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纪律妙招

2024-09-03

小学课堂纪律妙招(共7篇)

小学课堂纪律妙招 篇1

整顿课堂纪律的小妙招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有感

库尔勒市一校 龙德彦

四年级下学期,我发现学生突然长大了,对学校、老师、同学、学校生活、制度等方面的行情摸清了脉象,他们有了主见、胆量,来决定自己的言行,这也出现了一个问题,有个别孩子在上课时随意小声讲话,或随意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影响到听课的同学和授课老师,做为班主任、语文主课老师要及时有效制止,使学风、班风良性发展。

我想还是要找到一种治病根的方法,无意中翻阅魏书生老师著的《班主任工作艺术》这本书,找到了比我以前使用过的更妙的方法,首先老师一定要把课备好,把课上精彩,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再断断续续用上魏书生老师控制“三闲人”的方法,不到两星期课堂纪律好转,以后不用天天用此法,偶尔学生分心时用一下,因为学生已树立了正确的时间观,懂得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凡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统计“三闲”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遵守课堂纪律。

我是这样做的:

一、具体分析什么叫闲话、闲事、闲思。使学生晓之以理。什么叫“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闲话,指没用的话和有害的话。没用的话是指人家在那看书、写作业,他在那说笑话、说玄话、说大话、说课外的话,当然都没有用。人家在听广播、看电视、参加会议,他讲起了吃零食的事,自然没用,这类话,不说为好。另一类是有害的话。人家在那学习、听课,他故意干扰别人,分散人家注意力;别人团结,他背地里传话,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家短处,即使无意,也是有害的话。

闲事,指无用的事或有害的事。如一个小学生,却把课余时间消磨在玩电子游戏上这显然是没用的事。老师正在讲数学,个别人数学成绩不好,却在下面看笑话、漫画书,当然无用。同学们都在上自习,他却在那里做学龄前的事,叠纸船,画迷宫、传互相漫骂的纸条……没有用。小学生有害无意的事也不少,个别学生在班里逞强立棍,学习上不怎样,却总想出风头,不听从班干部管理,满脑子计算怎么打人,怎么捣乱纪律。人家听课、写作业,他用各种办法干扰别人;还有不少违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都应在控制之内。

闲思控扰人的时间就更多了。有一类闲思只是没用,耽误做实事,闲思本身并无害处。如:正听着综合实践课,思路不由自主从课堂联想到吃红柳烤羊肉……联想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这至少可以说没有用途。认真统计,细心观察,许多后进同学大量时间便是在这类闲思中糊糊涂涂地度过的。

另一类闲思则是有害的。如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担心同学们怎么议论自己,又如何瞧不起自己,父母怎样批评自己。结果越陷,烦恼越深,越不能平心静气地分析失误的原因,更谈不上采取积极有效的纠正失误的错施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无心纠正----成绩更差。不少后进学生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使自己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了最低层。这类闲思尤难控制。偿不有效地控制,确实贻害无穷。

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是学生较明确地将无用的、有害的言、行、思和有用有益的言、行、思区别开来。一旦有了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不知不觉地对其加以限制。区别之后,又提出千方百计控制,虽不至于完全控制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比不控制要好得多,“三闲” 数量一定要少的多,学生的言、行、思要理智得多。

二、统计“三闲”的数量,使学生施之以行

个人“三闲”次数统计:上课中随机把东张西望的、做小动作的、随意打开铅笔盒的......说话的更不用说按姓快速统计在黑板一角,用“正”字的笔顺依次加,一个“正”就是五次,上黑名单的当然是平时爱捣乱纪律的学生,不过这类学生脑子可够用,自尊心很强,一看自己的“三闲”次数 比别人多,他后悔一开始没当真,他会马上做好,专心听课,抢着回答问题,因为这样还可以擦掉一次“三闲”次数,结果反应慢的“三闲”数字高,他当然也不会输给别人,因为一节课中控制“三闲”太容易了,下节课才有意思呢,一个赶一个纪律好。

小组“三闲”次数统计:有时借助学生集体的力量管理“三闲”人效果也很好,在黑板一角写上A、B、C、D四组,也按“正”字的笔顺来统计次数,在组员集体荣誉感趋势下,“三闲”人更少,每个人抢着回答问题,还给组里加一分,如果这一大组表现突出,可以直接加一个“正”字,一下就挣了5分,如果老师备课充分,设计合理,这节课绝对有激情。

三、注意事项

控制“三闲”要注意,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清“三闲”的概念,个别学生以为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所有言、行、思都是无用的。这是偏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控制“三闲”的办法应当有几十种、上百种,每位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尽可能多地做实事,明确做什么事,做几件,用多长时间做一件。心情不好时,做喜欢做的、难度小的事。实事做多了,形成较牢固持久的兴奋中心了,“三闲”便不容易侵扰了。

用这种统计个人或小组“三闲”次数的方法不会影响上课质量,反而使学生更加专注地听课,不仅使班级纪律好转,学习效率也高了,这学期期末统考排在了第二呢。以前收拾捣乱的孩子用过的各种方法都没从根子上让孩子心服,浪费了学生、家长、老师不少的精力,收效不大。所以为师从教的我们应该看看魏书生著的《班主任工作艺术》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人性化的管理、教育方式,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让我们与名师携手,而不是孤军奋战。

