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置课程

2024-06-05

合理设置课程(共12篇)

合理设置课程 篇1

从1996南京铁道医学院在国内率先设置医事法律专业至今, 医事法律专业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只是辅修课程到如今有了专业的硕士点, 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医事法学人才。但同时, 也不难发现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许多弊端。在本世纪初经历了大批院校快速设立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之后, 一段时间里却出现了一些学校取消该专业的情形。此外, 本专业毕业学生除了个别进入医疗卫生系统从事医事卫生法制工作外, 绝大多数毕业生仍遵循的是传统法学的就业路径, 这部分群体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医事法律专业的特色。这些状况, 促使我们去更深入地思考, 制约医事法律专业发展的因素究竟有哪些?鉴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从专业课程设置角度加以分析。

一、医事法律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 开设医事法律专业的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大多将专业课程分为四大块, 一块是适合所有本科专业通用的公共基础课, 一块是医学课程, 一块为法学课程, 还有一块为医事法交叉课程。但在医学课程与法学课程的比例设定上、以及具体医学和法学课程开设的门类上各不相同。此外, 课程开设的时间顺序也大不一样, 这就造成了医事法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五花八门, 各自为阵, 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结构。

二、医事法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的必要性

对于一个新生的专业, 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基础。课程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 课程体系历来被教育学家认为是专业建设的重大事情。[1]当下医事法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混乱的局面, 不仅影响到专业自身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 培养出的人才参差不齐, 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倘若专业人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该专业能否存续下去就将变得更为严峻, 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医事法律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

在确定某一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之前, 首先应考虑的是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 下一步才应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去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当前, 各高校医事法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即都以培养既懂医又懂法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2]

(一) 合理设置医学课程

若想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需要考虑医事法律专业学生在医学课程的学习中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医事法律专业人才在未来的职业环境中接触最多的是医疗纠纷, 如果仅仅对医学知识有皮毛了解, 无法凸显专业优势。考虑到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既要学习医学知识又要学习法律知识, 故以医学专业的标准去为该专业学生设置医学课程也不合理。这就要求高校在为学生设置医学课程时不得和医学类专业学生齐平, 而应单独开设, 具体开设哪些课程需要通过实际调研方可作出结论。

(二) 科学确定法学课程

对于法律课程的设置, 大多数院校以教育部规定的法学核心课程为准, 但在具体课时设定上也存在差异。医事法律专业虽然是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但最终落脚点仍应是法, 即学生应以法律思维去探求医学领域的纠纷, 这就表明学生必须要有足够深的法律功底和基础。据此, 在法律课程的设定上, 核心课程仍应以法学专业本科生为标准。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可以有选择地开设。

(三) 增开交叉课程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医事法律绝不是医学和法学的简单叠加, 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掌握了医学和法学知识, 面对实际问题仍会无从下手。这一学科最具特色的应是交叉课程, 但当下这一模块却是各个高校最薄弱的环节。大多数的院校仅开设有卫生法学和医事法律两门课程, 远远无法满足该专业学生的需求。今后, 可以考虑增开如医患沟通学、医院管理学以及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学等课程, 以更加凸显医事法律专业的特色。

(四) 完善实践环节

医事法律专业在实习环节的设定上也存在问题。就医学实习而言, 实习期是否应与医学专业相一致?如上所述, 医事法律专业培养目标并不是临床医师, 故在实践技能的提升上, 无需与医学专业学生相同。但如果将医学实习时间设置太短, 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 收效胜微, 故应合理设定时间段。同时, 在实习科室的选择上, 不应寻求大而全, 而应有针对性地选取几个部门, 医务科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法学实习来讲, 不必遵循传统法学专业的路径, 可根据专业特点, 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律师事务所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 不仅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关系到医事法律专业未来的走向, 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 仍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明玉.论医事法学专业教育的完善[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7.

[2]李海滢, 黄玉鑫.我国医事法学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13, 1.

合理设置课程 篇2

2005年11月,机电一体化教研室在企业展开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知识和技能需求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认真科学分析(报告见1.1-2)。2006年初昆山召开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首次会议,与会的校内外专家经过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宝贵的建议(资料见7.1-2)。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和与会专家们的建议,对2005年制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合理处提出如下调整:

一、专业方向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以及03级的就业情况和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招生情况,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单一培养目标以及不明确的就业方向须调整,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们的意见,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分为:

(1)数控编程技术与应用方向

(2)数控设备维护与售后服务方向(3)自动化设备维护与售后服务方向

二、《机械制图》

现在的机械设计和加工编程基本上在计算机上完成,我们以前执行的教学计划中的《机械制图》课名称已不适应现在的需求,建议改为《工程制图》,与传统的教学重点不一样,才能符合培养现在模具技能人才的要求。目前在我国国内模具行业,特别是广东、浙江、福建、上海、昆山等发达地区的台资港资企业当中运用的看图角法(第三角法)与国内《机械制图》传统教学的第一角法有一定的差别,致使很多初学者在应聘和实际工作的一二个月内不太适应,故我们结合实际当中的常见的看图问题重点去讲如何运用第三角法/第一角法看图、画图。

在授课过程中要全面贯彻“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具体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点,针对传统机械制图内容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适当的组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画法几何内容进行了压缩和调整。同时,将组合体和机件表达方法合为一章,强调对机件内外结构的整体表达,将零件和部件的表达合为一章,以求给学生一个整体观念,即零件图与装配图表达有密切关系,两者都是机电一体化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文件。加强了零件几何量公差内容的编写,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学习这一章后,不需要再单独学习几何公差课程。增加了模具图样识读。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在《机械制图》最后一章增加AutoCAD的内容(后续对AutoCAD有另外需求的,如高级技巧、二次开发等在三年级另组班讲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AutoCAD绘图软件的功能、绘图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上机实践,同学们可以学会和掌握该软件,满足将来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图形要求。这种方法既适用于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上课的需要,又便于计算机绘图单独和集中开课的需要。同时编写《工程制图习题集》与教材配套使用,习题集的编排顺序与教材完全一致。习题集的内容不应以单一的画图为主的作业模式,应该适当增加了选择和判断的题型,增加学生的识图能力。

