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练习课高效化

2024-08-04

数学练习课高效化(精选12篇)

数学练习课高效化 篇1

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 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课型之一, 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之多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 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练习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教学, 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营养餐.我们经过探索实验, 逐步形成了“三段五练”练习课教学模式.所谓的“三段五练”, 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流程图来体现.

一、创设情境, 回顾梳理

这一环节是练习课的开始部分, 我们通常在几节新课或一个单元之后安排一节练习课, 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这一阶段所学知识的梳理, 更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进而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首先对某一阶段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新知时创设的情境, 系统整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内容, 通过再现唤起学生对知识内涵和组成因素等认知的回忆, 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回顾, 学生对所学新知进行温习和再现, 沟通最近发展区与已有认知结构的联系;通过梳理, 学生将新授课的所得进行再认识和再加工, 归类整理.本部分所占用的时间不宜太多, 主要是通过学生交流, 结合教师点拨, 帮助学生把新授课的所得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另外, 通过本环节交流, 要了解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学习还存在什么问题, 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设计课堂练习内容时要有的放矢, 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然后围绕目标对教材的习题进行选择重组, 合理设置练习课的教学起点.

二、深化练习, 巩固拓展

深化练习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教师可以延续新授课的现实问题创设情境, 也可以根据练习内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串,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 认识到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要从基本题入手, 再过渡到变式题, 发展到综合题, 最后延伸到思考题, 让知识在基本题中得到巩固, 在变式题中得到加深并能灵活运用, 在综合题中得到对比沟通, 在思考题中得到升华启智, 帮助学生把内化了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 巩固新知———基本练

基本练习的目的是以巩固新课所授内容的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思路等为起点, 教师应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有针对性地出示仿照例题性质的练习题, 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层面上的重点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 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基础练习要注意低反馈, 要为广泛基本练习打好基础.我们把这个环节的练习称为“打桩”式练习.

2. 克服定式———变式练

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式, 出现按习惯思路思考问题, 按一定的模式解答问题的心理倾向, 碰见常规题型, 思路比较清晰, 解题速度快, 而对叙述形式稍有变化的习题便难以应付.为此, 在练习设计中, 教师要围绕知识点的本质要素, 编写变换图形方位、条件叙述的顺序、数量关系等要素的变式题组, 给学生提供充分、全面的变式练习, 帮助他们掌握本质, 触类旁通.这种练习教学旨在进行知识本质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这种练习需要本着小步子、密台阶、高成效、快节奏的指导思想安排几组习题, 进行集中训练, 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汇贯通, 我们称之为“魔方”式练习.

3. 串线联网———综合练

这是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扩展思维广度的练习.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使新旧知识紧密联系, 融为一体, 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练习题的设计既要有重点, 又要有综合性.重点部分要深入练, 易混易错的要对比练, 通过同中辨异, 异中求同, 达到把握知识本质, 使新旧知识串线联网的目的.在练习时, 既要注意对教学目标的覆盖面, 又要突出“双基”, 突出“重点”, 题量不能过大、偏难, 形式要不拘一格, 我们称之为“拉网”式练习.

4. 拓展延伸———发展练

这一环节的练习我们可以理解为提升练习, 创造性练习, 拓展练习, 即根据练习内容设计一个与旧知相关联, 但又能从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等角度提升的环节, 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 实现迁移水平的练习, 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环节练习需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让这些学生和大家一样“吃大锅饭”, 局限于基本性、综合性题目的练习, 将不利于他们的提高与发展.为此, 教师要提供适量的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当然, 这个“难”并不是提前渗入尚未学过的知识, 而是难在思维上, 应难而有度, 难而可攀.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这类练习时, 既注意求同思维训练, 又注意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样的练习把知识、思考、趣味、动手操作融为一体, 练中有变, 变中有比, 比中求深,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我们称之为“蹦极”式练习.

三、回归情境, 总结提升

本部分是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师生总结, 使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 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 从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形成知识网络.同时, 通过回归情境, 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下课前也可留下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 引发学生对与本节练习内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课堂结束阶段, 还可以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 及时反馈矫正, 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评价, 进而对本节课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 体验快乐与成功,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教学实践证明, 练习课中“当堂练习, 自主练”这一环节有效保证了课堂练习效果

上好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 其难度不亚于上好一节新授课, 只要我们用心去“搭配”数学营养, 并认真去“烹制”, 练习课就一定能发挥它的“营养”功能.

