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

2024-06-14

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精选8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 篇1

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

时间:2012-09-26原文作者:王 鑫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浅析

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继续开放,带来的结果就是同行业中企业面临的竞争加剧,打造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众多企业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实践的主要工作与命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等,都对企业的生存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确立一个发展核心,提升整体的竞争力,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应然选择。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它不是指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角度的能力,而是一种由多要素构成的体系。企业要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完善这个体系的建设,并且将体系中每一个个体要素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体系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当体系中的每一个要素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时,体系的整体价值将会远远超过这些要素价值的简单叠加,也就是出现一种1+1>2的效果。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我们需要观察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以下特征:

价值特征。价值特征指的并不是直观的货币或者财富,指的是一种能够转化成财富的能力,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首先就是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价值需求。这是企业存在的根基,有需求才能转化成市场,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包括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能够引起消费者重视的价值能力。其次,创造力。创造力也就是现代企业生存需要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减低各项成本,以此来使企业增值。最后,危机应对能力。每一个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在概率上往往是相差无几的,这就意味着,谁的危机应对能力强,谁就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核心基础性。核心竞争力,应该具备核心与基础的双重特性,也就是它既要成为当前企业各项运营工作开展的基础,同时也需要具备在任何的机遇面前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生机的潜在动力。根据我们的调查,一个企业如果在众多的竞争力项目中只重视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亦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核心因素的提取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完成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导向建设。

稀缺性。企业要通过打造核心竞争力来体现自己的优势,那么就必须要保证这种可以参与市场竞争的因素具备稀缺性。稀缺性意味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市场优势,在行业饱和的状态下,是否具备其他企业不具备的素质或者能力,对企业能否异军突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很显然就是一个企业最有力的武器,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核心优势上的差异,会直接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效益中,越是独一无二,就越能够避免被同类企业所模仿。

隐蔽性。作为一种促进企业发展的价值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极为抽象的表述,什么是核心,怎样确定核心,在不同的企业中有着不同的理解。由于企业的定位不同,技术、管理经验、技能、渠道等都有可能成为核心,甚至是企业文化等这种难以具体量

化的细节,也是竞争力的组成因素。所以,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中往往是隐蔽的,它不以某种具体的客观现象表现出来,通过直观的量化观察往往也难以察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结构

一个企业的成功,是没有标准模式可以复制的。单纯依靠模式复制来获得发展的企业,在最初阶段可能会取得迅速的成果,一旦企业停留在模式复制的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企业最终必然会面临被淘汰的结局。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管它是否具备完善的公司架构,只要它在某些项目或者领域中拥有出类拔萃的优势,那么就有成为行业翘楚的可能。虽然核心竞争力具有隐蔽性,但是这种抽象的能力具体到实践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具体的内容和指标表达出来,较为常见的核心因素或者说能力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具备创新的技术。企业是否具备创新技术往往对其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技术创新,它要求实现的是产品的功能性、独特性以及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尖端性。这种优势的技术,会为企业带来超过普通企业的客户关注度以及市场广泛度。

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即便是在信息时代,各种智能化设备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依旧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财富。因为创新技术,最终也必须是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来完成开发设计。所以,在一个企业中,创新人才始终是一个企业能否引领行业潮流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同样属于抽象意识的范畴,与一些生产要素相比,企业文化的价值往往是很难被评判的,尽管如此,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中,企业文化的地位却是被普遍认可和尊重的。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等较为具体的方面。当前,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优秀的文化,已经不再是企业内部员工重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考虑到一个企业的文化。这是因为,一个有着优秀文化内涵的企业,它会在社会责任承担、质量安全等方面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这是企业建设重要的软实力。

品牌影响力。品牌是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品牌战略的打造。在商品高度趋同的今天,消费者已经很难从使用价值的层面来判断究竟哪一种产品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已经成为一种较低层次的需求。品牌是一个企业的产品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的重要标志,它也是表示企业文化、价值、特色的符号。在现代社会,品牌影响力意味着财富的积聚程度,拥有广泛影响力、口碑良好的品牌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的建立是一条漫长积累的道路,但是毁灭品牌却是朝夕之间的事,所以,品牌影响力的打造,需要企业长期的坚持。

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的战略导向性建设

由于行业差异和企业自身定位的选择不同,一个企业对自身竞争核心的确定也会不同。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企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以下几个方面都是其应当采

取的基本途径。

确定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它不是指某一项技术上的优势,它需要支撑企业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有占据竞争优势的能力,所以,在进步中不断完善,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必经的历程。这项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战略规划是长期的,它对企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都有着规划,每一个阶段任务的分布都应该与核心竞争力挂钩,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战略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核心技术要有转换的准备和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真正地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占据市场优势。

准确的定位企业的突破口。当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时,找准突破口,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打开僵局。对于企业来说,突破口的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企业需要寻找到一个有成长空间的领域作为自己的突破口。成长空间,意味着可以以此为基础延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身的劣势和优势,如何有效的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这种优势转化成一种特点,将原本求生存的突破口巩固成一种领域优势,这是大部分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必经的程序。

打造核心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品牌战略、营销方案、融资能力等都与核心技术密切联系。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要取得一项核心技术并不容易,基本上都需要通过内部研发完成。所以,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是两个不能分割的方面,一个企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条件,那么才有核心技术出现的可能。当然,这并不是说企业要闭门造车,在一些行业,国家有相关的技术政策性支持,有各种技术论坛和展览会等平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需要,结合这些外部条件,攻克技术难关。为了保持这种创新的能力,企业应该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在一个学习型的企业里,会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而不是机械地应对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

