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

2024-05-27

小学课堂教学(共12篇)

小学课堂教学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众多变化。在当前农村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堂上, 更加讲究融合信息技术。这是改进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实现现代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 已经非常完备, 小学数学教师若是能够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有效的创设知识情境,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来引入课堂的教学课题, 针对情景提出问题, 激发小学生探究的欲望, 进而展开有效教学。

例如, 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的教学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 提高学习的兴趣。我在课前用flash制作了一段动画, 讲述的是三辆不同公共汽车接送小学生上学的情景, 第一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 行驶起来很颠簸;第二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 但是没有正确的安装车轴, 也导致汽车行驶不稳定;第三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 并且车轴安装在正中间, 汽车行驶起来非常的稳定。我在课堂上播放这样的一段flash, 然后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喜欢坐哪一辆公共汽车来学校上学啊?

依靠信息技术来创设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 就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有利于后面教学的展开。

2.激发兴趣, 引入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教学内容, 并提出了问题之后, 教师就要抓住机会, 利用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的心理来解答问题, 激发兴趣, 然后引入教学内容。

在《圆》这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对我制作的flash非常感兴趣, 当我问到学生喜欢坐哪一辆公共汽车的时候, 他们纷纷回答喜欢坐第三辆, 于是我顺水推舟, 引出本堂课的主题。“既然大家都喜欢坐最好的公共汽车, 那么, 大家一起来发现第三辆公共汽车车轮的秘密, 好吗?”“好”, “那么, 我们马上开始学习《圆》的知识, 一起来分析车轮的秘密吧。”就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 整个课堂的学习效果也有了质的提升。

因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情景,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效率, 避免课堂的沉闷。

二、运用信息技术展现知识,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虽然难度不大, 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知识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直观的展现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1.展现知识, 直观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小学课本的知识, 相比较于让学生面对冷冰冰的课本, 运用课件来展示显得更加的直观和生动。

例如, 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 教师主要教授的是关于长方体的主要知识。教师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现长方体的相关知识。首先,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一个长方体, 然后, 用鼠标点击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部位, 分别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几个知识要素。然后, 让学生看着课件的长方体, 分析一下每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有几条棱, 有几个面, 自己总结出来, 记在脑子里。

利用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纷纷对教学的知识感兴趣, 知识可以记得更牢固, 学习可以更加富有效率。

2.引导探究, 提升能力

课件展示的课本知识是属于比较浅层次的知识, 更加深层次的知识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长方体》的教学中, 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 已经基本熟悉了长方体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师便引导学生看课件来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深层次的知识。教师请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长方体的flash动画, 当鼠标点击课件上长方体的面时, 相对的面就会自动重合。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棱时, 长方体中相对的三组棱分别会出现三种不同的颜色, 每一组棱有四条, 随后, 四条棱会慢慢重合。通过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方式, 他们对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 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的知识非常的清楚, 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非常有效的, 也是非常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往往能够积极的参与, 知识掌握更加快速和牢固。

三、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练习, 促使学生享受学习

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 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 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题目, 让学生乐于参与, 享受练习的快乐。

例如, 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法》的教学中, 我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个花园, 花园里有一个慈祥的老园丁和许多的“智慧花”, 学生点击任何一朵花都会跳出一个除法的运算练习题, 学生可以进行练习, 如果做对了, 园丁老人会笑呵呵的说:“你真棒”!如果做错了, 园丁老人会说:“别灰心哦, 继续努力!”学生对这个练习游戏非常感兴趣, 为了能够获得“园丁老人”的夸赞, 都非常认真的进行计算、答题。

小学生面对枯燥的练习题目容易出现厌烦和应付了事的心态, 这是练习不够丰富有趣, 教师若是能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精心制作一些生动的练习题, 小学生就会积极的参加到练习中,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改进教学行为, 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

小学课堂教学 篇2

[摘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公民素质教育。新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美术这门学科。建立与新课程想适应的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显示要求和紧迫任务。要想达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教学效果,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变美术的课堂教学:

一、内容上从遵从教材向因材施教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二、方法上从注重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课堂教学转变。

