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2024-10-08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精选8篇)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摘 要 练习课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在“用数学”这个教学内容里,如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好所学知识,本教学设计有效的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从而培养了能力,体验了用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练习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160-0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用加法计算和用减法计算两种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正确掌握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4.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不知道同学们掌握得怎样,今天我们先来个小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第21页第3题)

2.从口算题中得到数学信息。

师:题目中减法有几道?加法有几道?一共有几道题?

3.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三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4.学生思考后汇报,引出课题“用数学”。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新旧题型对比,明确正确的解题方法。

师:小兔子们见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想参加我们的学习,欢迎吗?

出示题目:

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指几名学生进行题目的叙述:

问题1:左边有7只小兔子,右边有8只小兔子,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问题2:白兔有9只,黑兔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第2次提问前在主题图中加上“一共有15只小兔子”,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3:一共有15只小兔子,左边7只,右边有几只?

问题4:一共有15只小兔子,黑兔6只,白兔几只?

学生思考:这两题的问题和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分别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后反馈。

生1:问题1、2中两个小问题都是求小兔子的总数,而在问题3、4中小兔子的总数变成了已知的条件。

生2:问题1求小兔子的总数,就包括左边的小兔子和右边的小兔子;

问题2求小兔子的总数,就包括白兔和黑兔。

生3:问题3小兔子的总数是15只,除了左边是7只,剩下的就是右边小兔子的只数。

问题4小兔子的总数也是15只,除了黑兔,剩下的就是白兔了。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汇报。

(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兔子们学习了一会,觉得肚子很饿,于是派了两只小兔去拔萝卜。出示题目。(第21页第2题改编)每人要拔15根萝卜。引导学生看图,弄清题目意思,通过对话引出需要的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订正反馈。

师:小兔们吃饱后,有几只来到了森林玩,遇到了它们的好朋友的小鸭们,你们瞧:

出示情景图。(第22页第7题改编)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减法的呢?会解答吗?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在小组内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答出来。

全班汇报,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集体评议各组表现。

(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用生活中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棒,许多小朋友都能积极的举手,积极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生:我的计算更快更准了。

生活当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知识真有用。

作者简介:梁静(1981-),女,重庆,汉族,现职称:中小学一级,学历:本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2

就尝试教学而言,学习新知识是主要的尝试活动,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尝试去解决新问题。由于练习课提高了练习的难度,增加了变式练习,因此对学生来说,也存在必须用尝试法解决新问题的情况。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用尝试教学法上练习课。

一、练习课的尝试教学结构

要取得练习课的最佳效益,必须首先寻找和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练习课结构。尝试教学的练习课一般分为六个阶段,简称“六段式”练习课结构。以下简要说明每一阶段的设计要求。

第一段课堂导入

课一开始,教师简要说明练习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要求是什么,从而提高他们练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这一段,开门见山,时间很短。

第二段基本训练

基本训练主要回忆已学的基础知识,配合本课练习内容选择基本训练题,在尝试性体验中进行检查复习,为解决练习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第三段练前指导

为提高练习的实效性,课堂练习要有指导性地进行。这一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练习之后,引导学生自己讲述练习中所应用的知识和应注意的地方,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结合对错题的评讲进行练前指导。也可以在练习之前,教师先简要分析练习中要应用的结论、法则、定律,并要求学生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学生再进行尝试练习。

第四段课堂练习

这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一般有20分钟左右。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及时反馈评价和矫正学生尝试性练习情况。

长时间的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特别对小学生更是这样。因此,练习形式应多样化,可采用闯关、竞赛、数学游戏、打擂台等形式。

第五段练后评讲

教师根据巡视指导过程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对练习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评讲,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当堂解决问题。或先由学生总结在练习中的经验教训,练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然后教师再进行评讲。通过练后评讲,使学生有所提高。

第六段课堂总结

课结束前,通过师生谈话和学生讨论,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等,然后教师再点睛汇总。最后,也可针对学生容易做错的地方精心设计并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

