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课堂(共9篇)
创意的课堂 篇1
“创意”一词开始主要用于广告业, 后来扩展到MTV设计和服装设计中。所谓“创意”就是前所未闻和未视的、能充分反映并满足人们某种物质的或情感的需要的意念或构想。最基本的要求是, 求新、求奇、求异。它必须具有独创性、艺术性和可操作性。
我认为小学英语教学也需要提倡独特的构思和见解, 需要讲究教学艺术, 需要处处重视创意。我们应当紧扣教材, 围绕目标, 为教得生动、学得主动服务, 使英语教学有新意, 有激情, 使课堂更高效。
人们日常交流最为娴熟灵活的语言之所以是母语, 是因为它是生活中表情达意、沟通交流的媒介。学习语言需要感受生活、接触生活, 而掌握语言则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保持小学生对英语学科的持久兴趣, 就需要教师的教学处处充满创意。
一、教学媒体创意的互补性
在日常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设计的教具只是简单地重复教材, 例如挂图、投影片, 照搬课本的插图和录音, 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小学生学习的需求。
在学习There be句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巩固练习:借助多媒体课件, 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图景。Look, where is it? What animals live there? Please imagine and then use“there is”or“there are”to say somese ntences. (请用there be句型说出一些句子) 学生各抒己见——如此这般, 既复习了旧单词, 巩固了新句型, 又避免了僵硬和机械化的背诵, 从而引导学生大胆联想, 促使学生进行多方面和多层面的发散思维。这种自由、新颖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在自由想象的天空里, 发展了思维, 也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
二、教学情境创意的趣味性
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贵在动之以情, 因而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因此, 从情境的创设上去创意, 同样大有文章可做。
创设情境教学可在课堂和课外两个空间进行。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语言源于生活, 又实践于生活。而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所处的环境属于EFL教学实践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 即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环境, 这样的环境是十分不利于儿童的英语学习的。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短句、话剧、情境对话等, 训练学生会话能力。在牛津小学英语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把教室设计成supermarket, hospital, park, zoo, party等, 学生们有的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有的扮演医生和病人, 有的扮演主人和小客人……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 使同学们身临其境, 枯燥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学生的参与热情得以激发。
仅仅在课内创设情境是不够的, 活动还可以向外延伸, 优美的歌曲、童谣、校内英语广播节目、教室里的英语角等, 都是一些很好的情境创意。
三、教学形式创意的科学性
目前, 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无法实现课堂应有的价值取向。改革课堂教学形式, 在这方面的创意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必须面向全体, 不能只让少数学生对话、表演来代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 应使全班每一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将学生的座位进行变化, 有时四人一组, 有时六人一组;有时围成圆形, 有时坐成数字形, 有时排成有趣的图案等, 这样学生不仅有新鲜感, 而且能逐渐消除紧张心理, 克服心理障碍, 让每个人都参与对话练习, 多一些锻炼的机会, 从而培养他们合作、交往、探究等能力。我们还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强化和巩固教学内容。如“Do as me.”“Guess.”“Interview.”“Touching words.”“Simon says.”等。学习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 I’m…”时, 我让学生到台上表演动作, 如踢足球、打篮球、骑自行车、跑步、唱歌、跳舞、画画等, 下面的学生问“What are you doing?”表演者回答“I’m….”学生们一个个情绪高昂, 好、中、差学生人人参与, 他们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体验了参与和成功的乐趣。
四、课外作业创意的多层性
创意英语作业是巩固所学英语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开发多元智能的很好的尝试。
一、二年级小学生刚接触英语时, 兴趣较高, 但课后对知识的遗忘现象严重。设计作业时, 应以口头作业为主, 通过游戏、说唱、表演的方式, 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1.游戏。
例如:在词汇教学和巩固阶段, 可设置“touch and guess”游戏。课前向学生收集一些词汇的实物 (或玩具) 置于讲台上,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 一位同学拿起一个实物 (或玩具) , 让另一位蒙住眼睛的同学摸实物 (或玩具) , 并猜一猜这是什么。给他三次机会并用句型“Is it a...?”进行猜测。当他猜错时, 全班同学齐说“No”;当他猜对时, 全班同学齐说“Yes”并说出该单词。这样的教学环节既可以增加趣味性, 又让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气氛中巩固新学词汇。
2.说唱。
例如:在学习了this和that后, 为了帮助学生区辨, 我把这些单词改编成他们熟悉曲调的儿歌, 结合课本提供的童谣, 让学生自己给加节奏。这是开发音乐智能的一种尝试, 让学生想想课堂的歌曲怎么唱, 用什么形式, 节奏如何, 与其他同学交流。
中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英语学习的基础, 但是同样应该注意趣味性。中年级学生的作业设计中要更多体现口语化、生活化,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习, 体验与巩固所学语言, 可以采用制作绘画日记、给课文人物配头饰、收集生活中常用的英文标志等形式。
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等,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力求学生做到自主思考, 通过几人一组准备表演课本剧或课本剧的再创作, 向别人介绍自己及家人, 写英文信与交流;制作自画像举办英语优秀作业展, 进行网上英语互动等方式巩固所学内容。比如:在学习“The seasons”这课之后, 我就和学生们先攻克了西方人见面问天气, 中国人见面问吃饭的“文化差异”, 然后以“My favourite season”为题, 在我的班级博客里展开了一次写作竞赛, 每个空间访问者 (本班同学、学校老师、家长、别班的学生等) 都是评委, 都可以留言、打分、献花、鼓掌, 学生们从此爱上了英语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 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要创意, 就不能囿于前人的思路, 要敢于突破, 敢于求异, 要另辟蹊径, 让我们的课堂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创意的课堂 篇2