加强企业的资本运行能力。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阶段,在资本市场的环境下,企业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资产,以及是否具备向外界融资的能力,也是我们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资本,始终是维系企业运营发展最重要的纽带,许多企业的破产都是因为资金链的断裂,没有资本,企业就如同丧失了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一个资产雄厚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融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走出低谷或者危机。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资本运行能力,既要加强内部资金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要使企业自身符合投资市场的要求,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帮助企业规模化发展。

(本文章摘自2012年第377期《人民论坛》杂志,作者来自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

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 篇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首创者为美国的Prahalad C.k.教授和英国的H am e1G arg教授。其理论要点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术;核心竞争力载体是企业整体,而非某个业务部门;核心竞争力通过积累而产生,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不是资产,也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生命周期,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自核心竞争力理论被提出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研究,在定义方面,学术界众说纷纭,产生了能力说、资源说、知识说等不同观点。结合前人看法,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由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适应市场机会、更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性竞争主动权的企业发展力系统。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主要包括:一是异质性。即核心竞争力必须是该企业独具的,与竞争对手有着本质的差异性。二是难以复制性。核心竞争力不仅包含了企业的独特技术技能等技术特征,还与企业特有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相联,其内容多难以通过文字、语言直观表达,这些都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难以复制。三是无形性。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项具体的产品,也不是某一项具体的服务,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无形的战略性资源。四是长期持久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不会在短期内失去。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主要体现在:一是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幅提升企业效率,能帮助企业创造超额利润和为顾客带来高价值利益。二是核心竞争力具备相当的主导力和带动力,能够帮助企业较容易地推出创新成果,衍生新产品和新服务。三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易被竞争者所模仿或被替代,生命力不强。四是核心竞争力是当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企业只有依靠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一)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及工艺创新能力。目前,学术界虽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持有不同意见,但普遍认为技术要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核心技术一旦被企业掌握并运用于实践,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竞争力,成为企业获取长期利润的源泉。黄文峰(2003)通过对国内大中型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核心技术能力是我国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贡献因素之一。

(二)企业管理能力

管理是对各种因素的协调与融合,良好的管理是确保企业运行顺畅、实施各种活动的前提,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使企业呈现良性发展状态。管理能力越强,优化组合的效率就越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一项重要要素。管理能力涉及战略管理、组织结构及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组织协调等诸多方面。

(三)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依赖于技术和管理,而技术和管理则依赖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企业独具特色且不易模仿。它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引导竞争力;二是培育企业精神,鼓舞竞争力;三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优化竞争力;四是强化企业经营理念,统摄竞争力。可以说,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后,其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地逐步形成。我国一些著名企业,如海尔、华为、一汽等都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技术、管理不断创新,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构成要素,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技术能力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但其运用和创新需要良好的管理做支撑。技术与管理能力要继续创新与提升,必须依赖企业文化的支持,而企业文化又是在前二者的长期运行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的。三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推动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向更高层次的循环发展。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一)培育核心竞争力理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的生存之本。企业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核心竞争力理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满活力。要从三个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理念:一是树立长期发展战略思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培育和积淀形成的。企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经营模式、内部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各方面都要形成自己的独到风格。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旦形成,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二是树立战略规划理念。一个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充分利用好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自身的竞争优势,盲目扩张和发展不仅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且会错失许多发展机遇,甚至造成巨大的浪费。三是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创新精神始于企业家,终于每个员工,只有当创新精神真正深入每个员工心中,企业才有可能造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核心技术能力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行业的核心技术都依赖国外企业,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培育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企业必须清楚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然后才能集中力量对能形成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专有技术和要害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其次,企业管理者要提高认识,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培育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作为企业重心,加大科技投入比重,以增强研发能力。最后,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决定了它们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企业可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等的智力资源,如采取委托研发、聘请顾问等形式对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三)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制度创新。良好的企业制度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包括企业的财务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二是改革企业管理体系,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实行企业管理集约化。三是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能力。大力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良性互动的信息平台和沟通渠道,时刻把握市场动向,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转。四是加强人才培育与管理。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育和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创建人性化、多元化、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以培养、吸引和留住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并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人才支撑。

(四)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长久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还得靠先进的企业文化来维系。企业文化是新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能够凝聚人心、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是企业领导要支持、设计、践行、宣传;二是要确定企业的正确价值观;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四是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五是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新机制。通过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国家应对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引导与扶持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提升路径

引言: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优势,而这些优势不同于其他同类企业。就目前认知而言,核心竞争力可分为竞争观、文化观、知识观、组织观。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帮助一个企业扩展市场份额、降低企业成本,从而达到效益增加的目的。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整合性,它是物流企业员工个人竞争力的集合。同时,核心竞争力还具有难以替代性。不同的物流企业环境也就造就了不同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很长的时间内,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取代。因此,研究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快速的实现资本集聚,也能够使物流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实现收益最大化。

一、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较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李雪虎(2013)[1]从顾客价值理论出发,分别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如今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通过审视自身价值、量化管理活动、结合测评模型与方法等,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钟德平(2013)[2]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讲述了德邦物流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并从四个维度提出了制约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而后提出相关建议。最后,从企业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及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出政策保障。杨婉(2013)分析了中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相关问题,通过构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升途径建议。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研究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一点新的参考。

二、制约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一)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过高。在物流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存在着货物装载量不足、车辆自营成本高以及企业资本投入大等问题,货物装载量不足体现为车辆的每车载货数严重不足、装车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以及装车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差等因素。货物装载量不足必然导致每车的成本过高,即在单位车辆成本一定的条件下,运输量越少,造成单件商品的运输成本偏高。整体势必会影响物流企业的整体规划,从而导致物流企业运营成本过高,利润降低。装车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货物装载量的不足。装车人员能否合理运用车辆空间,也是影响车辆装载的重要因素。

