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练习设计(精选12篇)
数学练习设计 篇1
小学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排意图,要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特点、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进行设计,而且设计的练习题要能及时对教材中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 ,使之具有 应用性、层次性、实践性与趣味性。
一、 练习设计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
练习不是目的, 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因此,数学练习内容应根据教材特点, 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后,可提问 :“怎样的数是质数? 怎样的数是合数?1是什么数呢 ? 为什么 ? 你能找出20以内的质数吗 ? ”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特点并在运用中进一步巩固。个别学生经常会把57和87当质数 , 因为他们只是粗略地观察到个位上是7, 就认为是质数, 这时教师若能设计让学生找它们的因数,学生才会加深理解。又如,在教学“对长方 体的认识 ”时, 为了强化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认识, 教师可设计动手操作的练习,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顶点、面、棱长的特点。
二、练习设计要体现自主性,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实践证明,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消化”。因此, 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以供学生自主选择,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有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 ,算式是8×2=16。”“二(1) 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 每排有8人, 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可见,学生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调动积累的相关材料, 并经过思维加工, 生成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三、练习设计要有梯度,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阶梯
由于学生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 以及他们在智力开发和发展上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在认知水平上、技能的掌握上以及数学的思维方法上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每节课 对学生的 练习搞“ 一刀切”,布置的作 业同质同 量 ,其结果是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已经会做的习题,教师仍然要求做,这就不仅使学生觉得无味, 而且还浪费了他们的精力; 但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有的练习题他们根本不会做, 教师还是要求其完成,同样亦是一种空耗,更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要灵活布置, 还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 层次、有梯度,分层递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定势,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如,在教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和”一课时,我设计的练习如下:
1. 基本练习 :一个长方体 ,长5分米 ,宽3分米 ,高4分米 ,它的棱长的和是多少?
2. 变式练习 : 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焊一 个长方体 和正方体 ,长方体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求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3. 综合或拓展练习 :一个长8分米, 宽6分米, 高3分米的木箱,用三根铁丝捆起来,打结处要用1分米, 这三根铁丝的总长是多少?
四、练习设计要少而精,切实为师生减负
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 而且更要有质量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设计的练习少而精, 要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学困生, 还要千方百计寻找闪光点,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得到全面的提升,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是数 学教学的 基本方法 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能力, 而且也能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练习, 更加喜欢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数学练习设计 篇2
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8页“填一填”。
2、完成68页第二题。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33÷37 328÷42 372÷45 395÷56 294÷29 765÷74
3、完成68页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
4、她开学前能看完吗?估一估,算一算。
三、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部分练习题。
依据“学情”设计数学练习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设计 学情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62
在设计数学练习时,教师首先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学生应做、爱做、能做和敢做的数学练习,从而避免将练习课上成机械乏味的操练课、作业课,让练习变得有目标、有针对性,变得有效。
一、看一看,学生“应做”哪些练习
教师要经常看一看学生平时作业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然后“对症下药”,设计出学生应该要做的练习。
对于比较容易疏忽的知识点,可以设计“专项练习”。在学习新知识后,有许多同学没有明确所学生知识的真正内涵,表现在练习上是错误多多。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关键在于理解“平均分”,即每份分得“同样多”,而部分学生只记住了分,而忽视了分得同样多。因此,针对这个容易被学生疏忽的重点,可以设计如下的专项练习,让学生在明辨中理解“平均分”: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对吗?
而对于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设计一些“对比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对一些貌似质异的练习题,经常因混淆而导致差错。为此,可以围绕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对比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明晰练习题之间的异同。例如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单位“1”,并认识到其带来的解题方法的变化,认识稍复杂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可设计如下题组:
(1)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1 / 4,篮球有多少个?
(2)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1 / 4,篮球有多少个?
(3)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1 / 5,篮球有多少个?
(4)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1 / 5,篮球有多少个?
