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2024-12-02

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共8篇)

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篇1

1 前言

在商品房交易中,购房者总是对商品房质量存在很大的疑虑,这主要是由于开发商总是试图掩饰商品房的缺陷及其不利因素,而尽管由于房屋的重要性,购房者一般会在购房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总体上购房者对于房屋的实际质量和价值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入住以前,住房者很难对房屋的许多功能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应该对哪些功能给予更多的重视,大部分的购房者仅仅是凭感觉来判断房屋的价值。而事实上,大部分的购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主要是靠开发商的宣传进行判断的,这实际上就使得在商品房的交易中,开发商的夸张宣传和对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甚至莫须有的因素的利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社会利益来说,这当然是不希望看到的情况。但在一定程度上,购房者对于房屋实际价值的判断能力不是单纯靠购房者的努力能够在短期内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商品房交易行为进行一定的分析。

2 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及其完美贝叶斯均衡

2.1 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动态博弈的基本特征是各个博弈方的行为不是同时,而是有先后次序的。在多数情况下,后行为的博弈方在自己行为之前都可以观察到先于自己行为的其它博弈方的行为,也即后面阶段选择的博弈方有关于前面阶段的博弈进程的充分信息。这种完全了解自己行为之前博弈进程的博弈方称为“有完美信息的博弈方”。如果一个动态博弈中所有博弈方都是有完美信息的,我们就称这种博弈为“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但是动态博弈中也可能存在至少部分后行为的博弈方,无法了解在自己之前行为的部分或全部博弈方行为的情况,也即没有关于博弈进程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但是尽管各博弈方对于博弈过程不是完全清楚,但是对于博弈的结果也即各个博弈方的得益是完全清楚的,我们称之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亦可简称之为“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2.2 完美贝叶斯均衡

在博弈论中,我们的目的就是求出其纳什均衡,对应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必须满足以下这些要求:

1).在各个信息集,轮到选择的博弈方必须具有一个关于博弈达到该信息集中每个节点可能性的判断。

2).给定各博弈方的判断,他们的策略必须是序列理性的。

3).在均衡路径上的信息集处,判断由贝叶斯法则和各博弈方的均衡策略决定。

4).在不处于均衡路径上的信息集处,判断由贝叶斯法则和各博弈方在此处可能有的均衡策略决定。

3 商品房交易的不完美信息动态均衡模型

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博弈方之间在信息方面的不对称性。当购房者购买了一处房产后,往往会觉得合算、不合算,或者占了便宜、吃了亏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发现住房价值和原先估计价值有一定距离的情况,是因为购房者对于房屋的信息了解较少,他们可以通过房子的户型、地理位置、楼层等比较容易确定的因素判断房子的质量和价值,但是许多内在的毛病和缺陷却不容易发现,例如说,卫生间漏水,墙面爆皮,隔音效果太差,甚至建筑不符合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等对于房屋的正常居住非常重要,但购房者很难在买房时都进行检查,或者是根本不会想到进行检查的问题,特别是当开发商刻意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掩饰之后,想发现这些问题就更难了。但是开发商当然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所以开发商在此博弈中掌握着比购房者多得多的信息。

于是,我们可以将以上商品房交易抽象成这样一个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问题:第一阶段先是开发商选择建造怎样的房子,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仅有好、差两种方式,对应于房屋综合质量的好与坏;第二阶段是开发商决定以高价还是低价出售,同时,我们假设只有高和低两种价格;最后是购房者决定买还是不买,我们假设买方要么接受价格,要么不买,但是不能讨价还价,以上这些假设与实际当中的商品房买卖是基本上相符的。在这个动态博弈中,购房者作为一个博弈方对第一阶段开发商的行为不了解,所以这是一个不完美信息动态均衡。需要注意的是本博弈中第一阶段开发商对于房屋质量的选择是在此商品房交易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因此在买卖双方考虑这个交易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只是购房者不清楚而已,这是我们解决不完美信息动态均衡常做的处理。

我们用V和W分别表示商品房质量好与坏时对于购房者而言的商品价值,且V>W;用Ph和Pl分别表示开发商出售房屋高价和低价,且Ph>Pl,再假设仅有当商品房质量差而开发商又想以高价出售时才需要对房屋缺陷进行刻意地伪装和掩饰,从而会产生伪装费用C。此商品房交易模型用图1表示。其中八个终端得益数组的第一个数字为卖方纯收益;第二个数字为买方纯收益,即消费者剩余。

由于在实际交易中,由于房屋的重要性,在经济条件许可时,绝大多数购房者想买的就是好房子,很少人图省钱买廉价房,我们可进一步进行如下假设:

这表示用高价买好房子比用低价买差房子要合算,而用低价买差房子至少不至于亏本,但如果用高价买到差房子就要吃亏,这在实际中是比较符合购房者的选择的。当然还可能用低价买到好房子,这样的得益最高,但因为这只能是偶然的情况,我们不予考虑。下面我们就来求解此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4 商品房交易的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首先,当C>Ph-Pl时,也即对差房子进行伪装的钱大于以次充好多收入的钱时,此博弈可以达到最理想的市场完全成功的完美贝叶斯均衡。此时,价格能够完全反映房子的质量好坏,好房子自然卖高价,差房子也自然会要低价,而买方会买下所有的房子。此完美贝叶斯均衡的双方策略组合及相应的判断如下:

(1).开发商在房子质量好时要高价,质量差时要低价;

(2).买方会买下所有出售的房子;

(3).买方的判断是:

四个条件概率依次为卖方要高价时商品房质量好、要高价时房屋质量差、要低价时房屋质量好、要低价时房屋质量差的概率。

对买方来说,根据上述判断,如果卖方要的是高价,则买的期望得益为:

如果卖方要的是低价,则买的期望得益为:

以上两种情况下购房者选择不买的受益都是0,因此对于买方来说买是相对于不买的绝对上策。

对于卖方来说,根据买方的判断和策略,当商品房质量好时,由于Ph>Pl,当然要高价,当商品房质量差时,由于Pl>0>Ph-C,要低价才是合理的,因此质量好时卖高价,质量差时卖低价是他唯一的符合序列理性的策略。而当卖方采用此策略时,买方的判断当然也是完全合理的。因此,此策略组合和判断就通过了完美贝叶斯均衡的各个要求的检验,是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根据市场和均衡类型的分类方法,这个完美贝叶斯均衡属于市场完全成功类型的分开均衡,也就是对于社会而言最有效率的市场情况。

可是一般情况下,C不会达到如此有利的情况,常常导致较差的市场情况,甚至市场完全失败。接着我们就来讨论另一种极端情况,C=0,也就是以次充好完全没有成本的情况。这时任何开发商都会以高价出手房屋,高价根本无法反映房屋质量的好坏,如果此时再出现:

也就是购房者的期望得益小于0,购房者当然选择不买,同时开发商一套卖不出去。这时会出现完全失败的市场情况,购房者无论房屋质量好与坏都不买,开发商也一套都卖不出去,也就是房地产业的崩盘。

另外如果C=0,即使初始状态为

因为C=0,开发商没有任何理由耗费更多的资金把房屋质量建造的比别人更好,也就是说,很快Pg的值会降低,从而使得上式恢复到小于0的情况。即使不仅仅考虑价格仅有高、低两种情况,认为价格是连续可变的,上述情况同样不可避免,这也就是市场完全失败的情况。。

因此,更加具有普遍意义也更加符合实际的情况是Ph-Pl>C>0,在这种情况下,对差房子进行伪装的钱少于以次充好多收入的钱,因此开发商有把差房子进行伪装,以高价出售的动机,而对于购房者来说,只要期望收益大于0,他们还是会进行交易的,当然,此时就要冒着以高价买差房子的风险了。下面我们就来构建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

以上依次为好房子卖高价的概率,差房子卖高价的概率,好房子卖低价的概率和差房子卖低价的概率。

同时设好房子在所有商品房中的比率为Pg,差房子为1-Pg。

在以上假设下,开发商选择以高价出售的情况下,房屋质量好的概率为:

在这种情况下,高价并不能代表房屋一定是质量高的房子,为了使讨论比较简单,我们设定购房者买高价房时以Pb的随机概率决定买,以1-Pb的随机概率决定不买,而当房屋价格低时,由于W-Pl>0,购房者买下所有的住房,于是有:

记购房者购买高价房的期望收益为I1,购买低价房的期望收益为I2,则:

此时若有,购房者会购买全部高价房,反之,购房者会购买全部低价房,此两种情况,就是市场部分成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购房者的期望得益为正,但是这种情况会导致良莠不齐的市场存在,最终会有部分购房者受到损失。而当时,购房者的判断为高价出售的房屋中,质量好的房子的概率为P(g|h)。此时,购房者购买高价或低价的房子期望收益是一样的。但是如前文所述,由于房屋的重要性,大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高价房,因此我们设定购房者会根据市场上,房屋价格的比例来随机决定自己购买高价房时买的比例

对于开发商来说,房屋质量好的开发商的期望得益为:

因此房屋质量好的开发商当然会选择卖。

接着再来考虑房屋质量差的开发商,设伪造后的高价房的期望得益为I3,未进行伪造的房子的期望得益为I4:

当I3>I4时,房屋质量差的开发商会将所有房屋进行伪装,当I3<I4时,开发商不会进行任何伪装,而当I3=I4开发商会将5 0%的差房屋伪装成好房屋高价出售,剩余房屋低价出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求出了此商品房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具体如下:

1).买方在购买高价房时以的概率随机决定买还是不买,在购买低价房时全部购买;

2).卖方在房屋质量好时以高价出售,在房屋质量差时随机选择一半房屋进行伪装后以高价出售,剩余以低价出售;

3).买方的判断为:

这就是本博弈的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我们将以下面用具体的实例来进行检验。

5 此博弈完美贝叶斯均衡的实例检验

首先经过计算,我们进行如下取值:

这样我们构建出来的完美贝叶斯均衡为:

1).购房者在购买高价房时以0.8的概率随机决定买还是不买,在购买低价房时全部购买;

2).开发商以0.5的概率将质量差的房屋进行伪装然后高价出售,其余以低价出售;

