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程设置

2024-10-04

武术课程设置(通用12篇)

武术课程设置 篇1

1 前言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已不可逆转。面对如此多姿多彩的文化时代,各民族的文化激烈碰撞,纷纷展示自己文化的特点与优势,试图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当代体育全球化是一种以西方体育为标志的全球化,并且,西方体育全球化将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体育全球化发展的主导地位。面对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应立足于本民族体育文化,本民族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未来文化之根,这是我们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没有本民族体育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之根,当然也就失去了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与融合的前提。武术专业课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建设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将以此立于世界体育文化之中,为世界体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然而,高校武术专业课的建立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繁复庞杂的系统,其门类的斑杂与整个奥林匹克体系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武术专业课的建立与发展时间尚短,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武术专业课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继续完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自1998年武术专业拓宽为武术专业课以来,各院校面对武术专业课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优化与论证,但到目前为止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体育院系设置武术专业课的院系大多还是以武术专业课程为主体,有少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课程;有的学校只是为适应改革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课程设置的这种状态与“武术专业课”这一名称相距甚远。如何围绕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对适应社会需求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自身发展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以高校武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优化为切入点,以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现状为依据,运用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最优化的原理对武术专业课的课程内容、结构等方面加以分析,以专家调查为理论支撑,旨在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武术专业课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力求为高校高校武术专业课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也为相关管理、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校武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作为研究对象。截止到2010年7月,收集高校武术专业课(本科)教学计划7份。在教学计划中能够体现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主体思路。本研究以此为依据进行现状分析,在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特尔菲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构建出高校武术专业课课程优化框架体系

武术专业课课程优化框架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组成,必修课下辖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下辖限选方向和任意选修课;限选方向分为:(1)武术训练方向;(2)实用武术方向;(3)体育师资方向;(4)传统体育养生方向;(5)民族民间体育方向;(6)体育英语方向;(7)体育管理方向。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广泛的调查,设计出了武术专业课课程优化框架体系,课程体系体现了武术专业课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对武术专业课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符合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课程设置依据;体现了课程优化体系的科学性、层次性和整体优化性,可根据社会需求增减其方向群课程;体现了武术专业课的人才培养要求博而广的特点;能够顺应当代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矛盾。

武术专业课课程优化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主干课程少而精,对相关相近的课程内容进行交叉整合,增加开放性和综合性,并以“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必修课学时比例下降,选修课学时比例上升;增强适应能力,限选课程“模块”化,多样化,可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减课程体系的专业方向群课程;注重个性发展,任选课程小型化,多样化。

3.2 对高校武术专业课课程设置优化的各级指标的分析研究

3.2.1 对必修课二、三级指标的分析研究

必修课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保证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的、核心的课程。

3.2.1. 1 公共课三级指标分析

公共必修课,也称普通教育课、通修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全体大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思想品德、语言、历史、科学等方面较为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的系列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占有一定学时的必须修读的课程,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而且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增强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格魅力,促进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其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3.2.1. 2 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级指标分析

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是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中心组成部分,它使学生拥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最新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其优化具有“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特点,重新选择、确定了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整合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对相关相近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打破课程体系的单一性、独立性和封闭性,增加了开放性和综合性。

3.2.2 对选修课二、三级指标的分析研究

选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是体现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的民族传统体育复合人才规格的重要环节,优化后开设的课程内容体现了与基础教育相衔接,与社会体育内容相衔接,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相吻合,吸收了现代科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充分体现学科内容和知识的前沿性。选修课中分方向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长、兴趣、爱好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学生既可以选不同方向的课程,又可以选修辅修专业方向的课程,使学生有更自主的选择性、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充分的个性发展、更多的创新机会来选读各方向课程。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组合课程,真正形成符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既有适应性,又有多样性,最终都能达到一定水平,达到了全面育人,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不仅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培养口径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使选课的自由度增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方向包括:武术训练方向、实用武术方向、体育师资方向、传统体育养生方向、民族民间体育方向、体育英语方向、体育管理方向。

3.2.2. 1 武术训练方向

现代竞技武术是中国对世界竞技体育的一大贡献,是武术工作者为响应奥林匹克精神而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发展出来的一项魅力四射的竞技运动项日。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武术运动的又一次热潮正在兴起。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竞技武术人才不仅仅为了展示武术的技能、技巧,而且他们将来要成为武术传播的中坚力量甚至中国武术推广的使者,要担负起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因此,开设武术训练专业方向是必要的。

3.2.2. 2 实用武术方向

实用武术方向是根据当前社会市场需求及传统就业去向而设立的专业方向,根据有关研究统计,武术专业课学生就业于军警、安保等就业方向达就业率的26.9%,而2008年大学武术专业课进入公安系统占就业率的50.9%之多,因此,根据当前军警、安保等实用武术用人要求设立实用武术方向,不断加强该专业方向的课程建设是巩固与发展该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

3.2.2. 3 体育师资方向

体育师资是武术专业课学生就业的重要的方向之一,根据有关研究统计,体育师资方向的就业率达49.6%,如沈阳体育院系武术专业课从1994级至1999级的体育师资方向就业率为46.7%,28.8%,66.7%,50%,46.2%,35.7%。同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制定,都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人才的需求。

3.2.2. 4 传统体育养生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纳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并强调“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标志着高校全民健身体育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传统体育养生方向的设立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兼具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保健知识的体育养生人才。

3.2.2. 5 民族民间体育方向

民间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体育是由特定的经济模式、民俗精神决定的。现在的体育活动大多是西方体育,它们不能全部满足中国人体育活动的情感需要,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国家体育部门倡导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中国有近千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民族民间体育方向的确立,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的价值,塑造出一种可以充分满足历史要求的新兴伦理精神都有巨大意义。

3.2.2. 6 体育英语方向

当前,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融,中国的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武术也由一个仅限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文化系统向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系统转变,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过程,同时,中国武术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武术国际化则是高校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术专业课体育英语方向的设立正是顺应武术国际化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方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高校武术专业课课程优化体系是一种“多元整合型”的课程优化体系,它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必修课下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下辖限选方向和任意选修课。

(2)为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需求设置了相应的限选方向,可以按照社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增减及组合不同特色的课程群,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包括:武术训练方向、实用武术方向、体育师资方向、传统体育养生方向、民族民间体育方向、体育英语方向。

(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优化体系的建立可以为高校武术专业课的健康发展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4.2 建议

(1)武术专业课成立时间较短,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在政策、科研、资金等方面对武术专业课的大力支持,使其得到尽快的发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应有的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高层次教师和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力度,提供较好的科研环境,畅通信息交流的渠道,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增加或改变招生渠道,改变入学新生综合素质低的局面。

(4)加强武术专业课的文化与发展模式研究,充分发掘其文化的内涵,把握运动项目本身的自然强化作用,科学地设计与安排运动项目,引导和满足社会需求。

(5)加快教材建设。由于武术专业课是体育学、中医学、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学、训练学、兵法学、养生学等多学科相交叉所形成的一个新兴专业,在专业课程教材方面应不断开发符合本专业特点的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高校武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与优化,优化方案的各项指标内容均得到专家认定,具有可行性。结论指出:课程优化方案中设置的限选方向可以按照社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增减及组合不同特色的课程群,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同时,高校武术专业课程优化体系的建立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武术专业,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J].人民教育,2004(9)1-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2006-9-15.

[3]编写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19,49-78,163,195.

[4]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2001~2010武术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J].武术通讯,2001(1):28-34.

[5]蔡宝忠.我国学校武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2003(4)3:6-38.

