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核心城市(精选10篇)
区域核心城市 篇1
概述
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静态交通系统的良好运行是构建稳定和谐动态交通系统的基础。尤其是城市核心商业区, 因其商业用地的特性使得它拥有极大的交通集聚特性, 这种集聚特性的发展与现有交通设施的不协调导致了交通拥堵。特别是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 在静态交通组织规划方面原本欠账较多的城市商业核心区停车难、乱、缓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动态交通组织规划的实施效果, 甚至在部分时段、局部地点出现等待停车的车辆完全堵塞道路, 进而导致动态交通瘫痪的窘境。以商业核心区域静态交通为研究对象, 在对其静态交通运行过程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步行街静态交通组织和运行中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从而为商业核心区域良好交通运行秩序的获得打下良好基础。
商业核心区静态交通现状浅析
作为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 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区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 形成了其独特的底蕴。围绕着商业步行街周边存在着大量的小街小巷以及居民住宅, 对于商业核心区交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制约。特别的用地紧张的商业步行街区域, 静态交通组织成为了不小的挑战。经过实地走访和调查, 对以长沙商业步行街为代表的城市核心商业区域静态交通现状浅析如下。
停车需求现状
伴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 在未对城市核心商业区域进行交通管制、限行的情况下, 步行街周边道路的停车需求亦持续增加。经过现场的调查分析, 城市核心商业区停车需求主要来自四个群体, 一是商业店铺用于生产生活的停车需求;二是商业区单位、公司写字楼的工作停车需求;三是商业区域消费如吃饭、逛街、娱乐等产生的停车需求;四是与商业区单位、公司业务往来的停车需求。上述不同种类的停车需求合在一起, 构成了商业核心区域停车总需求。值得注意的是, 对这些不同类别的停车需求从停车时长、停车时间、停车位置和停车路线四个要素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停车供给现状
区别于其它新建城市商业区, 受限于城市规划、改扩建的长沙市商业步行街区域停车供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少欠账, 对于该区域内新建商业体来说, 都能按照相关停车设施建设标准配建相应停车设施, 但在部门老旧小区、单位, 尽管相关部门不断挖掘停车潜力, 但是停车设施依然相对缺乏。该区域内停车设施种类具体包括:
商业建筑配套停车设施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核心商业区不断涌现出集合了办公、消费、娱乐等功能的城市综合商业体, 完善的停车设施是这类商业综合体的必备特征, 如王府井百货、平和堂、悦方等就是这种建筑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停车设施大多以地下停车位的形式出现, 通过一层到三层的地下车位向来访者提供完善的停车服务。这类停车供给的优势集中表现在停车泊位数量较多, 而停车配套如照明、指示设施完善;不足之处则主要表现为周边路段人口密集、道路狭窄, 没有相关的停车引导标志, 车库进出口容易堵塞, 收费相对较贵, 寻车时间相对较长, 服务半径较小等。
单位内部停车场
此类停车供给来自于单位内部院子改建而成的地面停车位, 如财贸医院、骨伤科医院等。从数量上看, 这种停车场的停车泊位数量较少, 而且停车秩序相对较差, 没有明确的停车位的划分, 空间浪费现象严重;从使用上看, 此类停车场通常为单位内部使用, 工作期间一般不对外开放。
路内停车泊位
为了进一步挖掘停车潜力, 更好的服务于核心商业区的停车需求, 相关部门通过路内停车泊位的施画来增加步行街区域停车设施数目。长沙市商业步行街区域内的路内停车泊位集中设置于湘江路沿江风光带一侧和部分已经进行单向交通组织的小街小巷如府后街等。作为路外停车设施的一种重要补充, 路内停车泊位的设置在数量和覆盖面上都要好于单位内部停车场。但值得注意的是, 设于小街巷内的停车泊位因为非机动车、行人流量的激增导致交通拥堵现象较为频繁。
旅馆类建筑停车场
旅馆类建筑的停车供给来自于建筑配建的地面或地下停车场。如酒店类停车场拥有较多的停车泊位, 但服务对象相对单一, 主要提供给入住人员和来访人员使用, 停车场的使用率较低。
停车行为现状
停车设施利用率较低
由于停车需求与停车供给在消息传递上的不对称, 造成一部分车主在寻找停车泊位的过程中巡航路段较长, 不仅耽误了车主的时间, 也导致了停车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据现场调查结果, 约30%的机动车驾驶员在沿解放西路寻找停车位的过程中, 因未能及时获取停车场位置、收费、空余车位等信息, 至少需要约3公里的无效巡航距离, 在加剧路面交通压力的同时, 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占道停车相对普遍
违法占道停车多发生于核心区主次干道之外的支路上。核心城区支路较多, 道路宽度十分有限。不少机动车仅从停车方便考虑, 随意占道停车, 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支路留给其它交通参与者的道路资源十分有限, 常发生拥堵。
非机动车无序停放
电动车已经成为现今居民生活必备的交通工具之一。商业核心区内, 电动车随意停放、占用机动车停车泊位的现象发生相对频繁, 一方面在停车设施的设计修建过程中对非机动车停车需求考虑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非机动车无位可停;另一方面, 部分车主出于使用方便的考虑, 就近停靠的行为给行人、机动车通行秩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逆向停车时有发生
长沙市黄兴步行街的五一大道和黄兴路交叉口, 这里交通流量大, 交通环境复杂, 如果车辆逆向泊车过程中会造成逆向行车, 不仅影响正常的通行秩序, 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停车不入位现象较多
停车不入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停车不入位, 使得道路实际变窄, 导致道路通行能力降低, 加剧城市道路交通堵塞;二是对商家和居民出入造成不便;三是使得城市环境恶化等。比如在实际调查过程中, 在光大银行停车场停车不入位的现象比较严重, 使得停车能力降低30%以上, 原本1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实际停车能力只有70辆左右。
商业核心区静态交通管理对策浅析
和谐静态交通环境的取得离不开静态交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 针对上节中长沙商业步行街区域静态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提出建议如下。
增加停车供给
核心商业区用地紧张、成本高的现状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停车供给的有效增加。建议政府从规划的角度, 增建大中型公共停车场, 并从定价、收费、税收等方面鼓励占地面积小、停车能力大的立体停车库的建设。
调节停车需求
经济手段
制定并执行停车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 并使停车收费价格反映全面 (建设成本和经本) , 使市场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促进停车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实现停车设施建设经营的民营化。提高占用公共道路及市中心区, 来灵活调节核心商业区的停车需求。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在中心城区设置公共交通专用车道, 增加公交车的数量, 缩短班次间隔时间。公共交通的载客能力大, 不断提升公交服务质量, 减少居民开车出行频率。
规范停车行为
专项整治停车过程中的交通违法行为
对于停车资源充裕的区域进行严格执法和处罚, 做到对违法停车的零容忍,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宣传, 向全社会号召, 培养驾驶员的规则意识。
加强安全宣传
一是加大交通法规宣传力度, 提高交通安全参与者的安全意识。交警可以积极借助各项整治、宣传活动的开展, 深入到社区、家庭、学校以及人口聚集地开展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方式开展宣传;二是加大交通知识的宣传, 让民众更加了解道路交通规定。制作相关宣传片, 让驾驶员从根本上意识到逆向行车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三是在商业区的繁华路段、车辆聚集处设立交通安全固定宣传标牌, 提倡文明行驶, 文明停车的主题宣传, 提高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培养驾驶员良好的停车习惯。
提高静态交通运行效率
对驾驶员进行停车诱导。协调区域各停车场, 采集停车场车位信息, 形成停车诱导系统。在路口处设立停车诱导屏, 让驾驶员及时了解停车信息进而选择最优停车路线, 从而减少驾驶员的停车搜索时间, 以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
结束语
静态交通系统的运行离不开人、车、停车设施的和谐共处, 在当前城市核心商业区域停车需求持续增加的背景下, 可以在提高停车供给的同时, 通过停车诱导设施的建设来提高停车设施利用效率, 辅以严格的交通管理执勤执法, 多措并举来保障城区静态交通的运行秩序, 从而为该区域内的动态交通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静态交通运行状态对城市核心商业区域动态交通运行秩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长沙市黄兴路商业步行街区域为例, 城市核心商业区静态交通呈现出停车需求旺盛、停车供给有限、停车秩序混乱的特点。建议相关管理部门综合利用各种管理、科技手段, 从调节停车需求, 挖掘停车潜力、增加停车供给, 规范停车行为几个方面入手, 多措并举, 为城市核心商业区的交通运行秩序打下良好基础。
区域核心城市 篇2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为止,海创周累计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万余名留学人员、1200余位国外客商,与1.8万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进行了合作洽谈,共签订4800余项合同;另有68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就职,有32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创业,创办企业2100多家,获专利4700余项,累计创造产值5000多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连市人民政府市长李万才在开幕致辞中说:“海创周对大连全球引进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辽宁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他表示,当前大连正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及现代产业集聚群的建设。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大连迫切需要数量众多、更具创新力的优秀人才,为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资产。
据了解,为了使海归及来华人员得到国际化的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接,中国海创周积极构筑了四大平台——项目对接平台、人才对接平台、资本对接平台、信息对接平台,目前,海创周已经形成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汇聚、高端岗位需求的汇聚、海归创业载体的汇聚、对接合作企业的汇聚、“阳光雨露”政策的汇聚、辽宁省城市群及特色产业基地的汇聚的核心内涵。