(二)市场空间较小。物流企业的品牌效应还有待提升。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就不会赢得客户的信赖。没有良好的市场基础,企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因此,营造良好的市场口碑,需要企业随时随地注意自我形象,同时不断提高自我服务水平。

(三)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过慢。随着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物流业务不断增加,物联网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物流的需求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因此,过慢的信息化进程势必会导致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化渠道阻塞,部门需求无法实现,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瓶颈。

三、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构造合理战略规划。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造合理的战略目标,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定位准确。企业目标的设定必须要包容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合理统一。

(二)合理布局降低成本。找到有效途径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法宝。首先企业应拥有一种战略性核心产品。拥有该产品或相类似产品的绝对优势,从而使得该产品抢占市场。面对产品成本较高问题,物流企业也可以实现重组,以达到范围经济的生产模式。

(三)市场细分与合理定位。物流市场大致分为五类:快递物流市场、零单物流市场、大件物流市场、项目物流市场以及企业物流市场。物流企业要准确区分自己在市场中的相关业务。市场定位指的是能够准确的知道自己在市場中的属性,把握经营好自己的主营业务、服务范围乃至功能定位。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吸引力,对于市场就必须进行价值分析与描述,然后通过生产制造、传播、销售等实现客户的价值和企业自身的价值的统一。

(四)完善信息化工程。信息化网络建设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推动信息化网络建设,物流企业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先进信息化专业人才以及完善信息化服务制度。总体布局,使三个方面统筹兼顾,从而形成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雪虎.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3.

如何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4

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应以人力资源开发为起点

企业人力资源亦称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开发人力资源的质量。人力资源的质量开发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改善劳动力的素质和活力,达到人力资源的完分利用,得到预期的目标。怎样才能实现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激发员工的活力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定格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上。要转变观念,尤其是企业主管,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走出误区,将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定格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上,这一点对搞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非常重要。

1.将人力资源开发上升到战略高度

企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理清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关系,将学习上升到组织的层次,而不仅仅强调个体层次的学习,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也应从传统的技术与技能的培训等项目上升到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将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和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2.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应当是系统的要把对员工的培养、使用和政策性开发当作一个系统共同实施,并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有组织目标指导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才可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素质,才能有效地为企业服务,才能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应当是“动态的”

由于现代企业处于高流动的环境中,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应该是动态的。为了实现员工和组织的能力与变化的竞争优势相适应,“动态”是必要的,应该将不稳定环境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看成是动态的过程,经常检查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使其能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适应环境变化的人力资源。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智力

西方一些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第一年的可用知识占70%,第二年占30%,第三年占10%,到第四年,这个学生如果不继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那么他原来掌握的知识已基本过时了。这就提醒我们,进行内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要对现有员工不断进行培训和教育。在培训教育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制订培训计划

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定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保证有效实施。

2.选择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比如专业知识培训,内部培训,外出培训等。

3.确定员工培训对象

在培训对象的确定上要注意多层次,全方位,不能仅限于少数主管人员和准备提拔的人,而应该包括企业从高层到最低层的所有员工。

4.丰富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要做到技能培训与观念培养双管齐下。重要培训除了技术和业务方面外,还要对员工思想观念、思维能力等进行培养。对技能的培训是调整、开发员工行为的外在表现过程;而观念的培养则是整合员工思想与价值观的内在过程。企业员工做到技能培训与观念培养双管齐下,才能既提高员工的智力,又激发他们的活力,促进员工实干与创新,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5.注重培训效果评估

目前,人们较为重视的是对培训资金的投入及如何改善培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而没有认识到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过程中,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真正掌握所培训的内容,而仅仅是为了应付培训后的考试,从而使在培训上的巨大投入没能得到相应回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培训过程中严格要求学员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培训过后更要深入到员工所在班组了解其工作态度是否改变,工作能力是否提高,是否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对表现好的学员要进行奖励,对表现差的学员要严厉处罚,从而激发员工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真正使培训起到提高员工智力素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尊重、保护现有人才,激发人才活力

我国目前已成为人力争夺的核心地带,如何尊重、保护好企业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

1.建立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岗位竞争机制等。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应作为员工加薪、晋升的考评依据。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加薪制度,晋升程序消除论资排辈,拉关系现象,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为员工自觉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内在动力。建立岗位竞争机制,岗位能上能下,竞争上岗,使员工有危机感,不满足现状,为员工追求上进,自觉成才提供了外在压力,在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的作用下,员工就有了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企业要根据条件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使其有足够的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的机会。为了满足人才的自我实现需要,企业可以给人才委以重任,坚持权责相称。

3.重视员工的存在当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需要理解、关心、尊重的沟通。企业领导作为企业的舵手,应尊重员工的人格,宽容、信任地对待人才。要具有民主意识,善于倾听员工意见,让员工有主人翁地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据

统计,世界500强的技术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至10%,大大高于中国企业的平均比重。2001年当国内各彩电品牌在大打价格战时,沉寂多年的索尼在中国市场仅50万台高端彩电销售量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当于国内所有彩电品牌的利润总和。“技术的索尼”的威力显露无遗。

