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环节

2024-10-14

课堂环节(共12篇)

课堂环节 篇1

提高课堂效率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 因此,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艺术,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 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质量不等于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不能与效率划等号,学生的学业成绩好,教学质量高,教学效率不一定就高. 也就是说,高分数、高质量不一定是通过教学的高效率取得的,就一般而言,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课业负担却相对较轻. 教学效率、学生课业负担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高效率、轻负担 → 高质量

低效率、重负担 → 高质量( 高分数)

低效率、轻负担 → 低质量

“高效率轻负担高质量”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钻研教材体系,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设计即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俗话说: “功夫花在备课上,本领显在课堂上”,而教案的设计必须在吃透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在化学教学中, 通常要处理好三条思路: 一是教材作者编写教材的思路,二是教师讲课的思路,三是学生的思路. 所以,平时我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体系,吃透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制订详尽可行的教学目标,尽量使每一节课设计合理,全面规范. 见表1所示.

二、研究导入技能,提高课堂效率.

导入的教学技能,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灵活使用,我常采用以旧拓新、温故知新的方法. 如,在“苯酚? 这一节的导入时,首先提问“什么叫醇? 既然链烃有羟基的衍生物,那么芳香烃也有羟基的的衍生物,是否也叫醇呢? ( 如图1所示)

由图1比较结构特点,得出酚的概念,引出课题,学生既巩固了醇的概念,又很自然地理解了酚的概念.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1]. 故思维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 我在教学中注意化学史教育,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讲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注意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阶段小结,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经常提出一些比学生现有水平稍高的要求,并帮助其达到要求,增加其成功感.

如,在讲解硫的存在及作用时,教师往往让学生先看书后总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对知识难于记忆,难于理解,实际教学效果很差. 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联系日常知识,学生就会兴趣大增,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我是这样处理的: ( 1) 硫铁矿又称黄铁矿( 因光照时呈金黄色) ; ( 2) 煤和石油中含少量硫元素( 1% ) 故燃烧煤、石油时会产生大气主要污染气体之一 ———二氧化硫; ( 3) 某些蛋白质中含硫元素———蛋白质腐烂臭味即是硫的化合物的味道. 硫的用途: ( 1) 制硫酸( 实际不用单质硫,而是锻烧硫铁矿,学生可预习知道) ; ( 2) 制橡胶重要原料硬质橡皮即加了硫……通过上述形象、生动的讲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兴趣大增,学得轻松,效果又好.

四、精心设计习题,提高练习效率

1. 认真组织例题教学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旧知识,规范解题格式,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化学题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 为此,我选择近几年高考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习题进行例题分析,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诸方面受到启发. 通过示范讲解,不仅可以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2. 选好习题,组织训练

课堂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掌握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 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 例如,将几个知识点编成由易到难习题组,通过训练,由表及里使知识得到巩固、延伸、拓宽,并逐步引向深入,促进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下面例举一题组:

( 1) 已知氨合H+和Ag+能力,前者显著强于后者,要使[Ag ( NH3)2]+转化为自由的Ag+,其有效试剂是硝酸,实现这一转化的离子方程式是: [Ag( NH3)2]++ 2H+= Ag++ 2NH+4

( 2) 向银氨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但加入盐酸后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 有白色固体可能有NH4Cl、Al Cl3、Na Cl、Ag NO3、Na OH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该白色固体溶于水得澄清溶液,该溶液能使酚酞呈红色,若在该溶液中加稀硝酸( 过量) ,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且不再溶解,则原白色固体组成是: 有Na OH、NH4Cl和Ag NO3; 无Al Cl3,不能判断Na Cl是否存在[2].

五、研究演示技能,提高实验效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演示实验,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要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3]. 演示实验中一些简单的操作可在实验室分组让学生完成,能增强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学生实验,在实际的操作中丰富感性认识,只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也才能解决复杂的实验设计,提高解题技能、技巧,减负增效.

演示实验要与讲授密切配合,善于引导学生把多种感知转化为积极思维活动,通过讲授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观察方法, 抓住实验的主要现象,特别是“稍纵即逝”的现象,教师要诱导学生分析潜伏和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做好演示实验关键要准确安全、简易明显、便于观察和理解本质.

