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课教学

2024-10-14

电学课教学(精选10篇)

电学课教学 篇1

一、在物理概念复习中运用比较法, 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单元, 也是思维的一种形式.在物理学中, 人们借助物理概念这种思维形式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 同时物理概念还是建立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的基础.因此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物理学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 总会出现一些学困生, 究其产生原因, 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不理解, 不同物理概念或相似概念之间混淆不清, 导致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总是出现错误.比如, 额定电压与实际电压, 额定电压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物理电压, 它是用电器的一个重要参数, 是一个确定的值, 它与用电器实际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无关, 但是如果用电器在实际工作时是正常工作状态, 那么实际电压就恰好等于额定电压, 可见, 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这一知识点常常是解决一些电学问题的突破口!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物理概念的内涵, 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和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是实现物理教学目的,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二、在物理规律复习中运用比较法, 提高灵活运用规律的能力

物理规律是物理理论体系的核心, 是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反映, 也是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只有切实理解, 才会灵活运用.比如, 欧姆定律与焦耳定律, 它们都与电流有关, 但它们所揭示的是电流在不同方面的规律, 欧姆定律揭示的是电流大小方面的规律, 而焦耳定律却是揭示电流的热效应大小方面的规律;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而焦耳定律适用于各种电路的电热的计算.复习时将它们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有利于学生认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才能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正确选择物理定律解决问题.

三、在物理现象的观察上运用比较法, 强化对现象的认识

物理现象的观察方法很多, 但是相似或相近的物理现象运用比较法, 可使观察更为细致深刻.比如, 奥斯特实验、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和电磁感应现象等, 它们当中实验的装置和现象有些相似相近, 学生极易混淆犯错, 复习时应将它们放在一起, 从实验的装置、条件、现象、结论上进行比较认识.

四、在认识仪器的构造与使用特点上运用比较, 发展实验操作能力

比如, 初中电学很多实验中都用到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在物理中考中经常考查, 学生常常出错.运用比较的方法不难发现其具体作用不外乎三个方面:保护电路、改变某段电路电压和电流、控制某段电路两端电压不变.就是由于平时实验教学中缺少比较, 缺少知识前后联系, 学生印象不深, 常常出错.在仪器的认识与使用特点认识上巧妙运用比较教学法, 可以深化学生对实验器材性能和使用特点的认识,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

五、在数据处理方法的复习上运用比较法, 深化对方法的理解

物理实验中经常要多次实验得到多组数据,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会因实验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初中阶段用得较多的是平均值法、列表法和作图法.而平均值法是学生最易用错的方法.比如, 在用伏安法测量未知定值电阻和白炽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都测量了三次, 但在最后的数据的处理方法上却大不相同, 运用比较的方法就很容易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首先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实验中三次测得的定值电阻和白炽灯泡的电阻值, 学生比较后会发现三次测得的定值电阻的阻值相差很小, 而三次测得的白炽灯泡的电阻却相差很大, 为什么?在引导学生分析后会发现, 前者是由测量误差引起的, 而后者是由于灯丝的温度而引起的.因此, 对前者三次测得的定值电阻的阻值应当求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 因为求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一种方法, 而后者就不可以求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因为其产生原因是误差以外的原因.通过上述比较, 学生以后一定不会再用错求平均值这种数据处理的方法.

六、在分析常见电路故障时运用比较法, 提升诊断故障的能力

例如, 电路中小灯泡不亮的原因的分析就是一个令许多学生感到棘手的问题, 其实运用比较实验法, 很容易使学生明白.每当做测量小灯泡电阻或电功率实验时, 许多教师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只要小灯泡出现不亮, 许多学生总是以为是小灯泡坏掉了, 要么要求换小灯泡, 要么要求教师帮忙.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比较而不是说教, 从比较实验中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有故障与非故障两种情况.电路无故障的小灯泡不亮是因为其实际功率过小, 故障的情况有短路和断路两种情况.对小灯泡实际功率过小、小灯泡短路和小灯泡断路的情景比较会发现, 若小灯泡实际功率过小, 与其串联的电流表和与其并联的电压表均有一定示数;若小灯泡短路, 则电流表有明显的偏转, 而电压表几乎不偏转;若小灯泡断路, 则电流表几乎不偏转, 而电压表有明显的偏转;若滑动变阻器或开关等地方接触不良, 两表都没有偏转.通过这样的比较, 学生弄清楚了故障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生再遇到小灯泡不亮, 一定会迅速查明原因.

七、在习题教学中采用比较法,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习题教学中, 有些学生经常形似题目一错再错, 相近模型模糊不清, 解题思路不畅.比如, 纯电阻电路和包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纯电阻电路中的有关电功与电热的计算, 学生常常屡做屡错,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要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 实施比较教学, 在比较中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它们的解题方法的异同.

