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

2024-07-19

课堂纪律(精选12篇)

课堂纪律 篇1

教育学对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协调学生的行为, 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 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 从而形成课堂纪律。即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

分析认为, 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 因学习中的挫折从而厌学、因得不到承认从而人格内倾化或外倾化, 生理上的不健康、发育期的紧张, 以及脑功能轻微失调等。有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教师的因素引起, 主要有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丧失威信等因素。所以,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 不仅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 更需要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和调控策略。

一、教师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 在学生中、在课堂上树立威信

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的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要有威信, 也只有形成威信才能教育好学生, 引导好学生。赞科夫说:“如果没有威信, 也就是说, 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 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有威信的教师, 一句话或一个眼神能使乱哄哄的课堂刹时安静下来。

首先, 教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思想品质及优良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时时处处加强道德修养, 争取从人格上赢得学生。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 兢兢业业, 在工作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 有毅力, 有韧性。对学生有着深深的爱,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能真诚地与学生相处, 能忍受学生的缺点错误并予以矫正;勇于自责, 富有自我批评精神等。

其次,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师要好学多思, 拥有渊博知识和独到见解以及精湛的教学技巧, 能够给学生以深刻启迪并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有重点、有秩序地展开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师才能赢得较高的威信。

第三, 注重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教师的仪表是指教师的服饰、发型、举止、姿态等外部表现;风度是教师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 主要是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教师衣着打扮要整洁朴素, 切忌奇装异服;举止姿态要自然而大方, 沉稳而端庄;要热情大方,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谈吐文雅。这些都会直接给学生以好感, 赢得学生的爱戴, 从而树立威信。

第四, 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教师头几节课的准备要特别的充分、态度要沉着自然亲切、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方法要精心设计, 这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心理定势”, 形成初步威信。

二、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爱感化学生, 尊重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 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 那么他就会把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看成是维护师生间友好情感的需要。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尔逊说:“为了得到教师的爱, 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 甚至去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首先,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尊重学生人格, 树立平等意识,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对待学生错误, 老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采取宽容的态度, 做好疏导工作, 多表扬少批评, 尤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与赞扬, 使学生客观科学地评价自己, 看到自身的缺点错误, 明确自身的优点。其次,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成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促进者, 使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可信赖的朋友和知己。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 要满怀真诚和爱心, 坦诚相见, 热情关怀, 进行思想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

三、建立课堂规则, 形成有效的班级气氛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制定学生能主动遵循的课堂规则是课堂管理的头等大事。由于职校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学习基础薄弱, 对学习漠视, 一些如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交头接耳甚至打架等现象在课堂上经常发生。因此, 课堂规则应使学生明确课堂的行为要求, 使学生明白行为所依据的标准, 从而使课堂行为规范化。“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有决定性影响。要建立学习活动的规则, 如学习工具的准备, 完成作业的要求, 考试制度的要求, 平时成绩的评定等;要建立课堂行为的规则, 如手机的使用规定, 课堂纪律的要求, 回答问题的要求等等。规则一旦建立, 教师首先要严格遵守, 同时监督学生是否严格遵守。告知违规后果, 恰当使用惩罚。教师对学生要平等看待, 一视同仁, 要言必行, 行必果。

预防胜于矫正, 教师应多采用预防性管理策略, 激发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习动机, 减少不良行为产生。对学生要多作正面引导, 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产生集体凝聚力, 从而形成班级共识, 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监督遵守并持之以恒的贯彻, 让学生在行为规则的约束下养成遵纪的好习惯。

四、精心备课, 完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 备教材。吃透教材内容, 抓住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其次, 备学生。教师要了解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 备课时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 找好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教案要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 设置的题目,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 可消化”, 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各得其所, 每一位同学都有获取知识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备课应考虑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 依靠学生自主动手去实现教学任务;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 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 收集制作有关资料 (如实物、图片、数据等) 。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为课堂教学作很好的铺垫, 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 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 使教师在备课时, 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上课时更多注重一些细节。刚上课的前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最佳状态, 以复习为主, 尽快集中注意力。课堂上声音要适中, 在讲到难点重点时, 加以强调, 引起学生重视;讲课时面向学生, 走到学生中去, 观察学生的反应, 适当调整讲课节奏;对学生进行提问等,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或是自问自答, 引起学生好奇后给出答案。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给予学生新鲜感, 也易于其集中注意力。

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课后备课,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课后反思, 进行二次备课, 能记录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能知道学生的基础与掌握程度, 能了解教学方法是否适用, 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更能提高教学水平。

五、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 处理好突发事件

对不破坏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 如心不在焉、发呆、睡觉等, 要认真防范, 及时矫正, 一般不用停止讲课, 可扫视那位同学与其目光交流, 或者接近那位同学, 引起他的注意, 让他不再分神即可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叫那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 这样可让他清醒一下, 也提高了上课的注意力。这样处理可达到维持纪律的效果, 也不影响其他的同学听课。