三、评价上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多元化

注重过程

“美术”和“艺术”作为一百年前从西方输入的外来语,它们都源于同一英文单词:“art”。实际上,在西方各国通行的做法是把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美术”叫做视觉艺术。“美术”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名称,不论从具体使用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应用性上,显然已无法承载它所涵概的范围和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公民素质教育。如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美术教材已经在全国使用,纵观教材,比起旧教材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美术这门学科,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我想无外乎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美术这门学科。但是事物是辨证的,新的教材有它积极的因素,同时也有负重的感觉,对教师的压力很大,教学难度也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没有相应的教具和学具。这大概就是新教材的一个主要缺点。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建立与新课程想适应的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显示要求和紧迫任务。因此,要想达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变美术的课堂教学。

一、内容上从遵从教材向因材施教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几个教师是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因材施教”应该一分为二,一是“人材”,二是“教材”。

人与人之间肯定存在差异,而一个地区的教材都是千篇一律的。针对不同地方的学生,我们是否一定要遵守同一教材中的内容,墨守成规地开展教学呢?新的教材有它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切实际。比如说在低年级过早涉入的水粉课和国画课。以浙版美术一年级二册的《水墨游戏》为例子,要求学生尝试用多种形式来玩水彩,并对效果进行联想、添画。根据我校当前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人数多、年纪小、没有专用教室,或课前准备不充分,或工具使用不当,造成课堂效率严 1

重下滑,课堂环节掌控十分困难。再例如浙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五册《灵壁奇石》等一些课,在收集学具材料本身就存在及大的困难。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几乎是不可能。

诸如此类课题,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使教学行之有效。比如将教材整合,根据需要适当调动课时顺序,可以按美术的类别进行归类,并按内容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整体脉络清晰,然后在每一个整块类别中确定一个教研课题。一个课题下来,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点明白一片。还可以对一些课题进行适当迁移,补充乡土教材,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有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就好比我们自家里的东西,可能不值什么钱,但对我们每日的生活来说非常有意义。由浙版美术三年级六册“家乡的桥” 一课给我们无数启发——还有家乡的哪些物体也能进行创作?于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塔”、“家乡的农具”、“家乡的山”……形成了一个系列的单元教学,从教学内容的延伸,到教学材料的拓宽,最后到教学方法的开放……这样使学生既摆脱了原有课程没有相应学具的困境,又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一些别具一格的有特色的物产资源,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在研究的新课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更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风格,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二、方法上从注重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课堂教学转变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指的“多元”并不是设备的多元,而是启发的“多元”、教育的“多元”,同时也是适应人潜能的“多元”,以教材内容及现实生活为素材,从学生的潜能本质开始设计,以最终实现个体发展的多元,构建完美、高素质的学生个体。

在新的理念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质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单一的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代的素质教育。在美术课堂注重跨学科学习,将美术和电教相结合,美术和音乐相结合,把美术课当成一种美术文化课来上。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作画意图和情绪,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例如手势法、谜语法、口诀法等来激发学生兴趣,连环漫画法、分工合作法、一课多练法等进行作业创作。使学生尽可能地施展自己的智能、锻

炼自己的智能、提高自己的智能。

在上二年级三册《向日葵》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书中大师凡·高绘画作品和人生经历、性格的关系,我运用设问的方法导入,投影显示凡·高的另一作品《割耳朵的自画像》,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凡·高的耳朵是谁割的?他为什么会割下自己的耳朵?他会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他的人生经历会怎样?绘画作品从哪些方面体现出画者的性格特征?在一串疑问中,学生好奇讨论,猜测、疑虑、敬佩……,在学生兴趣盎然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为书本上的范画作品改画名,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解读能力的好方法。浙版美术一年级第一册《大雨和小鱼》,学生给作品取了很多可爱有趣的名字:《海底世界》、《华美的舞会》、《化妆舞会》、《谁偷吃了我的泡泡》、《一起上学去》……,学生的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可见一斑。

美术课堂是组成人类智力因素不可缺少的因素,让美术课堂生活丰富起来,必定是让人类更科学、更文明、更完美。

三、评价上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美术起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的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

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框架可依。传统上,美术教师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优劣,通常是通过最后一次学生一幅绘画作品来决定学生这学期美术学习成绩。很显然,这样“一锤定音”的评价,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对学生的将来学习产生促进作用。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尤为适用。努力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