总之, 在复习课中运用比较法, 能促进知识间的联系, 加深知识的理解, 方法的领会, 促使知识和方法深化、活化, 使知识融会贯通, 开拓思维, 显著增强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参与到比较的思维活动中来, 也可以使原本死气沉沉乏味的物理复习课变得生动、充满活力, 大大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之电学课堂 篇2

关键词:电学教学;有效教学;效率;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初中教师比较关注的内容,学生上初中才接触到物理这样一门学科,最初学习总会有些不适应,初中物理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也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见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眉飞色舞、挥汗如雨,而学生却常常处于云里雾里的状况,在电学这章上更是如此,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没有取得实效,反倒挤占了课堂教学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开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在初中物理教学上,我们应当开展有效教学,拒绝低效率的讲解方式,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电教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初中物理电教课堂现状

尽管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接受新教法的能力较弱,他们的教学观念也没有转变过来,还在使用比较陈旧的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目前的电教课堂教学仍以集中讲授为中心,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很少有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的学习时间,教材虽然是新的,课堂教学要求、理念、方法是传统的。由于物理知识本身存在着需要实际操作才能理解透彻的特征,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灌输和讲解根本没有办法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更别谈把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加以应用,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必然会增加心理负担。

在学生方面,由于是新接触到的学科,且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学生对电与热知识提不起兴趣来,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知识点过多也导致教师常常增加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就给学生增加了负担,挤占了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将完成作业作为学习的目的,而不注重对所学的公式、理论的准确运用,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学习质量的反思,同时也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抗拒的情绪。

二、提高电教课堂效率的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教师灌输型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初中物理电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变重教师的“教”为重学生的“学”,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他们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的学习知识。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开动脑筋,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最初引入“电学”这一章节时可以问学生:“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发电吗?”学生会争相回答:水能、火能、风能、太阳能等,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紧接着提问:“同学们知道的电能在哪里得到了运用?”这只是一个实现学生参与课堂的策略,简单的问题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参与到课堂中来,树立起主体意识,并在教师的肯定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以“测电阻阻值”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电阻阻值的“伏安法”,即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然后用R=U/I计算得出。但是在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时,我们应当怎样测出电阻阻值?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必定会积极地参与其中进行深入思考,这样一来学生会设计出很多方案,教师再帮助他们选出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为最簡方案(实施时先让学生尝试仅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阻值,操作后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再及时利用电流表测出待测电阻阻值,进一步巩固、综合运用技能)。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对电阻知识有了很明晰的把握,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提到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电教课堂在知识的讲解上比较枯燥,但是实验是比较有乐趣的,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物理实验,先告知学生实验的目的和操作程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让他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开动脑筋对所见到的一切现象加以解释,这是一个“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学生会有新奇的体验,从中也能感受到物理世界的神奇。例如在教学“电能”表这一节课时可以拿IC卡电能表给学生展示,让他们了解电能表强大的功能,明了电能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这必然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便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形成有效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也有相当大的帮助作用。初中物理是物理启蒙教学,在教学的最初阶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先感知电能的神奇,引发、调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这对学生后期的学习帮助极大。

3.教学新技术在电教课堂的使用

现代教学技术突飞猛进,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物理电教课堂中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把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物理课上有些知识单纯的口头讲述是无法完成良好的知识传授的,使用PPT等工具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幻灯片,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对一些理论、公式进行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实现教学的信息最优化。在电教的最初给学生播放各种发电站的图片也能让学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上,进而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学习。

4.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各种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因此,在电教课堂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发现其思维过程有不合理应当及时指出,作出评价并帮助他们纠正。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电教课堂必须讲求实效,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真正学到知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对初中物理电教课堂的有效教学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克明.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

[2]李卉欣.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

[3]姜忠年.初中物理“电路安全”问题浅析[J].新课程·中学,2012.

电学课教学 篇3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来,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让我从心里无比的感到教学也会有此多快乐,感到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一定效果。下面就自己对电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一点感受,浅谈如下。多媒体教学给电学课堂带来以下好处。

1 多媒体教学提高了电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1.1 利用多媒体展示进入教学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要求,在讲安全用电知识一小节时,拍了一组生产各式电器产品的公司和家庭装修过程中电线的敷设一些真实操作现场。并加入一些《安全教育》视频片段供学生们欣赏。把学生带入所要学习的环境中,了解电是怎么一回事,电无处不在。再讲到安全急救措施时,特意去医学院找了一个教授给学生们演示人工急救的片段,提供给学生观看。并从学校医务室借了一个人才模型作今后教学需要。这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知道正确安全用电。对今后学习电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使学生对电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1.2 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节省了教学时间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疑难问题及实训操作训练上。如在上机床电气控制一章时,光一张原理图画在黑板上足足要花上20分钟,还要进行分析,大大浪费课堂保贵时间。相反,教师把原理图投影到黑板上,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还增加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和训练时间,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有更加多的时间投入到实训操作上,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给老师留下更多的时间在课堂进行巡回指导,同时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1.3 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难点,而且能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立体,还能加强学习的兴趣。如在讲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时,作者用动画模型的形式来讲解其工作原理,解决静态图形表达,让电机在教学屏幕上动起来,学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这部分内容重难点就迎刃而解。

