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课堂

2024-10-04

好的课堂(共12篇)

好的课堂 篇1

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苗禾鸣总经理说: “培训是单位最好的福利。”我积极参加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组织的暑期校本培训, 有幸学习了殷永胜校长《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理念。我在学习和修行的路上, 遇到了内在的自己, 能量一下子疏通了, 内心平和, 外在和平。回到了学校, 回到了课堂, 我要做一位优雅有魅力的老师。好的课堂, 从好的关系开始。我国首席心理专家李子勋老师说: “关系大于一切, 关系大于教育。”关系是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 一切问题都要在关系中修复。好的课堂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好的师生关系、好的生生关系和好的家校关系。

一、好的师生关系是好的课堂的基础

好的师生关系是好的课堂的基础。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喜欢一个老师, 自然就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这一学科就能学好。

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一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二是要有很高的语言艺术。专业技能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反思, 在公开课中去磨练, 学习前沿的教学理念, 对于专业有独到的见解。语言艺术则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修行, 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习专业的语言表达, 说话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学生在没有控制、打开、快乐的状态下, 接收信息快,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那我们就想办法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打开、快乐的状态, 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 一) 冥想, 让学生静下心来

我每天都会给学生做冥想, 刚开始只有十几个学生能闭上眼睛, 投入进来, 跟随我的引领去想象;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班级的三十位同学基本上都能静下心来去感受和体验。我的冥想内容大多是想象美好、快乐的画面, 比如学习《秋天的图画》, 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自己来到了田野, 一片片金黄色的稻子, 笑弯了腰, 随风起舞; 来到了果园, 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 闻一闻, 好香啊; 来到了森林, 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枫树林, 红红的枫叶像火一样鲜艳。深吸一口气, 把秋天丰收的喜悦吸进来, 把秋天的美好吸进来。同学们在冥想的过程中, 心情很放松、舒畅, 感受到了秋天的丰收和美好, 同时也能静下心来, 把状态调整到打开、快乐的状态。

( 二) 游戏, 增加学习的乐趣

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比一年级有所增加, 这就对学生的专注力要求更高, 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加入游戏, 增加学习的乐趣。如专注力训练的游戏, 听到水果拍手, 其他的不拍手, 老师说: 苹果、香蕉、橘子、火车等; 抓手指的游戏, 同学们右手打开, 掌心朝下, 左手食指伸出向上指, 顶在左边同学的右手手掌上, 老师说“开始”就抓别人的手指。

二、好的生生关系成就好的课堂之精彩

好的生生关系成就好的课堂之精彩。在学校教育中, 同伴关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作用, 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建立。基于此, 我们在做好各项常规教育工作的基础上, 重点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制定班规, 二是六人小组合作。

( 一) 班规, 共同制定, 内化于心, 自觉执行

开学第一节班会课, 我和同学们共同制定了三条班规: 做最好的自己, 做好分内的事。会做的, 坚持做; 做不完, 继续做; 不会做的, 学着做。这些班规, 我们会经常诵读, 学生已经内化于心。遇到问题, 我们就会把班规拿出来, 自觉执行。

( 二) 六人小组合作, 产生团体动力, 能量最优化

一年级的小组合作, 我们是以四人为单位, 讨论时前面两个同学回头, 这里面学生对小组的概念不强。殷永胜校长说, 团体心理学中, 六个人以上才能产生团体动力。于是, 我们就大胆改革, 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 座次变成三对三的会议桌模式, 学生面对面交流。这样一来, 学生的小组团体意识大大提高, 产生团体动力, 共同维护团体荣誉。小组讨论时, 由组长组织组员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轮流发言, 会的同学大胆去说, 不会的同学认真倾听、积极学习, 会的教不会的, 能量达到最优化。

三、好的家校关系是好的课堂的保证

好的家校关系是好的课堂的保证。好的家校关系主要是指好的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教育好孩子, 培养独立、有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好学生。作为班主任, 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是家访, 二是开展父母效能课堂。

( 一) 家访, 让家长通过孩子反观自己

在我学习父母效能和家庭系统排列课程之前, 我的家访议题主要是孩子的优缺点, 怎样取长补短。最后发现, 孩子的优越点依然在那里, 因为家长没有改变。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基于此, 我暑假的这次家访议题就是家庭教育, 父母如何成长自己。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房子或车, 而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 二) 开展父母效能课堂, 让家长达成家庭教育共识

魏台凤老师说: “孩子在母亲子宫里多舒服, 出生就面对伤害。第一个伤害是: 要经过母亲的产道; 剖腹产的孩子没有面对伤害的勇气。剖腹产的妈妈真的爱孩子吗? 人是带着伤害来到这个世界的, 所以人要修行。可是, 没有一门功课叫“父母学”, 我们爱孩子的方式就是用父母爱我们的方式。”我们尽管不喜欢父母的教育方式, 可我们又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真是苦不堪言。其实, 孩子是来成长父母的, 所以身为人母的我愿意去改变和成长, 我也愿意把我的成长分享给家长朋友。

好的课堂, 有了好的师生关系做基础, 好的生生关系去成就, 好的家校关系做保证, 一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堂!

