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课堂

2024-09-14

真正的课堂(精选12篇)

真正的课堂 篇1

随着高效课堂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我校师生共同进入了高效课堂的尝试阶段。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 我对高效课堂模式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我认为真正实效的“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教师要充分地备课, 学生要充分地预习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 作为教师, 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 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 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 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文本结构, 它的总体构想、由几部分构成、每部分以什么方式教学生学习、课堂时间如何分配、思考问题和训练题如何设置等。教师要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 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台阶”, 设置“脚手架”, 善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 而学生的预习是学习的起点。因此, 我校领导要求我们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讲易混点, 讲易错点, 讲易漏点。

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并且对知识点重新整合, 编写好导学案。只有精心编写好了导学案, 学生才能按照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语言点以及预习作业去认真预习课本, 学生的预习有了目的性, 预习就不会盲目。所以, 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认真备课, 查阅资料, 要确保导学案有利于学生预习好课本内容, 不影响课堂教学, 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教师要有准确的定位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 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 亲身经历新知识探究的过程, 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激情, 感受文化之美,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素质。

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 或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课堂”变“学堂”, 要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教师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展示的机会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技艺、反复练习、强化的过程”, 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内化新知识, 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意义”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 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 自主感悟, 自主得出结论。

四、课堂要有有效的评价

斯塔弗尔比姆曾经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是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魔棒”。所以, 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 更应当以鼓励学生为主, 尤其是对处于弱势的学生, 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 有过错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了解和帮助, 在评价中要给予更多的激励, 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使其感受到期望和信心。因此, 教师饱含真情、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催化剂,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进心、自尊心。反之, 教师的评价语言或方法、形式运用不恰当往往就会在学生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评价, 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 却是孩子们的阳光, 是课堂的生命, 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根牵引他的红线, 使他学会看路、走路, 并有勇气一直健康地走下去。

总之, 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学会设计、引导、评价和学生学会自学、思考、探究、提升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 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 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 不讲解。作为教师, 我们也应该在教学反思过程中,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驾驭高效课堂的能力, 使高效课堂真正高效!

摘要: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 或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学会设计、引导、评价和学生学会自学、思考、探究、提升的课堂。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课堂”变“学堂”, 要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

关键词:高效课堂,角色转变,评价

真正的课堂 篇2

――谈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曾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台上鲁迅郭沫若说书演义,座中琼瑶梁羽生谈爱说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戏份,教师始终采用的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则只是充当“配角”、“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低得可怜。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这样的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将是可想而知了。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改变,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课堂地位。

(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课堂一改传统的单一的师生互动,它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主要的也是更多的是增加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一问到底的弊病,而是讲得少,讲得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有了改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是学生。

(三)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恰恰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款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一两个学生的发展,而应使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才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

要改变这种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现象,就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和“汇报员”(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明确地分工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有责任感,人人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绝不是“配角”或“听众”。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是轮流交换,从而促使小组成员间的角色互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学生偏偏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有时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的时间太少也会导致学生兴趣难以激活现象。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好应有的契机。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预知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在教上《孔乙己》一文时,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突破口,同时又是该篇课文的难点。作者鲁迅是一位大家早已熟知的大文豪,他将“大约”和“的确”同时置于一句中,这是不是很矛盾?“大约”指的是什么?“的确”又指的是什么?教师从这里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激起学生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探索。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相互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小组学习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每学习一篇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通过学生自我预习,从中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小组主持人对小组成员所交的问题进行汇总后,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进行学习、解决,然后找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教师。如果小组提出的问题在班级中带有普遍性,教师则进行启发、引导全班所有学习小组再作探讨,如果只是个别小组的问题,教师则对该小组进行启发、引导,无需在全班各学习小组中展开了。独立思考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因此开展小组讨论也就有热情。

另外,必须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合作学习并非只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因为热烈的课堂气氛并非都是有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培养应有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必须考虑某篇课文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某一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所讨论的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现状,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人民教育》第10期)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王坦)(刊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教师是课堂的真正导演 篇3

课堂只是教学的载体,在提倡素質教育时,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这一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发挥的作用。因此,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要让教师先“活”起来,用教师的“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用教师的“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教师这“星星之火”燎起学生之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碰撞,必然会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起到授业解惑的作用,更应该扮演导演兼编剧的角色,熟悉文本,安排好“角色”,拟定教学方案,领导整个教学工作,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充满活力、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工夫。

