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核心竞争力(共12篇)
企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篇1
摘要: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 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具影响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强调满足顾客需求, 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强调整合知识和技能, 其关键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质量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任何产品都要经受市场的无情考验, 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企业质量水平的高低还有助于企业充分认识质量对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增强质量意识, 持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企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谈到:“就短期而言, 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 但长期而言, 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何谓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 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 (Gary Hamel) 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 (The Cor e Competence of th e Cor por ation) 一文 (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 (th e h avor d business r eview) 上) 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 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 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简单地说, 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身具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独有能力。因此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 (人才, 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 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 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具影响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长期主动性, 就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但任何一家从事产品生产的企业, 其核心竞争力都与产品质量有密切关联。质量就是生命, 没有质量就没有明天, 任何产品都要经受市场的无情考验, 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 只有产品质量始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才能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 才能创造经济效益。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水平的主要标志, 更是一个单位企业素质的重要体现, 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重视产品质量, 重视质量管理。
企业要发展, 就必须正视现实, 加快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提升企业管理等级、进行企业重整、推动科技进步和转换经营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现在, 质量管理已从过去的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发展到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TQM) , 其核心要求是:关注于顾客、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持续改进、让每个人承担义务、注重过程和最高管理者的承诺等;质量管理的目标也由注重资源的利用率、产品质量的合格率转变为关注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率和产品利润率的多元化目标。
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升, 要做到两手抓。
抓质量管理制度建设。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和起点, 它反映了企业的质量理念、质量标准和质量水平。只有建立、健全企业科学、有效、高起点的质量管理制度, 才能使管理者管理起来“有法可依”, 使员工执行起来“有章可循”, 不断地改进工作质量,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抓培训和考核工作。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是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的保证。但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 人们的质量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也从过去的粗放管理发展到现在的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原材料供应、质量过程控制到产品售后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战略之一。只有大力加强员工的质量培训工作, 通过开展不同层次、持续的质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才能使每位员工充分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增强质量意识, 自发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技能, 使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得以贯彻和落实, 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更好提供指导, 帮助企业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便于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战略, 创造更有魅力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还有助于企业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对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增强质量意识, 持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篇2
摘 要:当前很多企业希望不断提升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穷尽所能,寻求管理、技术上的进步,但往往效果并不明显。其实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企业价值观的提升,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建立创新、以人为本、客户导向、学习型团队、承担社会责任等要素组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核心 价值观 竞争力
“一家大型组织的活力并不在于大的组织结构形式或管理技巧的高明,而在于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因素以及这种信念对其职工的感染力。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有一整套的信念,作为他一切政策和措施的前提。” 这是IBM公司总裁小托马斯?沃森的讲话,他所说的这种信念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它影响着企业战略、技能、人员、风格、系统等其他要素,进而通过企业的这些具体活动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想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构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素
1.1、培育创新的价值观
首先,管理创新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来自于管理创新,只有加强管理,培育适宜核心能力成长的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机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企业高层领导者应不断调整领导方式、管理制度,既保持公司与众不同的特点,又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适时改进管理,形成自己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拥有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培育核心技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二是扩散企业内部技术,实现技术创新规模经济。茌企业经营中,由技术创新成果构建成的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或产业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技术扩散产生“收益倍增”效应。三是获取外部技术资源,形成战略联盟。
1.2、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美国《财富》杂志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成功的关键:人,人,人”。企业发展离不开不断进取的人的努力。管理大师韦尔奇曾经说过:“我们所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人。”成功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尊重每个员工,靠人而不是仅仅靠产品与对手竞争。要做最好的公司就必须找到最好的人,这也是企业业绩持续增长的前提。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应从对员工的“尊重、培育、重用、激励”等环节做起。
尊重员工,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使员工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培育员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把员工能力的成长视为企业最大的财富;重用员工,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让员工有多大能耐,企业就给多大舞台;激励员工,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评估机制,把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与待遇公平合理地联系起来。激励包括经济激励、荣誉激励、深造激励和成就激励等。
1.3、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
由于市场环境和竞争程度的不同,企业的战略思维也发生了变化,从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转化为以顾客为本的竞争战略思维。企业通过顾客导向的价值观的指引,可以使企业从市场角度出发,改善其产品质量和提高服务满意度。
以客户为导向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方面,对顾客的本能需求进行分析,这些需要不限于产品的形式、产品包装和目前现有产品发展阶段,而是要着眼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避免消费者偏好的局限性,满足顾客本能需求:另一方面,研究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变动趋势,把握顾客或特定顾客群的心理需求、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模式等本质特征,满足顾客更深层次需求。通过以顾客导向的两方面的综合,企业设计创造出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引导顾客,赢得需求,获得新的发展。
1.4、培育企业团队精神,特别是学习型团队
团队精神把企业变成一个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崇高目标,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和共振。企业通过培育团队精神来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培养集体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团队。建立学习型团队,正是增强企业领导层管理和决策能力,提高员工科研和开发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和沟通能力,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先决条件。团队学习能使众多的智慧转化为团体的力量,实现知识的共享,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1.5、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要塑造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得到以下的支持:雇员的承诺,顾客的忠诚,投资者的青睐,合作伙伴和行动主义者的认可,良好的规则和正面的新闻媒体报道。而这些具体的方面有根植于企业的文化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诚信经营,二是企业对社会的回报。承担社会责任、具有道德优势的企业,才能够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这种优势在持久性、主动性和制胜性上甚至超过了产品品种、成本、质量等优势的作用。
2、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模型与效果