关键词:课堂,关系

好的课堂 篇2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次参加小语基本功的培训,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在课堂上,一位老师基本功的好坏将直接对学生造成很重要的影响。

先说说写字吧。我一直认为写字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抓,从认识一横一竖开始,就应该教他们怎么写漂亮、写端正,这样才能写好完整的字。每一个字都是由基本的笔画构成的,因此,我告诉他们,写好一个字,就应该写好每一个基本笔画,而每一个基本笔画又有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一开始,我就着重教他们在田字格中练写笔画,每一个笔画应该怎么起笔,怎么收笔,我都不厌其烦地说个不停,在我的努力下,孩子们的笔画越来越干净漂亮了,那些“小蚯蚓”“小木棍”都不见了。接下来我就试着让他们在田字格中写简单的汉字,每次我在进行范写时,我都要提醒大家注意横是从哪个半格起笔,竖是压在竖中线或是靠近竖中线,撇是短撇还是长撇,从哪个位置开始起笔等等。就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们对于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都基本上能把握住了,很少有同学写出格的现象,字也越来越端正了。有一个实习老师来跟班实习,她听我上了几节写字课之后对我说:“郭老师,您对小朋友的写字指导真是太绝了,我们以前的老师根本没这样细心地指导过我们,我在您这里学到了很多。”我只是笑笑,告诉她,这就是教学基本功。一年级小朋友你不严格点,等他们养成糊涂的习惯了,想让他改也很难改变了。后来教结构偏旁时,我又提醒孩子们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如:左窄右宽、上短下长等等。平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或批改作业时,我都尽量规范地写好每一个字,我经常教育孩子们一定要养成这种认真书写的习惯。慢慢地我班学生的书写越来越有进步了,上回学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进行现场写字比赛,我们班参赛的同学包揽了年级一、二等奖,比赛结果一出来,我甚是欣慰。

再说说课堂上的合作交流。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也经常是满堂灌,觉得只要把知识教授给他们就行了。后来通过不断地听课、学习,觉得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是真正实施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孩子们合作、交流,课堂上气氛活跃不说,主要是锻炼了孩子们之间用语言交流探讨的能力,问题也迎刃而解。后来我在教学中也注意给学生多留一些交流探讨的时间。就说上回教的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开始孩子们看到这个题目也是不知所云。现在的孩子大都困在钢筋水泥的“牢笼”里,很少去体验大自然中的生活。他们的快乐不是玩游戏就是去爷爷奶奶家玩耍。而当我提示他们可以像学过的课文《风筝》那样,找一些自己贴近大自然的话题来说,孩子们如梦初醒。我随即安排他们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在大自然中收获的快乐,孩子们回想起曾经在大自然中玩耍嬉戏的情景,在小组同学的提醒下,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一个个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快乐不言而喻。到个人汇报时,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一个个争先恐后,有说打板栗的,摘桔子的,上树摘柚子的,下塘摸田螺的,还有观菊展的等等。这可跟平时写日记的选材大相径庭。看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合作去探讨、交流,比老师一个人说效果好多了。我在听过了大多数同学的汇报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把其中的快乐再详细地说给同桌听,孩子们兴致依然很高,一个个都在回味当时那份用身心感受到的快乐,有些甚至说被板栗球扎了脑袋,依然很快乐。后来我让同学们把自己说的详细地写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完成了,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好的课堂 篇3

【关键词】 导入 课堂教学 化学 实验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22-01

0

引言

“万事开头难。”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创作体会时曾说过: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重视第一个音符的准确性,因此她的演奏非常悦耳动听。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比赛中,裁判柯以敏也说过:“一首歌要唱得悦耳动听,就必须在唱第一个字时,就把你最好的状态拿出来”。但要唱好第一个字,谈何容易啊!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开始也即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一开始便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就很难对学生的不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未充分集中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的调整,根本上调不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下面的课自然也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应重视“导入”这个环节,注重研究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要求并根据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应用实验、直观的教具或生動地讲述,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在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但是,教学中的导入内容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教材的引言。例如,利用人教版的“思考与交流”来导入课堂固然不错,但学生预习时已经了解到了,在课堂上又一字不漏地照着讲,学生自然就不感新鲜和兴趣了。也就是说,究竟课堂教学该怎样导入还需要老师们的创造性工作和精心设计。当然,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师个人素质的不同,导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一、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认知的窗口,也是最能拨动学生心弦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观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化学实验和化学现象,使学生怀有异常浓厚的好奇心和神秘感,以至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如最常见的“红色喷泉”实验,只要是一种气体能够易溶于某种液体或易与其发生反应的均可模仿此有趣的喷泉实验。