市一校 龙德彦

2009.8.12记

小学课堂纪律妙招 篇2

一、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性

1.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学阶段是小学生性格形成稳定的重要阶段, 同时也是学生是非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所以教师要严格做好学生课堂纪律管理, 严加管教学生在课堂的行为,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极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中搞小动作和开小差, 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 严加管教学生,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3.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好的课堂纪律不仅会影响教师上课的心情, 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甚至会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一个班级纪律严明, 则这个班级学生的上课质量就会很好, 所以加强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对提升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课堂常见的纪律问题以及原因

1.小学课堂常见的纪律问题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会影响课堂纪律和他人的学习, 还会对其以后人格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乱涂乱画、烦躁不安等, 有的学生也会经常做一些小动作, 如玩手指、玩笔等,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甚至出现一些退缩、低沉等问题行为。面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教师有时候会大声呵斥, 强制其安静, 学生表面上顺从教师, 实际并没有听老师讲课。

有的老师会因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体罚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还是很强的, 会因为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是很差的, 会因为一点小事大吵甚至是大打出手。有的同学经常向老师打小报告, 这些事情都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纪律。有的学生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 会故意发出一些响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但是这样会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效率。

2.小学课堂出现纪律问题的原因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为了寻求注意, 会反对教师对课堂的种种规定, 也会对喜欢的事物持否定态度, 甚至喜欢恶作剧。有的同学会因为自身学习成绩差, 而采用其他的方法转移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力, 争取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

教师的情绪能够通过讲课的方式和心境传递给学生。如果教师讲课的情绪是乐观开朗的, 则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 反之, 课堂教学则会死气沉沉。有的教师自身魅力无法吸引学生, 甚至会让学生感到害怕, 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另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着课堂纪律。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单一、枯燥, 注意力自然就会分散, 从而出现课堂纪律问题。

三、提高课堂纪律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教师科研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教师的权威对减少学生课堂违纪行为是有很大作用的, 教师专业素质也有利于教师权威的树立。这要求教师应该加强学习, 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

2.制定班规, 合理奖惩

教师要积极利用班会制定适合本班级的制度, 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 也使学生约束有章可循。明确的奖赏也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之一, 对于小学生要以鼓励为主, 或是给予学生一个肯定或是赞赏的表情, 这样不仅会激发被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会鼓励其他学生要向这些学生学习。教师还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不应该过多地指责学生, 而是要在及时的沟通中发现问题, 然后对症下药, 帮助学生, 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课堂纪律妙招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63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小妙招,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虽然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较之于初中和高中要简单得多,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很多问题。其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一些关系就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本人认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小妙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顾全教学大局。教师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针对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进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整体情况出发十分关键,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有效的从整体出发展开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局部。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学生之间的语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从整体出发的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从局部注意,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引起重视,尤其对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更要引起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整个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效。

二、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十分适用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方法。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博大精深,教师进行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也是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然而如何更加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输,就要看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讲解方法与技巧,为了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教材是由很多篇文章组成的,因此,教师想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就需要教师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文章讲解,而部分教师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成效欠佳,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掌握该如何着手展开教学活动。分析与综合无疑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教师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逐一的引导学生学习单一的知识点,有节奏的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就能够将文章的内容分解,使学生逐渐消化,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在学生掌握零碎的知识点并能够对文章具体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综合,使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文章的内容,进而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总之,分析与综合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有效应用该种教学理念。

三、构建趣味课堂

构建趣味课堂既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一个小妙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趣味语文课堂教学构建,进而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趣味小学语文课堂,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生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成为现实。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同时学生也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产生浓厚的兴趣。现代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教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更加高效的获取知识点,还要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切实达到寓学于乐的教学目的。

四、师生互动,加强交流

在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小窍门。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活动就是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方法。教师在对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着对知识点本身进行讲解,还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针对讲解的知识点对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并与教师互动,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教学,还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当然,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与学生说话,就是有效的师生互动,有效的师生互动也需要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教师要积极学习一些更加有助于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方法与技巧,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高效。

五、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有效进行思考十分重要,然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并没有得到切实的发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肩负着对学生记性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对学生的学科学习进行启蒙的艰巨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给小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小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

小学课堂纪律管理技巧 篇4

使用“肯定句”而不是“疑问句”或“反问句”

正确示范:

使用“肯定句”,指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给学生指令而不是让他反思。

例如:“用我们最快的速度把书收起来”;

错误示范:

使用“反问句”,让学生反思,

例如,“你知不明白此刻上课了!”“你们都几年级了!”大多数是用威严震慑学生。

由于心理课也是副课,所以副课的纪律常常是最难管理的。如果心理教师想像语数英教师一样,用威严震慑学生,可能不太管用,以正面管教的方式会好很多。

例如,当走进班级,看到乱哄哄的课堂,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先训学生一顿,效果不是很梦想。之后换了一种方法,与其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不如告诉学生他们能够怎样做。

“用我们最快的速度,把桌上的东西收起来……(学生收拾)……表扬第一组收的最快,第二组,……此刻所有的东西都收起来了,表扬第三组,坐的又直又安静。”

学生喜欢挑战,喜欢比赛,喜欢被表扬,期望被看到,如果教师在语言的使用上注意方法,让学生有成就感,就会有很不一样的效果。

小组比赛

给小学低年级上课,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组。

以每一列为一个小组,回答的多、安静的小组就会有加分,得分高的小组,下课的时候教师会给他们一个获胜的贴纸。

可能会出现的情景及解决方法:

某个小组一向是仅有一个学生进取回答问题;改善:每个同学最多仅有两次回答机会;

“教师,你的贴纸好幼稚啊”,改善:①某宝选择比较可爱的贴纸;②向学生说明,贴纸只是作为你们表现好的一个标志,帮忙我们记得,我们今日上课表现很好。

“注意力大王”的比赛

小学生上课总是免不了动来动去,下座位或者讲话,注意力大王能够让学生更加努力的表现好不讲话。

参考指导语:

“今日,梁教师想选出一个注意力大王,大家觉得注意力好是怎样样的?”

