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管理文化

2024-10-19

小学课堂管理文化(共12篇)

小学课堂管理文化 篇1

摘要:本文从数学文化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着手, 以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而巧妙地运用数学文化, 从而使课堂绽放美的光芒,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实例.而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数学促进课堂教学, 借用数学“历史”充实课堂教学, 运用数学美学激活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从而使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关键词:数学文化,点缀,小学课堂

说到数学, 对大部分人来讲就是枯燥乏味甚至于无聊其实, 数学是一种文化, 在我们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他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着传递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将数学文化融入生活和学习, 加强并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 以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笔者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 发现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让数学文化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联系生活数学促进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极其广泛,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在数学课堂中, 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作为探究的对象, 或者将书本中的知识延伸至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在2010年下半年永嘉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送教下乡活动中, 一位老师在上“认识百分数”这节课时, 从学生熟悉的打地鼠比赛着手, 结合生活中的标签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最后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成语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位老师的题目是这样设计的:看下面的成语, 你能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吗?

半壁江山百发百中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一箭双雕九牛一毛

题目一出示,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个个很兴奋, 有几个活跃的学生随口而出:原来成语里也有百分数啊!太有意思了!接着, 学生不由自主地计算成语里的百分数.最后学生汇报交流, 唯独九牛一毛, 无人发言.教师提醒学生课后查字典, 理解词义再计算百分数.学生就在这些隐含百分数的成语中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此题设计巧妙, 听课老师也觉得眼前一亮, 都为此设计赞不绝口.这位老师巧妙地设计此环节不仅是本节课的闪光点, 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应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 学会用“数学去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了解数学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二、借用数学“历史”充实课堂教学

既然说数学是一种文化, 那么它应该是历史悠久的, 几千年的历史风霜使得数学文化积淀得越发厚实.这一笔宝贵的财富可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 也能体现教师和学生数学素养的优劣与否.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数学老师, 对数学的发展历史应该有深入的研究, 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合理而巧妙地渗透数学历史文化, 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数学、钟情于数学.

如在讲授“乘法的认识”这节课时, 教师将相关的数学史融入到教学中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已经认识了“2+2+2+2+2+2”表示“6个2相加”后, 教师出示“3+3+3+3+… (40个) ”后, 学生们觉得这样的加法算式写起来太麻烦了, 教师趁机引出乘法:“我们将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用一种新的运算方式来表示, 乘法”.这时学生已有一点兴趣了, 教师接着又问:“乘号是怎么来的呢?又是怎么写的呢?”用讲故事的方式, 娓娓道出关于乘号的来历:乘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最先使用的, 因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是一种特殊的加法, 所以他把加号斜过来表示乘.因为学生对特殊的, 不一样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因此当教师提到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时, 学生的积极性显得更加高涨, 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运用数学美学激活课堂教学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拥有至高的美.”数学中蕴含着很多美的东西, 需要我们认真仔细地去观察和发现.数学中的美不仅能让教师的情操得到陶冶, 也能让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 欣赏美, 体会美.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渗透数学美学教育, 首先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 要有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意识.

教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很巧妙地体现出了数学的美学因素:一开始, 教师就出示了很多轴对称图形的图片, 问这些图片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初步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图形特点.接着教师用出示一些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非常美的图案, 通过课件演示, 使得一个简单的图形通过轴对称慢慢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美丽图形, 课堂也一下子变得活跃轻松.这时再强调一下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中的美学, 展现了不同形式的数学文化,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 数学文化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对数学文化有了了解, 就会更加靠近数学, 也为数学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让数学文化点缀我们的课堂, 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本色, 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探索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应该要多翻阅资料, 多积累数学文化, 从而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更好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自己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武艳敏.让数学文化走进小学课堂[J].小学教学设计 (数学卷) , 2008 (218) :42-43.

[2]叶玉妹.渗透数学文化润泽数学课堂[J].华夏教育, 2009 (7) .

[3]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黄秦安.对数学教育研究文化视角的若干透视.数学教育学报, 2007.

小学课堂管理文化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地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入手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设疑解思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满江红》。

学生:预习《满江红》,搜集岳飞的故事。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播放歌曲《精忠报国》。

生:认真观看并欣赏。

师:同学们,歌曲听完了,你们知道这首《精忠报国》唱的是哪位民族英雄吗?

生:岳飞。

师:对,这位民族英雄就是岳飞。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岳飞,了解 他,亲身感受他的伟大情怀。(板书题目、作者)

二、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师: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首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岳飞,了解他的写作背景。谁来谈一谈对岳飞的了解?

生1:岳飞是一位民族英雄。

生2:他是一位孝子。生3:岳飞很爱国。

师:哪些同学预习的时候搜集了岳飞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教师相机展示岳飞的图片。

生1: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忠孝两全、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900多年来,尽管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但是他的英雄事迹一直传颂在中华大地,给中国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页。

岳飞不仅精通韬略,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群众所敬仰、爱戴,被尊为华夏杰出先烈。他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胜率最高的将领之一,在中华军事史上有极崇高的地位。

19岁时,他投军抗辽,其后因父丧而退军还乡守孝。钦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岳飞便再次投军,开展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岳飞投军后,很快便因屡立军功而得到晋升。这时宋首都汴京(亦称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被金兵重重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兵。同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徽、钦二 帝掳去,史称「靖康之难」,北宋至此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迁都临安,建立南宋,是为高宗。爱国心切的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可惜被高宗拒绝,最后更被革职。岳飞并没因此而放弃,改投河北都统张所靡下,在太行山一带大破金人。不久后,他又重归宗泽军中,屡建奇功。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由金将兀术统领的金兵再次南侵,留守汴京的杜充率兵逃走,作为部下的岳飞只好无奈跟随南下。秋天,改任建康留守的杜充再次不战而降,金兵得以长驱直进,高宗被迫流亡。岳飞见形势危急,于是率军坚拒金兵,在牛头山设下埋伏,大破兀术,收复建康,迫使金兵北返,而岳飞亦因此声名大噪,被升任为通州镇抚使,并建立起抗金的军队「岳家军」。由于军功显赫,所以得到高宗嘉许,赠以写上「精忠岳飞」四字的锦旗。绍兴六年,已收复不少土地的岳飞决定再次北伐,但由于缺乏粮草和援兵,最后只好撤退。绍兴九年,高宗与金议和,令岳飞感到气愤难当。第二年,兀术再次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在郾城大破金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进驻朱仙镇,惜宰相秦桧主和,连发十二道金牌命岳飞退兵。返京后,岳飞被解除兵权,其后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而死。这一代爱国名将,死时只有三十九岁。

岳飞,一个响彻寰宇的名字,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样一个英雄,却最终被佞臣所害,岳飞的英勇无敌,剑挥间令人闻风丧胆、溃不成军。可他却被害了,一个英雄就这样倒下,倒在佞臣的奸笑下、倒在百姓的哀嚎中。可是我想说他却永远在我们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中!我们忘不了他的“精忠报国”,忘不了《满江红》这样的不朽名作,忘不了他的事母至孝,忘不了他的胸怀天下。岳飞的精神将和他的故事一样千古流传!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看着大屏幕,我来补充一下。(补充岳飞的资料以及简单介绍满江红的写作背景)

三、反复吟诵,品读宋词的语言美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满江红》,把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

生:听范读并将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

发(fà)冠(guān)犹(yóu)虏(lǔ)阙(què)师:请大家看着课件划分朗读节奏。

师:请大家模仿老师的语气,自己来读一读这首词。生:自由读这首词。师:相机指导。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读《满江红》

师:请大家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流利。生:读得很准确。

生:读的有些快,没有感情。

师:老师觉得他读得不错,刚接触这首词能读准确、读流利,已经很棒了。感情方面等我们简单了解完这首词的意思后,自然就拿捏准确了。那位同学再来读一读?

