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课程设置(共12篇)
后续课程设置 篇1
摘要:文章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东方学院的英语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其现状以提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从而探索后续课程的设置及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紧密。当今社会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然以目前的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其重点仍以英语语言基本技能教学为主,主要目的还是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这与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背道而驰。在2004年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新一轮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在保证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情况下,本校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后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满足本校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是该文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1 本校东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行分级制度已有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改革目标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该制度的指导下,外国语学院因材施教,对每年新进的学生进行分级考试,分别编入不同层次的班级学习英语。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相应的教科书学习。通过分级考试,学生在适合自己水平的班级学习,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明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目的及实现该目的所需的步骤和时间。以学生为本的此次教学改革满足了当时社会、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当时,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企业单位都把英语四六级作为人才鉴定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在制定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上也明确了本校学生在校期间需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本校东方学院的学生也在其中。通过考试,学生被分为两个级别。低级别的学生被安排在第三学期参加四级考试;高级别的提前一学期及第二学期考四级。然后再根据四级通过情况,在第三学期初重新排班,也就是意味着未通过四级的学生将继续以四级为目标奋斗,而通过四级的学生已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英语学习的目的发生了转变,因此课本上的内容已无法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内因不足势必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下降。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本校开设后续课程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综上所述,本校东方学院未通过四级的学生仍需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而针对已过四级学生的后续课程应尽快开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再也不停留于四级或六级等应试方面,而是转向于更为实用性的英语学习。对自己的将来,对将来的工作,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困扰学生的常见问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及急待解决的问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实质作用就应该是用于交流,所以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不能老停留于基本知识的再巩固,重复以前高中所学的内容。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对英语教学的第一反映就是除了所用的教材与以前不同,其它都差不多,这也是造成学生对英语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另外,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正逐步加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考虑也更为实际,对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更为明确,就是实用性。因此,对于已过四级的学生而言,再投入英语学习的目的及期待必然是与自己的专业相关或对未来发展有利,使自己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目前,国内大学英语界对大学英语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对后续课程开发的需求日益迫切。2007年正式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英语技能类、语言应用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课程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以及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因此,不管是211、985这类的学校还是其它普通的大学甚至大专院校都已有后续课程作为自己院系发展的重点,也是下一步大学英语教改的重中之重。许多学校已经开始了后续课程的开发,相关教程的编写及出版。国内的形势瞬息万变,不进行改革,本校将无法满足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要求,也无法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更无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3 后续课程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课程设置应从需求入手,考虑学生的首要需求以及实际水平。如何实施后续课程的开发,必须紧密地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照着其它大学依样画葫芦。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办学特点、特色,教资力量,学生生源等各方面都有差别。本校东方学院和本部的学生又各有特点。因此,在后续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上应区别对待,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实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设置。
对于东方学院未过四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目标仍然是通过四级,所以目标没有改变,对学习英语的需求也没变。因此,针对这一部分的学生,仍应按教学计划所示,把英语作为必修课,进行每周的课堂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在满足课堂教学之余,为满足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化或对英语某一专项技能强化训练的需求,本校可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如:英美文化、视听说、欧美影片赏析等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类型的课程。以选修课的方式来满足未过四级但又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的需求。
针对已过四级的学生,开设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课程也是势在必行。但如何开设,开设哪些课程需要仔细地考虑。因为东方学院共设有5个系,从文科到理工科涉及了许多专业,而按照现有分级制度进行重新排班后,每个教学班由多个不同专业的班级学生组成,这就对专业课程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解决方案:一是打破本部与东方学院生源的界线,把所有学习同一专业的过四级学生编排在一个班,进行专业英语教学,这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师资力量,也大大提高了后续专业英语教学的可行性。二是开设通类型英语课程。三是开设专门类别的课程,如开设托福、雅思教学班以满足有出国意向的学生,或开设BEC、托业考试等课程班帮助有意向参加这类考试的学生。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拿到了必要的学分。第三类既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作必修课,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学生人数来灵活操作。
4 后续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4.1 师资力量不足
后续课程的开设需要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持,而这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学院现有的教师大多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专业方向比较单一,在跨学科知识方面有缺陷。从学院做的教师后续课程教授意愿选择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还是愿意选择口语、商务英语、跨文化等方面的课程教授,而涉及到其他行业且专业性更强的内容就有难度。现有教师缺乏跨行业专业知识,限制了后续课程的设置与开发。
4.2 合适教材的缺乏
就目前而言,市面上没有可通用的后续课程教材。很多大学都根据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学生生源等自行编教材以满足本校学生的需求。
4.3 课程设置的单一化
目前学校后续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英语语言技能类和文化类的课程,因为授课教师缺乏其他专业知识,所以针对学生专业的专门类英语课程开设较少。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快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是目前各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重中之中,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然而,后续课程的开发任重而道远,种种问题还急待解决,本校应当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和已取得的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后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田甜.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2-84.
[4]万忠,韩萍.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提高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质量[J].外语界,2004(4):41-50.
[5]朱张玲,胡金环.高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1(6):13-18.
[6]张树玲,唐鑫梅.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0-101.