阳光中学 张卫东
我是阳光中学的一名历史教师,今年3月份在毛伟校长的倡导和支持下,我校进行了高效课堂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刚开始时,我们对于这种改革也是一脸的茫然和困惑,学校首先组织学习了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22条》和《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两本指导性书籍,并聘请了全国走在课改前沿的名校校长和成功的教师来为我们做现场指导“传道”“解惑”使心中疑团逐渐驱散,并进入了实际的操作当中。说实话在开始“临帖”的过程中,还是不习惯。因为这种新模式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老师一下子从一个滔滔不绝的演讲者变成了一个默默无语的倾听者,学生从一个被迫接受者变成了一个展示者,课堂也从安静的变成了吵闹的。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新模式、新课堂、新教育吗?我不断在心中画了一连串的问好,这能行吗?心中最初的那团热火被一次次失败的课堂所浇灭。在学校领导和任课老师的帮助下,我不断对小组进行了建设、培训、和引导。终于在我的一节历史课上看到了希望。我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我把导学案发下来之后,进入第一个环节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学习提示自己学习课文内容,并找出自己不会的。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全组参与,并把发现质疑的问题拿出来集思广益,全组共同解决疑难点,这样把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调动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最重要的是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各小组按自己的分工要把自学的成果展示给大家,通过展示我不但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而且各小组的创意也是超乎想象的。第一小组展示的是基础知识“**、**和驻藏大臣”。这一组一共8个人,其中4个上台书写答案,其他4个分别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虽然说他们讲的还不那么完美,但他们声音洪亮,大胆认真,并且一个人讲完之后都很有礼貌地用手请下一位同学展示,全组展示完之后小组长很有礼貌地走在前边说:“我们小组展示完毕,请问同学们有没有质疑的地方,如果没有请下一组精彩展示”。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第6小组展示的是“清朝的疆域”,我在预习过程中只是提醒他们:你们通过何种途径让全班同学更清晰的了解这一知识点。在展示的时候我万万没有想到是张晨安同学画了一个西、西北、北、东北、东、东南、南这样一个方位简易图,并标明所指的位置,一下子使这一知识点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也加强了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识记作用。有意思的是第七小组,我给他们分配的任务是“结合当今“藏独”“疆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径,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有什么想法”?展示开始,全组成员起立。首先唱了“五十六民族,五十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样几句歌词,然后每个人开始谈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这是法律不允许的,有的说这违背历史潮流的,有的说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做斗争,有的说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祖国有用的人才等等。虽然说他们还很稚嫩,但他们的谈话已表明了他们的理想和抱负。
谈音乐课堂中小创意律动的运用 篇3
综观现下的小学音乐课堂, 很多教师都有意识地想让音乐课动起来、活起来, 让学生能在音乐的世界里“畅游”。但很多课例所反映出来的现状, 不是动“多”了, 就是动“歪”了, 毫无美感, 并且脱离音乐课正常的聆听体验。有些纯粹为了满足低段学生好动、爱动的心理, 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 却是收效甚微, 有的甚至毫无效果。而在有些高段音乐课堂上, 教师在那里手舞足蹈, 学生在那里“手足无措”, 等到下课, 歌唱得模棱两可, 音乐知识与技能也是一知半解。整个课堂没有美感, 没有核心内容, 更没有创造力。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出在课堂中以小创意律动的教学手法, 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与想象力, 现将几点教学策略记录如下, 与大家分享。
一、巧设课前黄金三分钟里的小互动
(一) 问候歌曲可变身
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 师生问好一般都是师唱生应, 有旋律有歌词, 但是百变不离其身, 千篇一律, 例如用得最多的音阶式:
笔者在课堂互动中发现, 学生对上述这种问候互动已经停留在了习惯的层面上, 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的第一节音乐课就学会了用这种方式, 一唱就要唱六年, 何其乏味、枯燥。音乐的创造性在上课伊始就被遏制, 更不用谈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创造了。因此, 笔者想到了换一换问候歌曲, 用一首短小的问候歌用中英文分别向大家问候, 新鲜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和老师回应、互动, 手和手在交流, 眼跟眼在交流, 心与心在交流……
这种即兴的问候歌曲的互动, 既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也让学生对学过的节奏及旋律的配合有了新的认识, 上述互动的节奏可以不断变化, 这样的练习让新旧知识在不断交替轮回中得以巩固。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得到了情感的交流, 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的。
(二) 合唱片段巧融入
从二年级开始, 师生问候歌曲可以从单声部逐渐到多声部的过渡, 既练习声音、音准, 又能为后续的合唱学习练就扎实的听辨能力打好基础。可以先利用手势定位音高, 快速唱好单声部, 然后再进行师生间的合作, 让学生多听两个声音交织在一起的音效, 能够比较稳定地找到自己的音高后再进行组与组的合作。例如:
(三) 节奏练习多样化
从一年级的学生入学以后, 音乐老师为了快速记住他们的名字, 想出了各种点名的“花招”, 这里最有效也是最挑战“稳定拍感”的就是“点名谣”, 三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在小乐器固定拍的帮助下, 愉快自信地向教师和同伴念出自己的名字。当学生在小乐器的帮助下能稳定念读时, 好听的背景音乐就可以来丰富这一认识游戏了。这一练习可以个人练习, 也可以组与组的同步对擂, 旨在加强学生的初步念读稳定拍感, 为今后的节奏、视唱练习做铺垫。
二、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节奏练习的积累, 已经能通过各种念读、击拍准确表达。例如很直观的节奏“回声”, 师与生的互动, 生与生的互动, 节奏型从易到难, 节奏条逐一增加长度, 这样的练习既节省时间, 又让学生在轻松快速的记忆里增强稳定拍感的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记忆能力, 增强了自信心。枯燥的节奏念读有了这样有趣又有效的小创意互动, 变得简单而又容易记忆, 学生很喜欢, 教师很轻松, 多好!