1.4 利用多媒体技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营造和谐班级

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是21世纪大学生的标准。通过多媒体技术,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营造和谐班级。老师会在离下课10分钟播放一小段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短片,如:《让我泪流满面的家长会》、《脱帽》、《让世界充满爱》、《孩子不哭》等等小短片。这些精选视频,能够让学生有所启发,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关心,共同进步,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份爱心。同时在班级内部形成团结互助的班级风气,共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学习的凝聚力。

2 结束语

总之电学课上应用多媒体教学,它便使我们的课堂生动了起来,学生不在和以往一样厌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来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使用哪种形式的多媒体,并最终使多媒体技术能在教学中有效应用。还有教师只有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才能使教学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才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创造性及感染力,才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摘要:该文就多媒体技术在电学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活力,它在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了学生电工课上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开阔了视野,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进步。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电学课教学,和谐班级

参考文献

[1]王时伟,杜义强.做好大学班主任工作,创建和谐班级[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12):97-99.

[2]张永玲.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创建新型班级集体[J].考试周刊,2009(17):219.

[3]康慧春,赵岗.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电学实验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 实验 兴趣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66-01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实验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科思想训练的重要途径。电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电学实验的考察又是重中之重。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们反复讲解、强调,学生还是不明就里,一头雾水。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并且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上必须采取一些调整和创新。下面就这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边学边实验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如:以往在电学的第一节课《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多是简单讲解,介绍基本概念,一带而过。但是我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他们一定充满着好奇和疑问,为什么不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呢?于是我将实验器材发给每个小组,让他们想办法使灯泡亮起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的组直接将灯、电池用导线连起来,有的组将灯、开关连起来……所有可能的连接都出现了,接着师生一起总结怎样的连接是安全可行的,最后大家又一起体验短路。一节课愉快的度过,学生们热情高涨。正是有了这堂课的良好基础,在以后新课教学中我都安排了学生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找到结论,效果很好。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第六章欧姆定律中的第二节《测量电阻》,这个探究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就能完成,剩余的时间我就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测量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电阻,再将数据及图像与定值电阻的相比较,学生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出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为以后解决有关题目打下坚实基础。然后再分别将灯泡断路和短路,观察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学生对示数的变化感到很惊奇,这时师生再一起分析原因,为以后解决故障题目扫清了障碍。

三、巧妙利用小实验、小制作等教学资源

经验告诉我们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发挥他们特长,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讲电磁铁时,要求学生自制电磁铁,第二天孩子们就带来了,有的用了细铜丝,有的用了铁丝五花八门,同学们在一起交流后发现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我们再一起查找失败的原因。孩子们亲自动手,会遇到平时想象不到的操作问题,不断尝试改进,寻求最优方案,不但培养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感觉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四、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实验,既能培养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还能扩展知识面。比如:第四章认识电路中的第三节《电路创新设计展示》可以指导学生设计抢答器、病房呼叫器、小彩灯等等,然后评估、改进,最后再提出新课题,比如楼道的声控、光控灯是怎么设计的?“楼梯电灯开关电路”在楼梯(或楼道)中间安装的电灯,需要在楼梯的上、下两头都能控制它,当上楼时,能用下面的开关开灯,人上了楼梯以后,能用上面的开关关灯;当下楼时,能用上面的开关开灯,用下面开关关灯,这样的电路是怎样的?再让学生根据设计的电路图,组装电路。通过这样的实验制作,学生的潜在创造精神不断表现了出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再如: 在研究灯泡的电功率时,将“220V 60w” “220V 15w”的两盏灯分别串联和并联,让学生观察亮度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讲授家庭电路时,可以故意制造短路(在家庭电路实验板上演示),让学生亲身体会“烧保险”,以警示大家注意安全。通过黑盒游戏,来判断我们家里、教室里灯或电器的连接方式等等,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

探析初中物理电学教学 篇5

一、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所以, 我们先要给予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在探究中遇到困难, 就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保证其探究的正确性, 帮助其努力寻找摆脱困难的原因;当探究取得进展时, 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 帮助其进一步深入探究;当探究成功时,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学习能, 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探究中去。例如: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与电源的电压有关, 也可能与连接电路中的导体有关。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呢?其次点拨学生, 当某个物理量受另外几个量同时影响时, 要探究它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 使另外的量保持不变, 这是什么方法?通过思考得出:这是控制变量法。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讨论, 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1) 电池的节数可以改变电路中电流强度的大小; (2) 改变接入电路中的导体, 也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经过讨论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是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最后大家一起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猜想。

