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问题及对策(共12篇)
后续问题及对策 篇1
近年来, 发展农村沼气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项目之一, 先后推出了“沼气国债项目”、“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 建设资金逐年加大, 沼气应用范围也从生活领域延伸至农业生产及沼肥加工等生产领域。但目前的沼气建设工作均注重沼气项目的建设数量, 沼气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1,2,3,4]。
自2003年以来, 安康市汉滨区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超过1.8万口, 然而使用率仅有65%, 许多沼气池被闲置。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户养殖量逐年减少, 导致沼气户发酵原料不足。二是建池户缺乏技术, 不会管理, 无劳动力等。三是后续服务管理跟不上, 造成农户无法正常使用。针对目前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 以为我国农村沼气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1 安康市汉滨区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现状
按照陕西省农业厅倡导的“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建管结合、有偿服务、肥气并举、以肥为主、循环发展”的方针, 为积极探索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模式和机制, 已在全区15个乡镇建成了村级沼气后续服务网点85个, 并为当地沼气户及大中型养殖企业提供服务。整个网点建设采取先试点, 再推广的原则, 给每个服务网点配备了1辆抽渣车, 1台抽渣泵, 1套维修工具及沼气配件。每个服务网点都确定1名技术人员, 负责所辖区域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 保证该区域沼气使用率和使用效果, 从而提高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1,2,3]。
2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经费保障, 后续服务建设困难
近几年国家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沼气池的建设, 而后续服务建设只提供了部分设备而无资金投入, 地方政府也对沼气服务扶持力度不大。服务网点普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工作量偏少、机制不活、经费没保障是直接影响服务网点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2.2 没有有效的服务模式
解决沼气池日常使用中的问题, 提高沼气使用率及使用质量已是确保当前沼气建设能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汉滨区虽出现了市场化运作的物业化管理模式及协会式后续服务管理方式, 但没有显现出模式持久的优点和特长, 运行起来比较困难, 随时都有终止服务的可能[5,6,7]。
2.3 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激发
大部分建池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沼气建设的生态、环保和经济效益, 对日常的沼气池管理和维护保养知识缺乏。嫌麻烦不愿管, 无劳动力无人管, 花钱买服务的观念淡薄, 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解。
3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3.1 强化监督管理
能源管理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技术服务人员进行沼气建设、安装、维护、故障排除及沼气综合利用等培训, 并加大对沼气服务网点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 通过制订相关管理办法和服务制度, 严格奖惩措施。此外, 还要建立沼气服务网点维修信息档案, 提高服务水平, 保证服务质量[1,2,3,4,5]。
3.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安康市汉滨区的沼气池大多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当地交通不便, 农民收入水平低, 无法承受沼气服务组织运转和维持所需要的经费, 要开展全方位的沼气服务难度较大。因此, 沼气池进出料、运输及设备维修等需要的资金, 需要各级财政部门予以相应的扶持[1,2,3,4,5]。
同时, 为了使沼气真正成为为农民服务、帮助农民创收的有效手段, 必须引导农民提高对沼气、沼液、沼渣的利用率。通过对农户进行专业培训, 加大沼渣、沼液在养殖业中的利用力度, 也可以将其用作果树、蔬菜的肥料, 对提高果品、蔬菜的产量、质量十分有效;将沼液用于养鱼、浸种, 可以增加农作物抗病力, 以此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提高对沼气服务和管理职能的认识, 加强沼气用户和沼气服务管理体系之间的联系, 促进沼气产业可持续发展[1,2,3,4,5]。
3.3 加强政府领导
沼气服务的对象是个体沼气农户, 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 加以引导。通过各种宣传媒介, 向农户宣传有关沼气的政策、措施、好处, 切实纠正农民的认识偏差, 充分调动沼气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沼气服务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难的问题, 给沼气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结合安康市汉滨区实际, 针对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为农村沼气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沼气,后续服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振楠.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北京农业, 2011 (12) :186-187.
[2]龚家珍, 宋佳春.秀山县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 2011, 5 (3) :76-78.
[3]张明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探索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09 (12) :28-29.
[4]马虎, 杨北桥.宁夏农村沼气服务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沼气, 2010, 28 (6) :42-43.
[5]张茂森.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探索及对策[J].中国林业, 2011 (1) :69.
[6]杜永年.汉台区农村沼气建设与后续服务调研报告[J].汉中科技, 2012 (3) :9-10.
[7]冯竹秀, 仇彩霞.做好农村沼气技工管理工作的建议[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 (1) :67-68.
后续问题及对策 篇2
课题负责人:罗刚
课题撰稿人:徐华先
主要研究人员:欧贤康 徐华先
雷波县地处凉山州与乐山市、宜宾市和云南省交界处,已建的溪落渡水电站就位于我县与云南永善县交界的金沙江下游干流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4076.5米、最低325米,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贫困县,山高谷狭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按照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定,25°以上坡耕地应纳入退耕,那么雷波县90%以上的山地都将退耕。复杂的立地条件和土壤结构以及面积广大的退耕地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不少难题。
自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根据省州安排,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9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41万亩,宜林荒山造林6.3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项目覆盖全县38个乡(镇)、160个村、571个村民小组、18873户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4年以来,国家在此项工程上直接投入已超过3.16亿元,退耕农户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工程的顺利进展为推进省州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工程实施对调整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扶贫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目前工程建设的重心已由大规模实施阶段逐步转变为既要建设又要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同时还要谋求后续产业发展的阶段。
一、雷波县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雷波属高山狭谷地貌,历史上由于“广种薄收”的种植业方式及“木头财政”的大量砍伐林木,形成了大面积的生态脆弱地带,坡度大于25°的耕地就达32万亩左右。在各级部门和退耕农户的共同努力下,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31.6%提高到了38.1%,这在改善地域内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洪涝灾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山绿了、水清了、鸟兽增多了,人们明显的感受到了生存环境的改善。
(二)、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得以转变
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调整农业、林业产业结构,实施“427”发展战略的新思路,全县到“十一五”期末,将达到核桃产业面积90000亩,青椒产业面积250000亩,竹产业面积60000亩。我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培育生态经济型商品林,重点培育兼用树种生态林和工业原料林(麻枫树)。引进以木材原料为主的木材综合加工企业,确保全县小径材的合理利用。搞好青椒、核桃、茶叶等林产品市场建设,支持营销大户、营销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流通主体发展,畅通林产品流通渠道,带动了退耕农户增收致富。
(三)、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退耕还林已成为雷波县有史以来资金投入最多的工程项目,既提高了生态效益,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是惠民最直接的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后,使大批农民从单一的种植业逐步转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等行业,同时国家补助的钱粮直接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补助期的延长,退耕农户还将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四)、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依托城郊乐水湖周边逐步建立起的生态观赏林及锦屏山麓建成的水源涵养林、杉树堡的生态保护林带动了乡村农家乐旅游业迅速发展。马湖省级旅游区、嘛咪泽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溪洛渡大型水电站等的大力开发建设,生态旅游业逐步成为雷波重要的经济支柱。
二、雷波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还不够深入
根据《退耕还林管理条例》的规定,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主体为各级地方政府。而个别乡(镇)对此认识不足,争取退耕指标时积极,而对于项目实施、特别是后期管护则少有问津。一些乡(镇)在退耕还林政策宣传上,讲优惠政策的多,讲责任与义务的少,加之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于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导致部分群众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只注重钱粮兑现,忽视抚育管护,对于成果巩固放任自流,甚至认为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部门的事,致使退耕还林成为林业信访的热点、矛盾的焦点。
(二)、部分退耕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工程质量效益不高
由于工程建设任务重,要求时间紧,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这就难免出现工程布局不尽合理,如小班移位、地块零星、树种选择不够科学,不能适地适树等问题。比如2001年种植的蚕桑,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没有及时争取到资金进行树种更换,致使种植蚕桑这部分退耕地疏于管理,更有甚者将蚕桑连根挖掉复耕。其他生态林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管护没跟上,苗木生长缓慢甚至苗木死亡;还有的农户外出务工,退耕地无人管护,苗木荒芜、病虫祸害,工程效益不明显。
(三)、后续成果管理和发展中的困难