学生:“上课不讲话、不会动来动去,不会下座位……”等等

讲明规则:“对啦,教师今日要选的注意力大王就是和同学们想的一样,上课的时候不讲话,也不会动来动去,就好像一个木头人一样;那如果有人从外面走过能不能看(学生:不能看)。如果我还没有说结束,比赛还没有停,我提问的时候能够回答吗(学生:不能够),对的,注意力大王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教师说“比赛结束”之前,不说话也不动,我问问题也不能回答”。

当学生开始坐直不讲话的时候,你就能够开始你的课堂(表演),直到你需要学生互动的时候再说比赛结束。

这个比赛有用吗?课堂的管理行为是引导学生表现好,如果当学生看到自我被表扬,也更乐于维护自我的良好形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表现好。

适当的奖励:贴纸

低年级的学生想要表现好,如果有小礼物或贴纸的加持,学生会更加认真。让学生小组之间比赛,根据上课是否安静、回答问题多少来积分,积分最多的小组获得贴纸。

奖励会不会降低学生的进取性?一般提议是,不要对学生已有的行为进行奖励,而是对学生还没有养成的行为进行奖励。

口头表扬:“表扬你”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口头表扬也是十分有效,因为低年级的学生也常常是在寻求教师的肯定。

如何表扬学生?

一般提议是,对学生的努力、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过程进行表扬,例如:我看到你很认真完成我们课堂上的练习,表扬你今日这节课上课认真;教师看到你上课到此刻,一向坐的很直,很认真的听教师讲,表扬你坐的端正又认真;

喊口号

低年级里面,教师常用的课堂管理方法还包括:喊口号,我把它叫做“对暗号”,让学生根据听到的暗号快速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个暗号能够是你的,也能够是这个班级原先就定好的。不用担心你的规则和其他教师的不一样,学生会不会记不住,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记忆力也是十分好的。

参考的“暗号”

上课整顿纪律用:(教师)1,2,3,(学生)坐好来;

让学生看黑板:(教师)小眼睛,(学生)看黑板;

让学生不说话:(教师)小嘴巴,(学生)不说话;

让学生安静:(教师)请安静,(学生)我安静;

让学生跟我读:(教师)跟我读,(学生)跟你读;

让学生坐直:(教师)谁坐的直?(教师)学生:我坐的直!

如何管理小学生课堂纪律 篇5

1.制定具体行为规则.在每学期开始时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解释他的基本行为准则

2.把握教学程序.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流畅性,让学生处于一个连续教学情境之中,从而减少学生的注意力偏离,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3.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教师要顾及全班学生,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使有小动作或其它纪律问题的学生无可乘之机.4.要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例如,教师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前回答问题,他就应让其余的学生在各自的课桌上进行同样的练习.这样,多数学生就不会感到无所事事。

5.要给学生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未经许可就发言,离开座位,干扰同学等,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一方面让他知道表现的恰当时机,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他的被关注需要.二,课堂违规行为的干预

1、移走引起分心的事物.并且安静地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在下课后才能归还.教师的态度要温和但坚决,不要罗嗦.告诉学生这些东西会保管在合适的地方直到放学.2、强化恰当行为.遵守纪律的学生得到精神或物质(如小红花)上的鼓励。

3、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学生表现出失去兴趣时可以宣布已完成了多少任务,已完成部分做得很好,并且与这部分学生讨论学习任务,这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回到学习任务上来。

4、当学生表现出失去兴趣时,教师可以问他们一个问题,让其解决一个难题或者读一段课文,以唤回他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恰当,则表明他们是专心的,应该给予强化.5、调整教学.教学有时并不像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学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兴趣.如果在课堂上有学生开始做白日梦,递纸条,打哈欠,伸懒腰或离开座位的时候,就意味着应该对教学作出一些调整,例如改变教学活动,做学生喜欢并需要他们参与的小组讨论,游戏等,教师要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活动,避免单一活动.如果教师能较早的对教学作出调整,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维持好纪律.6、可以与违规学生的目光交流或摆手制止学生的不恰当行为;可以靠近分心的学生,帮助他将注意力收回到学习上;可以将手放在学生的肩上让其安静,或者抓住学生的手将其送回座促使学生改变

如何管理好小学生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的维持与教师的威信、领导作风、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年龄特征、班风、班集体的性质等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指导教师维持好课

