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课堂(共12篇)
完美的课堂 篇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要精神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其主体是成长的生命, 因此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其形式也从“知识课堂”“智能课堂”向“生命课堂”迈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如何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核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呢?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创建完美、高效课堂的基本保障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 必须下足课前准备的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 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 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 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例如, 在学习《4. 1普查与抽样调查》教材给出“我国土地使用情况的调查”这一问题时, 问题情境学生并不熟悉, 难以理解。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三个学生熟悉的问题: 学校应为学生定做什么颜色的校服? 学校门口卖雪糕的老大爷该多进哪种牌子的雪糕? 聊城市2009年的人均纯收入为多少元? 让学生交流解决的方法, 从而引出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
教师在课前要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 并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 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汽车从聊城驶向200千米外的滨州, 它的平均速度为100千米/小时, 则汽车离聊城的距离s ( 千米) 与行驶时间t ( 小时) 的函数关系式是___”, 学生在解决此问题时理解题意发生偏差, 作成“s =200 -100t”。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分析s与t分别表示什么, 此问题就迎刃而解。
课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不但能大大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 而且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如在教学《1. 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时, 我用硬纸板做了棱柱和棱锥, 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 从而体会和感受几何体的概念。我还让学生课前每个小组准备十五个硬纸板做的小正方体, 让学生通过剪开不同的棱, 来寻找正方体的十一种表面展开图。这些课前的准备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大大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为学习研究新的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二、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转变学习方式是打造完美、高效课堂的必由 之路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 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就是一节高效、完美而成功的课。
1. 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 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设计适当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才能使课堂高效,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2. 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 在充满自信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 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 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比如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寻找正方体不同的表面展开图, 每人剪开的棱不同, 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 小组同学之间可以达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同时各个小组之间也互相竞争, 整个课堂充满了团队合作氛围, 使教学达到高潮。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也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适当的激励, 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在课堂上实行AB班对抗、小组加分的办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此外, 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板演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 让思维也运转起来, 让个性得到自由地张扬。
3. 创建学生自主练习的平台
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后, 学生就会有一种表现的冲动。这时我们的教学就要注意一个必要的环节: 课堂的训练也就是学生的自动阶段。部分教师喜欢把训练的时间安排在课后, 布置大量的作业, 致使学生课余大量的时间埋在大量的作业中不能自拔, 教师课余的大量时间消耗在作业的批阅上。学生和教师就在这样恶性的循环中失去了学与教的兴趣。孰不知, 课堂是最佳的训练时间。因此, 每节数学课应在教一教、议一议、练一练中完成, 还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尽量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越多, 学生的自主性越充分, 课堂效果就越好。因此, 课堂训练一定是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创建完美、高效课堂的点 睛之笔
新课程对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并对教师的指导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自然体现其必不可缺的指导性。在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首先必须具备适时性。例如, 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偏离了教学目标时, 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引领学生回归“大道”, 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保驾护航。又如, 学习《可能性》时, 学生在掷硬币的游戏中乐不思蜀, 教师及时的总结能引导学生从游戏结果中总结知识。当学生面对学习难点徘徊不前时, 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给予援助、化解疑难, 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如“ - a”是正数还是负数? 两个学生争论不休, 教师及时的举例, 突破了这一难点。当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或沉闷时, 教师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加以调控, 以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和谐氛围。其次, 教师的指导还应具备关键性。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就必须很好地把握住教学中的关键, 并抓住关键要素进行合理指导。例如指导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引领学生在个性中归结出共性等, 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更为系统、深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 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探究, 恰到好处的指导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只要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 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 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 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 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为提高。让课堂回归生命发展、回归艺术、回归真实, 创建高效、完美的“生命课堂”将是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追求。
完美的课堂 篇2
“每堂课开始时,可能会打起精神听一点,因为父母为我们交了学费,但过不了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老师讲的书本上都有,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愉悦感,久而久之上课就成了一种生理与心理的负担。”2012级新生小刘向记者描述大学课堂的状况。像小刘这种状况,在新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习经历,他们对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已经不感兴趣了。很多学生反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一点趣味都没有,学生只能像傻瓜一样地呆着,或者睡觉。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少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气氛也很沉闷。
相比高校来说,职业教育的课堂会好很多。记者在国家定点汽修人才培养基地—山东万通汽修学校看到了欣喜的景象,这里的课堂既活力又有趣。没等走进教室,记者就听到里面传来阵阵笑声,有同学大声发言的声音,有操作实训设备的敲打声等等。令人疑惑的是,在教室里既没有规整的桌椅,也没有师生间的明显界限。在教室里只有一个个汽修台架,台架上摆放着这节课要学习的实训设备,老师边讲解,学生们边对照设备进行形象的认识,之后便是进行小组合作操作,互相学习、交流„„老师就在学生中间,随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创设完美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语文课堂,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92-01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儿童读物作家锡德弗莱施曼指出:“教师要想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几十分钟而不引起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和厌烦心理,这实在是太困难了。因此有必要来用一些幽默性、戏剧性的调节手法,借以缓冲一下单调和沉闷空气的压力,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放松一下神经。”他还说:“如果幽默被引进课堂中,儿童就会活跃起来,他们会学得更快、学得更牢!”