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能够设计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在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应用中, 运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的电学学习更上一层楼。I好比水流, U就像水压。串联电路就是瀑布, 自上而下两次降落, 这两条瀑布流量是相等的, 两段瀑布水流也相等, 两高度相加为总的高度差, 即, 串:I=I1=I2, U=U1+U2。并联电路就好像落瀑布下时, 把它从中分开, 总的水流是两支流之和, 而两者的高度差却是相同的。即, 并:I=I1+I2, U=U1=U2。这样的比喻, 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 (2) 用方法教学。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如并联的连接方法是要先串后并, 再把元件较多的支路串起来, 最后并上另一条支路, 如果有电压表要最后接。百闻不如一见, 通过多媒体展现整个连接过程, 学生就能理解得透彻。

三、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公式

在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公式中, 只需理解记住:欧姆定律I=UR;电功率定义式P=Wt, 计算式P=UI;焦耳定律Q=I2Rt, 通过这几个基本公式就可以解出初中的物理电学题。在总复习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让学生一目了然。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把所有的公式都记住, 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如在电学里有“串联分压, 并联分流”。

例如:在电路中, 电压表V1的示数为9V, 电压表V2的示数为3V, 那么R1与R2的阻值之比为多少?

四、掌握常用的安全用电知识

在讲安全用电时, 课本上说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如果更高的电压是不是一定有危险呢?有的说肯定会发生触电事故, 有的说接触时间长了会电死人。那么, 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谁是谁非呢?于是我站在课桌椅上, 一手抓住火线, 让一位男生用测电笔在我手上、脚上测试, 结果电笔氖管发光, 再让一女生用电表测试, 还是证明我身上是带了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体验带电的感觉, 请一位男生到课桌上, 让他握住一根火线, 然后问他感觉是什么?他说他刚抓住电线时手稍有点麻, 但过了会之后就没有什么感觉了。接着再让女生也来体验一下, 就在大家兴趣正浓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双手接触大于36V的电压却没有危险呢?”通过观察, 学生们提出了正解:“身上带了电但没有电流通过人体, 因为人站在绝缘的课桌椅上, 与地没有直接接触。”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9.

初中物理电学的教学方法 篇6

一、学生在初步学习电学知识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九年级,学生集中学习了电学知识,这些知识是中考的重点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重难点比较多,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于基础题的解答还可以,但是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就会比较吃力。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 学生对于某些物理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所以并没有真正地掌握。比如说学生总是容易把“电功率的单位———千瓦”和“电能的单位———千瓦时”混淆在一起,有时候还会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记乱,对于知识的理解混淆使得学生在遇到具体的题目时,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 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对于电路图的清晰概念,因此对于电路的设计也掌握不牢固,不会连接实物图。由于学生对于电路图中实际电路的理解不够透彻,只会生搬硬套,所以总是会出现一些解题过程中想当然的失误。比如在物理课本中的电压表一般都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求小灯泡的功率相关练习题当中,有时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学生因为自己的惯性思维,没有经过思考就理所当然的以为电压表测的的数值是小灯泡的电压,然后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的时候,学生就直接用前面所测到的电压数乘以电流,以至于出现做题的错误出现。

3. 物理知识其实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之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能真正抓住解题的关键,相关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容易把这些知识混淆在一起。比如在考查电路的连接这一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家里的电路连接都是暗线的形式,学生看到的只有开关、插座和电灯,因此他们不能直接了解这些电路的线路流向,学生根本不懂得电灯和开关是串联的,也不懂得开关应该先连接在火线上,然后在连接电灯是为了安全起见。其实这些物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了多次,但由于学生没有直观观察和亲身体验而不能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4. 在解答计算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地进入到物理的解题模式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因此对于公式的相互转化掌握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电能和热量的计算。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掌握不住问题的关键,比如在出现关于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对于高低档要求的功率和热量的多少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下手计算。对于其中的电阻直接的串联和并联的关系判断不正确,其实就是对于物理当中有关电阻的公式Q = W = Pt = UIt = U2t / R = I2Rt掌握不牢固。对于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和“同时性”把握不好,导致解题错误。

二、对于学生在电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面对这些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理解和运用上的错误,教师要多反思,多总结,加强学生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基本知识和常用公式的掌握,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利用新课程标准对于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

1. 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否学好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不能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长期学习下来,学生会逐渐丧失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欲望,变苦学为乐学。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亲手去尝试,所以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讲解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故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修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幽默,更能感染学生。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不只局限于基本题的得分,更能多解决一些物理应用问题。

4. 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对于物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部演示,并争取让这些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多接触,课下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不宜理解知识用多媒体来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

5. 把物理重难点知识尽量简单化。教师在上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认真思考,把握本课的重难点知识,找到解决这些重难点知识的恰当方法,把这些知识简单化、生活化,寻找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物理知识。对于这些重难点,教师应该放慢讲解速度,详细阐述,多做相关练习,由浅入深。比如,在学习《电功率》这一课时,重点就是电功率的概念和理解,我们可以先用两个功率不同的灯泡来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这两个灯泡在工作时电能表的转速,从而引导出电功率,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电功率的相关知识。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究 篇7