结论:调整《机械制图》为《工程制图》,课时由100调整到150;增加测绘训练和绘图实训。

三、《机械零件与材料》 《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这是4门专业基础课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学生来讲很重要,但企业对于专科的学生要求并不很高,只要有一定的掌握了解就可以,因此我们要根据这4门课的重点内容,结合企业实际合并成《机械设计与材料》一门课。

结论:合《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这是4门专业基础课为《机械设计与材料》一门课。

四、综合练习实训课

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实训课程按学生的就业方向分开进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练习实训课按其所说选的“数控设备维护与售后服务方向”、“自动化设备维护与售后服务方向”、“数控编程技术与应用方向”分开进行。

结论:该综合实训课分为方向:“数控设备维护与售后服务方向”、“自动化设备维护与售后服务方向”、“数控编程技术与应用方向”。学生分组进行实际训练。

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要求增加《C语言》课程。提高学生的编程和对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和维护能力。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增加《CAD中级证书》、《维修电工中级证书》考证要求。

通过调整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需求,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详见2006年教学计划(2.2-1)和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图表(1.4)。

机械与汽车工程系

机电一体化教研室

合理设置课程 篇3

关键词:幼儿师范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建议

中图分类号:G658.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国幼儿师范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师范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改革幼儿师范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提高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对于输出合格幼儿教师,培养符合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师范学校体育课程设置遇到的一些问题

1. 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课时设置不合理

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所培样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幼儿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同时,还要具备幼儿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为未来幼儿教育体育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一些幼儿师范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却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课时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一些幼儿师范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理论课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较少,还有一些幼儿师范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对于理论课教学相对忽视,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幼儿师范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加强技能训练是提升幼儿教师体育素质的基础,体育的课程设置,要重点关注技能课训练,在理论课教学中,除了“三学”理论必须学习,剩下的其他课程可以不必考虑。教学任务不明确,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课时设置不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科学,课时设置不合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幼儿师范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幼儿师范教育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教育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传统的幼师体育教材,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教学实际不同步,没有形成与幼儿师范教育特点相结合的教材体系,同时,教材内容以竞技为主,不符合幼儿师范体育教育的特点,不能够紧密结合特色设置课程,体育的课程设置缺乏实效性。很难适应幼师学生的未来发展。二是传统体育教学缺乏科学性,不仅方法简单,而且教学模式缺乏吸引力,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三是体育教学不能够适应幼儿师范的发展需求。在幼儿师范体育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如果体育的教学内容不能合理安排,就很难满足未来学生的发展需求。四是体育教学评价单一,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还是以身体素质考核项目为主,重视结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这种教学模式缺乏激励性又失公允性,不利与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幼儿师范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合理化建议

1. 调整教学目标和任务,优化教学内容

幼儿师范学校学生需要拥有过硬的素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幼儿师范学校体育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和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幼儿师范体育的学生,不需具备以下集中能力,一是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二是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三是对幼儿的组织管理能力;所以,幼儿师范体育课教学,要根据学生未来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根据幼教工作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幼儿师范学校体育在课程设置中,要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学习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幼儿师范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本,制定出课堂的练习目标,同时,围绕这个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根据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启发学生。

2. 正确认识体育的功能,创新体育教学新模式

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丰富教学项目, 充实教学内容。幼儿师范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重新优化组合,删减陈旧的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项目,在保留一些课程的基础上,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在必修课中增设一些体育游戏、啦啦操、跳绳、滚铁环、呼啦圈、踢毽子、趣味田径项目等内容,增加一些大众健身项目,在选修课中开设女子防身术、体育保健学等项目。实践证明,从事幼儿园实践工作,凡是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明显明显高于其他的学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技巧技能等外表素质明显占优势,但是,这些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稍有逊色。所以,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深入幼儿教育活动实践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同时,還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另外,幼儿师范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体现学校特色,结合学校性质、特点、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增设特色课程, 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结语:总之, 通过幼儿师范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合理化,改变幼儿师范学校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得幼儿师范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能够真正适应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培养更多的社会所需人才,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文波.高校学前教育幼儿体育课程开设的研究[J].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2.

[2]黄丽燕.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3]杨平.江苏省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体育课程的研究[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合理设置课程 篇4

一、调整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满足基层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高等体育师范院校培养的体育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将来是要走上基层体育教师的岗位的, 因此, 高校应该充分调研了解作为基层优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素质, 再根据需要来调整和设置相关的课程。

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点加强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过多地强调教育理论和原理的学习, 过分强调学生本身的各项技能的成绩提高, 用竞技运动员的考核标准来考核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 忽视了“未来体育教师”需要的“传授”能力的培养, 即怎样教会别人的能力。而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师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从事体育课堂教学, 更多地是要按照课改的要求, 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他们需要新课程的理念和前沿理论, 需要掌握中小学课程的系统内容和知识, 需要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的能力, 更需要课堂教学的能力、素质和驾驭课堂的本领。因此, 必须开设大量的关于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教材教法的课程, 来提高毕业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能力和参与教学研究的能力。另外, 要提高大学生上述教学能力, 仅靠课程的设置和大学教授的讲授是不能实现的, 还需要基层一线优秀体育骨干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的传授。因此, 高校要加强与基层学校和教育人事部门的合作与联系, 聘请更多的一线优秀体育教师, 如, 体育特级教师、体育教学名师等到高校兼职讲课或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带徒指导, 全方位提高毕业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水平。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强对学生业余训练和运动队管理能力的培养