在2011年中国海创周上有幸入选第二批海创工程的大连佳姆公司董事长张建军在与记者交流时难掩激动:“借助政府支持,我们的企业也在过去一年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创工程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公信力的一种支持,而这个支持力度并不仅仅只是资金的问题,可以说是全方位方方面面的支持。”他坦言,公司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销售模式,现在已经进入到快速增长期。
走访中多位与会专家对记者表示,在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地政府应重视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个性化趋势,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丰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手段,强化人才引进的产业导向。大连以人才为核心不断将中国海创周推向新的高度,在实现区域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同时,也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建设性思考。
关于“中国海创周”
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简称“海创周”)由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指导,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大连市人民政府和辽宁省科技厅等单位共同承办,旨在加快推进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满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区域核心城市 篇3
1 衡阳市发挥大湘南区域经济核心城市作用
1.1 衡阳在湘南区域经济的聚集作用
核心城市对人才、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具有集聚效应, 通过组织和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 吸引新的资本和人才, 使得区域中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衡阳在大湘南区域中的聚集效应主要体现在金融、贸易和工业上。衡阳拥有商业银行29家, 保险机构34家, 小额贷款企业18家, 融资性担保公司7家, 证券公司19家, 金融机构通过外引和内设加速集聚, 重点吸引了湘南腹地城市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总部进驻衡阳市, 营造金融业规模效应和聚集优势。在贸易方面, 2015年衡阳的贸易利润总额超过比郴州和永州两市的总和, 可见其吸纳能力极强, 能够将大量质优价廉的商品, 依托发达的交通优势和物流网络, 通过其强大的城市商贸渠道, 迅速吸引至本市, 为贸易中心城市迅速积累财富。同时工业上各生产要素和资源不断向衡阳聚集, 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 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推动力, 使衡阳的工业经济在面临众多困难的境况下, 仍然保持着逆势而上的良好势头。
1.2 衡阳在湘南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
当城市在拥有一定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后, 需要在资源的配置方面, 更好的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衡阳能对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主要是由于自身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衡阳面积15310平方公里, 人口约800万, 居全省第2位, 2015年GDP已达2601.57亿元, 被定位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全国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 衡阳现为全国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是中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 同时也是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成为湖南省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城市。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在大湘南区域均处于领先地位, 湘南周边城市在衡阳的强力辐射下, 利用衡阳的综合实力并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在产业集群和集聚的作用下, 各城市之间经济合作逐渐增强, 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另外衡阳拥有普通高等学校十余所, 是大湘南区域中科技和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 相对密集的人才与科技资源, 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产业技术, 可见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已经开始发挥效应。
1.3 衡阳在湘南区域经济的创新作用
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经济要发展, 必须发挥核心城市创新功能, 使之成为新思想、新理念的集合地。衡阳市作为大湘南区域的核心城市, 是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动力源。衡阳市委、市政府将自主创新作为关键环节, 并以重点企业为支撑, 不断引进、消化和吸收各类核心技术, 继而调整产业结构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形成重要试验田和示范基地, 从而发挥对大湘南区域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同时衡阳拥有四所本科院校, 科研能力较强, 通过加强学校企业之间合作,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助推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从而有利于城市间的经济合作, 有利于发挥衡阳在湘南区域经济的创新作用。
2 衡阳市发挥核心城市作用中存在的不足
2.1 第三产业发展欠佳
近几年, 衡阳市服务业占比始终处于徘徊状况, 大体维持在35%左右。第三产业发展仍然不足, 不仅不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也不利于调整投资消费比例关系, 从而不利于经济转型发展。另外产业结构不合理, 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在衡阳服务业中占主导地位, 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新型业态发展不快, 导致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偏弱, 影响到衡阳第三产业的发展, 也制约了经济总体的运行效率。衡阳第三产业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工作环境差, 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 因而, 人员的流动性过大, 这也是阻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政府对湘南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另外湘南三市的区位优势相近, 产业结构雷同, 容易引起区域间产业重复建设, 形成恶性竞争。重大基础设施也缺乏统一规范与协调, 城市间交通系统建设有所加大, 但随着近年来车辆的增加, 道路建设仍然落后于逐渐增长的交通需求, 重要交通要道依旧堵塞严重, 加上交通系统管理不善, 加剧交通拥堵, 对区域之间的合作造成一定的阻碍。湘南三市同属湘江流域, 经济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同时用水量增加, 城市的供水发展已经跟不上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发展速度, 在环境和资源方面也缺乏协调。因此, 衡阳在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有待于进一步整合。
2.3 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生态环境日益严重, 目前衡阳市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耕地面积和林业用地急剧减少, 生产开发建设也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导致山体坍塌、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等现象。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过多的使用农药化肥加大了土壤的酸化程度,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遗留的重金属元素通过污染土壤继而影响植被和水资源, 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生态环境的恶化将阻碍了衡阳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社会环境不佳, 现阶段衡阳市企业不讲诚信行为仍然普遍存在, 追求自身利益造假贩假、拖欠债务、偷税漏税, 影响到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问题仍然存在, 扰乱社会的公共秩序, 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另外政府的诚信度也有待提高, 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 严重败坏了政府的信誉和社会风气,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3 提升衡阳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政策建议
3.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首先, 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真正发挥政策指引和行业指导, 全面合理规划第三产业布局, 同时以相应政策辅助, 从而正确引导公民创业和就业,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其次, 加大资金的投入, 深化改革开放, 调整产业内部结构, 通过政策的创新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 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为衡阳真正成为服务业基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且通过建设重点开发对象, 支持重点企业提升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以此吸引外来资本和人才投入此行业。最后, 在减少人员流动性方面, 需要注重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提高其福利待遇, 并且与员工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 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3.2 提升辐射能力