练习课的结构是多种多样、不尽相同的,练习分几个层次进行,可以练一段,评讲一段;再练一段,再评讲一段。如果有几个层次的练习,课堂结构中的第三、四、五段可以重复几次。

有些地区根据不同的练习要求,把练习课分成巩固性练习课、综合性练习课、操作性练习课、探究性练习课、思维训练课、游戏性练习课等,在练习课结构的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二、尝试型练习课的教学课例

小学数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训练,巩固和加深理解算法,能熟练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分析,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学会运用规律对计算结果进行估测和检验。

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练习课。

【练习课一般直接揭示课题。像本节课这样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本节课要练习的内容是什么,提高了他们练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二)基本训练和练前指导

1.填一填。

0.42÷0.7=□÷7 1.04÷1.3=□÷□

0.4÷0.25=□÷25 9÷0.18=□÷□

(1)学生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说说填的根据。

2.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7.4÷3.7(单纯移动小数点)

123÷8.2(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

6.21÷0.3(商中间有0)

2.08÷3.2(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要添0继续除)

(1)学生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并说说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和练习情况,进行练前指导。

【以上这两组练习题紧扣新知的主要内容,包含了所有的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知识点。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进行知识的再认和回顾,尝试练习之后,先自己讲讲练习中所应用的知识和应注意的地方,然后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结合对错题的评讲进行练前指导。通过基本训练和练前指导,教师可以准确地诊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前馈控制,引起学生注意,为后面有针对性的重点训练及解决练习难点做好了铺垫工作。】

(三)课堂练习和练后评讲

分层练习:

1.计算并发现规律

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他各栏里的数吗?

(1)学生独立填写。

(2)班内交流,说说是怎么填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讲并小结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2.二次探索规律

180÷2.4=13.5÷30=

18÷2.4=13.5÷0.3=

1.8÷2.4=13.5÷0.03=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合作交流发现的规律。

(3)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讲并小结规律: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几倍。

3.三次探索规律

(1)观察上面已计算的各题,按要求分类,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商大于被除数的有:()

商小于被除数的有:()

(2)小组合作交流。

(3)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讲并小结规律:

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

综合练习:

1.不计算,在○里填上“<”“>”或“=”。

48.5÷16○48.5 1.8×2.9○1.8

210÷1.4○210 1.06×0.9○0.9

7.26÷1○7.269.4÷1.2○9.4÷0.12

32.4÷0.4○32.43.98×1.02○3.98÷1.02

(1)谈话:你能运用我们上面发现的规律来进行判断吗?

(2)班内交流,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3)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讲。

2.解决问题

(1)最近老师想买一辆小轿车,选了三种款式想请同学们帮忙参谋一下。轿车除了要考虑它的性能和外观外,还要考虑它的耗油量。

桑塔纳7.2升汽油开了79.2千米

威驰1.2升汽油开了21.84千米

飞度1.4升汽油开了21.56千米

请你们帮助老师算一算哪种车用油最省?该怎么算?

(2)假日里,王老师带部分同学去森林公园。

售票处:门票每人4.50元。

老师:我一共花了58.5元买门票。

学生:我们还要准备32.5元买回去的车票呢。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以上两道题目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讲。

【课堂练习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上好练习课的关键在于练习设计。在这一环节,教师精心设计了练习题目,分层进行,循序渐进,练习形式多样。学生在练习中,需要观察、思考,尝试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体现了个性化的思维,学生的各项数学技能得以全面发展。

本环节采用了练一段,评讲一段;再练一段,再评讲一段的方式进行。应注重先思后导,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后,鼓励他们认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发现的规律。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给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已有的经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这种边练边评,及时反馈,及时评讲的方式,不仅便于调动学生继续尝试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有何评价?