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师离不开业余训练和运动队的管理, 这也是体育教师展示自己能力的最有利的平台和机会。因此,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提高学生业余训练和运动队管理的能力, 要把业余训练和运动队的管理作为主要课程, 尽量让学生提早掌握先进的运动训练方法和团队管理理念, 培养学生制订训练计划、带队训练和临场指挥的能力。基层的体育竞赛面比较广, 经常普遍开展的有田径、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游泳等体育项目, 因此, 体育教师不但自身要掌握多项体育技能, 更要掌握提高运动员技能水平的先进的、前沿的训练方法和途径, 要了解多项体育项目的裁判规则, 提高裁判执法能力, 同时, 要学习有关运动队的管理工作, 提高基层运动队的管理能力。这样才会使毕业生进入基层学校后能快速地承担学校的竞训任务, 才不会出现不知道从哪入手的现象。

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强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及教育科研, 对基层体育教师而言, 可能是一个相对较难突破的课题。笔者初步统计了当地县市近3年的课题评比和论文评比结果情况, 发现课题中获奖的体育类课题寥寥无几。从与基层教师个别访谈中了解到, 基层体育教师群体的科研写作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本身的写作能力就相对较差, 也不太爱好动笔写文章。而高校课程设置中教育科研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 高等体育学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要求也相对过低, 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相对欠缺。而教育科研也是基层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只有在平时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提炼和学习, 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因此, 高等体育院校要加大体育教育科研课程的设置比例, 严格把握毕业论文的标准和质量,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比如, 可以经常让学生写一些学习的体验、总结或调研报告, 并向大学生推荐《中国学校体育》等优秀体育类专业期刊。在毕业论文考核上也可以灵活把握, 鼓励大学生平时积极向优秀期刊投稿, 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就可认定为毕业论文通过。

4. 增加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课程的设置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 一般都是以公共课代替了。也就造成了日后教师队伍中体育教师群体相对其他学科教师群体在敬业爱岗和职业素养方面表现要差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强体育毕业生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方面教育的课程设置, 让体育专业的学生明白体育对于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可以聘请一些基层学校的体育特级教师和体育教学名师为毕业生讲授自己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和对体育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 来激发大学生积极投身体育教育事业的热情。

二、合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加强教育实习的指导和管理

1. 合理安排教育实习的时间, 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

当前高校一般都是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实习。笔者认为这样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和查漏补缺。因为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 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还不能满足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时, 随着毕业的临近, 就没有机会再学习和提高了, 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完善。另外, 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 大部分毕业生忙于找工作, 根本无法踏实地进行实习, 实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笔者建议在大二和大三之间安排一次实习, 让大学生在基层中小学实习一段时间, 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高、完善的地方, 然后再回到高校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这样就做到有的放矢, 实习效果可能会大大提高。

2. 合理设计教育实习的方式, 严格把握教育实习的质量

镇基层党组织合理设置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县委九届三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在最基层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网络,切实抓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渗透力、影响力和创造力,为全镇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

二、目标要求经过努力,使全镇最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群、城镇新经济组织(重点是民营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在农村种养加销致富能手、优秀外出和外来务工经商青年和“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康有序,最终实现“五有”目标:有健全的党组织网络,有坚强有力的党组织领导班子,有作用发挥明显的党员队伍,有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有完善的党建工作制度。

三、最基层党组织的合理设置

1、行政村党组织的设置一是将人口多、党员多(168名)的原***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隶属***镇党委。下设西北街、西南街、东沙河街3个党支部。二是根据外出务工党员多(外出务工党员28名,占全村党员的61%),且务工地点较为固定(主要集中在北京昌平)、从事行业统一集中(主要为建筑业)的特点,将原太平湾村党支部升格为太平湾村党总支,隶属***镇党委。下设建筑行业和种养业两个党支部。三是设立榆林沟村党总支,隶属***镇党委。按照“大村帮小村,强村带弱村”的原则,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种植业以爆粒玉米、脱毒薯为主,养殖业以育肥牛为主)的榆林沟、南夭、西沟、西柳林、瓦夭5个村联合设置党总支部。撤消原瓦夭村党支部,原支部党员转入西柳林村党支部管理,其它各村支部隶属总支管理,支部成员不变。四是设立西河湾党总支,隶属***镇党委。按照产业相同、资源互补、地域相邻的原则,将庙儿沟、冰河、杀虎沟、醋柳坪、牛儿湾、半打沟、辛夭子7个村联合设置党总支部。原各村支部隶属总支管理,支部成员不变。五是设立***居委会党支部,隶属***镇党委。***居委会成立以后,各项工作已基本进入正常轨道,设置党组织条件已基本成熟,同时也便于对城镇居民党员的统一教育管理,根据上述情况,设立居委会党支部。

2、“两新”组织中党组织设置为扩大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按照“先行组建,逐步提高,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设置***民营企业党总支,隶属***镇党委。按照民营企业行业类别的不同,民营企业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一是设立矿山行业协会党支部,支部党员包括全镇所有矿产企业的在职党员经营者及党员职工。二是设立果品行业企业党支部,支部党员包括***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三环果脯厂,张家口市永昌源果仁食品有限公司三家在职党员经营者及党员职工。撤消原果品厂党支部。三是设立方源奶牛厂党支部,支部党员包括方源奶牛养殖厂党员养殖户及管理人员。四是设立机械铸造企业党小组,隶属矿山行业协会党支部,党员包括万全县农家乐机械厂,***精工铸造厂两家在职党员职工及党员经营者。撤消原农具厂党支部。

