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问题论文

2024-09-09

后续问题论文(共12篇)

后续问题论文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防范舞弊、降低风险、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增加企业价值的重要工具。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程序中的重要一环, 其能体现内部审计工作价值, 是整个审计活动的持续和延伸, 对确保内部审计质量和实现内部审计目起到重要作用。

一、后续审计定义及目的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中明确指出“后续审计, 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因此,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 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所提出的审计发现及建议是否采纳并采取适当措施和纠正行为而采取的审计程序。

后续审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可确认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及建议, 是否采取了措施和纠正行为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二是可确认被审计单位的高级管理层, 是否承担了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及建议不采取措施和纠正行为而产生的风险;三是可对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及评价。

二、后续审计步骤

后续审计通常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详细阅读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

内审人员需通过分析审计回复以得知哪些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接受并已采取切实的措施和纠正行为;哪些审计单位有不同意见, 需要继续沟通;哪些审计单位行动不明确, 需要进一步落实;哪些已被审计单位拒绝。

2、针对审计回复中不充分或不回复的部分与被审计单位探讨。

内审人员需通过电话或面谈的方式, 将被审计单位审计回复不充分或不回复的原因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进一步打算研究清楚。

3、对重大审计发现实施现场跟踪审计。

内审人员需通过面谈、直接观察、测试及检查纠正措施的记录文件对后续审计中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审计发现、采取的措施及纠正行为进行现场审计。

4、评价被审计单位已经实施的措施及纠正行为的有效性。

内审人员需对被审计单位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的措施及采取纠正行为后的控制环境的各种风险进行重新评估, 以评价其有效性。

5、提出后续审计报告。

内审人员要根据后续审计的结果, 提出后续审计报告。后续审计报告要说明后续审计的目的、将审计报告的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进行列示, 概括被审计单位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有效性的评价结果, 阐明后续审计的审查结论。

三、后续审计存在的问题

后续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与企业对后续审计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是否建立起完善的后续审计制度、工作方法以及后续审计时间选择是否合理有关, 具体情况如下:

1、未引起思想上的足够重视。

思想上的重视是做好后续审计工作的首要保证。部分企业内审人员对后续审计未引起思想上的足够重视, 未将后续审计纳入全年审计项目, 或虽纳入却流于形式简单应付了事。

2、未建立起完善的后续审计制度。

建立完善的后续审计制度是保证后续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条件。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且行之有效的后续审计制度, 使后续审计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缺乏约束和指引, 导致后续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3、未选择合理的后续审计时间。

部分企业内审部门在审计项目结束后即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后续审计, 此时被审计单位尚来不及对此次审计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消化、吸收和整改, 审计建议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造成内审部门无法评价被审计单位纠正行为的有效性, 内部审计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部分企业内审部门在审计项目结束几年都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后续审计, 导致不能及时督促被审计对象执行审计建议、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 缺乏时效性。

四、后续审计存在问题的防范措施

针对后续审计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审部门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程度。

首先要树立大局观。应使企业管理层及内审部门认识到后续审计工作是企业整个审计活动的持续和延伸, 对确保内部审计质量和实现内部审计目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做到每个审计项目都进行后续审计, 使后续审计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 纳入全年审计项目中。其次, 在开展后续审计前, 要认真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内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原审计报告提出的各类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进行认真收集, 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进行清理, 找准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中的重要、疑难问题, 逐条列出后续审计清单, 将后续审计任务根据每个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工作经验分解落实到个人, 详细制定审计方案, 确定审计范围, 避免流于形式简单应付了事。

2、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后续审计制度和方法。

企业应制定并完善后续审计实施细则或办法, 健全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 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审计制度和审计方法, 使后续审计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3、选择合理的后续审计时间。

企业内审部门应合理安排实施后续审计的时间, 以适应审计建议、审计决定的具体情况, 避免过早或过晚开展后续审计工作。从实际工作情况上看, 出具审计报告后的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比较合适, 一方面可以给被审计单位留有充裕的时间根据审计报告去落实纠正措施;另一方面, 可以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未采取整改措施或整改措施不符合要求的现象, 以督促其进一步整改, 降低审计风险, 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五、结束语

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完善, 后续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使其成为内部审计程序中的关键一环。后续审计工作开展的好或坏, 将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实现内部审计目的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企业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后续审计, 进一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增加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政旦, 朱荣恩.现代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版社, 2005[1]徐政旦, 朱荣恩.现代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版社, 2005

[2]张彦.内部审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2]张彦.内部审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陈庆华.企业后续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金研究, 2007 (12) [3]陈庆华.企业后续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金研究, 2007 (12)

[4]张晓俊.内审机构做好后续审计需关注的几个关键点[J].大众商务, 2009 (12) [4]张晓俊.内审机构做好后续审计需关注的几个关键点[J].大众商务, 2009 (12)

[5]梁锦英.关于强化后续审计的对策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 (9) [5]梁锦英.关于强化后续审计的对策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 (9)

后续问题论文 篇2

来源:大连市西岗区地税局 作者:毕红岩 王斌 研究会 日期:2013-10-21 阅读:

1116次

在税务检查和纳税评估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纳税人在接受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和纳税评估之后,未按照查补和评估结论正确地进行调账或调表处理。

以企业所得税为例,税务人员发现有的企业将查补的上企业所得税记入到当期所得税,入了本年已缴税款,将此税款充当为下期应缴税款的抵顶款项,造成查补的以前税款成为以后的预缴税款,实际上形成税款的“前补后退(抵)”,使税务检查和纳税评估工作劳而无功。

一、后续处理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具体来说,查补、评估税款的后续处理可能造成如下影响:

1.对于税务机关而言,如果只查补税款,不重视查补的后续管理,可能给日后的征收管理造成混乱。被查企业对查补的税款未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还会造成延续性的错误,给以后的稽查工作带来麻烦。对于连续出现同类错误的被查单位就要回过头来算总账,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稽查人员的工作量。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导致被查单位再次偷税,或不按规定如实申报缴纳税款。

2.对于盈利企业而言,没有对涉税问题进行正确的后续处理,除了影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外,还可能造成企业重复计税和缴税,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例如,某企业在2012年已按税务检查结论将应确认计税收入的预收账款150万元、对应的应税成本50万元,计入应税所得,补缴企业所得税25万元〔(150-50)×25%〕。在2013年按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企业将此笔预收账款结转收入。如果此前未将补税的后续问题处理好,企业可能由此在2013将该笔收入再次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中,形成了25万元税款的重复缴纳。

3.对于亏损企业而言,不正确的后续处理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补税后应申报而未重新申报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2)设置弥补亏损备查账簿却又不能清晰反映补亏的来龙去脉的;(3)应调账而未调账的。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企业最终用会计利润或是用不正确的应纳税所得额来弥补亏损,造成弥补亏损的数字不实,进而造成以后多弥补亏损的问题。

所以,无论对税务机关还是对企业而言,都应充分重视查补和评估税款后企业的后续处理问题,税务机关也应同时加强对企业查补和评估税款后续处理的监管,在良好地履行其依法征税职责的同时,也能帮助企业降低涉税风险。

那么在查补、评估补缴企业所得税后,企业究竟该如何进行后续处理呢?

二、查补、评估补税后的调账调表处理

首先探讨一下调账和调表的关系。调账,即调整账务、编制损益类会计科目的调整分录。本文所指的调表,即重新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二者的关系可以描述为,调账一定会调表,而调表不一定要调账。那么,何时调账,何时调表呢?

