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2024-06-12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精选11篇)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篇1

新学期开学才十多天, 班主任无奈地告诉我, 新宇可能辍学了。对于新宇的表现, 我早有耳闻:新宇学习成绩一向较差, 不做作业是常有的事, 上学期在校住宿, 还经常背着老师买烟抽。开学以来新宇已是五次没写英语作业, 英语教师曾警告他说, 如果再不写作业, 就让他停课反省, 谁知新宇满不在乎的说:“停课就停课。”班主任也找新宇谈过话, 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这样一个令老师闹心的学困生, 放弃他也无可厚非。可是我心里有一种隐痛:学生辍学是教育的偏差, 这真是教育的悲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激励和挽救, 而不是放弃!一种为人师的责任心提醒我:得拉他一把。我决定先做一下调查, 以便开展下步工作。

通过不同途径我获得了一些信息:新宇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外出打工, 有时几个月不回家, 幼小的新宇跟随外公生活, 因为缺少父爱母爱, 外公处处依从他, 使他养成了倔强任性的性格, 加上思想教育不够, 对学习没有兴趣。前些天又打着学校收书钱的幌子, 跟家里要了120元钱, 偷偷到网吧去打游戏, 被他外公发现后只剩了十几元钱。班上同学对他的评价是:不爱写作业, 学习成绩差;但是为人热情, 慷慨大方, 从不欺负同学……了解到这些, 我的心里一阵酸楚和自责: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 但教育者的失察和缺少关爱, 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 最终由厌学走向辍学。马斯洛层次需求论认为:当一个人的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 他就会把这种需求转到别的方面, 从而获得新的尊重需求。显然新宇在学习上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 从而降低了学习需求。为获得新的尊重需求, 他做事热情大方、团结同学, 以博得同学的好感。

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这样一个少年就此告别读书生涯, 得到的只是残缺的教育?我们应该付出我们的关爱、我们的真情。解铃还需系铃人, 想让新宇回来, 还需要班主任、英语老师的共同努力。英语老师表示自己的处理方法有些简单, 激将不成反被将;班主任也不忍心就这样放弃。于是我们与家长取得了联系, 家长表示愿意协助学校说服其返校。

但我们意识到:对于新宇这样的学生, 如果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而不是出于自愿, 即使回到学校, 也是强扭的瓜不甜。为此, 我们决定先从其思想入手, 以真情打动他的心灵。晚放学我们派了两名和新宇要好的朋友去看望了他, 但隐瞒了是老师委派。他们谈到了学校里最近发生的一些趣事, 并说同学们都很想念他……我又趁热打铁给新宇写了一封信, 以一个兄长的口吻跟他谈了做人、处世、对待挫折等方面的事, 并真诚地希望他归队。第二天早晨, 新宇在他父亲的陪伴下背着书包回来了!他不但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还当着父亲和老师的面做了保证。

辍学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但如何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向合格生转化, 是一个更重要的课题。我们根据他基础差、信心不足的特点, 共同研究制定出一个方案:

1、给他安排了热情开朗的学习委员做同桌, 及时辅导以解决他学习中的疑难。

2、针对他本人的实际水平, 给他降低作业难度, 同时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 增强他的学习信心。

3、对他的作业多采用面批的方式, 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4、上课有意识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及时肯定其细微的进步, 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新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各科作业都完成的很好, 上课表现也很积极, 课堂检测成绩也比以前有了较大进步。

正当所有老师为其进步高兴时, 新宇竟然又有几次作业没有完成, 学习兴趣也不比先前。我们又及时做了一次会诊:由于新宇已有进步, 所以近期对他的要求有所放松, 而他的学习还没有完全转化成自觉的行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决定:1、把面批、提问等关注活动的间隔时间适当延长。2、和他的家长建立了“周联系卡”, 共同关注他的各项表现, 促进其转化。3、根据他的学科成绩给他安排了一个学科小组长, 以增强其学习责任心和使命感。4、与他平等对话, 了解他的欢乐他的烦恼, 给他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一段时间后, 新宇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令人称道的进步。圣诞节, 他给每位任课老师亲手制了一张贺卡, 他在给我的贺卡上这样写道:“老师, 正是您的鼓励与关怀, 使我看到了灿烂的阳光。谢谢您!”

每年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类似的厌学、辍学案例, 有些几乎令家长和老师束手无策。是学生的性格、认识偏差了, 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方式存在问题, 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 仅从新宇的个案中, 我懂得了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关爱: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关爱是阳光, 可以扫去学生心灵中的阴霾;关爱是春雨, 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幼小的希望。没有关爱, 就失去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没有关爱, 就永远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就是要尊重学生,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蹲下来和学生寻求平等的对话;关爱就是要留一份纯真, 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懂学生之所思, 明学生之所为。

其二, 转化活动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教师一时的引导、激励不足以内化为学生奋斗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有反复, 有一些新的情况生成, 教师必须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不断地为学生加油。关注过程远比关注结果更重要。

其三,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满足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问题生、欲辍生都不是一日之间形成的, 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个人的情感体验等都会使他们产生独特的心理需求, 只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你才会更深地走近、走进学生, 才能真正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 在学生心中撒播阳光。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篇2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书体会

廖国秀本学期,我认真地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一书,书中50位大师理论使我受益非浅。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一书从古今中外浩瀚的教育思想宝库中挑选出了50位大师的60多篇文章,有针对性的回答了我们迫切希望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四个问题:1.什么是教育?教育应该追求怎样的境界?2.教育怎样才能成为艺术?怎样才能富有智慧和魅力?3.面对繁琐的教育教学劳动,教师怎样克服职业倦怠?怎样在工作中创造和体验成功快乐?4.怎样让学生在教育生活中健康成长,享受幸福?

