业达近7万户。在对人才市场的调查中,发现台州的民营企业对财会人员的招聘一般是1、2个,会计行业每年需增加1-1.5万名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台州会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目前,台州会计行业处于岗位与人才两旺状态,但具有“管理型”的中高级会计人才却极度匮乏。

(二)学历需求情况与前几年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要求相比,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务实与理智,以前都要求是会计本科学历,现在对普通会计人员的录用按需要求中专或大专学历,甚至主办会计也只是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而中型以上的企业招聘财务主管或财务经理则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经验。

(三)就业岗位需求情况一般企事业单位和银行系统会计人员的工作项目主要有:出纳、审计、总账、报表、成本核算、工资核算、纳税核算、往来结算、资产管理、财务分析、银行柜面出纳、银行信贷、银行结算、统计等,这些工作项目形成会计专业对应的基本职业岗位群。根据这三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院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仓管、出纳、固定资产会计、审计助理、往来会计、销售会计、辅助会计(或会计助理),统计等岗位,此外,还有商场收银员岗位。

(四)会计人员薪酬情况目前台、温州会计行业的薪酬情况,从岗位角度来看,台州出纳的月工资一般在2000-2500元左右,仓管、辅助会计(或会计助理)岗位与出纳岗位工资相仿,会计月工资在2500-3000元左右,温州薪酬水平比台州高出300-500元/月。主办会计月工资4000-6000元之间,财务主管或财务经理则在8000元以上。从业务角度来看,有外贸业务的会计比内销业务会计工资要高;从行业角度来看,银行系统比企业会计岗位工资要高。根据对我院前二届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一般就职首月工资区间在1500-2450元之间,大部分就业学生的工资集中在1800-2000元之间。

(五)应聘者工作经验和技能更受企业重视目前会计行业低端人才供应相对过剩,具备持证上岗或有初级会计证的应聘人员数量大于工作岗位需求,而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财会岗位上投入培训费用,导致在人才市场上对财会人员的招聘要求一般要有1-2年的财务工作经验。即要求应聘者要有实务操作经验,不需经历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工作。同时,企业需要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办公自动化软件、懂会计软件操作,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并熟悉纳税申报、汇缴程序。特别是那些精通税法,能为企业合理避税的会计人才,深受企业欢迎。此外,在台、温州的民营中小企业一般很少有专职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因此,对于那些有一定计算机维护和保养知识的会计人员,企业主将更为青睐。中型民营企业对主办会计或财务经理的一般要求是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有5年以上的相关岗位经验,且要求有中级以上会计资格证书,但对本科文凭并不是必需的,相反,对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中级以上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则更为看重。

二、人才市场需求对会计专业的影响

(一)对会计招生规模的影响从社会调查中可知,会计人才市场尚处于供需两旺的境地,由于财务岗位招聘需求很多,而且每年都有新增的企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就目前我院对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看,可以考虑再争取增加一个班级的招生指标。

(二)对会计专业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室投入的影响目前,我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室主要为多媒体教室、一个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两个电算化机房,教学软件基本上还停留在先进院校上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与理念上。目前,杭州先进院校的财经专业正在建设“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多专业综合实训室,该实训系统包含多个企业,社保局、税务局、工商局等政府机关,各个商业银行,一次性可以容纳100人进行实习,模拟企业内部总经理、办公室文员、财务各岗位、采购、销售、仓管等分岗位,政府机关各岗位、银行柜面各岗位的实训实习,相当于校园内的顶岗实习,这些都需要场地、资金投入。只有做强了会计招生的规模化,做实了会计学生的就业率,学校才会考虑更好地发展会计专业。

(三)对师资力量投入的影响由于考虑到全国生源总额处于逐年萎缩状态,我院曾担心会计新生招到5个班级后会导致就业率下降,从而对会计教师的引进态度犹豫不决,使会计专职教师连年超负荷上课,不利于教师的后续充电。现在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人才稀缺,各高职院校也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会计教师,这也影响到我院师资力量的进一步充实。

