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意义

2024-10-14

设置意义(通用5篇)

设置意义 篇1

0 引言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 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 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外部经济信息需求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 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 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 即管理会计。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任务是高效地从会计信息中获得准确、完整的内部经营管理信息并及时作出正确决策。而恰当的设置会计科目对经济数据进行准确的分类、归集自然成为了会计信息管理的核心工作。

1 会计科目的定义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 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 又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前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 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如“应收账款”、“原材料”等科目, 后者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设置明细科目, 反映应收账款具体对象。

2 准确设置会计科目的重要意义

2.1 正确区分经济业务

通过设置会计科目, 可以分类反映不同的经济业务, 将复杂的经济信息变成有规律、易识别的经济信息, 并为其转换为会计信息准备条件。在设置会计科目时, 需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并按每一类别内容特征设定范围、定义、名称。例如, 工业企业拥有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质条件, 机器设备、厂房, 具有共性, 即均属于劳动资料, 则将之归为一类, 称之为“固定资产”;企业为生产经营购入的各种各样的材料, 具有共性, 均属于劳动对象, 则将之归为一类, 称之“原材料”。又如, 企业的货币资金由于保管地点和收付方式不同, 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类别:银行存款和现金, 相应也设置两个会计科目, 其中“银行存款”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存放在银行的存款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而“现金”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库存现金的收付与结存情况。可见, 有效地设置会计科目对经济业务进行恰当的分类是非常有效的。

2.2 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企业作为一个处于竞争环境、必须盈利的经济体, 要求它必须参与竞争并维持住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合适的机会下还能增加市场份额、拓展经营市场、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自然成了企业参与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条件。

准确的财务分析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提供了坚强支撑, 而财务分析要准确必然要求财务工作的基础———会计核算要准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每个企业经营的具体经济业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恰当的会计科目对每项经济业务进行准确的归类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司各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财务分析数据、促进其管理效益的提高、在公司整体发展规划及计划时提供准确的经济数据提高公司市场发展规划的准确性。

2.3 对经济业务数据进行归类、分层汇总、分级准确提取数据为国家经济分析提供所需的各类数据

为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准确了解各项经济指标, 实时观察经济运行的状况提前采取措施, 做好各种调控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 各级主管经济发展的行政部门都需要经济分析的各类数据。而这些数据大多是各级统计部门要求其所属地区企事业单位上报的财务数据。如果企业单位上报的财务数据大量出现分类错误, 那最终将导致主管经济发展的行政部门所取得的经济分析数据出现偏差, 误导采取各种调控措施, 直接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

当经济运行到一定阶段, 实现了该阶段的目标后国家都需要对下一阶段做好规划, 进行提前把控。这时, 更需要准确了解并认真分析前几阶段经济运行的各种指标, 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未来经济发展做好规划。而要想准确了解前几阶段经济运行的各种指标, 对经济数据分类统计的准确性更是至关重要的。

3 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有三条: (1) 合法性原则, 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2) 相关性原则, 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 (3) 实用性原则, 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 满足单位实际需要。从以上三条设置原则可以看出, 会计科目的设置在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下, 不论是需满足单位实际需要还是对外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 其核心都要求我们设置会计科目时一定要依据单位实际开展的经济业务性质所归纳出的会计要素来设置, 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4 会计科目设置方法

4.1 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产业、行业特点恰当的设置会计科目

不同的产业、行业有着不同的经济业务, 设置企业会计科目时应结合企业所处的产业、行业特点, 对本产业、行业的业务特点、业务范围、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分析, 本着全面核算产业、行业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全范围的目的来确定应设置的会计科目。例如, 工业制造业是从事生产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的企业, 根据这一特点, 工业制造业企业必须设置反映材料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市场营销过程的会计科目。如“材料采购”“在途材料”“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而商品流通企业, 它不购买生产材料制造产品, 而是以商品买卖作为主要经营业务, 故其会计科目设置应反映商品的买卖过程, 如“库存商品”、“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再如服务业, 它既不需要购买生产材料制造产品, 也不进行商品买卖, 而是主要提供各类劳务, 其成本大多是为提供劳务而需发生的人工费用及部分必要的物资采购费, 它就没有“产成品”“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及“库存商品”“营业费用”等科目。相反,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就成为其主要的一级科目。