二、魔术导入法

一言未发,魔术先行。这种导入法最具魅力,易将学生带入新奇神秘境地。如通过魔术“请君入瓮”引入新课: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Ⅰ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三知识点——盐。具体做法如下:在一装满CO2气体的广口瓶中加入20mL一定浓度NaOH溶液,并在瓶口塞一去壳的熟鸡蛋,然后振荡,则鸡蛋将慢慢被吸入,最终掉进瓶中。其中学生对CO2气体和NaOH溶液不易察觉,则神秘色彩更加浓厚,然后自然地进入讲解“请君入瓮”的原理来激发学生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兴趣。再如,通过“瓶的魔力”引入“氯化氢”这一课的学习:在一装满HCl气体的广口瓶中加入10mL蒸馏水,并在瓶口盖一玻璃片,然后振荡一段时间后,将整个装置倒放,玻璃片不脱落。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导入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提供新旧知识的关联点,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铺垫。例如在讲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Ⅰ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可设计为:先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还原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氧化剂”的两条线索,再通过回顾初中所学的有关金属知识:金属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电子,随后从中得出结论:金属是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从而表现出还原性。然后接着讲解最外层电子数目为1的金属─—碱金属。由此很自然地过渡到讲授新课的知识,这样能很快让学生温故知新,使学生对碱金属已有一个初步的概念:碱金属具有强的还原性。

四、化学事件导入法

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不过,所引的事例应与新课的内容有关,才能真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上来。

五、史料导入法

通过介绍相关内容的化学史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从而导入新课。如金属钠是Davi发现的,当他用电解法电解苛性钠后,将分解得到的生成物向装有清水的大玻璃杯中倾倒时,突然发生“轰”的一声巨响。这是钠的一种性质,下面我们就详细地介绍有关“钠”的知识。

六、时事导入法

通过向学生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通过讲述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并于10月16日成功返回这一举世瞩目的时事新闻,然后介绍载人飞船采用锂电池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它的同一家族元素“钠”。

七、直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从课文中摘其要旨简洁明快的提出新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除了上面七种导入方法外,还有戏剧导入法,生活导入法,类比导入法,设问导入法,生产实例导入法,科技动态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等。但是要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注意,怎样“导入”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导入原则,即必须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型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设计出3—5分钟的导语。

[ 参 考 文 献 ]

[1]宋心琦.高一化学必修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好的课堂 篇4

一、领会理念是关键

任何一种技术或技术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介入,必定会有相应的核心理念支撑,如何正确领会其要旨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如果我们只是好奇于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在操作层面的技艺,而不了解这些设计所蕴含的教学意图,势必会影响预期效用的发挥。翻转课堂在教学流程上倡导先学后教,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注重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与对话,微课制作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尽可能呈现精彩的教学内容。这些理念承袭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回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翻转课堂这一创新形式运用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把握住这些核心理念,我们在进行翻转课堂的实验或实际教学中就能够游刃有余、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让新型教学方式的理念精髓渗入课堂,为师生的有效教与学提供便利。

二、优质微课是支持

翻转课堂之要义就是倡导转变传统课堂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传授知识之上的局面,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课”实现知识传递。因此,优质微课对整个翻转课堂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什么内容适合走进翻转课堂并作为微课的形式呈现?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微课的处理,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首先是精选内容。能选入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应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聚焦性。容量有限、时间短,尽量能在5分钟左右讲授一小段知识,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第二,基础性。讲授的内容是学生完成这一节课学习任务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主要承担扫盲的工作。第三,易接受性。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并适合通过观看视频就能掌握。其次是微课的呈现形式。 操作界面的人性化设计,教师讲解、ppt展现、教学演示等环节的有机配合,视频的录制质量、网络的传输速度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微课整体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过程设计是保障

教学形态不是静态的呈现,而是动态的过程。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两对关系。第一,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翻转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把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移植到微课中,留出课堂的时间用于研讨。这就需要微课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为了更好地组织开展课堂中的集体讨论学习活动,微课的内容要尽可能简洁明了又生动有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热情。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也要紧密地围绕对微课内容的学习展开,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把重点聚焦于对核心内容的深入理解上,减少不必要的导入时间,充分发挥二者所形成的联合优势。 第二,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互动与再学习的关系。相互交流表达自己观点与再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倾听同学或老师的发言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翻转后的课堂情境中,对课程内容的再学习是不容忽视的。 当讨论陷入僵局而无法深入的时候,就须要进入 “再学习”的环节。这里的“再学习”,既包括对原先观看过的微课重新研究,也包括对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延伸学习。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再展开讨论,如此可以达到高水平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境界,避免出现不着边际地空谈之窘境。