武术课程设置 篇2

基层教学不同于高校教学,基层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四十五分钟或五十分钟,一节体育课,一般需要安排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使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时间,把课时计划好、完成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往往给基层的体育老师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武术教学。人们都知道武术内容多种多样,其套路错综复杂,要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武术教学课时比例又很小,且又是阶段性的。所以基层武术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1、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勾、掌、拳及弓步、马步等,先学会手形变换、步型和手法变换等基本功,然后才能顺利学习套路。例如,初级长拳的教学,其动作表面看似简单,但实质上该套路具备了长拳的穿、蹦、跳、跃、方向变化等运动特点。所以必须先教武术基本功以及相关的组合动作练习。然后教学生五步拳。因为五步拳包括了武术的主要步型和手法、动作少而简单、方向变化少,初学者易掌握,也有利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进行初级长拳的完整教学。只有对基本功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才能清理在套路练习中的“绊脚石”,学生也会轻而易举地掌握长拳等武术套路。

2、充分利用课堂的准备部分

要合理安排好武术课的准备部分,改单一的徒手操为武术操,同时做一些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如:弹腿冲拳、弓步冲拳、马步冲拳的转换、双臂绕环、仆步轮拍、正、侧压腿等。这样做会使准备活动和基本练习衔接得紧密而充分,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具备良好的武术基本功,便于今后进一步学好套路。

3、根据武术特点,归类记忆

武术套路功防特点体现在一招一式中,因此在讲解时可以进行模拟示范,这样使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增强了记忆。为使动作教学简单化,应首先帮学生找出套路动作的规律所在。例如套路起势与收势方向应一致且位置相同,一般练初级拳时,拳在腰间、拳心向上,冲拳时拳心向下等。

在套路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套路,在复习课上,教师应采用启发和提问式来提高学生对套路的理解记忆。如在初级拳的教学中,不防这样提问:本套路中冲拳动作有哪些?推掌动作有哪些?亮掌动作有哪些等等。通过这样归类提问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套路,使表面看来无规律可循的套路变成有序可循,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4、选择适合于武术教学特点的教法

(1)对初学者采用分解教学法在武术课堂教学中,一般先采用分解教学,如学初步拳时,先一招一式学会,再串联在一起,使每个运动衔接起来,最后达到“形神兼备”。在学套路前可先学会基本功,如在学长拳时,可先练一练跳跃练习,再学大跃步前穿、击步腾空飞脚等时就容易多了。

(2)在授课时,口令与运动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动作节凑,又能记住动作和名称。例如弓步冲拳、弹腿冲拳……。在复习时,教师可只喊口令,让学生边练习边说出动作名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动作。

(3)练习和呐喊相结合在练习初拳过程中,学生可大声齐喊“哈”或“嘿”等。一是能齐;二是能增添力量和气势,达到以气推动,以声助势的效果。

(4)新授课时,学生的站位和练习方向要固定否则容易使学生动作路线产生错误,示范面是背面示范,这样容易使学生看清方向、路线,以免产生站位和方向错误。

高校公共武术课程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公共武术课;教学效果

一、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水平优劣直接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常言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目前,我国体育教师现状可总结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教师质量亟待提高。要提高教师师资,一是,抓好武术师资来源的建设。体育院校是高校体育教师成长的“母体”,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水平。因此,体育院系不仅要重视技能培养,而且还需不断深入研究与其有关的众多理论知识,如各类健身、养生的功法机理等等。二是,加强教师的再教育工作。社会在不断发展,任何人都需持续不断地再学习受教育,才能把握时代的要求。因此定期组织针对专业教师的武术培训,外出进修等继续教育活动,有计划的举办各种教学、训练裁判培训,开展武术教学经验交流,使武术教师始终跟上武术发展的步伐。

二、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武术课的关键。兴趣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人们积极认识某事物或从事某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培养起来的。因此,如果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改善武术课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在上首次课时,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些武术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讲述或观看一些武术传奇人物和有关武术的传奇故事,如霍元甲力挫国外拳手,弘扬民族精神的传奇;李连杰、成龙等新一代武术明星事迹;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神秘的故事等,从而有效的诱发学习武术的欲望。另外,要讲明武术的主要特点、学习方法,与一般的体育项目的区别,让学生了解武术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对武术课的目的、意义的了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学习武术兴趣的内在动力。

三、运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武术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单调教学形式,武术课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点进入教学中,它作为武术课的辅助手段,是改进武术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武术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中的图形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动作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通过慢速播放配同步解说,使学生明确动作的要点、方法,加深理解,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形成运动表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不同的视频、音频、图片合理的插入到课件中去,使其生动、形象、直观,更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武术比赛、散打擂台赛等大型比赛,学生在观察优秀运动员的演练技巧、技术风格和动作的规范性同时,开阔了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四、突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

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性。长期以来,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武术套路是“花拳秀腿”的看法。虽然武术套路为了联结贯串及具观赏性,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但其精髓灵魂--攻防技击性仍然可以通过一招一式表现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在授课时是否讲清动作的攻防含义、技击方法,“明法而知理,教拳之所用”,因此在强调技术规格的同时,讲明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初级套路教学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普通高校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和掌握,而散打摒弃了传统武术先练桩、基本功等先期的基础功夫练习,以其刺激、实用、运动量大的特点使武术课不再那么枯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加武术运动。

五、注意语言表达,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媒介,他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掌握语言艺术的精髓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武术教学中,语言要求准确,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对于武术内容的分析、演绎、阐释、论证要实实在在,其内在联系的讲述用语要贴切,语义要清晰,善于使用武术术语进行讲解。因为武术术语的动作名称一般是根据动作结构、形象和动作方法而取名,能表达动作全貌,如“马步架打”“歇步冲拳”等。语言精确是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能容,做到言简意赅,精益求精。还可使用单个字,如“腾空飞脚”动作中蹬地起跳、摆腿、提腰提气、拍手拍脚的过程,归纳“蹬、摆、提、拍”四个字,简单提示学生动作。此外,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等,使用这些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比喻动作,便于理解和记忆。在中华武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不断积累和提炼,形成大量口诀化的武术谚语,如“前腿弓,后退绷,挺胸立腰莫晃动”“冲拳不过肩,掌指齐眉尖”等,使用这些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动作。

六、提高示范质量,培养学生骨干

武术历来讲究“身传口授”,即教师要注重直观演示,身体力行,多以领做为主,配合语言提示,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较快掌握动作。

教师的示范要注意示范的位置、速度等。选择最佳的示范位置,可根据教学内容,动作难易程度及教学效果等进行选择调整,套路变换方位时,及时调整示范位置,保证始终在队伍的钱、左前或右前方,尽量做到示范动作路线和学生跟做的动作路线方向一致。示范速度要根据课的具体情况而变化。在新授课时,一般以正常速度做一次完整的示范,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的动作路线、动作方向、段落结构,形成整体印象。而后采用不同示范面,慢速做分解示范并结合讲解,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要求,易犯错误等。在课堂上把学生骨干安排在队伍的不同位置,这样不论套路方位如何变换,学生都能看到示范动作。老师此时还可停下来观看学生练习,及时纠正错误,进行指导。分组练习时则有利于调动学生骨干的积极性,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培养武术兴趣,对促进武术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定期举办武术竞赛和武术交流活动,加强课外武术训练,多渠道开展课余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武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平时有“用武之地”,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吕韶钧.武术课教学应做好的四个环节[J].中国体育教育,2002,(3).

武术课程设置 篇4

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邀集全国百余位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其调查结果可知, 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影响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客观造就: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升学率的考虑, 或教学计划有武术内容的安排却不执行, 还有专职武术师资力量较为缺乏。二是认识错位:校长和家长对开设武术课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增加有所顾虑, 导致他们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校长竟然认为不宜在学校里大面积推广武术, 因为孩子们的体育课有自己的一套教材、一套教学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跟武术训练的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 所以武术的开展并不是急需的。武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问题。武术影视和小说的虚幻造成了学生对武术认识的错位。三是教学局限:武术教学着重于对技术的掌握, 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礼等的培育。以武术技术评价为主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各地区中小学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很不普及。社会与学校在武术教学上形成了竞争态势。四是内容片面:武术自列入体育教材以来, 虽历经时代的变迁, 其内容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体育》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武术教学内容虽然较之以前有所变化, 减少了套路的动作数量, 增加了体现攻防格斗的散打和女子防身术等内容, 但是, 武术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为主。目前无论是学生还是体育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对现有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提出了不满, 主要反映在:教材陈旧, 结构单一,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吸引力,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既枯燥沉闷, 又繁琐、复杂, 不受学生喜爱。

不同影响因素应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应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 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和正视, 但也不能老喊“狼来了”却始终无动于衷。对于其他客观原因, 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解决, 如政策上给予支持、制订相关的法规来促进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武术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和定期培训来解决, 但对于中小学武术教师引进的问题, 则只能借助于政策的力量了。加强武德、武礼教育, 对于消除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武术安全问题的顾虑是有用的。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伦理规范是知行合一的, 对于武术的规范也是如此。没有了武术的技击属性, 其德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没有了武术德礼的规范, 武术就只能是类似街头混混的打架斗殴, 这样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也不利于武术在当代社会中存在、发展。可见, 若不能很好地解决武术技击与武术德礼二者的关系, 会很不利于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这是进行武术课程内容改革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教学评价指引着教学活动, 要改变单纯以武术技术来衡量学生学习武术的情况而加强综合评价。课外武术活动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习武兴趣, 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正常开展。虽然, 不同时代对学校武术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教师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学生更可能具有不同的现实需要, 使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可能侧重于某些方面, 但是, 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旨趣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可见, 武术课程内容是否全面、合理, 是否适合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 就成为了关键。

