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综述

2024-12-02

核心竞争力的综述(共6篇)

核心竞争力的综述 篇1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界和学术界将目光投向了企业竞争力,寻求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推出新的产品来最大限度地发展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然而,当世界跨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竞争的范围全球化、竞争的速度毫秒化、竞争的战略拟人化,并强烈地震撼着整个世界经济的竞争态势,使得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短时化,因此,就迫使世界各国的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地去挑选那些独特的,能反映他们特有历史道路的能力和资源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即核心竞争力或称核心能力。于是,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如知识、资源、技术、组织、系统和文化等方面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迄今形成了许多的流派。

1 核心竞争力理论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如亚当·斯密的“竞争力分工”、马歇尔的“差异分工”、科斯的“交易成本论”以及以科斯理论为基础的“产业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虽然揭开了企业的“黑箱”,但仍然不能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经济现象。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以产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但对于指导微观的经济组织(企业)仍然感到乏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文献介绍,20世纪初的100家美国大公司中,今天只有16家尚为人知[1]。这说明今天的竞争是如此之残酷,以至于竞争成功的转瞬即逝[2]。于是,小托马斯·沃森提醒人们:“公司是会消亡的,成功充其量不过是一时的成就,随时会从你手中滑落”[3],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短暂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到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时限性,于是,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该理论很快风靡了全球。

2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有关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有许多种说法。核心竞争力的创始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5] 。并提出了判断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必须为市场认可,既能够提供进入相关市场的机会;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能够提高企业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利益;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后来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了一些判断标准:应当是异质的;应当是难以替代的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消费剩余的、支持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确切地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的,企业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价值性的,支持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北大张维迎教授“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形容精辟地概括了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偷不去,买不来是指其独特性;带不走,溜不掉是指其延展性;买不来,拆不开是指其价值性。

3 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及要素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几乎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每个层面,如资源、技术、人力资源、治理结构和文化等。我国国信华凌集团陈小石认为优秀的团队是核心竞争力;以国际贸易专家著称的王俊宜教授则认为经营理念、科学决策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能力;经济学家钟朋荣提出企业制度对企业的核心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则认为现实的中国,企业家是最稀缺的资源。这些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阐释。目前较为公认的有3个层面10个要素,即核心层,又称基础层;制度层,又称载体层;产品层,又称转换层。

3.1 核心层

核心层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和必要保障。包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创新等要素。

3.2 制度层

制度层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挥起着“平台效应”的作用。包括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品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等要素。

3.3 产品层

产品层的主要作用是将企业已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物化,通过实物化的过程,让利益相关者充分体会和感受到企业的核心能力。包括产品质量、营销策略、产品的附加价值等要素。

4 国内外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1 基于技术和技术创新观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巴特尔和巴维特于1994年提出了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概念,并就核心技术竞争力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作了深入地研究。梅约和厄特巴克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竞争力、生产制造竞争力和市场营销竞争力,尤其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将产品推向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将核心竞争力分为四个维度,即产品技术竞争力、对用户需求理解竞争力、分销渠道竞争力以及制造竞争力。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有的学者曾提出,企业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几乎等同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4.2 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核心竞争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竞争力。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知识与能力同属一个范畴,企业核心能力是无形资产,是一种知识,因为核心内容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企业核心能力是通过对各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成的。

4.3 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具有组织特性,它包含了企业的技术特长和有效配置这些专长的组织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操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文化子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技术竞争力、组织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有机组合。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而这恰恰给组织共识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总体来看,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体现在这种组织中的核心内涵是企业所专有的知识体系,正是企业的专有知识使核心竞争力表现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核心竞争力建筑于企业战略和结构之上,以具备特殊技能的人为载体,涉及到组织中多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全部职能,因而,核心竞争力必须有沟通、参与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共同视野和认同。