三、会计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位缺乏财经类各个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无论是相对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处于各院校前列,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将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前途与学校的招生规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然而我院目前仅仅是要求会计证硬性与毕业证书挂钩,而并未清晰提出我院学生必须通过哪些相关的基本技能,尚未找到准确的定位。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合理完善企业需要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或称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为主要基础,检测一个会计人员业务功底是否深厚的指标之一就是能否快速编制各会计要素的经济业务会计分录。我院《基础会计》安排在第一学期,由于新生第一学期的实际课时偏少,如果按4节/周课时,明显课时不足,不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会计基础。而《财务会计》课时也偏少,且对《财务管理》课程不够重视,这直接影响我院学生的培养质量。现有的课程项目方面虽然设置了一些体现会计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如在《出纳实务》里有点钞技能、票据填写等基本功的训练,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加入了五笔打字,尽管这些技能对从事财务岗位的学生尤其重要,但这些技能却没有院级的硬性达标标准。如与会计技能比赛相关的小键盘打字这项技能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没提及。在学生顶岗实习意见反馈跟踪中,反映出学生在办公设备使用方面存在不足,应单独开辟一定课时用于学生熟练使用点钞机、验钞机、打印机、传真机、保险柜等办公设备的实训。

(三)师资力量不足我院会计系折合成会计专任教师有9人,以2012学年第二学期为例,该学期总课时208节/周,以人均12节/周算,需17.33人,虽然高职院校办学文件规定必须要有社会外聘教师兼课,但一方面出于校外校内教师教学效果与责任心角度,另一方面合适的兼职教师难以聘任,实际中都是尽量让校内教师勇挑重担超负教学任务,平均每人都在14节/周以上。这导致专任教师害怕出差、害怕外出开会、学习,因为外出期间所落下的课时必须得通过补课加以弥补,本身教学任务就重,补课阶段教学任务更重了。

(四)学习氛围营造不足虽说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勤奋度相对较高,但各班之间的整体差距也非常明显,班级之间的学习风气严重不均衡,缺乏同年级段、不同班级之间的竞争机制。学校里一些社团活动非常丰富,而体现专业技能的活动却很少,即使有一些会计专业方面的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也不多。

(五)工学结合工作不够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将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导的企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为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下企业锻炼获取实践经验,邀请校外资深会计人进行实训指导、讲座,但在人才培养实际过程中,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在第六学期之前工学结合的实效性并不强,许多学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岗位的锻炼,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很难做到零距离上岗。

四、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一)准确定位会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要想在浙江众多的院校中开创出我院会计学生高就业率及良好毕业生的口碑,离不开准确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定位与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毕业生。这种高素质来自会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如毕业证书与《会计证》、会计初级职称资格挂钩,汉字输入速度要求40字以上/分钟,点钞速度、电算化操作上要求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等,并提供给学生企业真账的实务操作经历与自信。只有让学生在校学习的2-3年时间拥有相应的实务操作经验,再辅以高起点的自身就业条件,就能保证毕业生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掌握上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打造会计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还要致力于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尤其是ERP软件的学习、计算机的软硬件动手操作能力,这能让毕业生计算机水平比一般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高出很多。电算化是时代趋势,如果在学生计算机能力训练这方面工作做到位,学生到工作单位就业后将会因其综合素质能力而脱颖而出。

(二)设立会计咨询服务部学校与台州的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公司合作成立会计咨询服务部,具体模式可以校企联办,借助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的影响力把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引入到学校来,由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来完成委托企业的记账、算账、报账业务。相较理工科专业在工学结合上因生产车间有强大人员容纳力可以吸收实习学生,可能一个车间就可以满足十几个、几十个实习学生,会计专业因企业财务部门对实习生的容纳能力有限,一个企业消化实习生多则三、四人,少则一、二人,不利于学生的集中实习。而在学校成立会计咨询服务部,将一改以往会计学生实习零散、管理困难的情况,可以做到不出校门,在教室就能接触真实的企业账,而且还能根据不同行业的委托企业,教授学生不同行业的账务处理方法,解决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困难的状况。通过教师带领学生代理记账,教师自身的会计实务经验将更加丰富,也给新教师提供了足不出户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已经零距离地接触企业的经济业务并掌握了小企业的实务操作,使《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各门课程的知识在设立账户、经济核算、成本计算、报表编制上得到了融汇贯通,再结合《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知识,还可以对企业进行合理化建议。为提高做账效率,引入《会计电算化》,给每个委托企业建立一个账套,使课堂学习的会计现代化工具真正地发挥高效作用。