4.2 认真分析本企业经济规模, 统一、灵活的的增减设置会计科目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应设置统一的会计科目而应区别企业的规模大小, 认真分析其经济业务, 灵活的设置会计科目。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复杂的企业应当将其经济业务进行适当的细分并提炼出需要设置会计科目的会计要素, 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会计科目进行必要的增补以便全面、细致的反映出公司复杂的经营情况。而规模较小、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单一的企业就可以将会计科目进行必要的简化、合并, 在符合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会计科目进行简化减少, 以便简单明了的反映公司简单的经营情况, 避免将简单的情况复杂化。

4.3 认真分析企业自身经营特点, 统一、灵活的设置会计科目

统一就是在设置会计科目时, 要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 使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指标、口径。而灵活是指会计科目的设置不但要服从统一的核算指标, 而且更要根据本企业自己的经营特点和规模、增减变化情况及投资者的要求, 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作必要增补或合并。设置会计科目, 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又要符合企业自身经济管理要求, 还要符合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要求。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严格规定了各类企业设置会计科目的一级科目, 每个企业都应严格遵守, 以便进行信息统计分析。而二级及以下科目的设置则给了各个企业很大的自主权, 只是要求企业按照自身经济业务的特点设置。

例如, 在统一性方面企业必须统一设置“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科目, 以正确地进行各会计年度经济效益核算;也必须统一设置“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科目将不同期间的成本还原到各自的会计期间, 以准确反映出企业不同期间的真实成本。而在灵活性方面, 企业可以按照本企业经济管理特点灵活的设置本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分析管理所需要的二级、三级会计科目。如在“主营业务成本”下设置“汽油购置费”“项目部管理费”等能直接反映本企业各项直接成本内容的下级科目。同样在管理费用科目下也可以设置“停车费”“房屋租赁费”“搬家费”“协会会费”等本企业经济业务涉及的下级科目。

只有通过统一、灵活的设置恰当会计科目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分类归集才能为经济业务情况分析提供准确的各类会计信息。但各个企业在贯彻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时, 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会计科目过于简单化, 造成经济管理的困难;二是要防止会计科目的过于繁琐, 增加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4.4 设置的会计科目要含义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 并维持一定的稳定性

含义明确是指设置的会计科目要尽可能明确简洁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特点;字义相符是指按照中文习惯, 能够对设置的会计科目望文生义, 不致产生误解;通俗易懂是指设置的会计科目要避免使用晦涩难懂、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 要使用便于大多数人正确理解的词语。例如:“固定资产-运输设备”就能简洁明了的说明会计科目核算的经济业务。同时, 为了便于不同时期的会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会计科目还应维持一定的稳定性, 以便在一定范围内综合汇总和在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其所提供的核算指标。尤其在会计科目的分类中, 如果不同会计期间的科目分类经常变化, 那将严重破坏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摘要: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它让会计工作的价值得到了有效地升华。而恰当的设置会计科目, 对经济数据进行有效地分类、归集自然成为了会计信息管理的核心工作。本文从准确设置会计科目的重要意义、会计科目设置原则、会计科目设置方法方面进行了论述, 为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管理会计,会计科目,意义,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爱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收入还是负债[J].农村财务会计, 2010 (08) .

[2]王竹香, 冯荣爱.“内部往来”科目使用的思考[J].农村财务会计, 2006 (11) .

[3]杨淑香.我国农村三资现状与清理途径方法浅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07) .