二、听一听,学生“爱做”哪些练习
“课本的题目做了好几遍了!”……听话听音,每当听到学生流露出不耐烦的声音时,表明学生并不太喜欢这些古板的练习题。因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着手,设计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数学练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学习数学的用处。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为教室的黑板报、相框设计花边;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调查周围物品的重量:一袋盐、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学习“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学校门口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等等。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三、问一问,学生“能做”哪些练习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提问或间接问其他学生,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即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尽相同。因此,应依据学生的练习实际,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的层次,使练习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做练习。比如设计一定数量的基础题或模仿题,用于巩固“双基”训练;设计一些变式练习,以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沟通、思路的拓展;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思考题,促进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根据难易度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级:用手势判断54、83、147、262、2016、1785能否被3整除。
(2)“★★”级: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使它能被3整除。□7 4□4 42□ □□
(3)“★★★”级:用5、1、7、2四个数字可拼成几个四位数?请判断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吗。
(4)“★★★★”级:100以内的能被3整除的数有几个?200以内呢?
四、想一想,学生“敢做”哪些练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等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在设计数学练习时,无论是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尽可能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通过不同的方式、选择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力都有所提高。比如,小熊180千克、小牛120千克、狮子240千克、大象500千克、小马200千克等五种小动物将通过一条载质量为1吨的桥,哪几种可以一起过桥?答案是多样的。类似这样的开放题,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练习设计 篇4
一、以练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练习中体现趣味性, 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彰显“趣味”, 使学生一看到练习就有一种做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 教师可以设计“为小朋找门牌号”的趣味性练习。即:小朋接到了小青打来的邀请自己到他家附近的书店去买书的电话, 小青说那个书店的门牌号是206。然而令小朋想不到的是小青居住小区附近店铺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设法为小朋找到小青所说的那家书店。这种将计算题融合在游戏中的演算活动一改以往计算呆板的现象, 学生演算兴趣盎然, 运算方法运用得法, 计算能力有效提升。
再比如学习完《认识物体》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来认识物体:一位学生上台摸黑袋里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快速、准确地说出摸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并说出分辨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于这种体现课堂教学后续延伸活动的练习既感到新颖, 又很喜欢去完成。
二、以练习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教师要切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为中心, 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梯度, 要体现出层次性。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对不同梯度与层次的练习, 教师可以尝试这样设计:
一是“套餐”型的层次性练习。这种层次性练习, 教师可以把练习的形式设计为:模仿性的基础练习——提高性的变式练习——拓展性的思考练习。例如, 可以这样设计二年级上册的“认识除法”的练习:
例一:
(1) 有10棵青菜, 平均分给2只兔子, 每只兔子有几棵?
(2) 有6名学生, 每3人分为一组, 可以分成几组?
例二:
(1) 大卫和他的4个同学折千纸鹤, 一共折了20只, 平均每人折了几只?
(2) 把3个荔枝和5个草莓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 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水果?
例三:
18名同学去公园观赏植物需要租车, 大车可以坐9人, 小车可以坐6人, 他们可以怎样租车?