摘要:提高课堂效率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从钻研教材开始,精心设计教案,研究课堂导入技能,精心设计作业习题以及课堂上要研究演示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优化,课堂效率,教学环节

课堂环节 篇2

1、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效果。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2、利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根据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运用插图教学时,不能照单全收,要选择那些有利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插图。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把他们作为解读重难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就能化难为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灵活运用形象直观的插图来辅助学习,学生易于理解,教学重难点的落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对插图《签署〈独立宣言〉》的运用。在教学“美国的诞生”一课时,“《独立宣言》的发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对“美国诞生过程中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图片《签署〈独立宣言〉》,思考:这幅图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呢?

我们不妨这样指导学生思考:

一、会议代表神色凝重,他们对这个宣言非常重视,说明《独立宣言》对于当时的北美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件;

二、会议代表讨论热烈,他们对宣言内容的拟定极为谨慎,这个宣言一旦公布,必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三、会议代表们身着当时西欧流行的服饰,说明西欧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对北美有一定影响;

四、会议代表遇到分歧时,采取了讨论和对话的方式,这表明北美人民是团结的,他们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要求在立场上是一致的,这是北美独立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

课堂环节 篇3

没有“预设”,就不能“生成”,没有“生成”,“预设”也难以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活动不能是一些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或只是在教案中以文本的形式存在,而在教学中却被完全忽视。要知道达成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课堂目标尽可能清晰、可把握、可操作地告知学生这是提高课堂效益所必须做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功能,因此,目标的制订必须量化、具体化,目标要全面、详细,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案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区分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行使自治权(区分高度自治)。

3.了解自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解自主权的基本含义、基本内容。

4.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根据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政策,分析说明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民族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我们生活的具体问题,应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现在做起,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长期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同学们应理解和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进行有效地提问,提高课堂效益

一堂课恰似一潭水,学生如水中的鱼,有效而恰当的提问可以把死水激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益;而不切实际的提问,则会使水中的鱼缺氧窒息而死。因此,提问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提问应讲求时效,注重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它是调动学习思维活动的有效武器。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做题或看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痕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生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设置问题使学生生疑,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对你的提问不能准确回答时,老师为学生铺路搭桥,适当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对学生的提问要及时作出评价,充分发挥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功能。切忌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看似轰轰烈烈但实质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的提问。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生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我在自己的政治课堂上尝试这样一种方法:在上课遇到问题时,尤其是在讲评课时,以就近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把错误率较高的应该评价的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相互讨论。开始时学生有些不太适应,几堂课下来,观察了一下效果,果然比你一人眉飞色舞地评价效果好的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或是仔细审读材料,或是认真审查题肢,或是忙着翻书找依据,平时老师所要求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都如数地使用起来了。不要看似闹哄哄,等我再讲评时,显然学生的思路比之前活跃了许多,讲评也不用那么费劲了,不是一举双得吗?何乐而不为呢?

四、教学中注意情感的投入,提高课堂效益

例如,经济生活中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进诚信,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但是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许多不诚信的问题,他甚至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产生一定的怀疑。因此,要求老师上课时不能浮于表面,仅把某个知识作为一个考点来讲解,应投入自己的情感,教会学生思辨地看待生活,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认知决定情感,情感影响认知,老师要用真诚之心感人,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和协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可忽视课堂总结

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学生不可能把你一堂课所讲的内容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总会有走神的时候,有时可能走神的时间还较长,所以课堂一定要留有几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与其说是总结不如说是对重点知识、易错知识的重申和强调,这样能起到巩固课堂效果的作用。

课堂环节 篇4

笔者对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的课堂教学设计, 基本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引入

方法1:播放歌手江涛演唱的歌曲MV《愚公移山》引入学习。方法2:欣赏画家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引入学习。方法3:引用毛泽东同志谈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入学习。

[环节二]新内容学习

课文说明:《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是著名的古代寓言, 其中愚公、智叟等人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课文的内容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愿望和毅力, 也点明了要下决心战胜困难以及坚持不懈的道理。

梳理字词句, 初步弄懂文意。用工具书、依照课文注释试读课文, 力求读准字音, 正确停顿, 逐字、逐词、逐句了解。概括段意:大山挡路———愚公一意移山得家人赞成, 挖山———智叟怀疑, 愚公反驳———神助山移。