50位大师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一项充满智慧同时也是培育智慧的工作。教育应该是一项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同时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职业幸福的工作。教育应该让学生经常感到学习之美的同时教师也能体会到劳动之美的工作。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认为,教育需要返璞归真,面对教育现实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甚至反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甚至是职业困惑,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令人担忧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对教育,我们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

一.追求教育的简约之美

一个教育工作者,要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具备科学性,就必须努力使这些思想和行为具有理论性,并在此基础上使之具有简约性。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论性、简约性可以看作是衡量教育观念、教育实践水平的标准之一。

二 自由教育的简约之美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正是这样一本书,该书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算受到了一种自由教育呢?我认为,他从小受到这样的训练,以便使他的身体服从自己的意志,如同一台机器一样毫不费力地、愉快地从事他所能做的一切工作; “„学会学习‟这句话现在已成了庸俗的套语,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最佳的解决办法加以滥用从而使它变得乏味了。但是,它的意义是名副其实的。它必须着眼于理解的能力、吸收和分析的能力、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

三 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应放首位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翻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诸如此类散发着生动的气息而又富有哲理的思考随处可见。前进的道路中,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不仅关注从事教育的专家,而且要能够认真地关注其他领域人物的思想成就。

真正的教育是“根”的教育 篇3

最需要的是扎根

我来自“草根”。1987年从教,被改革的时代浪潮所激发,和10余位热血青年一道到大巴山深处,承包了四面环山、破败不堪的太兴村小,开展农村村小整体改革实验。10年“面壁”,自感就像一位皈依山林的隐者,面对山石、山林和山水,将学习的“根须”伸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和文艺理论,将研究的“根须”伸向山乡孩子的课堂、生活和心灵,和同伴们一起将这所山野村小变成“中国教育改革第一村小”(原国家教育督学、教育部师范司司长孟吉平到学校考察时题词)。

日后的15年,我亲历了从农村到县城,再到都市学校的教育工作,从小学到进修学校再到区、市教委,从教师到校长再到教委行政干部等多个角色的转换,每到一处,我都将学习之根、改革之根、研究之根深深地扎入脚下的泥土,向一切可学之人学习,向一切可学之事学习,向一切可学之物学习,先后开展了建构现代技术教育模式、学习最优化学校、全场景教育管理等系列教育改革。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论衡·超奇》)我深知,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扎根,只有坚持根须远涉,才能真正追寻教育的真谛,在育人的事业上作出有价值的业绩。我梦想着,“草根”也能完成树的蝶变,成长为一棵真正的树,耸立时郁郁葱葱,为教育“吸氮吐氧”;倒下时复归于根,为教育奉献“最后的能量”。

最要紧的是寻根

王阳明所言,“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教育的本原到底在哪里?我一直在“打破砂锅问到底”,永不停歇地追寻着这教育的“本根”。20余年来,在我的书柜里叠放了上百本研究笔记,这些研究笔记记录着我上课、听课、座谈,甚至是闲聊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那布满笔记本每一页左侧三分之一处的文字,记录着教育的细节、案例、现象和他人的言论,右侧三分之二处则记录着我的追问和思考,虽然密密麻麻且有些潦草,但每一处文字都是我对教育“本根”的寻觅。

在寻根的道路上,我写下了300多万字的论文和论著。渐渐地,这些追根溯源的文字,都聚焦在“心根”这个词语之上。2006年,我提出了“心根语文”的概念。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五年来,“心根语文”实现了向“心根教育”的拓展,“心根”教育的思想不但在语文学科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且还在中小学的其他学科中得到试验和推广。现阶段,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课堂”,对“什么是心根上的课堂”、“课堂中怎样滋育学生的心根”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心根课堂》一书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

最核心的是育根

诗人图岸在《树的哲学》中写道:“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愈是与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这也是“心根”教育所信奉的哲学。在研究“心根课堂”时,我们力图扎根课堂教学实践,但不拘泥于“课堂”这一方热土,而是站在心灵哲学的高度来思考课堂、建构课堂、创新课堂。我从三个方面作了探讨:

第一部分“生命中的心根”。从生命与心灵的演进讲起,分析了行为、大脑和心灵的关系,心理世界的特征,继而指出人的心灵也有“根”,心根关涉人的幸福,个体知识是心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的心根,尤其是儿童心根的隐秘世界和生长之道等进行了探讨。用生动的实例和故事说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直抵每个人生命中的心根。

第二部分“心根上的课堂”。课堂抓住了“心根”,就抓住了人的精神本质,也就回归到了教育的本源。这部分通过大量的课例,分别阐述了心根课堂的十个基本特征:外散内聚、亲近和谐、满足需要、注意聚焦、实践体验、复杂充盈、积极生长、全息沟通、独一无二、太极境界。

第三部分“课堂里的生长”。围绕“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这一终极目的,介绍了课堂教学的路径和方法,要求教师从触摸儿童心灵之根,到打开儿童觉知的大门,再到抵达儿童的心灵深处,呵护心灵胚胎,突破语言之茧,繁衍心灵枝蔓,丰富心灵意象,促使心灵蝶变;要求学生如雏鸟破壳,白驹过隙,一点一点地积累,一点一点地延展,一点一点地生长。

育根的工作是一项伟大而圣洁的工作,是心灵浸润心灵、灵魂摇动灵魂的工作,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智去琢磨,去激活,去促进,去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都可以探究,去发现其中的密码。当然,这其中的奥妙是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的,也并非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代人所能完全弄清的,甚至上百年、千年也难以说尽。尽管《心根课堂》一书采用了散文化、故事化等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心根课堂的粗浅认识,但依然感觉涉及的概念多,想说的很多,言不尽意。因此,阅读《心根课堂》,建议读者沉心静气,慢慢去品味,大胆去想象,重在思想的对话,不在技艺的摘取,重在思维的“奔腾”,不在细节的“敲打”。

落笔至此,五年来读读研研、写写停停的经历,连同苦涩和甜蜜的思考,随着暮色远去,成为“历史”。窗外的彩云湖已晨曦初露,一方草坪,一坡绿树,一片湖水,一抹浮桥,一群白鹭,一缕霞光,映入眼帘。“道法自然”的老子有一句话再次在耳边响彻:“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心根课堂》和这眼前的一切景象一样,生于“根”,也终将沉寂于“根”,如果有幸,会演化出新的“根”。我热忱地希望,亲爱的读者,能在此书来这个世界“走一遭”的过程中,予以批评、指正,甚至有更多的教育者加入这塑“根”的劳作中,培育出更多的参天大树。这是否算作“根”的贪婪?就当是吧!

三位一体才是真正的教育 篇4

一、首届环境不容忽视

孩子一出生最先接触的就是家人, 家人的言谈举止、行事做派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自私和冷漠, 只知被爱, 不知爱人, 和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家长因为家里就这一个独苗, 千方百计地让这个独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什么也不让孩子学着做, 书包也得家长背, 受一点屈儿也不行, 不配合老师教育孩子, 却把老师当保姆。有些家长不懂怎样教育孩子, 认为小孩子不懂什么, 太小不需要教, 骂人就让他骂, 打人就让他打, 撒谎、抢别人的东西都无所谓……如果这些行为不加以制止, 就会使孩子的不良行为、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还有些家长不注重提升自身素养, 还总是让孩子不要跟他学, 这跟掩耳盗铃没有太大的区别。另外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和自己无关, 都是老师的事情。因此, 作为家长一定要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了解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影响孩子一生。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能肩负起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 每一位父母都能自尊、自爱、自律, 努力成为未成年人的道德榜样,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就能得到有效改善。“养不教, 父之过”、“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这些古训要求家长应当承担起这“启蒙导师”的责任。每一位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 都应深刻反醒, 为人父母的应该怎样做, 而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学校教育上。

