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2024-10-03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共18篇)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练习十六9-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的理解

能力:提高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熟练程度。

德育:在编题时要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的理解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80-3026+581-67+5335+5

37-735+445+749+4060+20

2、做练习9、10题

3、练习十六的11题

4、练习十六14题

板书设计:第五节:练习课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第六节:整理复习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整理复习加深对100以内的`口算理解

能力:提高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快速的进行口算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1、做书上56页12题

2、做口算练习

3、36+2047-3036+736+247-347-9

说说各题的特点读注意什么?

4、做练习卡片

5、64-20+736+(8+12)35+40-864-(50+14)

6、判断对错

45-4=3158-(54-3)=1()

42-7=35()72+8-50=30()

板书设计:第六节:整理复习

45-4=31()58-(54-3)=1()

42-7=35()72+8-50=30()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2

(1)练习课组织方法单一。大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于练习题,往往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导入的方法单一、导入过程甚至一句话概括,因为导入没有趣味性,所以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出题模式陈旧,仅是大量罗列相关习题,既没有设置多种题型,也没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而且在练习教学时,只是学生先机械性的做题、之后教师对答案了事。这样的组织方法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收益,反而使教师讲解过于劳累,学生学习效率不佳,甚至学生在心理上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排斥感。

(2)练习题型针对性不强。首先问题存在于在对于学生的阶段认识上。学生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是承接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的过渡阶段,故而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都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是题型上的问题,题型的难易程度数量尚未完善。最后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设置练习题时,并没有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练习课效率低下。教师过于依赖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往往形成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套路;在教师教学思想中形成一种硬性任务,从而没有更多的师生间互动;教师往往忽略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也没有针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实践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二、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的有效性方法

(1)增强趣味,精心设计。对于课程的导入,最好是自然生动的导入,也可以采取从个别学生中引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因为贴近生活,可以更好地引起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兴趣。

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练习题这样设置如下:芳芳不小心把作业中的一些数字弄脏了。

3/5比0.○大,○/15比0.4小。

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学习程度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有必要注重的。制定练习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言之有物”,做到“实”“专”“精”不要过大过虚,因为它对学生的练习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难易结合,科学练习。怎样将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设计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呢?就需要把握好对题型的难易程度。题型不能过于复杂,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无法真正投入到练习题的训练中,课堂效果显然不会理想。题型太简单则激不起学生对于练习题的挑战心,也达不到检验和巩固新知识的效果。教师要合理设置小学数学高年级的练习题,做到难易相结合,不能重此轻彼,失去教学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抓住重点,在掌握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能力之后,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对题型进行适当的设置,然后针对设置的“坡度”,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点巧妙的贯穿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智力,达到练习的最好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整理与复习中有这样两个问题:

请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设置的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班级大部分学生,且难度并不大,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并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显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难度相对增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

在练习题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先稳固打好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做题时进行层层推理、举一反三等多种思维运算。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就是要学生清晰掌握计算法则,按法则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师生互动,提升能力。在近年来的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深入课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应该以真诚和友好的心态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并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练习题效果作出评价,从而达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练习题的结果,教师务必要带领学生去总结和反思练习题的对和错,并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发言总结自己的做题情景。教师可以借课堂小结的机会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师可抓住小结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1你在生活中发现了那些数学问题?把它们写下来。你能解决吗?

2快要上中学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体现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而且还能启发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运用抽象思维和创新的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并能培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去发现和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

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设计与实施 篇3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练习题的选取针对性不强,没有做到课堂知识的延伸,课堂教学效果没有保障。

部分教师出现在给学生进行练习课的设置和选取时,没有经过自己的认真筛选,而是随便指定一本练习册作为学生练习的题目,这样既没有达到学生练习所学知识的目的,还浪费了时间,没有效果。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布置好练习题之后,就离开了教室,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做练习,教师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回到教室,进行答案的比对,之后就结束练习课。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二)部分教师不重视练习课的设置,没有树立通过练习课检验教学质量的意识

目前出现了部分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时,为了使自己的授课任务负担减轻,把课堂练习时间转换成了课下练习。把练习的任务转交给了学生的家长或是作业辅导班的老师,通过签名的形式,证明练习课的完成。于是出现学生回到家让家长随意出几道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后让家长签字证明自己做完了,最后由教师检查签名,成了给家长留的作业。有的是让作业辅导班的老师完成这项作业,当然辅导班的老师相对家长还专业一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效果。然而家长呢?他们并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典型的题目是什么,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的有效性方法