设置意义 篇2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马约尔语)。这是20世纪80年代,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普遍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在世纪之交引发了一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一类基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课程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类新课型。

一、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创新来源于问题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发明创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主要是一种“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并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这种问题意识越来越淡化,直至成为循规蹈矩的、毫无问题可言、毫无创造意识的人。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课型。这一课型首先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可见这一课型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位在学生的问题上,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1世纪,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卡耐基以他自身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种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说到底就是与人合作的意识与技巧。我国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421”式家庭比比皆是,独生子女在父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也不愿意,更不会与人交流、合作。这样的人怎能在既要能竞争又要会合作的21世纪立足呢?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抑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员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尽社会责任,普遍地把履行道德责任视为人之美德。仅以我国而言,24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倡导“仁以为己任”;宋代的范仲淹曾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为成近、现代无数炎黄子孙的人生信条。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社区建设问题、百姓生活、科学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4.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即是财富。人们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确定自己新的工作目标。而以往的学科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无需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意识淡漠、能力薄弱。而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语文的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二、实施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但这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及时、适度的组织指导是综合性学习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四性”。

1.注意活动的开放性。

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是保证学生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时要注意:

(1)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一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活动内容的可供选择性。因为只有具备这两点的活动内容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2)过程的开放。要求活动的过程应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活动表现、活动需求应是调整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

(3)空间的开放。这是指要把以往固定的空间(教室)变为弹性的空间(如图书馆、植物园、社区等等)。活动的场所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确定。即便确定在室内,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打破单一的“秧田式”座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座位组合。

(4)结果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调查报告、实物说明、诗歌、小品表演等等。二是活动得出的结论要具多样性,既可以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也可以留有一块“空白”。

(5)师生关系的开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格上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在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教师可以是传道者、真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的倾听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向何种角色转换,何时转换,视活动的需要而定。

2.注意活动的阶段性。

学生的活动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质量。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制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内容,分阶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内容选择的阶段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年龄段所制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教师必须依据《课标》,依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选择内容。

(2)活动形式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学生的智力、心理发育是不同的,活动的形式也应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必须依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活动形式。以“社区活动”为例,低、中年级的学生宜侧重于对社区各种设施的了解,因此活动形式可以是教师带领下的参观,汇报展示的形式以语言描述、图画展示为主;而高年级活动的重点应放在理解和思考社区的设施建设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活动形式可以小组活动为主,考察的结果可以用报告、图片、模型或统计数据等形式表现。

3.注意活动的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要体现综合性。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从以下三方面注意活动的综合性。

(1)知识的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知识必然综合。

(2)教育功能的综合性。学科课程由于内容的系统、连贯,使得学科课程的教育功能比较单一。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其内容、方式的综合,必然导致教育的功能也是综合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综合考虑,体现教育功能的综合。

(3)考察评价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的综合必然使考察和评价学生要体现综合性。教师要从学生参加活动时的态度、情感以及参加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4.注意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因此实践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大特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

(1)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一是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利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二是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便于操作。

(2)保证时间的充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验”、“探究”的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小组讨论、交流的时间;三是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汇报、展示、交流的时间。

(3)突出过程的完整性。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设置意义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舞蹈 艺术实践 教育

随着高校对艺术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社会、教育界以及学生家长对舞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开展实践教育问题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尤其是要在舞蹈专业知识教学之外着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对高校舞蹈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也要更加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作为一门以培养艺术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性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接收知识,构建自己的舞蹈知识体系,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状况。本文对大学生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教育的设置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

一、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高校舞蹈专业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模式的一种体现

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程开展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喜好、学习习惯有选择的进行舞蹈学习,选择适合自己表演的舞台灯光、服装道具等,是学生舞蹈表演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高校舞蹈专业艺术课程的设置一般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之后进行,是对课堂舞蹈知识的一种课外实践,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能够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人的大脑主要是负责语言文字、数字、逻辑思维信息的加工处理,右脑则是负责情感信息的加工处理。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语言思维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形象情感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为此,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能够实现学生左右脑之间的平衡发展。通过舞蹈实践的开展不仅能够巩固、检验学生的舞蹈知识,而且在舞蹈活动开展的时候,学生需要组织、协调学生,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高校在很多时候开展的舞蹈是需要学生自行组织编排演出,舞蹈排练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将舞蹈动作完美地展现。

(三)能够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在舞蹈实践组织协调中不仅需要专业的舞蹈知识技术的支持,而且还需要在活实践活动的组织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让每名学生都能在舞蹈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舞蹈方面的潜力,促进学生的舞蹈艺术学习。在舞蹈艺术实践中,学生共同参与了舞蹈艺术实践演出、一场完美的舞蹈艺术实践演出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平时舞蹈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比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四)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造力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一个人发现、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的特点。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的开展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舞蹈学习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舞蹈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在课前收集舞蹈剧目信息,确定舞蹈词汇,对舞蹈节目进行重新编排,最后制定出舞蹈艺术实践汇报演出的内容。在舞蹈艺术实践汇报演出节目的设置上,没有安排好的套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来创造具有个性的舞蹈汇报演出形式。