对于课堂上的捣乱行为, 如争吵、喧哗、作滑稽表演等, 它们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 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 教师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 以防在课堂中蔓延。教师可严厉地望着该生, 朝该生走去, 命令该生说明情况, 同该生讨论纪律问题等;有时也可通过换座位的办法, 分开这些争吵的学生;对于那些经常捣乱的同学, 要留下来与其交流, 屡教不改时可与班主任或家长进行沟通。

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一类是外来干扰事件, 如突如其来的外界巨大的声音, 小鸟飞进了教室, 忽然有人“破门而入”等。处理这类事件, 一要做到暂停讲课, 先稳定学生情绪;二要随机应变, 迅速处理;三要巧妙提出一些追忆性的问题, 如“刚才我讲到哪里了”, 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另一类是学生的恶作剧行为, 如向教师提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怪问题, 这些影响较大, 常常扰乱课堂秩序。在遇到这类事件时, 教师必须沉着冷静, 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可以用幽默的手法来处理, 巧妙化解, 有时暂且冷淡处理, 待下课后将其叫到办公室慢慢教育。

总之,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中职的教师不仅要时刻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还要关心了解我们的学生, 与其共同成长, 以外部的压力或动力制约、感化我们的学生, 从而慢慢形成一种习惯, 一种氛围, 这样课堂管理乃至整个学生管理就会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杰亭.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张友福.中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方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4]李雪, 张国平.教育机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3) .

[5]黄晓红.试论教师如何实行健康的课堂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

课堂纪律 篇2

一、《守则》的制订

为了使《守则》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手册,我采取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制订。

1课堂观察

通过几周的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与其他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行为表现和存在问题,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以下一些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

学生课前准备普遍不充分,上课几分钟后书本和文具仍然没有准备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很多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东拉西扯,打断别人发言和老师讲课,小组合作低效;

很多学生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

很多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缺少独立思考和钻研的习惯,喜欢随意发问,问个不停。2分析比较

对通过课堂观察和调查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类、比较,寻找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寻找原因。

3交流讨论

一是召开班委会,与班干部一起对前期掌握的课堂问题进行研讨补充,提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意见和措施;二是召开全体学生会,广泛征求解决问题的建议,从学生中产生《守则》条款,再运用到学生中。

针对前面发现的问题,我班制定《守则》如下:

课前准备好课本,学习用品有序放在课桌正前方(书在下,文具在上);

上课不迟到,因事迟到必须站在前门喊报告,老师同意后才能进入教室,下课后向老师说明情况;

积极思考,遇到会回答的问题应举手示意;

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应面朝老师或发言同学;

尊重老师,尊重同学,不打扰老师讲课,不打断同学发言;

上课积极讨论问题,不说与课堂无关的话;

独立思考并及时、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下课时先收拾课桌,准备下节课所需物品后再离开教室。

二、《守则》的执行

《守则》制定后,在班级上公示数日,征询大家的意见后开始实施。

1反复学习

学生存在的问题是长时间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我把《守则》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张贴于文具盒或者桌面右上角,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将《守则》内容熟记于心。在实施《守则》的第一周,我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要求他们对照《守则》条款,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逐步改正。

2加强监督

我通过课堂学习守则执行情况记载表,对学生进行观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课堂学习守则》执行情况记录表

3奖惩分明

在实施过程中,对改进明显的学生进行奖励;对经反复提醒、教育仍然改进不大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同时让学生明白:奖惩不是目的,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4及时总结

每周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守则》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总结成功经验、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如,让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介绍经验,围绕《守则》某一条款研讨在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小组内相互提醒存在的问题等等。

三、《守则》的修订

《守则》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修订。在修订《守则》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及时性

通过对班级课堂行为的观察,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制定相应的条款。删除学生已经养成习惯的条款,增加课堂新出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的条款。

2持久性

对于一些老大难的问题应该持久出现在《守则》中,通过反复提醒督促学生改正。

根据班级课堂行为实际情况制定《班级课堂学习守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课堂纪律对学生有多重要?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了其内在动机的重要性,那么课堂纪律则反映了外在影响的力量。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学校的课堂纪律分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为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提高教与学的的效率。课堂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会影城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于此同时,学生对课堂纪律氛围的评价会影响他们对教师的信心和尊重程度,继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

在上海,同一所学校的每个学生对于课堂纪律的评价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学校之间在课堂纪律方面的差异性非常显著。也就是说,学生之所以对课堂纪律做出一定评价,是因为他/她所处的学校具有某种纪律氛围。与此同时,学校纪律氛围对学校间阅读成绩的差异影响很大,可以解释39%的校际阅读成绩差异。然而,学生对于学校纪律氛围的评价仅仅可以解释0.3%的(校内)个体成绩差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纪律氛围对学校中每个学生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对(校内)学生个体间阅读成绩的差异性影响不大。事实上,良好的学校纪律氛围对于确保上海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芬兰相比,上海学生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学校纪律氛围。这一因素解释了0.2个标准差的上海成绩优势。