指定多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课结束前,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总结,突出本节课练了什么、怎么练的、有何体会。教师最后进行简单小结,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积极而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尝试型练习课的教学建议

1.分层设置练习目标,有的放矢

有不少教师认为练习课“没上头”,不过是“做题+讲题”老套路的不断重复上演。实质上,练习课具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多重发展功能,虽然要突出一个“练”字,但却不能上成“作业课”。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既能“温故”又能“知新”,正是尝试型练习课的优势和本质所在。练习课必须基于教材和学生前后分析、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循着“会———熟———巧———创”的层次循序深入。其中“会———熟”主要从属于一节课的巩固阶段,重在“双基”掌握;“巧”主要从属于一节课的深化阶段,通过变换练习,重在思维训练;“创”主要从属于一节课的拓展阶段,发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通常来说,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内容着重练,易混内容对比练,错题集中辨析练。

尝试教学的练习课主张,练习目标不能只有教师一人明了,也应该使学生明确。通常在练习活动展开前,教师就会简要说明本节课练习的主要内容和练习要求,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要做什么,要求是什么。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练习的主人,把握自己的练习进度,并能及时向老师提出需要个别化指导的要求,从而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

2.优化练习设计,扎实灵活

练习课以学生的练习为主,练习课的有效性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练习设计。优化练习设计,要突出以下几个特性:

(1)针对性。练习设计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对于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或技能环节适当反复强化,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2)阶梯性。练习的设计要有坡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多层训练可以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思考性。从理论上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题应具有思考性。就尝试型练习课而言,学生需用尝试法解决新问题,所以练习题也应具有思考性。为满足思考性的要求,教师应当研究练习的变式,使练习在整体上呈现基本带灵活的特点。

(4)多样性。讲究练习课的多样性,除了有利于激活和提高练习兴趣,也有利于克服练习的厌倦效应,有时还可以起到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去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在练习设计时要努力做到题型多样、方式多样,多一些新颖趣味,少一些机械重复,要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培养练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5)调节性。练习设计要考虑与学生的反馈相结合。课上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以学定教,及时调节,适当调整和变化练习内容。

练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不能贪多求杂,要体现扎实灵活的特点,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反复巩固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智能,培养技能。

3.保证独立练习时空,实活结合

教师组织练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质与量的兼顾,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并为学生留足探索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之都能有所提高。学生完成了练习的解答,还不能算结束,要使解题的方法牢固树立与融会贯通,就必须进行反思或小结。这部分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应提倡、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解答练习时所涉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样有利于每个学生切实学会,确有提高。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避免产生“匆匆走过场”的现象,发挥练习题的价值。

在练习课上,如何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尝试时空呢?我们可以开展如下活动:

(1)对于基本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尝试提高速度或换个角度解题;

(2)对于变化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尝试提高难度或寻求巧法解题;

(3)对于其他领域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迁移解法或应用创新解题;

(4)对于熟练程度比较高的题目,让学生尝试总结解题经验;

(5)对于条件复杂隐蔽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说解题思路;

(6)对于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让学生尝试编拟题目考考其他学生,或者让他们尝试当“小先生”去辅导别的学生,或者让他们尝试预习、解答后面的题目……

总之,练习安排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每一步都要达到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效果,即练习的要求基本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练习的最佳效果。

4.渗透问题解决思想,发展智能

练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尝试学习。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应对新学课中学到的知识更加熟练化,而且应当在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习惯上有新的进展。尝试教学的练习课注重“双基”训练,反对毫无思维含金量的机械操作,要以“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式来整体规划和设置练习题目。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主要区别是: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的练习不是不假思索地套用“现成经验”跳入题海,做着重复的动作,而是积极开动脑筋进入一个新意迭出的“问题场”,不断求得新的突破。

比如上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过程中,后面两道解决问题的题目,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选择解答方法,极具开放性。情与知相伴相生,知与能相得益彰,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带着浓浓的解决问题的气息,学生会感到学习动力十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育习惯

