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研究

2024-07-07

设置研究(共12篇)

设置研究 篇1

自1998年高校扩招到2014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0年毕业人数为630多万,2011年毕业人数为660多万,2012年毕业人数为680多万,2013年毕业人数为690多万,2014年为728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在全国200多所高等院校中,当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大家公认的名牌体育院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20%左右,普通体育院系一次性就业率就更低了,还不到10%,不到同期毕业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名最后[1]。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综合性、素质型、专业性人才是当今用人单位的宠儿,优胜劣汰是大家公认的用人原则。但是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一般为新生入学前就已被确定了专业并入学就开始规定的专业课程学习,并没有给学生专业选择的机会。此外,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本科)设置和课程设置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和自身发展。因此本文对中、美两国高校体育专业(本科)设置及课程设置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力图析出现阶段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进而“取长补短”,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进一步改革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分析

1.1中、美高校体育专业设置比较分析

体育专业设置是体育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及方向的重要基础,是体育课程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也反映一个国家对体育人才现实需求及潜在需求,是同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2]。

研究表明中、美两国高校在体育专业设置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一是两国在专业设置所依托的高校平台不同,中国体育专业设置主要在专门的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两类中,而美国很少有专门的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大多设置在综合性院校中;二是中、美两国专业设置领域口径宽窄度不同,中国专门体育院系在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五个基本专业的基础上新兴了大量国际化专业,例如体育表演、体育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广告学、休闲体育等专业,专业名称广泛、新颖,但过于“综合性”,容易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和培养规格不清晰,反而“专而不专”。综合性大学的体育专业目前局限在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训练等专业。而美国高校的体育专业设置更加细化、具体,各个专业都是处于“体育”门类下的分支专业,其名称就直观的体现出了专业内涵和培养目标,如人体工程学、运动营养、体育教育教学、体育教练等专业。

1.2中、美两国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对比研究

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专业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以及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和规格所提出的要求(为教育活动提供方向和指导)[3]。近年来我国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总体上,对学生思想品质的要求较高,制定主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专业型、精英型、复合型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当今时代需求,而美国在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紧密联系,是与职业或者就职领域直接对应,突出“专业性教育”,重视为“职业做准备”。

1.3中、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既关系到教育观念、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又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化[4]。以体育教育为例,选取北京体育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比较中、美两国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异同。

由研究得出中、美两国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具有相同侧重点,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同点:1.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均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2.均重视工具类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应用、应用写作、科研方法等。不同点:1.中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大量开设了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而美国的通识教育的课程更为丰富,不仅包含了书面、口语表达,还大量开设了人文学科、社会及行为科学。2.中国的健康课程仅仅局限在了运动按摩、运动营养等课程方面,而美国的健康课程分类较为细致:个人健康、美国社会药物使用、健康营养、健康教育课程、中学健康课程及对策。3.中国比较重视体育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培养,如北京体育大学实施了主辅修制课程设置体现了“一专多能”,而美国在体育技术课方面较模糊,相对更为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

2结论

1.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的思考,我国体育专业(本科)设置目前已和国际接轨,还开设了一些具有明显原创性的专业。但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建设具有明显的膨胀式、“大跃进”发展倾向。21世纪以来,体育专业实际招生的有30多个,且有些专业仅是在其他专业前面冠以“体育”二字。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轨、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对应的师资力量等是其暴露出的明显问题。吸收美国体育专业设置的合理成分,在“体育”大门类中发展不同领域下的专业,而非从其他学科中嫁接到体育学科门类之下。所谓的“宽口径”应是在体育范围内的宽领域专业,而非是其他专业与体育拼凑的“宽泛”。只有在体育学科下不同专业不断纵深发展,体育学科专业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永葆青春。

2.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从中、美两个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比较来看,美国更重视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紧密联系,突出“专业性教育”,强调为“职业做准备”。而中国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表述相对较模糊,未与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关联,这也是我国当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不对口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抽象的表述上,应积极借鉴美国培养方案制定模式,结合社会对体育职业需求,使得各个专业以人为本,人岗匹配。

3.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当前我国学校、社会实际,应处理好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之间关系。在保证体育专业技术课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调整选修课比例,重视理科、工科、文科课程间的互相融合渗透,适当扩大“非体育类课程”比重,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去中发展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法,对美中两国高校体育专业(本科)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与研究,分析中、美两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过于“综合化”: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较模糊”: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待优化”。

关键词:中美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杨爱华,杜丽洁,董成功.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12所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为样本[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汪鸽,潘宪民.中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515.

[3]张大超,常璐艳.中、美、英、澳高校体育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77.

[4]刘代荣.对中美两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比较研[J].中国高教研究,2003,(8):78-79.

[5]INDIANA university.All Grade Physical Education.PETE[EB/OL].http//www.hper.indiana.edu/degrees/pdf/pete_bs.pdf.

设置研究 篇2

一、申请单位名称:华夏口腔诊所

申请人:张宅亮

选址:石家庄市裕华区槐安东路、路北芝兰明仕门口东侧门脸房 诊疗项目:口腔科(普通门诊)

(一)申请单位基本情况:

门诊有口腔执业医师一名、执业助理医师一名、技工一名、护士一名。门诊设有消毒室、x光室、诊疗室、卫生间、实用面积约:130平方米 法定代表人:张宅亮

身份证号:***4200030 执业医师证书编号:2009***198104200030

(二)主要医疗设备:

1、牙科综合治台(3台)

2、光固化机(1台)

3、超声波洗牙机(2台一机配)

4、血压计、5、打磨机(1台)

6、x光牙片机(配铅房)

7、紫外线消毒机(2套)

8、高温消毒柜

二、拟诊所所在地,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及医疗服务分析:

拟设诊所位于石市裕华区槐安东路芝兰明仕门口周围有几个小区,人口密集,约有3万多人,该区域周围500米内没有牙科门诊,居民生活安稳,收入中等水平,年龄阶段分布为多层次,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搭配合理,适合开牙科门诊。

三、拟设门诊名称、选址、功能、任务、服务半径: 名称:裕华区华夏口腔诊所

选址:石家庄市裕华区槐安东路芝兰明仕门口(路北)功能:口腔保健、牙齿修补、牙齿美容、儿童正畸、拔治、预防 任务:为小区及周围居民提供基本口腔医疗保健及预防服务,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将长期或不定期聘知名专家来诊所指导,让周围居民享受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根据业务需要,拟设执业医师一名,助理医师一名,技工一名,护士一名,建立一个合理的医疗组织机构,诊所将认真遵守并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实施初级牙齿保健,牙病预防,常规牙病防治,协调疾控部门,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监督与业务指导,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

服务半径:拟设诊所将服务于周围几个小区和周围医疗机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以便于更好的为区域居民服务,拟定用房实用面积约120平方米。诊所设置:诊疗室、消毒室、X光室、候诊室、卫生间等。

诊所配备:综合治疗台、血压计、光固化机、X光牙片机、超声波洗牙机、技工打磨机、高温消毒柜等

诊所设置固定电话、手机各一部,保持全天侯畅通,供电、供暖采用国家统一配备、保证全天侯电力供应。

消防设施:有经过消防部门检验合格的消防栓

四、资金来源、投资方式、投资金额及情况:

成渝高铁天窗设置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天窗类型开设时间成渝高铁

中图分类号:U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对旅行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旅行速度和缩短旅行时间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铁路运输不但能满足人们迫切的出行需要,同时铁路运输的低成本,高运量也为缓解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压力有很大作用。

目前高速铁路的相关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高铁综合天窗设置及维修体制的研究是一个难点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得知,德国、日本等发达欧国家在高速铁路维修管理方面有成熟的先进经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高速铁路的实际运营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成果借鉴。