无数的事实证明,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然而一些家长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却往往只是专注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或给予吃好喝好上个好学校就行了, 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状态引导, 从而易导致未成年人的片面发展, 人格扭曲, 这是家庭教育上的失误, 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常听有媒体报告, 某某学生离家出走, 某某学生自杀……如此宠儿, 不愿去感悟人生真谛, 却选择对家庭的背弃、对生活的彻底放弃, 究其原因, 有社会的消极因素, 家庭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父母的辛勤付出和热切的期待, 得到的却是如此伤心、如此惨烈的回报, 令社会各届人士为之惋惜, 令所有的家长灵魂震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和睦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 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 办好家长学校。我们学校就特别重视这方面, 不仅办了家校导报, 还给家长们创造学习、讨论的机会, 成立了家校互动网站, 有问题可以随时沟通。正是这样的做法使家长们能够配合老师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正面引导孩子, 使孩子在愉悦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二、学校德育落实到位

学校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乐园, 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教育永远都是以德育为首, 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了解的, 但是能不能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德育教育实践为载体,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学生文明素质为重点, 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重要作用。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每年的三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 一进入三月份, 学雷锋活动便全面启动。了解雷锋, 学习雷锋事迹, 学唱雷锋歌曲, 学习雷锋做一件好事, 然后写下来读给老师同学听, 学雷锋之花遍地开放, 激发了学生们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学校重视养成教育, 确定了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学校还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还广泛开展了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教育, 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规范为目的, 从细节入手, 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老爱幼、团结友善、勤俭节约、自立自强、敬业奉献、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等良好的道德修养。学校还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 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我们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师德标兵、优秀教师, 树立典型, 召开师德汇报会, 号召广大教师向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学习, 引导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既要教好书, 又要育好人, 树立服务意识, 激发工作热情。

三、社会环境需要净化

社会环境非常复杂, 未成年人的思想还很不成熟, 非常容易被诱惑, 保护未成年人, 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有正气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 电视媒体经常报道, 一些危害未成年人的事情时有发生, 人们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如网络游戏在中国迅速发展, 成为许多未成年人喜爱的新兴休闲娱乐方式, 而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有95%是以暴力和打斗的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受暴力等不良内容侵害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 政府部门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创作、开发和推荐”适时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产品,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 2005年8月5日, 文化部正式公布了一批适时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产品, 旨在引导未成年人的网上娱乐活动。制定网络游戏的国家强制标准, 引导网络游戏企业合法有序经营, 指导学校、家长帮助未成年人健康娱乐。“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孩子是有游戏天性的, 网络游戏既然不可扼制, 那就要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 这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

相对于未成年人的服务应该是健康的, 无污染的。开办一些能让未成年人健康活动的场所, 不健康的网吧、洗浴等场所坚决取缔。如在我的家乡松原开办了少年宫, 学生们可以报名到那里学习器乐、美术、舞蹈、书法, 等等。还有图书馆, 随时可以阅读健康书籍, 还有文化广场, 可以参与打篮球、踢毽子、滑旱冰等各种游戏。另外还开放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胡锦涛同志强调, 加强和改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战略工程, 是民心工程。全党全社会都应重视和加强这一工程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没有捷径可走, 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 必须与社会环境的改造结合起来, 必须与家庭教育中的导向结合起来。每一天, 未成年人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要走近他们的生活, 走入他们的内心, 了解他们, 做他们的朋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紧密配合, 不能说一定会让每一个未成年人的灵魂都变得那么高尚, 却可以让每一个未成年人都有努力洗去肮脏思想的意识, 从而使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为了祖国、为了每个家庭、为了每一个未成年人, 不管你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哪个角色, 必须真正行动起来, 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负责!

摘要:当前社会, 一切都在迅猛发展, 未成年人接受着来自各方面信息, 这些信息良莠不齐, 影响青少年身心, 使得有的人不仅不能为社会做贡献, 可能还会有危害人民、社会和国家的行为。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要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就要加大力度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管理。胡锦涛同志指出:青少年强则国家强, 青少年兴则民族兴。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又是决定青少年强弱的关键问题。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篇5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对于我这个参加工作才6年的“菜鸟”,如果夸夸其谈自己的教育方法,肯定会被老一辈们“拍砖”至“吐血”,所以参照一下伟大的教育家们谈论的教育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纵然这辈子我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机率比张吾本不吹牛的机率不会高很多,其中许多言论及方法还是非常值得我借鉴学习的。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看上去和市面上常见的关于教育类的书籍没什么两样,50个名人,50段著名的言论,厚厚的一大本,起初翻开书本就昏昏欲睡,相比起来这书比《笨狼的故事》没趣多了,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坚持下去,慢慢的,其中的片段开始吸引我,犹如我开始明白一个人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一样。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关于这点我与作者不谋而合―教育需要返璞归真,面对现实教育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同时也毋庸讳言,对教育,我们还十分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摘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序) 读了这段序,我十分感慨,确实,现在的教育存在了太多的不真实的一面,曾经有人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小学生学习初中的知识,初中生学习高中生的知识,高中生学习大学生的知识,而最悲哀的就是大学生需要学习幼儿园的知识,比如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闯红灯等等等等最最基本的作为一个自然人需要遵守的基本常识,但是许多人却做不到。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第一家庭要要负责,第二我们老师需要负责,但对于这个责任我们老师却有着太多的无奈,谁喜欢起得比鸡早,谁喜欢干的比驴多?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如此的急功近利,我等又有什么办法?我也想每天和孩子们说说理想,谈谈做人的基本道理,但是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种考试,各类比赛,我又该如何面对。(好像跑题跑远了,言归正传) 这本书我只是选择了里面几段我正在感兴趣的段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其中格鲁吉亚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段话最让我欣赏,给教育者的10条“箴言”。 第一,在意个人道主义的社会里,教育职能是人道主义的。使儿童对教育过程产生好感,使他们成为我们在教育他们中的自愿助手―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则。多么善良的语言,如果我们把教育事业当成是人道主义事业在做,那么何愁做不好我们的事业呢?这里我想到了我的老婆,一个文弱的女人,场口中学的数学老师,面对场口中学这四个字,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学生难管理,但我却非常佩服她,每一个她带的班级学生都非常佩服她,所以她带的班的学生的成绩在他们学校都算是比较好的,常常会看到比她高几个头的学生在认真的听她解题,这就是人格魅力。常常会看到已经毕业的学生给她发来祝福的短信,前几天看到一条短信“祝福您,我生命中的贵人”是一个毕业的学生,老婆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改变他,现在他过的很好。这就是人到主义。 第二,交往―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之点,使儿童得到与我们交往的快乐,共同认识,共同劳动、游戏、休息的快乐。 第三,成人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性质―这是未来的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环境。因此,极为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相互交往,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符合我们力求使儿童树立的那种理想。 第四,人对人们的信赖,人对自己的生活立场的信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富有人生乐趣的交往和诗个性升华的本源。因此,我们必须爱护和发展儿童对我们自己的教育、对自己的同学、对人们的信任感和对自己的信心。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行的和相互关心着人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贯穿对每一个儿童个性的尊重,应该使儿童养成关心同学、亲人和一般人的感情。确实,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珍惜他人,自私自利,毫无善良可言,面对这一切我们真正的应该好好的反思。 第六,只有在使人能感到自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是自己人,只有在他既不认为地被抬高,也不认为地被贬低的社会里,人才能显示和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和天赋,并成为幸福的人。 第七,儿童是感情容易冲动的人,他们很难理解我们。但我们教育者有义务去理解儿童,应该在考虑儿童内心活动的情况下拟定我们的教育计划。 第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任务的一切具体场合,都应该去变现出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 第九,对儿童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心地善良、爱、温和、直爽、乐于助人、休戚与共,这一切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行动指南。 第十,我们应该坚决扬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利主义和墙皮命令及其种种变现形式。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些,说实在话,有点乱,我很想捋一捋,但无奈“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就这样吧。

