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课堂教学(共12篇)
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篇1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情况下, 要让课堂教学出成效, 培养出具有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空口号, 或者流于形式主义, 很多教师在以往传统教育的影响下, 形成了思维的定势, 无论从观念上, 还是工作实践上难免会不知所措, 导致教学过程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 教师只有全面进行转变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我希望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体验与大家共同分享, 共同切磋和提高。
一、发挥教学前馈作用来减少学习错误发生
前馈是通过获得预测信息, 在偏差即将发生之前给予纠正的方法。在教学上, 经验丰富的教师能预先知道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考试成绩、课堂回答等预测到在以后某些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前馈信息, 这对优化课堂教学是大有好处的。因此,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前馈这一机制, 发挥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生即将出现的错误学习意识, 通过提醒、暗示、启发等手段, 及时进行干预, 打断错误的思维, 以便减少错误发生或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教学数的整除中, 教师在上课时, 有意识地提出“自然数中除了0和1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部分学生首先首肯这一概念, 还有部分学生先是一愣, 然后表示反对, 这时候教师再一次强调该知识点。这样比起单纯地灌输给学生“自然数按约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三类……”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另外, 当学生屡次犯错时, 通过多次的反馈结果, 建立了条件反射, 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前馈, 不断加以纠正, 多次进行强调, 直到学生再遇到同类问题时, 便会提醒自己, 得出正确的学习结果。这也说明了前馈和反馈的紧密关系。
二、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的可靠性的特点, 需要运用理性认知和抽象思维才能理解和认知数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它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到独有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 这就说明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1. 数学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做数学计算题时, 思维灵敏就算得快, 思维迟钝就算得慢, 计算快慢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特点。因此, 进行提高计算速度的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计算活动, 让学生给自己压力, 开发快速思维的潜力。如知识抢答、限时计算、心算、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计算的简便方法, 让学生提高计算的效率。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 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 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 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后遇到这类问题, 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通过计算速度的训练, 提高大脑的转数, 让学生思维更加灵活敏捷。
2. 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题开始的, 因此, 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经验的矛盾作为提问的突破口, 启发学生去思维探究,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教师设计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考虑到认知规律、思维水平、性格特征等, 做到有效提问, 这样才能有启发思想、思维的作用。否则, 问题背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思维状况就会仍旧原地踏步。教师可以进行趣味性设问, 把抽象的问题变成有趣的问题,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 我的提问充满了童趣:“有两块长方形水池, 一块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3米, 另一块长和宽分别是8米和2米。青蛙妈妈问小青蛙哪块水池面积大?小青蛙不假思索地回答:‘两块稻田的面积一样大。’青蛙妈妈说小青蛙答错了, 小青蛙怀疑地问:‘两块稻田的周长一样长, 它们的面积怎么不一样大?’同学们, 你们认为小青蛙的想法错在哪里?”这个问题把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摆在学生的面前, 直指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驱使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和炽热追求投入到认识新知的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在概念容易混淆的地方提问, 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 给出一道判断题“大于90°的角叫做钝角”, 开始有不少学生认为是对的, 当教师及时提出180°的角是什么角这一问题时, 学生才发现自己思维不够全面, 教师再适时进行诱导, 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今后考虑问题应尽可能全面一些, 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自学能力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综合能力。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比如, 让学生自己预习, 课前对知识有大致的了解, 不懂之处做笔记。教师也可以给出预习提纲, 让学生掌握预习的重点;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 把身边的事物转化成数学知识。如计算电视机的面积、观察路边建筑物的形状等;学生课下要独立完成作业, 学会思考, 不能遇到难题就查书本、问别人。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 如果教师只告诉学生应在哪方面进行自学, 没有相应的指导, 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 往往只是走马观花, 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 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节的自学要求是:按自学应用题的步骤, 自学例题, 能按课本要求, 写出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 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结合起始课教给学生一般的看书方法、步骤, 并在其后教学中不断巩固、加深, 对学生看书自学要有时间保证, 千万不能搞形式化。
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感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 也是对广大教师的一项考验, 我们要从内心重视教育的意义,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做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
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篇2
作者:张正新
内容摘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地分析,入木三分地概括,恰到好处地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笔者以创设伙伴式心理环境,使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布满美的享受两点为切入口,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探索,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
关键词:教学语言
伙伴式
心理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1、语言是师生对话的工具。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会随之有所减弱。但我们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非凡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应该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2、精致的语言是教学艺术化的媒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美丽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然而,深入课堂,我们发现教师语言经常令人嚼之如蜡,黯然无色;学生语言苍白、贫乏,令人堪忧。
1、教师语言黯然无色。在进入课堂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流水帐”语言:一堂课,教师表情严厉,语调平淡,没有重点突破。一堂语文课教师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的问题多者加起来不下五十次,毫无价值的语言占了三分之一,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率。(2)“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3)“处处铺石搭桥”:生怕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学生因为受教师的前半句的牵绊,后半句的回答往往毫无深度,说法单一,毫无个性。(4)简单打断: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你能不能多想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能有更好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爱说、爱动、爱幻想的天性,就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泯灭。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比较枯燥,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学生语言贫乏单调。教师教学语言贫瘠,直接受损者是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学生的语言必然苍白或“金口难开”。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课堂
语言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静静等待。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引、导、等待,学生依然静静静地坐在那里,右手握着笔,用期待的眼神等待着老师“口吐”标准答案,时刻预备着记录,又似乎在说您只管讲、写,我们会记下来,他们看老师的眼神是多么神圣。他们已习惯于被动、依靠。如此沉闷的课堂,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
学生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我们怎么指望他们去开拓、去创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种主体性是不可能替代的自主行为,而这样的课堂,学生已完全退居二线,真正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旁观者”。如此现状,令人担忧,令人深思。学生作为孩子的活力、自信哪去了?