(三)改变教学方法,变过去的先理论教学再实践操作为 “教-学-做结合”对一些技能操作性强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课程,高职生最怕的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往往老师在讲解操作要领时,学生不是认真听解,而是忙着按教材亦步亦趋地做练习,当操作过程出现错误,或教材案例稍微加以变通而超出学生反应能力时,就只能求助于任课教师,而任课教师往往因这些零星的问题而疲于奔命。对于这种情况,遇到普遍性的问题,学生都会仔细地听,而对个别学生提出的个别具体问题,其本人会对解决方法的讲解听得聚精会神。一个系统模块或单元章节教学与实验完成后,总结很重要,一个系统模块做下来,中间遇到的问题或多或少,每个学生的感受都不一样,此时再归纳操作程序,学生才会认真地去听,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随着省里、国家级会计技能竞赛的深入,会计技能竞赛的技术性文件俨然成为高职会计教育的“指挥棒”。为达到教育部、企业对人才的应用要求,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的选拔赛,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学校的会计各项技能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氛围。会计基础技能掌握作为硬指标要求学生达到汉字输入速度每分钟40字以上,小键盘数字输入速度、点钞速度、会计经济业务核算、电算化操作技能,每项技能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全班同学必须参加,成绩分为班级团体成绩与学生个人成绩,因每班学生人数存在差异,班级团体分采用班级算术平均分作为评判依据。设立班级团体分旨在激发每个同学的参赛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另外对缺乏参赛自信心的同学也有推动作用,使同班同学为了集体荣誉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练习。

(五)加强校企合作,共享人力与教育资源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时理论联系实践,也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我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邀请校外专家来学校做专业讨论和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作兼任教师承担本专业的部分教学任务,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同时,引进教育文化企业的教育软件资源,如会计网上实训平台、无纸化测评系统———会计信息化,引入《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认证考试题库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期末考试,促进课证结合。

(六)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锻炼师资队伍。高校可以选择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实际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或ERP系统的实施工作,也可以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学教师举办技术讲座。这样,可以把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关课程可以聘请软件公司人员来讲授,学校教师做助教的方法来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水平。其次,教师要定期进行业务进修。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会计核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软件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与软件开发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滞后,知识更新速度慢,影响教学工作的进行,所以教师应定期进行业务进修,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

(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年龄上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兄、长上;在学习上将双方定位于平等参与者、合作者和服务者,虚心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尊重学生的观点,乐于接受学生言之有理的不同见解;在心理上鼓励学生摒弃进入职业院校就是高考失败者的观点。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实现思想上的互相碰撞、互相激发、互相接纳和互相融合。

物流,就是核心竞争力! 篇11

层论坛暨珠三角工商领袖峰会”。在此,本刊将会上部分精彩内容加以摘编,与读者分享。

做这么多年的物流,我们深深感受到:物流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也是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还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物流好,所以企业好

为什么这么说?对企业来说,整个生产制造环节所占的时间和资源,其实是很少的。更多的是我的原材料如何采购、如何运输、如何存放,然后我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运出去,在全国分销。而这些,都涉及物流。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那些把物流当成核心竞争力来看的企业,都能快速发展。比如沃尔玛,从一个小小的杂货店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就变成了全世界销售额最大的公司。是什么在起作用?就是物流。戴尔电脑,它的现金流是非常好的,因为它不用本钱就可以做生意。它为什么能做到这点?也是物流在起作用。又比如丰田,其资金周转速度很快,他们原来在广州资金一年能周转38次。丰田能够在全世界无敌手,最核心的就是它的精细化,使得它可以不用库存。再比如可口可乐,一罐小小的可乐才卖一元,但是它可以做到几百亿美元的生意,因为它有一个核心理念:只要你手一伸,就能喝到可口可乐。其整个物流配送体系能送到你的门口,基本上就送到了你的嘴边,你不想喝也得喝。

所以,物流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一个教授通过研究曾得出来一个结果:物流费用大约占一个商品价值的36%。但这是在美国,而中国的物流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物流费用占一个商品的价值多少?我们曾经研究过一些家电企业,起码在50%以上!