课堂纪律的维持与教师的威信、领导作风、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年龄特征、班风、班集体的性质等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指导教师维持好课堂纪律,矫正学生的攻击型问题行为,除了要求他们改善师生关系和领导作风、提高自己的威信外,还需要与他们一起讨论课堂管理的方法。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一是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安排日程以及同情、理解、协助、支持、征求采纳学生的意见等等都可以促成一定的课堂纪律,这对儿童、青少年纪律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集体促成的纪律。儿童进入小学,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便开始参照群体准则、行为规范来规定自己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把同辈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点,以“别人也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三是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些学习任务会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惑性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每个人对学习目的、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条件的。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越能把眼前的行动与任务联系起来,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任务的需要。

四是自我促成的纪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进,儿童逐步将社会要求、班级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独立思考,自觉地遵守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

既然纪律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只是关注教师自身的管理、督促,而应该多方面促成纪律的形成,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加深学生对学习任务、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以任务促成纪律,还要使守纪要求与学生要求相一致,促使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的需求,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研究表明,在小学,有成效的教师与成效较差的教师在学期开头几周的管理有差别。有成效的教师在开头第一天就使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他拒绝离开班级,在开学头几周内,坚持课堂教学常规,不仅反复训练排队、坐姿、削铅笔、做好上课准备之类的常规细则,而且还讲解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发现违纪行为,便立即制止并提醒违反者注意有关规定。成效差的教师在第一天就乱了秩序,如果领导或家长叫他,便会随便离开教室。他们或者不向学生讲解有关细则,一旦发现违纪行为,只是笼统地提醒他们举止要守规矩,至于规矩是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或者有布置,没有检查,对违纪行为不予理睬。研究者饶有兴趣地发现,在相当的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对此都有切身的体会,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江绍伦教授将学生在课堂内的行为划为积极的、中性的与消极的三种。积极行为指那些与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行为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显然不在听课,但静坐在座位上,睁大双眼出神地望着窗外,在纸上乱写乱画,看连环画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其他课外书籍等等。消极行为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正确对待这三类行为的问题上,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期望把学生的消极行为直接改变为积极的行为。中性状态是积极与消极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环节。有技巧的教师总是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消极行为,使其成为中性的力量。对极少数学生的中性行为不要过于关注,不宜在课堂上公开地指责他们,以免使其成为全班学生的注意中心。

对于课堂违纪行为的出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制止。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强度。在低强度上,教师采取非言语的信号作出暗示,如某一儿童正在做小动作,教师以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近该生,使其领会教师的意图。中强度的制止指令是以言语、谈话式的非强迫的方式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言语指令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行为。而所谓高强度的停止指令,是指教师以改变音调的言语行动或以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大声命令某生停止讲话,要求学生站起来。很明显,最佳的停止策略应该是低强度的、私下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才能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那种动辄大声训斥、威胁,或者讽刺挖苦,一人违纪、全班受训的方式,是要不得的。至于揪耳朵、打耳光等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做法更是必须坚决制止的。

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不听讲的时候,向其发问,或者通过表扬好的来间接地制止不良行为,这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有效的。积极的引导旨在塑造学生的行为,给予正面的教育。消极的引导注重监督、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前者使用积极性的语言,后者使用消极性的语言。

积极性的引导语言与消极性的引导语言 积极性的语言 消极性的语言 关门要轻一点。

不要“砰”地一声关门!自己多想方法试着做。不许抄袭同学的来骗人!看谁坐得好。

不要没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积极性的语言 消极性的语言

如果你能回答问题就举手。怎么不举手? 你尽最大的努力就能进步。你怎么老是这样不争气!你完全可以考得更好些。你怎么这么笨!如果你能把东西收拾整齐该多好啊!为什么总是乱丢东西!„„ „„

学生的课堂行为,受他们课堂座位的影响,坐在前排的学生往往听得最专心,座位往前排移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更受老师的喜爱,因而地参与学习。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总是试图把爱吵闹的学生分开,让爱吵闹的学生坐在前排,坐到讲台前,这当然有利于教师对其违纪行为的调控,但要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开展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让文静的、内向的与活跃的、外向的学生坐在一起,还能促进性格的互补。不过,少数班主任老师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设有调皮学生的“专座”,这极易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是不可取的。学生座位不应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适时改变学生的座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且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促使学生地参与课堂学习。

如何控制小学生的课堂纪律(众人论坛)值得我们反思下

一、小孩子嘛。不要刻意的去说他们。。其实 大家都是从小学生过来的。作为老师的,这个时候可以 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我们那会。就我们班 纪律是全年级最散的。1班的老师特稳重。2班老师一看就特严。3班老师一看就特温。我们是4班。老师跟我们一样,是个小孩的感觉。5班老师就特闷 结果。1班的成绩是最好的。2班的学生除了学习外,时时刻刻都特严肃,都不会笑的感觉。3班也是,不温不火的。一个年级,就我们班,课堂最活跃。思维也是全年级最活跃的,创意什么的,都是我们班最棒。5班就除了不急不躁,没优点了。所以,你要是一个老师,你就应该培养的是他们的思维。小学老师很重要,你怎么带的班,就能影响他们一路。他们这个时候,是把老师看的很重要的。所以,千万不要打骂学生,这样一辈子都有阴影的。。其实,他们上课就算散乱的话,你只要耐心的让他们知道因果,他们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你上课的内容,足够让他们耐心的听进去。没几个人会窃窃私语的

二、我是师范专业的大四学生,即将要去一个小学做一名语文老师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小学教育中,管理很重要

同时也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被学生评价“温柔“

而温柔的结果就是课堂纪律的混乱,课堂中经常需要停下来管理学生的纪律,提醒他们不要讲话

而这样,不但我上课很累,也影响了课时进度,对那些真正想听的同学也形成了干扰

马上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如果说以前我还可以不注重课时进度的话,现在是不得不改善一下了

可我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罚又不能罚,光是提醒或者批评他们效果也不大,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尤其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应该采取怎么样的不同方法呢

盼各位前辈指教

回答:

要严肃,强化教师的权威;

要宽容,理解孩子的特点;

要有爱,喜欢每个孩子;

要快乐,和孩子们共同高兴的度过每一天.