全文翻译:用现代汉语直译。

内涵分析:愚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认为山是一定可以搬走的, 显得胸有成竹, 展现了“不愚”;智叟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显得鼠目寸光, 展现了“不智”;“神助山移”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借助超人力量征服大自然的愿望。

写作技巧分析:完整的结构和细节描写, 丰富了愚公等人的形象。对比和烘托的运用更突出了主题。

[环节三]讨论、质疑

观点1:愚公“搬山”的精神值得学习, 因为这体现了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气魄。

观点2:愚公应该“搬家”, 因为家易搬, 山难移。

观点3:不能说是愚公移山, 因为是神助才移了山。

观点4:愚公真愚,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种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环节四]拓展延伸 (略)

[环节五]作业

对《愚公移山》五个环节的自我思考:

1.“引入”环节很重要。这是学习每一篇新课文的开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始相当于为接下来的学习定好了基调, 可以使师生迅速进入教与学的适宜状态, 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轻松、自然, 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

《愚公移山》的“引入”环节设计了三种, 用哪一种比较好呢?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择播放歌曲MV《愚公移山》。优美的旋律和直观的画面以及切合课文内容的歌词, 在多媒体的运用下形成了听觉和视觉的冲击, 极大可能让人脑洞大开, 这样接下来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2.“新内容学习”环节是重点。这是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环节, 要了解的内容多, 需要的时间长, 分组学习能使教与学事半功倍。

《愚公移山》的“新内容学习”环节设计的课文说明可以是教师介绍,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了解。这是学习新内容必须做的事。字词句和文意的梳理则通过个人、学习小组、教师三方面进行配合解决。全文的翻译宜直译, 依照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意义, 要翻译得明白、顺畅, 还要有现代文的简洁、优美及富有文采。这方面需要斟酌。内涵分析,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把《愚公移山》所包含的内容挖掘出来。写作技巧分析, 要明白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 《愚公移山》完整的结构和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就是为了表达本文的主题。

3.“讨论、质疑”环节, 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能使课堂和谐, 学生思维活跃, 更能展示学生个性。在学习《愚公移山》的过程中, 学生的质疑精神得到了培养。

4.“拓展延伸”环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愚公移山》涉及的知识很多, 可以进行适当选择。

5.“作业”环节, 一般是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 力求省时高效, 可以采取学生互改和教师批改的方式, 重在考查学习的结果。

农村中学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是客观事实。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则要关注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有效的环节产生有效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产生有效的学习。

2.课堂教学环节的共性, 课堂教学环节是为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服务的。

3.课堂教学环节的个性, 体现教师和学生适应的特点。

高效课堂六环节 篇5

为打造高效课堂,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学习计划如下:

一、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

能熟练使用高效课堂的“六环节”,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一定提升。

“高效课堂六环节”流程:

(1)明确目标。没有学习目标就不可能达标,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制定。

(2)自主学习。一是教师先指导学生自学做到“四明确”,即明确自学时间、内容、要求、任务。自学时间5—10分钟,因教材而定。二是检查自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合作探究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分三步完成,一是同桌讨论,二是小组讨论,三是全班讨论。三步讨论的原则是:(a)同桌讨论解决的就不用小组讨论。(b)小组讨论解决的不用全班讨论。(c)全班讨论解决的就不用教师点拨解决。

点拨解决。

合作探究学习,要因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而确定合作讨论方式,不能堂堂都按三步讨论进行。合作探究的目的,是探究那些重点难点知识,易混淆的知识。(4)精讲点拨:解决全班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分四步做好。

一是先规范、纠正自学中学生的专业用语或不规范地方,养成良好的学习规范习惯。

二是点拨引导解决不会的问题。

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多种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是归纳类型,总结规律。

(5)练习达标:检测内容要紧扣目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做到堂堂清,人人清。

(6)拓展提升:在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再按知识类型,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和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目的是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

二、打造“高效课堂”的措施:

(1)、业务学习。对“高效课堂六环节”,逐环节进行学习讨论研究,(2)、做到业务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听示范课,取长补短,逐步提升自己。

重视英语课堂的导入环节 篇6

关键词:课堂导入;高中英语;作用;原则;方法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导入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复习导入法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自然贴切。电教媒体导入法和情景导入法使教学生动形象,故事导入法能引人入胜,联想猜测导入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词:情景导入法电教媒体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联想猜测导入法导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入的恰当与否与课堂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巧妙的导入引人人胜,既可以促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课文的准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精神学习新的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个绝不容忽视的重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的作用