一、与时俱进,联系热点

现如今语文在学生心中犹如“鸡肋”,“古人为什么要写那么多文言文呢”、“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呢”、“课文的作品我们不喜欢,毫无兴趣”,这样的话让我们痛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课文作品不好?显然不是。这主要是因为课文作品中的时代、社会背景,甚至人生观念与现在学生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人生观念差异太大,他们的人生阅历及认知能力让他们无法理解课文作品的深刻和永恒。加上现今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少之又少,把仅有的一些课外阅读时间花在网络文学和读图上,因此学生的喜好往往成了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第一个绊脚石。如何让这绊脚石变成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奠基石呢?这就要求教学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诱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激活学生的思维,拉近学生与课文作品的距离。在进行名著《西游记》教学时,与“找不同”的游戏相结合,分组竞赛。通过观赏影视剧《西游记》片段,找出其与文本相应章节中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影视题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感悟,使课堂“活”起来。

二、利用语言魅力,激活课堂

“导演”首先重在“导”,这就要求其不仅有组织能力,更要有沟通能力,而语言就是最好的沟通桥梁,是教与学的最重要的传播介质。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的语言就要生动、流畅、有感染力、有启发性,并要注重语言的生活化。生活化的语言是“对话”的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结合文本特点,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同时,生活化的语言是生动的,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这就意味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活”起来。著名学者韩军来我市开讲座,给学生上《南来北往》一课时的自我介绍让我印象深刻。师:你们认识“韩军”。生:不认识。师:“韩军”很厉害,很有名的,你们怎么会不认识呢?没理由不认识的呀。生:老师我们真的不认识。师:韩军昨天还在公海和美军联合演习,今天就在这里给你们上课,你们说韩军厉不厉害,这下认识韩军了吗?生:认识了。听讲座的老师都忍不住笑出来。就在这幽默轻松的自我介绍中,韩军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很快地让学生对他的教学充满期待,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很快地融入课堂中。从这教学实录中不难看出,在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语言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活他们的思维。

三、“导”而优则“演”

教师作为一名课堂的导演者,仅有出色的“导”的技能不够,“导而优则演”,在课堂的组织教学中还要会演,“演”是个人能力的展现。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领者,自身要有良好的素质、出色的技能和较完善的知识储备,并将这些转化为教学能力,较好地运用于每节课的教学中。

在观摩同题异构课《海燕》(高尔基)时,给了我内心极大的震撼,两位教师的课堂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邱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导”得好,使整堂课成为一集精彩的“影视剧”,而且她“演”得好,将自己朗读和演讲的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学生的情绪都带到文本中。同时通过自己的“演”带动和指导学生更好地去“演”,让学生成为出色的“表演者”。一节课下来,按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形容就是没有“尿点”,让观摩的老师听得耳目一新,让学生在激情澎湃、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感受到文本蕴含的情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朗读技能。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教育“导和演”的作用,过多地参照教学用书,盲目从书中照搬照用,或者武断地用自己的看法和思维指导学生,从而扼杀学生的真实情感,使他们逐渐变得不会说、不敢说,丧失个性,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让真正的民主走进课堂 篇4

一、互相尊重是民主的精髓

尊重是民主永恒的主题。民主的课堂其实就是“尊重”的课堂。这种尊重不是放任自流, 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这种尊重, 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的交流。

1. 师生间的互相尊重。

在民主的课堂里, 教师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了下来, 教师面前的学生不再是机械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的合作者。教学活动就是在这样一种“尊重”的前提下展开的。教师要尊重学生, 包括尊重学生认识中的错误以及性格中的瑕疵, 即使学生的认识有误, 也应该在被尊重的关系中被揭示, 而不是在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损中被否定被讽刺。尊重也意味着对学生的错误不视而不见, 而是在合作、引导中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

2. 学生间的互相尊重和对文本的尊重。

在民主的课堂上不管是合作交流还是个体思考, 都体现着学生与学生的互相尊重。这种尊重, 体现在学生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合作交流中达成共识。只有充分的尊重、才能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全体之间思维不断地碰撞和交融, 才能到达一个“其乐融融”的民主世界。所谓的尊重, 还表现在师生对文本的尊重上。这种尊重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师生对文本不仅仅是分析和记忆, 更重要的是基于文本之上的创造性的理解, 二是不盲从于文本, 而是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

二、积极参与是民主的表现

现在有很多演示课, 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也很精彩, 但是回答的往往只是几个“尖子生”, 几个学生代替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的地位, 抢尽风头;大部分学生作“壁上观”, 是课堂上的看客。这与传统教学的一言堂相比, 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民主课堂上的学生应是积极参与的, 这种积极, 表现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真正的参与是所有的学生 (至少是大部分学生) 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他们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起着穿针引线和适时引导的作用。

民主的课堂应该是既轻松与紧张、既活泼与严肃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合理, 否则只会走上形式主义的迷途。教师设计思考的问题要适宜, 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只会使讨论成为聊天的借口、热闹的形式。教师课堂设计还应具有层递性, 整个教学流程和学生的活动显现一种盘旋上升的势态。

真正的课堂 篇5

以前我们是以学生上课是否听教师的口令,一堂课的课堂纪律是否好来评价一名教师和一些学生,甚至来评价一堂课,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发挥的好,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事实是这样的吗?