后续课程设置 篇2
自从西门豹揭发了巫婆的鬼把戏后,邺年年有好收成,人多了,地富了,再也不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了。可是有一天,一位巫婆来到了邺,说:“过几天漳河要发大水了,快给河伯送好酒好菜,必要时还要送小孩,你们快点去准备!”乡亲们信以为真,马上去准备,可是转念一想,上次河伯娶媳妇不也是假的吗,这次也一定不会是真的。他们吸取了上次河伯娶媳妇的教训,就去找西门豹商量对策,怎样揭发巫婆的把戏。商量好后,就分头去行动。他们找一个会游泳的小孩,当乡亲们把他扔在河里后,又悄悄地岸上,看看这几天有没有发大水。到了那天,西门豹也来了。乡亲们对巫婆说:“我们没有好酒好菜了,要一个小孩行吗?”“可以,不过事成之后要给钱的。”巫婆奸笑着说。“好的,好的。”乡亲们笑着说,“我们会重重地酬谢你的。”接着乡亲们把小孩扔下去了,小孩又悄悄地回来了。果真这几天漳河都没发大水,巫婆就向乡亲们去要钱,可当那个被扔下河的孩子走过来时巫婆傻了眼,满脸疑问:“他不是被扔下河了吗,怎么还在这里?”西门豹神气地说:“是啊,可他又悄悄地回来了,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这就说明了,你说的话是骗人的,乡亲们快去把这个害人精扔进漳河!”话音刚落,乡亲们就把巫婆扔进了漳河。
从此以后,巫婆再也不敢来邺害人骗钱了。
后续课程设置 篇3
【关键词】需求分析理论 模块化英语后续课程 设置
后续课程是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有效满足学生就业、自身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基于对大学应用后续课程教学目标的复杂化、多样性分析,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过程中,必要对学生、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后续课程开设更具针对性。
一、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模块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设调查分析
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使课程开设能够有效满足于自我实现需求。本文通过对500名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及老师进行了课堂观摩、问卷调查以及试卷结果分析和四六级统考统计,整理出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数据。
第一,关于英语学习的目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大约64.8%的师生认为,后续课程设置,应当能够满足日后就业需求;有超过56.3%的师生认为需满足锻炼个人的思维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有46%左右的师生认为,需满足级别考试需求;有44.8%的师生认为,后续课程的设置应当能够满足了解英语文化的需求,并且由大约37.5%的人认为应当满足日后可能的对外交往英语应用需求。此外,还有大约37.5%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应当能够有利于考研需要。
第二,关于基础阶段英语学习是否达到的期望。在受调查人员中,有大约47%的人认为,无法满足学习预期;有大约36.6%的人认为基本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有大约8%和7.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知道、能。
第三,关于修完大一、大二英语课程以后的心态。其中有大约49%的人认为,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收获很小;18%的学生感到如释重负,同时还有17.6%左右的学生泰然处之。
第四,关于学校是否应当为学生提前通过四、六级考试开始后续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3%的受调查着认为有必要,19.5%的人认为不太有必要,7.5%的人认为无所谓,也不关心。
第五,关于是否希望提前通过四、六级后通过后续课程提高个人英语水平。这一问题调查中,有大约52.5%的人表示愿意,有大约28.7%的人表示完全愿意,而只有11.9%左右的人不太情愿,另外还有大约3.8%的受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
第六,关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约48.3%的人不太满意,有20.7%的认识基本满意,只有18.8%的认识表示满意,另外还有8.8%的人完全不满意。
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从需求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之于外语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可以为日后改进教学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依据。实践中,应当对学生完成基础英语修读任务以后,对后续英语学习有怎样的需求、实际应用英语能力,以及对后续大学英语设置有怎样的看法和希望在哪些方面再有所提高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这有利于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改进教学模式。
二、模块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策略
模块化以需求为基础,进行后续课程设置,将英语学习与大学素质教育融为一体,讲究实用性,共包括四大模块。
第一,语言技能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跨文化口语能力以及综合英语拓展能力;第二,语言文化类。不断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大学英语电影赏析、报刊选读、欧美文学名篇选读以及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第三,语言应用类。旨在培养、拓展学生在交流、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辩论、英语演讲与主持、英语戏剧表演、雅思英语以及托福英语和研究生英语考试等;第四,专门用途英语类。主要是培养、训练专业领域内的英语英语能力,比如科技英语阅读与翻译、金融英语基础、商务英语谈判以及商务英语交际和旅游英语等。
当学生结束了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任务以后,可从第四学期开始,根据具体需求、专业特点,从选修课系统中至少修读2门(共计4学分)后续课程。同时,后续教学也分阶段进行。一阶段,主要是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对英语语言技能、文化知识进行巩固和学习;二阶段,主要是在第六和第七学期,结合专业特点学习专门的英语课程,并使之能够有效地与专业英语课衔接起来;三阶段,主要是在第七和第八个学期,根据学生就业需求,适当修读一到两门课程,以语言应用类课程为主。需要强调的是:要想不断优化和完善模块化后续课程,还需管理部
门对其大力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优秀的后续课程教学队伍,加强和完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管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学生的个性化以及对外语的需求,在调查基础上优化设置后续课程非常有必要。基于需求、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英语后续教学,可为英语教学深化改革提供更多思考,使英语涵盖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符雪青.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的调查研究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
[2]刘衡英.论需求分析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的必要性[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后续课程设置 篇4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在各大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国内已有部分研究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如顾颖、马武林、沈向怡、曾庆勇、陆秀英、王雅丽等, 但尚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论。
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不同种类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但课程开设的时间、条件、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学校从大一就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 相应地, 后续课程开设的时间就比较早;多数学校开设的前提是学有余力, 要求学生在通过四六级或相应的水平测试后才可以选修后续课程;还有部分学校实施大学英语四年学习一贯制, 要求在修完两年的基础英语课程后, 再开始后续课程的选修, 因此课程时间的设置通常放在大三, 大四两个学年。课程内容方面百花齐放, 例如:英语影视与文化欣赏、英美文化掠影、英美经典文学欣赏、高级口语、应用英语翻译、考研英语、雅思英语、英语报刊选读、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 既有通识教育也有技能和专门用途英语。
目前,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研究尚处在起步摸索阶段, 在规划的长远性、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材的规范性、课程设置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2 本研究项目的作用和意义
2.1 本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
本课题研究能够保证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间断, 使大学英语教学涵盖基础阶段和后续阶段, 通用英语和语言技能以及特殊用途英语, 形成完整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2.2 该课题研究对培养新型大学生人才,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涵盖文化素养、语言应用等课程, 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与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为个人成才和社会进步奠定人格基石。
2.3 该课题研究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实际作用
本课题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课程, 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权, 能够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4 该课题研究能从“需求分析”这一新角度为当前大学教学改革提供及时的指导
当前, 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已经面临着新世纪人才培养培养带来的系列挑战。从知识的选择、呈现方式、教学操作方式到师生关系、教学理念,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人才培养的需要。本课题从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培养需求这一独特视角切入, 从更深层次研究后续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及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与体系, 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法指导。