真正幸福的教育是自己品出来的 篇6

真正的赏识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信任。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真正的赏识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坚信,无论孩子犯多少错误,要经过多少反复,这种信任始终不变,唯有如此,赏识才能发挥作用。”

不可否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不少老师缺乏对孩子们的赏识和信任,看不到孩子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往往进行过多的训斥、讽刺和挖苦。这些孩子们往往在教师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丧失了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变得无比自卑,变得破罐子破摔……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坚信,无论孩子犯多少错误,经过多少反复,我们要一如既往信任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拯救他们、感化他们;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多一些美好,多一些成全。

“真正的激励应该来自真实的成就感,来自将教室里的事情做到尽可能卓越之后所获得的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

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柔和、温润的。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得好:“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是的,课堂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我们只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活活生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慢慢地、耐心地疏导和润泽;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注入心中,课堂虽然是一种冒险,但不会是一种危险,会是一种充满刺激和乐趣的天地。

课堂变化多端,有许多的生成,教师要运用智慧和爱,成为有经验的“船长”,才能更好地驾驭它,这样才能成长学生,成全自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就是这种感觉吧,“润泽的教室里”有关爱、有平等、有温馨、有快乐;再就是“润泽的教室里”有信赖、有互动、有尊重、有对话。

这不是一种理想,不是一个神话,也不是一种奢望,只要用心去构筑,用诚去打理,用爱去浇灌,在我们的教室里,也会创造出雷夫·艾斯奎斯在56号教室那样的奇迹!

我们要时常静下心来,停下脚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专业发展,是一个辛苦的修炼过程。渴望专业发展的教师,必须穿越许多理论,才能够最终清晰而深刻地把握教育,理解自己的学科。”要想获得专业发展,就要进行辛苦的磨砺。尽管这个道路很艰难、很曲折,但我不会放弃的!我会用10年、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不断地读书、思考、总结、实践,力求能够更好地把握教育,理解语文教学的实质和内涵。即使自己达不到那种地步,自己努力了、尽心了,注重了过程,也应该能够问心无愧!

“用禅宗中的话来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浪漫时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精确时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综合时期。贯穿着三个时期的是思,这三个时期,也可以视为思的不同阶段。”我们只有不停地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才能有所领悟和提高。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要拿出一颗诚心来做教育,做自己的工作时,要尽最大的努力,往最好处去做,这样才能获得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这样做才能有信心、有成就、有快乐。

我们要时常静下心来,停下脚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多思考、多总结,多想一些美好的东西,少一些埋怨,少一些牢骚,少一些功利,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教育的幸福。真正幸福的教育是自己品出来的!(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大羊镇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刘伟林

未来:理想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篇7

以下是几位高中生的日记, 有些内容貌似有些理想的憧憬, 有些好像是对现实的反思, 不论怎么样, 或许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思索、理想与追求, 以及应对学校、对家人、对社会所负责任的思考。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学习》

4月8日小雨

走在德福巷青石铺就的小路上, 欣赏着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 再加上那雨中不时闪过的油纸伞, 让人好似又回到了唐朝......而那花瓣一样开满巷子的小巧而精致的咖啡屋又让你穿越回来!

西安的古建筑将力学与几何学完美运用到了极致。而整个建筑群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的中国史, 阿罔这小家伙还真有才, 多亏他为我写的程序, 可以轻松有序地整理资料。品着香浓的咖啡, 自学《力》第二部分, 竟也得心应手, 幸好这段时间没有大课, 否则还真不好办。晚上就去文化一条街看看吧, 领略一下它那儒雅祥瑞、深藏若虚的氛围, 洗尽连日来的疲惫。

晚上10点还要跟那帮小子们网上研讨一些数学难点, 可千万别忘记, 不小心睡着了!

点评:课堂是多少学子奋战的“沙场”, 心情与理想不免经常有“埋骨”于此的感受, 未来也许学习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习题, 更多地是在自己热衷的领域去各地实地“专修”。有些理论学科基础内容通过同学或者资源自学完成, 难题可以通过师生研讨学会, 那样的学习是多么惬意, 学校也许到那时只是一座可以朝拜的圣殿或者回归的故乡。

《设计天然的操场》

5月6日多云转晴

终于收到一封邮件, 那是Jack的设计图纸及实景效果图, 激动!先发到圈子里让大家来品评吧。

今年下半年, 最晚是明年, 我的那些个学弟学妹们就可以在这散发着迷人气息的操场上散步、踢球, 或许还会诗兴大发, 诞生出惊世之作!再也不用被动吸收人造草皮那刺鼻的臭气。

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假草的侵扰。事不宜迟, 先给校长信箱发个邮件, 老先生一定会帮我的。当然, 如果他不理我, 我就在校内召开一个发布会, 公布我的创意及设计, 校报的那帮记者们一定会乐疯的, 全校师生也一定会支持我......还是省省吧, 还有两个月就高考了, 别再麻烦我亲爱的同学了。那就去找市长谈好了。总而言之, 言而总之, 一言以蔽之, 我一定要把那片污染重灾区赶出校园, 还学校一个自然、健康、清新又充满情趣的操场!