学生根据当堂所学到的知识来解答这些练习题, 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二是“多味”型的层次性练习。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水平差异, 教师要设计有多种解题方法的练习题,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教学乘法之后, 向学生提供新华书店的价目表: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书籍名和价格信息设计提问, 并进行解答。这样“多味”的、有层次性的练习设计, 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三、以练习的生活性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 又必须运用于生活。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教育资源。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有效地拓展和延伸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生活设计练习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丰富数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假如我们全班48人去参观上海世博会, 门票每人50元, 56人以上可以享受七折优惠, 你认为如何买门票花钱最少, 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之间不同的能力水平和不同的生活经验, 因此他们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购买门票方案:一是全班48人不足56人, 不能享受七折优惠, 所以买48张共花50×48=2400元;二是因为56张可以享受七折优惠, 所以就买56张, 需要花50×56×70%=1960元, 比第一种方法少花440元;三是买56张花去1960元, 然后把多余的8张按原价转卖给其他游客, 得到了400元, 那么买48张门票实际只花了1560元。教师在设计这一练习中还融合了“打折”等知识, 很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四、以练习的探索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完成数学练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探索、积极实践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具有探索性的学习,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 才能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教师要强化学生探索性的练习, 训练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在探索中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轴对称图形”教学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请你用心观察飞机、风筝、燕子等平面图形的形状, 你发现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同样的例子?在“比例尺”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校的宣传画廊制作一个平面图, 并提出改进方案。
五、以练习的开放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可以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条件明确, 答案唯一是传统练习设计的显著特点, 这种练习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变化, 形成了思维定势, 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性能力的发展,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 无论是遴选练习内容, 还是呈现练习形式, 都要凸显开放性, 都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给学生有深邃思考的空间。例如:设计练习题“我们班有60人, 想去公园划船游玩。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 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租一条小船需要3元, 租一条大船需要5元。你准备怎样租船?”这种练习题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提问方式和解答策略, ①全部租小船60÷4=15 (条) ②全部租大船60÷6=10 (条) ③租 (大船+小船) 60÷ (4+6) =10 (条) ……
数学课的练习设计 篇5
一、练习设计的方法
练习设计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又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编题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上。另外,由于教学内容不同、目的不同、课型不同,练习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在新授课之前一般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它是为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而组织的。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上,促使知识顺利迁移。如教学义务教材实验本第十册正反比例应用题第59页例3前,可先设计这样一个准备性练习:用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8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织布多少米?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再将这道题中的“7小时”改为“再织3小时”变为例3,以此减缓思维的坡度,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新授课之后安排的巩固练习,是围绕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编排一种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其目的是要使学生重点形成某一知识技能,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它是新授后的必定举措。见如下流向图:
基本题与例题相仿(认识)
↓
略变题与例题稍有变化(巩固)
↓
综合题新知适当结合旧知(加深)
↓
思考题供学有余力者用(发展)
如讲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设计:
(1)基本题。图一中的小正方形边长2厘米,分别用数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求四边形的面积。
(2)变式题。求图二所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综合题。一块耕地中间有一条水沟(如图三),求耕地的面积(单位:米)。
(附图{图})
设计每个层次的练习,都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目的明确,数量适当。
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巩固练习。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新知,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如学习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基本练习:①很快说出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27,32,85,102,475,794。②写出两个只能被2整除的数,写出两个只能被5整除的数,写出两个只能被3整除的数。
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认识和应用,提高判断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能被2、5、3整除数的共性及它们的不同特点。
(2)变式练习。这种练习旨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如由基本题:山羊有20只,绵羊比山羊少5只,绵羊有多少只?可变为①山羊有20只,山羊比绵羊多5只,绵羊有多少只?②绵羊比山羊少5只,山羊有20只,绵羊有多少只?学生可通过变式题进行比较,抓住题里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体现整体性,便于学生对照比较;也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在一题之中,便于学生看到相关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吨、千米”的认识后可将“千米、米”的知识放在一起综合练习:①7250米=()千米()米,②1520千克=()吨()千克。以便让学生发现他们的联系(进率和换算方法相同),以便掌握规律。又如学习梯形的面积后,安排一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单位:米)。
(附图{图})
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练习设计要服从总的复习构思,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 篇6
新课程标准规定: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根据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分层次落实,积累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反思,逐步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练习量要适中;要有一定量的基本题和变式题,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要有综合题和开放题,以发展能力,开发智力;要有好的数学问题,以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一、教师要做到练习内容的拓展和练习方式的创新
(一)练习内容的拓展
