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2025-01-03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通用13篇)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质量简单的化聚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建立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

板书:吨、千克、克

(1)谁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说说?

(2)这三个单位从小到大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大到小相邻间的进率是多少?

(3)练习p91 t22、举例:说说1克、1吨、1千克的重量相当于哪些物体的重量?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1)一支牙膏重200()一提桶水重10()

一支钢笔重150()一艘轮船重50()

一袋水泥重50()一台拖拉机重2()

(2)练习书p91 t34、重量单位间的化聚。

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500千克=()吨()千克,3吨45千克=()千克

3000千克=()吨,7千克430克=()克

7500克=()千克()克,2吨=()千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一瓶墨水重150克。()

(2)一扇门高2米。()

(3)数学课本重18千克()

(4)一桶水重10厘米。()

(5)杭州到北京长1360米。()

(6)一架飞机重15吨。()

2、单位间的化聚。

7060千克=()吨()千克,1吨340千克=()千克

2395米=()千米()米,6千克254克=()克

8040千克=()吨()千克,5千米60米=()米

3、下面的○里填上〈、〉或=

980千克○1吨 3千克120克○3120克

7吨○6980千克 4千米50米○4500米

6300米○6千米90米 3米5厘米○350厘米

4、应用题

(1)一个煤矿去年日产煤782吨,今年的日产量是去年的4倍。今年每日产煤多少吨?

(2)西瓜专业有8个暖棚,收西瓜7吨600千克。平均每个暖棚收西瓜多少千克?

三、提高练习

有一个台秤,只能称40千克以上的质量。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的体重都在20—39千克之间。你能用这台秤称出他们各自的体重吗?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p552、课本p92 t8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篇2

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 让学生既掌握知识, 又发展能力, 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所以练习首先要“精”, 只有“精”了, “活”才更有意义。

数学教学是分单元进行的, 每一单元可划分为几个“知识块”, 同一“知识块”的几个教学课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叫“知识点”。课堂练习就是要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

例如, 教《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后, 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巩固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 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一) 人体内的血液与其他物质的比大约是1:12, 已知胡坚 (班里学生) 的体重是35千克, 则他的血液大约有多少千克?

(二) 有统计表明, 目前我国拥有手机的人数与没有手机的人数的比是1:4, 算一算我过目前大约有多少部手机? (我国大约有13亿人口)

这两道题重点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回答问题。当我出示第1题的时候, 学生一看兴趣就来了, 因为他们以前没见过这样的题目, 而且还是和自己的同学有关, 一个个争先恐后。先求出“总份数”, 再看看血液占了几分之几……不知不觉中, 既复习了相关重点又掌握了课外知识;第2题, 其实方法和第1题一样, 练习之后, 我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感想, 有的说:“咱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的说;“我家有三部手机, 占了二点六亿分之三”;还有的学生甚至还谈到了“辐射”问题, 真是让我大吃一惊。看来, 这些突出重点又结合生活实际的题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把这些问题引申出来, 还会有更多的“额外收入”。

再如, 教学“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前两课时, 重点、难点是试商。新课前的练习应为学习试商方法作知识铺垫, 可这样设计: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30× () 〈206;2.在○里填上〉或〈:32×5○150;3.估算:7 8×8=□、206×3=□。讲授中的练习要为理解试商方法服务, 可这样设计:1.说出试商过程;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8……15, 300÷□=7……20;4.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试商的过程就会简单多了。

二、数学源于生活, 启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根据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 发现学生在练习时, 往往就题论题, 不切实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应用题里问“一共需要多少钱”, 答的时候答成“XX钱”。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练习的思维定势很深, 这跟我们的以往的教材中练习脱离实际生活有很大关系。如今的新课程标准对这方面就有了很大的改进, 练习的人性化、生活化、情景化加强了, 练习题的类型也多样化了。

但是, 只有书本上的练习还远远不够, 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求平均数”的练习课时, 我向大家提供了班中一位学生的部分生活日记, 其内容是关于该生一周内每天用钱、做家作的时间、看课外书的页数的记载。然后请同学们整理信息, 并编成一些求平均数的应用题,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练习。

在解决了学生所编的题目后, 我又在全班交流了几位学生编写的题目,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对于几位同学的得分, 让学生讨论像这种比赛得分应如何求出平均数, 从而渗透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即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后求平均数, 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寓做于兴趣”变枯燥为有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年级的练习设计往往要求丰富多样、活泼, 能在玩乐中练习;而高年级的学生, 除了对那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感兴趣之外, 他们往往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这跟他们喜欢争强好胜、喜欢究根揭底的年龄特征有关。所以, 我在设计练习时, 除了兼顾实用性的原则下, 增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题目, 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 我发现本单元概念繁多、抽象, 学生极不感兴趣,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并非易事。在教学其练习课前, 我幂思苦想, 最终决定开展一系列游戏, 以此增加本节练习课的吸引力。教学时, 我给全班学生编上号码, 将他们称为自然数王国中的成员。学生起立后, 我让学生按质数、合数坐下, 唯有1号学生站着。“1号可真孤单呀, 那谁愿意与1号成为好朋友呀?”我的话音刚落, 众多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四、课本习题为主, 课外习题为辅兼顾练习的层次性