根据核心价值观构建要素,建立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模型如下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通过构建企业创新、以人为本、客户导向、学习型团队精神、承担社会责任等要素组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就可以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拥有专有的技术能力,获得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稳固现有市场并成功开拓新的渠道,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提升品牌优势,得到大众认可。通过构建核心价值观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质量优势、特色优势,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7.[2]唐拥军.战略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
浅析纺织品质量与行业核心竞争力 篇3
【关键词】纺织品;质量;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纺织品质量标准体系的现状
我国当前纺织品行业进攻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的、具有实践性的纺织品标准体系,在进出口的纺织品部分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标准,检测技术也在逐渐的发展和统一。然而,通过笔者对文献的查阅,依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发展迅速,但是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档次的不断提升也暴露出我国当前纺织品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因为对于纺织品这种消耗品来说,其质量是人们进行选择和购买的关键,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当前纺织品质量的发展并不乐观,例如对于标准制定的过细、过死,质量检测机构进入检测市场的门槛太高并且开放程度太低等。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我国纺织品质量的认定工作需要在考虑国际水平的基础上兼顾国内的基本国情来制定标准和引起纺织品企业职能的发挥。
二、造成中国纺织品与发达国家的质量差距的原因
1.我国消费者的整体消费水平不高
在我国,许多普通的居民对于纺织品的要求都不是太高,在他们进行选择购买的时候,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也不是质量,更多的是价格,但是价格与质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质量好的纺织品价格必然也会高。因此,高质量、高价位的纺织品在我国的消费能力和市场空间十分有限。
2.我国基础工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当前,我国纺织品中对于原料的加工和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用于染色的染整机械和染化辅料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也导致了我国高端纺织品的产出量比不上发达国家的质量。
3.我国对纺织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存在问题
我国对于纺织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摆脱对于计划经济的依赖,这就导致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让我过的纺织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无法获得优势,也打不到发达国家对于纺织品的质量要求。最终导致我国不少纺织品企业因为质量不达标而无法实现对国外的出口而蒙受损失,这需要标准设置多元化来进行弥补。
4.我国纺织品质量不稳定
我国纺织品质量的不稳定性不仅存在与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而且存在与企业内部的不同批次之间,因为多数的纺织品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意识和手段不足,这让消费者对生产厂商的信心不足,无法实现与一家厂商长期合作而消耗了大量的寻找成本。
5.我国纺织品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纺织品的制作程序相对简单,但是对于不同材料间结合所用技术和一些印染技术的创新能够实现纺织品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可是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只有解决这个创新这个问题,我国的纺织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提高。
三、提高纺织品质量,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逐渐培养消费者对纺织品质量辨别意识
纺织品质量的好坏对于消费者的皮肤和身体健康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我国的消费者由于长期的贫穷以及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人们对于衣物的要求相对不足,辨别意识也不够,单纯的相信“物美价廉”、“质优价廉”这类与商品品质不相符的宣传用语。但是消费品对于纺织品质量的辨别意识并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这首先要求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因为很难想象一个整天为吃饭发愁的消费者会过多的关注衣物品质的好坏。因此,这需要我国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来对消费者意识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
2.正视纺织及其检测市场的机遇,通过创新实现纺织品质量的提升
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工业基础相对落后,但是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对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作为一个纺织品生产与消费的大国,我国的纺织品及其检测市场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纺织品检测市场容量每年都在20亿元以上,国外的检测机构占据了半壁份额,国内的民营企业(如南通桑原纺织品检验有限公司)与第三方公正在检测领域所占的份额仅在5%左右,发展空间巨大。但是由于我国民营机构在检测方面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而且质量也并不被国际认可,因此国际一些权威的检测机构纷纷在中国设置检测网点让我国的检测机构面临了更多的挑战。这种情况的改善,一方面需要国家在法律法规规范方面提高和正视民营检测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的民营检测机构在技术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实现被国际认可。纺织品的制造商在印染、花色搭配等方面通过的向国外学习和借鉴,与国外实现同步的创新和开发,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质量的提高和国际纺织品地位的提升。
3.坚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我国当前的国家纺织业使用的标准体系与国际上现行的标准有着不小的差距,这导致我们的纺织产品很难被西方发达国家所认可和接受。例如,我国政府在纺织品标准制定方面投入的研究精力和资金较少,投入的宣传和周知更是有限,导致一些大型生产和销售企业对于纺织品标准的意见无法及时的发出和引起重视。而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是指我国在标准的定制上要与国际接轨,重视和鼓励纺织品生产企业将其产品按照国际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来进行分类和销售。这样企业可以根据其自身生产能力的实际情况来生产符合其自身情况的纺织品,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也可以在现有的标准上向更高的标准迈进,这样才能逐级逐渐的让我国的纺织品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获得不断的提高。
4.积极推进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树立品牌意识
产品的质量认证是在产品标准制定之上进行的,包含检测和评价等过程。因为检测对质量的认证通过报告的形式体现是最简单的认证方式。在实际中,还有证书认证和吊牌认证等方式。建立一套完整的、权威的纺织品质量认证体系来鼓励优质的企业进行产品认证,以及逐渐的推进更多企业的质量认证,对一些质量品质过硬的品牌实行免检,使这些纺织品企业能够专注于质量和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建设,因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所呈现的信誉优势是普通企业难以企及的。
5.提高纺织品企业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不断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和人才的介入,非一朝夕可以实现。但是创新意识的确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因为意识对于行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在企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中小纺织品企业相对较多的情况,笔者认为先从意识方面进行培养和学习更具有可行性。
四、结论
总之,中国纺织行业的焦点将是: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环保和社会责任。质量将是核心焦点,质量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跟着得到改善。因此,中国纺织行业的质量升级是行业的重要工作目标。中国纺织行业质量全面升级的结果,最终体现在产品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的提高上,直接表现为中国纺织品的价格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上,提高产品整体水平可以改变中国纺织工业以数量取胜。
参考文献:
[1] 许建平. 纺织品质量的控制及提高[J]. 中国纤检.2008(02):35-36.
[2] 李洋. 国外纺织品质量安全要求[J]. 消费指南,2014(03):44.
[3] 张莹. 浅析我国纺织业贸易的现状及国际竞争力[D].长春:吉林大学,2006.
[4] 陶丽珍,赵为陶,刘俊丽. 我国纺织品服装质量安全的对策研究[C]. 全国织造新产品开发学术研讨会暨2014织造年会论文集,2014:389-393.
作者简介:
企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篇4
关键词:新建院校,核心竞争力,教育质量,学校经营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两个独立状态”和“三个有效机制”,[1]两个独立状态是指:大学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有相对独立的自身利益;大学是独立的办学主体,可以按国家的法律法规独立自主地办学;三个有效机制是指大学有独立的决策机制、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现代大学的竞争主体角色。
1 当前我国新建院校竞争格局
我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十年增长比例超过120%。这些新建院校在近几年已开始明显地感受到了竞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于资源和市场规模有限性的制约。现依据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原理对新建院校进行竞争格局分析:
(1)新竞争者的进入:主要指每年新改制成功的高等院校。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目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200余所,每年还在以十余所的速度增加。
(2)替代品的威胁:中国政府在加入WTO时,在‘服务贸易减让表”中取消了“教育贸易服务市场准入”限制。经济全球化引发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使世界各国的教育机构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参与到了各个层面的竞争。
(3)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必然要求大学自筹部分办学经费,当自筹以个人分担教育成本的形式出现时,学生便成了买主,花钱买教育使学生家庭有了较之以前更多的选择和议价力。
(4)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指大学资源的供应方,大学资源分为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等类型,随着近十几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新建院校面临着如政策扶持的缺失、沉重的土地资源资金成本、高昂的人材引进费用等诸多压力。
(5)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以我国地方高校为例,地方高校已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基本上定位于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型(行业型)高校。这些高校分类层次定位相近、学科类型相似、培养模式雷同的特点强化了同质竞争格局。
上述分析清晰地反映出在未来数年新建院校必将面临同质化激烈竞争和外部环境压力的双重挤压,这些都在迫使新建院校的领导层必须强化竞争机制和效益观念,寻求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思考获得竞争优势的“蓝海战略”。
2 “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必须回归教育产品质量核心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移植性概念,是“核心竞争力”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两个学科研究交汇的结果,是指基于大学本质和独特资源、促使大学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积累性学识,协调大学多种多样知识、技术和能力的一体化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要素、方法)有很多,有的学者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核心能力由人才培养打造力、科学研究创造力、社会服务贡献力、资源环境整合力、组织管理创新力、校园文化影响力构成;有的学者从路径选择的角度,提出应该从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培养、专业建设、战略合作联盟等方面着手[2]。本文认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其围绕的核心应该回归到‘产品’本身,这里的‘产品’指的是教育服务。教育所提供的服务是一种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教育输出减去教育输入所得的增值结果就是学生德、智、体以及技能方面的增加即人力资本增加部分,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也将该部分看成是高校的产品。
现依据管理学范畴的‘产品层次论’理论来分析‘高等教育产品’的构成:
核心层面:位于产品内涵的中心,是核心利益,即顾客真正购买的基本服务和利益。它关注的是:顾客的需求是什么?服务所要满足的需要是什么?高等教育产品的核心是学生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加。
形式层面:位于核心产品层的外围,是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外在形式,主要包括质量、特色、包装、价格、品牌等。高等教育的形式层面中以“质量”要素最受社会关注,它是核心利益最为重要的呈现方式,也是顾客(学生、家长、社会)进行决策时的首选标准。而教育产品的“特色”是一所学校有意识地凸显其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所形成的独特个性风貌;教育产品的“包装”主要是指学校软硬件方面,如校园风景、人文气息、建筑规模等状况;教育产品的“价格”主要是由办学成本、需求、竞争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品牌”则是学校一切优秀特征的集中体现和自然生成物。
附加层面:指整体产品提供给顾客的附加服务,如售后服务、退换货承诺等。涉及高等教育层面的主要指课程外的公关、广告宣传;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等。
教育产品层次论表明“质量”是顾客(学生、家长、社会)最为关注的要素,是教育产品核心利益最为重要的呈现方式。那么到底什么是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呢?本文认为,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如:资源质量观、内容质量观、结果质量观、质量增值观、用户质量观、声誉质量观[3]:但无论选择哪种质量观,最关键的还是要紧紧围绕特定环境下的教育产品核心(本质)利益展开。当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教育改革,使‘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教育产品最为核心的要素再次受到了社会和教育界极大的关注和重视。所以,新建院校在当前环境下紧紧围绕‘质量’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是适应内外层面环境的共同要求。
3 围绕“质量”培育核心竞争力对新建院校价值的影响
本文将采用欧洲的“学校经营”理论对围绕“教育产品质量”培养大学核心竞争力对新建院校价值影响进行分析。
3.1 “学校经营”理论
学校经营(Schoo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指以市场经济的存在为前提,以教育规律为根本,以资源经营、营销管理等为手段,以质量提升为内核,以学校运作实践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成功办学经验,借用企业管理理念,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精心筹划营谋,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教育品质,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的办学之道[4]。我国学者已基本上达成了大学需要经营的共识,如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所言:“大学需要经营,所谓‘经营’,指的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一般意义上的‘经营’,而是指大学必须要精心的运作和管理”[5]。
根据学校经营的理念,院校行为绩效和行为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是其经济收益的多寡,所以我们首先将从经济效益然后从社会效益层面来分析以“教育产品质量”为核心培养大学竞争力对新建院校所可能产生的价值影响。
3.2 围绕“教育产品质量”培育核心竞争力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2.1 教育产品质量与学费间的关系。
对于产品质量与产品价格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产品质量排序与市场价格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所掌握的产品质量判断知识非常有限,并且在选择时非常容易受促销和广告的影响,教育质量和学费价格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这种非正相关关系。另外,高校收费标准是要经各地的物价部门和财政部门等审查机构批准的,所以学费价格的自由定价权和浮动空间是受限的,因此教育产品质量与学费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3.2.2 教育产品质量与市场份额间的关系。
收入—成本盈亏平衡图表明较大的市场份额意味着较大的销售额,较大的销售额促使投资回报率的上升[6]。该原理应用于高校收入成本分析情况见图1:
如图所示,在盈亏平衡点的右方,若增加20%的招生数量则会带来大于20%的学院利润。这是因为学院办学固定成本在一定的限度内没有增加,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一学生成本中去的固定成本因此下降。由此可见,招生数量的扩大对高校经济效益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大量的理论和案例都同时又证明只有顾客对类似产品的质量差异一目了然时,质量差异才对市场份额有决定意义。如果不存在明显的质量优势,那么,市场份额就主要取决于营销技巧,如诱人的招生广告和宣传。但是,这种靠营销技巧所带来的学生份额扩大往往只是临时性的,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类技巧很容易被竞争学院所模仿。
3.2.3 “教育产品质量”与高校经营成本间的关系。
经营大学的核心思想是成本化核算与管理,目的在于为大学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管理环境和更好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学校要尽量节约资源,降低学校经营成本。问题是如何在提高教育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住成本?
要分析‘质量’和‘成本’间的关系,首先要确定高校教学质量成本的构成,根据质量专家A.V.Feigenbaum(菲根堡姆)的质量成本模型图思想,将高校教学质量成本分为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两部分。控制成本又分为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组成,预防成本指各类教育质量培训、评审、改进等费用;鉴定成本指督导工资开销、各类培训费和检查等费用。故障成本由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构成,内部故障成本指一些如教学事故损失费、实验室等资源的闲置费;外部故障成本主要指类似学生退学损失、学校社会形象损失等。
质量成本关系图(朱兰)表明故障成本的下降速度要快于(为改进质量所付出的)预防控制成本的增加速度,总成本将通过质量改进后可以降低到最低点,即达到最佳质量点。
资料来源:朱兰.《朱兰论质量策划》.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如图2所示,产品总成本总是存在一个最小值,对应该点的位置就是最佳质量点。所以说,新建院校通过努力不仅可以推动教育质量的改进,而且完全可以达到使总质量成本最小时所对应的最佳质量水平。
3.3 围绕“教育产品质量”培养核心竞争力对新建院校社会效益的影响
高校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为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教育产品质量”的社会效益是指社会对学院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社会效益一方面有隐含性,表现为必须符合一定的习惯和特定的环境;另一方面又具有强制性,表现为必须符合有关社会法律、法规、行政的要求,若不符合就会招致严历的处罚。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在评估质量效益时社会效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效益的取得虽然不能直接表现为经济效益,但是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能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社会对某些高校的教育质量的认可程度越高则其名牌效应和招生竞争力相应就越大。
4 围绕“教育产品质量”培育核心竞争力之关键:建立适合本校的质量管理体系
核心竞争力是由一定要素所构成的一定结构体系,没有要素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但是单独的要素也构不成核心竞争力,只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时才会形成核心竞争力。
4.1 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新建院校经过前期的高额投入已明显改善了各类办学资源要素品质,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要素整体效益。因为要素的改善只是一种有利于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但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也不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或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7]。发挥要素整体效益就需要将资源转化为能力,但是这项转化工作会受到很多非过程性因素的影响(比如,领导因素、人力资源因素、文化因素,管理因素等),在不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下是很难通过局部改良完成的。虽然高校有教育管理系统,但是基本上都面对着质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困扰。所谓质量不确定性,是指不清楚影响本校教育质量的每个因子的作用概率是多少,甚至连影响教育质量的因子具体有哪些都不太明确。早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措施,应当是高校整个体系的自我完善”。由此可见,新建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是按一个先进完善的标准要求和规范,把学院资源、过程、规范和组织结构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以便在可能的范围内,把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部因素,在教育活动全过程中置于受控状态,使之满足质量管理和为顾客提供信任的需要。所以说新建院校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构建合适本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借此来整合前期大量资源投入所获得的各类要素,目的是要使现有的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
4.2 优化学院质量管理体系的两点建议
4.2.1 基于‘院校研究’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
关于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简称IR),《国际高等教育辞典》给出的解释是:院校研究是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行、环境及过程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促进对院校自身的理解,识别师生员工的特征和期望,说明人、财、物等资源的使用情况,评估大学教学过程,支持有效规划的政策分析,评估各种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等[8]。我国的刘献君、赵炬明、陈敏等教授们认为,院校研究是运用高等教育研究和现代管理研究的成果,通过系统地、科学地研究自己的学校,以提高和改进本校管理工作为目标的研究[9]。可以说院校研究是以“问题解决”为基本特征,针对特定学校运行中存在的特定问题(主要是缺点与矛盾),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所以针对特定的新建院校最好应用针对本校的‘院校研究’方法来构建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
4.2.2 借鉴世界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界说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以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TQM)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提出后,最初在日本、美国企业界得到迅速推广,随后在全世界的组织管理中得到推广。到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的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尝试将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到学校管理。欧洲教育质量奖的评价框架在80年代改用‘卓越质量管理模型’,这表明了欧洲发达国家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视为能有效改造传统学校管理的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效益的有效工具。美国在1998年10月30日将‘教育质量奖’正式纳入到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评奖范围,并将其确定为美国教育界的最高奖。欧美国家这些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高校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获取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活性化的教职员工和悦服的顾客(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是要以顾客(学生、家长、社会)为中心,要持续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在运行过程中重视教职员工的价值。它的成功运行需要上下协调一致(在强有力的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下,建立明确的中长期愿景和战略并将其上下贯彻)、耦合(过程思考或系统思考)和复制(将成功做法进行推广重复)。所以说,新建院校基于对本校实际情况研究的基础上将TQM思想和具体方法及其工具导入到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本身就是项革命性的创新,能大大有利于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祖英,许积年.对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技版,2002(4):45-47
[2]樊彩萍.新建本科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0(4):23-25
[3]王素文.教育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探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12):34-35
[4]约翰.雷,等..学校经营管理一一种规划的趋向[M].张新平,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5]纪秀君.校长具备经营管理思维很重要[N].中国教育报,2004-08-22