产业集群通过延伸产业链化解产业过剩, 提高市场竞争力, 形成区域特有的品牌优势, 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加剧,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 在分工协作基础上更好地体现区域合作的功能互补, 避免区域内恶性竞争。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的向优势转移, 从而强化城市辐射力。交通道路上须统筹规划, 加快建设衡阳周边地区的出入通道, 完善区域路网, 加强管理, 实现区域交通便捷化, 确保区域人流、物流畅通。同时, 在环境和资源方面也要加强协调, 使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另外政府要针对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 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政策, 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提升城市辐射能力。
3.3 优化战略发展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削弱地表径流冲刷, 进而保护土壤, 同时推进清洁型能源的使用,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向绿色化工发展, 形成产业和环境友好发展的新格局, 重点形成衡阳自己的品牌形象, 用全新的发展思路, 制定符合衡阳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其次优化社会环境, 提升城市管理, 健全法律法规是减少企业失信现象的重要手段, 对于不合法的失信现象要严格的打击制裁, 在严打失信的同时, 要鼓励企业讲诚信, 给诚信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 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注重诚信发展。社会治安方面需要加大警力投入, 加强警察素质的培训。政府官员就要勤奋工作, 倾听民声, 获得有效信息, 作出正确决策, 从而赢得人民的信任。
参考文献
[1]高玲玲.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J].经济问题探索, 2015, (1) :76-81.
[2]何龙斌.我国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经济辐射力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 2014, (8) :50-54.
[3]李媛媛.论核心城市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兼论滨海新区如何带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J].时代金融, 2007, (11) :21-23.
[4]冯德显, 贾晶, 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06, (3) :66-72.
区域核心城市 篇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少先队工作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和工作主线”。各地少先队组织如何根据全国少工委的要求,结合本区域的乡情和队情,发挥特色优势,找准切入点,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项少先队的重点教育活动“落细、落小、落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思考之一:保持少先队教育的连贯性
少先队组织根据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要求,在实施少先队常态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推出服务中心工作的重点教育活动。这种“突出主线,推进整体”常态常新的少先队教育,体现了少先队组织对少年儿童与时俱进的思想引导,体现了少先队教育的时代先进性,更体现了少先队组织的价值和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少先队教育的新元素。牢牢把握时代教育新元素,突出重点教育工作主线,这是各地少先队教育的当务之急。
各地少先队组织都有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少年儿童成长需求的阶段性工作计划。它包含着以队章教育为核心的常态化的基础教育,又包含着根据少先队教育要求所开展的各种时效性教育活动和工作部署。这种面向全体少先队员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常态教育工作安排,是当地少先队日常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要推进重点教育活动,必然要对常态工作安排作必要的调整。但这种调整必须注意保持少先队教育思想和内容的内在联系,不能违背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不能中断他们的认知积累。因此在调整时要努力突出主线,结合本地实际,认真部署“核心价值观记心中”和“说优点、讲不足、手拉手、同进步”等当下时效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同时又要有机结合当地正在开展的,如中国梦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少先队其他教育活动,并向这些活动注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元素(当前用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去诠释和发展队章,就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教育内容互相融合,工作安排前后衔接,使重点教育活动和常态的教育安排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便能形成少先队教育的新常态,保持本地区少先队教育的连贯性。
思考之二: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性
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性是为了保证少先队教育的思想有效性。因此,开展重点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性,要尊重少年儿童的个性,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和养成规律。
坚持内容的基础启蒙性 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少年儿童中开展这项重点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播种”。因此,教育的内容应是由小到大、能为少年儿童理解和接受并富有本地区特色的;教育的方法应是大处着眼、细处入手的;教育的要求应是分层次、递进安排的;教育的过程应是由具象到抽象的;教育的原则更应是耐心期待、静待花开的。
坚持方法的示范引领性 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榜样教育和伙伴教育的功能。要学习先贤仁人的高风亮节和当今时代先锋模范的优秀事迹,更要从少年儿童在校园和社会接触到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和身边情来选择可亲、可爱、可学的榜样。
形式的时尚流行性 创新活动的形式和载体。要充分运用区域内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当今流行文化的时尚元素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技术,采用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形象化、现代化、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教育活动,增加教育的亲和力,以激发思想活跃、个性开放的少年儿童的参与热情。
路径的实践体验性 避免坐而论道,避免简单化和急于求成。要体现少先队自主教育精神,有意识地设置实践环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特点优势,化虚为实,让少年儿童在实践参与中逐步明理。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更要精耕细作,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内容要有符合知、情、言、行认知规律的板块设计,使教育过程成为少年儿童“努力做最好的我”知行结合的实践过程。
目标的习惯养成性 重点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而言,“行”既是指行动参与,更是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因此要把重点教育活动的精神要求融入到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去,并细化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基本规范,长抓不懈,积累养成。
机制的规划长效性 要充分认识重点教育活动的长期性。这是一个现在播下“种子”,“长大才能发芽开花”,中间需要经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培育和积累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统筹安排本地区的少先队教育工作,做好长期规划,注重机制建设,以少先队教育的新常态,保证重点教育活动的机制长效。
思考之三:发挥区域少先队工作优势
一个地区的乡土乡情,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杯乳汁”。历史遗址、古老传说、仁人志士、民俗风情无时无刻不在给“生于斯,长于斯”的少年儿童以耳濡目染的熏陶与教化,久而久之成为他们的“文化胎记”。在长期的少先队教育工作中,各个地区又会形成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少先队文化。这种文化接地气,有亲和力,为当地的少年儿童所熟悉和喜欢。在开展重点教育活动时,要注意充分运用这种“文化亲近”与“文化认同”。
整合区域少先队教育资源 每个地区的少先队教育都有富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和工作积淀。每个地区的少年儿童教育格局都是一个齐抓共管的工作状态: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指导下,有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工作安排,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计划打算,又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推进重点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善于整合社会资源的本领,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主动联合相关各方,主动承接、统筹安排教育活动任务,依托全社会广泛的共识和强大的舆论基础,推动区域内重点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nlc202309041217
优化区域少先队教育计划 宁波是一个富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的开放城市。“宁波帮”和“宁波装”曾是它的名片,河姆渡遗址、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更是它的历史见证。近年来,北仑大港建设、火车南站重建、城市地铁开通,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宁波市的少先队组织迅速调整、优化了少先队教育计划,同时认真分析了宁波市的少先队工作优势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确立了以少年儿童实践参与为主的重点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板块,成为全市各级少先队组织开展核心价值教育观活动初期的启蒙示范资料。
打造区域少先队教育活动新载体 启蒙示范是为了创新跟进。宁波市下辖11个县(市)区的少先队组织立足本地优势和特色,经过广泛调研和优化组合,形成了教育内容连贯、教育要求连续,既以重点教育活动为主线,又有常态化少先队教育作基础,带有本区域特色的六大系列活动。