一是部分农户参与后续抚育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比如在金沙江河谷地区,广大农户依然过着广种薄收,勉强维持生计的生活,一旦按规定退耕,势必影响到农户的基本口粮保障。在高山地区种植的日本落叶松、二半山种植的家、柳杉等生态林,国家在延长一个补助周期后仍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期限一到,退耕农户将面临生计问题。二是管护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约束力。按照退耕还林的政策规定,每退耕一亩耕地,每年可获得粮食补助150公斤(折现为每亩240元),生活补助20元。几年过去,退耕还林地植被恢复相对较好,这成了不少放牧者牛羊的好去处,另有部分农户在其他荒山上新开土地进行耕种,名曰轮歇地,造成这里退了那里种,而当地政府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生态保护以及退耕还林建设的成效受到影响。三是缺乏后续管护的实用技术指导和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以及适地适树的更换措施难以跟上。四是工作经费缺乏。我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由于缺乏工作经费,由县林业局垫支的工作经费已高达100多万元。
(四)、支撑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问题
实施退耕还林在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考虑得较多,而通过退耕还林培育和发挥后续特色林业优势,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相对较少。从规划到后续发展的思考和探索还不够,提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金融、科技支撑不力,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成功模式不多,林业产业化机制培育明显滞后。
三、对巩固雷波县退耕还林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由于我县退耕还林任务大,时间跨度长,如何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健康有序地高效实施和发展,确保退耕还林成果“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宣传和督察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各级政府要站在保护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大《 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贯彻执行力度。针对当前群众对退耕还林工程中产生的林业信访的热点、矛盾的焦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解释、矛盾化解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制度和政策落实的督察工作,对在工程建设及政策兑现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进行查处,确保国家政策执行不走样。同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林业管理工作水平,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加大林政案件的查处力度,强化全社会保护和发展林业的意识。明确乡(镇)政府的主体管护责任,鼓励与引导农户在享受国家政策优惠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抚育管护的义务。
(二)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退耕还林目标责任制
为确保地方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好退耕还林的重要职责,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建立退耕农户管理责任制。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把国家补助政策兑现与林木抚育管护结合起来,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建议在总结过去退耕还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雷波县退耕还林目标管理办法》,从退耕还林的组织领导、政策宣传、任务安排、规划设计、合同签约、施工组织、检查验收、张榜公示、政策兑现、责任落实、奖惩办法、经费保障、后期管护等全过程明确规范操作程序。就政策兑现、工程质量、责任奖惩、退耕还林地管理、林木管护工作、档案管理、后续开发等方面制定相关办法。
(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雷波县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植树,但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多年来单纯的强调种草栽树,却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本来就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多条腿走路”,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因此,一是结合雷波县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分析各地生态现状,注意借鉴和吸收经验,科学合理的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不断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二是在保持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 4
失的前提下,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等方式,实行多模式配置、立体经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效益。实践证明,对新造林地未郁闭前科学林粮间作,以耕代抚,以耕促管,有利于促进苗木生长。
1、要注意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建设等举措,提高现有土地的单产和旱涝保收,确保“口粮基地”的安稳,解除农民对发展其他产业的后顾之忧。
2、要注意把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解决好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在谷堆、长河等乡(镇)推广使用节能灶,在西宁河、马颈子河、溜筒河、长河沿岸大力发展小水电,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加快沼气建设,对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区农户自愿进行其他能源改造的给予政策性扶持。
3、要注意把退耕还林与封山禁牧舍饲相结合,加大种草力度,解决牲畜的吃草问题,促进以草养畜。在封山禁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林草牧”模式,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建议制定封山育林具体规划,把地块落实到流域,把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并将嘛咪泽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林业建设项目区、生态公益林、风景名胜区以及河流两岸、公路两旁、水库四周全部纳入封山护林规划,实行造一片林,建一个巡山管护点,派一名护林员、定一项管护制度。
4、要注意把退耕还林与生态移民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农民生产致富之间的矛盾。在部分地区有效地整合项目资金,综合考虑退耕农户的生产、吃饭、烧柴、养畜、增收和生活等长远生计问题。调整种植业结构,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对退耕户进行各种形式的免费培训,使农民增收方式由过去数量扩张型向品种质量效益型转变。
5、加强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由于耕地的减少,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让他们“有事做”,增加经济收入,将成为农民增收的后续特色产业。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主动联系用工单位,有组织的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和技能培训。
(四)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1、建立县级督察兑现机制。严格按国家检查验收标准对历年退耕还林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要坚持“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谁验收,谁签字,谁负 5
责”的工作程序和机制,做到验收标准、验收结果、补助政策、兑现情况“四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直至整改合格方可兑现政策补助。
2、要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护林工作经费。在全县推行个体承包管护模式,以村为单位,由退耕农户推荐1~2名专职或兼职护林员,由受益农民筹集专项管护费,用于退耕还林护林员的开支,节药管护成本。
3、改革和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依法及时核发林权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对大户林场、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所造的人工林,林业部门应优先安排采伐计划,其更新造林纳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给予支持。允许农户依法合理采伐退耕还林地内林木,在有计划采伐的条件下,林业部门免征退耕还林地育林基金和其他规费。建议政策兑现期到满期后,将退耕还林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处理好“生态”与“生计”的关系。
4、加大对林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的投入。应在公益林建设、重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病虫害防治、产业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扶持。另外,区别情况合理确定补偿标准。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新的造林地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有的需多次补植。而选择适地树种又面临种苗补助费用缺乏,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成效。
5、加大退耕还林的科技支撑力度。在林业部门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建议由各类科技协会、林学会牵头,组织农业、科技、畜牧、扶贫开发等部门技术力量,开展退耕还林科技培训和服务活动,着力培养和扶持一批退耕还林科技示范户,推动科技兴林和科技致富。
(五)加大对退耕农户后续产业的扶持,确保后续产业的发展
退耕农户后续产业是巩固成果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和渠道。一是要注意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解决退耕还林政策兑现补助结束以后的后顾之忧,改变过去单纯的“生态林”做法,走“生态+经济”相结合的路子,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如营造核桃、板栗、青(花)椒、竹类等兼用树种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农民对退耕还林的信心,进而发展特色经济。二是加强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为劳动力的转移打好基础,让农民逐渐减少对耕地和政策补助的依赖。可考虑在农村低保改革中,优先将符合条件的退耕农户纳入低 6
保范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切实解决林农最关心的交通问题,降低运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尊重农户意愿,减少传统造林工程带来的规划树种和农户意愿不一致的政府行为矛盾,提高农户的参与程度。退耕还林工程的核心主要是农民自愿改变陡坡耕地的利用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转变为林业,没有农民的自愿参与是行不通的。
经济适用房后续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篇3
[摘 要]
经济适用房的后续管理面临责任主体不清、基本公建配套不到位、物业管理不佳等问题,亟需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上海市闵行区承担着大量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人口导入任务,闵行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实行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对保障房的建设、后续管理等环节直接进行监督,并从检察监督的视角,提出改善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后续管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经济适用房;后续管理;困境;检察监督;对策
[中图分类号] D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3-0048-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经济适用房就是现阶段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效方式。各地特别是一些住房价格较高的大中城市,适度发展经济适用房仍然有着重要意义。不过在经济适用房的后续管理上,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制度规范及管理经验,经济适用房的公共基础配套不到位、物业管理不佳、转租转售等问题逐步显现。本文以上海及上海市闵行区为例作一研究。