四、师生对话是动力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陷入被微课牵着鼻子走的境况,致使课堂的互动变得缺乏生机或拘泥于对微课内容的重复解读,这是当前困扰教师开展教学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须要在翻转后的课堂教学中建立合理的师生对话机制,以此推动教学活动不断走向深入。从对话本身来说,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比如举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由教师引导,对个别存在疑难困惑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攻势,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必要时进行相应基础知识的“充电”,为研究的深入补充能量。 于此同时,这些对话活动的开展也须要符合基本的伦理规范,在组织教学研讨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与接纳的心态,让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建立在充分信任、尊重的基础之上,既能积极达成共识又能求同存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高。

好的课堂 篇5

《饼店怎样做品牌》

2012年3月21日上午10:30,我校西点蛋糕班学员受邀参加中国烘焙公会和好的蛋糕网“E路同行 伴您成长”学习季网络大讲堂。

讲师:余建忠老师——武汉格调烘焙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讲课主题:《饼店怎样做品牌》针对中小饼店量身定制

课程大纲:

一、品牌的作用(共有9方面)

二、烘焙企业(饼店)如何做品牌?

一、商标拥有权是基础

1、起个好名字

2、设计VI3、注册商标

二、定好位,与众不同

1、什么是定位?

2、举例定位

三、提炼品牌个性“灵魂”

1、品牌性格(精神层面)

2、一句话描述

四、统一形象、整合营销

1、招牌统一

2、服装统一

3、包装统一

4、服务统一

5、管理统一

五、抓产品、练内功

1、产品组合(比重、价格带、形状、口味、包装)

2、流程管理

3、信息系统

4、研发策略

5、运营管理

六、围绕定位持续推广

1、产品推广

2、开业推广

3、节令推广(月饼、粽子)

4、网络推广

5、活动推广

6、促销推广

七、总结:

1、产品是基础

2、定位是关键

3、形象是开端

4、管理是保障

5、传播是翅膀

让学生提问的课才是好的课堂 篇6

中方人员面露微笑,而外方人员却不以为然,他们质疑道:“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向学生提问题、讲知识,没有看见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他们的回答也非常标准,那么,这节课还用上吗?”

“这节课还用上吗?”这句话值得每个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传统上,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技能教育的重视有余,而对基本的能力—思考,尤其是独立的,有批判性的思考却明显不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教十多年,我切身感觉到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们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让他们回答十个问题都难。其原因在于思考能力的缺失,学生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地发现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给学生们留一些提问题的时间,有些问题可以当场给予答案,而有些问题,把握住节奏,再适时还给学生。时间久了,发现了这种做法的不少好处。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记得一个学者说过“学来的是知识,问来的才是学问。”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是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学习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这种能力。老师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营造出一个情境场,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一定的感知之后,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动机,继而形成问题开始体验学习,在师生的情感共鸣中完成学生的精神提升,在“感悟---质疑---讨论”中完成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提问题,就是让学生在问题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在质疑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讨论与争执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二让课堂变得更高效。教师把提问权还给学生,也就随之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对知识主动的思考与探究的欲望是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辨别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个性或共性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整个过程无论从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还是情感态度培养上,都是高效的。避免了对课堂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好的历史课堂从“头”开始 篇7

一是趣味性。爱因斯坦认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从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一种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学习, 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课堂导入时要充分考虑到兴趣的激发, 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二是针对性。课堂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导入要能揭示教学的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形象性。初中生由于生活实践少, 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和形象性。四是新颖性。导入新课时, 注意引用材料的新颖性。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 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更能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1. 以教师引导、师生配合为主的导入法

其一, 温故知新导入。这是教师导课中最基本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 从而引出新课, 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 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 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 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

其二, 故事引路导入。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许多历史名人的感人的事迹, 不但能引人入胜,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 推动学生立志成才。如教学《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故事引入北宋的建立再展开到其他民族政权的建立, 形成了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局面。

其三, 音乐渲染导入。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用音乐法导入,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如在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时, 让学生听或者唱《国歌》, 接着教师讲述它诞生的背景, 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达到气氛活跃、情景交融的目的。

其四, 诗词名言引用法。就是用名诗词或名言名句导入的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 在小学就已经学了不少的古诗词、名人名言。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导入新课是十分自然的。在讲到《王安石变法》时, 先用一首诗来引出作者王安石, 然后开始学习变法的过程与内容、影响就顺理成章了。