高段学生对节奏的认识和记忆已经有了一定积累, 如果还是停留在视觉、听觉上的交流, 他们会觉得没有意思, 也要适当地给他们“玩”节奏的时间。例如给学生一些可供参考的主题, 让简单的节奏用各种生动的肢体动作和人声配合表现出来, 学生的各种创意律动会是天马行空的, 但又是在节奏认知的范围内的。如此,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兴趣与成就感的碰撞造就一群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学生。
二、准确把握课堂中期的律动
(一) 低段:用在注意力涣散时
低段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一整节课都集中的, 他们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松懈, 与其让他们在下面做各种“小动作”, 不如教师主动组织一些有趣又有新意的小律动, 既能复习旧知又能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这里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卡农练习, 笔者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你追我赶”, 可以师生互动, 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上台带队。例如当我们的课题刚好与动物相关时, 就可以选择动物主题。
这组练习的亮点是只能看动作演示, 不能出声;不能互相提醒, 只能自己独立完成。两组互动合作又互不干扰, 充分调动了全身的协调性, 这样的律动相信是对每个学生专注力养成都是很好的体验。
(二) 中段:用在新旧内容交界处
设计中段学生的课间律动要体现一定的合作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编创热情, 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各种创意律动。
经过两年多的节奏感训练, 中段学生运用节奏的能力正在不断加强, 无论是基础的念读、击拍, 或是卡农式的律动游戏, 镜面互动、回声互动等都已经难不倒他们, 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参与这一活动。此时小创意律动活动的时机选择很重要, 不能太早, 学生容易过于活跃, 心思涣散;不能太晚, 活动的作用无法很好地体现。因此笔者选择在进行了半节课的基础练习后, 在新课进行之前安排一个小创意律动: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最近的四人小组, 给一段2 分钟的音乐, 合作展示创意律动, 因为有了学习的基础, 学生都能运用已经掌握的节奏律动加以整合、编创, 由四个人一起表现。练习2 分钟后, 或集体展示, 或抽组展示, 总之是花样百出、随机而为。有时看到好的组合, 笔者会在学生展示的时候给予录像, 在另外的音乐课上选择合适的时间播放, 或者在平行班中鼓励播放, 学生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 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也越来越好!
这个创意律动高年级也适用, 在高年级可以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主题式的组与组之间的对话;肢体动作与人声的合作展示, 他们总能给教师和小伙伴们带来惊喜!学生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复杂, 但也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 哪怕只是给他们一点点的自由想象发展的时间, 他们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画面。小组合作的练习展示也带动了一些能力稍弱、兴趣缺乏的学生, 小小的创意律动让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更强, 也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三) 高段:用在课堂首尾
高段的音乐课堂中被合唱、课堂乐器演奏等占据很多时间, 很少有让学生自由编创的时间。在课堂上的即兴编创也总是草草收尾, 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困扰笔者很久, 直到一个学生提议在课前有5 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组合展示 (或个人) , 他们会在课余精心准备, 待一周两次的音乐课上闪亮登场。这个想法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 所以这学期的音乐课前, 总能在六年级的教室看到几个学生在台上绘声绘色的表演。好的创意表现得到全班学生的热情掌声, 参与的学生与观看的学生都得到了一次很好的视听体验, 小创意汇成了大精彩。这样的创意展示还可以利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 该学的音乐知识已经学完, 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带着轻松、愉悦的兴趣尽情欣赏表演, 让我们的心神得到放松, 带着美好的希冀结束这一次的音乐课, 期待下一次的到来。
想象与创意》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教材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冀版实验教材第十四册第二课
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似有天意,看来今天一切会很顺利。的确,今天我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几天来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就要试讲。说实在的,尽管我准备得已很充分,甚至连服饰也特意进行了挑选,但心情仍然有点紧张,因为我心里太想取得成功了,同时又担心学生的配合程度。但愿一切顺利。
“铃……”上课了,我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目光,我一下增加了许多信心。按照我的设计,先拿出准备好的一块泡沫塑料板,向学生展示: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这块泡沫塑料板是什么形状的?” “正方形。”
“那么我现在可以给它一些变化,再看它会是什么?”
于是,我拿起壁纸刀随意刻成了一条鱼的形状,又刻成了一只鸟的形状,学生都准确地说出了它们变化后的形状,看来学生们很有兴趣。我觉得开头还不错,心里稳定了许多。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总结出:
“其实我们观察事物的面貌从形状、轮廓、结构、材质上就可以判断出它是什么。”
但这并不是目的,只是一个铺垫。我接着说:“同学们都知道,泡沫塑料板是商品包装的废弃物,老师随便用刀子把它刻划几下,就能改变它的形状,成为各种模样。其实,不是老师有魔法,而是我们的想象太丰富。人的想象力实在是了不得,它能使平凡的、普通的、甚至是废弃物变成有价值的东西,还可以是艺术品。像同学们用蛋壳、布头做的贴画,就是利用废弃物变成的艺术创作作品。有一位艺术家说过:„美术就是变腐朽为神奇。‟其中关键是想象和创意!”
我稍做停顿后继续强调说:“想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力是人创造力的本源之一,丰富的想象力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基础,而创意是指一种巧妙的构思,是画面的灵魂。”学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同时更加期待着下文。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精妙的想象与创意作品。”我按照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欣赏分析作品”出示多媒体课件毕加索的《公牛头》,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我问:“这是什么形象?”