美术评价时,面对两幅差不多或各有长处的两幅作品,我们不能从简单的分数或是优来区分,这样只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一个人为的障碍。我们不但要注重教师的评价,还要兼顾同学、家长对被评价者的评价,最后还应该听听学生的自评。

美术的评价更应该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应该尽量多的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只要学生大胆的创造,哪怕是可笑的想法,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所以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尽量避免以成人的主观、武断地评价儿童作品。我们应该给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使评价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

只要我们本着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一切能

用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作到敢说、敢想、敢画、敢做,那么,我们的评价过程就不会有偏离,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用也就真正的落实到了位置,因为美术教学并非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

总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今后在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进行探究,以期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摸索一条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育新路子。

参考文献:孙辉.邵宏 《趣味与批评》[J].新美术,2003,(2)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邵大箴 《还艺术本原》[J].美术之友,2003,(4)

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崔国强.“考艺热”现象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

小学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小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03-01

一、注重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处在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和得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教师的优秀素质,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数学智慧与学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及时地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心理上的发展,并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切感,而不是心理上的排斥。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更易于接受。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没有太多的束缚,教师应对他们给出的不同解释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直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形象思维,相对抽象的理论,他们对于有具体形象的实物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大量的直观形象的图形,用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比较多、少的应用题时,在上课前先准备好用白、黑纸版分别剪小猫纸型14个和9个,然后用教学板进行贴示,说明“黑猫比白猫少”、“白猫比黑猫多”、“黑猫比白猫少多少”、“白猫比黑猫多多少”等概念,之后,要求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进行图示说明,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和解法,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好动,同时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繁琐的理论教学缺乏耐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直观操作,为学生充分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等,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到实际的物品,使学生多感官协同活动,把学生变成活动的主体。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学生都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拼图以后,再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之间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经过观察和推理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动手操作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综合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并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所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比听老师讲解获得的牢固得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数学潜能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保持兴趣

数学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事例基础上的抽象,小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理论,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事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例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就已经知道“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到明年的六一儿童节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成功得向他们灌输了新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够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上学之前的生活经历会使学生获得有关数量和几何形体初步的观念,尽管这些概念或观念有些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们却为日后数学的正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被“重新解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会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同时,他们还将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更加对数学感兴趣。

总之,教师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之美,挖掘数学本身的兴趣因素,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增强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培养、保护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和实践中摸索出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更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岁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

小学课堂教学 篇4

关键词:美术,课堂,特殊性,技法演示

儿童是爱美的, 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 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 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 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 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美术学科教学法建设毕竟不及语文数学那么完善。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语言堆砌过多, 形象提供不足, 作业辅导和讲评不适当等状况, 昭示我们应尽快搞清楚小学美术教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一部分, 前人总结的普通教育学对小学教学基本适用, 普通师范对小学教师的就业要求规定为各科都能教, 有它的合理性。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美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

下面我从知识技法传授、练习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认识, 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 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 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

一、美术知识的表述往往是前面薄薄 的一部分文字, 后面厚厚的一大半图例

简短的文字加大量的图例, 是美术知识得以流传的习俗, 而决不是因为美术家做不成大块文章, 只好以美术作品充塞工具书。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中领悟到, 美术知识的传授固然离不开语言文字, 但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和用心灵去感受的“美术语言”, 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 用语言作注解有时会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把美术和其他学科作横向比较, 语文课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语言文字本来就是其学习内容;数学课中语言则是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维的首要工具;在美术课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形象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 是能直接传播美术知识、技法的“形象语言”。语言固然也可以传递美术信息, 且必不可少, 但它毕竟只能用语言符号描述形象知识, 相对于用形象直接传授美术知识, 它就显得间接乏力多了。唯其如此, 在美术课中, 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课堂用语应为形象服务, 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美术教学, 是视觉形象, 而不是语言文字或其他。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 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 这是对的, 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的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认识不足, 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 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 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 学生就难以得到了, 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了。

二、练习辅导,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 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