物流有了,什么流都会有

为什么说物流也是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今年年初,广东省领导提出整个珠三角要腾笼换鸟。那么,腾出来的这个笼应该装什么样的鸟?我当时给了一个建议:珠三角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把现代物流业当成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

为什么?我举一个例子。比如香港,其经济的真正腾飞是在1980年代。为什么它会腾飞?就是利用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大量的商品通过香港出口到全世界,全世界的原材料又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大陆,香港变成了一个物流集散中心。大家为了方便做生意,很多企业跑到香港设立窗口企业,政府也在那里设立窗口公司,外国公司也在香港设立大中华总部,大家就聚在香港做生意了,在那里开发票、纳税,资金也在那里结算。人来人往,带来了人流、信息流,带旺了香港。所以说,物流会带来资金流、信息流、商流。

在1990年代以前,我们一说上海,就想到它是一个工业化城市,比如:自行车、缝纫机、皮鞋、毛衣等等。现在我们说上海,除了几部汽车以外,它有什么品牌?你已经想不出了。但是,它的经济依然兴旺,发展得非常迅速。其实,它与香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江浙一带把它作为物流集散地。大家为了方便做生意,就统统跑到上海设立总部,在上海做生意,上海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物流业一旦发展,物流的诸多积极效应就会显现,比如:金融业、会展业、现代服务业等等,就会发展起来。

中国的问题,都是物流问题

那为什么说它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呢?记得温总理在总结中国取得了很多成就的同时,也讲到中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三农问题、区域发展问题、资金效率问题、节能减排问题。我认为,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都是物流问题。如果我们不能从物流这个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比如农民增收,我也举一个具体例子,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有一次我出差去兰州,九点钟从宾馆出门时,就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在那里卖水蜜桃,那些水蜜桃非常漂亮,一斤才五毛。我12点多回到宾馆时,这一篮桃子一个也没卖出去。后来,我就拿了一百元把这篮桃子全买下来了!我为什么要买这篮桃子?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物流工作没有做好!如果我们能够帮助这些农民把这些桃子运到一千公里、两千公里以外,它就不会卖五毛,更不会一个都卖不出去!而我们回过头来,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都能随随便便买到美国加州的橙子、苹果、香蕉,而你在美国就吃不上我们广东的荔枝,更谈不上兰州的水蜜桃!显然,不是美国人不喜欢吃,而是我们的物流水平还没办法把这些水果保质保量地运到美国去。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解决物流的现代化。

节能减排和物流也有很大的关系。麦肯锡有一份调研报告:中国汽车的空驶率是40%!按照我多年的从业经验,真实数字是只多不少。而发达国家是多少呢?只有5%~8%。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汽车的空驶率比发达国家高出了三十多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一年要白白烧掉4000多万吨的成品油,要烧掉几个大庆油田!对我们这样一个资源这么缺乏、节能减排压力这么大的国家,这是多么大的问题!而造成我们空驶率比国外高出这么多的原因,显然与我们的物流组织、物流模式、物流网络、物流信息系统等都有关系。

又比如资金投放,我们的这些资金有没有发挥作用?可以说,我们资金的利用率非常非常低。按照国家2006年的统计资料,现在全社会的资金周转是279天1次,一年只周转1.41次。而发达国家是多少?是13~18次!而资金周转这么慢,也跟我们的流通环节不通畅有很大关系。那么,我们的资金周转,即便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十几次,我们一年只要周转3次,那我们就能够解放出20多万亿!现在国家拿出4万亿的投资就很不得了了,可只要我们的资金周转快一倍,就能够解放出20多万亿!可以想像,那样,我们整个经济运行、企业经营的效益就能提高很多。

所以说,物流非常重要!虽然大家每天都在讲物流,但是物流的价值和意义还没有被真正认识和重视。只有大物流,才能促进大流通,大流通才能促进大发展。管理

(本文作者系宝供物流企业集团董事长。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摘编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核心竞争力与核心资源的整合 篇12

本文通过分析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持久竞争优势的层层递进关系,强调成功企业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目前核心竞争力的拥有,更重要的是对核心能力的维持、管理、培育和再创新。核心能力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只有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整合,使其上升为更“高级”的竞争力,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资源