二、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开展现状

(一)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程安排没有秩序

第一,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实施失调。高校舞蹈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出现了失调的现象,表现为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中没有对舞蹈艺术实践课程进行严格的界定,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专业要求的限制,比如对于一些舞蹈艺术专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讲,他们没有机会参与到舞蹈艺术实践活动中。第二,舞蹈艺术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随意。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设置没有考虑到舞蹈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导致教学设置较为散乱,不利于舞蹈艺术课程的专业化学习。第三,舞蹈艺术专业实践课程目标设定较为短暂。高校舞蹈艺术专业课程的开展大多采取的是集中性的实践活动,没有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舞蹈学习情况。

(二)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缺乏专业化指导

高校舞蹈艺术专业的学习包括文化课和实践课,文化课的授课中包括了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但是在实践开展中,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发展流于形式,缺乏高素质的教师来进行专业的舞蹈操作指导。导致一些学生的舞蹈学习较为放任,无法凸显舞蹈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舞蹈艺术实践课往往被安排在某几个学期的几周中,是一种短期性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是按照行政班开展的,即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按部就班的学习,不具有教学的针对性。

(三)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观随意性较强

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舞蹈艺术实践的认识较为片面,他们认为课堂上的教学才能获得真正的舞蹈知识,舞蹈实践课只是作为一种演出任务而存在,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由于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实践活动认识的片面,导致他们在舞蹈艺术实践活动中没有摆正自己的学习心态,进而无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职业素养。

三、完善高校舞蹈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教育的策略

(一)制定全程化的舞蹈艺术实践教学计划

第一,舞蹈艺术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专业的学习特点,体现舞蹈艺术实践教学的普及性。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教学大纲的设置需要考虑到舞蹈专业实践教学的共性特点和不同舞蹈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对于舞蹈表演专业、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舞蹈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要加大比重,在教学中体现舞蹈艺术实践的综合性,并要做到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比如舞蹈表演学生不能仅仅注重考察舞蹈表演技能、舞蹈理论学生不能仅仅考察舞蹈的评论能力。第二,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侧重点,将舞蹈艺术实践课程通过不同方式贯穿到舞蹈教学的始终。比如对于舞蹈艺术一年级的学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意识,并将舞蹈艺术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充分的结合。第三,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则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实际的舞蹈艺术实践机会。通过形式多样的舞蹈艺术实践提升学生舞蹈艺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nlc202309082250

(二)加强对舞蹈专业艺术实践的专业化指导

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程开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学校之间的学习和借鉴。现阶段,很多高校舞蹈艺术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是由不同教师负责的,在教学认识上不同教师存在差异,也没有考虑到学生舞蹈理论和实践学习的需要。为此,需要安排专业教师来指导学生的舞蹈艺术学习,专业教师本身不仅要掌握舞蹈艺术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舞蹈实践指导经验。

(三)建立健全舞蹈艺术实践激励评价机制

第一,在教师方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舞蹈学习的不同需要,进行舞蹈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学生基本掌握舞蹈知识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安排相应的舞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进行舞蹈实践的时候,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舞蹈实践笔记,根据自己记录的笔记来总结以往舞蹈实践学习的不足,从而为日后的舞蹈学习提供重要指导。第二,在学生方面,教师要定期对舞蹈艺术专业实践教育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拓展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活动途径

第一,在校园内,教师要为学生舞蹈专业艺术实践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表演中学习到更多的舞蹈知识、技能,提升舞蹈艺术综合素养。第二,学校要相应开始一些舞蹈文艺部门,为学生的舞蹈艺术学习提供专门的组织。第三,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舞蹈艺术学习情况,将这些学生进行分组,为学生分配不同形式的舞蹈艺术实践课题。第四,在放假期间,学校要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到地区各个文化、企业单位来进行相关的舞蹈艺术演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高校舞蹈艺术专业教育发展重点是通过舞蹈艺术实践指导,逐渐培养舞蹈专业艺术学生良好的舞蹈艺术实践意识、实践技能。为此,高效舞蹈艺术工作人员需要转变自己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高校舞蹈艺术实践课程,在舞蹈艺术实践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立燕.高校舞蹈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教育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3):150-153.