当然,学生个体对于课堂纪律氛围的独特感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她的学习和生活。PISA上海调查的数据显示,即便是忽略学校间在纪律氛围方面的整体差异,同一所学校中对于课堂纪律氛围评价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具有良好的阅读素养。学生个体对于课堂纪律氛围的独特感受,与学生的性别、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年级和所选教育项目(普通/职业/艺术)等身份特征有关。此外,学生个体对于课堂纪律氛围的独特感受,还与他/她和教师的关系、对待学校教育的态度以及教师的学习激励等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将这些维度放在一起进行考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课堂纪律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改善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本科教育课堂纪律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形式,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抱怨课堂纪律不好,经常碰到以下几种现象:整个课堂只有教师唱独角戏,毫无声息,教师的提问没人回答;或者是课堂纪律混乱,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课上睡觉;低声交谈,看与课程无关的书籍、玩手机;或者学生不带书、本子、笔,上课不听讲,老师讲到哪里也不知道。

课堂纪律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学生施加外部控制与规则,要求学生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从而逐步过渡到学生内在自制与自律的过程[1-2]。什么是好的课堂纪律?是否以“静”作为好的课堂纪律的衡量标准?这些评判标准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下形成的。但是纪律绝不是靠强制命令、手段而获得的,现在的教育观念已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允许学生展现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过程中,让其认识到课堂纪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的工作,教师是课堂纪律的指导者,学生是课堂纪律的维护者,学生要学会自律。

好的课堂纪律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课堂纪律与多种因素有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讲课水平、授课方式等,因此要从多种角度提出改善课堂纪律的方法。

一、增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或对讲课的教师不感兴趣,但又由于平时课程考勤、学科学分要求等原因必须到课堂上课,这种带着消极的心情被动来听课,课堂纪律和听课效果必定不好。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一定的学分范围内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对于一门课程有多个教师讲授的情况下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教师的课堂行为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例如:上课不迟到,提前到达教室,将相应的课本、幻灯片等教学内容准备好;上课时不接听电话,使手机处于静音状态或关闭手机;尊重学生,注重和学生说话时的语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套管理学生的方法,要有严厉性的一面。在新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明确列出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对违反纪律的行为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惩罚体现的是纪律权威性的一面,惩罚不等于体罚,是在万不得已情况下采取的措施。例如:对于不带书、本子、笔等不学习的学生要逐一找其谈话,让其对该课程足够重视;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注意听讲,交头接耳,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同学要点名批评。对于这些行为,可以从平时成绩的给予中体现其课堂纪律的好坏。

同时,教师也要有温柔的一面,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可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听课状态。在本科生的课堂上,一门课程中教师通常面对的是60多名、甚至上百名的学生,而一个教师同时可能担任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教师上课提问时,教师通常采用的是按学号或按座位叫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做法在师生间很冷漠,没有情感的交流。如果教师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尽量记住多数学生的姓名,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说出其姓名,对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能说出其姓名,那么学生会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愿意进入课堂,自觉遵守纪律。课下要主动关系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困惑和忧虑,这样他们才能与教师感情融洽,在课堂上自觉遵守纪律。

三、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改善课堂纪律,需要从学生入手,分析产生不良课堂现象的原因,从而进行改善。现在的学生很浮躁,想学的是对找工作有帮助的见效快的“实用”知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沉淀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了解学生想学的是什么,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其新颖、实用。在讲课的时候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实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常听听同行的课程,对之加以总结,从中吸取有益的一方面;要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掌握新的教学方法,防止教学观念陈旧,讲课方法落后,事先要对每一讲课进行精心的准备,不要照本宣读,精彩的讲课内容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纪律自然就会好;讲课时要充满激情,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很强的课程,如果前面学习的内容学生跟不上,就会导致后面的内容听不懂,进而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因此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每讲一个知识点要确保多数学生已经掌握后在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对于少数对此知识点没听懂的学生,要让学习好的同学在课下对其进行辅导。这样就保证了整体课程的进度,又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

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除了教师的讲授外,还需要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授时间不宜过长,要给学生留有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觉得自己也是课堂的主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强化学生的课堂思考,有培养有思想的学生,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各自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中间有了内部的纪律,在这一过程中,课堂纪律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观点,只有分析有理,也要加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明他在课堂上是集中贯注地听讲了,他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了分析,有不解的地方才会有疑问,才会向教师提问。教师要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可能一个学生提问也是多数学生的疑惑,其他学生不敢或不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对提问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这种鼓励时间长了学生们也就都愿意积极提问。

五、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每个学生的性格、习性都有个体差异性,对课堂纪律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内向的学生比较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自己,课上很少发言,这种沉默的气氛会影响周围的同学,造成课堂死气沉沉,所以对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加提问,让其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外向的学生很活跃,上课说话的较多,高声喧哗,会使周围的学生听不清教师讲课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种现象并加以制止。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对于好的习惯,要反复强调,时刻加以表扬,不断鼓励学生;对于不好的习惯要及时制止,那么长期以后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维护课堂纪律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六、结束语

课堂纪律建设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好的纪律是教学的保障,纪律不好,教学就成了空谈。本文从增加学生选择权、调整教师课堂行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等方面讨论了改善课堂纪律的方法措施,使之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建设课堂纪律,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慧.罗杰斯“自由学习”中的课堂纪律及启示.理工高教研究,2010,5(29):29-32.