“红色记忆”系列 宁海县少先队以“红色精神代代传”活动为主题,打造“快乐成长一日营”:瞻仰“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故居,走访县内所有健在的46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在乡老战士,并建立了长期结对帮扶,还通过制作“红·记忆”特色网页,广泛宣传家乡的光荣历史。
余姚市梁弄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红军小学”,地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四明山镇,少先队员们建立了“红小军成长训练营”,开展了走红色之路、讲红色经典、做红色小导游等活动。
“和谐校园”系列 霞浦小学位于东方大港的北仑区内,该校非本地户籍学生已占全校学生数的70%以上,少先队员们以“友谊”为载体,“同心结”为标志,开辟了“同心结体验路线”,建立了同心结手拉手友谊馆,编写了《和谐乡情》校园教材,使城乡少年儿童“同住一座城,同爱一个家”的融合教育落到了实处。
鄞州区雅戈尔小学开展了少先队“小留学”活动。活动以他人家庭作为实践活动基地,以交换家庭作为实践活动方式,通过贯穿于小学六年中的三段三次“小留学”生活(含队内互动,城乡互动和家校互动),在学习生活中帮助队员,学会交流,了解社会。
“流行节拍”系列 宁波市少儿服饰文化节是坚持了16年的少先队品牌活动,是每年10月宁波国际服饰节的一个亮点。少先队员通过DIY环保服饰和走秀等活动,在与城市共舞中,体验了时尚与流行。
“超市”是一种现代商业模式,鄞州区东南小学的少先队员也办起了“童乐超市”,他们的“超市”上架的都是少先队的活动阵地:民族团结教育、队知识教育、文艺实践活动、技能训练、兴趣创造……“超市”的魅力让少先队员乐在其中。
“文化长廊”系列 奉化市莼湖中心小学濒临东海,学校的少先队组织通过挖掘海洋资源,创建了“海洋文化教育”三廊一室,“海洋生态技术”四大基地,海洋生物特色中队和海洋特色兴趣社团,做强了少先队的特色海洋文化品牌。
校园从来只有教室,鄞州区首南一小的少先队员却创造了“玩室”。学校在“玩室”中开辟了4个游戏基地。红领巾俱乐部定期举办创新性游戏创编竞赛和红领巾游戏节等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少先队的文化生活。
慈溪市慈吉小学少先队组织开展的“天天讲、周周乐、月月秀、季季青、年年演”文化活动,已形成长效活动机制,发挥了少先队文化活动独特的育人功能。
“名人榜样”系列 镇海区庄市镇是著名侨胞包玉刚的故乡,也是“宁波帮”的发源地。庄市中心学校的少先队组织依托地区商帮的文化资源,通过访、查、讲、写等方式,学习“宁波帮”致富不忘反哺家乡,回馈社会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在家庭、校园和社区开展了“我的责任”的教育。
慈溪人文荟萃、名人大家辈出。古代有东汉隐士严子陵,近代有教育家杨贤江,当代有中科院前院长路甬祥、作家冯骥才和余秋雨。慈溪市城区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员就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开展了“走近家乡名人”“争当校园小名人”等活动。
“实践天地”系列 余姚市河姆渡镇中心小学少先队组织以得天独厚的河姆渡遗址为依托建立了学农基地。通过实践参与,了解到水稻、茭白和茶叶等农作物的播种、栽培、加工等过程。学校开展的“我是河姆渡小传人”活动培养了队员热爱家乡,热爱农业和热爱农民的情怀。
鄞州区有7.4万名少先队员,其中农村队员占85%。鄞州区少工委在全区创建了41家“红领巾”俱乐部,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少先队农村校外阵地新模式,成为广大农村少先队员丰富业余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
六大系列活动保持着本地原有品牌活动的乡土味,为少年儿童所熟悉,又因为注入了适合少年儿童参与体验的时代教育新元素,越来越受到少年儿童的喜欢。以六大品牌活动为切入囗,发挥了区域少先队工作优势,成功开启了当地重点教育活动的序幕,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深入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常态常新,区域优化,整体推进。
期待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区域化推进的万紫千红,迎来全国少先队教育工作的春色满园。
区域核心城市 篇5
为实现“三年倍增计划”的高起点开局, 我们把今年的主要发展指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 达到91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 达到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 达到5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 达到33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和域外资金分别增长36%和40%, 达到5亿美元和300亿元;外贸出口增长15%, 达到9.3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围绕以上目标, 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一是以沿海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加快推进锦州港、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五大板块”开发建设, 努力形成组团开发、纵向连接、互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带发展新格局。二是积极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发展壮大石化、铁合金、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 进一步加大光伏、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力度, 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狠抓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促进项目向先导区集中, 向特色主导产业集聚, 继续保持县域经济的强势发展态势。四是按照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进一步完善城区经济社会管理职能, 最大限度地下放管理权限, 科学制定考核评价体系, 全力推进城区经济发展。五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 精心包装策划, 组织强势宣传, 全面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热潮, 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按照年度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求, 实际工作中我们着力狠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核心, 推动快速发展
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没有项目, 一切都是空谈”的思想意识, 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历亲为, 千方百计引项目、落项目、建项目。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我们在坚持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周调度、月通报、季分析的同时, 实行县 (市) 区和市直部门双重下达计划指标的措施, 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考核力度, 并将完成情况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倒排时间表, 加强协调和指导, 积极创造开工条件, 形成了项目建设全面开花、各行各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锦州机场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城际铁路项目一期工程征地动迁工作已经开始, 滨东大道等一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特别是锦凌水库建设, 采取了修建大棚抢抓冬期施工的做法, 各标段工程进展顺利, 开创了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先河。一季度全市开工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60个, 其中亿元以上的71个。
二是积极为项目落位服务。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和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功能, 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提高工作效率, 努力构建“部门围着窗口转, 窗口围着项目转”的工作模式。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国土、环保等职能部门, 不仅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快速行动、高效办理, 而且密切协作, 合力推进项目的落位和启动实施。一季度全市新批项目46个。
三是下大力气引进项目。我们坚持以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和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 强力开展电力电器、工业炉、农机装备制造、航天航空新材料、光伏、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商业地产、纺织、物流、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集群式招商。在北京、上海、深圳、温州、宁波和香港等地, 成功推出了“中国光伏之都”“中央大街十里商街”“中国海洋城”“纺织工业城”“航空航天科技”等主题概念招商项目。市政府还组团赴台湾开展了光电产业招商, 近百家国内外企业参加了“在锦州市投资太阳能产业之优势研讨会”。一季度, 全市累计签约外资项目10个, 协议金额22.7亿美元;签约内资项目64个, 协议金额230亿元, 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9个。200万吨PTA、240万吨聚合纺丝项目已正式落户龙栖湾石化轻纺工业园, 实现了重大项目引进的重大突破。
二、实施经济区域联动, 推进协调发展
按照县域、城区、沿海三大经济区域“资源共享、互为支撑、齐头共进”的发展理念, 我们进一步加强领导, 明晰思路, 强化措施, 全力推进县域、城区和沿海经济的协调联动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四县 (市) 围绕“双增升位”目标, 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尽早形成超百亿元工业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 继去年全面确定了工业主导产业后, 今年又分别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为推进县域工业集群化发展, 各县 (市) 采取培育主导产业与园区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的办法, 在狠抓主导产业招商的同时, 积极开展冬期施工, 园区道路、标准厂房、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一季度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 各园区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一季度, 四县 (市)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 增长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亿元, 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亿元, 增长7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1.1亿元, 增长32%;实际利用外资7834万美元, 增长2972%。