语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它是师生对话的工具,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媒介,我们觉得要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我们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过程
(一)创设伙伴式心理环境使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答应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定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从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看,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师生交流、对话的场所与舞台,是孩子生活的天地,活动发展的舞台;是教师体验教学生命、展示教学智能的场所与舞台。语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的活动。关爱生命,在教学中充分熟悉到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们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摒弃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惟我独尊的家长作风,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把学生视为“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待教育”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更多地赏识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敢于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变学生“只听不说”为“既听又说”。
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责任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各抒己见的自信的学生。“标准答案”也将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是多元化的答案。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教师要注重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暖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布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语言显露儿童的天性,绽
放聪明的花蕾,展露创新的萌芽,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说。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怎样使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精致呢?
(二)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布满美的享受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何谓精致?笔者认为它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老师话来说有‘四美’:
1、音美,要讲普通话;
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
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
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究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句句似诗,出口成章,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究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随时调整自己预设的语言。闻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美丽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我们在对课堂教学语言研究中,探索出了如下几点做法:
1、唤起生活体验激发爱好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拟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拟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
2、营造愉悦氛围激发情感 闻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称赞》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就对自己看到的值得表扬的现象进行了夸奖。“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洁啊!我也称赞你!”“你们听得多认真啊,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进行了多次的随机表扬,如有的学生课文读得并不好,于是随着一句“你读得很努力”,我发现学生学得更认真了。再如,有的人读得好,演得也好,就轻轻地称赞他“你不仅会读书,而且挺有自己的想法呢!”
教师的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在上《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当学生说到: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是引
用课文中的话)于是,在这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春风轻轻一吹,小草弯下腰来,似乎——(引说,且指名):似乎在向我们鞠躬;似乎在向我们点头微笑;似乎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似乎在说:“春天多美啊。”„„在学生不断地想象说话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
某位教师在执教《比尾巴》这篇课文时,“谁的尾巴最好看?”假如教师单单来解释“最”的意思,显得枯燥,学生可能还是难以理解。教师就利用了班级学生的资源,“请我们班最高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声音最
响亮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写字最漂亮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此时,教室里学生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而且被请到的小朋友无疑被“最”的殊荣所感染,“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投入朗读之情可想而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表现出乐学、爱学、好学,充分感受到称赞的魅力,使文本与课堂融合。
3、搭建“脚手架”促进理解
在柯林斯、布朗和纽曼形成的认知学徒模式中,“脚手架”被描述为一种指导学生达到能独自完成智力任务的程度的方法。有效的“脚手架”策略,使学生从事任务时,能更关注学习的要点,提高学习的效力。某位教师在执教《活化石》这篇课文时,文中“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假如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这么长的一句话,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怎样把它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说法呢?教师在请男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爷爷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教师在请女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奶奶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的教学语言,作为“脚手架”。学生在老师请了两位学生朗读之后,明白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知识,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爱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优雅体态语相得益彰
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我们来看《从现在开始》文章开头,狮子大王发号施令“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教师指导朗读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狮子大王发号施令时是怎样的? 生:神气、威武的。师:谁愿意来读读?
一生读,很多学生捂着嘴偷偷地笑。教师发现了。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一点不像大王在说话。
生:狮子大王大似乎怕小动物。
生:狮子大王没有大王做,不兴奋了。„„
师:你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狮子大王的神气、威武。谁来读。(有两三个学生懒洋洋地举起了手。)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朗读效果仍然不佳。教师匆匆进入下一环节。)片段二:
师:你心目中狮子大王是怎样的?(配合看课件)生:神气、威武的。师: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几位学生朗读,指名学生评价。学生认为他们读得很正确,但没有狮子大王的神气、威武。
此时教师挺一挺胸,扬扬头,两眼威严地扫视全班,并用大手一挥,拍拍胸前的贴画(狮子),把这句话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
师:谁愿意来当狮子大王?