[2]杨晓玲.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气息.新课程研究,2010,191:184-186.

[3]查晓颖.论如何改善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效率.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0(6):8658-8659.

[4]杨晓玲.什么样的纪律才是良好的课堂纪律.基础教育研究,2010,10:8-9.

[5]李军波,法焕霞.浅谈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29):53-55.

[6]张茂英.浅析大学英语课堂纪律问题管理策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8(5):115-116.

[7]蔡锐.也谈大学课堂纪律.教育教学论坛,2012,19:269-270.

如何有效管理课堂纪律 篇4

一、如何预防课堂违纪

1.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对那些经常有违纪行为的学生,教师有必要抽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对学生的信任、鼓励、以诚相待,通过对学生的支持、爱护、帮助,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是有感情、有需要和有尊严的人,他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被他人改造。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珍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不能从人格上随意伤害他们。要知道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犯错误。教师的手里握着学生的明天,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使学生能在将来承受社会的挑战,适应未来的要求。

2. 要制定自己的一套规矩。

要求学生做到:(1)课前一分钟准备好课本,并自己预习。(2)积极思考,学会讨论和倾听。自己要做到:备好课。有时课堂上出现违纪情况,不是因为学生不想听,而是因为教师没有备好课。一个准备充分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出现特殊情况下,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因学生不满自己的教学而束手无策。教学内容要既具有挑战性,又不能过难或过易。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J.Kunin)认为,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3. 认真监控。

教师应认真地观察课堂情况,讲课时应注意学生的动态,讲课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教师应当做到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4. 保持宽容和自信。

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自信,教态要自然大方,表情应该是微笑和严肃相结合。时而严肃,时而微笑,随时保持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并用平和的目光扫视;对违纪行为的反应要适度,有时沉默地注视比疾言厉色地批评更有分量,有时婉转地提醒比明显地质问更有效果。对学生也不要吹毛求疵,否则同样会带来纪律问题,不要一直不断地纠正一些不影响教学的轻微违纪行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课堂里的不少问题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失控。要想有效管理课堂,教师必须学会控制自我,不要因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而愤怒,否则可能会使自己失去理智,出现过激的管理行为,甚至导致体罚或变相体罚。

二、出现问题如何处理

1. 暗示法。

教师通过注视、手势、突然停顿、咳嗽、轻敲桌子等方法暗示学生。暗示法对控制课堂纪律对教学进程的影响最小,其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敏感性。对处理刚发生的轻微的课堂违纪现象效果最佳。

2. 转移注意力。

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或者和别的同学讲话、捣乱时,突然问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老师刚刚讲过的,只要注意听,一定会答上来,但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这可引起捣乱学生的注意,不敢再继续捣乱。

3. 及时提醒。

如某生在课堂睡觉,只需提醒他每天早点休息,而不必追问他为什么睡觉,更不要对他大加批评指责。如有必要,课后再找他详细了解违纪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效果会更好。

4. 表扬好的行为。

对许多学生来说,表扬是强有力的激励。教师要想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妨表扬他们所做出的积极行为。这就是说要从这些学生的正确活动入手。如果有学生常左顾右盼不专心听讲,教师就要在他们认真听讲的时刻表扬他们。

5. 暂停讲课。

在课堂上,出现严重的吵闹,教师可立即停止讲课片刻,并注视着那位学生,这可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更引起那位违纪学生的重视。但注意停课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引起公愤。

6. 约定法。

即与学生约定如违纪,学生承担某种后果。在课前和学生君子协定,违反哪条纪律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当有学生违反时就让他自觉承担因违纪而带来的后果。这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7. 课后处理。

有时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教师多次提醒无用,可继续努力讲好自己的课,待课后再找他们进行个人谈话问其原因,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当然,课堂纪律的处理方法远不止这些,有时在处理违纪情况时要“小题大作”,但更多的时候在课堂上要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终止”违纪为原则,更多的教育工作可在课后及时有效地处理。

以上化解方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注意:一是要根据班风班纪的整体状况和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等特点,根据违纪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二是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既把握课堂原则,又给学生台阶下。三是错不罚众。在违纪现象比较普遍时,可先提出批评警告,待违纪面缩小到一两人时再采取处罚行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新课程的开展下,正确辨别课堂违纪现象,合理处理冲突,营造和谐课堂环境,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改变教学实践中人们对课堂冲突的惯常思维:视违纪为“病态”,所以,能避免则避免,若不能避免,则采取权宜的应急术加以消解。事实上,课堂纪律处理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在处理学生违纪问题上的不成熟从根本上说是教师自我发展上的不成熟,教师在与学生思想行为的碰撞中成长,学生也会在课堂冲突中学会管理冲突,在冲突中学会与人合作,在冲突中培养人际关系智能,在冲突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慧军编著.现代管理心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课堂纪律反思 篇5