但考虑到中国铁路的管理体制与国外差别很大,必须探索适应我国客运专线的维修管理体制。随着我国多条客运专线的开通运营,有关科研单位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但并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目前,随着我国铁路的提速和高速铁路的建成,我国铁路运输向密度高,速度快,运量大发展,在此情况下,传统的铁路保养维修方式已不能满足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因此“天窗”修制度就必须全面实施,天窗修是保证铁路养护维修和运营安全的重要手段。“天窗”是解决列车运行与设备维修、线路施工之间矛盾的技术措施。正确的安排和使用天窗时间是提高施工维修进度和铁路运输经济效益的关键。高速铁路的综合维修天窗是指为了铁路的线路、供电、信号等固定设备的日常施工维护需要,对区间或车站正线规定的一段不放行列车的时间。高速铁路在高速度、高密度的行车条件下,综合维修天窗的开设方法和天窗时间的确定,对高速铁路的通过能力、行车组织方法有巨大的影响。

成渝客运专线正式开建是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该专线全长30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预计2014年建成,届时重庆至成都最快56分钟通达,成渝两地将进入1小时经济圈。

为了研究天窗开设的方法,在列车运行图上,综合天窗有以下几种开设方式:

矩形天窗,V形天窗,Y形天窗, R形天窗,X形天窗,平行矩形天窗,单向隔日矩形天窗,双向分隔式矩形天窗等。

而要研究此线路开设何种天窗,则要对线路基本情况和作业要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成渝客运专线的情况。

成渝高铁于2010年3月20日动工,全长308.59公里,设计最高时速250公里/小时。成渝高铁将成都和重庆的时空距离缩短到56分钟。线路走向为:成都东客站→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荣昌→大足→永川→璧山→沙坪坝→重庆站。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筛选出了几种比较好的天窗模式作为备选方案:

(1)矩形天窗

如果在成渝高速铁路上采用该天窗,则在天窗时间内成渝高速铁路全线封闭施工维修,真正做到“施工不行车、行车不施工”,上、下行线路同时封闭同时开通。根据成渝高速铁路的具体行车安排,在晚间0:00~6:00之间某时段开设矩形天窗,就可以满足天窗期间不行车的需求。由于成渝之间客流量一定,不会安排夜间行车,所以此方案位首要备选方案。

(2)V形天窗

V形天窗的时间占用比矩形天窗多,其开设条件较好,能全天24小时行车。因此在矩形天窗4h基础上对V形天窗的时间延长1h即开设从1:00~6:00的V形天窗作为备选方案之一。

(3)单项隔日矩形天窗

在设置“单向隔日矩型”天窗非维修线路也同样具有组织和不组织追踪运行两种方式,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与“V 型”天窗相同。但“单向隔日矩型”天窗对上下行双向的影响相同,不会影响日间的正常行车,因此能力损失较“V 型”天窗小得多。

(4)双向分隔式矩形天窗

在客运专线上下行线路同时设置“双向分隔式矩型”天窗,上下行均给出1 h 安排“夕发朝至”旅客列车运行,其余时间用于维修作业。为满足连续天窗时间4 h的要求,部分区段天窗时间将要有所增加,可能会占用早高峰时间,并且部分中途上下线的跨线列车合理运行的时间带不一定和1 h 行车带吻合,不能很好地满足部分夜间跨线列车的运行需求。

综合对比双向分隔式矩形天窗和矩形天窗,我们明显可以得出,矩形天窗方案优于双向分隔式矩形天窗。因为对于矩形天窗内无法通行的跨线列车可利用天窗前后的空费三角区在技术站进行等待通过,而双向分隔式矩形天窗多开设一小时的跨线列车行车带,分多次施工严重影响施工效率。

由于目前为止,成都与重庆之间经济与人员往来密切,目前有成渝高速和(成南-遂渝) 以及213国道(老成渝公路)三条公路线路,以及相应的老成渝铁路(成都—内江—重庆)和成渝动车组(成都—遂宁—重庆)两条铁路线路。由此在货运以及区间的一些客运方面已得到满足,从需求分析上来说,两地之间的高速铁路开设主要是满足两城市之间密切的人员往来,达到一小时经济圈,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态势。所以可以避免夜间行车。双向分隔矩形天窗则可以不再考虑。

综合各个因素对天窗方案的影响,最后在不同天窗方案中选定了三种天窗方案,即矩形天窗,V形天窗,单项隔日矩形天窗作为成渝高速铁路的备选天窗方案。其中,矩形天窗在具备综合维修时不受列车影响,维修作业效率和安全度相对较高的优势。同时从天窗时间通过能力损失与列车旅行速度影响这两个影响因素看出,矩形天窗与单向隔日天窗较优于V形天窗,而在施工安全程度与施工人员疲劳程度这方面从参考资料中得出矩形天窗较单向隔日天窗有明显优势。由此从成渝高铁的实际情况看出,将来开设矩形天窗是最能保证行车安全,最有利于提高行车速度的一种方案,

以上对成渝高铁天窗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以我自己对所学知识的一些应用见解,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可以解决更多相关问题,在我国大力发展高铁的今天,类似的研究也很有意义,对于提高铁路系统工作效率,改善工人劳动条件,保障铁路安全有序运行有着重大意义。从而使我国高铁的建设和运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董守清 综合维修天窗设置方式分析: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

[2] 彭其渊 王慈光.铁路行车组织: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高校效益审计指标设置研究 篇4

一、高校内部效益审计的内容

1. 教育成本的审计———经济性、效率性审计。

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教育成本审计内容包括:总成本审计;单项成本审计;与行业平均指标比较, 找到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是否编制成本预算, 并落实成本预算;资源利用是否充分, 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 是否有相应奖惩措施;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是否完善;教育投入在最终使用中形成的比例等。

2. 教育效果的审计———效果性审计。

教育效果具有间接性、长效性和潜在性, 教育效果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思路是否明确;社会知名度及声誉;师资;学生培养人数;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中心数量;SCI论文与引文、CSCD论文与引文、专利数量;SSCI、CSSCI论文与引文数;国家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等奖项获得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比率;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反馈情况;学风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等。

二、高校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特点

高校教育活动的产出成果比较复杂, 其效益难以直接计量。因此, 高校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有以下特点:

1. 模糊性。

高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 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此外, 教育成本模糊是目前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 因此审计评价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只能是模糊的。

2. 长远性。

教学、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成效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或者也可能马上就体现出来, 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久。所以高校教育活动的效益具有长远性, 其审计评价体系也应立足于长远。

3. 宏观性和间接性。

高校提供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其产生的效益不能全部在高校范围内直接反映出来。因此, 只有立足于宏观和间接效益的标准, 才能对高校的效益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三、高校内部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 应做到既能满足审计评价所需的信息量, 又不至于评价指标过多、过细, 使设置的指标层次合理、数量合适。因此,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制定审计评价指标:

1. 相关性原则。即资源利用、成本开支及控制与学校目标密切相关。

2. 可比性原则。审计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 使审计结果能够实现同系统间横向、时间上的纵向比较。

3. 可控性原则。只对可控因素或指标进行评价, 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不能轻易评价, 以防止审计风险。

4. 多样性原则。高校经济效益体现在人、财、物多方面, 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 因此, 可从多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

5. 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原则。高校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经营单位, 对其效益审计不能完全采取量化指标。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准确地反映高校实际。

四、高校内部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高校经费使用的特点, 笔者认为, 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四类指标构成, 即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效果性指标、良好制度指标。经济性、效率性指标由经费支出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等构成;效果性指标由教学质量、各项事业计划完成率、社会知名和认可程度等指标构成;良好制度指标由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及测评系统等方面来体现。

1. 经济性、效率性评价指标。

(1) 经费来源结构指标。指自筹经费数占实际拥有经费总量的比例。可以审查二级单位筹集经费总额, 经费来源及各来源所占比例。

(2) 经费结余情况指标。指节余经费占核定经费总数的比例。教育部规定高校并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要求年经费使用略有节余。