3).购房者的判断为高价房中质量好的房屋占3/4。

首先我们先检查购房者的判断是否符合卖方策略及贝叶斯法则。以高价出售的房屋中质量好的房子的条件概率:

与买方的判断一致。

购房者购买高价房的期望收益为:

购买低价房的期望收益为

有,因此购房者以80%的随机概率购买高价房和购买低价房的收益是一样的,不会全部购买高价房或低价房。

对开发商而言,房屋质量高的开发商的期望收益为:

质量差的开发商将差房子进行伪装后以高价出售的期望收益为:

不进行伪装的期望收益为:

因此开发商进行不进行伪装,期望收益都是一样的,所以房屋质量差的开发商会以50%的概率对房屋进行伪装,他的混合策略也通过了序列理性的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双方的上述混合策略组合和购房者的相应判断构成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是一种市场接近失败的均衡,当然不是理想的市场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质量好的开发商只有80%的机会卖掉房子,而购房者花大价钱也并不能在期望收益上比低价更有保障。

6 结论

根据本文的分析,由于商品房市场属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购房者和开发商之间会构成不同性质和效率的市场状况。而根据我国商品房的现状,我国的商品房市场基本上属于市场部分失败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我国的商品房交易中,房屋质量好的开发商得到的收益仅比房屋质量差的开发商略大一点,而消费者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必然会有部分好房子卖不出去,也会有相当部分消费者倒霉上当。要消除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说,应该消除信息的不完美性,也就是让消费者获得辨别房屋质量好坏的方法,可是搜集信息和获得辨别检验房屋的知识和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成本相对于商品房来说可能也不在小数,因此这种方法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另一个方法就是设法增大C,也就是增加质量差的开发商对房屋进行伪装的费用。除了提高社会和政府机构的检验标准外,实用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房屋质量好的开发商可以进行“昂贵的承诺”,如房屋出现质量问题时包退、包换、双倍赔偿等,此类承诺的意义在于给制假者造成了两难的困境,他们如果做出相同的承诺会面临很高的赔偿成本,而不做出相同的承诺消费者必然会对他们的房屋产生怀疑,这样就会加大质量高的房屋出售的可能,降低劣质房的销售量,从而达到改善市场的作用。在上例中,C仅为100,这就体现了我国商品房销售中重宣传,少实质性保障的情况,因为花在大量宣传上的钱无论如何相对于增进房屋质量的钱还是比较少的,这种情况的改变需要开发商,政府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行。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方宁康.商品房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不合理性与回归途径[J].中国房地产金融.1994,5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

[4]Fudenberg,D.And J.Tirole,Game Theory[M].MIT Press.1991

[5]Roy Gardner,Game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M]John Wiley&Sons,Inc.1995

[6]李向民.购买放心的商品房[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4

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篇2

关键词:预期;货币政策;博弈

一、引言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影响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进入下降周期,为了应对宏观经济下滑,中央政府启动了 4 万亿政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无疑对稳定并合理引导公众预期、提振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减轻经济波动、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重点分析预期因素在货币政策有效性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于预期在经济体系当中的重要作用最早由瑞典学派发现,并最早在经济学层面上提出预期这一开拓性概念,他们认为对价格等变量的预期是企业家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依据,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机制的不完美性,不但预料之中的货币政策对产业和经济周期有影响,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更大;凯恩斯主义主张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公众预期,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总产出;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适应性预期模型,认为公众根据过去的预测误差调整当期预测,通货膨胀预期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理性预期学派在理性预期、信息充分和市场完善的假设条件下论证了“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即公众能够预期到货币政策实施及其效果货币政策规则不影响实际产出。

二、预期的存在性使货币政策行为博弈化

事实上,我们知道货币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再到最终发挥效用要经过若干个时滞,在这一系列时滞过程中贯穿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虽然不同的货币经济学流派会对其传导机制有不同的理论见解,但是货币政策的具体传导过程是客观的,预期在传导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货币经济学派的理论都隐性或显性地使用了不同程度的预期假设,而这一假设具有现实意义上的合理性。本文认为,正是由于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重要性才使这一过程更像是一个完全或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因为公众预期的存在使货币当局与代表性公众的决策顺序发生变化,无预期的货币政策模型必然是一个政府先行的动态博弈(在博弈树中,由于当局先行,代表性公众的两个决策结分别属于两个信息集),而有预期的策币政策模型是一个公众先行的动态模型(在博弈树中,由于代表性公众先行,货币当局的两个决策结分别属于两个信息集),所以此时货币当局做决策时不得不把公众的预期行为考虑进来,形成自己的反应函数或反应对应。

根据Kydland和Prescott(1977)提供的一个货币政策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如果政府在给定公众预期通货膨胀率条件下,选择实际通货膨胀率,会存在一个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动态博弈,他们的模型分析得出帕累托最优的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率组合是动态不一致的,政府没有积极性坚持这一组合,而最终的动态一致性组合却是次优的。所以在这里,本文认为,由于预期的重要性,结构类似的货币政策博弈要长期化,政府要重视自己的声誉,言行一致,使公众形成“好”的预期,这样才能走出次优困境,形成帕累托最优的精炼均衡结果。鉴于预期使货币政策行为博弈化的重要性,以下给出一个简单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博弈分析模型。

三、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效应的博弈均衡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方松(2004)设定模型推导了一期的货币政策博弈均衡。在模型中,中央银行的决策集包括零货币增长率与正货币增长率两个战略;公众的决策集包括预期通货膨胀率为负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为正两种战略并根据不同战略做出不同的市场行为;事实上,对于中央银行来说,正货币增长率战略严格优于负货币增长率战略,故其选择正货币增长率为其最优策略;在理性预期假设下,公众迅速认识到中央银行会选择正的货币增长率,故其必然选择预期通货膨胀率为正作为其行动基础以使其效用最大化;该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是中央银行选择正的货币增长率,公众选择正的通货膨胀率预期,均衡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只会影响通货膨胀率而真实产出不变。这一模型说明,当货币当局的行为精确无误地被公众预期到时,货币政策并不能增加实际产出,而是完全转化为物价上涨,这意味着在理性预期框架下公众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具有强大的威力,预期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加以引导,使其成为造福经济的工具,而不能使之随波主流,对经济造成负面的冲击。当然这一分析结果是由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加上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做出的,而实际经济体系复杂的多,更加适合用不完全动态博弈模型去拟合,而且现实的预期不会是理性预期,放松的假设是适应性预期,代表性公众不会犯系统性错误,而会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期。但这些对模型的修正和完善都不会否认预期的重要性,货币政策注定无法忽视预期。

相关分析由黄有光(Ng,1986)给出,他在其原创理论综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中提及到宏观经济可能面临的五种境况,其中提及到的一种是宏观经济的“预期奇境”,核心思想是代表性公众预期产出物价组合向量是多少,那实值的产出物价向量就会是多少,也就是说是代表性公众的预期,而不是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因子决定了宏观经济均衡。这同样说明,货币政策注定无法忽视预期。

四、货币政策预期的多重性

模型已简单的拟合了预期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这里本文想指出的是,预期因子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于其他宏观经济因子的独特性质,这就是其对每个实值金融经济学变量都会有一个预期值。实际利率对应其预期利率、实际货币余额对应其预期货币余额、实际汇率对应其预期汇率等等。所以预期因子在金融领域起着既重要又广泛的影响。预期在金融领域具有权重性和广泛性两重性质。此外,隐含在预期背后的是动机,是一个经济利益驱动机制,有什么样的预期也就有对应的行为动机。公众总是根据其对宏观经济因子的预期做成本收益分析,动态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优选择,在与货币当局的博弈中保证自己的最大可得支付。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预期在经济利益驱动机制下每个参与方都试图使自己支付最大化,但最终的均衡可能是次优的,而非帕累托最优的。预期对货币政策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具体看如何引导和利用。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公众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预期效应可能使政策成效与目标之间产生离差,事实上,货币当局可通过提高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及建立和维持声誉等方式合理引导预期向着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Lucas, R. E.,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 Kydland,F.E., and Prescott, E. C. , 1977.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473- 492

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篇3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房地产市场上供需失衡日益显现。由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若房地产业出现较大起伏,可能会导致相关产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

房价问题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而且涉及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房价历来是社会各界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史永东、陈日清(2006)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中羊群行为的形成机制、羊群行为如何导致房地产泡沫生成、以及经济状况恶化时泡沫破裂后居民破产的可能性[1];牟玲玲、李佩等(2010)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分析了市场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求出博弈模型的序贯均衡解[2];杨玉静、樊新安(2009)从心理契约角度引入进化博弈模型,建立了购销行为的复制动态方程[3]。

但以上的一些研究多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之上,且以分析单一价格下双博弈方的博弈为主,并未涉及双房价三方动态博弈。实际上房地产市场为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通常房地产商比购房者拥有更多的房市房价信息。本文从完全但不完美信息角度出发,构建了高低双房价下包括政府、房地产商、购房者三方在内的动态博弈扩展形,给出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两个算例的完美贝叶斯均衡解,并结合扩展形运用贝叶斯法则和逆向归纳法分析了三方的收益情况和策略选择。

2基本假设

①设在某一时期T内,某房地产市场购销博弈由政府(G)、房地产商(D)和购房者(F)三个风险中立的博弈方构成,博弈中不存在讨价还价,且无退还保证。在第T期内,三方均不清楚房地产市场(M)的真实经济状态,但在第T期之前的经济状态分布是三方的理性的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 of Rationality,CKR)。

②G在此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出台的诸如鼓励或抑制等相关政策对M有直接影响,并对各类D有同等约束力,因此不考虑D之间的竞争。同时抽象掉各类房屋质的差异性,即假定所有同一价格下的房子都是同质的,高价和低价是D的营销策略,也是F判断M运行前景好坏和购买与否的依据。

③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或保密等因素的影响,后行动的F自身能力所限,对先做出行动的D不够了解,但清楚各方的收益,即F具有完全但不完美信息(complete but imperfect infor-mation)。因不存在讨价还价,故处在多节点信息集(multiple-node information set)上的他只能根据D发出的“高价”或“低价”的信号,判定M运行前景的好坏,决定购买与否。