3、产业链上党组织设置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做大做强产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形成“支部加协会”、“公司加农户”的产业格局,在产业或行业协会上合理进行党组织设置。沙地房村养蜂协会成立党小组,成员为沙地房村党员养蜂户,隶属沙地房村党支部。

四、做好在全镇最基层发展党员工作

1、重点培养产业链上的农村种养加销致富能手入党每个产业链上的党支部每年至少确定1—2名种养加销致富能手,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逐人建立培养档案,纳入党委、总支、支部重点跟踪教育和管理范畴,形成共同培养致富能手入党的工作合力。

2、注重吸收优秀外出务工青年入党各党总支、支部要对积极要求进步的优秀外出青年登记造册,建立培养档案,充分把握时机,有针对性的搞好培训教育,要对外出时间实行跟踪培养教育,及时把培养成熟的吸收到党内来。

3、积极稳妥地做好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各党总支、党支部要主动联系本辖区、本行业的外来人员从中发现和掌握一批先进分子,对那些政治素质较好,有致富能力,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员,要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及培养考察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逐步把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4、实施共青团组织“推优”工程要建立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基本信息库,及时在35周岁以下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的人群中建立团组织,开展团的工作并积极向党组织“推优”。镇党委要对县委组织部审核批复团县委推荐的优秀团员进行重点培养。附:***镇党委党组织设置情况统计表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 篇6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合理设置问题情境的看法:

一、借助语义知识,设置问题情境

阅读文本,是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开始的。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载体,承载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认知这种思想情感,常常需要对语言文字的基本意义,通过“语言感知”、“义境融合”的方式,加以深刻的理解。例如“室内太暗了”这句话的含义不只是陈述室内光线怎样,而且也包容了希望别人开灯的意图在内。“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呀”,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为责备,或是爱护,或是撒娇,也都说得过去。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我们以我们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这里前一个“英雄”是指英雄“本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指的是具有的英雄品质。再比如,对于“死”,有很多表达方式,像“去世”、“作古”、“谢世”、“逝世”、“归西天”、“见阎王”、“伸腿了”、“撒手人寰”等等,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却用了“停止思想”来婉说马克思的逝世。这不仅与主语相衔接,使语势顺畅,而且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具有的“思想”特征,突出了恩格斯不忍心自己的亲爱战友突然辞世的真实情境。

有位语言学学者的话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依循这种认识,每一位老师都可能设置出一个个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的认知向更深层次发展。

譬如学习《<宽容>序言》我们就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情境:“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分别出现在文中的第一部分开头、结尾和第八部分的结尾处,这同一句话的前后“幸福”的生活场景有何变化,其“幸福”各该怎样诠释。学生通过对前一种村民“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现状和后一种“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逆来顺受的人”、“爆发了叛乱”,来到“绿色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的生活情景的比较,深刻地推论出“幸福”是“先驱者的生命”这一情境含义。

二、阐释文化现象,设置问题情境

克鲁柯亨(美)说:“文化存在于思想、情感和起反映的各种业已模式化的方式当中,通过各种符号可以获得并传播它。”学习课文,特别是解读古代诗词作品,了解一下作品背景,重视作品形象的象征或隐喻意义,阐释存在于作品中的某些文化现象,设置多个问题情境,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多维视野,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句都有“大江东去”一说。由于我国西高东低的阶梯形地形的决定,“大江东去”也就成为我们民族文学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正因为这个特点,“大江东去”的气势磅礴、亲切感人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在我们民族的心理文化上得到强烈的共鸣。同样的,如果读者不懂得鸳鸯是忠贞爱情的象征这一民族特定的文化心理,那么对《孔雀东南飞》一诗中“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的行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孟浩然《过故人庄》粗看起来,明白如话。若阐释该诗用典这一文化现象,那么体会诗中所蕴藏的含义就会更深刻一些。该诗第一句“鸡黍”化用《论语·微子》荷 丈人典;第五句“开轩”用阮籍《咏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语意;第六句“桑麻”用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语意;末二句又用陶渊明在重阳节出宅把菊、酌酒醉归典。从而揭示这首诗在叙事、抒情中还有述志之意,写出了孟浩然原来想学孔子“为了行义而谋仕”,后来又像阮籍那样“从现实政治中有所觉悟”;最后“追慕陶渊明的志向”,“有意要归耕田园"。这样以来,我们就“真正把古诗作为古代人的诗来读”了。

又如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写山写石还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从自然生态所体现的生命精神中发现的不同人格特征。古人有比德于物的习惯,如兰、竹、菊、松、柏、板桥、南蒲、绿酒、拾翠、桑麻、东篱等等都有其特定而丰富的内涵。

三、重构文本信息,设置问题情境

人的学习是有思维参与的,凭借高度发展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积极引导和培养学习主体对问题的认识进行系统的归类和迁移,重组文本信息,建构认知结构,让学生有一个如皮亚杰所讲的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一些全新的、与先前不同的东西”的新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根据文本提供的意义信息,我们重组认知结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观点出发,合理设置问题情境,继而达到“先前不同的”“全新的”思维认识水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如果我们进一步挖掘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就会发现诸如孔子的“乐山乐水”,孔子的为师艺术等一些有待弄清楚的问题。笔者曾以这些问题为突破口,设置问题情境,弥补了学生感知文本深刻含义的“空白”。下面摘取学生几例问题的回答,以资佐证。

“我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这个圣人的《论语》(实际是《论语》十则选读),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介绍孔子形象: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与孔子初次邂逅,孔子是尊高立的石像,这个灌(实为“冠”)上太多侈华名词的入,简朴、谦虚;对他的客观了解始于中学时期的《论语》……;再见孔子是高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他)淡化年龄差异,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每位学生都享有发言权,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平易近人的老师,他永远是我心中的一个好老师,一个和善、慈祥的老人。”