生:读《满江红》。师:同上师生共同评价。

四、理解诗句,赏析诗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师:同学们刚才读的真不错,你们是最棒的!下面咱们结合注释,结合具体情境,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岳飞这首《满江红》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照着课件介绍词的意思)(出示课件,一句句解释)

学生起来读词句的意思。

全词一气呵成,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所以广为传诵,它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五、有感情地诵读《满江红》,通过诵读表达感情

师:我们已经了解完这首词的意思了,下面请大家继续看着课件,来听朗读。

听完后,请大家模仿朗读者的语气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1、小组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2、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3个左右)

3、师生共同放声齐读。(放背景音乐)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岳飞很爱国。

生:岳飞想杀敌报国,豪情满怀。

师:同学们,你们这种认真探究的精神真让老师感动。

六、小结

今天我们读岳飞,读他的傲然脊梁,民族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本词充满了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全词风格粗犷,感情奔放,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我们要学习岳飞从小立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立志报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七、温馨点击:

《满江红》这首词,在几百年前就被谱上曲了。让我们欣赏歌曲《满江红》,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八、布置作业

翻到课本42页,请大家课下认真写写你对岳飞的留言。以及成长阶梯中你还知道哪些英雄的名字?回去查查资料写在书上,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板书设计:

满 杀敌报国(悲愤)上阙 精 江 建功立业(悲伤)忠 红 深仇大恨(国耻)下阙 报

重整乾坤(追求)

用文化润泽小学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数学文化;润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57-01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还要重视数学文化内涵的渗透,更需要我们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

一、数学文化内涵的思考

《标准》在开篇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他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过程,也是传播“数学文化”的过程。数学学科教学只有放在“数学文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中进行,才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小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传承数学文化对学生的作用极大,数学教学的文化眼界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数学文化,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文化品味。

二、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的策略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成了单一的公式、证明等的学习,从而大大弱化了数学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营造文化数学氛围,建构数学教育新理念是新课程理念下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1、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修养。

作为教师,首先要调适好自身的数学文化及价值观,适当阅读一些关于数学文化领域的书籍、资料等,廖清自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也可以涉猎一些关于数学的历史典故、趣闻轶事,了解一些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思想、方法等。

2、以数学史为材料,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数学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抓住时机联系教材,使其走进课堂,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分数》一课时,一位老师通过实例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分数在生活中的用处,进而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又和学生一起去分享了在人类不同发展时期分数的表示方法,学生眼前一新,原来分数还有这么有趣的发展史啊!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分数的巨大用处和现在写法方便快捷的优点。

3、以数学家为例子,培养学生严谨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数学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不懈,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介绍一些数学家是如何面对挫折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介绍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它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发现,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呢……”学生听着老师的叙述不禁心驰神往,仰慕不已。接着教师又介绍了关于圆周率的近代知识等。

4、以数学应用为载体,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现在的学生或许他们正在运用数学,但不认为这属于数学的范畴。这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我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我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时侯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的图形才越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

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数学老师,对数学文化的研究还应该更加深入些。数学教育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一套概念体系,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术和结论,而应当是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很好地整合起来,使数学回归生活现实土壤,秉承文化的本质,致力于课程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献:

[1] 赖德胜.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的“三优化” 篇4

一、唤醒学生精神生活, 优化课堂文化

教育是心灵浇灌心灵, 真诚赢得真诚的事业。重构数学课堂文化, 首先是优化课堂文化环境, 创造心灵融通的交流场———课堂精神文化的构建。

(1) 在充满精神文化的课堂当中, 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民主, 民主的核心是尊重。营造师生互尊互爱互动的课堂心理氛围与教学空间, 必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带进”:把激情带进课堂,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趣味带进课堂。这几年对新课程理念的琢磨和体会, 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 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 要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 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例如, 对上课不专心听讲的, 我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不点名地说:“假如你们的家长是个农民, 种不好庄稼, 收不下来粮食, 你们可曾想一想, 他这个农民当得好不好?再想一想, 汽车司机违反交通规则, 出了安全事故, 那他是不是个称职的司机呢?我们是学生, 不守纪律, 不努力学习, 试想这个学生, 当得好不好?”针对我提出的问题, 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还尝试让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来回答, 结果让我很满意。我更是给他们鼓劲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如果说到做到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真的, 这几个同学慢慢有了好转, 逐渐地变成了好学生。

(2) 在充满精神文化的课堂当中, 学生的错误是学生成长的契机。例如:在一节数学分数认识的练习当中, 一个学生上来板演, 结果出现了这一种情况:1分米的5分之4是多少厘米, 学生这样解:“1分米的5分之4是4厘米。”我没有责怪学生, 而是反问他:“这道题目做错, 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我分数的意义还没掌握!”“那你应该怎么办呢?”学生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该努力把这方面的知识补起来了, 让错误点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良好的课堂精神文化, 目的不是控制学生, 而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建构课堂内驱力, 优化行为文化

如何能在课堂上重构数学文化, 就要重视教案设计, 铺平与学生交流的绿色通道———课堂行为文化的构建, 主要以互动为原则组织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要做到三点:

(1) 信任、鼓励学生, 在平等前提下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

(2) 学生能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法则时, 我出示问题:一条丝线长4/5米, 如果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多少米?学生列式并尝试计算, 学生交流算法。

生1:我猜想结果2/5, 因为两个2/5是4/5。

生2:我的列式是4/5×1/2, 因为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这条丝线的1/2。

生3:把4/5化成0.8, 列式是0.8÷2。

生4:4/5÷2我用4除以2得到分子, 分母不变, 结果是2/5。

我问:“这么多方法当中, 哪一种方法最好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数学经验进行验证。”学生又继续自主探索下去了。

(3)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 学生探究离不开问题, 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进行, 既探究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又在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问题, 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例如, 在教“分数大小”比较时, 教师可以先复习分数比较大小的题目, 然后向学生们抛出问题:当分数的分母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呢?如1/2和3/8, 哪个分数大呢?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 在教学重点处设问, 使学生的思维大门始终敞开。

三、架起生活课堂, 优化时空文化

课堂文化的建构要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开始, 搭建起时空文化之桥。探究性学习深入课堂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内容, 更解决了教育远离生活、远离社会的问题。它大大拓宽了学科的空间,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然后去解决问题。如, “年、月、日”学习课后可以安排操作性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己做一份年历表, 可以请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完成。再如, 学生学习了“不规则形体的体积的测量”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件不规则物体, 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出体积并做好记录。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课堂数学, 也体会到了时空数学的价值, 在学生探究出解题方法后, 利用所学的知识走进时空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课堂管理文化 篇5

【摘要】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融入数学教学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共鸣。本文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累积的经验,从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目标体系;营造数学课堂文化教学氛围;数学文化内涵三个维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学;策略

一、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数学使学生在知识教养、情感教育、智能发展、数学审美和数学文化观念等方面得到发展。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要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与数学文化精神价值的融合。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应构建为:教养性目标(知识技能)—认识价值;发展性目标(过程方法)—实践价值;教育性目标(情意审美)—美学价值。