构建多元的、独特的武术课程内容

2001年9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试行。武术课程内容的改革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改革。那么, 武术在学校中具有优势吗?这一方面取决于武术对实现课程目标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武术跟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是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这是武术在学校中存在的唯一理由。试想, 如果不同体育项目的教育作用都一样, 那么, 人们一般都会选择更易于教学的体育课程。中西体育文化既具有共性, 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以中西体育文化为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价值肯定是不同的, 关键是在实践中能否实现这种不同。因此, 要充分发挥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不能将武术仅定位在某种运动形式的技术层面, 将学校武术教育仅定位为单一的某种运动形式的技术掌握和在此基础上的身体运动教育, 而忽视其他更为深刻的教育价值。这也对武术课程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以学校武术教育自己独具的属性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 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武术教材的编写, 不能仅满足于对以往教材的缝缝补补, 不能简单地用西方体育的模式来规范武术, 因为武术有其更为深刻的内容, 否则, 中西体育文化的区别和二者所起作用的差异可能就很小了。

总之, 武术多元内容结构被肢解造成了武术课程内容的单一, 武术课程内容选择的片面性使武术教学效果具有局限性, 使学校武术教育的作用不能发挥, 使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不能彰显。因此, 必须改革学校武术课程内容, 才能促进学校武术教育发展。

武术套路课程论文 篇5

摘要:

通过一学期体育课——武术套路的学习,有很多的收获和体会:对中国武术,尤其是形意拳有了更深一步认识;自己在课程中也掌握了很多技能,提高了不少自身素质。作者认为,武术套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保健和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有很大益处,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关键字:武术套路 形意五行拳 形意五行连环拳 认识 评价

这学期的体育课我选择了武术套路,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有了不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凭我之前对体育的粗浅认识,我知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而且武术还有着极其重要的保健价值,学习武术也对养生、自卫等大有裨益,因此抱着对武术学习的憧憬和期待,在选课的时候,我果断选择了熊老师的武术套路课。

我对课程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武术,尤其是形意拳的更深一步认识;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对本门课程的评价。接下来分别加以阐述。对武术的深一步认识

武术一词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由于人类生存区域空间的争夺战争,从而形成了空手的搏击方法(拳术)和器械搏击(武术器械)的技术演变。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武术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曰套路,二曰散打。

这学期我们的课程是武术套路。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又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而我了解最多的,是本学期教学的主要内容:形意五行拳和五行连环拳。五行连环拳比较简单,它主要是在五行拳基础上演练的一个组合套路,结构短小紧凑,只有十余个动作,在广大民间流传甚广。因此,重点来讨论一下形意五行拳。形意拳有如下几个特点:形意拳的特点:简洁、短小;紧凑、严实;沉着、稳健;快捷、整齐。

形意拳中的五行拳,是以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其创拳之理,以技击中进攻与防守的动作为其创拳之法,以人体外在筋骨变化与内在脏腑功能的对应关系为其创拳之义:从而形成了劈、崩、钻、炮、横的五行拳。形意拳套路中千姿百态、复杂多变的众多拳式动作,都是由五行拳衍生而来的。

形意五行拳相生相克的内容是:劈拳生钻拳(金生水)克崩拳(金克木),钻拳生崩拳(水生木)克炮拳(水克火),崩拳生炮拳(木生火)克横拳(木克土),炮拳生横拳(火生土)克劈拳(火克金),横拳生劈拳(土生金)克钻拳(土克水)。形意五行拳的相生相克,是借用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辩证学理论来阐释拳式攻防动作的实际演练。其实,五行生克之理,只是说明拳法变化的工具。自己在本门课程中的收获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还是收获到了许多许多。

虽然有的时候也会有些累,比如前几节课在练习一些武术基本功的时候。不过自己还是很开心,能够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一些新技能的成就感。虽然我做的可能还不够很好,动作力度不够幅度不够,协调性可能也有所欠。但是我也很高兴,因为自己毕竟慢慢地培养起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了一种乐趣。在课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一项很有意义的武术技能,掌握了简单形意拳的打法,培养了自己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此外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意志力和体能的培养。从小到大,我的体质一直比较差,体能上远落后于其它同学们。但在学习了武术这门课程之后,一方面,武术本身就有保健的作用,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提高体质;另一方面,在这门课程的影响下,我和社团的其他一些同学一起,每周抽出几个晚上,在学校的操场上跑步,刚开始跑的很慢,数量也不多,后来慢慢提高数量和速度,经过几个星期下来,我感觉我的体能和耐力也有了一些提高。我也知道提高体能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我还会长期坚持下去,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

有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在逐年下降。但身体健康又太重要了,没有一个好身体,当代大学生又怎能为祖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又怎能“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呢?大学里一周一节体育课的锻炼并不够,所以还需要我们在课余积极锻炼,每次看到操场上跑步的人群,看到他们运动的热情,我会很钦佩他们,并且逐渐向他们学习。我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积极锻炼、有个好身体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对本课程的中肯评价

本学期为我们上课的老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对于每一个动作不但把握都十分到位,而且能够很耐心细致准确地教给我们。熊老师对教学还十分负责,把教学需要的课件都及时地上传至网络供同学们学习参考。此外,熊老师也是一个幽默风趣、关心同学的人,常常在训练之余跟同学们聊天,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武术套路这门课程,其学习内容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保健和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对同学们大有裨益,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一门体育课,相信每个学过这门课的同学都有很大收获,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武术散打进入中学课程的可行性究 篇6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朵的奇葩。它起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散打又名散手,是中华武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种武术的对抗形式,同时又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武术的精华。当今,中学体育课程设置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且难度偏高,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激情,使得中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不高。作为武术的一部分的散打则很受学生欢迎,因其对抗性强、动作简单易于学生接受、学习,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同时国家不断推出相关的政策等等都使武术散打进入中学课程的可行性增加,最终会让散打成为中学体育教学一部分,在中学得到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武术散打进入中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可行性

2.2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2.2.2  文献资料法

2.2.3  问卷调查法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实验步骤

3.1 實验过程

通过对涑北中学高一209班到213班总共五个班进行武术散打教学,在散打课程上安排一些身体素质练习,师生、学生之间的对抗练习,有靶练习和娱乐练习等内容。在散打教学之后对学生与教师进行调查一些了解,分析散打课程所产生的效果,分析散打进入中学课程的可行性。

4.结果与分析

4.1武术散打发展概况

4.1.1国内武术散打发展状况。武术散打是从1978年原国家体委成立武术散打调研组开始的。1979年散打在我国成为竞技的比赛项目,并于1979年的3月在北京体院,武汉体院,浙江省体委三个单位开始试点,同时在今年的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做了首次汇报表演。1982年,散打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设“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两个赛制。

4.1.2武术散打在学校发展的现状。自2000年我国实施体育课改革以后,国家在中学教材《体育与健康》中就明确提出武术是中学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高校中武术散打已经作为选修课开设,武术散打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深入到学校体育之中,散打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可以占一席之地。

4.1.3涑北中学散打概况。由于涑北中学学校领导对武术散打的不了解与不重视、使得武术散打没有相应的政策,因此很难在中学里得到发展。在涑北中学里与散打相关的场地器材缺少,偶尔一节的散打课程只能在田径场地上教学。散打教学时能用到的器材只有几套拳套和脚靶,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教学。

4.2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越来越成熟的竞技体系和良好的发展现状为武术散打进入中学提供了好的平台。武术散打从开始试点到被国家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探索,武术散打竞技技术已十分成熟,在散打赛事中使得比赛规则的不断完善,体系也不断健全。尤其是女子散打比赛的开展更加显示出散打体系的完善。在当今世界上开展武术散打国家已有80多个,散打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已经走出世界,慢慢成为世界性的竞技体育项目,让散打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最近在国内散打的比赛表演越来越多,具有商业价值的竞技散打不断出现,在河南电视台中就有个《武林风》栏目,每周参加节目的人数都不少,不仅有国内一些选手,更有国外的选手来参加。

4.2.2 散打专业方向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和教师培训的加强为武术散打进入中学课程提供了师资力量。在对涑北中学的11个体育教师的调查中了解到有9个是大学毕业,2个是大专毕业,这2个还是教学年龄相对较大的,有一定的教学资历。从这上面就能看的出体育教师的能力是不低的,可以很好的上任体育教师一职。

每年老师们都会进行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对11个体育教师了解到老师们都参加过知识技能培训,其中每年都参加的达到64%,超过一半。同时通过与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大多体育教师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散打后可以很快的进入散打教学,并结合教材安排教学内容。这使得体育教师在培训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让教师的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运用先进方式,在教学水平上不断进步、完善,为散打教学在中学课程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教师团队。