其五, 设疑导入法。设疑导入法, 就是教师一上课, 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提出有关问题,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 从中揭示主题, 导入新课。但提出的问题情境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其六, 联系实际法。从心理学角度看,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 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乡土教材的内容大多发生在学生的周围, 学生对此都比较熟悉, 利用乡土教材进行导入教学,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在导入课中, 运用乡土教材,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其七, 设计悬念法。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 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 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在导入中适当地制造悬念, 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通过设置悬念,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抓住学生的内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八, 时事新闻法。报刊上与历史学习有关的内容很多, 教师平时多浏览, 在教学中选择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 比较具体生动的新闻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感到历史无处不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今年是国庆60周年, 那么60年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样成立的?让我们一起走进60年前的这段历史。学生的探究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课堂的气氛也就变得活跃。

2. 以学生参与、突出主体的导入法

其一, 情景剧法。情景剧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设计情景剧本, 组织学生排练、演出, 它不仅能培养参练学生的表演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有助于学生体态语言的形成, 而且能激起广大学生的好奇感, 来探究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 进而能主动地进入新课学习。如《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学习, 由学生分角色表演重庆谈判的场面, 其他学生观赏3分钟情景剧导入, 效果很好。

其二, 演讲式导入。教师可在上课伊始让学生演讲两三分钟, 演讲的内容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安排。通过学生的演讲话题直接设问导入。

其三, 竞赛辩论式导入。当代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课堂导入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 采用竞赛、辩论的方式围绕教材, 选定主题, 开展竞赛。以这样的方式导入,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竞争中, 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3. 以媒体图片、直观形象的导入法

其一, 直观教具导入。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 偏重感性认识, 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 也可自己制作。直观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很容易就产生欣赏—羡慕—向往—理解—实践这样连锁的心理过程, 很快就能进入角色。

其二, 图片观察法。图片是最直观的教具, 现在的历史课本中的插图很多, 如果变静为动充分利用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课本的插图, 我们还可以搜集许多历史实物的图片、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的画幅, 这些东西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 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其三, “幻灯投影”导入。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冲击力, 增强学习效果。

高效课堂要把握好的七个要点 篇8

一、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是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这一环节要做到:时间短、内容少、手段新。可以是一段简短的视频、一个小笑话、一个小故事, 或是一个问题、一两句谈话等。要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或冲动。

二、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是学生理清知识脉路, 夯实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的导学案是一个关键。导学案要明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学习任务应侧重基础性知识, 体现不同层次的学生, 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师的导学案,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外资料和先进的网络技术, 协助自己的学习。学生自主预习时, 要强调读、划、注相结合, 要让教材留下自主预习的痕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读书, 可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通过勾画, 初步感悟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做一些批注, 达到质疑解难的效果, 也为课上展示奠定基础。

三、自主学习成果交流

通过自主预习, 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成果。可能表现为完成的导学案, 也可能表现为经过圈圈划划的教科书, 还可能表现为一个小实验、一篇感悟性的文章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组集体智慧的深层次发挥。探究内容一般来自两方面:一是在自主预习时, 学生们产生的疑惑, 二是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教师要在时间和场所上, 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方便。必要时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索引, 帮助学生探究。探究时,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畅所欲言, 小组讨论不要成为一两个优生的天地。小组长做为参与者和组织者, 教师要帮助小组长整理学生发言, 形成探究结果。这里要强调一下, 合作探究不是形式, 而是习惯、是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教师摸索总结经验方法, 还要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方法, 必要时可以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探究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小组探究———形散而心不散, 看似乱乱哄哄, 实际却有着很高的效率。探究时不要怕学生声音大、更不要怕学生争论, 声音大是孩子的天性, 是对压抑的一种释放;争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五、探究成果展示

在班里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这是一节课的高潮, 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时刻。搭建好这一平台, 既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 又有利于小组间的经验交流。展示的形式和手段不拘一格, 但总的来说, 应侧重让学生说、写、演相结合。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 是说、是写、是演示还是三者或两者相结合, 要因学科而定。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不同意见, 允许学生对某一问题或知识进行争辩。新型课堂要的就是学生敢说、敢想、敢争论、会争论, 从而达到掌握并运用知识的效果。如果课上遇到解决不了问题, 教师也不要怕“挂黑板“, 教师可以把解决不了的问题, 巧妙地留作课后思考题, 给自己和学生都留出思考的空间。

六、梳理感悟

一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 梳理知识结构, 感悟学习体会,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点, 引导学生依据板书和导学案, 梳理本节课学过的内容, 感悟学习收获。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说、写写;也可以与同桌相互问问;还可以整理一下学习笔记等。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采用适当方法引导学生做好知识梳理, 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七、效果检测

当堂效果检测是一节课的尾声, 教师在设计检测题时, 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少, 二是要侧重本课基础, 三是给优生一点空间。检测情况教师要掌握, 以便进行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9

