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2024-09-10

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共7篇)

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篇1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1949-1952年的接管改造与整顿时期, 1953-1965年的调整发展时期, 1966-1972年的劫难时期, 1972-1976年的恢复发展时期, 1976-1992年的大发展时期, 1992—现在的面向市场经济重要改革发展时期。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时期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到专业硕士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 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红利”, 为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储备更多的生力军。

加快高职教育发展,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其首要任务增强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增强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依法治教。但高职教育的一些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思。

(一) 管理体制不健全

根据国家规定, 高职院校应实行行政上归市政府、行业 (部门) 领导, 业务上归省教育厅指导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市属院校行政归属不明确, 有的市政府直接领导, 有的沿用以往的模式归市教育局领导, 还有的由市政府代管, 甚至少数院校上级政府已发文批准成立却仍然是学校筹建时的领导小组管理等。这些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不规范, 导致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办学单位的职责、权限在实际运作中不清晰。因设置机构、人员编制得不到批准, 内设机构不能按高校标准建立, 严重影响人才引进、管理、建设与发展。

(二)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几年, 经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着: (1) 数量不足, 观念落后。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数明显不足, 面对新形势多数教师观念落后, 知识老化, 教育方法、教学手段陈旧。 (2) 学历层次偏低。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 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 (3) 结构不合理, 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 基础课教师偏多, 专业课教师不足。 (4) 补充渠道不畅。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他们理论知识丰富, 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严格受控。 (5) 职务评聘需规范。高职教师职务评定标准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 过分强调科研、论文, 使他们失去了自身应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三) 专业设置课程契合度低

中高职对接的基础在于专业的对口衔接, 这就决定着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上的衔接, 其中,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对接的核心。理论上来讲, 高职教育应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按照对口专业设置课程, 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但是, 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课程结构错位、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教育资源浪费;各自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 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安排。

二、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一种低水平、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的粗放阶段,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高职教育体系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

我国学科学位领域以及师范教育领域,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在学科上是层次关系:处在一级学科普通教育 (学) 之下的二级学科的从属位置。职业教育处于二级学科的从属位置, 其社会地位低下, 其内在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种处境必然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处于现在的低端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的学科理论支撑, 缺乏一个支撑其自身发展的学科平台。

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普通教育所涉及的领域:“教育—学校—学习”外, 还具有“职业—企业—工作”领域。换句话说, 职业教育所涉及的领域是普通教育的一倍, 而我们的视野只局限在它是从属于普通教育的二级学科。认识上不到位, 其效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打折扣, 其发展缓慢甚至地位低下是符合逻辑的, 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是必然的。

(二) 教育层次价值取向的社会共识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社会、家长、学生、用人单位, 甚至政府视为“次等教育”。政府注重考上了多少名校学生, 考上了多少重本学生, 家长和社会也不例外。这种教育层次价值取向共识 (优秀学生都去读普高) 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说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漠视。

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 也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高职院校不愿多招收中职学生, 因为高职院校认为“中职生源素质较低、难以管理”;中职学校认为读高职意义不大, 因为很多课程是重合的;而用人单位对本科学历学生与高职学历学生的现实反应差距很大。

(三) 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较弱

我国的国家职业标准由于缺乏行业协会、企业的参与, 制定的程序简单, 职业分类不合理, 难以全面指导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技能型岗位应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并指导行业协会规范本行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技能等级薪酬参考标准, 建立技能等级与学术研究等级相对应的资格聘用制度。

为了解决些问题, 迫切需要我国加快制订支持性的政策与法规, 对其加以规范和指导。

三、依法治教:增强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要破解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一个有效途径是从依法治教的高度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用法律手段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一) 高职教育中依法治教的内涵

高职教育中的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关依照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 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职业教育的治理活动, 以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 从事职业办学活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职业教育的活动。其活动一般包括职业教育立法、职业教育法律的宣传普及、职业教育行政执法、职业教育司法、职业教育法制监督以及职业教育法律遵守、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和研究等。其主体包括各级人民政府 (即各级行政机关)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法院和检察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法律法规授权或国家机关委托的范围内从事特定的职业教育执法活动的有关机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

高职教育中依法治教的范围有: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 高职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 高职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国家机关有关高职教育的管理活动, 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还包括职业教育经费拨款、举办高职校企合作、捐资助学等有关教育的活动。

高职教育中依法治教的依据除了《教育法》、《教师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护法》之外, 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这部法律对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依法治教、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 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1. 适应全球现代竞争的需要

正因为我国处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时期, 同时, 经济一体化趋势及科技日新月异, 全球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 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 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竞争。不重视职业教育、不发展职业教育, 劳动者素质难以提高, 经济就不能转型、升级, 不能实现跨越发展。