(一)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增强学生对练习课的积极参与能力

对于计算类的题目,教师组织速算抢答,谁最先得出答案,谁就是算的最快的,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而且学生都有想自我表现的需求,教师充分整合这一点,来激发学生上好练习课的积极性。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奖励,或者是卡片制作的幸福币积分。形成良性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典型的题目,提高学习效率

在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背景下,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应精选典型的题目作为学生练习课的题目。不仅巩固课堂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了时间利用率。例如。在五年级的小数点乘法的练习课中,教师应出这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来做:被乘数是末尾数是一个0的乘法,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中间有两个是0的乘法等等,乘数是一个小数点后有一个0的、两个0的乘法。实践证明,学生们在点小数位时最容易出错了,总是点不对数位,一看见0就不知所措。这说明学生对这种类型的运算题没有掌握好,没有掌握透彻,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此时教师应分门别类再给学生讲解一遍,然后再通过练习检测一下。以便确定学生真正掌握了这种类型的题目。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练习课的训练,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抢答

教师应提前将练习课的内容和题目准备好,做好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和音效来增强课堂情趣,烘托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抢答,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5-8人,回答问题时以最先举手的组获得答题的权利,进行组内协商后得出答案,同时设置两名学生进行记录和监督,答对一题得分,答错扣分。这种形式,学生们能够形成良性的竞争,也使课堂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对于答错的题目,也有利于学生寻求答案,从而永久记住,记忆深刻。达到提高年级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循序渐进,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设计与实施的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根据学生的主体特点,顺应时代的要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是永恒不变的定律。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挖掘小学高年级特定阶段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真正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将知识更好地理解,从而达到和谐、高效的课堂效果。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4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五8~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8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完成。

(3)订正答案。

(4)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2、第9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看图,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2)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

(3)订正答案。

3、第10题:比一比。

(1)明确要求,看谁先夺得红旗。

(2)各小组派代表参加比赛。

(3)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并奖励给一个小标志。

(4)再加入几组比赛题,尽量让学生多参与。

4、第1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2)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订正。

(3)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5、思考题:小组讨论完成。

一共12人,每两人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能插入11人。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四、补充练习

1、在○里填上“〉”、“〈”或“=”。

5+6○813-6○612+2○15

15-7○616-8○811-2○7

12-6○15-410+5○13-717-9○18-10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1-5=613-4=9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90页练习十一1~4、6~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

3、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8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棒

一、基本练习

1、8+( )=10 8+( )+4=14

2、第1题

看图,独立填空,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摆一摆,填算式,90页2题。

小组合作,先独立摆,再检查

说说自己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90页3题。

看图同桌讨论列式计算,老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第4题。

游戏:小猫钓鱼

出示小猫的头饰9+28+73+85+107+49+5

鱼卡片111514

指名扮演小猫和鱼,观察,那只猫钓那条鱼。

让小猫钓鱼。

讲评,看小猫是否钓对鱼。

3、91页6题。

出示小黑板,指名口算。

4、第7题。

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辅导。指名回答并订正。

5、第9题。

指导弄清题意,送给弟弟几只?还剩下几只?原来有多少只?原来的包括哪两部分?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并列式计算。指名回答并订正。

6、第10题。

数一数青蛙第一次跳了多少格?第二次跳了多少格?两次一共跳了多少格?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讲评。

7、92页思考题

学生表演后看书,怎样算?

三、布置作业。

第8题。

板书设计

8加几练习课

8+3=116+8=14

新课标下如何设计数学练习 篇6

一、科学性原则

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因而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练习有一定的层次性, 有适当发挥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 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在设计作业时, 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尽量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得的同时, 体现一定的弹性, 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让作业成为学生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一个平台。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成“自助套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 内容偏重于理解、想象、应用;B套餐的题型和内容低一层次;C套餐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如“圆的面积”一节的作业, 可设计这样4题: (1) 学校圆形花坛半径2米, 请求出它的面积。 (2) 学校圆形花坛直径4米, 请求出它的面积。 (3) 学校圆形花坛周长12.56米, 求它的面积。 (4) 一只小山羊被主人用2米长的绳子拴在院墙墙根与草地面相交的木桩上。请问小山羊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请求出小山羊吃草的最大面积。

三、开放性原则

教师不仅要深钻教材, 认真备课, 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力水平、个性差异等设计富有挑战意味的开放性练习, 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更加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教学中, 教师一般可以从练习内容、练习环境、练习形式来设计开放练习。

1. 开放练习内容, 让学生走出校园。

过去教师教学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本数学参考书, 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喜欢。数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 应该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练习内容要开放, 题材要广泛, 思路要广阔, 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因此, 教师要创造性的设计练习内容,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