[6]朱兰.质量手册[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KNOWLES A 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INC,1978
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5
(1)过程:①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②外部坏境分析
③确定战略重点,部署竞争力
竞争力的战略部署
外部环境优势(集中相对优势形成一定的竞
争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企业内部劣势
(不作为发展重点)(试图培育相对优势)
外部环境劣势
④形成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方法
①知识积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②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跨跃式提升的关键
③学习型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创新
④知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6
摘 要: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问题是近期一直在讨论的热点,文章讨论的目的主要是定义并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如此,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以及相关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也被提了出来,文章就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说明。
关键词:创新;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8-0031-02
公司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产生核心竞争力,这个观点是亚瑟·A.汤姆森和A.J.斯迪克兰迪在2003年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公司经营的每一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需要很多要素才能构成的。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即企业员工贡献程度的高低对构成要素进行层次分别。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一个软环境来发展,这个环境就是企业文化的范围;一个企业中,企业依靠着企业品牌来支撑着企业核心力发展;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就是这几个要素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要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同并且整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的主要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具备了以下7个特征因此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不同。
①战略价值丰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这个特点能够在价值创造以及成本降低方面胜过对手从而提高企业效率。这样一来不仅能把持续竞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还能提高企业的行内利润水平并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利益。
②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培育以及积淀从而会产生独特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类型是企业独自拥有的。它不轻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因为它蕴育于企业文化以及融合在企业内质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③支持着企业向更高的方向以及领域发展的是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坚实的“平台”,它所具有的能力是基础性的,但是却能够统领着企业其他的各种能力。而企业多元化战略发展成功与否也是由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确保的。
④差异性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最关键的地方之一,它应该是企业肚子拥有并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也就是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与效率的差异是由核心能力差异来决定的。
⑤企业当中的其他生产要素是可以正常交易的,但是不可交易性企业核心能力却不能。
⑥就替代性来说,核心能力与其他资源相比其被替代的几率较低。
⑦核心竞争力体现在非均衡性创新和研发能力两个方面,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中,技术不仅得到了创新,还突破了以往的发展模式。
2 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点关键要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且结合成这个有机整体的是一系列的独有能力,以下就从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6个因素说起。
2.1 人力资本
一个企业想要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应该首先重视人力资本,企业当中各方面的工作包括核心竞争力的执行、创新、制定以及评估等等这些工作的完成都是需要人去做的。因此企业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留住人以及如何将对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与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效益。除此之外,企业当中的部能够将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些独立因素改变,这是因为他们在企业当中有着一些权力。他们这样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所以,根据这种情况,企业当中的高层管理者应该尽量协调各方面因素以及力量从而跟上核心竞争力方向和脚步。
2.2 技术创新
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包含了研发、技术改造、技术转化、技术保护以及应变等等方面的能力。它们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性能、服务水平以及工艺水平程度高低取决于创新能力是否强大。也只有当产品各方面质量水平都得到保证的时候进入市场就不会产生那么多阻碍,同时也就保障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2.3 核心技术
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并且关键的条件就是一定要有用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这种核心技术体现在企业专利、产品标准会在未来时期内呈现出价值持续增长的情况。在创业初期,很多公司的规模以及资金都会出现或大或小一时难以解决的状况,但是如果企业能够拥有市场上领先的核心技术就能使公司走出困境从而将公司不断地发展并壮大。就拿微软公司在举例子说明,微软在发展之初也是靠着在IBM做零部件供应支撑着公司的发展,后来微软能够发展成世界上利润率最高的企业之一都是因为掌握了视窗操作系统的相关核心技术,这就是微软成功的原因之一。
2.4 管理体系
企业家的决策、推理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总的来说就是管理体系。在研究开发企业的资源的时候要通过组织机构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实行管理职责从而在各个相关方面加强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除此之外,要想 更好的发展带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把企业优势充分凸显出来,就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把企业系统优势发挥出来。这样做不仅能够凝聚企业当中所有人的力量,还能够建立一支能力强大的管理队伍从而想着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迈进。
2.5 营销系统营销技术与营销网络
营销系统营销技术与营销网络是营销系统的两个方面。营销技术主要是为了能够使顾客个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所以针对性的以低价高质量的商品和劳务向大众推出;而能够满足企业售后服务以及产品推销的环境相对来说就是营销网络,这个环境需要满足市场调查、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营销宣传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需求。营销网络是企业长时间获得巨大利润的有效途径。
2.6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当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企业要想将市场份额提高或者将更大范围的资源进行整合就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进行支撑。企业文化由于其独特性的原因能够使员工自觉地协调从而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有效的将员工凝聚起来从而服务于企业内部或者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评估指标体系
管理层面、技术层面以及市场层面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三个指标。
3.1 市场层面
一般来说,市场层面进行评估时都会重点考虑核心业务以及核心产品两个方面;关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在进行衡量时一般会明确该企业的主营业务;除此之外,企业的主要收入是否由该主营业务创造的。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到主营业务未来是否能在相关市场上稳固的发展。
3.2 技术层面
一般来说,在评估技术层面的时候主要针对核心技术以及创造核心技术的能力两个方面来进行。在进行评估时应该主要针对于明确专长以及优势技术两方面来进行;在这之后要考量这两方面的先进性特点是否足够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最后再考虑该优势技术与专长的独特性是否强大。
3.3 管理层面
在评估管理层面时,一般来说,企业的成长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能力,两者是有共通点的。在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过程中的发展是否是在高层领导的重视以及监督下进行的;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企业的能力能不能支撑其有时候必要的技术开发能力,在发展技术时企业是否有充足的人才队伍;对于企业的人才,企业是否建立并完善了相关的激励制度;高层领导的进取精神以及学习精神是否坚持不断;企业的长远规划是否明确;以上这些方面都是在进行评估时应该要重视的问题。
4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4.1 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要重视相关技术的创新及构建
创新对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必要的时候它能够将主要的3大效应发挥出来。先从自催化效应来说。企业核心技术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它是先被研发出来,之后扩散在企业当中之后逐渐被企业所接受。随着新的核心技术被痰法出来之后,紧跟着的就是新兴的技术模式,这两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不仅如此还能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帮助企业扩大经营模式。第二个效应就是低成本扩散与收益。企业研发的新技术不单单运用于一个领域,它可以在很多个相关但是不同的市场中去发展从而获得较大的利用价值以及利润。最后发挥出来的效应就是技术创新增强效应。
4.2 从管理创新方面着手
在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时候还可以从管理创新方面着手,着手处应该针对于以下5个方面。
首先是管理理念创新。第一步应该转变竞争方式将传统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转移到核心市场;第二步转变以往重视环境理念,重点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第三步将传统的管理全面转向重点管理并处理好关键环节;第四步是着重把握价值链关键环节,较少垂直多元化发展。第五步是从减少企业风险方面转向于注重发展核心化业务;第六步是减少产品组合从而扩大组合管理方式;第八步是将以往传统的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竞争。
接着就是组织创新。第一步是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第二步是转变组织设计方式,将集权直线型转变为扁平化模式;之后是控制工作创新。第一步要将全新的控制标准制定出来;第二步是将企业信心花重点推进。
然后是关于战略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传统的发展方式就是竞争,在新局势的推动下,企业应该重点发展合作并且实行全球战略。
最后的一个内容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4.3 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要想更好更稳固的构建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帮助实现。企业文化具有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作用。首先可以通过塑造企业员工精神来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做到事事面面重点围绕着人来进行,使企业文化通过人的传播来进行发展,从而选择性、针对性的去挖掘、发现、发展带有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企业内部特点以及发展方面的特点针对性的去选择并利用一些有用的外部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吕心洁.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确认与计量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
院,2013.
[2] 任丽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2).