设置合理语境助力课堂教学 篇7

一、设置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是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 在这个关键时期,兴趣尤其重要。我国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的真实语言环境,兴趣也难以得到提高。设置语境为学生创设听说英语的语言氛围,刺激学生感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很有帮助。

1. 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设置语言情境。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有三种方式:实物图片和肢体语言。实物和图片主要用于单词教学,如水果、蔬菜、颜色、动物等可以用实物或玩具。而生动形象的图片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东西也是行之有效的。

2. 运用电教手段设置语言情境。电教手段有很多,有幻灯、录像、录音、CAI。录音机是英语教学中使用最多, 操作方便又容易控制的教学工具。它能提供真正的交际语言范例 ,可播放英 语歌曲、配 乐小诗、童 谣、故事等。录像的优点是声、像结合,再现真实情境让学生能 轻松地理 解对话的 意思并尽 快模仿。课件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现实环境或虚拟现实生活中不易找到的场景和事物, 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它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在教学中遇到教材内容离 学生的生 活较远时间跨度大、文化背景知识复杂,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奏效时,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一个图文并茂的信息窗口,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

3.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设置语言情境。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实践的时候, 教师有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置情境。如在教学日常礼貌用语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个情境,把所学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 利用表演、游戏、 故事设置语言 情境。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演, 通过学生自己表演或做游戏设置情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活动,努力使教学过程情境化

学习知识 的目的是 为了更好 地运用知识,这一点在语言教学中尤为突出。英语教材中教学内容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经过自己的加工,给学生设置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语境,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 “五步教学 法”———复习、介绍 、操练、练习和巩固 ,并分四个阶段来实施:

1. 课前5分钟“自由会话”。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语言 材料自编 对话 ,每天组织2-3个小组,4-6人到讲台 上进行表演。 这样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 介绍新知识、新内容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在10分钟内, 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简明、生动、有效地向学生展现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将语言材料与使用的直观教具相结合,为学生设置一个清晰、自然、生动 的语言环境。教师在情境中教, 学生在情境中操练,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 情境操练阶段。以口头操练为主 ,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通过看图叙述、师生问答 、模拟对话等形式,熟悉语言结构,获得说英语的机会,从而牢固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4. 交际活动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自觉而又比较娴熟地把通过操练获得的语言技能运用于语言交际之中。 教师提出与交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回答,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职业院校要合理设置新专业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提升, 职业院校早已改变了旧有的专业设置模式, 突破原有专业目录的限制, 一方面积极评估并调整现有专业, 发挥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尝试预测新专业设置的可行性, 以图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值得注意的是, 面对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严峻局面, 一些职业院校所新开设的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境地。这种情况的出现, 虽然有多种原因, 但是与部分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密切相关。对于职业院校而言, 专业是其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直接影响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招生类别、发展方向及社会声望;对学生个体来说, 所学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就业取向。从这一意义上讲, 新专业设置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

从调研的情况看, 目前, 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为新专业设置设立研究机构 (只有少数职业院校成立了研究机构具体承担开发专业的工作) ,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对新专业开发的方法不甚了解, 甚至有些学校不通过科学论证, 仅仅靠学校领导个人意志或召开会议研究后就可以设置新专业。尽管部分职业院校在开发新专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系统研究、科学论证以及必要的技术手段, 因此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新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方法和手段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新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二是新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三是新设置专业名称不规范, 内涵模糊不清;四是部分新专业设置的口径过于狭窄。

提升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的水平, 首先, 准确把握方向, 适度超前。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可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地特点, 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走向, 尤其是本区域内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高新产业等的发展趋势。在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发展的基础上, 新专业设置可以适度超前, 通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完善, 其成熟期可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 从而使新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提高专业设置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就是确保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动态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而开设专业, 并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根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构成要素。第二, 立足自身条件, 突出优势。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设备以及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层次、结构, 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单位及相近专业在校生数、毕业生就业率等条件是新专业设置的物质和人才基础, 是新专业得以正常运行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 同时,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因此, 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一定要立足于自身条件, 发挥自身优势, 不能以降低人才培养规格和水准为代价而盲目开设新专业。第三, 拓宽专业口径, 提升机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职业岗位的知能内涵和技术含量不断丰富, 职业岗位的变更周期逐渐缩短, 技术含量高、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涌现, 而低技术岗位则大量消失。在快速多变的知识经济时代, 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还要考虑他们未来技术岗位发展与变化的需要。为此, 应抛弃那种认为职业教育应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设置新专业的片面认识, 积极拓宽新专业设置的口径, 使毕业生有广泛的就业机会。这是职业院校提升新专业设置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必然反映。

图书分类与检索级次的合理设置 篇9

关键词:图书分类,检索级次,合理设置

图书分类工作的有效进行, 是图书馆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图书分类的工作量十分庞大, 需要把所有类型的图书进行整理分类, 然后根据读者实际的需求按照检索的级次进行分类, 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图书分类与检索级次设置的原则

图书分类与检索级次的设置是每个图书馆在图书的分类与编目、目录的组织与检索、藏书的组织与利用等工作中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为了达到其合理性, 必须遵循发展的原则、客观的原则。

1.1发展的原则。对于任何事物而言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要向促进事物的发展, 就要遵循其发展的规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事业已经不单纯是提供图书的场所, 已经逐渐向着服务型的产所转变, 图书馆的发展也有原来的藏书量少, 向着拥有丰富的藏书上发展。针对这种现象, 必须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分类和检索系统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1.2客观的原则。由于每一个地方的发展情况不同, 对图书资源的需求也就不一样, 就好比专业的图书馆和公共的图书馆, 二者提供的服务肯定是不同的, 专业图书馆在藏书的数量上就比较多, 而且其专业性强, 相应的服务设施齐全, 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图书服务;而公共图书馆相比专业的图书馆, 其藏书量相对较少, 而且专业性也不是很强, 在基本设施上也不是十分健全, 能够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有限, 其图书大部分都是综合类的, 一些针对性的书籍很少, 这就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进行怎样的分类和检索。