2. 依法治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职业新人, 以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为宗旨,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要保证职业教育方针和一系列改革决策的贯彻落实, 需要全党全社会以及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尽快形成依法治教的宏观环境, 以法制手段巩固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 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

3. 解决职业教育的困难和问题的需要

近20年来, 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业院校的教师待遇偏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差等。尤其是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加快发展高职教育, 一批专升本的院校即将转型高职教育, 如何规范好已办的高职院校和将办的高职本科院校, 唯一的途径就是依法治教。

(三) 建构依法治教的高职教育

1. 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规范化、完善化都得益于职业教育立法。

德国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1981年颁布《职业教育促进法》, 1986年又进行了修订;1991年颁布了《联邦德国职业学校总协定》。

法国于1963年和1966年两次制定《职业训练法》, 并与1967年作了补充修正, 1971年又公布新的《职业训练法》, 1984年颁布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这些法案不仅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而且具体规定规章制度和经费补助的办法。1989年的《教育方针法》规定大力发展各级义务类职业教育, 满足社会需求, 方便学生就业。

美国早在1862年就通过《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赠与各州一定的土地以维持或支持至少一所学院, 该学院的主要目的是教授与农业及机械艺术有关的课程;1958年9月的《国防教育法》中提出了职业教育和训练的计划, 为蓬勃发展的战后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 1984年的柏金斯法案Ⅰ (职业教育法案) 开启了美国全民职业教育的大门;为促进高中后职业教育的发展, 联邦政府于1990年通过了柏金斯法案Ⅱ (职业教育与应用科技法案) , 1998年通过了柏金斯法案Ⅲ (职业与技术教育法案) 。这些法案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而日本1951年公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 对职业教育实行国库补助;1957年制订《新长期经济计划》, 把振兴科学技术教育作为重要国策之一;1969年通过的《日本职业训练法》, 对职业训练计划、训练内容、技能鉴定、经费补偿等作了具体规定。

2. 加快修订及完善我国高职教育相关法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逐步走向法制化。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确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开始, 经过1991年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4和1995年相继颁发的《劳动法》和《职业法》, 到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2005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获得了法律依据和保证。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但是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差距太远。首先, 德法美日的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时间普遍比我国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1996年颁布, 而德法美日的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基本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颁布, 整整比我们早了30年。其次, 德法美日的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完善及操作性强。比如, 美国早在1862年就通过《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赠与各州一定的土地以维持或支持至少一所学院, 而我国基本上是学院靠自己买地修建, 这种负担可想而知, 尤其是刚刚成立的高职院校。又如, 日本1951年公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 对职业教育实行国库补助, 对比我国的实际情况, 两者差距太大, 我国高职院校要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 规定国土资源部赠与各省市一定的土地以维持或支持至少一所学院, 以及职业教育实行国库补助等, 减轻高职院校的负担, 切实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多为目标性和原则性, 具体操作性欠缺, 滞后性严重, 相关配套法规缺失, 致使很多涉及高职发展的实质问题都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从落实。比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制度、投资体制、职教科研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建议国家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以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修订时注重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向, 做好土地及资金方面的帮扶, 尤其是需要赋予高职教育体系独立的学科地位, 需要国家从政策上支持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的对接。

现在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首当其冲的是政府要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立法工作, 加强高职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规划, 做好高职教育的立法顶层设计, 增加立法投入, 及时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 各职业院校在依法办学的同时, 也要积极总结办学经验, 发现问题, 不断进行调研, 开展高职立法的研究,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立法的经验, 协助政府不断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3. 运用立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正如鲁昕部长说职业教育中企业不来气, 一切都没希望。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龙头, 国家除了及时修改《职业教育法》, 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 邀请企业界的行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尽快制定出《校企合作促进法》, 吸引企业强势加入。为了吸引企业加入, 《校企合作促进法》要对参与高职教育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如实行减免税制度等, 并加强行业指导, 推进产教结合;引导校企合作步入正轨, 激发方方面面的活力, 方能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比如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 以及加快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

4. 增强法治意识, 严格依法治教

为了切实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 真正做到依法治教。首先, 要加强高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 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各级政府能否按照有关法律要求关心高职教育, 真正落实高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依法治教的关键, 政教校企都要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增强法律观念, 努力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共同创造一个依法治教的良好环境, 为学校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为真正实现依法治教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篇2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C·K·普拉海拉德教授和伦敦商学院的G·海默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及“核心竞争力”一词。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独有的技术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整合一系列企业相关事务,使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校方所安排的课程,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最终形成特有的、对学生自身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使其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能使自身在毕业后的择业竞争和未来工作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既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完胜其竞争对手,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

这里的独特性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竞争对手想要复制这种核心竞争力的难度较大;二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式具有独特性。

2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整合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其在学校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形成的。这种知识、技能和能力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整合才能形成高职学生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整合的过程、环境以及途径均是难以复制的,最终形成高职生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3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创造性