学习美术知识技法, 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 还有一大半需要在练习中去体验, 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另外, 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 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 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 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 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 根据需要可尽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 这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 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 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 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 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 面对美术作业发愁不能完成, 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 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 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 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 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 主要在于美术技能的低下。

三、美术课的作业讲评一般都是老师 拿了几张作业, 讲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这样做本来没错。可重复得多了, 发现表扬批评的总是原来几位同学, 讲的也总是原来的话。对此, 教学研究时就自然会提出一些疑问: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否符合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否符合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常有老师出于鼓励学生积极性的愿望, 搞作业评比竞赛, 其结果往往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有悖于美术教学规律的弊端。小孩子会因为评比的导向而改弦易辙, 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得奖需要, 丢弃那“不一样”的个体创造, 却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丢失和创造意识的封闭;小孩子会兴致盎然地为第一名拍掌称贺, 却不会去为第一名打个问号———认为那是老师定的, 肯定无疑。比赛的效果往往会引起这样的思考: 还是不要比赛为妥, 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不是更好吗?

小学课堂教学 篇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3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 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 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 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 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 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 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 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 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 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 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 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 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 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 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 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小学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在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下,我国的社会现状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不仅仅是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国民的思想观念也有所改变。对于孩子也不再只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加注重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体能是使学生有健康体魄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就被社会各界报以希望,期待孩子们生理和心理上都能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得到锻炼和提升。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也积极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完善。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中不足的分析

小学体育在开始并不被重视,发展也较为缓慢。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的体育教学都沿用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反而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中的不足主要有从三方面来阐述:(1)作为决定教学质量核心的教师,他们对决定小学体育教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观念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足。这样使学生不能自主愉快地融入体育课堂中,也就不能从中得到更好的锻炼;(2)作为体育学习接受者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这时也是他们学习体育的关键期。但是他们好动、贪玩的特点使他们不主动甚至逃避体育学习;(3)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外在因素—教学环境和氛围,大部分小学学校都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体育教学场地和丰富多样的体育设备。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措施

1.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好“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好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中的男孩子,对于身体强健的老师会心存崇拜,更加乐于接受他们的学习任务,进步也会十分快。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合理新颖的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做游戏的方式或竞争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活动,像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游戏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或者小组比赛,如,篮球等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最后,对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这对提升教师素质是必需的。长久下去,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素质有较大帮助。

2.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学生潜力

为了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水平,教师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小学生作为学习的接受者,在教学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结合每位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特点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而不是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不断单调地重复教学。并且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很差,与提升教学质量的理念是背道相驰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一些学生的体育潜能会被挖掘出来。因为一些学生一方面可能有缺点,但是别的方面或许很擅长。只有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对学生潜力的挖掘。笔者所教学的新疆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寄宿制中心小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很活泼、好动,这时笔者就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帮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激发应变能力。

3.营造轻松、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一种。轻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与教师才能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只有在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改变,教师从高高在上的主导位置上走下来时,才能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而这样的气氛无论是对师生的关系还是教学的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爆发。笔者有这样的实践经验,在一节体育课上,我建议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我放弃了以前惯用的强制要求的严格态度,选择戴上了红领巾,用与学生身份平等的少先队员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我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上都担负着建设祖国的任务。因此,我们都要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同时锻炼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进步。

4.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接受。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独立精神都有重大作用。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才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当然,这样的收获也是十分丰厚的。例如,从与学生交流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员的话题入手,让学生对一些体育来源、作用或体育与生活等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点评等环节,逐渐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更加具体透彻的认识。当然,教师的引导也是十分有帮助的、重要的。

在21世纪这样一个崇尚竞争的时代,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以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重视对教师的定期培训,使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潜能,并通过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使学生快乐学习的愉悦自由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的调整,就会使小学体育课堂变得十分轻松愉快,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受到非凡的学习体验和更快、更有价值的学习收获。

参考文献:

吴云.游戏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探究[J].成功:教育版,2012(04).