在知识与技能教学中,适时介绍知识形成的背景和过程,及发展原因和条件,学习数学家探求数学奥秘的精神。在方法和过程教学中,要有意提炼、感悟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情意审美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和审美因素,让学生会意数学的辩证法思想,接受道德教育,浸润数学文化的雨露,品位数学文化的甘甜。

二、营造数学课堂文化的教学氛围

(一)倡导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能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加深对数学文化的情愫。教学中,教师亲切、鼓励的眼神,细微传神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表扬,都能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要“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学识的厚积薄发、人格魅力,以及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和对教学美的追求,都会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强化自主活动

学生自主活动,就是要把思维的空间、研究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潜质得到充分地开发。新教材呈现出学生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背景下丰富的有趣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发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

(三)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蕴涵着许许多多有趣而美妙、独特而神奇的知识奥秘,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应用,把情趣盎然的数学文化内容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位、去享受,无疑是一种乐趣。如小数性质这一知识,几乎没有什么历史文化背景,教学中笔者创设一个学生动态展现知识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感悟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三、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

(一)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从数学史的领域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幼小心田,成为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打开课本看幅图,说说有关分数产生的情况。分数是在分物体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后,分数就变成现在的表示方式了。这足以说明有了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分数的表达方法也就愈来愈简洁。

(二)展示教材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角》时,笔者从现实素材中挖掘出了很多角的应用事例:1.照相机的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可以改变拍摄的范围。一般的标准镜头拍摄的范围在45度到50度之间,而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扩大拍摄范围;2.放风筝比赛时,规定用30米长的线。比哪个风筝放得最高,只要把每根风筝线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分别量出它们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看幼儿园滑梯的角度,一般是多少度为合适呢?根据询问专家,得知一般滑梯的斜度在40到56度之间为宜。

(三)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数学与自然科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光是按照直线方向传播的;植物的叶片是按“黄金比例”来排布,这样可以更好的通风、采光;大雁迁徙时的排阵夹角是54°44′8″,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去分析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蜜蜂构造的蜂房是最佳、最好、最省的建筑,每当提起它总令人拍案叫绝,也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大师惊叹不已。

数学与人文科学更是亲密无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号”飞船接受了华罗庚教授的建议,带上了数学中用以表示“勾股定理”的简单明快的数形图案升上天空,去寻觅地球以外的文明,期待着有一天能与外星人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并产生数学交流。

(四)让学生欣赏、理解和创造数学的美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去创造数学的美,在创作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如给出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剪去一个角,求还剩几个角?能否只剩一个角呢?(从一角到对角沿着弧线剪开)

另外,让学生写数学故事、数学小论文、猜数学谜语、编写数学儿歌,参加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智力游戏,做一些数学小剪报,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参考文献】:

1、《数学文化概论》,胡炳生,陈克胜安徽人民出版社;

2、《数学文化欣赏》,邹庭荣,武汉大学出版社;

3、《数学文化学》,郑毓信、王宪昌、蔡仲,四川教育出版社;

4、<<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张维忠,上海教育出版社;

凸显文化管理 构建道德课堂 篇6

我校经过多年的摸索,按照严格的科学路径、方法、初步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念、文化、视觉、行为等较为完善的文化管理指导系统。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二、三、四”:即,把握一根主线;优化两重关系;抓实三件大事;开拓四个层面。

所谓“把握一根主线”,是指在构建学校文化系统的过程中要凸显民族精神教育,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线,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乡土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最佳融合点。“优化两重关系”,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构建,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师生关系和师师关系这两重关系协调好,不断激励师生多一点超我意识,少一点自我意识;多一点利他主义,少一点利己主义;多一点求真务实的精神,少一点浮躁畏难的心态,从而把学校共建成一个优秀的和谐的团队。“抓实三件大事”:一件是抓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魅力校园,实现“三园(花园、乐园、家园)一体化”;一件是坚持以人为本,铸造优秀教师群体,提升教工的幸福指数;一件是强化教育教学科研,追求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向教育规律要质量。“开拓四个层面”:其一,开拓表层文化,这是学校的视觉形象;其二,开拓浅层文化,这是学校对师生员工言行的规范;其三,开拓中层文化,这是指整个学校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效果和效率的结合;其四,开拓深层文化,这是学校的魅力和影响力之所在,表现为师生的愿景、价值观、品牌内涵等所有深层的东西。

凸显文化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至少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

科学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和自发追求潜能实现的内在倾向,人因此而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理论反映到教育领域即表现为要求师生平等,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存在价值、人格尊严和具有潜能的人。

素质教育的真实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实现它。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其核心和精髓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师生平等理应涵盖以下内容:教师必须承认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必须以人的方式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信学生能够很好地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民主。

然而,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仍有强大的惯性,即使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剑拔弩张的师生关系亦是俯拾皆是。譬如教师权威不容怀疑和侵犯;学生处于被桎梏、灌输的状态;学生在教师面前只能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学规泛滥;体罚盛行;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被扼杀,以致学生“视学舍如囹狱不肯入,视师长为寇仇不肯见”。如此师生关系,岂非摧残学生心灵?这与道德课堂的要求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第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的成果表明: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民主的工作作风,能使学生极大地增强独立意识,减轻依赖性,学习态度将更加积极,成效也将更加显著,更富有创造性。当代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许多事实也证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能力等,必须要有一个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因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使学生勇于抒发己见,展示才华。上述理论和思想反映到素质教育中来,便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民主的关系。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坚持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身体力行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民主的工作作风。譬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意见,以学会学习为特征的教学目标等等。如果说“平等”是道德课堂的基础,那么“民主”则是道德课堂的核心。

第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师生情感的交流。“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水平不仅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情感因素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参与及内化,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速率及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生的崇拜、信赖与依恋心理。当他们和老师关系融洽,得到教师关爱、理解、重视时,他们就乐意学习,愿听教诲。相反,如果师生之间缺乏和谐,学生就会对教师疏远,畏惧甚至仇视。这种仇视态度如果转移到学习上,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有意识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要鼓励学生经常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还要充分信任学生,多激励、多引导、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讲究艺术,以期在情感和关爱交织中见到教育的实效。显而易见,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道德课堂的必然结果,更是道德课堂的根本特征。