(3) 经费支出结构指标。即审查各经费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 以此来评价经费使用的效益。

(4) 人力资源使用效益指标。人力资源使用效益可通过生师比、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教职工人员结构和学历职称结构、学生就业率等指标进行反映。生师比:指全年平均学生数与平均专任教师数之比,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生师比太低, 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不显著, 但对生均成本的提高却有显著的影响;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指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重越高,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教职工人员结构、学历职称结构:反映了高校对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情况;学生就业率:这一指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反映出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5) 财力资源使用效益的指标。财力资源使用效益可通过生均费用、业务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等指标进行反映。生均费用:是指学校教育事业费投入总额、各单项费用与学生数之比。从效率角度看, 生均各单项费用越低, 教育事业费的使用效率越高。各二级学院相比较, 经费开支较少的学院, 说明其经济效益好, 当然, 其中必须剔除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成本不同的因素。业务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业务费指为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费用, 包括教学业务费、实验实习费、文体维持费、宣传费等。业务费比例太低, 对提高教育质量是不利的。内部审计应尤其注重二级学院教学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评估, 加强对二级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规范二级单位教学经费的管理,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从而促进各教学单位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人员经费包括学校教学、教辅、行政、后勤等全体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等。人员经费比例过高, 其他经费的比例就会相对减少, 不利于高校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改善。

(6) 物力资源使用效益审计指标。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和条件, 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物质保证, 对这些资源从数量、质量、分布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目的在于提高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使用效益。该指标值并不是越高越好, 应与学校师生人数相匹配, 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实验设备利用率、一般设备利用率、仪器设备完好率等指标来评价。

2. 效果性评价指标。

(1) 教学质量指标。是对各二级学院教学活动结果的全面审查和测评, 可以通过评价毕业生合格率、毕业生一次签约率等指标来评价。另外, 还可以通过借鉴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非定量指标进行评价。

(2) 各项事业计划完成率。主要考核各高等学校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招生计划和科研计划情况。可以通过学生招生计划完成率、科研计划完成率等指标来评价。

(3) 社会声誉指标。由社会知名程度、社会满意度等构成。这些指标的获得, 需采用调查法、问题解析和碰头会法、统计分析法等效益审计特有的审计方法。这一类指标的获得比较困难, 且往往带有主观性, 使指标与实际出现偏差,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3. 良好制度指标。

良好制度指标在高校效益审计中通过办学思路、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及测评系统等方面来体现。效益审计尤其要关注制度运行的效果, 如某二级学院的各项计划是否完备并且得到贯彻落实;人、财、物方面是否有系统可行规章制度;各专业、学科之间是否联系顺畅等。

摘要:开展内部效益审计是高校对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进行自我监督、检查和评价的有效手段, 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文章结合高校现阶段的审计工作实际, 尝试建立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关键词:高校效益,内部审计,指标设置

参考文献

[1].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 2004 (6)

[3].尹平.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定位和实践思考[J].审计研究, 2001 (4)

[4].黄晓文.行政单位绩效审计的实施框架[J].广东审计, 2006 (2)

[5].彭华彰.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 2005 (1)

研究生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篇5

同学您好:为了解目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您对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想法,敬请您抽空对下述问题给予回答。问卷不记名,仅供研究使用。真诚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在此特向您表示衷心感谢!请填写您的个人资料,在相应的答案上划“√”

(1)性别:男女

(2)学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3)本(专)科毕业到硕士考取时间:应届1-2年3-4年5年

(4)本(专)科所学专业:目前专业:下面请您在您认为的最佳答案上划“√”(请注意,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您认为公共基础课程(政治理论、第一外语、计算机)的总课时

政治理论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第一外语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计算机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2.您对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的评价是

政治理论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第一外语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计算机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3.您对对专业课程开设门数的看法

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4.您对专业课程的总体评价

(l)覆盖本专业必须知识的程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2)形成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3)专业外语在您所在专业开设情况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4)您读过的专业外语原版教材A没有B 1-2本C 3-4本或以上

(5)培养研究兴趣的程度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6)培养实践能力的程度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7)培养创新能力的程度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5.您对前沿性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的看法

A多B较多C一般D较少E少

6.您对方法论课程开设情况的满意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7.您个人培养计划中跨学科课程门数(除政治、外语、计算机)

A 0B 1-2C 3-4D5E说不清

8.您的专业课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

A讲授B讲授为主,讨论为辅C讨论为主,讲授为辅D讨论E说不清

9.实践(验)环节(课程)对您的实践能力的作用

A有一定提高B流于形式,收效甚微C未开设

10您参加的校、院举办的学术报告的频率大约为

A一周一次B半月一次C每月一次D每月两次E说不清

11.您在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数为

A 0项B 1-2项C 3-4项D5项E说不清

12.如果您参与了课程,您认为参加课题对于您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的帮助

A很大B较大C一般D较小E很小

13.您在读硕士期间,参加过的学术会议数为

A 0次B 1-2次C 3-4次D5次E说不清

14.您在读硕士期间,参加过的学术沙龙数为

A 0次B 1-2次C 3-4次D5次E说不清

15.您所在专业课程评价的主体是

A以教师为主B以学生为主C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D教师、学生和其它相关人员E说不清

16.您所在专业主要采取的课程评价方式为

A纸笔测验B课程论文C演讲汇报D作品展示E其它方式附录

17.比较而言,您认为学校在对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要求上

A重课程B重论文C其它

18您认为硕士学习年限比较合适的是A 1.5-2年B 2-2.5年C 2.5-3年

19(请本硕是同一学科的同学作答)您的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相比,在内容深度上的差距

A很大B较大C一般D较小E很小

20(请跨学科考取的同学作答)您认为硕士课程的难易程度怎样

A很难B较难C一般D较容易E很容易

21-23为多选题,请您在所选择的答案上划“√”

21对于创新,您认为作用最大的2项是

A科研、社会实践 B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C创新环境与氛围D前言及交叉科学知识E其它 22您认为自己哪2类知识目前最为欠缺

A基础理论与主要知识 B专业前言知识 C跨学科知识 D研究方法论知识E创造学知识

F其它

23您认为自己哪2类能力目前急需提高

A发现问题能力 B创新能力 C解决问题能力 D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E实践能力F其它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置 篇6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摘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一个个知识点,而是一个专题,即研究课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首要一步就是确立研究课题。但是在实践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究竟研究什么样的课题,却并不好把握。为此本人进行了专题研究。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程设置 研究课题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019-03

1 问题缘起

我校自2000年9月实施新课程方案以来,就大力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快就暴露出一个问题——有的老师(学生)确定的课题过“大”,而有的则过“小”。大者大到“全球大气问题的研究”,小者小到“不等式证明中的错误分析”。诸如“全球大气问题的研究”一类课题,因其研究范围过大,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可行性,因而该课题没有开展研究活动。至于“不等式证明中的错误分析”一题,并不是不具备可行性,而且还极容易操作,那么,这一课题究竟符不符合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呢?能不能立题研究呢?有的老师认为这同样是研究,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解决问题符合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精神,所以应当立题研究;而相反意见则认为,这个课题从本质上讲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它只局限在了学科内部,不属于“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因而不能立题研究。争议产生了,很多老师(包括学生)非常迷茫——究竟什么样的研究课题才符合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

2 思考探索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就是研究课题的确定,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那么作为课程主体部分的研究学习活动就无从开展。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题应该如何确定呢?