学生马上精神焕发,挺直身体,高举小手,争当狮子大王。教师把狮子贴画,戴到学生胸前,再请他来朗读这句话,狮子作为“万兽之王”的那种威严气势溢于学生言表。同样的,学生在朗读猫头鹰、袋鼠、猴子轮流当万兽之王时发号施令时的句子时,都有非常棒的表现。
上面片段二中的教师利用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向学生作心理暗示,将学生的思路向预期的教学目标推进了一步。体态语言作为教师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情达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无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长时间注重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美国心理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阿伯特。梅哈拉也说:“在感情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
三、取得成效
(一)教师角度
一年多的实验和研究,使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念,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中有了比较大的转变,现在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想不想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教师从实验和研究中找到了一条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途径,提高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学生角度
1、学生学习爱好盎然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现在,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95%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爱好。上语文课时,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几乎每个同学都能自觉阅读课外书,他们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自己动笔写话,平均每星期写一到二篇的日记。通过实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新奇独特的问题。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解决,已经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2、学生的个性语言得到发展
在课堂中,学生有较强的表现自我的意识,敢想敢说敢问。他们敢于随时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独立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指出书本和老师的错误,敢于对他人的发言作评价和补充。《新版大闹天宫》,写的是一次午睡,因为老师不在,大家趁机在教室里嬉戏玩耍的事;《女孩哭吧哭吧不是罪》写的是小作者为了参加比赛在排演,大家都在打雪仗,她没有参加!又想到下次下雪都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而回到家向妈妈诉
苦“我怎么那么命苦啊!”喊完,她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我上岗了》,是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铅笔因为钢笔的上岗受到冷落到再一次被重用的过程。《风——妈妈的脾气》小作者把妈妈比作春风、北风、台风、龙卷风,让我们来读读其中的一段吧:龙卷风是所有风的大王,在他来临之际将会“天昏地暗”。这种风一定会在我考试考砸的时候出现。而且一旦出现,便会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它的声音就像大炮在轰鸣,狮子在狂吼。不到一分钟,我的泪水就会像瀑布一般飞泻而下。这些文章,都是用他们最本色、最自然的语言表达的心声,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
3、学生善于发现、表达生活中的美 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细心地去体验。学生才会在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下面两篇短文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并通过细腻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奇啊,这雾》:车子沿着盘山公路一路蜿蜒而上。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山间,迷迷蒙蒙的都是乳汁一样的雾。层层叠叠的群山,因为有了雾的衬托,而显得如梦如幻,如诗如画。雾笼罩着高高的青山,笼罩着幽幽的竹林,笼罩着丁冬流淌的小河。一团团,似云;一阵阵,像烟。明明似乎就在眼前,可却怎么也抓不着。我们的车子在这样扑朔迷离的景色中前行,宛如仙境一般。《小雪花》:
下雪了!下雪了!望着窗外的小雪花,我感到很惊奇。小雪花,你是糖吗?同学说:“不,它不甜。” 小雪花,你是盐吗?同学说:“不,它不咸。”
小雪花,你是天庭派来的仙女吗?为什么你的纱裙是那么的雪白漂亮? 小雪花,你是飞舞的小精灵吗?为什么你会那么调皮可爱?
小雪花,你到底是什么呢?小雪花默默无语,停在我的手心,渐渐化成一滴晶莹的水珠。
在这一句句童趣盎然的诗文,学生是用眼,用聪明,乃至整个心灵在感知四周的世界。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科研是一个艰苦地探索过程,我们深入课堂一次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碰撞,进而获得发展。由于受时间、学校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仅从课堂教学语言方面作了一些探讨。课堂教学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和完善。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傅道春著《教师行为优化教程》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肖锋著《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莉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选粹》 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学习兴趣;理解数学;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14-01
一、数学课堂中带入生活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的例子,学好数学能够方便生活,从生活经验中理解数学,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化的事物,这样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积累是一点一滴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小学阶段的数学正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小学数学非常重要,老师们要尽最大努力把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小学生初学数学,对于数字、计算、公式,感觉很陌生。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例子带进课堂,这样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把教材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消除学生对于数学的陌生感,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
139-97=139-100+3,学生对于减100时要加上3 觉得难以理解。我便给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的场景 :爷爷要过生日,妈妈带我去给爷爷买蛋糕。妈妈口袋里有139块钱,一个蛋糕需要花费97块钱。妈妈付给店员100块钱,店员找回3块钱。妈妈口袋里面还剩多少钱?139元减去100块再加上3元。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样小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学以致用,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很多常识需要数学的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反过来会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两者相依成彰。生活中很多现象,我们太常见会忽视,小学生正是对很多事物好奇的阶段,老师要鼓励他们发现新鲜事物,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生活有热情对于学习才会有热情。
例如:电线杆支架是三角形;自行车后轮与后车座中支架也是三角形。为什么支架不是圆形、长方形、梯形呢?这是因为三角形最具稳定性,学习了这一章学生们就会理解生活中的原理。
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形态有着不同的测量方式和计量标准。液体一般用升,毫升计量;物体重量一般用克,千克,顿等计量;物体长度一般用毫米、厘米、米等计量。学习该章节的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家动手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家人的身高,桌子的长宽高度,观察瓶装水,油,醋等容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里面的现象,可以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三、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学数学
数学不但是做题,记公式,背法则,数学里面也有游戏。给学生留下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印象,这样会减弱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学习认知各种图形的时候,老师要学生准备简单,卡片。课上分组制作不同的形状。并且用直尺测量长度,标记好每个图形的长宽。这样做图形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运用到直尺画线,垂直线画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用圆规制作圆形等等。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小学生初学数学,对于数学是好奇的,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给以指导和启发。小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时,可能会表达不清楚,这时老师要循循善诱,给学会鼓励,耐心回答学生问题。老师的肯定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大的鼓舞,这样才不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特点和“亮点”,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机,对孩子的认识施以正确、科学的引导。
四、组织数学竞赛,增强个人荣誉感
数学竞赛赛前准备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感,不再对学习不紧不慢,知道要巩固知识,加强训练才能获得好成绩。竞赛过程中,学生会集中精力认真做题,激发潜力。竞赛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成绩不是唯一,只要挑战了自我,有进步就是胜利。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次的失败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空间。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能极大程度上增强个人荣誉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竞赛的目的是挑战自己,把所学充分发挥出来,有竞争才有进步。竞赛与考试不同,考试是针对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展开的,考查的是对于书本知识基本掌握情况。竞赛是所学知识上的升级,需要学生课下下功夫,需要学生开动脑经,转换思路应对难题。竞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选拔,是优中择优的一个方式。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4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指的是情和境的统一体, 情代表人及其所有行为、心理, 境则强调客观世界的构成和自然性。情与境的结合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寓教于乐, 知识掌握得快, 理解深刻, 记得牢。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对满堂灌的课堂教学难以接受,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体会到, 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就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活动中, 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情感体验。