1、“开讲”的幽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凡上课认真的老师都是精心设计开头的导入语的,有时用诙谐、风趣的语言开讲,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主要注意力,引导他们注意到教学内容上去。有时可以紧扣教材来设计导语,有时也可以讲一个带幽默色彩的故事引入。
2、讲授的幽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讲解或启发学生思考,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乐听、乐说、乐思、乐读。幽默的讲解可使解词、造字、修改病句、鉴赏文章等看似枯燥的内容妙趣横生。
3、应变的幽默
课堂上会随时出现偶发的事件,有时会打断教学的思路,甚至会造成难堪的局面,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则可以活跃一下气氛,并使学生受到教育。师非圣贤,难免出错。出错时不必难堪,可自嘲,可幽默化解。
4、“断课”的幽默
好的课堂结尾应让人回味无穷,幽默的结尾方式更加让学生为之一乐,促使学生反思所学内容,渴望新的一课的来临,使学生乐学成良性循环。为了课堂教学运用好幽默的语言,从而取得良好的效益,我们必须尽力做到:A、熟悉语言幽默的常用技巧;B、口头语言与体态语的幽默要协调配合;C、注意发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努力寻求幽默与教学内容的切合点;D、提高自己的素养,多在实践中摸索思考。只要做个有心人,功到自然成。
二、创造互动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月光曲》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在导入时,播放了《月光曲》钢琴曲,使学生先对这首曲子有了最初的感受,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这首美妙的乐曲是怎样谱成的。在课堂中教师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情感朗读:“弹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教师采用这样的文字激情引导:“盲姑娘怎么也想不到,在这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如此纯熟的钢琴声,而且酷爱音乐的她猜想眼前这位演奏者很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因此,盲姑娘又惊又喜地说……”学生仿佛已经和盲姑娘融为一体,很激动地朗读课文,感受盲姑娘的激动和贝多芬由同情到遇知音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复杂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轻松引导、自己的深入朗读中,明白了《月光曲》的旋律实际就是贝多芬当时的情感变化过程,巧妙地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解放学生,不要压学生、治学生,使教学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让学生在提问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与探究意识。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要转变意识和思维。提问和质疑并不是挑战教师教学的权威,而恰恰是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的表现,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也是基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四、加强训练,提升语文能力
完美的课堂 篇4
然而课程时间是恒定的, 再者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很短, 仅约为15~20分钟, 即使把授课时间再加以延长, 恐怕也很难出现更好的效果。德国诗人歌德说: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 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我非常认同这句话, 相信只要我们美术老师愿意合理的利用, 做到科学分配、精简省时、充分利用, 就一定能让上课效果变得更加的“完美”。
一、重组教材, 凸显生本
在美术课堂的这些教学环节中, 最容易浪费的就要属讲授新课的这段时间了,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和美术技巧, 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等。仅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技术难度实在是有点高。如果不考虑时间, 教师把新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 势必侵占了学生的练习操作时间;但是为了赶时间而把新知识蜻蜓点水般带过, 学生又会出现一知半解, 作业失误连连的现象。针对这种难度较高的课例, 我认为可以运用对教材“重组整合”的方法来适当调整课堂内容, 从而省出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和评价的时间。
1. 单元推进
有些教材的知识点比较难, 运用一课时来完成难度比较高, 遇到这种情况时, 我们可以采用单元推进的方式, 进行重组教材, 把这复杂的一课时整合成多课时。比如三年级下册《设计小板报》这一课的重点在于报头的设计和块面的划分组合两个部分, 看似简单, 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紧, 往往会出现教师讲课时间过长, 学生觉得乏味, 知识掌握不好, 创作时间又来不及的现象。遇到这种难度较高的课, 我们教师可以把这节板报设计课进行重组, 整合成两课时, 即把设计报头的插图和字体分为第一课时, 再把块面的划分和小插图的搭配分为第二课时, 这样的教材重组, 大大降低了本节课的难度, 教师上起来也就可以非常从容了, 同时学生又可以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和练习。这样的两节课下来, 学生都已经扎实的掌握关于板报设计的知识, 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满意的作品, 由此他们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可谓是一举多得。
2. 适时发展
有些教材会出现与美术学科知识点关联不是特别大的内容, 我们尽量把这些可以不在美术课上传授的内容去掉, 即根据教材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让课程变得更简单,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现在, 以《站立的动物》这一课为例, 我在甲、乙两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 并把实施过程进行了记录, 以下就是我根据甲乙两班上课情况所作的时间记录表格:
通过同一课两种不同教法的实施比较, 更让我相信美术教师应该把教材中与美术没有密切联系的知识适时进行舍弃与合并, 有机整合, 这样可省出时间来让学生创作出更多漂亮的作品, 保证美术学科的正常发展。
二、重整环节, 紧扣目标
课改后, 美术的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改变了过去侧重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的教学模式, 而开始注重学科的整合。但反思我们的课堂, 也会发现:课改给我们的美术课堂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比如美术技能的训练少了, 课堂的内容过于花俏了, 以及课堂的时间被无辜的浪费了。那怎样可以改变这种不良的影响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应该能够重整教学环节, 并要紧扣教学目标, 做到精简省时。
1. 精炼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 导入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现在,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导入的的效果, 在这环节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力气, 导致其它教学环节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种既费时又费力的导入方式实在是不可取。其实, 只要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有时简洁明快的切入主题也不乏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 又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当然, 在导入时也是需要变通的, 有时可以把多种导入的方法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 要严格控制课堂导入时间, 一般在2到3分钟之内。