二是强力推进城区经济建设。为加快城区经济发展, 我们借鉴县域经济“双增升位”的做法, 按照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在年初制定出台了城区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明确提出今年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要增长35%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增长50%以上。同时, 我们最大限度地下放了管理权限, 并在龙栖湾新区为凌河和古塔两个老城区规划了“凌古”工业园区。一季度, 城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6亿元, 同比增长21.3%, 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亿元, 增长5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 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亿元, 增长17.3%。
三是强力推进沿海开放开发。年初以来, 我们深入研究市情, 坚持科学统筹规划和高标准定位, 努力寻求与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 进一步确立沿海各园区主导产业, 加大融资力度, 出台优惠政策, 创新管理体制, 全力推进锦州港、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等沿海“五大板块”开发建设。目前, 锦州港209、210泊位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两个专业化煤炭码头工程即将开工, 西部港区基础工程进展顺利。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白沙湾行政生活区职教园区、滨海体育中心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房地产开发势头强劲, “三横六纵”道路网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和亮化工程初具规模。西海工业园区已入驻包括锦恒气囊、万得悬架等上市企业在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24家, 光伏、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也已形成规模效益。龙栖湾新区规划编制工作全部完成, 光伏产业园、纺织工业园和生活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华昌光伏200MW太阳能电池、博阳光伏500MW组件等5个项目已经竣工投产。大有经济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详细规划编制已经完成, 5平方公里的航天航空新材料工业园区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 生活区、景观湖等工程也已经全面启动。建业经济区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区、锦州湾航空物流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和起步去基础设施建设。
一季度, 锦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3亿元, 增长20%,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9.7亿元, 增长30.9%,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达到12.7亿千瓦小时, 增长32.5%;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8亿元, 增长127%,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1.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5.9亿元, 增长18.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5亿元, 增长56.5%;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 增长185.7%;引进内资101.3亿元, 其中省外资金到位额达到70亿元;外贸出口1.8亿美元, 增长113.2%;新增贷款32.1亿元, 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列全省前三位。
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篇6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的, 他们研究的是多元化经营的一种模式, 即所有进入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圆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他们只是给出一个描述性概念, 没有给出清晰界定。不少学者试图进一步清晰、明确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赵修卫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核心竞争力”概念。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 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 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何立胜, 杨毅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同类区域对资源和市场的吸引力, 是区域竞争力优势表现。李仁安, 徐丰将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解为能将区域独特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系列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 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 其众多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方式存在。
笔者认为,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所独特的并能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是对高等要素的吸引、培育、转化的能力。
二、区域核心竞争力构成
区域核心竞争力本质还是一种区域的竞争力, 但最突出特征在于它是核心竞争力, 与一般竞争力有区别。肖亚玲, 黎露, 廖奕翔三人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区域技术能力、区域创新力、区域企业特色、区域综合协调能力、区域文化和区域环境六个方面。吴玉鸣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系统, 首先表现为拥有区域关键资源、核心要素;其次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 表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其集聚藕合形成的核心区竞争力, 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核心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核心区竞争力等方面构成。郑锋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区域体制创新而形成的一个混沌系统。
区域核心竞争力, 是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个平台, 起着重要衔接作用, 有特殊的构成要素。本人试归纳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为:1.区域核心技术能力2.区域创新能力3.区域对高级要素的吸引、配置和转化能力4.区域环境5.区域文化理念6.区位优势。
三、区域核心竞争力特点
肖亚玲、黎露、廖奕翔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价值性、相融性、延展性、动态发展性五个特点。吴玉鸣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持续性、稀缺性、延展性、独特性、集聚性、层次性、动态性、整体性九个特点。陈柳钦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独特性、延展性、整体性、价值性、持续性之外还具有涌现性、周期性和协调性。
综合以上学者的分析, 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所特有的不易被其他地区模仿或学习, 能为区域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特性、稀缺性、持续性、周期性、延展性、价值性和动态性。任何一种竞争力都不会一劳永逸, 都会有发展、繁荣、衰退的时候。它的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 能为区域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 超额的产出和财富。
四、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单纬东认为核心能力是区域独特知识和能力的集合, 核心能力的知识性使区域的优势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而这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大多以人力资源作为能力载体, 因此区域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区域核心能力构建与培育的关键。郑锋认为应从三方面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 即建立优秀的产业集群品牌、利用知识联盟、大力推进区域创新。赵晓俊认为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应该从提高政府绩效, 塑造良好地政府形象、加强大众教育, 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产业和市场选择上应该谋求主流产业、主流市场的主导权这三方面入手。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展以及壮大,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区域的经济在某个特定时期, 可能会由于某种特色产业而出现一时繁荣, 但这并不具有持久性。要想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挖掘出其内在推动力—区域核心竞争力。它是将传统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平台、路径。首先要培养和储备一批掌握高科技、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利用知识联盟, 引进高级要素并推进区域创新, 在此基础上, 谋求主流产业, 实现产业集聚, 利用已形成的要素条件作为增长极, 引导并推动周边不发达地区开展创新。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区域要素禀赋的目的。
摘要: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广泛体现于国家、地区、城市、企业等各个方面。在全球竞争的时代, 要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减少对自身利益的损害, 并保持持续的发展, 关键是培育核心竞争力, 形成克敌制胜的独特优势。如何深刻地理解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点、构成、理论基础以及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核心竞争力,概念,特点,构成,培育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修卫.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 2001 (10) .