学生立刻答到:“牛头”。
“你能看出是用什么组成的吗?”我紧接着问。
同学们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嘁嘁喳喳地小声议论起来。
赵利厅,这个小机灵鬼“噌”地一下站起来说:“是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对,是车把和车座。”其它的学生也附和着说。“非常正确!这一件作品就是用旧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组合成的,名叫《公牛头》,作者是西班牙著名艺术家毕加索”。当我介绍完这件作品的背景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不由得“噢”了一声,有的甚至说:“怨不得呢,原来是大师的杰作。”
学生们的表现给我的感觉是:只有大师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我们普通人怎么能行呢?应该及时引导一下,打消他们这种心理。我说:“自行车我们非常熟悉,天天见,天天骑,但是我们却想不到车把和车座组合在一起会像牛头,或者是发现了,但没有把它当成艺术品去看待,其实我们和艺术家就差这一点。”学生们没有说话,都看着我,若有所思,从他们的眼睛中我能看出他们似乎已经明白我的意思。
这样,当我出示多媒体课件《“一家人”椅》时,学生们虽然感到惊讶,但没有出现刚才的情况,只是为这件作品的奇思妙想发出由衷的赞叹:竟然把椅子腿仿照人腿的动作来设计,太不可思议了!有意思!
我趁势迎合,说:“这套椅子采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椅子腿仿照人腿的不同动作和姿态来设计,很风趣,也很幽默,你能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学生有的说在休息聊天,有的说在开会,有的说在聚会,有的说是一家人在过团圆年,其中史建霏说他们中有男有女时,我很惊讶,因为我选这件作品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想象,体会艺术家是怎样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创意的,其他方面我并没注意太多,没想到他竟能看出性别。于是我问他:“你是怎么判断出他们的性别的?”他说:“动作和姿势”,他指着左边第二个说是男的,右边第三个是女的,进一步陈述了理由。受他的启发,下面学生马上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左边三个全是男的。”高建苗说。李静说:“右边第一、第二个也是女的。”
王丽宏说:“她肯定穿着裙子(手指右边第三个),而且特别腼腆,一定是个淑女。”
她的回答引起一片笑声,我也吃了一惊,她竟然能想象出穿着的衣服并且还能判断出性格来,这是我完全没有料到的,学生竟有如此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真让人刮目相看!先前的担心看来真是多余,我内心感激学生们的出色表现。谁说我们的学生小,太幼稚,没有想象力?只是我们的教育模式束缚了他们的天赋条件,束缚了他们的发挥,只要有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他们都是天才!
赵璇:“那个肯定穿着牛仔服。”
“那个肯定是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韩志帆说。
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更加活跃、回答更加踊跃起来。我也被感染了。我充满激情的说:“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想象力太丰富了,从椅腿的动作和姿态上就能判断出他们的性别,而且还能判断出他们的性格特点,真厉害!这说明我们在描绘人物时除了面部能表现人物性别、性格外,还可以通过动作和姿态来表现。那么,同学们想想,艺术家如果没有超出常规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意,能创作出这组风趣的艺术品吗?”
“不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创意是画面的灵魂。”我又一遍强调出这句话,许多学生频频点头,看来他们已经认识到想象与创意的重要性了。
接着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弹琴的杯子》和《钓鱼杯》,这是教材中的两幅作品,用它引导学生认识这节课的想象与创意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角度关系、上下关系、摆放关系、开合关系等来进行的。我说:“杯和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我们看一看这两套杯盘的图案设计,和我们常见的类似吗?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们仔细观察了一会,很多人急不可耐地举手回答。
袁丹丹说:“图案设计和我们常见的不太一样,我们常见配套的杯盘,杯子和盘子图案是一样的,而这一套,杯上画手,盘子上画键盘,有一种立体感。”她边说边用手模仿杯往盘子上扣。
“有一种动感,” “更配套了。”
“想象太奇特了。”其他学生积极地补充了许多自己的感受。
“非常好,作者就是利用杯和盘的依附连带关系巧妙地设计出了一种立体感。还有书上的那几把椅子,是利用椅背和椅座的角度关系来设计的,更生动、更有趣了。”我也顺势补充解释了教材中的图片。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幅作品。”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火焰杯》,学生们的眼睛一亮,我介绍到:“这是我们学校上届学生的作品,你们感觉怎么样?”“不错!”学生们答道,同时眼睛里流露出惊喜。同龄人的作品让他们感到亲切,也让他们感动,更容易打动他们,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我们来欣赏欣赏她的创意设计。”我说。
王珍妮说:“杯上画火焰,盘子上画木柴。整体构成了一堆熊熊燃烧的火焰。” “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我问。
“温暖。”不等他回答,张海波迫不及待的说。其他学生也纷纷抢着说:光明、热烈、热情、希望…… “王珍妮你呢?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我感觉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王珍妮说。
“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老歌,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我轻轻的哼唱了一句: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唱完我笑了,学生也笑了,我们彼此的感觉更亲和了。
乔宇阳接着又回答了一句:“像杯子在燃烧。”我心里一动,教材后面有一课《泥和火的艺术》,正好可以利用起来,我说:“陶瓷本身就是泥和火的艺术,陶器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杯子在燃烧--„泥和火的艺术‟,很好地利用了杯盘的这种上下关系、摆放关系。设计得非常巧妙!”