——课堂纪律重要性的反思

良好的课堂纪律才可能保证教学质量。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纪律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途径之一。组织教学必然包含着课堂纪律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到多媒体、游戏、故事等形式,此时学生的兴趣点会不断地提高,情绪也会越来越高涨,在这一时刻教师能马上调节学生情绪把他们带回课堂,进行下一步教学环节,此时课堂纪律管理能做到收放自如,将会是一节完美的课。

怎样的课堂纪律管理才是最最理想的呢?当然,教师的课堂纪律管理更应该是松紧有度、收放自如的。

有人会这样子认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才可能保证教学质量。”当然!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有位学者说得好:“进行教学,它首先必然包含纪律管理。”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接手现在的六年级二班已经有近两年时间了,刚开始感觉我们班的学生状态是相对比较老实,课堂纪律相对也比较稳定,但学生参与能力弱,积极性差。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几门课程的课堂上,除极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能看似专注地坐在座位上听讲,一提出问题大部分学生马上低下头去,生怕与老师的目光相接触。所以大部分课程的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没有良好的参与的氛围。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采用评比与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班级内设置评比栏,每节课总结课堂纪律情况,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发放小奖品,贴出小笑脸。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生每个月进行总结,得笑脸最多的学生评为优秀,最少的学生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听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努力改进,争取下月为集体争光。得笑脸最多的小组评为当月第一名,集体奖励。这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纪律有所改进。

二、加强与所有任课教师的联系,及时发现学生中的纪律隐患,防患于未然。

三、与课堂常规不好的学生经常谈心,了解其思想状态及变化,减少其犯错误的机会。

四、奖罚分明,给每个学生树立关于遵规守纪的“正强化”。

反思一段时间以来班内的纪律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课堂纪律较稳定。但是对于付跃、张清泉等课堂常规较差的学生还要多加关注,使其能与所有同学保持步伐一致,顺利毕业。

良好的课堂纪律标准 篇6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课堂纪律标准呢?其实,我们只要回到《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规定的内容,就不难发现,良好的纪律是有标准的。现在,我就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同行商榷。

首先,良好的纪律要求“严而不死,严而有度”。

纪律就是规则,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纪律的概念告诉我们,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纪律,具有强制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教师必须严格执行。“严师出高徒”实际上表述了三层意思: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益的保障;教师严格的要求会换来学生的成才。但是,教室毕竟不是军营,更不是监狱,学生毕竟是有思想、情感、意志的个体,不能管得过死,不必非得学生的举手投足都整齐划一,出现我在前文提到的那种“安静”的场面。同时,我觉得,严格也应该有“度”,这里的“度”,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握。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在强调起码的课堂秩序的同时,不必对学生的坐姿、读书的音调、回答问题的速度、书写的快慢等等行为作出统一的要求,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控。而学生所掌握的度至少要建立在“该与不该”的前提上,做到“不随意、不随便、不违纪”,竭力融入自觉的学习,以至学有所获。要知道,拉肚子的学生请假上厕所不是违纪,读课文的时候有学生声音太大不是装怪,坐在靠墙的学生坐姿不端不是违纪,向同学借笔的学生也不是违纪……只要把握好这个“度”,我们就会发现,违纪的学生少了,我们的课堂纪律好了,师生的关系融洽了,课也好上多了。

其次,良好的纪律应该是“活而不乱,井然有序”的。

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的交流,因此,好的课堂应该是“活”的。包含几层意思:老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知识、情感、个性等都会在课堂这个载体上流动和传播;教师的主导是活动的,他会因为知识的变化、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所以,教学活动是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体,他们的思想是流动的,思维是活跃的,对教学的反应也应该是流变的。一句话,任何一节课都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基于教学的这种性质,我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活动的、活跃的,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老师应该积极地激发学生使思想、思维、行动“活”起来。不过,我所说的“活”单指为教学效益的提高而言的“活”,不是那种乱糟糟的局面。教学是要讲究秩序的,不讲秩序的活就会违背纪律的起码的规定性。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活跃没有为学习服务,而是自作主张地随便说话,我行我素,或者吵吵闹闹,那么,这堂课就会是一塌糊涂的。所以,老师要掌控好教学秩序,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在纪律要求上,教师不能勉强,学生也不可随意,一切都要为教和学服务。从这个层面上说,要求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讲求教学效益,真正做到教学活动的“形散神聚”。秩序井然是好的课堂纪律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好的课堂纪律的整体标准。

最后,我们必须强调,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应该是和谐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收放自如。