1.重聚思维。课间时,学生处在一个思维放松注意力分散的学习真空状态,恰当好处的导入犹如在这种“真空”中挥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刺激学生的学习意识,将其从“沉睡中”唤醒。激发学趣,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脱缰”的思维与注意力迅速地凝聚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入一个学习新识的准备状态,可见导入是铺设新课的桥梁。

2.拉近师生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互动,共同思考讨论探索,共同攻克学习中的“疑难杂症”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师生间就“教”与“学”的信息交流互动搭建了反馈的平台,使“教”与“学”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通过恰如其分的导入实现融合—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的统一体。此外,建立在教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基础上的导入,会带来“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这样建立在信任与亲近基础上的教学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二、导入的目的与原则

1.找准切入点。教师要对所交教材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把握教材各个部分间的启承转合点。同时,有要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做到因“材”(教材)施教,因人而异。

2.导入只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导入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不可只为“导入”而“导入”,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课堂教学重难点混淆本末倒置。导入时间约3到5分钟为宜。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后要把握时机适时推进后续教学的展开。

3.导入应有针对性。导入的话题应当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紧密相关,需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容创设不同的导入情景和方式,不能只为了流于形式,而应真正做到为该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4.导入力求新颖。新颖独特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教师应十分用心地去搜寻些富有时代性、趣味性的材料,并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及认知水平相符合,让我们的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5.师生作用。课堂导入的主体是学生,但不可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指导者更应是参与者。此外,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语言亲切,和颜悦色地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三、導入的方法

1.复习导入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通过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传授新知识的契机。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与该事物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如讲解名词性从句时,可以由复习宾语从句人手进一步讲解表语从句、主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由于有宾语从句的有关知识做铺垫,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他名词性从句的概念和用法。

2.电教媒体导入法。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换代。录音机、录像带、幻灯片、VCD、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最大的特点足信息量大、节奏快、活化教材内容、交互性强,能产生多种感官刺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3. 故事导人法。使用故事导入法时,所选故事宜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生词不宜过多;故事内容应紧扣本课主题;教师讲故事时应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所吸引,很快就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4.联想猜测导入法众所周知,课文的标题往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因此,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利用标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将要阅读的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5.情景导人法情景导人是指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情景,把认知活动与其发生的实际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情景导入法足英语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导入新课方法。一般来讲,英语教材中的对话和课文大多出现在一定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在新课起始阶段,借助动作、手势和表情等体态语,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师生的一系列活动将教学内容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理解具体情景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说:“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直观情景导入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身临其境,尽快进人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习得。总之,新课的课堂导人方法非常灵活多样,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多动脑筋,多积累经验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以及新教材丰富的语言材料来导人新课。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与求知欲。不拘一格准确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李群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的类型及设计策略,《考试周刊 》 2010年50期 .

优化教学环节, 构建高效课堂 篇7

一、激趣———高效课堂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切合新课内容, 先给学生讲一段简短幽默故事, 或者说一句谜语、歇后语、格言、警句, 又或者朗读一首短诗、读一封家书、提一个问题、播一首歌、投影一幅幻灯片、讲一个时政要闻等, 为下边的教学先创设情境, 然后巧妙导入新课, 这样既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成功的激趣必定能为一个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定向———高效课堂的前提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目标, 否则人的行为就是盲目的。目标的确立, 最主要的是在于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教师的引导提示。教师在自主定向中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理解的片面化, 如果没有教师参与指导的自主学习, 那将是盲目的。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语言、文本等提示, 形成对所学文本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同时, 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确定本次学习的初级目标。在这过程中, 学生首次和文本进行对话、与教师进行对话、与同学进行对话。在对话中, 目标逐级明确, 并展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 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自学———高效课堂的关键

自主学习时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利用词语手册、注释等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梳理文章脉络, 编写结构导图;并根据课后习题和教师出示的相关材料明了课文主要内容,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符号等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和摘录, 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以期通过这样的训练, 培养学生搜集和选择阅读内容, 做好批注和阅读笔记的能力, 以及联想、想象、推理、思考、讨论、研究等能力。