如现有新教材中,数与代数新增了估算、探索规律;图形与几何中,新增了视图、展开图、图形的拼摆、图形的运动;统计与概率补充了随机现象;新增了综合与实践。这些新增教学内容,需要我们收集和整理练习内容,做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
(二)练习方式的创新
我们在更新练习内容的同时,也需要创新练习方式。如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练习、操作练习和探索练习等。新的练习方式应在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综合应用,还可延伸到课外。
二、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设计的数学练习题,应重视生活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要从生活题材出发,挖掘这些题材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通过适度的加工使之与小学数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相对应,成为适合小学生解答的数学问题。
三、在练习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既要关注形式,又要关注内容
练习形式多样化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智力的一个方法。但形式过多,也会冲淡练习主旨。所以,设计练习题,要以教材为主、以基本练习为主、以练关键为主。教师要仔细揣摩每道题的设计意图,把握实质,才能发挥好练习题的作用。
(二)既要关注过程,又要关注结果
在习题设计中,教师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但在关注过程的同时,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即关注练习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好后续知识,他们的数学思考、数学能力才能得到稳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既要关注记忆性知识,也要关注理解性知识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强化,基本技能的形成也应如此。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教学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有助于学生记忆知识。
数学练习设计 篇7
一、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练习总是和教学如影随形,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等,教师要一一考虑到.因此,新授课的设计练习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练习课的练习设计应以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数学活动课的练习设计应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点时,我安排了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和学生共同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安排的课堂练习就是看图求各图形的表面积,同时改变题目为主要形式,旨在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解题,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第二节课是变式练习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饼干盒贴标签、楼房的下水管用料、长方体的水槽、长方体的玻璃鱼缸等,把对表面积的理解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既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技能.第三节课是动手活动课:表面积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议一议,发现其中的规律,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颖有趣,注意趣味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趣味性练习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局限于书面作业,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项制作.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演变、补充,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状态.
例如,学习“圆周率”后,我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数学家祖冲之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数学大国的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统计图”后,我布置学生把本班学生喜欢上的科目制成统计图,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向相应的科任老师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等等,做到教学相长……这些源于生活的、不拘一格的数学练习,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差异,注重人文
以往的练习大都是老师布置多少,学生完成多少,学生较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且面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的是无差异的课堂练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要根据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练习,增加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供学生选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扬个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整理与练习课时,设计了以下一组题:一张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铁皮,张师傅用它来做一个高是1分米的无盖铁皮盒,你知道这个铁皮盒的容积有多大吗?大部分孩子想到在铁皮的四个角剪下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求出长方体的容积.少部分孩子探讨出“容积最大是多少”,尽量不浪费材料:剪下4个长为6分米,宽为1分米的小长方形,以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作为底面,四个小长方形作为侧面.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们争着让我出难题考考他们……
四、注重实践,体现综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发现”,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使学生从传统的模仿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练习课上,设计了这样一题:
给你以下5种型号的纸板,你能作出多少个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浅析数学练习题设计 篇8
一、有明确的针对性
练习的题目不宜贪多, 不能搞“题海战术”, 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 根据教材和学习的新知识,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突破口”来布置练习。针对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 提倡弹性练习, 使两头和中间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练习, 各有所得。学生的练习不在于多, 而在于练得精、练得巧、练得准、练得及时, 由一题得法, 达到通一类的效果, 如八年级下册关于方案设计问题一课, 只要例题理解, 练习题目内容如何变化, 其做法都一样。
二、体现数学的生活性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 我们在练习设计上应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素材,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为此, 首先要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作业设计的积极性。如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旗杆的高度;通过亲自摸球、掷骰子理解概率;调查手机如何收取话费, 出租车如何收费等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 然后设计练习题, 有助于学生求知兴趣的持续发展, 同时延伸课堂空间。
三、体现练习的选择性
学生在基础与能力方面有很大差别, 因此, 练习的设计要有选择性, 要容许学生们有不同的选择, 变“统一作业”为“多选作业”。其次, 根据学习的内容让练习题在形式上多种多样, 有书面练习, 动手操作, 方案设计, 开放性、探索性问题等。注意“质”与“量”的有机统一, 发挥每种练习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在“练”中学, 在“用”中学,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应用数学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把握练习的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面向全体在设计练习时要有层次性,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自我提升的空间。并且要让学生明确分层是依据数学基础的差异, 目的是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以逐步缩小差距,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若是自然分层, 就没有必要告诉学生分层的目的、意义) 。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五、注重训练的层层推进与落实