1.3要同时兼顾好发展的原则和客观的原则, 根据不同规模的图书馆类型针对性的进行图书分类和检索级次的设置, 使得无论哪一类型的图书馆, 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尽可能地弥补由于自身藏书量对于发展的限制, 尽可能地使其发展的更加合理。

2.图书分类和检索级次设置的合理性探讨

2.1图书分类与检索级次设置的一般方法:由于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之多, 读者在查找的过程中十分不便, 所以必须要通过建立图书分类级次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图书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做好对图书的分类工作, 图书馆的藏书数量非常多, 在整理的过程中非常繁琐,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更加细致地完成工作的任务, 按照不同的类别将图书进行分类, 然后在系统内进行录入, 其检索的级次就是要根据读者平时的需求进行分类, 看哪些类型的图书阅读量大, 在检索设置的时候就要放在首要位置,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图书事业的发展。

2.2五级分类三级检索形式符合发展的原则和客观的原则。五级分类三级检索也可称为深层次分类定级检索。为了全面阐述, 本文仍以五级分类三级检索为依据。五级分类:广泛使用的《中图法》类目之间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级次性, 将1-5级类目做为基本分类级次, 在此基础上进行上归下延可以完整地提示馆藏内容, 通过配号和取号形成具有一定表达意义的体系检索语言――分类号。三级检索:分类目录的建立是为了更方便读者对图书进行查找, 检索主要分为两类, 一种就是按照目录进行检索, 另一种就是根据实际的阅读需要进行检索, 如果在所有的图书馆中都推行五级检索的模式, 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图书馆而言, 有着很多的不适应性, 因为其所需要的分类目录很多, 给实际的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通过具体的实践得出, 把五级检索和三级检索进行结合, 这样才更适合图书馆发展的实际需要, 而实际上就是把图书的分类标用到五级的分类标里, 通过把目标指导卡的记录卡设置到三级的类目, 然后在三级类目下包含下级的类目。因为在三级以下的类目中一般不单独设置指导卡, 这样就形成了五级分类三级检索的形式, 因此可以根据图书馆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灵活性更是大大增强。

2.3有利于图书馆网的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网络图书的热衷度越来越高, 通过对图书的分类, 图书馆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系统, 通过特定的检索语言, 人们就可以直接找到想要查找的书籍, 这样既满足了人们对网络书籍的需求, 又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五级分类三级检索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五级分类三级检索的作法, 几年来在我馆的藏书组织与疏通中运行正常。这样的检索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既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也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 通过三级检索向四级检索方式的转变, 在整理相同数量的图书时, 用三级检索的方法耗时要比用四级检索的方法浪费很多时间, 三级检索的方法就要对这些变更进行重新的填写改变编, 然后再重新的录入系统, 不仅工作效率低下, 还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 影响了读者的正常阅读, 而采用四级检索的方式, 其原有的检索号码不会发生变化, 只添加四级导卡就可以完成变更, 然后在四级导卡的基础上表明五级的检索分类就可以了。第三, 在变更检索方法的时候需要向先关部门作出书面说明, 因为检索方式的变更就使得图书的摆放方式, 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以便相应的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变更的信息, 可以缩短对图书的整理时间, 更好地节省人力物力资源, 这样也不会影响读者的正常阅读, 更好地方便读者的阅读。

总结

通过对图书资源进行分类检索, 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分配的更加合理, 改变了传统模式发展的弊端,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 人们要想翻阅书籍简直比登天还难, 因为藏书众多, 在查找起来十分不便, 长此以往, 人们就不再去图书馆查阅图书了, 随着图书分类工作的不断发展, 使得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兴萍.规范图书馆分类工作刍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06) .

过程报警合理化设置方法及其应用 篇10

1 名词解释①

振荡报警———报警在短时间内在报警状态和正常状态之间反复跳变。

瞬时报警———报警快速恢复至正常值,没有反应时间。

陈腐报警———报警长期始终存在(超过24h)。

报警洪水———对于单一操作台(区域),报警比率超过报警洪水的限度,如10min有10个报警。

重复报警———多个报警反映同一个现象。

2 过程报警合理化设置的方法

过程报警合理化是报警系统生命周期(图1)中的重要一步[2]。报警合理化是确保报警满足报警原则的一个过程,主要包括设定报警优先级、设定操作人员的正确响应、定义报警设定点及记录等内容。

识别测量变量。潜在报警的识别是通过工艺流程图、基础数据、功能说明、环境许可证、质量评估报告、工艺安全分析、保护层分析及事故调查报告等完成的。识别出来的潜在报警将被整理为报警合理化的数据库,用于后续合理化过程分析。

识别偏差后果。偏差后果是指报警未响应而导致的恶劣后果,并非指其他失效的可能后果。如,一个工艺储罐上设有液位高报警和高高联锁,此时高报警的偏差后果是触发高高联锁,并非溢出;但若此储罐上未设置高液位开泵抽出,高高液位将报警,此时报警偏差后果则为溢出。识别出偏差后果后,应在项目初期定义偏差后果的等级,具体见表1。

定义操作人员对偏差的正确响应。操作人员的正确响应是指能够阻止或减缓恶劣后果的行为。如,放热反应器的温度高报警,偏差后果是触发温度高高安全联锁,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为了减少经济损失,操作人员应正确响应,并根据操作程序全开冷却水阀门,同时检查进料情况。通过此操作,可以控制温度恢复至正常工况,避免高高安全联锁的产生。