4.2.3 学生对武术散打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动力,只有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坚持一直下去。学生们对武术散打的兴趣程度,其中非常感兴趣学生的达到22人,感兴趣的是82人,不怎么感兴趣的是12人.对武感兴趣的学生超过了一多半。可见,武术散打教学后学生们对散打的兴趣使非常高的,喜爱武术散打的学生就有87%,不喜爱的就只要13%,因此可见武术散打是很受学生们喜爱的。

调查了解到在这些学生中未参加过散打培训班的学生达到40%,课外活动参加过的达到 48%,双休日与暑假参加过的也不少,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外散打练习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散打。

5.武术散打进入中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5.1.中学的武术散打师资力量不足

在中学体育教师中普遍的是一些田径和球类专业教师,武术散打专业方面的少之又少,这是和学校教育方面的要求一致的。现在中学学校对田径项目十分喜爱,在每个体育教师上都会掌握田径专业方面的知识,在课程中占的比例也是最大的,在一个学期的体育课程上田径占一多半。并且每年或每两年都有田径运动会。其次是一些球类运动,篮球最多,其次是足球、排球等。而武术散打则很少甚至没有。

5.2学校领导的不重视

武术散打的发展离开不了学校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在中学里由于学校领导对武术散打的不了解,使得武术散打的开展无法顺利进行,甚至不能开展。领导的不重视所带来的一系列措施无法进行,课程的缩减和安排的不合理、训练的无法保障等都会影响武术散打在中学的开展。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武术散打进入中学课程是切实可行的,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都为散打进入中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让武术散打进入中学课程不是那么的艰难。中学学校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如教师培训的增加与专业散打教师的增多都为散打进入中学提供了保证。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武术散打有着浓厚的兴趣,会主动积极参加到散打的学习训练中,为散打进入中学提供的动力。可见,武术散打进入中学课程是非常可行的,也可以在中学得到很好的发展。我坚信武术散打进入中学课程是历史的必然方向。

6.2建议

6.2.1国家相关部门的政府支持、学校领导的重视武术散打要想在中学发展,国家的政策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通过相关政府政策,从而引起学校领导的关注与重视,这样才会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占一席的地位,才会使武术散打课程与其他体育课程密切联系,武术散打才会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6.2.2加大场地器材投入和建设中学的武术内容相对难度小,设备要求也就低,一块平整、宽敞的土地上就可以进行武术教学,在散打初期学校可以提供一些花费不大的场地与器材,同时这些可以用到其它教学中,达到一途多用的效果。

6.2.3开展多元化的散打运动形式,不断符合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满足中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在中学学校开展武术散打教学不能太过重视一些表面上的竞技运动形式,散打作为一中民族文化遗产应当值得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散打自身所包含的文化。

武术课程设置 篇7

1 湖南省本土武术融入高校武术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 1 湖南省武术文化精神源远流长

湖南地处洞庭湖以南, 贯穿整个湘江故此有“湖南”和简称“湘”之名, 湖南省传承历史悠久, 春秋战国时期为楚人栖居地, 是一方水米富饶之乡。因湖南地势三面环山, 气候多变地形复杂为苗族久居之地, 武术起源便来源于其此, 也正是由于地势恶劣的环境塑造了湖南省武术蓬勃发展的环境, 培养了湖南人不屈不挠, 敢于吃苦的精神, 形成了悠久的武术文化。湖南湘江文化以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精神为基础融合了先秦楚文化和苗族之风, 形成了现如今勇敢尚武的自强品德, 赋予了湖南省人强烈的英雄正义感和务实努力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更是在湖南省武术文化传承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武学思想注重武德品质, 坚持不懈提倡伸张正义走天下的英雄气概, 可以说湖南人的文化精神正弘扬了武术的侠胆义肝的内涵促进了湖南省武术文化精神的传播。

1. 2 湖南省武术发展历程悠远持续

古代人类群体居住, 战争摩擦不断, 人类为生存而必须掌握一定的格斗技巧从而逐渐演变成了武术。湖南省自古以来, 当地的人类便不得不与自然猛兽搏斗, 到后来原始奴隶社会, 武术初步萌芽被运用到了战场之上继而随着历史的变迁, 多种文化的交替融合推动了湖南省武术的发展和进步。封建社会时期湖南省武术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 自秦汉至唐宋, 武术多元化发展到明清时期湖南省武术流派蓬勃发展, 与外来武术互相切磋交流, 取长补短融入本地武术精华特色自成一系。如湖南省著名的巫家拳、湖南南拳、梅山武功、自然门、大练拳、小练拳等依旧流传至今。中国近代史中, 湖南武术由于受到机械枪支的制约初期侧重强身健体和自身娱乐到后期习武开禁成立了诸多武学馆, 使得武学传授公开, 再加上各种武术赛事和武术运动会的开展, 推动和普及了湖南省武术的发展。直至现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政府也注重培养武术人才扩大了湖南武术影响力。

1. 3 湖南省武术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

中华武术传承悠久, 湖南省的武术精神也具备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魅力, 不单单崇尚的是体格的健壮和武艺的高超, 更注重的是武术精神和武术品德的培养。湖南武术受到古代传统大家儒学思想的影响, 自古以来传授的第一条知识便是“先修德后练武”。湖南苗拳便提倡“练拳要心正, 一不欺弱小, 二不畏强敌, 走遍天下做好事”。湖南省武术注重现代思想的道德观念培养如爱国主义和乐于助人以及不仗势欺人等多种美好文化思想。此外, 湖南省武术还蕴含着哲学文化思想, 如发源于湖南湘潭, 以古代阴阳八卦学为指导的内家拳—青龙运气功便讲究阴阳和谐, 动静结合崇尚自然融合的哲学理念。武术的招式魅力还蕴含着现代的生物力学学科, “四两拨千斤”便是尤为著名的武学招式。湖南省武术还与中国中医学相融合贯通, 历来武学可以强身健体, 如青龙运气功更讲究阴阳调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武学传承的各种铁打损伤药酒治愈外伤效果显著还有一系列的推拿方法及治伤妙方都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我国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1]。

1. 4 湖南省本土武术的资源丰富为高校武术课程提供助力

湖南省本土武术资源十分丰富多样, 包括形意、通臂、劈挂、地躺拳、象形拳; 地方拳种类: 梅山拳、巫家拳、太空拳、自然门、龟牛拳、岩鹰拳、鹰爪拳、东安拳等。器械: 刀、剑、棍、枪、朴 ( 大) 刀、扇子、匕首、鞭杆、太极剑、太极刀等; 健身气功类 ( 健身功法) : 五禽戏、六字诀、易筋经、八段锦等。具备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将其与高校武术相结合, 给学生们多样的选择, 还能集健身搏击与一体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给学生们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改变现阶段武术方法单一的短处。可以选取具备湖南省本土特色的拳术增加到高校武学必修课上, 如湖南省岩鹰拳, 具有浓重的湖南省本土特色, 还具备深远的文化历史为中国武术界创造了很高的荣耀和价值,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习武热情。

2 湖南省本土武术融入高校武术课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2. 1 高校对于武术教育的重视和环境的塑造

湖南省本土武术融入高校武术课程需要得到高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和推动, 只有高校加深对于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部分高校认为高校的主要目的仍是培养文化知识素质人才, 对于开展武术课程仅仅是丰富学生业余的课程, 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支持, 其次他们对于武术的认知比较不够深刻, 认为武术是大众娱乐性的运动, 也没有较多的比赛和关注点, 不能给高校带来知名度或者其他方面有力的影响。因此在武术课程的投入中, 对于资金、场地以及器材等力度较弱, 更谈不上大力支持本土武术融入高校武术课程开展实施教育。因此高校对于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塑造良好的武术环境对于湖南省本土武术融入高校武术课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 2 教师们教师水平和影响程度问题

在开展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直接客观的主体, 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推动湖南省本土武术融入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但是现阶段, 由于武术课程的特殊要求性, 合格优秀的教师相对较少, 因为本身对于武术教师的要求程度比较高, 既能胜任武术相关的既能知识, 拥有娴熟良好的武术技巧还要求教师们熟悉理论指导, 动作拆解简明, 将武术的特点和魅力可以很好的传达给学生们促进学生们武术课程的进展。只有通过整齐优美的武术招式魅力加以有力的讲解才能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继而培养学生们的武术素养掌握相关技能要点。但是目前高校们的武术教师一般由体育教师担任, 缺乏规范正规的武术培养, 业务综合水平不够无法正确教于学生们规范正确的武术动作, 使的本土武术融入到高效武术课程进展困难[2]。