4.4 基于体制与制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企业的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体制与制度属生产关系范畴,现代体制与制度能保证企业具有永久的活力、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发展其他竞争力的原动力和支持平台,其他竞争力只是在此平台上的延伸,与核心竞争力共同组成了核心竞争力体系。

4.5 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显得有些局限,许多学者提出了应进行全面的研究与讨论。

4.5.1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我国学者朱道立等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研发、生产、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等业务流程的优化,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应该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核心竞争力的规划、培养和维护[12]。

4.5.2 基于购并和战略联盟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掀起了购并或战略联盟的热潮,如联想集团收购IBM公司的PC业务等,因此购并或战略联盟条件下如何提高企业或企业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跨国公司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王毅等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指出“竞争合作”形成多赢式并购或战略联盟下获得核心竞争力较为理想的策略[13]。

4.5.3 具体行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用途是用于指导具体行业或企业,以获得核心能力。这也是今后现实中研究核心能力的主要方向。我国学者刘志彪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江苏机电产品进出口中技术转移的轨迹进行了研究,以提高核心能力[14];谢伟详细分析了中国彩电和轿车行业的技术追赶过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5 结束语

鉴于核心能力概念提出的较晚,因此,在核心能力研究方面有许多要探索的领域,既要研究核心能力理论,又要结合实践进行具体行业的研究,对于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期和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国有、民营企业等,研究核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关系到民族工业能否振兴,国内企业能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与竞争对手抗衡,并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

核心竞争力的综述 篇2

陈小玲

前 言

当今世界竞争环境已日趋激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各国企业都在寻求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和确立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各国企业运营的首要课题!而缺乏核心竞争力正是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企业在管理、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战略等软件方面与世界级企业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拟在核心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培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针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探讨如何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正文

(一)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民营企业”是指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与鼓舞下,逐渐成长壮大。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蓬勃兴起,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应运而生。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民营企业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问题严重;研究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组织结构调整滞后,管理混乱;忽视现代营销理念,凭经验决策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和威胁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更使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发展的“严冬”,面临着产品出口难、产品积压的现状,遇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

1、国外研究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观点提出后,使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热门话题和关注点,也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此后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麦肯锡(Mckinesy)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和帕特里夏·克里福德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他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是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奎因、道赖和帕克特(Quinn,Doorley,Paquette,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与企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企业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由于产品与技术平台是需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中所积累的、独特的企业专长(历史性的难以仿效的知识集合)。

巴顿(D.B,Barton)是知识观核心竞争力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核心竞争力不只是技术和人力技能,更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能够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体系。其构成包括知识和技能、管理体制、实物系统、价值观,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是一种制度化、系统化、长期化的行为,其重点是构建能够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2、国内研究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李悠诚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无形资产。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它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由无形资产构成,是通过对各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

丁开盛、周星和柳御林等学者曾分别撰写文章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它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并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一种资产和知识的互补体系,其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面临的产业技术和市场动态的影

响。

程祀国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核心资产包括人才、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在内的核心群因素,其中高素质的核心人才是核心资产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全部核心资产的综合运用和反映,是企业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规定及技能的有机组合。企业具备某些核心资产却不见得一定有核心竞争力,有了核心竞争力就有了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形成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关键,核心人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的。核心竞争力指“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它是硬核心竞争力(以核心产品形式和核心技术或核心技能为主要特征)和软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的综合。

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简单而言,就是价廉、物美或是同时具有,是实惠的产品或服务。

左建军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体制和制度是生产关系,现代企业体制与制度能保证企业具有永久的活力、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发展其他竞争力的原动力和支持平台,其他竞争力只是在此平台上的延伸,与核心竞争力共同组成了核心竞争力系统。

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张瑞敏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也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有研究者经研究认定,“企业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一些学者的研究把技术创新能力几乎等同于核心能力”。

综上所述,虽然这些理论的研究背景和出发点各不相同,但其共同之处在于:与企业的外部条件相比,企业的内部条件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建立并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逐渐走向衰落,而有的企业却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关键在于这些企业有意识地构建、提升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小结

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培养起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也是无庸质疑的。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形势下,对民营企业来说,要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而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是现代企业抵御危机的唯一出路。一方面,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需要配备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政策的变化;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危机中生存和发展。可以说,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 Hamel).公司的核心能力[M].哈佛商业评论.1990.