通过对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拥有相应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价值创造性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要放眼全球,审时度势,不断积累、学习,与个体优势相融合去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第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职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主动占据核心位置的需要。在初入职场的高职毕业生中反馈出一些高等教育扩招以及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譬如,团队协作能力欠佳、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等,这些缺陷潜伏在高职生的人生发展中,导致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陷入被动状态。归根结底,这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个体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就越能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抓住机遇,处于主动核心的位置,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和成功。

第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目前,在大力倡导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势在必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其毕业后的就业层次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最终能够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质量以及该院校在社会中的声誉。

第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形势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接受大学教育就是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二 职业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所要做的职业进行预测和计划。因此,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对自己择业的主客观条件有充分认知,其次要综合分析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并且与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

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优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对其职业需求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进而培养创业能力和自主规划能力。促使高职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保持就业竞争的持久力,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就与价值。

(二)职业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效促进全人发展。当前,部分高职生存在缺失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就业竞争力弱化等问题,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给高职生的全人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感知职业领域,分析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制定出实现自我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二,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职业生涯教育所关注的就是对社会、行业、职业以及职位条件的认知,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对学生职业理想的引导,对自我的全面认知,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一)思想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为高职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柱。高职生的职业发展是构建在其职业理想的基础上的,而高职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均是环绕着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就是确立其职业理想,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柱,同样也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有效途径,促进高职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个性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对于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导作用,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的差异导致了构成此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再者,职业目标的不同也会导致个体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差异,因此,构成高职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在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好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在不同阶段要有相应的评价,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明确和发挥学生的优势竞争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践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加强高职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实效性。培养高职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培养的效果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因此,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一方面加快建设相关专业社会实习实训基地,激励学生到相应的岗位去锻炼;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教育模式,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在促进高职学生对其自身的学业学习、职业发展以及终生教育的理念上的影响,在学习、实践、提升、发展等方面形成自我管理的氛围。只有培养和塑造好高职生的个人竞争力,使其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持久的竞争力,最终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让生命更为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汪翠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9(12).

[2]杨克林,吕卫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途

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3]王德广.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功能

及其内容构建[J].高教探索,2012(4).

[4]窦而立.浅析提高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当代

职业教育,2011(9).

[5]孙小娅,宋悦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价值取

向的影响[J].高教研究,2011(18).

[6]刘莹,朱峰.人才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篇3

[摘要]核心能力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贯穿人生始终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高职数学课程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更新数学教育观,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考核渗透到课程中。

[关键词]核心能力 职业教育 数学教学 评价

核心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它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它区别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调贯穿人生始终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当人们从一个职业过渡到另一职业甚至是从一个行业进入另一行业时所必需的能力。显然,核心能力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不仅看中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看中他们是否具备一些良好的职业品质。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协作等非专业技能的缺乏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各国都在探索符合国情的培养模式。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多是介绍国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于如何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评价考核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对高职数学课程蕴涵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与界定,开发和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考核评价方法。

一、高职数学课程蕴涵的核心能力

1972年梅腾斯在向欧盟提交的一份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在此期间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定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德国西门子在培养核心能力的细化表中对“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培训项目列出了如下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识图能力、形式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重视职业教育的澳大利亚则认为核心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搜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活动规划组织能力。我国定义的八个模块的核心能力体系为:交流表达、数字运算、创新创造、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核心能力不同于专业技能,它的培养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高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具有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学数学或是数学成绩较好的毕业生。他们认为,这类学生思维能力强、反应快,善于把各类纷繁复杂的工作有序化。因为数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统计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认为,数学知识通常在学生走出校门后的一两年内就会很快忘掉,但是那些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随时发生作用,使其受益终生。高职数学课程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更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更新数学教育观,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考核渗透到课程中。

二、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1.更新数学教育观,树立能力培养观念。目前,数学课程作为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教学主管部门、院系以及教师对于数学课程的认识与定位仅仅局限于它是一门为后续学习准备必要数学知识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没有上升到能力培养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简单地将教学任务理解为教会学生利用公式、法则解常规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忽略了数学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对数学课程学习有畏难情绪,甚至一些学生还存在数学无用论的思想,加之数学课程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生普遍具有应付了事的心理。因此,要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贯彻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从更新数学教育观入手,认识到数学课程应有的能力培养功能,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服务于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2.改革传统教学策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抽象性表现在数学只保留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舍弃了这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产生的现实背景。精确性表现在数学推理的逻辑严格性和数学结论的相对确定性和无可争辩性。正是基于数学的特点,我们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时,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科的教学法,而是要合理采用,加以整合。

第一,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课堂讲授教学法。它是数学课程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站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角度,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有形的数学知识,如概念、公式等讲解透彻,注重向学生剖析教师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