不早了, 睡觉睡觉!明天还要早起, 艺体楼前的草地上的虞美人开了。必须赶在太阳升起之前, 戴上耳机, 听着我最爱的《咪咪啦》, 静等第一束阳光将那薄如蝉翼的花瓣上的露珠折射成一颗耀眼的钻石, 我要将这撼人的一瞬定格在镜头下。我坚信一定可以用手机拍摄出盖过单反的效果!等着瞧吧!

噢, 糟糕, 明早有张Sir的大课, 精彩不容错过, 给阿闲留个言, 帮忙给占个好座。OK!睡觉睡觉!

点评:未来理想的教育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学生真正成为学校、课堂的主人, 团队合作用技术、特长去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 从这位学生的一系列“!”可以看出他们的激情和责任。

《校长回复邮件了》

5月7日晴

多么美好的一天, 应该奖励一下自己, 早睡10分钟, 还是拉10分钟琴?不早了, 别扰了他人的清静, 摸一下也好吧, 我的琴, 我的琴^-^

对于操场回归自然的事件看来是我多虑了, 校长可真是个爽快人, 在邮件回复里说“于我心有戚戚焉!”那字里行间的兴奋样, 多像一个得了糖果的小孩子!多可爱的老头, 我们爱死你了!

点评:未来理想的教育在更多技术的支撑下, 民主渠道畅通, 学校管理层对民主的认同度相当高, 反过来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音乐我点播》

5月16日晴

今天, 学校的广播不再是统一播放那些蹩脚的每日一曲, 而是可以随意点播, 我想点播带点时尚的古典音乐, 于是选择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第二节课间, 当我点播的乐音响起, 班里非常安静下来。我们仿佛躺在柔软的草地上, 水花轻轻拍打着一双双小脚丫, 碧蓝的湖水连着同样碧蓝的天空, 就如躺在母亲的怀抱里, 好放松, 好惬意......–––––

安静的三五分钟让连日来的疲惫感竟一扫而光, 接下来的那些课是如此的顺利, 就连最不易理清楚的“减数分裂”, 竟也学得如此顺畅, 脉络清晰极了, 妙哉, 音乐的魔力!

点评:未来的教育“云”不是垃圾与雾霾的灌输, 而是芳香与清流的熏陶, 自然而轻松愉悦的环境, 可以让学生自在地成长, 自由地呼吸!

总之, 未来的理想教育是人本的技术和柔性的管理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可以独立思考, 合理而科学的安排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民主的气氛, 会让学生对人生、对学校、对社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及积极参与其中的责任与激情。每一个生命都如此鲜活, 如此独特!学校、老师还有社会和家人的责任, 就是引导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去正确地认识自己, 磨炼自己, 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 并为之去奋斗、搏击。每一条通往成功的路都不是坦途, 循着自己的内心去经历, 就会有别样的精彩, 就会有超越肤浅快乐的深度愉悦。

苍山点题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自身”, 本意是指从学习知识到转化为能力都需要一个学生自身内化的过程, 需要在实践中自我深入体验, 而不是指望着教师一直手把手地传授和一路扶持着行走。

而我们现在做的方法, 一方面是为短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 另一方面是为提高效率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 部分学生的确因此节省了时间与精力, 但也使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与总结的主动性, 甚至, 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依赖心理。而家长、教师却并不反省, 继续全方位服务, 不自觉地用溺爱培养学生逐渐成为学习机器, 而非能够不断进步的人才。

变革, 要在教育机制、教育方式、教育技术、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 更核心的则是对教育内涵的变革, 遵循更多使人进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尊重个性化、人本化、持续性等基本元素, 而不能以技术和模式来绑架思想, 否则演变成流水线, 再先进的方式会成为桎梏。

第一篇文章, 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在“课堂内部”进行翻转的课型, 这当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课堂翻转, 但现行有效果。目前, 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不可能把学习都放在课后, 即使是大学, “课上不学靠课后学习”的理想还很遥远, 并且课上不学的人可能课后也没有学习的内心需求。

第二篇文章, 通过学生的现在做的和个人的畅想, 从一些侧面探索未来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 虽然提供了一些很个体的观点, 但是未来理想仍然是要培养“人”, 所以不论教育方式与技术如何变革与发展, 都会更加以人为本, 那会是教育最崇高的理想吧!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篇8

认知主义教育观

认知主义的教育观重认知、轻文化。本身就存在着缺陷, 但是, 认知主义教育观的内在的动机理论也有可取之处。

1957年, 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使得美国朝野大为震惊, 认为美国的教育存在问题, 未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于是, 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在美国自上而下开始启动, 《教育过程》这本名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认知表征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学与教的原则和发现学习4个板块。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关于教与学的4个基本原则:

知识的结构性。学习任何学科, 务必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 掌握事物的结构, 就是理解它与其他事物之间有意义的联系。知识结构指的是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 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 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习的准备性。布鲁纳强调任何学科最基本的观念都是既简单又强有力的。在教学过程中, 应反复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上。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完整的体系为止。

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分析思维以前进的阶梯为特征, 步骤是明显的。而直觉思维则不同, 它总是以熟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基础, 使思维者可能实现思维的跃进、越级。布鲁纳认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的, 直觉思维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

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布鲁纳强调, 内在的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布鲁纳主张围绕兴趣组织儿童学习。认为最好的学习刺激是对所学对象的兴趣。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 会使学生有新的发现的感觉。

认知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与反思

认知主义教育观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但是, 认知主义的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教育过程》发表后, 一场声势浩大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改革在美国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 并逐渐席卷全球。形成了一场全球性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热潮。

然而, 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人们逐渐发现, 自从改革后, 美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下降了。原因何在?一方面, 认知主义的教育观重认知、轻文化。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另一方面。认知主义的教学思想对教师要求过高、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1996年。布鲁纳自己从根本上颠覆了当年提出的认知主义教育观, 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心理学为基础, 重新建立文化主义的教育观, 并通过《教育文化》这本书, 开启了第二次认知革命。

文化主义教育观

布鲁纳的文化主义教育观以3个重要的概念为基础。分别是:文化、心灵、教育, 它们构成了教育的支柱。

文化、心灵、教育是布鲁纳文化主义教育观3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特别是当我们越来越关心“人的发展”的时候, 教育常常需要通过心理学来界定自己的教育主体。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教育, 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就是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不去关注孩子所处的文化环境。布鲁纳认为, 既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 也不存在超脱于一切文化背景的个人。认知主义的教育观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于它没有意识到学校仅是教育的多种存在方式之一, 往往是就学校研究学校, 从而将学校变成了一座孤岛。它脱离了文化背景, 抽象地、孤立地考虑教育。将教育化简为学校, 再将学校化简为课程。接着将课程化简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 最后将一切化简为教学的技术细节。依照这种简化的教育观,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教学标准、测试考核等技术细节。教育是社会体制, 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产。心灵如果不存在于文化的环境中, 根本不可能生存下来。没有一个人能不在文化符号系统的辅助之下来执行意义的追求。文化提供了工具, 使我们得以以可沟通的方式来组织和了解我们的世界。学习与思考永远都置身在文化情境里, 并且永远都需依赖文化资源。