追根溯源,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说:“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这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相关信息。

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课题的确定及研究活动的开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不能完全听任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并非只有像“ХХ河水质状况调查分析”等这一类社会生活问题属于研究课题,来自于学习生活的问题同样属于研究范畴。再次,研究性学习研究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三者中获取知识才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不管形式如何,内容如何,其本质上讲还是一种“学习活动”而非单纯的、科学工作式的“研究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获取多方面的综合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获得是要借助于应用已有知识和努力解决问题的探索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解决了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他或许学会了一种实验方法,或许学会了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或许学会了怎么样查找资料,或许愉悦了精神陶冶了情操,或许锻炼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这就符合了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精神。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轻在研究结果,因为研究性学习≠学习性研究。因此,我们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就不能只想着这个课题将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某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乃至企业某种产品的技术改进提供决策参考。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这些效应只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有可能产生的附加效应,而不是必然效应,更不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另外,源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研究课题也决不只停留在运用实验的方法或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轨道。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学习方法不一样,知识获得的途径也不一样。研究性学习课程特有的综合性使得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往往要使用多类学科知识,而最后获得的知识也肯定是多方面的。因而在课题的设置上,不能简单地认为文科知识只是研究活动的辅助工具,而忽视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变成了科技类活动课程。

综上,笔者针对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对研究性学习内容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论述,就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题设置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性为根本原则,在课题设置中,不能把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同于科学工作者的科研活动。也不能听任学生兴趣,而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学习过程中去。

其次,要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不要害怕某一课题超越了某一学科范围和专业范围,应当说课题综合性越强,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同时也不能夸大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的综合性,要避免片面追求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问题相结合,歪曲夸大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再次,要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实践性,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只有用于实践才具有价值,但是,目前人们往往把实践等同于走进社会,关注社会问题、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等社会实践活动,而没有认清包含观察、思维活动在内的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活动也是人类实践的重要领域。忽视社会科学对社会进步和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是不可取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也包含着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时不能只看到自然科学(通常是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研究价值和社会实用价值。“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固然应该,但关注人类的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同样重要。

最后,在各地各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候还要根据具体的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类新生事物,它本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实施这一课程势在必行,因为它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起步阶段,却要避免急功近利。目前,教师学生对该课程的普遍认识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果一味追求研究成果则必然是空中楼阁。因此在现阶段,不宜确定综合性、实践性过强的课题;而那些小课题,亦即“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却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这类课题虽然局限于学科内部,但在学习方法上,学习过程上,学习观念上无疑是对学生和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冲击,这将有利于加深师生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逐步转变观念。虽然从短期来看似乎取得的成绩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才是扎扎实实的教育改革。而且,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虽然综合性较差,但它同样体现着研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因而我们不应该一概地否定它。当然,归根结底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不等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现阶段使用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只是一种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渡,这一点必须看清,如果长时间停留在“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话,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无从建设。所以,各地各校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师生认识水平,资源条件等因素来科学地确定研究课题。认识较深的自可先行一步,刚刚起步和不妨先使用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为过渡。只要条件具备,“全球大气问题的研究”完全可以作为研究课题;认识尚须加深,“不等式证明中的错误分析”也可立题研究。但无论怎样做,都必须坚持建立完善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这一大方向。

3 结论

不管“大”课题,还是“小”课题,社会实践课题,文化研究课题还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只要可行,只要是以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目标,

只要是以建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方向,那么在现阶段,就可以因地制宜地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但是教师和学生应该认识清楚“研究性学习课程≠做高难度习题≠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课≠一门学科内容的加深”,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探究性时不能忽视它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我们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加深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明确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学习研究方向,同时还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设置研究课题。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才会逐渐建设完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才能顺利实施。

Investigative study topic establishment

【Abstract】The investigative studys content is not each one knowledge spot, but is a topic, namely research subject. I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curriculum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most important one step establishes the research subject. But in reality, actually does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curriculum study what topic, actually not good assurance. Therefore myself have conducted the special study.

初中数学作业设置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有效策略

当前, 传统方式下的初中数学作业布置存在着不少弊端, 在新形势下必须改善单一、枯燥的题海战术, 构建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新模式, 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 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适当减负, 提高作业布置的精炼度

为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接受度, 教师们的作业布置数量大, 造成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 提高数学作业布置有效性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作业内容的精炼度。

第一, 提高数学作业布置的“质”。教师要提高作业布置的针对性, 要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细致的筛选, 要考虑作业的全面性和典型性, 在作业的安排上也要遵循从易到难, 从少到多的原则, 让学生感受到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重视启发性和巩固性, 要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作业布置的内容要切近实际, 切勿好高骛远。

第二, 降低数学作业布置的“量”。在当今社会, 为学生减负已经成为教师的一大任务, 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布置作业时, 控制好数量,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降低练习的重复性, 要精心选择作业, 结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以及教材内容设定典型的作业题,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 提高作业布置的层次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作业的布置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主, 需关注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 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尽量全面地进行考虑,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为自己布置作业, 教师也要从布置作业的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 更加趋向于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可以在根据作业内容划分出必做题和选做题, 将选做题分为中度、难度不同的等级,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可以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组, 更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思考。

比如在学习“分式”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

(1) 复习分式的定义、基本性质及运算法则;

这样通过不同难度对学生进行考察, 能够切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学生也能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三、拓展渠道, 提高作业布置的形式化

传统数学作业的形式就是笔答型作业, 单调的作业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逐渐失去了做作业的兴趣, 无法达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 在这种形势下, 教师必须要改善作业布置的形式, 拓宽渠道, 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让学生体会到完成数学作业的乐趣, 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

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

1. 调查研究型

如果能够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数学作业, 那么, 他们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就会提高, 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会提升。在完成统计类型的作业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要统计的内容, 比如班级内学生身高、体重的统计以及平均值的计算;也可以统计全校学生中有多少人住校, 多少人走路回家, 多少人骑车回家, 回家的路程长短等等, 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调查了解、整理统计,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2. 实际操作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可以选择一些可操作性强的作业,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以后, 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作业, 在一块三角形的草坪内要建一个凉亭供大家休息, 使凉亭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都相等, 如何选择凉亭的位置。由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所以凉亭的位置应该选在三条边中垂线的交点。学生们通过自己思考和实际的操作, 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 也就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3. 创造开放型

教师布置作业不能将思维局限在课本中, 也不能将只选择封闭式的题目布置给学生, 要多选择一些开放性、创造性的作业,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 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数学设计, 比如完成几何图形的制作;以及结合探索主题完成数学小论文, 让学生在创意型的作业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比如, 结合概率问题, 教师布置作业——硬币朝上的概率, 让学生们进行硬币的投掷, 分工合作, 记录数据, 计算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杨彩凤.关于数学回家作业量的控制的实验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1995

应用法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篇8

关键词:应用法语,课程设置

法语是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 以其精确性闻名于世;全世界有28个国家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 仅次于英语;讲法语的国家面积为2062万平方公里, 也仅次于英语位居世界第二。这些都表明, 法语在国际事务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 也在改革开放后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对法语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我国高校法语专业的发展。

一应用法语专业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后, 各大主要外语学院法语专业 (四年制) 的招生规模扩大了将近一倍;十年间, 又有一大批学校新增了法语专业;不容忽视的还有, 各高校及社会开办的各类非学历性质的法语进修班也培养了大批懂法语的人才, 这些都表明, 中国的法语教育已呈高速发展趋势。

随着这样的“法语热”, 应用法语专业 (三年制专科) 在各大高校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与四年制法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 三年制应用法语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法语基础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虽然这个初衷是好的, 但是目前的应用法语专业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 应用法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国内大多数应用法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包含有:“具备较强的法语表达能力, 成为适应法资企业, 旅游企业, 涉法事务的应用型法语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实质上和本科法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类似, 缺乏自己的特色, 没能体现出专科教育的技术性特点, 毕业生自然也缺乏和本科毕业生竞争的资本。