该让他们试一试了,我出示多媒体课件:《画手的杯与盘》,这也是书上的一幅图片:“这个盘子上画了一双手,这双手究竟要捧起什么?请你在旁边的杯子上设计图形来呼应,我们看看谁的想象与创意最棒!想到你就说出来。”通过这个口头练习让学生体会想象与创意的乐趣,锻炼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武建新说:“杯上画一滴水,手捧一滴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现在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已成世界性问题,我们是应该要节约用水。好,请坐。”
王佳佳:“手捧一颗心,奉献一片爱心。”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不由得用歌词拓展了一下。郝朝伟:“手捧一只鸽子,象征和平。”
“和平是人类祈盼已久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同学们设计的图形不仅创意新颖,而且寓意深刻,等会儿我们把它表现在画面上好吗?”学生们点点头。
“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这种关系的搭档,你还能举出例子吗?”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踊跃回答起来:书包和书包盖、笔和笔帽、眼镜盒和盒盖、电话和电座、门和门把手……
“同们说得很好,这些事物的连带关系很紧密,怎样利用这种关系设计出丰富、有趣的创意作品,就看你们的想象和智慧了。好!下面你们表现吧,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展示给大家”。
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笔、颜料及图画纸,开始构思设计了。他们有的凝神思考,有的互相商量,有的已经动手画上了。不时有学生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一一作了解答。构思巧妙的作品我暗记在心,以便讲评欣赏时用。
看看时间已不多了,我把优秀作业收集了起来,准备进行下一环节。
我总结说:“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许多同学的作品十分富有新意,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我们请他们自己来讲一下创意怎么样?”
“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到。
我先让文琦上到讲台来,把她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调整好,然后让她开始讲解:“我把每家都有而且非常平常的门设计成一棵大树的树干,门把手设计成一只正在向上爬的小虫子,把和门连接的墙画上巨大的树冠,整体看起来就像棵大树。”她介绍完后,有人鼓起了掌,不时发出赞叹。
下一个是王凤龙,当把他的作品往实物投影仪上一放,立刻引起一片惊呼声:“哇,好棒啊!”王凤龙:“我这是个西瓜杯,是利用杯的里外关系来设计的。杯口一看是个西瓜,因为我把花纹画在了里面,杯把成了西瓜藤,杯身添加花纹成了木桶,当你用这个杯喝水的时候,一定能感到西瓜的甘甜。”掌声响起来了,非常热烈,感叹声也响成一片。
我心里也暗自赞叹:“太棒了!” 该王珍妮了,她说:“这是一张可爱的卡通床。外形是小猪,床头是小猪的头,床头上有小猪的眼睛、鼻子、一张微笑的嘴,它们也是床的靠垫,小猪还有几根飘逸的刘海。小猪的身子就是床身,小猪的四条腿就是床腿,小猪的尾巴就是床上柜子的把手,最特殊的是小猪的耳朵,上面可以安床头灯。”热烈的掌声、赞叹声又响了起来,我情不自禁的也跟着鼓起了掌:为他们出色的设计,为他们独特的想象与创意!
最后是王丽宏,她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时,学生们的反应并不十分强烈,画面中是一只美丽的蝴蝶,玄机在哪儿呢?大家很疑惑。她说:“我设计的是一件T恤衫。”什么?T恤衫?大家更是不明白了。“它的特别之处就是拉锁是蝴蝶的身子,拉锁头是蝴蝶的头,蝴蝶的触须形成衣领,蝴蝶的花纹形成衣兜,蝴蝶的翅膀正好是衣身,整件衣服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噢,原来是这样!大家恍然大悟,顿时热烈的掌声、赞叹声响成一片,经久不息。此时此刻,语言是苍白的,唯有掌声方能传达出那份感动、那份真情、那份敬佩!真正的艺术家就是他们!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充满感情地说:“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这几位同学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那么独具风格、与众不同,创意都是那么新颖、独特,而且都那么富有感染力。如果心中没有美丽的大自然,文琦怎么会把门赋予生命,把绿色留在身边?如果没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王凤龙怎么能设计出这么别致的西瓜杯?如果不喜欢动物,和动物有很深的动物情结,王珍妮同学怎么会利用床和床头的关系创意出这张可爱的卡通床?哪个女孩不爱幻想,哪个女孩没有梦想,如果没有这种浪漫的情怀,王丽宏同学怎么会创意出美丽的蝴蝶衣?想象是一种美,她可以使思想插上理想的翅膀,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可以使人生变得绚丽多姿。”
学生们又自发地鼓起了掌,掌声中我说:“期待着你们有更美妙的创意,也祝愿大家能设计创意出自己美好的生活!”
课结束了,我忽然发现我轻松了许多,收拾讲台时,我不自觉地又拿起“蝴蝶衣”、“小猪床”、还有“火焰杯”,看着它们,我笑了,我真的笑了。
【教学反思】
一看到课题,我马上就想到了《公牛头》这副经典作品,它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而且具有一定的震撼力,我觉得他的视觉冲击效果可以极大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公牛头》是从材料的选择和组合来启发学生的想象。《而“一家人”椅》则是从巧妙构思、创意来启发学生的想象,有一种幽默和滑稽感,同时又引人思考,由这两幅作品引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白想象与创意是来源于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事物,只是在于人们能否发现并进行创意组合,通过欣赏、分析便会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
浅谈数学课堂中设问的创意 篇5
一、在课堂上引入设问,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 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 还是知识的运用, 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 “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 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 当然, 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或产生兴趣, 否则, 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 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 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 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 等等.因此, 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 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精心设问.那么, 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设问呢?
1.引疑激趣策略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 教师设计问题时, 要新颖别致, 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设置坡度策略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 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 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 应像攀登阶梯一样,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巧设悬念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 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 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总之, 在新课引入时的问题情景一方面应是学生关心的话题,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应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 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注意问题的趣味性.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入, 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入时, 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他有趣的知识,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并在穿插数学史介绍的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文化的浸润, 让学生在东西方数学文化观的对比中, 感受到数学理性精神对人类进步的伟大作用,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研究中——设问, 引导学生参与
从数学课程及数学学习的特点看, 情境化设计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 数学的现代发展表明, 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多个层面.其次,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数学地思考, 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情境化设计能生动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基于某种情境之中的数学问题, 从而逐步体会数学的本质.第三, 长期以来, 特别是在完全以应试为目标的传统教学中, 数学教学走入一种定式:过分依赖学科纯形式化的逻辑结构和概念命题系统, 知识的逻辑过程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过程, 学生所学的数学与现实分离开来.更为极端的做法是, 即使是在学科系统内部的教学, 也省去了一些必要的过程, 仅就解题的技巧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不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 又能到哪里去.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浅谈如何构建有创意的数学课堂 篇6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 学生通过探索、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点拨等学习过程, 理解并内化知识, 使思维得到训练, 能力得到提升.由于受学生个体基础、自学能力、领悟能力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每名学生学习的效率各不相同, 体现个体的差异性.有创意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开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通过设计有创意的教学过程, 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和提高.