2. 开放练习环境, 激发学生练习热情。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要改变过去那种封闭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要创设丰富的生活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解决数学问题, 如模仿购物、课间游戏、运动会等情景。在这种生活情景中, 学生只有乐于参与的积极心态, 而没有思想负担, 从而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3. 开放练习形式。

有求知欲, 有好奇心, 这是人类的天性, 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每次布置的练习形式都是一层不变, 时间一长, 学生对作业练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 求知欲、好奇心就会被抹杀, 他们只会被动地完成一项又一项练习。因此, 教师设计练习应改变过去惯例性的书面练习, 应把练习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 如口头型练习、活动型练习、操作型练习、实践型练习等。

四、灵活性原则

学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新奇感, 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因此, 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调动起学生头脑内部的智力活动, 让学生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思维越来越灵活, 应变能力越来越强, 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 让学生练习将5、0、4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数 (504、405、540、450) ;能被2、3整除的数 (504、540、450) ;能被3、5整除的数 (540、405、450) ;能被2、3、5整除的数 (540、450) 。

五、多样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机械重复性的练习, 枯燥乏味, 不仅影响教学效果, 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题型多样, 是指除了口算、笔算和应用题之外, 还应有填空、选择、判断、改错、连线等题型。练习方式多样是指既有笔算的也有口述的、动手操作的, 既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练习、系统练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多种题型、多种练习方式, 让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如教学“认识对称图形”后, 让学生将半径相等的3个圆摆成对称图形, 并说出各有几条对称轴, 这个练习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六、针对性原则

平常,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学生对老师所教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 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 在做综合练习或探究题时, 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 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 练习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础,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做到有的放矢。在平时教学中, 应针对学生常常出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出错的题,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 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如在教学“互质数”概念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组判断题: (1) 两个数是互质数, 它们没有公约数; (2) 两个不同的质数, 一定是互质数; (3) 两个不同的合数, 一定不是互质数; (4) 相邻的自然数, 一定是互质数; (5) 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 不可能成为互质数; (6) “l”和任何自然数为互质数。通过这样针对性的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互质数”的含义, 避免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错误, 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对比性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 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如学习乘法应用题时, 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用乘法做, 学习除法应用题时, 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因此, 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 学生在解题时, 新旧知识容易混淆和互相干扰。如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后, 有些同学就会分不清什么时候求周长, 什么时候求面积。因此, 设计练习时, 就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 让学生辨别、判断、分析, 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加深认识, 使知识更好地内化。

八、趣味性原则

1. 求新———提供新鲜的内容引起兴趣。

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所垄断, 学生天天面对的是那些题, 久而久之, 就觉得枯燥乏味, 失去了练习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求新, 多使用客观性题, 如让学生当小判官 (判断题) 、森林医生 (改错题) 、找朋友 (连线题) 等, 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 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规律保持兴趣。

灵活性较强的问题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在解题时有浓厚的兴趣, 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因此,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应多设计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如教了“浓度配比应用题”后,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把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 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学生一见题后, 兴趣就生, 想出几种方法后, 兴趣不减, 继续思考。最后, 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 最终得到两种不同的答案。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

3. 求用———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践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社会。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师要在设计的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他们周围的生活里, 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大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有效设计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的练习课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达到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呢?下面就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练习课教学要目标明确

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班级情况也不同,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后,首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然后是发展性练习,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是综合练习,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练习课教学要优化设计

长期以来普遍老师都认为“熟能生巧”,练的题目越多,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实际上,练习课的效果有别于企业生产的效益,它不是取决于一节课里学生练习了多少题目,而是取决于练习课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不断地机械重复练习,根本没有动手机会和动脑的时间,学生最后只学会做题,而且还很容易忘记。因此,数学练习课要精心选择练习的题材,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

1.练习题的设计要典型。一般根据新课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学生在新授课后常出现的错误,或者根据教师经验预设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题材。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

2.练习题的设计应能体现分层要求,既有基本题材又有拓展题材,让后进生“吃得饱”,又让优生“吃得好”。练习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加强分类指导。任何时候,任何班级,都会有差异。在练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学生的差异。

3.练习设计要新颖,形式多样,体现层次感。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特别是练习时,在学生对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简单乏味地巩固强化,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多样化,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

4.练习题的设计份量和時间应合理。练习的数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难易程度而定,要能保证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和基本技能得以形成,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特别要避免机械重复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三、练习课教学要提高课堂实效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和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1.尊重主体,让学生爱做练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练习设计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真正爱做自己的“练习”。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以便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巩固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成三维目标。