2. 3 学生自身对于武术认知和学习问题

只有学生们自身提升对于武术的认知, 了解到武术的深刻魅力才能引发学生们的学习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武术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高校的武术课程仅仅的花拳绣腿, 是拿到学分或者选修课之一, 未把武术课程放到重点, 在参与武术课程学习时态度不端正, 精神不集中导致学习效果较差。还有的学生对于本土武术重视不够, 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无丝毫用处反而更崇拜国外的泰拳和跆拳道等, 忽略了本土武术的影响程度。甚至有的学生将武术视为电影中的轻功可以飞檐走壁对于现代的武术内容和课程学习不甚了解, 更加无法深刻了解到武术的传承魅力和蕴含的文化价值。正是由于学生们自身的武术认知限制和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导致现代湖南省本土武学融入到高校武术课程受到抵触, 使的武术教学进展速度缓慢。

2. 4 武术教材方面制约影响武术课程进展

武术教材是学生们认知学习武术课程的主要工具之一, 但是现行的武术教材知识层面较低, 内容较旧, 也没有列入湖南省本地的特色武术拳法。只有选择凸显湖南省本土特色的武术拳法, 反映武术整体的技能技巧, 彰显武术套路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武术的学习。因为武术本身形式单一, 学习起来套路动作较多记忆困难, 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课程开展中, 可以增强武术学习的娱乐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武术学习的动力, 比如可以运用多媒体实地教学, 还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实际对抗性比赛, 引发学生自我领会动作要领的思考能力, 加深学生对于动作的记忆力, 从内心喜爱武术课程积极参与和扩展武术的学习。

2. 5 当下武术竞技模式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的武术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是朝着竞技武术开展课程教育的, 竞技武术来源于近现代时期, 由于西方竞技技术的涌入与传统的武术相结合, 逐步发展为当下的武术竞技模式, 主要是以专业的武术竞技人员为主体, 围绕相关的竞技的规则制度以及特定的项目来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提升和发挥个人或者整个集体的运动竞技的水平技术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类似于高难度的体操技能的结合,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 竞技武术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发展, 但是造成了武术运动攻击力度的弱化, 竞技武术和传统的湖南省本土武术仍有本质上的差距。但是目前湖南省高校的武术课程的开展内容大部门仍是以竞技武术运动动作为主, 使得湖南省本土武术融入高校课程较为困难, 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面比较窄, 也偏离了本土武术的性质和潜在的武学价值。

3 加快湖南省本土武术与高校武术课程结合的建议

3. 1 利用本土化武术资源, 开展高校武术课程内容

湖南省本身由于多民族居住, 形成的本土化武术具备着多元化, 多面化的特征, 具备许多本土特色的武学典范如永安的东安拳, 邵阳的岩鹰拳, 株洲地区的巫家拳等。这些湖南省特色武术资源经历了悠久的文化传承和现实的考验流传至今, 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本土武术资源财富。因此可以利用湖南省本土的武术资源, 将这些具备着浓厚的本土特色的拳法融入到高效武术课程中来开展实施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既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还可以了解到湖南省的本土文化促进民族认可度, 实现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与本土化资源结合的功效。还可以针对湖南省不同地区区域的自然环境优势来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具备当地特色的本土化武术资源, 将地区特例特征与之结合适用的武术项目增添到高校的课程中, 丰富武术教学的内容。

3. 2 结合以梅山武功和岩鹰拳为代表的本土武术资源

梅山武功是起源于湖南省民间特色拳术之一, 具备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和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 招式套路多变具备较强的实践武术能力, 讲究攻防大意强调下盘的稳定和手法的多变无太多虚招和花架子能很好地适用于实际生活防守运动。梅山武功有77 个拳械套路, 既有拳法套路也有棍术套路还注重对练和功法功力练习, 可以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给予广泛选择的机会。同时梅山武功提倡以武德为先, 武功套路淳朴有力, 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增强高校学生们独立自强的生活意识。岩鹰拳起源于湖南著名武术大师蒋兆鸿先生与爱徒刘烈红, 取湘南“岩鹰”格斗神态之精华, 结合多年习武经验编制成了六段128 式的象形“岩鹰拳”。后由于岩鹰拳在各界武术大赛上大放光彩取得了多项奖牌被武术界认可和宣扬取得了不菲的名声。岩鹰拳结合了形意和南拳等拳法的特色以拳脚刚劲迅猛为长处, 可很好起到强身健体和实践实用的效果是我国武术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经典武术。岩鹰拳以徒手套路为主要格斗形式, 注重贴身近战, 动静结合, 虚实相连, 突出以、拿、锁、扣、分筋错骨手法引发劲力上, 功力蓄而后发形神合一, 有着独特的武术招式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蕴含的由无到有, 厚积薄发的精神正是我国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 需要高校学生深刻学习和感悟。

3. 3 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加大对于武术学习的重视程度

湖南省本土化武术与高校武术课程相融合必须得到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只有增强重视程度, 才能为日后高校武术课程的开展给与实施条件和增加学习动力。相关的教育部门可以积极分析形势, 研究对策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制度, 下达相关的文件, 要求各个高校积极与本土武术资源相融合, 开展实施高校的武术课程教学, 还可以组织多个高校联合的武术切磋比赛来推动高校的武术学习, 提升高校的热情促进高校与湖南省本土武术融合的速度。[3]同理, 校方领导要重视支持本土武学与高校武术课程结合开展教学活动, 如建立相关的武术协会来推动全校武术课程学习气氛, 定期组织武术文化节并且加大经费的犹如, 完善武术器材和设施给学生们武术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要增强师资力量的投入, 引入优秀的教师, 要求武术教师提高自身武术修养, 加强对武术魅力的理解从而对学生进行指导使的具备与武术教学相适应的多元化武术知识结构。

3. 4 结合新媒体, 加大武术学习的宣传力度

只有提升武术学习的宣传力度, 培养学生乃至社会的整体武术认知思想才能塑造良好的武术学习环境为湖南省本土武术与高校武术课程相结合提供帮助。现如今新媒体是当下时代和社会信息交流传播最有利的工具, 可加快新信息的传递速度丰富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新媒体, 加强对于武术学习的宣传, 展示文化独特的魅力, 传播武术文化精神和民族思想可有效地提升湖南省本土武术与高校武术课程结合的程度。例如可以制作武术小短片, 展现武术的优美动作, 以较小的空间和较短的时间通过视觉传达给人们武术的经典魅力, 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武术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精湛的技能普及社会对于武学的认知。其次还可以在电视上增加武术赛事的节目, 引发人们的关注弘扬武术的魅力, 让人们在观看的节目的同时增加对武术的喜爱和了解武术的精彩。

5 结语

中国武术是需要人类继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湖南省本身具备着悠久的武术文化历史, 传承着经典的武术文化魅力具备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武学资源为高校的武术课程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 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做好基础工作, 提高宣传意识和师资力量建设完善高校武术课程与本土武术融合的教学, 不断提升高校武术的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学生的武术综合素质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胜恒.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3) :27-29.

[2]周伟武.武术概念新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35-38.

武术课程设置 篇8

(一) 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体育强国, 多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傲人的成绩, 中国太极早在几千年前盛行至今, 上个世纪叶问将咏春拳带向全世界, 更是有千万武迷为李小龙这个传奇人物而爱上中国武术, 武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各大院校更是在发挥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上, 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中心路线教育学生。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体育专业的学者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和修改完善, 分别选择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来统计大家对武术课程教学的相关看法, 调查时间在2014年9月21日在西南地区以及江浙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附近, 每个学校发放100份问卷进行实地考察, 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 网络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自动生成调查结果, 统计数据后进行深入分析。

2.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的方法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现的, 只有当问卷调查生成数据以后, 通过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回归性线性方程的方法将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其数据表象下体现的深层意义。

二、武术教学策略概述

(一) 作为公共普修课的教学模式

设置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固定的学习思维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品德, 而且能磨练学生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 为着重解决手脚不协调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勤学苦练基本功, 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技巧与手法。从掌握基本要领开始, 提升手腕灵活性和增强其他关节的力量, 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学习达到自我防身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贯彻教学要求大纲的基础上联系理论和实际, 从模仿走向创新, 在学习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习武的乐趣, 形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保持学生身心健康, 为日后的学习和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作为专项课的教学模式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专项教学的基础, 这种模式通过丰富武术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初级的刀剑拳术有基本的了解。在训练教学方面重点提升出拳的速度与习武的耐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防身、增强身体素质, 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及其他生理机能。专项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自我体验感受感悟为主,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平时的观察和讨论中发现并纠正问题, 通过完善动作细节使得武术更具艺术性欣赏性。