[2]林善浪.中国核心竞争力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孙霞.基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6

[4]舒化鲁.决战十大竞争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包晓闻,宋联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徐岚.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提升探讨[J].现代商业,2009.[7]林叶.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现代管理科学.2004.[8]张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J].威宁学院学报,2008.[9]张艳菊.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发展,2008.[10]小艳,龚晓凤,陈志鼎.浅谈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师,2003.[11]潇霖.试论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2]阎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大众商务,2009.[13]高一山,姚晓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J].消费导读,2009.[14]李虹,罗燕.无形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会通讯,2009

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篇3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的, 他们研究的是多元化经营的一种模式, 即所有进入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圆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他们只是给出一个描述性概念, 没有给出清晰界定。不少学者试图进一步清晰、明确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赵修卫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核心竞争力”概念。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 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 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何立胜, 杨毅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同类区域对资源和市场的吸引力, 是区域竞争力优势表现。李仁安, 徐丰将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解为能将区域独特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系列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 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 其众多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方式存在。

笔者认为,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所独特的并能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是对高等要素的吸引、培育、转化的能力。

二、区域核心竞争力构成

区域核心竞争力本质还是一种区域的竞争力, 但最突出特征在于它是核心竞争力, 与一般竞争力有区别。肖亚玲, 黎露, 廖奕翔三人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区域技术能力、区域创新力、区域企业特色、区域综合协调能力、区域文化和区域环境六个方面。吴玉鸣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系统, 首先表现为拥有区域关键资源、核心要素;其次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 表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其集聚藕合形成的核心区竞争力, 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核心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核心区竞争力等方面构成。郑锋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区域体制创新而形成的一个混沌系统。

区域核心竞争力, 是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个平台, 起着重要衔接作用, 有特殊的构成要素。本人试归纳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为:1.区域核心技术能力2.区域创新能力3.区域对高级要素的吸引、配置和转化能力4.区域环境5.区域文化理念6.区位优势。

三、区域核心竞争力特点

肖亚玲、黎露、廖奕翔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价值性、相融性、延展性、动态发展性五个特点。吴玉鸣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持续性、稀缺性、延展性、独特性、集聚性、层次性、动态性、整体性九个特点。陈柳钦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独特性、延展性、整体性、价值性、持续性之外还具有涌现性、周期性和协调性。

综合以上学者的分析, 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所特有的不易被其他地区模仿或学习, 能为区域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特性、稀缺性、持续性、周期性、延展性、价值性和动态性。任何一种竞争力都不会一劳永逸, 都会有发展、繁荣、衰退的时候。它的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 能为区域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 超额的产出和财富。

四、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单纬东认为核心能力是区域独特知识和能力的集合, 核心能力的知识性使区域的优势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而这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大多以人力资源作为能力载体, 因此区域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区域核心能力构建与培育的关键。郑锋认为应从三方面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 即建立优秀的产业集群品牌、利用知识联盟、大力推进区域创新。赵晓俊认为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应该从提高政府绩效, 塑造良好地政府形象、加强大众教育, 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产业和市场选择上应该谋求主流产业、主流市场的主导权这三方面入手。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展以及壮大,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区域的经济在某个特定时期, 可能会由于某种特色产业而出现一时繁荣, 但这并不具有持久性。要想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挖掘出其内在推动力—区域核心竞争力。它是将传统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平台、路径。首先要培养和储备一批掌握高科技、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利用知识联盟, 引进高级要素并推进区域创新, 在此基础上, 谋求主流产业, 实现产业集聚, 利用已形成的要素条件作为增长极, 引导并推动周边不发达地区开展创新。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区域要素禀赋的目的。

摘要: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广泛体现于国家、地区、城市、企业等各个方面。在全球竞争的时代, 要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减少对自身利益的损害, 并保持持续的发展, 关键是培育核心竞争力, 形成克敌制胜的独特优势。如何深刻地理解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点、构成、理论基础以及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核心竞争力,概念,特点,构成,培育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修卫.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 2001 (10) .