一、明确实验目的, 正确的方法

教师在实验前要强调学生端正实验的态度, 实验目的不明确, 既影响电路的设计, 也影响器材的选择。明确实验的目的,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实验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培养自己什么样的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重点明确, 才能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现象和分析研究, 才能得出明确结论, 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起指导作用。

电学实验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器材的选择、测量电路的选择、控制电路的选择。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做好以下五个步骤:

(1) 选择好合适的实验原理;

(2) 设计好合适的电路;

(3) 选择好规格合适的实验仪器;

(4) 选择好电流表的合理接法;

(5) 选择好滑动变阻器的合理接法。

正确地选择仪器和电路的问题, 有一定的灵活性。解决时应掌握和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即“安全性”“精确性”“方便性”和“误差小”“仪器少”“耗电少”等各方面要综合考虑。学习每一个实验, 先明确实验目的, 然后根据实验目的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 尝试思考实验原理。围绕敲定的实验原理, 确定实验器材, 根据实验器材, 确定实验步骤, 依据实验原理进行误差分析。因为同一实验目的, 它可能存在不同的实验原理, 所以我们通过尝试思考实验原理的方法, 就可以拓宽思路, 提升能力。

二、重视器材选择, 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品德所必需的。在电学实验教学中, 我们应重视对学生基本实验过程中的多角度化, 争取最大限度地做到:灵活选“材”。体现在具体器材的选择上, 就是: (1) 安全性原则:看变阻器采取哪种接法能够保护电路, 保护电阻接在什么位置能够保护元件不被烧坏;电表的量程足够大。 (2) 保证安全性原则的情况下, 准确性原则:变阻器的接法能够使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范围大, 所以一般题目中说要保证多测几组数据或测量尽量准确, 一般就是采用分压接法;电表选择使得电表指针的偏转范围尽量的大, 通常要让指针偏转范围在满量程的2/3以上, 这样能保证测得的数据分布范围广, 从而减小偶然误差。 (3) 操作方便性:变阻器电阻很大时, 采用限流接法能够较方便地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当变阻器的电阻较小时, 就要采用分压接法。做电学实验时, 有很多基本的技能和要求, 课本上没讲或讲的较少, 而实验过程中又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习惯, 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教师在实验后应让学生讨论, 使他们实验后能遵从科学规律, 养成良好习惯。

三、整理数据要详实, 培养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取和记录数据的注意事项。结合已有知识对数据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以及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在分析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求学生记录原始、数据真实、及时、准确, 书写清晰、资料完整, 不得随意涂改、伪造、编造数据。注意运用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数据的正确记录和正确处理的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实验操作后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生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作出合理的结论, 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发现, 应该尊重事实, 如实记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多进行实际操作, 培养创新能力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或课后的小实验, 可以让那些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去, 研究验证甚至设计一些实验, 以便加深他们对物理的理解。多进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 熟悉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提高实验能力。实验题中的实物连线, 实验步骤排序、纠错、补漏、实验误差的排除、错误的纠正等, 这些都是实际操作的全真模拟, 如果学生没有动手做过这些实验就不可能答好这些问题。复习中, 可开放学校的实验室, 让学生重温实验的实际操作。但由于某些学校实验条件不足, 不是实验器材缺乏, 就是实验器材陈旧, 使得测量误差很大, 限制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另外, 实验室器材种类少、规格少, 也不能满足当今高考的要求, 还有高考试题中所给实验器材的规格, 实验室也不一定具备。故建议有条件的家庭或学校安装仿真物理实验室, 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来完成实际中完成不了的实验, 也可通过反复改变某一元件的参数值, 看其对整个电路的影响, 这样对考生解决实验问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总之, 实验也并不单纯是实验这一模块的问题, 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高低往往与学习物理知识、思想、方法的储备密切相关, 要从根本上提高物理实验能力, 必须全面提高物理水平。因此, 对实验中出现的重点和关键的内容, 必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 灵活运用;对教学难点, 非把它攻破不可, 它往往是教学的重要概念和定律,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化难为易。所以, 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实际水平、提高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实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索创新,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扩展和深化,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程实验,物理电学

参考文献

[1]刘微.搞好物理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03) .