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爱好, 文章特点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 不必由教师强求统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 我们现在提倡的“先学后教”, 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超前于教师的教, 这种超前学习使学与教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学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四、质疑———高效课堂的动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 积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质疑, 是学习的真正开始。学生能设问, 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 设置一些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但是, 教师设问远不如让学生质疑,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无疑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追求的。学生一旦提出的疑问, 他就必然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这时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被激活了。

五、解惑———高效课堂的核心

问题提出后, 怎样解决?谁来解决?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关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在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中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 共享新的发现, 实现教学相长。那种完全是学生问、教师答的简单做法, 是不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发现知识并形成能力的。如讲《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 就如何正确把握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了课文的有关情况, 以及作家本人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评述, 并组织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 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具体的分析, 既抓住了人物的本质特性, 又充分理解其思想物复杂性, 从而使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由此可见, 质疑设问、释难解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 新的问题又会提出, 因此这个过程不会完结, 而会反复进行下去, 人们的认识就这样不断地得以深化。

六、总结———高效课堂的落实

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分析理解轻实践运用的现象。总结这一环节, 就是着力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鲁迅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写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 此外便别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用他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告诉我们“要在读和写的实践中, 学会读写”。

所谓总结, 是指把学生在课堂中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再让学生利用总结出的新的规律来发现、探索和研究新的问题的教学过程。学生从自行发现问题、发现知识, 到自行去概括, 作出结论, 学生的读写能力就是这样形成的。布鲁纳曾经提出, 学科基础模式是先人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成果, 是对认知发展规律的所做的结晶。因此课堂教学结束时应该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这个过程可以由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完成。联系实际, 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回顾总结, 拓展延伸, 有益于理解、记忆、沟通,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实现有效迁移。通过总结, 让学生的原有认知得到再升华, 确实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规律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能力。

优化导入环节 打造高效课堂 篇8

一、联系实际导入法, 加强学生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同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 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从而激起学好数学的强烈动机。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中找准切入点, 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会大大增强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亲切感,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 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动力。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时, 为了让学生对周期性深入理解, 我是这样导入的: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说说里面包含着什么数学知识?春夏秋冬的更替, 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具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 以此来引入能够使学生对周期性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例, 学生指出, 我们的课程表, 钟表的运转等等, 这样引导学生由生活中周期性过渡到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上自然顺理成章。

二、问题导入法, 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学习与思维的动力。康托尔说过:“在数学的领域中, 教师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置问题, 制造悬念, 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这样会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余弦定理》时, 我首先提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道: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c2=a2+b2, 这叫勾股定理。我接着又提出: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呢?能否用c2=a2+b2-x或c2=a2+b2+x来表示?如果可以, 如何来验证, x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无法用旧知来解决问题, 自然会激起求知的主动性, 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余弦定理的推证。

三、直接导入法, 突出重点

直接导入, 就是开宗明义, 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 此法的优势在于教学重点突出, 不足在于上课伊始, 学生的思绪还处于松散状态, 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因此直接导入法要慎重选用, 一般说来新的教学内容难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导入时, 才采用直接导入法。如在学习“二面角”时, 我们就可以直接切入主题,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 那就是面与面所成的角。这样将学生的思绪直接带入了新课内容的讲授中, 一语点题, 重点突出。

四、类比导入法, 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将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与要学的新知识进行比较, 以旧知来导入新知, 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 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使学生在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与理解, 具有温故知新的作用。尤其是立体几何的教学, 与平面几何类比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如在学习“正四面体的性质”这一内容时, 我们可以引导将之与平面几何中正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类比。正三角形具有三角形内任一点到各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性质, 那么在正四面体中有没有类似的命题呢?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正四面体的性质找开了一个缺口, 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进行研究。实践证明类比导入法, 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五、趣味导入法, 让学生在乐中学会学习

数学是字母加符号, 高度抽象, 学起来确实非常枯燥。如果我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故事相联系, 将抽象的知识寓于一定的情节中, 将它与生动的人、有趣的事相联系, 这样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 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高昂的学习情绪, 会让学生的注意力与精神集中在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中, 融入到了情节中。在故事情节中学习数学问题, 这样更富有趣味性, 更易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与学习的强烈动机。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项的和”这一内容时, 我为学生讲述了如下故事:相传, 古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向他许诺他要什么都可以。发明者说:“我只需要一些麦粒, 在棋盘的第1格放1颗麦粒, 第2格放2颗麦粒, 第3格放4颗麦粒, 依次类推, 每个格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所放麦粒数的2倍, 就这样放满64格子。”国王听完, 欣然同意。同学们你们说需要多少麦粒, 才能放满64格呢?这样自然地引入到了本节知识的教学,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学生发现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计算可能要算上三天三夜, 有没有一种简便的算法, 这样的想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很快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 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抓好三个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篇9