3 项目实施方案
3.1 研究对象和内容
从学生的需求分析和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及教学策略、内容着手, 形成一套有层次和系统的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体系:文化素养→语言技能→英语应用→专门用途→综合素质。从语言技能与应用和通识教育的视角, 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进行对比和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确定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的体系、内容、策略、课堂模式及评价体系。
3.2 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1) 研究我校后续课程设置,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对英语学习的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为我校实施学分制提供课程保障和理论借鉴, 完善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2) 形成我校以“文化素养→语言技能→英语应用→专门用途→综合素质”为逻辑顺序的后续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阶段选择不同课程。
3) 组建教学团队, 探讨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 分阶段编写教学材料和教学课件, 撰写各科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方案。制定相配套的自主学习内容、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等。
3.3 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教学材料的选择:在广博的英语各类科目中选择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国家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内容, 并精心挑选适合我校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材料, 是本研究课题首要解决的问题。
2)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 教学管理的完善:是开设选修课还是必修课会影响到教学管理的方式和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最终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3)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教育的主导,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施后续课程教育, 外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素质, 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格层面等。
4) 后续课程的评估手段:教学评价手段,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
3.4 项目的预期效益
该项目第一阶段以我校2014 级非英语专业的8 个A级教学班学生为试点, 秉承国家国际化人才战略目标和:向中国介绍世界, 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理念, 开设“中国文化英释”课程, 对学生进行本民族文化和跨文化教育, 使目的语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相互促进, 在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文化水平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全球视野。
第二阶段将在2015级20%的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开展, 大二时通过选修课的方式, 选取20%通过英语水平能力测试的学生开设以文化素养为主导的后续课程, 在培养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 使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教学并举, 通过语言文化共核部分的相融以及相异部分的对比, 使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鉴赏互相促进, 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
第三阶段将在我校全面展开, 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按时段推出语言技能、语言应用、专门用途类课程, 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自身发展对外语的需求,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3.5 项目的实施计划
1) 学生需求分析:2015 年10 月—2016 年12 月:组建教学团队, 进行学生需求分析调研, 探讨课程设置, 制定符合我校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 准备“中国文化英释”教学材料和教学辅助材料。
2) 试点课程探索:2016 年2 月—2016 年9 月:进行第一阶段试点课程:在2014 级非英语专业的8 个A级教学班中开设“中国文化英释”课;进行第二阶段“文化素养”课程准备。
3) 通识类课程探索:2016 年9 月—2017 年9 月:总结第一阶段试点课程, 在2015级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开设“英美文学经典欣赏”, “英美文化概览”, “英美影视与文化欣赏”, “中国文化英释”等第二阶段课程。进行第三阶段课程准备。
4) 综合后续课程探索:2017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总结第二阶段课程实施情况, 开设第三阶段语言技能类, 语言应用类与专门用途类课程, 如:外媒选编, 英美报刊选读、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考研英语、雅思英语、应用写作等, 满足我校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完善我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
3.6 本项目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
3.6.1 特色
(1)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 建构有机课程体系:本课题紧扣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 发展通用英语课程, 开发和建设特殊用途英语课程和通识教育英语课程, 构建更加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后续课程体系。
(2) 以需求分析为指导, 探索个性化课程设置:本课题结合我校特点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课程方案, 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
3.6.2 创新点
(1) 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项目在不同的课程中设置“Critical thinking”模块,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2) 注重自主学习策略:本研究项目与网络中心合作, 设置自主学习模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3.6.3 应用价值及推广
基于需求分析的后续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的选择面, 实用性更大, 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更强, 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
3.7 本项目研究解决教学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讨论法、对比分析法。主要通过资料检索, 搜集相关研究资料, 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借鉴。通过文献研究掌握本研究所需要的有关材料和已有成果, 为本研究提供整体思路和理论准备。以本校2014 级非英语专业A班学生为试点, 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对后续课程设置的需求, 分析和总结试点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 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不同教学手段。尝试在2015 级较高起点学生中按照“文化素养→语言技能→英语应用→专门用途→综合素质”的逻辑体系, 开展后续课程教学实践。同时进行教学记录、课堂观察、口头访谈、问卷调查来确保后续课程教学设置的合理性。通过行为研究和测试对比教学实践前后的教学效果, 对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检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后续课程”教育的成效, 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如何培养具有较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适应国际交流需要的各类人才, 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多年来,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全国“一刀切”, 过分关注基础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中心, 四级之后的英语教学相对薄弱。学生在通过四级考试后, 到二年级下学期, 学习英语热情不足, 积极性下降, 加上学生在完成一、二年级英语学习后, 三、四年级出现断层, 导致英语能力减弱, 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的“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目的。同时, 经济全球化也呼唤能在本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合作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出发, 实施大学英语后续教学, 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给高校英语教学提出的新任务, 也是时代发展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顾颖.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
[2]陆秀英, 王雅丽.基于需求分析的模块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6) .
[3]马武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 (一) ——学术英语[J].外语研究, 2011 (5) .