④这里M运行前景的好坏实际上是三方的一种心理预期,带有一定的投机色彩,这对三方策略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作为CKR的第T期之前的M运行状况,会使D在第T期调整定价策略,也会影响F的购房选择,G当然也会针对第T期之前的博弈结果出台相关调整政策。以下为分析之便,称“市场前景看好的房子”为“好房子”(Peach),“市场前景不好的房子”为“差房子”(Lemon)。

3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假定,构建如下模型。

①在第T期开始时,G根据第T期之前的M运行情况,在本期出台鼓励(R)或抑制(S)房价的政策。在两种不同的政策下,其所获净收益分别以U1、U2表示,有U1>U2>0。

②接着,D在看到G出台R或S后,判定本期M运行前景的好(g)或坏(b),制定高价(k)或低价(l)的营销策略。D的收益以净收入表示,即收益减去成本。

A:若G出台政策R,则D判定M运行前景是g或b的条件概率分别为α和1-α,即P(g)=P(g|R)=α,P(b)=P(b|R)=1-α,并以一定的条件概率分布制定出k或l,且有

P(k|g)=β,P(l|g)=1-β,P(k|b)=γ,P(l|b)=1-γ

再假定D在判定M运行前景为坏的情况下,为使房子以“高价”出手,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C(C>0)进行伪装或加大宣传,以便吸引或者迷惑F。假定D在判定M运行前景无论好或坏的情况下,均制定“高价”为Pk,“低价”为Pl,且有Pk>Pt>0。

B:为分析方便,这里假定:若G出台政策S,则D判定M运行前景一定为“坏”,即p(g|S)=0,p(b|S)=1,这种情况下,理性的D会选择“不卖”。而对于F来讲,G出台政策S,在D选择“不卖”的信号下,他同样也会判定M运行前景为“坏”,基于房子作为消费品和保值品的双重考虑,他会选择“不买”(即使想买,D也不会卖,并且“购买”并非理性的选择)。即G出台政策S后,D选择“不卖”,F选择“不买”,博弈结束,此时三方的收益为(U2,0,0)。由于没有交易成功,为此G需支付一定的成本救市,并在下一时期对政策做相应的调整。

③F在D行动后,根据D发出的Pk、Pl的信号,对M运行前景的好坏进行判断,即对房子或为Peach或为Lemon进行判断,并以相等概率作出“购买”(FY)或“不买”(FN)的选择,即他选择FY或FN的概率都是0.5。F的收益以消费者剩余表示,即价值减去价格。对他而言,判定房子为Peach或Lemon的价值分别为V和W,显然V>W>0。为简化分析,进一步假设如下不等式成立:

V-Pk>W-Pt>0>W-Pk.

这意味着用Pk买到Peach比用Pl买到Lemon要合算,而用Pl买到Lemon还不至于亏本,但若用Pk买到Lemon则是要吃亏的。对于F来说,确实有可能存在一种理想的情况,即用Pl买到Peach,这时他的收益比用Pk买到Peach的收益更大,即V-Pl>V-Pk。这种小概率的事件当然只是理想的情况,这里不妨设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偶然的好运气,即在正常情况下,是以Pk买到Peach或者Pl买到Lemon。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该双房价三方动态博弈模型的扩展形如下:

关于图1的说明:模型的扩展形中,每一个节点上最后一行的三个数字分别表示G、D、F三者的收益情况,实箭线表示各方行动的先后顺序,虚线表示F处在多节点信息集,置于方框之中的M表示一个中转状态,即M虽不参与决策但对三方的判断和选择都有影响。G和D先后行动,F在看到D发出的的Pk、Pl信号后,就房子为Peach或Lemon进行判断,由此对应了不同前景的四个节点之选择,构成了“多节点信息集”,这种“多节点信息集”也说明F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美的。

4模型分析

4.1 理论分析

根据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可知,对应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完美贝叶斯均衡(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PBE),一个纯策略或混合策略PBE都应该满足以下四个条件[4,5,6,7] :

①各博弈方对于达到的信息集上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可能性的“判断”(Belief),该“判断”即博弈达到该信息集中各个节点可能性的概率分布,对于单节点信息集判断其达到概率为1;

②给定各博弈方的“判断”,每个博弈方的策略在所有信息集h开始的后续博弈上都是最优的,或者说所有博弈方都是“序贯理性”(sequentially rational)的;

③在均衡路径(equilibrium path)上的信息集处,“判断”是由贝叶斯法则和各博弈方的策略决定的;

④在非均衡路径(off-equilibrium path)上的信息集处,“判断”是由贝叶斯法则和各博弈方在此处可能有的均衡策略决定的。

从图1反映的双房价三方动态博弈模型一般情况来看,由于D在判定M运行前景好、坏两种情况下都有选Pk、Pl两种可能性,因此F并不能简单地根据价格的高低判断出Peach 或者Lemon。也就是说F要作出“判断”必须根据对方的策略(取决于收益和己方策略等)、前T期的经验(平均来说,市场上Peach和Lemon所占的比例)以及利用贝叶斯法则。

经分析不难发现,若C→0,即D在判定M运行前景“坏”时几乎不需要花费多少的代价,就能以Lemon冒充Peach而不被F发现,则所有的D都会选择要Pk,因为选择Pk是相对于Pl的严格上策(或称条件占优策略,conditional dominance)。因此要想使制定的房价透露出(至少部分)Peach 或Lemon方面的信息,就必须假设C≠0,这也意味着F应当具有一定的鉴别力,并不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

设P(g|k),P(b|k),P(g|l),P(b|l)分别表示F判断D“以Pk卖出Peach ”、“以Pk卖出Lemon”、“以Pl卖出Peach”、“以Pl卖出Lemon”四种情况下的条件概率,那么根据贝叶斯法则有: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式1-4)

4.2 算例一:纯策略

先来分析一种理想的情况,即令

undefined

将其带入式1-1~1-4,可以得到

P(g|k)=1,P(b|k)=0,P(g|l)=0,P(b|l)=1。

那么C>Pk-Pl当时,该双房价三方动态博弈模型的纯策略PBE的策略组合有两个,即{R,(Peach)高价,(Peach)购买}和{R,(Lemon)低价,(Lemon)购买},收益分别为(U1,(Peach)Pk,(Peach)V-Pk)和(U1,(Lemon)Pl,(Lemon)W-Pl)。三方相应的判断如下:

①在第T期内,M出台政策R,即鼓励房市发展;

② D看到政策R后,在判定M前景为好的情况下对Peach定为Pk,在判定M前景为坏的情况下对Lemon定为;

③ F在判定房子为Peach时选择接受Pk买下Peach,在判定房子为Lemon时选择接受Pl买下Lemon。F的判断是P(g|k)=1,P(b|k)=0,P(g|l)=0,P(b|l)=1。其中的四个条件概率依次对应F判断D“以Pk卖出Peach ”、“以Pk卖出Lemon”、“以Pl卖出Peach”、“以Pl卖出Lemon”四种情况。

下面,用逆向归纳法(Backward Induction)来论证上述策略组合{R,(Peach)高价,(Peach)购买}、{R,(Lemon)低价,(Lemon)购买}和判断确实构成纯策略PBE。

根据逆向归纳法,先分析F的选择。对于F来说,给定自己的上述判断,若D定价Pk,那么F选择购买(FY)和不买(FN)的期望分收益别是:

EkFY=P(g|k)(V-Pk)+P(b|k)(W-Pk)=V-Pk>0,EkFN=0.

若D定价Pl,那么F选择购买(FY)和不买(FN)的期望收益分别是:

ElFY=P(g|l)(V-Pl)+P(b|l)(W-Pl)=W-Pl>0,ElFN=0.

两种情况下F选择FN的期望收益都是0,所以对F来说,FY是相对于FN的条件占优策略。

再来分析一下D的选择。给定D的判断和策略,当M前景好时,对Peach定Pk是上策,因为Pk>Pl,当然选择要Pk;当M前景坏时,由于Pl>0>Pk-C,所以对Lemon定Pl才是合理的。因此,D在判定M前景好的情况下选择对Peach定Pk、前景坏时选择对Lemon定Pl确实是他唯一的符合序贯理性的策略。

再看G的选择,出台政策R的收益为EU1R=U1P(g)+U1P(b)=U1。若出台政策S,市场上交易不宜成功,其收益EU2S=U2。而U1>U2>0,显然EU1R>EU2S,此时S是相对于R的条件劣策略(conditionally dominated),故理性的G会选择出台政策R而非S。

接着回头分析F的判断,当G出台政策R时,D会在M前景好的情况下选择对Peach定Pk而在前景坏时选择对Lemon定Pl,这与F的判断一致,即F的判断是合乎理性的。

这样上述策略组合{R,(Peach)高价,(Peach)购买}、{R,(Lemon)低价,(Lemon)购买}和判断就通过了PBE的Ⅰ~Ⅳ四个要求的检验,因此两个策略组合都构成纯策略PBE,当然策略组合{R,(Peach)高价,(Peach)购买}也严格占优于策略组合{R,(Lemon)低价,(Lemon)购买},即理想的情形下{R,(Peach)高价,(Peach)购买}会比{R,(Lemon)低价,(Lemon)购买}更有效率。

不幸的是,上述理想的市场均衡在实际中并不是非常普遍,因为在其他条件下,尤其是当C的水平比较不利的情况下,常常会导致较差的市场均衡的出现。上述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当C=0时,即在M前景为坏的情况下,D会选择以Lemon冒充Peach而完全不需要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理性的D都会选择以Pk出售房子,此时的Pk和Pl已经完全不能透露出Peach和Lemon的任何信息,而此时若再加上EkFy=P(g|k)(V-Pk)+P(b|k)(W-Pk)<0,即F选择FY的期望收益为负,则F的必然选择是FN。这时D的房子就会卖不出去,这样市场上的交易就不会成功,高房价的D最后会选择退出市场,即使是Peach也不会有人去买。这种情况就非常类似于“柠檬原理”(Lemon Principle),即在不完美信息的情况下,Lemon会赶走Peach,最终Lemon将占据整个市场,使市场丧失效率甚至处于“瘫痪”。

4.3 算例二:混合策略

再分析混合策略的情形,假设D在判定M前景好坏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制定Pk和Pl的混合策略,其概率分布如下:

将其带入式1-1~1-4,可以得到undefined。

接着再令V-Pl>V-Pk>W-Pl>W-Pk≥0(这里W-Pk≥0表示若F以Pk买到Lemon收益几乎为零)和0

①G出台政策R,即鼓励房市发展;

②D看到G出台政策R后,以下表中的概率分布选择定价策略:

③F根据D的定价信息,判定在M为好的情况下对Peach以Pk购买,在M为坏的情况下对Lemon以Pl购买。F的判断是undefined。其中的四个条件概率依次对应F判断D“以Pk卖出Peach ”、“以Pk卖出Lemon”、“以Pl卖出Peach”、“以Pl卖出Lemon”四种情况。

同理运用逆向归纳法不难证明:该混合策略组合和判断也构成PBE。但对于混合策略的情形,限制条件比较严格,毕竟PBE本身对各博弈方的理性就有很高的要求。D和F对于彼此的收益情况是很敏感的,这种敏感效应进而会影响G出台的政策。

以上只给出了两个简单的算例,若改变相关的参数和概率分布,各方的收益情况和策略选择、博弈的结果与均衡都会发生改变。总之,D给出的定价信息对于F判断房子为Peach或Lemon具有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其购买与否。

5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由于不完美信息的影响,房地产商给出的定价信息,是购房者判定市场前景好坏及购买与否的重要依据。若房地产商判定市场前景为好或坏时,再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制定高价和低价,则会增加购房者判断市场前景好坏及辨别Peach和Lemon的难度。

第二,供需双方对于彼此的收益的情况比较敏感,这种敏感效应进而会影响政府出台的政策,因此政府掌握出台政策的力度非常关键。

由此,也给出一些建议:

第一,为尽量减少购房的不理性因素和不完美信息的影响,购房者应当多方面搜集信息,提高鉴别能力,理性地投资以降低风险。

第二,房地产商一方面要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判断,另一方面应当合理投资和制定房价,房价应当理性的回归,尽量减少泡沫的产生。

第三,政府是调控房价和维持房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调控房价、抑制泡沫,换个角度说就是调控供需,如何抑制高房价就是如何使供需达到平衡,这也无非就是增加供给和减少需求,例如改革土地招标制度[8] 、增加廉租房和小户型商品房等的供应、完善金融信贷制度和机制、降低通货膨胀率等等,但实际操作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政府出台的政策一方面需要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制,并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从而减少泡沫使房地产市场更加健康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永东,陈日清.信息不对称、羊群行为与房地产市场中的居民破产[J].财经问题研究,2006,(12):39—46.

[2]牟玲玲,李佩,陈立文.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房地产市场博弈序贯均衡分析[J].系统工程,2010,(9):76—80.

[3]杨玉静,樊新安.基于心理契约的房地产购销进化博弈行为分析[J].价值工程,2007,(7):100—102.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

[6]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著,董志强译.理性的边界:博弈论与各门行为科学的统一[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

[7]乔尔.沃森(Joel Watson)著,费方域,赖丹馨等译.策略:博弈论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11,5.

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篇4

伴随着上市公司市场机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然而上市公司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还主要是上市公司给出的财务报告信息。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上市公司所有者及会计工作人员盲目地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隐瞒真实利润或成本,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趋严重。长远来看,不仅会对会计行业产生极为严重的危害,同样会对企业自身带来很大的经济财产损失。[1]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向。

上市公司会计具有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方式,采用专门方法,连续、完整、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为管理者提供加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的相关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主要从资金方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它的准确与否关系着其决策层能否做出最优的上市公司发展的战略,所以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2]

本文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如果涵盖齐全在实质上并不影响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故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按如下两类分析。

( 1) 有意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主要指有意地违反国家的会计法律法规,不按规章制度对经营活动进行记录,提供虚假信息,有意识地蒙蔽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 2) 无意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国家会计制度的不甚完善以及会计政策和方法选择的不同,而形成的即使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都真实合法而依然存在的会计事项反映的迥异,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准确了解上市公司真实经营状况。

考虑到上市公司投资规模大,资产比重高,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对其他相关行业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力,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等特点,企业利益相关者一旦依据伪造或粉饰后的会计信息做出错误的投资发展决策,那么后果将难以预测。且会影响上市公司及相关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因此分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构建会计信息相关主体间博弈模型

2.1上市公司企业大小股东间的博弈

会计信息最终是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那么企业的大股东和小股东间的博弈就可以用 “智猪博弈”模型来分析。在对待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上大股东类似 “大猪”,其他小股东类似 “小猪”。由于在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大股东和小股东的道德收益是不一样的,监督检查会计信息质量需要收集信息,花费时间,在监督成本已知的情况下显然大股东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大小股东的支付矩阵可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不管大股东选择 “消极”还是 “积极”, 小股东的最优选择都是 “消极”。如表即是说,在给定大股东选择 “积极”,小股东积极时得到一个单位, “消极”时得到四个单位。在给定大股东 “消极”,小股东 “积极”时得到负一个单位,“消极”则得零个单位。显然消极是小股东的占优策略。大股东没有占优战略,其最优战略依赖于小股东的战略。如果小股东选择 “积极”,大股东的最优战略是 “消极”; 如果小股东选择 “消极”,大股东最优战略是 “积极”。小股东不止一个,那么使用 “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的思想可以求得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假定其他小股东都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一定选择 “消极”的战略。因为对于小股东来说 “消极”严格优于 “积极”。再设大股东知道小股东是理性的,就能预测到小股东会选择 “消极”。有了这样的预测,大股东的最优战略就是 “积极”。那么这个博弈唯一均衡解就是:( 积极,消极) 。纳什均衡是,大股东担当起收集信息,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小股东则搭大股东的便车。对于一些大股东来说,收集信息、监督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的成本其实并不大,但由于其能够掌握公司内部信息,所以说大股东是否会真正担起治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责任还受到大股东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博弈均衡解的影响。

2.2企业治理层与大股东间的博弈模型

在当前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委托代理关系也是最基本的关系。同时也是包括治理层与债权人、治理层与政府之间等所有关系中最高一层的关系。治理层披露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着大股东对公司估价,进而影响股东的投资发展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的筹资成本、盈余管理等。管理层同时也会依据大股东的投资发展决策变化其披露会计信息策略。 由于上市公司的股东与经营者是雇佣关系,其两者间的契约合同通常都和一些会计指标有关。如以经营成果为依据来回馈治理层。因此大股东和治理层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合作,都想使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下面我们通过博弈模型加以分析。在披露会计信息时治理层可以选择根据相关法规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现状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短期收益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同时大股东们也监督检查或者不监督检查治理层所披露的会计信息。

2.2.1不设奖惩制度下的博弈模型

在不违背事实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下面博弈分析的方便,做出如下假设:

在这一博弈矩阵中股东对治理层的监督检查结果不实行惩罚或奖励。在治理层披露会计信息时,假定大股东的监督检查成本为c单位。治理层如果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短期内的支付收益是M单位; 如果选择披露真实会计信息,短期内的支付收益是m ( m < M) 单位。对于大股东们来说,如果经营者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使得上市公司股东的支付收益为n单位; 如果治理层真实的披露会计信息,大股东的支付收益受益为N ( N > n > c) 单位。 必须注意的是: 短期内如果治理层采取披露虚假信息,其收益自然会比采取披露真实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但是这时会减少大股东的收益。比较长远的收益与得失,假如治理层一直采取披露虚假信息,势必影响股东决策,最终两者均受损。 否则,两者长期总收益将会增加。治理层和大股东间的博弈矩阵表达如表2所示:

从以上博弈矩阵可知,在短期内,无论大股东是否选择监督检查,治理层的最佳决策都是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同理对于大股东而言不管治理层是选择虚假还是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其最佳选择都是不监督检查。如此,这个博弈矩阵的纳什均衡就是 ( 不监督检查,虚假) 。这个结果很显然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因为这样长久下去不仅对企业自身就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很大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结果,最好是即使大股东不监督检查,治理层也会主动披露真实会计信息。

2.2.2设奖惩制度下的博弈模型

假设目前采用奖惩制度,当股东检查发现治理层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时对其实施没收y比例的收益的惩罚,若经检查发现经营者披露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就会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奖励是从股东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 ( 假设为x < 1) 资金分给治理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得到如表3所示的博弈矩阵。

从以上矩阵知,若满足

即y M + x ( N - c) > M - m时,治理层有占优战略: 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又上市公司股东知道治理层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时,N ( 1 - x)> ( N - c)( 1 - x) , 即不监督检查是上市公司股东的占优战略。如果治理层主动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股东无须监督。那么 ( 不监督检查,真实) 就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因此,从上述纳什均衡结果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在治理层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 加大惩罚力度和增加奖励力度的方式使其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惩罚力度过大会挫伤治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导致股东权益难以实现最大化,奖励比例过高又会得不偿失,那么就如何恰到好处地制定惩罚制度成为上市公司股东们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3结论

本文以博弈分析为基础,使用动态分析方法。首先,对大小股东在使用会计信息时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均衡结果是小股东存在占优战略,大股东担当起收集信息,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小股东则搭大股东的便车。其次,在大股东和治理层之间分设奖惩制度和不设奖惩制度两种情况下的战略选择进行分析,发现不设奖惩制度下的纳什均衡是 ( 不监督检查,虚假) 的恶性循环; 设奖惩制度下,当奖惩比例满足y M + x ( N - c) > M - m时,治理层有占优战略: 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

摘要: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现状,本文以动态博弈分析为基础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诸多问题,建立了博弈模型进行动态分析。对均衡结果与实际结合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发生的源头,并提出了问题解决对策。有助于上市公司内外部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对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篇5