和谐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就像我们要求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一样,老师同样也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建立和谐课堂的立足点。和谐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情感、一种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我们做教师的没有备好课(正如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一样),就去糊弄学生,那节课会一塌糊涂,这是老师的过错。就像老师可以抽烟,却不许学生抽烟一样,我们在学生的面前就会底气不足,我们就不能再强词夺理了。也许学生只是捡起掉到地上的一支笔,我们却一定要责怪他们,错在老师,而老师却要小题大做;对于少数学生的严重违纪,当老师的却充耳不闻,惹得其他学生怨声载道;老师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却不许学生理直气壮地辩解……如此等等,就是我们没有尊重学生、不能正视现实,这种老师久而久之就会被学生唾弃和厌恶,这样的老师所规定的纪律将失去任何意义。老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支持学生的情趣,理解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爱好;就是要多一些微笑、少一点抱怨,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打击,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接受、少一些排斥;就是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感化学生,让他们尊重课堂、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尊重同学、重视学习。因此,好的课堂纪律应该是和谐的、互相尊重的,老师和学生是亲密无间的。

浅谈小学课堂纪律管理 篇7

一、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性

1.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学阶段是小学生性格形成稳定的重要阶段, 同时也是学生是非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所以教师要严格做好学生课堂纪律管理, 严加管教学生在课堂的行为,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极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中搞小动作和开小差, 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 严加管教学生,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3.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好的课堂纪律不仅会影响教师上课的心情, 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甚至会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一个班级纪律严明, 则这个班级学生的上课质量就会很好, 所以加强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对提升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课堂常见的纪律问题以及原因

1.小学课堂常见的纪律问题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会影响课堂纪律和他人的学习, 还会对其以后人格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乱涂乱画、烦躁不安等, 有的学生也会经常做一些小动作, 如玩手指、玩笔等,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甚至出现一些退缩、低沉等问题行为。面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教师有时候会大声呵斥, 强制其安静, 学生表面上顺从教师, 实际并没有听老师讲课。

有的老师会因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体罚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还是很强的, 会因为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是很差的, 会因为一点小事大吵甚至是大打出手。有的同学经常向老师打小报告, 这些事情都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纪律。有的学生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 会故意发出一些响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但是这样会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效率。

2.小学课堂出现纪律问题的原因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为了寻求注意, 会反对教师对课堂的种种规定, 也会对喜欢的事物持否定态度, 甚至喜欢恶作剧。有的同学会因为自身学习成绩差, 而采用其他的方法转移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力, 争取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

教师的情绪能够通过讲课的方式和心境传递给学生。如果教师讲课的情绪是乐观开朗的, 则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 反之, 课堂教学则会死气沉沉。有的教师自身魅力无法吸引学生, 甚至会让学生感到害怕, 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另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着课堂纪律。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单一、枯燥, 注意力自然就会分散, 从而出现课堂纪律问题。

三、提高课堂纪律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教师科研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教师的权威对减少学生课堂违纪行为是有很大作用的, 教师专业素质也有利于教师权威的树立。这要求教师应该加强学习, 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

2.制定班规, 合理奖惩

教师要积极利用班会制定适合本班级的制度, 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 也使学生约束有章可循。明确的奖赏也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之一, 对于小学生要以鼓励为主, 或是给予学生一个肯定或是赞赏的表情, 这样不仅会激发被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会鼓励其他学生要向这些学生学习。教师还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不应该过多地指责学生, 而是要在及时的沟通中发现问题, 然后对症下药, 帮助学生, 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做好课堂纪律的调控 篇8

要实现上述目的, 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摆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遵守纪律是为了保护自由。真正持久的纪律是从自由中建立起来的, 而不是在拒绝和管束中建立的。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 是积极快乐的纪律, 是即使没有人监督学生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因为遵守纪律, 恰恰是为了保护所有人 (包括自己) 的自由, 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所以, 守纪律对于每个人来说, 既应是一种常识, 也应是一种常态。

二、靠智慧进行课堂纪律调控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良好的、发乎于学生内心坚守的课堂“规矩”是圆满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 课堂纪律的管理调控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实践性智慧之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 课堂更自主、更灵活, 教师的权威已如多云天气中的阳光, 耀眼与温和并存, 炎热与温暖共生。这是变革带来的必然之一, 但变革中的我们也不能失去自我。如果课堂放得太广, 而收得太散, 就会导致教学低效。教师应将课堂民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把握好度, 决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课程课堂纪律的内核是什么?应该是相互尊重, 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真正有效的纪律是自我控制。纪律约束的理想境界, 必定是形成学生内在的约束力。

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进行课堂纪律调控?笔者有以下建议。

1. 第一印象, 良好有度

良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它将决定教师今后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板着脸孔、和颜悦色……都是“第一印象”, 学生往往会根据教师呈现的第一印象, 给教师一个最初的定位。笔者认为第一印象应侧重“可敬”——更具尊重气息与人文关怀的见面方式让学生感觉您值得敬重。我们需要的是教育与引导, 而不是震慑与张狂!