2. 精简课件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我们美术教师带来了福音。因为美术是不仅是一门造型艺术, 也是一门视觉艺术, 所以在美术课堂上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而作为集图像、音频、视频等于一身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它恰巧帮助我们解决了准备范画的烦恼, 只需做个课件, 轻点鼠标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 更真切的欣赏到画面。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而且还为我们教师节省了许多时间。但由于在制作课件时, 有部分教师担心学生不能掌握新课的内容, 总喜欢添加很多的图片, 花很长时间来讲解、欣赏, 岂知过多的图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影响了他们独自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制作美术课件时, 应适当筛选图片, 做到精简, 最好能够通过一两张图片就解决一个教学目标。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想象的空间。
3. 精化提问
课堂教学中, 提问总是必不可少的。恰当的提问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有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提问的要领, 经常提一些过于肤浅的问题, 如“这是什么颜色”“这是什么”等问题, 一眼就看明白的问题, 问了毫无意义。学生绕来绕去回答问题, 结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其实,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 而在于质量, 美术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有思考性, 不能太随意。例如:在分析《格尔尼卡》这一副图片时, 我首先提问:“同学们, 请大家告诉我, 在这件作品中你看了什么?”生回答:“我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一匹马, 还有几个妇女、还有一个躺在地上的人……”接着我再提问:“你们看到的妇女是什么样的妇女呢?”生1回答:“我看到的是一个奔跑的妇女。”生2回答:“我看到的是一个正举着双手在喊叫的妇女。”再接着我又提问:“还有其他妇女吗?”学生开始寻找, 继而回答:“还有一个是抱着小孩的妇女, 应该是母亲吧。”“那这个母亲她怎么啦?”我又问。学生回答:“她正仰着头在哭你呢。好像她的孩子死了。”……在循序渐进的提问中, 学生思路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读懂画面的深层含义:这幅画面主要是为了表现了格尔尼卡这座小城在遭受德国空军的疯狂轰炸后, 出现了惊恐、杂乱、悲哀的一种场面。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 删除那些肤浅的问题, 才能使提问功能发挥得更好, 才能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
三、重调常规, 关注生成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美术课堂时间, 关键在于课堂常规管理。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对课堂进行管理, 那么课堂上的纪律会变得非常松散, 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即便是备课备得再充分, 教学效果也不如人意。那么怎样管理课堂常规, 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 有备而谋
(1) 媒材准备。美术课由于实践性强, 创作时需要大量的工具和操作材料。如果按每个班级的美术材料全部都要教师准备的话, 可能准备很多天还准备不充分, 但如果把这项任务交给学生去做, 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把工具和材料基本准备齐全, 同时准备的美术材料可以更加丰富。有了充足的创作材料,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 经验准备。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更好的掌握美术知识, 教师应在课前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思考题, 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去寻找, 发现或思考查找相关的一些资料, 图片, 提早了解教材上的一些知识。
由于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上新课时自然学起来更轻松, 课堂效率也便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2. 成事在心
(1) 课堂干预的排扰。干扰课堂教学将会影响课堂效率, 浪费课堂时间。例如, 有些语数英老师总喜欢在美术课上叫学生到办公室订正作业, 上课中途, 那部分作业订正好的同学又会陆陆续续回到教室, 这样的课堂干扰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次序, 而且还浪费了教学时间, 降低了学生的注意力。遇到这种情况, 美术教师应该在课后及时与其他老师做好沟通, 尽量做到不要在美术课上叫走学生。再例如, 遇到有学生在教室里面说话的, 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或手势来提醒学生遵守纪律, 也可以边讲课边慢慢走到学生身边, 还可以叫起其中一个学生来回答问题, 通常这些暗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维持纪律, 同时又让课堂不受阻滞地继续下去。课后, 教师应该心态平和的面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 适当找他们谈话, 帮助他们改正所犯错误。长此以往, 课堂的纪律会越来越好, 自然也不会因为干扰浪费时间了。
(2) 课堂生成的深化。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对与自己预设大相径庭的答案满意, 但出现突发生成答案时, 教师会手忙脚乱, 无从下手。突发生成的干扰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 将会影响课程的开展, 使教学出现断层, 但如果教师能够对目标的设定出一个“弹性区间”, 给生成留足、留够生成的时间和空间, 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神气的大公鸡》这一课, 我预设学生在相互交流后, 就可以描绘出大公鸡的神气来, 但到了课堂上却发现学生看似讨论很激烈, 却不知道怎样来描绘大公鸡的神气。当我正在烦恼怎样继续下面的教学任务时, 一位学生的表演出乎意料的帮我打破了这一困境:大公鸡, 它会抓害虫, 抓害虫的时候特别神气。这位学生一边说一边做了抓害虫的动作。这个动作让我灵光一现, 马上抓住这一生成信息, 改变原来预设的教学方式, 采用开放的互动式进行教学, 创设神气的大公鸡会向人一样有许多的本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很快摆脱了刚才被动的场面, 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想法运用肢体语言表演出来。由于及时对生成信息进行了捕捉, 这节课不但没有受阻, 反而上得出乎意料的成功, 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了很多精彩的作品。
徐特立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想成事业, 必须宝贵时间, 充分利用时间。”我想这句话也非常适用于美术课堂, 想要上好美术课, 就必须珍惜并充分利用每一分钟, 合理安排课堂上的教学时间, 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细节。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容的下课, 让有限的美术课堂时间展现“完美”!