对教育来讲, 最重要的不是抽象、演绎出学科的基本结构, 而是形成一个互助型的学习共同体, 只有在这样的共同体之中, 人们才能回归到他原本所属的历史文化之中。人的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布鲁纳对当今有关心灵和教育的研究进行了归类分析, 认为大体上可以归结为4种基本的模型:

模仿学习。布鲁纳认为技能不熟的一方, 可以通过展示而学会技能, 而且他们也有能力通过模仿而学习。

直接教育。学生该学的东西都已经放在教师的“心里”或相关作品里, 学生只要查询或者收听就可以得到, 而学生的心灵就是一块白板。

交互主体。儿童和成人一样各有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 可以使得双方都能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和感觉什么, 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新的认识, 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个体的知识和传承的知识。知识有两类, 一类是个人知识, 是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而获得的;另一类是在文化中“认定为已知的知识”, 也就是我们传承下来的那些东西。教学过程要抓住上述两类知识的区分, 理解其存在的基础, 并设法在两类知识之间建立起关联的桥梁。

4种不同的模型可以在两维坐标上找到它们的具体位置。第一维是内在和外在, 外在论强调成人怎样从外部来促进儿童的学习, 内在论则关注儿童本身可以做什么;第二维是主体和客体, 客观理论看待儿童就如同昆虫学者看待一窝蚂蚁, 主张主体理论的专家则把他们用在研究对象上的理论也用在自己身上。这4种模型好像是一个广袤大陆上的几个板块, 都是从一个局部来理解人类的心灵和教育问题的。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全面认识这一广袤的大陆。理解上述模型都是大陆的组成部分之一。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篇9

最初,我把日记当作业来布置:每天不少于500字。要求学生自己命题、组长检查组员的,我亲自检查组长和课代表的。若实在没内容可写,就写每天的上课情景,或者作班会记录,记录课堂,反思知识学习。由于指导不到位,学生普遍感到单调的学习生活没有内容可写,厌烦写日记,再加上课外时间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日记就渐渐被排挤出局。连续两个学期的尝试都半途而废。

原来,把日记当作业来布置,扭曲了学生对写作内容的理解,限制了学生关注的写作素材空间。试卷作文的要求,往往是写难忘的、有深刻道理的、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一句话,就像猜谜一样,而我不仅让学生猜谜,还学生自己制谜面。学生日记选材的视角脱离了“最真实、最深厚又是最鲜活的生活基础”,离开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凭想象和到书本间寻找“真情实感”,无异于缘木求鱼,哪能不失败呢?其根源,是我误认为日记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是比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次一等的文体,没有认识到日记巨大的自我观照、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促进自我成长的功能,没有把日记放到课程的高度来组织和指导……

于是我把日记当一门选修课来讲,开设日记课,开日记交流班会。我给学生讲《带锁的日记》的作者叶圣陶曾孙女叶子的故事,讲由出版日记体散文集《老虎拉车我敢坐——一个小学生眼中的缤纷世界》起步、目前已出版8部作品之多的朱墨的故事。我把这些文字打印成册分发给学生学习,培养更多的叶子和朱墨。

为了丰富学生日记内容,提高日记质量,我还制定了六个栏目,供学生每日任选二三。

栏目一:今日心情

我们无法改变事情,但可以改变心情。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情是很重要的。有苦恼向日记倾吐,有郁闷在日记里抒发,这样就可以达到调适心情的目的。普希金有一首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到来。”生活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无法面对现实,总是怨天尤人,天天生活在忧郁之中,同学之间互相影响,势必影响生活质量。我们不如记日记,通过日记释放郁闷,这是一种很有修养的自我调适方法。

栏目二:今日灵感

任何发明发现都是把思想火花放大的结果,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有时候甚至想得热血沸腾。可惜这些想法转瞬即逝,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如果不及时加以捕捉和记录,就会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许成功就会因此而与你失之交臂。我们应该养成记录灵感和思想火花的习惯。有时候别人的一些好的想法,也可以记录下来。长期积累自己和别人的点子和智慧,就可以形成一个点子和智慧宝库,随时都可以提取和使用。

栏目三:今日记事

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总会有一些让我们感动或者给我们一些启发的事,或者读到一些让我们感动给我们启发的文章,我们应该把这些感动和启发记录下来。有时候,我们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们也应该把它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轨迹,也是写文章的最好的素材。积累感动和启发,也就是积累幸福、积累人生。另外,写今日记事的时候最好写一个标题,这样就能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以达到更好的练笔的目的。

栏目四:今日成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给人的动力也就最大。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让老师、同学和家长刮目相看。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就是学习的过程没有成就感,就像小猴子摘玉米天天空手而归一样。天天如此,长此以往,兴趣就消弥了。而每天把自己的成就记录下来,就可以给自己一种肯定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可以成为第二天积极进取的动力。天天记录成就,也就是天天给自己的动力加油。

栏目五:今日收支

我们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理财。养成记录收入和支出的习惯,就可以把自己的财富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而不会由于金钱问题而时时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学会了理财,也可以说是为人生幸福投了一份保险。

栏目六:今日反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吃一堑,长一智。成功者大多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如古人所言要一日三省吾身。但总结经验教训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只是简单想想而已,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而且容易遗忘,时间久了难免还会走同样的弯路。如果用日记方式把每天的得失记录下来,写的过程本身就会促使深化思考,使总结更加深入和透彻,甚至能举一反三。有了经验教训的记录,就可时常翻看,时常提醒自己小心,对人生的影响自然会更深更远。

有了这样具体的指导之后,学生的日记能按时完成了,并且有了生动具体的内容。经常看见晚自习前学生写日记的情景,有的翻翻近段时间写的日记,还在得意地笑。一些家长也来电话反映孩子回家主动写日记,并主动把日记拿给家长看,汇报财务收支、一周的时间安排、个人取得的进步……

在学生的日记中,有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等等。从学生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他们在心灵的原野上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奔跑的足迹,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篇10

新时期, 在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背景下, 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形势, 如何引领学校朝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洪明祥——这位新时期的实验小学引领者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

中国教师:绩溪县实验小学是皖东南地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区域性名校。我们印象中的名校, 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精神, 有自己引以为豪的先辈, 有继承传统改革创新的后来者。而名校的这些传统和改革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 贯穿在学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使学校在学生培养、知识传播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而所有这一切, 便是名校的精神内涵。经过百年文化积淀的绩溪县实验小学, 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洪明祥:要说我们绩溪实验小学的精神内涵, 我想, 首先应该谈到绩溪, 以及徽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因为这是我们学校的文化土壤。