2. 群体氛围, 熏陶感染

这是部分教师易忽略的问题:在对学生的纪律要求上, 只满足于一些基本的课堂常规, 未能把纪律要求转变为学生群体的共同需求。其实, 我们非常有必要组织学生群体参与制定自己的课堂规矩, 把这些约束细化到一些具体的行为上, 使个人行为受到群体的监督, 让集体的意志真正在学生的相互要求中得到落实。这样, 发挥集体智慧, 彰显民主与尊重, 有利于日后的课堂纪律约束,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习惯, 对于今后的社会道德约束, 也大有裨益。熏陶感染与空洞说教,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教育效果大相径庭。“润物细无声”, 纪律约束应追求这样的境界。

3. 赏罚分明, 有张有弛

对个人的纪律行为进行奖励与处罚, 这些均可纳入群体决策范围。试想, 只有规矩的制定而无行为监督与反馈, 这样的课堂调控, 是不完善的。高明的教师懂得组织调控, 有效地利用群体的舆论来惩罚 (表扬) 学生, 教师要把教师个体对学生个体的惩罚 (表扬) , 转化为学生集体对学生个体的惩罚 (表扬) , 转化为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这种方式, 会让个体感觉行为的偏差, 从而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

论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执行 篇9

笔者根据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包括以下方面:学生爱玩游戏, 上网, QQ聊天;上课铃响起后总是安静不下来, 不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利用分组讨论的机会浑水摸鱼, 说一些与讨论内容无关的话;在合作学习中偷懒, 学习过程往往只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完成, 其余学生则无所事事;学生自评互评的过程形同虚设, 经常演变为自我吹嘘和相互贬低的过程;学生对计算机不爱护, 常常出现不按正确的操作程序开关计算机及用力乱击键盘等情况……

信息技术课堂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 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

一、原因

(一) 客观原因。

1. 学科地位低下。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力度不断加大, 信息技术学科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在中学仍远不及语、数、外等传统学科的影响力大, 学校、家庭、学生本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这直接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认为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上体育课和音乐课, 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 上网、聊QQ、玩游戏是正常的, 也是理所应当的。

2. 教学环境变化。

信息技术课多半在机房上, 学生面对的学习工具突然由传统课本、文具和纸张变成一台台计算机, 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不自觉地就会兴奋起来, 自控能力下降。另外, 由于所有计算机同时开启, 产生一定的噪音, 与普通教室里的安静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反差。

(二) 主观原因。

1. 学生能力差异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更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在日常生活中, 部分学生经常接触计算机, 操作能力较强, 甚至已经事先掌握了教学内容, 认为信息技术课不过如此, 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部分学生极少使用计算机, 操作能力较差, 往往跟不上教学进度, 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甚至破罐子破摔。

2. 教材处理简单化。

部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只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 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没有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有机结合起来。有时布置的学习任务过于简单, 学生很容易完成, 剩余时间就用于玩游戏、上网;有时布置的学习任务过重, 学生难以完成, 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渐渐失去了完成任务的信心。

二、对策

(一) 健全规章制度, 优化课堂环境。

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程特定的教学环境, 必须建立健全机房的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 使学生明白在机房里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哪些绝对不能做, 坚决奖优罚劣, 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进行。另外, 课前做好计算机的检查工作, 确保学生上课时能正常使用;利用如速龙等电子教室管理软件对学生机进行控制, 屏蔽一些游戏网站, 尽可能减少学生从网上下载游戏的机会。

(二) 转变学生观念, 端正学习态度。

通过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阐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个人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说明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利用不同方式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课程, 了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和评价方式, 彻底消除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副科”, 是“上网课”、“玩游戏课”的错误观念, 端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

(三) 了解学生情况, 合理进行分组。

信息技术学科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因此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学习工具。现实生活中, 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有多有少, 操作能力差异较大, 全面了解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与水平尤显重要。因此在每学期伊始, 应该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操作技能及接触使用计算机的频率进行调查, 再根据调查结果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确保每一个学习小组里至少有一个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这样既可以使优生充分展示计算机才华, 又便于后进生及时询问、迅速解决难题;既实现了学生资源共享, 又大大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改进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 对网络、游戏充满探究的兴趣。要想将学生的兴趣由游戏、网络上拉回到课堂上, 必须结合学生实际, 精心研究教材,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尽可能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对于重点、难点要针对性地讲解, 其他可以由学生自学, 做到“精讲多练”,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操作创新。

浅析学生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篇10

关键词:问题行为,课堂纪律,正确对待

一、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的关系

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呢?它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主要表现为上课插嘴、漫不经心、感情淡漠、容易冲动、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逃避班级活动、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等。这些现象, 相信很多教师都在课堂中遇到过、处理过。

二、两种美术课堂问题行为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1.消极的美术课堂问题行为

一般说来, 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消极的课堂问题行为和积极的课堂问题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指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它往往使课堂纪律混乱, 使教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时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但教师不可以用讽刺挖苦、谩骂、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 来为课堂纪律保驾护航。这种消极的课堂问题行为恰恰相反地表达出了学生们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这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时有的放矢, 这时就要引导和告诉学生东西方艺术观念的不同:我们中国是个比较传统的国家;在西方他们认为人体是纯洁的、高尚的, 用裸体的人来描绘神话世界中的神, 能体现对神的最尊重和崇敬。其次, 引导到对两幅作品内容、时间、作者、精神内涵等的研究与介绍, 使学生能够深层次的理解作品。最后, 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要包容与尊重外国美术文化, 要意识到美术文化是多元化的。