那么我们来想一想我们最终上课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怎样才能用有趣、活泼的各种活动来使学生学会各种动作,使学生的自身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我想单靠教师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不断的发挥自身的特长,对各种活动进行赏识、创新,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得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依据《教学大纲》全面、具体、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通过师生的交谈,通过体育委员的传递,通过学生的局面建议和意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归纳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他们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体现其主体作用。各个学校不一样,同一年级不同班不一样,同一班不同性别不一样,同性别不同个体差异不一样,不同层次就有人同的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得让学生去思维去创造。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权威性的讲解和示范,不加疑问的模仿和吸收,应该离我们而去或者即将慢慢地而去。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如电脑、电视、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来解决教师讲解、示范的难题。如教师在小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中,教师用简单的启发性语言说明,凭学生对篮球球性的感性认识,先让学生去练习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练习完毕,学生发言总结技术动作要领或注意什么,学生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各揉已见,即使有点错误的观念也是可贵的。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总结,正误技术动作比较从而得出正确技术动作要领,老师建议性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以及重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老师的讲解、示范再继续练习去完善技术动作。以上例子不是讲解、示范与学生练习教学顺序简单的调换,而是观念的转变,让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思维这一过程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再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背后的影子,创造能力更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课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一次体育课上,我试着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自编一节徒手操带领其它同学做准备活动,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有的用舞蹈动作改造;有的用武术动作改编;有的用足球、篮球技术动作简化,领操的同学的示范各具特色,学习的同学认认真真,时而有掌声、时而有欢笑,学生在活而不乱中得到了锻炼,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其实,体育课中,你还可以发现许多地方都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号召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各种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创意,也只有这样让每个同学有机会去真正实践,让他们自己去思维去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老师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机会。

体育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有就是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育课上“吃不饱”与“吃不好”现象比较明显,对同一教材内容,好的很容易完成,差的难以完成,这样体育课半数人都没有了积极主动性,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感到体育课的主人是自己,所有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是为自己设计。分组的标准很多,有性别差异,有身体素质差异,有特殊项目所需的素质不同等等。只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

相信学生,还他们真正的课堂 篇6

随着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教研科研中心向全市中小学提出了“343”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体现三个特点——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课堂教学要体现四个环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达标训练与测评;听课评课要体现三点精要——学生整体学习状态如何,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课标与学情,教学行为是否致力于目标达成,达标效果如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无疑给高中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新课程模式下如何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我校对教学改革极其重视,先后带领我们赴青岛即墨中学、山西泽州一中、山西新绛中学深入课堂进行学习。这些学校的老师利用学案导学,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深深打动着我,笔者开始相信学生,还他们真正的课堂。

二、案例描述

高一第二学期,外研版新标准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模块语法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连词but, however, although, while的用法,并将这些连词运用到写作中去。

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也讲过这个内容,设计如下:

【片段一】

步骤一: 讲述这四个连词的用法,举例说明它们在句中的作用。(学生认真地记笔记,看例句,拼命地吸收笔者所讲的知识。他们学得很认真,却没有时间独立思考。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步骤二: 出示练习题。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基础好的学生认真做题,基础薄弱的却满脸迷茫,探头探脑地搜寻答案,以备提问。)

步骤三: 核对答案,讲解学生出错的题目。(基础好的学生学会了,基础薄弱的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吸收,依然感到茫然。)

效果: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基础好的学生学会了,但没有经历自我探究的过程,没有对这四个连词的用法的最深刻的体会,也没有机会展示。基础薄弱的学生一节课学习效果甚微,听了些语法知识,但却用不起来。

反思感受:课堂掌握在教师一人手中,教师指挥着学生听,指挥着学生练,指挥着学生改错。教师讲的很累,他们记得也很累。看到他们迷茫的眼睛,笔者感到很苦恼,很无奈。师生双方都没有感到教与学的乐趣都是在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感觉不到任何成就感。

学习回来之后,再次讲到这个内容,笔者做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大胆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片段二】

步骤一: 呈现学习目标(观察并发现连词but, however, although, while的用法。通过课本所列语句感知其位置、语意、标点。体会这四个词在句中的不同用法,享受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下面的学习准确定位。)

步骤二: 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SB. P14 Activity 1中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各组互相交流,得出结论。(学生之间在完全放松的氛围中讨论学习,每个人都有质疑和为他人解决问题的机会,讨论空前热烈。)

1. Does “however”mean the same as “but”?

A. Yes. B. No.

2. Which of them can join two parts of a sentence?

A. but B. however

3. Which of them should be followed by a comma?

A. but B. however

步骤三:学生先独立,后与组员合作完成练习,并上台进行展示。(练习成阶梯状,难度逐渐上升。小组智慧的结晶,输入后的输出,加深印象,增强自信心。)

1. In a developed country, people have nice clothes to wear_________ in a poor country people have few clothes.

2. In a developed country, people have nice clothes to wear._________, in a poor country people have few clothes.

3. In a developed country, most people have a home._________, in a poor country .

4. In a poor country, [CD#10] in a developed country one can get good medical care.

5. In big cities, [CD#10] but in poor villages [CD#10]

6.[CD#15].