数学练习课高效化 篇2

数学知识的巩固、内化、扩展离不开必要的练习。练习的基本形态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机械的“题海战术”;二是科学的“智慧战术”。我们需要的就是第二种。所谓智慧战术,关键的环节就在于练习设计,练习设计的科学、有数学味、有挑战性、有思维含量、有数学思想才是智慧的。下面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题的设计给老师们提几点建议,希望大家根据不同的课例借鉴的采用。

一、练习设计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研读资料。

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联系前我们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相关教辅资料。这些资料有大量的题目具有很好的联系价值。必须在练习设计前进行全面通读,知道哪些是基本知识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学生容易错的,哪些是通用的,哪些是有个性的,唯有对所学内容全面整体的把握,才能知道哪些需要练,哪些要重点练,哪些可以少练。

第二步:整合题材。

在研读的基础上,对这些练习进行适当的归类,一般可以归类为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重点练习(强化练习)、应用练习、综合练习等。每个练习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细化,如基本练习

(一)、基本练习

(二)、练习安排一般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每一小类的题目同样也按照由易到难的次序进行编排。

第三步:创编新题。

每节课都要有一定量的创编题,创编题一般具有综合性、思维性、新颖性、生活性,内容贴切性(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延伸性(适当的拓展区别竞赛题),既然是创编题就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去收集,搜索。

第四步:下水解答。

所有题目编写完以后,教师要把所有的练习做一下,通过下水解答,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不曾预料的问题,以便及时更正。通过下水解答,就能掌握每个环节的练习需要多少时间,通过下水解答也往往会有新的灵感闪现,及时修改完善编制的练习,进一步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练习设计就像写一篇作文一样,需要多次的修改和完善,下水解答能有效地监控练习的质量,这一环节往往被很多教师忽视,需要引起大家的重a视。

二、课堂练习的使用

第一步:学生整体练习。教学中,到了课堂练习这一板块时,一般可以采用整体练习的方式进行。如本节课安排5道练习,教师可以一下子让学生整体练习5道题,而不采用做一题评讲一题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安静地、独立地静下来进行练习,另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

第二步:全班校对,可以采用同桌互批或前后座互批的方式进行。

第三步:呈现典型错例,认真分析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教师在全班校对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的练习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提出,让学生一起查找原因,引以为戒。

第四步:及时订正和完善。

第五步:反思练习过程。请学生说说解答这些题目有什么经验和诀窍,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这样的练习操作效果十分明显。

三、各种课型的练习设计 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一般包括:即时性专项练习、整体知识巩固练习、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所谓即时性专项练习就是指某个例题教学之后的一个新知识点的即时练习,练习的内容一般比较单一和专项,重在知识点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所练习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前后之间的联系不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题量也不多,一般安排2-3分钟的练习量。

整体知识巩固练习就是指教完本节课所有教学内容以后的一个整体练习,这里的整体练习一般安排由易到难的几个层次,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巩固和内化。整体练习一般要安排8-10分钟的练习量。当然,有的新授课也可不用及时性练习,直接采用整体知识巩固练习的形式。因为有的数学新知识之间的练习是比较紧密的,中间穿插及时性练习,会影响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因此,设计什么练习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不能搞一刀切。

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应该很容易理解。不过这里要提醒的是,在布置这两项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分层,可以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进行分层。所谓必做题是对每个学生要求的,所谓选做题当然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这里的必做题的难度系数不能超过教材上练习题的难度。选做题不能是竞赛题,只是在新知的基础上适当的延伸,不要过分追求难度,而应该在情景的创设上、解题的策略上、思维训练的灵活性上动脑筋。课堂作业这样要求,家庭作业也同样有这样的要求,家庭作业的分层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数学课外阅读。

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

数学练习课上的练习最好采用板块式的教学设计。在设计练习课的练习题时首先要做的是明确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应该是什么,要整体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所练习的内容,由易到难设计几个专题版块,编排时要遵循先单一后综合的原则。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同样采用板块式练习的方式进行。每个版块练习以后要及时捕捉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及时分析、纠正。同时在每个版块练习结束以后要有一个简短的小结。板块练习以后就可以做课堂作业,课堂作业的设计还是应该围绕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设计,这里要对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学生熟练掌握的就可以不练,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多练,特别是要多加一定量的情境变式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效果。

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

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大致和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的方式方法差不多,只是在联系的范围上更广一些,题型上更要丰富一些,整合度更高一些。在进行板块练习时既可以按知识点进行分块练习,也可以采用分题型分块练习,如:填空、选择、操作、简答题以大题型的匪类方式进行练习。如要练习填空题,可以收集本单元的重点填空题、典型填空题、让学生整体练。这样学生建构的知识可能更系统化。复习课上的练习设计和练习题的操作,基本上和上边所谈的练习课的操作要领没有多大区别。

数学练习课高效化 篇3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课;思想方法;知识体系

一、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建立完备的数学知识体系

通过仔细研究多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数学题目考查的并不是学生要有一些开放性的思路等,而是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因此,在高三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效率,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教师首先应当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重视学生的“双基”教学,使学生对数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及方法等有一个清晰透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数学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发现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使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加条理化、有序化和网络化,便于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迅速地将相关的数学知识激活,从而更加迅速地突破数学题目的难点,找到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而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储备更加快、准、稳地将题目解答出来。

二、在复习课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数学思想,比如数形结合思想,将文字型的题目与图形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思,通过利用图形使自己更加清晰明了地解答出题目,还有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思想等。由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将一些较为基础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部分数学题目考查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了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将抽象的题目具体化、将复杂的题目简单化。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思想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正确率将题目解答出来,提高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三、设置一些富有层次化的巩固练习

高三数学教师在为学生构建了完备的数学知识体系、向学生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之后,为了提高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应当给予学生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主要要注意以下两点:

1.练习设计上要分层

对于学生而言,不同的学生之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为了提高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在给予学生相应的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时,不能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策略,应当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从而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使他们均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比如,教师可以为一些数学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进行练习,为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补充一些基础题和中档题,为尖子生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从而突破综合性强的题目,顺利地解答出来。

2.练习反馈上的分层

为了提高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率,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三数学教师,在给予了学生相应的富有层次的练习后,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完成了教师布置的练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反馈,从而对自己的练习有一个正确、及时的认识,帮助他们发挥自己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优势,弥补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积极向上的教师反馈也能够使缺乏信心的学生重拾信心,使其他的学生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更加富有成就感。对于一些尖子生而言,教师在给予反馈时,注意不要使学生过分膨胀,产生自负的心理,对他们要褒中有贬、贬中有褒,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应当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元素,同时也要努力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从而使自己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陈曦.浅谈对高三数学复习的一些看法[J].读与写(上,下旬),2016.

[2]刘东,阎平.浅谈高三数学复习与注意事项[J].文理导航 (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

[3]张青峰.高三数学总复习中的引导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

[4]付永茹.如何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实效性[J].中外交流,2016.

数学练习课高效化 篇4

关键词:课改,练习讲评,“生生互动”,小组合作,高效课堂

练习讲评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英语练习讲评课上,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教师站在讲台上, 激情飞扬, 娓娓道来, 不乏细心和耐心, 唯恐因漏讲一句、少讲一遍而使学生蒙受损失;而学生们似乎是很不领情, 上课爱听不听, 无精打采, 疲于应付, 课堂气氛沉闷。很多时候老师讲了等于白讲, 学生遇到题目还是不会, 这样的课堂效率一定高不到哪里去。

教育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教学改革的结果, 就是要解放老师, 就是要将学生从“苦海”“题海”中解脱出来。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ick Allwright提出:如果语言教师能组织一些活动来吸引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意义上所学的内容, 使用所学的外语、通过交流来解决问题, 那么语言学习就会自然发生。因此, 在英语试卷讲评过程中, 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如今要鼓励的生生互动, 小组合作, 就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 就是要让学生之间找到共鸣, 互相合作, 自己解决自己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一、生生互动在练习讲评课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 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 它是克服困难, 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我们的英语练习讲评课上, 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供给学生互动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主刀”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想英语的练习讲评课轻松愉快, 就得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全过程中, 让学生快乐自主地进行学习。轻松愉快是指教学过程要轻松愉快, 只有教师教得轻松愉快,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其中愉快更含有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因为只有好的教学效果才会带来真正的愉快。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合作是交流的前提和保证, 没有合作就谈不上交流, 没有交流就不可能相互帮助和促进;交流和沟通、帮助和提高是合作的目的和归宿。在学生进行的小组活动过程中, 不但能够帮助老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涉及不到的问题, 还能加速学生吸取新知识的速度, 最大限度节约了学生学习时间, 同学之间还可以交流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 加速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帮助老师减轻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负担, 还能为同学分忧, 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密切同学关系, 营造团队氛围,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早日走上“自学成才”之路。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位学生充分展现个体能力, 在学习交流中显示出个体的学习能力、个人素质和自己的个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速度得以提高, 这样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 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 并给自己今后的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能够激起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奋进的士气, 不甘失败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二、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互动, 让课堂愉快高效, 我们应帮助学生养成如下的习惯

1. 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小组活动前, 应让学生独立思考, 分析练习中的得失。这样在小组互动过程中, 每个学生的发言才更具实效。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思考才能有对问题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才能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互动性, 这样更有利于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否则, 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 会使我们思维的深刻性受阻, 影响思维品质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主要条件。”

2. 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的习惯。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信息交流和认知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既要求学生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互补整合, 最重要的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做到客观公平。不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体发言, 每个同学都要按照自己的分工积极参与, 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从而找出适合小组成员的解题办法和思路。

3. 认真倾听和讨论其他同学发言的习惯。

合作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交流和审美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 我们不但要会说、善辩, 而且还要学会尊重他人, “学会倾听”。如在发言过程中不要随便打断其他同学、要抓住同学发言的要点重点并作出客观的评价等。

4. 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为使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开展, 同学们应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按照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讨论过程中要“活而不乱”, 要紧紧围绕主题进行, 切忌离题。

数学练习课设计数学论文 篇5

一、方法多样“出彩”

1.练习形式出彩

有的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形式单一,这样的形式往往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而形式多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随时有新鲜感,而且能让学生总是处于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如我在“减法认识”的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三道算式:80-50=80-=5030+()=80让学生在完成后比较三道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学生对“被减数、减数、差”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教学“比多比少”的练习时,设计了三个题空:13比8多()8比13少()13比()多8让学生对比思考,通过练习,学生明白了三个空都是用13-8来计算,只是所问的形式不同。

2.解法多样化出彩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同一道题的不同解题方法,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我让学生上台板演23-8的计算过程,结果学生做出了:23-3-5=15;13-8=5,10+5=15;10-8=2,13+2=15让学生动手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二、激励竞争“出彩”