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篇3

一、体验数学的情趣

1.练习设计渗透人文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这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一道好的习题一般都能较好的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

2.练习设计融入趣味性。以往的习题,往往以单一的文字形式呈现,学生觉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产生了沉重感,紧张感,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让学生当法官,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科学家,设计操作实验题,从而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

二、感受数学价值

1.练习设计融入实际性。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需回归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就可以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练习设计增强实践性。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布置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如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等;学习“认识钟表”后,可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

三、引领主动建构

1.练习设计注重基础性。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等反映出来和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需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2.练习设计注重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设计练习不但要从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其具有针对性,而且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既不能过高,又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所及的程度。既设计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的强化性练习,又要注意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练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好数学的自信心。通常来说,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地方着重练,揭示本质变式练,关键部分集中练,沟通知识系统练,易混地方对比练,错题集中辨析练。

3.练习设计增强综合性。数学知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构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评价,再也不能局限于能否记住概念、公式和法则,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应用。因此,设计的训练要为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引领学生主动进行建构。

4.练习设计注重开放性。近几年来,数学开放题和开放教学已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广泛实践,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价值研究并形成了共识。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的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它具有条件不足或多余;没有确定的结论或结论不唯一;解题的策略、思路多种多样三个特点。开放题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的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练习,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练习机会,给学生的思维创设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散,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大胆创新。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篇4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5―9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的

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做练习八的第5题: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二、课堂练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来解应用题,今天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意义和判断来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做练习八的第6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 =

教师: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要晒17550吨盐,需要多少吨海水?”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口头列出比例式,教师板书出来。

教师小结:像这道题,问题虽然变了,但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没有变。晒出的盐和海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解答这样的.应用题的关键:一是要正确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二是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2.做练习八的第7、8题。

集体订正后,指名讲一讲是怎样想的。

3.做练习八的第9题。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篇5

通过这次研修,我对小学数学的练习课的设计有了以下的几点深刻体会:

一、整体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发挥练习课的教学功能。

1、了解学生的练习起点,合理、有效地制定课时目标。

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地会去关注、思考新授课堂的教学,却忽略了练习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很少去关注学生在上练习课前的学习起点,而是将注意力聚焦在如何完成教材的习题任务上,这就造成了所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相符,致使练习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那么,在上练习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哪些起点呢?我认为要了解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新知学习,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一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能够明白?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充分地了解学生练习前的学习起点,根据不同的学习起点,确定具体、合理、可行的练习目标,并依此设计练习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课课堂的有效性。

2、认真解读教材每一道习题,并根据每一道习题思考它的教学目标。认真解读教材习题是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往往在设计练习课时很少去关注教材习题的编排体系、教材习题在本单元中承载的教学任务、并从知识体系出发去思考这些习题与后续学习的衔接性等问题。正由于缺乏这些因素的思考,造成教学目标的严重缺失甚至游离。如果只重视局部训练而淡化整体的联系,就会使学生缺少高瞻远瞩的解决谋略和随机应变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一定要整体把握教材的习题,尤其是加强数学知识之间沟通的思维方式。

二、选择有效的练习材料,有效发挥练习课的教学作用。

1、选择简洁、直观的练习材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材料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提供简洁、直观的练习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2、选择富有层次和挑战性的练习材料,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是选择材料的基本理念,也是其数学价值的重要衡量指标。练习材料能否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材料的本身与依据材料设计的问题,只有它们有效地结合,才能在学习的进程中体现数学价值。

3、选择与生活相关的练习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学数学不能只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要会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练习课中,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在观察、讨论、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应付考试的工具。

三、充分展示练习课的教学过程,有效发挥练习课教学的价值。

1、关注思考过程,彰显习题的思维价值。

在练习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展示练习的过程,要提供学生探索的时间,并组织学生在交流、思辩的过程中,优化思想方法,从而彰显习题的思维价值。

2、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优化练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把更多探索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将学习、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而不是将难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追求的是课堂的效率。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对面积的知识进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1、对面积知识进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

2、进一步感知数学知识在日程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回顾:

1、回顾本单元知识。

2、用手比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3、想象7公顷7平方千米的大小。

4、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一) 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二) 补充:

1、教室的面积约是56()

2、手帕的面积约是4()

3、课桌的面积约是40()

4、小林的身高是138()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他的周长是(),面积是()

2、用以根长4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地正方形,周长是()

3、测量和计算面积的大小要用()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要用()单位。

(四)应用练习。

1、完成书第52页第4题,第53页第6、7题。

2、小组活动。

在钉子板上让学生动手围一围,把围得长和宽和面积都记录下来。

第4题,答案不唯一,帮助利用学生的答案理成表格,观察,发现事实。

第6题,关键是怎样计算客厅地面有多少块地砖。引导学生说出方法的多样化。

2、53页第6题,仔细读题,问: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问:怎样数才能数正确?