蜘蛛开店后续 篇5
于是蜘蛛在自己的小木屋外面挂了一个招牌,上面写的是:“手套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要付一元钱。”
一位顾客来了,是一只小蚂蚁。小蚂蚁手那么小,手套一定很简单,蜘蛛用了一中午的时间,就织完了。
到了晚上,蜘蛛又想:“再开一家帽子店吧。”因为帽子织起来很简单。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换了,上面写着:“帽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二元钱。”
顾客来了是一只毛毛虫,毛毛虫的头那么的小帽子织起来很简单,到了中午,蜘蛛做完了。
后续课程设置 篇6
关键词: 以内容为依托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必修、限选和任选三大类课程。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指南》明确规定了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需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指南》还规定了基础级别、提高级别与发展级别的通用英语、跨文化类课程与专门用途英语要实现的目标。由此可见,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我国高校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
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BI),是指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中,教学活动并不按照语言教学大纲,而是围绕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获取的信息展开。CBI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学科内容知识,而不是学习语言,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过程中习得真实自然的语言。这种教学模式将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知识的学习统一了起来,消除了在大多数教育环境中将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人为分割的状态,强调通过具体的主题使学习者学习有意义、相互联系的语言。本研究将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也称素质拓展课程)中开设《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方向。
二、我校的素质拓展课程《中国文化》建设
我校外国语学院从2010年起开始探索“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紧密结合的途径,以及该理念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作用,组织动员我院的大学英语老师以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学科为基础,学习并研究“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的教学理论。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我校素质拓展课的开设情况与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文化》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群中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目前属于公共选修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积极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通过学习和领悟中华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培养文化敏感性、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1.课程内容选择
本课程主要用英语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哲学和宗教、文学、艺术、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等内容,具有代表性、民族性和趣味性。教材内容真实、地道,可以为学生的语言输入提供素材。微课与视频设计精致、简便实用,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实施。
2.课程内容结构
教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话题,并给出单词表。另外,根据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教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学团队录制微课或者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微课或教学视频让学生自学。课中教师讲解归纳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讨论,课后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展示,或写作或演讲或录制视频,形式多种多样。
3.教学方法
教师在上课前把每一单元的预习任务分配给小组长,小组长再安排一个学生做词汇表,一个学生做Presentation,其余学生表演话剧,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学习和预习任务,教师在形成性评价时依据学生的表现给分。Presentation和话剧表演(视频与音频)等都很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每周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使用先进的科技与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PPT制作能力、审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采用“基于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将学科知识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听(看视频)、说(讨论、演讲)、读(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内容与提供的参考资料)、写(写作)、译(将中国文化现象翻译成英语)等语言技能,并把这些技能综合应用起来。这种将输入与输出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促进语言的习得。如在谈到节日这部分时,要求学生探索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在庆祝方式、宗教影响等方面的异同。这种思维性的教学文化,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进行反思,并进行积极的反思与评价。
依靠“基于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在方法上的灵活性,通过问题驱动、输出驱动、产出导向性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把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小组活动、课堂展示、多媒体手段等与学科内容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提高思辨能力与综合素质。这种探索式、启发式的学习,使语言学习过程更有意义,这种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动机。
采用了最先进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课堂与课外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课堂内外参与度高,打破了单调的传统训练模式,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教师团队建设
《中国文化》课程团队有三位教师授课,每人都有自己的班级。三位教师有副教授、讲师和助教职称,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三位教师集体备课,但有自己的特色。三位教师共同选取或录制关于中国文化的教学视频或者短片或微课、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语言输入。A教师强调学生的口语输出,如就某些话题展开讨论或者辩论;B教师强调学生在课前热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材料,读后用书面表达即写作输出、要求学生将中外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和深度对比与探讨,并用作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要求学生翻译中国文化现象(与四六级翻译题相似);C老师强调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用录屏软件录制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文化课相关视频,并在最后一次课堂上展示。三位教师都事先确定好教学内容,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课堂讨论与巩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与组织能力。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访谈,我们得到了关于教学方面的一些反馈。
1.学生的收获
学生喜欢上中国文化课,一方面是三位授课教师很有亲和力,英语口语好,形象佳,且上课形式多样,很受学生的欢迎。有位学生说,老师很亲切很善良,又很有激情,上课想开小差觉得不好意思。
有些学生说通过做展示,自己学会了怎么做PPT,怎么选择颜色、字体,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好处。有些学生说,在多数课程上,他们就是被动地听讲,而在这门课上,他们必须提前学习,否则上课的讨论就会跟不上,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很有好处。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由于控制了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在35人以内,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有监控,而且成绩评定以形成性评估为主,每位学生平均每2周就有一次展示,想偷懒都不行、逃课更不行。
每一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自测题、自己教师录制的微课,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付出的努力,学生不再把这类选修课当做混学分的“水课”。师生关系融洽,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2.教师的收获
课程组教师们也收获颇丰,我们《中国文化》组积极参加外研社组织的有关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培训,成功申报了校级的在线课程建设、省级和校级的教学研究项目,并在省里的微课比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奖项。教师的微课制作、科研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A老师说:这种“被逼”的申报项目,竟然还觉得很有成就感。
3.问题
授课教师让学生组成团队,阅读《中国文化》中的部分章节,然后做成PPT或者录制视频向全班展示。由于有的小组学生的PPT或视频在讲之前没有给老师审核,个别小组准备得不好,没有吸引力,导致其他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历史、政治的词汇,学生不愿花时间弄懂,导致兴趣降低。少数学生对自己提前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课前花时间阅读有关章节,只希望老师灌输有趣的文化知识,课程的内容与他们预料的不完全相同。
四、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符合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社会需求、符合学生的专业发展,且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1.本研究关注学生的需求
通过提供各种真实的教学资料,包括课文、讲义、教学视频(含微课)、补充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输入与输出相结合,如阅读、讨论、辩论、陈述、报告、角色表演、写作等,这些教学资料与课堂外的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重组、选择和评估,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了终身学习意识。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帮助学生搭建支架,构建知识,慢慢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朝着独立学习、终身学习迈进,成为一个自律的学习者。
3.促进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
目前的教师培训往往关注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把申请项目、发表文章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忽视了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培训应更多引导教师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师从事与自己教学实践有关的研究。
五、结语
研究表明,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米保富,袁平华.以学科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方向[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
[2]王松,等.以学科内容为依托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J].研究生教学研究,2013(1).