步骤四: 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阅读SB. P14 Activity 3中的句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 Which word is used to compare(比较) two facts?

A. while B. although

2. Which word can be replaced(代替) by “but”?

A. while B. although

3. 观察下面两句话,思考while和but有何不同。

1) I like English but I dont like history.

2) I like English while my sister likes history.

思考:表示转折关系使用_________,表示两事实的比较用_________.

步驟五: 学生合作学习,完成练习,并上台进行展示。

练习一、改错:The UK is a developed country but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_________

练习二、完成SB. P73 Activity 1中的练习。

步骤六: 当堂检测(学生自主测评,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I.基础测评:用but, however, while, although 填空。

1._________ the computer is old, it is still very useful.

2. I like English_________ my brother likes math.

3. He knocked and knocked,_________ no one came to answer the door.

4. It was very cold. She,_________, went swimming.

II.能力提升:依据汉语补全句子。

1. 这里夏天热,但冬天不冷。It is hot here in summ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winter.

2. 她看上去很年轻,可是她已三十多岁了。

She [CD#5] really [CD#5],_________ she is over 30.

3. 我喜欢喝茶,而她喜欢喝咖啡。

I_________ tea,_________ she enjoys coffee.

三、教学反思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7

最近我校语文组马老师上了一堂教学展示课《夏》。通过学习和思考, 我深受启发。马老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语文课堂标准》的具体要求, 琢磨定标定位, 精心设计教案, 大胆实行教学创新,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师生互动, 教学双赢。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怎能不喜爱呢?

《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马老师精心设计为一堂诵读品析课,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重视朗读训练,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在语言品味中熏陶学生的情感, 文本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在拓展练习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灵感, 调动学生的情绪, 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体现出教者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这堂课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学习和借鉴。

第一, 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人就很重视朗读, 认为“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化, 不知是人之文也, 我之文也”, 要求学生要“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心同其情, 耳醉其音”。这堂课通过朗读训练,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朗读的形式多变, 如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跟读、轮读等,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特点,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整节课, 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读了词语, 读了关键句, 读了重点段, 读了整篇文章, 在课文中读了几个轮回,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验和感悟。除了精读课文, 老师还安排了范读, 课前的“读诗辨季节”, 课后的“古诗积累”,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学生不仅读懂了梁衡的《夏》, 还读懂了王维的《苦行》, 更会读懂春, 读懂秋, 读懂冬, 读懂了更多的文章。

第二, 以生为本,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 重在点拨, 引导,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凸显, 教师把学生推到前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课不是看老师讲授给学生多少, 而是要看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 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 体验了多少。即使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 但其意义完全不一样。“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这堂课在分析夏天景色的特点时, 教师始终让学生阅读, 寻找, 自由地表达。哪些词语用得好, 哪些词语能体现夏天的特点, 教师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在独立揣摩的基础上敢于举手发言, 与同学与老师展开讨论, 也许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 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动词的准确运用, 要求学生用笔圈画起来, 并作点评, 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 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这课堂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体现人文关怀。“读诗辨季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形成了一种和谐融洽而又热烈的氛围。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学生的充分准备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 老师让学生读一读, 品一品, 写一写。学生读文中自己欣赏的句子, 从自己的认知角度说出欣赏的理由, 反复咀嚼、品味, 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启发、激励,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文中的美点、亮点。在品析的基础上, 教师又放手让学生练一练。教师精选了文中的例句:“春之色为冷的绿, 如碧波, 如嫩竹, 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 如夕阳, 如红叶, 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进行仿句练习时, 要求学生以冬之色和夏之色开头仿写两句。仿写是阅读表达的结合, 是阅读的延伸, 既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 抒发出他们对不同季节的不同情怀, 还有对同一季节的不同情感,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智慧碰撞, 绽放出课堂的生命之花。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 篇8

下面就结合本人执教的《麋鹿》(第二课时)的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镜头一】

学习单:

(1)小组合作:模仿讲解员,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2)方法提示:组长先进行合理分工,介绍的时候可用课文中语句,也可自己组织语言,注意:要点要讲清,语言要流畅,仪表要大方。

(3)学习时间:5分钟。

生1: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请跟随我们的导游一起进入园区。

生2:游客们,大家好,请看,出现在我们前方的就是麋鹿,传说它是神仙姜子牙的坐骑呢。你看,它的角长得像鹿;脸长得像马;蹄子长得像牛;尾巴长得像驴,所以它也俗称“四不像”。

生3:大家请继续跟着我往前走,你看,麋鹿体形较大,一般雄性体重可达250千克。它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立时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雌麋鹿是没有角的,体型也比较小。它的毛色会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变成棕灰色。各位游客,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你知道麋鹿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吗?