企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篇7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循序渐进地融入柔性化理念和方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员工素质,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1核心员工界定
对于企业而言, 每一位员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核心员工一般都具备更强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保持并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核心员工的集聚将有效加速企业的发展。 反之,核心员工的流失将直接降低组织绩效,甚至使企业竞争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核心员工作为企业的稀缺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2加强核心员工管理的重要性
由以上关于核心员工的界定可以看出,有效的核心员工管理对企业的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心员工作为专业能力方面的佼佼者,既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更是员工队伍的榜样,核心员工的工作状态、行为表现等直接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状态,有效的核心员工管理,将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是依托核心员工技能、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领头羊”作用,提高管理和运作效率,进而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良性运转。 三是核心员工的培养是企业投入了大量成本的,有效的核心员工管理可以防止人才流失,这无形中节约了人才招聘、培养等方面的成本,更有助于防范企业秘密泄露等风险。
3葛洲坝集团核心员工管理概况及创新措施
3.1 现状分析
葛洲坝集团作为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上市企业, 经过40 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建筑企业发展成了集投资、建筑、环保、房地产、水泥、民爆、装备制造、金融八大业务板块为一体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集团。 目前,葛洲坝集团共有员工达4 万余人,拥有一支庞大的涵盖管理、技能、科研、设计等多领域的核心员工队伍。 尤其是2013 年出台《关于促进集团公司战略实施的指导意见》以来,葛洲坝集团围绕业务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商业模式、科技人才、基础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有效应对了来自国际国内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促进了企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其中,围绕人才管理,葛洲坝集团实事求是推进“人才兴企”战略,创新思路和方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广开成长渠道、完善培养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加大, 企业自身发展不断上台阶,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日益提高,尤其是对核心员工的需求日渐紧迫。 有鉴于此,结合核心员工柔性管理理论,就进一步优化核心员工管理,探讨思路和措施。
3.2 核心人才管理措施
3.2.1 充分认识核心员工价值
现代企业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真正将人本思想渗透到管理工作中,让核心员工能够真正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认可,进而达到吸引并留住企业核心员工的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对于核心员工管理的认知,要倡导管理者与员工建立公平、平等关系,互相信任,才能够共同努力和分享。 企业核心员工并非为了生存而工作,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能力及价值的实现。 所以,要充分肯定核心员工的价值,对核心员工的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3.2.2 构建立体薪酬体系
薪酬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人资管理手段,与核心员工的稳固存在密切的联系。 企业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薪酬政策。 总体来说, 薪酬体系的构建要兼顾内部公平与外部竞争双重特性,帮助企业能够顺应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自身薪酬结构,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对于核心员工的考核更多的关注他为企业创造的绩效。 基于此,将薪酬与绩效联系到一起,充分绩效评估结果成为引导员工发展的主要途径。 另外,薪酬对于员工的激励效果不容忽视,在体系建设中,要透过薪酬体系,引导员工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以此来迎接更多、更大的挑战。
如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构建科学的薪酬体系:一是针对高级管理人才提供年薪制,提高薪酬科学、人性水平,争取员工的获得感,继而激发员工积极性。 二是针对中层管理人员,可以将业绩与工资挂钩,实施弹性化工资,提出特色福利待遇,吸引和鼓励员工并且进一步挖掘人才潜能。 三是在公司内部推出多维度的教育培训,如企业内脱产培训、挂职交流等,提高员工能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智力支持。
3.2.3 大力探索激励措施
核心员工在工作中更加关注自身价值与能力的实现,因此需要采取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此方面,企业应大力探索激励措施,如股权激励、管理层持股、特别奖励,以此激发核心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能够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最终实现双赢的目标。
3.2.4 重视员工学习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逐渐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主基调。 而创新的关键掌握在核心员工手中,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 一是多渠道创新培训模式。 创新微学习方式,可以利用新媒体,打造“微课堂”。 二是多层面完善培训内容。 紧随企业发展新热点,打造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实现员工素质提升与企业战略的匹配。 三是多角度强化培训效果。 细化学员考试考核,强化培训组织和师资满意度评价。 建立培训考评结果与选拔任用相关联的有效机制,把合格学员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提高人岗匹配度,强化培训结果运用度。 四是多举措提高培训质量。 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 不断提升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管理水平。 加强培训师资库建设,立足于公司内部培育兼职教师队伍,搜罗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为我所用。 加强培训项目开发,努力使培训工作富有新颖、快速、前瞻的时代特色。
3.2.5 打通人才晋升通道
为了解决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空间相对狭窄的问题,葛洲坝集团在企业内设计了两条平行的晋升路径,一条是行政管理通道,一条是专业技术通道,出台工程技术专家、商务专家、财会专家等专家制度,打通技术人才晋升瓶颈。 通过两条路径晋升后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报酬待遇。 员工可自行选择其职业发展方向,并根据自身的特点修正自己的发展路线。
这种晋升机制解决了“千军万马”同挤行政这个 “独木桥”的难题, 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与行政管理人员平等的地位、报酬和职业发展机会,有效的解决了不同类型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对于没有管理愿望又专精于本专业发展的专家型人才,能保障其在技术阶梯上进行晋升,既满足了他们对职业发展的需求,又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更大的价值。
4结语
就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来看,加强对核心员工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综合化工作,是企业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企业要重视核心员工,并加强对该部分员工特点的研究,学习和应用现代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核心员工管理水平,从而稳固企业发展基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强且具备奉献精神的核心员工,是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葛洲坝集团坚持改革创新、逆境勃发、全力打造、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尤其把加强核心员工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文章初步阐述核心员工概念,分析和研究加强核心员工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葛洲坝集团的实际探讨优化核心员工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核心员工,管理,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俊.国有企业核心员工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4(35):142-143.
[2]王艳红.国有企业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以A公司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26):145-146.
[3]徐建琳,伊静静.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8):72,68.
企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质量提升,课程开发
学生走出校门, 是学校放飞的希望, 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素质的高低是证明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如果每一名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都能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能手, 那么该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被社会所认可, 更能得到家长与学生的向往。因此, 倾力打造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 努力彰显“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办学质量, 才是切实提升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内蕴于自身内质中的、独特的, 能够有效支撑自身现在与未来的竞争优势, 使自身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的, 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构成要素为:具有卓越的基本岗位技能和可迁移技能, 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具有过人的职业素养。
一、打造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 能够满足各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对职业活动的意义就像生命需要水一样普通, 一样重要。对于学生、企业和学校, 分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打造职业核心竞争力, 是帮助学生适应就业的需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可帮助学生在工作条件下调整自我、处理难题, 并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同时, 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有较好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能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职业核心竞争力是我们每个学生成功的有效能力、基础能力, 在现代社会, 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2) 打造职业核心竞争力, 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无论在传统行业、服务行业, 还是在高科技行业, 职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知识和技能一样, 都是企业赖以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在经济竞争中, 开发员工的“智能”, 能提高工作绩效, 提高企业效益、增加企业利润。事实上, 不少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 十分注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和核心竞争力的素质, 在企业的内训中, 除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素质外, 不少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
(3) 打造职业核心竞争力, 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职业的基本素质, 学校只有紧紧围绕着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去做文章, 挖内涵, 才能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 才能在学生毕业时打上表面无形的而又是确实存在着的“某某学校培育”的“品牌烙印”。也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逐渐地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核心竞争力”, 进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 需要针对构成要素逐项进行训练
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 其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理论系统, 而在于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学生要学会认知, 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迁移, 从此岗位到彼岗位能力的迁移;学会做事, 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沟通、合作、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日臻完善, 掌握自身的命运, 人格健全, 生活多彩, 思想活跃, 表达方式丰富。笔者认为, 要加强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应当针对构成要素逐项进行训练:
(1) 强化职业技能, 努力彰显能力超越岗位。只有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能迁移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以严谨管理为根本, 以人尽其才为理念, 进一步强化技能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1) 夯实基本技能, 培育特长技能。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 学校应以实用技能的培养为核心, 以职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 精心设计专业课程, 安排实习教学环节。具体做到从一年级入学起每学期实习训练时间不动摇、实习内容不落空, 而且保证实习过程到位, 实习质量检测到位这“双到位”, 进而切实地保障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同时, 在技能训练的内容上, 要按照“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这一原则, 组建“特长培养组”, 确保基本技能人人过关, 自选技能稳中有进, 高难技能“小荷才露”, 按步骤、按计划、分阶段落实实训内容, 完成实训目标, 切实做到“基础技能精, 特色技能硬”, 不断提高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 (2) 注重创新能力, 实现技能迁移。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 所培养的应该是以“创新为灵魂”的技能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规范”与“创新”并举, 不断探索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此, 首先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强调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 其次在改革过程中要兼顾“规范”和“创新”两个方面, 并紧紧抓住“生存、发展、改革、转型”四条主线, 通过改变现行的以“学科为主体、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 我们更要注重学生技能的迁移能力, 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技能“能手”。事实上, 企业的技能岗位不是单纯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岗位群。因此, 企业不但需要能适应单纯岗位的操作能手, 更需要能适应各个岗位的能进行岗位群操作的能手。这就为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