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指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何谓“大爱”?我认为,让师生拥有舒心的工作、学习环境,就是大爱;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宽松和谐的氛围,就是大爱;构建道德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健康成长,就是大爱。我们曾经向社会作出过承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针对我校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二类生源资质占主体且参差不齐、经济拮据的学生比比皆是等实际状况,我们在实施文化管理时充分彰显真情的人文关怀。我校刘名华老师帮助一名特困生历时三年,每月资助该生200元生活费并提供四季衣服。这位学生高中毕业后考取了重点大学,她含泪来向我们的老师辞行,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并鼓励她学成后好好报效社会和人民。像这样资助困难生的,我校还有许多。老师们重点关注三类学生:后进生、贫困生、尖子生。做到:①用真情感动学生,用微笑温暖学生;用鼓励打动学生;用尊重贴近学生;用真诚走近学生。他们提出:每天给学生多一个微笑,多一句鼓励的话语,多一次零距离交,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进取心。②用实际教学措施关爱帮助学生。由于二类生源基础相对薄弱,因些教学上力争做到“六个要”,即“起点要低、底面要宽、台阶要密、坡度要小、反复要多、要求要严。”学生们受到感动,学习更加主动、更自觉、更有信心。原本数千名属于“二类苗”的学生,不妄自菲薄,更不自暴自弃,绝大多数能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正气,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终于一步步走向了成功的彼岸。近几年来,我校高考本科录取率均在80%以上,重点大学进线率在55%左右,学校在南通市跻身于76所完中“前十强”,05-06年跃升至第5名,并连续9年获得如皋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这也许就是对我校凸显文化管理,实施人文关怀的一份最好的回报吧?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 提升导向文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课堂教学的最佳学习氛围。实践证明, 良好的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推动学生积极发现知识、探索数学领域的奥秘、进而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中, 要注意引领学生科学的学习动机, 实现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目标, 通过营造平等、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调整到最佳的精神状态。通过情境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以素质教育为战略目标, 通过课堂文化建设的改革发展, 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向文化。例如, 在教学除法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分析, 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和除法的区别和联系, 认真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通过背诵乘法口诀和列算式, 明白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除法是乘法反向计算, 在练习中, 学生会自觉地通过乘法的计算, 推断出除法的得数。在这样的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通过探究和练习, 独立总结出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样则既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又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向文化得以提升和发展。

二注重个性发展, 提升个性文化

数学教学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 其领域的宽泛和思维的跳跃让数学教学流派众多, 而且对于某个教学问题的探究众说纷纭。在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中, 要博采众长, 因材施教, 讲究实效。数学教学是一项综合训练, 需要立足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基础上, 保持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能采用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机械的模式思维。教师要客观把握学生的层次, 明确每位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思维方向、接受能力的差异, 用动态地、发展地眼光去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的问题和教学策略, 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 及时做出课程层次的相关调整, 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课堂教学安排,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探究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个性文化建设和发展。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 让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实现各自的成功, 在成功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感受和体验, 激发学生追求再次成功的愿望。小学数学教学是奠定数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作为小学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异向思维, 鼓励学生创新性地思考问题, 教无定法,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个性文化。

三加强学科建设, 提升探究文化

小学数学课堂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加强学科建设要把握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在范围、题材和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数学的发展历史, 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 要注意实现数学问题的机构化处理, 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底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就必须在数学概念引入、数学法则运用、数学公式以问题的讲解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并能从静态的数学知识中发掘充满活力的数学文化教育价值。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数学知识过程中, 要让学生首先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文化发展历史, 通过对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认识, 让学生更明确了数学知识悠久的历史渊源, 认识到中国数学历史的博大精深和古代学者的聪明才智, 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并鼓励学生为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 还要加强学生的数学式思考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模型, 将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 融入实践, 通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练习、思考、创新等过程, 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发展创新有机融合, 让学生在感受文化氛围的过程中进一步创新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构建课堂对话文化

建设小学数学的课堂对话文化, 要营造和谐的对话语境,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明确每堂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的,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寻找突破点, 切实把握问题的实质, 提升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小学数学的课堂对话要统筹兼顾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发展, 不仅加强教师课堂文化的累积和知识底蕴, 而且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学习准备, 如知识和技能的铺垫, 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分析对于分数本身的认识, 学生只是提出了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的理解, 也有的同学指出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还有的细化分析出了分数线、分母、分子的代表意义。在学生的讨论中, 教师加强对分数意义的深化理解和分析, 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在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式探索中, 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也升华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为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构建小学数学的课堂文化不是仅仅靠预习知识的阐述和教师对预习知识的传授、问题的解决得以直接实现的, 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的对话, 通过学生的提问, 引领学生进一步走近数学知识, 分析数学知识, 解决数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 有的老师在讲授“角的多少”的过程中, 引领学生通过多种问题, 探索其中的的规律, 发现从一个顶点画出的几条射线包括几个角的计算中, 只要将直接相连的两条线的角标示出1、2、3———, 然后将这些数字直接相加, 就是最后的角的数量。学生明白了这个规律后, 屡试不爽, 进而走入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继续探索和实验中。建设小学数学的课堂文化, 还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对话反思, 特别是对整堂课程的全面思考。其中包括成功的做法、教学过程的精彩之处、闪光点和不足的地方, 注意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感的闪动和教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教师要通过问题,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对话水平及课堂调控能力, 营造积极愉悦的文化课堂氛围。

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课堂文化的构建中, 要注意对话课堂文化的时机和知识的切入点, 要切实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安排部署, 切不可盲无目的, 天马行空地去开展对话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 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 开展规律性、科学性的对话, 进而帮助学生理清概念问题, 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发展。课堂文化建构中, 要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要学会倾听, 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将学生的迷茫之处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引导和交流, 在对话中帮助学生领悟小学数学知识, 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构建一个活泼、自由的课堂环境, 将学生置身于积极、科学的学习氛围中, 引领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阐述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感受。要尊重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创新见解, 要认识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小学数学课堂这个大的学习环境中, 要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实现对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解答, 让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认识, 积极构建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话文化。

五完善课堂效果评价机制, 提升评价文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升评价文化。在评价体系建构的过程中, 要积极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要构建积极、科学的课程文化, 在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中, 实现对话、互动、质疑、创新的教学过程, 赋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情趣和意义, 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洋溢着文化气息。要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以成绩为尺度的教学理念, 认真选拔精英, 释放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 激励学生努力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能力, 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基础上, 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 帮助学生在自我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去探索、去创新。在评价文化的建构中, 要注意其多样化和科学化, 不以量化为指标, 要注意质的提高和飞跃。通过尝试为学生建立成长日记的方式方法, 鼓励学生在每堂课中积极发展, 从学生的纵向发展中彰显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 在当前我国全力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要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有全面、科学的发展定位, 要积极探究适合当前、当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发展, 明确制定出相关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发展的内涵,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影响。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要及时革新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发展的方法, 积极构建科学统一的小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 通过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内涵, 唤起人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发展的关注,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融合, 积极构建融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于一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文化体制, 让孩子们在发现中探索, 在探索中创新, 在创新中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宋晓平, 单墫.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与建设[J].数学教育学报, 2005 (4) :17-20.

[2]王云密.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62-64.

[3]左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性建设[J].小学教学参考, 2009 (6) :37.

小学英语课堂的文化渗透策略探讨 篇8

一、精心设计问题, 引领西方文化

在我国教育教学当中, 英语是被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的。但是这一语言和学生的母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的, 不论是在表达形式方面, 还是文化背景方面, 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语言, 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渗透, 让学生逐渐了解更多的语言文化知识。

在传统教学当中, 教师一般都是机械地进行讲解, 直接将备课内容呈现在课堂上, 以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没有意识到文化渗透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主地对英语文化背景进行讨论和分析。巧设疑问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引导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某些文化内容, 来设定一些问题, 由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对西方的文化背景有更加具体的了解。