2.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数学课标提倡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启迪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尽可能减少命令式的习题形式,尽量增加练习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以使学生的思维更自由,思路更开阔,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拓展和延伸的目的。

四、练习课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反馈

我们在练习课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针对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同时加强课堂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节。每次练习,都必须严格要求,练习课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练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学生通过解题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练习课所涉及的解题和技巧。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和交流时间,避免匆匆而过。

综上所述,要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练习要富有一定的生活情趣和探索空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8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难点、重点】:

1进一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及解题策略多样化。

【教具、学具】:

教学挂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口算:

9+3 9+7 9+4 9+6

9+9 9+2 9+5 9+8

2.看图列式:☆☆☆☆ ☆

☆☆☆ ☆☆

二 教学例1

1摆一摆,算一算。

☆ ☆ ☆ ☆ ☆ ☆ 怎样列式?

☆ ☆ ☆ ☆ ☆ ☆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9=□

2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算的?

3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11-9=□16-9=□

三 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2小题。圈一圈,算一算。

△△△△△ △△ ○○○○○○○○

△△△△△ △△ ○○○○○○○○○

14-9=□17-9=□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3-9= 17-9= 12-9=

15-9= 18-9= 14-9=

3.开火车游戏。(口算练习)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9

第12课 古诗两首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 贺玲

1、连一连:

fú píng zōng jì shǒu cì

踪迹 首次 浮萍

(设计意图:通过将音节与对应的词语连线,进一步复习拼音,巩固生词的认读。)

2、选择下列形近字组词,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A.首 B.手)(A)先 双(B)(A.采 B.彩)(B)虹(A)花

(设计意图:区分同音字除了要关注笔画的差异,更要结合字义和字理记忆、理解。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分辨、识记、运用同音字的能力。)

3、选一选:《所见》和《小池》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B)的景象。A、春天 B、夏天 C、秋天

新理念下数学练习课教学刍议 篇10

[关键词]新理念 数学练习 教学

数学练习课是培养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和碰到的生活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课型之一。同时,数学基础知识的加固和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训、空间观念的建立,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离不开练习课。从新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学校数学组反复进行研讨和实践,通过教研活动与自我探索,使我们对数学练习课有了新的知识。如何让数学练习课散发出新课程改革的气息,映照出新课程的光环,是新理念下教师所应该共同思考的热点话题和势在必行的教学探索工作。

一、联系生活实际,注意知识的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转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课堂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白米小学食堂运来1500千克的煤,用了10天后正好用去运来的2/3,余下的还可以用多少天?

方法1:(1500-1500×2/3)÷(1500×2/3÷10)-10

方法2:10÷2/3-10

方法3:用转化的策略理解:根据“10天正好烧了运来的2/3,说明已烧的10天是2份,余下的是1份,所以余下的要烧的天数是10÷2=5天”。这样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这就不仅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立足教材本身,注重知识的基础性

新课程理论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教学的概念、性质、法则,数学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得好,用得好。因此,我设计练习时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口答题:六(3)班男生人数占全班的7/1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等等。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的分数应用题,从而沟通了分数与比的关系。

三、抓住教材的重点,加强知识的针对性

有的放矢的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平时,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调研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时,特别是平时的练习课,要善于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将学生常常出错的或可能出现的题出现在练习课上,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在教学简便运算练习课时,我出示了这样的式题2/7×4+4/7×2和4/5×2÷4/5×2,特别是第二题,不少学生粗略地一看就认为结果是1。这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解题细致认真的习惯。

四、广泛开展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的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林之木,无海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数学练习课中让学生实践,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画线段图,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在练习课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形成了基本技能。

总之,改革小学教学练习课的教学方法,大有“文章”可做。要真正提高数学练习课的效益,还必须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设计练习课。让我们数学老师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上出精采的练习课来,让我们每节课数学练习课都上出成效来。

参考文献

让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不再枯燥 篇11

一、先练后评,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 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充分思考,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至关重要。

如在教学了“圆柱的体积”后, 我出示了练习题:“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 底面半径5厘米, 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由于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 需要用到圆柱侧面积公式, 圆周长公式, 圆面积公式, 圆柱体积公式。所以看到这道题目, 我便认为学生解答起来有困难, 不禁有提醒的冲动, 但还是克制自己, 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