(2) 强化职业素质, 努力彰显态度决定高度。黑格尔说过, 无论做什么事情, 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而好的工作态度背后依靠良好、稳定的心理作支撑, 优秀的团队精神背后要有宽容、豁达的心态作基础, 因此, 优秀的心理品质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1) 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心智完全成熟的“人”。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独立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中职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社会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沟通与合作成为主流。学校应以“生活即学习”“生活即教育”为理念, 通过各类活动或竞赛, 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和睦相处, 欣赏和接受对方观点, 求大同存小异等能力, 使他们在合作中发展自己。其三, 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现代社会是服务的社会, 质量至上、服务第一是各行各业都奉行的准则。其四, 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现代社会的竞争无处不在, 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才使现在的社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其五, 要培养终身求知意识。世界瞬息万变, 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不断有新鲜事物出现,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得有求知欲望, 不断学习新知、不断进取, 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其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学生虽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他们也尤其重要。在理论学习中, 应当要求解题思路有创新, 讨论观念有创新;在实践操作中, 应当要求学生自己革新技术, 自己创新训练方法, 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工作效率和发展生产力。最后, 要培养学生的受挫意识。人生的道路不是风平浪静的, 学校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次失败后能进行自我反思, 自我提高, 以宽广的胸怀与平静的心态看待每一次挫折, 从而提高他们的受挫力。 (2) 培养学生成为拥有过硬职业品质的“人”。职业学校的学生实际上处于职业准备阶段, 他们具有学生和职业者的双重身份。因此, 在准备阶段就应当要培养他们的职业品质。首先, 要抓细节, 突出习惯。学校应当着重开展精细化管理并使之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特色。在管理的过程中, 要坚持“先成人, 后成才;既成人, 又成才”的管理理念, 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不惜“小题大做”, 从最基本的“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开始, 每周一重点, 周周抓不同。其次, 要抓责任, 突出敬业。学校应当设立多个学生校内实践的岗位, 让学生全员参与学校管理。引导学生要始终按照勤转、勤查、勤问的“三勤”要求和人到、心到、责任到的“三到”标准开展责任管理。
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在职业学校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创建学校鲜明特色, 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树立学校办学品牌, 提高学校社会美誉度的客观要求。只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终身发展”理念, 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建立起一种开放而规范的、有序而长效的教学机制, 必定能培养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也必定能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7 (1) .
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创新 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力
一个企业,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归纳起来只有一点, 那就是各自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反映的是企业的综合素质, 企业所有的构成要素都可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自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于1990年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以来, 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研究总结我们发现, 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表述的观点尽管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都一致认定, 核心竞争力是以知识、技术和管理为基础的企业获取、配置资源, 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是支持企业赖于生存和稳定发展的根基。
二、企业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缔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要构筑企业自己的创新体系。其内容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下面我们将从不同侧面分析企业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一) 制度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企业制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产权结构对企业治理结构和行为的影响上。这里的产权结构主要指企业股权集中度和股东身份构成。如果一个企业的行为目标倾向于短期目标, 就会忽视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长期目标;如果一个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压力;如果一个企业的权责不清, 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就无从实现。
(二) 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纵观当今世界,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世界强中的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 像松下、微软等。
一个成功的企业之所以重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因为他们普遍认识到,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和知识积累, 尤其是形成自己的创造性人才积累, 才能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难以超越而得于保持时, 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只有不断追求技术进步, 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开展新产品, 才能扩大市场的占有率。独特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源泉, 只有技术创新活动才能使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核心竞争力。
(三) 管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科学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现代文明成果得益于科学管理。如果只有先进的技术, 而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方法并加于创造性的应用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的话, 那么, 这些先进技术将最终不可能成为现实而发挥作用和威力。
实践一再证明, 管理是生产力是现代生产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普遍认为, 70年代以来, 日本出现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 主要受益于“技术引进”和“科学管理”这两大法宝, 特别是后者。由于日本企业创造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又具有本国特色的管理方式, 所以取得了辉煌。美国的管理学者也认为:日本所占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管理技能。小到一个项目或一个产品开发, 大到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 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四) 文化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内部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一系列行为准则, 其实质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是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的有机结合。文化力位于中心, 是学习力、创新力的精神动力源, 可见, 文化的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是企业创新力形成的内在源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 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 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 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创新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 企业创新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有着深刻和积极的作用, 但从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实践运作来看, 分散、盲目、零乱的企业创新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企业只有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创新, 才能取得相应的收益, 才能使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创新的作用发挥得相得益彰。
(一) 重视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的基础, 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观念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 打破陈规陋习, 克服旧有思想束缚, 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 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 企业的发展, 经济形态的转变, 也同样离不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 科学技术即将把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时代或资源经济时代带到知识经济时代, 谁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谁就可能抓住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宝贵机遇而迅速发展, 可以说, 观念的创新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同时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强调动态性, 需要相应的观念更新来支持。
(二) 提升顾客价值
创造顾客价值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适应、满足顾客对价值的需求, 才能生存和获利;只有比竞争者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 才能创造竞争优势, 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 企业创新必须通过市场信息, 尽最大可能地了解顾客的需要、需求、偏好和购买方式, 发现市场机会, 将本企业所提供的价值水平与竞争者相比较, 发现自己的弱点, 或是竞争对手尚未充分开发的顾客价值, 以此作为目标, 进行产品和市场创新, 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顾客价值。
(三) 培育战略创新能力
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企业要学会战略创新。企业战略管理应当改变传统的着眼于行业竞争的方式, 应以为顾客、供应商、企业员工等创造新价值为目标。这需要企业主动去适应变化、利用变化甚至制造变化, 从而不断地重建本企业甚至行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因此, 企业在选择战略时, 要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中心, 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同时要尽量减少远景目标战略, 增加可操作性战略;将以制造为中心的战略转变为整体价值的提供, 在价值链上进行竞争。
(四) 聚焦创造顾客价值所需要的资源、能力和制度
企业的本质是资源、能力和制度有机结合, 以创造顾客价值的组织形式。核心竞争力来源于能够创造更大顾客价值的独特的资源、能力和制度。以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的管理思维是:分析与产品有关的有哪些竞争力, 分析价值链系统是否隐藏某些竞争力, 哪些是核心竞争力或潜在核心竞争力, 隐藏在核心竞争力背后的是哪些资源、能力和制度, 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 构造差异化的价值链
从企业价值看, 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 在企业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形成独特的驱动因素, 形成差异化。因此企业要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 构造差异化的价值链, 特别是关键环节的差异化, 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大顾客价值。企业应该努力创造在产业价值关键环节上的独特优势, 把握这一环节生产经营的核心技术, 从而获取这一关键环节中间产品的最大市场份额。企业通过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把握, 集中在核心产品的制造, 非核心业务则用外包的方式生产。通过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虚拟经营方式为企业发展开创了全新的境界。
(六) 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 是企业制度、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体。目前, 在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 应该以企业凝聚力、以人为本的经营意识以及竞争理念等先进的企业文化来装备企业及其员工, 使企业经营蒸蒸日上, 立于不败之地。首先, 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在此基础上还要铲除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封建色彩、极左思想的烙印、僵化体制形成的残缺心理等等。其次, 要把“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以“管理兴农”为核心, 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企业文化环境, 并在大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再次, 企业必须建立全方位为顾客服务的营销文化观念, 加强以“为顾客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
(七) 创建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离不开知识的创新、积累、转移和共享, 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组织, 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认为:“当世界更息息相关, 复杂多变时, 学习的能力也更要增强”。他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引用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的话说:“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或许是具有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因此, 组织学习, 创建学习型组织, 通过不断学习、团队学习和系统学习, 使企业的运行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对活化企业的内部资源, 适应环境的变化, 培育核心能力, 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路风等.寻找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源泉[J].管理世界, 2002.