一、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创意的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 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 更要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本学习.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自主学习作为学习方式, 首先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其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也称为“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 是相对于“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在数学课中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有助于学生克服自我中心, 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在教学中, 创设合作气氛, 教育学生亲密友好, 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可有效地使学生学习的心理、气氛较为自由而没有压抑感, 并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间能够产生互补作用,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3.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 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这种学习中, 学生不是面对设计好的问题, 而是需要他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有创意的问题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
一是有兴趣的问题是有创意的基础.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设计适当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 同类项概念的学习, 教师可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一个情境, 通过情境全体学生对同类项的两个本质特征已完全理解, 教师再根据类比归纳思想, 逐步引导学生对多项式中各项特征进行观察, 使认识不断深化, 为进一步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把教学逐步引向深入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和谐的气氛中, 在充满自信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 效率最高.为此, 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 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要关注学习差异, 也关注个性特质, 让课堂充满合作氛围.
三、有创意的组织思考, 在“做”中体验感悟数学
让学生在“做”中体验, 在“做”中感悟, 是“做”数学的目的和功能.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需要学生有很高的心理参与和智力参与, 而不是教师简单的解释和示范.”因此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数学情境, 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 再现知识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去, 并以此为基础, 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达到主动内化知识, 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数学情境的设计必须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考, 给学生呈现一种数学智力的挑战, 激发学生参与“做”的主动性.例如, 在进行无理数的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测量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对角线undefined的长度, 学生不能精确测量其长度 (实际上undefined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这也是无理数起源的背景之一) , 测得对角线长的近似值为1.41, 初步感受undefined的大小;接着让学生用两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裁剪拼成一个面积为2 cm2的大正方形, 其边长为什么?进一步感受undefined的存在, 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近似值的点 (能不能精确表示) , 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在数轴上画出表示undefined的点.通过量、拼、画等“做”的过程, 展现出无理数起源的背景, 同时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无理数的客观存在, 消除学生学习新知的焦虑,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做”中去, 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四、有创意的培养思维方法, 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进而发现问题, 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 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 变“学会”为“会学”,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例如, 在学习《相似形》一章时, 如何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分析问题, 如何将乘积式改为比例式, 如何用等线段代换、过渡中间比等解题技巧说理,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都体现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时应刻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五、有创意的数学作业, 可以调动积极性
必须对作业的设计、方式、评价等进行全面研究和改革.作为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校对学生课外作业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改进:
(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 自己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
(2) 设计实践型作业, 促进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实践型作业包括观察作业、调查研究作业、课外阅读作业、动手操作作业等.
(3) 作业批改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方式, 如精批细改、自我批改、分组批改、当堂当面批改等.
有创意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不断探索与自省, 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 要不断坚持创意教学的理念,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在教学各个环节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创设民主、平等、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全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使数学课堂充满创意.
摘要:本文从创意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模式出发, 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 分别从问题情境、组织思考、数学作业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有创意的数学课堂教学,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促进数学课堂教育改革.
浅谈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意性 篇7
一、加强新课导入的创新研究, 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上一堂课, 引入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全堂课的效果, 好的引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了如下一些方法。
1. 数学故事引入法
数学故事或逸闻、史料的引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看到数学并不是单纯的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 也是一门可涉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乃至于花鸟虫鱼、日常琐事的有趣的学科。比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讲述一个故事: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很喜欢, 为了对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大臣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 每一格的米是前一格的2倍, 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 “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些米”。这时候, 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呢?”同学们, 你们认为国王有这么多的米吗?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认知冲突,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试验导入法
通过观察实验或学生动手操作,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 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如:学习“等可能事件”时, 让学生“掷骰子”, “抛硬币”, 在一次、两次……的游戏中寻求规律, 探求新知。
3. 联系实际导入法
对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所以当老师提出问题时, 学生都跃跃欲试, 想学以致用, 如讲“圆规”时, 可以展示一些美丽的地砖图案, 学生就会很兴奋, 求知欲望也随之强烈起来了。
4. 悬念导入法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等待结果的心理状态。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激发求知欲望, 产生引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如“平方根”的引入, 可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4cm2, 它的边长是2cm, 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cm2, 它的边长又是多少呢?