每个学生,特别是小学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好胜心,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在数学练习课设计中,我引入竞争,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课堂上呈现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良好局面。所以,设计练习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激励方式,让每个学生都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如我在“九宫格”的填空教学中,当学生读完题目后,我告诉学生我想到了12种不同的填法,然后让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个组能找到更多的填写方法,学生在竞争中不甘示弱,积极探究,主动思考。最后,令我没有想到的`是12种方法居然都有学生想到了。将自主探究权交给学习小组,组员们齐心协力、积极探索,个个都为小组的荣誉而努力。这样的设计,比教师在课堂上一遍一遍地重复讲、学生不爱听、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相比,真是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三、多媒体辅助“出彩”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代替了原来简单的黑板加粉笔的模式,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对于枯燥、抽象性强、逻辑思维性强的数学学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为学生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搭起了一座桥梁。许多教师在新授课中已经广泛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练习课中虽有使用,但很多仅限于习题的呈现,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其实,在练习课中灵活运用多媒体,不仅能让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如在一年级学生做练习时,我会激励学生:看谁做得又快又对,谁书写最认真,谁坐得最端正,我就展示谁的作业。到了展示环节,我又激励学生: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发现同学的作业中有没有错误,谁最先发现,我又展示谁的作业。学生在教师一连串的语言激励中,都想表现自我,不仅完成作业的速度快、质量好,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纪律也至始至终保持良好。另外,一些有多种解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电子白板上书写,既能满足学生对白板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

四、结语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 篇6

一、课堂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幷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尤为重要。通过趣味性练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质疑,产生求知欲,从而积极思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学,而我马上判断出是否被3整除,学生用竖式验证后,头脑中便产生了“老师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算出来?”的疑问。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找到其中的规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把单调的学习变得有趣,把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孪生兄弟”的游戏环节,把分数卡片发到学生中,当一位同学出示一张分数卡片时,要让学生判断自己手中的分数是不是和同学手中的分数大小一样,如果一样就高举分数卡片幷大声说出这个孪生兄弟是怎样辨认出来的。学生通过游戏能快速找到8/16=4/8=1/2;21/28=3/4等等。

二、课堂练习设计要有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这就是说,数学在生活中来,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所以,教师要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我设计了“找同学”的练习,1.学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学号是最小的质数3.学号是最小的合数4.学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5.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的设计,点燃了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的强烈求知欲,积极参与,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设计为学生自己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如教学《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出现练习“把两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拼成最小的呢?”这样,我就引导学生操作:学生用两本完全一样的数学书本动手拼一拼(合并最大面、合幷最小面),用眼看一看,算一算拼成的大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再根据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求出问题所要的答案。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一操作练习,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提高了动手和实践能力,化抽象为直观,唤起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

以上几种练习的设计,充分遵循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总之,练习不再是单纯的做习题。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导的练习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信息、生活领域中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发挥课堂练习在学习知识技能中的最大效应,力求达到高效课堂。

数学练习课高效化 篇7

一、趣味练习巩旧知, 享乐趣学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 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作业欲望, 促进学生自主练习, 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高昂的学习情绪, 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巩固练习, 可以设计“漫游知识宫”的趣味游戏练习。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有侧重于基础性知识题的“红花宫”, 有侧重于竞赛题型类的“红旗宫”, 有侧重于纠错类型的“啄木鸟宫”, 有侧重于总结类的“团聚宫”。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练习, 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 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宫”里, 积极开动脑筋, 在玩中学, 学得生动有趣, 学有所得, 在不知不觉中一道道数学题顺利地解答出来。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原来的枯燥乏味, 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入在游戏情节中,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9加几”的计算, 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设计孕伏性练习, 引领感悟新知

数学练习不单单是指于学生探究完新知后的巩固训练, 有时, 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新知教学离不开旧知的铺垫的话, 在新课伊始, 练习还应承载着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 是利用旧知逐步过渡到新知领域的一种探究、感悟, 但它又不完全是一种新知探究, 而是一种孕伏性的练习, 旨在引领学生通过练习, 迁移方法, 延续到新知探究。例如, 在教学“约分”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这三方面知识, 于是, 我设计了一组练习 (如下) , 让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 再进行小组交流练习体会。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 10 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5 20 2 60 50 30

2.将变完的分数与原分数对比一下, 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变化?能将变化情况分类吗?

3.哪些分数已变成了最简分数?把变的方法说一说。

4.把还没有变成最简分数的分数继续变成最简分数。

借助这样的设计, 将“约分”的含义蕴含于练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边做练习边感悟、发现新知, 进而通过分析对比, 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自行归纳出“约分”的方法, 获得对新知的体验。

三、设计层次性练习, 帮助内化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 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要与教学内容相符。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练习题的设计所涵盖的面要广, 起点要低, 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形成一定的梯度。

练习的层次性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知识, 掌握概念, 初步形成技能的层次;巩固知识技能, 以旧带新, 新旧联系, 形成系统的层次;应用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解决具体问题的层次;发展知识技能层次。

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正方形周长”新授课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①基础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 宽4米, 周长是多少米?②提高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米, 比宽多3米, 周长是多少米?③实践操作题: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然后算出它们的周长。④思考拓展题:一块长方形菜园长60米, 宽比长少15米, 除空1米做门外, 其余四周围上篱笆, 篱笆的长是多少米?