即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 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 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情境教学, 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 以“形”为手段, 以“趣”为突破口, 以“情”为纽带, 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 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从而促成学生在语言情境中的语言运用, 达到教学目标。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教学辅助工具, 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的模式。多媒体融合了声音、图画、视频、音乐等多种功能, 让枯燥的文字符号鲜活起来, 把教材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了学生注意力。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 很多学生没有见过火烧云是什么样的, 我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演示, 让学生看到课本中描写的不同形状、颜色的火烧云, 让学生仔细观察, 在形象直观的画面中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 学生们都说很美丽, 比起传统的阅读课自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生活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教材中的课文来自生活, 在课堂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入手,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以往的教学却忽略了这一点, 把学生禁锢在书本里, 致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学生体会不到课本中的内涵和学习的快乐。新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比如, 让学生留心观察路边的广告语、产品说明书、电视剧的字幕等, 都是学习文字的好机会。
小学生都喜欢玩, 喜欢做游戏, 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去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 这样, 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 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著名需要理论中提出人的几个基本需要, 其中就有尊重的需要。他认为这些基本需要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是必须得到满足的, 否则就会产生焦虑或其他的心理障碍。对于教师来说, 面对的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是他们也有自尊并且思想敏感。教师不要再把学生当成被教育的对象, 动辄严厉地批评、指责、体罚, 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 产生对教师的厌恶心理, 进而迁移到学习上就是讨厌学习。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 与他们在人格上平起平坐, 要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唯一的。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和不同意见, 给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机会。事事处处以“假如是我的孩子”和“假如我是孩子”来看待学生, 就能理解学生所说的话或心境, 不否定其知觉, 不驱斥其情感, 不否认其愿望, 不嘲笑其嗜好, 不损毁其品格, 不羞辱其个人, 学生因此会感到受人了解和尊重, 当他们感受到你的脉搏在和他一起跳动的时候, 就是你在学生中享有崇高威信的时候。我认为, 教育是使受教育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教育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毁灭性的改造。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 教师的尊重会给学生带来自信, 增添动力, 创造未来。
三、教学要建立全新的评价方式
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素质发展的学生, 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分数是区别学生好坏的标准, 滋生了畸形的教育方式, 许多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围绕考点去死记硬背。但是, 社会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人才, 而是能力。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决定在能力上, 而不是考分上。因此, 教学的评价方式必须改变, 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上来理解学生。
以往的评价是教师评价学生, 教师说了算, 评价主体比较单一。现在的评价要求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 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 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 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其中, 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 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 随时对照教学目标, 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四、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
有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 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这就是说, 如果学生从小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 也能饶有兴趣地去读书、去学习。尤其是对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保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 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 学生们坐姿都能够做到头正、肩开、足安;遇到问题, 学生主动去查找工具书, 争取自己解决;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等。当然,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持之以恒。吕叔湘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地练习和实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都将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树立大的教学观, 不要把目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 灵活执教, 从教材内容出发,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以此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策略初探 篇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义,还要让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提高数学综合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具备积极的探究精神,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得进步。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积极主动的和他们交流,及时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和学生进行积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耐心和爱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对教师产生信任的情感。在积极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在和谐、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组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五颜六色的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形。在趣味性的问题指引下,学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究。有的学生用剪刀剪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并涂上不同的颜色,进行拼组;有的学生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进行拼组。在拼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效,他们充分发挥了创新思维,拼组除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图形。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随着探究的进一步深入,使使他们的思维也获得发展。在提问题时,教师既要考虑问题的有效性,还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使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分析、理解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创设多媒体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让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动态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直观的观看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能够高效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多媒体对数学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适度的选择运用多媒体。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建立联系,加深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演示用点、线、面来组成长方体,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立体图形的构成,促进他们抽象思维和立体空间思维的发展。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的对知识进行探究,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开展小组合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互相启发,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为了探究圆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有怎么样的关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准备好直径分别是5 厘米、6 厘米、7 厘米的圆片;课上,小组合作测量边长,分滚动法、绕线法等小组;小组讨论:周长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总结: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经过测量、计算、讨论,得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6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步骤是:一复习旧知识;二导入新知识;三讲授新知识;四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和布置课外作业。学生只是认真地听,机械地记忆,教师不断地给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可到考试时忘记的知识点很多。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学会数学知识?我进行了有效探索。在2005年秋季学期,我市开展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的探索有了很大的进展,我对过去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方向明确了,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就容易达到目的,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它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数学学科总的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正确地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自觉地达到所确定的教学要求。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将教学目标列为首位,认真地加以研究,努力使教学目标从两个方面达到高效的目的。一是应达到的水平,即知识水平(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训练和技能)、发展水平(培养和发展学生哪些能力)和教育水平(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和智力因素的教育)。二是应达到的程度,即认识(指感性地了解)、学会(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对理性知识实质的理解)、掌握(在理解基础上要会应用)。我要求每个课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因人而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教学目标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充满自信。为此,我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前,都认真地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不会跑题,并能紧紧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也耐心引导每个学生设计好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