提示:有序的数,数和算相结合。

3、第7题在学生算法的基础上,运用平移知识变成一个长方形,利用大地减去小的就得到绿地面积。

二、总结:

三、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愿说。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尝试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了面积换算的必要性。巩固了面积换算的必要性,巩固了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特别是平方千年米和公顷、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要联系它们的定义去记忆。

回顾常用的面积单位及进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土地面积单位

学生比画、想象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指名回答:其他学生手势比画对错。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独立解答,在此基础上发挥小组的作用。

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表格说以说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汇报

对表格数据的理解体会。

独立思考,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课题 数学游戏,实践活动课 课时 四(26)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对面积和周长的知识能够进行区别和正确的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数学活动的经验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3、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增强血色怀念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对面积和周长的知识能够进行区别和正确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数学活动的经验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2、面积的计算,周长的知识,能够进行区别和正确的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数学游戏

书第54页,主要目的:(1)复习面积与周长的意义;(2)能够画出多种形状不同的图形,需要充分发户想象力;(3)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的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的事实。

学生作品一一展示,进一步体会科学事实。分享成功的喜悦。

读题,从题目中你明白了什么?

想一想,画成的图形可能是什么形状?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讨论,展示学生作品。

算一算这几个图形的周长,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一、实践活动。

1、设计铺地砖的方案。

2、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分享数学活动和经验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这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2、画图,设计图形。

通过画图,懂得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可以铺满整个长方形,但并不是随便什么形状的图形都能铺满整个长方形。

设计图形时,先进行设计,并且要铺满整个长方形。

二、巩固拓展。

补充题:

(一) 判断对错。

1、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一定相等。()

2、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3、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面积也扩大2倍。()

(二)填空。

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000平方分米=()平方米

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30平方米=()平方分米

7平方千米=()公顷

三、全课总结。

1、谈自己的收获,学生自愿说。

2、提出不懂得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明确操作要求。

明确所画图形的形状。

学生自主独立参与,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

按照题中的提示,计算出面积和周长。

质疑:面积相同,周长一定也相同吗?

交流汇报:

面积相等的图形,形状不一定相同,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1、铺地砖

认真审清题目要求,独立尝试完成;展示作品;得出结论。

问题的解决:

生1:厨房的面积就是90块地砖的面积的总和。

生2:求出一块地砖的面积。2*2=4(平方分米),再求出90块地砖的面积4*90=360(平方分米)

问题2的解决:

生3:因为厨房的面积不变,求出方案二中一块地砖的面积,要求要多少块?所以是3*2=6(平方分米),360÷6=60(块)

问题3的解决:

生4:第一种方案用了5×90=450(元)。第二种方案用了7×60=420(元),所以第二种设计方案比较便宜。

2、画图,设计图形。

自主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板书设计

1、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一定相等。()

2、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3、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面积也扩大2倍。()

(二)填空。

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000平方分米=()平方米

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30平方米=()平方分米

7平方千米=()公顷

课题 分一分(一) 课时 五(27)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一、创设情境

本学期初始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小数,还知道什么是整数、自然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叫做分数。

二、引导探索

(一)分一分

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2、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3、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二)涂一涂

(三)折一折

1、用依仗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与同伴进行交流。

2、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小组讨论:

(1)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1/4。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4。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4)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

3、介绍分数:像1/2,1/4,2/4,……都是分数。

(四)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三、拓展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设计与实施 篇7

(1)练习课组织方法单一。大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于练习题,往往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导入的方法单一、导入过程甚至一句话概括,因为导入没有趣味性,所以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出题模式陈旧,仅是大量罗列相关习题,既没有设置多种题型,也没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而且在练习教学时,只是学生先机械性的做题、之后教师对答案了事。这样的组织方法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收益,反而使教师讲解过于劳累,学生学习效率不佳,甚至学生在心理上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排斥感。

(2)练习题型针对性不强。首先问题存在于在对于学生的阶段认识上。学生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是承接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的过渡阶段,故而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都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是题型上的问题,题型的难易程度数量尚未完善。最后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设置练习题时,并没有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练习课效率低下。教师过于依赖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往往形成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套路;在教师教学思想中形成一种硬性任务,从而没有更多的师生间互动;教师往往忽略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也没有针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实践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二、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的有效性方法