一、明确教学任务, 创设语境氛围

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每一节课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让学生有个明确的了解, 确立这节课所要学会并运用的内容, 然后再展开活动、导入、训练有关的内容, 使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 新教材牛津初中英语7A课本中第45页Grammar的Part A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介词来谈论时间点、日子、月份和季节。

二、组织实施任务的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活动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 组织好课堂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活动中要安排好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时间的分配等,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他们的情感、兴趣、动机、自信心、意志、自主性和积极参与性。

1. 英语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

(1) 单项直线型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也称为师生互动式, 即T-Ss或Ss-T。这种活动形式在训练某个语法句型、某个语言点时比较有效, 学生能够通过师生的对话或问答、掌握句型或语言点时比较有效, 学生能够通过师生的对话或问答掌握句型和语言点的运用。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活动只能是部分学生, 没有让全体学生参与交流。

(2) 网络型交互式的交流形式。这种组织形式, 也可以称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式, 即Ss-Ss和T-Ss。使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 整个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伙伴关系, 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改变了以往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在课堂上以课本上的话题为内容, 以小组语言实践活动的形式来讨论、辩证、相互问答、采访、角色扮演、模拟对话以及书面作业的批改和评议等活动, 这些都需要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来完成, 最后达到小组资源 (词典、参考书、语言知识及各自领悟知识所持有的观点等) 的共享以及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在这种课堂活动组织形式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 教师是导演、评判者、参与者和咨询者。一方面教师是重要的信息源, 随时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 教师在总体水平上超过学生, 但也并非事事如此, 通过大面积的师生交流活动, 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师生共同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和实践能力。

2. 任务型教学活动

(Task-based activities) 的设计及其特点。任务型教学活动主要是指以“学”为中心, 有明确的目标, 有具体操作要求和必要辅助材料的学习活动, 任务性教学的语言教学活动有三点: (1) 侧重于语言的内容含义更甚于语言的形式结构, 因而课堂中的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语言习得。 (2) 无论任务的执行或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技能, 即听说读写的技能。 (3) 任务完成的结果, 其展示活动给学习者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 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教”与“学”两方面。

(1) 从“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在任务型教育活动中, 教师从“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 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 并且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 在任务的完成上有步步升高之感。在活动中, 学生为获得知识或为得出结论而进行积极地探索和主动的认知体验, 因而他们能够获得语言运用能力, 而不仅是现有知识点, 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深化,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越趋自动化和自主化。学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学语言结构, 他们可以充分地对所学语言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加工, 使自己的语言在准确、流畅和复杂性方面平衡起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2) 从“教”的方面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的导入新课, 或指令性语言, 要充分利用多种语调或行动来设置“语境”, 激活“情景”, 努力营造一种适合英语学习和运用的跨国文化氛围, 所谓的语境是指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 语境作用于人的感官, 使人产生交际的动机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心智活动。

所谓的“情景”是指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背景, 在教学时通过教学活动把教材内容的语境激活起来, 使学生身临其境, 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 牛津初中英语7A课本中第45页的Grammar, 教学时就可以利用时间活动创设语境, 展现情景, 使学生理解运用介词at, on, in的大小时间观念, 再通过语境的操练, 达到流畅使用语言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加工创造表达更多有关时间范围内的活动。

3.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

中学英语教材的语篇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 积极发掘出这些因素并创造相应的活动可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 抓住语篇中的“扩点”进行补充及延伸;抓住语篇中的“异点”进行联想;抓住语篇中的“重点”进行概括性思维和深层次的训练;抓住语篇中的“疑点”进行评价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训练;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现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教师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学一篇课文时帮助学生从细节中分析学习知识的掌控能力, 从整体上分析理解, 学到文章的寓意、生活道理、哲学思想等, 从而联系实际达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三、成果展示体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教学活动的成果展示主要是通过表演、对话、问答、书面表达创造性地复制等形式来体现的, 师生可以以此来检查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达到巩固运用知识的目的。例如, 新教材牛津初中英语7A课本中第45页Grammar中学习时间前介词的运用, 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进行拓展运用, 利用不同时间内的日常活动进行语言创作、对话表演。如周末活动:

A:How many days do you have a rest in a week?