心理学研究,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易到难, 由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 学生接受和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亦如此。因此, 设计练习题时要有梯度, 分层落实。模仿练习为一些紧扣课本内容和课堂例题的模仿性题目, 给出的数据简单些, 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熟练操作内化知识为目的;变式练习为一些有点灵活性、综合性的“跳一跳, 够得着”的题目, 主要是照顾大多数学生。有时, 这类题目可留在课外, 让学生共同探讨。总之, 练习题设计要适当, 过高变得空洞, 过低又不具有训练价值。
小学数学有效练习巧设计 篇9
一、结合实际设题,激发学生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才是 “真”问题,只有多从“真”问题出发, 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情境中,使我们的教学走向宽广。结合实际设计问题,需要我们从生活中收集素材,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培养起“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大胆地利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来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并谋求解决的方法, 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知识。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发现其中涉及的对称、平移和旋转。视频中小明推开快餐店的门, 看见时钟指针指在11:30上,他径直走到柜台前点了餐后,坐在靠窗桌边的转椅上,看着外边的一幢幢大楼和大街上行驶的小汽车,用完餐后乘电梯到了十楼的健身房运动了一会儿。看完视频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看到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并不断补充,真正将知识融入到解决问题中。
教师就应这样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场景,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想到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起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现象的习惯。
二、挖掘习题内涵,激活学生思维
课本上的习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在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还要挖掘其内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挖掘习题内涵的同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还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从而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细胞,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
如在处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方程一》整理与练习时,其中第8题给出:a、b、c表示3个自然数,任意写出三组这样的数,并求出各组数的和,你有什么发现?如果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中间的数是x,你能列方程求出这三个数吗?如果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55,中间的数是n, 你能列方程求出n的值吗?这道练习题学生完成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仅仅完成还是不够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先让你任意写出几组数来观察?为什么设中间的数为x,而不是第一个?三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或连续偶数的和有可能是130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与讨论,发现整个题目体现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设中间的数为x是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就可以得出三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或连续偶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不可能是130。
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由具体的题目把握了其中的内涵,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由特殊到一般地把握了三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或连续偶数的和的本质,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领会了方程的思想。
三、设计多种形式,培养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和作业设计时只注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形式,殊不知实践作业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去做一做、画一画比单纯的计算更有效果。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时充分调动了手、脑、口,使作业的完成更加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知识的应用也就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如教学六年级《测量物体的体积》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份实践作业《生活中的物体体积》,让学生观察、测量、计算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来感受体积在生活中的作用。在作业展示时,有的同学测量了储物箱的体积,得出可以盛多少米;有的同学测量了饮水桶的体积, 得出大约可以盛多少水;有的同学测量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西葫芦的体积,并简单进行了演示,得到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还有的同学发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质量不相同,对于这一发现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扬他是“善于发现的小天才”。
由此可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发现、整理总结,可以激励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大胆地发现与想象,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在不断的成功收获中激发起更强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试探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篇10
一、课堂练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安排“练习”这个环节, 是有它的意义的: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识, 即便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探索而发现的规律, 也不可能个个都能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练习, 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应用。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同时也是学生掌握“双基”、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初中数学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练习在教学中作用重大, 数学教师对其较为重视, 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题海战术。
一直以来, 初中数学教学都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这一教育理念造成了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单纯的“熟能生巧”的过程, 认为学生只要大量地、重复地做练习, 就能提高数学成绩和学好数学, 从而大搞“题海战术”。但常常事与愿违, 大量、重复的练习只能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导致课堂训练效率低、教学效果差, 从而进一步导致课内受的损失要课外去补, 又徒增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 形式单调。
形式单调也是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首先, 一些教师在给出课堂练习时, 只有常见的计算、证明等, 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来。其次, 在进行练习时, 练习方式也过于单调, 常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喊某位学生回答, 回答正确坐下, 然后教师再提下一个问题,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 这样一问一答间练习就做完了。再次, 在讲评练习时, 经常由教师书写或讲解正确答案, 甚至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干脆把答案一一对完了事, 且大多讲评是就题论题, 而不对解题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总结, 对解题方法和策略等也不去做进一步的提升。结果导致学生对课堂练习失去了兴趣, 做起练习来也不认真。