小学课堂教学 篇7

一、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学生“生命”体验

关于“生命科学”的教学资源与城市学校学生相比,农村小学学生有较大的劣势,即学生的活动贫乏、眼界狭小、知识面窄等。但也有城市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农村学校的周边是广阔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农村广阔的自然资源,以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体验。如,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这一单元时,把学生带到田野里,让学生在田野中尽情地活动,寻找自然界中的“生命世界”。这些教学内容若是在城市小学,一定会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那么熟悉。学生家里就养着鸡、鸭、鹅、兔子、猫……田野里、路边上、校园里时时都会有一些蟋蟀、蚂蚁等小动物出没。而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更是经常见到,很多学生还亲手栽过花、种过树。这就是农村环境为学生提供的特有的探究材料。

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对待周围小动物、植物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生命世界”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呵护小生命了,懂得珍惜生命了。他们为身边的自然世界的神奇变化而惊讶,为一次“蚂蚁搬家”而专注,为一颗小种子的发芽、开花而高兴。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生命”视野

在农村教学“生命世界”,建立种植基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建立种植基地让学生动手实践,不但可以让学生爱上科学课、学到关于生命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拓宽学生的“生命”视野。我们学校就和村委协商,要了三亩地,作为学校的种植基地,我引导学生把它分成小块,在上面做实验,开展关于“生命世界”的第二课堂教学。

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生命世界”的视野,学生越来越喜欢对种植进行科学研究。

三、自制部分教具,引导学生“生命”再现

在“生命世界”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实验室缺少动植物标本,我就带着学生去野外采集植物,捕捉小动物。没有采集和捕捉的工具,我们就自己制作。把采集和捕捉回来的植物、动物制作成标本。主要有我们周围常见的草、树叶、花和一些小动物的标本。这些标本,既是我教学的教具,更是学生认知动植物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单元时,我把学生带到野地里,让学生采集不同植物的叶子和花等,制作成标本,挂在教室里。让学生体会不同叶子和花的美丽,让她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植物会有不同的叶子。一个单元结束时,教室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和花的标本。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对“生命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更加爱上了科学课,爱上了大自然。

四、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学生“生命”观念

作为一个农村的科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积极地了解周围的事物。如,最近农民在农田里干什么农事?农田里长些什么作物?哪些作物开始下种了?哪些作物开始收割了?当地有哪些常见的植物?有哪些常见的动物?它们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生长规律是怎样的?当地的生态环境怎样?等。这些知识可以及时地补充到我们的科学课中来。

在教学的同时,适当地做一些调查研究也能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在教学“土壤与生命”时,我让学生展示从不同地方采来的土样。有的学生说他是从田里取来的土,有的学生说他是从河滩上取来的土,有的学生说他是从大树下取来的……教学快要结束时,我问学生:种庄稼,什么样的土质比较好?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壤土土质好,适合种庄稼并达成了一致的结论。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不同意,我爸爸去年种西瓜,他就选了我家一块高地,而且还是沙地。爸爸说这样的地,种出来的西瓜才会又大又甜。”我非常欣赏这个学生的不同见解。借助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什么样的植物,学生对“生命世界”的探究越来越投入了。

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生命世界”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渐渐地关注农作物的生长,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大自然,保护周围的环境。

摘要:生命世界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对于农村小学来讲,如何进行“生命世界”的教学呢?学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离大自然比较近的特点组织教学,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小学科学,农村,生命科学,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小学课堂教学 篇8

一、前置视频,自主学习

笔者先让学生根据任务清单,在家自学视频,完成用圆规画圆、剪圆、折圆、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学习任务并做好学习笔记;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转移到课外,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学生先在家自学视频,学生在家里看的时候可以自己掌控节奏,不断地看、反复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接受知识接受得快,有的学生则相对来说慢一些,在课堂上直接教学,老师需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所以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用视频的形式在课前让学生先去看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充分起到了预习的效果,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使老师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进行自主思考。老师在其中起到的是一种助教、助导的作用而不是像一般的课堂上所处的一个以老师为中心的地位。课堂上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生,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

二、知识回顾,以学定教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笔者首先让学生把通过前置视频学习所做的作品带到课堂,并且通过小组交流,作品展示再一次回顾圆心、半径、直径的有关知识以及表示方法,再让学生们小组内互相交流,概括得出半径是线段,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直径也是线段,有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关系。

颠倒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注意到部分学生会被相同的问题所困扰,于是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为他们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精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发展起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三、合作互助,知识内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会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因此,笔者采用任务驱动、分层练习来教学。配合学校获取星星换取阳光章制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