一、上海市及上海市闵行区经济适用房概况
(一)经济适用房产生的背景。2005年,我国开始出台保障房政策,此后逐步完善。上海市针对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等公益性保障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提出建立“大型居住社区”的探索,以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民生。预计到“十二五”末,上海市闵行区将承担1440万㎡的“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任务,预计导入40-50万规模本市常住人口。
(二)上海市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情况。上海的经济适用房的集中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本世纪初,上海市政府决策在市郊建设一批以解决中心城旧区改造动迁安置的配套商品房为主的大型居住基地,此类基地全市共建有8个,分布在浦东、闵行、宝山、嘉定四个区。第二阶段,从2008年下半年起,上海市政府的思路从建设“大型居住基地”转变为建设“大型居住社区”,立足于“在郊区建设交通方便、配套良好、价格较低、面对中等收入阶层的大型住宅小区”,在全市确定了8个重点推进的大型居住社区,闵行浦江是其中之一。第三阶段,2010年,上海市政府推广在市郊建设“大型居住社区”思路,确定了第二批23个基地的选址,分布在闵行、浦东、宝山、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崇明等区县。
这一举措在较短时间内满足了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改善住房条件的刚性需求,稳定了房地产市场,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还为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调节收入分配、遏制投机性财富转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上海市闵行区经济适用房后续管理之困境
从入住的房源来看,有市属地块建设的房源,也有闵行区自筹的房源;从入住的人员结构来看,有闵行区本地居民,也有其他区、县导入的居民(比如徐汇区、长宁区);从经济适用房的权属来看,所在地政府和经济适用房的申购者按一定比例共同享有房屋产权,所在地政府拥有40%的房屋产权,申购者拥有60%的房屋产权。这种人员结构的多元化及双重的产权属性,导致经济适用房的供后管理面临一些问题。同时,经济适用房作为新生事物,其在规划和建设之初,就存在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供后管理不完善、退出机制缺失等先天性不足等问题。
(一)属地管理还是属人管理?入住的经济适用房居民到底应当实行属地管理还是属人管理?有相当一部分经济适用房居民是从徐汇区、长宁区等导入的,闵行区的街道、社区对这部分人员的基本情况并不掌握;这些人员居住地、生活区域转移之后,再要求导出区政府进行全方位管理确实勉为其难。但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及服务,如社区、医疗卫生、教育、警力等资源是按照行政区划及人口数量来确定的,需要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如果要全部依靠人口导入地来承担的话,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和人员压力。
(二)基本公建配套不到位。出行难、就医难、日常购物难是经济适用房居民反映最强烈的三个焦点。
一是出行难。经济适用房所在的“大型居住社区”周边公交运力严重不足。
二是就医养老难。配套医疗服务和“大型居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远滞后于住宅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内日常治疗和急救问题凸显。同时,“大型居住社区”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不明确,造成一些老年病人将医院当养老院,客观上又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
三是日常购物难。“大型居住社区”除配套的街坊级商业设施外,没有大型超市和正规商店,群众日常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
(三)物业管理不佳。首先,物业管理公司的确定。目前经济适用房的物业管理是由开发商组织全市范围内招投标确定的,属地政府在确定物业管理公司的程序中只能被动接受,增加了属地政府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的难度。
其次,物业管理费收缴率低。物业管理公司基本采取商业化运营,其经营费用及盈利全部来源于业主缴纳的物业管理费等服务性收入。经济适用房小区居民普遍经济能力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物业管理费收缴率仅能达到50%左右,势必影响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质量,其安保、清洁等服务难以满足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四)经济适用房违规出租、出借。首先,出租、出借行为虽被明令禁止,但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公共配套设施不到位,居民出行、生活不便,出现了部分居民向市区回流的现象。有的居民购买经济适用房申请了银行贷款,每月有还款压力,因此将房屋出租,能够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补贴生活。而经济适用房的出租、出借目前是被市房管局明确禁止的,因其不仅使政府改善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这一目的落空,并且给“大型居住社区”的管理带来困难,但其存在又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和合理性。
其次,违规出租、出借的发现、查处机制尚未完善。经济适用房违规出租、出借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发现、查处困难。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发现、查处机制,物业、居委、派出所或者房屋管理部门到底应当由谁来承担发现违规出租、出借房屋的职责,发现以后如何进行取证,由谁来进行处罚、行政执法权力有无依据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五)经济适用房的退出、回购机制不健全。目前闵行区的经济适用房只有申购机制,退出、回购机制不健全。首先,经济适用房是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由政府公共财政筹集资金建造的,当申购者收入水平提高,经济能力增强后,应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退出,让其他符合条件的人享受住房保障。其次,随着子女的成长、就业,一部分经济适用房申购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这部分家庭有二次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这时其购买的经济适用房应当如何处理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再次,经济适用房申购家庭出现家庭成员死亡、离异等变动时,其申购的经济适用房应当如何处理也是极为现实的问题。
三、检察机关保障房派驻检察官的理论与实践
(一)保障房派驻检察官的理论支撑。首先,这是检察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等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检察机关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发展的新要求。保障房派驻检察官是闵行区检察院主动融入民生,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有益尝试,符合检察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的定位。
其次,符合我国检察权理论。《宪法》将法律监督权赋予检察院来行使,说明检察机关已不单纯是职务犯罪侦查、侦查监督、刑事追诉的机关,而是国家政权架构与社会治理格局中存在的一条救济权利、保障安全、稳定秩序的制度通道。保障房派驻检察官的目的并不是代替房管、安监等部门的行政职能,而是立足于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本职,以检察监督促进公正、公平,实现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再次,符合检察权“延伸”的趋势。保障房派驻检察官一方面是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表明检察权力的社会辐射范围、功能的确正在逐步扩大。只是目前这种“延伸”尚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随着新《刑事诉讼法》和新《民事诉讼法》的实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也需要进行同步修订,以便从法律上确认检察权的边界,赋予检察权延伸以充分的法律依据,避免外界对检察权“延伸”的质疑。
(二)保障房派驻检察官的实践探索。2012年2月,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出台《闵行区保障房建设派驻检察官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通过派驻检察官监督保障房建设、管理工作,深化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预防,确保保障房在建设、申请、供应、管理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公开。
加强对保障房后续管理环节的法律监督,应该成为保障房派驻检察官制度全程工作链中的重要环节。派驻检察官的工作不能仅止步于保障房分配完成即告终止,在保障房的后续管理使用环节,派驻检察官也应协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对保障房实际使用情况的不定期抽检、抽查等措施,加强对保障房后续管理环节的同步监督,确保保障房的制度功能得以实现。
四、检察监督视角下加强和优化经济适用房后续管理的对策
保障房派驻检察官介入经济适用房后续管理环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当以检察监督为视角,以检察建议或者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形式,提出加强和优化经济适用房后续管理的以下对策:
(一)从省市级层面,制定经济适用房社会管理的指导意见,适当下放行政管理权限。积极建议并推动省市级层面,在总结相关地区、板块供后管理经验的同时,制定加强经济适用房社区社会管理的指导意见。针对经济适用房属地政府承担的管理职能与拥有的管理权限、财政支撑严重不足等,建议由市级层面研究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属地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支出;针对“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总体思路与规划设计之间的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建议在规划阶段,省市级职能部门听取属地政府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其一定的话语权,避免供后管理上的职责不清;将规划管理、市政道路、环境保护、市场监管、民生事业等方面的部分行政权限下放给“大型居住社区”属地政府;适当增加属地镇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行政、事业编制,弥补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力量的不足。
(二)加强经济适用房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与业主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经济适用房业主较为关注的问题。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经济适用房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的把关,鼓励优秀物业企业参与管理。建议制定并有效落实物业公司招聘经济适用房居民就业的扶持政策,既解决居民就业,又推动居民对社区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其次,制定对管理业绩良好的物业企业奖励机制;再次,加大经济适用房社区内业主委员会的组建进度,考虑闵行区经济适用房入住率较低和居民自治意识淡漠的现实,房管部门应在业委会组建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三)加大违规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经济适用房管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包括开发商违规和业主违规两方面。建议上升到法律层面,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细则等,对于开发商违规的,比如偷工减料的房屋质量问题、不履行质保义务等的不法行为,进行经济处罚,罚金可定为开发商获取的额外利润的3-5倍,并限制其在其它相关项目上的投标资格等。对于经济适用房业主的骗购、违规出租、出售等行为,取消其在10年内或者终身再次申购或租赁各类保障性住房的资格。
(四)建立经济适用房小区扣分管理机制,遏制违规出租、群租。不建议放开禁止出租的规定。应建立扣分管理机制,具体做法是:由房管部门派驻保障房社区的工作人员会同物业管理部门发现保障房住户危害社区住户安全、破坏社区环境卫生、违章使用房屋等方面的不当行为,并实行扣分制,累计到一定分值,住户将被强制退出保障房供给体系,并在若干年内不得重新申请保障房。将不当行为依情节轻重分为4类:属于轻微违规行为的,每项扣3分;较严重的违规行为,每项扣5分;严重违规行为,每项扣7分;非常严重违规行为,每项扣20分。租户如在两年内被扣分数累计达到20分,租赁合同将被终止。如携带动物随处便溺,弄污公众地方,属于轻微违规行为,将被扣3分;擅自将租住的住房转让、转租、出借、调换的,一经发现,将被扣20分。这一举措能够从源头上遏制“居改非”、违章搭建、转租、群租等不良现象。