尝试教学的练习课,视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为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过程。教师不满足于学生做对、做熟题目,而是努力挖掘练习题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引子,并将之转化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吸收消化的营养。不仅学会,而且要会学;不仅要会学,而且要善学、乐学。只有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这把金钥匙,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上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中,三次规律的探索过程,不是只关注学生把题做对,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放在规律发现后的总结归纳上。后面解决问题中的第1小题也蕴含解题技巧,就如威驰轿车和飞度轿车的用油量,无需计算就能比较出威驰轿车省油,所以只需计算桑塔纳轿车和威驰轿车的用油量即可。所以,学生只会做还不行,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在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体现个性化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新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我们只有掌握尝试教学的精神实质,加强对尝试练习课的实践与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尝试练习课的教学效率。

摘要: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对新学课的巩固、补充和延续。用尝试教学法上练习课首先要把握好练习课的尝试教学结构,然后实施教学。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分层设置练习目标,优化练习设计,保证独立练习时空,渗透问题解决思想,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关键词:尝试教学,教学结构,分层设置,优化练习,问题解决,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3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在习题编排上做了精心安排,在注重原有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的基础上,既注重习题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又强调习题的整体设计。因此,教师在练习课教学时要仔细研读教材习题,在领会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精心组织课堂练习,充分发挥每一道习题的教学功能,实现习题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1. 有的习题是例题的补充。

由于教材的编排受到版面空间的限制,有些知识点用一个例题还很难让学生准确地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本质特征,并建立数学模型。这时,教材在练习里就安排了一些相当于例题教学功能的练习题。例如,苏教版二下“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七第8题,“651+39+436”与“278+476+337”,就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将“一个竖式计算两个两、三位数加法计算”的方法类推到三个数连加上,同时还要解决“如果同一数位上的三个数相加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几”这一计算法则。

2. 有的习题是新知的孕伏。

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新知结构,做到了提前孕伏与渗透,使所学知识在衔接上更加自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步理解。例如,苏教版四下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练习八第9题,“12×34+12×26”与“12×(34+26)”,“45×23+25×23”与“(45+25)×23”,计算不是本单元教学的内容,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题目呢?这道题其实孕伏了后一单元教学内容中乘法分配律的新知结构。因此在处理这道练习时,笔者不只是让学生进行单纯的计算,而是让他们先确定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在独立完成计算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两题的得数和算式的特点,提问:想一想有什么发现?目的是为后一单元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做事前渗透。

二、巧用教材习题,提高课堂效益

在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明确编者安排每一道习题在该课时,整个单元,甚至在全册教材中的功能与作用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练习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1.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整合习题。

教师们应明确,练习课中的练习功能不能完全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练习课中的练习应该实现从基础到综合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课时或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去精心筛选和整合,然后再串成一条知识链,为本节课的主题教学服务。苏教版四下第五单元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画线段图和示意图的方法描述问题,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直观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几何直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共安排3个课时,其中例1教学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例2教学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第3课时进行综合练习,即完成练习八第9至16题。在这节综合练习课里,教材所选择的实际问题在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等方面都具有较多的变化,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用画图的策略都比较容易分析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逐题解答这些题目,就很难达成“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目的。笔者在教学时,将习题加以精心安排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第一层次: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10、11题的基础上,将练习与例1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可以较为轻松地分析数量关系。第二层次: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13、15题的基础上将练习与例2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与长(正)方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比较容易分析数量关系。第三层次: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16题,通过第12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这类题目的结构特征,解题时可以在头脑里想象出线段图而不必画出来,实在有困难时,再画线段图。通过第16题的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沟通两类问题结构和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画图策略印象深刻,避免解题时机械地套用解题方法而产生对解题策略的片面理解,有利学生逐渐内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巧用错例。

在练习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先是照本宣科讲完书中的习题,然后根据经验找些重点题、难度较高的题给学生解决。在批改作业时,则常听到教师嘀咕:“这题型都做许多遍了还是错。”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深入学生中了解到,虽然教师讲了许多遍,但真正能听明白的学生却不多。学生需要的是“这样解答为什么错,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教师的讲解必须是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解题,教师不能被动地、机械地采取“错题—订正”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应对。笔者平时指导学生把自己作业中的错例抄到纠错本中,然后在练习课上让学生把错例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让他们以探究者的身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采用同桌、小组或全班互相交流、探讨的学习方式,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宝贵学习资源。把“订正错例”的任务交还给学生自己,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照顾到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3. 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巧用思考题。