估计操作人员响应,阻止偏差后果的允许时间。阻止偏差后果的允许时间是指在没有操作人员响应的前提下,工艺变量从报警触发开始到产生偏差后果所需要的时间。操作人员的响应时间是指报警触发至操作人员正确响应后阻止后果发生的时间。如图2所示,响应时间包括确认延时、操作人员行动时间、工艺响应延时和工艺恢复时间。如果操作人员的响应时间小于阻止偏差后果的允许时间,则说明此时报警的设定是有效的;反之,此条报警即为干扰报警。

定义报警设定点和设定点的设计基础。报警设定的基础应考虑到响应报警的时间。报警设定时,应考虑到报警触发开始操作人员的正确响应时间足够防止偏差后果的发生,并且恢复至报警设定点和报警死区的正常范围内。

确定报警优先级。报警优先级分为低、高、紧急等,具体见表2。当多个报警同时出现时,选择优先级较高的先进行处理。报警优先级的确定是根据偏差产生的后果和人员需要响应的时间共同决定的(表3)。通常,后果越严重,所需响应时间越短,报警的优先级越高。

定义报警抑制(旁路)的工艺条件。如,缓冲罐的低液位报警,在刚开车时要进行旁路,否则就是误报警,所以该低液位报警的抑制工艺条件是开车。然而并不是所有报警都需要抑制,应根据实际工艺进行定义。

每一条报警在经过上述步骤的合理化之后,应记录在报警合理化数据库中,然后归档,后续可以作为工厂操作程序的依据之一,并可用于对操作人员的定期培训。

3 应用实例

某厂工业碱性废水处理系统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工艺中,正常操作为高液位(80%)开泵把水抽走,低液位(20%)停泵。

根据上述方法对该工艺进行过程报警合理化设置。

工艺测量变量为集水坑的液位高高报警。偏差后果是工业碱性废水溢出,环境危害,等级为C2。正确响应为停泵,并检查泵是否存在问题。报警设定基础为泵启动后5%。报警设定点为85%。

工艺工程师根据集水坑的体积和泵的扬程,计算出从85%液位至溢流所需要的时间为30min。本案例中操作人员确认延时+操作人员行动时间约10min,操作人员动作后液位从90%恢复至83%(85%-2%死区)所需要的时间,即工艺恢复时间约10min,则总的操作人员响应所需时间为20min。综上,操作人员响应时间小于工艺报警至溢出的时间,所以此报警设定点在85%是合理的。

根据表3,本例的后果等级是C2,响应时间在10~30min,所以优先级为低。液位测量仪表损坏,则旁路报警。最后,在报警数据库中记录存档。

4 结束语

报警合理化作为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一步,对生产运营、风险控制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笔者介绍了一种过程报警合理化设置的方法,并将它应用于某厂工业碱性废水处理系统中,结果表明,该厂工业碱性废水处理系统的过程报警设置合理。在其他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工厂生产方式、介质及条件等方面,结合笔者提出的方法来确定具体的、适用的报警合理化设置方法,最后记录存档,作为定期培训操作人员和工厂运营条例的依据。

摘要:通过定义报警设定点、响应时间及优先级确定方法等,详细介绍了过程报警合理化的设置方法。该方法在某厂工业碱性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报警设置合理,笔者所提方法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报警,合理化设定点,响应时间,报警优先级,干扰报警

参考文献

[1]Noyes J.Alarm Systems:A Guide to Design,Management and Procurement[J].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2006,640(1):1~4.

高中数学练习的合理设置 篇11

习题设置原则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据此,笔者认为数学练习应注重学生能力与技巧的培养与提高,并在原有水平上能有所创新与发展,进而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让其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决非简单的机械演练。因为没有目标指向的习题练习,既是无意义的,也是无益的。数学练习固然要做,只不过并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质”精。对于习题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针对性原则 根据本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不搞“一刀切”。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面向所有学生;而选做题则可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去完成,其余学生以自愿为主。这样,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及学困生“吃得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适度性原则 作业内容要结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难度适中,即不提高又不过于简单。否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讲,练习起不到多大的提高效果,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讲,也许根本就无法解决,根本谈不上巩固。长此以往,还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典型性原则 所选题要具有代表性和层次性,特别是针对难点所进行训练更要体现这一原则。教師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涉及更多的题型,每种题型要求学生不能只满足于完成,更要注重其解法与技巧,即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效性原则 习题的布置,必然会获得一定成效,这些成效若得到及时反馈,就能成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的新信息。对学生来说,及时了解作业的结果,可以很快得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地、恰当地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反馈形式,是推动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设计习题时,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情况,要从学生的练习中,及时、全面地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反思习题教学

解决问题并不是习题设置的最终目的。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此教诲用于数学解题学习中,能让学生受益无穷。任何一种学习行为,要想获得理想的提高,“反思”不可缺失,习题教学更是如此。因为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不应只是如何去解题,更应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解题后的反思当作为完成习题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新课程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从一维的“知识与技能”到三维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注重学生单纯解题能力提高,还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以知识为本位,还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是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习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习题所起到的作用也勿庸置疑。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点点滴滴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及语言能力,最终构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网络。

结束语

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由此可见,未来人们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俗语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题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有裨益;用得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打个比方,学数学离不开习题,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但鱼儿要游得欢,必须是清水、活水,一潭污水或死水同样不利于鱼儿的生存。学习数学亦是如此。