虽然有一部分学生不会, 但有一部分学生做出来了, 而且有几个学生做出了我没想到的方法。首先请第一种思路的学生汇报, 掌握一般解法。先求出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再求圆柱体的高, 再进而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3.14×5=31.4 (厘米) , 圆柱体的高为:30÷31.4=150/157 (厘米) , 圆柱体的体积则为:3.14×5×5×150/157=75 (立方厘米) 。这样做显然比较麻烦, 对这些公式要灵活运用。接着让第二种思路的学生汇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 将圆柱侧面的一半的面作为底面, 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半径, 所以这个长方体体积为:V=S侧÷2×r=30÷2×5=75 (立方厘米) 。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75立方厘米。 (如下图)

我大力表扬了这几个学生, 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的知识活学活用, 真了不起。一些难题, 教师会形成思维定势, 总是不放心学生, 总要提醒了再做。其实学生思维很活跃, 虽不是所有学生都很聪明, 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是活跃的, 作为老师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这样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 激发其他学生探索的欲望, 从而带动全班学生积极思考。

二、精心设计, 注重知识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必须精心设计, 要有一定层次性。练习设计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 也要考虑小学生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 要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效果。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后, 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经常直接用底×高, 而忘记除以2, 尤其是知道三角面积和底求高, 或知道三角形面积和高求底时, 大部分学生只是用面积除以底或用面积除以高, 和平行四边形混淆。针对这现象,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对比练习。

顺向比:①平行四边形的底8厘米, 高4厘米, 面积多少厘米?②三角形的底8厘米, 高4厘米, 面积多少厘米?

逆向比: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2平方厘米, 底8厘米, 高多少厘米?②三角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 底8厘米, 高多少厘米?

综合比:①面积和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底是8厘米, 三角形底是多少厘米?②面积和底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三角形高8厘米, 平行四边形的高多少厘米?

这样三组练习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化, 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比较中, 掌握了知识。

三、合理选择, 突出练习的针对性

练习课的设计不能以学生做了多少道题为标准, 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 掌握了多少技能, 所以练习课的习题应该少而精, 要有针对性。

如分数、百分数问题中的单位“1”, 学生常常混淆不清, 练习课中围绕单位“1”问题, 设计了几组练习, 让学生比较异同, 在练习中让单位“1”在他们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2

《三角形的高》练习课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检测学生“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这一技能掌握情况。

2.检测学生“画指定底上的高”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对高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三角形高的数量的了解情况。

3.每生课前做一个等腰三角形与一等边三角形。

4.自查“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名称,全面认识各种三角形的高,理解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2.探究高的画法,会画指定底边上的高(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的高除外),知道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关系。

重点:进一步理解高的本质属性。

难点:会画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具: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学具:每生一等腰三角形,一等边三角形以及三角板、铅笔。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1.找对边,找对应顶点。认识直角三角形各边的名称。

【设计思路:学生在画高时要用“从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技能,所以能正确地找到对应顶点与边是正确画高的前提。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与学习中经常遇到,认识直角三角形各边独有的名称便于叙述与研究。这是在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引导学生概括直角三角形面积独特的面积公式的基础。】

师:三角形中除了三条边这三条线段很重要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线段对于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我们已学过的是——三角形的高。

【设计思路:“其中”两字意指三角形中还有其它重要线段。这样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与继续学习探究的动力。】

2.比高矮。

师:这三个三角形它们想比一比,你们认为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设计思路:让学生上前指一指不同底边上的高,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底边上的高不同。】

二、尝试探究

1.画高。

(1)学生画指定底边上的高。

【设计思路:了角学生对高的认识和对画高这一技能的掌握情况。】

(2)判断、辨析:下面哪个三角形的高是错误的?

【设计思路:运用变式的、典型的素材与反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高”的本质,认识高与底的对应关系。】

(3)演示各种三角形中三条高的画法,引导学生思考:

①高与底有什么关系?一个三角形有多少条高?

②三角形高在三角形的哪里?

③直角三角形的高有什么独特之处?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高与底的关系,整体感知各种三角形中不同底边上的高的画法,再具体学习不同三角形高的画法(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高的画法在小学阶段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这样不仅学生在头脑中有了整体的印象后,再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的学习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学习效率自然提高。还能帮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吃得饱”。从而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中“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概括: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有的高在三角形内,有的高在三角形的边上,有的高在三角形外。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2.动手操作。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分别对折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

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是它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

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是各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三、巩固练习

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四、回顾反思

师:有关三角形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思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酝酿问题时已经在回顾整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整理自己的思维。】

课前检测题:

1.过直线外的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

(图略)

2.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多少条?梯形的高有多少条?三角形呢?