课堂不能是教师“滔滔不绝”,而学生被动接受,小学数学的新授课如此,小学数学的练习课更是如此。面对练习课中的思考题,如果只是由教师一人讲评,虽然学生都能通过模仿正确解答,但是他们各自的解题思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也就达不到教学预期的训练目标。对思考题的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争辩,甚至动手操作。苏教版六上第22页的思考题:“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笔者采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在自主画图、拼搭小正方体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的活动中,明白“比原来增加的面积”就是“长方体四面增高部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原长方体的长和宽,找到解决此题的方法。通过此题的解题训练,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它四周的四个侧面面积是相等的。巧用思考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看法,达成共识,会使练习课成为闪现智慧火花的课堂。

一节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练习课,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解读学生,才能做到实效与趣味兼顾,既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又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4

用乘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的内容。教材上只要求学生掌握相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相应的例题也只有一个,但我觉得应该有所提升,结合前一个课时所学乘加乘减,我在原来例题的基础上另外设计了两个例题。另外我设置了走进卡通世界的情景,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练习设计中,我注意了多样性和开放性。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以“羊羊们的任务”为主线,以懒羊羊的“大象工厂”任务、喜羊羊的“松鼠摘松果”的任务、美羊羊的“小树林”任务,再结合参观“村长考验”、“灰太狼盗桃”“森林湖畔”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童话情景并且整个流程都是连贯的,有很自然的衔接,将新授和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材料充满了趣味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设计,不仅使应用题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去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并且着重要求讲出为什么。三个任务的设置也不是随意选取,第一个是解决乘法的简单问题,第二个是用乘加和乘减解决问题,第三个是乘加和乘减解决问题,而且还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方法解决。 这堂课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能够投入到所设情境中,学习效果不错。不足之处就是练习的设计层次感不是很好,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到这个问题。

数学《认数》补充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数级,数位名称,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进率等知识。

2、进一步巩固“十进制计数法”熟练读写。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重视估计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十进制计数法”的熟练读写。以及近似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你知道微米吗?

微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1毫米是1微米的一千倍。一根头发的直径约70~100微米,细菌的.大小约是1~2微米,烟尘的微粒直径还不到1微米,而病毒的直径有0.25微米左右。算算看,1米等于多少微米?

二共同探究

1、填空题

⑴68725463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8在()位上,表示8个()。这个数是由()个万和()个一组成。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⑵由8个千亿和8个千万组成的数是(),这是个()位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⑶62070000000里有()个亿和()个万。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2、写出下面各数

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是五千一百一十亿平方米。

⑵20我国进口的部分油料数量为:大豆是二千零七十四万吨,豆油是一百八十万吨,菜籽十七万吨。

3、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万”和“亿”作单位的数。

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55000000吨。

⑵联合国预测2075年的世界总人数为10000000000人。

⑶人的脑细胞大约有1000000个至14000000000个。

4、用“万”和“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50498≈326500≈2798000≈7650000000≈2045890000≈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0□000≈60万47□000≈47万100□000≈100万。

三共同小结,说说又有哪些收获

⑴让学生上网查一查有关大数木的资料。

⑵思考:用4个“9”和4个“0”按下面要求写数,能写多少个?