[3]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
[4]周丽,刘青.使用原版教材开展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5]袁平.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研究三峡论坛,2014(5).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http://www.fjjyzx.com/article/jyfz/200701/20616.html)
后续课程设置 篇7
根据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1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已达到608.2万人。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 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 按比例推算, 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多发期并存的双重阶段, 高职教育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进入市场自主择业, 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自我定位,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同样对学生就业提出处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使培养的高职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设置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
1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近几年, 为提高教学质量, 使培养的高职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设置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其主要方向是1+1的模式, 即传统的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也称GE即General English通用英语) 加上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即专门用途英语) 。显而易见, 通用英语的教学是无法满足职业岗位群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出的应用方面的要求。ESP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显的学习目的, 即由于特定行业的需要, 学习在某些学科内实用英语的技能;二是有特殊的内容, 即专门化的内容。ESP的类别细分固然有其优势, 其类别的细分和通用英语相比固然有更强的针对性, 可以满足特定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要求, 但是这种类别的细分对于一个综合性的高职院校来说, 每个专业都开设相对应的ESP课程, 从师资到硬件管理上都有很大的难度;另外, 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对专业英语的运用需求也有很大差异。一些专业词汇的掌握并不能帮助学生在求职面试以及工作中更好的交流。
在这种形势下, 高职英语教学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要重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际应能力。为高职学生在校英语学习与就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为学生的求职、就业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的调查与探索中, 有关职场的英语内容出现在了高职英语教学中。
2 职场英语开设的需求分析
笔者就高职学生高职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后续课程的设计和改革进行思考, 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所在城市六所高职院校大二的学生, 对其基本学习需求、对教材的需求及对教师的需求、以及对后续课程的需求进行了调查访问。
对于“您学习英语的动机来源是什么?”“您觉得学习英语对您的将来就业有帮助吗?”的问题回答中78%的学生选择了学习英语的动机来源是“择业需求”, 85%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将来的就业会有帮助。在发放的问卷调查中有个问题是“你认为高职英语课程结束后的英语学习有必要吗?”。有多于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460名学生认为有必要, 46名学生认为无所谓, 34名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完成高职英语学习后仍然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 重视英语学习。
从表2的数据显示, 72%的学生认为三级后续阶段英语学习是为了择业做准备;21%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参加四、六级考试 (隐形答案为: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 ;只有6%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参加自考, 继续深造;剩下1%的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是为了将来留学做准备。从数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就业。所以在高职院校开设“职场英语”是很有必要性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 职场英语 (workplace English) 有着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对于大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职场都是他们要面临的一个特定的环境, 而在职场这个特定环境里的一些共性情景下所使用的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学生十分需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引入职场英语概念, 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其职业交际能力, 满足学生面试就业的要求。
3 职场英语教学内容的需求分析
同时, 在调查中, 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方面的需求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在问到“哪一方面的英语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最有帮助?”时, 47%的学生选择了“听说”。同时发现无论是哪一阶段的英语学习, 英语听说能力都是学生最希望得到提高的能力, 也就是说迫切希望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另外, 由于英语高职高专应用能力考试于英语四、六考试中对作文题型的要求不同 (应用能力考试中要求应用文写作) , 所以学生认为写作能力也是高职英语学习的重要方面。
从关于使用教材方面的调查中, 一方面有80%的学生认为一本针对性较强的英语学习教材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帮助;另一方面近92%的学生在高职英语后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从未使用过专业英语教材。而在高职英语后续阶段的学习教材应以以下哪一方面为重点的问题中, 有20%的学生认为应以高职英语知识为主;有37%的学生认为是专业英语知识;42%的学生认为应以职场英语知识为主。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高职英语后续阶段的学习应该侧重与专业、职业相关的知识内容,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运用性, 这一点恰恰体现了高职英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
在“学习中是否经常碰见与就业、职业相关的英语词汇或者英语专业词汇”的问题中, 43名学生回答会经常碰到;86名学生回答“有时候”;回答“很少”的有97名;“几乎没有”的则有44名。其中回答“经常”和“有时候”碰见与就业、职业相关的英语词汇或者英语专业词汇的学生占48%, 学生在日常学生中经常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更能说明在高职英语后续学习中应该注重职场英语知识。在对后续英语课程内容的需求方面, 41%的学生希望学习到“实践操作” (下转第113页) (上接第72页) 方面的知识, 42%的学生希望学习到“各职业领域中的常用知识”最后两个表格中的数据清楚的显示, 高职英语后续课程教材应该要具备有专业性、职业性、普及性、趣味性以及实践操作性。
4 结束语
从目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开设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调查来看, 大部分学生希望在高职英语学习结束后开设后续英语课程, 以提高自身将来在市场上的竞能力。因此, 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需求角度, 都为高职院校开设高职英语后续课程提供了有力的发展环境。因此可以把“职场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 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 形成“高职英语+职场英语”的课程设置。对于“职场英语”教材的选择方面, 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供选用。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难度太大, 既不能直接拿来用, 参考价值也不大。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编写或者选用符合高职人才、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强调能力训练的教材。突出教材的真实性, 真实的语料必须来自既定的目标情景, 密切联系学生的择业, 体现与就业相关的社会信息。此外, 教材的语料不宜太难, 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语言基础。在语体上尽量接近实际交际语言, 在呈现方式与联系形式上需体现学习的实践性。S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 (1) :31-33.