(1)增强趣味,精心设计。对于课程的导入,最好是自然生动的导入,也可以采取从个别学生中引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因为贴近生活,可以更好地引起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兴趣。

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练习题这样设置如下:芳芳不小心把作业中的一些数字弄脏了。

3/5比0.○大,○/15比0.4小。

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学习程度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有必要注重的。制定练习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言之有物”,做到“实”“专”“精”不要过大过虚,因为它对学生的练习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难易结合,科学练习。怎样将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设计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呢?就需要把握好对题型的难易程度。题型不能过于复杂,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无法真正投入到练习题的训练中,课堂效果显然不会理想。题型太简单则激不起学生对于练习题的挑战心,也达不到检验和巩固新知识的效果。教师要合理设置小学数学高年级的练习题,做到难易相结合,不能重此轻彼,失去教学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抓住重点,在掌握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能力之后,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对题型进行适当的设置,然后针对设置的“坡度”,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点巧妙的贯穿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智力,达到练习的最好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整理与复习中有这样两个问题:

请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设置的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班级大部分学生,且难度并不大,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并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显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难度相对增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

在练习题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先稳固打好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做题时进行层层推理、举一反三等多种思维运算。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就是要学生清晰掌握计算法则,按法则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师生互动,提升能力。在近年来的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深入课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应该以真诚和友好的心态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并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练习题效果作出评价,从而达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练习题的结果,教师务必要带领学生去总结和反思练习题的对和错,并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发言总结自己的做题情景。教师可以借课堂小结的机会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师可抓住小结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1你在生活中发现了那些数学问题?把它们写下来。你能解决吗?

2快要上中学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体现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而且还能启发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运用抽象思维和创新的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并能培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去发现和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

新课标下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练习题 篇8

一、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习题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习题设计的趣味性是激发学习学习的重点一点,如果给学生的习惯具有足够的科学性与趣味性,从简单到繁杂,学生做起来既顺手效率又高。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特征一课学习时,我提前一天让学生进行预习,并给学生提示预习的方案,让学生回家每人做一个木制的平行四边形框与三角形框,再用纸剪或者画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与观察发现平行四边行的基本特点,并把这些特点记录下来。这样。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对平行四边形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急于通过上课了解自己的实验是不真实,并得到同学与教师的认可。这种教学方法正是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把知识的学习真正实现主动性。

二、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

练习题的难度要适中,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优秀生,可以适当培养难度,培养他们的探究性,促进他们的挑战欲望,思维潜能进一步挖掘。比如,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一单元后,我设计练习时就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让学生选择大小适中的不规则的石头、苹果、马铃薯等作为实验物。再找一个量杯,让学生动手测出所选物品的体积,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开放性练习题,在练习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开发,思维也活跃起来。这样的练习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锻炼了学生的多项思维,既需要认真操作,还要测量、记录、计算,在操作还要做到严谨,这样的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形成科学研究的好态度。

三、从生活实验出发选择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在数学教学时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素材作为练习题。给他们一个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身边。比如,在教学统计的学习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长期的作业,从这个月份起,记录自己家里的电表用电度数,再把上交的相应电费做好相应的统计,把数据画成表格,了解一下自己家里的用电量在每个月份的不同,哪个月用得多,哪个月用得少,并分析电的用量与什么有关。通过分析,既学会了统计知识又懂得了注意节约用电的道理,形成一种节约意识。

四、及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

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我们对错误不应该排斥,而是应该分析这些错误,并及时给学生纠正。所以,在设计习题时,也可以根据知识的难点与重点、易犯错误点进行设计,甚至要准确的预设学生可能出现错误较多的点,适当设计一些题目,甚至是有意布设“陷阱”,让学生走进这个陷阱。然后,老师针对学生的错误与大家探讨、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指出在以后再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的点,通过这种习惯的练习,学生再做此类题目时就会注意了,从而产生防错的能力。

五、学生自己选择练习题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提出了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培养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中要加强,也要学会合作。数学知识越来越开放,很多内容是独立无法完成学习的,需要同伴的合作,需要与教师的合作,老师不是练习题评改的权威,还要有学生的参与,甚至是家长的参与,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练习的布置不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把权力适当的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比如,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给学生一些题库,让学生选择,或者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自己出题自己给出答案,或者几个同学相互设计练习给对方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自己设计一份数学报,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与加强自己的数学知识巩固。还可以出一份以计算为主的试卷,自己设计自己给出试卷的得分。或者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份社会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

总之,数学练习是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发展知识的活动,是知识的实验,我们在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让学生在练习中练出真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瑾.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1(13)