三、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一般要求
尽可能地减轻学生身上背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 还给学生一个快乐的、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时代, 是教师的光荣使命。在不加班加点的情况下, 用什么办法保证学生学好数学呢?合理的课堂练习设计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1. 有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 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各个方面。”这就确定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 是培养学生把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因此, 在给出课堂练习时, 数学教师应多考虑从实际问题出发, 使学生明确学以致用的思想, 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能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使之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 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教师在讲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 就可以提供这样的场景:让两个学生上讲台表演, 两人从教室的两端同时起步相向而行, 经过一定时间后相遇。这样的应用题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叙述方式,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 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有层次——注意坡度和梯度的结合。
数学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众所周知, 学生接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是有差别的, 基础也有好有坏。因此,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要充分考虑到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 一方面要兼顾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要兼顾基础不同的学生, 保证课堂练习的层次性。一般来说, 课堂练习设计应从一些基本上不需多少思考的模仿性练习逐步提高到需要一定思维才能解决的综合性练习。例如, 在八年级“分式的加减”一课中, 就可以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这样一组即由不需通分的同分母分式加减, 到可直接通分的异分母的分式加减, 再到要先对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再通分的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只有推出这样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 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有花样——注意题型和形式的多样化。
在结合教学内容给出相应练习时, 需要注意到题型和方式的多样化。如果总是出一些机械的重复性的练习, 且题型又单一乏味的话, 就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这一科目的积极性。因此, 练习除了给出常见的计算、证明题以外, 还可以添加填空、选择、说理等题型。另外, 在进行课堂练习时, 练习方式也不必那么单调, 可以多样化, 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 在证明某些问题时, 需用到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此时可先请一位学生回答要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 接着马上再请另一位学生把余下的证明过程完成, 如果证明内容较多, 还可以再请第三位、第四位学生接着完成。这种类似于“接龙游戏”的教学方式, 使回答问题的学生动了起来, 同时也让坐着的学生紧张起来 (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不知道谁就要接着回答问题)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又使课堂气氛活跃和紧张起来。
4. 有变化——注意一题多解的选择。
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 多角度、多层面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也是很重要的手段。“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 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 如加以精心设计, 对学生加深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的内容中, 有一题要求证明一组线段相等且平行, 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 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选取了一种常规思路:以平行四边形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找全等的条件去证明两边相等和平行。为了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 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把两个结论放在一起看, 考虑用什么图形和方法证明一组边平行且相等。这种一题多解的练习方式, 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既能促进知识的迁移, 又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应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练习呈现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技能、情感、态度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再谈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篇11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练习设计 问题解决 思想方法
数学是美丽的,数据会说话,符号会引路,思想能震撼,方法会导航。然而数学的形式化、定量化特征往往使数学知识的面孔是刻板的、冰冷的。只有亲近它才能感受到它的亲切;只有思考它才能体验到它的丰富;只有探索它才能领略到它的魅力。怎样让学生揭开数学美丽而神秘的面纱,畅游在数学问题的海洋中?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感受。
一、练习内容课要抓住教学目标,体现出其科学性和思想性
每堂练习课都必须有教学目标,这样教师的教学思想就会清晰,练习的针对性才会增强,练习题的设计才会有的放矢。练习课中,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的同时,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为数学练习(特别是应用题)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的,其内容、情景反映出社会生产的主旋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感情,对学好数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练习无目标,缺乏针对性,就会造成盲目的练习、练习再练习,使学生产生乏味心理,降低对练习课甚至是数学课的兴趣。
二、精设练习,目的明确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时代,时间就是生命,事事讲究效率。教学也不例外,既要增强练习效果,又要节省练习时间。练习就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练在“刀口”上。例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难点就在于除数转化为整数后,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该如何移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组针对性练习:
(1)0.53÷1.02 4.1÷0.9
(2)0.125÷1.2 4.771÷0.25
(3)0.81÷2 10÷1.2
(4)1.2÷0.17 0.6÷1.375
只要求学生标出除数变成整数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即可。之后再进行观察比较,这样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化练习,层次递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是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因此要讲究练习的梯度,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更要求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有坡度,合理编排练习的层次,以求得多层次中的实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模仿性练习。这类练习是基本练习,与例题相仿,必须让全体学生都过关。
第二,专项性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是为解决难点知识或重点知识点的,紧紧抓住知识点,使学生能很快掌握新知识。
第三,对比性练习。这类练习一般用于解决容易混淆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针对学生解题时容易把分率和具体量搞混的现象,我特地出了以下两道题:
1.有两条绳子,第一条长4米,第二条比第一条长1/2,两条绳子长共多少米?