[2]尹晶.高校舞蹈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教育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2,(10):56-57.

[3]胡骁,刘莹.广东省舞蹈高等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记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建系十周年[J].艺术研究,2014,(01):90-100.

[4]王博文.谈高校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4,(01):345+347.

[5]闫杰.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四川戏剧,2014,(04):165-167.

[6]刘培培.关于非专业大学生舞蹈团的若干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09):44.

[7]韩淑英,刘忆,庞静.关于“当今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大学生科学学习理念”的调研报告[J].艺术教育,2010,(01):93-95.

[8]韩淑英,刘忆,庞静.当今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大学生科学学习理念研究——对舞蹈专业“教”与“学”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0,(02):100-102+94.

[9]张弛,李玥谊.如何把大学生艺术修养融入高校舞蹈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之中[J].音乐时空,2016,(07):139-140.

[10]郭峰,詹丰竹.非舞蹈专业大学开设芭蕾形体课程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02):100-105.

[11]肖友兴.非专业艺术团艺术实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以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大学生艺术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3,(07):82-85.

设置意义 篇4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专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行业发展

一、行业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早已进入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微电子技术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 已成为当前时代的基础产业。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新材料新能源是导向。从节能减排上看:我们都知道液晶显示技术取代了CRT, 已经占领当今市场, 同时出现的还有PDP (等离子体) 及即将出现的TFT (铁电液晶) 等新型的半导体材料, 这些产品比起过去的CRT显示器, 不仅是外观形状上有优势, 功耗低、辐射低、发热量低, 符合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 而LED (发光二极管) 势必要代替现在的照明, 在未来将占领整个照明市场。美国现在进行的光伏计划就是用高亮度Led代替现有路灯照明, 这将节省全美40%以上的电力能源。同样日本进行的国家阳光计划也是要将路灯全部替换成高亮度LED。

再看新能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在以天津为主的企业力神、比克国际等生产的锂电池已渐渐成为动力电池将要占领市场;未来太阳能电池取代石油将会应用在汽车甚至航空领域, 也不会是神话。这已经是日本国家规划中的重点项目。

毋庸置疑, 微电子产业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产业的发展势必也为中等职业学校打开就业市场:国内现有的该行业的生产线不断更新换代, 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迅猛扩大和提升。

二、产业发展动态

微电子工业发展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和日本, 发达国家和地区有韩国和西欧。我国微电子技术产业正进入迅猛发展时期, 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半导体制造中心和国际上主要的芯片供应地。特别是在半导体晶片生产方面, 其产量超过全世界晶片产量的30%, 今年随着LED产业迅猛发展, 芯片市场已供不应求。截至去年, 我国芯片总需求已经超过500亿美元, 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之一。