第二, 应用法语专业的生源问题。与本科教育不同的是, 应用法语专业招收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由于不善于学习, 修业时间又短, 加上法语本身很难掌握, 导致学生毕业时法语水平不高, 达不到具备较强的法语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第三, 应用法语专业教育缺乏宏观、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法语热”的大背景下, 很多高校不管条件成熟与否, 盲目开办应用法语专业, 缺乏合理的规划。此外, 目前开办应用法语专业的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 对语言的教学规律并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在招生时, 往往为了经济利益尽量多招学生, 导致班级规模过大, 一个班有30人, 有些甚至达到40人, 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教学前景堪忧。

第四, 师资问题。由于高校法语专业发展过快, 导致法语教师的数量、学历构成、职称比例、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有些高校为了开办该专业, 直接招收本科毕业生任教, 对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 在国内大学毕业的法语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FLE培训, 使用的教材也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死板, 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第五, 应用法语专业缺乏社会认可。由于有大批的本科法语专业毕业生, 加上近几年大量法国留学生回国, 使得专科学生在毕业时不被看好。企业招聘的第一条往往是:具备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第二条则是:通过法语专业四级考试。而法语专业的四级考试是本科生才有资格参加的, 专科学生即使达到水平也没有参加这一考试的资格, 自然也拿不到相应的证书。

总之, 由于应用法语专业的整体设置都模仿本科法语专业, 不能突出自己的特点, 加上专科生学习能力不如本科生, 毕业后无法和大批的本科法语毕业生竞争, 导致全国应用法语专业的局面非常尴尬。为了求得生存发展, 应用法语专业不能一切照搬本科法语专业, 必须走特色路线, 重新审视教学体系, 定义培养目标, 科学系统地设置课程。

要解决以上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它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资配比、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仅从课程设置这一点着手, 其他方面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说明。

二应用法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应用法语专业为专科三年制, 全国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大同小异, 基本遵循传统的教学思路, 与本科培养模式相同, 注重语言基础, 同时设置有很多专业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水平。但是, 由于受众是专科学生, 因此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 课程设置繁多。应用法语专业也分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阶段, 在低年级阶段通过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问题是在高年级阶段, 应用法语专业还是模仿本科专业, 设置了笔译、口译、报刊阅读等课程。初衷是好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专科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较本科学生差, 两年的学习还不足以达到欧标B1水平, 所以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继续打好语言基础上。

第二, 特色课程不突出。目前各大高校有一个共同的倾向, 就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注重特色的打造, 比如旅游院校应该加入与旅游相关的课程;外贸院校应加入外贸类的特色课程, 并且认真踏实地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就业时有一定的竞争力。

第三, 教学大纲陈旧。很多学校的教学大纲很久没有修订, 已经落后于时代, 即使修订过, 也往往停留在表面, 很多老师并不按大纲上课, 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 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上课, 这样新教师往往会无所适从, 没有整体的连贯性。

第四, 课程设置缺乏宏观规划。目前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照搬英语专科的课程设置, 并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整体的框架, 各门科目的联系和分工也不明确,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所上的学期数都由各个学校自行决定, 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改革方案初步构想

针对以上一系列问题, 根据其他专业的成功案例, 我们也提出了应用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1) 增加精读课程的学时, 精读课程应该贯穿始终, 从第一学期开设到第五学期, 并且保证每周8课时的教学量。精读课应该注重“精”字, 全面、系统讲述法语语音、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2) 听力会话课程从一开始就引入, 并且由外教授课。共开设5个学期, 每周至少4课时。语言不能独立于文化而存在, 由外教上课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语言, 避免学生学成“哑巴外语”。 (3) 增加语法课程, 可开设3个学期, 每周至少2课时。对于基础较差的专科学生来说, 语法学习非常重要, 对语言基础的掌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三点是保证学生在中教及外教的带领下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在这基础上, 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走特色路线。同时, 我们提出了模块教学, 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 选择以下适合自己的版块学习。

外贸、旅游模块, 从学生的就业需要出发, 开设北京导游、商务法语等课程, 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对专业词汇知识等有个初步认识。阅读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是弥补基础阶段阅读量的不足, 开设课程可以是法语泛读、文学选读、报刊选读等课程, 使真正对法国文化感兴趣, 有志在这方面发展的同学可以继续学习。视听说模块, 这一模块的主要课程为法语视听说, 它以法语听力、法语口语等课程为先修课程, 利用多媒体技术, 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 在课程设置上, 我们提出了“金字塔结构”, 塔底为基础阶段 (1、2年级) , 塔尖为各个模块 (3年级) , 但是在这里, 模块部分的重点并非继续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 而是重在特色技能的培养。当然, 课程设置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还涉及课时的分配、学期的搭配等众多问题, 这里我们只是针对专科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课程设置的初步构想, 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使更多的业内人士重视这一问题, 力争培养出具有实际运用能力的法语专科生。

参考文献

[1]郑书九、刘元棋、王萌萌.全国高等院校西班牙语专业本科课程研究:现状与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11 (4)

[2]吴湘.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我国企业会计要素设置问题研究 篇9

(一) 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概念界定不清楚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新名称, 但是既没有明确解释这两者的概念, 也没有明确解释它们的归属问题, 使初学者感到困扰, 也增加了会计实际操作的困难。同时, “收入”、“费用”要素核算的范围界定也不明确, 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损失是否属于费用, 会计准则都没有明确说明。

(二) 利得、损失的双重身份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利得”和“损失”具有双重身份, 有些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和损失 (借记“资本公积”科目) , 有些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与损失 (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在具体使用上容易造成混乱, 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容易理解, 信息使用者也不容易看明白。

(三) 收入、费用与利润概念不对称导致会计等式出现矛盾

我国的基本准则对“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的概念的定义均是狭义的, 排除了利得和损失。而对“利润”要素却使用了广义的概念。会计等式左边是收入-费用, 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利润, 没有包含利得和损失, 而右边的利润是广义的利润, 包含了利得和损失, 左边和右边在内涵上是不相等的。

(四) 利得和损失归为利润要素不合适

企业会计准则不将利得和损失单独作为会计要素是可行的, 但是, 将其内容归并在“利润”要素中是不合适的。首先, 利润本身就存在很多矛盾, 利润本身从形式上前后就没有统一, 归入利润要素里的利得和损失的归属必定也不明晰。利润只是各种收益与各种费用、损失计算出来的一个结果, 利润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内容, 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等应属于同一类别, 而不应该归为利润要素。如果利得和损失归为利润要素, 那么, 其他项目也应归为利润要素, 如果其他项目不归为利润要素, 利得和损失也不应该归为利润要素。

(五) 会计要素的分类、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账户的分类三者没有相互协调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分类在类别的数量上虽然相同, 但内容却有很大区别, 会计科目的分类减少了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内容, 多了共同类、成本类、损益类三个内容。其中, 具体包含的项目也有很大的区别, 成本类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 损益类包括会计要素里的四项内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 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既然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 它们的分类也应该协调统一, 而不是相互割裂。

会计账户的分类和会计科目分类也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会计账户的分类从逻辑上应该同会计科目的分类相一致, 但是, 会计账户按反映的经济的内容不同分为六类, 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类会计账户各有自己的结构: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借方登记增加, 贷方登记减少, 期末一般有余额, 余额一般在借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是借方登记减少, 贷方登记增加, 期末一般有余额, 余额一般在贷方;收入类账户的结构是借方登记减少, 贷方登记增加, 期末一般无余额;费用类账户的结构是借方登记增加, 贷方登记减少, 期末一般无余额;利润类账户包括两个账户, 一个是“本年利润”账户, 一个是“利润分配”账户。会计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不管是在名称上还是在内涵上与会计要素的分类都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与会计科目的分类不管是在名称上还是在内涵上却都有很大的区别。

二、改进企业会计要素的设置, 完善我国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一) 对利得和损失的处理