从认识角度来看,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经历了从无知到有知, 从茫然到必然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知识获取的方式, 已从直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知识, 变为通过接受学校教育间接地获取知识的方式, 教育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接力活动, 教学则是人类文明的传递和接受过程。

从科学发展历程来看, 科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是建立在对人类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现在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科学知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现实基础。要创造明天的科学, 只有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

从现实社会生活看, 虽然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 但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 学习科学知识仍是从事职业活动必不可少的过程。解决生活来源问题, 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近期奋斗目标和毕业后首先要解决的最急迫的问题, 而掌握一定的专业科学知识, 则是求职和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培养能力来看,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二者并不矛盾, 虽然培养能力的途径并不只限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但是, 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过程, 无时无刻不在培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于知识的传授, 就像人的生命必须依附于人的肉体一样。

二、科学理论知识和人类认识事物手段间的关系

科学理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与人类认识事物的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理论知识的产生, 是从人类的直接观察领域开始的, 随着人类对科学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应用于实践, 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 人类从直观领域分别向微观和宏观领域开拓, 使人类的科学理论知识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理论的重要性是人人皆知的, 许多科技成果都是从理论高度来阐释其基本原理的。但是, 创造理论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 而从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是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手段制约的。时至今日, 人类对事物认识手段上存在有限性的制约, 对事物的认识仍然是不充分的,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对事物进行认识的手段, 也都有其局限性。教师在从事本学科的教学中, 应该认识到这种特殊性, 并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从而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学习理论, 又要从理论高度回归现实。当然引导学生的理论向现实转化,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现实, 其次才引导这种转化。

三、教学过程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利用已知推出未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过程。教师应当注意的是, 科学的结论重要还是这个推导过程重要, 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选择问题。推导过程是运用已知知识的训练思维的过程, 而结论则是这种训练思维的结果;推导过程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记住结论则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今后不断得出结论的基础上, 发现新的结论, 这有利于在校的学习, 又有利于从业后的创新, 理解了过程就是记住了结论, 而记住结论, 虽说可以通过考试, 但却不一定能理解过程, 所以, 过程重于结论。

四、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之间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 聪明的人聊天时往往会用误导的语言来引起人们的兴趣, 打开人们的话题, 导致争论不休。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作为教师, 一厢情愿地传授知识的美好愿望, 到了学生那里却往往受阻。《论语》是以孔子与学生对话的方式来写的, 这种对话方式实际上反映了一种需求关系, 没有需求是没有市场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 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开启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需求心扉, 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其原理在于:“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来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来实现让学生从一个旁观者变为课堂讨论中的参与者的角色的转换, 在角色转换中悄然地实现了教师“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五、深入浅出与教学难点间的关系

所谓深入浅出是指针对要解决的问题, 要深入到其根本之所在, 又要用浅显的道理将其讲明白, 让任何人都能听懂。教学难点是任何教师都会碰到的问题, 这些难点不解决, 往往后续内容就无法讲授, 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解决此类问题, 每个授课教师都会有其独特的办法, 但是, 如果能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完整答疑与启发性答疑的关系

答疑是课堂传授知识的必经阶段, 但答疑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所谓针对性是指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所谓目的性是指应让所有学生学会, 让发展型学生进一步提高, 并让每一个学生从中感到一个为什么的激进状态。学生只有处于精神上的饥渴状态, 才会产生需求, 而这种需求, 就会产生教师所渴望的“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的境界”。

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活动, 其实质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与此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就像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由此来看, 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程度就成为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问题和前提条件。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传统上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之说, 但时至今日,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民事主体,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以平等的身份亲近学生, 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 以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 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 以前瞻性的眼光来培养学生。

音乐课堂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篇10

一、要处理好知识技能与情感目标的关系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习,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新课程指出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没有兴趣必定会影响到学习的行为与效果;学习音乐的根本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有的老师就片面的理解成:音乐课程目标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就不重要了。

其实,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到了学习的首要位置并不是摒弃了知识技能的教育,而是要使两者有机的结合。那么,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对知识与技能目标有何影响,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认为: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音乐的兴趣,它必须是在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所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应该融入到认知因素当中。我们在课上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而且必须把这种教育在知识教育过程中化于无形、不着痕迹,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形成对音乐的喜爱与兴趣,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重要的起因是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

我尝试用过以下几种方法:给学生提供富有美感的音乐艺术作品;组织富于趣味性的音乐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形式的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进而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发现、探究、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感觉颇有效果,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乐学想学的氛围中掌握了要点,使得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二、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每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形式既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又要在形式上多样丰富.使得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得到统一。传统教学和新课程下的教学都有着共通之处就是重视教学目标的完成。而达到目标的过程则有所不同,新课程更注重形式的多样新颖,内容的丰富充实,方法的实在有效。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设计《走进旦角》这一教学案例中,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了解旦角的分类和她们各类的表演特点,感受京剧的韵味。其中,她采用了视频欣赏,对比聆听,学一小段,露一小手等多种教学形式,学生在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中,愉悦地,饶有兴趣地学习了本来很枯燥无趣的京剧剧目,在不知不觉中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也经常在很多的公开课或者参赛课上看到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一些老师一味地追求形式花哨,内容过杂,整节课热热闹闹,蹦蹦跳跳,却连基本的目标都没有完成。要知道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偏离了目标的价值取向。