(一)需要调账的情形

简言之,会计处理有差错,就要进行调表处理。因为会计差错只要影响了会计利润,企业就需要进行涉及损益的账务调整,那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也就是说,在调账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调表处理,主要是调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上利润总额之前的项目金额。

例1 2012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税务机关进行检查过程中发现某建筑企业纳税人有一项跨的建筑项目,建筑合同上约定按完工进度进行付款。2011已达到完工进度的部分未收到款项,企业未按规定确认收入1000万元、对应成本800万元。假设款项未付,企业也未缴纳营业税。根据检查结论,企业补缴了营业税金及附加11万元(未考虑地方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47.25万元(调整前,企业2011有盈利30万元,可以正常补税)。同时,企业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10000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10000000

借:以前损益调整 8000000

贷:应付账款 8000000

借:以前损益调整 582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000

-应交城建税 7000

-应交教育费附加 3000

-应交企业所得税 472500

借:以前损益调整 14175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417500

上缴税款时,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000

-应交城建税 7000

-应交教育费附加 3000

-应交企业所得税 472500

贷:银行存款 582500

经过上面的账务处理后,企业的2011资产负债表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期末数会增加141.75万元,应交税费增加58.25万元,应付账款期末数增加800万元,涉及的应收账款期末数增加1000万元,期末资产总额增加1000万元。对于调整后的会计信息,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要求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

另外,企业应当重新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一《收入明细表》、附表二《成本费用明细表》和主表。调整后主表“营业收入”项目金额增加1000万元,“营业成本”金额增加80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增加11万元,“利润总额”增加189万元。

假设上例中少计的收入不是由税务机关稽查查补以前发现的,而是由税务机关纳税评估2012当年的,或者是企业自行检查发现2012当年少计收入的情况,那么企业应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来核算少计的收入,通过“所得税费用”来核算应补提的企业所得税。

(二)永久性差异引起的调表不调账的情形

会计处理正确、但企业由于未按照税法有关规定纳税所引起的补税要进行调表处理。这往往是因为税会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所致,这种差异一般只影响应纳税所得额而不影响会计利润。

调表不调账主要是针对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的,即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某些项目未按税法规定列报,影响了主表纳税调整项目,从而导致主表应纳税所得额的数字填报不准确。

例2 2012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税务机关进行检查过程中发现某烟草企业纳税人2011企业支付税收罚款、滞纳金共计2万元,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企业未作纳税调整。2011支付的烟草广告费30万元,在“销售费用”科目列支,企业未作纳税调整。2011超标准支付的业务招待费5万元,在“管理费用”科目列支,企业未作纳税调整。

该三项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均不得税前扣除,企业应在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的对应项目“税收金额”列重新填报0,在“调增金额”列分别填写2万元、30万元、5万元。同时企业要重新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调整后仍为亏损,则不需进行2012年的账务处理。假如调整后有盈利2万元,要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2011补提所得税的账务处理:

借:以前损益调整 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50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5000

(二)时间性差异引起的调表不调账的情形

会计处理正确、但企业由于未处理好税法与会计处理之间的“时间性差异”所引起的补税,其后续处理可概括为调表不调账,但要设置备查账。

纳税调整项目中有的扣除类调整项目,超出当年能扣除的部分可以结转至下继续扣除,按照目前规定主要包括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它们的实际发生额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时间性差异处理,对于超过当年扣除标准的金额可以无限期向后结转。

如果此类调整项目未按规定正确列报,属于只影响应纳税所得而不影响会计利润的情况,可按调表不调账的原则进行处理。但企业应当设置备查账簿,以保证费用扣除核算的正确性。

例3 2012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税务机关进行检查过程中发现某纳税人2011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上多列支广告宣传费100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税额后,企业应补缴企业所得税25万元。

企业需要重新申报2011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和主表,2011年当年不能扣除的广告宣传费100万元可以结转至下继续扣除。同时企业还应当设置备查簿,以记录该项广告宣传费的扣除情况。

三、查补、评估补税后的税务监管查核方法探讨

税务实践中,为了对查补、评估补缴企业所得税的后续处理进行有效的监管,税务机关可以从审核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来入手进行分析。下面是一个评估工作中的实例:

纳税评估部门在2012年企业所得税专项评估时发现对某商贸企业,2011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主表第34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与税务系统内税款所属期为2011年的“已交税款”存在差额122.13万元。通过进一步调查核实,评估人员发现该企业用2010年稽查查补的所得税122.13万元作为2011预缴税款,申报在了“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内,实际上造成了抵减2011应纳税款的结果。根据评估结论,该企业将2011年少缴的企业所得税122.13万元及时补报入库。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有效的纳税评估指标可以结合现行税收政策及税收数据间的逻辑关系,通过以评促管的方式,有效地达到强化税源控管、促进税收增收的目的。

本文在前人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针对查账征收企业,总结出如下图所示的评估查核方法,以供讨论,希望在实际工作中,税务人员和企业可以用此法清晰准确地判断出企业是否存在前述的涉税问题。

图1

具体分析如下:

截取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应纳税额计算的三行,如下表:

1.当主表第40行≥0时,用下面的指标公式进行判断:

“主表第33行-税务系统该评估期的已交税款”

(1)当上述指标公式=0时,对企业评估期企业所得税申报和缴纳的比对无疑点(假定企业计算和填报的应纳所得税额是正确无误的,下同)。

(2)当上述指标公式>0时,企业存在少缴税款的疑点,二者相减的差额为疑点额。需要进一步分析企业是否错报当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造成少缴税款的结果。有可能存在企业将查补或评估补缴的以前企业所得税记在了评估期,需要继续核实。

(3)当上述指标公式0时,企业存在多申报应退(抵)所得税的疑点,二者相减的差额为疑点额。企业可能错误申报年报“已预缴所得税”,将查补或评估补缴的以前企业所得税记在了评估期,需要继续核实。

(3)当上述指标公式0的情形;当主表第40行0的情形。审核企业是否将查补以前入库的企业所得税作为当期应缴税款,或季度申报预缴税款,又或是查补税款的欠税款。

对于上述查核比对方法,企业也可以同样用其进行自查。在自查时,只需将税务系统调取的已交税款数用企业账簿上能取得的数据进行替换。实务上可以将企业的“应交税费”账户借方发生额作为切入点,核实出企业的已交税款。企业可以通过这种自查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减少税收风险的目的。

四、关于加强查补税款后续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建议增设查补税款调账和申报的税务文书

为了加强评估、稽查案件的后续管理,实施有效的跟踪监督,建议通过法规等部门增设工作环节以及增加查补税款调账和补充申报的税务文书,使企业在补缴税款后需及时向税务机关反馈该税务文书,一方面能督促纳税人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补缴税款的后续账务和税务处理,另一方面也方便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的被查补税款后续处理进度的实时动态信息。该税务文书应涵盖包括国税、地税的稽查和评估部门补缴的所有税款及申报情况的信息。

(二)建议后续管理信息电子化

目前仍存在事后文书未录入电脑,只呈纸质状态存档的情况。为了规避纸质卷宗查阅检索的弊端,构建电子信息平台,建议稽查和评估部门将查补和评估补税的后续管理文书及相关信息全部录入电脑。另外建议对查补额达到一定金额的资料,进行专门的电子档案管理,可以比照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模式。

(三)加强涉税电子信息交换与共享

我国生态移民的后续热点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生态移民;负效应;生态环境;城镇化;个体发展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3A1808212);河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12kp037); 河南省林业厅资助项目(2011021);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1005/G)。

中图分类号: D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0-14-2

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林木立地条件差,植被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风沙危害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和不稳定,并且随着地区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区域生态压力日益增大,一方水土已养不了一方人。这一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健康和国家发展。生态移民政策既能够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群众脱贫致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子女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多目标的新举措,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国家通过生态移民将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贫困群众安置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统一生活区建设规划,在不破坏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前提下,提升了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实现聚落的重新分布,优化人口分布状况,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移民子女的教育环境,提高移民的生活和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不适合人类居住区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消除区域化贫困,实现生产生活的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在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更加强调生态文明,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因而,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生态移民问题。以我国生态移民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案例为基础,探析我国实施生态移民引发的一些新问题,提出我国生态移民工作进一步的对策和建议,是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开展的研究工作。

1 我国的生态移民

1.1 我国生态移民概念的界定

生态移民是近60年来才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家考尔斯率先提出的,他认为生态移民是为了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超载人口迁到生态人口承受能力高的农牧业社区或城镇郊区从事农、牧、农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1993年,生态移民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任耀武等撰写的《试论三峡库区生态移民》一文中。随后许多学者在生态移民的概念界定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表现在生态移民的原因和目的层面。原因层面定义:生态移民是指居民生活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和自然资源枯竭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生存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护或修复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人口迁移。目的层面定义:生态移民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在环境脆弱的地区,把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形成集中的村镇,使该区域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得到协调发展。还有学者的定义是包括了原因和目的两个层面,简单地表述为,生态移民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所发生的人口迁移。