1. 保留并明确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费用的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 但对利得和损失只提出了概念, 并没有明确地界定概念, 同时又赋予其双重身份, 使学习和操作起来都比较混乱。因此, 首先应该明确规定利得和损失两者的内涵, 可以将“利得”和“损失”的内涵仅界定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 仍然使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原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可以把他们归为一类, 同时界定为其他的概念, 比如“其他所有者权益”。这种规定, “利得”和“损失”的内涵清晰, 归属明确, 同时也避免了双重身份, 利得和损失可以依然不设置为会计要素, 分别作为收入与费用的子要素。

2. 取消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对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可以直接使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概念。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依然可以归为一类, 界定为其他的概念, 比如“其他所有者权益”。

(二) 扩展收入和费用两个会计要素的内涵, 形成广义的收入和费用概念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收入会计要素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项内容, 不包含利得, 费用也不包含损失, 利得和损失归为利润要素。建议将利得和损失分别归入到“收入”和“费用”中, 将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扩展为广义的概念,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营业外收入都归并为收入要素的子要素, 将“营业外支出”科目归类于费用要素。这样, 两者的内涵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会计要素的设置是一致的, 同时也使动态会计等式“利润=收入-费用”更为合理, 也容易被会计人员所接受, 也解决了收入、费用与利润三要素在概念上的不对称问题。

(三) 会计要素的分类与会计科目的分类以及会计账户结构的分类相协调

将会计科目划分为六类, 分别是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和利润类。将“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科目归于资产类, 将原“损益类”分为收入类和费用类, 将原“所有者权益”类中的“本年利润”科目和“利润分配”科目单独归为利润类。同时, 将共同类会计科目也按照相应的具体情况分为资产类和负债类。这样, 会计要素的分类、会计科目的分类以及会计账户结构的分类三部分内容就完全统一, 这样设置, 既符合前后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也使得这三部分的内容更容易学习和掌握, 对具体会计工作人员和会计知识的学习者来说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信息使用者也更容易理解。

摘要:会计要素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不仅影响会计知识学习者的理解, 也影响会计的具体实践操作, 同时也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会计要素设置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对我国企业会计要素设置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会计要素,比较,问题,改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2006.

[3]郭亦骏.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 2009, 10.

[4]张芹, 张政.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财务报表要素研究[J].会计之友, 2010, 04.

高校武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篇10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已不可逆转。面对如此多姿多彩的文化时代,各民族的文化激烈碰撞,纷纷展示自己文化的特点与优势,试图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当代体育全球化是一种以西方体育为标志的全球化,并且,西方体育全球化将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体育全球化发展的主导地位。面对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应立足于本民族体育文化,本民族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未来文化之根,这是我们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没有本民族体育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之根,当然也就失去了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与融合的前提。武术专业课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建设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将以此立于世界体育文化之中,为世界体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然而,高校武术专业课的建立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繁复庞杂的系统,其门类的斑杂与整个奥林匹克体系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武术专业课的建立与发展时间尚短,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武术专业课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继续完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自1998年武术专业拓宽为武术专业课以来,各院校面对武术专业课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优化与论证,但到目前为止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体育院系设置武术专业课的院系大多还是以武术专业课程为主体,有少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课程;有的学校只是为适应改革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课程设置的这种状态与“武术专业课”这一名称相距甚远。如何围绕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对适应社会需求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自身发展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以高校武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优化为切入点,以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现状为依据,运用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最优化的原理对武术专业课的课程内容、结构等方面加以分析,以专家调查为理论支撑,旨在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武术专业课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力求为高校高校武术专业课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也为相关管理、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校武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作为研究对象。截止到2010年7月,收集高校武术专业课(本科)教学计划7份。在教学计划中能够体现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主体思路。本研究以此为依据进行现状分析,在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特尔菲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构建出高校武术专业课课程优化框架体系

武术专业课课程优化框架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组成,必修课下辖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下辖限选方向和任意选修课;限选方向分为:(1)武术训练方向;(2)实用武术方向;(3)体育师资方向;(4)传统体育养生方向;(5)民族民间体育方向;(6)体育英语方向;(7)体育管理方向。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广泛的调查,设计出了武术专业课课程优化框架体系,课程体系体现了武术专业课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对武术专业课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符合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课程设置依据;体现了课程优化体系的科学性、层次性和整体优化性,可根据社会需求增减其方向群课程;体现了武术专业课的人才培养要求博而广的特点;能够顺应当代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矛盾。

武术专业课课程优化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主干课程少而精,对相关相近的课程内容进行交叉整合,增加开放性和综合性,并以“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必修课学时比例下降,选修课学时比例上升;增强适应能力,限选课程“模块”化,多样化,可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减课程体系的专业方向群课程;注重个性发展,任选课程小型化,多样化。

3.2 对高校武术专业课课程设置优化的各级指标的分析研究

3.2.1 对必修课二、三级指标的分析研究

必修课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保证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的、核心的课程。

3.2.1. 1 公共课三级指标分析

公共必修课,也称普通教育课、通修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全体大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思想品德、语言、历史、科学等方面较为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的系列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占有一定学时的必须修读的课程,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而且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增强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格魅力,促进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其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3.2.1. 2 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级指标分析

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是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中心组成部分,它使学生拥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最新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其优化具有“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特点,重新选择、确定了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整合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对相关相近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打破课程体系的单一性、独立性和封闭性,增加了开放性和综合性。

3.2.2 对选修课二、三级指标的分析研究

选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是体现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的民族传统体育复合人才规格的重要环节,优化后开设的课程内容体现了与基础教育相衔接,与社会体育内容相衔接,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相吻合,吸收了现代科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充分体现学科内容和知识的前沿性。选修课中分方向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长、兴趣、爱好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学生既可以选不同方向的课程,又可以选修辅修专业方向的课程,使学生有更自主的选择性、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充分的个性发展、更多的创新机会来选读各方向课程。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组合课程,真正形成符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既有适应性,又有多样性,最终都能达到一定水平,达到了全面育人,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不仅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培养口径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使选课的自由度增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方向包括:武术训练方向、实用武术方向、体育师资方向、传统体育养生方向、民族民间体育方向、体育英语方向、体育管理方向。

3.2.2. 1 武术训练方向

现代竞技武术是中国对世界竞技体育的一大贡献,是武术工作者为响应奥林匹克精神而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发展出来的一项魅力四射的竞技运动项日。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武术运动的又一次热潮正在兴起。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竞技武术人才不仅仅为了展示武术的技能、技巧,而且他们将来要成为武术传播的中坚力量甚至中国武术推广的使者,要担负起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因此,开设武术训练专业方向是必要的。

3.2.2. 2 实用武术方向

实用武术方向是根据当前社会市场需求及传统就业去向而设立的专业方向,根据有关研究统计,武术专业课学生就业于军警、安保等就业方向达就业率的26.9%,而2008年大学武术专业课进入公安系统占就业率的50.9%之多,因此,根据当前军警、安保等实用武术用人要求设立实用武术方向,不断加强该专业方向的课程建设是巩固与发展该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

3.2.2. 3 体育师资方向

体育师资是武术专业课学生就业的重要的方向之一,根据有关研究统计,体育师资方向的就业率达49.6%,如沈阳体育院系武术专业课从1994级至1999级的体育师资方向就业率为46.7%,28.8%,66.7%,50%,46.2%,35.7%。同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制定,都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人才的需求。

3.2.2. 4 传统体育养生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纳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并强调“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标志着高校全民健身体育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传统体育养生方向的设立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兼具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保健知识的体育养生人才。

3.2.2. 5 民族民间体育方向

民间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体育是由特定的经济模式、民俗精神决定的。现在的体育活动大多是西方体育,它们不能全部满足中国人体育活动的情感需要,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国家体育部门倡导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中国有近千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民族民间体育方向的确立,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的价值,塑造出一种可以充分满足历史要求的新兴伦理精神都有巨大意义。