[2]何立胜, 杨毅.产业集群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J].企业活动.2004 (02) .

[3]李仁安, 徐丰.区域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 (02) .

[4]肖亚玲, 黎露, 廖奕翔.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 (05) .

[5]吴玉鸣.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6 (01) .

[6]郑锋.区域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途径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9 (49) .

[7]陈柳钦.区域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路径分析[J].地方经济, 2010 (05) .

[8]赵晓俊.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03) .

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篇4

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因为品牌是一个企业所提供服务的一个特定标志,品牌是外在的东西,核心竞争力是品牌的决定因素,也可以说品牌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客户带来特殊的利益和超值的享受,核心竞争力是不容易模仿的,要具备比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说,要有整体特有的优势。就一个行业来说,如果我们鼓励用核心竞争力去竞争,那么这个行业的企业就会争先恐后去创新,产品和服务就会呈现出多样性局面,同时产品不断发展。过去银行业同质化竞争,而且是低水平的简单产品竞争,就是核心竞争力不够,没有在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多个角度表现出来,现在有机构每年发布银行业竞争力的一个评比,认为银行的竞争力表现在3个方面,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这个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仅仅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的表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多维的,表现在一个银行了解、尊重、吸引客户的能力;体现在产品研发上,能不能根据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开发出不同的产品;体现在服务细节上,到银行排长队就是服务细节问题,有没有一个银行能在这方面做出特色呢;体现在成本控制上,产品都一样,我的成本低,我就有竞争力;体现在风险管控上,银行很重要的一个核心技能就是管理风险,同样在做,有的银行就能把风险管控住,现在的利差都是一样的,有的银行只要把风险控制住,只要风险比别人低,肯定比别人赚钱,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出来了;体现在硬件系统上,招商银行在核心竞争力上的体现就是硬件系统好;体现在人员素质上,人总要受文化的熏陶,银行的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也很重要,所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企业文化上。

工商银行的两大股东:财政部、汇金公司

2、正式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的中国工商银行。总资产、总资本、核心资本、营业利润等多项指标都居国内业界第一位。中国工商银行是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银行和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银行,也是当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托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并购在香港成立了工商东亚和工银亚洲,2004年工银亚洲正式收购华比富通银行成为其全资银行,并更名为华比银行。当年末工银亚洲总资产为993亿港元,实现账面利润7.6亿港元,按总资产排序在香港银行业中升至第6位。

全面的电子银行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

先进的科技应用水平

数据集中工程、全功能银行系统和数据仓库三大科技项目,是工商银行搭建国际先进水平金融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人才兴行是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后新的发展战略的重点。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上海),于2000年11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的总行直属部门。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中式大型电子数据处理中心之一。

2、时政:工银金融租赁公司正式成立——我国首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11月28日成立工行的战略合作者——高盛集团客服电话——95588央行加息 共12次,2007年内6次。央行: 中国需适度微调货币政策/谨慎使用利率控制通胀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总量的货币政策应当谨慎使用,应该更多地采用结构性的政策。股票募集发行的顺序排列……