(五)尽快建立经济适用房的退出和回购机制。应尽快研究建立经适房的退出机制,规定当申购者的收入水平和资产总额达到一定程度后,政府有权按照市场中间价格优先回购其经适房,使有限的经适房资源重新进入供应环节,为更多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作者杨慧亮系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葛云系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派驻保障房检察官;高飞系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后续问题及对策 篇4
一、合同后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合同的变更项不做及时的变更
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完善, 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在合同的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在不少单位的合同履约过程中, 由于管理部门和主办人员缺乏及时变更的意识, 对应变更的合同内容和合同主体等不做及时变更, 结果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失。
(二) 应当发出的书函 (会议纪要) 没有发出
在履约过程中, 立约双方就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和需重新进行补充约定的事项, 经磋商后达成一致的, 应形成正式书函, 送达双方备案, 以免在以后的合同履约过程中推诿和扯皮, 给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时沟通, 及时将沟通结果形成书函在双方备案, 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 也是有效履约的一种手段, 更是双方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单位和主办人员却容易忽视这一点, 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后, 才悔恨不已, 但已为时已晚。
(三) 不及时办理鉴证和书面移交手续
合同的鉴证和工程完工验收移交是对合同管理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履约能力差或诚信度不高的业主, 做好合同的鉴证和工程完工验收的书面移交手续是非常重要的。否则, 在发生纠纷时就会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 不及时追究责任, 超过了诉讼时效而丧失权利
不及时追究责任, 超过了诉讼时效而丧失权利使企业遭受损失的案例很多, 许多企业在这一方面都得到过教训。譬如法律规定对债权的追诉时效是两年, 超过了诉讼时效就等于放弃债权主张, 也就等于权利人放弃了胜诉权。但许多单位因主管人员疏于管理或单位法人代表或主管人员调离了岗位等, 使原合同的履约情况等信息的传递和掌握出现缺失, 等摸清情况时, 却发现早已过了诉讼时效。
(五) 应当行使的权利没有行使
《合同法》赋予了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 但大多数单位不会行使。譬如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 发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进度款时, 我们就可以采取停工等方式行使抗辩权。但大多数单位因不懂抗辩权, 怕单方面停工要承担违约责任, 结果一味的垫资施工, 致使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 自己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时间一长就会把企业拖垮。
二、合同后续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 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 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 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 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备案, 法人授权委托办法, 合同示范文本管理, 合同专用章管理, 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 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 合同管理人员培训, 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企业只有通过根据《合同法》和相关的法规, 同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 使合同管理做到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 才能保证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等环节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二) 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
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所以, 企业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水平和业务水平。一定要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素质要求, 通过组织考察或公开竞聘等方式将品行端、能力强、业务精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合同管理的岗位上来。另外, 还要做好合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管理。同时还应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他们的责、权、利, 对工作出色的人员给予奖励, 对表现较差的进行处罚和淘汰。
(三) 建立重大合同审查制度
企业的重大合同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合同。从合同的项目论证、对方当事人资信调查、合同谈判、文本起草、修改、签约、履行或变更解除、纠纷处理的全过程, 都应该由企业的合同主管部门参与, 这样可以有效地从程序、法律等环节预防合同条款的不完备或当事人因对法律术语的不甚理解而带来的风险和纠纷的发生, 有效的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 切实做好监督和结算管理
合同签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 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通过监督可以了解单位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 并及时查找影响合同履行的原因, 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协调, 密切配合, 排除阻碍, 从而防止违约的发生, 有效的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另外, 合同结算也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内容, 合同管理部门应该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 严格把好合同的结算关, 必要时可以启动工程款支付复核程序, 及时的发现和弥补项目管理中的出现的漏洞。
(五) 对违约纠纷要及时处理
合同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 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在审查合同时, 一定要对即将约定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要认真推敲, 慎重选择。一旦发生违约情形, 合同管理部门要及时查找原因, 认真谋划对策, 积极采取措施, 全力以赴的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最低限度地减少企业的各种损失。一般来说, 可采取的维权措施主要有协商、申请仲裁和法律诉讼等。
(六) 建立信息化的合同管理体系, 实现合同的动态管理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大, 企业的合同不但会越来越多, 而且会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建立信息化的合同管理体系, 对各类合同进行动态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具体来讲, 合同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合同档案库、合同分析系统、合同网络系统、合同监督系统和索赔管理系统等。企业只有建立了信息化的合同管理体系, 才能实现对合同的订立、履行、监督、检查的动态管理。
三、结语
合同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和签约的过程, 而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管理过程更是一个复杂而至关重要的环节。企业切实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 不但能够有利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有效的规避风险, 而且能够彰显诚信, 提升企业的品牌和形象, 使企业更加牢固地立足市场, 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经济合同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一种法律保障, 合同管理是企业为了有效履行约定, 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手段。本文就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在合同后续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经济管理,合同管理,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蔡云.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完善[J].建筑经济, 2007.
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续问题 篇5
土地是归国家所有,一般说的使用年限70年就是指住宅用地的使用年限,这是土地出让过程中确定的(商业用地40年,综合用地50年,住宅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实际上,现在商品房的土地实际使用年限很少有70年的,大部分在30~60年左右。因为使用年限是从国家出让时开始计算,加上开发周期,最短也得1~2年,到你手里使用年限就不到70了,如果开发商再囤积一段时间或者几经转手就更短了,况且住宅楼的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的幅度,房屋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便不能再用了。70年后,国家有权收回土地移作他用,但必须对你的房屋进行补偿。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补交土地出让金,继续享有土地使用权。
在我国法律规定中,“土地使用权”与“房屋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居住用地70年,70年土地使用权期满后,土地收归国有,地上建筑物仍虽然属于业主所有。如果再次申请土地使用权,则应该根据当时的地价水平,补交土地出让金。
根据这一条例,购房人取得的商品房使用权限必须也只能建立在70年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而房屋开发商从土地管理部门获得土地批租权后,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通。商品住宅从开发到销售的周期一般在1~3年,房产产权的实际寿命就随着开发商开发住宅时间长短而缩短。如果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日期与开发商出售房产的日期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尤其是一些烂尾楼改造的项目,购房者必然面临明显的房产产权期限缩水。矛盾已经触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土地证到期是否需要续期?如何续期?土地证到底导致二手房过户暂停的扯皮问题如何解决? 市场倒闭下,一道数年来被有意无意忽视的必要答题摆上了台面,中国房产市场几十年后不得不面对的房屋与土地产权矛盾,正经温州之手前置化,公开化。妥善解决温州土地产权问题,即是求解几十年后的全国性问题,这是对决策部门的一次大考验。
我认为,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土地证到期后续期应交费。土地的使用权应始终掌握在国家的手里,若土地归个人所有可自由交换买卖,一则人均分地是个大问题,如何分,每个人分得的面积及位置好坏如何配置?二则土地权归个人所有不利于国家政策的实施,例如动迁拆迁钉子户问题将更为严重,如果有利国利民的政策要实施 比如建设一些公共设施,土地的拥有者若心怀不轨趁机宰政府,将带来很大的不便。既然土地应为国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土地都是国家和集体所有,因此国家和集体就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国家将土地有偿出让给开发商,开发商就在地上建造房屋,当我们购买了地上建筑房屋后,就拥有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根据开发类型分为不同的期限,民用住宅用地权属年限最高为70年,工业用建筑用地和综合类用地最高为50年,商用建筑用地最高为40年。
而我们购买的地上建筑(房屋)就拥有房屋的所有权,房屋咋支配就由你说了算。因此房屋所有权是属于个人产权,是私有财产权的一种,受宪法保护,其年限是永久的。
结论:土地使用权有期限,但你的房屋的所有权是没有期限的,永久属于你个人。其次,那土地使用权到期后,房子咋处理?