2.积极的美术课堂行为

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它往往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又不要担心课堂纪律。譬如教学七下美术第四单元设计制作道具、服装这一课时, 个别同学把制作好的道具戴在头上, 以展示自己的成果, 更有同学戴着、穿着表演道具, 模仿着角色说闹着玩。此时, 我们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态度或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就会给其他同学造成示范性的影响, 进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及创造性。这样课堂既能活而不乱, 又能寓教于乐。

三、正确对待与解决美术课堂问题行为

1.正确对待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 学生毕竟是方方面面都在成长的“未熟人”, 在心理发展上, 初中生的心理属于“心理断乳期”, 尤其是我们的美术课, 课堂教学很人文化, 学习环境又很宽松, 因此在课堂上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行为。

2.消极课堂问题行为解决的方法

(1) 示范法: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 惩罚法:能给予其否定评价;严重扰乱课堂的学校酌情给予处分等。

(3) 行为塑造法:有的时候, 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的出现, 我们就可以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进目标的反映, 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这点也适用于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 但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有耐心的引导, 并适时的对有良好行为倾向的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

(4) 还有我们常用的代币奖励法如发奖状、奖品等。

有时只用语言上的鼓励, 也是不够的, 而适当适时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对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态度、行为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方式。

总之, 学生问题行为的减少, 绝离不开教师平等地对待、尊重和理解学生。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能正确地对待、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 不仅能使课堂纪律更好, 而且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 这自然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次印刷.

[2]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美术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美术.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杨耀东.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 篇11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纪律的功能产生误解,片面认为课堂纪律就是用来监督、管制,甚至是压制学生的。这不符合当今课堂教学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学生成长的心理特点。那么,该怎样认识课堂纪律的作用和功能,让课堂纪律真正服务于课堂,促进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课堂处于和谐发展的态势?笔者通过长期的思考和摸索,对课堂纪律有如下认识。

笔者以为,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课堂上必须彻底解放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这也给我们的课堂纪律带来了挑战。如今的课堂,在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指导下,虽不再是公堂式的课堂,却出现了茶馆式的课堂。课堂纪律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课堂效率依然没有实质性提高。

要解决这种矛盾,就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课改下,我们要有怎样的课堂纪律?传统的课堂管理提倡师道尊严,因而“管”是课堂纪律的唯一职能,结果限制了学生自由,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因此,新的课堂纪律必须立足于人的发展,突破课堂纪律传统意义上“管”的局限,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首先,课堂纪律要协调,而不是管制。现代管理理念与新课程思想对课堂纪律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纪律是教师为了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协调课堂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在课堂上不能放任自流,必须予以适当调控。例如,原则上应允许学生上课时上厕所,但教师对此要进行调控,毕竟上课时上厕所影响课堂教学,也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作用,要让学生懂得应该做到哪些,为什么这样做,逐步引导他们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其次,课堂纪律要教育,而不是惩罚。在课堂上,常见到教师对学生稍有违规,动辄罚抄罚站,使学生感到纪律如同魔鬼。课堂纪律应该对学生的发展起作用。另外,学生在端正坐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也学会了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一点超出了讲授知识本身的意义,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一生最宝贵、最需要的。

再次,课堂纪律要促进,而不是限制。课堂必须对学生全面开放,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和施展能力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课堂纪律应避免压抑、消极、被动带给学生的生命无意义感,为学生创造心灵的自由空间,彰显生命的丰富多彩。课堂纪律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不仅仅为了得到一点知识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个鲜活灵动、充满个性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管”也是为了“不管”。培养学生由他律为自律,是对课堂纪律的更高追求。当学生实现自我控制时,就战胜了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也就能出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佳课堂纪律。总之,课堂纪律应围绕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突破“管”的限制,促进课堂自由、和谐、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汤庄小学)

关于小学数学之课堂纪律调控策略 篇12

一、要有“吸引力”, 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 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 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 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

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 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 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 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 年龄的增大, 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 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 如学会自主探究, 学会合作交流, 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 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 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 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 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 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 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二、要有“数学味”, 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 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笔者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 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 并组织讨论、交流, 抽象出角的特征,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

学完这节课后, 笔者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 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 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 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 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 能使思维更为敏捷, 迸发创新的火花, 特别是小学生, 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 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推行探究性学习, 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 拓展探究空间。

如在教学“9+2”时,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 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 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 既要大胆改革教学,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 又要增强学生观念, 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 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 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积极主动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 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有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 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 结果是小鸡第一, 小鸭第二, 小猫第三, 小狗第四, 许多学生当即表示不同意, 认为小狗跑得最快, 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 但“虚拟”不等于“虚假”, 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上一篇:高校教育培养成本下一篇:生产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