比如, 在学习数字的时候,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What is your last love number?”很多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会回答“Four”, 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数字。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6”和“8”都是比较吉利的数字, 而“4”和“死”同音, 所以人们不是很喜欢这个数字。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Do you love the number thirteen?”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数字都是持中立的态度, 不喜欢也不讨厌。但是在西方“13”这个数字是比较忌讳的, 很多人都不愿意提起这个数字。关于这点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中的一种就是:耶稣受难前和弟子们共进晚餐, 而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他的弟子犹大, 就是他出卖了耶稣。晚餐的日期又恰巧是13 日, 所以“13”从此成为了不幸的代码。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在哈弗拉宴会上, 一共出席了12位天神, 一个不速之客——吵闹与烦恼之神洛基突然闯入宴会。这第13 位来客的闯入, 导致麻烦的出现。所以说这个数字在西方人的眼中代表着不幸和灾难, 这和中国文化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这样的文化背景, 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利用信息技术, 渗透西方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其在教育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它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同时,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内容, 来进行文化的渗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以及动画视频, 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语言情境当中去。学生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学习语言知识, 了解文化背景,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与认知能力。并且, 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开展文化讲解, 使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

比如,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英文电影。看电影是学生都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多媒体来让学生观看电影, 能够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 了解到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背景。其实, 文化渗透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 有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等。但是, 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出过国, 所以说他们了解西方文化最直接有效途径就是电影。通过影片情节的展示, 学生们能够看到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例如他们的早餐习惯就是吃面包和牛奶, 并且喜欢喝咖啡, 这和传统的中国早餐有着很大的区别。另外在生活习惯方面也有差异, 比如在吃饭时, 西方人讲求一个安静的就餐氛围, 这与中国人追求的热闹的就餐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通过观看电影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从这些细节方面了解西方文化。

三、更新作业形式, 学用西方文化

教师要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不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都要进行文化的渗透和学习, 让学生在了解语言大环境的前提下, 学习这些知识点, 这会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另外, 教师要特别注意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都是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然后学生机械地去完成。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师需要改革更新作业形式, 利用多种途径来让学生接触语言文化。

比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档英文栏目或者是进行英语阅读, 根据其中的内容, 学生能够了解到有关西方的时事新闻或者是生活文化习惯等。这样的作业内容远比做题目来得开放, 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同时, 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更多地接触了英语, 让他们耳濡目染地学习, 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听说能力。

小学课堂管理文化 篇9

一、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首先要做的, 就是把教材内容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开发成数学文化课程内容。当我们面对教材内容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寻:

1、有数学史的介绍吗?教材有没有从数学文化角度介绍中外数学成就, 反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化。

2、体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了吗?有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设计吗?

3、教材中有数学人文精神的渗透吗?比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等。

4、有怎样的数学美学意义?

5、有体现数学应用文化的题材吗?

6、有展现数学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吗?

在此以“角”的教学为例, 介绍挖掘数学文化因素, 开发数学文化课程内容的三步曲。

(一) 搜寻教材知识点的历史背景。

通过角的数学史来展现数学文化属性, 目的在于展示兴趣点, 激发和唤醒学生爱数学。这样的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 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 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 对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探索精神, 对于揭示数学文化史在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角”我们可以展现的数学史的资料有三个:角的符号发展史, 角的度量发展史, 量角器的由来。

(二) 挖掘教材知识点能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系各类数学知识的纽带, 数学思想是活的, 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 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因而,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那么, 在角的知识中, 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呢?有角的符号思想, 角的数学抽象, 角的分类, 角的度量衡的统一思想, 量角器的工具化思想, 角两边的无限性与角大小无关等。

1、渗透无限的思想。

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长, 但是它与角的大小无关。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2、符号化思想方法。

角的符号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文化教育的素材, 可以介绍符号产生的历史, 也可以让学生经历符号产生的过程。

4、度量意识。

角的度量单位的统一, 是对学生进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教育的良好素材。

5、数学“工具化”思想。

圆规、量角器这样的数学工具简单、科学, 创造出这样的数学工具是了不起的发明。我们需要通过教学, 让学生在经历量角器的“制造原理”的探索中, 学会使用量角器, 同时感悟人类在制造工具中的伟大智慧。

(三) 展示教材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 我在教学《角》时, 从现实素材中挖掘出了很多角的应用事例:

1、照相机的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 可以改变拍摄的范围。一般的标准镜头拍摄的范围在45度到50度之间, 而使用广角镜头, 可以扩大拍摄范围。

2、在放风筝比赛时, 规定用30米长的线。比哪个风筝放得最高, 只要把每根风筝线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 分别量出它们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是因为风筝线的长度相等, 因此离地面的角度越大, 风筝就放得越高, 所以只要量出线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的度数, 就可以作出判断。)

3、看幼儿园滑梯的角度, 一般是多少度为合适呢?根据询问专家, 得知一般滑梯的斜度在40到56度之间为宜。

4、学生椅子的靠背多少度适宜呢?

5、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结队飞行, 通常都是排成“人”字形, 而且“人”字形的角度一般保持在110度左右。

6、我们平时走楼梯好像一个斜坡。如果在楼梯上铺一块木板, 那么从侧面看木板与地面会形成一个角。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比较小时, 楼梯显得平缓, 但是楼梯占地面积要大一些;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比较大时, 楼梯占地的面积就小一些, 但楼梯显得比较陡。

7、怎样的坡度装车比较省力。

……

二、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从数学文化内涵和数学文化的教学目标来看, 数学文化的教学不像知识技能的教学那样具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化的教学环节, 它重在对学生数学观念的改造和提升上, 而观念是内化在头脑中比较隐性的东西, 比较泛化。因此, 我认为, 只要是有助于实现数学文化教学目标和培养良好数学观念的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就应该认真去做, 而这些方面的教学就是数学文化的教学。那么, 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 动态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根据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基于数学文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不再认为是数学静态知识的传授和数学技能的训练, 而是把知识型教学与文化型数学教学有效结合,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 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突出课堂的文化性。

例如, 小数的性质这一知识, 几乎没有什么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动态展现知识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猜测、验证, 得出结论的过程, 从而感悟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案例】“小数的性质”教学

师:话说小数诞生后的某一天, 小数0.3和0.30去参加排位比赛, 他们走到一起后, 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小朋友们, 他们能想办法说服他们, 给他们排定正确的位置吗?

生1:我劝他俩不要推让, 我感觉他们一样大小, 应排在同一位置。我还没想好怎样说服他们。

生2:我给他们都加上一个单位, 然后一比较, 发现大小相等。我加的是“元”, 0.3元=3角, 0.30元=30分=3角。

生3:我加单位“米”也一样, 0.3米=3分米, 0.30米=30厘米=3分米。

生4:我和他们不一样, 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0.3和0.30, 也能说明它的大小相等。我画给大家看:

生5:我这样想也能说明0.3=0.30。0.3里有3个0.1, 0.30里有30个0.01, 因为0.1和0.01两个单位之间进率是10, 所以3个0.1等于30个0.01。

生6:我比他想得更简单, 0.3里有3个0.1, 0.30里有3个0.1, 百分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 他们肯定相等。

师:如果0.300、0.3000也要来排位, 你们能立即为他们安排好吗?

师:现在我们把0.3、0.30、0.300、0.3000排在一起, 从左到右, 从右到左观察, 你能从它们的变化中得到一个不变的结论吗?

师:老师也不清楚前人是如何发现“小数的性质”这一结论的, 也许他们也经过了刚才同学们一样的想法, 说不定还没有我们想得周全。老师觉得你们非常了不起, 看来只要大胆推测, 周密思考, 我们就会不断发现一些更伟大的结论。

(二) 引导学生经历文化再创造

如《小数的意义》的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作一些测量和记录。

师:用米尺测量事先准备的几个整米数长度, 学生记录。

师: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 量出3米后, 余下部分不足1米。

生:记成3米少了, 记成4米又多了, 看来得用一种新的数来记录。

师:只要我们把余下不足1米的记录下来, 黑板的长就能准确记录下来。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首先想到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 看不足1米的部分占到1米的十分之几, 所以今天看到的米尺上已经平均分成了10段。

师:用米尺量余下不足1米的一段长, 占米尺10段中的5段, 怎样记录呢?