后续课程设置 篇8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军事和商业等领域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应对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跨文化交际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2010年10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在第48条中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国际化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熟练掌握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能用英语在各专业领域中进行国际化交往。为此第49条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如各高校要“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高校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具有国际竞争力、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课程体系”。因此,以国际化课程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全英语教学正在我国越来越多大学开展。以上海为例,2013年2月27日,上海市教委的沪教委高[2013]2号文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学术英语。通知指出:试点高校要以学术英语为核心,围绕“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并使其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上海这一做法无疑是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自2002年以来,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学术英语,并开始初步的宏观感性研究。李丽生指出“用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带动英语学习,以英语提升专业水平,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王海华、王通顺建议“在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上加上学术英语的内容,加大听说能力的训练,从语言上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张杰进一步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宏观理论和《课程要求》的分类原则指导下,我国许多高校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始开设学术英语,部分或全部替代了通用大学英语。如清华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完全取消了通用大学英语,而从新生第一学期起开设学术英语,复旦大学等高校也把学分和学时向学术英语倾斜。高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在未来几年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这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开设情况
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作为各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国内各大高校在完成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特色的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教学后,开始探讨如何延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使大学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为他们的考研和留学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究。2010年10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国际化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熟练掌握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能用英语在各专业领域中进行国际化交往。为此第49条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如各高校要“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各大高校开始尝试开设高年级双语课程和全英语专业课程,以应对国家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阶段,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阶段和用英语学习专业阶段。
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通用学术英语
如前文所述,现在将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方向之一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很多高校已经用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取代了大学英语课程。但是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等因素,在二类本科院校(如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二类本科师范院校)中,学术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开设,供有一定英语基础并有学习需求的学生选修学习更为恰当。
EAP在过去的几年里发展缓慢,这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政策、学生的英语基础、对EAP的需求(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需求)、教材开发和师资力量等都有关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显效,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步提高,企事业单位对ESP人才的需求实现量化,大学英语师资力量逐步壮大,教材开发实力逐步加强。总之,大学英语朝EAP方向改革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1.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术英语是以培养学生在大学环境中为学术发展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学术口语、学术写作能力。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将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学习中所需要的英语能力:听懂英语讲座和讲课的听力技能;搜索、汲取、评价和组织信息的阅读技能;引用原文、转写原文段落和句子等规避剽窃的语言技能;口头陈述和演示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的技能;学术说明文、文献综述和小论文等写作技能;参加和组织学术讨论,进行有效问答的口头技能和以独立和合作形式开展学术研究的技能。
2.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根据类似我校等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学生达到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水平的基础之后,学生再自主选择某一模块的后续课程进行学习。因此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仍将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英语主干课程,在较高要求阶段开设后续选修课程,如学术英语等。这样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英语基础能力参加后续课程的学习,又兼顾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原则。因此,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应为分层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之后,学生根据个人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选修学术英语课程。
(1)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传统大学英语英语,其知识水平、应用能力素养和文化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我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对于这部分达到了四级水平的学生,学校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应当为其开设后续课程以满足对英语较高要求的需求。对于没有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继续为其开设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帮助这部分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一般要求的水平。这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可以选修学术英语课程。因此,学术英语课程在大二时开始实行分层教学。
(2)课程设置大二为必修,大三为选修。根据我校普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为两年,学生需修够14个学分方能申请毕业。因此,大二时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每周2个课时,每学期2个学分。根据大学英语课程四年不断线的要求,大三时对学术英语课程有需求的学生可以继续选修学术英语课程。
(3)教学内容为综合学术英语。由于受到课时、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我校学生对学术英语课程实际需求的限制,我校的学术英语课程无法像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将学术英语课程细分为学术英语读写和学术英语听说两门课程,只能将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揉在一门课程里进行教学。因此,教材选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学术英语教程。这套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日常工作中英语阅读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强调课文的信息性和适度的抽象性。在选材上,既选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等针对一般读者的文章,又选取了一些深层次的科技人文话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学术素养。
(4)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和从输入到产出的基本的方法。首先教学内容每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所有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练习也都是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同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可以是教师推荐的题目也可以是自拟题目,并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展示,并接受同学的提问。具体步骤如下:
1)要求学生在课前到图书馆和网上查找信息,理解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重要词条,并将重点部分做摘抄,并注明出处。
2)依托教材上的4篇阅读文章,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阅读大量文献所需要的跳读略读技巧。并带领学生分析语篇结构特征和熟悉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学术词汇。
3)通过听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讲座,训练学生听讲座和记笔记的能力。
4)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写一段话,必须要综合所学信息,并注意学术规范。
5)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就本单元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书面报告和进行口头展示。
需要指出的是,本门课程班额不宜过大,50人为上限。人数过多,不利于开展课堂活动以及让每个同学都有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另外,教师作用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术英语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但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学术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难点。
(5)评价方式。本门课程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加大学生平时成绩在学期成绩中所占比例,以便调动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期末考查中,应该注重考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既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又符合《课程要求》中的分类指导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大学英语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就我校的学术英语课程的实际开展模式做了一个初步探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希望通过教学实践,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国家对未来人才英语水平要求地不断提高,传统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英语教育的要求,许多高校都在尝试除了开设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以外还开设多样化的后续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要求。本文以本校开设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为例,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的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总结,试图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中的学术英语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后续课程设置 篇9
1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结构
1.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以“学生”为本,确定课程中的“人”(学生)应该获得怎样具体的发展。[1]David Nunan(英)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四种类型:
1)交际目标:学会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从中交换信息、思想、观点、态度、情感等;
2)社会目标:学会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日常语言交际;
3)学习目标:学会设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以及达标的途径和方法;
4)文化目标:理解语言所受的文化影响,所隐含和反映的文化及其在语言交际行为上的表现。[2]这四个目标类型在课程设计中可以作为独立目标实现,也可以相互交叉、融会贯通,作为一体成型的教学目标。因此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目标有二,一是使学习者在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中、更丰富的语言层面获得英语技能;二是外语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强人文意识,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2 模块化课程结构
根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可以实行模块化教学,大致分为五个课程模块:
1)英语语言应用类课程模块,它包括各类视听说课程,如:日常英语口语课、英语辩论课、英语语音课、看电影练听力、听歌学英文、口译实践、笔译技巧、外报外刊阅读、实用写作等等;