二、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人们对他们疼爱有加,一切代劳,很少让他们动脑思考问题、动手做事情。儿童有着好动、想象力丰富、不随意注意占优势、感性认识能力强、排除外来干扰能力差等特定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过去那种教师先讲学生后练、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练习的授课方法,效果不明显。要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首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学生预习课文有益于优化课堂教学。过去学生预习课文时都是没有具体目标地读一次课文。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注意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在课本中找到要学的主要内容、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识,找出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其次,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会吸引全体学生。我经过长期的探索,得知努力使学生养成如下习惯,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1.让学生养成比教师先说课文内容的习惯
预备铃声一响,我先用眼神暗示学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上课铃一响就立即走上讲台,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先让学生在这和谐轻松的教学情感氛围中,有一种我要说话的冲动和激情。我没有立即就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说说预习的情况。因为学生已预习了课文,知道了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让学生说出自己在预习课文中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让他们先说,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学生会非常高兴。如教学“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我让学生先说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到,可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课文没有介绍,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就引导学生探讨,我只是引导学生说和做,学生积极表现,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始时,许多学生都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学生站起来回答的情绪不是最佳的。如此花了很多时间,效果很不如意。我首先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置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我不随意向学生提问题,也不提问学生“是不是”或“对不对”等问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问题的时间,提供学生指向性的辅助材料和指导性参考意见。学生在认真研读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有了要表达的兴奋和欲望,教师就要营造一种安全的表达氛围,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内心的见解。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教师都要作出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回答问题是一种享受,给学生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下次会回答得更好。如在教学“数的奇偶性”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在北岸?为什么?”就有学生回答:“船在北岸。因为11是奇数。”我先给这个学生一个非常满意的微笑,然后鼓励他说:“你的回答说得很好。”又面对全班学生说:“如果给他多点时间思考,你们相信他的回答会比这更好吗?”全体学生齐声说“相信”。这个学生听后信心很足。这样优化指导,学生的回答有了质的提高。
3.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
如在教学“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先让学生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很费劲地探究出结果,就有学生提出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困难。“有哪位同学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吗?”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进行探究。这样,自然而然就把学生引进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小组探究归纳规律,学生归纳出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带给他们轻松的感觉,效果当然很明显。
4.培养学生做课堂练习的习惯
起初,我经验不足,不注重了解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出一道题,让全班学生做课堂练习。结果,只有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在做,很多学生都在装个样子,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坐在座位上不动笔。这样的课堂练习效果当然不好,要进行优化。我首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课堂练习分为易、中、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练习。因为有适合自己做的练习,大部分学生都动笔做练习了,效果明显比以前好很多。在此基础上,我就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又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一两个学习困难的同学进步。对做得好的给予肯定,有进步的给予鼓励,对学得困难的给予帮助。这样,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课堂练习氛围很浓。
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来设计练习。在讲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练习的:(1)先画出一个内有阴影(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给出面积是5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2)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求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一个三角形的底是12米,高是8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4)一个三角形的高是24厘米,比底少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训练不断进行,不断地变化,耐心地引导。学生越来越有兴趣,课堂学习氛围很浓,效果很好。
5.培养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习惯
过去总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做练习,很少有教师给机会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一次,我在课堂上出了一道这样的题:某小学积极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共130人乘车去郊外植树造林。大客车限乘客42人,每辆车每天租金200元;小客车限乘客24人,每辆车每天租金150元。求怎样租车最省钱。有一个学生就说我不去。我听了虽然确实有要转移话题的意思,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学生有话要讲,这不是一个亮点吗?于是我让这个学生说自己的见解,他说不知道安全不安全。我说是安全的。他又说那我去,我要和老师一起去租车。且说出了自己如何租车省钱。可当他刚说出自己的租车省钱方案时,就有很多学生纷纷说出反对意见。我听着学生各自提出的见解,心里很高兴,等许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租车最省钱的方案。这样教学,比我先提示再让学生练习的效果要好。此后,每节课我都注意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也越来越有兴趣。
6.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我们常认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认真做好练习题。后来,我才知道这样做过于简单,效果也不好,不如让学生动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效果更好。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后,我就让学生动手做一个长方形纸盒,学生做出这个长方形纸盒时,也了解了长方形的性质,效果非常好。
另外,引导学生及时温习功课和独立完成作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以感染每一个学生,促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表现出与教师配合的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优化各个环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在长期的探讨研究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这项研究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艰巨而且复杂的工程。但只要不断探寻、遵循其规律,持之以恒,定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篇7
一、增加对学生的了解, 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小学生感性认识强, 对不同的人和事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每个学生也是不一样的,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 我们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 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育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不同的个性, 鼓励他们发扬自己的个性, 以便在教学上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个体差别入手, 既要照顾全班教学效果的提高, 同时也要针对个体进行因材施教。
二、通过创设情景教学,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当堂课所设计的课堂导入。每堂课开头的前几分钟的课堂导入往往能起到集中学生精力的作用, 同时对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培养数学直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布鲁诺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发生兴趣。”所以, 教师要通过特定的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感性色彩非常强, 他们往往比较喜欢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些都符合小学生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 设计一定的情景教学, 把教材的问题融入到童话故事之中, 并配以生动、美丽的图片, 这样可以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 小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主要从优化教学过程开始