生:用分数记着米。

师: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示这个5份吗?如果你是数学家, 你会怎样表示?

生1:把5写在3的后面用括号括起来, 就是3 (5) ;

生2:把5写得小些放在3的后面, 就是35;

生3:3的后面划条短线再写5, 就是3-5;

生4:3的后面记个点再写5, 就是3·5;

师:大家的办法都很好, 有的办法就跟数学家想的几乎一样。他们反复地思考, 比如这个5份, 显然是不能放在个位上, 因为个位上表示米, 这5份不足1米, 个位的左边还有十位、百位……, 那就只能把5放在个位的右边, 他们曾经好长一段时间就把5放在个位的右边低一格来表示, 即记成35, 这样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缺陷?

师:后来逐渐有人提出用“.”来把个位和这个5隔开, 也就不需要把5写低一格了, 成了今天的小数3.5。由于5表示的是所以把它所占的这个位置就叫十分位了。

师:现在这种表示小数的方法和刚才大家想到的形式比较一下, 看看算不算最好的?

……

(三) 教学直抵文化内核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涵盖概念定义、法则规定、思想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怎样从这些看似静态的数学知识背后挖掘出“活力十足”的数学文化教育价值, 就需要找准切入, 使其直抵数学文化内核。

如四则混合运算, 先出示题目:师徒两人要完成170个零件的生产任务, 师傅每小时做18个零件, 徒弟每小时做12个。两人合做3时后, 剩下的由徒弟一人做, 还要几时完成?

我们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分步解答:18+12=30 (个) ,

30×3=90 (个) , 170-90=60 (个) , 60÷12=5 (时) 。

然后要求:你能把分步算式写成一道综合算式?

学生一般都能按照题目中工作的进展程度和分步的思路写到下面这个状态:170- (18+12) ×3, 而后就不知所措了, 激烈的认知冲突激发着他们要找到下一步运算依赖的条件, 于是中括号[]就顺势而生, 而中括号在运算中的顺序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 看着完整的综合式[170- (18+12) ×3]÷12, 想它的运算顺序:此式从工作事件问题中来, 它的计算顺序必然按照工作的进展一步一步完成。让学生感受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依据了自然的法则, 遵循了事物发展的顺序, 不是巧合, 而是必然。

这样的教学还需要反复讲解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则吗?枯燥的算式浸润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直达学生心田, 让他们再次体验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 借“生活”展现数学文化之价值

同样是教学“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图3) , 我们来看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效果。

[案例1] (1) 出示图形; (2) 引导观察阴影部分的产生和构成; (3) 师生共同讨论列式解答; (4) 比较几种方法。

[案例2] (1) 出示图形; (2) 谈话: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难, 不要着急, 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吧。 (3) 故事名叫“费事”的油漆工。边讲边投影演示:一位油漆工要给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涂上油漆。他别出心裁, 先在木板上画出两个半圆面刷上油漆 (如图1) 。大家都知道, 此时他只需要将剩下部分 (图1中Ⅰ和Ⅱ) 刷上油漆就算完成任务, 可是爱玩花样又不怕“费事”的油漆工又在木板上画出另外两个半圆面并认真地刷上油漆 (如图2) 。工友们都笑话他:“笨伙计, 你刷多了!”他却笑着说:“我费点事, 对小学生却大有好处。不信, 你问这些孩子, 他们现在都能用最巧妙、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了。”; (4) 孩子们跃跃欲试, 写出自己的方法; (5) 汇报交流; (6) 比较方法, 孩子们都说油漆工告诉我们的方法印象最深, 即阴影面积=4个半圆面积-正方形面积。

小学课堂管理文化 篇10

一、激活教材内容, 比较文化差异

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句法、词汇和用法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一切的不同都来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因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之外, 也要多注意教学生有关英语文化、习俗、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多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并明白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异同。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存在于各个方面, 涉及范围非常广, 例如日常见面时的打招呼、问候方式, 就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之间见面打招呼通常会问:“你吃了吗? ”而英国人之间见面通常会谈论天气;在表达感谢、称赞等情感时, 中国人通常会表现得很谦虚, 而外国人若是受到别人的称赞, 则会表达感谢, 这是因为中国人的称赞多半是恭维, 所以要表达自谦, 而外国人的称赞通常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称赞, 这就显示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 所以这些都是急需让学生了解的重要文化知识,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教材上的知识以外, 更要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

二、了解偶合现象, 感知文化差异

虽然世界上各个民族之间在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但是也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这就叫文化的偶合现象。 究其原因, 无非是各个民族都生活在同一地球上, 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就必然要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在斗争的过程中, 不同的民族之间会获得相似的经验, 而语言是生活的反映, 因此不同文化之中的语言会有相似之处也就不足为奇。 例如在汉语和英语中, 相似的说法有:汉语中说“花钱如流水”, 英文中就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中形容某个人守不住秘密叫“大嘴巴”, 英语中的“big mouth”也是同样的意思;中文中形容一举两得是成语“一石二鸟”, 英语中也有“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的表达; 中文中的 “ 鸟瞰” 一词, 英文也有“a bird' s eye view” 的对应翻译, 这样的相似例子还有很多, 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各个民族文化中, 也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尊崇、禁忌、避讳等, 各个民族之间都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典故,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 让他们正确认识。

三、充分依托教材, 进行适度拓展

教师要教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 可以将教材作为主要手段, 毕竟教材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阵地。 在教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平衡, 既不能过分强调西方文化, 又不能过分强调中国文化, 而是应当向学生灌输东西方文化一律平等、求同存异的观点, 切忌厚此薄彼, 在同一个平台上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英语教材中, 第八单元就是有关“holiday”的话题, 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多加了解有关节日的相关知识, 在上课时分别说出来, 与大家一起分享相关知识, 而教师也要在课件上充分展示各个节日的有关图片、 视频等, 在学生充分了解各种节日的文化知识之后, 语言教学自然就容易多了, 一些长句子也就变得不那么难。 这样的拓展内容, 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英语知识, 而学生在面对西方的各个节日时, 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兴趣, 如Christmas, Halloween等, 学生在学习时, 就好像对自己本国的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一样如数家珍, 这无疑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四、加强活动体验, 感受文化氛围

学习文化知识要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 让学生通过亲身活动体验, 教师要在活动中营造出外国文化的氛围, 尽可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文化气氛。 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有了活动体验之后, 就能变得更加深刻与牢固, 这是因为只有在亲身经历过之后, 才能形成最直接的经验与印象, 通过活动得到的体验已经融入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之中, 自然难以磨灭。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平时见到的西方节日恐怕仅限于圣诞节, 而对其他节日就知之甚少了。 所以, 教师一定要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节日, 尤其是学生不知道的节日, 例如Halloween就是西方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而且趣味性很强, 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不妨以万圣节为主题, 在教室开一个万圣节party, 让学生制作南瓜灯, 带着各种面具, 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戏, 向别人索要糖果, 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氛围, 进一步加深对万圣节的认识。

总而言之, 语言与文化是连为一体、互为表里的, 英语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 更应当放置于外语文化环境之中, 而在小学英语教学这一基础阶段更需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真正学好英语,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施锦辉.也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J].考试周刊, 2014 (18) .