这样, 学生都能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中, 夯实基础, 灵活掌握新知, 尝到成功的快乐。作业有了层次, 学生就有了选择, 有了知识的坡度, 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 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实处。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 拓思维实梦想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练习, 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知识, 还要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内化知识、体验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数学思维,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为此, 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练习, 让学生多角度思考, 拓宽思维, 彰显个性, 提升思维含量。如:在“约分”教学完之后, 我设计了一道习题: (16) / (31) 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同样的数, 约分后会等于3/4加上的数是 ( ) 。刚开始, 学生都是通过举例子硬推的办法去试, 费时又找不到答案。我就提示:“想一想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好一阵子静默思考后, 有学生想到了利用的分子与分母相差1份是 (3116) 的道理, 运用方程解的方法进行尝试:16+X=15×3或31+X=15×4得出最终答案是29。在此基础上, 笔者又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减去同样的数, 约分后也会等于3/4?进而总结方法。通过本题的练习, 笔者认识到, 只要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平台, 给予一定的指引, 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数学练习课高效化 篇8

一、关注整体性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 解决问题时要力求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课堂练习的设计也应如此, 其中犹以整体性最为重要.因此, 数学课堂练习在设计上必须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

一堂数学课的练习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过渡性练习.

这类练习出现在一堂课的新授知识之前, 以练习的形式寻找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连接点, 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这类练习必须准确把握训练的主旨, 宜少而精.

2. 形成性练习.

这是对新知的定向、专项练习, 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在设计练习前务必理清本课学习的知识点, 以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3. 巩固性练习.

这是对新知的巩固训练, 一方面检测学生本课的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提高技巧, 发展思维,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当然, 由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 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具体的练习设计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区别.总之, 要从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出发, 从整册教材的总要求出发, 从整节课的总任务出发, 整体规划, 通盘考虑, 全方位设计练习的内容、题型、时间.

二、体现层递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认知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应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 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 若sin70°=cosα, 则α的度数为_________度.

(2) 已知α+β=90°, 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

A.sinα=sinβ B.sinα=cosβ

C.sinα=cos (90°-β) D.sin2α+cos2β=1

(3) (cos223°+cos267°) -tan18°·cot18°+ (-sin90°) 1999.

三道练习题紧扣教学内容, 有坡度, 有层次, 让学生经历了由单项强化到综合运用, 由形成知识到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同时,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练习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了, 学习兴趣更浓了.

三、力求开放性

开放性练习, 即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探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相较于封闭式练习, 开放性练习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也更有趣, 更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练习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思维的求异性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有剪拼成两个三角形的, 有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加两个三角形的, 也有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无论是哪种方法, 都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 方法的多样性练习.

在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方法多样性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例如, 小张、小李、小丁三人同乘一辆的士同往B城方向, 小张在全程的三分之一处下车, 小李在全程的三分之二处下车, 小丁坐完全程, 车费共108元, 问小张、小李、小丁应各付多少车资.车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很感兴趣, 但对于怎样来处理车资的分配问题却没有统一的意见.经过小组讨论, 同学们总结出了三种分配方案:第一种由小张、小李、小丁三人平均分, 即每人付36元;第二种采取分段结算的方案, 将全程分为前三分之一、中间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 每段的车资为36元, 那么在前三分之一行程中, 小张、小李、小丁每人均分, 各付12元, 中间的三分之一行程, 小李和小丁每人付18元, 最后的三分之一处则由小丁一人付36元.这样计算, 全程小张应付12元, 小李应付30元, 小丁付66元;第三种方案则按所乘的路程比1∶2∶3来分配, 小张付18元, 小李付36元, 小丁付54元.

三种不同的分配方式, 每一种都有其存在合理性, 不同分配方案的制订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在探讨的过程中, 学生兴趣盎然, 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实际问题.

3. 结果的多样性练习.

如:一个长方体纸箱长1米, 宽0.8米, 高0.5米, 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由于没有说明木箱的摆放方式, 所以解题结果不是唯一的, 因而学生可进行大胆的猜测与设想, 横着放行, 竖着放也可, 其占地面积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让数学练习课别样精彩 篇9

一、情——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同样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努力创设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点。

比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这节练习课时, 我所在的学校正好在开展”巧手扮靓校园’的活动。我就从学校门前的圆形海棠花坛进行装饰这个生活实例入手, 设疑引思:“学校想把半径为3米的圆形海棠花坛装上竹篱笆, 那么竹篱笆至少需要多少米?如果在花坛的周围铺上1米宽的水泥路, 需要铺多少平方米?”这道练习题, 我就是从学生身边的学习环境入手, 让他们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学校里的实际问题。当我出示这道练习题时, 学生们很快地计算出了两个问题的结果。他们不停追问我, 大家什么时候一起亲自动手装饰这个花坛。像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课, 使学生既体会到了自己是学校的小主人, 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二、变——强化提高

数学练习课绝不能就是机械的重复, 单调无味地进行。教师要根据所学的知识重点, 而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尊重优、中、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设计出有层次的, 有弹性的、富有多样化的练习题。在练习课上,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练习机会, 使优等生“蹦得高”;中等生“走得稳”;差等生“吃得消”, 总之, 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学生都会有新的收获, 新的提高。