1.2 我国生态移民的主要类型

基于生态移民的目的考虑,我国生态移民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等地区作为水源涵养林区,生态位置重要,以保护大江大河源头生态为目的实行的生态移民;二是沙尘暴频发的内蒙古等地区,以防沙治沙、保护草原为目的的生态移民;三是新疆、江西等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资源匮乏的一些老农业区,以解决耕地严重超载而进行的生态移民;四是丹江口水库等兴修水利水电工程地区,为保护水源不受污染而进行的生态移民;五是内蒙古贺兰山、湖北神农架、重庆市缙云山等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稀有动植物资源或名胜古迹为目的的生态移民;六是甘肃舟曲等地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严重,需要避险搬迁的生态移民。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生态移民均兼有扶贫功能。

1.3 我国的生态移民政策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出现了最早的生态移民,虽然这次移民被看作是我国最早的生态移民,但是这次移民只是单纯为了解决“特困地区”居民的生存问题,而不是为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只能称为生存移民。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生态移民出现于20世纪末的内蒙古地区,该区域频发的沙尘暴震惊了世界,开始实施地方性的生态移民政策。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的特大洪水又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促使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给人们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威胁的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是因为人口超载、资源环境恶化、生态修复功能缺失等原因。随后,我国于2000年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计划将西部地区700万农民通过移民来改善其生存环境。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号召,内蒙古、湖北等地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2002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文件)为生态移民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并在补偿等问题上做了详细规定。2003年1月实施了《退耕还林条例》又进一步强调生态移民的实施。2003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曾培炎等同志表示,国家每年将投入30~50亿元资金,预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解决700多万人的生态移民问题。2006年国家发改委下达《异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试点工程计划》中强调各地在解决好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好耕地、宅基地、户籍等配套政策的基础上,要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长远发展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异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规定:生态移民补偿在我国是一种政府行为,补偿所需要的所有资金由政府全额支付。《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指出国家将支持建设住房和必要的附属设施,以及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并帮助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目前,生态移民工作在我国生态脆弱区仍在加大力度开展:2011年,宁夏实施中南部生态移民,规划投资26.7亿多元,使3万多移民入住新家;2012年,贵州全省生态移民工程目标任务10.13万人;2013年,贵州省计划建设扶贫生态移民住房3.6万余套,搬迁逾15万人。

2 生态移民的后续问题及解决途径

生态移民的根本困难,不在迁出,而在迁入。因此迁入时安置点和安置途径的选择、迁入地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就业渠道和融资渠道的拓展、移民子女对迁入地环境的适应性和个体发展是今后移民工作需要继续重点关注的方面。

2.1 移民安置要遵循生态学原则

移民安置要遵循生态学原则,应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移民,特别是迁入地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论证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依据。目前,有些生态移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充分的考察,只考虑移民的安置,却忽略了迁入地区的人口生态压力。结果造成移民基地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新的生态问题。如内蒙古的生态移民,由于没有在移民前充分论证,牧民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地区转移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结果造成迁出区域草原生态环境还没有恢复,迁入地的草原生态环境又遭到破坏。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地区的一个移民点,人们刚迁入新居住地不长时间,很快就被沙漠包围。

2.2 提高迁入地城镇化率和扩展移民就业渠道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还不能满足生态移民进程的需要。许多移民点由于城镇化水平较低,对解决迁入居民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就业渠道等问题准备不足,使迁入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例如: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以来,由于生态移民是从牧业产业转移到非牧业产业区,缺乏非牧业产业区的生产技能,失去基本的生产资料,再加上生活成本的提高,迁入居民生活出现困难。大多数移民只能从牧业生产上取得经济来源,再次造成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给迁入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压力,很快导致迁入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只有大力发展城镇化,增强生态移民的生活技能,拓宽生态移民的就业渠道,才能使移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2.3 搞好移民子女教育,提高移民子女综合素质

移民区域教育环境的改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能否处理好不但关系到移民子女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近年来,在有些迁入地,特别是大龄的移民子女,对迁入地的教育环境不熟悉,不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学校学习生活,造成心理自卑,学习困难,也一定程度促使移民子女对上学产生抵触心理。在义务教育以后,不再继续接受高等教育,选择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低,社会适应能力差,只能闲置在家或者社会游荡。这些无疑对移民子女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区域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在生态移民的后续工作中要继续办好生态移民子女教育,提高移民子女教育的质量,提高移民子女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子女生活方式和出路问题。在迁入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办移民子女班,为移民学生单设食堂和宿舍,准备生活必需品,减弱移民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感;招聘“双语”教师作为辅导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适宜的照顾和管理;高中教育可以安排4年学制,第一年为预科,高考时与当地少数民族考生享受同等降分录取的优惠;节假日为移民学生安排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组织他们开展各类课程实践活动,开展歌舞比赛等,让他们发挥才艺,体验成功的喜悦,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获得一技之长后能够顺利就业。

3 结语

生态移民是建设高度生态文明的迫切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获得新鲜空气、蔚蓝天空和秀美山川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移民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相结合,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与生产方式转变和劳务输出及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教育改革和农牧民素质提高相结合,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来”。

对戒毒人员后续管理问题探讨 篇4

1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少人认为吸毒者回归社会后后续管理工作是公安, 司法行政和街道 (镇) 和其他职能部门的事, 这种认识的存在导致了有些单位认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管理是政府的事, 一些部门认为后续管理教育机构设在司法行政部门, 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去管, 而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

1.2 戒毒场所心理康复手段单一, 培训不力。

强戒机构心理康复的方法很简单, 几乎都是军事化管理, 现有的法律, 法规的学习和康复劳动。有效的矫正和心理治疗的并不多。收戒治疗一般只能解决生理成瘾问题, 而心理成瘾问题无法解决。一方面吸毒者往往有一些心理障碍, 回归社会后难以正常生活。另一方面, 强制戒毒隔离所在技术教育, 技术门类方面覆盖率低, 许多戒毒者对职业技术教育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回归社会后, 缺乏就业技能。加上吸毒者本身条件差, 社会歧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果没有政府, 社会支持, 依靠自己自谋出路, 这是非常困难的。

1.3 社区康复、帮教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有效的措施。

在实践中, 社区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优势, 也没有把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管理工作作为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即便是已经进行的帮教工作, 也是重形式, 轻内容。吸毒人员中回归社会后的康复工作本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 康复工作已成为一句空话。公安机关的职责履行也流于形式, 吸毒者出所后往往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

2 戒毒人员康复和回归后续管理的现实意义

2.1 是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进一步加强对吸毒者返回后续管理, 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戒毒人员虽然在戒毒所经过心理康复, 但因为他们接受康复教育时, 在一段时间内和社会生活隔离, 回归社会后, 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面临着比一般社会成员更多的困难, 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帮助。

2.2 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

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戒毒者回归社会后, 有脆弱的心理。虽然他们大多是真正的戒毒, 具有重新做人的愿望, 但回归后生活问题, 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就业无门, 那么, 他们再次复吸的可能就会很大。帮助戒毒回归人员解决他们的后续问题, 不只是为了巩固戒毒治疗的效果, 促进康复的个体的需求, 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梦”的政治需要, 是预防犯罪, 减少犯罪,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3 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戒毒者回归社会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转型, 社会稳定的要求的不断提高, 这已经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3.1

整合社会资源, 恢复并增强社会功能, 建立和完善社区与家庭三结合的社会管理控制系统, 实现家庭监督, 社区矫正和教育民。后续的管理人员应该是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察 (去街道司法所工作或兼职的警察) 。因为所内管教干警对戒毒者有更全面的了解, 并有专业的戒毒矫治经验, 戒毒人员对他们也信任。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对戒毒人员的后续管理建立档案, 配合当地管理部门对戒毒回归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对戒毒的回归人员通过定期预约, 检测, 调查了解, 并形成后续的评估分析报告。后续管理强制措施主要包括警告管理对象;对那些复发和复吸毒品的管理对象, 临时限制其活动范围和接触对象;对严重违犯后续管理协议或复发, 注射毒品的, 可以强制收回隔离戒毒所内, 继续执行原来没有完成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限。

设立专项基金, 提供过渡性生活保障和就业安置, 对戒毒者回归社会, 预防和减少犯罪,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筹集后续管理基金可以通过争取财政保障, 争取社会捐助, 将劳动报酬转为后续管理基金, 有条件的办理低保, 争取一年的公益岗位等方面来实现。