二、钻研教材, 钻研学生, 灵活组织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 缺乏学习自觉性。有调查表明,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主要障碍是大多数学生对接触数学概念所表现的焦虑, 学生对其所学的东西, 很难产生学习迁移。但是, 数学的严密逻辑性又决定了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
为此,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 切忌只研究教法, 忽视对教材的研究, 对学生的研究。比如教学中常见几何体计算, 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计算、面积计算的基础上, 教学常见几何体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分别讲述了棱柱体、圆柱体、椭圆柱体、正棱锥体、圆锥体、棱台、圆台等常见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这些计算公式加起来共有20多个, 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 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 将这些知识整理归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将这些几何体归为三类:
第一类:柱体 (包括棱柱、圆柱、椭圆柱)
1. 侧面积S侧=底面积×高
2. 表面积S表=2S底+S侧
3. 体积V=S底×高
第二类:椎体 (包括圆锥、棱锥)
1.侧面积S侧=底面周长×斜高/2
2.表面积S表=S底×S侧
3.体积V=S底×高/3
第三类:台体 (包括圆台、棱台)
1.侧面积S侧= (上底周长+下底周长) /2×斜高
2.表面积S表=S上底+S下底+S侧
这样, 就将20多个共识归纳为9个公式。学生只需要把握概念, 根据底面的形状, 将底面周长、底面面积作相应的调整即可。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乐于学习。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 激发学生潜能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 它具有具体形象, 易于激发兴趣, 便于建立表象, 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 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 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既发展学生的思维, 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教学圆环体时, 笔者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圆环体, 然后经过轴线用小刀截之, 拉直, 得到一个圆柱体。这样, 就将圆环体变成了学生熟悉的圆柱体来教学。圆柱体的高就是重心圆的周长, 底为母线圆。因此, 很快能够得出:圆环体的表面积为:S表=母线圆周长×重心圆周长;圆环体的体积为:V=母线圆面积×重心圆周长。教学实践表明,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 比看教师拼、摆, 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研究认为: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 这种活动必然是能动的, 学生应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应使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认知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 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地让学生观察、感知, 积累思维加工所必需的感性认识。心理学表明, 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 对学习厌倦的学生, 往往对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因此, 一方面, 笔者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把参加各种活动的动机与数学联系起来, 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用数学或数学史的故事等, 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 演变及其作用, 起到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引之以悟, 导之以行”的作用。
此外, 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和技巧,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讲述燕尾、燕尾槽的测量计算时, 笔者将学生从未见过的燕尾、燕尾槽转化为等腰梯形。这样, 利用三角函数和等腰梯形的性质, 看似复杂的燕尾、燕尾槽的测量计算, 就能迎刃而解。
五、挖掘学科特点, 帮助学生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 又要能跳出来。在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能不化单位尽量不要化单位, 能化简尽量先化简。例如, 在气压有关计算的教学中, 教材给出的压强单位为Mpa, pa, N/cm2, 它们之间的换算为:1Mpa=106pa=100N/cm2, 教材中的计算过程为:先将mm化为m, 将mm2化为m2, 再将Mpa化为pa, 然后得出结果。几乎每一个单位都要换算, 过程比较繁琐。在实践中发现, 将1Mpa=106pa=100N/cm2继续化下去, 可以得到:100N/cm2=1N/mm2, 即1Mpa=1N/mm2。这个结论特别有用, 利用它可以使教材中的计算过程大为化简:
这样, 不但省去了化单位的麻烦, 而且简化了计算, 大大节约了计算时间。比书上的方法要灵活得多。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 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教育要使人发展, 教育要使人睿智, 教育也要使人愉快。学生学到的不纯粹是一些数学知识, 还学到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长此以往, 潜移默化, 养成了积极动脑、刨根问底的习惯和勇于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创意教学, 魅力无穷, 乐趣无穷。
参考文献
[1]数学教材编写组.《数学 (第一册、第二册) 》[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7年4月.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创意的课堂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实践思路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及名次,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这种不良现象在小学美术教学上也有所体现。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实施硬性教学,学生所画的每个点、每条线都有明确的要求,甚至连线条的长短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样的学习,学生缺乏自主性及创新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及个性的发展。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开展创意教学已经成为小学美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的实践思路加以分析研究。
一、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小学的创意美术学习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创新学习的潜能,但是怎样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创意教学在于怎样创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的天性,与美术发展思维相结合,通过比赛、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作为教学的指导主体,让学生围绕兴趣爱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积极创造性。教师也要积极融入学生之中,多和学生互动交流,对于学生的新方法、新思想要加以指导和推广。这样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不仅能使教育成果显著提高,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陶行知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生活习惯等,针对不同学生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多方面分析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创造,大胆发挥,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中成长、成才,从而形成学生不同的审美思路和大胆的思维空间,鼓励和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新方法、新思维。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不仅要评价总结,还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形成互补的良性的学习交流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灌输知识,教学手段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在学习时易感到疲劳和厌倦,缺少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在教材上看图片、文字的单调模式,多媒体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直观生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在教学内容中,穿插相对应的图片、音乐、文字等多媒体素材,变古板为生动,学生可以从声、图、颜色、光彩等多方面了解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地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
四、宽容的教师评价
总体来说,美术不同于数理化,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审美角度不同,它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共同的一件事物,由于作者绘画的角度或思维不同,所展现出来的作品形式也是大不相同的,就比如对于山水画的鉴赏来说,有的作品“以景取胜”,就是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的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感情思想等融入实景中,主要通过境象诱发观看者的联想;而有的作品“以意胜”,比较注重写意,这类作品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思想,其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的具有“意造”的成分。所以,针对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在评价时,要本着公正宽容的原则,从学生绘画的角度出发,包容学生美术作品的个性化、创造化,挖掘潜力,将学生的创造才能不遗余力地表现出来。
总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多和学生互动交流,拉进师生关系。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也要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素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必将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点滴[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04).
[2]史艳丽.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7).