B:We have a two-day rest in a week.

A: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Saturday?

B:We are going to see the animals in the zoo.

A:What time are you going to meet?

B:We are going to meet at eight o’clock in the morning.

优化教学环节打造高效课堂 篇10

注重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是教师开始一堂新课时采取某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为方式。成功的课堂导入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 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导入的主要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过渡衔接。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 如:直接导入、创设疑问导入、情景导入、活动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等。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关注到这两方面:一是在上课开始时, 运用新颖的刺激和引人入胜的活动,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新学习课题, 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 使心理活动集中于要学习的内容。二是, 利用学生熟识素材把它作为“引子”, 找到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契合点”, 把相关概念“植入”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做好学习的准备。因此, 导入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简洁性。

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导入, 上课伊始, 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美国星条旗图案, 然后问学生:“同学们都见过这面旗帜吧!你们知道它是哪国旗帜?” (生:美国国旗。) 师:“对, 美国国旗又称为星条旗,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那上面有几道条纹, 又有几颗星星?为什么设置这么多呢”

善于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新课改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着力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在主题探究活动中, 问题是核心,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现在的探究教学中很多问题不具有充分的探究性, 因而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 巧妙呈现问题, 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应当是有层次的、持续的, 是以让学生不断借助问题提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并生发出新值得探究的问题。

例如:《洋务运动》一课, 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洋务运动知多少, 把所知道的洋务运动情况讲给大家? (不得与前者雷同) 这场规模较大的运动结果如何呢?这一结论得出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成功的, 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 你怎么看待这场运动?

重视课堂总结, 激励学生提升

高效课堂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 而且要有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语。所以我一般从三个方面来结课。一是: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旨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 理清知识脉络。二是:你掌握了哪些好方法?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 强化学生技能和方法的掌握。三是:用一句话概括, 这堂课给你最深的感受。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激发学习的热情, 鼓励探索创新,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例如, 在学习唐朝前期“贞观之治”和社会经济繁荣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小结时通过回忆西汉的“文景之治”和隋朝的“开皇之治”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 在我国封建社会, 各个重要朝代的前期, 经济都得到恢复和发展, 其具体原因固然有异, 但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一是统一的政治局面;二是前代末年农民战争的推动;三是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 调整统治政策;四是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在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中, 你得到哪些启示?让学生各抒己见, 最后得出结论:历朝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汉唐时期之所以空前繁荣, 一靠政策正确, 二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历览各朝经济的发展, 稳定则兴, 动乱则衰。东晋的八王之乱, 唐朝时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等, 都曾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这样的小结, 使学生思维活动深入一步, 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课堂教学未必拘泥于一定的模式, 但课堂要高效, 教学环节必须优化, 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放飞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激发创新意识, 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优化教学环节,展现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教学环节;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106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笔者以一堂题为《解一元一次方程(3)》的公开课教学经历。简单谈谈对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认识。在这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制造悬念引新课、运用旧知促新知、显现思维抓重点、分解知识破难点等环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让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自信。

一、制造悬念引新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一节好的新课引入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1. 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2. 能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越集中,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

3. 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笔者在《解一元一次方程(3)》教学中,用小测一道题做引入,题目是:解方程 (x-1)= (x-2)。这样的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利用旧知促新知

根据“系统论”原理可知,数学的某一个知识点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与其他知识是普遍联系的。新知识往往是原来的旧知识在新的情境下的顺应、延伸和拓展,即学习是从已知迁移到未知或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再加以建构的过程。在中学数学中,很多知识可以在先前的学习中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需要有这样一双慧眼,不仅要搭建一个平台,还要善于从知识的联系处着手,建构知识网络,有效学习新的知识。

学习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尽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如下:用以前所学知识解方程 (x-1)= (x-2)时有什么困惑?(有分母,需要通分,计算麻烦。)用我们所学知识能解决这样的困惑吗?(思考后回答:把方程两边的分母去掉,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多少合适呢?4吗?6吗?24吗?可以逐一尝试几个整数,进行比较,发现如果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2,既可以把各分母去掉,又不会产生过大的数字,效果最佳。再引导学生求几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试举几例巩固。此举目的在于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通过以上引导,让学生明白,利用旧知识,可以引出、学习新知识。