3.2 完善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就业援助系统。

戒毒者回归社会, 是否能够及时获得最基本的物质生活, 以维持生存的底线, 这是确定其能否在社会立足, 顺利融入社会的稳定剂。

应当对戒毒人员开展广泛的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技能素质。戒毒场所的戒毒人员的教育, 需要在加强法治的基础上狠抓思想教育, 重点应放在引导回归人员接受新的信息上。介绍社会生活的最新信息, 学习市场经济的观念, 开展就业观念的教育, 了解社会就业信息的需求同。对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应当面向社会实际, 符合回归人员的生活和就业的需求, 如电脑操作, 服装剪裁和制造, 电工, 钳工, 汽车驾驶和维修, 医疗, 护理, 家电连锁营销管理等。戒毒回归者至少学习一到两个实用技术, 将大大提高回归社会后的就业谋生的能力。劳动和教育部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规划中应当列入戒毒人员的职业培训内容, 由劳动部门指导, 投入资金, 师资;教育部门设计课程内容, 司法部门制定评估和验收办法, 并在此基础上, 颁发社会统一认证的等级证书。

通过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安排戒毒回归人员;利用社区就业服务网络, 加强独立的劳动组织的开发, 引导戒毒回归人员到社区服务业中, 对公益性岗位实行财政支持;非公益岗位实行戒毒回归人员岗位补贴或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 促进社会就业, 帮助戒毒回归人员解决就业问题。

3.3 加强动态管控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 对其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动态监测, 是进行回归社会后续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建立戒毒人员帮教联系卡。需要将公安专管的警察, 司法助理, 街道办事处人员, 社区工作者, 单位管理人员的地址, 联系方式进行公开;将吸毒者和他们的家庭地址, 联系信息提交管理机构, 建立个人信息卡, 包括姓名, 照片, 性别, 出生日期, 血型, 指纹, 教育, 体貌特性, 身份证号码 (包括驾驶执照号码, 地址, 户口) , 违法的经历, 惩罚, 主要亲属, 联系信息等。

后续问题论文 篇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简称《协议书》),由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统一印发,由学院统一发放到学院,学生在学院领取,学校凭毕业生签订的《协议书》办理《报到证》。本协议一式三份,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各执一份,复印无效。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份简易合同,一旦签约,就要履行,否则就要承担违约责任。

为什么要签订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是明确迎接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与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更是毕业院校转移毕业生档案及户口的依据。因此,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务必认真慎重,须对用人单位性质、规模、用工形式、薪资待遇、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工作时间、工作要求、违约责任、人事管理制度等情况了解清楚以后,再决定是否与其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就业协议书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1、每生就业协议书都有编号,一式三份,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各一份,学生上交学校盖

章后,要及时地取回剩下的两份,学生在毕业后去各地人事局或人才交流中心报到需要。

2、班主任要跟学生明确一旦签订就业协议书,其档案和户口将全部发往用人单位所在的上

级主管部门。

3、协议书在签订过程中遗失,学生要到报社登报公示,再凭登报的票据由分院提出书面申

请到学校就业办申请补办

此外以下情况可以不签订就业协议书,但是要跟学生明确其档案和户口全部发回生源地(专升本学生除外):

1、如在签订过程中,有部分企业不愿跟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而是以签订劳动合同方式代

替。劳动合同上盖章必须是公司的行政章,不能是部门章。

2、如学生在中途去当兵,并且是在当年毕业的,提供入伍通知书复印件。

3、专升本学生,录取后提供入学通知书复印件。

4、出国的学生,提供出国手续的相关证明复印件,如签证等。

5、自主创业的学生,如该生的公司在工商局注册,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也有各别学生是

在网络上开淘宝店,可以填写《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网店)认定自主创业申请表》,具体相关措施可以上学校就业办网站查看《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网店)进行自主创业认定通知》。

报到证、户口迁移证

学生毕业后学校在每年的7月份左右给学生发两证,学生凭两证到公司或公司所属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报到,有户口迁移证的学生还要到当地的户籍管理中心落户

报到证

报到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由国家教育部直接印刷,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单独签发。毕业生的报到证由省教育厅统一开具。报到证只允许一人一份,由其它部门印制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毕业生要妥善保管报到证,不论什么原因,凡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报到证由蓝色上联白色下联组成,上联(淡蓝色)交报到单位,下联(白色)存入学生本人档案。其作用至少有以下六点:

1、报到证是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派遣毕业生的凭证;

2、报到证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的凭证;

3、报到证是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重要文字证明;

4、报到证是任何一个合法的人才中心、档案管理机构接收毕业生档案的证明;

5、报到证是用人单位给毕业生落户、接管档案的重要凭证和依据;

6、报到证是毕业生的干部身份证明。

学生收到报到证后出现的一些事项:

1、遗失。学生一旦出现报到证遗失,及时跟学校联系,做好相关的报到证补办手续,自己

前往省就业指导中心补办。

2、及时办理。一些学生拿到毕业证后没有及时去办理,导致无法落户,一般报到证的有效

期限是两年。

3、报到证改派手续-----改派跟学校不发生关系

省内改派:学生在收到报到证后,如果与原来的公司解除协议,新的公司又要落户,这时就要改派。具体操作流程:学生跟原公司在原来的协议书背面空白处上填写解除协议的意向并盖章,再到新公司也是在协议书的背面空白处填写愿意接受该生意向并盖章,然后再去原公司所属的人事局或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改派的事项,最后到新公司所属的人事局或人才交流中心报到。

省外改派:学生生源属于省外,当时毕业时签约在浙江省,毕业后与原来公司解除协议,想把档案和户口改派到生源地,需要填写《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方案调整审核表》,去省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改派。

后续问题论文 篇6

关键词:安徽;林权改革;后续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6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8-16-0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一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安徽省集体林地面积418.6万hm2,2006年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2010年基本完成“确权发证、减轻赋税、规范流转、搞活经营”的主体改革目标。发证面积342.1万hm2,林权到户率达88%以上。一系列强林惠农政策成为林业加速发展的助推器,林农、林业企业、学术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对林改取得的成效一致认同,比如,安徽省全面取消了检尺费、资源补偿费、采伐设计费、以木还贷金等林业收费项目,调整降低了育林基金征收范围和征收基价,减轻了林农的负担,加大了社会从事林业活动的积极性。安徽省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林业要素市场)81个,林权流转4.4万宗,涉及林地20.1万hm2,林地在确权的基础上实行流转,促进了林业的规模经营。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9万宗,抵押林地面积3.0万hm2,盘活了林地资产,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598个,涉及农户12万户,加大了林农的合作。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林改的持续推进,林业后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的显现出来。

1 安徽林改后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林权单位变小,制约林业规模经营 林权改革后林权分散加速了林业经营的分散,虽然林地可以流转,但林地经营者营造高效优质森林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的意识淡薄,相當部分林农“树会自已长,不用别人造”的老观念根深蒂固,宁可自己不经营,也不愿意流转给他人经营,林业规模化经营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1.2 采伐政策改革滞后,林权激励效果受限 虽然林改后林农成为经营主体,但现行的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审批手续繁琐,造林前的低产低效林分采伐审批以及基地林分的抚育间伐、主伐年龄、采伐指标条件等条条框框的制约,都不能实现林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使得林地生产力与实际林业生产力差距较大,林权改革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1.3 林业要素市场不完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林业要素市场的基本功能尚不齐全,林地、林木流转、林产品产供销信息传播渠道还不够顺畅,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章程不够完善,内部联系紧密性不强,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此外,现有贷款利率与贷款期限及财政补贴制约了林业投融资发展,现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不广不足和保险费率偏高制约了森林火险业务的发展。总之,林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1.4 林权争议扩大影响林区和谐发展 林改后林农和全社会对林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受利益的影响,林经营承包权争议数也随林地价值的飙升和木材行情的上涨而不断增加,再加上历年未解决的历史积案,使得涉林纠纷调处难度加大。此外,林权改革后生态林限制性利用,补偿基金偏低,与商品林收益反差矛盾加大,收益分配矛盾严重制约和影响林区的和谐发展。旧的问题未解决,新的争议又不断出现,且居高不下。