一、文献评述

相较于国外学者们对于审计博弈内容研究上的精细和深入以及方法上的成熟和多样, 我国学者对审计博弈研究起步晚、发展快, 对于审计模型的构建也不只是局限于简单的静态策略博弈模型, 而开始研究更加复杂的动态博弈模型。薄澜、姚海星通过构建关于上市公司管理者财务舞弊与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分析了公司管理者和审计师的最优策略以及博弈模型多期重复进行的可能结果, 提出减少财务舞弊发生的措施和建议。刘国常、韩春生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审计合谋的市场选择及其治理策略进行探讨。张涛、吴联生通过构建股东、管理层和审计师三方参与的两委托人——单代理人博弈模型, 研究了固定审计费用下不同审计师变更方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庄立、王玉蓉构建和比较了传统审计模式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客户以及政府监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模型。卢宁文, 通过不完全信息动博弈模型的构建分析了审计师行为的选择。武恒光通过管理层和审计师的舞弊博弈模型进行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及不规则关系研究。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是管理者与审计师之间的博弈, 本文通过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分析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以及社会监管部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决策过程。

二、审计三方关系人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本文所说的财务舞弊是指, 被审计单位人为地没有在财务报告上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故意欺骗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在本文构建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中, 假设审计单位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实施审计的复杂程度也是无差别的, 即不存在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而审计单位不能发现错弊的情况, 只存在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而不报告错弊的情况。社会监管部门在对某个企业实施严格监管的情况下能发现该企业的虚假错弊, 在不实施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则发现不了。审计三方关系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被审计单位不了解审计单位是否愿意参与合谋, 社会监管部门并不知道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合谋现象, 审计单位也不清楚社会监管部门是否会进行严格监管。按照进行博弈的顺序, 其他基本假设如下所述:

假设1:首先由自然来选择被审计单位的类型——诚实或者不诚实, 其中选择诚实的概率为 (1-ρ) , 选择不诚实的概率为ρ。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一定不会进行财务舞弊,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一定的概率θ进行财务舞弊, 并且如果被审计单位实施了财务舞弊, 其一定会向审计单位发出合谋的意思表示。被审计单位实施财务舞弊并且与审计单位合谋成功, 未被报告舞弊的额外造假收益为I;被审计单位实施财务舞弊, 被报告舞弊的后果是不仅失去了额外造假收益I, 还会承担P的惩罚, 其中的P指经济处罚以及行政处罚和名誉受损的量化。

假设2:审计单位不存在胜任能力和审计质量的问题, 其以一定的概率与舞弊被审计单位进行合谋。相对于不合谋, 审计单位同意合谋后的额外收益为R, 若被监管部门发现, 审计单位不仅会被没收额外收益R, 而且还会遭受到行政处罚以及审计单位名誉上的损失, 量化为L。

假设3:社会监管部门以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实施严格监管的额外成本为C, 监管机构实施严格监管查处了财务舞弊与审计合谋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对整个社会的财务体系都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量化收益为B。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变现纵容财务舞弊, 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D。

三、外部审计三方关系人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上市公司外部审计中,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社会监管部门三方关系人之间的博弈顺序依次展开。首先, 自然选择被审计单位的类型是{诚实, 不诚实}, 概率分别为 (1-ρ) 和ρ。然后是, 被审计单位进行行为策略的选择{舞弊, 不舞弊}, 其中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一定不会造假, 不诚实的审计单位以一定的概率θ进行财务舞弊。接着是, 审计单位的行为策略{合谋, 不合谋}, 被审计单位在没有进行财务舞弊的情况下, 审计单位的行为一定是不合谋, 被审计单位在实施财务舞弊的情况下向审计单位发出合谋邀请, 审计单位以α的概率同意合谋, 以 (1-α) 的概率拒绝合谋, 报告错弊。最后是监管部门的行为选择{严格, 不严格}, 监管部门并不知情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行为, 以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如图1所示, 图中博弈树上面的节点代表的是博弈参与人, 博弈树的路径代表参与人选择的行为策略, 最终收益括号内的数字由左至右分别为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根据外部审计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博弈的结果有以下八种类型。

(1) 自然以 (1-ρ) 的概率选择了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诚实的被审计单位只有一种行为策略——不舞弊, 审计单位不存在合谋的情况, 监管部门以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C) 。

(2) 自然以的概率选择了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诚实的被审计单位只有一种行为策略——不舞弊, 审计单位不存在合谋的情况, 监管部门以 (1-β) 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0) 。

(3)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 (1-θ) 的概率选择不舞弊, 在被审计单位不舞弊的前提下, 审计单位只有一种策略选择——不合谋, 监管部门以β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C) 。

(4)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 (1-θ) 的概率选择不舞弊, 在被审计单位不舞弊的前提下, 审计单位只有一种策略选择——不合谋, 监管部门以 (1-β) 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0) 。

(5)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θ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 (1-α) 的概率拒绝合谋选择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β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P, 0, -C) 。

(6)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 (1-α) 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的概率拒绝合谋选择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 (1-β) 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P, 0, 0) 。

(7)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θ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的概率选择合谋选择而不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β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P, -L, B, -C) 。

(8)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θ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 (1-β) 的概率选择合谋选择而不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I, R, -D) 。

五、博弈模型分析与政策建议

根据审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模型,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的均衡结果是一组策略组 (θ*, α*, β*) 。在求解过程中将自然的选择概率ρ看成是一个常数, 根据博弈结果得出三方关系人博弈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被审计单位期望收益为:

审计单位的期望收益为:

监管部门的期望收益为

运用最优化的一阶条件, 分别对 (1) (2) (3) 式求偏导, 并令偏导等于零, 即令

具体整理得到如下式子:

求解 (4) 得到三方博弈的均衡解为:

分析三方博弈的均衡解:

(1) 当时, 审计单位和监管部门最有策略的确定还依赖于彼此的行为选择。在时, 即被审计单位选择合谋的概率大于时,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严格监管;反之,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严格监管。同样地, 在时,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参与合谋;反之审计单位的最有策略是不参加合谋。

当时, 即被审计单位选择舞弊的概率小于时,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为不严格监管, 则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为合谋。

(2) 当时, 即审计单位同意合谋的概率小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采取舞弊措施,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执行严格监管措施。

当时, 即审计单位同意合谋的概率大于时, 监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最优策略的确定依赖于彼此策略的选择概率。在时, 即被审计单位选择舞弊的概率大于时,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的选择严格监管;反之,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严格监管。同样地, 在时, 即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进行财务舞弊;反之, 被审计单位的最有策略是不舞弊。

(3) 当时, 即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进行财务舞弊,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参与合谋。

当时, 即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财务舞弊,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参与合谋。

从以上模型分析中可知, 单独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单位行为选择的概率上来判断, 还不足以完全得出另外两个博弈主体的最优策略行为。但是, 监管部门行为概率一旦确定, 即可以直接得出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最优行为选择。由此可见, 监管部门的行为策略在整个博弈过程中, 起到重要作用, 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力度越大, 对违规的处罚力度越大, 审计单位进行合谋、被审计单位进行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结合三个均衡解的角度进行分析, 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使得的值尽量小, 使和的值尽量大。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从监管部门入手。一方面, 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监管。从博弈分析可知, 当监管部门执行严格兼顾的概率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财务舞弊,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参与合谋, 由此可见, 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越大, 执法力度越大, 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行为越是趋向于诚实守法。另一方面, 不断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 提高监管技术, 降低监管成本。严格监管的实施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起到震慑的作用, 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从博弈的角度也会选择诚实的行为, 但是严格监管增加了监管部门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经济成本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严格监管模式的普及, 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监管的效率, 降低监管成本, 在审计监管中普及严格监管模式。

(2) 从审计单位入手, 加强对审计单位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一方面, 通过行业协会等途径, 对坚持正义敢于披露财务舞弊行为的审计人员加大表彰力度, 对正面典型进行宣传;另一方面, 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加大审计单位的违规成本。

(3) 从被审计单位入手, 不断规范资本市场的信息质量要求,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对信息真实性的监控质量。加大对财务舞弊公司的处罚力度, 提高舞弊成本。通过社会影响以及责任机制, 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薄澜, 姚海星.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外部审计的博弈分析——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 (3) .

[2] .刘国常, 韩春生.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和治理策略.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3) .

[3] .张涛, 吴联生.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一个理论分析.审计研究, 2010 (2)

[4] .庄立, 王玉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关系.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11) .

[5] .卢宁文.审计质量形成机理的博弈均衡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9) .

[6] .武恒光.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及不规则关系研究——基于一个舞弊博弈模型的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4)

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 篇6

自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于1944年发表《Theory of Game and Economic Behavior》以来,利用博弈论对经济现象中复杂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加。如Mirrless[1]、Holmstrom[2]、Grossman[3]等研究了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Akerlof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模型的先河[4],Spence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引起了人们对信号传递模型的研究[5],Rothschild和Stiglitz将逆向选择原理运用到保险市场的研究,其雇主先行模型的建立引起了人们对信号甄别模型的关注[6],Fama、Meyer等把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扩展到了多阶段博弈动态模型[7,8],如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和棘轮效应模型等。Rapoport和Fuller研究了基于不同信息结构的非合作三人博弈协调[9];Putterman和Skillman分析了不同监督技术和报酬制度假设下监督对工作努力的影响[10];Lemer(1981)研究了参与人不固定时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质量博弈,并给出双方多次重复博弈后的纳什均衡[11];Maynard Smith利用传统博弈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有限理性出发,对群体行为多重均衡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进化稳定策略概念[12]。国内学者从产权制度安排、企业兼并、集团内部利润分配和战略联盟等角度进行了理论拓展与应用研究,如张维迎从产权制度安排视角分析了企业内部权利斗争出现的原因及道德风险规避问题[13];张军、陈宏民研究了纵向关系产业中企业间的兼并模式抉择,认为兼并模式的选取依赖于企业资产、市场容量及生产成本,并分析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在兼并模式中的利益冲突关系[14];肖条军、盛昭瀚采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纵向型集团与R&D中心的博弈模型[15];程鹏、吴冲锋根据现代违约证券估价理论,对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和Credit Risk+模型三种主要信用风险度量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16]。