3.2.2. 6 体育英语方向

当前,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融,中国的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武术也由一个仅限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文化系统向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系统转变,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过程,同时,中国武术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武术国际化则是高校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术专业课体育英语方向的设立正是顺应武术国际化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方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高校武术专业课课程优化体系是一种“多元整合型”的课程优化体系,它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必修课下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下辖限选方向和任意选修课。

(2)为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需求设置了相应的限选方向,可以按照社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增减及组合不同特色的课程群,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包括:武术训练方向、实用武术方向、体育师资方向、传统体育养生方向、民族民间体育方向、体育英语方向。

(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优化体系的建立可以为高校武术专业课的健康发展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4.2 建议

(1)武术专业课成立时间较短,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在政策、科研、资金等方面对武术专业课的大力支持,使其得到尽快的发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应有的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高层次教师和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力度,提供较好的科研环境,畅通信息交流的渠道,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增加或改变招生渠道,改变入学新生综合素质低的局面。

(4)加强武术专业课的文化与发展模式研究,充分发掘其文化的内涵,把握运动项目本身的自然强化作用,科学地设计与安排运动项目,引导和满足社会需求。

(5)加快教材建设。由于武术专业课是体育学、中医学、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学、训练学、兵法学、养生学等多学科相交叉所形成的一个新兴专业,在专业课程教材方面应不断开发符合本专业特点的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高校武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与优化,优化方案的各项指标内容均得到专家认定,具有可行性。结论指出:课程优化方案中设置的限选方向可以按照社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增减及组合不同特色的课程群,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同时,高校武术专业课程优化体系的建立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武术专业,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J].人民教育,2004(9)1-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2006-9-15.

[3]编写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19,49-78,163,195.

[4]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2001~2010武术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J].武术通讯,2001(1):28-34.

信息安全普及教育课程的设置研究 篇11

关键词: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行为道德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604043B)

作者简介:叶茜(1975-),女,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馆员,在读研究生;

李润松,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副研究员。

引言:

当前,信息安全教育还没有为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所普及并推行,但从长远来看,信息安全教育关系到我国人才的素质教育,从我国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在国内高校大学生中普及信息安全教育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 国内外信息安全教育现状

1.1信息安全教育意识不足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显得愈来愈重要。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受到非授权的更改、删除、销毁、外泄,以及受到不断变异的病毒程序的攻击,这是网络信息系统的责任而非网络用户个人的责任。由于信息安全法律制度不健全、信息系统管理机制混乱、缺少长期的安全策略、缺少紧急情况应对手段,致使信息安全事故频发。信息系统操作人员、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更容易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人们在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对广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

1.2信息安全教育课程设置重专业技术、轻素质教育

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于2000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我国从此开始了信息安全本科生的培养。2001年批准了22所高等院校建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03年又批准了19所高等学校建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院校开设了信息安全方向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然而,对于信息安全课程的普及性教育至今国内尚无高校专门开设。

信息安全是计算机、通信、微电子、数学、物理、法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现有的信息安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某个相近学科课程体系的翻版或者延伸,在课程中注重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单纯安全理论与技术知识的传授,缺少系统观点与方法。对于如何构建安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如何设计与实现安全的信息系统等重要问题很少涉及,而针对如何做一个文明网民、如何遵纪守法、如何维护网络有序、良好的道德秩序等方面更无一涉及。这种重专业技能、轻素质培养的信息教育现状迫切需要改善。

1.3国外信息安全教育状况

美国政府在《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中制定了4个信息安全教育的长期培训项目:联邦计算机服务(FCS)项目、服务奖学金(SFS)项目、中小学拓广项目、联邦范围内的意识培养项目。其中,联邦计算机服务(FCS)项目是综合性的,以某些大学为中心建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CITE),对联邦政府内的各类IT职位进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安全培训和认证。而服务奖学金(SFS)项目主要资助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信息安全保障学习,使在信息安全领域内接受有效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数目得到增加,以此来解决信息安全人才的缺乏问题。中小学拓广项目主要提高中学生和教师对IT安全和联邦计算机服务的认识,就信息安全和联邦计算机教育及工作向中学师生进行宣传教育。联邦范围内的意识培养项目则主要是保证所有的联邦雇员都知晓计算机入侵给联邦系统带来的威胁,使他们能够识别这类事件,并且知道应该采取哪些步骤来响应事件。

美国政府的这些信息安全教育项目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层次性与衔接性,如果我们把这些项目放到整部《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中去看,这些信息安全教育项目更表现出了一种战略性。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计划。

2 信息安全普及教育课程设置

2.1信息安全普及教育课程的设置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还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规划是很有必要的,而在高校里普及信息安全教育则不失为一项必要的,也是当务之急的教育国策。

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教学研讨会”等一系列研讨活动,并成立了“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共同指导“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是这一系列工作均是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而言的,对广大非信息安全专业的普通大学生、中学生的普及课程则是空白,对这种普及性教育的研究也尚未开展。因此,在信息化的新时代,进行信息安全普及教育课程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适应时代发展所必需的。

2.2大学生信息安全普及教育的课程设置

区别于培养计算机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课程设置,大学生信息安全的教育应重在“普及”,以提高广大学生对IT安全及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认识,并建立自我约束与调整的网络行为道德为目的,培养遵纪守法的网络用户,以促进网络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大学生信息安全普及教程内容应包涵以下内容:

2.2.1有关计算机与网络知识介绍,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网络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网络行为与现实社会行为的关联性;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这一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化进程有一个系统、初步地了解,并认识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共性及各自特点与关联性。目前国内各种教材中,除计算机专业类教材有相关系统的介绍外,其他类教材都只部分的涉及,而且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不适合普及教育的内容。

2.2.2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剖析。包括最初始的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变化;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演变与趋势;信息安全问题的发展与演变等。这部分内容主要让人们了解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性,以加深教育与警示作用。这是信息安全普及教育的重要内容。

2.2.3介绍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种种行为,这部分是关键内容。主要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虚拟空间的各种危害行为的详细介绍,并从社会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进行剖析,让受教育者知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妥的,什么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如对操作使用计算机网络不当的行为(区别违法与犯罪,但会带来危害和损失)、针对计算机网络本身的违法犯罪行为,借助、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传统类型犯罪的行为及网络虚拟空间专有类型的犯罪行为的分析介绍,并对其危害性与后果进行分析,通过详细的案例式教育,达到普及信息安全教育效果。

2.2.4有关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内容的阐述。要防范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就必须了解并懂得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外部表现形式;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各种病毒、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网络不法行为的表现,并具备风险防范意识,主动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并自觉约束网络行为,不实施危害网络和利用网络实施损害他人及社会的行为。

2.2.5对道德、法律在网络空间的适应方面内容的阐述。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自由放任的初期设想,让人们对网络世界认识不足,并产生许多错误的理解。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网络世界(虚拟空间)的行为与现实世界行为的客观联系;尊重他人权利和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并重;道德与法律在网络空间的适应。其目的是从社会公德、法律教育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来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综合素质,以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网络法则,共同维护网络虚拟世界的秩序。

2.2.6普及教育内容中应包括对相关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解读。知法才能懂法,才能自觉地去守法。作为国家权威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在普通民众眼里是陌生的,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了解和掌握,而往往认为那是属于法律专业人士所了解和掌握的,与自己关联不大。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与国家机关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一样,都需要一个认识、了解和遵守的过程。因此,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也是信息安全普及教育课程必备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顾乃杰,黄刘生.关于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3).

[2]张靖,贾璐洁.信息安全教育探析[J].科技信息,2007,(18).

[3]Donna Richmond.Security Awareness Training at Aetna[J].Computer Security Journal.2006,Volume XXII,(1).