摘要:时间紧, 学生操作来不及, 作业质量不佳, 是美术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课堂效率, 美术教师可以进行重组教材, 重整环节, 重调常规, 充分利用时间, 让有限的美术课堂时间展现“完美”。
关键词:美术课堂,时间,重组教材,重整环节,重调常规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
[2]韦联华.基础教育应重视美术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2年S2期.70-71
完美的课堂 篇5
晚上,夜安安失眠了。梦见了母亲那慈祥的脸颊,微笑着嘱咐她要学会忍耐,遇到事情不要激动。第二天,当她完好无损的出现在校园里,学院再次轰动,怎么会?她不是应该被开除了吗?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疑惑,夜安安一甩乌黑的长发,自信的走过风铃苑,走过每一间教室,其实她有一张标准的瓜子脸,五官精致完美,从而耶蓝等人嫉妒,男生们虽然将她供为女神,但碍在耶蓝家里势力,一直没有承认,自从夜安安的事迹传遍校园,男生们重新振作,精神万分。夜安安抱着一沓书本,他们肯定还没有想到,校长会是自己的舅舅,出面劝解了耶蓝的家族,使她回到学院。“叮铃,”上课了,夜安安左右环顾,在同学们惊异的眼神中走进教室,坐在了第一排的位置上。老师进来了,昨天校长还特地嘱咐要好好照顾夜安安这个小姑娘呢,其实不用校长亲自说,自己也是很喜欢夜安安这个好学生的。讲到了古代历史,提问,“夜安安同学,请你上来解答这道题。”下面人幸灾乐祸,夜安安这次完蛋了,老师是以严厉为名的,没想到,夜安安上去,几秒完成习题,老师满意的点点头,“这位同学的答案与过程让老师很欣慰,与教学案上的内容一模一样。”“老师!”一名女生眼红的举手,“一样那是不是说明夜安安同学抄袭呢?或许她背下来了也说不定呢。”“这位女生,请你不要诬陷我,老师的教学案学生们都没有,我也是,那么如果我背下来了,教学案从何而来?噢,我明白了,是我偷来的?”刚才的女生哑口无言。“你!哼,算你过关,老师,我认错。”“嗯,这位女生,你坐下吧,以后可不许这样,我会收拾你的!我们继续上课,”老师示意夜安安坐下,瞪了女生一眼,烟色绘声的继续讲解。
六年级:浮华岁月
完美的课堂 篇6
自2011年美国数学课堂中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替代“教师每天在讲台前讲课——学生回家做作业”的传统学习模式开始,四通八达资源共享的网络很快让“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讨论话题,吸引了教育者们的普遍关注。专家学者的引领导航,优秀教师的“身先士卒”,怀揣摸着石头过河的兴奋与冲动,让我,一名一线授课教师也尝试到了语文““翻转课堂”的一丝甜头,见识到“翻转课堂”的非凡功效,也收获了一些实践经验。
教师先讲,学生后学,最后作业巩固,是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然而,当翻转课堂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模式被颠覆了,“翻转课堂”变先“教”为先“学”,而教师的“教”都要服从于学生的“学”。 微课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环节,加入微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活力,开启了学生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给我们这些处于课程教学改革焦灼状态的一线教育者,看到课堂改革的新希望。
面对一种新生事物,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必然会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可能我们刚刚接触这种教学方法,老师做起来会很生涩,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于是也就有老师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比如,有的老师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加重了师生负担。诚然,“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提前在家学习,课堂上的时间又不会减少,乍看之下,确实会给人以加重学习负担的感觉。再加之,“翻转课堂”要求老师们具备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大多数的教师平时使用电脑就是上上网、编写一些文本和数据表格、制作PPT等,其他的软件和技术很少涉猎。除了平时的备课、批改作业等繁重的日常事务外,老师们再花大量的精力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ppt、Flash、音频下载、视频剪辑、图片嫁接、图标转换等),将新授内容制作成教学录像,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说实话,一开始我确实也有这种感受。“翻转课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教学方法融入到我们的常规教学中,那么受益最大的还是我们的学生。学生在家先自学不就是我们平时要求的预习吗?但长期以来,预习作业始终好像只是听话学生的作业,对后进来说可有可无,有的甚至以为预习的作业就是没作业。如何让预习更有效?也一直是我平时思考的问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何不借着“翻转课堂”的东风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想到这,我自己的这种抵触情绪消失了。
以往的预习作业,老师都会布置读通课文、学会新字生词、做做预习提纲,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渐渐厌烦,学习兴趣越来越淡。而微课的诞生让预习这一项目出现曙光。学生在家通过老师发布的“微课视频”进行学习,视频播放可快可慢,可充分地思考、学习,适合各类型的学生使用。
识字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而低年级的识字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大大降低识字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这一种特点,我在教学《“卧”识字写字》教学时,利用微课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图文并茂的讲解,生动向学生展示象形字的演化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象形字演变得奇妙,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解决识字的疑难。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力,彻底改变单调乏味的识字教学现状。
如此,学生经过自己的课前学习之后,通过同伴教学法,在网站上或者第二天的课堂上和自己的同学进行交流,进行互相指导,彼此之间遇到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探讨。这样的学习会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翻转课堂就把“传统教学学习知识主要放在课堂,内化知识主要放在家里”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了,变成了“学习知识主要在家里,内化知识主要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实际上,由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学生在课后几乎不需要做太多的巩固练习,这就相当于把原来课后作业的时间提前到课前的预习,总体上来看,学生并没有增加学习负担。如果按照“校内翻”的模式,学生前置学习的时间也在课堂内,就更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了。更可贵的是,“翻转课堂”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让学习变得更加简单,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当教师由内容的传递者变为指导者时,学生就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可以腾出手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发展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互相帮助、学习和借鉴,共同演绎互动的课堂。语文“翻转课堂”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淡化了课的形式,消融了师生在空间上的隔膜,拉近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心灵的距离。在微课的辅助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构建了高效的、愉悦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完美的课堂 篇7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激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而学生的思维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其借助形象进行具体思维, 进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 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学“10的认识”时, 我用微机动画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小猴看到了满树的桃子, 非常高兴, 不一会儿, 它就摘了一堆桃子. 这么多桃子怎么拿呢? 