任何教学的过程都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尤其对小学生而言, 在他们走进学校教育之前, 他们都是一张白纸, 今后他们的色彩如何, 全靠我们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起责任, 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切勿模仿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形式, 现代教学我们要充分尊重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教学目标的确立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 教师要为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也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等。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 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就要不断地求新求变。传统教学固然能够实现知识的传授, 但同时也有很多的弊端,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 我们要研究出一套更适合现在学生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由于年龄的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直观具体形象阶段, 对于相对复杂的图形和内容就显得力不从心, 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小学生所感兴趣的声音、动画等,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制作课件的时候, 要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 让知识点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
四、注重小组合作, 以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确定什么时候采用分组学习。教师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内容相对简单的, 就没有必要进行分组讨论, 这样看节省时间;对于内容相对属于重点、难点范畴的, 我们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 让他们彼此能够交换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进行分组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每个小组的成员安排, 切不可一律都是好学生或者都是成绩很差的学生, 这样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分组学习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因为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爱好都各有不同, 成绩也有好有坏, 经过分组学习, 可以使一部分在某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一同进步。
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优化, 远远不止笔者上面所言的这些。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结构,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而言, 再好的设计都不过分, 同时我们也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时调整和改进, 再优化, 再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教学效果反馈,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上下大功夫, 花大时间来进行创新教育。只有深挖教材, 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 努力设计出一套针对现在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这样既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顺应小学生的发展需要,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小学数学的教法有很多, 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真正发挥好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作用。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不仅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 同时也是实现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篇8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扎实备课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需要一方面,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学习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和专业教授能力,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观念,及时走下讲台,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建立起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要有一缸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备课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备课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教师在备课环节花费的精力与教学质量的好坏成正比。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仅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任务,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锻炼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做好准备,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学。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细致地分析、探究,熟练地掌握数学教材中所传达的有效的教学信息,并将重点放到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上,将教材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例如,我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常常利用图片、声音等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设计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在思考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将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时候,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出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三、引入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仍处于尚未定势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需要慎重地选取合适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符的小游戏,以学生的思维习惯为出发点,制定出不同的符合学生个性差异的训练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我在进行数字加减教学的时候,常常会开展击鼓传花游戏,通过教师敲鼓,学生传递纸花,当鼓声停止,花落在哪位学生手里,该学生就需要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可以在紧张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注重利用问题来引导教学
学生在小学阶段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紧抓住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已有的问题或者知识点来提炼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思考性,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兴趣。既符合教材教学需要,对学生的思维扩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巩固原有的数学知识,加强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我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取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我一般会让学生就某一具体问题对班级、学校、家庭人员进行调查统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来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使其真正对数学产生喜爱之情。
五、精心设置情境,更新教学方法
近些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不再拘束于已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他们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扬长避短式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情境教学成为国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在国内,不仅语文、英语等学科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模式,数学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是一门图形概念和数学概念构建初期的知识启蒙课程,在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发展的需要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并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将知识与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当然,情境的创设并不是毫无章法的,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也需要严格遵循有简到难、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地在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也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将课外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特点的时候,我会向学生直接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图片,组织学生直观地对图形进行观察和猜测,然后放手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通过剪纸、测量等一系列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充分领悟到数学思维的方法。
六、积极引入微课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逻辑性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更需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现在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为基础探索出新的解题方法。然而,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的能力不强,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来提醒他们回忆所学过的知识,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微课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例如,我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求解的时候,会利用微课,设计出平行四边形剪成长方形这一动态变化,引导学生回忆起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并由此推断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由此,学生既可以回忆起已有的知识,还可以学到新知识,在思考中增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传统思想转变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引入微课、小游戏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实现有效教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可以有所发展。因此,在开展数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9