三、显现思维抓重点

突出重点是教材处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把握重点,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明确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要促进课堂组织教学的实施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具体表现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破重点的方式有多种,笔者认为,在代数知识的学习中,在解答过程中体现法则的应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解一元一次方程 - =1,第一步去分母的过程,很容易把右边不含分母的常数项“1”遗漏,如果把等式的基本性质2体现在解答过程中, ×6- ×6=1×6,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遗漏不含分母的项。去括号5(2x-7y)-3(4x-10y),正确解决括号前的符号与数字问题失去括号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如果能把思维过程体现在解答过程中,可以有效掌握重点。过程如下: ,用□把括号前的数字和符号都包含进去,避免遗漏符号与数字;用 连接括号前的数字与括号内的每一项,体现用乘法分配率去括号。这样操作,可以把思维过程体现在解答过程中,养成依据法则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

四、分解知识破难点

在初中数学难点教学中,突破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把难点分解为学生所熟知的知识点或认知,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解一元一次方程 - =1时,很多学生去分母后,直接把括号也去掉,得到错误的答案3x-1-2x+1=6。究其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忽略了这里的分数线起括号的作用。其实,绝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分数线能有括号的作用,所以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去分母后要添上括号,也无法收到显著的效果。笔者在上课时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组辨析题, = (x-1)还是 = x-1?为了加深理解,笔者继续拓展, = (2x-1)还是 = x-1?并就两个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笔者把这一课的教学难点由浅入深地分布在每个环节,便于学生更直白地理解、学习知识。

总之,优化教学的每个环节,需要教师回归课堂的实质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破教材上的难点?及时抓住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痕迹,充分感受教学设计的变化,及时捕捉瞬间闪现的生成因素,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优化教学环节打造实效课堂 篇12

一、创设现实情境, 激趣导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生动、有趣、情境化, 在课程实施中建议: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能促进师生互动,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一些现实情境, 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环境中, 参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例:在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节时, 课一开始,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某商贩以每件135元的价钱售给顾客两件衣服, 按成本计算, 第一件盈利25%, 第二件亏损25%。那么该商贩的这笔生意赚 (或亏) 了多少?”。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商场打折销售情景, 并让学生谈谈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利润=售价-成本价。接着我导演了一场学生购物的情境剧:让两个学生扮演商店老板和顾客, 讲台变柜台, 学生们身临其境, 讨价还价, 引发思考讨论, 从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样的情境里, 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增强, 兴趣被激发。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数学课里能看到生活, 在生活中能用到数学。设置的情境不能脱离生活或违背科学, 这需要我们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 科学设置情境,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开展探究活动, 点拨诱思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面对新课程, 教师要转变角色, 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建一个宽松愉悦、活动有序的数学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具有好奇、爱动的特点, 他们的思维活跃, 善于发现新规律, 研究新问题, 在活动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探究交流等活动, 引导学生积累科学的数学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三、尝试实践创新, 促进启思

数学作为一门技术性科学, 能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 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创造社会价值。数学教师要适应新课标要求, 钻研教材,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做到导之以兴, 授之以趣,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领悟”,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把数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有些学生对学数学没兴趣, 原因之一就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 感到学而无用。所以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应用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引起新的学习需要, 激活其思维。

数学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 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 会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 相反存在于我们周围。学生对数学实践感兴趣, 就会深入钻研,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进行创造性学习。

四、组织交流评价, 总结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入竞争机制, 营造激励竞争的氛围, 对学习任务完成的好的学生进行激励, 增强他们学习的热情;对学习任务完成滞后的学生进行鼓励,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元地评价学生, 评价时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有利于激起他们的成功欲望, 使整个课堂处于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及时给予评价,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表扬鼓励, 使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 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 但教师批评学生必须要有针对性, 能让学生一下子看到自己的缺点, 使其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 勇于改正缺点。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回顾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追求有效, 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 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在今后的教学中, 只要我们大胆实践、努力钻研、勤于反思, 采取科学策略优化教学环节, 定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

上一篇:知识分享经济下一篇:电学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