这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他们思考后抢着回答:“把一个一个的桃子装成一篮. ”通过这种手段向学生渗透了把多个1合起来就能凑成一个较大的整体的意识. 接着, 我又用动画演示: 这儿有一些彩笔, 现在要把这些彩笔放在这块木板上, 但9支彩笔已经把木板摆满了, 还有1支摆不进去, 怎么办呢? 于是学生积极想办法, 很多同学说:“我们可以找一个盒子, 把这9支和这1支合在一起凑成10支, 放到盒子里, 装成一盒. ”这样, 老师没有给学生直接讲, 而是通过多媒体渗透,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此基础上, 再用微机演示:在盒子的下面出现一个“1”, 木板上没有笔了, 此时木板的下面出现一个“0”, 左边写“1”, 右边写“0”, 合起来就是“10”, 渗透了10个1合成1个10. 将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向学生演示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并运用这种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了剪开、平移、拼补的转化方法, 发现了这个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三个关系, 从而直观、清晰地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接着, 我又用课件出示了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田地, 让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它的面积.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节省了教学时间, 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好奇心强, 注意力不持久, 为了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这一有利条件, 在微机上设计紧扣教材内容的、有趣味性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活泼的课件, 使学生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进行学习, 使复杂抽象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而直观, 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在学习“10的加、减法”时, 为了让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我创设了“小鸡吃食”“小松鼠背松果”“套圈游戏”“猪八戒吃西瓜”几个具有趣味性的情境,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 根据自己的体验, 获取了10的加、减法的有关知识. 在这个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了发展, 都体验到了数学活动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巧用多媒体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 而这些重点和难点又都是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 这对直观感受强、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 掌握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以突破, 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利用多媒体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对于小数乘法, 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是难点. 在学生理解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后, 教师和学生研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这时屏幕上出现了4.5×0.62的竖式, 教师和学生一起数两个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 在数小数时“4.5”中的数字“5”、“0.62”中的数字“6”和“2”逐次由蓝色变红色, 并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表示4.5×0.62的积2.790有几位小数,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 因数的小数 位数和积中的小数位数的联系, 做到数形结合, 声情并茂. 特别是教学如何处理积中小数末尾的“0”时, 用动态呈现从45×62的积2790右边起数出3位点上小数点, 再画去末尾“0”的过程, 动静结合, 引发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融化了知识的难点.
完美的课堂 篇8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第一, 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技术构成是构成教学整个过程的必要元素, 白板教学引入到语文课堂之中, 可以有效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交互白板,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师可以摒弃传统教学中只能坐在操控台前进行讲授的教学方式, 利用白板教学, 教师可以“边走、边说、边写”, 可操作性强, 教师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真正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例如:《沁园春·雪》课例, 南方很多学生都没有实际看过雪, 更别说北方壮观的皑皑白雪美景, 在教授这一课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 配合电子白板展示雪景, 学生看着壮丽的美景, 听着教师甜美的朗读声, 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 整个思想情绪都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
第二, 有助于激发学生高昂的参与热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我们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提供多样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交互白板使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透明化、可视化, 在即时操作和呈现的过程中, 没有了课堂的沉闷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语文课中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界面, 这样动静结合、声像结合, 有助于激发学生高昂的参与热情。
第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尤其是电子白板表现力强, 信息量大, 可以在课堂再现文章中所展现的场景, 学生通过直观画面, 进行直接操作, 展开想象, 进行积极思维,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 很好地促进了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初中课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有效运用
第一, 利用其丰富的影音资源呈现缤纷课堂。电子白板资源丰富, 这也给语文教师上课带来了便利,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教学功能, 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透明页、屏幕页, 新建各种页面以及自定义背景页, 五种不同性能输写笔、放大缩小、内容存储以及现场摄影等功能。例如:我在语文资源库的图库中准备了授课所需要的各种图片, 并将我事先准备好的授课所需要的图片《山居秋暝》设定为背景页。上课时, 我先给学生展现文中的美景, 学生的注意力被美景所吸引, 顿时兴趣倍增, 想要尽快学习文章, 感受文中所带来的意境, 在语文课堂中科学合理的运用电子白板, 可以将文章所蕴含的意境、美景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使教学效果倍增。
第二, 界面无限拖拽, 教学版面无局限, 让授课更精彩。上课时, 板书是很正常的事, 写完一张如果去重新建一页再写, 既浪费时间, 也复杂了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漫游功能, 让我输写时不仅可以用一个手指在白板上写字, 多个手指接触屏幕就变成了漫游状态, 可以把当面页上写的东西拖到远处, 不中断授课思路, 继续输写课程内容。
第三, 电子白板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在未使用电子白板的教学中, 我们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时间少了, 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少了, 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用电子白板后, 避免了这种现象。电子笔具备强大功能, 教师可以将电子笔指向白板, 进行类似于鼠标的操作, 包括文件的打开、课件的播放, 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板书、批注、修改。有了它, 教师在授课时, 思路清晰连贯, 表达流畅, 达到最佳的效果。课堂流程非常流畅, 教师面向学生的时间多了,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全程面对学生, 面对面的交流使课堂更有生机活力和具有亲和力。