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忽视对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技术方面的投入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满足于以OEM方式赚取微利,动辄打“价格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工厂”的角色中完全转换过来,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已初见成效。比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比武,科技成果展览,QC活动评比,技术革新及合理建议成果发布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技术人才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帮助企业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铝公司山西企业的电器开关、水泥、金属钾电解铝等等,相对过去单一的产品就是一种进步。中铝公司山西企业的创新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当面对同行业几十甚至几百个高附加值产品走向市场的时候,中铝山西企业在铝电联营项目上迈出大大的一步,这个突破可以视为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三、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一个主动型信息化的典型。1969年它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企业自己的人造卫星,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据说,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的更是巨大的回报。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按营业额排序)排行榜上,沃尔玛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我国,也有许多主动型信息化的企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如联想、海尔、邯钢等企业都通过信息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联想集团实现信息化以后,存货周转天数从72天降为22天,年降低成本1.2亿元;产品积压损失从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亿元;应收周转从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万元;坏帐占总收入的比例从0.3%降到0.005%,年降低成本5000万元,这几项加起来,年节约费用6亿元,效益相当可观。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沃尔玛的核心业务是商品零售,主导流程是货物配送,因此它不惜花巨资来“优”它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又如,海尔是一个加工型企业;它们在国内率先上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海尔全面实行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SST)管理制度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动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

当今世界,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其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信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行成功的CIS设计

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成功导入CIS理念,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和企业自我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法、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础。

(二)恰当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三)注重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础,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四)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

在国际市场上,不少工程项目工的招标,主要物资的采购和贸易洽淡,都日益以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为前提条件。因此,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是中国企业创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1992年,海尔在全国家电行业率率先通过了ISO9000认证。1996年8月,海尔冰箱又通过了ISO14000环保认证。在过去的近20年中,海尔先后通过美国DL、德国VCE和GS,加拿大CSA和EEV,澳大利亚SAA、中东SSA、欧盛TVV和GE,日本S—Mark等十多次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中铝公司山西企业也一一通过了三大认证,这将是新企业、新理念、新思路的又一次尝试。

(五)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

名牌是一种富含品质、文化形势与承诺的品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例如,摩托罗拉“飞越无限”,带给消费者的随时随地的通讯方便和自由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六)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

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中国企业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传的案例,海尔通过“硬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尔,真诚到永远”等广告的宣传使“海尔”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五、以企业文化为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

美国学者法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员工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规范功能: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能约束企业职工的言谈举止,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企业所重视,我国的一些大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目前,人们对 “零缺陷”、“真诚到永远”、“赛马不相马”、“客户满意”等海尔文化已耳熟能详。海尔文化贯穿于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其质量宗旨为高标,精细化,零缺陷;售后服务永远坚持“用户是衣食父母”、“用户永远是对的”、“海尔真诚到永远”、“国际星级服务”等原则,科研开发以“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科题”为宗旨。看过这些海尔的原则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海尔为什么能为单身人士设计出“小小五子”,为什么能为不同的客户单独定做“整体厨房”,为什么能让用户只是为了海尔的售后服务也要购买海尔的产品,同时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海尔能在16年的时间中保持平均82.8%的增长速度。“海尔文化”是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企业文化这把利剑指挥着海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终保持着竞争优势。山西企业坚持在生产生活中用适合企业建设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坚持提倡严肃的工作纪律,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意识,强烈的奉献精神,优秀的工作质量,较高的工作效率,密切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学习风气,明明确确地把企业文化融入于企业建设的全过程,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我们的企业更具有竞争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以先进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篇5

(初次发表时间:2006年12月)

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凝聚员工的奋进之魂。企业生存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是企业文化理论要与时俱进,实现新突破。众所周知,不论是一个品牌还是一个企业,经济竞争的最高形式之一就是文化的竞争。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生存发展的新的突破点恰恰在于形成企业的文化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新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文化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炼,构筑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框架,应用创造性策划和果断实施,以实现高效益、高效率和良好职业道德为目标,以甲方满意为标准,使企业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去,企业文化的魅力与能量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得以充分彰显和释放,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不断攀升。

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概括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质量、人才、价格、服务。一个企业,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起码的社会要求。在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拥有创新思维、决策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而价格是否具有优势,直接考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关系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服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要以周全的行为来对待客户,为客户负责,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

因此,在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要满足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成功的、有效的。

二是企业文化理念要放眼未来,明确新思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者智慧和思想的体现,不仅是企业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土壤,而且应该是企业基本行为规范的理论指导。因此,具有战略目标的企业和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辨证统一、系统推进、全员参与、发展改进等基本原则,推进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理念的形成和确立。

作为我国第一个专业生产制造石油天然气输送用钢管的企业,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从2002年10月开始,着手建设新的企业文化。过去,工厂在创业、发展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企业特色和文化背景,企业奉行和总结出了“实干、进取、团结、创新”的宝钢管精神,带领全体职工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生产钢管100多万吨,产品还出口10多个国家。在企业成功改制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强手如林的钢管制造界,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高速的发展?如何凝聚员工精神,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素质,迎接市场及自身的挑战?怎样转变观念,刷新并增强较为薄弱的企业形象,强化企业信息传达力度?是企业改制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宝鸡钢管公司高层清醒地认识到,单凭一个企业精神,已经不能适应激烈多变的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了,必须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系,当然,企业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少的。2002年,他们以大手笔,聘请了国内著名的策划公司,开展企业文化设计。经过近一年的工作,深入挖掘提炼44年来三代宝管人创造的传统文化积淀,引入先进的文化管理新观念和新模式,将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具有宝鸡钢管特色的CIS体系。第一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宝鸡钢管公司与打造“国内第一、世界一流”制管企业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企业精神“干”,准确表达了不尚空谈的务实态度;表达了不断探索、不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表达了勇于实践、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干中创新,在干中发展,正是BSG多年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