企业核心竞争力文献综述 篇5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溯源

我国对于核心竞争力发展阶段的追溯主要分为三种观点。

(一) 分工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以吴建南、李怀祖等人为领头人, 其核心的观点是以分工为基础的。1664年亚当·斯密第一次阐述了劳动分工使企业的不同的指标区别并逐步实现了精通化从而提升进了生产效率, 使得经济有了质的飞越。李嘉图就表明企业特有的资源、技能等东西会对分工情况下所得到的效率产生巨大的关联作用, 这是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这本书上阐述的。他的理论着重分析了比较优势带给国家的动态利益, 这可能是其概念的雏形。其后, 马歇尔表明:“差异分工、技能、资源相互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那就是说, 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之间的分工, 而不仅仅是企业内在的分工”。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虽然未说明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其所拥有的能力、资源有关联, 然而却明确的表达了各个企业的不同主要是来自于其内部的知识积累和协调。企业战略理论这一理论首先表达出“技能”或“特殊技能”这一说法的是社会学家菲利普·塞斯内克。之后西方战略管理专家安索夫在《公司战略》、安德鲁斯在《公司战略思想》中对这个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使其在理论和管理实践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正是由于看到了竞争力的一些独特概念, 使他们有了新的理论概念的提出, 即“核心竞争力”。

(二) 企业战略发展论。这个从20世纪80年代战略定位学派成为主流开始, 把核心能力变化到战略定位上。代表人物有迈克·波特, 他从产业的竞争结构出发, 采取相应的战略配套措施, 提出行业五种竞争力量之说, 他主要提出了一般性的三种竞争战略, 强调学者应该把注意力多放在产业定位上, 这是企业的外部环境。此外, 明茨伯格提出“精雕”这一战略, 着重说明企业需要随着环境而对其自身的结构等方面多次持续的进行调整。

(三) 企业的新发展理论。主流主要是以科斯为代表的理论。科斯在1937年独特的研究了组织能够存活下来的理由, 这一理论发表在《企业的本质》中, 而后他有说明了组织不断增大的临界为题, 提出“交易成本”这个说法用以阐述, 其想法总结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几乎是一致的, 但这一观点的提出是要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因此被后人称为“科斯定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我们所了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的理论基础, 因而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说法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虽然说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以及它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都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到目前为止, 学者对于其概念的本身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都有着不同的意见, 因此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以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竞争力的内涵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合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者们从知识载体、环境、元件-架构、整合、组合、产品平台、技术能力、组织学习等不一样的方面表达其各自对这一概念的研究, 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迈克尔·希特等人在战略管理这本书里表明“企业具有自己独特的其他企业没有的特质, 这便会使它在同行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获得更多的利润”。后来也有更多的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补充与扩展, 如表1、表2做出的总结。

除所列出的的许多论点以外, 其他的研究人员也从其他的方面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与论述, 如胡大立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在提高自身能力的情况下将其与外部环境相结合, 凸显出企业的相对优势, 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金碚认为组织的竞争力就是能更好更快的给予所需的一系列帮助, 并得到利润和其本身不断进步的总体提高;虞群娥、蒙宇两人则表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充分的运用各种资源, 让顾客感受到其使用价值的作用, 获得同行业的优越感, 这也被称为“合力”, 这一看法为后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企业的发展主要在于其特色元素的不断增强, 而且这一特色也一直存在。因而, 组织应当彻底的了解其所处的水平, 才能更好的确定自己身上的不足, 从而找出能让组织更快使其竞争力提升的方法路径。所以对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就显得那么关键。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研究。王毅等人说明国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辨识工具和特色, 有四种类型, 即非定量描述法、半定量法、定量法、半量与定量结合法。理论概念和人物如表3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 以上方法既有其优势又有其劣势, 因而到目前位置并没有一种便是工具获得普遍的认可。国内学者也对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评价做了较多的研究, 使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非定量描述法和半定量法, 也有少数研究用的是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

(一) 非定量描述法。以康荣平、柯银斌为代表人物, 重点阐述他们主要从两个维度, 即市场范围与时间维度来构建企业竞争力模型, 他们称之为“九宫图”。该图中表达出了九宫格是将企业能力划分为企业的核心、亚核心和基本能力, 这显示出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也就是说企业处在什么时间对什么样的市场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借助这个工具, 组织可以用来分析自身的情况与别的组织采取对比的方法, 明确自身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更好的找出能够提升企业的路径。 (见图1)