在低年级的练习课上, 我们要改变以往练习课的枯燥、乏味现象, 可以设计一些“找门牌号”“摘苹果”“蜜蜂采花”“夺红旗”等游戏性较强的练习。学生们在快乐的游戏中, 不仅心情愉悦, 有兴趣, 而且还加快了练习的速度, 一举两得。如果把有趣的故事情节与练习题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信那些枯燥乏味的练习题就会活灵活现起来。学生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在故事中思考、计算、练习, 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上练习课的兴趣, 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巩固练习会达到最佳效果。

而中高年级的练习课, 可以开展“试一试”“比一比”“闯一闯”等活动, 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使练习快捷有效地开展。比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这节练习课时, 在“分层练习”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闯关的活动, 只要能闯过一关就能摘到一个智慧星, 闯的关越多得到的智慧星也就也多。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关“我能行”

25×76×2=76× () 、57×13+13×43=13× () 、25× (20+4) = () + () , 这些练习题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基本练习, 新授课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对这些掌握得很好了。之所以在练习课中还加以设计, 一是为了巩固知识, 二是想让差等生都能够顺利过关。如果第一关的练习就非常难, 很多人过关失败, 就有很多学生止步不前, 没有心情, 没有信心进行下一个环节, 得不偿失。

●第二关“我会算”

(1) 基本练习:25×11×4、8× (125+11) 、65×32+35×32。这样的题型中、差等生基本上能完成, 而且差等生在做练习时也不会感到吃力; (2) 变式练习:36×101、18×99+18、125×25×32。这些题就有了一点的挑战性, 中、优等生都要认真思考才能闯关成功。

●第三关“我最棒”

提高练习:34×76+17×2×24、87×28+87×71+87这些题就连优等生都要“蹦一蹦”才能摘到星。

这节课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智慧星的奖励, 保证了他们在课堂上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人人都能“吃得饱”。最重要的是通过练习不仅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护学困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家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体验, 练习更有实效性。

三、导——总结方法

练习课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提高解题的熟练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掌握这一类题的解题思路, 解答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类题的一般规律, 做起练习来也就会得心应手。比如《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这节练习课,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综合练习引导学生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种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 (2) 在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简便计算的基本方法:一看、二想、三算。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了, 在第三环节“概括”中我是这样做的:

1. 回忆刚才我们做题的过程 (出示刚才做过的题目) , 想一想简便计算时, 你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 总结: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在进行计算时, 我们要先“看一看”算式有什么特点, 有时可以直接用运算定律计算, 有时可以巧妙的用拆或凑整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再“想一想”, 应该用哪种运算定律, 是乘法交换律, 还是乘法结合律, 还是乘法分配律。最后再认真地“算一算”。 (教师板书:看—想—算。)

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 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 有关练习课所涉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样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并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

四、激——完善评价

俗话说:“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当学生获得成功时, 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当学生失败时, 需要到老师的支持。如果练习课上, 要想让学生把愉快的情趣贯穿课堂的始终, 还需要教师运用激励的语言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孩子, 请你当一次小老师, 讲一讲你的方法!”“你们敢不敢迎接挑战?”“恭喜你们挑战成功!”……学生不仅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支持与赞赏, 而且还激发了对练习的主动性, 更能轻松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新课标下如何设计数学练习 篇10

一、科学性原则

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因而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练习有一定的层次性, 有适当发挥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 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在设计作业时, 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尽量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得的同时, 体现一定的弹性, 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让作业成为学生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一个平台。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成“自助套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 内容偏重于理解、想象、应用;B套餐的题型和内容低一层次;C套餐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如“圆的面积”一节的作业, 可设计这样4题: (1) 学校圆形花坛半径2米, 请求出它的面积。 (2) 学校圆形花坛直径4米, 请求出它的面积。 (3) 学校圆形花坛周长12.56米, 求它的面积。 (4) 一只小山羊被主人用2米长的绳子拴在院墙墙根与草地面相交的木桩上。请问小山羊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请求出小山羊吃草的最大面积。

三、开放性原则

教师不仅要深钻教材, 认真备课, 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力水平、个性差异等设计富有挑战意味的开放性练习, 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更加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教学中, 教师一般可以从练习内容、练习环境、练习形式来设计开放练习。

1. 开放练习内容, 让学生走出校园。

过去教师教学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本数学参考书, 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喜欢。数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 应该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练习内容要开放, 题材要广泛, 思路要广阔, 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因此, 教师要创造性的设计练习内容,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

2. 开放练习环境, 激发学生练习热情。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要改变过去那种封闭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要创设丰富的生活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解决数学问题, 如模仿购物、课间游戏、运动会等情景。在这种生活情景中, 学生只有乐于参与的积极心态, 而没有思想负担, 从而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3. 开放练习形式。

有求知欲, 有好奇心, 这是人类的天性, 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每次布置的练习形式都是一层不变, 时间一长, 学生对作业练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 求知欲、好奇心就会被抹杀, 他们只会被动地完成一项又一项练习。因此, 教师设计练习应改变过去惯例性的书面练习, 应把练习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 如口头型练习、活动型练习、操作型练习、实践型练习等。