摘要:电子白板是科技信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象征, 电子白板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 通过其自身具备的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动画等功能, 实现了课堂的“生命化”演变,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气息, 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子白板,语文课堂,融合
参考文献
[1]刘朝丽、许刚.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8)
捕捉教学细节创造完美课堂 篇9
一.研究教师行为, 捕捉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 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 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内心充满智慧, 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确定那些精妙的细节, 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教学《祝福》时, 可以精心选取两个教学细节———一是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小说《祝福》刻画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课文围绕人物的遭遇, 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 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 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 “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 可四婶一声喝, 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再到临死前的“瞪”着眼, “眼珠间或一轮”, 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互配合, 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整个变化过程, 也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逼到绝境而致于死地的。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形象而逼真的肖像描写, 通过刻画人物本身直观真切的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的变化与反差, 从而对罪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两个句式的比较“祥林嫂, 你放着罢!我来摆。”和“你放着罢!祥林嫂, 我来摆。”一称呼在前, 一称呼在后, 通过比较, 学生发现称呼在前, 表现了四婶的慌忙紧张, 因为鲁四老爷“暗暗告诫四婶”“祭祀的时候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 祖宗是不吃的。”
二.研究学生行为, 捕捉教学细节
新课程强调, 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现在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聆听”这一细节。倾听学生发言, 从中找出生成点, 从而捕捉教学细节, 推进课堂教学, 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阅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我询问大家的感受, 一位女同学的回答令人意外, 她大声说“很浪漫”。引得全班轰然大笑。因为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对“浪漫”这个词非常敏感。既然这样敏感, 我索性顺着“敏感话题”让学生体会一番“浪漫之旅”。于是, 我让学生们倾述了对浪漫一词的理解, 又让学生们找到文中让人产生美妙感觉的句子, 学生们找到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与他们脑海里与浪漫搭得上边的景致。在品读富有诗情画意文句的同时, 学生也慢慢地理解了作者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之短暂, 引发流年易逝的感慨。在慨叹人生无常, 世事流逝的情况下, 一个人还去吟咏风月, 他必是一个浪漫之人。于是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观点脱颖而出:原来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 浪漫还可以是一种性情, 一种风骨, 一种灵魂的诗意寄居, 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
三.分析非预设性生成, 利用教学细节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过程, 可事实上, 我们在预设教学时, 会立体地进入头脑中的虚拟“课堂”, 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流程。让教师、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互动起来, 充分设想很有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 当这种情境出现时, 自已能够从容不迫地引导点化:或放大, 追问深入;或搁置, 委婉拒绝;或缩小, 迂回突破, 有的放失地将其引向“精彩”。
放飞学生心灵 追求完美课堂 篇10
●●创设情境, 激发思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经常采用小竞赛或益智性的游戏等活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创设出一种快乐、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会学、乐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比如, 打字是一项枯燥的、机械的操作, 学生对此兴趣持久性不长, 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中的《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寓教于乐的益智性游戏, 他们为了闯关、为了胜利, 就要逼着自己刻苦练习, 使其指法正确、熟练, 从而在笑声中学习, 在娱乐中进步。
如今的小学生好胜心强, 我便不定期举行颇具竞争性的比赛, 如一分钟打字、十分钟文章输入等, 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同时, 在课堂上, 我还经常让进步快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 现身说法, 这样便使优秀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使后进者见贤思齐、后来居上。人人争先的竞争局面逐步形成, 刻苦学习之气蔚然成风。
●●尝试自学, 动手实践
我们的教育应向国外吸取一些好的方法, 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操作的时间, 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开动脑筋, 动手实践, 拓宽思维。
自主性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 即课前让学生超于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 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 师生合作针对性地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使之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如在进行五年级《走进“Word编辑部”》一课的教学时, 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 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经学过的“画图”窗口, 在回顾、复习过“画图”窗口后, 教师揭示课题, 并让学生回忆打开“画图”窗口的方法, 尝试用相同的方法能不能打开“Word”窗口, 学生充分实践后请学生演示操作, 教师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即可。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即可轻而易举地解决关闭“Word”窗口、“Word”窗口标题栏及菜单栏介绍的教学。这样, 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进行有机的结合, 不但学得轻松, 也容易掌握, 并逐步运用到其他软件的使用上, 即所谓信息技术上的“一通百通”, 真正做到了轻负担、高效率。