三、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音乐课程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多解性和非语义性,决定了学生在感悟体验中会提出许多老师意料不到的问题,教学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在组织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于是,有的教师因为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自己的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在教师预设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而有的教师则与之相反,为了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故伎重演,避免课堂脱离"新课程理念",因此极力倡导课堂要"自然生成",无需备课和写教案,以给学生的思维腾出最大的"自由空间"。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不完善的,"预设"与"生成"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音乐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提高了对预设的要求,老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和强烈的课程意识,科学而艺术地触合"预设"和"生成"。课前多作一些针对性的考虑,周密地"预设",为生成提供广阔的舞台;并且,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生成。

例如:我在上《多年以前》这首多歌曲前,精心"预设",通过谈话讨论、多媒体演示,歌曲学唱等环节,使得学生从旋律、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中充分感到了环保的必要后,老师在"个性大舞台"这环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最軎欢的方式对歌曲进行表现。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各小组开始展示:有的创编了童话剧;有的创作并演奏了音乐;有的有图画表达了人们对环保的渴望。最后,孩子们一起用老师给的奖品(花草树木贴纸)装扮小鸟的家园。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精彩。正因为课前老师作了精心的有弹性的"预设",才使得课堂教学有章可循,才有了精彩纷呈的创作效果。

四、要处理好音乐学科与学科综合的关系。

新课程又指出了音乐不是独立的学科,它与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提倡音乐学科要与其他学科综合。于是,我们又常常在很多的课堂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说了演,演了画,一节课热热闹闹,可唯独就没听到老师一步步地指导学生怎样把难点唱准,怎样把歌曲情绪表达的完美,没听到期望中的赏心悦目的歌声。音乐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整合,这是值得提倡推广的,但这种整合应该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音乐课本身的音乐性。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方法、一切的综合应该是充分利用"音乐"这一情感艺术中特有的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必须以音乐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渗透和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

比如我在上蒙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时,有一句歌词气息特别的悠长,是整首歌曲的难点。如果一味的跟唱,学生必然会学得索然无味。怎样让学生了解藏族歌曲的特点,唱准节拍呢?我通过结合地理知识的渗透,解决了难点。首先多媒体展示,视听结合调动学生情绪,向学生介绍藏族地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接着在点歌台中让学生点击几首熟悉的藏族歌曲,师生共同总结出藏族歌曲的特点和色彩:高亢、悠长,明亮。随后,我启发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演唱风格呢?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散地思维,总结归纳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的高原地势才形成了这样的歌曲风格。最后请大家都来做做藏族人,学学他们高亢悠长的歌声。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还更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风格与特点。

五、要处理好现代媒体与传统手段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的面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了老师们得力的助手。如果运用得当,现代信息技术确实能大大扩展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丰富、形象、直观的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一些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促进课堂氛围,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于是,常常能在公开课课堂或者优课比赛现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节课利用课件从头至尾排满视听素材,甚至连教师的串讲词也已事先录制,教师几乎不必讲解和示范,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完成了授课任务。然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恰恰不是教师所能预见到的,一旦多媒体出现了故障,大部分情况只能是音乐老师呆立一旁,看着电脑老师忙上忙下,一节精彩的课就此搁浅。即使从头再来,学生老师也都没有了先前的投入。就算是这些状况都没有发生,过分热闹的课堂气氛和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活动也给人一种做秀的感觉。而且那些经过了华丽包装的课,在学校日常教学中是不可能大力推广的,我们一线的老师们都知道,在平时的备课、教学准备中根本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做到每节课都运用到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教学手段永远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许多好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不应该一概抛弃。只要能同样达到课堂效果,简单而实用的教学手段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的首选呢?记得我市在开展音乐有效课堂研究活动中,杨川美校长就为我们执教示范了一节没有任何多媒体辅助的实实在在的家常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步步深入,悦耳的歌声、丰富的情感、流畅的教学过程让人听了心旷神怡。课堂中,老师多次运用了范唱,范唱它给学生直接的、较容易模仿的感受,就比放录制好的光盘的效果好,在学习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可以作为欣赏再来放光盘。再如伴奏.录制好的伴奏听起来可能会感觉效果很好,但是它有死板、不灵活的缺点,当学生学唱时,老师的钢琴即兴伴奏灵活地随着学生走,并能够通过强弱,快慢的变化调动学生的情绪。它比伴奏带更有感染力。