三、武术教学策略的发展构想

(一) 设计新版体育武术课程教材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武术项目, 项目在难度上应在适当级别, 增删一些不适当的课程, 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及决议, 结合相关部门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让有体育教育经验的工作学者对课程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减少该项课程的枯燥乏味性。

(二) 优化武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

学校应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对课程的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 无论是从课时方面还是时间方面, 保证学生在课上得到锻炼和学习, 而不是走马观花地了解, 提高教育质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培养学员爱锻炼爱运动的好习惯, 教会学生必备的运动能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学习的同时更能发展体能, 做到身心健康。

(三) 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理论教学方面, 我们通常运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 学生在台下记笔记的方式, 除了这种模式, 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育, 通过多媒体播放的ppt以及相关的音频文件, 使理论课变得更生动有趣, 也可以准备相关的武术话题, 让学生课后查询文献谈谈对话题的看法, 彼此交流意见, 对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实践活动方面, 一般情况下, 在教师的监督和教学下在体育场进行相关体育活动, 从热身运动避免学生在自我运动时受伤到专业运动姿势的教导, 这都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 当今世界, 网络技术甚是发达, 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在家即可教导学生专业知识, 可以减少场地的占用以及时间的撮合。

四、结语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是国人骄傲的资本, 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此深深吸引着, 因此武术课程的设置对高校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修改高校体育教材, 体育教育工作从事者应认真钻研教学任务,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项目, 培养国人健康生活运动的良好习惯, 志在提高青年身体素质, 全面发展国家人才。

摘要:根据教学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中华武术文化却不愿意上学校设置的武术课程,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对武术课程的意义以及现状研究, 以众多高校作为研究的样本库,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统计调查数据, 深入剖析了引发该现象的原因, 并提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武术教学策略构想以解决现已存在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武术教学体系,教学策略构想

参考文献

[1]赵雁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的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3, 02:184-187+192.

武术课程设置 篇9

一、武术与健康教育的密切整合

幼儿武术与健康教育的密切整合,我园根据大、中、小半幼儿的年龄特点,新编幼儿早操、武术早操,选择好听的、节奏感强、具有武术特色的、幼儿喜欢的音乐来编排武术操,并且每天坚持带幼儿进行锻炼。我园创编了多套幼儿武术操,激发幼儿体育锻炼的兴趣:小班以模仿操为主,加一些武术动作、冲拳、推掌等,重在培养幼儿做操的兴趣;中班幼儿以徒手操、五步拳为主,注重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协调性;大班幼儿在少年拳武术操的基础上变换队列,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爱之情。

二、武术精神在语言活动中的升华

幼儿从三岁开始萌发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吃苦耐劳等,根据幼儿好奇、求趣的心理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武术文化教育,以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目的,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承受能力和竞争力,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在语言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绘本、儿歌的形式把武术文化的精髓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如故事《爱吃苦的李连杰》让孩子知道只有坚持、不怕苦、能吃苦才能成功;《花木兰》替父从军,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品质等。我们不仅选择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的故事,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也增添这方面的绘本,从情感入手,让孩子们感受武术文化的精髓。武术练习往往很容易让幼儿感觉到疲惫,鼓励幼儿战胜武术练习时身体和精神上的劳累,让其坚持并完成,从而不仅培养幼儿的自制力,还提高其耐挫力。

三、武术气质与艺术的碰撞

艺术是一种可以同时被绝大多数人赞同与惊叹的自然或人类的产物,它的表达方式种类不同,但都是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从而对人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感化和训练。那么,武术作为一种集国人气质和文化于一身的国粹,必然是艺术里的一朵奇葩。中国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国人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艺术中的节奏是武术运动极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武术套路在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对立转化中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教学时,我们选择武术风的歌曲如《中国功夫》中让幼儿体验雄壮有力的气概,《太极拳》让幼儿感受到武术刚柔并济的节奏,《中国龙》中让幼儿用各种乐器表现歌曲的节奏,《爷爷爱打太极拳》让幼儿用歌声、用身体表现等。幼儿用艺术表现形式传达武术的精神,展现武术的最佳风采,同时让幼儿感受武术的精、气、神。

四、武术兵器在科学活动中的呈现

我国的武术兵器种类繁杂、难以计数,形制多样、异彩纷呈,造型奇特、优美巧妙,名称典雅、动听有趣,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小巧玲珑,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有来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哪吒的风火轮、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等,还有取样民间吉祥物龙凤的形象而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如龙枪、凤枪、麒麟鞭、麟角刀等。百数十种民间武术稀有兵器,不须赘述,足以显示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武术古兵器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不能发扬光大而鲜为人知。我们提供给幼儿大量的兵器种类让幼儿观察,并根据不同年龄的特征,小班以刀、枪、剑、棍为主认识其形状的不同,感受弯弯的、直直的、尖尖的、长长的等外形特征,中班以双兵器为主,大班结合人物与兵器的使用,使其对兵器有更广更深的认识。在科学常识中呈现各种兵器,在动手操作中比较各种兵器。

五、武术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实现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在对生命、社会、科学不断深入的研究、理解过程中的精华凝聚,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不懈努力的写照。一方面,世界人民的娱乐健康需求和体育参与意识在不断增强,运用武术这一锻炼方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的人们越来越多。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小朋友的爷爷奶奶会在晨间和晚上在公园锻炼太极拳、木兰扇、气功、剑等,小朋友在这样的武术社会氛围中感受到武术的一种和谐美。另一方面,武术在社会中的影响很大,我们利用孩子的兴趣,带领孩子去武术馆参观,看武术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武术从运动到强身健体、从修身养性到医疗保健的乐趣,无一不具有东方文化色彩,表现出民族特色。

幼儿园根据本地区、本园和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利用传统武术资源及其他辅助资源,创造性地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武术特色运动教育计划,将武术元素的特色运动当做一门课程来加以组织实施,把武术文化渗透进武术课程体系中。从小对幼儿进行仁爱礼仪、谦让、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教育。幼儿武术要长远地走下去,强化武术文化是必经之路,良好的体质和优秀的品质培养,是当今幼儿家长和社会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摘要: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引进武术文化,可以丰富运动课程内容,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健康、社会等领域积极发展。“武术文化”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行为美感等,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既集中又深刻,既有本质又有表象,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作者分析了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中渗透武术文化的重要性。

浅析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途径 篇10

一、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的专业能力

当前, 教育系统的改革铺天盖地, 无时不刻都在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变革, 以及学科内部的变革。笔者多年的一线大学武术教学经验认为, 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提便是教师的变革, 只有教师在内心真正认识到现实武术教学的不足之处, 并且清楚未来大学武术教学的趋势和方向, 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大学阶段武术课程的变革。因此说, 大学武术课程的变革, 首要便是教师的变革, 忽视了教师因素则意味强调变革,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 教师不发生变革, 则学生和课堂便很难出现新气象。在新一轮的大学武术课程改革过程中, 倡导大学武术教师要成为学习内容的筛选者, 有效教学形式的参与者,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等等任务。则为了更好的胜任未来大学武术教学, 便需要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要不断得以提升, 来更好的胜任未来大学武术教学。

二、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保证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传统的大学武术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武术技能和套路练习中的分数,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分数, 则教师在现实的大学教学管理中会更加倾向于家长式的强硬管理, 只有这样的管理才能更好的控制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控制学生学习便非常重要, 由于自身的自由受到一定拘束, 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越发倾向于紧张,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导权的争夺非常严重, 使师生关系矛盾加剧。新课改后倡导在现实的大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生第一位的教学理念,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利益, 教学方法上多以美国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 这使得现实的大学武术教学发生很大变化, 要求教师放弃原有家长式的教学方法, 转而以合作者和朋友的身份出现的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来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利益,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好的进行大学武术教学。

三、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便是教学方法的变革

传统的大学武术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得分数在学习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大, 教学的重点均指向学生的分数, 为了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分数得以最大化的提升, 传统的大学武术教师便会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让学生反复对一些考试内容或者运动技术进行练习,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所催生出来的学生多数都呈现出高分低能的特点。为了更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相应国家大学武术课程改革的号召, 便需要各大学武术教师改变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 淡化学生分数的提高, 转而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现实的大学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合作法、发现法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评价中淡化学生分数的评价, 转而以学生进步度的提升为主要评价手段和方法, 以此来更好的推进大学武术课程改革措施, 使大学武术教学重新焕发出生机。

四、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突破点是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扬弃