[2]张桂琴.培养有效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6)

[3]徐秀娟.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0(25)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篇9

学 生 活 动

生:能看出一班订26份的《儿童报》、32份的《小画报》、39份的《小故事》,但合计那栏被墨水弄脏了。

生:能看出一班订26份的《儿童报》、32份的《小画报》、39份的《小故事》,但合计那栏被墨水弄脏了。

生:二班的《儿童报》这栏被弄脏了

生:三班是《小画报》这栏看不清楚了。

生:四班的《小画报》和《小故事》都只能看见一半,另一半被墨水盖住了。

生:因为一班丢失的是合计这栏,这是三种报刊的总和,所以要把三种报刊的数量加起来。

生:我是把合计的98减去40,再减去《小画报》的37,得到的21份就是《儿童报》的。

生:我算出来也是21份,但我是先减37再减40的。

生:表示《小画报》和《小故事》的总和。

生:每个算式都是把个位和十位数调换位置后相减。

生:第二个算式的减数是第一个算式的差。

生:第三个算式也是。

教学反思

课题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 教时            46

学  习

目  标 1、使学生巩固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运用跳绳等实际情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学习兴趣。

学  习

重  点 巩固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丁丁的学校举行了一场有趣的跳绳比赛,我们一块去看看,好吗?

二、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比赛的现场,趁比赛还没开始,我们先进行一次夺星比赛,好吗?

2、跳绳比赛。

师:通过刚才的夺星比赛,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夺星小能手可真不少。现在就让我们轻松轻松,一起去观看跳绳比赛吧!

师:本场比赛没人有三次机会,首先向大家隆重介绍参加本次比赛的三名选手,从左往右分别是:小聪、小明、小亮。他们都已经准备好了,比赛现在开始。

师:小朋友们,这场比赛精彩吗?接着我们一起看看比赛的结果吧。

师: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刚才比赛的结果。大家从这张表格里,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不小呀。那么你们能有获取到得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三个问题吗?

师:请大家翻看课本81页找到第2题,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

师:大家商量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你的成果?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解决第二个问题

师:xx小组的小朋友真厉害,成功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哪个小组也能像我们这样,来说说第二个问题?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3、解决第三个问题

师:xx小组也很棒,也成功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接着我们继续解决第三个问题。

三、课时小结

师:今天我们观看了一场有趣的跳绳比赛,大家开心吗?谁能说说在今天的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学 生 活 动

生:好

学生独立做题,然后集体反馈。

生:我知道了小聪前两次比赛,每次各跳多少下,三次共跳几下。

生:我还知道小明前两次比赛,每次各跳多少下,三次共跳几下。

生:我知道了小亮前两次比赛,每次各跳多少下。

生小组交流

反馈

生:我们组认为: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了54下,小明共跳了58下,小亮共跳了56下。

生:因为小聪第一次跳了24下,第二次跳了30下,24+30=54(下),两次共跳54下;小明第一次跳了29下,29+29=58(下),两次共跳58下;小亮第一次跳了26下,第二次跳了30下,26+30=56(下),两次共跳了56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复习教时

47

学  习

目  标 1、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自我评估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学  习

重  点 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练习三7--13题。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

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4-7 =      11-5 =      11-8 =

16-7 =      15-6 =      12-6 =

14-8 =      17-9 =      13-6=

二、练习:

1、第7题:

(1) 明确要求:看谁全都能做对。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2) 学生独立完成。

(3) 订正答案。

(4) 对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2、第8题:小动物爱吃什么?

(1) 明确要求:各种水果和蔬菜的旁边有算式,小动物旁边有得数,算一算,看看这些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2)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3) 订正答案。

3、第9题:渗透函数概念。

(1) 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看看被减数、减数、差有什么特点。

(2)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得数。

(3) 小组讨论。

(4) 教师小结:被减数不变的情况下,减数增大,差随之减小,相反减数减小,差随之增大。

4、第10题:在    里填上“〉”、“〈”、“=”。

(1) 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完成。

(3) 全班一起订正。

5、第11题:

(1) 看图:说一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

(2) 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得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3) 引导学生读一读图中对话框中的内容,根据此内容列算式解答。

(4) 订正。

6、第12题: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第13题:

(1) 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

(2) 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3) 列算式解答,订正。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2-5=7(只)

7+6=13(只)  13-7=6(只)   13-6=7(只)

课后小记:

课题八       用数学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例3、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    11-8=      8+3=     18-9=

13-7=    11-3=      18-9=    11-9=

15-8=    11-7=      8+7=     16-8=

15-6=    17-8=      16-7=    17-9=

14-6=    9+5=       13-4=    12-6=

13-6=    9+9=       11-2=    16-9=

12-7=    6+8=       15-9=    14-9=

二、 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

(1) 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 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 。