处理方法:
1、土地使用者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交续期申请书,除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收回的,应当予以批准。获得批准续期的,重新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支付土地有偿使用费。这样,你的房产所有权便得以延续。当然,变成危房强制拆除的除外。
2、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的,土地使用权和地上房产由国家无偿收回。房屋所有权也就自然消失。
3、土地使用者提出续期申请,根据法律规定没有批准续期的(即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国家无偿收回,但对于地上房产,根据收回时的残余价值给予相应补偿。
法律解释:
《物权法》明确了公私财产的平等受保护权。我国规定住宅用地的最高年限70年;商业用地40(有特殊50年限);综合用地50年。现已明确,届满自动续期。续费按当时的1%—10%来增收(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需要届满期前一年申请续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二条和《物权法》第一百四十九条有相关规定内容。补的费用不会超过5位数。
第二十二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至迟于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除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该幅土地的,应当予以批准。经批准准予续期的,应当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照规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一百四十九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
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另外,70年房屋产权是从开发商拿地备案的时候就开始算的,建议买房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很多时候说的是70年产权,但往往是没有那么长的,先不说开发的一个周期,一般开发商拿了地是不会马上开始动工的,基本上要过几年的时间。比如开发商获地的时间是2016年,房屋建成销售是2018年,你买房搬入市2019年。那土地使用权就已经没有70年了。期限就是2016+70=2086年。
结论:不管几十年,到期了就交点钱申请土地使用权续期,继续住,房子可是自己私有的。如果不续期,就无偿收回。如果房子属于危房、强拆等,那就拿补偿。第三,别太纠结70年。房屋寿命都不长。
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而我国却只有25-50年,所以70年产权也就没多大影响了。土地使用权期限不到就要涉及到拆迁,对于购房者来讲,其实有好处也坏处。坏处是辛苦还贷30年,结果享受不了多久就该换房了。好处你们懂的。
后续问题及对策 篇6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员 后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6
一、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中所呈现的主要问题
1、高校对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当前形式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迈进,各高校把工作的重心都转移到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学生的就业问题等层面上,对党建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及有效投入。且各高校在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大多数高校都把党建工作的重心放在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上,而对已经发展入党學生的后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已经发展入党的学生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在学生群体中不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人员配比严重失衡
“目前,各高校学生党员的比例达到6%一8%,有的甚至更高,而从事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力量却非常薄弱”[1]。各高校二级学院的党建工作人员普遍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不但要负责本年级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还要负责本院系动辄上千名学生的组织考察、培养、发展、监督和后续教育工作。因此,用于指导学生党建活动的时间较少,显然无法将工作规范化和细致化。并且,绝大多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人员在年龄上较年轻,阅历浅,思想积淀不足,有的党建工作人员所学专业非思政教育方面,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效果。
3、高校对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方法缺乏吸引力
当前,各高校对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中,教育内容枯燥单一,教育方式方法陈旧老套,普遍还是通过各种讲座、宣读书面资料、党员活动等形式开展教育。只侧重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不能很好的贴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突出。并且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党员后续教育,内容形式空洞乏力,对学生党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造成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现实意义
1、加强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是永葆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党组织长期教育和培育的结果,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党员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实现在思想上入党。大学生党员正处于学习的黄金年龄,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党性修养,同时让他们拥有党员意识和群众基础, 使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确保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加强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是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客观需求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参与者和实践者,通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中央作出的仍然有效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我们都要一以贯之地贯彻”[2]。因此,以加强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为载体,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和服务精神,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中的引领和模范作用。“以点带面,以面围点”,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对策
1、与时俱进,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不断创新、拓展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平台和载体。在坚持“集中党课培训”、“三会一课”等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党建工作应主动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利用微信、微博、专业的党建网站、QQ等网络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网络化模式,全面铺开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做到全覆盖。推动教师、党员、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打造互动学习网络。
2、健全组织机构,构建高素质的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团队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高校基层党组织队伍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专业队伍, 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党组织机构,并把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体系中来,并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并且,高校应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责任感与使命感强、工作能力较高的团队来专门进行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团队可由专业教师、辅导员、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党员共同构成。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团队的政治素质以及相关的理论水平,通过各类培训、时事热点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意识,用正确的“三观”来引导大学生党员。
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 只有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 不断完善学生党员学习、考评和监督机制, 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形式和载体,才能打开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壮大高校党员队伍的力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武平.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
后续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 临洮县依托中央投资农村沼气项目, 积极推进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 不断完善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在乡村服务网点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六个一”标准 (即一处服务场所、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一台秸秆粉碎机或抽液泵) , 累计建成乡村服务网点100处, 每个网点都配备一名沼气维管员, 做到了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配件、有原料;每个服务网点都达到了可为200户~300户沼气用户服务的能力。
在建设服务网点的同时, 临洮县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完善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体系、机制。一是县农村能源管理办公室将各乡镇的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建设工作分解到技术人员, 由技术人员具体负责指导乡镇开展工作;每个乡镇确定一名能源专干, 负责本乡镇农村沼气建设和后续服务管理工作。二是根据全县农村沼气项目农户布局, 每100户~200户项目农户招聘确定一名沼气维管员, 负责联络、协调和帮助农户解决沼气使用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三是县上成立农村沼气配件服务站, 开设了沼气服务热线, 在每个乡镇设立沼气配件专柜;沼气配件由县农村能源管理办公室按统一采购价供给各乡镇沼气配件专柜, 沼气维管员赚取其中差价作为工资补贴;县财政每年也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沼气维管员的工资补助。通过几年的建设和不断完善, 临洮县沼气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为全县农村沼气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 临洮县农村户用沼气发展速度与后续体系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后续服务工作跟不上,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已建成的服务网点数量相对较少, 服务半径大, 部分比较分散的沼气池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服务和管理。
二是后续服务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低、服务报酬落实难、服务对象不集中等问题, 网点服务功能难以发挥, 无法及时满足沼气户的日常管理维护需求。
三是国家和省上对沼气后续服务工作没有资金补贴, 市县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加之沼气后续服务市场尚未形成,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创收能力有限, 制约了后续服务工作正常开展。
四是农民思想观念陈旧, 科技意识淡薄, 无法接受“花钱买服务”的观念, 网点收费低、收费难, 大部分网点处于半停产半营业状态。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笔者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㈠强化宣传培训
在今后的沼气项目建设工作中, 要把宣传培训贯穿于沼气建设工作的始终, 对技术干部、维管人员和项目户持续深入的开展沼气管理技术、维修技术和综合利用知识的培训, 不断增强广大沼气用户的安全意识, 普及沼气日常管理和安全使用常识, 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强“三沼”综合利用的宣传和培训, 通过发放“三沼”综合利用知识资料、张贴“三沼”综合利用标语、“三沼”利用效益经验交流等方式, 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沼气工程建设工作的认识水平。
㈡出台用气用肥补贴政策