(二) 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这个方法是以冯祈善、赖纯见等为代表人物。这个方法主要是包括目标层、判断准则层和类措施层 (构成竞争力水平) , 正如我们看到的这个方法是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创建的。这个既有精确地数据也要不同人们观念的不同得出的分数, 这两个角度都代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定性与定量, 因而称之为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

(三) 半定量法。以Meyer和Durand为核心人物的半定量法也在许多领域进行了实践, 此方法的特殊之处就是要先构建一个指标体系, 让后再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对各个指标实行打分, 最终得出其总体的水平。于江、张不同对半定量法有着很深刻的研究。他们在2003年通过资源-关键能力-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发展的辨别工具, 构建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框架体系。识别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识别关键能力、识别竞争力、识别核心竞争力。并对其探索的量化指标作出明确的界定, 这就是其不同的特性, 依据组织的不同的真实情况采取连续性的、由浅极深是的测评, 从而用来评估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见图2。

(四) 定量法。定量法的代表人物是Patel。该方法将各个指标进行了量化处理, 并且对其采取了精确地测量与计量,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其中并不包括指标评价的流程。目前用这种方式进行评价的情况没有多少, 一些学者提出采用折线图及九宫格模型, 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权重, 从而进行诊断分析。其优势在于可以比较各个不一样的企业, 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并且我们应当依此所得出的定量数据进行企业各方面的的评价, 以提升其企业的竞争力。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做的大量研究成果, 并结合本文对企业核竞争力研究现状, 认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应如下:

(一)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探讨以财务角度为切入点。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其对促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比较优势的获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 应该尤为注重以财务表现为切入点来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 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企业文化表现为企业发展的凝聚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企业依靠超越同行业的生产效率、获利能力以及市场反应力来获得核心竞争力, 而卓越的生产效率、获利能力以及市场表现力来源于企业的管理, 企业的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

媒介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历史综述 篇6

1、1978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对传媒竞争现象研究的兴起

传媒的“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问题是伴随着1978年之后我国政治经济状况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在“文革”结束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 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迅速。一方面, 媒体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在对于媒体的性质认定上, 国家主管部门的政策也变得更为灵活。1978年, 《人民日报》等首都数家新闻单位联合给财政部打报告, 要求试行“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此后, 新闻媒体就在“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这一框架下开始了自1949年之后的第二次市场化过程 (唐绪军, 1999, P.111) 。

在此背景下, “竞争”的概念在中国新闻界出现 (2) 。根据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从1980年至1985年, 以“竞争”为关键词的相关论文有13篇。其中两篇是考察新闻竞争对于新闻事业的促进作用, 另外两篇是对于1949年之前的中国新闻史中有关报纸竞争情况的回忆和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来看, 其他的所有论文都是介绍中国大陆以外 (尤以日本为主) 的新闻界或报业竞争的情况。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放眼海外, 这一时期和竞争相关的论文似乎都是在为国内刚刚出现的新闻竞争寻找可资借鉴的经验。结合前文所述当时我国媒体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 一个合理的解释也许是:在传媒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情况下, 当媒介开始走向尝试企业化经营, 对于突如其来或者说是久违了的新闻界的竞争, 中国新闻界急需寻找思想资源。于是, 研究者们要么把眼光投向海外, 介绍海外各国媒体竞争的情况, 要么把目光投向了香港, 还有一些学者尝试从中国新闻史上的新闻业竞争中寻找历史经验。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新闻界竞争兴起的现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一时期发表的有关竞争的论文有两个特点。第一, 相当一部分论文都是从新闻采写编评等专业技术环节进行考察和论述的。第二, 有些论文也提到了某种媒介形式的整体竞争, 但是其对于整体竞争的认识过于笼统, 没有系统地展开对于媒介整体竞争问题的论述。