电学概念的“顾名思义”教学法 篇8

针对以上问题, 怎样对电学概念进行教学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笔者提出了电学概念教学中的“顾名思义”教学法。下面通过几个教学实例来具体介绍“顾名思义”教学法在电学概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从字面上加强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概念的名称就是对概念内容的提炼和高度的概括, 因此我们可以用“顾名思义”这种办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概念。比如, 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容可以理解为容纳电荷的容器。这就是从字面上直接把握概念的内在含义。

三极管的工作状态有三种, 分别是: 截止状态、放大状态和饱和状态。学生对放大状态和截止状态比较好理解, 但对于饱和状态理解就不是很透彻。这时可运用“顾名思义”, 加强对饱和状态的理解。所谓“饱和”, 表示“充满、充足”, 泛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在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中, 集电极电流IC= βIB, 但IC不会一直增大下去, IC增大UCE减小, 当UCE= 0时IC达到最大值。这时三极管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也就是说IC值已经达到最大限度了, 即所谓的“饱和”了。公式IC= βIB不再成立, 因为IC已经“饱和”了。通过这样的解释, 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饱和状态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

再比如: 在学习直接耦合放大器时里面有个零点漂移问题。当放大电路的环境温度和电源电压发生变化时, 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随之发生变化, 即在输入信号为零时, 直流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也会出现缓慢的不规则变动, 这种现象称为“零点漂移”。从字面上看: 零点漂移不是写成零点飘移。漂移和飘移有多大区别呢? 顾名思义, 漂: 浮在液体上不动或 顺着风向、流 向而移动。飘: 随风飞动。这时你可以想象: 一口池塘上面浮着一木块, 这木块可能很久或半天才移动一点距离, 位置变化非常缓慢, 这是漂移的含义。飘移呢, 想象一下, 如果空中飘浮着一个塑料袋, 风稍微一吹, 这塑料袋可能就飞出很远, 距离可能是几十米甚至上百米, 而且移动速度非常快。这就是零点漂移而不是写为零点飘移的道理, 它突出了变化的缓慢和不规则的道理。通过这么一个对漂移和飘移的“顾名思义”, 学生就对零点漂移现象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在学习逻辑电路时, “与门电路”和“或门电路”的逻辑符号, 有的学生经常会把它们混淆。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它们区分清楚呢? “与”逻辑是说: 当决定一件事情的几个条件全部具备之后, 这件事情才能发生, 否则不发生。顾名思义, 先看看汉字“与”有哪些含义呢? “与”的一个意思是和。前面说的“几个条件全部具备”这里面就含有条件之“和” 的意思, 所有的条件全部必须得到满足, 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 事情就不会发生。所以明白了“与”有“和” 的意思就 知道“与”逻辑的含义。“或”逻辑是说:当决定一件事情的几个条件中只要一个条件得到满足, 这就事情 就会发生。“或”, 顾名思义, 它有选择 的意思, 即所有的条件中只要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条件满足, 结果就会发生。顾名思义, 不仅可以对文字进行顾名思义还可以对符号进行顾名思义。“与”逻辑符号图里面有个标记符“&”, 可以这样顾名思义: “&”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绳子, 把所有的条件都串起来了, 事情才会发生。“或”逻辑符号图里面有一个符号“≧”, 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只要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条件得到满足, 事情就会发生。综上所述, 通过对文字“与”和“或”, 符号“&”和“≧”的顾名思义, 就可以加深对“与”逻辑、“或”逻辑的理解, 并且能清楚地区分它们的逻辑符号图。

二、加深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把握本质属性的规律

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往往死记硬背, 这样时间一长就容易遗忘、记不住且易混淆。比如在学习逻辑电路时, 异或门、同或门电路, 它们就相差一个字, 很相似, 学生很容易混淆。我们先看异或门的逻辑函数表达式: Y = 珔AB + A珔B, 项珔AB里是珔A是反变量, B是原变量, 它们是相异的; 项A珔B里是珔B反变量, A是原变量, 它们也是相异的。珔AB + A珔B是两项相或的意思。所以Y = 珔AB+A珔B可以这样理解: 先是项里的变量A、B相异, 然后再两项相或, 先异再或, 这就是异或门名称的由来。知道了这个过程, 异或门, 以后就可以像上面所说的对异或进行顾名思义, 从字眼里看出它们内在的含义。

顾名思义不仅可以对文字进行解释还可以对相应的图形符号展开想象, 因为一些概念不仅仅是文字形式还有相对应的公式、图形符号等。比如, 在讲授RLC交流电路时, 讲到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关系, 哪个超前, 哪个滞后, 书本上没有详细阐述其中的道理, 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这就很容易遗忘, 也容易混淆掉。这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 1) 对电感线圈图形符号 ( 图1) 进行顾名思义, 展开丰富的想象。电感线圈是由导线一圈靠一圈地绕在绝缘管上, 导线彼此互相绝缘, 这时让学生观察一下电感线圈的图形符号, 好像一条高低起伏不平的道路, 可以这样的想象: 一个人或一辆车走这样起伏的道路肯定困难重重、阻力很大, 要费很大的劲才能通过。同理, 高频交流电流要通过电感元件这段电路也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很难通过, 所以电流相位是滞后于电压的。对于纯电感, 电流滞后电压90°。

( 2) 对于交流 电流通过 电容器, 这时让学生观察一下电容器的图形符号 ( 图2) , 两竖就好像两块板, 它可以容纳电荷 ( 电容可以理解为容纳电荷的容器) , 所以电流必须先对电容进行充电, 通过充电电容两端才有电压, 可见电压相位是滞后于电流的。对于纯电容元件, 电压滞后电流90°。通过这样对电感和电容图形符号的想象, 可以直观自然地得出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关系, 哪个超前, 哪个滞后。