3.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图略)

课后检测题: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3

1.加强练习,增强运算技能

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计算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只不过教师要注意训练的形式,“应减少单纯和程式化的技能性训练”。本节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同桌相互出题计算”、“游戏中计算”等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训练,又不失趣味性。

当然,这些练习也不仅仅训练技能,有些练习的功能在组织教学时得到了拓展。如“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练习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口算方法;“数学游戏”中,又让学生相互检查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等。

2.注重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想加算减”和”破十法”外,如引导学生发现十几减9的口算规律,得出差等于被减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如向学生讲解形象生动的欠数法,引用买东西的例子。我有5元钱,想买9元钱的东西,还欠4元钱,第二天再付10元钱,可得6元钱,可得口诀:欠4得6。既而得出九句口诀:欠1得9,欠2得8,欠3得7,欠4得6,欠5得5,欠6得4,欠7得3,欠8得2,欠9得1。学生乐学,爱学,而且学得轻松。

3.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4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 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名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得到主动发展.

二、开放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 设计练习时,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 学生自主探索展开发散思维的练习是必要的. 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名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 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教学实例证明: 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能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又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三、自然整合,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新视野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 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 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 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像这类练习 , 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 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 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四、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

新课标指出: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学习“小数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价格:一袋洗衣粉、一袋大米、一台电视等;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五、练习的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 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如在学完加法估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教师创设去超市购物的情景,呈现信息:电风扇194元 / 台,电吹风208元 / 个. 提出问题 :“买这两件 物品带400元钱够不够? ”请大家估一估,算一算.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多种估算方法,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到底大约应带多少钱比较合适? ”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买东西时钱应该多带些,因为还可能要考虑坐车、搬运等费用,所以应把买两件物品的钱数估计得大一些才比较恰当, 即:194≈200,208≈210,200 +210 = 410. 老师应带410元钱 . 这道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的意识.

六、渗透人文思想,注重思想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结合数学这门课程自身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道好的习题一般都能较好地渗透思想教育, 让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 如学习“年月日”后,设计这样一道习题: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举行,这一年是()年,全年共()天. 这道题的思想教育渗透恰到好处. 通过申奥成功,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七、注意趣味性,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

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 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各类小竞赛等. 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方法探析 篇15

[关键词]练习课;数学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作为小学数学课知识点互动链接的练习课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窥见一斑。因此,教师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化解知识难点、优化课例、实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练习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有效提升练习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练习课教学的目标设计

练习课教学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击中要害,通过练习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知识点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1.目标具体化。即明确突显出具体知识点。教师在本环节设计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每道练习题是要训练学生哪方面的知识,必须明确表示,让学生在训练中对该题涉及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在解题中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

2.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练习题不能平铺直叙,而是要有层次性,一般要求是由易到难,让学生在知识链接中找到关键点,并由此生发开去,通过简单题目的训练,熟练掌握知识点,然后在后续训练中做到形式、知识的迁移与变化,并在变化中找到规律,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达到寻根问底,真正实现“万变不离其宗”的目标。

3.目标设计的延展性和实际性。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具体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点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具体知识点,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思维品质一旦固化,就形成了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

如小数乘法练习课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小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过程。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简便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目标设计中,完整体现了上述目标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在具体训练中就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能真正达到训练意图。

二、练习题的教学设计

练习题设计是练习课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习题的选择可灵活自由,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亦可根据教研组活动设计进行摘编。总之,习题的选择要做到既有联系,又有层级性,做到口练、笔练相结合,学生自由练与集体练相结合,封闭与开放相结合,专项与综合相结合,均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1.练习题的设计应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练习题的设计原则来自教材,其宗旨是为提高巩固教材内容而服务,教师在实际设计中要从教材出发,并与教材重点相联系,充分领会教材内涵,适当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变与深化提高,不能仅凭教材提供的习题,而是要走进教材,并走出教材,真正实现教材习题与课外练习的互补。

2.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级性、梯度性。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引作用,并进行深化设计,让习题呈现出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层级性,在练习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材设计的本意,并能从中领悟习题所蕴含的道理、原理、法则、定律,在实际运用中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由浅入深,由习题练习到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练习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练习题的数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与实际进行设定,切实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不能形成过重的课业负担,亦不能让学生因为习题练习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习题实际要充分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实用性,通过学生练习,使他们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愉悦身心,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技能与身心共发展、同提高。

三、练习课教学方法

1.融入情景。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乐趣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要深入浅出,充分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景中,此处的情景一方面是指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是指走进练习题设计的情景氛围中,如此而来,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知识链接的浩瀚海洋中感知感悟无穷的快乐,并从中学会分享与成功。