[2]何立胜, 杨毅.产业集群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J].企业活动.2004 (02) .
[3]李仁安, 徐丰.区域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 (02) .
[4]肖亚玲, 黎露, 廖奕翔.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 (05) .
[5]吴玉鸣.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6 (01) .
[6]郑锋.区域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途径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9 (49) .
[7]陈柳钦.区域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路径分析[J].地方经济, 2010 (05) .
[8]赵晓俊.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03) .
区域核心城市 篇7
一、区域协同发展中创新型人才现状
1.对人才认识还不到位, 人才观念相对滞后。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根本,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的驱动。经济发展, 科技先行, 未来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 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行业主导权。吸引并利用京津保创新型人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从产才融合、柔性引智等多方面入手, 创造开放与共享的环境与政策, 让技术和产品有效对接, 实现科技创新的转化与落地, 让生产力从人才的大脑中解放出来, 形成新价值。
2.科技人才匮乏, 创新型人才更缺少。区域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必须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下才能达到最优配置。目前保定缺乏人才使用和培养的机制, 作为农业大市、经济资源大市、人口大市, 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 尤其是缺乏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高级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而创新型人才更是非常匮乏。高端人才服务的渠道匮乏, 针对高层次人才特点的服务功能不完善。
二、创新型人才引进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人才应用平台。京津冀经济圈科技人力资源十分丰富, 在分布、配置和开发政策上各有不同, 但由于不能实现共享, 因此区域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将京津保创新型人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通过多种政策和市场, 可以有效解决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调问题, 最大程度地满足各地的不同需求, 从而给区域经济带来共同发展空间。保定以大中型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农业科技活动也超过京津, 可以将重点放在农业技术创新和传统优势产业上, 以产、学、研为桥梁, 实施引才借智战略, 加强与京津的合作, 将保定建设成为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制造业基地。
2.生活保障问题。高端人才使用保障, 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机制。高端创新型人才的服务保障体系薄弱, 比如人才引进后的配套的科研工作软环境、子女及配偶就业、就学等生活问题尚不能解决。河北省与京津相比, 在医疗保险、基础教育、文化生活上面都明显有着差距。
三、加速区域内创新型人才流动策略
1.发挥保定·中关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建立意味着京津保核心区在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全面启动。完善的人才应用平台必将对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建设大有裨益, 助推保定产业创新创建, 为人才吸引、企业创设、融资、发展等环节提供支持。努力发挥中关村智能基地辐射与引领作用, 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利用的顶层设计, 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构建大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二是要务必打破思维定势,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和利益共享分配机制, 突破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障碍, 推动京津冀创新型人才流动取得新进展。三是打破影响人才流动的藩篱, 使人力资源顺畅流动, 以创业型人才流动带动资金、技术和项目流动, 实现三地人才与项目、资金与技术的融合互动, 形成研发、营销和腹地立体化。形成三省市互连共享的人才市场, 建设集科技孵化、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发展平台, 整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一体化。
2.区域内构建务实、优质的人才服务体系。在人才跨区域流动与合作中切实做好社保、就业、职称、退休等政策衔接工作, 联合开展人才培训, 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开发机制、职业技能竞赛交流机制。采取特殊办法引进特殊人才, 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和特长, 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项目、促进一个产业、激发一方经济的发展目标。要实现区域内创新型人才流动, 人才评价资质互认互准, 在北京市、天津市取得职称证书的, 到保定无需再认定, 着力实现“一章通关”“一证通行”。建立三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 统一职称评价标准机制,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打造集档案户籍查询、网上认证、网上预订展位、人才信息查询、高级专家信息统计发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京津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聘任后符合高一级职称申报条件的, 可持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申报。将各类人才流动的渠道打通, 引导人才向新兴产业集聚、向农村和基层集聚、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 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新机制。
3.吸引人才柔性流动, 依托已经建立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 支持协同区域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推动产、学、研新模式。全市有院士工作站16家, 院士41人。此外, 有国家级研究所1个, 省级研究所4个,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 省级重点实验室16家。启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 在较短时间内, 带起一批产业, 带起一批项目, 带起一批人才。积极推进各类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 鼓励各类人才开展区域科研项目合作。着眼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通过聘请京津兼职教授、客座专家、星期天工程师等柔性人才引进方式, 打通京津保人才流动“高速路”。
保定市目前有普通高等学校17所, 在校学生2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8所, 在校学生9万人。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等, 为京津保协同发展提供各类高技能人才。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建立共育机制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 柔性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 通过他们支持和培育原来产业升级改造, 使之成为引领环渤海、辐射全中国的人才基地、创新基地。
4.因为保定市的地缘位置, 作为河北省人口第一大市而且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故可以向京津积极推动保定市农村的劳动力输出, 可以通过输出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技能素质等。由此一来某些人出去学到一技之长, 积累了一定资金后, 了解了市场, 就可能回乡创业, 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创业。可以优化创新资源, 激活创新主体, 引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梁文群.我国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评价与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9) .
[2]刘建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理论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3 (2) .
[3]胡春林, 彭迪云.基于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产业结构转型路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2015 (2) .