总之, 在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能从实际出发, 研究教材, 了解概念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心理, 不拘泥于形式,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不但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 而且还能使课程的教学有所突破。“顾名思义”法学概念就是对电工电子教学进行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谈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 篇9

关键词:比较分析;动手操作能力;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集中复习;创新能力;网络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61-01

一、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比较分析

1、实验的呈现方式不同。旧人教材的实验多是分组实验,也就是上新课的时候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完成实验。新教材安排是大多数实验安排在新课教学之中。

2、分组实验的个数不同。旧人教材有分组实验共7个,新教材安排的到实验室完成的分组实验变为两个。

3、实验的要求不同。新教材中对于以下几个实验要求降低:半偏法测电表的内阻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

二、新教材实验编写的特点

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要求会动手连接实物,根据实验要求正确进行操作,读数数据,处理数据。例如: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就要求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实验,绘制出U-I图像,从而研究小灯泡的电阻变化。

2、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新教材通过大量的探究实验来达到这一目标。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有实验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方法,而且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教学中的困惑

1、新教材中为何删掉了几个实验。2、分组实验减少,演示实验增加。3、没有明确电流表的外接法和内接法、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式和分压式接法、各个实验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四、实验教学的处理方法

1、先教会基本操作方法

总结电学实验在操作上的共同特点,一般包含有:实验器材的选取、电流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式和分压式接法。所以在教学中,就先教会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基本操作。

(1)实验器材的选择方法,仪器的选择原则可粗略地分为可行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

(2)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以及选择的原则

电流表接在电压表两接线柱外侧,通常叫“外接法”

电流表接在电压表两接线柱内侧,通常叫“内接法”

伏安法测电阻电路伏安法测电阻电路选择原则:

当时,选用电流表内接法,当时,选用电流表内接法 选择原则:当时,选用电流表内接法,当时,选用电流表内接法

(3)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式和分压式连接

①先由浅入深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从初中学习过的“一上一下”开始探究:“一上二下”、换接电流表、换接电压表、换接电阻、把滑动变阻器分成两段,从而引入了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功能和分压式连接方法。

②探究选择滑动变阻器的两种连接方法的原则

若实验要求电压从零开始变化,应选择分压式电路。若用限流式接法不能控制电流满足实验要求,必须选用分压式接法。若被测电阻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要选用分压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实验。

其次,老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在每间教室都放2-3套完整的电学实验器材,由学科代表管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完成书上的实验,并探究电路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检查故障的方法。

3、把演示实验变为课堂分组探究实验

凡是新课中涉及的实验,只要条件允许,都改为分组探究实验。例如:伏安法测电阻、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小灯泡的功率、探究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等。

4、归纳各个实验的共同点,集中复习巩固

当新课上完后,对所有的实验进行归类复习,各个实验有一些的相同的要点,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一般按照以下8个方面进行。(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的选取;(3)实验电路图的设计:电流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式和分压式接法;(4)学生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5)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6)实验数据处理;(7)实验误差分析;(8)故障分析与处理。

5、注重实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强化一些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然后变化条件,让学生再寻找另外的解决办法,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对有些实验大胆的进行取舍,突出重点实验

对于新教材中没有的实验,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重庆市高考考试说明,不作要求的实验就不再讲解,

7、建立网络实验室,增加学生实验的时间和空间

我校实验器材资源有限,实验室数量有限,这样就限制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校成立了网络实验室。老师先把一些重要实验录制成视频文件、模拟动画、仿真实验,再把这些文件上传到校园网,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登陆校园网,观看、模拟做实验,这样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电学课教学 篇10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人的眼睛或其他感觉器官去发现故障、排除故障的一种检修方法。

在对《电流和电路》进行教学时 (如图1) 教师演示实验前, 给灯座换上一个灯丝断的灯泡, 当合上开关, 灯泡不亮, 为什么不亮呢?让学生观察各个用电器, 通过观察, 最终发现是灯泡的灯丝断了, 找到了故障点, 换上一个好的灯泡, 故障排除, 从而总结出电路的判断方法——观察法。

二、替代法

替代法是用规格相同 (或相近) 、性能良好的元件, 代替电路中的某个 (些) 被怀疑而由不便测量的元件来检查故障的一种方法。如果将某一元件代替后, 故障消除了, 就证明原来的元件确实有毛病;如果代换无效, 则说明判断有误, 对此元件怀疑排除。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上册 (人教版) 第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教学中 (如图2) 教师在连接电路时, 就可设计灯L1的灯泡和灯座形成断路 (也可设计其他用电器) , 让学生注意观察, 当合上开关, 灯L1和灯L2都不亮, 怎么办呢?教师找好的相同开关代换, 灯不亮, 则说明故障不是开关‘用连接良好正常的灯泡和灯座代替灯L2, 两灯还是不亮, 则说明故障不是灯L2, 当替换到L1时, 两灯都亮了, 则说明是灯L1的故障, 通过观察总结出替代法。