时间和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管理是最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不要动一动就批评,给他们下结论;高年级的学生要心鼓励为副,疏通思想为主,抽时间多跟他们交流!但是个别学生个别对待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管理是最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不要动一动就批评,给他们下结论;高年级的学生要心鼓励为副,疏通思想为主,抽时间多跟他们交流!

用温和的语气跟学生说话,他们通常也会温和地跟你说话。表扬带头做得好的孩子。“噢,安东尼奥准备好了,我喜欢。”这会令其他孩子看安东尼奥是怎么做的,并跟着他学。标准、规则要一视同仁,不要对部分学生有偏心!对学生说话的时候,要看着他们的眼睛。用“后脑勺上的眼睛”来警惕可能会出问题的学生。使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向学生传递正面和负面的信息,比如微笑、眨眼、点头、伸大拇指、抬眉、将食指竖着放在嘴前,等等。

记住,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引领,孩子跟着领头的人做。如果教师的引领作用没有发挥好,孩子就会跟着别人学,不幸的是,领头的通常是教室里调皮捣乱的孩子。行为出格的孩子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超出了边界。沟通的时候,把孩子叫到一边,要让他知道相关的规则是什么,并让他相信,你是知道他会表现好的。努力在每个学生身上找到你喜欢的地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

如何组织好小学高年级课堂纪律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高年级,课堂纪律

以往我们对课堂纪律的认识就是要让学生怕老师, 老师必须有绝对的管理权, 通过对学生严厉的惩罚来对学生进行行为上的控制。正是由于这种认识让以往的课堂少了一些活力, 学生内在的个性得不到发展。随着行为的受限制, 他们的思维也有了局限性。新课改后,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静下来思考的时间少了, 我们要如何把握课堂的动与静, 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专家们提出在课堂纪律上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情绪, 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自由。我们的课堂应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 理解学生的需求, 分析学生的课堂心理反应, 了解他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走向成熟, 他们更加希望老师关注他们的情感, 希望和老师平等对话。那么如何组织好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呢?

一、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认识课堂纪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但对学习不感兴趣;2、注意力差, 容易走神, 虽然人在课堂上, 但心思却不在课堂上。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调控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课后, 多和学生交流, 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 增进师生的感情, 也有利于教师维持课堂纪律。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只要和孩子有了感情基础, 我相信在课堂上他们也会听老师的话, 替老师着想。

二、以科学理论为依据, 有针对的组织调控课堂, 增强课堂组织的有效性

首先, 课堂组织要以教师的威信作为基础。作为一名教师, 无论是从人品还是学识, 都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受老师的一言一行。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 一旦他们认可了一名教师, 就很容易以教师的话为行动指南。反之, 如果他们不认可这名老师, 也就对这名老师所教课程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有的学生故意和老师作对, 不去学习, 造成很坏的影响。

其次, 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对他们严格要求, 要把对他们的尊重和信赖和对他们思想、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我们经常提到要严格要求学生, 这里的严格是针对思想、行为和学习的。如果思想上和行为上犯了错误, 就一定得去教育使其改正。但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现在的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和理解, 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互相理解、以诚相待, 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有帮助的。我们班有个孩子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所以思想和行为都比较独立, 比别的孩子成熟很多。他在课上和平时的生活中都表现的比较大胆,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我觉得他比较难管理, 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批评他。私下里我听到他说老师偏心, 不理解他, 太自以为是。后来我和他的父亲认真谈话后, 才知道他在父母的心目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所以我反思我的管理方式, 觉得应该和他好好谈一次。通过用心交谈, 他明白了老师的想法和难处, 他也敞开心扉, 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从那以后, 在课堂上, 我从他的眼神里读出来一个孩子对老师的信赖和得到理解和尊重的满足感。

再次, 在管理的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严慈相济。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一节课都是用言辞或巡斥来维持课堂纪律是不可取的, 这样更容易让高年级的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对于课堂上个别学生的不当行为, 如果是影响了其他同学就可以稍微停顿一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能从老师的眼里读明白接下来该怎么做是对的。课堂上有一些事不是学生故意做的, 我们要用幽默的语言去化解, 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最后,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调整教学方式。在教学时老师要全身心投入, 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 用眼神和他们交流, 形成一种默契。到了高年级孩子的想法比较多, 要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 即使想法与教材的初衷有不符, 但也要考虑他们生活的年代特点和生活条件, 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去交流, 就会产生共鸣, 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高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二十到三十分钟, 他们都喜欢故事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在课堂上使用有效的辅助手段, 比如:使用多媒体听课文录音或播放视频, 效果更好。