①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②只读一个“零”的八位数。

③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④读出三个“零”的八位数。

反思:

本次练习是学生在认识了整万数,整亿数以及近似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故事引入微米,通过举例如:一根头发的直径细菌的大小,烟尘的直径,病毒的直径让学生了解微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练习中设计了三道填充题,两道写数题。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以及数的大小写的转换。并且突破写数和读数中关于“0”的读写难点,为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大下基础。

3、重视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练习中按排了改数和写近似数,意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的实际大小的直觉,感受近似数,理解近似数。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6

课本第8、9页的练习一第1~4,7~10题。

【教学理念】:

课堂上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练习课上并不是练习的多就好,在于精心挑选练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能力和习惯等各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没有括号的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巩固没有括号的加、减法或乘、除法混合的运算顺序。

3、主要通过练习的教学方式,巩固学过的知识。

4、通过学习,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与关键】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没有括号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养成计算前先明确运算顺序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本习题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1题。

学生进行口算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该怎样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使学生再现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知识,即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也为后面进一步练习做好基础。】

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列式48-9-5

提问:48-9表示什么?

39-5表示什么?

3、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3题。

提问:每个六边形要用几根小棒?那每个正方形又要用几根小棒?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列式:6×8÷4

提问:6×8表示什么?

48÷4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全班汇报,这样学生理解的才会深刻,教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列综合算式解答,学生结合具体的解决问题,很容易就掌握了学过的知识。】

4、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列式:98+703+594

提问:98、703和594大家都分别看作多少来估算?估算的根据是什么?

98+703+594

≈100+700+600

=1400(辆)

98+703+594=1392(辆)

【设计意图:这里注意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在具体的计算,然后在对比,这样对于学生的估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5、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7题

分析:80千米/时表示什么?(表示每小时行80千米)

从县城去省城走高速公路的距离和走普通公路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全班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问题。】

6、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8、9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列式解答,全班讲评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10题

分析:从下层取出8本放到上层去,两层书的本数就相同?从这句话中分析得出两层书有什么关系?下层比上层多8×2=16(本)

根据分析,让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比较难的题,课堂上主要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布置作业

分享式教学的数学练习课 篇7

一、分享式练习课的意义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以新世纪小学数学 (北师版) 三年级上册为例:全册共计54课时,每节课都设计了“练一练”,供课堂练习选用。1课时2页的内容,练习题为1页;2课时3页的内容,练习题为1.5页。正文和“练一练”的页码比例达到1:1;教材安排“独立练习”内容有六个,共计7课时,这里暂不包括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后面的练习内容,全册练习内容占据了整个教学内容的56.5%。

传统练习课常被师生当成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过程,多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设计,重点也多是放在练习的内容上,强化的是知识点,解决的是“学会”的问题;那么在分享教育思想下,我们主张练习实际是学生自己的事儿。如何把传统的练习课变成让学生独立、自主的练习方法与能力,并成为终身学习的本领呢?分享式教学强化的是问题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会学习,会练习,解决的是“会学”的问题。传统的练习课“题越做越少”;分享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越来越多”。

二、分享教育思想下练习课的几个特点

在具体教学中,分享式教学练习课依然是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思考,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想法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变的目的是分享众人的智慧,达到共同成长,最终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

1.分享目标。

我们主张问题即目标。针对练习内容,学生的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点。正因为练习课体现的是学生个性化地学习过程,更多的时间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因为学生客观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应该也是个性化的,透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可以分享到学生有价值的问题,透过分享提出的问题,实现了分享目标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学,通过分享目标, 获得更多的启示,不但可以快速明确学习的目标,还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分享目标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阜新市矿工街小学韩金娜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面积练习课》中,学生分享的目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师: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练习课。

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想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想要的收获是,通过上一节课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今天可以把它巩固一下,再利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我想更加熟练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会学生把握学习目标,无非就是要解决“练什么,怎么练,练得怎么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发现练习课目标也可以自己确定,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是从分享目标开始的。