关于房地产市场问题的研究,如徐鼎运用博弈论对项目建设期工程承包商的败德行为进行研究,构建了项目公司招标博弈模型和项目公司监控博弈模型[17];张飞涟运用博弈对策理论对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惩罚系数的概念[18];黄明知等根据工程项目经理对风险喜好程度及其主观效用函数的不同,建立了项目经理选聘决策博弈模型[19];贾让成等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方法,建立了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形下委托代理基数确定的激励机制设计模型[20]。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系统研究房地产市场主体之间动态演化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运用上述理论对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2 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连续数年的快速发展,商品房价格迅速攀升。目前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已经高位运行却仍然迅猛上涨。最新研究资料显示,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平均相对价格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房价之所以出现持续快速上涨,的确存在市场真实需求扩大、地价提高和建筑成本上升等客观因素的作用。但是,房地产市场作为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房产商通常在市场需求、产品成本、产品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信息优势,而置业者(买方)则明显处于信息劣势。一定条件下开发商可以利用信息优势人为拔高房地产价格,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因此,不能排除房价持续上涨的背后存在一定投机成分。开发商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投机性涨价是导致房地产价格“非正常”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开发商与置业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进行深入研究,并据此阐释相应的政策含义。当然,研究结论主要是强调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因此否定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近几年房产价格上涨中包含的合理成分。

房地产市场具有地理位置固定性、稀缺性、商品非同质性、价值量大和流动性差等特点[21],其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

第一,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是商品结构的综合指标,房地产商品结构十分复杂,不仅其生产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而且其质量鉴别也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一般置业者很难对质量做出合理判断,产品质量信息在开发商和置业者之间的不对称有利于开发商。

第二,产品价格信息不对称。房地产商品的价格是多种因素组合的结果,与地理位置、建筑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不同地段、不同朝向、不同楼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对房地产商品价格的变化影响很大;房地产价格的非同质性特征十分突出,因而置业者很难准确掌握具体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第三,产品权属信息不对称。我国土地资源和房屋资源商品化后,其权属关系十分复杂。我国房地产商品的权属关系分为所有权、使用权、抵押权和典当权等,而且使用权年限也不同。这些权属关系的设置和分配在土地资源和房屋资源上是不对称的,在投资者和置业者之间的分配也不是完全对称的。置业者不可能完全具备房地产商品的复杂产权信息。

第四,时间序列信息不对称。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不仅表现为在同一时间上的质量信息、价格信息、权属信息不对称,而且还表现为在某一时间序列中随着时间推移,置业者不完全了解质量信息、价格信息和权属信息变化状况。产品材料类型、品质、价格的变化、设计风格的变迁、地理区位的重新规划、权属关系的增加和减少都是置业者无法及时了解的信息。

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从商品市场角度对房地产市场效率的影响表现在:其一,产生逆向选择。处于信息劣势的置业者可能出现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不进行交易,压抑需求或持币观望待购,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需求在时间上的巨大差异,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另一种选择是进行信息不对称的非恰当交易,置业者福利受到损害,从而降低市场效率。1999年和2007年我国房地产有效需求量分别高出有效供给量的13.8%和2.9%,而此时的商品房空置率却分别为41.3%、26.4%。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3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8%。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983万平方米,增长19.7%。在大量商品房空置的同时,房价却又在不断上涨。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其中,大连、呼和浩特等城市涨幅超过10%。其二,产生道德风险。处于委托人地位的置业者容易遭受来自处于代理人地位的开发商和销售商的双重道德风险,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往往凭借其信息优势在产品质量、商品房面积、物业管理等方面违背合同。销售代理商为了自己的业绩,通过向置业者传递错误信息等手段诱骗置业者以达到推销商品房的目的。道德风险不仅损害了置业者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开发商利益,降低了后期市场的出清速度。因此,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的披露和传播、规范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合同制度是提高房地产商品市场效率的有效途径。

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从资本市场角度对房地产市场效率的影响是:房地产市场不可能是一个强式效率市场,因为这不符合Fama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不存在交易费用、市场信息在交易双方呈完全而对称分布、所有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基本一致。虽然在房地产市场上可以根据历史信息来判断价格基本走向,地域性的公共信息也可作为投资者的指南,但由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较大,寻找一个弱式效率的房地产市场和半强式效率的房地产市场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提高房地产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加快金融创新、实现完全意义的房地产证券化是提高作为资本市场的房地产市场效率的重要途径。

3 模型基本假设

假设1:博弈参与者为开发商和置业者,他们之间面临着不完全信息,即各方仅知道自己的类型,但却不知道对方的类型。这里假设在市场繁荣时期和非理性繁荣时期开发商和置业者都能按时偿还借款。在此并不否认开发商在选择项目时可能只顾及开发,而缺少市场分析和还款能力估计,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道德风险行为;同样也不能否认置业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即置业者利用抵押贷款购买风险较大的房地产行为。

假设2:置业者在博弈对局中最后行动,他们通过房地产价格的变化能够预测开发商的行动,但不能完全拥有开发商的私人信息。假设在房地产开发商保持价格稳定时,置业者获取资本利得的最优决策是选择低需求;当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时,置业者将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即不知道房价的上升是由于市场繁荣造成的,还是开发商为诱发置业者产生反馈效应而蓄谋推动的非理性繁荣。

假设3:房地产开发商与置业者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在博弈中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第三方责任保险的机制来分担风险;置业者在购房时一般不会参与保险。置业者在购房时除了支付房屋价格以外,还需要支付许多搜寻成本、时间成本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其风险厌恶特性所带来的成本,这种成本是无法通过保险来转移的。

假设4:博弈双方参与人的时间水平是不同的。在博弈中自我筹资的置业者与一个富有经验的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前者是一次性参与者,其博弈目标是实现一次性的支付最大化;后者却是重复参与人,具有丰富的博弈经验知识,其目标不仅是现行支付最大化,而且也需要考虑以后博弈的支付,因为他需要对自己的声誉负责。双方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对房地产开发商保留对置业者的出价而作出可以置信的承诺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我们将有限时间水平上房地产开发商与置业者之间的博弈视为扩展型博弈[22],房地产开发商首先对置业者出价,然后置业者根据出价选择接受还是拒绝。模型的基本目标是说明重复博弈的房地产开发商与一次性博弈、风险厌恶且有私人信息的置业者之间的利润最大化策略。

4 模型建立与实例

根据假设可以得到一个扩展形式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房地产开发商出价时,置业者对出价的反应要么是接受(在这种情况博弈不结束),要么是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博弈继续进行且面临类似抽签情形)。图1是简化的两种类型消费者,一类是低系数的绝对风险厌恶者(比例为γ);一类是高风险厌恶消费者(比例为1-γ)。博弈过程有3个节点,在两个后继节点房地产开发商出价pi(i=1,2),置业者可以接受即成交,双方的支付分别为pi-ic和-(pi+ic),其中c表示双方的阶段成本;置业者如果拒绝,博弈进入下一轮;如果置业者继续拒绝,那么房地产开发商将面临着由L(q,-(p′+C),0)所表示的抽签情形[23]。图中用虚线连接的节点表示同处于一个信息集,即房地产开发商并不清楚消费者具体的风险厌恶程度。

这里用θ表示置业者风险厌恶系数;F(θ)表示风险厌恶系数为θ的置业者群体分布函数,f(θ)是定义在区间[θl,θu]上的密度函数;R表示房地产开发商选择两个出价p1与p2时的平均收益,S表示其方差。这里的风险率是θ严格增函数,即ddθ(f(θ)1-F(θ))>0,则分布范围满足所有置业者对不确定性抽签都是正的确定性等价的充分条件是:R-θu(S/2)>0。如果p1≥Rc-θ(Sc/2),风险厌恶系数为θ的置业者在时期1就会接受出价p1.由于知识与博弈经验的相对缺乏,单次博弈的置业者不可能把博弈分解成离散决策点;而拥有初始出价信息的置业者会将剩余讨价还价过程看成简单的复合事件。假设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预期第二次出价的概率,不能确定第二次出价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尽管可以不对任何特定的出价序列负责,但可能形成一种保留出价的声誉。我们认为,如果类型θ′的置业者以正的概率接受出价p1,那么所有类型θ″>θ′都以概率1接受p1.综合以上假设可知,风险厌恶系数为θ2的置业者在接受与拒绝之间是无差异的,那么θ2可由式(1)决定:

p=R-S2θ2(1)

可以确信所有置业者在θθ2时接受p2,在θθ2时,拒绝接受出价而进行抽签决定模式。考虑第一阶段的出价,置业者要么接受并得到确定的支付p1,要么拒绝并面临着第二次复杂情况,其平均收益与方差等式为:

Rc=Ρp2+(1-Ρ)R=R-ΡS2θ2(2)Sc=(p2-R)2Ρ(1-Ρ)+(1-Ρ)S(3)

如果风险厌恶系数为θ1的置业者拒绝出价p1,其临界值为:p1=Rc-Sc2θ1.假定跨时期没有折旧因子(因为这种博弈的时间不长),则房地产开发商的目标是最小化支付给置业者的支付,即:

min{p1,p1,Ρ}θ1θup1f(θ)dθ+Ρθ2θ1f(θ)dθ+(1-Ρ)Rθ2θ1f(θ)dθ+Rθlθ2f(θ)dθ(4)

在选择出价p1时,房地产开发商相当于选择两个时期置业者的类型θi,再以此来决定其最优策略。依据风险厌恶系数房地产开发商的最小问题可以表示为:

min{p1,p1,Ρ}θ1θu[R-ΡS2θ2-(1-Ρ)S2θ1(ΡS4θ22+1)]f(θ)dθ+Ρθ2θ1[R-S2θ2]f(θ)dθ+(1-Ρ)R(F(θ1-F(θ2))+RF(θ2)(5)

根据假设,房地产开发商最优选择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θ1f(θ1)-(1-F(θ1))=θ1(1-F(θ1))ScScθ2dθ2dθ1(6)θ2f(θ2)-(1-F(θ2))=-(1-F(θ1))(7)(1-2Ρ)θ22S4{>=<}1-θ2(F(θ1)-F(θ2))2,Ρ{=1(0,1)=0(8)

方程(6)、(7)右边的符号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的最优内点选择θ*满足θ2<θ*<θ1,且θ*f(θ*)-(1-F(θ*))=0。

由表示P一阶条件的方程(8)可知,P的上升会产生两个效应:首先,它提高了在第二阶段从置业者中榨取的剩余(密度为(F(θ1)-F(θ2)),因为它提高了有效风险贴水2S/2;其次,它改变了在第一时期选择接受的置业者的风险贴水(密度为(1-F(θ1))。风险贴水变化的符号依赖于∂Sc/∂P=(1-2P)θ22(S2/4)-S,房地产开发商对P的最优选择将在此两种效应之间进行权衡。