宝鸡钢管公司提炼的核心理念是诚信管天下。是指宝鸡钢管公司要以诚信为本,将生产的钢管销往世界各地,坚持精品战略,提供优质服务,成为焊管行业的领头雁。“诚信管天下”,显示宝鸡钢管公司要以信得过的精品钢管,抢占先机;以诚信的服务,取信于社会,取信于人民,实现企业的最高目标和社会价值。

面对产能与需求10:1的激烈竞争态势,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经营这一正面交锋上。为此,宝鸡钢管公司提出了与管同行、以优制胜的经营理念,以期实现公司的理念、战略、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要与钢管市场的变化、BSG品牌的成长同步发展。以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最低的成本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目标是鼓舞和激励员工的最好方法,宝鸡钢管公司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目标,就是: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BSG。意味着宝鸡钢管不仅要在中国做强做大,而且要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凡是生产和使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地方,都要竖起BSG的旗帜!

“是才必有用”,就要打破条条框框,摒弃论资排辈,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用人机制,从体制上使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和使用人才。应该说,宝鸡钢管公司真正在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大胆地提出了是才必有用的人才观,就是要尊重人、培养人、吸引人、凝聚人,为每一位人才营造晋升渠道和机会,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只要是人才,在BSG就有用武之地。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落实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来。这一点,是国内其他同行企业没有做到的。

三是在企业文化实践上要开辟新途径。本着宏观指导,积极引导,加强领导,正面疏导的原则,在企业文化的推行和实践上,要进行有效的尝试。第一通过构建有效载体不断营造舆论氛围。推进企业文化的实践活动进机关、入科室、进车间、入班组,形成一种企业的群体意识。第二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通过坚持开展“靠大型活动凝聚人,靠新颖活动鼓舞人,靠健康阵地吸引人,靠普及活动稳定人”的有效做法,初步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第三通过大力选树典型、充分发挥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的行为感召作用,为企业文化的践行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实施企业文化和品牌战略给企业带来的成效虽然是潜移默化的,未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由于我们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导入原则,精心组织,加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已经在某些方面得到凸显:

借导入企业文化之机,宝鸡钢管公司党委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和公司贯彻“两个体系”夯实基础管理的各项工作,狠抓了基层建设和现场管理,开展了文明生产整治,用企业标准色统一分厂厂房和生产现场的环境,在公司开展了运用仿宋体书写交接班记录比赛和“精、优、快”的换道劳动竞赛,使班组的面貌一新。同时,组织开展了教唱企业歌曲、征集企业故事、企业发展图片、春联、歌咏比赛、文艺汇演、“我与BSG”演讲和企业文化月等活动。2004年12月份,公司顺利通过省级精神文明单位验收,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10月,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企业的形象,为此,我们在配合公司对生产区、福利区进行改造、整治、美化、绿化的同时,适时地导入企业文化理念,积极宣贯MI、BI手册,在员工考核中,加入有关企业文化知识,使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行为素养,得到

了进一步提高,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借势而上,打造强势品牌。在企业品牌确定后,我们及时在西气东输管线进行运用,使BSG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在国家重点工程上得到了大幅提升,去年公司先后荣获西气东输“优秀承包商”和先进集体称号,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也为之后的忠武线、陕京二线承接一定数量钢管合同奠定了基础。尤其在今年,先后三次中标印度管线,拿到60万吨的定单,创汇近50个亿。

通过对外实施品牌扩张战略,使大众认知BSG、首肯BSG、选择BSG,使BSG在未来的市场角逐中把握先机,占据主动,树立一个实力雄厚、诚实守信、稳定发展、和谐亲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公司形象。在公司内部,进一步更新员工观念、规范员工行为,激发士气,增强团队凝聚力,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管理高效的现代化企业,最终将BSG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钢管制造和防腐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的体系建立只是迈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还有大量的导入实施计划,我们将结合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总体部署,全面深入地导入CIS,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塑造美好诚信的企业形象,在全中国、全世界传播BSG这一企业品牌,我们始终坚信: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BSG!。

企业文化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论文 篇6

摘要:企业文化其实是对行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沉淀过程,它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和文化支撑。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企业文化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本文主要论述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最后提出将企业文化有效转化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重要性;策略

一、引言

所谓企业文化,是被企业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创造、形成、最终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以及社会群体对企业的整体感知,它呈现的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但是,在多元化信息的冲击下,整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不够融洽,员工的思想尚未凝聚。那么,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文化建设中,将企业文化工作与社会、国家的发展政策及行业的愿景、使命相结合,可以培养员工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切实增强企业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建设企业文化,需要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团结每一位员工的潜能,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二)提高企业吸引力

由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其发展的动力。只有持续的文化建设,企业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凝聚内部人心,还可以吸引外界关注,有潜在的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等[1],也有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企业文化的高深之处就在于它为每一个想要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的奋斗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进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努力为自己、为企业实现最大效益。

(四)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文化在员工精神上进行管理无疑优胜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它营造出的文化氛围、竞争环境,不仅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追求,提高工作效率,还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当前企业文化在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的障碍

(一)文化意识轻视化

一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虚无缥缈,投资企业文化建设,不如管理制度、奖惩机制来得实际,因此在思想上就不加以重视[2]。甚至有人认为企业文化仅仅是企业家文化,进而导致企业文化随着领导者的改变而改变,所有人都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统一的文化观念。

(二)文化建设形式化

大多数的企业文化建设仅停留在穿制服、举办晚会、设计企业宣传用语等表面化的工作。这些形式化的活动没有引起员工情感共鸣的原因是没有体现出企业的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念,无法实现员工、企业的和谐统一,更谈不上文化的执行力。