1.5 林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安徽省林产工业集群未形成,林业企业龙头企业少,产品结构不合理,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利用率低的初级加工企业比重过大,产业链较短,带动能力不强,林业产业优势在林权改革后未能完全发挥。

2 安徽林改后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营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政府组织提供服务、舆论宣传加强引导,是扩大林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政府需要增强服务意识,为林农与企业搭桥牵线,引进外地企业和造林大户,同时依法保障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林农的权益,积极引导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造林或林地入股,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组织起来,实现规模经营,解决林农分散经营后,投入规模与投入资金及后续管护等难题,同时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力度,落实政策配套,实现森林资源总量提高。

2.2 加快林木采伐政策改革,调动林业生产积极性 在限额采伐的前提下,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减少中间环节,简化申报审批程序。此外,建议加快实施天然低产低效残次林的改造步伐,在实现林业作为产业经营的同时,从制度上保证林业经营者对林木的处置权。

2.3 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按照融信息发布、交易实施、中介服务为一体的林业综合性管理与中介服务机构的标准和服务组织网络化的要求,建设林业要素市场,按行业协会专业化、中介机构社会化的要求,加快林业中介组织的建设。建立财政对林业融资、保险的贴息制度,实行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切实解决林农后续管护资金投入的困难,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

2.4 完善生态林保护,理顺收益分配,实现林区安定稳定 引导开展科学利用,增强生态林自我补偿能力,拓宽林业的筹资渠道,提高生态林的补偿标准。通过政府与部门的组织协调,引导利益矛盾双方以协商的形式解决矛盾;加强林木承包费和林地使用费收支的法律宣传和使用监督,通过收益再分配,缓解林业经营主体间的矛盾,确保农村和林区的安定稳定。

2.5 加快产业升级,实施品牌龙头带动战略 通过林业项目带动,提升产业发展集聚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此外,筛选一批龙头企业、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并加以扶持;对品牌优势明显的企业和产品,积极鼓励和指导其创品牌并予以扶持。通过龙头带动,实行品牌效应,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3 结语

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林权改革后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必须要通过统筹兼顾、持续深化林权配套改革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贾治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我们的几点启示[J].林业经济,2006(6).

[2]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2484 户林农收入增长的视角[J].林业科学,2008(10).

[3]唐丽影.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1).

[4]唐浩.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5]杨加猛,张智光.集体林权制度后续改革中的共性问题及解决措施[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后续问题论文 篇7

一、概述

三峡水利工程于1994年开始动工,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弱,对三峡工程的建设缺乏资金支持,所以三峡地区移民资金多由募集到的三峡工程建设资金、发电收入、银行贷款所组成。三峡工程对库区移民专项资金的管理十分严格,在资金管理方面由公司对资金进行统一的规划,实施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方式使得资金的使用权得到分化并充分实现专款专用。库区移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库区移民,保障移民的生活,但同时也服务于三峡工程的建设。由于三峡移民专项资金的来源和用途较为特殊,三峡移民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呈现出法定性、强制性、时间长、对象范围广等特点。

三峡后续规划工作与2011年开始逐步开展,后续规划工作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库区移民,还包括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的移民和长江中下游受影响区的相关问题等,三峡后续规划工作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加具体,一共涉及四个省市的39个规划项目,其资金来源改为主要由中央的财政补助和地方财政资金两个部分组成,大大降低了社会资产的占有率。

二、三峡后续规划工作专项资金的审计特点

(一)审计内容具体化、丰富化

三峡后续规划工作所涉及的项目及范围更加广泛,涵盖了社会、人文、环境、经济等多个领域,这使得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审计工作在履行财政资金监督职能的同时还要围绕三峡库区发展的主线实现三峡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审计为三峡建设带来的积极作用。审计具体内容包括: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充分保障移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质灾害的防治,解决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农业综合开发,选择更适合库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交通港口设施,发掘三峡工程的剩余价值,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一系列项目。

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的审计内容要求: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三峡后续规划工作放在社会视角下,围绕政府这个中心点,充分发挥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工作,积极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实现三峡后续规划移民安稳致富、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等总体目标。

(二)审计主体多元化,涵盖范围广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后续工作总体大纲》以及《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实施计划》要求,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由地方财政部门进行预算管理,实施项目的资金收入纳入地方财政进行预算的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需要地方财政审批拨付,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与地方财政预算审计一样纳入地方审计机关的监督范围,从国家审计到地方审计机关逐一进行审计,这使得三峡库区专项资金的审计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三峡库区移民资金延续了以往单位项目法人的管理模式,地方移民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并对移民专项资金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针对移民大型项目的资金管理则由省级移民主管部门进行,移民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主要由国家审计和国家授权的地方审计机构完成。

(三)审计类型多样化,目标明确

三峡后续规划的工作内容范围更加广泛,这就势必使得审计内容也增多,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的审计具体包括了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单一项目专项资金的审计、项目效益审计等。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其审计目标仍然是围绕项目的实施效果展开的,重点解决三峡库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着力打造三峡库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补助作用的同时加大地方政府对三峡项目的资金规划工作,实现项目资金安全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政府深入贯彻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审计的目标要更加明确,积极推动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的审计方法

三峡工程是国家发展中的重点工程,随着国务院对《三峡后续工作实施规划编制大纲》的批复,三峡后续规划工作开始逐步进行,三峡后续规划呈现出所涉及的项目众多、资金数量大、建设工程量大、耗费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在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及时反思工作对项目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促进项目规划的科学性。这要求审计部门要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果,对项目专项资金进行严格把关,推动库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对三峡后续规划工作的开展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实现审计目标

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前提,它可以提供较为完善的审计方法,顺利通过各项评价指标(包括合规性审计评价指标和效益型审计评价指标)。由于三峡后期规划的特殊性,对于审计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注意:不仅要遵循整体的法律基准,还要引入专门针对三峡特点的标准,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方面,审计评价体系的标准要包括国务院或省、市下达的规划、方案、暂行条令等,如《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实施规划》、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在具体实施期间根据三峡的实际情况调整和细化。另一方面,注重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及生态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的评价需要从大的方面来审计,所涉及的主要是项目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效果,具有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率、收入水平等指标来间接反映。社会效益指标更多的是反映群众的民生问题,可量化指标包括失业及养老保险投保率、再就业率等。生态效益指标所涉及的就是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之余要更多的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二)推动审计资源集约化,实现资源统筹

审计资源集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审计三峡的四个级别(国家审计署、省(市)、市、县)当中,审计资源集约化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审计和漏审计的现象发生。审计资源集约化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审计资源集约化会将总的权利收归到最高领导层,通过最高领导层的组织和计划,将任务分配给下属机关,自身可以随机跟踪审计某一地方,进行监督。其二,充分发挥社会中介审计组织的力量,解决人员缺少、成本较高的问题,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其三,通过资金监督做到所有信息互通共享,避免徇私舞弊,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各种审计类型的应用,保障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各种审计类型的综合应用可以保证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三峡后续的工作规划多且繁杂,很多情况下会出现项目覆盖的现象,由于审计的力量十分有限,不单单是对三峡的审计,其余项目的审计我们都无法保证审计的全面性,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多种审计类型综合应用来提高审计监督的力度。具体做法:一以国家最高审计组的工作部署为中心,开展全面的资金审计工作。二通过资金预算管理来间接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三根据三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资金审计。

四、结语

三峡库区后续规划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笔者通过分析现阶段三峡库区后续资金审计的工作现状,对如何进行后续审计工作、建立完善的审计体系进行了思考,以期为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实践提供基础。

摘要:随着三峡后续规划工作的开展,三峡库区的后续规划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为促进三峡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三峡移民、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等规划项目,充分发挥三峡后续规划的作用,笔者根据三峡库区后续工作的新特点和库区内的发展现状,对三峡后续规划的专项资金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问题

参考文献

[1]车纲.试论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创新[J].审计月刊,2006(22).

[2]夏开良.三峡工程移民资金监管工作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三峡建设,2008(01).