第二,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事先与学生或与学生所在专业的教师讨论,共同确定项目。如在讲到数理统计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对班级里所有同学的身高进行统计,要求学生给出身高的分布情况,并说明理由。教师设置完项目后,可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按能力、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围绕项目检索、查找相关数学知识和资料,让学生在实施、解决项目时有选择地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检索和处理的能力,小组成员间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由于解决一个项目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项目无法顺利开展实施,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挫折承受力。

第三,小组讨论教学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完一段内容或一个章节后,会给学生归纳、总结、整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再次梳理知识,建立起知识间的结构,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事实上,教师这种做法,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并未参与到知识梳理、重新建构的思维过程中,所以,教师可以在一个章节结束后,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归纳、总结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自我提高的能力,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的交流表达能力,提炼知识要点、重新整合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评价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大多沿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模式,一般平时成绩占30%~40%,主要包括平时的课堂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期末考试一般沿用常规的闭卷考核形式,试卷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常规计算方法等。显然,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无法对数学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我们可以探索实施“30%过程考核+20%实践考核+50%期末考核”的方式。

过程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提问情况以及小组讨论情况。可以采取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公开、公平的原则,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实践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完成预置项目的情况。实践考核指标应包括小组分工明确、有项目计划方案、小组活动记录、项目完成报告等。在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报告或答辩,采取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分享、学习他人的思想与创意。期末考核,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数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

至于上述三种考核方式所占的比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使高职数学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另外,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应尽量采用描述性评价指标。如在项目实施中,虽然两个小组都有活动记录,但是有详略、条理清楚与否之分。因而,在评价中采用描述性评价指标更为客观、公正。

核心竞争力 篇4

企业管理试卷

1.核心竞争力概念: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内存在的一组技术和技能的集合体,这些技术和技能 既包括硬技术,也包括软技术。作者:康荣平与柯银斌发表时间:1999年

2.微软的产品创新能力、海尔的售后服务、戴尔的直销这是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一个成功企业都有自己的绝招,这是他们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练就的,我们当然不容易偷过来,因为练就一门绝招要经过开发,培养,不断巩固,更新的过程!不付出一番功夫,怎么能练就这门绝招,他们经过若干年的验证,补充,形成相对稳定的章程,以此作为自己经营公司的章法,准则,这是适合自己所处的环境,符合自己公司未来发展的要求,按此绝招是公司决策者实现自己对公司愿望目前而言是最合适的方法!是决策者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为自己的公司量身打造的!我们从他的公司学习这个绝招,可能会是邯郸学步,适合他的公司并不一定会适合自己,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经营理念会不相同,很可能日后的这个绝招会与决策者的经营理念相冲突,这就得不偿失了!

Zippo打火机的质量是消费者欣赏的方面,zippo打火机的创始人也看到了这方面的影响,他制定了zippo打火机终身免修的规定,任何zippo打火机只要损毁了都可以在zippo旗舰店得到维修,zippo的管理者认识到了消费者对质量的渴望,把制造好的产品,使顾客有良好的产品体验而不懈的努力,在经营活动中所有的活动都会围绕这一条活动,我们看似一个企业只有一个绝招,其实是他们日常的任何活动都是为这个绝招服务,不敢偏离绝招太远!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做大,但有没有多少的耐心,很可能就不会把质量看的太重,他们从zippo学习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对于已经销售的产品的过多关注会消耗公司不小的资源,如果一个公司不是真正地把质量放在自己的心间,那么很难坚持下去,公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危机,处理危机是需要钱,资源的!如果不是真心要做一个有品质的公司,那么很难再这个时候公司不会采取轻视质量的方法,当然你可能不会将质量下降的太多,但是很可能不会再有像zippo火机可以防弹那种变态质量,也不会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因为你的其他方面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大多数公司都会意识质量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任何忽视这个反面的公司都是不会成功的,但是又有谁能做到像zippo火机做的那样极致,这显然需要你坚定的信念,对这样的经营理念毫不怀疑,充满信心,否则你迟早是要弃它而去的!

核心竞争力这个方面,决策者一定要确定这是你的公司发展壮大所必需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困难,你的公司都要把它放在第一位,不能以牺牲核心竞争力的利益来保护公司,种科102王丹20100144201孔明组 组长:熊胜达

这只能是解决了公司燃眉之急,更大的困难还是回来到你的面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经过我们漫长的公司活动,不断的开发,培养,巩固,更新,这个过程是不能停止的,这样才能形成适合自己的绝招!从这方面看,绝招确实是学不来的,我们是要从那些成功公司的活动中,看到他们是把这个绝招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不能整天挂在嘴上,这样长时间下去就不灵了,也不能不管不顾这样到用的时候你又拿不起来了,在公司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中保持核心竞争力不是件难事,但是当公司遇到一些麻烦,这是通过牺牲核心竞争力可以得到改善是,这些成功的公司是怎样协调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利益的关系的!