生4: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喜欢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觅食,隆冬季节也不例外。它的繁殖能力很低,怀孕期达九个半月,而且每胎仅产1仔。

生5:据考证,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麋鹿,所以中国是麋鹿的故乡。而在汉朝以后,麋鹿逐渐减少,最后销声匿迹。1865年,在北京南郊发现少量麋鹿,可随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麋鹿在国内再次绝迹。后来麋鹿在国外繁殖,1986年,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评析:先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为了确保“先学”的效果,教师的指导必须做到:要求,内容、方法、时间。这张学习单中的学习任务十分明确,即抓住外形、生活习性,来介绍麋鹿。因为这项学习任务比较繁杂,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特意加进了方法的提示:(1)合理分工;(2)可结合课文语言,也可自行组织语言。对介绍提出的三点要求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表达特点。对于学习时间,也有明确规定。有了这些“方向标”,学生有的放矢,积极地合作,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学习任务,其中还不乏精彩之作。

【镜头二】

师:(出示一段改写后文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并与课文进行比较,同桌讨论:哪段文字更好?好在哪里?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有非常好的做法,即把课文中多出的部分画了出来,这样更利于比较。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但是有一个问题,咱们在评价哪个句子好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说“具体、生动”等词,要能结合具体词句,说清楚它好在哪里,这样听的同学才会心服口服。

师:说得真好啊!同学们,这就叫“抓住事例,有理有据呀”!

评析:课堂教学的顺序,不能完全由课前的预设排定,在“还学于生”的课堂里,我们更需要顺学而导,跟着学生的学情走,去因势利导,才能真正解决教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复杂而多变,许多情况难以预料,上面片段中,我通过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了一些“教学点”,于是及时把好的做法向全班介绍,提醒学生注意不足之处,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在学生能达到这一要求时,通过评价让学生再次明确谈感受的要求。这样做才是顺学而导,导在要害处、教在点子上,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镜头三】

学习单: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用“_____”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用“﹏﹏”划出体现麋鹿数量的词语,用“△”标出体现地点的词语。

(2)从麋鹿传奇的经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感悟写在文字的旁边。

(3)学习时间:5分钟。

评析:这张学习单的设计是在听取同年级组两位老师执教后制订的。对于麋鹿“传奇经历”这一部分内容,两位老师采用的方式分别是:(1)默读课文,填写表格;(2)给出时间,练习复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前者的做法让学生填表耗费了大量时间;后者的做法让学生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

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又高效率地完成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呢?我经过思考确定了这样的学习任务:三种不同符号,找出三个重要内容,由此学生对麋鹿的传奇经历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单独条线的交流跳跃性太大,不能让学生形成“面”的印象,于是我临时加入进去,和学生配合着说,交流结束后,学生抓住“时间、数量、地点”这三个关键要素,对麋鹿的传奇经历有了清晰的认识,为之后介绍麋鹿打下了基础。选择这样的方式,符合“精教”的理念:学生会的不教,他能说明的不重复,在他们有困难的地方因势利导。

语文课要走向生本,要以学定教,更要顺学而导;要不失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忘老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9

一个人只有处身于宽松的氛围中, 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才会勇于表现自我,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依此来衡量我们的课堂, 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长期忽视了.学生很少有自己活动的余地, 很少有自己的一份天地, 更不用说自己动手的机会了.如:在学习“平行公理”这一知识时, 有的教师做出了计算机演示教具, 设计了精美的动画效果, 学生看“傻”了, 听课教师听“呆”了, 都认为这是完美的好课.然而学生却一动不动, 而我在教学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平行线, 通过经历“一画二靠三移四画”的画图过程, 体验了图形的形成过程, 从而探索总结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重要知识, 通过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动口总结叙述, 使外部的学习活动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促使了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全部认识过程都是学生自己总结的, 而不是教师灌输的.