区域核心城市 篇8
1 概况
1.1 车站概况
本站为2号线与10号线的换乘站,采用上侧下岛形式,两站同期施做完成;2号线部分为岛式车站,有效站台宽度14m,车站总长193.5m;10号线部分为侧式车站,有效站台宽度5.6m,车站总长145.00m。2号线部分车站为两层三跨的箱型框架结构,标准段宽22.7m,结构顶板覆土厚度约2.8~4.4m,底板埋深约17.5~21.1m。10号线部分车站为双层双跨箱型框架结构,标准段宽22.6m,结构顶板覆土厚度约3.00m,底板埋深约19.9m。主体结构采用明挖法顺作法施工,钻孔灌注桩+钢支撑基坑围护;车站出入口、风道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钻孔灌注桩+钢支撑基坑围护。
1.2 地质条件
本区拟建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浑河新冲积扇,场地标高介于52.1~57.8m之间,相对平坦。在勘探深度范围内,该场地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和更新统粘性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组成,其下为基岩。各层土自上而下依次如下:粉质粘土填土(①)层;杂填土(①-1)层;粉质粘土(④-1)层;粉细砂(④-2);砾砂圆砾(④-4);粘土(④-5)层;砾砂圆砾(⑤-4);
2 模型计算
根据车站结构换乘节点处的结构型式,采用Midas Civil程序建立空间计算模型。
2.1 模型建立
选用核心区行车中板建立模型,其中二号线为双柱三跨岛式车站(竖直方向),板横向跨度分别为7.25m、6.8m、7.25m,板厚400mm;十号线为单柱双跨侧式站结构(横向),板的横向跨度为9.6m,板厚600mm;十号线部分通过变形缝与二号线部分相连接。本模型中,梁、柱采用梁单元,行车中板采用板壳单元。
2.2 计算荷载
(1)自重荷载,由软件自行考虑;
(2)道床荷载:十号线行车区域加载道床;
(3)人群荷载:4kPa;
(4)行车荷载:采用影响面加载,车辆采用B型车,并采用移动荷载工况对行车荷载进行组合,考虑冲击系数折减系数(IFR)为0.8(图2);
(5)冲击系数:根据《TB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4.3.5条,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冲击系数约为1.21。
3 结果分析
3.1 位移分析
全荷载组合CBmin情况下的位移0~-5.318mm;最不利位置在十号线单向板的范围;中间换乘节点处的位移约为-3.38mm;本站结构最大挠度约1/1800,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挠度控制标准。
另根据各荷载工况下的变形情况,大致得到自重荷载所占约40%位移值,道床自重约占10%多,人群荷载约占10%,列车行车荷载约占20%的比例;行车荷载对整个结构变形有较大的影响。
3.2 梁单元内力图
主要受力区域依然是十号线的单纵梁区域,换乘核心区的梁弯矩并不是很大。
此处十号线部分的多跨连续梁仅取了2跨,与实际的无限跨的多跨连续梁有较大的区别, 不应主要考虑。同时,换乘节点区由于横梁的作用,其受力形式应该优于十号线标准段的纵梁。
可以看出列车相关荷载(道床+车辆)所占比例分别为0.33及0.29,列车荷载对核心区梁单元受力来说,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梁的配筋应该加强注意。
3.3 板单元内力图
板单元全荷载组合CBmax下,Mxx最大弯矩云图见图5,范围404.832~-776.078kN.m;本组合下主要看跨中正弯矩,可以看出,换乘核心区的横梁对板带有一定的划分作用,但是换乘核心区的板块仍然以单向板受力为主。
对图6、图7的弯矩剖断线图,对比不同位置的板弯矩图可以看出,随着跨数的增加,边墙支座对跨中的影响逐步削弱,板的最终受力状态能满足受力要求。
3.4 最不利荷载位置
利用Midas Civil自带的荷载追踪器功能来查看最不利荷载位置,以便进一步认识模型的受力状态。
根据图8可知,MVmax车辆荷载组合下,柱轴力最大,相对应的车辆荷载布置情况为前车后轴与后车前轴满布于柱两端。
由图9可见,纵梁跨中弯矩最大处,为两列车的车轴同时满布在跨中左右范围内。
4 结论
(1)通过计算,根据内力分布情况,可以得到需要加强的部位,可以在设计中有意识的加强薄弱部位,提高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2)车站空间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虽然行车中板厚度较大,但仍呈现为板柱结构受力分布情况,是典型的“板柱结构”特性。十号线段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单向板的特性,而换乘核心区则更多体现双向板的特性。
(3)通过影响面分析,可以很直观的查看最不利荷载布置位置情况;同时,通过不同工况所产生的最终内力比较,可以看出中板行车荷载(包括道床荷载等)对中板的受力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此处的关注。
(4)此外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本结构未承受行车荷载的部件,如顶底板、侧墙等,是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采用极限状态法进行配筋的;而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行车中板则应相应的选择《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采用容许应力法进行配筋。两者会有较大的出入,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区别对待。
摘要:地铁十字换乘车站的换乘节点核心区受力较复杂,以上侧下岛双层十字换乘车站为例,车站中板作为列车的行车道板,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行车荷载的影响。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 idas C ivil,采用影响面分析考虑行车荷载后的中板受力分析,确定了最不利工况,找到了应力集中部位,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车站结构的安全。
关键词:十字换乘车站,上侧下岛,换乘节点,有限元,数值分析,影响面
参考文献
[1]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TB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S].
[3]黄珂,林蓼.地铁十字换乘车站预留换乘节点的结构计算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08,(3).
[4]丁春林,含结构节点的地铁车站空间受力分析[J].地下空间,2003,(3).
城市魅力是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篇9
【关键词】城市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72-02
作者简介:赵本谦(1978-),男,河北玉田县人,讲师,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胡铁男(1978.2-),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师,专业方面:饭店管理、饭店经营。
1 提出问题
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城市为目的地从事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购物娱乐等活动。城市实际上向来都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观光、度假、中转以及从事商务、公务的游客,是一种特殊的、复合性的旅游资源。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人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里,来了,流连忘返;离开后,又久久难忘?这就是城市魅力。“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是白居易对杭州的喜爱,他喜爱的是灵隐寺里赏月赏桂,喜爱的是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杭州是吸引人的,是有魅力的。一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有魅力,城市魅力是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城市魅力是城市实力和形象的综合体现。一座城市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有影响力的旅游活动,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优美的景观与环境,高质量的服务等都能形成城市的魅力,但从旅游视角来看,营造城市的魅力有三项因素尤为重要,即:环境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服务是关键。
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的优良、美观、独特是一个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不管一个城市经济是否发达,建筑是否高大,人们判断它是否有魅力似乎都有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即城市绿化、生态环境是否受到重视。在城市旅游过程中,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城市标志建筑以外,总是那些住宅区的小庭院、公共建筑底层的园林、随处可见的街心花园以及广场、公园等,它们是构成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座城市的魅力关键在于它的个性,一座城市的个性则体现在它的文化之中。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不仅在于它的规划布局、色彩基调、建筑样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在的气质、情感及其文化底蕴。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不可能深层次发展,文化才是城市的灵魂,所以巴塞罗那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城市不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而是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而文化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灵魂。对于不同文化的好奇和审美向往,是旅游业发展的深层动因。一个城市的文化,不仅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上。城市文化的实质既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素养和特质的体现。而市民对于自己城市的热爱和眷恋,对于世界和他人的热情友善,对于生活的积极乐观、从容自信,特别是市民那种既包含普遍人性,又别有韵味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才是一道更加靓丽的风景。
服务是提升城市魅力的关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原副院长钱炜先生199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为:旅游业的第一要素是服务。在这篇文章里,他呼吁业界不能把服务所包含的软性要素(包括旅游环境)排除在旅游业诸要素之外。他写道,“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忽视的正是旅游者的期望。我国旅游业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呼吁将旅游服务质量放在全部工作的首位,它集中反映了对旅游业特性的新的认识,从偏重于旅游业的硬件建设,跃进到对软件建设的追求”。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它的服务必然是有魅力的。城市旅游的发展,必然依赖于服务业的发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未来的社会是服务的社会。
总之,优美宜人的环境、独具特色的文化、温馨周到的服务,是一个城市魅力四射、永不衰竭的最重要的因素。
2 提出打造秦皇岛城市魅力的建议
就秦皇岛这座旅游城市而言,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发展城市旅游,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旅游,就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魅力。这就需要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提供有魅力的旅游服务,这样才能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又将如何打造呢?