个人认为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形成一个自己认为是对的,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轻易改变的一个策略,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如果你牺牲了核心竞争力的利益,那么企业也将随之改变,企业也是有独立的属性的!

3.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这门课我们学到了很多管理学的知识,虽然不是很深,但足够我们这些农学专业的学子日后使用,学习过这门课之后,我们再次看待从事经济活动的团体,就会从比较专业的方面去观察,从中学习到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们学习的农学的学子之前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知识,没有经济学基础,教学安排的时间不长,老师所在的科研团队为我们的学习作了安排,首先在内容方面利用有限的时间给我们讲解企业管理内容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给我们提供实例供我们学习参考理解,不过多的涉及管理学方面术语!老师将我们没班分为若干个组,交代一些日常作业,通过同学们上交作业的情况得到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4.可能是由于教学的时间比较紧迫的缘故吧!我们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多,虽然有课下的作业,但下课了,同学真的很难为了学习聚在一块儿的!

打造核心竞争力 篇5

目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地提升。日趋激烈的知识竞争和发展竞争正迫使着每个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创造条件。因此,如何培育与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可以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概括起来说它体现为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五个方面。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发现能力、分析能力的基础;意志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推动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不断进取;凝聚力是重要的人格魅力,它使大学生形成对自己的克制力,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对组织的领导力和维系力;适应力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能力,它使大学生具有超前的预测性,能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用最优化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创造力是价值实现的直接驱动力和应用能力,是把知识、技能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核心的能力。

二、如何培育与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

第一步:确定志向。

我的理想就是在未来的生活中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在我心中的成功便是,不断进取、攀上高峰,所以我将朝着我的理想不断的奋斗,不管前方的路途有多艰险。第二步:自我评估和环境分析。

个人兴趣:运动,爬山等等。因为这是我缓解压力的最好方式。

个人性格:有上进心,能吃苦,有责任心,能团结同学,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心太软,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胆识和自信心不够导致做事魄力不足。个人技能:英语弱,英语将成为人生瓶颈,大学三年应尽最大的力量改善。

因而,在进入职场以前我应当尽全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尽可能的多接触市场,多了解特许市场。同时改善自己的缺点,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第三步:选择职业生涯路线,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特许经营发展服务包括寻找项目前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到寻找合适项目,项目洽谈,项目

评估,再到项目成交,开店咨询,开业后经营顾问咨询,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的顾问.中间任

何一项都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而我的目标是成为特许行业实干型人才。前两年成为

行业的相关工作者,积累工作经验,学会沟通交流方式,了解社会需求。但在这几年

内尝试不同的行业,了解不同行业的行业信息。为今后的路奠定基础。详细规划

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

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及与

其珠海分校的同学交流,询问就业情况,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多可以参加学校活动,增

加交流技巧,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其次学习计算机

知识,争取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可能的转系做好资料收集及课

程准备。目前打工经验有西餐厅工作等。大一暑假初步定在重庆打工。通过暑期打工,及其其它渠道做一个市场定位,多方了解自己有可能就业的运营商,这个调查延续到

毕业,以方便将来就业。以后发展方向,定为北京,重庆,因此还需加强学习普通话。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的发展,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辞去学校相关

工作,及其社团,明确主要工作。上学期可以适当兼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要

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下学期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

实自己,如市场营销,财会,法律等。

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

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创造性;继续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

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在实习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实习情况。这时,可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

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两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

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

模拟面试。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积极利

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

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三、着力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确立阶段目标,培养前进动力。确立目标是指在不同的阶段确立不同职业生涯的目标。确立目标首先是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想,自己通过努力无法达到的不要想。一旦目标确定,就要排除各种干扰,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常立志,要立常志,始终清晰自己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奋进。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动力。动力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力,是一种想去做、并且正确地去做事情的愿望,是怀着一个特定的目标,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向着新的阵地前进的愿望,是去成就既定目标的愿望。要时刻提醒自己,实现目标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领导的好评,也不是为了提高工资待遇,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核心竞争力达到顶尖时,必然会获得成功,成为事业上的佼佼者。如果没有动力,而只是在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才去努力,这不过是爬一条艰难的爬坡路。发挥动力的最佳方法也许是这样的:把目标分割成较小的若干部份,把每一部分都当作是独立的有价值的目标。一旦把目标析成许多组件,就能投身于其中之一,把它完成,然后再继续做下一项,这样会不断享受实现目标的清新之感,核心竞争力也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得到了提升。