“两活”创意课堂“三境界” 篇9
有个国培项目请我们去展示课堂,研究教改。我的思考是,从整个区域的课堂建设来看,我不能带中看而不中用的课,也不能带中用却学不会的课,我会选择中看、中用而又学得来的有效课,甚至是高效课,这样才能令更多的教师从中习得方法、受到启发。我长期以兼职教研员的身份,在润州区着力“两活”创意课堂建设。“两活”创意课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三个“力”:放大优质课堂的影响力,考量深度教研的执行力,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两活”课堂建设,通过对一节课的课前个人备课——备课组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以及课堂实录、个人课后反思、名师课堂对比评价和同行点评、专家点评等一系列内容的精心打造,推进片区合作的主题式深度教研,形成了紧密结合教材,有精研的内容、精巧的设计、精妙的方法、精致的结构、精准的评价的精品课程,并逐步系列化,实现了螺旋式提升。
我的课堂主张一直是“活动充分、思维活跃、富有创意”十二个字。我强调“两活”创意课堂中的学、讲、想、练的课堂范式,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从而达成课堂的有效甚至高效。谈到高效课堂,有的老师建议先从有效出发,我基本赞同,但自古“行百里者半九十”,有个远大的目标,或许能让我们走得更远些。因此,提倡高效课堂未为不可。然而,究竟何为高效课堂之“效”,这个问题一定要首先弄清楚。我对“效”的理解是效果、效率、效益,达到一课三“效”,方能称之为高效课堂,我将其称作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效果之“效”
效果的解释是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我幼时听评书《说岳传》《三国演义》等,感觉身临其境,于情节曲折处情绪激动、心潮起伏。听到关云长败走麦城时更是涕泪涟涟,不能自已。到了饭桌上,再讲给农作之后的父母听,也能讲得绘声绘色、头头是道。平时只顾埋头吃饭的父母有时也会听得上瘾,猛然抬起头问:“说说看,那个马谡究竟有没有被诸葛亮杀掉?”这便是讲的效果——能达到吸引人、令人记住并长知识的结果。但前提是,你讲的内容能吸引人。讲评书的人是名家,有讲述的技巧和能力,其语言功夫登峰造极。这样的讲述能力,是我们一般的语文老师所望尘莫及的——尽管我们也在修炼这样的功力。因此,只靠讲达成的效果是有限的,尤其是针对青少年。
第二境界:效率之“效”
讲和练的结合往往是最有效率的。效率的解释是单位时间内的成果。单看体育界、音乐界的冠军、明星,无一不是在名师的引领下,善于听讲、勤于苦练而有所成就的。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只讲不练,效果是有的,但效率不高;既讲又练,讲练结合,精讲精练才是效率提高的保障。讲得是否得法,练得是否适切,往往是效率高下的标志。反过来,效率低下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只讲不练,或者是讲得不得法、练得不适切造成的。教师讲什么,给学生练什么,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第二“效”,即效率之“效”。我们强调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团队合作,就是因为教师个体往往不能够充分保证讲得科学、练得科学,因此我们要集众人之智、发众人之力来弥补这个缺陷。
第三境界:效益之“效”
然而,讲和练就够了吗?还是以体育界、音乐界为例,那些成功人士,往往又是在讲和练的基础上,反复地学和想,反复揣摩,然后才产生了“效益”。此处,效益的解释是效果与利益,效益更强调成果的品质,更强调在场的人、物有无共同收益。因此,学想讲练结合才能促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又往往充满着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互通有无、教学相长,最终实现学生和老师素养的综合提升。教师不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何况即便有时燃烧了自己,也并没能照亮别人;教师不是一桶水,用完了就没了,而应是源头活水。教育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力量在于唤醒,唤醒别人的同时也唤醒自己、提高自己,这才是课堂的效益。
“三境界”离不开读书
只看效果不看效率,往往造成低效高耗;只看效率不看效益,往往造成高效低能,消耗的是师生的时光乃至生命,损害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曹勇军直言了一个“惨烈”的现实:语文阅读教育正在被“异化”。他犀利地称这种瞄准应试而进行的阅读是“测试性阅读”,甚至是“不折不扣的伪阅读”,尽管现代文阅读题的“特殊功能”——“大量、快捷、低成本测试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是有效率的。更荒谬的现状是“不少老师自己都不读书”。他曾问一些年轻教师是否读过某些书,那些80后老师表情尴尬,只能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这些年轻老师可以被称为‘做卷子长大的一代’。”曹勇军形容道,“他们能做的就是捧着教材,把答案搬给学生。难怪很多学生鄙视语文课。”你说这样能不造成教师的低能吗?这是语文教师——恐怕也不仅仅是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无奈!
我想,只有从效果出发,追求效率,着眼效益,追求课堂教学的三境界,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人的培育,才能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既重视思维品质,又重视人文素质;既关注学生的培育,又关注教师的成长,从而真正实现培育好“人”的目标,成为名副其实的好课堂。
“三境界”需要个人修为
语文教师提高个人修为,永不会晚。我还想以余映潮老师为例多说几句。
1984年,35岁的余映潮开始发表文章。他从卡片中、从大量的资料分析中,发现教学论文有八种常用的写作角度(深加工、厚加工、精加工、美加工、趣加工、新加工、联加工、逆加工);发现几十年内竟没有人写出“教例品评”方面的系列文章;发现几十年内竟没有人写出教材研读方面的系列文章;发现几十年内竟没有人写出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方面的系列文章。于是,他用了十余年时间进行艰苦的尝试……他的写作理念是:将一个点写透,将一篇文章写美,将一个系列写新。他的系列论文,都是为一线的老师们写的,以“可操作”为宗旨,以“例谈式”为风格,几乎不引用别人的资料。
1997年,他50岁的那一年,才开始去上示范课。他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能够讲课了,也许是写了近百篇“教例品评”吧,也许是写了近百篇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文章吧,也许是读了数百篇有关教学设计的论文吧,总之,我是50岁开始学讲课了。他不停地向自己挑战,在过了50岁以后,他的课堂示范教学终于走出了荆州,在数千人注视着的大舞台上,他“沙场秋点兵”。近几年,他在全国几十个省、市所进行的示范教学与学术演讲均受到普遍的欢迎。
当然,在这个多元的时代,余老师也曾受到批判,特级教师的个人主张也不是毫无瑕疵的。然而,他们都是这个时代勇于思考、勇于实践、站在教师队伍前列的语文人。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三境界”的过程中,常常会重温曾经向余映潮老师学习的若干个瞬间,内心对语文充满了敬畏,对优秀语文教师的涌现充满期待,对语文课堂的研究更觉得任重道远。我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语文能又一次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