[2]王芳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J].小学时代, 2013 (12) .

让奥运文化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 篇11

毛振明、赖天德等于2007年发表的《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上)(以下简称《课标》)一文中指出,五年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2001年出版并在当年新学期开始实验的《课标》在充分发挥了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作用后,也到了必须完善和修订的时刻;《课标》中的5项目标有3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与完善,同时建议设“思想品德”或“品德与行为”的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体育健儿在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同时,也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恰逢《课标》完善和修订之时,有机整合奥运文化,作为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纳入体育课堂,这将是不可或缺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

一、更高、更快、更强

在5年来的体育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一味迁就学生兴趣”、“淡化运动技术”、“轻视规范教学”、“无劣评定评价”、“不考虑运动负荷”等现象,过分强调体育的玩具功能,显示出体育教学改革初衷不协调……在新一轮教改中,引进奥林匹克竞技精神,倡导更高、更快、更强,将这一西方文化理念以发展的模式教育我国青少年学生。在科学监控运动负荷的前提下,精炼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皆培养运动习惯,使学生勇于竞争,超越自我,形成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体育课堂氛围。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这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二、“和”文化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内涵,也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中国的“和”思想体现在各个层面,比如国画中的色彩和谐,生活中我们提倡家和万事兴,在国际事务中,我们一贯主张和平共处等。中华文明之所以傲立世界五千载而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一“和”字。因而我们可以说“和”思想是中国人五千年未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将这一文化精髓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必将为我国90后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文化营养。

1价值观的培养

中华文化是“以和为贵”作为价值目标的。“和”是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彼此吸收营养以生衍、以发展的规律。由于是以“和则两利”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所以中华民族才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关注着他人的发展,才在自己幸福的同时关注着他人的幸福,因此才能在上下五千年间生生不息。如果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读懂“和谐奥运”的这一文化内涵,那么,“和则相生”,使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参与运动中,在谋求自我体质提高的同时,关注他人的进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体育不仅具有竞技功能,新世纪体育的健身功能显得更为重要,营造一种我运动我健康,一起运动共同健康的和谐体育课堂氛围,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样的体育教育才更有发展前途,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2世界观的形成

中国将“和”作为自己的世界观,主张“和实生物”。中国的世界观主张多元的事物融合,不是主张单一的东西去产生世间万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宽容性、开放性,而不主张独断。中国的思想主张“和”,从北京奥运开幕式中可以体会到一种精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愿者们哼着“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心连心,永远一家人”的曲调,展开双臂笑迎五洲四海的宾朋,展示出中华民族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的天下情怀。一个君子之德的修养,一个天下皆友的境界,彰显出中华民族世界主义的民族主义文化境界。再来看看姚明作为中国的旗手领着抗震救灾小英雄出场,我国观众对来自各大洲运动员的热烈欢迎,都是要实现“爱”这个梦想,就是和平、合作、和达的爱。只有人类是相爱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认识自己。如何将这种和达、和爱的文化气度、文化境界以及文化底蕴传承给我们青少年一代,是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体育教育不仅是狭义的身体教育,思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整合奥运文化遗产,使其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贯穿到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在发展中小学生体适能的同时,融入民族的世界观教育,促成我们后代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

三、成功与失败

经过16天激烈的争夺,第29届奥运会成功地落下帷幕,302块金牌各有归属,中国队也首次超越美国队在金牌榜上傲视群雄。这16天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冠军的诞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出现。水立方里美国人菲尔普斯独揽入金缔造亘古奇迹,神奇鸟巢更是诞生了博尔特这样一位连破100米、200米和4x100米接力三项世界纪录的神人。同时,在这16天里也有一些人和事迹让我们感动,他们可能不是冠军,他们也没有金牌,但他们的故事也将和神奇的菲尔普斯与博尔特一样,写进奥运会的历史中。首先让我们记住一位伟大的母亲,代表德国出战的33岁哈萨克斯坦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她像其他许多女子体操运动员一样,十几岁参加比赛,二十几岁选择退役、结婚、生子。然而不幸突然降临到她的头上:她的儿子在出生后不久被查出患有白血病,这是在治疗上需要花相当多金钱的疾病。为此已经退役六年的丘索维金娜选择了复出,四处参加比赛挣钱为自己的儿子治病。过去几年里,国际上大小的体操赛事都可以见到她的身影。为了给儿子一个更好的治疗环境,丘索维金娜移居德国并转换国籍代表德国队参加国际比赛。体操世界杯、世锦赛以及奥运会的赛场上,人们又看到了这位老将拼杀的身影,2008北京奥运会上,丘索维金娜再次出场,令人惊讶的是这位今年已经33岁的老将在跳马比赛中摘得一枚银牌,这也是德国女子体操选手在本届奥运会上唯一的收获。33岁的丘索维金娜不仅故事感人,运动水平也丝毫不比那些年轻的小姑娘们差,在登上领奖台上的那一刻,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她不是金牌的获得者,但她是一位成功的运动员,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奥运史上谱写了人类真爱的一笔。让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射击选手杜丽,在痛失奥运首金后,她调整状态,顶住压力,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最终为祖国赢得了一枚金灿灿的奖牌。一届奥运会,短短16天,杜丽经受了失败的考验,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在本届奥运会上还有数不尽的英雄,我们为北岛康介喝彩,为古亮子叫好,为宾德拉欢呼,也为埃蒙斯扼腕。奥运比赛场上,英雄从来不仅仅是“胜利者”,在百年奥林匹克历程中,长留在人们脑海中的英雄,不仅仅是登上领奖台的选手,因为参与比比赛更重要。奥林匹克是集体的狂欢,更是个人的舞蹈,是灵魂的绝唱。每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员都是英雄,都能唱出自己的旋律。我们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何尝不是经历着无数的成功与失败的历练,犹如棵棵树苗在风雨中积累着岁月的年轮。失败是教训,是为成功的积淀。成功是经验,是无数次失败的量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奥运成功与失败的鲜活实例,可作为教育资源,培养我国90后莘莘学子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正确人生观念。

虽然轰轰烈烈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结束了,然而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将伴随人类踏上和爱、和美、和达的和谐旅程。我们应将这些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让奥运圣火照亮我们90后学子成长的奋斗历程。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等,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上),体育学刊,2007(3):1~4

[2]张立斌,“和合奥运”的文化影响解读,光明日报,2008-8-23

小学课堂管理文化 篇12

一.文化冲突的必然性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狭义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文化。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学生、社会文化在文化的价值体系、文化资源、表意象征符号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是课堂文化冲突的内源性基础, 构成了冲突的可能和条件, 而不同的文化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的共同目标是按自身的文化属性去表达, 这是使冲突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关键[1]。课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所使用管理语言———汉语无疑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背景, 同时配以一定的肢体语言, 其意思的理解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尤其是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的中国, 其汉藏语系与拼音类文字几乎没有什么血缘关系, 它所体现的文化与其他民族, 特别是与汉语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 给教师管理班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曾经在菲律宾任教, 第一节课就感受到了课堂管理与中国大陆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不习惯教师大声点名, 他们认为那是做了错事时教师批评的语气, 造成课堂的沉闷。也有志愿者面对嘻嘻哈哈、我行我素的课堂, 无力管理, 把书一扔扬长而去了事。其实这种文化冲突极易导致师生间的惊讶、不快、不安、愤慨、厌恶的感情, 教师更容易产生无法有效适应新环境的无能感。