(三)企业文化共性化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体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但是一些企业文化完全照搬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并未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的不同、发展需要的不同、员工特征的不同来发展特色企业文化。呈现共性化特征,最终无法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打造企业文化,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推广企业文化,强化文化意识

企业文化建设一定离不开推广实施。因此,可以构建企业文化的组织体系,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推广计划。同时,对外在企业网站上宣传自身个性优势、先进设备、新技术等,以图片、视频、logo、标语等形式加强群众的视觉体验。或者制作相关宣传手册,宣传企业文化,让百姓深刻了解并切身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为企业赢得群众信任,提升知名度。对内通过培训、活动的形式渗透企业文化,以规范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强化文化意识。

(二)创新文化活动,凝聚企业人心

企业开展文化活动,不仅营造和睦、团结、轻松的文化氛围,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还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活动中,管理人员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题材既要凸显企业文化,又要契合当今时代特点与文化潮流,形式上可以采用竞技的方式,实现活动的多样性和现代化,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比如在企业年会上,各式各样的活动不仅缓解了员工的工作压力,还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员工之间的友好交流,消除矛盾。

(三)树立企业形象,彰显文化自信

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提升竞争力、打造企业品牌、充分发挥文化导向作用的重要途径。用文化要素树立积极自信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在该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况且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展现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共赢,毫无疑问会给潜在的客户和意向人才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在企业对外的一切经营活动中,彰显企业的文化形象和自信也将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四)培养统一价值观念,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塑造“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核心理念,不仅强化了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的思想认识,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具体的日常工作当中,有利于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当培养员工统一的价值观念,使其对企业文化形成了思维定式,更容易接受文化熏陶,营造文化氛围,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将个人发展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4],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意识形态有重要影响,也是企业建设的一部分。那么,企业也要加强建设特色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企业文化意识,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态度。另外,加强文化活动的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特.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水利行业为例[J].科技风,(22):227.

[2]刘迎,王剑,孟晨瑜,刘颖,师文婕.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12):281.

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 篇7

一、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分析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一) 这是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内在要求。

高校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 因为它属于重大的民生问题。然而, 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方针的实施与普及, 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来袭,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愈发艰难。近些年来,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一个长期困扰大家的问题, 它需要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其中, 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增强其就业能力的根本所在。

(二) 这是推动高校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正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进行关键性的转变。这个时期的高校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即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以及办什么样的大学, 如何办好大学。这是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高校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 充分尊重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真正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当作首要任务来抓来落实, 从而切实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 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条件。

当前,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向着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迈进。那么,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必须迎合这种时代发展背景, 从知识方面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其中, 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元素就是人力资源因素, 他们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将能够为我国的社会追忆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既然新形势下, 我国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此重要。因此, 我们应该尽快找到合适的提升路径。

(一)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 居于主导地位的应该算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这是因为社会各界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时候, 往往非常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状况。因此, 高校就应该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从人本化的培养角度出发, 真正树立起以大学生作为培养主体的人才培育理念,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实践能力。

(二) 发挥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就是说, 高校应该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时候, 应该要从职业规划方面入手, 要以此作为提升的动力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 高校就应该对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主观与客观方面因素的分析与测试, 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 让他们为将来的职业岗位与发展做好较为充足的准备工作,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并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 更好的定位自我, 并向着自己的奋斗目标迈进。

(三)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应该要从社会需求方面获得一定的灵感, 以社会需求作为主要导向, 深化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具体来说, 我国高校应该尽快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要面向产业经济、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来优化课程设置, 并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让他们能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可以基本上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当然, 高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来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人才来。

(四)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状况。那么, 高校就必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让他们能够毕业之后进行顺利就业。这就需要高校以创业教育为抓手,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具体来说, 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工作, 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且合理的择业观, 并为大学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实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提升他们的就业规划能力, 并加强对他们的创业教育, 真正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璞, 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2010 (3) .

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 篇8

[关键词]三次售卖;竞争力;提升;路径

[作者单位]李海燕,首都体育学院期刊部。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期刊业进入全面竞争时代[1]。期刊一次性纸质销售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期刊的市场化手段和盈利模式的竞争已成为期刊竞争的实质[2]。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期刊必须经历“三次售卖”模式,进行品牌化探索,才能全面提升期刊的行业竞争力。

一、期刊市场化的营运模式:“三次售卖”

“三次售卖”是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经营的三种商业模式。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及电子期刊的出现,我国期刊业也在经历着传统模式的蜕变,“三次售卖”成为期刊市场化的具体模式,也是衡量期刊市场化水平的主要标准。“三次售卖”首先是售卖期刊,期刊通过高质量的刊文、鲜明的办刊特色打造品牌期刊,提高期刊知名度,以获得期刊本身较大的发行量;然后是售卖行业性广告,期刊因行业属性各自拥有一定数量且相对固定的专业读者群,行业性广告作为行业信息传递载体成为售卖的次要对象;期刊的第三次售卖,是指期刊品牌资源的售出。期刊在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以后,可发展各种衍生产品,包括纸质期刊之外的各种形态,如音像电子、活动策划、主题培训等,以衍生的多形态产品来获取收益。简而言之,“三次售卖”是通过纸质期刊的发行收入、收取广告费用、期刊品牌的衍生产品营销这三个层面实现的[3]。