2)英语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类课程模块,它包括英美国家概况、涉外礼仪、跨文化交流、国际关系、美剧欣赏、英语影视赏析、英美文化导读等;
3)专业英语类课程模块,国内高校在高年级一般都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以及目前许多高校正在逐步推广普及的双语教学课程也可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一部分;
4)中国文化学习类课程模块,此类课程开设的宗旨是以英语为学习的基本语言,传播和宣扬中国文化,如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概论等等;[3]
5)英语应试类课程模块,针对部分学生对六级过级考试的需要,以及从学生出国和就业的需求出发,开设六级辅导班、雅思、托福、GRE、剑桥商务英语等应试类培训课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结构以这五个模块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计的理论探索
本文探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计的理论,主要以人本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作为理论的支撑和理论探索的依据。
2.1 人本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4]基于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需要、欲望、价值和感情等,以及从而影响个人英语学习的行为表现。因此,人本主义应用于教学的意义在于,不主张客观地判定教师应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5]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必须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教学观,在课程设计上以“人”为本,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求知条件,由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英语学习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灌输,兼顾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掘,引导学生“自我实现”。
2.2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成熟于80年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ner)继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关于认知发展的观点后,提出了发现学习法,否定知识概念仅仅是由于外部的刺激--强化而得到的。认知主义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环境刺激、主动发现、与原有知识互相作用、重新构建知识结构四个主要环节;强调研究个体内心的心理过程,环境提供的信息只有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各种认识过程才能被编码、储存、加工和操作。因此,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6]基于认知主义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强调如何使得知识更有意义和帮助学习者组织新信息及将它们与记忆中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教学必须基于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或图式,按照学习者能够将新信息同原有的知识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联系的思路来组织信息。[7]因此,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计,是完成突出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教学后,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填补高年级英语学习的空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后续英语课程的学习达到整体联想加强记忆的效果,“温故而知新”,满足学生英语学习持续性、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2.3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分支流派,它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自从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思想介绍到美国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8]建构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最流行的一种学习理论,也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教育心理学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建构的具体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强调以满足和提升学生学习要求作为教学中心,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学生对当前知识建构和知识意义建构的要求。[9]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与基础英语教学相比,在课时上大为缩短,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但要会“学”,更要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基于构建主义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模块化结构,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语言水平、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对英语的学习意味着更多的主动和自由,它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和设计蓝图。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以及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探索的依据。国内各高校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总结优秀的教学理论和经验,此文抛砖引玉,以期在此研究领域分享更多的教学理论和经验。
摘要: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延续,以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理论的支持,探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1]韩刚著.课程与人—职前英语教师的成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25.
[2]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49.
[3]梁明柳,陆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以《英语电影赏析》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月刊高等教育,2010(2):42.
[4]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225.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55.
[6]覃玉荣.大学英语网络教育媒体的衍变与理论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8(1):68.
[7]Peggy A.Ertmer,Timothy J.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下):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盛群力,译.电化教育研究,2004(4):28.
[8]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76.
后续课程设置 篇10
中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应是双向、平等、双赢的。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平衡文化交流的逆差成为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任务。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1]。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即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受文化影响又反映文化。[2]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的教育。[3]可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片面强调目的语的文化输入,忽视母语的文化输出造成大学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非常普遍。基于Byram提出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因素:态度、知识和技能[4],我国大学生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弱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培养中国文化重构与输出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学生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表达本土文化的英语语言知识缺失;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技能薄弱,遇到难题的解决能力不够。因此,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开设中国文化渗入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程,培养中国文化表达与传播的语言与交际能力尤为必要。
二、基于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培养的后续文化课程
目前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而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研究较少;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研究目前已卓具成效,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学术英语等课程研究较多而针对提高中国文化输出力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对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化的中国文化信息的导入对培养英语跨文化输出能力的效用进行剖析,以期对外语文化教学有所启示。
(一)教学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的受试为湖南省某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公共选修课程40名大二下学期本科生,学生在选修该课程前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培养英语跨文化输出能力的教学实验期为10周,共20课时。教学内容涵盖中国哲学和宗教思想、文学与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节日名俗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建筑艺术、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等专题。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中国文化英语输入,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对中国文化英语输出的能力。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创建多模态的自主学习与课堂文化对比、文化知识归纳整合与文化视听材料赏析等授课方式结合的文化输入教学环节,以及小组专题讨论、虚拟文化交际活动、中国文化舞台剧等结合的文化输出教学活动。该课程的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课堂各种活动参与占课程总评的40%,考察学生中国文化理解能力、中国文化输出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笔试测试成绩占60%。
(二)教学效果讨论
该课程测试中的汉译英文化翻译题得分显示,学生较之选修该课程前,对本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学生普遍反映对中国文化特色词句的解释与翻译对文化输出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观看BBC等拍摄的中国文化纪录片使学生理解整合中国文化的同时,能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这种陌生化视角的文化体验对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很有益处,但教师在观看之后的文化知识点梳理与语言讲解非常重要。经典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语阅读报告撰写训练了学生的文化思辨写作技能。学生参与度最高,反响最好的是学期末的中国文化舞台剧表演,此项活动也是最考验学生综合语言运用重构母语文化的能力,学生通过古代寓言故事的英语表演等多种多样的舞台剧表演表现了一定的文化创造力。
三、优化中国文化英语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首先,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出的英语能力培养目标应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较丰富,但真正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能够进行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为数不多。其次,作为文化导入的课程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上坚持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最后,作为选修课程,受课时与班级人数限制,为保证更好的学习效果,应构建动态开放式课堂,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形式,促进自主学习优化学生的文化结构与质量。
摘要: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后续文化课程创新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多样化的中国文化信息导入与输出活动设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输出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4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
后续课程设置 篇11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生态化课堂;英语后续课程体系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颁布,提出各个高等学校应依据自身的情况,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本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语言技能类、综合英语类、语言应用类、专业英语类以及语言文化类等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英语的学习得到提高和训练。
一、课堂生态化的理论依据
“生态学”这个名词是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主要是对生物体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作用进行研究。在20世纪初生态学的原理、思想以及方法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同时由此衍生出教育生态学概念。教育生态学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联系、整体和平衡的机制与原理,对系统内部结构和周边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相互适应等现象进行考察,主要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等科学。教育生态学运用生态学方法以及原理对教育进行研究,充分体现出现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兴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所具有的趋势。因而运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对教育规律进行研究成为了一种新的视角。