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户沼气用气用肥补贴, 对沼气沼肥使用较好的农户进行补贴和鼓励, 激发项目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 提高已建沼气池的使用率。具体操作中可以每户安装沼气流量计作为测量统计农户使用沼气数量的方法, 可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以上大换料和乡村服务网点的相应用肥服务记录作为用肥补贴的依据, 每户用气用肥数量经相关部门逐级审核后, 通过农村“一折通”直接将用气用肥补助打入项目户的账户。
㈢拓宽投入渠道
按照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 项目乡村要为服务网点建设相应的服务场所, 配备维护管理人员, 将省上统一发放的设备发放到位, 制定维管人员工作职责及各项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解决维管人员工资待遇及后续服务工作长效运行机制, 为全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㈣优化服务体系建设
后续问题及对策 篇8
一、地勘类定向招生的含义及意义
定向招生是为国家了帮助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行业培养人才,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这一形式,保证这些行业或单位得到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地勘类定向生毕业以后必须到指定的地勘单位就业,定向培养经费由定向单位提供。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在该校投档分数线上是不可能完成的,只能在该校投档分数线下20 分以内、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由省级招办补充投档,学校根据考生定向志愿择优录取。定向生须在入学注册前与高校及定向就业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
地勘类定向招生对鼓励高等学校挖掘教学潜力、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多地勘类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缓解野外一线地勘类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现状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等有关政策出台后,各地勘单位对地勘类毕业生需求数量明显增加,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这与现阶段地勘类院校毕业生供给现状形成巨大差别,且野外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所以定向招生一定程度上缓解地勘单位人才紧缺现状。
(二)节约招聘时间成本
定向生与用人单位、院校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后成为单位准员工,节省了参加招聘会产生的差旅费等费用,减少了单位招聘员工时间成本。
(三)人员流失率低
地勘类定向生多为本地生源,减少了因不适应本地生活习惯及生产环境而产生的离职现象,从而减少员工流失率。
二、地勘类定向招生录取后续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定向招生工作在缓解地勘单位野外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录取后派遣到用人单位期间的定向生后续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定向生自身精神懈怠,不思进取
定向生因其在毕业之前已经是单位准员工,在现阶段毕业生毕业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情境下,定向生没有了就业压力,同时也滋生其不求上进、心态浮躁、纪律散漫、放纵自己的心态,荒废学习,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计划,社会责任弱化。
(二)定向单位监督缺位,管理制度不健全
定向生作为用人单位的准员工,应提前了解单位规章与技术现状,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现实情况是,定向生进入录取学校后主要依靠校方管理,单位管理监督严重缺位。同时,未建立畅通的学生实习渠道,致使学生对用人单位缺乏了解。
定向生后续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专门定向生管理岗位。制度建设不规范,未能将定向生纳入准员工管理体系。
(三)部分院校管理不到位,专业课设置及区域野外实践活动与单位所需的应用型地质人才标准仍有差距
在校学习定向生管理工作主体是院校,学生应严格遵守校方管理规章及制度。因定向生的特殊情况,校方在针对定向生分班制管理或者整班制管理中一定程度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到位。
专业课设置与区域野外实践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单位需求,地勘单位对定向生的学识要求与学生实际素养之间存在差距。致使学生就业适应期长、所学非所用。
三、定向生后续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目前,地勘单位对地勘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技术层面,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具备基本的地质实践能力;二是人文层面,具备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思想层面,有坚定的专业思想,能吃苦耐劳;四是体能层面,身体健康,能胜任野外地质工作的要求。
针对定向生后续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地勘单位对应用型地质技术人才所需素质的要求,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定向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要有清晰的思路和计划。定向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进取,严于律己,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为增强对地勘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单位归属感、责任感,应开展地质行业三光荣教育。定向生还应提高学习钻研业务知识的能力观念,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加强体育锻炼。
(二)家长要履行监护职责
家长作为定向生的法定监护人,要积极履行监护职责,有义务督促告诫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及定向就业协议相关规定,完成本专业规定的学分,促进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与品德修养全面发展,对于出现的萌芽性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三)定向单位要加强定向生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类定向生管理制度
改进定向生管理方式,建立专业定向生管理岗位,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从业水平,增加对员工关系管理理论的学习培训;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实行专业化分类别管理。对于违反校规校纪,屡经劝诫不思悔改的学生,坚决按照定向就业招生协议规定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对于专业知识或综合评价确属优秀的,可由定向单位设立资助性质的奖学金,以督促学生积极进取,刻苦钻研。
提升定向单位与定向生的沟通能力,完善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好非正式沟通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关注定向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与家长及院校沟通。
依据单位人才需求标准同院校在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等环节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实训、共建地质专业实习基地等方面实行产学研紧密合作。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一致,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单位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时,聘请地勘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院校兼职教授授课,学院专业教师到共建单位实践和科研合作,以导师带徒等产学研结合方式,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由于用人单位“跟进”培养全过程,增强这些学生对单位感情和凝聚力,能培养出真正留得住的人才。
建立和谐的地勘单位文化,提升单位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加强地勘单位和谐地勘文化建设,鼓励单位准员工参与单位文化建设,发展一种积极、学习、创新、竞争的文化氛围。将单位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培育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认同感,从而为日后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筑牢基础。
(四)学校创新定向生管理方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定向单位的全方位合作
以定向生群体为管理单位,选择有管理能力的学生组成定向生自我管理机构,在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定向生的自我管理;与定向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将专业课设置与区域野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同时,学校可充分利用地勘单位的人才、设备及其他地质工作条件,进行学生野外地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乃至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地质工作环境中,能尽快地掌握必要的地质工作方法、技术。
总之,加强定向生后续管理工作已成为提升准员工素质、增强准员工专业技能的重要措施,只有各责任主体明确职责、齐心协力,才能培养一批批有志为我国地质矿产勘查事业奉献一生的地质人才,才能实现地勘单位跨越式发展战略。
摘要:地勘类定向生在院校录取后派遣到用人单位期间的后续管理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提升定向生后续管理水平出发,对怎样健全单位准员工管理制度、提升定向生管理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后续问题及对策 篇9
1 新能源项目的后期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新能源建设, 目前, 北京市的新能源利用情况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普及率逐年上升。据统计, 到2007年年底, 远郊区县约有823个村安装了太阳能灯, 占村庄总数的20.7%, 累计约8万盏。每年可节电1 317万MJ, 节约电费近200万元;同时还有大中型沼气工程53处, 总池容达到l.5万m3, 供气1.4万户;即将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约60处, 可满足l.8万户村民炊事用气。
然而, 随着各类新能源项目在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推广, 其后续管理工作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了解, 大部分项目仍然是“重开发, 轻管理”, 工程方只关注项目的开发情况, 而在设施修建完成之后, 忽略了其后续维护工作。很多项目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 因缺乏维护、无人看管而效率降低甚至荒废, 进一步可能造成整体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实际上违背了使用新能源的根本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 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新能源项目后期维护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后期管理维护的服务网络不健全
目前, 北京市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的后期管理维护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部分地区的新能源工程设备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出现技术问题时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是由政府负责, 村委会负责, 还是设备的建造厂商负责, 或者由农户自己解决, 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区县也组织了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负责维护的工作, 但全市范围内仍没有形成完整的、分层分级的维护体系和合理的服务网络, 各项后期管理所需要的配套设备准备不够充足。在新能源设备设施发生了问题之后, 没有合理的机制确保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问题上报并解决。
例如, 在“亮起来”工程中, 北京市近郊大部分地区都引进了太阳能路灯项目。这个项目耗资很大, 每个路灯的价值在1.1万元左右 (包括了灯杆、太阳能板、蓄电池) 。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造的工程, 仅因为缺乏合理的后期管理, 当开关或者其他零部件损坏就放弃使用,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1.2 缺乏有关新能源后期管理维护资金的支持政策
近年来, 北京市政府在新能源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 而这些资金大多是用在技术引进、项目开发上, 对项目的后期管理维护很少重视。笔者从村委会基层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了解到, 绝大部分的乡镇, 政府都没有投入专门的、定向的后期维护资金。正因为如此, 当很多地方的新能源设施出现故障问题后, 村委会没有资金去组织维修, 而农户也不愿意自筹资金修缮, 部分项目就出现了“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垮”的局面。
对于后期管理的资金问题, 一方面是投入不足, 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不充分。政府没有对后期维护资金的配置、使用方式、负责部门做出规定, 从而使得基层工作人员无奈于没有合适的方式和可依据的政策对新能源进行后期管理。
1.3 缺少专职的技术人员