后续问题论文 篇8

滴灌利用管道系统供水, 使灌溉水成滴状, 缓慢、均匀、定时、定量地滴灌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域, 地膜覆盖则进一步减少了作物棵间水分的蒸发[1]。这种灌溉使农业用水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大水漫灌转向了浸润式灌溉, 每个滴头的浸润半径保持在40厘米~50厘米之间, 使作物主要根系区的土壤始终保持在最优含水状态, 土壤不板结, 团粒不破坏, 有很好的节水和改造土壤、压盐碱的作用;二是由浇水变为浇作物, 田间无垄, 作物棵间无积水, 水滴顺着滴孔直达作物根系, 加上地膜覆盖, 大大减少了作物棵间的水分蒸发,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节水率可达到50%~75%;三是从单一浇水转向了浇营养液, 化肥的利用率比传统施肥提高了40%~50%。

目前, 宁夏回族自治区膜下滴灌发展的势头虽然良好, 但还完全依赖于项目的支撑, 许多工程建成后头两年还能维持运行, 后期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 工程不能持续发挥作用,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换滴管带和地膜是消耗品, 不能重复利用

膜下滴灌工程由配套水源、地下输水管道、出地桩、地面PE辅助管、滴灌带和地膜六部分组成, 前四部分均为永久性建筑物, 可连续多年重复使用, 滴管带和地膜则是消耗品, 特别是大田作物种植, 一般都配套使用期为一年的滴灌带, 要维持工程运行, 每年都必须更换滴管带和地膜。一般来说, 工程建成后的首次滴灌带配套由项目投资来完成, 以后均要求由受益种植农户自己来解决。

农业是弱质产业, 效益相对较低, 农民作为农业的经营主体, 收入水平也较低, 而实施膜下滴灌的一次性投入又较高, 一亩地配套滴灌带的长度为700米左右, 当前市场价0.28元/米, 亩均滴灌带投入196元, 每亩地覆膜5千克, 每千克15元, 亩均地膜投入75元, 两项合计为271元, 如果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 工程难以维持运行。

二、节水效益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经济利益

膜下滴灌的最大效益在节水、扩灌方面, 突出的是工程水资源、土地经营的整体效益。由于水资源、土地使用权属等方面的问题, 有的工程并不一定有扩灌的条件和可能, 扩灌的效益也并不一定完全属于个体种植农户, 如果工程的节水效益不能及时转化为种植经营户的现实经济利益时, 维持工程的持续运行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三、农业种植和膜下滴灌效益不突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的劳动力在逐渐减少, 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如果农业种植和膜下滴灌不能实现效益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不能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依靠时, 种植农户就会失去兴趣, 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产业方面, 工程的运行也会难以维持。

四、膜下滴灌目前还处于示范推广阶段, 农民对技术掌握有限

膜下滴灌工程由六大部分组成,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只要了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膜下滴灌目前还处于示范推广阶段, 使用技术还没有完全被大多数农民所掌握, 加上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 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实际运用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 工程就会被停用。

五、膜下滴灌管理水平跟不上

膜下滴灌是农业节水技术措施和水利工程节水措施的有效组合, 是现代农业的体现, 强调的是多种先进农业技术的组装和配套, 突出的是技术合成后的整体功效。设备选型、技术合成方式、经营模式、工程布局、作物种类、种植结构、管理水平等任何一个关键点上的一个小问题都会对工程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打不破地界、分散经营, 工程覆盖区不能实现统一的种植、灌溉和管理;各种技术措施得不到有效的整合;管理水平跟不上, 膜下滴灌工程的效益大打折扣, 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缺水是宁夏中部干旱带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农业节水势在必行, 全面推广膜下滴灌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 当前这项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需要政府尽快研究解决, 当务之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㈠走出去, 请进来, 学习外省先进技术学习新疆发展膜下滴灌的一些先进经验, 解决种植农户购置滴灌带和地膜的资金投入问题, 建议政府把滴管带和地膜纳入农资补贴范围, 种植户适当自筹, 向指定的供货商提交旧的地膜和滴管带换取新产品, 建立起扶持膜下滴灌发展的长效机制。

㈡完善管理制度, 落实管理责任县、乡、村都要成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和协会, 完善工程管理制度, 落实各项管理责任, 每一处工程都要明确具体的管理人员, 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费收缴制度、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维修管理制度, 确保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的持久发挥。

㈢加强各部门的指导工作水利、农业部门要整合技术力量, 从种植布局到运行管理要全程跟踪服务, 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积极开展技术援助和服务。强化村、组、协会的协调服务, 部门联动, 上下互动, 才能发挥技术装配的优势, 突出工程的整体效能。

㈣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到大户或公司手上, 便于统一种植、灌溉, 管理和经营, 有利于膜下滴灌种植效益的发挥。

㈤大力推广新技术特别是覆膜、铺带、种植于一体的条播机、滴灌自动反冲洗过滤装置和其他一些先进农业种植技术, 发展高标准的现代农业, 既要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 又要把广大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试论石油开采后续问题的解决方案 篇9

1石油开采的后续问题分析

石油开采过程中, 对于该战略物质的应用应充分重视起来, 社会经济在发展, 石油需求量在攀升, 两者共同作用下, 就需要做好石油的开采与后续工作的协调。近年来, 石油污染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与重视, 越来越多的污染情况需要进行治理。就我国而言, 石油开采的水文地质污染十分严重, 归结起来,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对水体的污染。在开采石油的过程当中, 会有大量含油废水的产生, 其中含有大量悬浮物与石油, 如对这些废水处理不彻底或未经处理就加以排放, 会严重影响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食物链作用下, 动植物会将这些被污染的水吸收, 严重影响到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 如用被污染的水灌溉庄稼, 便会污染到土壤; (2) 污染土壤环境, 该污染主要指的是钻井、洗井、试井、采油、修井等环节中的落地原油及固体废弃物。石油一旦对土壤构成污染, 便会改变多项环境要素, 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土壤中能够聚集的石油烃, 通常为高分子结垢, 其以粘膜形式附着于植物根系, 造成根系腐烂; (3) 影响地表植被。石油的开采过程是一个不断挖掘底层油藏的过程, 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来讲, 蒿草灌木在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石油的开采会引起地表的剥离现象, 其对于植被的破坏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

2石油开采后续问题的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对后续问题的分析, 可以看出对水文地质的污染是石油开采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 需要努力开展落实, 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1建立完善的水文地质环境检测网

油田开采企业应当建立能够覆盖其整个水文地质的环境监测网, 其涉及范围从自身所在地延伸至相对完整的区域。通过针对地下水的定期取样, 来对地下水采油污染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 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或事故, 需进行及时快速的报告。 同时, 还需进行综合地上、地下的一体化监控, 通过先进地面沉降网络的建立, 结核GPS技术, 选取敏感地区来开展定期的沉降监测, 来获得相应的数据。后基于对地面沉降机理的研究和这些数据的支持, 来完成地面沉降预警系统的建立, 以更好地检测水文地质情况。

2.2控制废水水质, 确保其达标排放

废水的不达标排放是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必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 确保废水的达标排放。同时, 开展积极的污水处理, 是对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关键所在。通过污水处理厂或其他环境工程的兴建, 来对污水进行处理, 污染经处理后以质量为依据, 来应用于不同领域。当污水深入含水层但并未进入水源地时, 可采取截流或堵塞措施, 来将污染源切断, 以规避污染物质的迁移或弥散。且在截流措施的应用时, 应对净化与出路问题进行考虑。

2.3做好地表环境优化

对于已经形成地面沉降的地区, 应当通过加强植被种植的方式, 来对地表水土环境进行优化, 以建立起地上水、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同时, 对于采油区域, 应通过种树种草的方式, 来对土壤进行保护和净化。对于已经污染的土地不能着急种植蔬菜、粮食等, 且需要对落地泥浆和原油作回收处理, 这既是资源的回收, 也是对环境的保护。此外, 从用地方式来看, 临时用地的植被可通过自然和人工恢复, 永久性用地则由人工生态系统完全替代, 这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被覆盖率, 但是会弱化生态系统功能。因此, 我们还需要从源头着手, 尽可能地减少石油开采对地表环境的污染。

2.4做好对输油管道的防腐维保, 降低原油泄漏

井场内设置井控装置, 如防喷器等, 在井口及其周围设置边沟、防溅盒和刮油器, 并进行防渗设施的铺设, 以对溅落原油进行收集。对于落地原油和维修、洗井所产生的含油污水, 应当于统一地点进行处理。将井场内的雨水、采油污水、落地油进行收集, 通过油水分离与过滤操作, 回收污油, 全部污水则经注水井作回注处理。

2.5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引入HSE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来尽可能地降低各环节当中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对钻井、采油等作业实行清洁生产。此外, 强化对落地原油的针对性管理, 控制污染范围于井场范围当中。通过水质监测网的建立, 来逐步形成完善的监测体系, 以实时掌握区域内地表、地下水的污染的动态特征与污染变化, 并重点监测重污染地区, 从而为水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的支持和依据。此外, 新技术的探索也应成为管理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而为石油开采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结语

石油开采的污染及危害是巨大的, 既然石油的开采是必须的, 我们就需要务必将其后续工作做好。上述方案是现有技术与经验的总结, 后续我们还要在石油开采后续问题的解决上不断探究, 从而将其污染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让水文地质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马玲.浅析当前中国石油开采的现状及其措施[J].理论探讨.2015 (1) .