相比之下, 第一种设计恰恰是满堂灌的典型代表, 只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用上了现代教学用具, 变“老师讲学生听”为“电脑演学生看”, 学生不仅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 反而变成了观众.所谓学生为主体, 是说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 教师仅仅是导演, 导演的高明之处, 是考虑怎样设计才能使这场戏更精彩, 而不是自己加入进来代替学生表演, 本末倒置, 主角反而成了观众

大作家们之所以下笔千言, 是因为对某些事物的耳闻目睹, 甚至亲身体会, 心灵受到触动, 有感而发.胸中有丘壑, 方能写出山川之美.而胸中的丘壑岂是听别人说说而已.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生动鲜活的过程中去, 从中发现它们思维的闪光点, 并让它们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 从而培养它们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优良的思维品质, 点燃它们创造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去体验课本上的、生活中的、身边的数学知识, 去看、听、想、悟, 从而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如在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 先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体会跳远成绩的测量实况;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 我结合所学内容告诉学生具体做法后, 让学生自己去测量一下校园内旗杆的高度, 教师重点是做好室外测量指导让学生动手操作, 实际测量,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要求认真测量, 实事求是,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测量的步骤, 作好小结与记录, 当他们所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同时, 都兴高采烈, 兴趣盎然.这个过程全是在学生的自主参与下进行的.这个例子说明, 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潜力,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能随时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启发诱导得当, 它们就能大胆展示、探索事物内部规律和思维过程.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和探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实验很少, 学生动手的机会更少, 即便有个实验, 也就是老师做, 学生看.老师们都一定有这样的体会, 当你做实验时由于一个人不方便而要找一名同学帮助时,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争着要求上前面去帮助老师做实验.看到这种现象, 不知老师们想没想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强烈的动手的愿望, 同时也是学生求知若渴的一种表现, 如果适时地加以诱导, 就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一列火车以1千米/分的速度通过一座长400米大桥, 用了半分钟, 问这列火车的身长为多少米.

讲此题如果仅仅进行“纸上谈兵”, 一部分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不易理解题意, 正确理解题意列出方程的难点就难以突破.为此, 我事先让学生利用废塑料泡沫板自制了一件简单的教具, 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火车”通过“大桥”时的运行情况, 并让每一名学生动手“记录”, “火车”在“大桥”上的关键时刻的位置并绘制成图形.利用图1, 向学生强调火车头A从上桥的一端点开始, 到车尾B离开桥的另一端时止, 就表示这列“火车”通过了“大桥”, 如果设火车的车身长为x米, 那么图1就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车身、桥长、火车运行半分钟的行程之间的关系.也较易地列出方程x+400=500.此题的难点就在学生动手演示、记录、画图和认真观察中化解了.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篇10

一、端正教育思想, 优化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能力发展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 究其目的, 都是为了学生。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虽然对学生有提问、练习等互动环节, 但重点在讲, 学生是一种被动听的状态;观摩教学中, 虽然设计的有互动, 但讲课的教师强调讲得精细, 听课的教师更看重的主讲教师的讲授的如何, 双方把学生给忘了。提倡教学信息化的今天, 无论是传统的授导型教学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探究型教学, 都把学生推到了课堂的最前沿, 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主持人”, 一步一步引导着学生展开学习。教师的观念要先变,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 参与进来, 我在《中文Excel2002实用教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中文Excel2002实用教程》中与其他专业课类似的知识点, 让学生讲

用过Office组件的用户都知道, 《中文Excel2002实用教程》中有些知识与《中文W o r d 2 0 0 2实用教程》是类似的, 《中文Word2002实用教程》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是上一学期开过, 比如E x c e l的编辑操作, 无非还是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等, 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缺乏难度, 如果按传统教学, 教学讲得滔滔不绝,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提前预习, 上课前学生的大脑中对本节课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 同时也有了一些疑问, 上课时, 我让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同学上台演示讲, 我在下面观察, 根据学生的操作和讲解及时引导, 补充。对于讲课的学生, 我鼓励他用自己的语言把操作表达出来, 这时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对于听课的同学, 也很带劲, 因为老师平时操作一般不会有失误, 但是学生就不一样了, 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熟练度不够, 再加上紧张, 难免会有误操作, 听的学生看得可认真了, 一个个争着发表意见, 指点如何改正。学生演示时出现问题, 不怕, 因为错误具有代表性, 教师也能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出错时, 我就及时说:“这个问题其他同学上去, 也可能会出现, 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它吧!”同学生各抒己见, 我提倡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方法多种多样, 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最后我再理清整个操作思路, 同学们听得更认真了。从学生的“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往往更利于学生的学,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

2. 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Excel2002的排序功能很实用, 但是讲起来知识点不多, 课堂剩余空间大, 以往的教学中, 剩余时间给出例子, 让学生轮流上去练。现在演示教学完成后, 我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各组代表提出生活中用到排序功能的情况, 并且给出原始数据表, 自己随机挑其他组同学上台解决。同学们都开始思考, 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总成绩单排名次, 月生活费的高低排名, 全年每个月电话费的排名, 50米短跑成绩的排名……提问题的学生精心设计, 解决问题的学习专心操作, 学生们一心扑在了任务上, 对于独立完成好的小组, 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于遇到操作问题的小组, 其他学生积极献策, 通过实例练习不仅让学生熟练了排序的操作步骤, 同时也实现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在课堂上消化了所学的知识, 另外又鼓励和引导了学生发问、解疑、对不同思路的质疑,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新的教育理念, 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动手动脑, 能使学习者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倾向于体验学习, 让学生融入整个学习过程。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 对学习报一种主动的姿态呢?