用判断题、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出示任务。这里笔者设计了五个任务。第一个任务主要是巩固基本概念,对基础概念进行讨论。任务二围绕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展开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获得汽车的车轮是因为同圆的半径都相等的性质。任务三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感性材料,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处理,从实验中感悟、分析、抽象,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一定的创新精神。学生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第四个任务拓展性题目,大部分学生对找圆心、半径还不过关。但是有部分学生已经充分掌握,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3]。这时可以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求助的方式,求助其他同学或老师。最后,任务五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问题,也从中得到启发,生活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就会有许多的数学道理在里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任务的设置,是要求先过关第一个任务才可以进行第二个任务,以此类推直至完成第五个任务,对于不同的任务也有不同的星星奖励。

通过以上任务驱动、分层教学,重点把知识的内化过程消化在课内,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即时、动态的学习反馈数据,教师能够即时把握真实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如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回帖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等,这也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学习金字塔”里面最高层次的学习即教会他人。而学习后进生,如果在网络平台单元测试显示学习效果总分低于60分,必须退回去重新学习理解有偏差的概念,并再次参加测试。

四、反思

通过这一模式教学,学生在课外观看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做练习直到熟练掌握内容,在课堂上由老师指导答疑、讨论、探索,或进行其他的人际交互活动。远程教育所缺乏的学生之间人际交互和学习支持,在课堂面对面的情境下能够非常充分的进行。但是这个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的学生大多都不擅于提问和学习主动性不强。颠倒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的理念或者技术的出现,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层次的研究,应该把这种新理念更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需要有更多的实践者参与其中。

摘要:颠倒课堂是通过微视频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外,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的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圆的认识》的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从前置视频,自主学习;知识回顾,以学定教;合作互助,知识内化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以探索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9

一、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关爱,把全部身心放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上,深入的了解青少年儿童,给他们创造一个师生和睦、平等、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对学生有一颗包容心,允许他们犯错和失败,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要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成就感。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良好道德素质的人。

二、教学应该寓教于乐

爱玩是孩子特有的天性,如果想让小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是不切实际的。曾有研究表明,小学生最多能够保持20到30分钟的注意力,但如果我们能把单一的教学转变为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的注意,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他们喜欢的各种游戏当中,将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学习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习变成一种内在的享受,而不是负担。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等,从而改变以往单调古板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爱好的变化速度快,年龄段不同随之心理特征也会有所不同等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虑这些相关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到学习中来。

四、注重体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情感体验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要素,诵读课文是体验情感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诵读,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同样,教师的范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小学生喜欢模仿。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范读从语调、停顿、节奏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感受,并且跟随练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模仿中的朗读变得流畅、规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增强了语感能力。而语感的形成是依靠长期持之以恒的听说读写实践得来的。例如:听,就是在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下,譬如上课听讲,听电视广播等。对内容有了了解后,要听出中心思想和内容要点等相关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说,就是让学生在一些场合中能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口头运用能力,又能让学生活跃思维,快速的组织语言。

五、加强课堂信息的反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的掌握和利用课堂的反馈信息,让教学处于良好的状态下,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比如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及时的获取到学生对这节课的接受程度,能否听的明白,学得轻松与否,有无兴趣等相关信息,以便于教师及时的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其次,教师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相关信息的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并适当加大书面“练”的份量,这样教师可以对课堂的教学成果进行及时验收,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最后,教师通过课后与学生轻松随和的交流,掌握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反应,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作为各学科教学的基础课程,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努力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他们视野的开阔、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正>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小学;正是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一、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要对学生充满关爱,把全部身心放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上,深入的了解青少年儿童,给他们创造一个师生和睦、平等、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对学生有一颗包容心,允许他们犯错和失败,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注重学生身心

参考文献

[1]张玲.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5(06)

[2]毛爱蓉.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3]操兴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J].家教世界.2013(18)

小学课堂教学 篇10

长期以来, “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俨然成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固定思路, 至于教师具体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因此, 小学作文教学让广大师生感到虚无缥缈、无所适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了写作的总体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 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如果要给小学作文教学一个抓手, 那么, 我们可以将小学作文教学分解细化为“素材”、“语言”、“技法”、“兴趣”四个元素, 以生活、阅读、表达、评价为手段去实施。

