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学”课堂教学

2024-06-11

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精选3篇)

中职“电学”课堂教学 篇1

初中物理电学问题的解答一直是初中生的一个难点,学生拿到这类题目后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学生只要具备相关知识,尔后理清思路,则可程序化式的“消灭”该题。诚然学好电学计算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以后更高层次的电学学习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分析初学电学知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习电学过程中,重难点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做题的时候对于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感到特别吃力。总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 学生对概念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不透彻,造成混淆。例如,学生总是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和电功率的单位———千瓦混淆,而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也容易记乱,使得解题过程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 学生对于电路图的设计也掌握不够,不会连接实物图。在电路图中,对实际电路的分析不够透彻,比如平常书本中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练习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

3. 不懂得运用到生活中,没有抓住解题关键,容易把知识点混淆。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很多学生不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更不知道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其实,这些内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但由于现在的家庭电路都是以暗线的形式安装,学生在家里看到的只有开关和电灯,很难理解这些线路的流向。

4. 在解计算题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物理解题的模式。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写公式,对于公式的转换使用掌握也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电能的求法。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类似于有关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不懂得用了Q = U2t/R来判断加热或者煮饭,对所要求的功率和发热多少的求法也不知从何下手。主要是对里面的电阻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没有判断好,这也说明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的公式的运用Q = W = Pt = UIt = U2t/R = I2Rt掌握的不到位。

二、学习初中“电学”知识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学生初学电学知识困难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教会学生理解有关“电路变化”。不少同学反映“变化的电路难,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分析变化的电路涉及的内容广,考虑的问题深。对电阻、电流强度、电压及电功率相互关系的分析,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连错反应,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电学综合问题的又一个难点。变化电路主要是通过开关或滑动变阻器的改变来富于电路变化的。电路中有多个开关,通过开关闭合和断开的状态变化,往往会使各用电器的连接关系发生变化,而滑动变阻器则通过滑片来改变其连入电路的有效电阻,从而使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等数值发生变化( 也有改变电路结构的) 。有关变化电路,应在学会识别“部分电路短接”和学会识别串并联电路的基础上,掌握分析变化电路的基本思路。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在一定程序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

5. 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6. 对于重难点,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备好课,勤思考,找到引入重难点的合适情景,尽量把难点简单化生活化,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放慢速度,详细的讲解,并给予相关的联系,多做多练,由浅入深。比如,在上《电功率》这节新课时,电功率的概念和理解是整个电学的重点,我们可以先用大小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做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这两个灯泡在电路中工作中时电能表的转速,从而引出电功率,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区别开耗电的多少和耗电的快慢问题,这样学生能更容易掌握电功率这个知识点。

7. 培优辅差。课堂作业力求课上完成,课后作业的布置做到少而精,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由简入深,多让学生思考,学生在这种长期压迫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多听课,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的思路,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特别是对新课的引入和难点的讲解方面,经过思考和讨论,达成共识后,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电学”课堂教学 篇2

到目前为止,初中物理的电学部分基本上已全部学完,对于电学部分,在中考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今天我也就这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如下反思。例如,如何识别串并联电路,如何判断电流表测量哪部分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哪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和规律,在刚刚学完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好像还比较明白,但是当都学完后,在遇到具体的问题要用这些规律去解决的时候,结果发现学生是一塌糊涂,对于直来直去的单纯的计算题,学生大部分都会,但是对于一些定量分析的问题,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规律和公式进行分析。本人有点头大的感觉,现在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讲评训练,现在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接受能力我感觉是大不如从前了。其实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也不能急于赶课,要停下来,拿出一些时间,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最起码让学生对这些规律和公式在大脑中有一个系统地认识,通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在系统的复习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决不能由老师代劳,否则是徒劳的,如果学生不去动脑思考,其实不管做多少题,学生照样不会。再就是题是做不完的,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了,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如果是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这样是无用的,只是学生热乎热乎耳朵、当时听着好像很明白,过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

另外一点就是,我个人认为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花时间在做物理习题上,认为学好语文、数学、英语才是最关键的。当然,我不否认语数英是很重要,但是其他的科目也得顾及到,特别是物理这种理科的科目,如果不训练,肯定是不行的。而老师在讲评习题的时候,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高的效率,特别是电学的习题,因为有那么多的计算公式,一定要让学生在分析题意时,明白已知的物理量有哪些,然后根据已知量来选择正确的公式,才能既快又准的得出正确的答案。

探析初中物理电学教学 篇3

一、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所以, 我们先要给予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在探究中遇到困难, 就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保证其探究的正确性, 帮助其努力寻找摆脱困难的原因;当探究取得进展时, 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 帮助其进一步深入探究;当探究成功时,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学习能, 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探究中去。例如: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与电源的电压有关, 也可能与连接电路中的导体有关。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呢?其次点拨学生, 当某个物理量受另外几个量同时影响时, 要探究它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 使另外的量保持不变, 这是什么方法?通过思考得出:这是控制变量法。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讨论, 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1) 电池的节数可以改变电路中电流强度的大小; (2) 改变接入电路中的导体, 也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经过讨论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是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最后大家一起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猜想。

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能够设计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在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应用中, 运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的电学学习更上一层楼。I好比水流, U就像水压。串联电路就是瀑布, 自上而下两次降落, 这两条瀑布流量是相等的, 两段瀑布水流也相等, 两高度相加为总的高度差, 即, 串:I=I1=I2, U=U1+U2。并联电路就好像落瀑布下时, 把它从中分开, 总的水流是两支流之和, 而两者的高度差却是相同的。即, 并:I=I1+I2, U=U1=U2。这样的比喻, 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 (2) 用方法教学。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如并联的连接方法是要先串后并, 再把元件较多的支路串起来, 最后并上另一条支路, 如果有电压表要最后接。百闻不如一见, 通过多媒体展现整个连接过程, 学生就能理解得透彻。

三、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公式

在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公式中, 只需理解记住:欧姆定律I=UR;电功率定义式P=Wt, 计算式P=UI;焦耳定律Q=I2Rt, 通过这几个基本公式就可以解出初中的物理电学题。在总复习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让学生一目了然。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把所有的公式都记住, 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如在电学里有“串联分压, 并联分流”。

例如:在电路中, 电压表V1的示数为9V, 电压表V2的示数为3V, 那么R1与R2的阻值之比为多少?

四、掌握常用的安全用电知识

在讲安全用电时, 课本上说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如果更高的电压是不是一定有危险呢?有的说肯定会发生触电事故, 有的说接触时间长了会电死人。那么, 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谁是谁非呢?于是我站在课桌椅上, 一手抓住火线, 让一位男生用测电笔在我手上、脚上测试, 结果电笔氖管发光, 再让一女生用电表测试, 还是证明我身上是带了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体验带电的感觉, 请一位男生到课桌上, 让他握住一根火线, 然后问他感觉是什么?他说他刚抓住电线时手稍有点麻, 但过了会之后就没有什么感觉了。接着再让女生也来体验一下, 就在大家兴趣正浓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双手接触大于36V的电压却没有危险呢?”通过观察, 学生们提出了正解:“身上带了电但没有电流通过人体, 因为人站在绝缘的课桌椅上, 与地没有直接接触。”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下一篇:计算机英语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