1.纸质期刊内容先导及其售卖

期刊的第一次售卖是价值链的构建与整合的过程。价值链的源泉即打造品牌期刊,提升期刊竞争力。而打造品牌期刊的关键还是“内容为王”[4],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方式进行期刊内容的策划、编辑工作,是期刊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内容先导是期刊创建品牌、价值塑造的基础。内容质量永远是期刊的第一生命线,是期刊得以生存发展并得以立足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期刊的内在质量及实用性价值,可以有效赢得消费者及市场的占有率,高质量的期刊内容直接吸引读者阅读、订购,从而提高期刊的发行量,创建良好的口碑,打造期刊品牌。《中医杂志》是我国医学界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2009年被评为“中国科技精品期刊”,2010年又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医杂志》重视栏目的策划和设计,严把稿源关、审稿关,确保论文的科学性、准确性,逐步形成期刊的权威性,抓住内容质量的同时做好发行工作,对期刊的内容售卖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吸引广大读者订阅。

2.资源整合的广告售卖

期刊的第二次售卖即期刊的价值塑造与放大的过程。期刊是一种文化产品,在期刊优质内容、良好声誉的基础上,应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拓展广告业务。期刊作为分众媒体,具备品牌和广告经营的基础,企业广告可以为期刊增加经济收入。期刊可以在社会效益和声誉不断提升的同时,有效吸引企业厂家入驻平面媒体,这也是期刊生存、发展的最佳创收手段。在广告业务拓展方面,期刊可以寻找企业厂家经营的设施器材与本刊关注相关主题的衔接点,将企业产品与读者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既能满足读者需求,又有利于企业拓展企业销售市场,真正实现企业的赢利化模式,以此吸引企业在期刊的广告投放,而广告收入又能够有效解决期刊出版发行中经费的不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期刊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可以有效引导客户投放广告。《中医杂志》利用拥有大量学术信息和资源的优势,主动向相关广告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协助广告客户开拓市场,与广告商保持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获得了稳定高回报的广告收入。

3.品牌多业态延伸及其售卖

期刊的第三次售卖即期刊的价值延伸过程。期刊品牌建立以后,衍生出多形态的相关产品,覆盖至与期刊相关的全程产业链,进而实现期刊价值的延伸及进一步的轮次增值[5]。线下营销传播已经成为期刊重要的经营模式,期刊的立体展示可以使期刊的形象丰满起来,弥补平面媒体单一、刻板的形象。走进群众、深入一线,让受众更全面、更直接地了解期刊,进一步拉近读者与期刊的距离,增加读者、受众对期刊的理解度和信任度。期刊可以充分利用行业读者优势举办学术会议、开展技术培训、策划学术论坛等,其收入可以弥补学术期刊的经济来源,同时也可扩大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这些活动可以期刊为主要发起人、管理者,协同各地教育部门、行业协会、赞助商、媒体等各类资源共同进行,期刊通过这样的立体化展示,从而实现期刊价值环节的再一次增值。对于有一定优势品牌的科技期刊来讲,实行“三次售卖”也是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杂志多次开展培训以及与体育教学课堂实效紧密结合的青少年身体功能培训,将体育课堂教学理论从杂志转移到课堂实践中,在广大的读者群体中获得较好的反响。据悉,目前一些科技期刊已经开展的学术会议、学术征文、学术推广及继续教育等活动,都为期刊带来双重利益,而且第三次售卖的利润附加值,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售卖和第二次售卖的收入总和。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营销模式,需要期刊编辑树立新的营销理念,创新多种经营模式。

期刊的“三次售卖”突出表现在期刊竞争领域的迅速扩大,它不仅仅表现为期刊文章质量的对垒,还表现在其已拓展到期刊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构建与整合、放大与延伸的过程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开发延伸至旅游、探险等多个层面以及中小学生等多个年龄阶段,推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地理图书和科考画册等多个品种,以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和品牌延伸的具体运作方式,凭借读者对母刊的信赖,向读者推出了一系列产品,成功实现了三次售卖。其不仅推出户外用品,包括旅行套装、帐篷等;还推出各种旅游项目,如用科学家作高级导游,推出西部之旅、游览青藏高原等大型旅游服务。

nlc202309031528

二、“三次售卖”理论下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从期刊价值链延伸及其关键价值模块轮次增值维度来审视,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以内容为根本,提高期刊质量

内容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是期刊生存发展的根本。期刊质量决定了期刊的影响力和读者群,也决定了期刊的生命力。期刊办刊方向的准确定位有助于稳固打造期刊的品牌形象,使读者在范围相同的领域里品味到与众不同的内容,使期刊脱颖而出。学术质量对提升期刊的整体竞争力尤为重要。因此,要创办精品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三次售卖,期刊应该从以下方面提升整体学术质量。

(1)加强审稿专家队伍建设,严把文章质量关,重视提升论文质量,坚持论文质量重于论文数量。科技期刊采用双向匿名审核,实行严格的三审制度,有时一篇文章还要同时提交该领域3—4位不同的外审专家进行审核。期刊编辑要综合多个审核意见转达作者修改完善,为期刊的文章质量做首要的保证。

(2)注重加大专家、学者的约稿力度,为期刊的发展加速。专家、学者是期刊发展的支柱,期刊应充分认识专家、学者的力量,邀请他们奉献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进行系列约稿,以专题预告的形式让读者形成期待,起到吸引读者及学术界关注的作用。

(3)创建特色栏目,打破千刊一面的传统局面,在同行期刊中建构特色基础。《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作为体育类科技期刊,与其他体育类科技期刊一样,主要刊登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经济及管理等栏目的文章。近年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另辟蹊径,通过翻译刊登俄罗斯知名学者的文章,创建了介绍海外学术成果的特色栏目,并在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得“特色期刊奖”。