2.翻转练习。

一般练习课都是沿用“呈现习题—计算习题—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传统思维,无法跳出固有的模式。从顺应学生天性的角度出发,练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练习也应该是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仅凭算题暴露错误,再加以纠正,显然不是最科学的。因为学生自己还没有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对刚刚所学习的内容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问题” 是被动呈现出来的。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如何处理好课前与课上练习的关系呢?那就需要我们将传统的练习课翻转———“练在课前,分享在课上”。“翻转”并不是新事物,本杰明·布卢姆在他的掌握学习法中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有90%以上的学生能自己学会课程内容。下面两张照片,是韩老师的学生翻转练习课所记录的内容,其中不乏目标的制定,问题的提出,练习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学生如何自主练习的方法再现,很有借鉴价值。

3.独立练习。

独立思考,自主练习其意义在于,今天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过时,甚至会忘记。 社会发展对于个体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我们不能让他们只单纯的接受知识,还要在自主练习、独立思考中增强能力。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中,独立学习的时间要比新授课的独立学习时间更充分些,新授课大约独立学习时间为8~10分钟,而在练习课中就要10~15分钟, 结合 “翻转”练习的经历,在课上将指定的练习内容独立完成。

4.分享智慧。

与传统练习课最大的不同之处,一改传统练习课“做题———纠错”简单、低效的方式,而是增加组内分享与班内分享的机会,组内分享学习结果与经验,班内分享学习问题与智慧。正是因为分享教育倡导不仅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向聪明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优秀的品质,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分享,创意的分享,优秀品质、习惯的分享,以达到智慧分享的目的,这也是分享教育下的练习课有别于传统练习课的地方,顺应了时代对人的终身学习观的需要。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其智慧分享环节,是这种课型追求的一大亮点。例如:在新世纪小学数学 (北师版) 六年级上圆的周长一课练习时,有这样一个问题:

练习:比较下面两幅图谁的周长比较长?

师:谁能想一想,说一说这两个图形谁的周长比较长呢?

生: (独立思考)

方法一:

生1:正方形周长:3×4=12cm;

圆形的周长:3×3.14=9.42cm

因为:12cm>9.42cm

所以:正方形周长比较长。

从传统的练习课角度,学生采用先计算出结果再比较的思路完成,无论是记录还是表达都非常清楚, 就算达到了练习的目的了。但在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中,我们没有停留在只获取结论这一层面,我们主张学生分享不同的创意,分享智慧的思路,倡导鼓励学生用聪明的方法解决问题。正是因为分享教育的理念,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与时间,才有了下面的精彩:

师:谁有更好的方法?

生2:我有一个方法不用计算,只要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谁的周长比较长……

生2:因为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圆的直径是3厘米,这个基本数一样,求正方形的周长要用基本数乘4;求圆的周长要用基本数乘3.14 (π) ……

因为π<4,所以不用计算出结果就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比较长。

师生: (鼓掌)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策略研究 篇8

对于数学练习课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情

这是在设计练习课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弄清楚学生的掌握情况、学困生的疑惑和困难,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以求达到人人提高、人人进步,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要注重练习题种类的设计

练习课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如新授课,因此在设计习题时就要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竞争性融为一体,让练习课也生动起来。

针对练习的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习题,起到加深认识、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再者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题型的种类,口算、简便计算、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等,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亮点,都能得到发展。

三、练习的形式

小学数学练习课,根据练习内容可以分为专项练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两种。两种练习课的形式的不同点就在于专项练习课较注重巩固性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而综合性练习课则较注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

所谓专项练习就是可以在新授课之后,针对教材的某一个重点或难点安排练习;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安排练习,以提高学生辨别的能力;还可以在平时作业或试卷解答中,发现问题和错误为了及时纠正和补漏,一般采用针对性练习。如“练习一”的教学,就是在学习了小数的除法后的练习课,这节课的内容基础性、应用性较强,从小数除法的意义、计算、应用各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对知识的巩固、再提高。而综合练习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带着问题进行习题内容设计,要注重对知识的回顾、整理、提高和拓展,要做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活动,要注重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巩固、再理解和再提高。双方面及时地进行交流、反馈,做到质、量兼顾;能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无论做什么练习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亲身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朱熙华.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67).

上一篇:幼儿园智力游戏找不同下一篇:一年级体育教学设计第一节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