(3) 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

(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

(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

(1) 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3-6=7(人)    8+6=14(个)    16-9=7(人)

课后小记:

课题九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四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四:

1、第1题:

(1) 看图,读题,明确题意。

(2) 指名说图意。

(3) 列算式解答。

2、第2题:

(1) 读题明确图意。

(2) 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3) 订正答案。

3、第3题:看谁都能算对。

(1) 明确题目要求。

(2) 学生独立算出得数。

(3) 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

(1) 看图明确要求。

(2) 读题,同位两个口头列算式解答。

(3) 在书上填写。

5、第5题:

(1) 明确要求:找朋友。

(2) 口算得数并连线。

(3) 订正答案。

6、第6题:在       里填上“〉 ”、“〈    ”或“=”。

(1) 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填写。

(3) 订正答案。

7、第7题:

(1) 看图,明确图意。

(2)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学生根据图意提问题。

(4) 列算式解答。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15-7=8(只)   15-6=9(只)

2、15-6=9(个)   15-7=8(个)

4、13-6=7(人)

课后小记:

课题十   整理复习

课型:复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退位减法表。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重新排出一个减发表。

教学重点: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具准备: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4-9 14-8 14-7 14-6 14-5

15-9 15-8 15-7 15-6

16-9 16-8 16-7

17-9 17-8

18-9

二、引导学生找规律:

1、仔细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看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一共有多少个?

2、小组活动: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互相商量商量,看看这个表有那些规律?

学生可能找到横、竖、斜等各种规律。

3、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启发: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算式卡片重新排一个表,以展示各组的新发现。

四、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说一说差是6的算式有哪几道?除了表中算式,还有哪些?生答,师板书。

2、看一看这些算式,哪些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是我们刚刚学习的?哪些是以后要学算式?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4-9 14-8 14-7 14-6 14-5

15-9 15-8 15-7 15-6

16-9 16-8 16-7

17-9 17-8

18-9

课后小记:

课题十一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五1~7题。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1题:把差是6……地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小组合作完成。

2、第2题:

(1) 看图,明确题意:一图四式。

(2) 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3) 根据图意和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

(4) 订正答案。

3、第3题:

(1) 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学生独立完成。

(3) 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

(1) 明确题意:根据图写算式。

(2) 学生自己尝试读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3) 列算式解答,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5、第5题:

(1) 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仔细观察竖着每一组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 学生书写得数。

(3) 订正答案。

(4) 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6、第6题:小松鼠采松果。

(1) 故事形式引出:有一天,松鼠妈妈对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们就去森林里采些松果来吧!”小松鼠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两只小松鼠回来了,松鼠妈妈看到孩子这么能干,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松鼠弟弟说:“哥哥猜得多,我只采了5个。”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松鼠哥哥采了多少个吗?”

(2) 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 口头列算式解答。

(4) 写在书上。

7、第7题:旅游公司汽车出租情况。

(1) 看统计表,明确要求的是还剩多少辆?

(2) 学生根据题意自己解答。

(3) 订正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4、16-9=7(只)

6、12-5=7(个)

课后小记:

课题十二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五8~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8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 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学生独立完成。

(3) 订正答案。

(4) 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2、第9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 看图,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2) 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

(3) 订正答案。

3、第10题:比一比。

(1) 明确要求,看谁先夺得红旗。

(2) 各小组派代表参加比赛。

(3) 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并奖励给一个小标志。

(4) 再加入几组比赛题,尽量让学生多参与。

4、第1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 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2) 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订正。

(3) 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5、思考题:小组讨论完成。

一共12人,每两人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能插入11人。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四、补充练习

1、在  ○  里填上“〉 ”、“〈    ”或“=”。

5+6 ○8            13-6 ○6           12+2 ○15

15-7○ 6           16-8○ 8           11-2○ 7

12-6 ○15-4     10+5○ 13-7     17-9 ○18-10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1-5=6      13-4=9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篇11

数学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就此,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学习上的成就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1)练习课,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练习。如计算内容的数学练习课,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视算笔答”,让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口算练习中,继而由算得快的小组“开火车”顺次接力报得数,其余学生核对,这样不仅全体学生都得到了练习的机会,而且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练习课,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想法,或是想法数量上的差异,或是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差异,或是想法水平的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想法,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交流的机会与舞台。他们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