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进行优化,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造条件, 激起兴趣
兴趣是促使小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 产生求知欲, 从而引发学生思维。因此, 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力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 创设情境, 激起兴趣。
新课程在编写数学教本时, 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 , 图文并茂、直观形象,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素材, 生动有趣地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例如, 在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时, 可以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森林里, 猴兄弟要盖新房子啦!瞧, 木头都买好了。邻居大象都热心地来帮忙搬木头。请小朋友们看看来了几头大象?他们分别搬了几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呀?这3头大象一共搬了多少木头?你能告诉我吗?……”通过娓娓道来故事,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来。
2. 温旧引新, 激起兴趣。
数学教材的编排, 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 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过来的。抓准知识连接点是温旧引新的捷径。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例如, 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 教师先让学生简单回顾一下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然后提问“5的乘法口诀同学们都已经知道是怎么编写出来的, 6的乘法口诀和5的乘法口诀是一样的, 你会编吗?”同时出示例题图。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学习新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
3. 动手操作, 激起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思维特点, 在教学中以直观演示, 实践操作作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动手操作, 并引导分析讨论。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 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一张沿着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长方形) 。接着, 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比较, 并讨论: (1) 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剪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 (3) 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得出:S平行四边形=底×高。
二、创造条件, 探索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 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 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 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寻找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识, 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从而使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例如, 在教学“统计”中的“你能跳多远”一课时,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小组每个学生左 (右) 脚单脚立定跳远和双脚并拢立定跳远的成绩, 并让他们记录在表格中。教学时, 我让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情况, 填写统计表, 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研究左 (右) 脚单脚跳以及双脚并拢跳和跳远成绩的关系, 得出结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看法, 通过小组交流“取之精华, 弃之糟粕”, 完善结论。最后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中交流。这样, 通过学生亲自调查, 去探索交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感到统计的真实有趣, 从而掌握本课时的知识。
三、精选练习, 巩固反馈
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内化和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和组织练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内容的安排为基本练习, 巩固新知;重点练习, 加强理解;变式练习, 能力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篇10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虽已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科学的课堂结构并没有真正构建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一个观念,寻找一种适当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当前语文学科面临的问题。在改革中,我们抓住了“优化课堂结构”这一关键,并实施了“三层级”教学。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构理论有过一个提高,即由最低级水平的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提高到较之稍高的以理解为主的教学。而现在我们致力于高一级水平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思考水平的教学,即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相比较而言,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略加指导和引导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帮助、准备资料的作用,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这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就改变为“以教师的相机引导 (诱导)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这其中也体现了两种办学思路,即“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这个角度说,“三层级”教学结构理论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二、“三层级”教学优化结构及其系统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诸要素以“三层级”的形式组装是最具效率的,也是科学的,它是在师生共同执行教学规划的阶段以“整体感知—学习语言—展开联想”的结构形式出现的,它强调学习语言,重视联系生活。
首先是整体感知。语文教学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其整体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时候作出整体性形式的反映,而且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对于一篇文章,首先应该是远距离的整体观察、感知。这一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诸如: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结构特点、表现方法等,即对感知的材料有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也是旧的知识再现的阶段,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个了解,才仅仅是一个开始。师生在对客现材料共同认识的时候要由此逐步走向深入。
第二是学习语言。强调学习语言实际上就是给小学语文学科作了科学的定位。语文学科从贯穿始终的基本因素来说,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应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学科,所以强调学习语言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实际的。旧式的语言教学往往是单纯的解释词语或在总结写作特点时对一些语言现象作“蜻蜓点水”式的解说。而“三层级”教学思想倡导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材料的时候,应该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并集段成篇的,体会语言的准确与精练,品味其流露的真情,感受作家对这一客观世界的描绘与独特感情。在宏观上感染,微观上细作,使学生在对种种语言现象的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熏陶。学习语言这个环节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理解,是知识的进一步呈现阶段;是最能体现“三层级”教学思想最突出的阶段。
第三是联想生活。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对一些语言要认真理解,揣摩体会,再联想生活。这一环节中要学习运用语言,所以说“联想生活”是对学生迁移训练的试验场,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可以说这一环节是学习语言的延伸,文字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之所以能表情达意,就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能够把语言还归生活、运用于生活,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归宿。而且,联想生活时通过“积累、归纳”、通过“说说、写写”等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层级”课堂教学结构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习惯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原则。整个课堂起始于“感知阶段”,发展为“学习语言”阶段,运用于“联想阶段”,这个三层级环环相扣,构成一个相连的有机的整体。
三、“三层级”教学优化结构向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们把凡是编入教科书的东西全都毫无遗漏地教给学生,事实上一味地面面俱到就十分保险吗?这样确实可能多培养一些高分数,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的是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三层级”思想敢于打破墨守成规、面面俱到的局面,它要求教师们应该尽快更新观念,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只做教科书的“传声筒”以尽快达到“三层级”教学结构的顺利实施。
其次是构建知识体系,寻找教学方法。按“三层级”的构想,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胸中有丘壑”,就要求我们将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体系尽快地建立起来,要备齐备全常规的资料是需要教师们通力合作才能快速高效完成的,与“三层级”匹配的知识体系应体现“三层级”教学的有目的、有计划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应体现“三层级”教学中“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思想。还应积极寻找、试验一些新的更适应“三层级”教学的教学方法以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优化策略
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好的成效,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课堂上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例如:教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时,教师在教室门口大步走到讲台,站定。
师:老师从教室门口到讲台,走了几步?