资源是企业形成和运作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资源状况对企业的活动领域、范围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但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取决于其对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配置的效率。因此,对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的资源主要有管理资源、组织与制度资源、企业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财务资源、市场资源和信息资源。本文主要是分析企业内部资源。

1. 人才资源

企业的人才资源主要是指企业中所有那些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包括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包括企业员工的心理能力。人才资源是各种资源的控制主体,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是一个企业实体的智能主体。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

人才资源是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能动的要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石。作为人力资源中最可贵的分子,人才资源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企业家型人才,是企业适应客户需求,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获得客户的忠诚和满意,最终赢得市场的关键要素。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核心资源,它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人才的生产能力受到个体意识的控制和支配,而个体意识的形成和发挥作用又受到个体依存的、独特的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企业是对人才个体意识有着重要影响的一种环境力量。企业的组织构架、制度约束、历史文化会浸入到人才的思想和心灵深处,形成一种最具有企业特质的生产资源。在企业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这些富有企业特质的人才具有不同的效率输出,进而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2. 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专用性资产。

财务资源包括企业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含括:资本金、股票价值、货币资金等不同形态的资产以及原配料、产品、土地、厂房等不动产,生产设备、运输工具、矿山、有利的地理位置等。有形资本和有形资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形资产是比较容易确认和评估的一类资产,一般可以从企业的会计报表上查到。但是从战略的角度看,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资产价值是模糊的,甚至由于会计核算中实施的“历史成本记账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某项资产市场价值,不能说明该项资产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而导致错误的战略决策。一般来说,企业应关注有形资产的使用,是否用较少的有形资产获得同样的产品或用同样的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是否具有使用效率等,要注意评价其竞争优势与潜力。例如,目前我国很多三线军工企业面临着生存问题:一方面,这些企业拥有巨额固定资产,有些设备还很先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大多位于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滞后,很难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发现有形资产无论在企业的总资产中,还是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所占的比例和所起的作用正慢慢下降,无形资本的分量却日显突出。无形资本是指特定主体依法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可以在较长期限内用于生产经营,并给所有者或合法使用者带来较高经济收益的无形资产。这个定义说明了无形资本来自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形成无形资本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无形资产都是无形资本,只有那些可以用于生产经营的,可以增殖的无形资产才可作为无形资本。比如,企业的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标、流通渠道的支配力、研发能力、产品质量、企业形象等等。例如,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世界上信誉和知名度很高的两家公司,这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已成为它们最重要的竞争资源。财务资源还包括企业独特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分析与决策工具、健全的财务关系网络以及拥有企业独特财务技能的财务人员等。

3. 市场资源

市场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同市场密切相关的资源要素,来自于企业同市场、客户建立的有利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企业的各种品牌、企业既有的客户、客户的忠诚度、既有的销售渠道、各种有利的经营许可证或资质以及其他各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契约关系。

4. 信息资源

企业信息资源包括企业历史档案、数据等资料,企业各种生产、管理、经营等的数据信息,作为决策与管理支持的信息管理数据库及网络系统等。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决策和参与竞争不可或缺的主要资源和无形财富。信息资源可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可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可实现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提升企业竞争力;可提高决策的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5. 文化资源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牵引力,企业持续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源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谈不上核心竞争力。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关研究表明,大约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问题而搁浅;大约70%的失败是由于文化沟通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

6. 组织与制度资源

企业的组织能力是指企业内部各种被用来实现某一预期目标的组织流程。企业的组织能力往往以信息为基础,具有企业特定性,它们是通过企业内部各种其他资源的长期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这种资源可以被抽象地看作是企业创造的一种“中间产品”,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的制度资源主要指企业内部的基本管理制度以及企业与外界力量所形成的各种协议安排和制度安排。企业的制度运用起来就会形成一定的管理模式,它是企业经营运作的一个框架,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资源的创新、积累和升级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资源。

7. 管理资源

企业管理资源是指企业在供、产、销、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例如,对电力、水、煤、气、油等能源供应,以及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的可靠性、及时性、技术特性及质量保证的分析;对企业活动进行的价值链分析;对组织内部权力的分配、信息沟通、组织气氛(团结协作精神,对组织目标认识的统一程度,对企业的负责精神,对企业前途的看法)的分析;企业高层领导者对本企业组织方面存在问题的看法和组织变革的设想;企业中下层管理者对本企业组织方面存在问题的看法及组织变革的想法和建议,等等。