三、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提高课堂组织的实效性。

小学课堂组织调控的作用很大, 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 重视知识、情感、态度的统一, 要以传授知识为主, 坚持教学内容和教师情感融为一体。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持学习的毅力。对学生多鼓励, 多表扬, 培养自信和学习兴趣。

2. 课堂组织要把握好度, 我们不能为了组织而忽略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不能一气之下放弃了讲究教学艺术。

太情绪化只会导致教学效果更差。以前我在教学时就把很多时间浪费在了课堂纪律的组织上, 即使组织了也起不到任何的效果。经反思后, 我发现孩子最不愿意听到老师命令和训斥的语言。所以, 我不再命令他们, 而是用幽默的方式提醒他们, 效果较好。这样, 既不耽误时间, 又能让课堂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 课堂组织调控要讲究方式方法。

我们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默契, 和学生在情感上交流、沟通, 能把课文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增加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也可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刚接高年级的班时, 首先要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这名新老师, 要花费一些时间, 和学生达成共识:上课遵守纪律, 尊重老师;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去做。

总之, 小学高年级课堂纪律组织是一门艺术, 如果我们能让每堂课都生动有趣, 让每堂课都气氛活跃, 那么教师就和学生有了一种默契, 会共同营造一种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效率必定会提高。让我们共同努力, 创建有序、高效、和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范君.浅议新课程下小学的课堂纪律管理[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2009年04期.

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的反思 篇7

关键词 惩罚式课堂纪律  中小学  反思

中小学教师在对当前课堂纪律维持过程中,惩罚的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惩罚式课堂纪律虽然在短时间内对于维持班级秩序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有塑造学生理想行为时效性等特征,但这种纪律只见事不见人,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因此,反思惩罚式课堂纪律存在的原因,进行课堂纪律优化策略的探讨十分必要。

一、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内涵及特征

《社会心理学词典》对课堂纪律所下定义是:“课堂纪律是一个包括父母、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在内的、要求发展学生自制力、个性特征和自尊心,并使他们学会尊重别人,遵守秩序的措施。”[1]而惩罚式课堂纪律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从否定性评价的角度去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而使学生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措施。惩罚式课堂纪律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惩罚形式,教师随着破坏纪律程度给予学生口头警告、言语谩骂、罚站、罚抄作业,甚至揪耳朵、打脸、打手等直接身体侵害的行为;另一种是以“冷暴力”为典型的隐性惩罚。“冷暴力”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以非暴力性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如教师通过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2]从惩罚式课堂纪律内涵以及中小学教师实际操作来看,惩罚式课堂纪律凸显出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维持课堂纪律本身的权威性。关于纪律与权威关系涂尔干有过经典论述:“惩罚并未赋予纪律以权威,但惩罚可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3]因此惩罚式课堂纪律是为了纠正学生错误行为进而重塑对纪律本身的敬畏之情,达到由不自觉到自觉遵守既定课堂纪律的目的。

第二,矫正学生错误行为的时效性。行为主义认为,当有机体做出反应后呈现厌恶刺激,那么此反应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恰好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机,教师遵循近因律特点,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后及时惩罚,能达到矫正学生错误行为的较佳效果。

第三,利于教师秩序管理的便捷性。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表明,当个体行为受到惩罚时,会对旁观者产生替代作用,从而加强对旁观者此类行为的抑制。因此,惩罚式课堂纪律在实际操作中能达到杀一儆百效果,直接矫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

惩罚式课堂纪律虽然在短时间内对于维持班级秩序起到立竿见影效果,但惩罚式纪律本身却如同西方经典谚语所说的一样:“能拉马到水边却不能强迫马喝水;能把人锁进牢里却不能逼他忏悔。”这种纪律只见事不见人,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教师与学生间的信任荡然无存,学生学会的是对于权威的妥协、对于纪律的憎恶。

二、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真正的课堂纪律是教师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自我道德品质,是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惩罚仅仅是纪律实施措施之一,而不是纪律实施的目的,更不等同于纪律本身。偏离教育目的的惩罚使纪律丧失应有的功能而完全沦为压制性的手段。以罚代教,手段与目的完全本末倒置。惩罚式课堂纪律具有诸多消极作用,对此从学生角度的负面影响进行剖析。

1.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出发点总是导人从善,惩罚式课堂纪律的实施若使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了严重伤害,则其纪律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一些过度的惩罚,学生身体上感受的痛楚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够平复,但是心理上的反复审判却深埋心底。

第一,形成自我否定心理。个人自我评价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处于道德认知情感发展期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无疑是道德的圣经。教师在学生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形时,以否定性态度反复对其进行惩罚,使学生的自信心逐渐被削弱,慢慢成为教师眼中的失败者;被教师标签化了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同学间的歧视,也因此成了班级群体中的失败者。长期以来被标签化了的学生也会认同教师同学们的评价,以外在评价替代自我评价,进而不断自我否定。

第二,形成恐惧心理。惩罚式课堂纪律的实施容易导致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调查显示:“约87%的初中生在受到惩罚以后,都会出现负性的情绪反应,如难受、害羞、生气或觉得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一定的打击。”[4]学生高度负性情绪化体验带来的影响远大于对惩罚本身的恐惧感——惧怕教师的责骂、担忧家长的训斥、害怕同学的孤立。由惩罚式课堂纪律本身的恐惧泛化到对班级的恐惧、对校园的恐惧等等。