二、课堂流程设计:由传统的直线型向板块式结构转变

以“传统的直线型”为特征的教学,依赖许多细小琐碎的环节前后紧扣的递进串连。并且,这些环节往往借助于师生问答来支撑和延续。由于它是前后递进的单线通道,所以前一个环节教学行为落实情况的好坏,就成了影响后一个环节继续展开的主要因素。同时,因为课堂环节多了,所以对学生而言每个环节的体验空间就相对减少了。而以“板块式结构”为特征的教学,则是依靠围绕教学主线精心设置的若干个课堂板块的科学架构。可以看出,“块状弹性结构”的实质是“精简环节”,从而更显教学预设的粗旷。但就是这种粗旷,解放了师生为急于追赶“传统的直线型”中的后继环节而匆匆奔走的步履,使得师生有了更为宽裕的时空余地来充分突破各独立板块的预期目标,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下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练习课》的两次教学设计,结合这节课谈谈自主建构式课堂教学的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一”和“设计二”。

设计一:

(1)复习回顾:你能分别说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吗?谁能说一说四边形的关系。

(2)基础知识练习:判断、选择、填空。

(3)基本技能练习:画高、画指定底边上的高。

(4)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5)课堂作业。

设计二:

(1)谈话揭题,明确目标。

(2)回顾特征,理清关系。

课件出示要求:(先独立自主学习后同桌或者小组合作学习)

①在点子图上画出四个形状不同的四边形。

②画完之后与同桌说说您画的是哪种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

③借助于自己画的四边形填写下表,然后完成后面的集合图。

④全部任务完成之后准备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汇报。

(3)落实重点,强化难点。

①课堂小练。

②判断下面的红色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吗?

③画出下面图形中指定边上的高。

(4)拓展提升,课外延伸。

①变一变。

②你还想研究四边形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设计一从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教师预设了“复习回顾——基础知识练习——基本技能练习——综合运用——课堂作业”的直线型流程。在教师的想象中,这一个严谨周密的设计,足以支撑课堂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对学生而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就好像是跟随着教师行进在一条狭窄封闭的通道里。没有旁逸斜出的余地,没有驻足细品的时间,更没有回望反思的机会,师生双方就在这样貌似顺利的数学课堂中“蜻蜓点水”。这样的数学练习,缺乏应有的自主探究,缺乏必须的个性体验,因而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感悟。

设计二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预设了三大板块:其一是“回顾特征,理清关系”的“串联运用”板块,在这一板块中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填一填”等活动将知识串联起来,特别是借助于表格的填写来弄清楚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其二是“落实重点,强化难点”的“练习运用”板块。在这一板块中,教师根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教学当中的重难点设计一些题目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反馈中纠正错误、交流想法和思维共享。在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其三是“拓展提升,课外延伸”的“综合运用”板块。在这一板块中,通过一道开放习题的探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并且打通“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联系,在思辩中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和数学思考的深刻性,使得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条“知识链”。这样的设计,流程板块减少了,但探究空间却更为宽绰了。

三、课堂练习设计:由单一呆板型向鲜活开放型转变

设计一在基础练习环节的三种类型的习题,大部分题目是记忆性内容的考察,缺少理解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的习题和材料,而且这些习题大部分是书本上的习题(原本照搬),材料的呈现方式也都比较单一,全都是课件一题一题出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课件出示——学生回答——交流辨析——纠错矫正”的“雷同”方式组织教学,无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数学材习题设计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知识理解效度的重要因素。

例如:判断题: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 )

②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 )

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每条高都是相等的。 ( )

④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

虽然考查的知识点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有平行四边形概念的考查,有平行线的特征的考查等,但这类题目形式简单,是纯文字类型的题目,学生比较“感冒”,综合性、趣味性、开放性都不够。

设计二本节课的练习不再是一道道习题的再现,而是分为三大板块的设计,每个板快中都有着一条线串联起来,第一个板块选用“画四边形、填写表格、填写集合图”等材料,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且对于四边形间的关系理解的如何?”,都是围绕“特征和关系”这条线设计的一组练习材料,层层递进,要求逐步。第二板块是围绕“高”这条线展开的,设计了几道基本习题的练习,然后就直接进入难点的练习(画高的练习)。第三板块的材料都是围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及区别”这条线设计的,无论是给平行四边形加一条线得到一个梯形,还是给梯形加一条线从中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都是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最本质的区别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样的数学材料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但“点到为止”的,而是“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的!

正所谓“攻在课前,功在课堂”。练习课教学,我们在迷惘中前行。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始于迷惘,而又将终于更高水平的迷惘。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小学数学有效性练习的设计与运用》.《小学数学参考》,2013—8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策略探索 篇12

一、情境再现,回顾旧知

数学的教学,一般而言,是枯燥无味的。而进行数学知识的练习,更是枯燥得“雪上加霜”。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情景引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上数学练习课的兴趣。

例如,在上“商不变的性质”练习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课件,讲述“狐狸兄弟卖麦子”的故事。

狐狸四兄弟为了提高销量在自家门前贴出了促销广告,老大为了抢生意,说:小麦特价了,2千克卖8元钱。

老二一看老大的生意好,眼珠子一转说:20千克卖80元钱。

老三眼珠一转说:我这里小麦批发,200千克卖800元钱。

老四看大哥、二哥、三哥都搞活动,也在门前贴出牌子说:小麦甩卖,2000千克卖8000元钱。

如果你要买小麦,你会买谁家的小麦,为什么?