三、短路法

短路法是利用一根导线将电路的某一部分短路, 使之暂时失去作用, 观察现象变化来判断故障的一种方法。但是在使用此方法时, 只能接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电路元件, 不能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电源的两极。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上册 (人教版) 第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教学中 (如图3) 教师在连接电路时, 可设计开关断路, 在演示实验时, 当教师合上开关, 灯都不亮, 怎么办呢?让学生注意观察, 教师用一根导线接开关的AB两端, 现象:灯L1和灯L2都亮了, 则说明故障就是闸刀开关, 并演示不能将导线不经过用电器, 而接电源的两极, 这样会产生很大的电流损坏电源或导线。老师引导学生, 总结出短路法。

四、直流电压法

通过测量电路或元器件的工作电压与正常值比较来判断故障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 电压变化较大的地方, 就是故障所在部位, 没有变化, 则说明正常。利用直流电压表 (指针式) 量直流电压时, 如果电压的指针是正偏时, 说明电流是从电压表的“+”极流入, 从电压表的“-”极流出;如果是反偏时, 则说明直流电压表的“+”极接的是直流电源的“-”极, 直流电压表的“-”极接的是直流电源的“+”极。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下册 (人教版) 第六章第一节《电压》教学中 (如图4) , 教师在演示电压表的使用并引导学生总结, 在学生掌握电压表的使用后, 教师可设计灯L2与灯座形成断路。当合上开关时, 灯L1和灯L2都不亮, 教师演示, 用电压表的“+”极接线柱, 分别接在图4中的A、B、C点时, 电压表的指针都正偏, 说明电路从A点到C点都正常, 当接到D点时, 电压表的指针没有变化, 则说明故障就在CD之间, 利用替代法找一个正常工作的灯替换L2, 故障排除。通过演示, 引导学生总结出直流电压法。

在教学中, 渗透了一些维修技能, 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吗?

现在有一辆夏利绅雅故障轿车, 据车主介绍, 使用七年了, 昨晚还好好的, 不知怎么的, 今天早晨起来启动, 怎么也打不着了。

通过渗透了上述几种维修技能, 就可以用这些技能解决。利用观察法, 把车的钥匙打到ON档, 观察车上的仪表盘, 发现其他的指示灯都亮, 只有发动机故障报警灯不亮。则说明ECU不工作, ECU不工作是不是电源没有给它提供工作电压呢?查看一下本车的电路图 (如图5) 发现ECU的工作电压是由主继电器控制, 当开关闭合才能给E-CU供电。根据电路图分析可知, 关键点是主继电器上的2端和3端看是否有电压。用电压法, 测量2端和3端的电压, 有电压, 则说明2端和3端到蓄电池都正常, 而2端和3端与主继电器相连。

打开主继电器盖 (如图6) 取下主继电器, 见图 (7) , 并记下主继电器 (如图8) 四个脚与图7中的四个插孔相对应。

给图8中的A、B、C、D接上导线, 用B端接电源的“-”极, “D”端接直流电压表的“-”极, 直流电压表的“+”极接电源的“+”极, 电压表正偏, 说明图8中的BD端是主继电器的线圈端, 用相同的方法测试AC端, 电压表没有指示, 则说明AC端是主继电器的触点端, 同时也说明图7中的BD端是接线圈端, AC端是触点端。利用短路法, 短路图7中的AC端, 观察仪表盘, 发现发动机的故障灯亮了, 并启动发动机, 能正常工作, 则说明可能是主继电器损坏, 利用替代法, 换上一个性能良好的主继电器, 把车的钥匙打到ON档, 发动机故障灯还是不亮, 则说明主继电器不工作。从电路图5看出, 主继电器没有工作, 可能是主继电器没有工作电压。用直流电压表测量图7中的D端, 电压表正偏, 有12V电压, 则说明D端是“+”极, “B”端就是电路图5中的4端, 与电源“-”极连接。有电压, 主继电器不工作, 那可能就是B端到电源“-”极之间断路, 从B端处接上一根导线到电源的“-”极 (如图9) 装好主继电器, 再次把车的钥匙打到ON档, 仪表盘灯全亮 (如图10) 启动发动机, 发动机能正常工作, 把拆开的部分, 装回原位, 这样就把车修好了。

上述初中物理教学中, 渗透了几种维修技能和讲了维修一例, 只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掌握这一领域的技能, 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就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多一次机会, 更好的为社会需要做贡献。

摘要:社会在发展, 汽车在市场上越来越多, 这就需要更多专业人才来从事维护工作, 通过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渗透维修技能, 可以解决汽车因电路系统产生的故障得到解决。

关键词:观察法,替代法,短路法,直流电压法,维修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 (上、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课堂环节下一篇:设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