好的课堂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高效课堂;关系

近年来,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工作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新课程环境下,不断涌现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再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然而,教学观念的更新并不意味着割断历史,做表面的相互替代,而是从历史、辩证的角度出发,以多角度、发展的眼光来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打造高效课堂。本文就新课程环境下高效课堂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为各个阶段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育的创新离不开传统教学,因此,在高度重视教育创新时,还应重视对传统教育中有益环节的继承,如规范的常规管理、和谐的家庭教育、科学的班级管理、严格的考试制度及严谨的双基教学管理等。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及手段,但要注意须在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判断国内外教育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再对其教学内容、模式及方法进行大胆创新,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超越传统、综合创新,为学生提供多而精的学习资源。

二、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普遍存在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正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这一做法作出的校正。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减轻教师的责任和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每类学生目前学习最近发展区的差异来调整教学方案,为各类学生设计有针对性、难易适度、吸引力较强的问题和课后练习。在教学中应注意转化自身的角色,拉近师生的距离,找准自己的定位,从学生学习的领导者逐渐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从所学到的知识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会站在科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近年来,由于各阶段的教学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各阶段的教育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各科目基础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基础知识。因此,应在注重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基础掌握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基础教育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追求共同进步。

四、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模式等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在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坚持有效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思维活跃多变的课堂,在运用教学手段时,教师要考虑到课前预设的课件是否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本着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的教学手段,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生活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双赢的局面。

五、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教学的整体环节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教材、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情况来制定。其中,教材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辅助作用,其在运用时主要是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进行综合加工。而为使教材的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难度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立足于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这一要点,描绘出各学科的和谐画面,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

六、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教学过程产生教学结果,而结果同时又催生了新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兼顾过程与结果,利用个人知识、师生交流沟通时产生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及利用学习资源,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毅力、态度等的作用,从而逐步形成探究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最终产生持久的学习,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对继承与创新、主体和主导、基础与发展、手段与目的及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关系的处理,从小的细节抓起,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及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昌国.处理好四种关系促教学[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4(12):38-39.

好的课堂 篇12

一、处理好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

学生到了初中,老师抓得和小学相比是松了许多,尤其容易忽视的是轻基础而重能力,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使得学生后面所有的能力培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前几年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轻视了基础知识,而一味地培养能力, 结果很不理想。我记得我以前所在学校的一位老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深刻的教益,他一直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结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对体育很感兴趣。体育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考查,更要注重老师的归纳和总结。基础知识所涵盖的面是非常广阔,除了口令以外,动作技巧、保护措施等等都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

二、处理好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同样特别强调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新课改来了,闹哄哄地不免会时时看到群体放羊式所谓的讨论,还美其名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关键是缺少主导性的讨论本身就是必败无疑的课改,这样做的结果是新课改的目标不能得以实现。于是乎,放弃者有之,说怪话者有之。总之, 我所看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课改在悄无声息中被我们束之高阁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传统式的体育教学就是老师在上面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讲解、示范,学生在下面开小差,效率极低,现在又有一股复古逆流,妄图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去,这是要不得的。课堂教学要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就必须要有全体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成就感,在人格上更健全。

三、课堂练习设置要处理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练习的设置上的草率,不仅仅使得一节课的目标很难实现,更重要的是问题的难易也往往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练习设置太过简单,使得学习好的学生和中等生感到乏味疲倦,练习设置过难,对许多差生而言就是盲人摸象,久而久之,无论是差生还是运动技术水平好的学生,都会因为找不着自己的位置而有一种被挫败的感觉,没有成就感的学习是最无趣的,而兴趣是学习能够持续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设置课堂练习三者兼顾,难易适中,也可设置不同难度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水平自由选择、自由组合,既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整体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热情。

四、处理好课前充分备课和课堂实际教学中的灵活性 之间的关系

课前充分备课,既要深挖授课内容,更要深入研究教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但是一堂生动的课,一堂鲜活的课绝对不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往往使我们有所改变。学生的激性会点燃或者唤醒我们备课时曾经沉睡了的激情或记忆,学生课堂上的接受程度会使得我们改变部分教学思路甚至教学内容,这既需要我们的勇气、胆识和魄力,更需要我们充足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伴随着我们教学思考的前行,我们时时调整着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好。

五、处理好师生和谐互动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六、处理好教学反思和改进教法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使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解决和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成功的经验。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推陈出新。不管一堂课多么成功,难免有疏漏之处,作为以后教学中的经验教训。珍惜学生的见解,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在全班推广,来引导学生的思路,同时对课堂也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捕捉瞬间灵感。如教师上课时随时增加的内容和临时改变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巧妙创新、见解等。

上一篇:端头支架下一篇:计量用电流互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