这样, 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的条件, 通过自己的理解、实践、探讨、研究而获得的知识, 印象深, 记得牢。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 学生参与程度高, 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和体现, 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实践小结, 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 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 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 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Word”窗口, 其中工具栏和“画图”窗口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 找出工具栏和菜单栏的区别与联系。学生上机时, 教师巡回指导, 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 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对好学的学生, 提供方便, 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找到了, 但说不清楚, 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 并让其他同学讨论, 一起归纳出工具栏上的按钮, 哪些同菜单栏中的一样, 但操作起来更方便、快捷。
总之, 发挥学生自主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 再过渡到“会学”。
学习成功从而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这门课的强烈欲望。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 首先要使其树立信心和勇气。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 轻易否定, 那些看似奇怪的, 出乎老师意料的想法或问题, 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 教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期待,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 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要创设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 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长此以往, 学生就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 勇于创新, 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留有空间, 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 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 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 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 让学生自己提出操作难点, 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 学生不仅提高了思维能力, 还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些创造的信心, 多一些成功的机会,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自主评价, 助推提高
自主评价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自己为中心, 对自己的信息技术学习成果进行自评和自查。一方面通过自评, 可以把自己与过去进行比较, 确认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通过自测和优秀成果进行比较, 发现自己的不足, 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自主评价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自我评价,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交往的能力, 鼓励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竞争, 又激活了课堂学习的气氛。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 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激发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发挥, 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区别定位, 有效评价,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何更好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评价手段,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每一节课中学习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个性有不同程度的“张扬”, 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 不断改进。
追寻完美英语课堂 篇11
八位老师缤纷登场,有清纯柔和,有激情昂扬,有冷静洒脱,有诗情画意,有活力四射,有憨厚可爱,有绿意盎然……我陶醉在老师们思维的烟花爆竹中,陶醉在部分老师精美的课件中。优课评比课题为初一的现在进行时,在仅一天的时间内,老师们就理出了清晰的教学思路,并配以课件、导学案、教学计划,确实不易。现在让我来整理一下我的感想吧。
1.老师要有亲和力,要自然地微笑,要适当地配以肢体语言,要把自己擅长的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要与学生融为一体。老师用PPT上课,用了遥控器,更显从容。激情加美丽的语言让人感觉舒心舒畅。课前小组要分组明确,这样上课要用到时才不会显得乱。幻灯片淡绿色的背景,上面各种颜色的字体都看得很清楚,给人很温馨、很别致的感觉。
2.英语老师要经常听原声带,模仿其语音语调,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要锤炼自己的语言,注重课堂用语的规范,尽量用英文组织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在语境中的理解能力,不必要的中文不要出现。传统的教具黑板在课堂上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生动的,可以随时生成的,但也要注重板书的规范。
3.老师要有教学机智,灵活应对课堂中不可预知的事件。比如说在小组表演中,有一位同学唱起了好听的歌,一位老师就自然而然地带头拍手为她打节拍,比如说有一位老师导学案上准备好的课堂检测来不及做了,老师就说本堂课同学们的表现相当不错,今天的课堂检测就免了。没有痕迹,一气呵成。
4.应让学生在语境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去操练,要注重情境的完整性、真实感、生活化。比如,很多老师最后让学生通过操场上的图片用进行时呈现短文时,站在位置上说,有一种虚无的感觉,如果让学生上前面指着屏幕说,相对真实感就强一点。再比如,有些老师呈现出东洲公园的图片,就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在情景中看了图片抢记句子,后小组比赛,可以让学生上黑板背着屏幕说,屏幕上呈现出他所说的情景,这样是否更可比、更直观、更形象些呢?两人小组表演书本中的对话,这本身就是一个电话,为什么不让学生假装拿个话筒以打电话的形式呈现呢?有些老师把词汇的学习设置成语篇学习,或把改错题设置在语篇中,注重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正如龚海平专家所说的,语言是不可以被肢解成若干个互不相干的语言单位的,语言的整体总是大于部分之和。因为我们没有英语的社会环境,不可能让学生像学中文那样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习得,但我们至少可以让学生写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和亲历的事情。
5.要与过去建立起联系,激活学生所学知识。有些老师课堂设计梯度清晰,有机地把小学内容联系进来,找准重点,分解难点,把易错点进行板书,一一击破。在学现在分词构成规则时,有老师请学生分组寻找这一规则学到过的词,或给出一大群已经学过的词,让学生把它们归类到各个规则中,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活动不是为形式服务。
6.要把舞台让给学生,针对各个层面的学生,任务的设置要有挑战性。有些老师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学生积极性自然被激发出来,是的,学生永远喜欢自己发言,而不是听别人发言。要放开活动,放开思维。比如,有一位老师让学生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找异同,如果能在课前多准备一些这样的图片,分发到各个小组讨论就更棒了。在一些猜测性游戏中,老师给出例子以后,就可以隐身而退,让学生来当主持,要学会兵带兵,要尽量放手给我们的学生。
7.老师应努力寻找多种形式让学生综合运用语言,但不能太杂,简单的活动可以一带而过,难的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要把相对落后的学生鼓励起来,要关注全体学生,以生为本。活动不是为了热闹,不是为了形式,不是为了所谓的流程。课堂检测不一定以填空、句型转换等形式出现,最后的针对图片的写作不就是很好的当场检测吗?学语法最终不就是为了语篇的表达与输出吗?但写作时最好给出示范。