生:3步。
师:用哪个长度单位?大概有几米?
生:米,有3米。
师:今天,我从温水出发到学校,路很远,你们说这么长的路程,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来表示?
生:千米。
教师:真聪明,长的、多的路程用千米作单位,千米是长度单位,比米长得多,也是用来表示物体长短的单位。
教师用与学生平等聊天式的对话,很快拉进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里,变得不再拘束,愿想,愿做,愿说。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智慧的宽阔舞台。
二、鼓励学生学大胆猜测,学会否定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教学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体验的情境。缺乏情感的体验,仅诉诸理性,是很难形成情感态度的。教学时,多让学生猜一猜,设立知识“陷阱”,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深处,尽量发挥学生的潜力,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能。如教学分数的简算时,让学生猜一猜整数的简算定律和性质是否适用于分数,鼓励学生学会尝试,学会否定。
教学“中位数和众数”(片段):
出示数据:42 44 44 46 48 48 48 50 51 51 56让学生猜一猜,中位数是什么数,是平均数吗?众数是什么数?再笔算。中位数、平均数、众数是48,得出都相同的结论。
然后又出示:300 200 90 80 75 65 60 60 60 60 50
让学生猜一猜中位数是什么数,是平均数吗?众数是什么数?这一次,中位数、平均数、众数不相同了,学生错误出现了。
让学生在错误之后吸取教训,学会分析,敢于否定,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探索式教学就是要改变单纯的应付考试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学习的被动局面。教师要让学生大胆猜测,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尝试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营造民主氛围,优化解题方法
在数学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将那些教师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然而,这些最佳的方法学生有时很难想到,甚至无法想到,这让他们在赞叹教师“妙笔生辉”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探索式教学则要尽量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种方法的优劣,最后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四、重视回顾、反思知识,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浅议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12
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保障教育学的良性发展, 小学生只有无忧无虑、活泼、愉快的学习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实现教与学的一个理想的教学保证。学生只有在无忧无虑、活泼、愉快的学习情景中畅所欲言, 融洽地讨论并传递学习方面的种种信息, 拥有较多的训练机会, 才能学得活、学得深、学得透, 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体现, 而不是在紧张、枯燥、死板的环境中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可以通过鼓励性的话语给学生以信心, 例如你真棒、回答的真好等等, 这些话语来更好地为学生的信心培养。或者在课堂上放一首美妙的歌曲, 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表情,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情感中感受鼓励。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 思想及灵魂都得到潜移默化, 其创新精神也将在这美好的教学氛围中放射光芒。
二、创新精神的培养
小学生有着天真的创新基础, 很多小学生的创新被应试教育所磨灭, 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多给小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还需要教学运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理解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能力, 通过阅读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 同时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培养, 在课下更需要教师通过合理布置一些课外读物, 这样能够更好地增长学生的见识,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找闪光点, 激励创新能力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这需要老师抓住学生这个亮点, 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鼓励, 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也是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当自己做出一些好的事情时, 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 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荣誉心, 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其能够更好地积极参与思考、回到并解决好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想象, 提高创新意识
有一个好的想象力是对创新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有时候小学生看似胡思乱想的想法会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这也是创新的一个基础, 同时也是创新的动力。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罗盛教》一文中,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英雄救人的惊人场面, 让学生切实体会英雄在做出相应的动作, 同时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根据看到、听到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这样不仅仅在提高学生的模仿力, 还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由此, 学生不仅认识英雄的精神品格和舍己为人的高贵斗志, 而且走进了英雄的内心世界, 体会和学习了这一精神。
五、搞好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的设计对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有着很大的帮助, 语文课堂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堂上要突出语文性, 特别是在新课程教改的推动下, 我们更应该强调新的理念、新的要求落实, 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方式进行课堂探索, 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第二、突出课堂的特点, 让语文课程能够一得或者多得, 一课一新或者一课多新,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本素养, 让语文的价格观潜移默化地实现转变。第三、完整的教学内容, 对教材的分析, 突出教材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创新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语文课堂。通过这样的优化课堂,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读, 问题让学生提, 疑难让学生议, 见解让学生讲, 规律让学生找, 使学生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活动,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 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活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银霞.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特征[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201 (007)
[2]戴菊香.加趣味佐料增效率美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技信息.2009 (14)
[3]蒋丽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J].学周刊.201 (102)
【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08-25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2-10
优化小学美术教学07-17
小学数学的教学优化06-29
优化小学音乐教学09-08
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11-15
有效优化小学体育教学05-17
小学英语课堂的优化06-23
优化农村小学英语教学07-08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