一是缺乏日常的看管、维护员工。很多大型的新能源项目, 例如沼气池, 需要固定的人员负责看管和定期清扫, 才能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 减少设备、设施出现不必要的故障。而目前北京地区很多沼气设备都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二是缺少相关的专业维修人员。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很多问题比一般设备复杂, 需要专业的维修技术。而北京市农村地区配备的相关工作人员数量不足, 很多区县存在几个村才有一个沼气技术员。同时, 农民普遍欠缺相关知识, 不能及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就使得大量沼气池及其他新能源设备“因病报废”, 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4 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 最终的服务对象、受益者和最重要的工作支持者都是农户本身。对于北京地区的农户而言, 新能源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物, 农户对新能源的绿色环保性、科技性等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主动性却不高, 大多数仍处于如果政府提供就接受, 而不会自主去购买的状态。农户对“花钱买环保”的态度并不积极。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 解除其可能存在的误区, 以加深其对新能源的认识[1]。
2 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 建立完备的后期管理与维护体系
政府应该牵头, 针对现有的各种新能源项目, 根据各区县各自的实际情况和长期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 尽快建立完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服务体系, 实现包含新能源项目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管理、维修在内的整体服务网络, 以推进农村能源的管理标准化、服务专业化, 改变项目覆盖面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局面。
就此, 国家在2007年推出了《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其中提到了建立乡村服务网点的建设内容、标准和补助标准等等。关于这一点, 房山区政府率先做出了创新, 到2010年, 共建设1个区级服务中心、2个镇级区域服务站、120个村级服务队, 形成一个3级实时监控服务网络, 实现“管理维护一条线”, 同时运用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标准化管理。目前, 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典型示范模式, 而这样的服务网络尚未普及到全市的范围内。
2.2 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
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项目多在各区县农村地区,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 农户的收入水平较低, 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北京市政府每年在新能源整体上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例如, 自2010年1月《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实施后, 政府每年用于支持太阳能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低于2亿元[2]。然而, 到目前为止, 北京市政府对于新能源后期管理与维护的资金投入的重视仍不足, 支持力度较小。因此, 各级财政应该制定长期规划, 合理利用资金, 加大对新能源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维护的重视, 做到“重开发、重维护”, 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在新能源设备设施的后期维护工作中, 技术是关键[3]。只有在专业的技术支持下, 才能够切实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保证设备的完好及正常运行。故政府应该定期组织开展农村能源技术的普及, 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和科学理论水平, 从根本上改善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例如, 2010年大兴区青云店镇会同区能源办公室组织孝义营、大谷店等村的8名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参加了太阳能利用工专业等级知识培训, 学习了有关太阳能公共浴室配备设施的维护、操作, 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日常维修等知识。这样类似的活动都非常实际, 能有效提高新能源项目后期管理水平, 值得进一步推广。
2.4 引入物业化管理服务的模式
对于部分类别的新能源项目, 在其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中, 可以引入物业化的管理模式, 例如沼气池的管理。由于沼气池本身具有物业的属性, 其后期管理也符合物业管理的一些特征, 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开始引入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模式[4]。沼气物业服务模式是指由政府引导, 个人、企业或政府承办, 建立沼气服务站或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 聘用具有专业资格的员工, 以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对沼气及其系统提供全方面的管理、维护服务, 并通过对农户定期收缴一定的费用来支持其自身的运营[5]。
这实际上是公益化和市场化的结合。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沼气池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水平, 提升沼气池使用率、保有率, 而且可以增加农村的工作岗位, 故这一模式是非常可行而有意义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对用户物业服务费如何规定, 政府对此类物业服务公司提供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何制定以及优惠幅度等等。
2.5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科技意识
政府应该及时加强新能源的宣传教育工作, 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热情。让绝大部分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能源建设中, 而不是单纯得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首先, 对于新制定的新能源政策, 基层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向农户宣传, 让其了解到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步骤;其次, 可以用农民通俗易懂的形式, 例如张贴宣传画报、组织培训、向农户发放科普资料等多种方式, 提高农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和基础科学知识。
摘要:以北京市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从政府、农户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问题,对策,北京,农村地区
参考文献
[1]大兴区青云店镇对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EB/OL].[2010-04-14].http://www.bjnw.gov.cn/cxyth/jcssjs/201004/t20100443-246943.html.
[2]北京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介绍[EB/OL].[2007-07-13].http://www.beijing.gov.cn/zhuanti/zwgk/jujp/zdjngc/t796432.htm.
[3]张明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探索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 (新能源产业) , 2009 (11) :28-29.
[4]孙振清, 王香雪, 王凯, 等.沼气发展障碍及建立沼气物业服务体系的可行性[J].可再生能源, 2005 (2) :56-58.
后续问题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设计,后续服务,影响因素,对策
1 设计后续服务的必要性
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受设计、监理、施工及各种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 其中设计是主要因素。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许多建设项目勘察设计周期较短, 且随着设计单位设计任务逐渐增多, 设计文件质量和勘察设计工期的矛盾越发凸显, 这为以后的公路施工留下了隐患。因此, 在施工中, 设计单位应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并派驻设计代表, 及时准确地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 解决与设计相关的问题。
2 影响设计后续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根据多个公路项目的勘察设计及后续服务实践, 影响后续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可归结如下:
1) 设计文件的质量。如果设计文件存在工程量遗漏、处理方案错误或施工图纸的错误、地勘的钻孔资料不准确等问题, 在施工阶段则会引起较多的工程变更。由于外业调查资料不完善、设计人员工作量大、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差、设计周期短等问题, 设计文件难免出错, 这些错误在施工过程中会逐一暴露出来。这必然会增加业主、监理等单位对投资控制和质量管理的难度。
2) 技术交底的深度。技术交底要完整、彻底。标前会议时设计单位应积极配合业主进行答疑, 对各相关单位提出的问题逐条落实, 及时纠正设计过程中的缺陷及设计图纸上存在的缺陷。
3) 现场服务质量。良好的设计后续服务是设计单位信守合同、维护设计单位信誉、稳定设计市场的有力保证。但是, 要想做好后续服务工作, 设计代表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 能够处理现场发生的各种问题, 更要有过硬的工作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因为设计后续服务工作重在配合、协调。工作中直接涉及到与业主、施工方、监理方等多方联络, 传递他们的相关问题、意见以及处理结果。造成现场服务质量较差的原因有:设计单位由于勘察设计项目较多, 设计任务繁重, 有经验的一线设计人员严重紧缺, 造成派驻现场的设计代表往往经验不足;设计单位尽可能压缩派驻现场的设计代表数量, 小型项目一般只派驻一名设计代表, 出现问题时现场设计代表需要寻求帮助或需要让其他设计人员来协调解决, 往往影响工期, 给业主留下较差的印象。工程变更较多, 设计代表疲于应付, 不能在各分项工程开工前再次复核图纸。
4) 项目沿线环境。尽管在勘察设计阶段已经与相关单位签订各类协议书, 但是在施工时这些协议基本上流于形式,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各种理由要求增加平面交叉、增加涵洞数量、加大桥涵孔径, 引起大量工程变更。例如, 某项目沿途某镇长期受水害影响, 设计时按照镇政府的要求选线完成后为其设置了镇区排水工程较好地解决了本项目和镇区的排水问题, 但在施工阶段当地居民阻止线路上的多个涵洞施工, 后涵洞取消, 设计的排水方案全部变更。又如, 某一级公路项目实施过程中, 当地利用设计和施工之间的时间差, 在建筑红线内大量取土乱掘滥挖, 致使挖方路段变填方路段, 需增加大量的借土填方, 造成设计方案的变更。
3 提高设计后续服务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3.1 提高设计文件质量, 减少设计缺陷
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提高设计文件的质量:
1) 专业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应能满足设计要求。
2) 加强公路工程的地质勘测:由于地质勘测深度和钻孔数量等存在问题, 某一级公路工程开工后, 低填浅挖的基底处理、特殊路基的增加等工程变更造成工程投资的较大增加, 约占整个工程建安费的6%;同时, 多个项目的设计后续服务实践也可以发现, 工程变更中特殊路基下处理占较大比重, 这应引起路基工程设计人员的重视。由于勘测设计的深度不够, 虽然进行了土方调配, 但路基挖方段部分土不适于用做路基填筑, 需要重新寻找取土场来补充这部分路基填料, 据此确定的边坡防护方案也很难合理, 也会造成大量的工程变更。
3) 应重视取土场的调查。尽管在勘察设计阶段已经签订路基取土协议, 但在施工阶段, 设计的取土场因各种原因被废弃而需要重新寻找取土场的情况较为常见, 土石比例变更也较多, 往往造成较大变更的发生。
4) 设计过程中, 各专业认真做好资料互提, 避免协调沟通不够而产生的错误;加强设计过程管理, 强化各设计阶段的“两校三审”管理。同时要重视设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并注意从施工现场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提高设计水平。
5) 设计后续服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应组织设计人员应该认真分析总结, 避免在以后的设计中出现此类问题。
3.2 强化技术交底工作
在施工招标完成后,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开展技术交底工作, 技术交底的范围和内容要满足施工及监理要求, 对各单位提出的设计问题逐条落实、回复。
3.3 规范现场服务行为, 提高后续服务质量
1)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 及时派驻设计代表;派驻设计代表的专业设置应与施工工序所需专业相适应。
2) 要求业主对设计代表的职责权限和设计变更的程序予以明确。设计代表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设计变更。
3) 及时准确的解决项目各参建单位提出的变更, 了解并平衡各参建单位对项目使用功能的要求。
4) 存在问题时与业主、监理、施工等多方联络, 传递他们的相关问题、意见以及处理结果, 明确各方的意见与要求, 更好的进行配合工作。
4 小结
后续服务工作贯穿项目施工的全过程, 现场情况复杂多变,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代表是每个后续服务人员值得重视的问题。而后续服务人员通过整理现场各方面数据, 分析变更的原因, 将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应用到以后的勘察设计中, 可逐步提高勘察设计水平, 这也是设计代表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正荣, 张俊民, 刘益兵.公路后续服务对设计的优化[J].公路, 2013, 6:155-157.