2.有两条绳子,第一条长4米,第二条比第一条长1/2米,两条绳子长共多少米?
通过这样对比,学生印象深刻,在以后的做题中,就知道注意首先要看清题目,理解题意,分清分率和具体量,解题时就不容易出错了。
第四,针对性练习。该练习是解决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发现的问题的练习。
第五,综合性练习。这个练习应放在最后一个层次,它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练习有了层次性,才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防止练习层次颠倒,以及跨度太大和太平淡的弊病。
四、善设练习,多样有趣
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及儿童的年龄特征,且单一的重复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更需要教师在练习形式上多费点心思,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性强,符合儿童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强化练习效果。
一是题型设计多样性。可以填空、判断、选择、操作等题型。“角的分类”的练习,我设计了填空,按一定顺序给所学的角排序,画各种不同的角,以肩关节为顶点,体侧和手分别为角的两边演示直角、锐角、钝角、平角,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是出示题目的方式多样化。如采用听算,听算是指教师口述练习内容,学生进行练习的一种训练形式。听算的内容可以是中算题,也可以是数量关系较简单的文字题、应用题。如:2.5与3的和除以5,商是多少?由学生口述出算式。若要计算出得数,则计算不可复杂。听算训练,节省了板书或出示题目的时间,增大了课堂练习密度。更重要的是在听算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适当使用电教媒体,发挥其信息量大,转换方便,反馈及时的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是练习要求多样化。如应用题的练习即可设计为:A.找条件和问题;B.只列式不计算;C.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D.根据算式补充条件或问题;E.根据问题补充条件;F.根据条件问题、连线,等等。
总之,练习的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做到目的明确形式新颖、层次分明、生动有趣,使练习能起到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人教版.
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篇12
一、结合情境设计练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有些作业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生活情境。比如: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可设计出手指头来“凑十”的游戏(一生边说边做:我出3,另一生边对边做:我出7),组织孩子们尽情地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从而进一步理解如何进位。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
二、习题的内容要有趣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如学完《分类、认识物体》后,我们布置学生去收集生活中各种不同形状的玩具、用具、积木、实物等,再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智慧去组装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模型。就这样,孩子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拼一拼”、“拆一拆”等趣味性的活动,既有效地完成了作业任务,又形成了多种能力,激活了创新思维。题型上,可以是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如在学完《分类》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比一比,谁的课桌抽屉最整齐,谁的书包理得最有条理?并让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房间,再次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也会拍手叫好,同时又让孩子拥有成功的体验,坚定了独立意识和自主性。通过这样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四、习题要有质量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而且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五、习题要有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育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我在教学《公平性》一课时,克服任务观念,放手让学生们在小组里运用扑克牌、骺子、转盘等实物充分实践,充分活动,充分体验;在教学《升与毫升》时,每一道习题我都让学生运用生活器具和量杯、量筒进行实验,在估一估、倒一倒、看一看、测一测、想一想等环节中不断发展空间观念。表面上看,似乎浪费了不少时间,但实际上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兴趣更加浓厚。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所日思梦想的吗?
总之,习题设计的艺术可谓无穷无尽,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去探索和挖掘更新、更多的科学方法来设计习题,要正确地理解习题的价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灵活设计多样性的习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摘要: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讨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小学数学卷) .海南出版社.
[2][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数学练习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06-28
科学设计数学练习07-03
数学练习设计有讲究论文05-19
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09-15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09-17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10-08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10-03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练习08-26
数学练习的设计与组织策略研究论文10-15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