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对于Excel200的数据管理功能, 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进行教学设计。我让学生提前预习, 并准备好生活实例, 讲课时所用例子我会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 比如学生们提出的三好学生的成绩评定标准, 就是从成绩单中筛选出各门课成绩都在85分以上的同学, 给出原始数据后, 我并不急于讲解步骤, 而是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动, 我问:现在如何你是班主任, 从成绩方面要选出三好学生, 你是怎么做的?同学们马上进入状态:我把成绩单摆在面前, 从第一个学生的成绩开始看, 看他每门课是否都在85分以上, 是的话, 拿笔画上;再看第二个……直到最后一个学生, 画出记号的就是三好学生。我告诉同学们, 这就是筛选的步骤:你把每个学生的成绩都看了, 整个成绩单就是数据筛选的范围;看每门课是否在85分以上, 这就是筛选的条件, 画出的记号就是要实现的结果, 筛选问题就解决了。然后我与同学们一起把思路转成步骤, 讲解操作方法, 学生们听得高兴, 问题是他们给出的, 方法是他们想出的, 参与是快乐, 同时又学到了知识。

2. 教是为了学, 学习的是方法

教师讲课, 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受用, 能引导学生自己动脑, 自己得到理解, 这是好的教法。很多技校的教师提到:现在的学生太懒惰, 老师指一点做一点, 点到哪儿停到哪儿, 问题稍微一变就不会了。是教师讲得太具体了, 还是学生不会融会贯通?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讲时都是针对实例进行的, 学生学时局限性太大, 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方法。我在讲解Excel2002的分类汇总时, 不针对一个例子进行, 同时展开两个实例, 操作归纳到一般情况, 并且随时让学生说思路, 学生知道只会具体的一个操作步骤, 照搬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学时比较认真, 用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要会学, 学方法更重要, 方法一旦掌握, 问题怎么变, 都能迎刃而解。

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 篇11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面向21世纪,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在更高普及教育的基础上,更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其中培养高素质的富于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正被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实施的主阵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的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笔者认为: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语文课教学以灌输为手段,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目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陈旧而呆板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落实各项知识。"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要激发学生的"情绪区"。

(1)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为下一步学习打下情感基础。提供给学生自主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学生个性的发展,又有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

2、引起学生的悬念: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便主动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描写较为精彩的散文,可在课前介绍一下其中的片断,使学生在课前能如窥百花园的一色,急于看全貌;有的教师可只讲故事高潮前的瞬间,使学生担心人物的命运,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驱使学生积极地去阅读课文,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

2 创设学习氛围,建立和谐关系是条件

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的状态,最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假如老师对学生意外的行为,就加以否定和制止,必然会扼杀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和谐环境里,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自信。

1、给学生以自由:教学中,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教学《背影》,就应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在课前搜集朱自清的材料,课堂上分组进行交流,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课堂上谈自己生活的感受。一定能够惊喜地发现:班上的后进生也都会开"金口"。这样,同学们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强了,思维也活跃了。 2、鼓励创造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创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绞尽脑汁地、认真地阅读课文。课中教师进行抽查指导,从而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要自觉地要求自己"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放下架子"这也意味着尊重、民主、分享与对话,把课堂的多数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思考和表达空间,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经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3 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就启迪我们,教师教书应该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是终生受益的源泉。有了自学能力,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学习积极性盎然,效率提高。教师应特别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积极引导,开掘智力。

(1) 指点学习门径: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一方面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熊熊燃烧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教师自己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点拔和启发,在学生自己分析、相互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还不能回答的问题,出现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简单地告知结论,应为学生铺设知识、能力的台阶,使学生不断在成就感的鼓舞下,去感悟新知识,获得最终结论,教师后以明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有效地落实各项知识。

(2) 导入学习目标: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教师导入课文要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而学"、"我要学什么"的首要问题,从而明确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吃透"大纲"和教材,找出语言文字的特点。研究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差异,制定适度而又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其目标最好应有上限和下限,不能不着边际。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适合全体学生实际性学习。让所有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4 精心设计教法,鼓励学生质疑是手段

课程是学校有意识设计的教育内容,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设计蓝图,是传承人类间接文明的重要载体。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潜能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从而切实做到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最佳教法,搞好课堂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 (1) 为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精心设计教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君临一切,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师生更多的是朋友情感。为此,教法设计: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要想获得它,须经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情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的,读得太少,学生"感情积累"不够。企图想通过教师本人多讲,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教师应把读、思、感、悟"的能力养成如实还给学生。