第三,形成压抑心理。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尖锐指出了惩罚式纪律的弊端:“假如管教到了极其严酷的地步,你虽然去除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这种儿童终其一生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而且很可能也不会使朋友们感到愉快。”[5]惩罚式课堂纪律容易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他们害怕因自己不小心的行为举止受到教师的惩罚;当纪律变成了控制与服从,学生觉得仅需要照教师说地做就行。

2.对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

学生在面临惩罚后,趋利避害的本能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消极行为来规避这种厌恶刺激进而排解消极情绪。例如学生可能消极被动地应付课堂和作业,将惩罚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发泄于学习过程中。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一种是自我封闭性行为,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慢慢封闭自我不愿与他人交流;还有一种是外向拒斥性行为,引发个人的焦虑,拒绝、排斥他人沟通和帮助。

令人担忧的是惩罚式纪律实施后学生消极行为的极端化。极端化表现为撒谎行为、报复行为和自暴自弃行为等。“说谎本身并不坏,只是由于说谎而造成的后果伤害了他人的利益,或由于说谎而使他人为难,才使说谎成为不好的行为。”[6]面对学生单独说谎行为,教师若实施愈加严厉的惩罚,学生愈加惧怕自己的谎言被识破,只会加剧二次说谎行为、三次说谎行为的出现。至此不断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学生说谎成性,形成不诚实的性格,就从违纪行为上升为道德层面的问题了。德雷克斯认为:“当学生无法在班级中获得某种归属感时,他们经常会转向错误的目的,比如寻求报复和寻求自暴自弃等。当寻求报复的时候,他们试图对其他学生以牙还牙,他们通常会暗中破坏班级活动或者恶意扰乱课堂。当他们寻求自暴自弃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退出班级活动或者根本不努力学习。”[7]当学生受到惩罚后,学生体会到了不公正,将报复行为施加给他人,由此寻求力量上的均衡,或者引起挫败感,事事畏缩不前。

3.对学生能力的负面影响

有社会学家研究表明:“惩罚的威胁程度越深,顺从的可能性越大;惩罚对象反对惩罚源的能力越微弱,惩罚对象顺从的可能性越大。”[8]学生课堂上害怕犯错,因为犯错会受到惩罚,学生就配合教师预定的步骤一板一眼进展下去,学生逐步失去了对事物探究的好奇心与主动性。早在1909年蒙台梭利就批判过惩罚式的课堂:“在那样的学校里儿童如同被针钉住的蝴蝶一样被钉在各自的座位上,钉在课桌旁,张开着他们所能‘得到’的乏味的、失去了飞翔作用和意义的翅膀。”[9]我们可以试想在惩罚式纪律主导的课堂,事事谨慎处处小心的学生,会有多少创造性能力呢?

三、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存在的原因

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权利,由此带来学生主体的严重压抑。随着新课改师生平等观思想深入,显性身体侵害作为学校教师的高压红线很少出现,但变相出现了类似“冷暴力”形式的隐性惩罚式课堂纪律。惩罚方式仅仅从形式状态程度的数量上改变,对此从传统惯习影响、社会功利倾向、教师观念偏差三方面分析惩罚式纪律存在的原因。

1.传统教育惯习的作用

惯习是个体自觉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却不借助于自我有意识的思考,不断内化为自我熟练的程序化的认识与行动。惩罚式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深受传统教育惯习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说文解字》释义:“教,上施下效。从孝,从攴。”“攴”即手持木棍击打,具有强制性。“身有疮,应挥刀果断割舍”,同理,行为有瑕疵,应果敢施以惩罚予以纠正。作为中国教育历史的沉积,“棍棒底下出英才”的惩罚式课堂纪律袭承了教育惯习,学生一直视为被动的个体,理当被看成是纪律约束的对象。

从现实上看,课堂纪律本身被一种默许的经验主义阴霾所笼罩,经验固定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而成为了变革的绊脚石。老教师经常会把此类课堂纪律“经验”传授给新入职教师:“第一节课必须要镇住学生,树立教师威严,以后才能落实纪律,管得了学生。”经验主义常常因大多数人的认同而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从而成了人们拒斥变革的借口。[10]当惩罚式课堂纪律被强大的现实包裹为合法性时,教师就如同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因循守旧、难有作为。

2.社会功利化倾向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的工具理性观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只关注手段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视目的本身的合理性,理性逐步沦丧为追逐利益的工具。反观社会的各种现象,无不充斥着过度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个体功能的工具理性主义色彩。单纯把教育理解成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利润,将技能和知识的作用推崇到极端,而学校首当其冲成为社会功利化的产物。

学校功利化取向表现为:培养学生成人让步于培养成才,倾其所能把精力投入到学生升学考试中。在学校功利化过程中,学生成绩高低成为教师职称评定、职位升迁、奖金挂钩等重要因素。社会和家长对一位好教师的界定往往从结果上评价:所带的班级有多少人考上了重点大学,而很少考虑到教师如何把素质教育理念力行于教学过程中。

功利化的教育总会选择有效手段去实现其目的,教师实施满堂灌讲授法,强调学生机械练习,进而短时间获得收益最大化。当学生没有完成教师的要求时,讽刺挖苦、体罚打骂,否定学生的措施接踵而出,惩罚式课堂纪律作为手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

传统惯习、社会功利化都属于外在因素间接影响了课堂纪律,但作为课堂纪律第一执行人,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直接导致惩罚式课堂纪律的生成。