模型的经济学意义是:如果置业者在整个博弈期间都知道房地产开发商的出价,那么他就有拒绝现有出价并等待一个未来更高出价的激励。但是如果置业者不能确定现行出价是否为最后出价,他可能不愿意拒绝现在的出价而等待未来的出价。部分保留出价在博弈的每一阶段就创造了一个最后通碟效应:风险厌恶系数高于临界水平的置业者将会真实地显示出其风险贴水,而不愿面对进入最后通碟没有其他出价的境况。

这里根据一个具体均匀分布的实例来验证模型的基本结论。

假设消费的风险厌恶系数分布是[0,θu]上的均匀分布,那么内点解的一阶条件是:

64θu3-128θu2θ1+48θuθ12-48θu3θ12S+176θu2θ13S-208θuθ14S+80θ15S-3θu3θ14S+10θu2θ15S2-4θuθ17S2(9)θ2=θ12Ρ=12+2Sθ12(θuθu-θ1)-3(10)

在第二阶段置业者接受出价的比率满足等式:

r=Ρ(F(θ1)-F(θ2)F(θ1))=Ρ2(11)

这是因为当分布是均匀时,F(θ)=θ/θu,且θ2=0.5θ1,因此, 式中r唯一地由P决定, 而不是由θ1与θ2决定。当θu变得相当大时, 可以证明θ1趋于0.75θu, 同时θ2趋于0.375θu,P趋于0.5。在第二阶段部分保留出价可以使房地产开发商占有消费风险贴水的0.3047,约高于第一次出价成交的20%。P的极限值随着平均消费风险贴水的增加,方差表达式中的第一项Sc=Ρ(1-Ρ)θ22S24+(1-Ρ)S就会变得相对大。随θu趋于无限大时,上式两项当中第一项占绝对优势。因此,最大化Sc就相当于最大化其中的第一项,所以P的值大约为0.5。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最大化第二阶段的不确定性最大化其收益。

考察另一个极端,当θu趋于零时(即置业者趋于风险中性),概率P就会趋于1(当房地产开发商面对的是风险中性的置业者时,通常无法通过上述方法获得更大收益)。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下,P是单调变化的。因此,可以得出任何特定的置业者在第二次出价时,所得到的支付是关于最大消费群体风险恶系数的非减函数。动态博弈模型说明了地产开发商不愿意降低价格是因为这种等待可以使置业者显示其私人信息从而增加房地产开发商的收益。

5 研究结论

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及诚信缺失,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参与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盛行,正常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房地产市场交易双方均存在侥幸心理,以为自己的违约行为能够瞒过博弈对手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在长期博弈过程中却可能由于逆向选择行为的出现而导致市场萎缩,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信息不对称前提下一对多的动态博弈模型能够解释目前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与供求规律不相符的高空置率与高价格并存现象。研究认为,“双高”现象有利于重复博弈的开发商一方,其重要原因是讨价还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及地位不对等,使开发商具有充分的激励维持高价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通过等待可以获得有关置业者更多风险偏好程度的信息,进而在讨价还价过程获得更多收益。

研究认为,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传递的阻隔和不对称是房地产市场的普遍特征,是市场交易关系中所处地位不对等这一客观状况造成的。从房地产市场参与方来看,房地产市场效率表现为制度均衡形成中的一种可接受效率。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均衡是市场参与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这种均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为均衡,也就是愿意维持现有制度的行为主体集合力量超过了不愿意维持现有制度主体力量集合所出现的一种状态。因此,制度均衡时的制度选择也许只有部分参与者满意,并非全部参与者都满意。但由于这种制度选择或多或少均照顾了全部参与者各方的利益,它能够作为并不满意但却是可以接受的一种选择而存在。为了有效地解决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障置业者合法利益,提高房地产市场效率,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建议从政府、开发商和置业者方面着手,解决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①政府规制对信息不对称的弥补。由于市场机制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其自身缺陷,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与市场解决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合同和信誉方法不同,政府规制具有强制性,它直接命令市场交易方(特别是开发商)必须披露某些重要信息,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否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房地产商品质量和物业管理规则、规范的合同文本、房地产中介和房地产经纪人的执业资格认定制度等都是政府为缓解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

②开发商的信号显示。在商品房质量优劣混杂的房地产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或者市场的低效率,质量好的商品房有时候会被迫退出市场。但是优质商品房的开发商不应该轻易放弃,他们可以通过信号显示(Signaling)方法标明自己的商品房质量,改善市场上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状况,让广大消费者了解自己并相信自己提供的是优质品。提供优质产品的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采用创立名牌的方式向市场和置业者传递正向信号。

③置业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保护。房地产市场中买卖双方之间信息对称程度越高,买方越有利。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置业者相对于开发商和销售代理商来说掌握的有用信息太少。为了提高信息对称程度,保护自身利益,置业者应该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收集关于房地产市场及具体商品房的信息。当然,在市场中搜寻信息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鉴于目前信息不对称的房地产市场中,大量信号源于开发商和销售代理商,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市场和项目本身,而且大多数置业者并不具备专业知识,所以置业者很可能难以辨别真伪不得不付出一定成本换取此类信息。因此,应该另外制造和传播大量正的市场信号以便有利于市场参与者相对准确地认清市场。信息制造和传播的主体最好是能够保证信号公正、准确、科学并具有权威性的行政部门或行业协会,也可以是愿意并能够在市场中为处在信息劣势地位委托人服务的中介机构。

摘要: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及诚信缺失,信息不对称使得参与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盛行,正常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一对多的动态博弈模型能够解释目前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与供求规律不相符的高空置率与高价格并存现象。研究认为,“双高”现象有利于重复博弈的开发商一方,其重要原因是讨价还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及地位不对等,使开发商具有充分的激励维持高价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通过等待可以获得有关置业者更多风险偏好程度的信息,进而在讨价还价过程获得更多收益。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传递的阻隔和不对称是房地产市场的普遍特征,是市场交易关系中所处地位不对等这一客观状况所造成的。为了有效地解决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障置业者合法利益,提高房地产市场效率,从政府、开发商和置业者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篇7

一、产权、农地产权与土地确权的内涵

产权即财产所有权, 是一个包括产权对象物和产权主体的权利束, 从总体上来说包括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 具体涵盖了狭义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项。产权作为一种权属安排, 必须用某种形式进行确认, 这些形式包括口头合约、文书性质的合约 (包括合同、证明等) 或证件 (所有权证、经营权证、使用权证等) 。农地产权是产权的一种形式, 是针对农地所有权以及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权利, 其目的是使权利人能够更好的利用土地, 保障权利人的收益, 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土地确权, 是要在厘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权项的基础上, 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等物质形式, 在法律和形式上把各个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进行离析和确认。

二、农地产权博弈模型: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农地产权的权利主体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一个是以农民为代表的个人或者经济组织, 一个是以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为代表的国家权力主体。现有的农地产权可以看成是在约束条件下, 农民与国家通过不断博弈形成的权利安排, 小岗村自发的土地产权改革实践正式这种博弈的一种现实表现。在农地产权界定过程中, 由于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形态和各个权利主体都具有有限理性, 任何一个博弈主体无法对其他主体长期保持信息私有化状态, 从长期来看, 我们可以认为“针对农地博弈双方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假设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以二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为核心建立一个农地产权博弈模型, 作为我们分析农地确权必要性的理论基础。本模型有两个博弈主体, 即博弈主体1和博弈主体2。博弈主体1的期初收益我们定义为f1, 博弈主体2的期初收益我们定义为f2。p为一项产权权属, 是博弈双方界定的对象, 这一产权权属在期初属于博弈主体2。s1被定义为博弈主体1在界定产权时的努力水平, s2被赋予博弈主体2在保护产权时的努力水平, s1≥0, s2≥0。c1 (s1) 和c2 (s2) 分别为双方界定产权的成本, c1 (0) =0, c2 (0) =0, 且c′1、c′2>0, c″>1、c″2>0。博弈主体1关于产权p的转化系数定义为:r=r (S1, S2) r为转化系数。0≤r≤1;r (0, s2) =0; r (s1, 0) >0, (s1>0) ; r对于s1的导数大于0, r对于s2的导数小于0。农地产权界定博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主体1选择是否对本属于主体2的产权权项p进行界定, 主体1的策略空间为{Y, N}, Y代表主体1选择重新界定权项P, N代表主体1选择不界定。第二阶段, 主体2选择是否保护P, 策略空间为{G, N}, G代表保护, N代表主体2选择不保护策略。

注:r (0) 为r (s1, 0) 缩写, 代表的是主体1采取界定策略而主体2采取不予保护策略的情况。

博弈结束时, 主体1获得的收益为:f1+r (s1, s2) p-c1 (s1) 主体2获得的收益为:f2-r (s1, s2) p-c2 (s2) 依据扩展式, 可以采用归纳法分析出这一博弈的均衡。下面分四种情况进行分析:在第二阶段, 当且仅当下式成立时, G是主体2的占优策略:f2-rp-c2 (s2) > f2-r (0) p即:c2 (s2)

f1即:c1 (s1)

r (0) p (式3) 当 (式1) 不成立, (式3) 成立时, 农地产权博弈的均衡策略组合为 (N, N) 。

三、关于农地确权必要性的思考

(一) 现行的农地产权现状使农民保护自身土地权益的激励弱化。

上文提到了四种结果, 从长期来看, 那一个结果会是对现实的合理描述呢?就需要看在现实世界中, (式1) 、 (式2) 和 (式3) 那一个成立。依据上面给出的模型, 我们把博弈主体1定义为政府, 把博弈主体2定义为农民。从农民的角度来说, 现有的产权安排必须能够激励农民保护其土地权益, 这是农民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根据上面的分析, 农民是否选择G策略, 需要分析 (式1) 是否成立。首先, 目前农地的产权安排是一种脱胎于计划经济, 以国家权力为依托形成的集体产权, 由此形成的博弈双方并不是平等的主体, 政府与农民之间是某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农民处于劣势地位。这就使农民参与博弈的成本很高, 时有发生的血拆事件就是这一关系的极端反映。其次, 在各个权利主体的权益能够得到平等保护而且法律体系完备的情况下, 作为个人权利主体参与博弈的成本相对较小。但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当中, 《物权法》, 《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都有涉及农村土地的相关规范, 但规定的都比较宽泛, 而且法律在执行层面还有一定的改善余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还不完备的情况下, 处于弱势一方的权利主体维护自身权益、参与博弈的成本很高。再次, 农民作为个体, 人数众多, 涉及土地权益时各项诉求也不尽相同。作为博弈一方, 统合所有人的意见达成共识的成本也相当高昂, 这也限制了农民作为博弈一方的博弈能力。综上所述, (式1) 在现实中不成立, 或者说农民的最优博弈策略是不保护, 产权的激励作用就存在弱化的倾向性。