[2]陈平, 李平.管理能力--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J].中国软科学, 2001, (01) .
[3]黄镇宇.企业核心能力的再认识——核心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培育对策[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4) .
[4]晏志高.管理创新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中州学刊, 2002, (03) .
[5]许正良, 王利政.企业竞争优势本源的探析——核心竞争力的再认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05) .
企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篇10
服务质量管理 (Service Quality Management) 是指服务型企业, 通过对服务本身以及相关产品的质量, 建立监督、测评、考核以及反馈的动态系统。通过循环往复地运行, 不断修正企业的经营行为, 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地[1]。
服务质量, 不仅仅体现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主观感受, 还取决于企业能够为顾客创造的最大让渡价值, 是企业运行能力、品牌效应、营销策略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人员交互服务、后台支持服务、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
对于药品销售企业来说, 零售药店是主要的经营模式, 连锁化经营是企业创造品牌价值, 实现规模效应的最佳途径。但在企业扩张的过程中, 由于没能认识到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从而很难把握服务质量的标准, 无法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最终失去了连锁经营的优势。零售药店的连锁经营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资源投入, 形成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营质量。
一、加强零售药店实体店铺的布局规划与物流配送系统的协调性
现代物流系统是由现代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现代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组成的统一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2005年公布的《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 表明国家政策已向培育具有现代物流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倾斜, 同时将具有现代物流体系作为进入药品零售领域的准入条件。并向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非药品经营企业开放[2]。
在医药零售企业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中, 零售药店的布局规划, 不仅反映出企业的战略发展意图, 同时, 也制约着物流配送体系的资源利用水平。目前我国的零售药店大多分布在城市人口稠密地区。全国人均药店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地方政府, 以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 限制企业资源在同一区域的过度投入、引导其向广大城镇地区发展。与国家城市化建设保持同步。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 形成战略优势。
医药实体零售店布局与现代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 是企业提供稳定、优质服务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连锁经营模式的本质, 就是资源的统一规划与利用, 只有通过整体战略布局, 才能实现规模经济优势。
二、加强医药商品质量监督与转变销售人员营销观念相结合
医药商品质量与零售药店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服务技巧是药店与消费者在服务互动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于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市场信誉。
在零售药店的经营中, 应严格按照GSP即《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建立质量监督体系, 并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 对医药商品的验收、检验、养护指派专人负责[3]。定期对所销售的药品进行清查, 将超过质量保证期、受到污染的药品及时下柜, 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保证药品存货的储藏条件符合管理规范的要求。
对于药品厂商的选择也直接关系到药品质量的安全问题, 应选择工艺先进、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进行合作, 保持销售及消费者反馈信息的双向沟通。最大限度的降低存货数量, 形成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在此基础上, 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与销售技巧是顾客感知服务价值的直接影响因素。其中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消费者重复购买的意愿, 销售技巧则决定了在服务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两方面结合在一起, 共同形成了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药店营销人员在药品销售中应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 并对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在对药品适应症范围、产品质量、以及价格进行综合考虑后, 针对非处方药品提供专业建议。药店营销人员应具有医药市场营销专业背景, 加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程度。
三、提高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力度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提高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程度, 是企业形成高质量服务体系, 获得行业竞争优势的内在动力。这种优势是建立在资源持续投入, 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经营模式基础上的。一旦形成, 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
信息流是物流的基础与保障, 是物流的先导因素。准确、便捷的信息系统, 可以将顾客需求信息、商品存货信息、在途运输商品信息准确的传递到企业的经营决层面。但信息流的意义不仅仅包括这些方面, 还应针对消费者的消费信息、自然状况等信息建立数据库, 对数据信息从营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整理。再将这些市场信息资源与药品生产商共享, 对厂商的产品研发方向、品类等内容提供建议。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整个产业链的合作程度, 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同时还增强了药品零售企业在产业链条中的作用于地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谈判及溢价能力。
物流是依托信息流, 利用现代物流设施, 按要求向零售终端及时提供商品的动态系统。
物流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的实施。应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现实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能够快速扩展物资调配范围, 发展适应多种经济发达程度地区的不同商品需求的配送能力。建立成本-收益核算机制, 使物流系统向高技术、高效率、高控制的方向发展。
资金流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的标志, 受到信息流、物流系统以及企业经营模式的制约。形成持续、稳定的资金流, 关键在于不断提升, 包括:信息系统、物流水平、人员服务、产品质量在内的综合服务质量, 从而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同时, 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增值。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对于资金流中的现金流与企业所选择的经营模式有直接关系。应加强现金流转过程中, 各个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 加强监管力度, 形成多方参与、相互监督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当企业采取不同零售模式如:直营连锁、加盟连锁或第三方药店时, 应针对不同的经营流程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
加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方面的系统整合, 可以使药品零售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连锁零售企业。摆脱只是传统零售店铺在数量上简单累加的现状, 打破在扩大经营规模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管理瓶颈。
综上所述, 药品零售企业必须形成现代经营模式, 企业的决策者应建立具有开放性、面向行业未来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不断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基础上追求人员服务、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系统整合。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以从容应对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对手的有力挑战。
摘要:我国加入WTO后, 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业务, 外商可在我国境内从事采购、仓储、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那么, 我国的药品零售企业该如何应对挑战?在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这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 本文在对服务质量管理的内涵、目的及意义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 结合行业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我国药品零售企业综合运营能力, 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服务质量管理,零售,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 洪瑞云等.市场营销管理 (亚洲版) [M].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3.
[2]叶堂林, 陈伟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医药连锁经营的SWOT分析及战略[J].商业研究, 2006, 7:26—27.