我国微电子技术产业现状:在2006年8月及10月海力士意法在无锡建成8英寸和12英寸芯片生产线之后, 2007年迅速达产, 从而拉动了国内芯片制造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在此基础上, 2008年海力士意法又继续实施第二期工程, 将12英寸生产线产能扩展至每月8万片。此外, 国内还有多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正处于建设或达产过程中, 其中12英寸芯片生产线已成为投资热点。中芯国际在成都的8英寸生产线建成投产, 紧接着在武汉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也建成投产;华虹NEC二厂8英寸生产线建成投产;英特尔投资25亿美元在大连的12英寸芯片制造厂投产;台湾茂德也投资9.6亿美元在重庆建设8英寸生产线;中芯国际投资12亿美元在上海的12英寸生产线正式运营。中芯国际宣布正在深圳建设8英寸和12英寸生产线, 英特尔支持建设的深圳方正微电子芯片厂二期工程已竣工。随着这些新建和扩建生产线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 我国芯片制造业的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大。北京京东方月生产9万片玻璃基板的液晶生产8.5代线今年即将投产。在封装测试领域, 中芯国际和英特尔在成都的封装测试企业建成投产, 江苏长电科技投资20亿元建设的年产50亿块集成电路的新厂房在使用, 三星电子 (苏州) 半导体公司的第二工厂投产。飞思卡尔、奇梦达、RFMD、瑞萨、日月光和星科金朋等多家企业也分别对其在中国大陆的封装测试企业进行增资扩产。此外, 松下投资100亿日元在苏州建设半导体封装新线投产;意法半导体投资5亿美元在深圳龙岗建设封装工厂。这些新建、扩建项目成为近期拉动我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继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大连市微电子技术产业现状:因特公司的12英寸芯片制造产业生产线投资25亿美元;主要从事二极管封装的九久光电台商投资建生产线2000万美金;大连路明科技生产三基色荧光粉做固体发光材料, 市政府在几年前分期投资早已经超过1个亿;路美芯片更是从土地到生产线陆续投放资金过亿;去年大连政府为德豪光电投资生产线建设也超过1个亿。

生产线投资大, 用工需求量也大, 技术工人市场前景也随之向好。我们应当充分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办成能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中对各层次人才需求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和人才基地。

三、就业市场现状

目前, 全国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一百多所, 在校学生估计在5万人左右。本专业设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专业的发展现状良好, 主要表现在:规模在逐年扩大, 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增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这是与微电子技术产业的稳步发展相适应的。

然而, 我们应该看到, 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科学技术知识面、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而随着集成电路、液晶、有机薄膜发光及太阳能电池等信息产业投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从事基本劳动的产业技术工人需求量也在大幅增加, 这给职业教育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带来了契机, 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契机,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 适应企业的发展。

目前, 市场对从事此类工作的工人需求很多, 甚至供不应求, 呈现“用工荒”状态, 而且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技术工人几乎很难找到, 农民工缺乏相应的技术, 不能满足像因特公司、京东方、上广电、大连路明集团、大连久久光电、大连德豪光电这样科技产业的用工需要, 从这一点来看, 企业需求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型的工人来充实一线生产。因此, 今后一段时间, 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微电技术专业领域技术工人的培养。

四、专业设置的方向和意义

从前面国内外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 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早已完成飞速发展的上升期, 进入稳步而缓慢的平台。而我国随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这一国策的深入倡导, 随着市场开放和外资的不断涌入, 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正突飞猛进、焕发活力。今后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还将有明显的发展空间, 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研发的产品将会占领全球主导市场, 随着社会需求逐步扩大, 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企业需求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型的工人来充实一线生产。因此, 今后几年内, 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微电子技术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

合格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它既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过程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过程;它更要求学校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教方”教改的灵活变化, 更要有“学方”学习内容的切合实际。这些决定教育质量和产业发展的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市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教学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专业规模和结构必然受到行业市场冷热的影响。就学校而言, 教育质量除了受到教师、教材、课程、授课方式等纯教学因素的影响之外, 同时也受到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制约, 课程结构设置要和企业需求密切结合。

1. 课程设置中:

明确设课目的。明确基础课、实训课之间的学时比例, 要了解社会需求对课程的模式、培养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起点不同的学生技术专业也应定位在不同的培养层次上。一般来讲, 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课程选择应该在对材料生长的了解、清洗工艺、净化及器件工艺的学习掌握;初中起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普通型工人, 学校的办学目标不能一刀切, 应根据需求分出层次。内容应根据市场需求, 不能盲目制定教学计划而脱离实际, 要大胆结合企业用工需求, 培养称职的技术工人。

2. 教学环节中: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下,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大和综合性的课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校内要素是“教”与“学”, “教方”的要素有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学方”的要素是学习目的、上课态度。教学质量取决于以下因素:教方能否真正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 教师有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能力;课程设置能不能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吻合, 既要按需设课也要“因人设课”, 实验和实习环节不能流于形式;教材选择和讲授内容既要按照统一标准, 又要“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教学方式达到在不偏离教学要求前提下的多样化;以宽进严出的原则对待学生、教授知识。

3. 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抓“质量”:

第一, 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注重教师的基本素质, 如思想品德、敬业和专业知识面等;第二, 应该注重教师的再学习, 这包括教授课程的学习与拓宽, 要掌握扑捉微电子学科发展的洞察力和知识的更新能力;第三, 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 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不断更新和调整;第四, 课程设置必须同样注重教学和实验两个环节,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带学生多参加实训, 对于培养学生的接受、掌握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非常必要, 即课堂与课下相结合, 讲课与实验相结合, 平时与考试相结合。

课程结构设置要和企业需求密切结合, 要受到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制约, 专业规模和结构必须适应行业市场的需求。可以根据订单招生开课;建立以电子器件封装为主的小型实验工艺生产线;和企业联合办学, 利用他们的生产线做培养学生的实训基地。

2009年我校招收的第一届微电专业, 课程设置就是根据企业需求来安排的, 主要方向是半导体工艺:针对路明、因特主要教授的是芯片工艺, 针对路美介绍了一些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工艺, 还针对京东方讲授了关于液晶的工艺过程。可以根据市场要求填充关于太阳能电池、二极管、液晶等制作工艺等。做到教学内容从满足就业市场要求出发, 既符合职业学校的定位、又要易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接受, 努力达到这样的知识结构。

五、结束语

设置意义 篇5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艺术设计专业再次成为本科就业率最低的十个红牌专业之一。同时, 在2013届本科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个专业中, 艺术设计专业再次成为失业率最高前10名专业榜首 (14.9%) , 另外装潢艺术设计 (12.9%) 和环境艺术设计 (12.1%) 也在榜单之中”[1]。不难看出, 我国高校设计专业较低的就业率或者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现实问题。

然而, 与设计专业就业息息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依然火热。201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目标。此外,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我国主要城市普遍兴起, 形成了阶梯式发展。根据全国60个城市的相关调查, 作为创意产业的先驱, 北京、上海的创意产业企业超过5万个, 从业人数超过100万人。杭州、广州等11个城市创意企业平均各超过1万个, 就业人数超过20万人。其次以大连、福州等的17个城市, 创意产业企业也均在5千以上, 从业人数超过10万人。剩余30个城市的创意产业指数相对较低, 处于萌芽阶段, 但如果有政策与资源的正确投入, 相信也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路高歌猛进, 与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和失业率红牌的鲜明对比, 反映了多种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 高校设计类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的脱节。怎样有效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顺应市场需求, 重构符合就业市场的教育体系, 是值得设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等教育

过去9年来, 创意产业, 包含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会展、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 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并在高等教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例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 就起到了为创意产业输送人才并与之合作研究的重要作用。

“21世纪创意产业多以微型企业、小企业和中型企业组成, 根据其自特征, 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稍显特殊, 比如交流、人际关系、团队合作能力、商业和市场意识。”[3]在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 艺术设计工作是一种复杂并综合性极强, 具有交叉学科特征, 能满足多种需要的职业。它要求设计工作者可以在超出个人专业能力和管理范围外完成设计项目, 并且经常要求他们根据设计任务变换不同的工作角色。因此, “艺术设计不再是单纯解决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本体范畴的设计工作, 而已成为参与建设和构成公共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成为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4]。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应该根据现今社会经济及艺术设计工作特点作出相应调整, 使学生能够接受到“全面”的艺术设计教育, 从而在毕业之时能够掌握更“综合”、更“整合”的技能, 具备21世纪艺术设计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以应对当今更具综合性的知识经济时代。