(二) 现行农地产权现状使政府具有较强的重新界定农地产权的激励。

在农地产权博弈过程中, 政府选择什么策略取决于 (式2) 和 (式3) 在现实中是否成立。我们以 (式2) 为例进行分析。首先, 政府拥有较大的转化系数。由于现在实行的是农地土地集体所有制, 农民只拥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土地用途变更的权限不再农民手里, 是由政府垄断。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土地供给和需求的缺口相当大, 土地在由农用地转化为其他用地的过程中, 通常会有一个巨大的升值空间。换句话说, 通过土地用途的转化可以产生数额巨大的级差地租。而且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土地基础设施 (比如三通一平的投入) 的投资使级差地租进一步增加。其次, 政府重新界定农地产权的成本相对较低。上文已经提到, 农地的产权安排是一种脱胎于计划经济, 以国家权力为依托形成的集体产权。这种产权具有不完备性, 是一种“残缺的产权”[1]。在这种产权安排中, 农民只享有土地资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并不享有土地资产的所有权。在现实中还大量存在着地界划分不清、“四荒地”权属不明、农地登记不完善等现象。国家作为农地资产的所有权主体, 其重新界定农地产权的成本很低。综上所述, (式2) 在现实中是成立的, 就是说政府的最优博弈策略是重新界定产权。在现有产权安排下, (Y, N) 是农地产权博弈模型的均衡解。这种状况对保护耕地、稳定促进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 农地确权可以成为农地产权的突破口。

首先, 农地确权可以赋予农民平等的博弈地位。通过明晰地界、完善土地登记、发放权属证件、制定完善农地确权法律法规等方式, 农地确权达到对农地产权权项和权属进行明确的目的。使农民作为农地权利主体之一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同时也对政府作为农地产权主体之一的权益以及权利边界进行界定。通过赋予农民平等的博弈地位, 减少农民参与博弈保护其权益的成本, 为 (式2) 的成立提供基础。其次, 农地确权可以为减少集体产权的公共领域提供前提。集体产权公共领域的存在, 是农地资产配置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所谓“确权”, 其实就是将原本属于集体的‘非排他’的多种土地财产权利, 逐项‘排他性’地界定 (‘量化’) 给农户的改革举措。”[2]对于公共领域我们“通过渐进的‘确权’改革, 逐步加以克服。”[3] 依据农地产权博弈模型, 分析出农地产权安排存在着不当激励的因素, 这对耕地的保护、农业生产的稳定、社会的安定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农地确权可以为突破农产产权改革困局提供突破口, 为农地产权改革的深入提供前提和基础,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基于此凸显出来。

摘要:本文在对土地确权概念进行离析的基础上, 以二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为核心建立一个农地产权博弈模型, 作为我们分析农地确权必要性的理论基础。依据该模型, 分析出农地产权安排存在着不当激励的现象。农地确权必要性就体现在通过赋予农民平等博弈地位和为减少公共领域提供基础两个方面, 为突破农产产权改革困局提供突破口, 为农地产权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农地确权,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J].管理世界, 1995, 3、4:178~220, 147~155

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篇8

近年来,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已经构成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层面,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阻碍了它们快速发展。后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况, 尤其是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一方面, 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各国经济, 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 国内通胀不容乐观, 央行已适度收紧银根, 抑制流动性过剩。这样, 它们的“资金链”将进一步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然而, 这些中小企业细胞成长和裂变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因此, 中小企业贷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 本文采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 指出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担保体系不完善等原因, 出现银行“惜贷”,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

2 建立博弈模型

2.1 相关理论假设

风险 (Risk) :在博弈模型中, 存在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两种情况, 出现高风险的概率假定为P (0≤P≤1为共同知识) , 那么, 出现低风险的概率为1-P。

支付 (Payoff) :假定银行贷款时, 企业守信收益为A1, 失信收益为A3;银行不贷款时, 企业守信收益为A2, 失信收益为0;假定无担保高风险时, 企业守信, 银行收益为-3, 企业失信, 银行收益为-5;无担保低风险时, 企业守信, 银行收益为1, 企业失信, 银行收益为-4;有担保高风险时, 企业守信, 银行收益为3, 担保机构收益为2, 企业失信, 银行收益为2, 担保机构收益为-5;有担保低风险时, 企业守信, 银行收益为2, 担保机构收益为1, 企业失信, 银行收益为1, 担保机构收益为-4;

2.2 基于上述假设, 建立战略式表述博弈模型

a.无担保的情况

可以得到无担保情况下的银行期望收益 (表1) :

企业守信、银行贷款时, 银行的期望收益为:-3P+1× (1-P) =1-4P;企业失信、银行贷款时, 银行的期望收益为:-5P+ (-4) × (1-P) =-P-4;银行不贷款时, 银行期望收益为:0;

b.有担保的情况

因此, 担保机构在做出担保后的期望收益 (表2) :

企业守信、银行贷款时, 期望收益为:2P+1× (1-P) =P+1;企业守信、银行不贷款时, 期望收益:-1;企业失信、银行贷款时, 期望收益:-5P+ (-4) × (1-P) =-P-4;企业失信、银行不贷款时, 期望收益:0;

银行在有担保后的情况下的期望收益:

企业守信、银行贷款时, 期望收益为:3P+2× (1-P) =P+2;企业守信、银行不贷款时, 期望收益:0;企业失信、银行贷款时, 期望收益:P+ (-1) × (1-P) =2P-1;企业失信、银行不贷款时, 期望收益:0;

3 均衡分析

基于上述的博弈模型, 通过对P值的讨论得出不同的均衡解, 来说明在无担保和有担保两种情况下, 中小企业信贷博弈策略。

3.1 无担保情况下, 均衡分析

中小企业选择守信战略, 若-4P+1>0, 即P<1/4时, 商业银行的收益-4P+1>0, 选择贷款, 中小企业获得收益A1, 均衡解为 (守信, 贷款) ;相反, 即P>1/4时, 商业银行收益-4P+1<0, 选择不贷款, 中小企业获得收益A2, 均衡解为 (守信, 不贷款) ;中小企业选择失信战略, 此时, 无论P取何值, 商业银行收益-P-4<0, 选择不贷款, 中小企业收益为0, 均衡解为 (失信, 不贷款) ;

3.2 有担保情况下, 均衡分析

中小企业选择守信, 由于企业守信, 到期还款, 担保机构可获得无风险收益为P+1>0。银行收益为P+2>0, 银行选择贷款, 中小企业获得收益A1, 此时得到的均衡解为{担保, 守信, 贷款};

企业选择失信, 由于企业失信, 不能还款, 担保机构就要承担还款的责任, 担保机构的收益为-P-4<0。而银行没有风险, 且收益为P+1>0, 选择贷款, 中小企业收益为A3, 得到新的均衡解为{担保, 失信, 贷款};

4 结论与建议

均衡分析结果表明, 无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商业贷款提供担保, 商业银行认为发放贷款将面临较大风险, 即P值较大。因此, 银行收益-4P+1<0是大概率事件, 银行选择不贷款。无论P取何值, 银行的收益-P-4<0, 银行选择不贷款。有担保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认为即使中小企业无力还贷, 担保机构承担还款责任, 发放贷款的风险较低。因此, 商业银行的收益P+2、P+1都大于0。商业银行选择贷款, 企业获得资金, 安排生产。

综合上述分析,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瓶颈, 本文从国家、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三个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4.1 从国家角度来看

首先, 不断完善我国的担保体系, 推进商业化、市场化改革, 彻底改变我国现有的“一体两翼三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次, 全面开放我国担保市场,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担保行业, 降低准入门槛, 发展壮大担保行业。另外, 还应提高信贷市场效率, 大力推进担保机构向公司制过渡, 发展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商业担保机构, 才能促进我国担保业的健康成长。

4.2 从银行角度来看

首先, 信用审核。收集相关企业的可靠信息, 进行有效筛选, 确认其信用等级;其次, 贷款专业化。专门对当地某些企业或特定行业发放贷款, 并附加一些限制性条款;再次, 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随时了解借款企业资金流动情况, 识别企业信用风险, 降低搜寻信息成本;另外, 推行贷款承诺, 即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 以协定的利率向企业提供某一限额之内贷款的承诺, 循环贷款, 长期贷款划分为短期贷款, 大额贷款划分为小额贷款。

4.3 从中小企业角度来看

首先, 加强信息披露, 发挥“显示效应”。在信贷市场上, 信息不对称制约广大中小企业贷款融资, 通过加强信息披露, 有利于消除逆向选择现象;其次, 认真审核投资项目, 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 降低投资风险。商业银行担心企业获得贷款后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 通过认真审核投资项目, 有利于减少道德风险现象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但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和信贷担保的严重缺失。本文从实际出发, 深入分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 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对担保体制进行改革的有益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商业贷款,信用担保,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张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12) :52-56

[2]李毅, 向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信用担保缺失研究[J].金融研究, 2008, (12) :179-191

[3]余文建, 邓蒂妮.辅助性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改善:台湾地区的经验与借鉴[J].上海金融, 2008, (8) :81-84

[4]Maria vassalou, Yuhang Xing.Default Risk in Equity Retums.The Risk of Default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8, (2) :831-860

[5]Kung, James, Yimin Lin.The Decline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Journal of 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 (4) :569-584

上一篇:提高外科学教学质量下一篇:核心竞争力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