四、灵活性原则

学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新奇感, 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因此, 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调动起学生头脑内部的智力活动, 让学生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思维越来越灵活, 应变能力越来越强, 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 让学生练习将5、0、4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数 (504、405、540、450) ;能被2、3整除的数 (504、540、450) ;能被3、5整除的数 (540、405、450) ;能被2、3、5整除的数 (540、450) 。

五、多样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机械重复性的练习, 枯燥乏味, 不仅影响教学效果, 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题型多样, 是指除了口算、笔算和应用题之外, 还应有填空、选择、判断、改错、连线等题型。练习方式多样是指既有笔算的也有口述的、动手操作的, 既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练习、系统练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多种题型、多种练习方式, 让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如教学“认识对称图形”后, 让学生将半径相等的3个圆摆成对称图形, 并说出各有几条对称轴, 这个练习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六、针对性原则

平常,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学生对老师所教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 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 在做综合练习或探究题时, 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 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 练习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础,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做到有的放矢。在平时教学中, 应针对学生常常出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出错的题,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 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如在教学“互质数”概念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组判断题: (1) 两个数是互质数, 它们没有公约数; (2) 两个不同的质数, 一定是互质数; (3) 两个不同的合数, 一定不是互质数; (4) 相邻的自然数, 一定是互质数; (5) 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 不可能成为互质数; (6) “l”和任何自然数为互质数。通过这样针对性的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互质数”的含义, 避免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错误, 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对比性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 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如学习乘法应用题时, 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用乘法做, 学习除法应用题时, 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因此, 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 学生在解题时, 新旧知识容易混淆和互相干扰。如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后, 有些同学就会分不清什么时候求周长, 什么时候求面积。因此, 设计练习时, 就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 让学生辨别、判断、分析, 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加深认识, 使知识更好地内化。

八、趣味性原则

1. 求新———提供新鲜的内容引起兴趣。

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所垄断, 学生天天面对的是那些题, 久而久之, 就觉得枯燥乏味, 失去了练习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求新, 多使用客观性题, 如让学生当小判官 (判断题) 、森林医生 (改错题) 、找朋友 (连线题) 等, 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 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规律保持兴趣。

灵活性较强的问题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在解题时有浓厚的兴趣, 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因此,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应多设计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如教了“浓度配比应用题”后,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把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 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学生一见题后, 兴趣就生, 想出几种方法后, 兴趣不减, 继续思考。最后, 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 最终得到两种不同的答案。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

3. 求用———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践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社会。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师要在设计的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他们周围的生活里, 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大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 篇11

关键词激发兴趣;训练思维;化繁为简;情感激励

练习课给人感觉就是做题目,单调乏味,据调查有72℅的同学不喜欢上练习课,教师也往往不重视练习课,不精心准备,大多数按照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做一些划分,就粗略地备好课了,或找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略作安排也就是一节课了,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致于把练习课上得低效枯燥,难免学生怕上练习课。而实际上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后,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并能把它转化为技能技巧,仅靠新授课的练习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安排一些练习课针对学生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因此上好練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一下如何让练习课上得高效有趣,如何使练习课如新授课般“完整”、“智慧”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练习课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发展与提高。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把练习的内容通过故事、游戏或课件等形式表达出来,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增强练习的乐趣。例如:在上圆柱和圆锥的练习课时,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给每个小组同样大的一大块橡皮泥,让他们分组合作完成捏一个圆柱及与它等底等高的三个圆锥,再捏一个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很兴奋,都纷纷行动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对“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在等底等体积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联系生活,训练思维,让学生能练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要发掘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练习设计之中。

如在秋游活动中,每个小组活动经费50元,请你思考这些钱如何合理安排?这是一道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学生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如口味、营养、实惠、合理、节约等方面叙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只要方案合理就可以。这首题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练习,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练习课中能联系实际,巧妙出题,加深思维训练是上好练习课的基础。

三、灵活运用、化繁为简,让学生精练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课的依据。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强化主干练习,删减繁琐内容,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化繁为简。这是上好练习课的关键。

如:在设计解方程的练习时,可以设计这样两组习题:

A组:2X+6=21.6 0.2X-5.6=1.6 78-1.6X=14

B组: 0.3X-0.4×3=2.19.2+0.2X=21.842.4×( )+1.4=8.6

学生根据对当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选择题组,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练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如还是在圆柱和圆锥的练习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题: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19.2平方米,高是1.5米.

(1)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则这堆沙子有多重?如果派载重量是4吨的汽车来装运,应派几辆?

(2)用这堆沙子在8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通过本题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成珠,结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取得举一反三、以一题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这样既复习知识又灵活运用知识,因此表明精练是提高练习课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分层评价,情感激励,让学生乐练

一个班级中总会有优等生和后进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练习课上,这种差异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仅在做题速度,语言表达,而且情感体验也迥然不同。一堂练习课优等生发言机会多多,受表扬多,心中十分愉快,而后进生往往机会少,屡有失误,沮丧着熬过一节课。面对着由这样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我们不仅要承认个别差异,而且要尊重个别差异。不是搞“填平补齐”“一刀切”,而是要分层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乐于上练习课,这是练习课成功的保证。

总之,要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既要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又要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需要教师精心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练习,组织教学,及时总结,做到“情趣”并茂,又要拿捏分寸,其难度不亚于备一节新授课。但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练习课这片绿洲一定也能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周建平.优化数学练习设计的探索[J].中小学数学,2001(3).