新课改的最大教学理念便是倡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大学武术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放在学生分数的提高上, 并且将分数视为定性好坏班级好坏学生的标准。某种角度上看, 传统的大学武术教学确实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维能力, 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忽视课堂中对于学生独立思维的锻炼。新的武术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竞争不断激烈而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发生的变革, 确实对于现实学生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课改后部分教师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在课堂教学中大谈改革, 重视创新, 这些做法有其合理的地方, 但不能完全丢弃传统武术课堂教学的优点, 不能丢弃学生对于武术知识的学习。因此, 在现实的大学武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在尊重知识, 强调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并在课堂上采取一定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应注重教学设计应具有目标整体化思想

随着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课改的逐级深入, 使得2002年后高校武术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开始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以及学生对于武术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使得现实高校武术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一定变革。教学目标是高校武术教学的要素之一, 对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是教学的出发点与终点, 因此, 在现实的高校武术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认识的发展, 还应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并且还有考虑到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有效结合, 最好是对学生在校的四年都要进行目标设计, 在哪个阶段实施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均要有所设计, 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武术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学目标的整体化设计, 仅仅是注重一段时间或者一个教学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则不利于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武术能力, 使得学生所学的武术知识也不够具体与系统, 对部分武术套路与技能的掌握也存在一定问题, 这样的缺少系统化教学目标设计的高校武术教学, 有悖于现实高校对全面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因此, 为更好的完善高校武术教学, 需要使教学目标系统化。

六、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应注重学生活动化思想

在现实的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重的学生活动化思想。学生的活动化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 也就是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应什么样的语言激发起学生进动脑思考, 只有学生动脑思考才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 为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以易于学生的接受, 也可以使得配合多媒体, 来更加形象生动的再现武术套路与部分技能的演示, 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起来, 除单纯的让其肢体活动外, 更深层意义在于让学生思想动起来, 只有学生思想动起来, 不断的思考武术的一些技能与方法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七、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应注重学生武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高校新课标实施后, 对于现实的武术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学习基本的武术知识与技能外, 新课标还重视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与社会之美, 以及让学生在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来感知武术的魅力。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 在现实的高校美武术教学过程中, 则不能再局限于课堂, 应深入自然和社会, 将武术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结合, 通过欣赏中国传统的武术动作与技术来更好的感知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 通过欣赏武术作品来更好的获取运动思维。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运动思维, 教师在进行武术技能教学和讲解时, 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理解武术的含义, 如果学生们在理解一段时间依然不能够理解, 教师再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乐趣, 还会提升学生的武术思维。

结束语

笔者多年的一线大学武术教学过程中, 认为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先决条件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保证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便是教学方法的变革;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突破点是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扬弃;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应注重教学设计应具有目标整体化思想;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应注重学生活动化思想;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应注重学生武术思维的培养策略等七条措施, 来更好的进行武术课堂教学, 为更多的高校武术教学同仁提供参考。

摘要:武术教学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丰富学生武术知识,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加强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改下大学武术的有效教学理念, 倡导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部分有效教学途径, 以更好的发展和增强学生的武术知识。认为大学武术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先决条件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方法的变革;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扬弃;注重教学设计应具有目标整体化思想;注重学生活动化思想;注重学生武术思维的培养策略等七条措施, 来更好的进行武术课堂教学, 为更多的高校武术教学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术,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竖锐.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 2004 (03) .

[2]罗春霞, 韩晓燕, 刘彩平, 刘翠娟.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现状调查及改革设想[J].浙江体育科学, 2003 (01)

[3]朱性民, 夏琼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 2007 (18)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73-03

至2003年国家教育部开始颁布并实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到今天,已有7年了,几年来,根据《新纲要》的要求和精神,全国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新构建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生为本,实施“复合型”教学模式,开创了体育课程的新局面。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中主干课程之一的武术课程也在这一大环境影响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势头,即以套路运动发展为主线,逐步开拓自由搏击、散打、女子防身术及擒拿格斗术等多种运动形式,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及武术运动本身发展的原因,武术课程模式运行的现状并不乐观,呈现出“学生喜欢武术运动而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较为普遍,武术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并不高,严重影响了武术课程的发展。本研究从湖北省高校武术课程设计现状着手,以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及武术的价值取向为依据,来探讨武术课程设计的模式,以期为湖北省高校武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湖北省高校武术课程设计为载体,以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运行模式、课程目标、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参阅了有关课程论、课程设计及武术课程在普通高校的运行模式等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的整体趋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2.2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高校武术教师的访谈调查,了解了部分高校的武术教学大纲;通过对湖北省部分高校的武术名家进行访谈,了解目前湖北省高校武术课程的开展情况,为本课题设计论证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2.3问卷调查法

对湖北省部分高校的15名教师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即发即收的方式,有效率100%,真实性较强。

2、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的概述

2.1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概述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地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结点,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于传授技艺与增进体能,更重要的是它是科学与文化传播的载体。所以大学体育课程更要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当前,以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理论依据,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原理,充分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学体育课程主要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理念,实施“复合型”教学模式。调查显示:湖北省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是:在第一学年开设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程,在第二学年开设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选项课程,在第三、四学年开设以俱乐部形式的自主性体育。这样的体育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模式,但由于对学校场地器材与师资队伍等软硬件条件要求较高,也就是说要实施复合性教学模式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些学校在这些软硬件条件很难达到情况下就存在着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2.2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的现状研究

2.2.1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模式运行的现状分析

依据《纲要》的要求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目标。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以常规必修课、自主选项课、开放性俱乐部或课外训练课三种模式运行,在这个大的改革环境的影响下,武术课程模式也呈现出这三种模式,据调查问卷统计得知:90%的学校武术课程模式主要以选项课的模式出现,有40%的学校开设了武术必修课,25%的学校开设了武术俱乐部课,还有极少数学校开设武术训练课,这类学校大多是招收武术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这些模式虽然也符合《新綱要》的要求,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一是武术课的教学效果不佳,选武术项目的学生逐年减少:二是在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三是学校软硬件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不能满足武术课程的开展。

2.2.2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目标的现状分析

根据《纲要》的第三条与第四条将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方向。目标以五个方面为主,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从问卷调查看,各高校武术课程目标主要是以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为主目标下,辅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参加武术运动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武德,以期达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标。与《纲要》中的五个目标对照来看,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心理健康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难以体现,无法完成。而其它三个目标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基本能够完成,但效果并不是太好,主要是由于武术动作繁多,内涵丰富,而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又没有武术基础,所以许多教师从问卷中反映要实现这三个目标还需要努力。

2.2.3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体系的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到目前为此,有许多武术同仁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是对学生习武的目的、学生喜欢武术的内容情况、学生对武术课的认识情况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许多有实际价值的建议,但是对武术课程体系的改革不系统、不实用。本研究也对湖北省15所高校武术教师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访谈,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武术内容较多,体系复杂,学生在选武术课时主要体现在对武术三个价值的取向的需求,即:技击性、健身

性和艺术表演性,而各学校都存在着对武术课程体系设置不明确,变化较少,多年来主要是以国家规定的三级武术套路为主,有少数学校开设了散打、搏击等技击项目,这就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对武术的价值取向的需求,以致于有好多学生选好武术课后却不原意上武术课。同时也是因为武术运动本身内容和内涵丰富多彩,不好取舍,而学生对武术运动的需求方向较多,不易统一造成的。

2.2.4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

通过资料得知:各高校武术教师通过实践,都采用了许多的武术教学模式,归结有以下几种:自主性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传统的口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等。还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武术本身的价值取向,吉林大学的刁振东提出了“三双”教学模式,即双主体:男女合班,双客体:我们不同方向的武术教师授课,双内容:武术套蹄与散打相结合。根据对几所高校的调查得知: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是传统的口传身教的教学模式,而其它的几种模式也有运用,但是实际运用得并不多,整体教学模式比较简单,出现了学生学习时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够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教学资源的贫乏,特别是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部分教师是根据存旧的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培养出来的武术教师,要么只会套路,要么只会散打,而套路都学的是国家规定的套路,而学校在开展散打项目时又显得硬件条件较差,怕出伤害事故,故大多学校都不开设此项目。

3、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的论证

3.1武术课程运行模式的设计及论证

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不仅需在考虑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特征,同时还要重视对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积极关注。为此,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应是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为,这就要求体育学习中必然蕴涵着科学文化要素和人文文化要素,必然凝结着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特征和个体对体育学习过程本身的需求特征。当前武术课程主要以必修课、选项课、俱乐部及课外训练课三种结构模式在运行,大多数学校以开设武术选项课为主,其他两种形式运行较少,学生只有在选项课时才能接触到武术,对武术了解较少,加上本身身体个性的差异,又没有课外的辅导模式帮助他们消化课堂内容,所以给主项课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试想学生上课时掌握几个动作都难还如何谈提升体育学习力呢?又如何能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呢?所以建议高校在课程运行模式上要改变目前单一的运行模式,力争实行多种模式并存的运行方向,使学生通过课内外各种形式的课程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科学与人文文化素养。