二、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任何企业都拥有一组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资源。企业资源是指企业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或者所控制的、能够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的集合;而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指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的过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企业若是没有考虑其核心能力而扩展或收缩其经营范围,将会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受到损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决定了企业效率的差异,并进而导致了企业效益的差异。因此,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的核心资源,因此,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培养企业的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包括资本和能力两大部分。资本又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能力包括个人能力和组织能力。在企业资源中,管理能力作为非物质性无形资源中的主动性资源,在培育核心竞争力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管理将企业的各种核心资源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互补的整体,形成对手无法跟进的竞争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可测量的。一家企业即使拥有好的政策环境、好的竞争产品和竞争对手不具备的市场网络、先进的技术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些被动性核心资源,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能力,仍然无法实现企业目标。因而,科学的管理是将企业实体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手段和纽带。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固化或蕴藏在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的一种能力,它通常表现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技能,比如海尔的创新能力、邯钢的降低成本机制、本田公司的发动机组合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而核心竞争力是综合运用企业核心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战略发展的能力。如果企业能够拥有独特的产品和技术,以及不断地学习及发展的能力,那么,企业将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核心能力关注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的综合运用和企业获利能力的增强;而核心竞争力关注的是如何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保持企业生命之树长青这个战略重点。

三、核心竞争力管理

企业核心能力已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包括核心资源的管理、核心能力的组织及运作、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巩固和再创新等环节。

企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核心资源。核心资源是指支撑企业在一定环境下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企业持续拥有的、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来自于支持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与积累性知识增长。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长期积累并不断演化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的某一种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组织或管理等)优势,而是以企业诸多资源为基础,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一种资源整合能力。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力量,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的能力和资源的组合,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力量来源。

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持久竞争优势是一种层层递进关系,一般而言,上一级依赖于下一级支撑。

第一层:广义的企业资源的形成。企业经济资源(前面已加以说明),它是企业发展的必需之物,拥有一定的资源并不能保证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以及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二层:核心资源的整合是核心能力的基础。企业必须具有较高地支配、驾驭企业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果,才能形成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第三层:各种核心能力的整合构建起核心竞争力。各种资源只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要素,并不能说明企业已经拥有核心能力。企业创造核心能力的过程也是突出企业这些资源能力特点的过程,各种能力的整合和综合的过程,消除一般能力可能发生僵化的过程。它是创建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核心能力的要素可以从外部获取,但其整合只能靠自主开发,不能靠外部移植。核心能力的独特性和其生成环境与机制的差异性决定了它是难以被模仿和移植的,而这一独特性和难以被模仿、移植的根源就在于核心能力整合的内部化。资源围绕着创造价值目标而进行的有机整合是构建核心能力的关键和体现核心能力基础性作用的根本。

第四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巩固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长期巩固才能形成。企业必须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避免核心能力的丧失,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由于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并不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即它们的整合可能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如果把非核心能力视为核心能力来培养,其结果必然会造成时间、资源上的浪费。因此,为了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加以培育和不断地进行变革。企业核心能力不是一种经营方法和管理手段,如营销、研发等:也不是简单的竞争,如价格竞争、市场竞争等。事实上,它是企业各种具体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影响企业全局的竞争力,它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和整合。

第五层:核心竞争力的变革是核心竞争力的再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并非一劳永逸,除了构建和培育外,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企业也可能会遇到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再创新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企业必须寻找不断改善现存的方法和培育不断改变那些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企业只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来架构其核心能力体系,因而,其核心能力的竞争性总是面临特定的市场竞争条件的约束。这就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是为其他企业所不可复制的,而且,也是难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传递”的。在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企业成长出现阶段性演进时,如果企业不能实现对原有的核心能力体系的超越,那么,企业的寿命周期或许是可持续的,却注定是无成长的,即不能满足可持续成长型企业的约束条件。因此,只有实现核心竞争优势的自我超越,才能保障企业进入可持续成长状态。

上一篇:新时期会计人员素质下一篇:传送带问题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