显然, 这一时期对于竞争的研究主要是以“新闻竞争”的研究为主, 而不是以“新闻业竞争”或“传媒竞争”为主。而且,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侧重点都在于对新闻传播实践经验的总结。从研究专著来看, 这一时期也没有出现相关的有影响力的专著。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2000年前后:研究对象的变化——从新闻竞争到传媒业竞争——理论研究的深化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我国的新闻业在经历了一个数量激增的高峰之后走向了调整期。有研究者指出, “1994年之后, 中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 。对于新闻传媒的竞争问题, 业界和学界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从研究内容和层次上看, 这一时期的研究都与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 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大大增加。这一点可以从以下的图表清晰地体现出来。

从表1中不难看出, 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数量都比1994年之前有了较大规模的增加。

其次, 相关研究在研究领域上不断拓展。从图表中可以发现, “媒体竞争”、“媒介竞争”这两个关键词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事实上, “传媒竞争”的概念也大体上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概念。从这样几个概念的出现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过去对于局部和微观层面的新闻内容、新闻业务环节竞争问题的研究, 拓展和加深了研究层次。

最后, 从研究层次上看, 这一时期既有宏观、中观层面的研究, 又有个案研究。李良荣、吴文虎等人的研究是前者的典型代表 (李良荣, 2000;吴文虎, 1999) 。林如鹏、蔡贵方的研究则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个案研究 (林如鹏, 2000;蔡贵方1998) 。

3、2001年至今: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引入——传媒业竞争能力研究新的理论支点

(1) 中国管理学与经济学界率先引入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源自西方管理学与经济学界。这一理论被明确地提出是在1990年前后 (5) 。围绕这一理论的相关问题 (含义、特点、发展历程) , 直到今天, 研究者们依然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 核心竞争力理论从产生至今却已对西方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距离西方学者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不过数年时间, 这一全新的概念就被引入到了中国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界。

表2显示, 在我国学术类期刊上, 核心竞争力这种提法大约出现在1995年。1999年之前, 发表的相关论文总数仅5篇。考察这5篇文章可以发现, 这些论文还没有对核心竞争力概念作系统的介绍, 甚至连其来源、涵义都语焉不详。有的研究甚至没有把核心竞争力当成一个学术概念来使用。从1999年开始, 相关的研究数量迅速增加, 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介绍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文章。2000年显然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这一年的相关论文总数达到了142篇。检索记录是此前二十年总和的近3倍。

可见, 在对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引进上, 我国管理学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反应是比较敏锐的。从1978年开始, 特别是1992年之后, 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 这就为中国的企业界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企业间的竞争。于是, 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 都把眼光投向了海外。此时, 美国企业界已经有了新的理论成果——核心竞争力理论。在此背景下, 一些研究者把盛行于西方管理学与经济学界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入到中国。

(2) 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新的理论支点: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被介绍到中国时, 中国的新闻传媒事业正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新闻界希望能够对传媒竞争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但是, 此时的新闻传播理论却无法很好地回答媒介经营现实所提出来的问题。在这种困境之中, 一些研究者把眼光转向了其他学科。因此, 就在中国的管理学界与经济学界引进核心竞争力理论之后不久, 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这样的概念就被移植到了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中。这两个概念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引入, 为传媒业竞争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支点。它丰富了传媒业竞争的理论研究, 为理论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在以极高的热度进入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同时, 这两个概念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说自话、莫衷一是的境况 (7) 。

“核心竞争力”作为关键词, 最初是被出版界从管理学与经济学中借用过来的。然而, 尽管早期的研究中都提到了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等相关概念, 但大部分的研究过于零散和琐碎, 很多文章只是在描述媒介竞争的现象或总结业界的经验。从这两个关键概念的使用上来看, 要么是照搬管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概念, 要么是将其当作非学术化的普通词汇随意地使用 (8) 。

这一时期, 最早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者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金碚博士、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陆小华等。

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 这一时期的研究数量继续增加。

上一篇: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下一篇:节能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