二、指向小学生作文四个要素的实施策略

1援走进生活, 创设活动情境, 开掘习作素材。

(1) 走进自然。比如约会春天 (找春天、画春天、照春天、唱春天、赞春天) , 亲吻自然 (走进山川田野、观赏花草鱼虫、感受风霜雪雨) , 等等。

(2) 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 (家乡巨变, 家乡特产, 走进社区、工厂……) , 组织社会活动 (宣传、捐献、义卖) , 采访人物 (家乡名人、默默奉献的平凡人) , 焦点访谈 (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医院问题、物价问题) , 等等。

(3)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演一演 (课本剧) 、说一说 (做小导游) 、讲一讲 (故事会) 、播一播 (新鲜见闻) 、辩一辩 (辩论会) 等活动, 来挖掘习作素材;将习作与其他学科整合、与少先队活动整合、与校本课程整合。

2援广泛阅读, 丰富素材, 积累语言。

(1) 课内阅读。精读得法, 略读用法。品句段、学写法、陶冶情感。

(2) 课外泛读。利用班级图书角, 采用好书换读的方式, 广泛涉猎经典名著、时文精粹, 开阔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品位。

(3) 日常积累。写一写日记 (中年级的随笔日记、高年级的心灵牧场日记接力) , 背一背名言警句, 赏一赏好句佳段。引导学生开展词语接龙比赛、成语背诵比赛、古诗朗诵晨会以及课前五分钟故事会等一系列活动。

3. 自主开放创新, 鼓励多元表达, 感悟写作技法。

(1) 文体自由。纪实作文主要包括周记、日记以及观察作文, 而想象作文的内容却极为广泛, 包括童谣、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等。

(2) 立意自主。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 确定不同的中心, 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

(3) 选材求新。让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 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 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这种训练, 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4) 语言求美。有时学生苦于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语言和思维不同步) , 这时可以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让全体学生发挥其所能, 提供好词佳句, 这样学生写作文就感觉不难了。

(5) 表达自由。作文指导要立足于开拓思路, 而不要在写法上给学生太多的框框。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以求构思新、表达巧,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语言表达上, 可运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修辞, 生动自如地表情达意, 写出自己的“活语言”。

(6) 适时训练。不要总把写作文当成是“一本正经”“郑重其事”的事情。比如今天是作文课, 直接让学生写作文, 这样学生从心理上就会有压力, 可以酝酿到一定程度, 等到学生有一种想表达的欲望, 适时抓住习作的时机。

4. 注重评阅展示, 点燃写作激情, 培养习作兴趣。

(1) 习作评改。从习作的评改形式上看, 以书面批改为主, 提倡面批和互改相结合。最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形式就是“互批”, 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每次习作的要求, 又有利于学生相互间取长补短, 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评改应把握三个原则:在习作的评语内容上, 提倡教师进行“赏识批改”;评语要具体, 建议点要少, 使学生能够即时接受, 进而聚少成多, 全面提高;可以实行“一文多分”, 即单就格式、语法、语言等进行单项打分。

(2) 二次作文。学生的作文在经过同学互评、教师总评、师生共评之后, 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 可就此适当安排一次二次作文, 即对原作文的再创造、深加工。

(3) 搭建展示平台。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 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 要帮助学生寻找成功的平台。对优秀作文进行表扬, 当作范例, 张贴到班级“作文园地”上, 编辑印发校报校刊, 组织参加作文征文比赛, 向报刊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 每学期编辑学生作文集等。

三、构建以四个元素为目标的作文教学体系

1援作文的首要元素是素材。将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沟通, 主动进行情境创设, 挖掘写作素材。

(1) 纪实作文。生活为纪实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学生汲取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我笔写我见、我闻、我想、我情。