[2]郭薇.石油开采应提防那些环境问题[J].中国环境报.2012 (8) .

浅谈石油开采后续问题的解决方案 篇10

1在石油开采工作中, 我们需要充分重视该战略物质的应用, 毕竟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物质,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社会的经济发展, 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的提升, 这就需要落实好石油开采及其开采后的协调工作。

在当下经济发展趋势中, 我们可以看到石油开采量不断的提升。从传统的陆地开采逐渐普及到海洋开采, 随着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 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污染情况也越来越多, 这就需要做好石油开采的污染处理工作, 针对其污染问题展开治理。随着石油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 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 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石油开采的污染治理处理工作, 目前来说, 我国的石油开采环境地质污染问题是严重的, 为了提升石油工作的应用质量, 需要更好的进行石油开采工作效益的提升。

2在地下石油的应用过程中, 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开采, 这需要保证石油开采设备的应用, 从而避免其设备架设施工过程中的对于其开采范围内地表植物的破坏。因为如果不注意钻井工作的技术, 就很容易导致地下土壤及其岩石层的松动。特别是在风力侵蚀影响, 开采区域范围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风蚀情况, 从而导致土地的沙化, 更不利于石油开采地区的地貌保全。为了更好的降低其影响, 我们需要注意到石油开采与地址环境的关系, 进行相关措施的采取, 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

二、石油后续工作方案的优化

1石油开采完毕后, 需要进行炼制, 从而保证成品油的加工。在石油炼制过程中, 需要进行厂房的建设, 这就需要做好加工场地的环境保护工作。由于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的存在, 会影响到生产场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做好石油的运输工作。由于石油管道线路的较大工程量, 沿线植物破坏, 也会导致土层的松软性。再加上风力侵蚀的影响, 输送管道的四周地貌会出现严重的变化, 这就需要进行谨慎的思考, 重视输油管道四周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

在上述工作中, 也可以看到输油管道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情况。这种分布保持一定的规律, 这个工作阶段, 与输油管道的分布情况是一致性。但是实际工作中, 由于输油管道的面广、多点、线长等情况, 输油管道的沿线工作中, 如果不注意工作方式, 会出现大量的水土流失情况。这是由于石油管道线路的挖掘会影响到线路沿线的土层疏松情况, 从而影响了线路沿线的正常水土保持, 如果这个环节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就会出现该运输导线的地标植物的破坏情况, 从而进一步的影响了植物吸水功能及其固体功能。在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下, 那些已经松散的地表土的流水侵蚀情况会逐渐加重。

在石油开采应用中, 由于油田的特殊性质, 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 或者不注意方式, 就出现一系列的含油废水, 废水中的物质是悬浮物及其石油, 这些物质都是污染物, 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排放及清理, 如果不能做好这些环节, 就会出现运输线路的水土流失加重。就会严重威胁到地表水及地下水。一旦植物通过水源食物链进行吸收, 就会出现不同环节的食物链沉积情况, 从而影响到人体及其动植物的健康性, 更不利于作物的产量的提升。

在石油开采环节中, 导致其土壤的石油污染, 从而影响了多种环境要素的改变, 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石油污染更会影响到土壤, 其通过通透性, 使其植物根系覆盖一层粘膜, 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及其吸收, 严重的会出现根系的腐烂情况。这就需要进行采油区的树种种植工作, 保证土壤的净化, 避免石油的继续污染。

一般情况下, 石油开采会影响到水土流失, 这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是影响到其井场、道路、油气管道等, 更容易破坏其土壤主体构型。影响其土壤通气及其透水。如果不加以控制, 就会导致地表的改变, 影响地面坡度的原地貌特征, 破坏其地表的土壤结构, 不利于地表植物的生存。并且这种情况, 也容易导致松动土体岩性物质地表的裸露, 再加上这种工程破坏了原有水保设施, 更不利于土地水土流失情况的减少。如果这个环节得不到根治, 就会导致其周边地区的恶性循环破坏。

在石油开采工作实践中, 水土流失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样可以避免周边地区的恶性循环破坏情况。这就需要进行井场平整、油气管道的开挖等的协调, 但是这些工作环节也会出现土体的移动, 加上土方的任意堆放情况, 如果不能进行相关护栏措施的应用, 就会导致疏松的土方的随坡而下, 这就导致暴雨冲刷情况下的崩塌情况, 这就严重的加速了地面的侵蚀情况, 如果再受到风力的影响, 该区域环境质量会明显的下降。

3在石油开采应用中, 如果不能确保技术的合理性, 地层油藏也会出现不合理的挖掘情况, 也就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的活动, 使原先难以进入的地区更容易进入, 有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灌木、蒿草等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破坏了这些植物, 是不利于当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的, 由于地表的剥离, 更容易出现植被的破坏情况, 导致其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从用地性来说, 集输管道呈现的是线性影响, 这种影响远远的大于点状影响。这种影响虽然可以进行人工植树种草缓解。

结语

通过对石油开采后续工作方案的应用, 更有利于降低石油开采后的环境污染问题, 更有利于提升石油开采的应用效益。

摘要:在我国的能源体系中, 石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是石油的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 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我国的石油资源需求是比较高的。在石油资源的应用过程中, 不仅要进行技术的严格标准, 也要把握好石油开采的后续工作, 从而更好的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石油开采后续工作的应用中, 需要注意到开采环节、运输环节、加工环节、使用环节等问题, 这里面有开采不合理的问题, 也有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 都需要我们进行石油开采后续工作体系的健全, 从而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 这就需要进行石油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的分析。

关键词:石油开采,污染,石油勘探,运输,石油加工,风力作用

参考文献

[1]奚震.石油装备:海外市场更广阔[J].中国石化, 2011 (02) .

[2]王定亚, 王进全.浅谈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石油机械, 2009 (09) .

后续问题论文 篇11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问题;对策

1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取得的成效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平行岭谷西部中段,境内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呈“三山两槽”“川”字型排列,属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积温5496℃,年日照1146小时,年均降雨量1256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无霜期277天。大竹县是全省25个后续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自2009年启动退耕还林后續产业建设以来,从规划、设计、实施、验收、资金等方面享受国家对该项目的优惠政策,在全县40个乡镇共完成后续产业12万亩,基本实现绿化、生态、产业“三赢”目标。

1.1 生态效益明显

增加了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人居环境得到美化,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水质,净化空气。

1.2 经济效益初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二郎乡、双拱乡、蒲包乡成片发展优质香椿4.5万余亩,椿芽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2013年全县鲜活椿芽4000余吨,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社会效益凸显

实现了“三个转变”:由过去以生态建设为主向巩固成果和关注民生转变,由过去林业部门单一责任主体向多个部门及社会各界协作推进转变,由过去单纯钱粮补助向全面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转变。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建设标准偏低

受市场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后续产业建设补助标准偏低,农民积极性不高,施工难度大,应提高补助标准。

2.2 劳动力较为短缺

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有的举家外出,部分项目只能雇佣社会劳动力实施,但与“资金不能列支劳务支出”相矛盾,建议将劳务支出纳入工程支出范畴。

2.3 无工作经费

基层林业站无工作经费,资金缺口大,工作难以开展。基层林业站肩负发展、保护、服务等多种职能,而后续产业发展大部分工作都是基层林业站负责组织实施,造成一些技术人员力不从心,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工作经费及办公设施的投入。