[4]Paul King.In the new converged world are we secure enough?.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ical Report,2007,(90-97).

[5]Brian Tjaden.Training Students to Administer and Defend Computer Networks and Systems.ITICSE’06,June 26-28,2006,Bologne,Italy.

[6]Patricia Y.Logan Ph,D.Teaching Students to Hack:Curriculum Issue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SIGCSE'05,February23-27,2005.St.Louis,USA.

[7]刘志军,张天长.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中的信息安全教育问题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1).

农村公路指路标志设置方法研究 篇12

目前农村公路指路标志存在不少问题, 直接影响广大百姓的出行效率和交通安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缺乏正确理论指导

虽然近几年农村公路建设飞跃发展, 里程数不断增加, 但指路标志设置十分缺乏, 即使实施了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实施和通达工程等项目, 但仍存在设计不完善、指路信息误导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2、指路标志缺乏等级分类

公路沿线的交叉口是有等级区分的, 有与干线公路相交的重要交叉口, 有与农村公路相交的交叉口等, 不同等级的交叉口对大多数驾驶者感兴趣信息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 而目前指路标志设置版面形式和大小一样的设计方法是既不科学又不经济, 同时扰乱大部分陌生驾驶者信息。

3、内容缺乏路线名、地名和方向

目前许多交叉口指路标志中对路线名和地点名的设置没有合理设计, 许多标志上没有路线名信息, 仅仅设立了当地的地名, 外地驾驶者可能对此非常陌生, 给外地驾驶者带来诸多难于识别正确方向的不便。

二、设置原则

1、使用对象

指路标志使用对象是陌生的驾驶者, 既不是熟悉路况者, 也不是普通行人,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陌生驾驶者的需要, 使陌生驾驶者在标志的指引下顺利到达目的地。

2、信息及时性和可读性

在指路信息标志牌上, 应结合实际情况推断驾驶者的心理, 及时地在需要判别做出改变方向或路线改变决策的关键地点给出最需要的信息。设置信息内容必须清楚、简明和易读, 让驾驶者能一目了然。信息的字体尺寸必须按照车道数和计算行车速度规范设计。

3、重要信息连续性和重复性

连续性是指在指路引导过程中信息必需是连续不间断的, 绝不能在一个连续提供的重要信息之间因穿插其它信息而遗漏该信息, 导致驾驶者的信息失落错觉。重要地点指路引导信息应确保从主线路到支线路, 到普通道路 (目的地) 沿线的连续性。重复性是指重要指路信息的重复显现, 比如:道路名、重要地点名以及出口匝道等信息, 应该在出口之前重复提示至少2-4次。

4、突出重点信息

指路标志的四大信息按重要性排序如下:道路路线名、地点名、方向、距离。首先要判断信息的重要性, 根据信息的重要性来决定交通标志上的内容及放置位置。信息必须是“公众”需要的信息, 不应将连地图上不存在的信息放在指路标志上, 对于那些小地名信息可以在到达前采用路边小尺寸辅助标志表明。

三、设置方法

农村公路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内连接县乡城镇与国省干线或高速公路之间的道路。其指路标志的设置按照交叉口的三种等级为:与国省干线公路相交的重要交叉口;与农村主要道路交叉口相交的普通交叉口;与农村道路或小岔道相交的小交叉口。按照交叉口分类, 农村公路设置指路标志进行如下分类:交叉口指路标志、小交叉口指路标志 (道路名或地名) 、路线名标志、地名标志。

1、交叉口指路标志

交叉口指路标志主要是指与干线公路或交通流量比较大的道路相交时, 在重要交叉口之前提供交叉口指路标志, 其版面需提供的信息有:前方横向相交道路的线路名称、前方横向相交道路所到达的地点 (一般情况下是当地较重要的地名) 、本线路前方所到达地名 (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地点名或可能增加前方相交路线名) 、交叉口形状以及道路方向。其设置位置为交叉口大型指路标志一般设置在重要交叉口前10Om左右的位置处, 一般采用路侧悬臂式安装。

2、小交叉口指路标志

小交叉口指路标志 (道路名或地名或道路名+地名) 主要是农村公路与县乡小岔路口相交时, 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处提供的一种简易指路标志, 提示驾驶者注意前方小交叉口, 一般可和平面交叉口的警告标志一起使用, 其版面需提供的信息:

1) 前方交叉口的横向相交的道路所到达的地名。所到达地名主要是县城名称或镇、乡名称。2) 平面交叉口警告标志。根据交叉口的形状, 来设置增加相应的平面交叉口警告标志。3) 道路方向。前方交叉口的横向道路所到达的地名是必须在小交叉口指路标志上提供, 而平面交叉口警告标志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其设置位置为小交叉口指路标志一般设置在小交叉口前50m左右的位置处, 由于面积相对比较小, 一般采用路侧单立柱安装。如果路侧树木较多, 容易遮挡视线时, 也可采用路侧悬臂式安装。此标志牌一般设置在交叉口前50m左右的位置处, 采用路侧单立柱安装, 如果设置的标志牌尺寸超过150cm时, 也可采用路侧双立柱安装。

3、路线名标志

路线名标志主要是指普通县乡公路和干线公路相交时 (国省干线公路间) , 在通过重要交叉口之后提供本条道路的线路名称。

路线名标志主要是用来让驾驶者再次确认自己走的线路是否正确, 防止出现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发现所行驶的道路不是自己所要走的道路。其版面需提供的信息有:前方相交道路的线路名称、前方横向相交道路方向。其设置位置为路线名标志一般设置普通县乡公路的交叉口之前5Om左右的位置处。由于面积相对比较小, 采用路侧单立柱安装。

路线名标志也可不必单独设置, 只需要在交叉口指路标志上标出即可。在进入干线公路上时, 再设置1个路线名标志即可。此标志牌一般设置在交叉口前5Om的位置处, 采用路侧单立柱安装。

4、村庄人口以及入口说明标志

在所连接农村公路的公路路侧应该清楚地显示所连接的农村公路信息。农村公路人口指路标志是在路侧入口前10-30m处设置的表示一个主要村庄名或镇名的小标志, 可以做成“路口警告和村庄名+箭头”结合的标志。入口说明标志是进入农村公路后10-30m处, 路侧适当位置设置的一个说明本农村公路去向、主要镇区和村庄名+距离、以及出口相交公路名的说明标志, 字体大小可以取10-20cm。

5、出口预告标志

农村公路的出口如果连接有编号的县乡公路或国省干线公路, 可在出口连接前500M左右设置预告标志。

6、地名标志

地名标志主要用于普通县乡公路沿线所经过的市、县 (区) 、乡镇等地名。版面需提供的信息:所经过的地名。主要指市、县 (区) 、乡镇等地名;汉语拼音。其设置位置为地名标志一般设置在通过的市、县 (区) 、乡镇的边缘。地名标志应选择路侧单立柱安装。

四、设置步骤

1、确定普通县乡公路沿线各个交叉口等级;

2、根据各个等级的交叉口, 确定各个交叉口前需要设置指路标志的种类;

3、根据普通县乡公路的设计速度确定指路标志的字高;

4、收集指路标志所需信息。如:道路方向、各横向相交道路到达的地点、横向相交道路名称等;

5、根据字高和所搜集到的标志上信息内容, 确定各指路标志的版面大小;

6、根据标志的版面大小, 确定标志的支撑方式。一般大型指路标志采用路侧悬臂式安装。路线名牌标志和地名标志等宽度小于1.5m的标志牌, 采用路侧单立柱安装。地点距离标志等宽度超过1.5m的标志牌, 采用路侧双立柱安装。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对农村公路沿线平面交叉口分类设置, 对如何选择指路标志种类、以及信息正确选取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蔚吾.干线公路指路标志设置指南[J].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分享阅读下一篇:实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