(2) 想象作文。教师应该精心创设各种形式的情境活动, 渲染习作氛围, 丰富习作想象, 拓宽感知领域, 为学生提供想象作文的素材。

(3) 广泛阅读。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储备来自广泛的课内外阅读。

2援小学生作文的第二要素是语言。只有具备丰富的语言积累, 才能准确、真实、充分地表情达意。

语言积累的方式多种多样, 或摘记, 或诵读。提倡学生写读书卡, 每周召开读书交流会, 出读书心得板报。

3援技法指导是小学生习作的必需因素。初学作文要有规矩, 布局谋篇自有讲究, 技巧指导更具实效。

首先, 习作指导要多重化。范文引路、迁移运用, 指导习作的具体技法, 激趣导入、编写提纲, 等等。

其次, 习作指导要具体化。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 只能选准一个点, 突破一个点, 然后串点成线, 集线成面, 进而形成作文教学的序列和整体;每次作文都针对当下学生的习作实际, 有重点有突破地指导;面对全体学生要兼顾差异, 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最后, 习作指导要过程化。习作指导不是只存在于课堂教学的指导课, 而是涵盖学生习作起始的全过程。教师的习作指导要融入学生习作准备、练笔、修改、运用的各个阶段, 指导绝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

4援兴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第四个因素。学生作文是给别人看的, 他们期望心灵得到归宿, 劳动得到认可。成功的评改, 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何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质疑;微笑;表扬;激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82-01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来乐趣”,现代教育家斯宾塞又响亮的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教育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约定完成。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育中尤其重要,应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新人。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设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他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教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创新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己学习班的效果。在教学《垂线认识》导入时,教师通过谈话告诉学生:学校有两条街,一条是东西方向的商业街,一条是南北方向的通天街,两条街看作两条街:相交就是这两条街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形;一种是横线上一竖刚好相交。出现了两条答案,哪种对呢?同学们说可能是相交于两街中间,也可能是“丁”字形相交,所以两种答案都有道理,应具体分析。

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教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其回答能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可以是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景等等,呈现的形式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戏、竞争激烈的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把微笑、风趣带进课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的风趣与幽默。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职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

四、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老师表扬,都十分重视教师的表扬。我在教学中,抓住了小学生心里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到老师是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我班有个叫张楠的学生,平时学习不刻苦、搅得四邻不安,多次做其工作,不见成效,想找其优点,多加表扬,但很久未有任何闪光点。2006年六一节,张楠的一曲二胡独奏《赛马》,让在场的师生为之拍手叫好,我为之一动,表扬他二胡拉得好,逐渐引入到学习中,半年后,张楠的学习进步很大,受到各科老师的称赞,现在还在不断进步中。

总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新人。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12

一、做数学

做数学就是课堂操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数学任务,这个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不能单纯依靠讲授,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会操作,学会动手。教师不能总认为自己已经讲了,学生应该听明白了,题目也应该做对了,其实不然,没有学生的动手,就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喜欢才会投入,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这是学生走向成功的诀窍。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学生亲自动手测自己的食指宽度,进而感受1厘米大约有多长。学习“圆的认识”时,我照样设计活动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探究圆的特征。折一折:找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语言描述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画一画、量一量:找出半径、直径有多少条。在同一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比一比:理解半径、直径的关系d=2r。学生只有动手做,才能充分提供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最大空间,自然收获高效课堂。

二、说数学

说数学就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合作的课堂,需要师生之间在交流中沟通信息,平等对话,实现思想的交融。教师要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活动的场景,设置交流的问题,有了师生之间的活动平台,学生能在这个大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本领。如创设口算的好方法,“破十法”:计算15-8=7先算10减8等于2,再用2加5等于7,还包括“凑十法”“想加算减”。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说数学的积极性。又如,学习“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猜测一下,一位学生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另一位学生反驳道: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13、16、19都不是3的倍数。第三位学生补充道: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时的交流更活跃了。一个学生说:“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学生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另一个学生说:“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最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三、用数学

学以致用,对小学生来说,用数学就是用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反过来,学习数学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挥数学应有的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如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租船问题教材中的例5,先假设,再调整,如果都租小船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30÷6=5(只),35×5=175(元),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用自己那一双聪慧的眼睛找到问题的正解。数学学习不仅是用知识解决问题,还要有数学的意识,数学的思想,只要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能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堂上化难为易,再次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力量。

上一篇:糖尿病治疗新方法下一篇:过渡过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