我们绩溪素称“宣徽之脊”, 境内山高林深, 峰回路转, 古道盘错。至今, 闻名遐迩的徽杭古道上还承载着历史的足迹: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从古道上往返, 求学赶考, 建功立业;以胡雪岩为代表的“徽商”, 便是从这里走出了山城, 从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皖东南山区特有的自然、人文底蕴, 孕育出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剧、徽菜……无不显现出徽州文化的博大和深邃。这里历来文风昌盛、教育发达。自宋朝至清朝间, 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二百六十多所;康熙时多达五十多所。私塾更是林立, “远山深谷, 居民之处, 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 便是对当时徽州教育、文化的真实写照。厚重的徽州文化孕育出徽州一代代文化名人, 这里曾涌现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这是历史的存在, 文化的存在, 更是我们教育承载之所在。这为绩溪实小提供了丰厚的人文背景。事实上, 这么多年来, 正是承载着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学校才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成为了皖南山区的一所名校。名校本身是一个有历史跨度的概念。在绩溪实小生成、发展的100年里,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声誉也在不断提升。

绩溪实小创办于1908年。从“私立胡氏初等小学堂”立校时的两名教师, 22名学生, 到解放初期更名“城厢第二小学”时的8名教师, 201名学生, 再发展到现在的109名教职员工, 56名退休教师, 36个班级, 2160名学生, 占地1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学校, 历经世纪沧桑, 薪火相传, 弦歌振越。

在这承前启后的100年里, 绩溪实小的先人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他们历经磨砺, 在徽州地域文化的感染下, 逐渐形成了“健体、崇美、厚德、博学”的精神。这是我们实小百年文化的浓缩, 也是支撑我们学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教师:您的讲解很精彩!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 让我明晰了徽州厚重的文化, 了解了学校昔日的风采。今天, 作为新时期绩溪实小的引领者, 您将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这段历史?

洪明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昨天已成为过去, 历史的回声却还在耳边回荡。今天, 历史的年轮虽然已经步入了新时期, 但是, 我们学校的发展决不能隔断历史的文脉。历史割断了, 学校的文化就消失了。

我们学校在创办最初, 就承载着弘扬“尊师重教”“崇文重儒”的绩溪传统的教育使命。百年来, 我们都是围绕这样的传统, 推广现代文化, 培养有用人才。我们地处皖东南山区, 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里的人们都坚信“学而优则仕”的观点, 从古到今, 老百姓都将读书看作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所以, 这里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源于这种传统, 我们的老师一直也非常敬业, 并且善于把徽州的文化融入到教育中来。同时, 还善于在教学中不断引入国内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比如,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现代文化传播活动盛行。我们伏岭村人1923年创办了“同文小学”, 是根据清政府创办“同文馆”翻译西方文化, 传播现代科学而定名“同文”, 寓意是“崇尚科学, 学贯中西”。还有, 20世纪30年代, 我们这里还倡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对当时教育的影响很大。那时候学校里开商店, 开店干什么?因为我们是徽商的发源地, 所以我们就培养学生经商。那么学生到商店里去具体又干什么呢?去进货、卖东西、打算盘、算账……那时候, 这商店运营的一个流程, 都要让学生去实习一下, 并且这是学生小学毕业的基本条件。这样就把学生的实践活动、生活技能, 以及地方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今天, 在传承这种历史文脉的同时, 我们需要更多的, 是一种带着时代烙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现在, 我们把绩溪, 以及徽州区域文化资源引入学校, 并且为其注入了新的教育元素。我们开发校本教材, 开设徽剧班, 引入经典诵读, 举办校园艺术节、读书文化节, 努力创设一个书香校园……

中国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学校共同的追求。对此, 绩溪实小有何独到之处?

洪明祥: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三个标准:结合我们学校的特点, 依托我们当地的文化资源,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首先从我们学校特点来说, 这是一所百年老校,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 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先后获得“安徽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现在, 我们走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 用绿色学校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 我们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应该利用本土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整合学校各项工作, 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生态系统。

而从我们地域文化资源来看, 绩溪县是“全国历史名城”“中国徽菜之乡”“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 以徽墨、徽雕、徽剧、徽菜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遗产印证着这一徽文化核心区的文化底蕴。

最后, 就学生身心发展来看,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点处, 我们的教育要为他们的生命成长、为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所以, 我们要将学校建成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生态绩溪》《人文绩溪》《和谐绩溪》。《生态绩溪》分为“生态家园篇”“生态自然篇”等五部分。我们从学生身边的家乡入手, 通过对生我养我的绩溪环境的介绍, 使他们切实感到山青水秀、生态美丽的家园——绩溪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生态示范区县”, 从而激发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而《人文绩溪》主要是依托绩溪——徽州文化故乡的地理环境优势, 深度挖掘古老的徽州文化。另外, 把徽州地域历史中的一些大事记、重要的文化理念编纂成册, 就成为了我们的《和谐绩溪》。这让学生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基础上, 对徽州深邃的文化进行深层次解读,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品味。

我们把徽文化编写成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校本教材。通过教材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 应该说, 我们在课程改革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同时, 我们还很重视徽文化的实践活动。比如, 我们通过校本教材, 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四大古道之一的徽杭古道, 了解到它独特的自然、人文内涵和有关它的动人传说。之后, 我们就带学生到徽杭古道去实地观看, 去写生, 去寻找失落的文明。很多学生行走在古道上, 延续着先人的足迹, 感受很多年前往返于这条古道上的徽商的辛酸, 他们内心是很激动的。

还有, 我们通过校本教材《生态绩溪》让学生了解绩溪良好的人居环境。了解到这里水资源丰富, 南流之水入新安江, 北流之水入青戈江和水阳江, 并且绩溪只有流出的源水, 没有一条流入的溪河, 所以这里的水是最新鲜最洁净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读到这充满灵性的文字时, 为家乡感到骄傲。之后,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星罗密布的村舍, 那沿着溪涧的山道、葱郁的树木, 那掩映着栉比而立的粉墙黛瓦, 那清幽野逸的田园风光,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与自然浑然天成的和谐之美。最后, 我们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 了解绩溪县为进一步绿化美化环境, 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并要求他们写一篇调查报告。还让他们思考小学生为绿化美化家乡需要做些什么。并让他们与同学合作, 写一篇倡议书, 带动其他同学也参与到绿化、美化的实践中去。

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中学”的教育方式, 既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受益终身的。因为这种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深刻的文化、生活体验, 作为孩子们在人生关键时期形成的记忆, 就像一幢高楼的基石, 一粒种子萌发时的雨水和泥土, 成为照亮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光源。

中国教师:您将徽剧引进校园, 开设徽剧班, 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具体是怎么做的?