你能用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列出算式:8÷2=480÷20=4,800÷200=4,8000÷2000=4。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虽然卖的斤数和钱数都在变化,但是每斤的价钱都是一样的。这是应用了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得到的结论。

回顾: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看来,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我们做决定提供依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商不变的性质的练习课。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在狐狸比赛卖小麦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回顾商不变的性质的推导过程,把“商不变的性质”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深化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的认识,并调动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思路梳理,知识再认

思路梳理这一环节中能使学生对刚学的新知识加深印象,特别是对学生进一步弄清解题方法及计算方法大有好处,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这一练习所围绕的知识点。因此,在进行练习前应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再认。

例如,教学了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在练习前,我出示了下面图片:

因为一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教师有意识的出示自己整理的成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梳理成果的呈现方式,加强直观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梳理得简洁、全面、美观。

三、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分层练习中的“分层”一是指习题分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提高性或扩展性练习;二是指因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做题的速度有差异,分为提高性或拓展性练习,是为调控练习时间,培养优等生数学能力的选做性练习。

练习一般要经过模仿,熟练与创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能初步形成阶段,题目是基本的,模仿性的;第二阶段是巩固阶段,有变式题、小型综合题。当这些技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熟练后,就要转入第三阶段———技能的发展阶段,练习题注重综合性、灵活性。练习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上三个阶段,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要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之后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在上“图形的周长练习课”时,我用“乡村游”的情境,设计了三个练习。

练习一:走进开心农场,通过解决给开心农场围篱笆的问题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进行巩固。

练习二:走进农家乐小木屋,通过解决装木条的问题,使学生明白做题时不能一成不变的思考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

练习三:走进农家小院,再次解决围篱笆的问题,通过操作,讨论,让学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再次感悟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乡村游的情境串起整个练习过程,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练习题选取的都是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遵循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当堂检测,评价完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检测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优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设计实效性、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的题目,既能检测学生对本课练习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消除对检测的紧张情绪,增强对数学课程的喜爱。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篇13

活动内容:比例知识的实际运用

活动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l、通过“求旗杆的高度”、“画操场平面图”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活动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纸、笔、直尺、卷尺、竹竿

活动时间、地点:晴天、学校操场

活动课时: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观察了吗?在我们生活的这座美丽的校园里,有很多事物与数学知识都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

二、布置活动要求

1、全班学生按学习和实践能力分成结构基本相同的若干个小组。

2、根据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来完成下面三项活动:

(1)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

(2)为操场中心路重新设计一种地砖,并计算大约需要的块数;

(3)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三、师生共同活动,完成活动要求

(一)测旗杆的高度

1、提要求:

师:“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吗?”

2、师生共同讨论:

让学生大胆设想,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小组、集体讨论,发表意见。然后排除一些较复杂或不可行的方法,选择较实际的方法。

如:可选—‘高——矮两位同学,立在太阳底下,分别量出身高和影长,然后,算一算,想一想,在同一时间,身高和影长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也可能选竹竿等其他物体)。

3、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1)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时间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2)在同一时间分别量出旗杆影长、身高和人影子的长度,用正比例方法求出旗杆的高度。

4、检查成果:让小组间交流测量计算的结果。

(二)“小小设计家”

1、激发设计激情

师:“同学们,校领导决定重新美化一下校园环境,打算重新铺设中心路地砖,如果让你来设计,你选什么样的地砖,需要购买多少块呢?”

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不管铺设什么形状的地砖,操场中心路的总面积是一定的,所以先算出计划铺设一块地砖的面积,然后用反比例的方法求出所需的块数。

3、学牛动手测量计算

让学生按自己的设计计划,动手量一量、算一算

4、评比小结:同学们的设计都不错,老师会把你们的想法反馈给校长的。

(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三)画操场平面图

1、提要求;各自在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尺画出操场平面图。

2、师生探讨:

(1)要画平面图,必须先知道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首先要测量所需实际距离和确定比例尺。

(2)实际距离可测量,该用怎样的比例尺呢?

学生讨论得出:因为各人纸张大小不同,我们不能采用相同的比例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纸张大小的比例尺。

3、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测量,并在纸上画出平面图。

4、评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四、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你感受到了什么?

上一篇:儿童保健工作计划下一篇:动物的谜语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