2.1 构建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秦皇岛连续实施了城区绿化、环城绿化及沿海沿河绿化等工程,不仅使中心城区快速迈进园林化,还建成了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沿海防护林带。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6%,绿地率38.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6平方米,城市区域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已连续7年保持在350天以上。通过本人2009参与的游客问卷调查活动得知,多数游客认为秦皇岛的主要吸引力在于海滨风光、目的地品牌和生态环境。但是客观的讲,秦皇岛近海岸的海水水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海港区西海滩地域的近滩海水中绿色海藻宽度近几年已从几十公分的漂浮带扩大到十几米宽,让人望而生畏,且海水中冒着气泡带着臭味。构建优美的生态环境,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控制生态恶化趋势,近期要注意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不断改善宏观调控能力。其次从生态系统平衡和永续发展的高度保护秦皇岛的沙滩和湿地,防治盗运海沙,严格控制对沙滩和湿地的圈占。最后,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增强市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让游客维持秦皇岛是个干净城市的评价。
2.2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秦皇岛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底蕴深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长城文化、孤竹文化、海文化、秦文化等。但从目前来看,对这些文化挖掘不够,涉及到这些文化的遗存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人认为,秦皇岛应着重打造长城文化、海文化,秦皇岛境内目前遗存有明代和北齐时长城,长城沿线还居住有守护长城的后代,有着众多动听的传说故事,这都是打造长城文化的基础。海文化方面,应依据现有条件,营造秦皇岛浪漫、温情的气氛。加强对外宣传与营销,加深在游客心中的印象,树立秦皇岛鲜明的文化形象。
2.3 提供温馨周到的服务。服务是旅游业永衡的话题。目前秦皇岛的旅游服务水平整体还是比较低下的,表现在服务人员素质低,服务标准低,不能为游客提供诚信、无障碍的服务。旅游服务要以游客为中心,为游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诚信化服务。加强对旅游从业的培训和考核力度,严格准入退出机制。积极利用秦皇岛各大旅游院校的师生力量提升秦皇岛旅游服务水平。建设旅游服务设施,通过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统筹全市餐饮、住宿、旅游服务,让游客一进入秦皇岛境内就能享受到细致入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秋雯. 对秦皇岛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3月
[2] 张帆.从游客的评价看旅游立市的具体着眼点[EB/OL]. 秦皇岛旅游局信息中心.
[3] 熊晶,李玉国.秦皇岛旅游文化开发探析.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3期
区域核心城市 篇10
天津滨海新区的优势
1. 地理区位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北京、天津、河北等城市群的交汇点。内陆腹地广阔,辐射西北、华北、东北12个省市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临近内陆国家最重要的出海口。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第五位;进出口货物70%以上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集装箱运量60%以上来自“三北”地区。滨海新区将逐步成为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可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
2. 产业基础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起步于1994年,与当年深圳、浦东等特区、开发区不同,滨海新区在2006年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之前,已进行了10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在全国各开发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服务于华北、西北和北方最大的保税通道,进出该区货物总值的60%来自外省市,拥有较高的起点。经过多年建设,滨海新区已形成了优势较突出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油、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航空航天、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新的优势产业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IT制造业居全国前列,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全国一千多家企业为新区的产品配套,具备了较雄厚的产业基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1~4月,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滨海新区逆势而上,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16.9亿元,增长22.3%。
3. 人才科技优势。
滨海新区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集中了全国约27%的科技资源。天津拥有45所高校、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66家。此外,天津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通过与德国政府、西班牙政府合作,每年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高级以上技术工人达到24.3万人,占技术工人队伍的25.5%,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支撑。天津也被国家认定为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体系10个产业平台全部建成,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相继启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完成市级科技成果201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425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有81项。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的总部和研发机构,建立了国际化研发转化基地,人才和科研优势为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使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区域和北方各省市走向国际市场和获取先进技术的便捷通道。
发挥滨海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
1.构建快速立体交通网络。
1957年,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和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中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城市之间没有间隔,联系紧密”。环渤海地区要形成大都市带,就要在构建交通网络上共同努力,构建“日常都市圈”和“大都市圈”。“日常都市圈”也称“1小时都市圈”,是指从核心城市到周边城市之间的单向时间距离在1小时左右,距离约为100公里。1小时经济圈,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通勤圈,它们的内部联系十分密切。目前京津地区已建成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正在逐步将区域内两大核心城市连为一体,实现人才、货物的高速流动。“大都市圈”也称“3小时经济圈”,单向时间距离一般在3小时左右,半径可达300~400公里。“3小时经济圈”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对腹地内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与腹地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要素聚集和辐射扩散效应。京津两大枢纽应加强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交通运输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的转变。应发挥滨海新区的港口优势,加强空路、海路交通枢纽作用,强化航空港、海港建设;推进城际快速轨道网络建设,加强通道运载能力,提升交通网络之间的有机联系,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全方位融合交织,建成以滨海新区为核心的人才、货物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2.调整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突出优势。
滨海新区应在资金、技术、人才、商贸服务等方面产生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一个增长和发展极,具有贸易、金融、信息、技术创新和物流等中心功能,并带动整个周边地区,最终形成具有活力的经济区。结合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发挥优势,提高港口的利用水平。天津港是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津的比较优势所在和核心战略资源。进一步发挥天津港的优势,一是要加大港口的开放度,充分发展集装箱中转业务,形成与国际大港口尤其是韩国和日本港口竞争的实力。二是要加强天津港与大连港、烟台港的联系,减少重复投资,成为有效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窗口,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释放潜能、增强竞争力,同时也为腹地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2)突出特点,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天津滨海新区地处渤海湾,拥有潜力巨大的海洋资源优势。天津作为北方缺水城市之一,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主要靠外调的滦河水和黄河水。在这种情况下,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已成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滨海新区应着力开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快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发挥海洋资源优势,节约能源,优化产业布局开发、利用新能源。(3)扩大规模,加快金融业发展。滨海新区是国家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府应加大扶植金融发展的力度,吸引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扩大其自主经管的权限、范围,促进区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企业发展。特别是加大对绿色经济企业贷款的投放,设立绿色经济发展基金,支持企业从事绿色产业,促进产业调整。
3. 建立地区经济互促论坛。
【区域核心城市】推荐阅读:
区域核心竞争力05-30
试谈区域核心竞争力论文09-06
城市区域交通信号10-14
区域性国际城市11-03
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07-04
《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06-19
核心期刊《现代城市研究》杂志投稿须知05-18
庆阳市区域概况及城市规划简介10-29
非牛人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申请总结10-23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