2.注重评价。良好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要根据练习课教学实际、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学情以及学生学习状态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最好能够实现分层评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乐趣,比如给学习上相对有困难的学生布置一些层级较低的习题,给学习有一定优势的学生布置一些层级较高习题,并进行分类评价,这样,当后进学生完成属于自己类别的题目后,也能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同学的肯定,久而久之,就能有效增强后进生学习动力;而对于优等生,评价要求相对较高,使其从中感受到攻坚克难的成功喜悦,这样,更能有效培养他们不畏困难、乐于求进的思想。

3.及时总结。练习课教学贵在及时总结,总结本节知识点的运用策略,总结学生练习当中存在的失误,总结学生解题思路中的偏差,总结由易到难的渐进思想,必要时,教师可借助树状图和表格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简单层级上升到高级层级,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当然,这部分工作亦可交予学生,让他们先在小组内进行小结归纳,然后在大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最后由大组长在班级进行汇报,教师及学生集体进行评价,学生归纳知识,总结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练习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师不能因练习而单纯练习,而是要从学生知识掌握与应用的高度认真设计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在具体情境中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走进情景,走进生活实际,充分建立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之间的纽带,通过知识回顾进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在整个环节中既要深入小组,走近个人,同时要面向全体,针对整体,既是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帮助者,既要给学生训练的时间空间,又要组织学生有序进行,活而不乱。这样,练习课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训练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乐于分享的思想,进而形成良性思维品质及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图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1、口算:孔雀开屏第6题。

2、比较大小:

(1) 比较第8题中▲和○的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一一对应的方法。

得出7 ○ 10    10 ○ 7   10-7=3

(2)直接出示:练习九的第9题:3+6 ○ 9   10-4 ○8 ……

你能直接比较出左边算式和右边数的大小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3)分组讨论,尝试比较上面的两题。

(4)小组汇报,比比谁的方法好。生:先算出左边的得数,再用得数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5)用这个好方法比较其他几题。选择其中的两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师,2+4○7是2和7比较吗?是4吗?生是2+4的得数和7比较。

1、看图编算式:

(1) 第7题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说图上有……要求的是……)

(2) 第10题:▲有( 6)个,△有( 4)个 让学生列式,说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4=10  4+6=10  10-6=4  10-4=6

4、根据算式,编应用题练习第11题。让学生体会一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相加。花;人;鸟、石子

5、根据算式,找找生活中的例子。

6、挑战聪明题:P69

7、小结:这节课我们有增长了哪些本领?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7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课堂练习通常在课堂的后20分钟,小学生由于受感知、注意及年龄等特点的局限,注意力相对不集中,一年级学生在这一点上特别明显。另外新教材的例题比较简单,可是练习题却很难,导致很多的学生出现了“一看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

因此,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效率与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认真专研教材,把握教材教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练习。

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了《如何设计有效的一年级数学课堂练习?》微型课题。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

1.研究内容:一年级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的课堂练习。

2.研究对象:选择一年级数学课堂进行研究。

3.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9~2011.12)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2.1~2012.12)理论联系实践,在课堂中加以实践运用,探索设计一年级数学有效的课堂练习。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1~2013.6)汇总实验材料,形成实验报告,撰写结题论文。

4.成果形式:总结“如何设计有效的一年级数学课堂练习?”,写出相关的经验文章及案例分析等;上校级、镇级、镇级课题研究展示课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8

一、激趣导入,分享目标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图片,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下来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想有哪些收获呢?”一个学生:“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要能熟练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另一个学生:“我想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想用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这两个学生把我们练习课要达到的目标“巩固和应用”都说出来了,还把通过练习要达到的程度也说出来了,那就是“熟练”。学生为什么能准确地说出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呢?其实,一开始实施分享式教学时,问学生练习课你们要完成什么目标,他们答得五花八门,我将这些目标都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们自己研究练习课上什么作为目标更合适;学生经过讨论后觉得:“巩固、应用、准确、熟练等”可以作为练习课的目标,所以再上练习课时,学生自然就会把这些关键词作为练习课的学习目标。

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呢?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把学习还给学生。那么学习目标的预设是否也应该让学生参与,像饭馆点菜一样,由学生自己“点”呢?学生想知道什么,想学一些什么,想练习哪些内容,想达到什么效果,都由学生自己制定。 自己定的目标,自然激情投入,谁不愿意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呢?例如本课我就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并且将目标“巩固、应用”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不会把目标当成“过眼云烟”,可以随时“翻阅”,达到明确和激励的作用。

任景业老师说:“在实施分享式教学前,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中要参与分享,要树立参与分享的意识。我们都知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 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分享的过程,有可分享的内容, 需要学生先有思考成果,需要让学生在学习前就带着分享的意识,带着任务和职责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那么学习目标就是要带的任务与职责,分享教学就从分享目标开始。

二、合作探究,分享智慧

(一)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在制定完学习目标后,就组织学生围绕学案上的内容自学,然后帮学,最后组内群学。

本节课的自学内容为:1.小区正在准备争创“绿色花园小区”,要重新规划停车场,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哪个停车位设计的更合理?