2.依靠持续学习,获得动力源泉。当前,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知识经济等等名词充斥着我们的眼帘,这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只能形成一时的竞争力,还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因此,为了确保自己在就业市场的求业竞争力,都应努力学习,并尝试开发一种“比别人更会学习”的核心素质。这是一种方法论素质,不是简单地学会一种知识。当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开发核心素质的基础。核心素质是知识、技能的一种提炼、升华,是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迅速捕捉新的信息,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主动进行思索、反省,并敢于抛弃现有的一切,果断采取行动的一种素养。因此,为了比别人更会学习,从而拥有个人的持久竞争优势,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不同的阶段目标有针对性地持续不断地学习,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性。二是学会根据自己的阶段目标,提炼及利用外在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发挥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适应力。三是将已掌握的知识形成严密、深厚的知识体系,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专长性。

3.强化综合素质,做到知行合一。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充沛的精力,准确的判断,果敢的胆识和魄力,坚韧不拔的毅力,诚信明礼的道德规范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如何都是成就事业的必要保证。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磨练,对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笔财富。成功不骄傲,失败不气馁,对待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可以认为,心态决定一切。积极健康的心态,会引导你迈向成功;消极颓丧的心态,会令人一蹶不振。成就大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的人是难以成就大业的。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荣辱不惊的品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成就事业是

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的差异,决定了竞争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个人核心竞争力最难以模仿的。

4.培养鲜明个性。每个人都有个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等方面。一般来说,个性特点鲜明突出的人更富有创造性,而个性特点平淡一般的人其创造的活力与欲望就比较匮乏。个性的培养可以结合专长的培育来发展,如果专长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就会逐渐具有那个专业行家的气质。专长的培育,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找出自己众多竞争力中哪一项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找出了自己的强项去展示、去竞争。

浅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 由一些企业战略研究专家提出来的。他们根据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界实行多元化发展的利弊得失的研究, 对众多企业兴衰案例的分析, 得出结论认为,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应以此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一种主要依据。其目的是想从根本上解释企业生存和消亡的原因。[1]推而广之, 我们可以把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涉入到高职院校中。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院校文化的积累, 是高职院校内在本质的外在体现, 是高职院校所拥有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既有量的积累, 又有质的关联, 是质与量的统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以若干种外在形式得以表现, 作者将这些外在表现归结为十种力:高职院校制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高职院校教学与技能培养的感染力和创造力, 高职院校领导者的领导力和感召力, 高职院校教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适应力和沟通力等。这些无形的力量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前途和命运。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体系, 是若干力的综合, 具有如下特点:

保障性。从高职院校的制度角度来看, 它对院校的教学和技能培养提出了要求的同时, 也保障了教学任务的实施和技能培养的开展, 无论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教师来说, 制度在起到约束和管理作用的同时, 也起到了对学生和教师权益的保障。

基础性。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 它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提供给学生生动鲜活的内容, 告诉了学生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认识校园以外的世界, 了解社会现实, 洞察新鲜事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力量性。从高职院校领导者的角度来看, 院校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决定着院校的发展, 院校领导者的号召力决定着院校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效果, 以及与外界沟通的效果。高校的领导者作为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决定着高校前进的方向, 发展的速度, 教育的结果, 体现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性。

稳定性。从高职院校的管理角度来看, 无论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管理, 还是对教师教学实施的监督管理, 热情、真诚、求真务实的态度都决定着管理的效果, 影响着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科学的管理会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互相监督, 真正达到比学赶帮超的目的;也会让教师在工作中团结一心, 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保证院校的科学发展与稳定。

创造性。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灵魂, 是高职院校前进的动力, 也是高职院校品牌的标志。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只有学生富有活力和创造性, 教师富有事业心和创造性, 才能让高职院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出来, 保持绝对的优势, 进而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首先,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硬实力。高校硬实力是指一所高校在某一时期内拥有的占地、建筑、教学设备、师资、技术、财力等等基础性资源, 这实际上反映了高校所拥有的影响高校发展的潜在能力, 是高校现实实力的基石。直观评价高职院校的发展人们普遍看这些硬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作用体现在, 它可以让硬实力资源得到激活, 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大大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里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为高职院校的软实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认为:“既然软实力是一种势, 它就应该像势能能转化为动能一样, 在一定的条件下, 每一种软实力都可以转化为推动学校工作的某种力, 最终变成硬实力。”[2]也就是说, 正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软”体现, 才使得院校硬实力变得更“硬”。根据“马太效应”原理我们不难得出推理, 正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让高职院校具有更大的规模, 更优越的办学条件和更为先进的教学设施。

其次,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软实力。高校软实力是构成高校将其硬实力转化为可能知识以创造有可能更大、更好成就的能力。高校软实力反映了高校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和绩效等, 当人们了解了高职院校的硬件条件之后, 人们便开始关注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软的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作用体现在, 它可以让院校“软”的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方面, 高职院校通过宣传本校的政策、战略、特色等, 保持院校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以实现院校软实力的增强。经常性的、多样化的沟通与合作, 有助于树立高职院校的形象, 提高高职院校的影响力, 解决高职院校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变化的动态体系, 它的发展与完善会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从建构主义的观念来看,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但决定着院校硬件设施、办学规模等硬实力, 而且影响着外界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支持力等软实力。