二、“跨学科合作”的思维和概念

“跨学科合作 (Transdisciplinarity) 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它的历史可以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研究与教育大会。”[5]发展至今, 已有40余年的历史, 经常被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当中。“它主要强调了对知识的整合, 并使之一体化, 通过从不同学科角度了解并解决现实问题。是跨越、融合不同种类学科界限, 强调合作方法, 过程, 应对并满足现实世界中新需求的手段。”[6]由于艺术设计活动本身具有交叉和跨学科的特点, 那么在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中建设以“跨学科”为内核的课程, 符合艺术设计活动本身特征, 并顺应了当前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三、以“跨学科”为内核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思路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艺术设计工作者和创意产业专家, 许多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院校,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对艺术设计课程的整合。例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艺术设计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 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性, 以及与社会实践和相关产业结合的实验教学。尽管现在国内主要艺术设计院校建立了工作室制 (workshop) 的教学模式, 但强调开放和综合的跨学科课程设置的理念并未完全树立, 传统独立的课程单元仍然作为主要课程组成。工作室制的教学内容也相对比较局限, 以单独学科的实践研究作为设计活动主体。面对现今庞杂的社会经济体系, 艺术设计活动不仅强调艺术创作能力, 更要求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系统思维能力。因此, 原先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就不能满足这一发展趋势。仅仅增加或者删减课程内容也不能很好解决此类问题, 迫切需要建立更适应当前形势的跨界交叉学科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四、“跨学科合作”艺术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

整合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是明确新的课程设置目标。以“跨学科合作”为核心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是根据21世纪设计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而建立的。那么, 其课程内容的主要特征就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与交叉, 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例如商业思维、职业规划、团队合作和社会交际能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这些能力既是艺术设计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建立及参与其职业生涯所必需的要素, 也是高等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应该覆盖的领域。然而, “简单地聘请相关领域教师或专家, 增加单元课程是不能够满足‘跨学科合作’这一课程设置改革, 只有将课程内容情景化, 让学生更早接触并共同完成‘现实世界’中复杂而多元的设计工作, 才能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有作用及意义, 培养他们具有系统设计思维和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就业能力”[7]。

五、“跨学科合作”艺术设计课程的构建

“跨学科合作”艺术设计课程的构建需要确立新的培养模式, 以工作室为教学模式的创意及专业技能课程, 仍可以作为高等艺术设计课程的核心, 属于必修模块课程。以培养21世纪创意工作者所需要基本技能为指导思想, 将培养这些能力的课程通过不同教学活动加以整合, 从而达到多元化的教学成果。

具体构建方法是, 首先, 将“跨学科合作”作为实现课程设置改革目的的手段。学生通过与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团队合作的学习研究, 能够更深刻了解当前经济与文化局势, 增强思想的开放性,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商业市场意识。它强调系统思维所具备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是促进学生发展成为艺术设计实践者的理论保障。其次, 学科交叉式艺术设计课程围绕对技能群的获得展开, 包括商业意识、创意、交流合作以及自然科学技能的学习。学生通过融入这些技能的情景化教学, 深入了解当今经济情势、全球文化趋势、掌握艺术理论和相关管理知识。这样, 教学结果就能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学生既可以从事与创意设计产业相关职业或者得到相关实习机会, 又可以自主创业, 成为设计师和管理者 (图1) 。

六、结语

从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 艺术设计活动的跨学科交流日益广泛, 复杂性也与日俱增。本文据此变化, 以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问题为起点, 着重探讨了改变其现状的解决办法---依据当前创意产业和艺术设计活动的特征对艺术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建立以“跨学科合作”为内核的课程体系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应对21世纪设计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同时, 本文提出了“跨学科合作”的课程设置逻辑框架, 通过确立课程设置目标, 推导出艺术设计课程可以采用工作室制, 并以与相关产业相结合的实践为教学手段, 利用情景教学的课程单元, 达到培养能够跨学科交流的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摘要:本文从跨学科合作 (Transdisciplinarity) 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出发, 重点阐述了作为当今艺术设计工作的新特性——“跨学科”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中进行深化。并结合跨学科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为提高设计类学生就业能力的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跨学科合作,思维,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改革

注释

1[1]麦可思研究院, 王伯庆, 周凌波.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2]张京城, 刘光宇.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78-83

3[3]Ball, L.Preparing graduates in art and design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working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a new model for work[J].Art, Design&Commun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2 (01) , 10-14

4[4]过伟敏.走向系统设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跨学科合作[J].装饰, 2005 (07) :5-6

5[5]Thompson Klein, J.Prospects for transdisciplinarity[J].Futures, 2004 (04) , 515-526

6[6]Russell, Wickson, &Carew, 2008.Transdisciplinarity:context, contradictions and capacity[J].Futures.2008 (05) , 460-472

上一篇:电学课教学下一篇:毛竹大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