(2)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教学上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应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独到见解,肯定学生善于钻研,深思乐问,富有创新精神。

5 赞赏、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是途径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篇12

学生成绩好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结果, 而我更多地强调取得这样一个结果的过程, 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率和他取得好的成绩基本是成正比的, 所以上课时, 我经常给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不比起点比进步, 不比智力比努力, 不比过去比现在, 不比结果比过程”, 我会更多地关注你“取得的进步”和“主观的努力”, 更多地在意你“课堂活动的参与率”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我一定要跟上老师的思维, 在课堂上多多表现自我”, 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上课时的细节处理上, 我努力注意这样几点:

1. 多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部分老师认为, 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老师的地位应该凌驾于学生之上, 神圣不可侵犯。固然, 师道尊严是要有的, 但如果总是一副高高在上, 让学生难以接近的样子, 又怎能和学生融洽相处, 学生在对你的惧怕中接受知识, 效果可想而知。孔子弟子三千, 他上课时, 弟子们总是围坐在他周围, 弟子也都非常尊敬他, 所以, 我认为老师应该多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例如在讲台前讲课, 前面的学生能一直专心听讲, 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而后面的学生, 就容易开小差, 不能完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走到学生中去, 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一方面最大程度的影响学生, 使有些学生没有空余时间开小差, 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教师来说都很重要。

2. 多多创设课堂活动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者一言谈, 课堂45分钟, 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 教者讲得不厌其烦, 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这种教学方式必须改进, 要多多创设课堂活动的机会。例如我在讲余光中的《乡愁》时, 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把诗歌一句一句地分析给学生听, 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把诗歌反复朗读, 并要求学生在自我朗读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去遐想, 几个部分各是怎样的情境, 然后再让学生自由地站起来表述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学生们各抒己见, 见仁见智, 就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氛围,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多多给每一位学生机会。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教师应把课堂活动的权力下放给每一位学生, 一视同仁, 特别应经常鼓励那些胆怯、自卑的学生, 告诉他们, 只要勇敢地站起来, 哪怕是问题回答错了, 老师都会觉得你进步了。记得有一年教的一个班级, 绝大多数学生性格都很活泼, 能说会道, 所以上课时的课堂气氛非常好,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有少部分学生, 性格内向, 不善言辞, 总是游离于课堂之外, 在以后上课时, 遇到一些估计这些学生应该会的问题, 就把机会让给他们, 如此反复, 时间长了, 机会多了, 他们就渐渐有了成就感, 自然也就自信起来, 课堂上再有这样和大家一起活动的机会, 他们也就不拒绝了。

4. 多多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达。

在学生表达时, 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在用心地听, 表明你的态度很诚恳, 从而使学生逐渐达到“想说、敢说、愿说”。不到万不得已, 千万不要打断学生讲话。学生表达不清、叙述凌乱时, 千万不要显得不耐烦, 而应支持鼓励或者友情提醒。记得刚刚工作的那一年, 我也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学生们上课也都踊跃积极地参与, 甚至有时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好多同学争着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很欣慰, 甚至还沾沾自喜, 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原来如此简单, 只要学生站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说, 这个效果就算不错, 可“好景”不长, 回答问题的日渐少了, 我着急了, 和学生交流, 他们纷纷说:“总觉得老师在听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心不在焉”, “我们的话还没说好就被老师抢断了”, “老师从不对我们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 “觉得回答问题成了形式”。听了学生的话, 我惊呆了, 转而反省自己的做法又的确如此, 所谓“有则改之”, 我立刻改变了自己的做法, 学生的回答我耐心地倾听, 不久, 课堂气氛又恢复如初了。

5. 多多赏识学生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被欣赏被重视的欲望, 特别是差生, 表扬赞赏的话, 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因而, 恰当中肯的表扬, 在他们心中是会掀起巨大波澜的。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作为老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并发现这些闪光点, 及时予以表扬, 那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也许会因此而慢慢改变他对学习的态度, 从而使他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6. 多多设法“逼迫”学生积极参与。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惰性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纵使你给学生再多的机会, 学生也没有了活动当初的积极性, 这时老师就得多多设法“逼迫”学生积极参与。比如我在讲授文言文翻译时, 有时先让学生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自主翻译, 遇到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组长写到黑板上 (写到黑板上的问题必须有难度、有质量) , 全班交流。如果哪个小组没有问题写到黑板上, 就说明这一组全部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点, 我就先到这个小组去提问题, 不能出现错误, 否则要被“处罚”。为了避免被处罚, 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努力地自主学习, 充分地组织讨论, 尽力地发现问题, 勇敢地展现自我。先“逼迫”学生积极参与, 形成习惯后, 学生也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了。

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 我觉得, 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最关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而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上一篇:供电企业管理信息化下一篇:让学生上快乐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