第一,教师对于课堂纪律的理解方面存在着偏差。教师通过备课预设课程、教学、学生行为等方面,在课堂具体运行中只重视预定的目标,强调班级管理的可控性,此类以教师为中心的纪律观一直贯穿于中小学课堂中。教师认为课堂纪律是为了维护尊严树立威信,因此为了维持严格的课堂纪律,对于学生课堂行为举止的任何风吹草动轻则斥责、怒目而视,重则惩罚、道德说教。受到“教不严师之惰”传统纪律观影响,教师在对待课堂“问题学生”时,总希望寄予单凭惩罚、命令和训责就能逐步减少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行为。

第二,教师对于班级规章的制定方面具有消极和随意性。各类中小学的班级规章制度,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于随意性,唯班主任是从现象明显。个别班主任法治观念、民主意识淡薄,将学生视作任意摆动的棋子,对于班规往往具有任意解释权,随心所欲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而很少考虑惩罚的依据。二是过于惩罚性,导致班规沦为制裁学生的工具。例如某班规规定:“随地丢果皮纸屑罚打扫卫生三天,与教师顶撞罚写1000字以上检查,不服从班长指挥绕操场跑五圈等等”。三是过于强制性,通篇禁止性的规章制度。例如“不准迟到”、“禁止上课交头接耳”、“上课必须认真听讲”等。四是过于教条性,表述笼统抽象。条例很少涉及学生具体化可操作性行为,甚至有些班规制定直接照搬《中小学守则》上的内容。

第三,教师在师生关系处理过程中会出现马太效应。成绩优秀或教师喜欢的学生往往倍受重视,满堂溢于表扬奖励言辞;而成绩落后或教师看不惯的学生,往往遭受冷落歧视。在教师处理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两极分化情况更为明显:优等生犯错误会被过度包容,轻描淡写地批评;而学困生犯错误会被过度夸大,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

四、中小学课堂纪律优化策略

我国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及教育制度变革的攻坚期,新时代教育背景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创造性能力。教育反映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充满真实生命力的课堂,那么显然用惩罚式纪律去维持课堂运行是不合时宜的。观念的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传统教育惯习的转变同样需要过程。

1.建立生态纪律文化

生态和谐的校园是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各外部要素及学校与班级、学校与学生各子系统共同协调运转的基础,生态和谐的纪律体制是维持学生、教师、学校融洽秩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纪律观念的人本化。从纪律目的出发应该着眼于学生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纪律要帮助学生自我指导树立责任感;纪律要帮助学生内化权利义务相互制衡的法治观等等。第二,纪律执行的机智化。“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11]课堂永远是处在一个千变万化动态的情景中,纪律不能僵硬死板通过预设去规范执行,而应基于动态化随机应变。第三,纪律评价的合理化。纪律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违纪行为,那么就要针对该生具体行为出发进行评价,不应该泛化评价该生的其他方面。纪律的评价更应合乎情境、合乎道理、合乎程度,不能将教师的主观负面情感宣泄投射到纪律评价中。

2.制定科学班级规章

班级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境,那么作为环境制度化的班级规章,我们亟需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制定。从班规制定的目的看,班级规章更应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应是教师和班主任自己行为指导参照的标准。从班规制定的主体看,班级规章应该从单一教师决定转变为师生共同制定,只有通过全班同学民主参与制定出的班规才更具有说服力。从班规制定的表达看,不应该再是全篇“禁止……”、“不准……”,而应以浅显性语言去表述深刻哲理,比如将“必须勤俭节约”表述为“你花的每一分钱包含父母辛苦,因为我们爱父母,所以不会践踏他们的劳动。”从班规制定的形式看,多采取第一人称“我”和“我们”表达,突显出学生自我主人翁的意识。

3.生成教师教育智慧

现代课堂处于时刻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课堂行为处理要求教师具备教育智慧,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去迎接新的挑战。

首先,教师要转变师生观念,构建民主课堂。新时代教育观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做题机器,而是知识主动建构者,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怀疑、去批判,因此,必须拥有民主平等不受威胁的课堂环境。其次,教师要注意违纪细节,发展管理智慧。最好的管理永远是管理者把外在行为规范内化成被管理者自我的需要,而教师在面临学生违纪情况时,是否能做到既教会学生释放情绪又纠正错误行为,这就需要智慧的教师深究其违纪细节背后的原因。最后,教师要侧重自我反思,积累纪律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总是在反复探索不断思考中形成的,尤其是新手教师更要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处理学生违反纪律事件去总结经验教训,提取亮点和不足。

班级课堂纪律作为班级内部的规范,在实际学校改革中却往往受到忽视。我们在传统课堂纪律向现代课堂纪律迈进过程中,就必须对惩罚式课堂纪律进行扬弃。只有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真正建立价值理性观,课堂纪律的更新才不会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 李勇.警惕“学校冷暴力”的危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3]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赵文碧.中学教师惩罚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

[5] [英]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 [日]相场均.说谎心理学[M].张建平,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7] [美]C.M.Charles.建立课堂纪律[M].李庆,孙麒,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8] 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M].江雪,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0] 代建军.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阻抗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11] [日]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耿潇逸(1990-),男,安徽合肥人,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急救科工作计划与2018年急诊科工作计划下一篇:开发商与物业交接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