合理设置课程 篇12

1 曲线超高设置标准及现场要求

1.1 实设超高的规范标准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和《铁路线路修理规则》规定, 最大超高为150 mm, 在单线铁路上、下行列车速度相差悬殊的地段, 最大超高为125 mm;均采用允许欠超高和允许过超高来表示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的限值。《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采用值为:欠超高一般取70 mm, 困难时取90 mm, 既有线提速改造后可取110 mm;过超高一般取30 mm困难时取50 mm。《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采用值为:允许欠超高, 一般不应大于75 mm, 困难情况应不大于90 mm, 但允许速度大于120 km/h线路个别特殊情况下已设置90 (不含) ~110 mm的欠超高可暂时保留;未被平衡过超高不应大于30 mm, 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50 mm, 允许速度大于160 km/h线路的个别特殊情况下不应大于70 mm。

1.2 过超高和欠超高对行车和线路设备造成的危害

1.2.1 低速列车行驶于超高很大曲线时的危害

低速列车行驶于超高很大的曲线轨道时, 主要存在向内倾覆的危险性;欠超高和过超高统称为未被平衡的超高, 未被平衡超高使内外轨产生偏载, 引起内外轨不均匀磨耗, 并影响旅客的舒适度。此外, 通过过大的未被平衡超高曲线时还可能导致列车倾覆, 因此必须对外轨超高的最大值和未被平衡的超高加以限制。

1.2.2 客货共线曲线实设超高不合理时的危害

客货列车共线运行线路的曲线实设超高取决于客货列车通过曲线的速度及最大超高和欠、过超高允许值等参数, 影响行车速度、旅客舒适度和钢轨磨耗, 甚至影响行车安全。在新线设计及缓和曲线长度和双线铁路曲线线间距离加宽标准制订时, 需要在曲线超高的允许设置范围内确定合理的超高值。

1.3 现场对超高设置要求

1.3.1 现场对外轨超高设置要求

规范中对外轨超高的最大值和未被平衡的超高值规定相对笼统, 与我们养护工作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在几十年前规定过超高时, 钢轨是50 kg/m及以下的轻型轨, 承受垂直方面的作用力相对要小的多, 因此在设计中以过超高限制。而目前主要干线全部更换60 kg/m的钢轨, 因而不能单纯以过超高的取值来决定超高的高与低。在我段管内京广线, 客货车比例为2∶3, 因此在设计中应以客车为主要考虑因素, 即以高速客车的比例作为超高设置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货物列车的轴重及通过总重远远大于旅客列车, 货物列车车辆转向架的垂向及横向刚度也大于客车车辆, 容易引起内股钢轨因增载而引起的垂直磨耗和轨头压宽、飞边, 因此在保证旅客舒适性的前提下, 也要综合考虑货物列车的影响因素。超高的设置虽然可使外股减载, 但仍然会产生侧面磨耗。钢轨的磨耗加剧, 会加大养护维修的困难、缩短钢轨的使用寿命、增大维修成本的支出。为使内外轨磨耗均匀和线路稳定, 应在考虑客、货列车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找到最为合理、最为实际的曲线超高。

2“过超高”造成其它病害的整治与预防

增大现有超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当前主要干线的大、中、维修 (部分) 都以大机作业为主, 调整超高后给大中修特别是在大机清筛换砟施工之后线路基础稳定带来新问题, 造成列车通过时安全系数降低, 晃车严重, 道床对轨道框架提供的纵横向阻力恢复较慢, 因此, 需要针对设备现状和维修计划安排合理整治。

2.1 实设过超高对行车安全造成的影响

当机械车在小半径 (目前京广线界定为R≤1200 m) 曲线上进行清筛作业时, 这种横移现象是明显的。为了保证既有线形的平面位置, 机械车一般会施加一个反力以抵抗轨道框架向内轨一侧的横移。

2.2 制定措施

2.2.1 按实际需要设置超高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对于未被平衡过超高的规定是严格的, 因此, 根据现场实际设置超高的方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在大机清筛换砟施工的过程中应尽量按限速规定设置超高, 或者按65 km/h以下和以上两个速度段设置超高, 避免过超高大于50 mm的情况出现。

2.2.2 按实际需要设置超高的原因

(1) 机械清筛换砟一般对线路纵坡都进行了重新设计, 为保证枕底清砟厚度一般都会设计一定的抬道量, 更由于线路标高在曲线上是以内轨为基准的, 因此按阶梯提速分时段设置超高不会影响线路纵断面。

(2) 在以后几天的整细捣固中只需加大外轨的抬道量使之恢复到设计标高即可。

(3) 这一做法会因控制过超高的产生而有效地减小内轨压力, 减少轨道框架的过量横移, 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系数。

(4) 对于因其他施工限速引起的过超高问题, 可考虑单机压道后提高大列的通过速度来加以控制。

解决此类问题措施是:在以后几天的整细捣固中不断地回拨线路, 使之在达到图定速度时得以消除。

3 结语

曲线超高设置, 需考虑设备平面情况、通信设施、机车车辆、钢轨材质、保养条件等各种因素。目前既有线提速工作已基本结束, 笔者认为应该对线路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动态分析, 对客货车车数、车速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 引入一个折算系数来进行加权平均速度计算, 并结合目前线路设备所面临的具体情况, 勇于探索与实践, 不要只拘限于现行的规范之中, 对面临的新问题要以科学发展和敢于创新的态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目前高标准、高强度、下道距离提前和夜间天窗修等不利条件下, 采用新手段、新方法对曲线超高进行合理设置, 满足高速铁路的安全要求, 同时, 用最少的投入来取得最大的效益。

摘要:针对当前铁路迅速发展的紧迫形势和诸多不利作业因素, 以较小的投入来解决曲线综合病害, 本文以京广线小半径曲线为例, 通过对动检车、添乘仪数据进行分析, 并对当前列车允许通过速度、曲线半径与超高、必要安全系数和旅客舒适度等制约因素进行探讨, 对面临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使在当前高标准、高强度、下道距离提前和夜间天窗修等不利作业条件下用最少的投入来取得最大效益。

关键词:曲线,超高,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民间融资风险防范研究论文下一篇: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