2.小区要将一个正方形的花圃改成平行四边形, 你能帮助园丁计算一下它的面积吗?

(1) 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2) 把正方形的花圃改成平行四边形的花圃,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3. 小区要修建一个电动伸缩门,电动门的网设计成了平行四边形,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同意这种设计吗?为什么?

温馨提示:

(1) 可以利用手中的图形,拉一拉。

(2) 小设计师,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设计成平行四边形,节省空间。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这几个问题,再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小组交流。在小组内他们把自己刚才思考的角度以及所获得的成果,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和组内成员初步交流。记录员记录组内成员的优秀想法和观点,以及疑惑,并组织进一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维成果。最后,小组选出最佳作品,以便在接下来的成果分享阶段向其他组呈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优秀思考成果。小组交流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多元化观点,多角度的思考方式相互感染、相互碰撞。在交流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大胆地、自由地阐述各自的看法,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们的语言技能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也提高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组内群学,解决独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分享学案中导学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组内群学要注意:充分发挥组长的组织、调控与评价作用;充分体现组员积极、协作的团队精神;有效实施兵教兵,兵强兵的组内活动。

准备分享,即组内分工、板书、组内分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对学、群学的基础上,获准全班分享的机会。组长负责分工,安排组员板书, 讲解,补充,互动等;组长先组织组内分享,是一个准备阶段。准备分享有三点建议:保证组员参与机会,尽量人人有事做;力求经历“问题—思考—分享”的过程;突出体现互动性。

(二) 小组展示,拓展延伸

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接下来要进行全班的展示。我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 一课说一说分享式教学在这一环节的体现。

生1:我们组来汇报学案的第一题,小区正在准备争创“绿色花园小区”,要重新规划停车场,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哪个停车位设计的更合理?

生2:我先来求第一个停车位的面积,用3.5× 1=3.5平方米。第二个停车位的面积用4.5×3=13.5平方米。我们认为第二个车位比较合理,因为第一个停车位太小了。

生3:我们还根据S=a×h,推导出另外两个公式: a = S÷h 、h=S÷a

学生边讲边板书三个公式。

生4:我们组汇报完毕,同学们还有补充和疑问吗?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组,第一幅图的高为什么画到了平行四边形的外面?”

此时,这个小组的同学思考了一下,并没有回答上来,小组长说:“请同学们帮我们解答。”

这时又站起来一个学生,他说:“过一点做一条线段的垂线,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而过顶点做底边的垂线,垂线不能画到底边上,就要把底边延长,所以高就得画到平行四边形的外面了。”

小组长问提出问题的学生:“他的回答你满意吗?”

提问题的学生说:“我很满意,谢谢你。”

师追问:“我们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什么呢?

“要注意找准底对应的高,再计算。”

分享中,思维在碰撞,知识在增长,能力在提升!要分享,首先孩子得有分享意识,愿意参与分享;其次,孩子得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梳理问题;全班分享时,会倾听是前提,会表达是关键。老师要敢于让出课堂,更需要适时出现,点拨提升。

这就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堂,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这个“分享式”课堂上可以充分展示自我, 以个人视角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一改单调的课堂色彩,将个人关注的那片小世界展示给大家,分享平时的学习资源甚至新闻传媒资源。生活是多元的,知识犹如浩瀚的海洋,因而学习也不应该局限至某一方面。学生们应该学会去分享,去倾听,去对比,去采纳,相信集思广益的收效一定是巨大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在分享式的课堂上一起学习进步,与此同时,还可以给予学生们适当的提问和指导,使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融洽,井然有序。

三、达标反馈,分享收获

课堂最后组织学生完成达标反馈,在课堂小结时教师提问:“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图形, 而且有些地方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是为了简易节能。

生2:我们每天每刻都在接触图形,学了这节课我就能知道身边许多物体的面积,这就是学数学的用处,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生活中用好数学。

生3:我可以熟练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会应用这个知识。

生4:我们小组的成员共同努力,得到了最高分。 我特别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学得快乐吗?你们快乐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

上一篇:和君项目建议书下一篇:不给自己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