再次,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辩证统一。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教授指出:“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软实力与硬实力实质上是同一竞争主体所具有的现实力量的两个方面, 在竞争过程中缺一不可, 二者相辅相成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通过蔡校长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 这里所说的竞争主体显然是指高职院校, 而现实力量就是核心竞争力。可见, 软实力与硬实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鲜活体现, 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机制和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辩证关系。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 核心竞争力也可能将一无是处, 毫无价值。[4]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教授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征有10个方面: (1) 独特的位置定位与独特的培养目标——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独特的办学任务; (3) 独特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 (4) 独特的能力素质与职业素质型的养成教育模式; (5) 独特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 (6) 独特的实训基地; (7) 独特的招生制度与考核制度; (8) 独特的师资队伍建设; (9) 独特的办学体制; (10) 独特的办学效益。[5]从俞院长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既然如此, 我们就可以通过突出这些方面的特色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作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 培养独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 它的定位应该重点放在对技术技能的培养方面, 只有突出了技能, 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可, 让家长认可, 让社会认可, 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

第二, 推出特色专业,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要形成特色, 造就品牌, 专业特色是关键。[6]专业的特色不但表现为数量上的稀缺, 还要表现出质量上的优越, 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因此,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 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 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 这样才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第三, 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对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鼓励教师搞研发, 积极到用人单位搞调研,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向。而且, 要鼓励学生动手,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 学校还应对相应的教学设备进行及时更新, 以辅助教学工作的实施, 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 建立特色的制度,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制度不但可以保障高职院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 也可以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完善对教师的评估制度, 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多元化监督制度, 对社会的信息、学生的信息、家长的信息要及时地分析和总结,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 打造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体现, 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更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积极鼓励校企合作办学, 让更多的教师深入到实践的一线, 掌握教学发展的动态和对专业的需求,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 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守英主编.战略:45位战略家谈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52-374.

[2]李培根, 王恭南.论大学的软实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6 (12) .

[3]蔡先金.认识大学软实力打造大学软实力[J].航海教育研究.2006 (1) .

[4]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 第70页.

[5]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的若干特征[M].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编.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193-202.

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竞争力 学生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的适应能力,亦即大学生走上社会挑战前途应该具备的所有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近年来,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崛起,但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办学特色,都在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着力打造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本文试从核心竞争力层面对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核心竞争力又名核心能力。该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的复兴。

核心竞争力理论创始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凯文·科恩等专家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个体或群体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打造大学生尤其是打造高职高专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其目的就是要增强他们个人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竞争优势,让别人无法取代你,让你成为你所在领域里的第一或优秀。

核心竞争力是优秀高职学院学生的功能属性。其实质是学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种独特能力,亦即学生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也是学生在同伴中持续领先,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喻成一棵大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便是树干和根系。核心竞争力是基础性的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壮大的动力“引擎”。那么,如何打造高职高专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成为笔者想与读者一起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学院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

战略管理学家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消费者剩余”的整个组织核心能力的体系。价值性是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特性。核心竞争力极富战略价值,不仅提供给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认同的独特价值和利益,让学生懂得通过自身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在社会上成功立足,同时也促进学院的蓬勃发展。

2.局部性

核心竞争力,是高职学院学生在提供服务或发展科技或向社会提供管理技术等过程中具备的区别于其他同伴特别的竞争优势,而不是指自己在每一方面都优于竞争对手。

3.集合性

核心竞争力虽然具有局部性,但绝不是单一的,它是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各关键构成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体系,是各关键能力元氏量叠加而形成的合力。集合性是核心竞争力的显著特征。

4.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可使高职院校学生向更具有生命力的领域拓展。

5.独特性

每个学生个体都是其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正是这种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将每一个生命个体区分开来。独特性源于集合性,因而核心竞争力是不易简单仿效或复制的。这种独特的资源提供的服务也是独特的,因而使学生具有市场控制力,能为学院带来竞争优势。

6.时间性

环境不断变化,每个生命个体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虽然核心竞争力具有不易模仿的独特性,但并不表示它永远不被其他同伴模仿和超越,学生必须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不断赋予核心竞争力新的内涵,对其进行拓宽、深化、发展和培育。

三、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及分析

市场需要高职院校毕业出来的优秀高职人才。200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文章披露:《找高级技工比找工程师还难》,同一天的《光明日报》则在头版头条大声疾呼:《中国需要大批现代技工——发展高新技术亟需现代技工》。报道指出:“高级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科技越发展,技术越升级,越是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也是我国发达地区的体会。”

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大方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出发,经过3年科学、扎实到位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留下终身受益的东西: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人品和开拓技能。因此,充分加强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视与培养,便成为对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定义,结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学生对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那是一个人的谋生之术;是对职业素养和开拓技能的进一步提升,这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是立世之本,成业之策。学生在学院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同类同伴简单仿效的,能给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带来价值,具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比较独特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创造双赢乃至多赢的独特的能力。