[2]杨应德.谈公路工程设计的后续服务[J].青海交通科技, 2006, 4:26-27.
后续问题及对策 篇11
针对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今后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推进树种改优,提高林分质量
以往西部山区在退耕还林树种选择方面,都是以耐旱、耐寒、抗病虫、适生性好且较速生的刺槐为主,退耕还生态林面积及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均为刺槐人工林,虽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较低。因此,必须对现有生态林及部分经济林进行树种改优,调整、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让其在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兼具经济效益。
①营造针阔混交林:对现有刺槐疏林地,补栽油松、落叶松、侧柏等针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既增强了生态防护功能,又培育了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
②实施高接换优:退耕还经济林中部分山杏、软枣等残次经济林,由于产量低、效益差,且易受病虫为害,应采取高接换优的措施,引进、嫁接金太阳杏、仁用杏、尖顶柿、大水柿等,以提高经济效益。
2. 推进林下种植,提高资源利用率
按照抓点示范、培育典型的要求,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可在坡度较为平缓的退耕还林地内,引导农户在林下种植柴胡、板蓝根等中药材,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
3. 发展林下养殖,提高经济效益
西部山区自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相对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土层深厚,林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可选择通风透光条件好、离水源较近的林地修建鸡舍,在林内设置防护围栏,养殖生态鸡,形成以林下养殖为主的立体经营模式,促使单一林业转向复合林业,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使农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避免林木收益慢的问题。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4.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建立生态教育基地
西部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基本都是以集中连片形式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几年的抚育管理,目前的林子郁闭度都达到0.4以上,不仅空气清爽,环境怡人,动植物品种也明显多起来,且林区具有配套的道路,可借此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建立避暑山庄和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等。
作者简介:王列珍 林业工程师,长期从事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工作。联系地址:甘肃省泾川县林业局 邮编:744300。
后续问题及对策 篇12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问题,发展对策,四川江油
1 江油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及成效
江油市是四川省省属县级市, 四川省第1批15个扩权试点县 (市) 之一,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幅员面积271 993.00 hm2。江油市属龙门山北褶皱带,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至今, 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0 666.67 hm2, 其中退耕地造林5 333.34 hm2, 荒山荒地造林5 333.34 hm2。按照造林类型划分, 生态林9 793.94 hm2, 经济林872.73 hm2。涉及25个乡镇180村27 613户82 939人, 共计发放粮食补助资金2.01亿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改善了江油市生态环境, 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带动了整个江油市林业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伴随退耕还林补偿政策的到期退出, 全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成为广大退耕农户进一步增收增效的制约因素之一。
2 江油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认识不到位, 缺乏产业规划, 政策配套不够完善
在后续产业的培育上, 江油市还没有从根本上重视, 存在对国家政策补助严重依赖的思想[1,2,3,4]。首先, 在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上,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还没有纳入相应范围, 致使后续地方支持与配套无法明确。其次, 退耕还林是一个大工程, 涉及多个部门, 各部门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往往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不能有机统一产业和工程, 导致工程管理不到位, 浪费资源。
2.2 科技等服务滞后
全市退耕农户普遍缺乏林木经营管理技术和市场信息[5]。各地对退耕农户的技术服务和市场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 管理水平较低, 有待行业主管部门、技术部门的精准化指导与服务。
2.3 经营机制不够灵活
江油市退耕还林总规模5 333.33 hm2, 共涉及27 613户82 839人, 户均退耕0.19 hm2。当前后续产业发展主要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经营, 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 管理粗放, 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5]。
2.4 主导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全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整体发展还相对落后, 林地、林业资源利用率不高, 缺乏主导产业和林产品的深加工与精加工。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林产品种单一, 市场竞争力不强, 品牌意识不够, 退耕农户在后续产业中增收效果不明显。
3 江油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认识, 制订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广泛宣传, 引导退耕农户积极开发利用退耕还林地[6]。结合新农村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并围绕林业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时, 协调统一各部门行政职能, 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3.2 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保障
一是大力引进适用于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技术, 有针对性地引进经济林新品种;二是大力推广运用林业产业发展实用技术[7];三是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 引进推广林业产业发展新理念与先进模式;四是加强林业技术培训, 提高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五是加强基层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林业系统项目管理和服务能力。
3.3 加快林业改革, 激活经营机制
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进一步落实集体林经营主体并确权发证;按照“谁退耕、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各种社会经济实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8]。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让人民群众造林后吃上“定心丸”, 提高广大退耕农户造林营林的积极性, 确保全市后续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4 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主导产业, 发展相关产业, 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以现有资源为依托, 培育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和乡村旅游形式的生态旅游业, 形成江油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主导产业, 实现退耕农户增收增效。江油市应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机遇, 进一步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充分利用生态景观资源, 开展城市周边地区林果基地乡村旅游, 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惠及广大退耕农户。二是发展以林产品为主的加工业, 延长产业链, 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 提升企业竞争力, 促进退耕还林资源的保值升值。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 养殖家禽、家畜, 有条件的区域, 还可发展特色养殖, 促进退耕农户增收增效。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扶持与引导, 以及广大退耕农户的积极参与, 形成全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9,10]。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EB/OL] (2007-08-14) [2016-09-17].http://www.gov.cn/zwgk/2007-08/14/content_716617.htm.
[2]孟全省, 谭鹏, 靳爱仙.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20 (4) :181-185.
[3]季元祖.甘肃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 2006, 31 (1) :74.
[4]帅克, 孟宏伟, 吴宝珍, 等.四川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 2006, 27 (4) :6-12.
[5]冉立.浅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 2012 (12) :188.
[6]朱钊, 石俊华.对邢台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的调查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 (16) :4571-4575.
[7]张晓磊, 王珠娜, 黄广春, 等.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9 (5) :78-80.
[8]王珠娜, 张晓磊, 黄广春, 等.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9) :65-68.
[9]石德荣.海晏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 2011 (4) :21-23.
【后续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后续问题论文09-09
安全事故总结及后续措施12-31
北京市区机动车停车管理现状 、问题及对策问题及对策问题及对策概要12-28
后续治疗10-21
后续工作06-15
后续开发07-08
后续策略09-03
后续培养09-30
后续成效12-15
后续管理01-05