企业质量核心竞争力 篇11
回顾这些年来中央企业的发展变化,我们清晰地看到,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创新有力地促进了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国资委成立以来,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正确履行出资人职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促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力推动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国资委成立伊始,就在三定方案中明确宣传工作局设立企业文化处,在国务院部委中第一次设立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机构,为指导中央企业有计划、按步骤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设立国家财政资助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软科学课题,对中央企业的优良传统、文化积淀以及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实施原则和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认真研究;2004年,在大庆油田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总结、交流和研讨了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2005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框架体系。这个文件的下发,对中央企业乃至全国的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6年先后召开了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会和工作推进会,推出了一批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对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2007年,再次设立国家财政资助的软科学课题,对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中央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这样,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工作基本形成了既有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实施原则、分类指导,又有检查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有效地规范、引导、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央企业在国资委的指导下,明确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加大软硬件投入,加强分类指导和评价工作,强化监督检查和过程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有力、目标导向明确、措施更加扎实,企业文化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作用效果正在显现。经过近7年时间的扎实推进、认真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绝大多数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框架体系已经建立,内部管理得到加强,社会形象得到改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各项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价值理念体系进一步完善,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中央企业继承报国奉献的优良传统,以实现民族振兴、资产保值增值为己任,确立企业使命。着眼于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以科学发展为目标,制定企业愿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炼企业精神。按照时代要求,体现企业特色,以诚信经营为核心,提炼经营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规范员工行为和确立职业道德。通过这些工作,企业的价值理念体系得到丰富和完善,员工为企业发展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初步形成,为凝聚职工力量、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中央企业紧密结合经营管理实践,积极开展廉洁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营销文化、品牌文化建设。这些丰富的文化建设实践,既丰富和发展了企业文化工作内容和文化内涵,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中央企业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加大企业品牌宣传力度,积极依靠新闻媒体及时公开企业相关信息,树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不断强化诚信经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理念,强化回馈社会、回报股东、关爱员工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企业,积极主动履行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节能减排、扶贫济困、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中央企业都始终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载体,促进了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各中央企业把对员工的思想教育与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员工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工作内容和表现形式,拓展了工作领域和空间,丰富了工作手段和方法,使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企业实际,体现职工愿望,为企业党建进入管理、发挥作用提供了载体和抓手,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转化成为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变化,使广大职工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企业体制机制的变革。广大员工学习创新和竞争的意识得到增强,自觉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爱岗敬业、致力发展、在为国家及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发展成为员工的自觉追求。这些深层次的思想变革,为中央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增强企业经营实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作出了贡献,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2003年~2009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由8.3万亿元增长到21万亿元,年均递增16.7%;营业收入由4.5万亿元增加到12.6万亿元,年均递增18.7%;实现利润由3 005.9亿元增加到7 977.2亿元,年均递增17.7%,其中效益最好的年份超过万亿元;上缴税金由3 563.1亿元增加到10 876亿元,年均递增20.4%。一批中央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有24家中央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比2003年增加18家。近年来,在战胜雨雪冰冻和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奥运、国庆阅兵庆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央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再一次证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的变革创新是更为深层次的改革。企业要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核心技术和产品市场,更需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改革发展作支撑。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理念武装职工队伍,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打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用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理念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高尚的企业道德,打造企业品牌,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生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不竭精神动力。
面向未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同样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当前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触及到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们在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深度改革引发的深层矛盾和问题的冲击;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渴望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历史不长、法制规范、游戏规则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讲究诚信、履行社会责任。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论断,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综合国力、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努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当代中国先进的、科学的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的本质属性,无论是企业文化的理论创新,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从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到方式方法都要认真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价值理念的培育与转化为重点,努力健全企业文化体系,发挥企业文化的整体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内容,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我们要遵循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全面推进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优化企业形象识别体系,全面构建企业文化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改进管理、树立形象、塑造品牌、增强竞争力等方面的整体功能。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紧紧抓住价值理念的培育与转化这个关键,紧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改革发展的要求,正确确立企业使命和企业愿景,培育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企业特色、具有丰富管理内涵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并贯彻执行。同时,要努力把企业价值理念融入各项规章制度之中,贯彻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与企业管理相融共进,使价值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真正落地生根。
三是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切实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企业文化只有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紧紧结合企业的不同特点,开展各种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扎实推进各种子文化建设,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让职工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与启发。
四是要牢牢把握职工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切实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不断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我们检验和衡量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企业文化建设是否促进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否促进了职工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始终把握职工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通过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等工作,促进广大职工对价值理念的自觉认同,使先进的价值理念转化为职工的思想认识,成为职工的价值追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创建学习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团队,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引导职工不断提高学习创新能力和业务技能,从而形成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和谐局面。
五是要健全体制机制,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根据企业深化改革的新形势,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董事会和主要经营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决策作用。既要明确主管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又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形成企业文化主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责任落实、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制定并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同时,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制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抓好工作落实。注意搞好分类指导,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以典型引路,推动工作。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增强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认同。加强载体和阵地设施建设,扩大企业文化有效覆盖面,增强企业文化的效果。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情况作为企业考核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与企业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认真研究并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激励与动态管理机制,通过考核评价,推动中央企业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企业文化框架体系,不断规范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结合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步伐加快的新形势,进行企业文化融合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组织中央企业进行研讨交流,引导企业在推行并购重组的同时注重文化的融合,以保证并购重组的成功。二是要推动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引导中央企业完善价值理念体系使之更符合市场定位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梳理企业的规章制度,使之更体现精神文化的要求;深入开展养成教育,使企业文化的要求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企业管理纵深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央企业特色的管理文化。三是探索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推进中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方法与途径,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央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四是推动企业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企业品牌宣传和形象塑造,不断改善中央企业的品牌形象,增强中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企业的改革发展必然伴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指出:“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扎根于企业,发展于企业,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应走在全国企业的前列。”让我们按照荣融同志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1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能力集合体, 积累保持和增强能力是企业维持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 持续学习是企业获得核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主要包括企业核心技术创新力、企业营销技术、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己的知识产权, 就能够占领企业所在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其生产的产品就能够提供市场所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就能够占领企业所在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就会有较强的竞争力。
企业营销技术不仅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 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 更快的把产品导入市场。
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企业文化, 是一支看不见的手, 他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企业管理能力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一直特殊组织才能和企业家才能的经理队伍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 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 扩大经营范围, 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是由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 其特征表现为, 核心能力为企业进入多样化市场提供了潜能, 核心能力为顾客的重视价值作出了关键贡献, 核心能力应该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自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明确提出后, 引发了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潮, 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阐述。
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理解。著名战略学家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意图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好、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认为, 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能力, 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
综合来看, 不论谁是站在哪个角度对其进行阐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概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公司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公司的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公司创造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公司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并且,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对手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超越的能力, 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 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获得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增强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的能力。
当一个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不仅仅是价格低廉而且有一定的独特性的产品时, 这个企业可以说, 就具备了区别于其它竞争企业的优势。这种差异化优势, 可以使企业获得溢价, 使其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 出售更多的产品。在差异化优势下, 如果企业获取的溢价超出其追加的成本, 反而又会使企业凭借出色的业绩在竞争中变得更为主动。核心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为差异化优势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同时它可以更好的保障企业获得这种优势。
企业健康成长的过程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定型, 这个企业在文化、管理等方面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并且企业的差异化优势会愈加的明显。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差异化优势的内在动力, 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性, 决定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循环性, 决定了企业创新改革的独特性。企业一旦拥有了定型的核心竞争力, 就可以在保持差异化优势的前提下, 跳出所谓的价格竞争, 在经营战略、持续发展和改革创新上找到新的突破, 并及时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站在制高点上, 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又会反作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其更加丰富, 更加完善。企业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 最终可以获得持续和谐的发展。
2、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企业身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可以说每一刻都在变化。有的企业因不具备适应环境多变的能力, 被无情的淘汰。而有的企业却能生存下来, 并随着环境的变化, 不断发展壮大。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还是企业不适应环境。要回答这个问题都离不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他是增强企业环境适应能力的根本所在。
海尔在成立之初, 只生产冰箱这一种产品, 随着企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此时的海尔, 在更激烈的竞争中, 及时转变发展战略, 依托原有的核心竞争力, 适时转变生产模式, 开始生产多种产品。此后的海尔, 又根据国内外形势、环境的变化, 依托在国内已经形成的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及时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 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至今海尔集团已成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并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 8个综合研发中心, 19个海外贸易公司, 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 海尔集团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9%, 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
通过海尔集团依托核心竞争力, 及时适应环境的变化的成功案例中, 我们清醒的看到, 核心竞争力带给企业的强大动力, 它不仅使企业适应了环境, 更使环境适应了企业, 成为了企业更强、更快发展的助推器。核心竞争力价值, 体现了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现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实力, 体现了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动态性、竞争性大大加快, 创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有长远的, 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在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诠释[J].经济管理, 2003 (12) .
[2]、李宝华、巨天中.中国领先企业金皮书[M].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
[3]、胡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经济管理, 2003 (6) .
[4]、费明胜、水家耀.现代企业持续竞争的奥秘[M].华南理工出版社.2002.
[5]、张金昌.竞争力评价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报告, 2002.
[6]、周绍朋.企业管理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 2003 (5) .
【企业质量核心竞争力】推荐阅读: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06-28
建设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08-14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07-05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09-03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10-05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07-07
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08-09
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08-26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08-30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