由于我国刚步入工业化时代,技术教育观念在国人头脑里还比较淡薄,很少有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后还需要到生產一线工作,也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积聚后带来的很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因此,这部分考生入校前基本上没有技术概念,更谈不上技能基础,缺乏接受技术教育的准备,加大了学校培养的难度。又因为高职院校录取的主要生源来自普通高考最后一批,相当多的学生是因为要上大学别无选择而进来。但这部分学生毕竟经过普通高中教学的严格训练,相比之下,只是基础还算扎实,知识接受能力也强些,在技术能力水平尚未成为一些高职院的重要质量标准前,学校普遍地喜欢多招这些学生,管理上也轻松一些。然而由于这些学生在校接受技术训练的时间过程较短,全面提高技术能力存在问题。

而高职院校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来设计教育教学体系,旨在培养既掌握大专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应用现代技术、技艺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教学质量高低优劣最终只能体现在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上,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质量关,紧紧依靠行业、现代企业建立健全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知识是职业能力形成的理论基础,技能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实践基础,高职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训练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以提高广大学生踏上社会后的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三元结构”,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但至少要涉及体制、机制、供需、目标、资源、合作、课程、素质、实践、能力、师资、管理、质量等13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当这13个内容大致都能得到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才能定型。

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分层的体制不明确,学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体制未能有效建立。因此,在我们这样层次的学校究竟是进行“学术教育”,还是“技术教育”尚举棋不定,或者说还没有打通“学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对接渠道,形成H型体制。而学术技术的坚固,才能培养出切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成为社会的精英人物。

四、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机制和过程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觉提升自己个人核心竞争力是其未来实现就业、择业和创业、并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其在未来职业生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报效祖国和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而做为高职高专学生与大学本科学生及研究生相比,其本身并不具备学历上的优势,那么,如何具体指导高职高专学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培养和提升自己个人核心竞争力,即指导他们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呢?结合近几年来学生思想教育及就业指导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积极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人生定位,要清楚认识到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切实指导他们要从自己实际出发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理想,指导他们为实现自己未来职业理想从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开始去努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综合素質和能力,即不断提升自己个人核心竞争力,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积极指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加自己知识储备及知识存量,真正达到自己应具备的学历水平。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积极指导和要求他们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相关性学科、背景性学科以及操作性学科等知识,从而增加自己知识存量及知识总量,不断积累、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内存”,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也是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学院聘请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专家不定期来校参教议教作各类讲座,通过集团等及时了解乡镇企业变化和发展,快速调整内部教育结构,及时为乡镇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同时,学校通过高职集团解决实践基地、兼职教师、毕业生就业等问题,使学生在毕业前就提前介入社会,来到生产第一线,在学校完成的理论向技能转化的基础上,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推动学生完成实验性技能向生产技能的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经营管理型、技术创新型的人才。

第三,积极指导高职高专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要不断扩大自己“外存”。所谓“外存”,就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脉资源。积极指导高职高专学生扩大自己“外存”,就是要积极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提升他们人际交往能力。要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就必须指导他们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如指导他们学习和掌握一些人际交往中有关称呼礼节、介绍礼节、致意礼节、交谈礼节、宴请礼节、接待礼节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他们个人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为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取得职场竞争优势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总之,指导高职高专学生扩大自己“外存”,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是指导他们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拥有一个优良社会人际关系环境,从而提升他们个人核心竞争力。

第四,积极指导高职高专学生在平时学习实践中培养系统思维和自我超越的素质和能力。所谓学会系统思维,就是指要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学会用整体和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分析、思考和解决所面临困难和问题。所谓学会自我超越,即是指在未来职场竞争中要不断突破自我极限自我超越,也就是要学会在自己未来职业生涯中不断制定新的自我发展规划并努力实现自己职业奋斗目标。系统思维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你辩证分析、思考和解决在职业生涯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而自我超越的意义则在于提升你创新和创造的素质和能力。指导和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和掌握自我超越能力要掌握好3个基本环节:一是指导和培养他们自觉建立愿景;二是指导和培养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要经常保持良好、自信、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心态;三是指导和培养他们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潜意识。当然,高职高专学生学会和具有系统思维及自我超越的能力,将会大大提升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其未来职场就业竞争优势。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以核心竞争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高职高专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探讨过的双轨教育要求课堂理论传授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两条轨道落实双岗教学。在全面实施“四双制”的基础上,学校又提出“品牌”建设目标,要求各系部狠抓品牌专业、品牌教师、品牌学生建设。无论是过去3个品牌的建设,还是对“四双制”的深化,均是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举措。这一切,都是学院在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方面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与探索。

上一篇:速写浪漫时光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