洪明祥:作为京剧的前身——徽剧, 它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是集做、念、唱、打于一身的完美剧种,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徽剧, 它是根植于我们自己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独特艺术。一个民族, 最怕有许多断了根的人。于是, 在教育部下发“将京剧引进课堂”这一文件很早之前, 我就将徽剧引进了校园。

我把徽剧引进校园还有一个目的:把文化搬上课堂, 把生活引入课堂。把家乡的一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人轶事、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都作为教学的内容, 做到教育和文化有机结合。而只有当教育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人不单是知识人, 更重要的是文化人。有文化的人才是有修养、有品味、有档次的人。

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开设了徽剧兴趣班, 指导学生认识徽剧, 学习徽剧。并且, 我们还专门到合肥市的徽剧团请一些老艺人和文化馆的同志来教学生表演徽剧, 研究家乡文化资源, 挖掘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而形成今天我们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系列。现在, 很多学生都会表演徽剧, 参加全县的各种文艺演出, 我们的学生都会拿奖。

另外, 徽剧班的开设还实现了学习徽剧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统一。为什么呢?学生在了解徽剧、学习徽剧、表演徽剧的过程中, 他们的生活就充实了, 写作文也就有了真情实感。所以, 我们很多学生写关于表演徽剧的感想, 写得非常好。

这样, 我们将徽剧引进校园, 不仅使徽剧得到了传承, 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让学生在艺术欣赏和实践中, 逐渐走向审美人生和创意人生。

中国教师:的确, 蕴含着丰富内涵的民族音乐、绘画、人文地理、历史等艺术学科的徽剧, 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绩溪实小引进经典诵读对学生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洪明祥:经典诵读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突破口, 也是我们在德育方面的一个特色。限于我们这山区小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很多人都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打工, 留守学生就比较多。留守学生是继单亲家庭、小留学生后, 正逐渐成为容易滋生社会和心理问题的新生一族。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 心灵孤独, 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等心理问题相对高发。那么, 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从“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出发, 我们要对这些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德育是无痕的, 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一点点浸入孩子的心田。我们组织诵读古诗词, 每天安排5到10分钟让学生诵读, 促使孩子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回归历史, 从几千年的古典文化中“寻根”。一段时间下来, 孩子们在感受中华文明的同时, 还能得到文本中人文精华的濡染, 实现学习语言与学习做人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师:如今, 绩溪实小已经迎来了百年校庆。作为绩溪实小新时期的掌门人, 站在历史的当口, 您将如何设想学校的未来, 引领学校朝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洪明祥:金秋十月, 我们迎来了学校的百年校庆。为了迎接这次盛典, 我们师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如改造校园、编写校史, 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学校, 也提升了学校。校庆只是一个形式, 以校庆为契机凝聚人心、增强自信心、认真梳理百年来学校发展的教育传统、提炼百年来学校发展的文化精神、促进学校在更高层面上得到更快发展, 这才是校庆的根本目的。

站在历史的当口, 我一直在思考:今后, 如何引领绩溪实小成为一所创质量一流的示范名校、一所影响广泛的窗口名校、一所社会公认的特色名校、一所和谐进取的生态名校, 这是我的愿景。要实现这个愿景,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后记:九月下旬, 当我们踏上绩溪——这徽州文化发源地的那一刻, 心中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行走于此, 感受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浸润着古老的徽州文化。幽幽古巷, 巍巍门楼, 展示着古徽文化的厚重, 凝聚着徽州人民朴实、勤劳、尚美的品性。

在这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我们见到了绩溪实小的校长洪明祥。这位1968年出生的土生土长的绩溪人, 对绩溪文化, 对古徽州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为期两天的走访中, 很多时候, 他都自然不自然地向我们讲述起这里灿烂的徽州文化;古老的徽州文明早已融入他的生命, 再也无法分开。说实话, 我很为他这种执著精神所感动。应该说, 他是一位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人, 更是一位睿智、富有远见的教育人。他用一种穿越历史、通达未来的审慎的智慧, 将博大深邃的徽州文化引入教育, 以此来培养有文化、有品位的现代人。相信, 在他的引领下, 绩溪实小将会实现百年后的新跨越!

旅行是自我的成长教育 篇11

山水建筑,风土人情,别处的风景,有撼动人心的魔力。于是忍不住要出去走一走。这是天性,一代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李白仗剑出川峡,达尔文搭船看乌龟,最初都不过是为了看看奇异天地。

因为年轻,有限的财力负担不起满溢的欲望,往往就凭着旺盛的青春去交换,蹭饭,打工,跟廉价团,即使艰苦,也挡不住出行的热情。在任何一个大城市和旅游地,都能看到这些肤色各异的年轻人,背着大包,风尘仆仆,笑容灿烂自信。

工作之后,他们开始支付得起昂贵的旅行费用,去异域城市摩天楼顶360度的旋转餐厅用餐,在小岛上的无边泳池里看落日西沉,或者在某个陌生城市的路边酒吧,坐一个下午,喝上一杯。

这都很好。不管廉价还是奢华,都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宽广辽阔,尤其是,有那么多不同姿态的他人的生活。

只是,不要让现实的生活,让自己遗失了好奇心,忘记了旅行的初心。

有许多人出行,不过是一本到此一游的照片集。拿着相机,热心于拍照,而那些照片,也许之后的几十年,都不会再去翻看第二次。不要把每次的出行,都无节制地分享出去。在微博微信上签个到,写着我在哪里,并没有意义;也不需要把你每餐的饭食,部分享到朋友圈里,好食物的滋物,需要慢慢品味,节省下拍照分享的时间,在食物刚刚端上来,刚刚好的那个时候,诚心正意地用舌头去旅行。

尽量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你出行,是为了感受大干世界的多态,不用走到哪里都带着茶杯,背着方便面,到任何一地都慌忙找中餐厅。遇见排队人多的小食摊,不要怕脏,放心大胆去尝试;如果支付得起,尝试当地高档的餐厅,台布雪白,侍应生彬彬有礼,这比多跑几个景点更值得。

有机会的时候,和当地人聊天,不要害怕被拒绝。你微笑,他人会回以微笑,谈论美食、民俗、音乐,不要问宏大的国际问题。

最后,你还应该知道,旅行不能解决你人生中的任何问题。无聊的工作、失败的情感、庸常的人生,都不可以靠旅行来逃避。无论从哪里出发,走过之后,还是会回到原初的起点。看过万千世界,要学会更积极地生活,追求更欢愉的生活。这才是旅行对人生的意义:这是只和自我有关的成长教育。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下一篇:操纵稳定性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