分享式教学的数学练习课 篇12

一、分享式练习课的意义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以新世纪小学数学 (北师版) 三年级上册为例:全册共计54课时,每节课都设计了“练一练”,供课堂练习选用。1课时2页的内容,练习题为1页;2课时3页的内容,练习题为1.5页。正文和“练一练”的页码比例达到1:1;教材安排“独立练习”内容有六个,共计7课时,这里暂不包括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后面的练习内容,全册练习内容占据了整个教学内容的56.5%。

传统练习课常被师生当成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过程,多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设计,重点也多是放在练习的内容上,强化的是知识点,解决的是“学会”的问题;那么在分享教育思想下,我们主张练习实际是学生自己的事儿。如何把传统的练习课变成让学生独立、自主的练习方法与能力,并成为终身学习的本领呢?分享式教学强化的是问题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会学习,会练习,解决的是“会学”的问题。传统的练习课“题越做越少”;分享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越来越多”。

二、分享教育思想下练习课的几个特点

在具体教学中,分享式教学练习课依然是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思考,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想法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变的目的是分享众人的智慧,达到共同成长,最终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

1.分享目标。

我们主张问题即目标。针对练习内容,学生的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点。正因为练习课体现的是学生个性化地学习过程,更多的时间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因为学生客观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应该也是个性化的,透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可以分享到学生有价值的问题,透过分享提出的问题,实现了分享目标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学,通过分享目标, 获得更多的启示,不但可以快速明确学习的目标,还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分享目标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阜新市矿工街小学韩金娜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面积练习课》中,学生分享的目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师: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练习课。

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想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想要的收获是,通过上一节课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今天可以把它巩固一下,再利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我想更加熟练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会学生把握学习目标,无非就是要解决“练什么,怎么练,练得怎么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发现练习课目标也可以自己确定,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是从分享目标开始的。

2.翻转练习。

一般练习课都是沿用“呈现习题—计算习题—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传统思维,无法跳出固有的模式。从顺应学生天性的角度出发,练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练习也应该是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仅凭算题暴露错误,再加以纠正,显然不是最科学的。因为学生自己还没有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对刚刚所学习的内容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问题” 是被动呈现出来的。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如何处理好课前与课上练习的关系呢?那就需要我们将传统的练习课翻转———“练在课前,分享在课上”。“翻转”并不是新事物,本杰明·布卢姆在他的掌握学习法中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有90%以上的学生能自己学会课程内容。下面两张照片,是韩老师的学生翻转练习课所记录的内容,其中不乏目标的制定,问题的提出,练习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学生如何自主练习的方法再现,很有借鉴价值。

3.独立练习。

独立思考,自主练习其意义在于,今天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过时,甚至会忘记。 社会发展对于个体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我们不能让他们只单纯的接受知识,还要在自主练习、独立思考中增强能力。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中,独立学习的时间要比新授课的独立学习时间更充分些,新授课大约独立学习时间为8~10分钟,而在练习课中就要10~15分钟, 结合 “翻转”练习的经历,在课上将指定的练习内容独立完成。

4.分享智慧。

与传统练习课最大的不同之处,一改传统练习课“做题———纠错”简单、低效的方式,而是增加组内分享与班内分享的机会,组内分享学习结果与经验,班内分享学习问题与智慧。正是因为分享教育倡导不仅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向聪明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优秀的品质,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分享,创意的分享,优秀品质、习惯的分享,以达到智慧分享的目的,这也是分享教育下的练习课有别于传统练习课的地方,顺应了时代对人的终身学习观的需要。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其智慧分享环节,是这种课型追求的一大亮点。例如:在新世纪小学数学 (北师版) 六年级上圆的周长一课练习时,有这样一个问题:

练习:比较下面两幅图谁的周长比较长?

师:谁能想一想,说一说这两个图形谁的周长比较长呢?

生: (独立思考)

方法一:

生1:正方形周长:3×4=12cm;

圆形的周长:3×3.14=9.42cm

因为:12cm>9.42cm

所以:正方形周长比较长。

从传统的练习课角度,学生采用先计算出结果再比较的思路完成,无论是记录还是表达都非常清楚, 就算达到了练习的目的了。但在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中,我们没有停留在只获取结论这一层面,我们主张学生分享不同的创意,分享智慧的思路,倡导鼓励学生用聪明的方法解决问题。正是因为分享教育的理念,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与时间,才有了下面的精彩:

师:谁有更好的方法?

生2:我有一个方法不用计算,只要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谁的周长比较长……

生2:因为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圆的直径是3厘米,这个基本数一样,求正方形的周长要用基本数乘4;求圆的周长要用基本数乘3.14 (π) ……

因为π<4,所以不用计算出结果就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比较长。

师生: (鼓掌)

上一篇:监管体制研究下一篇:应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