(4)精心进行选题策划,打造期刊的品牌和口碑。选题策划是期刊生命力的体现,是赢得读者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期刊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而重要的要求,即“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重拳推出“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力邀体育界知名人士撰稿,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树立品牌价值观,构建产业价值链

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争创精品期刊,是办刊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网络通信的快速普及使得现代期刊产业已经进入资讯相对过剩的时代,在此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期刊内容同质化倾向。为了摆脱困境,拓展新的发展增长点,期刊应将突破口定位在差异化竞争上,调整编辑思路,保留经典栏目,精心策划选题,以内容的个性化差异和期刊的品牌特色应对“千刊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当前,期刊市场化的发展逐渐从产品探索期迈入品牌探索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行人吉尔·格罗斯维诺说:“形象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展起来……但是形象可以在一夜之间被摧毁。”形象即品牌,期刊在拓展市场及营销活动中要注重维护形象。以品牌建设与管理为切入点,从期刊的品牌核心价值、品牌落地支撑及品牌传播等方面塑造、凝练期刊品牌化经营能力,实现期刊价值链的延伸[6]。

期刊长期积累下来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为其品牌经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足够的读者注意力,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开发衍生品、进行活动营销等。期刊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延伸的具体运作模式,为期刊走向市场化,实现“三次售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医杂志》以自身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出版了英文版杂志,并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出版了多种语言版本,其专业化和国际化的优势,增强了期刊的资本积累,提升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7]。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价值链深度延伸

期刊会因其超前的理念、准确的定位、前言的内容以及较大的发行量等资源优势而获得行业内的影响力,在专业领域内处于卓越的地位,这也是品牌期刊的主要特征之一。“以品牌为核心拓宽市场半径,实行品牌延伸战略”已成为期刊资源重组和扩大规模实行集团化经营的重要砝码[2]。期刊应利用其权威性和品牌基础,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开发、售卖期刊的衍生品期刊品牌的价值链得以深度延伸。比如期刊可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提高其美誉度,激发读者对其的赞誉和亲近感。《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类期刊,凭借其悠久的办刊历史及社会知名度,借助社会资源,组织期刊的骨干作者队伍策划实施基层送教活动,为教育落后地区送去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带动了当地教研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期刊品牌,提升了期刊美誉度,从而实现期刊价值链的深度延伸。

期刊价值链深度延伸的有效途径主要有:结合期刊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读者资源,组织策划多种活动进行自我宣传,通过举办实体活动如期刊座谈会、年会、骨干群体会、青年专家学者研讨会等,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扩大期刊影响力,提升期刊地位;结合期刊办刊方向举办学习培训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参与重大学科活动,结合活动策划专题,通过活动树立期刊的权威性,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寻找新的广告运营模式,达到“以广告养期刊,期刊反哺广告”的良性循环状态。

4.建设新媒体平台,覆盖更多数字化人群

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期刊出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出版将成为“三次售卖”环节中最有潜力的盈利增长点。数字化出版是根据读者群的不同阅读方式和不同阅读内容将期刊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当下,新媒体读者的比例趋于增长,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成为重要机遇和必然趋势,期刊只有抢占网络时代的信息高地,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受制于人。网络的单篇出版使得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成为目前国外媒体的现代出版方式。国内某些学术期刊已经开始尝试网络的单篇出版,代替传统的纸质周期性出版,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并获得读者、作者的认可。期刊可以在数据库网络采编系统中提供单篇下载阅读的服务,读者只需交付较少的费用便可以迅捷地下载到自己想要的文档。

nlc20230903152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出版给期刊纸质出版及网络出版带来新的冲击,手机阅读满足了新媒体用户的个性需求,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格局,数字出版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手机阅读软件开发商在提供期刊阅读时,不是进行期刊纸质内容的单纯拷贝或简单编辑,而是将纸质期刊的单篇文章进行再编辑,将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以及内容进行精简,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的组合表现形态,使其符合手机对字数、读者阅读习惯等方面的要求。手机阅读在坚持纸质期刊原创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与读者的互动,有效做到了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的补充阅读、延伸阅读、互动阅读。目前,很多期刊开通微信平台,读者通过搜索微信账号并加微信关注就能及时了解到杂志的最新动态,并与杂志进行互动,有利于扩展、维护读者队伍。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期刊竞争力迅速提升,中国期刊已经进入创造品牌、发展品牌、提升品牌的新阶段,“三次售卖”是品牌期刊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营销模式,能使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期刊竞争力提升的实现路径应以期刊内容建设为先导,通过多形态、多角度的内容和服务创新增加期刊与读者之间的黏合力;树立品牌价值观,以品牌建设为切入点,从期刊的核心价值、品牌个性、品牌落地支撑及品牌传播等方面塑造、凝练期刊品牌化经营能力;期刊还要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其优势开展各种实体活动,提升自身的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总之,期刊不但要注重内容质量和品质的双重塑造,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新媒体,实现期刊品牌的落地和传播,如此才能有效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1]柳斌杰.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全部转制[J]. 杂志工作通讯,2009(9).

[2]金旭丹. 期刊“三次售卖”理论运作——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J]. 新闻前哨,2009(5):90-91.

[3]任健. 从期刊“三次售卖”理论实质看期刊竞争力提升路径选择[J]. 科技与出版,2012(1):57-60.

[4]马体娟. 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期刊竞争力的提升[J]. 出版广角,2012(12):72-73.

[5]刘海军. 期刊外部活动策划的三个层次[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67.

[6]舒亚俐.试论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J].中国出版,2011(11):61-62.

[7]刘振海.“三次售卖”理论在《中医杂志》营销中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5):769-771.

上一篇:无印良品广告推广方案下一篇:无车日骑行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