3.2武术课程目标的设计及论证

根据《纲要》的要求,体育课程目标是梭层次分成基础目标与发展目标,普通高校在这一要求下完成了武术课程目标的设计,但是在实施中出现了难以完成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心理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在没有具体评价指标时,无法进行实际的操作,所以建议在设计目标体系时要考虑目标的可操作性及目标本身的实现的可能性。

3.3武术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及论证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它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是理论层面的方法论,也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和领域”。武术项目本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技击价值、健身价值、文化艺术欣赏价值,课程设计者如何在课程设计时取舍这三方面的价值是决定课程具体目标、任务、内容及结构的重要依据。而對武术价值取向的取舍也就是学生对武术项目本身价值需求的取舍,同时也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在设计武术课程体系时可根据学生对武术的需求,设定多个体系内容,然后由学生去选择体系的内容,从而在学生兴趣满足的情况下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3.4武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及论证

武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就是武术课程设计的生活方式,就是使学生在课程结构要素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运用最有效的方式去感知学习内容、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学习内容和享受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所学习的内容把握蕴涵于其中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而教学方法的运用就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及各软件条件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授课,以达到这个结果为目的。以引导大学生对未来体育生活的价值探寻,促进主动与自主学习是高校体育课程中学习方式的努力方向。因此,各种课程模式的开设应当提供合作学习、团队学习的情境。以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

4、结束语

当今高校武术课程设计应开放多种课程运行模式,目标定性定量清晰明确,使广大的教师在教学有可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在努力发展目标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课程内容体系的选择中要充分地把武术运动本身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学生在愉快中掌握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同时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身体状况,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其体育学习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3]钮力书.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新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9.

[4]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5]刁振东,杨道宁等.“三双”武术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6]胡建国.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1.

[7]王林.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

武术课程设置 篇12

正是由于武术自身的魅力以及表演市场的繁荣, 加强武术表演就更凸显了其价值。而在这一切的基础在于高校, 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武术表演人才, 在于加强对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课程的研究。课程设置作为学生培养的方向标, 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具体反映,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教育部先后于1991、1997、2003年体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虽然武术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完善, 但从总体而言, 武术课程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事实上,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作为武术专业中的新兴方向, 更需要一套合理的、系统的、科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体系来支撑, 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但是当前对于该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较少, 可参考的体系不多, 这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收集相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资料并结合与武术表演相关的著作、文献等资料, 查阅CNKI电子期刊以及部分硕、博相关的论文, 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归纳并进一步提炼。

1.2 调查分析法

选择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为研究对象, 采取与校内外武术教师、武术教练人员进行面对面交谈, 通过交流与沟通的形式, 发现武术表演人员社会适应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表演专业发展总体现状

2000年天津体育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体育舞蹈学专业, 2001年全面向社会招收学生, 成为国内高等学校第一所拥有体育表演专业的学校。

体育舞蹈学专业隶属于体育文化艺术系, 专业代码为050409, 体育舞蹈学专业设有艺术体育方向, 培养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以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为主) 。

随后, 北京、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上海、南京等地的八所体育院校先后也开设了体育表演专业, 综合类大学体育院系在2006年开始设置该专业。据2008年教育部招生阳光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 全国从2000年———2008年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24所,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资料截止2008年)

从表1显示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高校, 华北地区有8所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4个城市;华东地区有3所分布在江苏、上海;华中地区有7所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湖北、江西4个城市;东北地区有2所;华南地区仅有1所在广州;西北地区l所;西南地区2所。

目前在华北、华中地区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高校比较集中, 共15所, 占到总量的63%左右, 而西北、华南地区较少才占总量的8%左右。

总体来看南北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而可以看出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体育表演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据调查显示体育表演专业招生规模因学校而异, 受区域、经济等影响而不同, 历届招生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属武汉体育学院 (每届招收300人) , 最小规模的是南京体育学院 (拟招收30人) , 有的地方出于自身利益只考虑招收本地生源。其次有的学校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来决定招生规模, 这就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因素, 平衡了体育表演专业人才供、求的良好关系。

2.2 专业定位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方向属于体育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040205) 的下设方向之一, 学制为大学本科四年, 授予民族传统体育学学士学位。是以武术表演为主要教学内容, 是融武术和影视表演、舞台表演、武打动作设计为一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综合型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在掌握武术表演的基本专业理论、专业技巧的同时, 具备较强的表演实践能力, 能够在武打动作设计、武术教学动作类影视、舞台表演、等工作中从事表演、动作设计、动作指导、教学与组织等专业人才为专业目标。将武术和表演专业结合形成新型专业培养方向, 既有体育院校的体育特色, 又能体现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2.3 课程设置

课程方案是高等体育院校实施教育教学的蓝本, 使高校最重要的法规性文件之一。以前, 通常称之为“教学计划”, 近年来, 教育部统一更名为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的优劣, 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课程方案包含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培养目标, 二是培养规格, 三是修业年限和学位授予, 四是各学年教学周数安排, 五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安排, 六是课程方案说明。

2.3.1 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表现, 是在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模式。而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又是由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的, 它决定了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它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将来从事社会何种工作。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方向的开设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 改革课程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专业院校培养目标, 列出10项让专家选择并补充, 分析统计得出, 培养目标占比重表2所示, 其中掌握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的理论和技能, 具有从事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教学工作能力, 具有在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从事表演工作的能力占86%, 是较重要的培养目标。

据此,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应在教育部对表演与体育类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需求对体育人才素质要求以及武术表演专业人才特点而确定。

因此, 对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熟练掌握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并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学校、健身俱乐部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等单位从事表演、创编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从事武术表演、文化传播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3.2 培养规格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规格的确立应在教育部统一规范要求基础上,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 突出专业特色结合社会需求, 因此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和业务培养两方面。

(1) 思想政治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政治立场坚定;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牢固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

(2) 业务培养要求:掌握武术项目基本理论和技能, 掌握武术表演所具备的技巧方法, 具有高水平的竞技、表演能力;熟悉武术项目发展的现状和走向, 具有较高的武术文化艺术修养;掌握武术表演教学方法, 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具备武术表演编导的技术技巧能力。

2.3.3 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该《课程方案》文件指导下, 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依据目前的社会实际需求、就业取向等现状,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设置课程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如表3所示, 专业课程方案包括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任意选修课等五个部分。

(1) 公共必修课程

公共必修课按照高等学校统一要求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概论、邓小平理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法律基础、思想道德养、大学英语应用写作、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2)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教育学、舞台美术、教育心理学、体育概论、武打动作编排技法、表演基本技能、武术理论与基础、音乐知识与欣赏、文体表演与编排、音乐选编与编辑、体育绘图、武术理论与基础、武术编导、武打动作编排技法、音乐理论基础、表演基本技能、专项训练与实践等课程。

(3)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理论类和术科类选修课, 理论类包括运动生物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论、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创新学、体育美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体育场地设计、环境与健康、心理与健康等课程。术科类包括体育舞蹈、体操、健美操、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课程。

(4) 实践环节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 (专业实习) 实践环节在组织形式上, 可以毕业论文、劳动课、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

3 结论

(1)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目标应为:本专业培养能够全面掌握武术表演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具备较强的表演实践能力, 能够在武打动作设计、武术教学以及动作类影视、舞台表演、等工作中从事表演、动作设计、动作指导、教学与组织等高素质人才。

(2) 为适应当今人才市场的需求, 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课程改革应以确立核心课程为基础, 加强基础课程与综合性大学的同类或相关课程的接轨, 拓宽选修课程培养不同类型的民族体育专门人才, 强化实践课程使学生及早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需求,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根据课程体系的总目标, 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重组和设计新课程, 确定各门课程的子目标, 进而改造单一课程。

(3)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方向课程设置因地制宜, 不断创新与调整。高等体育院校武术表演与文化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该在尊重《课程方案》这一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和特色以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学生就业取向为目的来设置课程方案。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和我们对专业认识的提高, 以及新世纪社会需求的变化, 仍需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在新兴人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 专业建设力争作到高起点、有特色、有创新, 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型民族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琼瑜, 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9) .

[2]王三, 虞定海, 王继强.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武术演艺专业方向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5) .

[3]于翠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再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2) .

[4]丁丽萍.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7) .

[5]刘剑欣.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及课程设置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金晓阳.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7]刘丽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8]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9]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上一篇: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下一篇:计算机X线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