二.文化冲突的理性分析

不管人们从哪些角度来审视文化的内涵, 在逐渐的学术碰撞过程当中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 即文化是人们共享的意义体系, 价值观、信念、规范、思维方式等是这个意义体系的主要内容。由于不同的群体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形成的共享意义体系的不一致, 这种文化冲突在所难免。跨文化冲突根源于差异,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如何生成和读解意义的方式上的差异[2], 因此, 以生成和读解的意义对象作为分类的标准, 班级管理冲突分类如下:

1、美德冲突, 侧重于社会个体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这是中西文化异质性体现之一, 从权益追求的协调方式看, 西方的原则表现为个人优于群体, 注重个人之间的协调;中国的原则表现为群体优于个人, 注重对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因为西方文化传统一贯坚持个体至上的价值理念, 个体本位是西方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 追求社会个体价值最大化的功利主义被纳入西方文明范畴进而被广泛接纳和吸收。而在我国个人的存在是为了集体的需要,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几千年传统精神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所以形成了东方社会主义总体本位的集体主义文化。

引起二者冲突的原因在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排斥, 或者一方对另一方的文化压抑, 无法形成和谐共生的文化主体。在国外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例子, 刚去的中国教师习惯的拿起扫帚打扫教室, 学生哄堂大笑, 大声说:“老师, 那是工人做的事情。”同样, 如果教室里少一个同学, 甚至是他最好的朋友也不知道原因。道理很简单, 这些学生认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 如果不是朋友主动告诉, 没必要去过问。

2、关系冲突, 在认识论意义上, 造成文化冲突的文化一方往往倾向于将他人他物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而对其吹毛求疵。不但把他人他物作为认识对象来考察, 同时还要从二者关系的角度来探究, 若二者的关系进入到文化主体的视阈当中, 文化主体与他人他物也就结成了平等的关系。在西方学生的观念中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中国的教师更加适应传统的秩序观念, 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 二者冲突在所难免。

一位刚到国外任教的教师对学生和教师的亲密关系感到不自然, 一次上课时, 当着全班的面大声批评了犯错的学生, 课后下意识地轻拍学生的肩膀予以鼓励, 第二天就接到了训育处主任的电话, 说家长投诉该教师对学生态度不友好, 并且有肢体接触的不良行为。

3、活动冲突。活动冲突主要由于不同的文化对动态活动意义的生成和读解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和谐。动态活动当中必然有具体的事物、真实的人, 同时也存在着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抽象的理念与理念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 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在不断地变化着具体的事物、人、理念以及他们所结成的关系。[3]

在课堂管理上, 它既可以是由于不同文化对一些具体的管理方式当中所开展的活动的不同认识而产生的冲突, 也可以是对班规班纪的不同读解方式而产生的跨文化冲突, 还可以是对时间更长、范围更广的活动的意义生成方式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冲突。“中国教师视课堂为严肃正规的学习场合, 教师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学生保持对教师的尊敬态度。英语国家的教师极为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不大计较师生的言谈举止。教师可以坐在讲台上, 可以随便来回走动, 可以夸张式地作出各种表演, 甚至还可以弹手指, 把脚放在椅子上。”[4]

所以中国的教师对华语课上爱说话的学生恨之入骨, 一直用国内的课堂来要求学生。国外的学生也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从小都是安静地坐着听着教师上课。更不能理解外国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吃东西、学生上课时间可以上厕所、下课学生就席地而坐聊天。

三.解决策略

国外汉语教师和学生所处的遵守的规范、追求的目标、民族文化资源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一般而言, 国外汉语教师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和国家代表的形象出现的, 教师的这种角色促使其变成了规范的符号, 而学生作为具体的个体, 除了文化差异, 在个性表现上千差万别。作为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另外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产生文化精神的融合, 有利于他们个性的成长, 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体做法如下:

1、保持求同尊异的平和心态。求同, 指谋求那些超越民族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别的关于伦理价值观念;尊异, 指尊重那些与本民族相异的他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既要对自己的本位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 又要充分尊重异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坚持采取平等对话的姿态去相互沟通和理解。”[5]

课堂文化冲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不必对其作好与坏的价值判断, 但是我们要理解课堂文化冲突、理解处于课堂教学情境当中的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美丽的火花。教师善于引导就会让课堂变得别开生面。比如在上菲律宾华校中三课文《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学生对中国古代的女孩子不能读书、梁山伯和祝英台不能自由恋爱非常难以理解, 课堂上出现了骚动, 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你们的姐姐和亲戚凡是华人的家庭的是自由恋爱多还是家里介绍的多?”因为海外华族非常传统, 基本谈婚论嫁的时候都还是依靠父母之命, 所以, 这样一类比学生立刻明白, 教师就可以小结:“中国古代的时候男女都是要听家里的, 相比男生而言, 女孩子不读书是当时的习惯, 更能让丈夫喜欢, 更听丈夫的话。”

其次, 整合冲突, 互相借鉴。在授课中, 态度上的求同尊异使我们有了用平和的心态看待文化冲突的视角, 每一种文化形态, 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供借鉴的内容。因此要辩证地看待文化冲突对立面的文化内容中的积极影响力方面, 汲取其精华, 在多元文化冲突中展开的批判与反驳中, 要辩证地分析每一次文化冲突的矛盾焦点, 在化解矛盾中寻求激励本土文化发展的现实方法, 为创造多元兼容的文化发展观谋得认同整合的生存条件。[6]

我们要学习国外学生的乐观好学、干净整洁、含蓄幽默、尊敬师长等优点, 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 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的社会交际关系。

最后, 利用一切时机, 创设多元文化。在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 关怀及文化共享的程度能够产生更高层次的成就。教师要在传授汉语言和文化时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进而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首先, 教师要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教师要学会一定的沟通技巧, 以倾听的心态、尊重学生的态度来了解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建立信任关系。国外学生一般很喜欢和老师交流, 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谈心, 既了解情况又让学生锻炼汉语口语。并且通过手工、壁报、中国传统节日等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 从而接受教师理解中国文化。其次, 尊重并理解所在国文化, 了解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理解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和文化价值观。有一次上课发现一个学生睡了两节课, 当时只是叫醒了他, 后来才知道所在国的英文和华语分属不同的学制, 这个学生华语虽然只是初一, 但是英文已经毕业了要考大学, 夜晚看书到很晚, 所以没精神。教师只有从多种视角来理解文化, 他才能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策略、动机模式和内容。

总的来讲对外汉语课堂要求教师要有包容的胸怀, 尽快适应国外文化, 进入教师角色。

摘要:对外汉语课堂的管理充满着文化色彩,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冲突在所难免, 本文从美德差异、关系差异、活动差异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保持求同尊异的平和心态;整合冲突, 互相借鉴;利用一切时机, 创设多元文化。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文化冲突,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王铁群, 张世波, 《论社会学视野观照下的课堂文化》[J], 发表于《教育科学》, 2003年第4期

[2][美]布拉德福德.J.霍尔《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M].麻争旗等译,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200.

[3]杨宏丽, 陈旭远, 《论跨文化教学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及深层缘由》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0期

[4][美]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M].陈南, 龚光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75.239.

[5]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水政执法下一篇:法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