2.4 规划欠科学

后续产业量大面广,农户多,任务重,时间紧,土壤结构复杂。在规划中,部分地方没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而是搞“一刀切”,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有的项目规划不切实际,需要加以调整和改革。在一些经果林苗木采购中,没有经过充分考察、论证,盲目引进品质低劣品种,挫伤农民积极性。

3 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3.1 重点扶持

一是落实有利于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上,结合实际制定扶持政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展现代林业产业。三是加大财政投入,除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项目资金外,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林业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基地建设、种苗补助。四是切实用好林业项目资金,特别是产业发展资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资金要用到刀刃上。

3.2 科技支撑

积极开展科技推广富民行动。一研、产、销相结合,利用院县结合平台,将最新培育品种和科学栽培同实际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规范栽培技术,确保建设质量,加大市场供求调查,科学把握市场销售动态,确保产品市场保有率。二组织技术培训,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实行片区技术包干责任制,大力推广普及丰产栽培、品种改良、良种繁育、林产品加工转化和保鲜储藏等实用技术。

3.3 突出特色

围绕“明确重点,发挥优势,突出特点,加强发展”总体思路,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培育。要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加快发展短期工业原料林、竹林和以香椿、核桃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优质香椿、优质竹林特色产业。一是借助“中国香椿第一县”名牌效应,抓好香椿基地建设,打响“巴山红”香椿品牌。二是按照“生态立竹,科技兴竹,体制护竹,加工强竹”的产业发展战略,对白夹竹实施丰产管理,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实现竹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3.4 建管并重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护,确保“建好一个,管护一个,发挥一个”效益。一是落实责任,部门、乡镇、村组和实施方各司其职,实行技术员“一对一”或“多对一”驻地负责制。二是把好“三道关口”,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把好“进口关”,保证苗木质量;把好“监督关”,确保施工质量;把好“管护关”,确保无人畜践踏。三是抓好病虫害防治,有效预防和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6 明确责任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几个问题 篇1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改造,账面价值

固定资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给企业提供服务, 但由于长期使用会有磨损需要有维护支出, 或者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更新改造, 也需要分期计提折旧逐渐收回价值, 甚至有可能计提减值准备, 总之其后续计量内容丰富多彩。本文针对其在后续计量中的几个问题, 结合案例加以归纳, 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固定资产后续计量中若涉及替换某组成部分, 如何迅速地计算出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并进行会计处理?

为防止替换部分的成本与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重复计量, 需要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剔除。但有何简便方法能迅速地计算出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又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目前注会教材没有明确阐述。对此, 笔者的看法是:如果存在替换问题, 说明原被替换部分未单独确认固定资产, 通常也未单独计提折旧, 因此可以依据被替换部分的原值占固定资产整体原值的比重计算出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被替换部分的固定资产可视为提前报废, 而提前报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计入“营业外支出”的, 因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也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属于处置非流动资产的损失。如果被替换部分有变价收入, 则变价收入可先冲减账面价值, 差额部分再计入“营业外支出”。下面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例1:甲公司有一幢办公楼, 原值4 000万元, 已计提折旧1 800万元。该办公楼内原有3部电梯, 原值200万元, 未单独确认固定资产。2014年6月, 甲公司采用出包方式更换办公楼3部电梯, 新电梯购买价款300万元 (含安装费用) , 旧电梯的回收价为20万元。上述款项已通过银行转账收付。

分析:由于电梯没有被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 当它被替换时, 可通过它的原值占房屋原值的比重, 计算出它被替换时的账面价值, 扣掉回收价款后的差额部分计入“营业外支出”, 确认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金额单位:万元, 下同) :

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期间, 是否需要连续计入折旧年限?

固定资产投入更新改造时, 需要暂停计提折旧。当更新改造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需要重新计提折旧。更新改造的期间是否连续计入折旧年限, 目前注会教材没有明确阐述, 只是通过一个例题间接表示需要记入。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因为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时间, 或是它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它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该项资产的有形损耗或无形损耗、法律或类似规定对其的使用限制、预计的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等因素。

笔者认为, 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期间是否需要扣除,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自有的固定资产, 如果是房屋建筑物, 无论是否更新改造, 都会受自然力的侵蚀, 面临有形损耗, 更新改造期间需要连续计算计入折旧年限;如果是机器设备, 由于更新改造暂停了使用, 并没有有形损耗, 改造期间可剔除出来, 不计入折旧年限;如果是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由于租赁期限是确定的, 租赁期间发生的更新改造, 当然应该连续计入折旧年限。

例2:甲公司为提高生产能力, 需对自行建造的生产线进行改扩建。该生产线于2012年12月购入, 原值为120万元, 已计提折旧40万元, 原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 已使用2年。假定改造发生支出60万元, 改造期为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 改造后预计使用寿命延长4年, 折旧方法仍为年限平均法, 不考虑净残值。

分析:生产线改造后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改造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由于改造期间会暂停使用, 并不会导致其有形损耗, 由此改造的6个月不需要计入折旧年限, 不影响剩余使用寿命。2014年应计提的折旧金额为8.75万元[ (120-40+60) ÷ (6-2+4) ÷2]。2014年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但如果前述固定资产不是生产线, 而是房屋建筑物, 由于改造期间仍然存在有形损耗, 因此改造的时间应连续计入折旧年限。假定例2中其他条件不变, 2014年该房屋应计提的折旧额为9.33万元[ (120-40+60) ÷ (6-2.5+4) ÷2], 会计分录略。

例3:甲公司为提高生产能力, 需对融资租入的生产线进行改扩建。该生产线于2012年12月租入, 原值为120万元, 已计提折旧40万元, 已使用2年, 租赁期为6年, 到期需归还设备。假定生产线改造发生支出60万元, 改造期从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 改造后能提高产品产量并降低产品成本, 折旧方法仍为年限平均法, 不考虑净残值。

分析:生产线改造后能提高产品产量并降低产品成本, 改造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虽然改造期间会暂停使用, 并不会导致其有形损耗, 但处在租赁期内, 因此改造的6个月应连续计入折旧年限, 剩余的折旧年限只有3年零6个月了。2014年生产线应计提的折旧金额为20万元[ (120-40+60) ÷ (6-2-0.5) ÷2], 会计分录与例2相似, 不再赘述。

三、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 应分期摊销还是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目前注会教材并未对该内容具体约定, 许多高校教材都将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采用分期摊销的方法进行核算, 即发生时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然后在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较短的期间内, 采用合理的方法摊销。

对此笔者有不同想法: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由于不作为承租人的固定资产核算, 因此改良支出不存在资本化的问题, 但可以采用固定资产费用化的后续支出相似的核算方式:生产车间和行政部门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 发生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 发生时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这样核算一则比较简单, 与固定资产费用化后续支出的核算原则统一;二则“长期待摊费用”实质是已经发生尚待摊销的费用, 并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计入其中并不科学。

例4:乙公司生产车间经营租入生产设备一台, 发生改良支出6万元, 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假定该设备租赁期为4年, 剩余使用年限为5年。

分析: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属于费用化支出, 应采用跟企业固定资产费用化的后续支出相同的核算原则, 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如下:

四、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 如何简捷地计提后续的折旧费用?

笔者认为的简便方法是: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 企业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至可收回金额。此时可直接以减值准备计提时的可收回金额作为基础, 计算剩余使用年限内的年折旧额, 不必考虑减值准备的具体金额大小。因为不管该减值金额是多少, 都要从应计折旧额中扣除。即只要判断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 便可直接以此时的可收回金额作为基础去计算后续的年折旧额。

例5:丙公司A设备原价245 000元, 预计净残值5 000元, 预计使用年限8年, 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假定第4年年末该设备的可收回金额为73 000元, 预计净残值为3 000元, 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均不变。则第5年该设备的年折旧额应为多少?

分析:我们先计算出该设备第4年年末的账面价值=245 000- (245 000-5 000) ÷8×4=125 000 (元) , 而此时的可收回金额为73 000元。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 由此判断设备发生了减值, 账面价值将减至可收回金额。因此此时不需要计算具体的减值金额, 可直接以可收回金额73 000元作为基础, 计算第5年的年折旧额= (73 000-3 000) ÷ (8-4) =17 500 (元) 。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3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上一篇:中国十大国粹下一篇: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