8.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利用足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活动不要匆匆而过,活动不在多,而在一两个活动上做足文章。老师回首自己的课堂应该是愉悦的、丰润的。
9.学现在进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关键词,然后老师可以结合情境再举些例子,后请学生造一些句子。既然是本课的重点,就要在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尽量弄透彻,这样才会记得长久。
10.要了解学生,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带进来。比如,有老师整堂课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线索,把文本中的改错语篇也改成了这一主题的,感觉特别生动,如果在课前先放一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为后面的设计意图做个铺垫,那就更棒了。教材不是死的,老师可以按自己的思想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11.老师上課应有自己思考的东西,不要忙着去下载现成课件,这样可能会框住自己的思维。当你形成自己的思维成果后,再去寻找你的课件所需用的东西,这样的课才不会显得机械化,有创意才有魅力。
没有遗憾的课堂是没有的,世界上本不存在完美,完美是一种理想,完美总在彼岸,于是我们才总是兴致勃勃地去寻找完美,永不停息……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中南东洲国际学校)
关注细节,让语文课堂更完美 篇12
一、预设细节要实用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或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某些细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教学时,效果明显与否,就成了检验预设细节是否有用的唯一标准。
在教学《航天飞机》这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一番尝试。第一次,我运用了课件,让学生观看飞机时而俯冲,时而爬升,时而翻筋斗的画面,课堂看似很现代化。其实,学生端坐着欣赏动画,对于飞机的“得意”飞行只能是“作壁上观”,并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根本体会不出飞机自由自在、得意飞行的“心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就很浅表了。第二次,我利用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伸出自己的小手,模拟飞机飞行的不同姿态,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文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形象模拟,就需要阅读课文;要演绎出得意,就要更加投入。这样的细节教学,不只是表面的热闹,而是巧妙地融合表演、阅读与理解,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教学效果来看,第二次预设的细节比第一次更实用。
二、创新细节要大胆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因人而异,注意为学生创造新颖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尽情地展示自我才能。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地引导学生:“你手中的笔现在是一支神笔了,你能用它把北大荒变成什么样?比一比,谁是咱班的创造天才?”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彩纷呈、“流派”各异的课堂大比拼开始了:喜欢画画的同学,用笔画出了五彩缤纷的北大荒,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喜欢朗读的同学,用笔当话筒声情并茂地诵出如梦如幻的北大荒,让人心旷神怡;喜欢当导游的同学,用笔当指挥旗,有条不紊地引导“游客”参观独具特色的北大荒,令人流连忘返……
三、关键细节要细致
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一堂课是否吸引学生,主要在于关键细节的处理是否细致。关键细节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是非常值得推敲的。
近日我听了两位老师同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
七、讲究小结,理论升华。
美妙的开头扣人心弦,精彩的小结耐人寻味,教师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最后时间,精心提炼,有效引导,以完成圆满的心愿。做法有三:一是要明确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小结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要概念、阐释、主旨、重要思想方法等。二是要掌握课堂小结的基本方法,常见方法有:谈话式、图表式、议论式、板演式、对比式。三是有效引导学生尝试小结,在授课完毕,教他们指导学生体会司马迁的发愤时所用的方法不一样,效果也大相径庭。甲老师让学生用“疼痛难忍时,他摇摇摇摇;酷暑难耐时,他摇摇摇摇;寒冷难挡时,他摇摇摇摇”说话,谁知两名学生发言后,就很少有人举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甲老师是为了想象而想象,看上去好似在引导学生想象,但这种“引导”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很难投入课文的情境中,只是概念式地完成填空而已。乙老师则意识到这些弊端,并有意避开,首先运用动情的语言:“13年啊,多么漫长的岁月!可以想象,司马迁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克服了多少困难,矢志不渝地发愤写作《史记》。同学们先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动笔写一写。”以此唤醒学生的激情;接着,播放哀而不伤的古琴曲,让学生沉浸其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想象丰富了,眼前浮现出司马迁坚韧创作的动人情景,感人的话语自然而然地在笔下流淌。
四、提问细节要精妙
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精妙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两位教师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安排如下:甲教师指导学生读了课题后,便直接把问题“捧”给学生:“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乙教师则是让学生先思考质疑:“扣住‘发愤’这个词,我们可以提出好些问题,但我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最值得提出来研究的问题该是什么?”我们不难看出,甲教师是“授人以鱼”,而乙教师是“授人以渔”。显然,乙教师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朝着“不用教”的自然读书境界前行。
五、探究细节要准确
新课程改革以来,所谓的人文话题的探究一度盛行,冲击了语文学科的本性,模糊了语文的学科定位。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有教师组织这样的讨论:“最后时刻,哈威尔应该不应该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我觉得这样的人文话题的辩论,已偏离语文学习的范畴。哈威尔的“生”与“死”是小说中作家的安排,我们教学的重点是雨果小说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对事件本身的苦苦探究。教学该课,我作了这样的引导:面对死亡,面对哈威尔的死亡,面对伟大作家雨果笔下的死亡,你有什么阅读感受?大家交流交流。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更多地关注课文语言,细节的探究才能准确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应该把握契机,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思辨、感悟、读书,从而取得很“大”的效果。试想,如果我们长期关注课堂中的这些细节,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点拨,何愁学生学语文没有方法?也就不会再感叹语文难教了。
师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浏览、回顾、感悟,各抒己见,尝试小结,达成共识。教师对教学抽象概括的较为科学的小结,再作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和必要强调,并对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从理论上给予升华。
参考文献:
【完美的课堂】推荐阅读:
美的语文课堂08-28
完美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参与其中12-18
创造美的语文课堂12-17
课堂教学美的创造例谈05-12
让课堂运动与音乐完美融合07-06
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堂11-03
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08-02
课堂的作文:自然,便是课堂-600字11-07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程序07-09
学科的课堂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