二、海洋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中生态化环境的缺失
通过与近几届海洋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老师进行交流,本文总结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通过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后续课程教学中仍然具有很多不生态、不和谐的问题,如课程设置未满足学生的兴趣或者需求。最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仍然处于尝试阶段,主要开通的课程包括高级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写作、跨文化交际、影视赏析、英美文学赏析、英语口语等,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这些课程仍然无法满足一些学生的需求,这也说明现今设置的课程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仍然存在不合理现象,而且具有随意性,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全面而富有个性的人才教育生态学原理。
后续课程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失衡。通过与教师交流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学科知识问题;二是教材问题。教学评估体系的生态失衡。现今的后续课程教学不具备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主要采取让学生完成论文作为教学效果评估方式。这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很多学生能力不足,无法书写,或者草草应付、抄袭,也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等。
三、生态化海洋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构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主要是用于一定的教学空间上,主要中心为课堂教学,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是三个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具有动态、整体以及开放性的生态环境。在课堂微观生态系统上,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室、评价体系、排课、设备以及座位等分布安排、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以及学生的成绩。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策略对生态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构提出意见:课程设置与教学生态因子的协同发展;改变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生态主题成为平等的价值主体;和谐情感的营造;双语授课、多媒体小班授課形式;个性化学习小组的建立;完善考试评价机制。
海洋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估以及教学内容等不仅与大学英语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更关系到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前景。因而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来指导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是当今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保证课程良性循环发展的一个要求。
注:本文系“2013-2014年度辽宁省国际教育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LNGJ141169。
参考文献:
孙树芳.大学外语课堂生态化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后续课程设置 篇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被无限缩小, 沟通无处不在, 地球村不再是一个理论构想。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全球采购、全球互联、全球金融的发展愿景也已基本实现, 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推进人类社会的集体转型。教育界作为科技革命的第一阵地, 既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 也是科技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的学校英语教育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全社会对于学生的英语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热情。从宏观层面来看, 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加大对英语教学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英语成绩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中长期保持重要占比。在各个层次的升学考试中, 英语都是必考科目, 甚至事业单位职称评定以及公务员的职务晋升都要经历英语能力测评。在此背景下, 中国掀起了一场几乎人人学英语的学习热潮, 国人的英语面貌也有了可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现在不但可以与外国人用英语流利交流, 甚至还可以用英语完成文学作品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世界一流的英语学术期刊上也不断地出现中国人的署名论文, 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中国学者也能用熟练的英语完成大会发言。
与国人英语水平快速提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遍存在的高校英语课程设置的日益落后现象, 无法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材落后, 一些大学英语教材相比较于高中英语教材只是在词汇量的要求上有差别, 教材内容却大同小异,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理念不突出; 其次是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英语课程依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内容依然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训练, 以文化教学为基础的通识教育基本被忽视, 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减弱, 课堂气氛沉闷; 再次是课程评价方法单一, 终结性评价依然是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手段, 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一纸试卷成绩显然无法全面客观地反应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因此,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轮改革不得不改, 不能不改, 不改不行。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新有益尝试,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大大减少了只针对听、说、读、写、译为主的语言技能训练内容, 增加了学生的通识文化学习新内容, 这将有助于改变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落后面貌。在通识教育逐渐回归教育本位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程中,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不仅是英语教育界的自我创新, 同时也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环境和新常态奠定良好基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同时也是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评价手段的全面改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掘互联网技术的巨大潜力,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稳步向前。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正好发生在互联网技术全面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之时。因此, 后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搭建的全新平台,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1. 互联网的发展为更新教学内容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来源
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中, 给英语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易获得教师的传统教学内容, 而且是图文并茂的更加生动的学习资源。如果英语教师还在沿袭旧法, 将失去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 英语课堂将会陷入教无可教、学无可学的窘境。因此, 后续课程的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 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而教材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有些教材在编写时所介绍的还是全新的理论, 而等到编辑出版后, 里面的内容就已经过时, 这必将严重损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
2. 信息技术为丰富教学手段提供技术支撑
计算机三大关键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为保障立体教学效果提供了最有力的坚强后盾。三大关键技术“包含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信息和网络技术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g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 ( 陈坚林, 2010) 。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大学英语的立体化教学创造了可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逐渐由封闭式、单向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播转向开放式和多向性,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学环境也呈现出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多元性等特点, 学生逐渐有机会在课外通过多媒体教学光盘等资源学习英语,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 张善军, 2010: 20—21) 。特别是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等全新教学手段和理念的出现, 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上的应用发挥到极致。这几种教学手段的核心理念都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于学习者的束缚,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扭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所带来的教育公平缺失局面。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内容建设, 也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成熟, 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优势互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课堂、虚拟自习室, 师生之间可随时保持互动, 课后作业的形式也可因此变得多种多样。甚至还可以把一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虚拟教室进行讲解和答疑, 这样可以提高现实课堂教学的学术价值,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得立体化教学不再是一纸空谈。
3. 信息技术不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
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必须依靠广大一线教师的认真实践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只能是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才是教学的根本, 否则, 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充分享受信息技术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自身局限性。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少不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和支持。但一味夸大辅助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警惕课堂教学由过去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向计算机“一言堂”的转变。长此以往, 教学改革也将归于失败。
结束语
“信息和网络技术带来了‘虚拟教育’、数字卫星通讯系统、移动数字通讯系统, 因特网及其他网络具有覆盖面广、资源广泛共享、时空超越限制等特点。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自主性成为现实, 学校没有了围墙, 师生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这一切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 隋晓冰, 2013) 一方面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学习全新教学手段, 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升级; 另一方面, 也要合理规划, 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建构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生态环境, 保持信息化网络教学的生态平衡。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建设, 不能用科技进步代替人文关怀与心灵互通。从师资培养的角度来说, 广大的英语教师需要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并应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应对英语教师开展技术培训, 并给予政策鼓励, 吸引广大英语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来。特别要保护好英语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灌输正确理念, 确保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此外, 多媒体教学信息平台的建设不能取代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沟通,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互动话题讨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彻底改变长久以来“填鸭式”教学所形成的学生被动式接受和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在这一良好氛围中得到培养和升华, 进而为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后续学习和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2]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知识观的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4) .
[3]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 2013, (1) .
[4]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5]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6]张传燧, 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125.
[7]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